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1-08 04:29:53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環境心理學調研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中圖分類號:X191文獻標識碼: A
一.遼寧科技大學龍源食堂餐廳調研
1.調查目的:調查大學生對原有食堂餐廳環境的滿意程度及想要增設的使用要求,以便更好地運用環境心理學理論對食堂餐廳原有的空間環境進行改造和優化。
2.調查對象:遼寧科技大學龍源食堂一層、二層餐廳。
3.調查時間:2014.5.20
4.調查方式:
(1)理論、文獻研究的方法:
參考實例與相關理論文獻,通過縱向分析和橫向比較,進行系統的數據研究和對近年來國內高校餐飲建筑餐廳空間環境的分析,研究環境心理學在空間營造上的表現。
(2)實地考察的方法:
利用問卷調查、現場采訪、現場測量、數據統計等分析方法改造原有龍源食堂餐廳空間。
二.龍源食堂原有餐廳空間存在的問題
1.龍源食堂餐廳空間存在的問題:
(1)就餐空間功能的問題
如今,越來越多的同學選擇在食堂餐廳聚會,來增進相互之間的感情;有的也選擇在餐廳閑談聊天,一吐為快;有的同學為了方便,在餐廳進行一些小型會議。而且由于大學校園中自習室的不足,圖書館的擁擠,可以在一些具體的時間段,將食堂的部分區域當做自習空間來使用,一方面方便了學生們的使用;另一方面,也避免了空間的浪費。但是,同時,所考慮的因素也增多了,要考慮到自習時的環境,自習者的心理特點進行設計、改造。越來越多的空間功能要求使食堂的空間要求變得十分的復雜、多變,而對于不同使用者的使用要求,龍源餐廳沒有進行很好的區域劃分,僅僅是最原始的就餐空間,與時代脫軌。
(2)內部環境的問題
學生在餐飲空間發生交往、娛樂等行為時,餐廳的內部環境――包括燈光、溫濕度、餐桌椅的布置、材料和色彩等內部空間環境的布置還僅僅是滿足就餐的基本需要而已,沒有進一步對就餐者的行為心理進行探討,未能對就餐者的活動心理進行調適,未能營造出更為舒適和和諧的就餐氛圍,并且內部空氣不好。
三.環境心理學理論分析
環境心理學是一種解釋個人活動空間大小與情緒變化關系的理論。是以心理學、生態學、人體工程學和其他許多相關學科為研究基礎,在繼承和吸收歷史上合理的環境設計經驗的基礎上更進一步,將人們的心理需求體現在空間環境設計之中。這里所說的環境雖然也包括社會環境,但主要是指物理環境,包括:噪聲、擁擠、空氣質量、溫度、建筑設計、個人空間等等。
人們傾向于占據視野良好,較少受人流干擾而且有所依靠的座位。人在環境中占據位置的方式可能與巢居穴處時代對安全需要有關,這種需要即使在現代社會里還是存在的。人們喜歡有所憑靠地從一個小空間去觀察大空間,小空間有一定的私密性,同時又可以觀察外部空間的公共性活動。
可見,個人感比較舒服的小空間有兩個特點:一是較小而相對封閉,不受干擾;二是有一個敞口,通過敞口可以和外部空間相連。
1.心理學
(1)向光性
植物生長器官受單方向光照射而生長彎曲的現象稱為向光性。人和植物一樣,都有向光性的特點,陽光對于人的作用不管是在健康還是在心態上都是至關重要的。在幽深僻靜,暗淡無光的路上和陽光明媚的大街相比,人少之又少,原因就是向光性;在光線下人總感覺精力充沛,事事順心。猶如陰天,大家都會感覺心情不好,懨懨欲睡,怎么也提不起精神。在自然光無法達到要求的情況下,可以考慮人造光源的引入。由于人們就餐時,普遍有觀望周圍景色的心理,這也就是為什么有許多人選擇靠窗的位置進行就餐的原因。但是,同時也應當考慮眩光的影響。
(2)私密性
私密性是指個體有選擇地控制他人或群體接近自己。個人或群體都有控制自己與他人交換信息的質和量的需要,私密性是個人或群體對在何時,以何種方式和何種程度與他人相互溝通的一種方式。包括視線、聲音等方面的隔絕要求。
霍爾的“人際距離”:A=空間活動面積/活動人數
A(max)≤40/人,當A<10/人時,空間氣氛活躍;當A<3/人時,是否會產生擁擠感,依據情況而定。
霍爾將人際距離概括為四種:密切距離、個人距離、社會距離、公共距離。密切距離為0-4.5米,小于個人空間,可以相互體驗到對方的輻射、氣味;個人距離為0.45-1.2米,與個人空間基本一致,日常熟人之間的距離;社會距離為1.2-3.6米;公共距離為3.6-7.6米。
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決定了在相互交往時以何種形式成為主要交往方式,而個人選擇的范圍越大,控制能力越強,感覺就越滿意。
要想劃分空間的距離,最有效的方式是形成隔絕(視聽隔絕)。打破一個大空間的模式,創造出平均就餐人數少的小就餐區。但過多的小型餐廳又不方便校園食堂餐廳的統一管理,對于單體建筑來說,也增加了結構面積,反而增加了建筑的成本。相較之下,學校的食堂餐廳應在大空間的前提下,通過使用隔斷來劃分出多個適合就餐空間尺度的區域,既方便管理,又營造出了較為適宜的就餐環境。隔斷的形式多種多樣,有固定隔斷;活動隔斷;實心隔斷;透空隔斷;直線型隔斷;流線型隔斷;用人造材料隔斷;用綠樹花草隔斷。它們共同塑造著空間的形象,烘托就餐的氛圍。但是,布置隔斷后形成的內部空間尺度也不能小到使人們覺得自己進入了一個私人的空間,侵犯了已在那里的人的活動;同時,也不應大到獨坐或僅有四個人存在時,讓人感到疏遠甚至荒涼。空間的劃分應該清楚并且微妙,否則,人們會覺得自己被分隔到一個特殊的空間。這樣反而使人們在特定的空間無法進行正常的活動。
2.生態學
綠色植物的陳設:由于人們對自然的向往,對植物的偏愛和贊美,而且綠化植物可以調節人的精神,調節室內空氣,減少噪音,改善小氣候,而且增加視覺和聽覺的舒適度。綠化植物陳設是餐飲空間設計必不可少的一個組成部分。它主要是利用植物的材料并結合常見的園林設計必不可少的一個組成部分。它主要是利用植物,并結合常見的園林設計手法和方法,組織、完善、美化餐飲空間,協調人與環境的關系,豐富并升華了餐飲空間。綠化植物極富有觀賞性,能吸引人們的注意力,因而起到空間的提示與引導作用。植物不僅可以作為空間的間隔,又可以阻擋視線,圍合成具有相對獨立性的私密空間。
四.數據分析與結果總結
根據30份調查問卷的數據匯總,對典型問題的統計如下:
1.你認為就餐時與舍友之間最舒適的距離為:
由柱狀圖可知,大部分學生認為和舍友之間的舒適距離為0-0.45,因為和舍友較熟悉,之間的距離為“霍爾人際距離”中的密切距離。因此在餐廳座椅的設計上,將一套座椅中,相鄰兩座椅之間的距離保持在0-0.45之間。
效果圖展示:
五.結語
此改造作品巧妙地運用了空間的延續,與打斷再延續的處理手法。通過虛的手法阻擋視線,在空間布置上,似隔非隔、隔中有透、實中有虛。例如:利用屏風,綠色植物、木柵等緩沖通道與視線。利用通道的回繞曲折相通,不使人一目了然。適當的分隔還可以滿足學生用餐時不想被打擾的心理,這就是所謂的“曲徑通幽”。
參考文獻:
[1]同濟大學劉全的碩士論文《當代高校餐飲服務中心探析》;
一、使用后評價的意義和重要性
1.使用后評價的概念使用后評價(PostOccupancyEvaluation,簡稱POE)是指對建筑物及其環境在建成并使用一段時間后進行的一套系統的評價程序和方法。它關注的是建筑及其環境的實際使用情況和使用者的意見和需求。其原理是通過對建筑與規劃的預期目的與實際使用情況加以對照、比較,收集反饋信息,以便為將來同類建筑與環境的規劃、設計和建筑決策提供可靠的客觀依據。
2.反饋機制的作用控制論、信息論和系統論是人類在20世紀提出的三大理論。維納提出控制論的核心,就是特別重視反饋機制的作用。維納的控制論論述了人類、動物和機器是如何利用反饋信息來學習、調整并改進自身的行為。沒有反饋的控制是不可能的。以射箭運動員為例,每發出一箭,都要了解所射之箭偏離靶心的信息,作為調整下一次射箭的依據,使之越來越準確地命中目標。開展使用后評價的目的就是在規劃與建筑設計中建立反饋機制。缺乏這一過程,規劃與建筑設計的程序就不完整。
歐美建筑界通過使用后評價發現,大量建筑物中存在的缺點、不足和問題,是由于建筑設計不當造成的。這些問題若不是通過使用后評價及時發現,就可能在類似的其它工程中一再發生,甚至延續數十年而得不到發現和解決,將造成極大的損失。
3.“以人為本”價值觀的體現規劃與建筑設計的根本目的,是要創造適用、健康、安全、節約資源能源和有利于保護環境的建筑空間、場所等人工環境,來滿足人們的各種使用需求(包括居住、工作、生產、休閑與娛樂等各種活動)。因此,如何體現“以人為本”的宗旨,為建筑物的使用者著想,為他們設計良好、適用的建筑空間,是建筑師義不容辭的職責所在,也是衡量建筑設計水平優劣、質量高低的根本判別準則。
4.使用后評價的作用一個建成的建筑物及其環境是否令人滿意?有無需要改進的地方?對于這些問題,使用者最有發言權。因為他們長期在其中居住、工作、生活,最有切身體會,他們的意見也因此而極具參考價值。
歸納使用后評價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①有助于改善建成環境的質量與功能,使之更好地滿足使用者的要求;②有助于促進建筑設計與城市規劃理論的發展,形成導則、規范和標準;③有助于提高建筑師、規劃師的修養和業務能力。《紅樓夢》云:“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俗話也說:“木匠要巧,郎中要老”。一位成熟的、高水平的建筑師、規劃師應同時具備木匠之巧和郎中之“老”。如果不了解使用者的多種要求,不熟悉人們在建筑空間中發生的行為模式和引發的環境心理狀況,是難以勝任建筑師和規劃師的工作的。而使用后調研與評價正是建筑師、規劃師了解、熟悉服務對象,提高自己業務能力和修養的一項基本功。
④有助于科學地檢驗和評價規劃與建筑設計方案是否合理、是否優秀。如同評價影視作品設有金雞獎、百花獎,要依賴專家的評價和觀眾的評價一樣,對于規劃與建筑設計的評價,也一樣既要依靠專家的評價,又要依靠群眾的評價,二者不可或缺。而此二者的評價都涵括在使用后評價的范疇之中。
⑤有助于建筑業可持續發展和四節一環保(節材、節地、節能、節水)建筑的實現。
使用后評價的最新發展:綠色建筑使用后評價,著重于對建筑的四節一環保和可持續發展方面的考量,對建筑業落實科學發展觀、建成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社會起重要作用。
二、使用后評價發展簡史
1.首個嚴格意義上的POE發生在上世紀60年代。最早是由Osmond等人于1966年對精神病院和監獄等特種建筑開展使用后調研。這些工作著重調查評估這些特種建筑對特殊使用者的健康、安全和心理的影響,并為今后改進同類建筑設計提供依據。
自上世紀60年代末至整個70年代,發達國家建筑界有若干重要的相關論著發表。如1969年,RobertSommer出版著作《私人空間:設計的行為基礎》(PersonalSpace:TheBehavioralBasisofDesign);1974年,又出版《緊密空間:硬的建筑及如何使之人性化》(TightSpaces:HardArchitectureandHowtoHumanizeit);1975年,EdwardT.Hall出版了《建筑界中的第四維度:建筑對人之行為的影響》(TheFourthDimensioninArchitecture:TheImpactofBuildingonMan’sBehavior)。可見,當時西方建筑界已十分關注建筑設計與人的行為之間的相互關系。使用后評價的開展正是與這些理論動向密切相關的。在此背景下,1968年西方建筑界成立了“環境設計研究協會”,其成員包括建筑師、規劃師、設備工程師、室內設計師、心理學家、社會學家、人類學家和地理學家等。70年代后期,發達國家建筑界又陸續出版了一批著作,涉及使用后評價方法及案例研究,并辦有專門的雜志,如《環境與行為》(《EnvironmentandBehavior》)、《環境心理學報》(《TheJournalofEnvironmentalPsychology》)、《建筑學和現代建筑》(《ArchitectureandProgressiveArchitecture》)等。在這些重要建筑類雜志上,也重視POE論文的發表。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ChristopherAlexander先后于1964年出版了《形式合成注釋》(《NotesontheSynthesisofForm》);于1969年出版了《模式生成住宅》(《HousesGeneratedbyPatterns》),后又于1977年出版了《模式語言》(《APatternLanguage》)。這些著作對建筑使用后評價的開展起到重要的指導和推動作用。
1975年,美國成立了《通用設施管理》(《GeneralServicesAdministration》)機構,開始對辦公建筑的性能開展可測量指標的研究。自上世紀60-80年代,美國已對學生公寓、醫院、住宅公寓、辦公建筑、學校建筑、軍隊營房等建筑廣泛地開展使用后評價研究,發展出一套關于數據收集、分析技術,主客觀評價指標、評價模型及設計導則等方法體系,包括調研、訪談、系統觀察、行為地圖、檔案資料分析和圖像記錄等一整套開展POE的技術手段。
