時間:2022-07-04 20:04:55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自制課件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一、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是否需要考慮減值
《企業會計準則第22號——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第四十條明確規定“企業應當在資產負債表日對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以外的金融資產的賬面價值進行檢查,有客觀證據表明該金融資產發生減值的,應當計提減值準備。”,而在隨后的第四十六條、第四十七條和第四十八條分別規定了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減值的會計處理。
也就是說雖然都是以公允價值計量的金融資產,交易性金融資產是不必考慮減值的,而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卻必須在一定情況下考慮減值,其原因僅僅是由于交易性金融資產的公允價值變動計入了當期損益,而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的公允價值變動被計入了所有者權益。這種對于以同種計量模式計量而公允價值變動處理結果卻不同的做法本身就有待探討,卻又由此引發了考慮減值與不考慮減值的巨大差異。
本人認為,作為以公允價值計量的各資產項目的會計計量與核算方法在原則上應當是統一的,即不但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的公允價值變動應當計入當期損益,而且它也應當和其他各項能夠以公允價值計量的資產一樣,在資產負債表日不需要考慮減值,完全可以根據公允價值變動的結果在調整資產賬面價值的同時調整當期損益。
二、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減值會計處理的合理性
1.為什么不為可供出售金融資產計提減值準備
《企業會計準則第22號——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第四十條明確規定了“有客觀證據表明該金融資產發生減值的,應當計提減值準備。”,而在后面幾條的相關具體描述中卻刻意回避了“減值準備”這個詞匯,即使像《企業會計準則講解(2006)》這樣的權威解讀資料在相關案例中也沒有使用“××資產減值準備”科目。《企業會計準則——應用指南(2006)》對于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減值會計處理的規定是“資產負債表日,……,確定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發生減值的,按應減記的金額,借記“資產減值損失”科目,按應從所有者權益中轉出原計入資本公積的累計損失金額,貸記“資本公積——其他資本公積”科目,按其差額,貸記本科目(公允價值變動)”。
除可供出售金融資產以外,其他所有應考慮減值問題的資產,在確認減值損失并計提減值準備時的會計分錄都是借記“資產減值損失”科目、貸記“××資產減值準備”科目,只有該資產例外,在確認減值損失時借方計入當期損益而貸方卻轉出“資本公積——其他資本公積”并沖減原資產賬面價值。筆者實在想不出這么做的理由,難道是將公允價值變動計入資本公積留下的隱患?
2.可供出售權益工具減值處理的合理性
《企業會計準則第22號——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第四十六條和前述《企業會計準則——應用指南(2006)》的相關規定告訴我們,應將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發生的減值金額計入當期損益(資產減值損失),而《企業會計準則第22號——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第四十八條得規定又告訴我們“可供出售權益工具投資發生的減值損失,不得通過損益轉回。”,《企業會計準則——應用指南(2006)》又在191頁具體規定了可供出售權益工具公允價值恢復的會計處理為“借記本科目(公允價值變動),貸記”資本公積——其他資本公積”。
也就是說企業持有的符合條件的可供出售權益工具投資發生減值后,在一定條件下其價值是可以恢復的,但是確認減值損失時應計入損益,而價值恢復時卻要通過所有者權益。如此處理的合理性,筆者實在不敢茍同。無論從會計信息質量要求的一貫性要求出發,還是借鑒其它資產減值恢復的會計處理,確認減值和價值恢復的會計處理都應當是同步的。即如果確認減值損失時計入了當期損益(資產減值損失),那么資產價值回復時的正確會計處理也應當是沖減當期損益(資產減值損失)。超級秘書網
3.可供出售債務工具減值處理的合理性
《企業會計準則第22號——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第四十六條,關于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減值金額確定的規定是“該轉出的累計損失,為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的初始取得成本扣除已收回本金和已攤銷金額、當前公允價值和已計入損益的減值損失后的余額。”,而對于可供出售債務工具減值金額的計算并沒有給出具體的說法,反倒是《企業會計準則講解(2006)》通過案例給了我們一點提示:
本案例實際上是比較簡單的,由于債券票面利率和實際利率都為3%,所以2006年12月31日可以按照當日公允價值和期初攤余成本直接計算減值損失金額為200000元(800000—1000000),而如果債券票面利率和實際利率不同,再計算減值損失金額恐怕就沒有這么簡單了。也就是說該案例無論計算資產減值損失金額還是計算資產價值恢復金額,都是用資產負債表日公允價值減去當日債券的攤余成本,并不是真正反映公允價值的差額,這就從根本上違背了可供出售金融資產以公允價值計量的計量原則。筆者認為,絕不能將“攤余成本”和“公允價值”兩種截然不同的計量模式對同一資產項目同時使用,不但增加了會計處理的難度,也未必就能切實提高會計信息的真實性,由于“實際利率”和“攤余成本”本身就不能保證客觀公允。實際上,如果完全采用公允價值計量,無論資產減值損失金額還是資產價值恢復金額都應當是期初、期末資產公允價值的差額,當然要扣除到期利息對公允價值的影響。
三、結論
綜上所述,筆者建議取消對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減值的認定,采用與其他以公允價值計量資產一樣的會計處理方式,資產負債表日按公允價值變動情況調整資產賬面價值和當期損益,不考慮資產減值。而如果必須接受為可供出售金融資產計提減值這一特殊規定,也必須采用與其他資產計提減值相同的會計處理方法,即將確認的減值損失金額計入當期損益(資產減值損失)并同時計提減值準備,而不是直接沖減資產賬面價值。同時,既然可供出售金融資產采用公允價值計量,那么也應當以公允價值為基礎計算確定減值損失金額和后續的價值恢復金額。
參考文獻:
教改項目:電子類專業產學研結合創新教學體系的建立與實踐 批準號:YDJG11-20
在學習運算放大器時,由于運放的國際國標符號只有同相、反相輸入端和輸出端,且當今作實驗時,使用的試驗箱也隱含接好了電源,只預留了輸入輸出端,盡管學習運放實際芯片和電路時,提到運放的重要組成:正負電源管腳。但對于學生來講,90%以上漠視電源的存在。因此在電子綜合設計時,就會出現一些怪現象,有不少同學來質疑,電路原理上完全正確,實際卻無法正常工作,經檢查發現,運放電源都沒接的同學比比皆是。同理,忽視反相比例電路的線性工作區也受制于電源的同學也大有人在。如何使同學從這些錯誤的觀念和印象中轉變過來呢?
