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5-19 13:31:22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藝術設計專業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1.素描的創新發展演變
素描,是用單色描繪的形式進行造型訓練、培養造型能力的獨立畫種,是繪畫藝術的基礎,也是關聯其他造型藝術的純藝術。素描亦是一個歷史范疇,即隨著時展變化演變著。素描架上藝術初始于古希臘時期,畫家們開始利用透視法和明暗法來造型,直到千年后的文藝復興時期,西方的科學、理性精神逐步滲透影響了繪畫藝術的發展,透視法和明暗法也逐步成熟起來,利用客觀事物寫生之法,發展出了新的素描表現形式和手段。16世紀至19世紀,素描由傳統的作坊式傳授發展至學院式教學。19世紀,素描的基本法則日趨完善,光照原理和色彩學也更加影響了明暗法的發展。進入20世紀以來,西方的造型藝術,尤其是素描繪畫中,更多地注入了畫家的主觀感情表現和變化,尤其是受到東方藝術的浸染,其表現形式更加異彩紛呈。中國傳統素描教學,其最初表現形式是以“線”為主的白描,繪畫與敘事、抒情功能緊密相連,人與物的交融更具東方式的神韻。自二十世紀初開始,中國的素描教學受西方教學體系的影響,也發生著急速的變化,即三十年代西學體系的逐漸普及;五十年代蘇聯教學模式的滲透;八十年代改革開放大潮影響下的多樣發展;二十一世紀,工業化、信息化急速發展環境中,人文價值、審美價值標準的提升,使得素描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與實踐相結合的要求更加迫切。
2.素描與藝術設計教學創新的關系
素描藝術的特點即外延廣、內涵豐,在現代教學模式環境下,應該深入挖掘素描教學對于培養學生創造力的巨大潛力,塑造更具人文精神內涵的個體。在藝術設計學逐漸獨立于繪畫門后,其專業教學內容逐漸細化,與之相關聯基礎訓練素描教學部分,也從繪畫素描演變出設計素描,即以線條為主的透視畫法,只反映客觀對象的隱性結構體。二者教學規范不同,規范化、模式化的素描訓練對于藝術設計教學也是有著負面影響的。現代主義、后現代主義中,其哲學、美學、藝術思潮、現代媒介符號、新的藝術表現手段等等,日漸刺激著傳統藝術中缺乏洞悉、敏感、活躍、理解的視覺作品的淘汰。素描教學的創新必須加強實踐,而創新又是藝術設計的本原,從設計學習出發,重構素描與藝術設計教學之法,如素描中外部造型元素和內部結構要素運用之處的變換、改造、創新,將素描創作的象征、暗示、能指運用于藝術設計之中,將靜止的客觀再現改變為一種動態的思辨,將素描中的靈動之法結合到藝術設計的自我創造之中。
二、素描與藝術設計教學結合的應用原則
在繼承傳統、融合新時代審美要求的社會語境下,素描與藝術設計都面臨著運用現代技法和創造性思維進行教學和創作,擺脫技術模式的禁錮,新的法則和規律勢必要在探討和實踐的過程中尋找。基于實踐經驗,探討二者結合應用之基本原則為:傳承性、創造性、實踐性。
1.傳承性
西方藝術中新的流派、新的美學觀念顛覆了傳統藝術的非理性、客觀性,在藝術行為過程、創作材料和創作領域中,采用了多角度、多維度、多元素的創作實驗,如超現實主義、純粹主義、極簡主義、觀念主義等等。我國傳統藝術中的意象造型觀念融納了深刻哲理和觀念。道法自然、物我兩忘的觀察法則蘊含了超脫的造型觀和意識論。在素描和藝術設計教學中融入并加強中西方藝術中的造型觀是培養高校學生創作能力的有效方法,不能將西方塊面式的素描和東方線條式的白描簡單的歸同于造型之法,更需要將二者的意象觀念滲透到多元化的教學之中。
2.創造性
傳統的素描教學強調客觀事物的再現性,而缺乏表現性和能動性。素描教學科結合藝術設計教學中的主觀能動性,用視覺探索事物的多維度信息,進行再分析、再判斷、再解構、再整合,藝術設計可借助素描繪畫中的寫實、變形、肌理化、意象化等等表現形式進行設計創作的視覺化再創作。素描工具、材料的潛能也是強化肌理語言的重要手段,材質的表現形式訓練亦可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突破常規。新肌理語言的創造能夠激發學生的創作欲望,也是發揮意象造型的途徑。
3.實踐性
現代素描教學意在強調結構、分析,根據藝術設計專業課程的需要,素描的功能更加寬泛,如建筑設計素描中的結構分析性、產品設計素描中的幾何結構表現性、環境藝術設計素描中的綜合空間形態的表現性等等。素描的抽象語言元素包含:點、線、面、形體、比例、結構、空間等,利用這種復合抽象元素可以加強學生在藝術設計創作中的獨立創造能力,在抽象圖式、符號、意境的訓練內容中,可將微觀的情感元素轉化、整合成有獨特意味的抽象圖像,從而調動學生的自我表現能力。
三、利用素描教學特點加強藝術設計專業課程中的應用研究
1.整合素描與藝術設計教學的特點,發揮優勢
傳統的素描訓練內容是有明確的方法和步驟的,其目的是提高學生對于造型的把握能力和畫面空間的組織能力,具有科學性和合理性,在授課過程中應當保留這部分的教學內容。長期的寫實性素描訓練是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而關涉藝術設計的設計素描則是短期的,且具備實效性。因此,在二者教學改革的應用當中應做到如下幾點:一方面,保留素描教學訓練中科學合理部分,加強學生對于素描基本原理、繪畫規律的掌握能力;另一方面,利用素描教學中的主觀性和創造性來開拓學生的創作思路,以本能的表現欲望來反對機械的技術性再現,突破傳統思維慣式,為藝術設計專業課程的傳授奠定基礎。