在英國,70年代也出版了有影響的關于POE的著作,如蘇格蘭《建筑性能研究中心》的Markus于1972年出版的《建筑性能》(《BuildingPerformance》)一書,影響相當廣泛。
總之,到80年代,在歐美等發達國家,POE已成為政府和建筑界的例行活動。一些建筑學院還將POE列為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課程。除了美國以外,在歐洲、大洋洲和日本,有三個重要的組織在執行POE研究。它們是:
①歐洲的IAPS(《InternationalAssociationfortheStudyofPeople&TheirPhysicalSurroundings》)(國際人與實體環境研究協會);②澳洲、新西蘭和東南亞的PAPER:《People&ThePhysicalEnvironmentResearchAssociation》(《人與實體環境研究協會》);③日本的MERA:《Man-EnvironmentResearchAssociation》(《人與環境研究協會》)。
發達國家早在上世紀60年代就開始探索生態建筑學和開始環境影響評價,注意建筑的可持續發展問題和與自然生態、環保的關系。隨著能源危機和環境資源問題的加劇,自80年代起,西方發達國家開始更加關注綠色建筑。如美國成立綠色建筑協會USGBC(UnitedStatesGreenBuildingCouncil)。有關綠色建筑與建筑環境評價的方法體系也紛紛推出。如英國建筑研究所(BRE)于1990年推出的“建筑環境評價方法(BREEAM)”,美國綠色建筑委員會于1993年推出的“LEED綠色建筑等級體系”;1996年由加拿大、美國、英國、法國等14個國家參加的“GBC綠色建筑挑戰”。還有德國的生態導則LNB及ECO-PRO、澳大利亞的建筑環境評價體系NABERS、挪威的ECOprofile,荷蘭的ECOQuantum,法國的ESCALE、EQUER,日本的《環境共生住宅A-Z》等。這些評價體系對建筑是否節能、環保的性能標準給出系統的分析與評估方法,并設計了各類圖表及電腦軟件,便于設計者或使用者評估。
2.我國的使用后評價我國的建成環境使用后評價及相關工作,是從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開始的。常懷生先生于1982年在哈爾濱建筑工程學院介紹建筑環境心理學,并于1984年翻譯出版了《環境心理學》一書,其中介紹了日本的環境評價工作。1992年常先生著手調查全國9個城市123戶住宅、4個城市7家醫院近60間病房,以及深圳6棟辦公樓近40間辦公室。其評價實踐偏重于研究人與微觀環境的心理互動關系。后來,他又在1999年《室內環境設計與心理學》一書中介紹了POE的理論和方法。
關于建筑物理環境的專項使用后評價方法的研究也在80年代陸續展開。例如,楊公俠先生于1984年出版的《視覺與視覺環境》一書,結合視覺環境進行環境評價研究。
筆者曾于上世紀80年代研究廳堂音質的評價方法,并在此基礎上,擴大到對居住區生活與環境質量的使用后評價。1990-1993年間,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及浙江省自然科學基金的資助下,筆者對4城市17個居住區居民進行居住區生活與環境質量使用后評價。以人群的主觀評價為核心,利用量化的方法,初步建立了建筑環境綜合評價的科學架構。
1998年在《建筑百家言》[2]一書中,筆者發表了《提倡建筑師進行使用后調查》一文,強調了在我國建筑界開展使用后評價的重要性。此后,筆者在華南理工大學建筑設計及其理論專業招收博士生,開展建筑使用后評價的較為系統的研究。目前已先后有朱小雷、陳建華、尹朝暉等三位博士生畢業。另有若干位博士生仍在這一領域耕耘。他們分別就使用后評價方法體系以及城市休憩性文化廣場、住宅、大學校園教學建筑以及辦公建筑等建筑環境開展較為深入的使用后評價研究。朱小雷博士還于2005年出版了《建筑環境主觀評價方法研究》一書。
1993年,在吉林召開了我國首次“建筑與心理學”研討會。李道增先生于1999年出版了《環境行為學概論》一書。胡正凡、林玉蓮于2000年出版《環境心理學》一書。他們在“環境、行為”理論研究基礎上,利用認知地圖對校園環境和風景區質量做了評價研究。該書還介紹了POE的一些基本知識和特點。
莊惟敏于1999年出版了《建筑策劃導論》一書,系統介紹了日本住宅空間的評價方法。他結合建筑策劃理論研究,系統地發展了以“語義差異法”為中心的建成環境評價方法,強調利用社會學的調查研究方法評價現狀環境實態,收集建筑策劃基礎信息的重要性。
關于綠色建筑評價的研究,我國在進入本世紀以來也有很大發展。如2001年建設部住宅產業化促進中心制訂了《綠色生態住宅小區建設要點與技術導則》。同時多家科研機構、設計單位合作,制訂了《中國生態住宅技術評價體系》,并出版了《中國生態住宅技術評估手冊》。另外《現代房地產綠色開發與評價》一書也于2003年出版。同年8月,由清華大學等九家單位合作,完成了《綠色奧運建筑評估體系》。1996年香港地區參照英國的BREEAM,建立了HK-BEAM。1999年臺灣地區也推出了《綠色建筑解說與評估手冊》。[3]
三、評價學要點使用后評價涉及評價學,因此有必要了解一下評價學的要點
首先,評價可分為客觀評價與主觀評價兩大類,并且應當以后者作為出發點和歸宿。尤其是使用后評價,更關注使用者的主觀感受,如滿意不滿意,舒適不舒適,方便不方便等。
其次,評價可以按定量和定性的方式進行。通常客觀評價多依賴于定量指標進行,而主觀評價則多以定性的方式進行,但也可以利用諸如語義學標度等方法予以量化,使之能輸入計算機進行統計分析。
再者,評價通常還會依靠一套指標集(或稱因子集、參量集)來進行。這些指標要求是彼此獨立的,并且對于所評價的對象而言,應當是力求完備的。對各指標還應尋求適當的容限和優選范圍。
探討主客觀指標之間的相互關系是評價學的核心問題之一。如何由各單項指標的評價合成為綜合評價,也是值得探討的問題。
另外,依靠什么人去評價,用何種技術方法去評價,也是十分重要的評價學內容。
四、使用后評價的常用技術和方法
1.文獻資料收集與分析通常需要收集的資料包括有關建筑設計圖紙、維修記錄及變更設計的情況。若是欲進行綠色建筑評估,則還應包括用電、耗能的記錄等資料。新晨
2.現場踏勘與測量進行現場踏勘的目的是熟悉欲評價之建筑及其環境。專項評價還應包括必要的測量:如光學、聲學、熱工學與室內空氣品質測量等。
3.問卷調查與訪談調查訪談的對象主要是建筑的使用者,也包括該建筑的服務與管理人員。有時還需要向相關專家(包括建筑師、規劃師)作調查、訪談。例如,欲評價觀演建筑設計是否良好,則可向音樂家、樂隊指揮、演員、導演及劇場經理等作調查和訪談。
若涉及的調查訪問對象過多,則需采用隨機采樣的原則來獲得調查對象的樣本。若所需研究、評價的項目與被調查者的身份與社會統計屬性有關(年齡、性別、職業、民族、收入等),則尚須記錄這些信息資料,以供后期分析之用。
設計調查問卷也有許多講究。通常須涉及對使用者的健康、安全,工作效率與生活方便性和心理舒適性等方面的問題。如詢問何項設計是成功的?何者是失敗的?某工作與活動空間的面積、體積是否足夠?各房間之間的空間關系是否恰當(包括平面關系和豎向關系)?交通面積和路徑(包括門廳、過道、樓梯等)是否足夠與恰當?指向性是否明確?物理環境(聲、光、熱、空調、通風、遮陽)等是否滿意?墻、地板、天花等各界面的裝修材料是否合適?建筑外觀及美學效果如何?使用者在各種空間中所感受到的領域感、私密度如何?是否便于社交接觸?建筑物是否便于變更使用?是否便于維修等等。同時,還可詢問是否需要某些使用者認為必需,而所在建筑又缺乏的房間或設施以及使用者對改進設計的建議等。
關于空間利用率的調研,可以詢問使用者在一個平均周內,花多少時間于某個空間。具體時間(小時數)可按每4~5小時分檔。
為了量化主觀評價,可采用語義學級差標度法來獲取評分。通常采用4、5、7、9、乃至11級標度。例如:
采用4點標度的好處是不設中間態度,要么是正的評價,要么是負的評價。如:
當欲作某專項使用后評價,在設計問卷時,可以把其它項目的問題也夾雜其中,以一種不經意的方式來調研,避免誘導、暗示的作用,以便更真實地了解到使用者的反應。
4.直接觀察與行為記錄對人們如何使用某一建筑空間或設施進行直接觀察,并利用草圖來記錄其行為,從中發現規律,是行為科學研究的一項基本方法。例如陳建華等人[4]在對嶺南地區休憩性文化廣場所做的使用后評價中,就曾利用此方法發現喬木下人群的若干行為模式,包括主要使用人群的年齡、性別、利用時間和人數的分布,人群集聚特性與活動類型等,并得出在設計休憩性文化廣場喬木下空間時,應注意其坐椅的布置和設計,注意周圍景物的可視性等設計導則。
5.拍照與錄像定期或不定期地對人們如何利用某一建筑空間或設施的行為加以拍照、錄像,也是行為記錄的一種常用方法,可作為直接觀察和草圖記錄法之補充。朱小雷[5]在對華南理工大學文化廣場作使用后評價時,曾于2002年4月24日下午利用拍照記錄行為資料。圖1是他在半小時內每隔5~7分鐘對該廣場的拍攝樣本。通過拍照,他發現了一些空間異用行為,如有18人在中央主花壇就座,說明原設計在花壇邊布置的坐位數量不足,或坐位設計不舒適。他并發現有小車開到廣場中停車。這顯然不符合設計者設計該文化廣場之初衷,說明設計者未采取有效措施,來防護類似行為之發生。拍攝還發現跆拳道小組和交誼舞小組共同利用該場地作為活動空間,但在時間上有沖突等問題。
6.認知地圖與使用方式記錄讓被訪者畫出某建筑環境或空間的認知地圖或意象圖式,也是一項行為與環境心理學的調研方法,從中可以了解建筑等認知對象在使用者心目中的印象,以及使用者是如何感知所處的建筑空間環境的。此外,提供給被訪者一些建筑的平面圖,讓被訪者畫出(或用文字注明)其是如何利用該空間的,也是一項輔助的調研方法。如尹朝暉[6]在對珠三角地區住宅實施的使用后評價中,就利用此方法了解到居民如何使用住宅的許多細節和方式。圖2示出部分居民住宅的使用方式記錄圖。她從中歸納出居民有希望設獨立書房和第二主臥室的傾向;居民有希望主臥室有私密化個人休閑空間或讀書空間的傾向;有自己劃分出玄關的傾向;居民有喜歡在客廳設置酒吧、裝飾柜或魚缸的傾向;以及多數居民較喜歡圓形餐桌,較重視陽臺的休閑功能等意向。
7.變更設計與改變空間使用功能的記錄在了解使用者對建筑空間與設施的使用方式時,注意了解使用者是否及如何變更設計和改動原設計空間的使用功能等信息,具有特別重要的價值。這些行為的發生說明設計者的意圖未能被實際使用者接受,二者發生差異。這些反饋信息提示設計者今后在設計類似建筑和布置同類設施時,應特別注意加以改善的地方。
8.利用圖片或虛擬仿真技術來進行主觀優選試驗何種設計方案和建筑空間環境更為使用者所青睞?欲對此有所了解有時可利用相片、設計圖案、計算機仿真乃至虛擬現實技術提供給被調查、訪問的對象,供他們進行主觀擇優試驗。通常可采用二者比較擇一或多者比較排序等方法。所提供的供擇優、排序的圖片,或虛擬仿真場景,最好在某一參量上加以變化,而其它參量盡量保持不變,以便了解被試者對某一參量的優選意向。由于計算機仿真技術容易做到僅讓單一變量變化,故特別適宜于此種主觀優選或排序試驗。至于所提供的圖片或場景是否需要十分逼真,則應視所進行的試驗目的而定。通常只要被試者能作出優選、排序判斷即可。
9.數據統計分析方法對所收集到的調研資料、信息,尤其是量化數據尚需根據評價的旨趣進行一些統計分析處理。常用的數理統計分析包括以下幾項:
⑴平均值分析:可以了解大多數人的中心判斷傾向;⑵標準差分析:可以了解調查對象意見的分歧、離散程度;⑶相關分析:可以了解調查參量之間的關聯程度;⑷獨立性檢驗:可以檢驗調查參量之間是否相互獨立;⑸因子分析與主成份分析:可以了解哪些潛在的重要因子在起作用;⑹回歸分析:可以將所欲預報的參量(因變量)用一個或若干個自變量來定量地表示。
由于數理統計涉及專門的課程,為了更好地開展使用后評價,建筑師、規劃師應當學一點統計學。現在已有專門的應用統計分析軟件可以利用(如SPSS統計軟件)。
10.小結綜上所述,建成環境的POE主要可分為三個層面進行:其一是在技術層面上進行。主要是根據現行規范、標準的一套客觀指標來檢驗;其二是從功能層面上進行,主要涉及各類專門建筑的功能,如醫院、超市、劇場等;其三是從行為層面進行。這一類的POE更加關注的是使用者是如何使用空間的,其行為規律如何,以及環境心理效應。要考慮人體測量學、人類工程學的因素,注重研究建筑空間的次序、位置、相互關系、形狀、比例、尺度、細部等對人的行為和心理的影響,包括私密性、領域感、安全感、社交距離、親切感、方向感、舒適感及對環境的認知等。
各類建筑使用后評價研究還在發展之中,尤其在國內建筑界還未引起足夠重視。然而使用后評價無疑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是當今建筑學研究的一個重要方向。希望有更多的同行予以關注,共同推動使用后評價研究的進一步開展。
參考文獻[1]W.F.E.Preiseretal,“Post-OccupancyEvaluation”VNRCompany.NewYork.1988.