基于認知沖突的知識建構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知識不是放之各種情境皆準的教條,而是處于不斷發展之中,在不同情境中,它們需要被重新建構;學習者不是空著腦袋走進教室,在以往的學習生活中,他們已經形成了自己對各種現象的理解和看法。[1]
認知沖突是個體已有觀點與新問題情境相互矛盾而產生的一種心理不平衡。當個體不能通過同化的方式處理面臨的刺激情境或問題情境時,認知沖突就出現了。為了消除這種不平衡,個體必須改變或擴大原始的認知結構來適應新的情境,從而達到新的平衡。[2]
在教學中,若能精心設計新舊知識沖突情景,展現原有認知結構與新知識之間無法包容的矛盾,使同學產生“認知不平衡”的緊張感,就會激發其內在學習動機,引起求知欲和好奇心,并促進其認知結構的同化與順應。一旦學生的問題得到了解答,認知不平衡引起的緊張感就會解除,由此帶來的輕松、愉悅和滿足的情緒體驗會對認知起到強化作用,使學習動機穩固,學生才能真正充當起學習主體的角色,提高學習效果。[3]
合理安排實驗,設計問題情境,引發認知沖突
根據上述理論,精心設計教學流程,可以引發并解決認知沖突,從而強化教學效果。
1.運算放大器反相比例電路實驗
在反相比例電路實驗中,同學望文生義也知道,輸出是和輸入按一定比例產生的,例如給定比例系數為2,電源電壓為12V,如果輸入分別為±1V、±2V和±4V,那么輸出應該分別是±2V、±4V和±8V。設計增加±6V和±8V兩組數據,當其測量到6V一組數據時,結果只有10~11V左右,同學一般解釋為由測量誤差導致,當測量到8V一組數據時,結果仍然只有10~11V左右,此時,同學才感覺到確實有問題發生了,從而產生認知的不平衡和緊張,并引起其好奇心和求知欲,急切想知道到底是怎么回事。當解釋是由于電源的存在,已超出其線性工作區域,進入飽和區。學生恍然大悟,獲得深刻記憶,當再次遇到運放時,電源作用馬上浮現于腦海,而不再會感覺不到電源存在。從而鞏固強化了教學效果。注意,此次實驗設計上必須有兩組超線性工作區域數據,否則難以獲得良好的效果。
同理,對于一階線性系統穩定性實驗,也可以采用同樣的方法。
2.一階系統頻率特性的Multisim仿真實驗
在自動控制原理學習時,會反復使用角頻率ω的概念,而較少使用頻率f。盡管強調二者之間的差別,不少同學仍然會混淆。設計一階系統頻率特性的Multisim仿真實驗,構建好系統后,學生可以比較輕松地計算出轉折角頻率,而仿真實驗中的頻率計測量出的頻率數值卻總和理論計算的轉折角頻率相差6~7倍左右,學生反復檢查和思索后仍不得要領,此時,一語道破天機,角頻率和頻率的差別不正好是2π倍嗎?使學生難以忘懷!
通過上述系列實驗教學改革探索,緊扣學習過程,利用認知沖突的不平衡感,精心設計實驗,強化學習動機。破除學生的舊有錯誤觀點,建構其認識圖譜上的缺失一環,使其更牢固地掌握所學知識內容。
同時,在設計教學實驗時,也必須注意到,認知沖突前的步驟不能過于繁瑣、復雜或困難,否則不能獲得沖突前后強烈對比的效果,也就難以提高實際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馮忠良,伍新春,姚梅林等.教育心理學[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12:124-169.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1)08-111-02
同志在慶祝清華大學建校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高等教育是優秀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和思想文化創新的重要源泉。”因此,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是每位高校工作者的重要責任,是大學生全面發展的客觀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陣地,而實踐教學是堅持理論聯系實際,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性和吸引力的有效方式。本文就閩南地區高校思想政治理論實踐教學課程閩南文化資源開發問題進行探討。
一、閩南文化蘊涵著豐富的思想政治理論教學資源
閩南文化是以中原文化為主體,兼容閩越土著文化和海洋文化形成的,多元的、具有鮮明區域特色的文化。作為傳統文化,它是人類文明的產物,盡管其中尚存不足之處,但蘊含著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不可多得的豐富資源。具體如下:
1.開拓精神。敢于吃螃蟹,敢為天下先的勇氣,是閩南文化中最有價值的精神之一。古有宋元時期,閩南人大規模出洋貿易;明清海禁時期,閩南人敢于冒禁下海。今有20世紀80年代初期閩南人率先與我國臺灣商人進行海上貿易。即使在“”時期,全國各地正在大割“資本主義尾巴”,而閩南的晉江人卻敢于冒險犯禁,開設“地下工廠”做生意。如今,閩南商人勇于競爭的精神促使他們成為福建經濟發展的生力軍,形成一系列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產業集群。僅以鞋業為例,晉江每年生產的運動鞋數量超過50億雙,成為名符其實的世界運動鞋生產基地。閩南人以其面海的自然優勢,甘冒風濤之險,置生死于度外,向海洋發展,錘煉出勇于競爭、敢于冒險的開拓精神。
2.拼搏精神“愛拼敢贏”是閩南文化的核心價值理念。閩南民間自古就有“少年不打拼,老來無名聲”的說法,特別是閩南商人更是崇尚“寧做雞頭,不當鳳尾”的思想。而要做“雞頭”就不能隨大流,必須獨辟蹊徑,拼搏進取。因而,“咬定青山不放松”就成了閩南人拼搏進取精神的現實寫照;“辦企業就要當老板”就成了閩南人的價值取向。自古到今,閩南人懷著“愛拼才會贏”的堅定信念,把封閉的邊海變為開放的窗口,把閩南文化中最值得弘揚的的拼搏精神發揮得淋漓盡致。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在省外投資創業的福建人超過250萬人,其中,僅閩南的泉州一地就達70多萬人。