2.利用素描教學的表現性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素描注重學生的動手能力,大量寫生的實踐活動易造成學生的倦怠感,為此,應作出適當調整,將重點轉移到藝術表現力的培養和反應時代特色的專業性訓練上。通過大量表現主義繪畫作品進行橫向、縱向比較,主觀化、自由化、感人化的作品勢必能夠打動觀者和學習者的內心。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一種愉悅的心境下更易于學生充分發揮創作能動性,開拓自由空間,營造一種和諧的學術氛圍。對于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生來說,設計素描強調結構與設計的應用,線條的力度、構圖的形式是藝術設計教學中培養設計思維能力的重要手段,但在高校教學中,依然還存在素描寫實描繪的原樣照搬現象,要想達到教學方法的實效性,必須扭轉這種弊端,將素描教學的重心調整,加大學生對于表現力的培養,使教學目標更加明確,才能使得設計功能和意境更加清晰的彰顯。
21世紀的市場競爭,是科學技術的競爭,同時也是工業設計的競爭。
什么是工業設計?1980年,巴黎國際學術年會權威的論述是,賃借訓練、技術知識、經濟及視覺感受,而賦予材料、結構、構造、形狀、色彩、表面加工以及裝飾全新的品質和風格。
21世紀是知識經濟的時代。高度發展的科學技術與代表新世紀潮流的工業設計相結合,將為人類書寫美好的篇章。
由于工業設計是由工業設計師、結構工程師、價值分析師、模型工程師等專家集團組成的共同勞動,其本身就形成了一種特殊競爭力。專家們基于他們對技術、產品、市場、消費者、購買力、價格水平、生活習慣等的科學把握,開發、設計出了一大批具有競爭力的產品。如瑞士的機械手表,微軟的軟件……
日本千葉大學著名學者宮畸清教授在介紹日本經濟發展的過程時,談到日本產業振興和經濟增長有三要訣:一是艱苦奮斗的民族精神;二是領先一步的工業設計;三是不斷完善的經濟政策。這三者相輔相成,其中,工業設計對日本經濟的起飛發揮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亞洲金融危機之后,日本人痛定思痛,面對21世紀,又一次將“設計競爭力”作為日本經濟振興的法寶。他們用全新的設計思維,在策劃、在設計“太陽經濟”、智能建筑、地下城市、空間城市、模糊汽車等等。
工業設計是核心競爭力,是因為它可以科學地配置資源,投資少,見效快。據測算,工業品外觀每投入一美元,可帶來1500美元的收益。日本日立公司的數據則更具說服力,該公司每增加1000億日元的銷售收入,工業設計所占的作用占51%,而設備改造的作用只占12%,顯而易見,工業設計的主旨同可持續發展戰略是一脈相通的。在21世紀,工業設計將成為企業生存的關健和核心。商家將切實感受到,如果沒有卓越的產品設計,任何先進技術精良裝備與嚴格的管理都無法創造出精美的商品。
工業設計前景之“組織設計”是全新的革命
現代工業設計應該包括組織設計。
現代企業制度是20世紀組織設計最重要的成果。但是,企業制度的革命是永恒的。企業組織設計也沒有終點。
隨著信息化、自動化、全球化的出現,人們設計了“全球工廠”、“元紙貿易”、“戰略聯盟”、“電視直銷”、“網絡營銷”等各種生產和營銷組織形式d
我們需要設計“全球工廠”。在社會分工日趨細化的時代,“大而全”、“小而全”的企業已經難以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占據竟爭的優勢,商戰的嚴峻現實需要眾多的各具優勢的企業聯合起來,互相支持、互相補充,形成“全球工廠”。
耐克(NIKE)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旅游鞋供應商和制造商,公司將主要精力放在產品的設計和銷售上,產品的生產制造主要在新興國家和地區進行。耐克甚至連樣鞋也不生產。這就是“全球工廠”的初級階段。
我們需要設計“戰略聯盟”。康柏電腦公司為迅速進入自己并不熟悉的個人電腦市場,獲得競爭優勢,一開始就與十幾家著名的軟硬件公司,如微軟、迪吉多等結成技術戰略聯盟,“借他人力量發展自己”。康柏電腦的大部分零件也采用外包的形式來組織供應,公司本身僅僅掌握快速的研究開發能力及行銷網絡。由于實行輕巧的高彈性組織,配合低價策略,康柏很快占領了個人電腦市場,成為全球個人電腦的著名品牌。
工業設計前景之設計創意是企業人的基本素質
科學的工業設計,其靈魂是設計創意。
設計創意是21世紀企業入的基本素質。
我們所知道的有關設計創意的經典事例太多了。索尼的盛田昭夫苦于女兒的收錄機的聲音太大的煩躁,促發了“隨身聽”的構想:美國硅谷兩個青年電腦“發燒友”基于“讓每個消費者桌上都有一臺電腦”
的理想,領導了被認為是“20世紀最偉大的技術革命”的PC電腦潮流;海灣戰爭后賦閑的摩托羅拉工程師為了“讓普通人在移動中通訊”,輕松地將軍工技術轉化為民用,引發了“大哥大”的流行;“令婦孺都能操作攝象機”的目標,使索尼創造了“掌中寶”;“在拍攝中即時觀看影象”的設想,激發了夏普“彩色液晶顯示屏手提攝象機”的獨創......