[2]楊永生。建筑百家言。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8.
Abstract:With the deepening of urban development, the healthy living environment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village-in-cit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urban development. Futian village-in-city of Shenzhen as an example for the author, Based on field surveys, interviews and other methods, analyze the 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living situation of the village-in-city. Of the village-in-city crowded the space environment of high-density deep-seated reasons for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and crowded living behavioral and psychological performance in public space is proposed as the starting point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villages measures to reduce the negative impact of congestion, and create a new village-in-city community.
Keywords:village-in-city;crowded space; high-density;living behavior
中圖分類號:TU-02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0422(2011)06-0038-03
1引言
改革開放以來,深圳快速的城市化進程導致了城市規模的不斷擴大,城市用地急劇擴張,很多原有的郊區村落進入到城區范圍。政府在這個過程中為了減少城市化壓力,城市干道往往繞行村落,原農村居住用地、村民集體關系和文化氛圍等就地保留,沒有納入新的城市體制和管理機制,村民以土地及土地附著物為主要生活來源,形成城鄉土地二元結構的地域實體。
深圳特區內除鹽田區外,共有以行政村為單位的城中村72個,其中羅湖區25個,福田區15個,南山區有32個,而以自然村落為單位的城中村和舊村則更多。在地域上廣泛的被包圍在城市高樓大廈的內部,羅湖、福田、南山三區的一些城中村更是處于城市的核心地帶,如福田區的福田村、田面村;南山區的南光村、南園村。在村落面積上,除皇崗村、上沙村、下沙村等少數幾個占地面積較大的片區外,其他“城中村”大都呈現出不規則的碎片狀補丁形態,與城市已經連為一體,成為城市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筆者以福田區的福田村為研究對象。對其進行調研分析,搜集研究數據資料。福田村,行政隸屬于福田區福田街道辦事處,位于深圳中心區華強商業中心東南面,主要分布在深南大道以南,濱河大道以北,福田路以東,華強路以西區域內(圖1)。
2福田村人口特征
2.1年齡構成
城中村中的村民在市場需求的誘導下,通過僅有的土地資源,提供出租房屋,扮演城市廉價生活區的角色。由于房源供應充足,房租相對低廉,區位交通便捷,成為城市千千萬萬的新移民或暫住者的首選之地。福田村人口的年齡構成呈現出年輕化的現象,年齡層集中在20~35歲之間的青年人群,約占總數的65%以上,老人和小孩的人口數量較少。家庭結構中以單身和兩人居住為主,家庭居住群體較少。
2.2文化程度與職業構成
從外來人口的文化程度來看,大專以上學歷的人數差不多占一半,高中文化程度和初中文化程度均占四分之一不到。而且近幾年,城中村的人口文化程度在不斷提高。反映出來深的務工者技能和教育水平正在向高層次發展。從職業類型看,可分為職員群體、店主群、和為了找工作暫時在此居住的群體。他們一部分是附近餐廳、服裝店、商店的職員。在城中村居住的,已經絕不僅僅是傳統的“藍領”打工族。在深圳這么高的房價和房租面前,城中村內的“白領”租房者越來越多,包括IT技術人員、工程技術人員、設計人員、公司文員等等,還包括很多自由職業者(攝影師、畫家等),如南山區深圳電子網絡公司云集的白石洲村和羅湖區布吉鎮的大芬油畫村。此外,還有不少小業主和自主創業者選擇在城中村度過最初的“孵化期”。
3擁擠的城中村空間
由于村民對土地利益最大化的追求,大量的外來人口聚集在有限的用地面積和建筑空間中,帶來了城中村高密度的擁擠特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3.1人口高密度
相對于城市小區的高房租,較低的租住門檻吸引了眾多的外來人口。福田村總人口為4萬余人,其中村民2000多人,外來人口為3.8萬人。原住民大都移居香港和國外,外來人口規模已經遠遠超過了當地居民,所有權房屋大都委托親戚和雇傭,外來人口比例達94.2%。規劃用地面積為69.81hm2,本村用地面積26.02 hm2。每公頃人口密度高達1590人。
3.2建筑高密度
福田村的私宅建筑面積69.5萬m2,建筑層數平均在7、8層,高的達到15層以上,建筑密度達到40%以上,容積率達3.12。建筑見縫插針,樓與樓之間的間隔,寬的約4m,窄的約兩尺,人稱“握手樓”、“貼面樓”,走道光線陰暗,猶如傍晚。這些樓房之間房窗靠窗,終日難見陽光,在炎熱潮濕的南方天氣中通風極差(圖2)。
3.3居住空間高密度
由于村民是以房租收益作為生活來源,最大的經濟利益驅使他們盡量把居住生活空間面積壓縮到最小,增加出租房間套數。據調查,最小的出租單間只有3~4 m2,僅能容下一張床,共用衛生洗浴設施。單間帶衛的面積一般在10~15 m2,缺乏專門的廚房和供晾曬衣物的陽臺。即使每層建筑平面是按照幾室幾廳的戶型設計,也會被房東分租給不同租戶使用。
3.4空間行為高密度
多元化人口的大量聚居導致了城中村內空間與行為種類的多樣化聚集,城中村內的麻將店、生鮮店、水果攤、臨街叫賣等等,構成了五彩繽紛的空間生活(圖3),城中村中行為種類的高密度也是城中村中一種重要的密集方式,豐富多樣的空間行為種類讓城中村更加有活力和多樣性,而這種差異性的密集讓城中村的空間行為關系更加復雜,外顯在地域空間上就表現出混亂、擁擠的視覺現象。
4擁擠空間下的居住特征
4.1擁擠機制
高密度的擁擠環境被環境心理學家普遍認為對人的情緒產生消極的影響,它影響了人的情感反應和生理喚醒水平,腎上腺素濃度升高,壓力增大;同時證明,高密度環境容易引發相關疾病,有利于病菌的傳播。擁擠使人際之間的吸引力降低,產生退縮行為,回避社會交往,破壞人際關系網絡,工作效率下降;影響人的親社會行為,降低人們幫助別人的概率;并引起攻擊行為的增加。居民強烈的擁擠感,讓他們的居住控制感很弱,安全和私密性受到了威脅,迫切的需要公共空間的情感釋放。
4.2擁擠引發私密缺失
私密性可以定義為一種控制意識或是對個人接近度的有選擇自由。私密性是居民生活的基本心理需求,《華沙宣言》中說:“人類居住建筑的設計應提供這樣一個生活環境,既能保持個人、家庭、社會的特點,有足夠的手段保持互相不受干擾,又能進行面對面的交往……”。城中村的高密度居住使居民時刻感受到外來的私密干擾,如相距不過數米的窗戶視線干擾,強烈的鄰居噪聲干擾和有味氣體干擾(圖4)。人們面對私密性缺失,尋求各種辦法規避。筆者在村中發現了一戶原住民黃先生,他感覺一樓的居住空間時刻受到周圍過往的人流視線干擾,采用了房屋四周擺放花木的方式,阻礙人流接近房屋和阻擋視線(圖5)。
4.3擁擠與社會交往
在擁擠的電梯空間,即使是很熟的人也很少談話而保持安靜,在擁擠的居住空間也是如此,居民為了減弱環境信息的超負荷,不自覺減少與鄰里的交往。筆者在訪談了20位對象發現,其中有16位不知道同層鄰居姓名,更不要說職業和參與其中的社會關系;有2位甚至不知道同層有沒有居住者(這可能相互的時間關系沒有交集)。被訪問到有困難是否會向鄰居求助,被訪者大都表示不會,少部分表示有這個想法,但和鄰居并不認識,只好作罷。這種冷漠的鄰里關系沒有了守望相助,城中村的安全感不斷喪失,治安問題嚴重。
4.4擁擠與公共環境的漠視
擁擠的空間環境導致居民緊緊地抱守自己的專屬空間,對周圍的人和事物采用“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漠視態度,缺乏公共責任感,村中的臟亂情況久而久之習以為常(圖6)。筆者在調查中發現,城中村處處可見垃圾,特別是空間行為聚集的場所,比如臨街,臨路的公共空間,白色垃圾丟棄,建筑材料隨意堆放(圖7);有不少居民還將舊沙發、紙皮箱、破木板等廢舊物品丟棄在街角,成為廢物存放地,成為城中村衛生死角,而居民往往掩鼻而過。
5公共空間的需求
高密度的居住模式現狀不易改變,其中有原住民的利益和外來人口的需求,拆除重建困難重重,而有效的整治改造較為容易,對城中村外部公共空間環境的營造是一個很好的切入點。從物質空間上可以提升景觀環境與居住質量,從社會形態上可以最大限度地維持并激發城市生活的活力與多樣性。如福田村環慶股份公司拿出村內的黃金寶地,投巨資興建的大型多功能文化廣場――福田環慶文化廣揚,為社區居民提供了文化娛樂、健身休閑的好去處。(圖8)
公共空間環境設計中,通過綠化和鋪裝使空間形成一定的場所,激發起居民的歸屬感,有助于密切鄰里關系,同時也有助于居住環境的安全防衛(圖9)。以街道改善為例,城中村的街道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經營類街道,街邊店鋪攤位林立,為改善購物環境提高導向性,可以選擇變換街道鋪裝使之具有標識性;另一種是生活類街道,承載休閑交流生活,可以通過增加街道家具的手法促進街道活動。改善現狀公共空間可以用最少的投入和拆遷量,減少高密度擁擠環境帶來的負面影響,改善居民生活質量,維持社區的整體性與穩定性。
參考文獻:
[1]徐磊青,楊公俠. 環境心理學. 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
[2]林玉蓮,胡正凡. 環境心理學. 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3]深圳市社會科學院課題組. 深圳城中村的現狀、問題與對策研究(一).《南方論叢》,2004年9月第3期.