3.開放精神。閩南文化的產生和發展一直與漫長的移民歷史和海外交流史結合在一起。閩南移民可以分為比較集中的兩個階段,一是自西晉開始,久經戰亂的中原人“衣冠南渡”大舉南遷;二是自明朝以后數百年間,閩南人“過番”南下東南亞。長年闖蕩異域,艱難謀生和見多識廣,塑造了閩南人胸襟廣闊、自強不息的豪放性格。同時,閩南背靠大陸,面向大洋,又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各國、各民族、各宗教文化在這一地區和諧共處。在多元文化的相互碰撞下形成了以中原華夏文明為主體,以儒學為核心而帶有濃厚海洋性和地域特征的文化系統,塑造了閩南文化兼容、開放的精神。
4.務實理念。閩南地區地瘠民稠,生存空間狹小,再加移民環境,致使閩南人更加崇尚務實的創業理念。這也就是明清以來相當部分閩南人冒險漂洋過海到東南亞,以謀取生存與發展空間的原因所在。精明務實的創業精神,培育了閩南人無所畏懼的性格,歷史上閩南人就以敢作敢為而著稱,締造了許多奇跡,以致巨賈輩出。若以世界華人富豪榜所列資產1億美元以上者統計,閩南籍和來自閩南文化圈范圍者(臺灣、廣東潮汕地區)約占2/3。改革開放以來,閩南人精明務實的創業精神再次得到充分激發,并取得巨大的成就。僅以泉州為例,改革開放之前,泉州地區是福建經濟最落后的地區之一,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的發展,泉州現在已是福建省三大中心城市之一,經濟總量連續10年居福建省首位,約占全省1/4。2010年,泉州全市地區生產總值達3564.76億元,人均GDP已達6000美元。同時2009―2010年泉州人均收入在全國城市人均收入排名第24位,達12699元。
5.“祖根”意識。閩南文化崇源重本、格守傳統。不管是西晉開始的中原人大舉南遷,還是明清時期閩南人遠渡重洋南下東南亞,閩南先民闖蕩異域,艱難謀生,思鄉念土,塑造出強烈的“祖根”意識。在共同的血緣、心理、文化和精神的基礎上,能把包括臺灣同胞在內的廣義的閩南人凝聚在一起,養成強烈的群體意識,這種強烈的“祖根”意識和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是維系閩臺區域關系的“粘合劑”,是閩南文化向心力的大眾心理基礎,對海峽兩岸和平統一具有重大的意義。
二、思想政治理論實踐教學課程閩南文化資源的基本形態
所謂課程資源,是指形成課程的要素來源以及實施課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條件。閩南文化是指閩南地區民眾在日常生活中反映出來的共同心理和文化特性的結合體,包括一定的行為規范、共同的信仰、價值觀念、理想目標、地域心態等。它是我們開展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寶貴資源。這一資源具體可分為以下四類:
1.物質文化資源。所謂物質文化資源,是指閩南文化形象的外在表現,主要包括閩南地區的自然景觀、人工環境和生產、生活用品中的文化因素等。例如,閩南大地分布著眾多的文物古跡,這些文物古跡即使是處于宏大歷史背景之中,也與閩南當地人民的生活和當地的歷史有著密切的聯系,具有地方意義,它們是閩南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們實踐教學課程的重要資源。又如,閩南大地擁有大量富涵地域特色的自然生態、文化生態資源,各風景區還伴有美妙動人的神話傳說,或名人軼事趣聞,這些都是開展愛國愛鄉實踐教學活動的重要資源。再如,閩南是一個歷史和文化積累非常深厚的地區,各種博物館星羅棋布,而博物館正是學校教育難得的寶貴資源,是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穩定基地。還有,閩南村落建筑是中原士民進人閩南后逐漸形成的,具有特定基質的社區基層組織基本形態,具有血緣性、聚居性、穩定性的特點,并代代相傳至今,是“祖根”理念的物質載體,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實踐場所。
2.傳統風俗文化資源。所謂傳統風俗文化資源,是指閩南民眾的生活習慣,如婚葬嫁娶、節日慶典、飲食起居、社交往來等地方傳統。這是當地人民在長期生活實踐中逐步形成的,并且以某種方式固定下來的生活經驗的凝結。例如,閩南人具有聚族而居的傳統風俗。閩南人90%以上是北方移民,他們既受背井離鄉、顛沛流離之苦,又受國內統治者和外國侵略者的雙重侵害。當他們到達新墾地之后便自然而然地采取了聚族或聚鄉而居的形式,以應付新的環境,穩固自己已經占有的生存空間,拓展本家族、鄉族的社會勢力。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這一風俗促進了早期閩南文明的開發和進步。到明清時期,閩南人遠渡重洋到東南亞謀生,身在異國他鄉,他們又聚族而居,扎下根來,并將在海外的贏利回報故鄉的同時,為故鄉帶來了南洋文化。所以,閩南人歷來愛國愛鄉,涌現出許多動人典范,這些都是我們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寶貴資源。
3.精神文化資源。所謂精神文化資源,是指閩南地區民眾在長期共同生產、生活中逐漸形成的一種共同的價值觀念、心理傾向和道德標準,它是閩南人的精神支柱和活力源泉。其表現形式為民眾價值觀經過提煉高度概括出來的口號、歌曲、象征性符號等。例如,從某種意義上講,《愛拼才會贏》這首家喻戶曉的閩南歌曲,正是閩南人“愛拼敢贏”文化精神的寫照。縱觀歷史,閩南先民正是在這種精神支撐下,開疆拓土,遠渡重洋;橫看當今,閩南人正是在這精神鼓舞下,乘著改革開放的東風,團結協作、開拓進取,開創閩南經濟發展的新紀元。