21世紀的設計創意是在“世界產品大交流”的沖撞中產生的。目前世界市場各類商品的總量是150萬種,中國市場才40多萬種。由此可見,我國產品種類的市場空間還很大。企業應當大力激發設計師,多多創意,多多開發,積極投身于風起云涌的全球工業設計浪潮當中。
21世紀也是設計教育大發展時期。創意是需要教育的。創意也需要教育來普及。目前,各國都在加大設計學院的建設力度,如美國有35所工業設計的專門學院,日本與德國各有20所,韓國有15所,這些設計院校把目光都放在21世紀。未來世界級的服裝設計師、汽車設計師、建筑設計大師......將從這里誕生。
工業設計前景之“虛擬設計”是高科技設計的旗幟
21世紀的設計,應該是“虛擬設計”。
“虛擬設計”(VirtualReality簡稱VR)技術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國科學家拉厄爾于80年代初提出的,現在它已被廣泛應用于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如“虛擬生產”、“虛擬貿易”、“虛擬市場”、“虛擬網絡”等等。而虛擬設計則是通過“虛擬現實”的手段,追求產品的設計完美和合理化。
虛擬設計通過“三維空間電腦圖象”達到:1)真實。借助電腦和其它技術,逼真地模擬人在自然環境中的各種活動,把握人對產品的真實需要;2)交互。實現人與所設計對象的操作與交流,以不斷改進設計模型;3)構想。強調三維圖形的立體顯示,使設計對象與人、環境更具現實感和客觀性。
美國福特汽車公司科隆研究中心設計部經理羅勃認為,采用虛擬設計技術,可使整個設計流程時間減少2/3。
21世紀,虛擬設計將在建筑設計、裝備設計、產品設計、服裝設計中發揮神奇的效用。
工業設計前景之“綠色設計”是新世紀的設計主題
綠色設計,是維護人類地球綠色環境的設計。綠色設計的目的是系統有序地探索人類產業發展與社會文明的關系,有效地避免高科技工業化社會與生態環境的沖突。
綠色設計要求必須從生態倫理學出發,掌握如下原則:
——在新產品中盡可能節約物質資源。
——實行語義學革命。隨著產品日趨多樣化,能賦予產品“生命與意義”的產品語義學,正在取代傳統的產品“機能與外型”的關系。要突出自然、環境的命題。
——設計創新。在造型、功能、色彩、選材等方面,努力向高、精、尖攀登。同時,要兼顧民族性和層次性
談到工業設計專業,可以先看看在上海"中國工業設計周"了解的兩組數據,其一是我國近20年來培養的工業設計專業畢業生僅3萬人左右,只相當于韓國目前該專業在校生的數量;其二是我國高校工業設計專業的畢業生,就業形勢不好,很多工業設計專業畢業生都不得不改行。每年約有30%至40%的人流向包裝和商標設計等行當,有40%至50%的人改行去搞裝潢、廣告,也有部分畢業生到網站進行網頁設計,真正去做工業設計的人很少。為什么如此少量的畢業生就業要改行呢?難道真是市場飽和,還是市場不需要工業設計人才嗎?