一、使用后評價的意義和重要性
1.使用后評價的概念
使用后評價(Post Occupancy Evaluation,簡稱POE)是指對建筑物及其環境在建成并使用一段時間后進行的一套系統的評價程序和方法。它關注的是建筑及其環境的實際使用情況和使用者的意見和需求。其原理是通過對建筑與規劃的預期目的與實際使用情況加以對照、比較,收集反饋信息,以便為將來同類建筑與環境的規劃、設計和建筑決策提供可靠的客觀依據。
2.反饋機制的作用
控制論、信息論和系統論是人類在20世紀提出的三大理論。維納提出控制論的核心,就是特別重視反饋機制的作用。維納的控制論論述了人類、動物和機器是如何利用反饋信息來學習、調整并改進自身的行為。沒有反饋的控制是不可能的。以射箭運動員為例,每發出一箭,都要了解所射之箭偏離靶心的信息,作為調整下一次射箭的依據,使之越來越準確地命中目標。開展使用后評價的目的就是在規劃與建筑設計中建立反饋機制。缺乏這一過程,規劃與建筑設計的程序就不完整。
歐美建筑界通過使用后評價發現,大量建筑物中存在的缺點、不足和問題,是由于建筑設計不當造成的。這些問題若不是通過使用后評價及時發現,就可能在類似的其它工程中一再發生,甚至延續數十年而得不到發現和解決,將造成極大的損失。
3.“以人為本”價值觀的體現
規劃與建筑設計的根本目的,是要創造適用、健康、安全、節約資源能源和有利于保護環境的建筑空間、場所等人工環境,來滿足人們的各種使用需求(包括居住、工作、生產、休閑與娛樂等各種活動)。因此,如何體現“以人為本”的宗旨,為建筑物的使用者著想,為他們設計良好、適用的建筑空間,是建筑師義不容辭的職責所在,也是衡量建筑設計水平優劣、質量高低的根本判別準則。
4.使用后評價的作用
一個建成的建筑物及其環境是否令人滿意?有無需要改進的地方?對于這些問題,使用者最有發言權。因為他們長期在其中居住、工作、生活,最有切身體會,他們的意見也因此而極具參考價值。
歸納使用后評價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①有助于改善建成環境的質量與功能,使之更好地滿足使用者的要求;
②有助于促進建筑設計與城市規劃理論的發展,形成導則、規范和標準;
③有助于提高建筑師、規劃師的修養和業務能力。《紅樓夢》云:“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俗話也說:“木匠要巧,郎中要老”。一位成熟的、高水平的建筑師、規劃師應同時具備木匠之巧和郎中之“老”。如果不了解使用者的多種要求,不熟悉人們在建筑空間中發生的行為模式和引發的環境心理狀況,是難以勝任建筑師和規劃師的工作的。而使用后調研與評價正是建筑師、規劃師了解、熟悉服務對象,提高自己業務能力和修養的一項基本功。
④有助于科學地檢驗和評價規劃與建筑設計方案是否合理、是否優秀。如同評價影視作品設有金雞獎、百花獎,要依賴專家的評價和觀眾的評價一樣,對于規劃與建筑設計的評價,也一樣既要依靠專家的評價,又要依靠群眾的評價,二者不可或缺。而此二者的評價都涵括在使用后評價的范疇之中。
⑤有助于建筑業可持續發展和四節一環保(節材、節地、節能、節水)建筑的實現。
使用后評價的最新發展:綠色建筑使用后評價,著重于對建筑的四節一環保和可持續發展方面的考量,對建筑業落實科學發展觀、建成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社會起重要作用。
二、使用后評價發展簡史
1.發達國家的使用后評價[1]
首個嚴格意義上的POE發生在上世紀60年代。最早是由Osmond等人于1966年對精神病院和監獄等特種建筑開展使用后調研。這些工作著重調查評估這些特種建筑對特殊使用者的健康、安全和心理的影響,并為今后改進同類建筑設計提供依據。
自上世紀60年代末至整個70年代,發達國家建筑界有若干重要的相關論著發表。如1969年,Robert Sommer出版著作《私人空間:設計的行為基礎》(Personal Space:The Behavioral Basis of Design);1974年,又出版《緊密空間:硬的建筑及如何使之人性化》(Tight Spaces:Hard Architecture andHow to Humanize it);1975年,Edward T.Hall出版了《建筑界中的第四維度:建筑對人之行為的影響》(The Fourth Dimensionin Architecture:The Impact of Building onMan’s Behavior)。可見,當時西方建筑界已十分關注建筑設計與人的行為之間的相互關系。使用后評價的開展正是與這些理論動向密切相關的。在此背景下,1968年西方建筑界成立了“環境設計研究協會”,其成員包括建筑師、規劃師、設備工程師、室內設計師、心理學家、社會學家、人類學家和地理學家等。70年代后期,發達國家建筑界又陸續出版了一批著作,涉及使用后評價方法及案例研究,并辦有專門的雜志,如《環境與行為》(《Environment and Behavior》)、《環境心理學報》(《The Journal ofEnvironmental Psychology》)、《建筑學和現代建筑》(《Architecture and ProgressiveArchitecture》)等。在這些重要建筑類雜志上,也重視POE論文的發表。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C h r i s t o p h e rAlexander先后于1964年出版了《形式合成注釋》(《Notes on the Synthesis ofForm》);于1969年出版了《模式生成住宅》(《Houses Generated by Patterns》),后又于1977年出版了《模式語言》(《A PatternLanguage》)。這些著作對建筑使用后評價的開展起到重要的指導和推動作用。
1975年,美國成立了《通用設施管理》(《General Services Administration》)機構,開始對辦公建筑的性能開展可測量指標的研究。自上世紀60-80年代,美國已對學生公寓、醫院、住宅公寓、辦公建筑、學校建筑、軍隊營房等建筑廣泛地開展使用后評價研究,發展出一套關于數據收集、分析技術,主客觀評價指標、評價模型及設計導則等方法體系,包括調研、訪談、系統觀察、行為地圖、檔案資料分析和圖像記錄等一整套開展POE的技術手段。
在英國,70年代也出版了有影響的關于POE的著作,如蘇格蘭《建筑性能研究中心》的Markus于1972年出版的《建筑性能》(《Building Performance》)一書,影響相當廣泛。
總之,到80年代,在歐美等發達國家,POE已成為政府和建筑界的例行活動。一些建筑學院還將POE列為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課程。除了美國以外,在歐洲、大洋洲和日本,有三個重要的組織在執行POE研究。它們是:
①歐洲的IAPS(《International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People&TheirPhysical Surroundings》)(國際人與實體環境研究協會);
心理學類專業包括心理學和應用心理學兩個專業。心理學和應用心理學是現代教育科學家族中的重要成員,隨著社會的發展以及人們的心理需求,心理學和應用心理學這兩朵在時代的召喚下孕育而生的“姐妹花”,成為了教育科學家族里的“新寵”。雖然它們是“一奶同胞”,但還是存在一些細微的差別,有著各自的專業特色。
心理學和應用心理學兩者的基礎學科相差不多,理論基礎也有許多相似之處。它們的不同之處在于心理學專業比較注重基礎理論知識的研究和掌握。以及一些基本實驗和心理測驗等基本能力的培養。它主要培養具備心理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能在科研部門、高等和中等學校、企事業單位等從事心理學研究、教學工作和管理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
應用心理學則包羅萬象,囊括心理科學的應用方面,包括心理咨詢、工業心理學、環境心理學等方向。也就是說,它側重于基本知識和理論在研究中的應用,比較關注科研人員的實踐能力和實驗技能。它主要培養的是具備心理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能在教育、工程設計部門、工商企業、醫療、司法、行政管理等部門從事教學、管理、咨詢與治療、技術開發等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
因為都是一個家族的成員,而且是一對“孿生姐妹”,為此它們在許多方面自然大同小異。它們的共同點都是要學習相應的基礎理論學科,如普通心理學、實驗心理學、心理統計等。投奔它們的同學都必須掌握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學等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并具有一定的實驗設計,創造實驗條件,歸納、整理、分析實驗結果,撰寫論文,參與學術交流的能力等。
此外,投奔心理學專業的同學還要學習生理心理學、認知心理學、發展心理學、認知科學,以及基本實驗技能等輔助學科,以適應將來的科研和教學工作。相對于心理學,投奔應用心理學專業的同學還要學習社會心理學、工業心理學、教育心理學、臨床心理學等。
伴隨著心理學和應用心理學的發展,它們又共同催生了教育科學上的兩個新秀――特殊教育專業、運動心理學專業。
特殊教育專業作為后起之秀,有著很強的生命力,特別是汶川大地震中在對受傷兒童進行的心理干預和治療的工作中顯示出了它的重要性。特殊教育專業的同學主要學習心理和教育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接受對特殊兒童進行教育和研究的基本訓練,具有進行實際教學工作并能進行理論研究的基本能力。它主要培養具備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的知識和能力,能在特殊教育機構及與特殊教育相關的機構從事特殊教育實踐、理論研究、管理工作等方面的高級專門人才。
運動心理學也是一門很有意思的專業,它是傳統心理學科的一個分支,但又具有鮮明的體育特色。眾所周知,國際重大賽事的比賽比的不僅是運動員的技術水平、實戰經驗,更大程度上是運動員心理素質的較量。很多技術水平很高的運動員往往因為心理素質不穩定,嚴重影響了原有水平的發揮而與冠軍失之交臂。運動心理學專業的辦學目標正是要培養系統掌握心理學和體育運動基本理論,具備比較扎實的應用心理學基礎知識和有熟練的應用運動心理學專門技能,能在體育、教育、文化、衛生等機構和部門從事教學、咨詢和技術開發的高級復合型人才。
希望
心理學是一個很有發展前景的學科。心理學的應用范圍非常廣,心理學人才的需求量自然也不斷增多。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會的各個角落如車站、酒店、賓館等,甚至人們使用的每一件東西,都在尋求更加人性化的設計和管理,這些都需要心理學家的介入和參與。
心理學是一門朝陽學科,它雖然比較抽象,但應用性很強,可以同很多的專業、行業相結合,帶來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因此心理學專業的畢業生就業渠道相當廣闊。心理學專業畢業的學生既可以選擇到高校心理學系和教育系擔任老師、輔導員,或在高校心理咨詢中心工作,也可以去企業,主要從事獵頭(人才中介)、企業咨詢、人力資源管理以及市場調研等工作。另外還可以到醫院和診所工作,同時也可以考公務員或到中小學從事心理教學工作。
心理學知識日益滲透到各行各業,如公司企業、教育系統、服務行業、醫療機構。現在很多大公司、學校、機構,都需要心理學人才。我國心理學專業的發展起點低,在理論、技術、方法和從業人員的素質上,與先進國家相比差距較大,優秀的心理專業人員比較匱乏,每百萬人口中心理學家尚不足兩人;而在美國,每1500人中就有一名心理學家。當前,中國的心理學界經歷著變革,西方的心理學思想和東方的哲學思想在近些年發生著碰撞,給中國的心理學研究領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生機和活力,這將為優秀的心理學人才提供廣闊的發展空間。
心理學專業前景大好,作為她的“孿生妹妹”的應用心理學專業也不遜色。據權威專家分析,今后對應用心理學專業畢業的人才,尤其是偏向于理工科專業的應用心理學專業人才,需求量會大幅度增加。而就目前全國應用心理學專業畢業的大學生就業情況看,由于每年的畢業生少,如全國能夠培養工業應用心理學本科學生的大學僅浙江大學一所,剔除升入碩士階段學習的畢業生外,該校每年畢業本科生僅10余人,因此就業前景良好。
畢業生在擇業時,不少應用心理學專業的大學生往往認為自己的就業面比較窄。實際上,他們的就業領域很廣,就業領域主要有:進入大中專院校、社區從事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詢工作;到企業、醫院、司法部門從事商業心理、市場預測、心理治療、犯罪心理研究等方面的工作;進入各級企事業單位從事人事選拔、培訓、考核和激勵體系設計等工作;進入高校領域進行應用心理方面的研究;也可以入伍進部隊,近些年來,基層連隊、武警部隊從地方大學招收具有心理學背景的大學生專門從事思想政治工作和軍人心理輔導工作等,這是大學生就業的一個新途徑。對于應用心理學專業的大學生來說,進部隊從事戰士心理輔導或做思想政治工作,比較容易出成績,而且待遇也較高。另外,還可以選擇自主創業,創建心理咨詢服務、心理培訓機構、社會調查專門機構等等。
天地
心理學和應用心理學專業在本科層次的院校均有開設,但這兩朵姐妹花生長的疆土主要在師范院校和一些實力強的綜合院校。
在一批本科院校中,北京大學、華東師范大學和西南師范大學的基礎心理學,北京師范大學和華南師范大學的發展與教育心理學,浙江大學的應用心理學,它們的實力都是有目共睹,在全國名列前茅。
南開大學的應用心理學專業屬于南開大學的一個新興專業,其社會心理學實驗室為全國第一家,擁有獨立的教學實驗室設備,主要以社會心理學和健康保持心理學為特色,學生實踐機會豐富。
中山大學在楊中芳教授的帶領下,社會心理學和認知神經科學發展迅速。
當然,中科院心理所是不可遺漏的,他們在心理學的理論研究方面走在全國理論前沿。
陜西師范大學教科院心理學系是教育部在西北地區成立最早且唯一一所培養心理學專門人才的教育科研基地,在空間認知、發展與教育心理學等研究領域形成了獨特的研究風格。
武漢體育學院應用心理學專業主要從競技運動心理和大眾鍛煉健康心理兩個方面開展研究,將心理學的原理和競技體育、大眾健身鍛煉相結合,充分體現了應用心理學的特色。