4.活動文化資源。所謂活動文化資源。是指閩南民眾在豐富多彩、富有特色的具體工作、生活、文娛、學習等行為活動中體現出來的文化。它是民眾在長期的生產和生活中形成的各種具有地方特色的娛樂方式、生產方式和鍛煉方式。閩南活動文化方式種類繁多,其中很多不僅具有娛樂價值和生產價值,而且還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以泉州為例,作為中國首批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它享有“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中國著名僑鄉”、“木偶之鄉”、“南音之都”、“多元文化寶庫”之美譽。不僅富有星羅棋布的靜態文化,而且擁有豐富多彩的動態文化,二者完美地形成了泉州歷史文化、宗教文化、“海絲”文化、華僑文化、泉臺文化、戲曲文化、民俗文化、方言文化,以及茶文化、石文化、瓷文化等諸多元素。這些都是我們開展實踐教學活動的豐厚素材。
三、思想政治理論實踐教學課程閩南文化資源開發的行為模式
1.完善閩南文化資源開發的系統工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實踐教學課程閩南文化資源是以不同的形態分散于社會各個角落,具有多重屬性,正常情況下,它們分屬于不同部門管理。因此,對其進行開發利用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我們必須做到:
首先,閩南地方政府應制定當地高校思想政治理論實踐教學課程資源建設的指導性意見。以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論實踐教學課程資源的需求分析為基礎,對閩南文化資源開發力量進行整體部署。在充分調動高校、教師等在該課程教學資源開發和利用中的主動性、積極性的同時,擴大社會各界特別是閩南文化資源所有者和管理者的教育參與力量,激勵更多方面的積極因素,協同該課程實踐教學資源的開發。
其次,高校必須面向社會宣傳思想政治理論實踐教學的重要意義,以取得相關部門和單位的廣泛支持與合作。通過宣傳和溝通,使閩南文化資源所有者和管理部門與學校形成共識,達成協議,共建實踐教學基地,明確各自的職責,為思想政治理論實踐教學正常開展奠定基礎。
再次,高校必須充分挖掘開發思想政治理論實踐教學課程閩南文化資源的地域特色人才。所謂地域特色人才,是指閩南地區那些在知識、技能、社會資源、人脈等方面有教育影響力的人士。其構成主要有:黨政機關相關人士、閩南文化專家、企業界人士、離退休干部和學生家長。他們身上聚集著各種不同的資源和潛力,是思想政治理論實踐教學課程閩南文化資源開發不可或缺的人力因素。
第四,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必須提升自身閩南文化素質。由于思想政治理論實踐教學課程閩南文化資源的開發最終是要落到課程執教者身上,所以,教師的閩南文化素質直接關系到實踐教學資源開發的質量。針對高校教師來自全國各地,相當一部分教師來自非閩南地區,由于地域文化的差異,其閩南文化積淀先天不足,這為思想政治理論實踐教學課程閩南文化資源的開發帶來了諸多不便,因此通過各種手段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閩南文化素質勢在必行。
2.探索閩南文化資源開發的新模式。高校思想政治理論實踐教學課程閩南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是一項復雜而艱巨的工程,我們必須始終堅持創新思維,努力探索一條充分發揮大學生主動性和積極性,以最大限度實現閩南文化資源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新路子。具體模式如下:
第一,體驗式實踐教學模式。所謂體驗式實踐教學模式,就是組織學生走出校門參觀諸如中國閩臺緣博物館、海外交通史博物館、華僑博物館、鄭成功陵園、施瑯紀念館、李贄紀念館等閩南文化保護區的各種物質文化資源,讓學生去親身感知和體驗閩南文化精神,以獲得思想道德升華的模式。這種實踐教學模式具有很強的吸引力,深受學生歡迎,能收到較好的教育效果。
第二,探索式實踐教學模式。所謂探索式實踐教學模式,也就是引進來的教學模式。一是邀請閩南文化專家到校為學生作有關閩南文化的專題報告。二是將閩南物質文化資源、傳統風俗文化資源、活動文化資源引入課堂,引導學生探索所蘊涵的閩南精神文化。以此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這種實踐教學模式,一方面有助于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加深學生對閩南文化所含思想政治教學資源的理解;另一方面,有助于充分發揮校園文化的作用,培養學生學術探索能力,挖掘閩南文化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并能取得較好的效果。
第三,創作式實踐教學模式。所謂創作式實踐教學模式,特指引導音樂、美術、建筑、創意等相關專業學生,對閩南物質文化、傳統風俗文化、精神文化、活動文化進行傳承、創作和創意的模式。在創作過程中使學生深刻理解、領悟閩南文化精神的內涵,實現閩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這種實踐教學模式深受相關專業學生的歡迎,對學生的影響也具更直接的效果。但這模式通常只適用于具有相關專業背景和學業基礎的大學生,而且還應得到專業教師的支持。
第四,娛樂式實踐教學模式。所謂娛樂式實踐教學模式,指結合閩南文化進校園活動,引導學生欣賞閩南傳統風俗文化和活動文化,從中提升對閩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資源的感悟,以達到寓教于樂目的的模式。如,引導學生觀看高甲戲、梨園戲等。又如,利用節日活動組織學生開展課本劇演出和南音欣賞會等,這種實踐模式的優點在于受眾面廣、參與性好、感染力強。但必須得到宣傳、藝術、演出等部門的協助和支持,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本文為2010年福建省教育廳思政課教學研究專項課題《挖掘閩南文化寶貴資源,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效性和吸引力的研究》[JAI0393S]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黃國波.閩南文化的思想內涵及其當代價值.江西科技師范學院學報,2008(5)