藝術設計專業教育與文化創意產業之間有著緊密聯系,可以說,藝術設計專業教育是我國文化創意產業人才培養的基礎,而文化創意產業則是我國藝術設計專業教育發展的風向標。二者相互依存,互相作用。
(一)藝術設計專業教育助力文化創意產業發展
在培養文化創意產業人才方面,藝術設計專業教育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首先,文化創意產業是通過人的能力將藝術與文化進行創新、升華而形成經濟價值的產業。在這個過程中,人的創造力是發展的最根本動力。正是由于藝術設計教育具有這樣的特性和內涵,因此其對人的創新能力的開發有重要影響。其次,近些年越來越多的藝術設計專業畢業生走向文化創意產業的創業浪潮中。圍繞一個好的藝術設計創意可以衍生出很多高質量的文化產品,甚至形成產業鏈條,惠及其他產業。藝術設計教育培養的“高、精、尖”人才正是文化產業發展的中堅力量。再次,幾乎所有的文化創意產業的門類和分支都需要大量的藝術設計人才,而從創意設計到制作推廣,再到文化創意產業運行的各個環節均離不開設計人員的參與。只有具有創新性、具有美感的設計才能夠實現對產品內容的表現,從而提升文化產品的附加值。從這個角度來說,藝術設計教育對文化創意產業的支持是不容忽視的。
(二)文化創意產業引導藝術設計專業教育
第一,伴隨著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上升為國家發展戰略,近些年圍繞著如何提升文化軟實力,促進經濟結構的調整,我國先后出臺了一系列推動文化創意相關產業發展的政策意見。這些政策其中包含著關于文化創意產業人才培養的理念與策略。因此,與之密切相連的是,藝術設計教育也必然要根據這些方針作出相應的調整和改變。第二,隨著文化創意產業對我國社會經濟所做貢獻的日益增大,大力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已成為人們的普遍共識。在此前提下,過去那種側重于仿造和貼牌,低附加值、缺乏核心競爭力的文化加工產品必然會被高附加值、自主創新的文化創意產品所取代。這樣的轉變對我國藝術設計專業教育的培養目標形成了新的導向。第三,我國傳統藝術正面臨著新媒體和全球化的沖擊,如何通過具有創意的設計讓這些文化資源得以延續和重生,在保留其文化價值的同時又能符合當代文化市場的需求,需要更多適應新形勢和新環境的創新設計人才。藝術設計專業教育只有順應文化產業發展的人才需求,構建起藝術設計專業教育和文創產業之間有效的對接,才能使學生學有所用,在市場競爭中處于優勢地位。由此可見,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與走向起到了引領我國藝術設計專業教育發展的作用。
二、藝術設計專業教育的發展重心
我國的文創產業在經歷了較長時間的快速發展之后,產業特征以及人才標準逐漸清晰起來,這為我國藝術設計教育的培養目標提供了一些啟示。
(一)提升文化素質培養高度
文化是創意滋生的土壤。一個優秀的創意設計一定是凝結了創造者對某種文化的獨特認識、深入觀察以及審美理解,蘊含了創造者對多種知識和思想資源的吸收、轉化與提煉。因此,提高文化創意產業人才的創作能力,文化素養的加強必然是重中之重,文化素質的培養可以說是藝術設計教育人才培養的重要基礎。而我國的藝術設計教育專業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大多偏重于對學生專業水平的培養,忽視了對文化素質的要求,沒有將文化素養的提升作為專業培養的重要方向。一些院校不只是在專業招生時不太看重文化課成績,在大學期間的文化課安排也不夠充分,導致一些學生只重視專業課的學習,而缺少歷史文化知識的積淀,由此也導致其設計創意原創度不高,設計產品無法呈現出足夠的內涵和活力。因此,筆者認為必須要轉變教育觀念,將文化素質的培養上升到與專業培養同等重要的高度,使之成為藝術設計專業教育的重心之一。
(二)注重對實踐能力的培養
一般來說,一個文化創意項目的成功,要經歷市場調研、信息分析、設計策劃、制作生產、營銷推廣等多個環節,每一個環節都要密切聯系文化消費市場,是在提出合理實施策略之后將其付諸于實踐。因此,實踐性一直以來都是文化創意產業最重要的特征之一,也決定了人才培養中動手能力和應用能力的必要性。在現代藝術設計教育中,特別需要強化并落實這一理念,需要將藝術設計人才培養的目標與市場需求對接起來,既要注重學生專業知識的積累,又要培養他們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應該也是藝術設計專業教育發展的重心之一。
(三)信息技術的使用與掌握
隨著我國科技水平的不斷提高,互聯網、大數據、云技術、虛擬現實等新技術的廣泛應用成為文化創意產業成長的新助力。文化創意人才也可以借助互聯網、新媒體平臺、大數據等多重手段,更加高效和便捷地實現信息交互、資源分配,以及市場分析和創意整合,并通過現代技術強化藝術和文化元素結合的表現力,提升內容輸出時帶給人的豐富體驗感。因此,藝術設計教育需要加強對學生相關科技應用能力的培養力度,把對信息技術的使用和掌握作為藝術設計專業教育的重要一環,以培養出更多能夠適應數字技術環境與當代媒介發展特點的文化創意類人才。