另外還有一些省屬重點院校,他們的師資力量、科研設備和科研水平都很不錯,像湖南師范大學、浙江師范大學、福建師范大學、山東師范大學、天津師范大學等等。
二批本科院校中開設心理學和應用心理學專業的也有很多。山東農業大學、河南大學的應用心理學專業都很有特色,都下設了應用心理學研究所與認知和發展心理研究所。
河北師范大學、哈爾濱師范大學、江西師范大學都十分重視學生的實驗操作和科研能力的培養,為此都設有心理學專業的碩士點。
四川師范大學、內蒙古師范大學均有基礎心理學和教育與發展心理學碩士點,以及基礎心理學博士點,并擁有心理學(一級學科)博士后科研流動站。
中圖分類號:C35文獻標識碼: A
本文從微氣候景觀的舒適性方面入手。針對人與動植物的生境需求,通過對寒地氣候環境的分析,運用計算機模擬技術與實地觀測調研的方法相結合,對住區景觀環境進行微氣候評價,并研究具體的景觀改善途徑。主要對住區的日照環境、風環境進行分析研究。通過與人的行為模型的動態疊加、權衡后得出冬季室外場地舒適性綜合分布圖,并根據區域特點提出場地布局建議,研究住區布局、風向、日照、采光、朝向、綠化種植形式等等要素在微氣候景觀環境中的綜合組織。
1.日照環境模擬與景觀設計
日照對于室外活動場布局具有很強的影響。日照不僅僅為活動場所提供了光線,同時也是室外場地熱量的源泉。景觀設計如果忽視自然條件的限制,單純從圖案和構成的角度出發,或者一廂情愿的將各種功能強加于場地,必然會造成種種問題。觀察我們身邊住宅小區室外活動場的設置,會發現很多活動場地被閑置,長期處于陰影之下,成為住區中的消極空間,無人問津。這是因為項目在設計之初就沒有充分考慮室外活動場地日照的問題,想當然的去布置場地。因此,在進行室外活動場所布局前,應先進行日照模擬,將室外場地日照情況進行系統分析,將最終分析后的結果作為活動場地布局的依據。
1.1 寒地日照環境與居民活動分析
通過對北方寒地幾個典型住區的問卷調查,我們發現居民對活動場所日照的需求迫切性依次為兒童游戲場地大于老年人活動場地大于青年人運動場地大于住區廣場大于住區花園大于住區商業內街。設計中首先應該保證兒童游戲場地與老年人活動場地在一年中的日照時間至少為日均4小時以上,如果是客觀條件和規劃條件都不許可,也應該至少保證在日均2小時以上。嚴寒地區冬季室外比較寒冷,若沒有充足的日照,很難吸引居民進行室外活動。所以在場地布局時,參考冬季的日照分布,盡可能將活動場地布置在擁有充足日照的場地。活動場的選擇在大寒日的日照時間不應低于2小時,并將冬季擁有最好日照的場地留給老年人和兒童活動使用。對住區活動場地的設計時應該考慮活動內容與日照分布的匹配性。
1.2日照環境數字化分析技術
各日照模擬軟件擁有不同的技術特點,根據不同項目的需要可選擇使用。如Autodesk Ecotect Analysis,不僅可以分析具體某一天的日照及太陽輻射情況,還可以對具體地區的任何時間段進行日照積累和平均分析,可以通觀全局。缺點是只能生成一個趨勢變化的圖,不能生成具體的等時線,不利于設計范圍的畫定。清華斯維爾日照和天正日照分析軟件,則可以對具體地區的某一天日照平均情況分析,可以生成等時線,顯示每一塊場地日照具體分析情況,缺點是不能按照年和季度進行分析。因此,要把日照分析出的結果應用到設計就需要兩個軟件配合進行。用Autodesk Ecotect Analysis分析出全年和冬季、夏季的日照平均分布,從全局進行把控,用清華斯維爾日照計算出的大寒日和大暑日的日照平均分布等時圖來指導設計,再用Autodesk Ecotect Analysis的模擬圖將其局限性進行有效的修正補充。
參照日照分析軟件得出的日照等時線圖,并根據住區活動場地所需的日照條件,在總圖上繪制出不同日照水平的場地范圍。綜合分析居民對場地的需求,進行場地布局控制,為景觀設計提供最為直觀便利的依據。
1.3某北方住宅組團日照環境分析實例
通過Autodesk Ecotect Analysis對北方某住宅組團全年平均日照分布圖(見圖1-1)的分析,可以看出日照在場地上的整體分布情況。日照由深藍到中黃變化,顏色越藍代表日照時間越少,越黃則反之。由此可知組團中心部分的全年日照平均在6-7小時/日,屬于日照較好區域。住宅北側深藍區域的日照相對較少,均在2小時/日之內,最北側與商業相鄰的樓間日照最差,多數時間內處于陰影里。通過對全年日照的分析,可以基本了解場地內的日照情況。但要確定具體的場地還需要進一步細化研究,具體考慮冬季不同的日照條件和場地需求下進行場地布局的權衡。
圖1-2與圖1-3分別是利用Autodesk Ecotect Analysis與天正日照模擬軟件分析出的冬季(11月―3月)與大寒日的日照平均分布情況。將大寒日的日照分布小時數轉換成室外舒適性圖。綜合考慮兩圖的日照分布,將“大寒日”沒有日照的區域作為舒適性最差區域,這是冬季日照最差的最外邊界。此外的區域舒適性在冬季依次提升。在“大寒日”擁有3小時以上的區域作為室外舒適的區域,可以推測在冬季的其它時間里,這一區域日照均在3小時以上。可將此范圍作為室外場地選擇布置的備選區域(圖1-4)。
2.風環境模擬與景觀設計
風對住區景觀環境舒適性同樣具有重要影響。對于嚴寒地區,冬季應該避免在風速過大的區域布置活動場地,風會加劇室外的寒冷,同時也會給參與活動的居民帶來一定的危險。對于已確定了規劃方案的小區,同樣可以進行風環境模擬驗證,利用模擬出的結果在景觀層面對方案進行修正完善。
2.1 寒地風環境與居民活動分析
嚴寒地區,冬季風環境直接影響著環境舒適度。但在不同季節的風向、風速不同,因此要將一塊場地的風環境作為景觀設計的依據,應該挑選典型季節的主導風向進行模擬對比,以此獲得不同季節的模擬結果。在冬季時對活動場地的布置,應該選擇風模擬圖中風速較低的區域。實驗表明,風速在3.3米/秒以下時給人感覺較為舒適。冬季選擇平均風速在1.5 米/秒以下或無風的區域為佳;夏季則選擇平均風速在 1.63.0 米/秒之間為佳。在最后權衡活動場地的位置時,盡量選取冬季處于最佳風速的區域,對于冬季無法布置在避風區域的場地則需要配置密植林或布置風屏障來阻擋寒風。
2.2風環境數字化分析技術
高校圖書館是師生徜徉知識海洋、探究科學真理的重要空間。加強高校圖書館空間導向信息設計是完善圖書館設施、優化管理服務水平和彰顯環境育人功能的重要體現。一個優秀的圖書館空間導向信息設計在提供明確的導向功能服務的同時,還應起到改善與裝飾空間的作用,體現公共閱讀環境的深厚文化底蘊與人文關懷。
一、高校圖書館空間導向信息的功能定位
1.導引服務功能。能否準確、及時、有效地傳遞信息是評判空間導向信息設計優劣與否的首要標準。一般而言,高校圖書館是廣大師生工作學習接觸最多的校園公共場所之一,完善的導引功能是高校圖書館能真正發揮自身服務職能的基本前提。經過近年的建設發展,國內絕大多數高校的圖書館基礎條件大為改善,建筑面積、館藏圖書、電子文獻資源、多媒體互動終端設備等較以往更為齊全。從圖書館功能分區看,高校圖書館一般都提供圖書借閱、電子文獻查詢、閱覽場地服務等功能,部分高校圖書館還具備科技成果查新、古籍文物收藏展示、文化交流、休閑娛樂等功能。功能分區的增多,必須通過加強空間導向信息的設計來凸顯現代化圖書館蘊藏的強大服務潛能。
2.文化承載功能。在視覺感受和品牌辨識時代,信息標識往往承載著豐厚的文化內涵和理念真諦。圖書館是高校師生學習工作的重要場所,也是許多高校的核心建筑之一。圖書館是最能體現一所大學的歷史積淀與文化底蘊,也最能顯示人文氣質與獨特魅力的場所,故高校圖書館的空間導向信息應通過遵循校園形象標識體系的基本規范(如標準色、校徽等)來體現所在學校的文化特質與文化品位。一方面,通過空間導向信息本身(如是否是中外文對照、字體的選用等)反映所在高校的辦學理念、文化品位等。另一方面,通過材質的選擇,形狀的設計,以及顯示終端是否具有交互性等,體現所在學校的價值導向與目標追求。
3.環境育人功能。馬克思曾生動地指出:“既然人的性格是由環境造成的,那就必須使環境成為合乎人性的環境。”[1]英國前首相丘吉爾曾言:“我們先塑造環境,環境再塑造我們。”[2]環境心理學把環境分為自然環境和人工環境,而人工環境則是在人們身邊客觀存在的文化環境和人的環境。高校圖書館是廣大師生學術交流與思想碰撞的重要場所,整潔、溫馨的良好環境氛圍對師生成長進步具有重要意義。空間導向信息是圖書館環境構成中的重要元素,簡潔明了、功能完備的導向信息,以及導向信息所承載的文化內涵,無時無刻不在傳遞著所在學校的價值追求,也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來館師生的審美情趣甚至思維習慣。
二、高校圖書館空間導向信息的設計原則
1.堅持完整性與嚴謹性的結合。堅持完整性與嚴謹性相結合,是開展高校圖書館空間導向信息設計的基本要求,也是彰顯圖書館服務功能的重要前提。完整性是指高校圖書館的空間導向信息所包含的導引服務內容的全面準確。一般而言,公共空間是一類較為復雜的民用空間,如果導向信息缺乏完整的銜接,則不僅會造成視覺感官的凌亂,而且會在實際使用中給師生帶來不便,導致他們降低對導向信息服務甚至圖書館公共服務的依賴性。一個科學合理的高校圖書館導向信息設計方案,應該是一個完整的空間視覺形象系統,也應該是一個明確、快捷、高效率的導向流程。廣大師生應能從導向信息中十分便捷地了解到借書、閱覽、交流等服務流程,在獲得知識服務的同時,享受人性化的文化熏陶。嚴謹性是指高校圖書館的空間導向信息所承載的導引內容在體系上應該做到邏輯嚴密。因此,在開展高校圖書館空間導向信息設計的過程中,其導引內容的選擇、流線的確定等,不僅應站在建筑空間管理者的角度出發,還應充分考慮廣大師生使用公共空間時的客觀需求。
2.堅持功能性與舒適度的結合。堅持功能性與舒適度相結合,是高校圖書館空間導向信息服務于師生的內在要求,也是提升圖書館管理水平與育人水平的重要體現,有助于從人本視角開展空間導向信息的設計。空間導向信息設計是對人的行為關系分析和研究的具體展現,人的實際需求應始終放在空間導向信息設計的首要位置。菲利普·斯塔克說:“人性化的根本衡量標準就是關愛。”[3]高校圖書館空間所面對的人群,其主要特征為高學歷、高品位,他們對導向信息的要求往往比普通人群要高,往往也更注重人性化需求。為了合理有效地設計導向信息,必須了解圖書館內不同區域使用者的行為特點和行為方式,根據不同類別師生的行為特點來設置導向信息的類型、內容及形式等,做到最大限度地為師生提供方便,并有效地發揮好導向信息的應有功能,避免其不足或泛濫。此外,圖書館內的各類通道必須確保安全暢通,故空間導向信息設計不能成為空間中的人為障礙,如有棱角的標牌應避免出現在師生正常接觸范圍內。同時,為傳達空間的柔美感,材質選用等方面應給人以溫馨感,從細微處體現出圖書館的人文關懷。
3.堅持操作性與互動性的結合。堅持操作性與互動性相結合,是最大限度貼近師生需求和發揮空間導向信息服務功能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人與空間互動程度、體現人與空間有機統一的重要原則。視覺是人們接受外部信息的最主要通道,高校圖書館空間導向信息系統是具體化、視覺化的傳達形式,師生往往以視覺傳播為感染媒體,獲取相應的有用信息。同時,由于高校師生具備主動性、好奇心等特點,他們往往更希望自己具備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自身具備的良好操作能力更好地利用圖書館資源。康定斯基說:“未來的藝術一定是多種媒介的綜合,不會再是單一媒體的表現。”[4]因此,為了豐富高校圖書館空間導向信息的識別途徑,其設計不僅需要將文字、圖形、圖解、照明等因素進行適當組合,更需要充分融合最新的科學技術手段,利用多媒體、電子顯示終端等,不斷豐富導向信息的形式,便于信息的及時更新和管理維護。通過引入液晶顯示屏、觸摸屏、各類LED屏等,在強化引導功能和提升師生環境理解能力的同時,增強其互動性,以增強師生對空間的探索意識和自助服務意識。
三、高校圖書館空間導向信息的設計要素
公共空間服務于人,其人流與物流的安全承載,是空間的基本要求。導向信息是公共空間和人之間的重要媒介,空間導向信息系統的建立不是僅僅制作一個單體,而是一個系統性的工程。高校圖書館空間導向信息設計兼具復雜性、系統性與藝術性,其包含文字、圖形等多種基本元素。就導向信息系統設計而言,應包括信息、色彩、材質等多種要素。
1.信息要素。信息要素是高校圖書館空間導向信息設計的內核,在進行導向信息設計時必須考慮信息的準確性、完整性。但空間導向信息設計并不僅僅是文字、數字、字母等符號的簡單堆積,設計者應在充分理解圖書館空間布局、功能布局、通道布局等的基礎上,開展空間人群流向的調研,根據人群集聚與疏散特點確定科學合理的導引方向,確保暢通、安全,并給人以空間審美感受。在此基礎上,通過圖形符號體現流線走向,將圖書館各功能分區加以有機聯結,形成統一風格和整體效果。
2.色彩要素。瑞士藝術家約翰·伊頓曾提出:“色彩就是力量,就是對我們其正面或反面影響的輻射能量,而無論我們對它覺察與否。”[5]可見色彩所具備的潛在力量,是進行高校圖書館空間導向信息設計所不應忽視的。色彩用于高校圖書館的導向信息設計可增添層次感,消除建筑體本身單一色彩帶給廣大師生的單調感和壓抑感,成為烘托圖書館環境氛圍的一種手段。此外,利用墻面、走道空間中變化的色彩展示可以對廣大師生進行心理暗示或提醒,使其能盡快排除雜念,靜心漫步于知識的殿堂。但為了確保發揮色彩的正面作用,高校圖書館空間導向信息中的色彩使用不宜過于豐富,以免造成視覺混亂,常用色彩建議以中性色或偏暖色為主。
3.材型要素。材料是空間設計過程中與人最接近的部分,能給人以最真實最直接的環境體驗。材質、形狀的選用是高校圖書館空間導向信息設計的重要環節之一。從材質、形狀的選用效果而言,有明確觸感的材料與無明確觸感的材料能形成強烈對比。因此,高校圖書館空間導向信息設計應通過分析來館人群的特點,利用對材質的加工,適應不同人群對空間環境的要求,從而提高使用舒適度,如年長者、視力較弱者一般喜歡規律性長條形狀,這樣容易掌握方向感,而菱形的方向感則較差。此外,所用的載體材料及形狀應兼顧視覺效果與觸摸效果,師生除了通過視覺直接感受導向信息外,還能通過設置的觸摸式標志或符號以獲得必要的信息。
4.光源要素。光在導向信息設計中除了照明功能外,還具有引導路徑、調節情緒,增強或削弱視覺感受的作用。一般而言,材料自身光源性的不同往往影響空間布局的直觀效果,如使用發光標牌通常會使視覺距離加大,空間中標牌的實際數量應相應減少。此外,高校圖書館空間導向設計中應充分考慮圖書館建筑自身的光源情況,若能在設計中能充分利用自然采光,則可有效避免人工采光對某些人群所造成的眩光影響,同時自然光線還可起到引導方向的作用。
四、結語
創造一個高品質的特定空間環境,幫助人們塑造一種新的生活意識,是現代社會發展的趨勢。它的最終目的是維系人與人之間、人與空間之間的和諧。對于高校圖書館空間導向信息而言,應綜合考慮導向信息系統本身所包含的信息性、內涵性、審美性等特點,以準確的、迅速的、審美的設計要求,來充實與完善圖書館空間布局,為廣大師生創造和諧溫馨的學習工作環境。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67.