2.莊國土.閩南人文精神特點初探.東南學術,1999(6)
3.李燕.試論社區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03(12)
4.李康平.論紅色資源在思想政治理論課運用的價值與路徑.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0(4)
唐得圓老師擔任學校三至六年級所有班級的信息技術教學工作,每周有十三個課時的教學任務。雖然教學任務繁重,但她一直堅持著“教師是為學生服務的”這一理念,立足課堂,問課堂要效率,認真從事著教學工作。在課堂上,她堅持貫徹“輕負高質”的教學思路;在課堂外,她鼓勵、引導學生把信息技術作為支持終身學習和合作學習的重要手段。她的教育理念是:“要讓學生學好信息技術,更要讓學生用好信息技術。”
信息技術是一門非常重視學生實際操作的學科,經常有各級各類的學生作品比賽,學生能否在競賽中取得理想的成績,和他們的基礎是否扎實有很大的關系,所以她在平時教學中每一課都不放松,堅持抓學生的基本功。然而,光有扎實的基本功還是遠遠不夠的,她主動放棄自己的休息時間,充分利用早晨、午間休息和下午放學后的時間對學生進行個別輔導,培養了一批有特長的競賽學生。近年來在她與學生們的共同努力下學校分別在區科技節和市信息學奧林匹克競賽中取得了優異的成績,同時她還獲得市小學生信息學奧林匹克競賽“優秀指導獎”。
二、以研促教,增強科研能力
唐老師除了兢兢業業做好教學工作以外還堅持不斷學習,努力提高自身的教育理論水平和專業業務水平;堅持“以研促教”的理念,用先進的教學理論思想指導她的教學工作,積極開展教育科學研究。
由她撰寫論文、案例,制作的課件多次在省、市、區獲獎。論文《生活即教育“玩”亦即教育》獲省陶行知研究會“生活教育”論文二等獎;《小學信息技術(logo程序設計)輔導初探》獲市教育學會中小學信息技術年會論文一等獎,省中小學信息技術論文評比一等獎;《合作學習在信息技術教學中的實踐》獲區第22屆中、小、幼學科教學專題研究論文三等獎。案例《將信息技術融入其它學科、融入生活》獲市中小學信息技術案例評比一等獎,省中小學信息技術案例評比三等獎。課件《圖形拼組》獲區第十一屆教師自制多媒體教學軟件評比獲二等獎;《我是什么》獲區第十二屆教師自制多媒體教學軟件評比獲三等獎。由她負責的課題《基于小學生信息素養發展的logo語言教學模式的研究》成為區的立項課題。
三、服務為本,做好網管工作
作為學校唯一的信息技術老師,網管的工作自然而然地落到了唐老師的肩上。網管工作的實踐性和操作性都十分強,唐老師從一個毫無經驗的大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和勤奮成長為學校不可或缺的網管,其中付出了無數的汗水,放棄了無數的休息時間。從制作網線到網絡布局、從網站的建設到防火墻的設置,她都虛心好學,親歷親為。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教師如果不學習,教研活動就會成本“無本之木,無源之水”。為加強修養,提高素質,我們認真學習了“教學論新編”,“成功教育理論”。“數學教學論”等教學理論,學習學科刊物,了解教研改信息,善學才能善研,善研才能善教,已成為全組教師的共識,不光如此,我們還注意用教學理論指導教學實踐,認真撰寫論文。幾年來,數學教研組每年都有論文獲獎。每年都有論文在刊物上發表。其中,趙立新老師的論文曾獲市論文評比三等獎,且在北京成人教育刊物上發表。閆秀芹老師的論文“導言設計芻議”獲區成教系統一等獎,且在北京成人教育刊物上發表。在成教系統教學經驗交流會上,閆老師的文章“讓學生在數學課上體驗成功”在大會上進行交流。
二.積極參加和開展教研活動
我組老師積極參加市區,校各級部門組織的教研活動,不光是校內、區內的教研活動.每年還有jxzyw.com-4次參加市數學研討論及教材,教法輔導.還曾幾次到懷柔、密云等兄弟校參加教學研究活動。
我們每學期初教研活動有計劃,學期末教研活動有總結。為了改革課堂結構和教學方法。提高教師的課堂教學水平。提高課堂教學效益。我們堅持開展聽、評、說課活動。且把這個活動做為一個重要的教研活動。每學期開展單元說課。也就是說單元的教學目標、重點、難點,說教材的前后聯系,說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的措施,說本單元學生應掌握的解題規律、方法、技巧。每學期開展聽評課。我組教師十分重視聽評課活動,聽課前認真備課。。設計教案,互相切磋。聽課后認真評課。如教學內容安排否恰當。難點是否突破,教法是否得當,教學手段的使用,教學思想、方法的滲透。是否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老師的教學基本功等方面進行中肯,全面的評論、探討。聽評課活動促進了教學水平的提高。成教系統組織的公開課,觀摩課每年都有數學老師參加,且趙立新。閆秀芹二位教師的公開課得到高度評價。
三、改進教學手段,提高課堂教學效益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教師如果不學習,教研活動就會成本“無本之木,無源之水”。為加強修養,提高素質,我們認真學習了“教學論新編”,“成功教育理論”。“語文教學論”等教學理論,學習學科刊物,了解教研改信息,善學才能善研,善研才能善教,已成為全組教師的共識,不光如此,我們還注意用教學理論指導教學實踐,認真撰寫論文。幾年來,語文教研組每年都有論文獲獎。每年都有論文在刊物上發表。其中,趙立新老師的論文曾獲市論文評比三等獎,且在北京成人教育刊物上發表。閆秀芹老師的論文“導言設計芻議”獲區成教系統一等獎,且在北京成人教育刊物上發表。在成教系統教學經驗交流會上,閆老師的文章“讓學生在語文課上體驗成功”在大會上進行交流。
二、積極參加和開展教研活動
我組老師積極參加市區,校各級部門組織的教研活動,不光是校內、區內的教研活動.每年還有3-4次參加市語文研討論及教材,教法輔導.還曾幾次到懷柔、密云等兄弟校參加教學研究活動。