(四)培養復合型跨界人才
文化創意產業的內容不僅包含文化創意,還涉及到藝術、管理、規劃、營銷、科技等多方面的知識和技能,交叉性和綜合性是其重要特征之一。應該說,今天的藝術設計已不再是過去的技能性學科,所培養的人才應具有跨界能力、多元的知識儲備和廣闊視野。所以根據這樣的需求,未來的藝術設計專業教育就不能停留在只讓學生掌握藝術設計的技能上,還要通過多種教育途徑、多方面知識的灌輸來拓寬學生視野,讓學生學會如何探索創意設計與科技、文化知識以及相關產業的結合點,運用更廣闊的思維模式,跨學科、跨領域、跨行業,融合多元文化和藝術語言來實現創新。因此,培養復合型跨界人才既是藝術設計專業教育人才培養的發展方向,也是藝術設計專業人才培養的重要目標。
三、藝術設計專業教育的發展對策
(一)明確培養目標,構建新的教育理念
清晰的培養目標是藝術設計專業教育改革的堅實基礎。因此,各藝術設計院校首先要確立明確的培養目標,構建起以創新創意能力為核心的教育理念,充分發揮其對文化創意產業人才的培養作用。為此,一方面,藝術設計院校要從外部打造一個靈活高效的創意生態,樹立以人為本的培養方針,關注每個個體的主觀能動發展;另一方面,要從內部通過教學方法的改革來提升學生的創新創意能力。教師要注重學生設計創新思維的建立與方法的應用,指導學生建立起宏觀、系統、整體的設計思維習慣,培養他們在創新中掌握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豐富課程設置,打造多元化課程體系
當前我國的藝術設計專業已覆蓋了人文、藝術、經濟、傳播、管理、計算機等多個領域,形成“大設計”的概念,這也正好與文化創意產業的綜合性、多樣性、復雜性特征以及對復合型人才的需求相吻合。因此,藝術設計學院在課程的設置上也需順應這一發展態勢,加快課程體系的建設與教學內容的調整:第一,可根據各高校藝術設計專業自身原有的特色和基礎開設與文化創意產業對接的選修課程,如文化創意產業概論、文化產業管理、文化創意產業與藝術設計等課程,以增強學生對文化創意產業知識的了解及對文化市場的認知;第二,可以適當增加人文課程的比重,如開設文化思想史、文化發展史、文化經濟、文化哲學等相關課程,著力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增強創意人才的文化底蘊;第三,需要增開一些與新技術應用相關的課程,如虛擬現實、新媒體界面設計等,使學生在設計中能夠熟練操作并運用最新技術,自如地將設計理念與高新技術相結合。
攝影是人類獲取知識、認識社會、了解歷史的重要信息來源和依據,是文化改造世界的手段之一。它作為一門獨立學科,涉及的知識面越來越廣,綜合性越來越強,形式也越來越豐富,既有以圖片編輯、新聞媒體為主的新聞紀實攝影,也有以平面設計、商業運用為主的廣告攝影,還有以影樓人像、婚紗攝影為主的藝術攝影。同時,攝影還是一門集物理、化學、文學、美學等諸多學科于一體的邊緣學科。進行系統的攝影基礎理論教育,對于提高藝術設計專業大學生的動手能力、技術水平、藝術修養和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心理素質、綜合的思維能力、高雅的審美能力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攝影既是一門綜合的技術,更是一門高深的藝術。因此,攝影課一直作為藝術設計專業的必修課。
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攝影教育走過了幾十年的歷程,形成了一套相對完整的教學體系,主要有三個部分:攝影技術方面的課程,包括照相機的基本結構、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感光材料、曝光技術與技巧、攝影濾光鏡、暗房技術與技巧、數碼攝影技術等;攝影藝術方面的課程,包括攝影構圖、攝影的光線處理、攝影色彩構成、人像攝影、風光攝影、新聞攝影、廣告攝影等;相關修養課程,包括藝術概論、攝影美學、繪畫、中外攝影史、大眾傳播學、計算機、語文寫作、外語、哲學、法律等等,是一個知識面寬、綜合性知識強的龐大體系。對于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生來說,攝影只是其中的一門必修課,總共64學時,相對于攝影這一龐大體系來說是遠遠不夠的,再加上學生在開課之前沒有任何攝影基礎知識作鋪墊。攝影又是藝術設計專業學生創作所需掌握的創作手段之一,要求教師在較短的時間內,讓學生基本掌握攝影這門技術和藝術,為以后的專業創作奠定基礎。所以教師通常把重點放在攝影技術方面,多少涉及部分與專業相關的攝影藝術方面的知識。這一教學體系在一定時期發揮了它的作用,也顯示了一定的優越性。