[2]袁昌和,張才景.塑學校文化促內涵發展[J].教書育人,2010(8):69-40.
中圖分類號:TU986.2 文獻標識碼:A
順德地處珠江三角洲中部,自然條件得天獨厚。改革開放30多年來,順德區府解放思想、把握機遇,充分發揮政策、地緣和人文優勢,城市建設得以快速發展。與此同時,園林景觀在文化趨同的過程中色彩運用混亂成為普遍現象。色彩作為美感形式、視覺審美的核心,在組成城市環境的眾多視覺因素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在城市景觀個性塑造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本文參考法國色彩學家讓.菲利普.朗科羅的色彩調查研究方法[1][2],仔細調查分析順德區傳統園林景觀色彩現狀,并對順德區園林色彩景觀發展走向提出看法。
1研究對象
本論文主要分成2個方向對順德區傳統園林色彩景觀展開:私家園林景觀,以清暉園為主要調查對象;寺廟園林景觀,以西山廟為主要調查對象。
2研究方法
2.1調查方法
結合前期對相關文獻資料的搜集、整理、歸納總結,確立調查方案,對清暉園、西山廟進行實地調查。調查中使用的工具有數碼相機、筆、紙等,內容包括現場攝影、記錄、初步統計等。
2.2分析方法
從色彩地理學的角度出發,結合色彩理論、環境心理學理論等研究對象(清暉園、西山廟)進行調研,分析色彩、研究歷史,拍攝照片、采集色彩數據,分析總結色彩運用規律,并提出順德區傳統園林色彩景觀構象。
3 順德區傳統園林景觀色彩分析
3.1私家園林景觀色彩分析
清暉園作為嶺南私家園林的代表,建筑保留了明清時期的地方風格,大多為磚木結構,造型輕巧靈活,開敞通透;為適應嶺南炎熱的氣候,庭院形成前疏后密,前低后高的獨特布局;其園林空間組合是通過各種小空間來襯托突出庭院中的水庭大空間,造園的重點圍繞著水亭展開[3]。園林色彩以植物群落與水體的綠色為基調,建筑墻體以水墨青磚、鋪裝花崗巖的灰白色為主調,以紅柱黑梁、綠色預制漏窗點綴(圖1、2)。
3.1.1人工景觀色彩組成分析
清暉園人工景觀色彩應用豐富,西為中用。例如園內澄漪亭廊道門洞、綠云深處通廊門洞為仿羅馬式拱形和愛奧尼式柱式,形成園中一道獨特的風景線,歐式門洞的上方半圓拱形中,或用嶺南灰塑勾勒花鳥,或劃傷傳統國畫,或配以書法題聯,中西融匯,立體感強。色彩運用豐富鮮艷(圖3)。從建筑的組成元素看,建筑的主色調體現在墻面、屋頂等面積較大的部分;與建筑主調色相配合的其它建筑元素,如門、窗框、欄桿等可視為建筑的中間色調;建筑上色彩較為艷麗的灰雕磚雕等裝飾可作為建筑色彩的提亮部分。主色調和中間色調相配合,加以小面積的鮮艷色彩提亮,最終形成了清暉園內的建筑色彩的整體面貌。清暉園內人工色以水磨青磚的青灰色為基調,以紅色與黑色為主調,配調以金色與綠色為主,灰塑主要以明度高的磚紅色、綠色和黃色為裝飾點綴。
3.1.2植物景觀色彩組成分析
實地調查中發現,清暉園的植物種類十分豐富,喬木共有43種,灌木有19種[4],根據園內植物的常綠、落葉、闊葉、針葉屬性,它所占比重從多到少分別是常綠闊葉、落葉闊葉、常綠針葉、落葉針葉。主要的常綠闊葉樹有白蘭、菠蘿蜜、垂葉榕、番石榴、荔枝、龍眼等。符合嶺南地處亞熱帶,自然地帶性植被以常綠闊葉為主的地理位置情況。按照植物的觀賞特性對研究區域內的喬灌木進行統計。觀花植物約有41種,觀果植物約有17種,觀葉植物約有7種。
其中觀花植物的花色大致包括了3個系列,紅花植物有24種,占觀花植物類的58.53%;黃花植物有5種,占觀花植物種類的;白花植物有12種,占觀花植物種類的;清暉園內沒有出現藍紫色系列的觀花植物。由此可見,清暉園內的觀花植物以紅色為主,白色為輔,黃色和藍紫色較少(見表1)。
觀果植物有12種,紅果植物有7種,約占觀果植物41.18%,黃果植物有5種,約占觀果植物種類的29.41%,白果植物4種,約占觀果植物的23.53%;黑果植物僅有1種,約占觀果植物的5.88%。由此可見,清暉園內觀果植物以紅色類為主,黃色為輔,白色和黑色較少。
觀葉植物的色彩由5種,其中紅色類植物有4種,分別是紅繼木、朱蕉、紅背桂和南天竹;黃色類植物有3種,分別是落羽杉、水杉和銀杏;復色只有1種,變葉木。由此可見清暉園內觀葉植物以紅色和黃色為主,復色較少。
表1 清暉園植物花色分析表
紅色系 白色系 黃色系
植物名稱 刺桐 大葉紫薇 蒲桃 含笑
紅花羊蹄甲 鳳凰木 荷花玉蘭 無憂樹
假蘋婆 蘋婆 玉堂春 黃蘭
木棉 石榴 灰莉 雞蛋花
山茶 希茉莉 大葉米蘭 四季桂
桃樹 小葉紫薇 枇杷
洋蒲桃 美麗異木棉 水石榕
洋紫荊 臘梅 水翁
五月茶 串錢柳 白蘭
紅花繼木 紅絨球 九里香
吊燈花 勒杜鵑 狗牙花
毛杜鵑 朱瑾 米仔蘭
種類 24 12 5
比重 58.53% 29.27% 12.2%
3.2寺廟園林景觀色彩分析
西山廟(圖13)在佛山市順德區大良鳳山(別稱西山)東麓,本名關帝廟,始建于明嘉靖20a(1541)。全廟依山構筑,歷經重修擴建,現為清光緒年間重修格局,1985年由縣政府撥款重修,現為區文物保護單位[5]。
3.2.1人工景觀色彩組成分析
西山廟與清暉園相似,都是以水磨青磚的青灰色為建筑的基調,不同的是西山廟用了大量色彩繽紛的陶塑瓦脊、墻頭灰塑、墻檐壁畫、石雕、木雕裝飾(圖6)。陶塑瓦脊講究藝術造型,脊飾比例較高,脊飾 “廣羅戲劇故事題材,博覽地方風物,琳瑯滿目美不勝收”。西山廟山門花脊,采用此為門額上的裝飾、日月雙神、獨占鰲頭、雙風朝陽、百年好合單體陶塑對稱分布,三顧茅廬、夜讀春秋、仿水鏡、收關平、臥牛山五組三國故事,連景穿插其間的裝飾手法,從而使花脊表現出錯落有序,產生極為豐富的韻律美,組成一幅有條不紊的立體畫面,層次分明,光彩奪目,場面宏偉。西山廟的陶塑瓦脊原是由康熙年間順德籍陶藝家文如璧開創、文逸安堂制造的,文逸安堂主要以生產精巧絕倫的園林建筑陶器、陶塑瓦脊聞名遐邇。現在西山廟山門上瓦脊是石灣美術陶瓷廠新制的。
西山廟的牌坊、正殿、山墻等均以綠色琉璃瓦砌檐(圖7),上飾以色彩繽紛的陶塑瓦脊。經過調查分析,西山廟內的陶塑、灰塑,壁畫基本用色為明度較高的綠、紅、黃、藍四色,這與清暉園內的裝飾用色是很相像的。不過與清暉園相比,西山廟運用的色彩明度、彩度都更高些,而且比重也相對大很多。
3.2.2自然色彩現狀組成分析
西山廟內的植物種類比較少,主要是以白蘭、細葉榕等常綠樹種為主,植物色彩以綠色為基調(圖8),色彩特別鮮艷的觀花觀果植物運用較少,更加突出了廟內建筑裝飾色彩鮮艷奪目的特性。
4 順德區傳統園林景觀色彩屬性分析
4.1順德區傳統色彩景觀的地域性
調查分析發現,順德區內以江河沖積平原為主,河涌交錯,土地肥沃,四季常春,這樣優異的自然環境色彩背景給順德區帶來優厚的色彩規劃條件。區內傳統建筑上的裝飾磚雕陶雕等多呈現紅色、黃色,色相(色彩的相貌)基本處于紅色系(10R系)-黃色系(2.5Y)范圍內。色彩明度(明亮程度)則位于3.0-7.0之間,屬中明度。色彩的艷度(鮮艷程度)則位于3.8-8.0范圍內,屬中高艷度;良好的氣候、土壤條件使得順德區內花、樹等植被則呈現出豐富的色彩類型與變化,明度基本屬中明度范圍內,艷度則從低到高分布廣泛。區內傳統園林總體色彩印象豐富、明麗、鮮亮,從中亦反映出嶺南水鄉對特定色彩風格的喜好。
4.2 順德區傳統景觀色彩的文脈性
中國傳統園林備受釋儒道三家哲學的影響,回歸自然、返璞歸真、追求平靜素淡之美的色彩觀對中國傳統造園藝術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以江南的傳統園林尤為突出,通過淡雅清幽的園林色彩,表達了主人淡泊名利的情懷。本次調查發現順德傳統園林與嶺南的商業文化、海上文化息息相關[6][7],色彩運用大多以構建材料原色為基調,但又不乏西化的高彩度、高明度的色彩運用。清暉園與西山廟色彩應用承襲了傳統的中華文化歷史特色,以淡雅的青灰色為基調,在建筑裝飾上大量運用暖色系的紅、黃色的磚雕、陶塑點景、點題,包括建筑局部西化的裝飾形式的運用,反映出順德區兼容并蓄、敢為人先的嶺南文化精神。
5結語
色彩景觀是一個多學科交融的研究命題。傳統園林景觀是傳統文化重要成果之一,同是也是不可再生的資源,從這個角度來看,傳統園林景觀色彩無疑是城市歷史文化以及其精神品格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對傳統園林景觀色彩的研究有利于傳達城市景觀色彩的文化內涵和精神品格,有利于更好地保護和繼承優秀的景觀元素。 而目前,國內園林綠化由于缺少對景觀色彩的科學系統的調查、取證工作,園林色彩運用的地域特征不明晰。本次調查工作依據順德區的城市定位,對順德區內傳統園林景觀色彩進行了調查梳理,發掘順德區富有地方特色的園林色彩圖像,有望對城市景觀建筑外立面、公共設施等人工色彩形成指引;通過對順德歷史色脈和自然色譜的挖掘,弘揚順德區的色彩景觀的歷史特色;本次調查為科學設計并創建順德區城市景觀色彩管理工具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確保城市色彩景觀的合理建設與可持續發展,加速人居環境質量升級。
參考文獻
[1] 鄒林. 淺談色彩地理學在城市園林綠化中的應用[J]. 國土綠化, 2009, (7):18-19.
[2] 孫旭陽. 基于地域性的城市色彩規劃研究[D]. 上海:同濟大學, 2006.
[3] 陸琦. 嶺南園林藝術[M]. 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2004.
[4] 余盤滿. 嶺南四大名園植物調查分析[D]. 廣州:仲愷農業工程學院, 2011.
[5] 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教研室. 順德人文讀本[M]. 汕頭:汕頭大學出版社, 2012.