我們每學期初教研活動有計劃,學期末教研活動有總結。為了改革課堂結構和教學方法。提高教師的課堂教學水平。提高課堂教學效益。我們堅持開展聽、評、說課活動。且把這個活動做為一個重要的教研活動。每學期開展單元說課。也就是說單元的教學目標、重點、難點,說教材的前后聯系,說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的措施,說本單元學生應掌握的解題規律、方法、技巧。每學期開展聽評課。我組教師十分重視聽評課活動,聽課前認真備課。設計教案,互相切磋。聽課后認真評課。如教學內容安排否恰當。難點是否突破,教法是否得當,教學手段的使用,教學思想、方法的滲透。是否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老師的教學基本功等方面進行中肯,全面的評論、探討。聽評課活動促進了教學水平的提高。成教系統組織的公開課,觀摩課每年都有語文老師參加,且趙立新。閆秀芹二位教師的公開課得到高度評價。
三、改進教學手段,提高課堂教學效益
隨著多媒體技術和網絡技術的發展,筆者在教學實踐中嘗試了自制多媒體課件,并長期應用于英語教學中,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但也引起了筆者的思考,多媒體課件在教學中并不能很好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也不能體現學生的自主性學習。在教學的實際操作中教師仍然是主宰一切,學生仍然是被動地坐等老師的灌輸。只不過教師的灌輸手段高科技化了(計算機),學生接受的內容更生動形象罷了(畫面和音樂)。筆者認為,多媒體課件方便了教師的教學,但并不能完全替學生代勞。筆者又嘗試了網絡教學,自制了網絡課件,在教學中,筆者發現網絡教學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體現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通過這兩種嘗試,筆者認為網絡課件不僅方便了教師教學,更適合于學生自主學習。當前,現代多媒體技術和互聯網技術已勢不可擋地進人了教育領域,在這樣的形勢下,如何實現教師和學生角色的轉變?如何在高中英語教學中利用多媒體和網絡技術培養新世紀的創新人才?下面,筆者就此進行粗略探討。
一、運用多媒體促使視聽結合,增強感知效果
在英語教學中,利用多媒體展示與教學內容有關的圖片或播放一些影片,能夠迅速提高學生對所教學內容的興趣,讓學生在看的同時,不但提高了聽力,而且增強了對相關文化的直接感知。尤為重要的是,影片中優美地道的口語能夠直接刺激學生的聽覺,促進了他們的口語模仿力,激起他們用英語表達的欲望。從而達到了語言學科的根本教學目的。英語是一種實踐性很強的語言學習科目,傳統的英語教學往往局限在單純的教師講解和聽錄音上,而作為學習主體的學生,卻缺乏實踐和鍛煉機會。在這幾年中,我學習了計算機基本操作之后,開始為高中英語課文制作多媒體課件。比如,我為高二英語“The Olympic Game”一單元搜集了大量配有英語說明的照片,英語原聲音頻素材(錄音),以及配有英語解說的視頻材料(影片)。按照課文內容,我把這些素材整合奧運人物、奧運歷史、圖片及課文相關內容等做成演示課件,在多媒體教室里向學生展示,創造了一個在普通教室里用書本,粉筆,錄音機根本無法實現的英語環境,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和記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運用多媒體組合課堂內容,使課堂容量最大化
高中的英語課堂不再是簡單的口語訓練或知識點講解,而是多元化的整合。英語本身也對學習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學習者在掌握基本語法的基礎上,能夠進一步的運用語言,因此提高了對閱讀、理解、寫作的要求。而使用多媒體教學恰好能滿足這一要求。學生們不但可以直接享用名校的課件,老師也可以根據教學內容提煉教學重難點、輔以相關習題或例題,從而擴大知識容量,使教學在多層面、多形式或多感應三方面達到良好的組合,讓學生在英語成績上有一個質的提高。
所謂四課型教學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按照教材各部分的固有順序,把教材分為幾個單元,每一個單元的教學過程都依次經歷閱讀、討論、解惑、探索四個階段。每一階段分別構成一種課型,簡稱“四課型”,下面我將四課型的操作要點闡述如下:
1 初中語文閱讀課教學
1.1 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增強學生閱讀的自覺性和主動性。為喚起學生的閱讀興趣,教師在課堂上要進行5分鐘左右的必要的啟發講解:或背名言、或講個小故事、或講個成語的來歷等,針對每課的具體內容,確定啟發講解的內容和形式,提出幾個富有啟發性的問題。如:《鄧稼先》一文時,首先放幾張關于人造衛星升空時的片子(自制的課件),然后教師對照片子有聲有色地向學生講述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上天的經過,再引導學生回想2003年10月中國“神州五號載人航天飛機成功發射”的場面閱讀本文,從而激發學生對鄧稼先的了解和崇敬,使閱讀在美好的氣氛中起步。
1.2 指導讀書方法,為學生提供有效閱讀的路標和向導。關于讀書方法,我向學生提出了“三到”的要求,就閱讀的全過程來說要看到、讀到、寫到。所謂看到就是要快,要全。了解全貌,掌握全局。所謂讀到就是心到,邊讀邊思考。寫到就是要動筆進行點、劃、摘、記,以促進思考,加深理解i己.憶。上述讀書法,從導言課開始逐步向學生介紹,使學生逐步養成良好的習慣。
1.3 引導學生在閱讀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記好筆記,寫出體會,以推動學習向縱深發展。“發現問題,等于解決了一半”。這話很有哲理。學習中的問題,就是推動學習深入前進的動力。學生在閱讀中發現問題的時刻,才真正開始了向這個問題的進擊。