但是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攝影技術有了很大的發展。這一教學體系顯然已經不再適應時代的發展要求了。自1839年達蓋爾發明攝影術以來,攝影領域發生了一次又一次的革命,從黑白膠卷到彩色膠卷,從手動相機到自動相機再到數碼相機,從暗房操作到“明室”擴印再到電子暗房,從“銀鹽留影”到“數碼記像”。每一次變化無不烙印著時展和科學技術進步的痕跡,每一次變化無不更新人們對攝影本質的認識,推動著攝影藝術和攝影教育不斷向前發展。攝影是藝術與技術的高度結合,它在某種程度上十分依賴于技術,因此,又是一門發展變化特別快的專業。攝影創作是構建在技術的載體上,技術的發展可以使人的思維空間加大,手段增多。在高科技快速發展的今天,隨著數碼技術的飛速發展和普及,徹底改變了傳統攝影的百年模式,使傳統的攝影方式受到極大的沖擊。新的一代青年人已對銀鹽、感光材料等沒有興趣,取而代之的是數碼相機、電腦制作以及噴墨打印。數字化在為學生帶來更多的創作自由的同時,也對現代攝影教學體系、攝影課程設置提出了新的要求。
21世紀,現代科學技術飛速發展,“數碼”一詞深入到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人類進入了數碼時代。數碼時代的到來給攝影領域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掀起了攝影技術的革命。對數碼時代帶來的沖擊再采取漠然置之的態度,對于現代攝影教學來說,已是萬萬行不通的。攝影教學也應隨時代的發展而發展。
如何進行攝影課的改革?如何培養攝影人?要考慮社會發展的需要,要考慮藝術設計專業結構的調整,還要考慮到社會對藝術設計專業人員綜合素質的要求普遍提高的趨勢,以及專業人才需求多樣的趨勢,并根據這些綜合性考慮構建人才培養模式。“體制改革是關鍵,教學改革是核心,教育思想觀念的改革是先導。”這是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思路,其核心就是教學改革。十六屆三中全會上提出:要“構建現代國民教育體系和終生教育體系,建設學習型社會,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增強國民的就業能力、創新能力、創業能力,努力把人口壓力轉變為人力資源優勢。推進教育創新,優化教育結構,改革培養模式,提高質量,形成同經濟社會發展要求相適應的教育體制。”
筆者試就改革內容提出以下幾個方面。
一、不可忽視傳統攝影技術教學
隨著攝影高科技的發展,技術問題似乎變得比以往反而更容易解決,其技術的發展也越來越趨向于傻瓜式的軌跡延伸,數碼時代的到來,對于傳統的攝影教學來說無疑具有顛覆性的挑戰。傳統與現代教學模式的碰撞,是當今攝影教育面臨的首要問題。有了新型的照片拍攝與加工手段,很多教師和學生就不愿意在攝影基礎上下工夫,照相機的高度自動化使攝影簡單到幾乎所有人都能拍照,攝影似乎變得越來越簡單。在新技術不斷涌現的今天,傳統的攝影教育如何繼續,如何發展,是攝影教學中面臨的新的課題。筆者認為,攝影教學應在引導學生接受新技術的同時,加強傳統和基礎教育,打好堅實的攝影基礎,順應時代的發展變化,才能拍出好的攝影作品。美國密爾沃基地區技術學院的馬克·薩克遜教授說:“學生必須修完作為學習數碼攝影先決條件的傳統攝影課程才能上數碼攝影課。”他將傳統的攝影技術和數碼成像技術形成了有機的關聯。南京大學謝白老師在《人民攝影報》主辦的第三屆大連攝影理論研討會上說:“數碼相機只是換了一個膠卷。”我國臺灣視丘攝影藝術學院院長吳嘉寶先生認為:“越是數碼時代,越需要讓學生了解影像本質的東西,黑白暗房恰恰起了這樣的作用。”傳統的黑白暗房技術,對于訓練學生的視覺關系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筆者認為黑白暗房對于手工的制作調整有很大的拓展余地,學生在經過嚴格的黑白暗房訓練之后,(轉第93頁)(接第54頁)不僅學到的是暗房的基本知識,更重要的是訓練了敏銳的視覺發現能力和處理能力。從這一點上看,這是其他方式所無法替代的。
二、加重數碼成像技術的教學比例
數碼成像技術的出現,數碼攝影器材日新月異的發展,使人們驚訝地發現,數碼相機取代傳統相機已經指日可待。尼康在2006年初也決定膠片相機全面停產,全線進入數碼時代。4個月后,佳能也停止了傳統相機的生產。作為135傳統相機代表的徠卡,2006年末也走上了數碼之路。全球傳統影像業巨頭柯達公司也宣布放棄傳統的膠卷業務,將未來寄托于數碼產品市場。這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今后學生在進行攝影實踐時將不再使用膠片成像的傳統相機。
與傳統相機相比,數碼相機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當時就可看出成像效果,省去了購買膠卷、沖洗等額外費用,傳輸和保存非常便利。不僅如此,數碼相機的設計也越來越輕巧、時尚,功能也越來越強大。人們在使用數碼相機極大便利的條件下,逐漸地改變了對數碼相機的態度。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攝影課程的設置必須進行相應的改革,在攝影課程中加重數碼成像技術的比例,使攝影教學與時代的發展、科技的進步相適應。在美國,數碼成像早已列入專業的攝影課程之中。
三、加入電腦等輔助設備使用、電腦軟件部分的教學內容