二、國內外發展動態
我國的辦公空間理論研究發展比較晚,幾乎從起步,就是沿著國外的路子走,無法擺脫國外設計的影子。現代的開放式辦公空間在70年代末才由外資公司帶到國內,就連我們在辦公間設計中使用的人體比例尺寸都是國外的。此后,我國的室內設計和家具設計工作者們不斷引入國外辦公空間相關的發展技術和模式,對于現代辦公空間、現代辦公家具、智能辦公建筑的研究都在慢慢深入,為我國的辦公空間設計做出了很多貢獻。但是,國內很多辦公場所仍然流行單元式辦公室,并且不太注重室內環境與辦公氣氛,很多人性化的因素都沒有加以考慮,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是社會基礎在辦公空間環境上的反映。其次也是現有辦公空間的建筑形式決定的,另外設計師也沒有切實地從使用者角度進行設計,或者單純追求形式的表現,造成了大量冷漠、雷同的辦公空間。隨著信息經濟的發展,我國辦公建筑的發展水平逐步提高,出現了數量眾多的5A級智能辦公建筑,其內部空間也越來越人性化、智能化,但是對辦公空間的系統化研究還處于初級階段,只注重辦公空間環境的優化,而忽視了辦公空間應有的對信息化社會、新型組織結構的潛在回應。在理論研究的文獻資料方面,雖然國外辦公建筑的作品與理論推陳出新,但我國關于辦公建筑的文獻資料要么偏重于辦公建筑相關設備系統,要么偏重于純純粹實例圖片信息,還有就是偏重對辦公建筑外部造型探討,研究其內部空間理論的資料還是相對缺乏的。
辦公空間作為與人們日常息息相關的建筑空間類型,歷來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國外有許多專家學者從不同角度對辦公空間進行了理論和實踐的探索,并獲得了許多值得借鑒的成果。國外的辦公空間研究發展較早,歐美及北美發達國家都很重視工作環境的優劣,美國企業家成功的經驗是:必須有一流的辦公室,這是一項重要的企業投資。國外的建筑師們更是不斷探索新型的辦公空間,不斷對可能出現的辦公方式以及未來辦公空間環境做出預測。北歐和日本的研究也都有自己的風格。例如日本學者主要致力于辦公系統自動化的研究,預測信息的迅速發展對辦公空間帶來的影響等等。當工業社會逐漸進入信息社會后,智能化辦公建筑逐漸成為人們研究的重心,英國辦公建筑專家弗蘭克·代菲在“智能化辦公建筑的出現”(The emergence of theintelligence officebuilding)一文中對智能化辦公建筑的特點做出了這樣的描述:智能化辦公建筑的特點
主要應體現在四個方面:辦公室自動化、先進的通訊設備、.建筑自動化、對未來發展的第一章緒論手法。大多數研究者均將辦公空間的設計
作為有機的整體來看待。同時,辦公空間的設計不僅受到功能需要與技術可能性的轉化的影響,而且更多的是社會文化的一種反映。
三、辦公空間發展趨勢
辦公空間相應的發生著劇烈的變化。一個根本性的辦公空間設計變革即將來臨。2000年以后,這種新型的辦公空間在很大程度上將變成一個網絡的系統,包括高度靈活的交流空間和工作方式,它不再是傳統的金字塔式的辦公模式,單純的程序性工作場所將轉變為一個信息交流的場所。目前,辦公建筑的建設規模和數量都在日益擴大,扮演著社會生活中越來越不可或缺的角色。對新型辦公空間的研究在發達國家逐漸成為一門學科,各種專門的學術會議、期刊、研究論文不斷出現在公眾的視野中,深入分析研究新型企業組織結構、辦公模式和相應的辦公空間之間的關系,重新對現代辦公空間的性質和特征做出科學的判斷,并用于指導新型辦公空間的設計工作,這對于適應信息時代的發展要求、創造科學的人性辦公空間具有重要意義。
四、現代辦公空間的設計特點
4。1人性化
自從Internet出現以來在短短的數年內,網絡就使我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巨大改變,通過網絡看新聞、購物、學習、娛樂、工作,甚至與人交流。網絡也正在改變著我們的辦公方式,只需要在顯示器前點擊鼠標、敲擊鍵盤就可以進行工作從世界各地了解自己所需要的相關信息通過網絡下達和通知任務,甚至進行網絡會議接治客戶。在此強大的技術之下孕育出兩種新型的辦公方式。一種是以新的管理模式和高科技的辦公設備為代表的現代企業,一種是為家庭辦公者和自由職業者提供SOHO(small office home office)式的辦公。如此便利和高效的辦公方式是否讓我們充滿了創造力和工作熱情?答案是否定的。高科技的應用并沒有使我們工作精神狀態得到極大的改善,我們常常過多地依賴于電腦千變萬化的網絡信息與不斷更新換代的操作軟件把我們搞得頭昏目眩。而大部分SOHO人士們常常是長時間獨處變得不善于和別人交往造成心理上的障礙。據調查表明在我國新型辦公模式下的工作人員40%左右的人是處于亞健康狀態。現在的辦公空間設計更多地強調科按發展給工作帶來的高效而往往忽略了人文關懷,解決這些問題,創造出健康的可持續發展的和人性化的辦公空間是我們設計師要考慮的問題。
4。2生態化
隨著全球生態危機的加劇,人類越來越體會到需要保護自然、保護生態環境,需要在設計中體現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在建筑界,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已經成為人們的共識,這在室內設計領域也不例外,在室內設計中貫徹可持續發展的原則正成為廣大室內設計師的共識。辦公空間的綠色化涉及對自然的尊重和對人體健康的關注。從對自然的尊重而言,涉及盡量引入天然采光和自然通風,盡量在辦公空間內實現節能設計,通過一切技術手段減少辦公空間對自然資源和能源的消耗,減少對自然的傷害,體現可持續發展的原則等內容。當然,辦公空間的綠色化也表現為盡量在內部空間引入自然元素,環境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室內自然景觀可以滿足人類向往自然的天性,具有緩解工作壓力和獲得理想視覺景觀的作用。因此,我們可以盡量通過運用植物、山石和水體營造富有自然氣息的人工環境,為廣大員工提供良好的工作環境。從關注人體健康而言,在辦公空間的室內設計中,應該注重使用綠色材料。科學研究證明:以往的不少裝飾材料中存在對人體有害的元素。因此從保障員工的健康和提高員工的勞動生產率出發,必須采用綠色材料,改善辦公空間的室內空氣質量,這在當前發達國家的室內設計中已經成為共識。
4。3智能化
其次從智能化方面分析一下:便攜式電腦和網絡技術的發展使人們的辦公形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據國際著名的策劃公司DEGW統計,目前大約有20%~30%的白領人士處于流動狀態,這些白領在全市、全國甚至全球范圍內奔走,因此如何為這些白領人士提供一個舒適的工作環境就成為值得思考的問題。為了應對這一趨勢不少設計師都進行了嘗試。例如:美國海沃氏家具公司和上海瑞安集團就試圖通過公共區域、半公共區域和私密區域的劃分來應對辦公智能化的趨勢。在海沃氏家具公司新天地企業大廈的亞太區辦公總部內,辦公區分成三部分,即:公共區域、半公共區域和私密區域。公共區域向所有辦公人士開放,在這一區域內設有工作式休閑椅和因特網接口,辦公人員可以隨時通過網絡與客戶聯系,同時辦公環境也設計得相當休閑,既可以俯瞰新天地的人工湖,又可以免費享受歐式咖啡,使人感到舒適放松;半公共區域主要為企業大廈的租戶和海沃氏家具公司的客戶服務,該空間可以容納80人左右,適合進行展覽、會議、小型培訓等活動,并能提供餐飲服務;私密區域則通過靈活隔斷與半公共區域分開,僅為海沃氏家具公司的工作人員服務。海沃氏家具公司就試圖通過公共區域和半公共區域為流動的白領人士提供舒適的辦公環境,促進人們之間的交流,激發員工的靈感,展示未來辦公空間智能化設計的新理念。
五、現代辦公空間的設計
辦公空間的各項功能設計
辦公空間包括了辦公工作場地和相關的配套空間。其首要任務是:
1、使辦公工作達到最高效率;
2、其次是塑造和宣傳企業的形象;
3、再者要突出使用者的身份和個性得到體現,同時還必須具有較高的安全系數,如放火、防盜、防震等安全性能。
辦公空間的室內設計程序
一、設計前期的調研工作
1、施工現場的研究
應注意的事項:
A、應記錄各窗戶的外部環境,以便使某些辦公室有較好的朝向和景觀。
B、應仔細考察建筑的結構,考慮將來裝修結構的固定和連接方式。
C、應檢查樓板和天花是否有裂縫或漏水,窗戶的結合處是否緊密等。
D、應在現場對一些較特殊的位置和結構進行裝飾處理的構思。
2、與用戶溝通
考察現場之后,應充分聽取用戶意見,其內容如下:
A、充分了解用戶的工作性質
B、了解用戶的審美傾向
C、了解用戶的預計投資
D、對某些特殊處理要與用戶達成共識。
二、辦公的平面布局與天花設計
中圖分類號 X32 文獻標識碼文章編號 1002-2104(2010)08-0022-05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0.08.004
隨著各地農民工的大量外出,農村的經濟、政治、居住環境等都受到了極大影響。四川省是農民工主要輸出地之一,農民工在農村與城市之間流動,城市的文明風氣和先進思想也被快速引入農村,農民工將務工收入帶回農村,為農村人居環境改善提供經濟支撐,使得四川省農村人居環境逐步得到改善。
1 研究文獻回顧道薩迪亞斯在1968年所著的《人類聚居學》一書中最先提出了“人居環境”一詞[1]。吳良庸認為:“人居環境就是人類聚居生活的地方,是與人類生存活動密切相關的地表空間,它是人類在大自然中賴以生存的基地,是人類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主要場所”[2]。而農村人居環境是指農村范圍內人們生產、生活的物質環境和非物質環境的綜合。農村人居環境是農民生活水準的重要標志,農村人居環境質量的提高可以協調農村居住與社會、經濟、資源環境等之間的關系,有效改善村容村貌和農民生活,從而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和推進農村各項建設工作[3]。
國內外的學者從不同角度對人居環境問題進行了相關研究。2004年,美國的建筑師William McDonough和化學家Michael Braungart共同提出了“從搖籃到搖籃”的規劃設計理念,認為對人居環境的規劃設計可以通過學習并結合大自然的模式從而達到與自然相媲美的效率[4]。人居環境的改善首先應從建筑環境工程學的角度來考慮,其次再從環境心理學的角度來探究和實施[5]。全球人類都應為人居環境改善做出貢獻,農村的城市化既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也是改善農村居民生活質量的重要途徑[6]。陳秉釗等對可持續發展中國人居環境的模式、評價體系、保障體系進行了具體深入的研究,并以專題和案例研究的方式分別從各個側面對可持續發展的人居環境進行研究和探討[7]。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過程中,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任務。目前,相對落后的農村人居環境是制約農民生活質量改善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而農村中普遍存在的空心村是制約農村人居環境改善的障礙[8]。馮戈從環境規劃的角度,探討了農村人居環境改善的重要性,列舉了新農村建設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并對新農村建設提出了許多建議和對策。目前也有很多學者在農民工對農村的影響方面做了相關研究[9]。劉藝梅,楊錦秀等采用模糊綜合評價法分析了農民工對流出地經濟、政治、社會穩定、人民生活方面的影響[10]。
現有研究都為本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啟發,但關于農民工對流出地人居環境影響的研究還不夠具體,缺乏對于農民工所產生影響尤其是對流出地人居環境影響的定量分析和探討。因此,本研究擬以四川省為例,通過在典型區域內進行實地調查和訪談,構建相應的指標評價體系,運用模糊綜合評價方法,系統地分析農民工對流出地農村人居環境改善所產生的影響,從而為政府和相關部門提供第一手實證資料和政策建議。
2 四川省農村人居環境現狀
楊錦秀等:農民工對流出地農村人居環境改善的影響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 2010年 第8期截止2006年末,四川省有4.6%的村飲用水經過集中凈化處理,4.6%的村實施垃圾集中處理,全國農村集中處理情況為:24.5%和15.8%,與全國相比,四川省的集中處理設施尚且落后,需要加大完善力度。四川省農村房屋為竹草土坯結構的仍占20.5%,與全國9.6%的比例相比,四川省農村住宅結構也令人擔憂。目前,四川省有14.9%的住戶反映獲取飲用水存在困難。飲用水經過凈化處理的只占5.9%,卻有8.9%的住戶的飲用水來源于江河湖水、池塘水、雨水等,全國農戶在此兩方面的比例分別為23.1%和7.3%。四川省有72.6%的住戶依舊使用柴草作為炊事能源,有3.1%的住戶使用的是沼氣和電,全國的使用情況分別為: 60.2%和1.5%,由此看來,四川省沼氣使用較好。而四川農村使用水沖式廁所的住戶占6.0%,使用旱廁的占51.7%,使用簡易廁所或無廁所的占42.4%,全國的使用情況為:12.8%、44.3%、42.9%。對比全國而言,四川省在飲用水和衛生設施方面的情況有較大差距,因此,加強改善四川省農村人居環境已迫在眉睫(數據來源于四川省第二次全國農業普查數據公報和全國第二次全國農業普查數據公報)。
3 針對農民工對流出地人居環境改善影響的模型構建對于一些復雜的系統,需要考慮的因素很多。多層次模糊綜合評價是對受多因素影響的事物進行全面評價的一種評價方法,結合本文實際,針對農民工對流出地農村人居環境改善的影響,構建二級模糊綜合評價模型。
3.1 指標的構建與說明
對于表1,將要素一欄的3項作為第一層次的評價指標,記為C=[C1,C2,C3];將評價指標內容一欄的各項作為第二層次的評價指標(二級指標),記為C=(ci1,ci2,Λ,cij),其中i=1,2,3,cij表示Ci的第j個二級指標,j=1,2,…,5。
各級指標經過無量綱化標準化處理后,得到標準化矩陣:
R=r11r12Kr1n
r21r22…r2n
…………
rm1rm2…rmn
表1 農民工對流出地農村人居環境改善影響評價指標及說明
Tab.1 Impact assessment indicators and description of the outflow of peasant laborers living in rural areas to improve the environment
要素
Factors指標
Index評價指標內容
Evaluation of indicators content 指標賦值說明
Index assignment description對家庭的影響A1家庭成員衛生習慣是否改善是=1,否=0A2院落整潔情況如何非常整潔=5,比較整潔=4,一般=3,比較不整潔=2,非常不整潔=1A3家庭飲用水來源河水=3,井水=2,自來水=1A4住房條件是否改善是=1,否=0對周圍人的影響A5周圍人關于自家生活改善的態度贊同并模仿=3,懷疑=2,不屑一顧=1A6務工者的家鄉環保意識程度增加很多=3,增加=2,沒有變化=1A7務工者對周圍人環保意識的影響影響很大=5,影響較大=4,影響較小=3,影響很小=2,沒有影響=1A8有務工人員的家庭環保意識程度很強=5,較強=4,一般=3,較弱=2,很弱=1對公共環境的影響A9對生活垃圾等無機廢棄物的處理統一分類回收=4,焚燒=3,同意堆放在固定處=2,隨意丟棄在周圍=1A10對農業副產物(秸稈等)的處理填入沼氣池或堆肥=5,焚燒=4,堆放在固定點=3,隨意丟棄在周圍=2,其它=1A11對畜禽糞便的處理填入沼氣池或堆肥=5,堆放著以備施肥=4,堆放在固定點=3,隨意丟棄在周圍=2,其它=1A12種植花草樹木的目的美化環境、凈化空氣=5,為了好看=4,跟別人學的=3,專門賣錢=2,其它=1A13對村里公共設施的關心程度更關心=3,一樣=2,更少關心=13.2 確定指標權重
權重的確定對模型的評價結果有直接影響。為了使權重更加客觀、更為科學,本文運用熵權法來確定指標權重。熵的概念最早來自熱力學,是系統狀態不確定性的一種度量。在信息論中,熵值反映了信息的無序化程度,可用來度量信息量的大小。熵權則是反映在同一指標之間這些信息的競爭程度,如果這些信息相同,說明在這一指標反映不出評價之間的優劣[11]。這種確定指標權重的方法盡量避免了各評價指標人為因素的影響,使評價結果更具有科學性。