2 討論課教學
2.1 討論的重點力求符合教材重點和學生思想實際。有時圍繞對某個概念理解展開討論。針對學生在講解《藤野先生》一文時,展示了關于敬佩教師的幾幅畫面(自制的課件):有名人敬師的,有少先隊員敬師的;有戰士敬師的……引導學生把握課文內容,理解魯迅敬師的原因。
2.2 提出明確討論要求,以小組為單位,認真組織,具體指導,對學生要求勇于發表自己見解,虛心聽取和思考別人意見,在平等的氛圍中展開爭論或辯論,堅持真理。
2.3 指導討論方法。引導學生把握討論題目的中心點;充分運用課本中的要點,針對討論題目進行分析,恰當運用已學文化知識和生活中的實例進討論,分析綜合,提出觀點。然后緊扣要點,理清思路,做出結論。
2.4 教師組織重點問題全班討論。在小組討論的基礎上,由各組代表圍繞重點問題展開全班討論。這時,教師的主導作用十分重要,教師應直接參討論,但應做到“引而不發”不能直接告訴學生答案,而應起穿針引線、因勢利導的作用。在全班學生對討論的問題產生興趣時,教師應作畫龍點睛的講解,使學生對問題有明確認識。如:講《事物的正確答案不只一個》時,先出示四幅圖畫――自制的課件)即課前預習中的四幅畫,讓同學們找出正確答案,再學習課文,然后對課文進行討論,要求:找出文中的一個觀點談看法,必須用典型事例證明自己的觀點。有的同學找出文中的觀點“發揮創造力的真正關鍵,在于如何運用知識”,舉了居里夫人的事例證明這一觀點,有的同學舉了伽利略的事例證明這一觀點還有的同學舉哥白尼的事例證明這一觀點……最后圍繞“讀書有害還是有益”這個問題展開討論。有的同學認為:“讀好書能陶冶人的情操,增長知識,因為‘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有的同學則認為:“讀書能使人走向歧途,因為不好的書不僅無益,而且有害……”兩中不同的意見進行了激烈的交鋒。這時教師給以適當的引導和誘發:讀好書,如沐春風;讀壞書,如飲鴆酒。這種課堂討論活動既有學生之間的交鋒,又有師生之間的爭論,經歷了從現象到本質的認識深化過程,活躍了學生思維,培養了能力。
3 解惑課教學
3.1 教師講解的重點應放在“三點”上,所謂“三點”指新舊知識的結合點;新知識的關鍵點;前后各節之間的理論與實際的聯系點,這些都是教材最本質的東西。
3.2 教師的講解要抓住學生的興奮點,興奮點是為學生普遍關注且同教材有緊密聯系的問題,教師應力求把教材的科學性、系統性同學生的興奮點結合起來。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愉快地進入思考過程。如:在學習《安塞腰鼓》時,首先放投影有關安塞腰鼓的圖片(教師自制的),再讓學生思考:平時你見過安塞腰鼓嗎?你打過它嗎?打鼓的都是些什么人?打鼓的那個場面你見過嗎?如果沒見過,想見嗎?等等,這樣便抓住了學生感興趣的問題,使他們在j陜的氣氛中學習本文。
3.3 的講解要從形象入手,注意指導學生的思維方法。語文課上的內容和有關問題,都是屬于理性的抽象的,學生較難理解。教師應使學生以形象為入門的向導,步步深入的把握課文內容,理解道理。
4 探索課教學
為扎實搞好我校的展評活動,成立金水初中義務教育課程改革成果展評活動領導小組。
組長:
副組長:
成員:
二、活動目的
通過對課改實施八年來課堂教學、校本研修、綜合實踐活動、校本課程建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以及制度建設等方面所取得成果進行集中總結、交流評價和展示,推出一批有效教學的新模式、課程新秀、課改先進單位和個人,打造省市縣校相街接、覆蓋所有學科的學科帶頭人隊伍,完善教學成果評審、科研興校明星學校創建和評審制度,促進各學校課程改革工作的進一步發展,逐步形成推動課程改革不斷深化的長效機制。
三、活動原則
全面動員,全員參與,以校為主,
集中展評,研究提升,推進教學。
四、參加展評的作品類型
(一)教育教學成果
1.文本類教育教學理論和教學實踐研究成果(教研負責)
(1)課題(題目)(2)研究報告科研論文
(3)教育研究專著(4)學科教學設計和課例
(5)教學經驗總結(6)教育敘事和教學案例
(7)調查報告(8)學校課改特色活動
2.網絡、多媒體和教育電視節目類成果
(1)多媒體教學課件(CD-ROM)(2)網絡課件、網絡課程教材
(3)專題學習網站、網絡教學管理平臺軟件
(4)電視教學節目(5)教育電視欄目
(6)教育電視專題片
3.自制教具類成果
(1)自制教具(2)自制學具
4.校本課程開發類成果
(1)校本課程規劃或方案(2)校本課程教材(含多媒體形式)
(二)優質課展評:由語文組、數學組和英語組各推薦一名成員設計一節優質課的展評。
(三)新課程環境下學校教育教學管理制度改革成果展評(由學校校委會對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獎懲制度進行整理并上報)
(四)課改先進集體和個人事跡展評
(1)學科帶頭人、課改名師和課改新秀事跡展評
(2)科研興校明星學校事跡展評
(3)課改先進工作者事跡展評(包括優秀校長、優秀教研員)
(4)課改工作先進單位事跡展評
五、參展條件、要求
(一)參展人員及學科
各個學科所有教師全員參與,學科包括義務教育初中段15個學科大類,即語文、數學、英語、思品、物理、化學、歷史、地理、生物、體育、音樂、美術、綜合實踐活動、信息技術、校本課程等。推薦學科不限。
(二)參展要求
1.各人推薦的教學成果應是2001年以來,義務教育課程改革方面符合教學成果評審辦法要求的成果。已在2006、2007、2008我縣組織的有關評獎中獲得省級獎勵的,可參加省上的展示,不再參加評獎;如在原有基礎上又取得新突破、新進展的,也可推薦參評。
2.各教研組擬推薦一名參加優質課參評的教師,其教學設計必須具有個性化的教學特點,理論上有探索,實踐中有創新,并能充分體現新課程的教學特色。
3.教學成果展評采取展板、實物和多媒體演示等方式進行,并與2009年度教學成果評審工作合并進行。
4.堅決制止網絡下載、抄襲、剽竊他人成果,違者將向全縣通報,并三年內不得參加各類成果申報,不得參與評優晉級。
(三)課改先進個人評選條件