傳統的攝影包括拍攝、顯影、制作三個方面。著名的攝影大師亞當斯就認為這三點是衡量一幅照片是否成功的標志。隨著近年來數碼相機的迅速普及,數碼技術在各個傳播領域中成為主流已是不言而喻的事情。建一個電子暗房的開支遠比建一個彩色暗房節省得多,電子暗房將是未來發展的主流。除此之外,現在用數碼相機的學生越來越多,除了立拍立顯、不用膠卷等優點以外,數碼攝影還有很大的自由處理空間,不用暗室,只要電腦和合適的軟件,就能對照片進行進一步的處理甚至藝術加工。電腦制作、電子暗房技術已成為許多攝影作品成功的重要手段之一,我們必須具有更為前瞻的目光,為將來的數碼空間奠定堅實的基礎,以培養適應現代攝影需求的人才。
四、仍要重視攝影藝術的培養
“攝影就是用光作畫”。作為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生,學習攝影最關鍵的就是要和學生的專業結合起來,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加強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和創作意識的訓練。在攝影構圖、攝影色彩構成等方面發揮專業特點,提高藝術修養,真正把攝影這門技術加以消化吸收,為己所用。
教育的職能是培養人才,發展科技,服務于社會。攝影技術的發展必然帶動攝影教育的改革。如何在藝術設計專業攝影教學中體現數碼時代的特點,才是我們針對專業特點改進攝影教學的關鍵。真正實現攝影課的數碼化,才是教學改革的真正出路。面對新世紀攝影藝術的發展,要提高攝影教育的教學質量和辦學效果,攝影課必須以新的科學技術為背景,依據專業的需要,確定培養目標,制訂教學計劃,適應時展的要求,以培養更多服務于社會的高層次人才。
二、認識設計素描
設計素描是現代設計的繪畫表現形式,是用素描表達的方式傳達設計師對事物的構思、設想、策劃、規劃和解決問題的方案,使設計直觀化、藝術化、渲染化,它是設計師表達造型創意、交流設計方案的語言和手段。設計素描把傳統素描的造型能力拓寬轉變為對設計構成的表現與研究,是培養學生形象思維、創意思維和表現能力的有效途徑。設計素描拓寬了素描的基本內涵,以寬闊的視角來重新認識素描的價值與意義。學習設計素描,要著重培養自己的設計意識、圖形意識、創造性表現意識和美術設計的思維技能。設計素描是與傳統素描有著明顯區別的一種素描形式,它在觀察方法、表現形式、思維方式和目的等方面與傳統素描有著明顯差異。設計素描的應用極為廣泛,包括工業產品設計、平面設計、建筑設計、環境藝術和包裝裝潢等領域。
三、設計素描有著自身的造型特點
設計素描作為藝術設計基礎造型的訓練方式,有其自身的特點。設計素描與傳統素描不同,不以真實地再現自然為目的,而是從研究自然形態入手,以獲取客觀事物的本質特征。在此基礎上,將從客觀事物中獲得的感性認知上升為理性,以更加主動性的姿態進行重新構建與創造,可以說,這是一個質的飛躍。它有如下特征。
1.客觀性。
設計素描應以客觀物象的本質特性為依托,通過研究客觀物象的形態特征,來獲得設計的構想與創意。設計不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不是憑空的臆造和胡思亂想,設計素描是對客觀事物本質的理解、歸納和概括,既要有新意,又要給人以真實可信之感。
2.邏輯性。
客觀物象之間都存在著相應的邏輯關系,邏輯性是設計素描的重要特征,邏輯的推斷、邏輯的關聯、邏輯的遷移等,都成為設計素描造型的重要因素。因此,強化邏輯訓練,養成對客觀事物邏輯的分析與理解,從事物表象中發掘新的判斷與認知,是提高設計創意思維能力的重要手段。
3.綜合性。
設計素描的表現形式極為豐富,它不僅研究客觀物象的結構構成、形態構成,而且將材質、肌理、媒介等應用于設計之中,大大提升了素描的表現手段和語言。因此,設計素描的研究內容十分廣泛,表現形式也更為多樣,對現代藝術設計的創意與表現起著重要的作用。
4.創造性。
設計素描是以培養設計師的設計創意能力為目標,設計需要創新,沒有創新的設計是沒有價值的。設計素描通過主觀的認知和理性的思維方式,創造性地去認識和發現客觀事物的本質特征和規律,從中獲取新的設計元素,形成全新的現代設計理念。
二、構建藝術設計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具體措施
培養復合型的藝術設計專業人才至關重要,下列具體措施能夠促進藝術設計專業的教學實踐性,其中包括以下幾個層次:
(一)重視實踐教學的作用與地位
學校的相關領導需對教學實踐加以重視,對于藝術設計專業,需要的是復合型人才,在重視理論知識的基礎上,加大對實踐能力的重視力度,明確基本的教學目標,增加實踐教學的這一課程,使學生能夠將所學的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不僅如此,學校還應為實踐教學創造良好的氣氛,使得每一個學生都能夠被感染,融入到實踐過程當中來,與此同時,建設學習場所以及與此課程相關的教學設備,也能夠從一定程度上促進這一專業的教學發展。
(二)建立并完善藝術設計專業實踐基地