熵可以用來度量信息量的大小,某項指標攜帶和傳輸的信息越多表示該指標對決策的作用就越大[12];將第j個被評價對象的熵定義為 Hj=-k∑mi=1fijlnfij(j=1,2,L,n) 其中,fij=rij∑mi=1rij,k=1lnm;并假定,當fij=0,fijlnfij=0 ,第j個指標的熵權定義為:wj=1-Hj∑nj=1(1-Hj),通過權重的大小可以反應不同指標在決策信息中所起作用的大小。根據每個權重就可以得出評價指標的權向量:
w=w1,w2,L,wn
3.3 評價方法本文通過模糊綜合評價法,就農民工對流出地農村居住環境改善的影響進行綜合評價,該方法能夠確定農民工對流出地居住環境改善的影響程度。由標準化評價矩陣R和指標權向量w,運用模糊數學理論得出綜合評判模型:B=w•RT=(w1,w2,L,wn)•r11r21Lrm1
r12r22Lrm2
KLLL
r1nr2nLrmn式中,*為加權平均型,其特點是綜合評價了每一種因素對評判結果的貢獻。模糊算子有多種,如全面制約型,乘積取大型、均衡平均型等,但為了充分利用矩陣R中的全面信息并使結果全面性,本文采用加權平均型的*算子。根據這種算法,bj值越大代表農民工對這個指標的影響越大,反之越小。4 實證分析
4.1 數據來源與指標賦值
本文所采用數據均為實地調查所得,根據四川省的三個不同地域,即:山區、丘陵、平原選擇代表市縣進行調查。2009年7月,本研究小組分別在三個地區展開調查,共調研問卷150份,其中有效問卷140份,每個地區各抽取有效問卷40份。根據各指標的賦值情況,對指標數值進行處理,計算得到各評價指標的相關數據,如表2所示。
表2 農民工對流出地人居環境改善影響的相關數據
Tab.2 Impact of data on the outflow of peasant laborers to improve the living environment
要素
Factors評價指標
Evaluation of indicators山區
Mountain丘陵
Hill平原
Plain對家庭的影響A10.950 0 0.675 0 0.800 0 A23.925 0 3.775 0 3.725 0 A31.075 0 2.250 0 2.650 0 A40.625 0 0.325 0 0.675 0 對周圍的影響A52.225 0 2.575 0 2.450 0 A61.725 0 2.025 0 1.925 0 A72.675 0 5.125 0 3.750 0 A83.025 0 3.425 0 3.650 0 對公共環境的影響A92.750 0 3.100 0 2.175 0 A104.025 0 3.950 0 3.625 0 A114.275 0 4.100 0 4.100 0 A124.800 0 4.325 0 4.400 0 A132.825 0 2.900 0 2.475 0 4.2 綜合評價結果
運用EXCEL2003版對所調查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然后根據熵權法計算出各指標權重,得到評價指標權向量為:w=(0.071 0,0.089 0,0.061 9,0.060 8,0.063 9,0.063 3,0.072 0,0.063 9,0.064 4,0.061 1,0.163 5,0.163 5,0.061 0)
4.2.1 對山區、丘陵、平原三個不同地區的整體評價將表3的數據按區域類型(山區、丘陵、平原)進行標準化處理,根據已經計算的指標權重,對三個地區進行整體評價,計算結果為
B=w•RT=(0.609 2,0.492 7,0.372 9)
根據B值,農民工對各類地域農村人居環境改善分別的影響大小順序為(由大到小):山區、丘陵、平原。
4.2.2 對各要素的綜合評價為分析農民工對流出地人居環境改善分別的影響程度,現將各指標權重進行合并處理,結果見表3所示。根據按要素分各評價指標獲得的權重,以山區、丘陵、平原的數據為基礎,按要素進行模糊綜合評價,其結果見表4。
4.3 分析討論
如果某個評價指標的熵值小、熵權大,說明該指標對決策的作用比較大,對評價結果有較大影響。從計算的各指標熵權值來看,對畜禽糞便的處理和種植花草樹木的目的這兩個指標對評判結果影響較大,而住房條件是否改善和對公共設施的關心程度對評判結果影響較小。由表4計算結果可知:
表3 評價指標按要素份額的指標權重Tab.3 Evaluation of indicators weight according to the factor share
要素
Factors要素份額
Factor shares評價指標
Evaluation of Indicators按要素份額各評價指標權重
The evaluation index of
weights according to the
elements of shares對家庭的影響0.307 7A10.251 3 A20.314 8 A30.219 0 A40.214 9 對周圍人的影響0.253 9A50.242 8 A60.240 7 A70.273 5 A80.243 0 對公共環境的影響0.438 4A90.141 8 A100.134 6 A110.359 9 A120.229 4 A130.134 4 表4 農民工對流出地人居環境改善影響按要素綜合評價結果Tab.4 Effective results of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by
the elements on the outflow of peasant laborers to improve the living environment
要素
Factors山區
Mountain丘陵
Hill平原
Plain對家庭的影響0.157 10.487 10.355 8對周圍人的影響0.573 20.000 00.426 8對公共環境影響0.286 80.686 30.026 9(1)總體評價。根據B值得知,山區、丘陵、平原三個地區的評價值分別為0.609 2,0.492 7,0.372 9。農民工對山區的影響最大,丘陵次之,平原最小,這與預期結果剛好相反。說明山區農村最具有改進的潛力,雖受到經濟基礎和地域類型的條件限制,但只要為其提供更多的致富途徑,依然能夠使其改變這種落后的局面。
(2)在對家庭影響方面和對公共環境影響方面,農民工對丘陵的影響值都明顯高于平原和山區,丘陵的影響值分別為0.487 1和0.686 3,而對平原和山區的影響值較小,分別為0.355 8,0.026 9和0.151 7,0.286 8。平原地區一直都處于經濟相對發達的水平,其每個家庭的基本條件和村內的公共環境都相對較好;但山區由于其整體經濟相對落后,農民外出務工所帶回的經濟收入不能從根本上迅速地改變其較差的家庭條件和公共環境。因此,農民工的外出打工對這兩方面的影響并不明顯。相對平原、山區而言,丘陵地區整體環境水平處于二者之間,因而,在這兩方面具有大量的可變空間。
(3)在對周圍人影響方面,山區和平原的影響值不差上下,分別為0.573 2和0.426 8,但對丘陵地區的影響卻基本為零。究其原因,可能是因為丘陵地區整體水平處于中間狀態,且各家各戶的生活條件基本持平,因而,農戶彼此之間不會產生影響。因此,在丘陵地區農民外出務工幾乎不影響其周圍人。
5 對 策
綜上所述,四川省農民工對其平原和丘陵地區人居環境的局部影響較大,但對其山區的整體影響最大。因而,要進行有針對性的引導和扶持,實施地方適用性政策。
5.1 加大對貧困地區的投入力度,改善人居環境
由于貧困地區農民致富能力差和資金缺乏,加上自然條件的限制,導致貧困地區農村人居環境較為惡劣,政府應該加大對其的物質投資,加強對丘陵和山區基礎設施的建設,保證這些地區均能享受到農村公共服務設施;另外,政府應該拓寬農民工的就業途徑,鼓勵農民工返鄉創業,由此帶動其他農戶發展農村經濟。
5.2 加強宣傳教育,重視對農民工的科普知識教育
由于受到文化水平等的限制,當前還有許多農民的環保意識相當匱乏,必須加強對村民的宣傳教育。尤其要重視對農民工的知識宣傳教育,利用各種宣傳載體多層次、多形式地普及環保知識,培養他們健康文明的生產、生活方式,讓影響力巨大的農民工在提高自身素質的同時,也能夠起到積極帶頭的作用。
5.3 合理規劃環境,強化農村環境監管體系
合理確定村莊環境整治的具體項目,在此基礎上提出實施計劃以及運行維護管理建議。與此同時,各環保部門,尤其是縣級環保部門要建立和完善農村環境監測管理體系,加大環境執法力度,雙管齊下,才能從根本上改變農村人居環境落后的面貌。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C A Doxiad. Ekistics: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cience ofHuman Settlements[M].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8.
[2]吳良鏞.人居環境科學導論[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1:38-40.[Wu Lian gyong. Habitat Environmental Science [M].Beijing: China Building Industry Press, 2001:38-40.]
[3]張博野,曾菊新.新農村建設中的人居環境優化研究[J].湖北社會科學,2008,(4): 48-51.[Zhang Boye, Zeng Juxin. The Research on the Optimization of Human Settlem ents in New Rural Construction, 2008,(4):48-51.]
[4]威廉•麥克唐納,(德)麥克爾•布朗嘉特.從搖籃到搖籃:循環經濟設計之探索[M].中國21世紀議程管理中心、中美可持續發展中心譯.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5.[WilliamMcdonough, Michael Braungart. From the Cradle to CradleDesigned to Explore Recycling Economy[M]. Translated by Chinas Agenda 21 Management Center, ChinaUS Center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2005.]
[5]高履泰.人居環境的改善[J].華中建筑,1997,(11):54.[Gao Lutai. The Improvem ent of Living Environment[J]. Huazhong Architecture, 1997,(11):54.]
[6]俞正聲.為改善人居環境作出新貢獻[J].中國房地產信息,1999,(11):9.[Yu Zheng sheng. Making New Contributions to Improve the Living Environment[J]. China Real Estate Information, 1999,(11):9.]
[7]陳秉釗.可持續發展中國人居環境[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Chen Bingzhao.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ina Habitat Environment[M].Beijing: Science Press,2003.]
[8]趙永剛,徐立敏,盧紅衛.淺談農村人居環境建設[J].安徽農業科學,2006,(34):65 80-6584.[Zhao Yonggang, Xu Limin, Lu Hongwei. Discussion on the Construction ofthe Rural Living Environment[J].Journal of Anhui Agricultural Sciences, 2006, ( 34):6580-6584.]
[9]馮戈.關于新農村人居環境治理規劃編制工作的新思考[J].科技資訊,2008,(13):196.[Feng Ge. New Thinking on a Management Plan for the Preparation of t he New Rural Living Environment[J].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2008, (13): 196.]
[10]劉藝梅,楊錦秀,楊啟智,等.基于熵權的農民工對流出地影響的模糊綜合評價:以四川省為例[J]. 農業技術經濟,2008,(4):26-33. [Liu Yimei, Yang Jinxiu, YangQizhi, et al. Fuzzy Quality Synthetic Evaluation Based on The Entropy Power on The Influence of Peasant Laborers to The Exported Area: Take Sichuan as An Example[J].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conomy,2008,(4):26-33.]
[11]邱菀華.管理決策與應用熵學[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2:193-195.[Qiu Wanhua. Management Decision and Application Entropy Study[M]. Beijing: Mechanical Industry Publishing House, 2002:193-195.]
[12]周輝仁,鄭丕諤,張揚,等.基于熵權法的群決策模糊綜合評價[J].統計與決策,2008,(8):38.[Zhou Huiren, Zheng Pie, Zhang Yang,Qin Wanfeng. Fuzzy Quality Synthetic Evaluation of Group Decisionmaking Based on Entropy Power Method[J]. Statistics and Decisionmaking, 2008,(8):38.]
[13]于水.試析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監督[J].管理觀察,2008,(8):35-38.[Yu Shu i. Try to Analysis on the Supervis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Infrastructure[J]. Administration and Observation, 2008,(8):35-38.]
[14]徐鐘.富順縣獅市鎮土地整理與新農村人居環境建設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碩士論文,2007.[Xu Zheng. Research on Land Consolida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new livi ng Environment in Rural areas in Shishi Town of Fushun County[D]. 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Masters Thesis, 2007.]
On Impact Study of the Outflow of Peasant Workers in Rural Areas to Improve the Living Environment
YANG Jinxiu ZHAO Xiao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