(1)、全面貫徹執行黨的教育方針,忠誠黨的教育事業,具有較強的事業心和責任感,工作認真負責,有良好的師德,注重教書育人。
(2)、積極參與課程改革,教育理念先進,教育教學行為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
(3)、課堂教學能較好地體現課改精神,教學方法先進,課堂教學效益高,教學成績優秀的一線教師。
(4)、課程改革以來,在縣級或縣級以上論文評選中獲將;在縣級或縣級以上刊物上發表有課改文章;在縣級以上的有關會議上進行過典型經驗介紹;在縣級或縣級以上的示范課,公開課、優質課活動中獲得過獎勵。
五、展評的程序:
第一階段:動員培訓(5月底)。召開教師會,進行校級骨干教師培訓。
第二階段:成果征集(5月底至6月10日)。
一、指導思想:
以縣教育局信息化工程規劃為總體目標,以學校工作計劃為依據,以現代教育思想和理論為指導,以現代教育技術的研究為著力點,以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為根本宗旨,探索現代教育技術與學科整合的新教學思路,使我校走在運用現代代教育技術的前列。
二、主要工作:
1、加強現代教育技術研究工作。
(1)在全校35周歲以下青年教師中開展“用電教,上好課”的活動。縣教育局提出了具體要求:30歲以下的教師及市骨干教師在今年底前要會熟練的操作電腦,要會自己制作課件;30-40歲的教師要會熟練的操作電腦,會利用各種媒體進行教學,會電子備課,會上網搜索資源。40歲以上的教師要使用電腦,會使用WPS或WORD進行打字,會上網瀏覽,查閱資料。根據這一要求,上學期,我們對全校教師分層次進行了信息技術的培訓,35周歲下的青年教師學會了制作多媒體課件,這學期要鞏固這一成果, 挑選一部分制作能力強的教師再次集中培訓,使之成為學校中信息技術教學的中堅力量,同時在青年教師的評課活動中要求參賽教師必須使用多媒體課件,提倡自己上課用的課件自己做,在評課的同時進行多媒體課件的評比。
(2)加強多媒體課件制作的研究。多媒體課件是現代教育技術的產物,它能充分利用計算機技術,展示出豐富多彩的圖片、聲音、動畫,達到普通教學手段所不能達到的效果,在教學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尤其是網絡環境下教學研究的興起,它的使用越來越頻繁,多媒體課件的制作水平往往代表了一個學校現代化教育的水平。為此,我們在青年教師中挑選制作課件能力強的教師組成多媒體課件制作研究小組,每周定期活動,交流制作心得,在提供外出學習機會的同時,適時請進高水平的師資進行指導,重點研究網絡環境下多媒體課件的制作。活動定時、定點開展,做到有計劃、有過程、有記錄、有總結。爭取在今年的連云港市課件課比中獲得好成績。
(3)做好現代教育技術課題研究的督促工作,加強現代教育技術理論知識的學習,密切注意現代教育技術的研究方向,搜集和課題有關的研究資料,為課題組出謀劃策,督促課題組適時推出階段性匯報。充分發揮多媒體網絡教室的功能,探討現代教育技術尤其是網絡技術與傳統教學模式的結合,培養新世紀需求的高素質人才,同時多與縣、市專家聯系,爭取獲得指導,活動做到有計劃、有過程、有記錄、有總結,為實驗的中期評估做好準備。
(4)在做好現代教育技術研究的同時,鼓勵老師們將平時研究積累的心得體會上升為理論,撰寫成論文。35周歲下的青年教師每人學期結束上交一份,并聘請專家進行講評,指導,指出最新的研究方向。
(5)加強信息技術課的研究工作。在未來的一、兩年內,信息技術的考試將排入到小學生畢業考試中去,因此加強信息技術的教研工作勢在必行,必需加強信息技術課的教學質量,提高學生應用計算機的能力。
2、加強學校現代教育技術的管理工作
(1)為學校現代教育技術的研究提供好基礎,這學期繼續投入,做到上課學生人手一臺計算機,同時重新配備一個50座的多媒體機房,集計算機教學、學科網絡環境下教學和語音教學為一體。
(2)嚴格執行學校有關電教硬軟件的各項制度,新購置的硬軟件繼續登記上冊,嚴格執行電教儀器的借還制度,責任到人,充分保證電教儀器的使用率。
(3)繼續強化電教意識,堅持“三機一幕”進課堂,并嚴格執行《厲莊小學電教設備的使用制度》,定期檢查《電教儀器使用記錄》,促使教師自覺地改進教學方法,優化課堂教學,提高教學質量,確保全校學科電教覆蓋率100%,上課率達40%,以提高教師使用電教手段的技能和課堂教學質量。 共2頁,當前第1頁1
(4)充分利用電教代辦費,逐步增加軟件的投入,努力提高電教軟件的數量與質量。除繼續向縣教研室征訂各類投影片、錄音帶、錄相帶及多媒體光盤外,還充分發揮自身的潛力,自制更符合實際教學需要的投影片,錄相帶、多媒體課件等。
3、繼續做好學校網頁的開發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學校網頁不僅是學校宣傳陣地,更是學校現代化教學的一個重要課堂,也是學校現代化教學水平的標志。為此,我們將投入精力著力開發校園網頁的功能,充實網頁內容,拓展現代化教學的模式,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全方位的宣傳學校教育教學成績。
4、認真開展各種興趣小組活動
(1) 計算機現在是很多學生的最愛,這學期繼續配備優秀師資,開展興趣小組活動,指導學生進行計算機繪畫、制作班級網頁,爭取在各級各類比賽中獲獎。
(2) 在信息技術教學過程中,適時舉行年級為單位的學科知識競賽,擬在四年級進行計算機繪畫比賽,五年級進行計算機漢字輸入比賽,六年級時行利用PowerPoint制作小報的比賽,為學生們提供展示能力的舞臺。
三、工作安排:
九月份:
1、制定電教工作計劃,發放各類電教硬軟件。
2、發放教師電教使用記錄。
3、各課題組制定學期活動方案
十月份:
1、五年級進行計算機漢字輸入比賽。
2、多媒體課件制作研究小組正常開展活動。
3、組織信息技術課教師參加市信息技術教學設計論文評比。
十一月份:
1、四年級進行計算機繪畫比賽。
2、參加連云港市課件制作評選。
十二月份:
1、聘請電教專家來我校進行現代教育技術論文講座。
2、六年級時行利用PowerPoint制作小報的比賽。
一月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