建立并完善藝術設計專業實踐基地極為重要,這一場所能夠提供給學生進行藝術實踐,提高實踐能力。高校需與相關企業進行聯合,企業提供場所與項目進行對學生的實踐能力考查,進而加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并對社會的基本需求有進一步地了解。企業方面還應有相關人員對學生進行培訓,或開展講座活動,業內的成功人士可以向學生們傳授寶貴的經驗,供給學生參考應用。從學校的目前情況來看,低年級的學生因基礎知識較為薄弱不能獲得實踐機會,高年級的學生進行了一段時間的學習之后,掌握了足夠的知識應對企業的要求,實踐機會更多。
(三)建立健全實踐教學制
度各個高校的藝術設計專業的規范運行離不開一套縝密的完善制度,學校方面應確立相關實踐教學制度。在制定制度時,應秉承以人為本的宗旨,尊重學生的想法,從多方面征求意見,確立獎懲機制,這樣能夠激勵學生對學習實踐的熱情,從一定程度上也能夠培養他們對于學習的興趣。學校方面也應嚴格執行教學制度,在一項新的制度頒布之前,需要進行一段時間的試行,保證制度的合理性以及執行性,這樣才能夠做到進一步的規范藝術設計專業的教學實踐。
藝術設計課程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教學與傳統的教學相比較,有其自身較明顯的特點。
1、利于調動學生情緒,激發學習興趣
教師要想有效地教授一門課程,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則應該是放在首要的任務。興趣是學生獲得知識的前提,從心理學角度來講,多媒體中的形、色、聲是一種控制興趣的工具。只要把興趣集中到學習的對象上去,就能產生求知欲。
結合藝術類學生的特征,多媒體能有目的地創設活潑、有趣的教學情境。根據我專業課程開課情況,比如講授如《中外建筑史》、《室內設計概論》等理論性很強的課程時,教師可以通過圖文并茂、制作精美的多媒體課件來進行授課。通過大量的圖片資料與文字的穿插,學生聽起課來不覺乏味,看起屏幕來也不至于視覺疲勞。
2、對所學知識認識直觀,理解深刻
藝術設計專業教學中,學生的感性認識有些是在生活中取得的,有些是在學習中積累的,但大量的則需要教師在課堂卜演示直觀材料,使學生通過觀察和實驗取得的。
以《展示設計》課程為例,為了讓學生理解展臺在展示區的重要性,以及展臺與所要展出的物品之間的關系。在教學中,教師可使用多媒體課件制作一系列不同色彩的展臺與所要展出物品的組合,讓每對組合有充分的對比關系,如冷暖感覺、華麗與樸實感覺、積極與消極感覺,這些心理感覺會很迅速直觀地通過屏幕呈現在學生眼簾,教師不用多說,學生們已經在畫面中明白和感受到不同色彩的展臺與所要展出物品的組合帶給人們不同的心理感受。
又如《家居設計》課程中,家居設計的基本思路與設計特點是教學的重心,也是難點。由于學生之前沒有完全接觸設計類課程,所以很難理解,也不知道如何做設計。在傳統的教學方式中,老師在講臺上拿著講稿枯燥地向學生講授各個知識點,學生既不可能簡單的從老師語言中去體會,也不可能僅僅從幾張有限的書本范例中來領悟。而在多媒體教學中,教師在講解時就可以在powerpoint軟件中先將收集好的圖片結合文字給學生講解,然后再切換到autocad或者其他繪圖軟件中進行實例構成的演示。由于電腦演示的快捷與方便,既節省了課堂時間,學生也很快就理解了重點教學內容。
3、提高學習效率,加深課后鞏固
現代化教學手段能夠提高教學速度,節省教學時間,增加教學容量。比如在教學《餐飲空間設計》這門課程時,在有一定操作基礎的前提下,就可以讓學生通過計算機來完成作業,讓學生在人機結合與主動學習中既發揮白己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又提高r學習效率,加深了對所學知識的鞏固。
為了更好地突出多媒體教學的先進性、方便性、高效性,我們在具體教學過程中還應該注意以下兩點:1)多媒體的運用必須服務于教學為前提,不能一味地追求形式的活潑而寬泛、頻繁地使用。2)藝術設計是一門比較特殊的學科,尤其是在教學資料的準備上,更是如此。
4、多媒體教學在教學中存在的不足
多媒體教學手段雖然能夠配合教師將授課內容生動的闡釋授課目標,并達到較為理想的效果。但這絕不是說只要運用多媒體教學就一定能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多媒體教學像放電影一樣,一閃即過,沒有特別突出知識點,而老師的講解、板書的過程實際卜是學生靈感、思想、相互碰撞和形成的過程,而多媒體教學沒有給于學生思想形成的時間,在授課過程中,學生也感受不到教師的思想脈絡的展現。而情感、態度、價值的形成則需要教師的恰當講解、學生自己的思考共同完成,而非機械的完成,這也正符合所說的“學生必須界定陳述性知識和程序性知識,分析因果關系,構建邏輯關系規則庫”。因此在一節課中,課件放映時間、速度、方式、教師的講解、板書要與學生視覺、聽覺、思考進行恰到好處的銜接,不能違背學生認知的生理規律,實質就是要解決多媒體課堂中的師生有機互動問題。
色彩是高校藝術設計類專業的必修課,對培養學生的色彩觀察能力和色彩表現能力起著主導作用。色彩作為藝術設計類專業基礎課,對其提高藝術審美修養與審美判斷能力,激發學生色彩的創造性都是至關重要的。
二、色彩教學現狀及問題
1.傳統繪畫寫生色彩教學
傳統繪畫寫生色彩教學是先學習色彩基礎理論知識,再以色彩寫生實踐為主進行傳統的靜物寫生訓練,這種教學模式很容易引導學生進入純繪畫的領地,而對引導學生色彩形象表現的多樣性和對色彩應用功能的訓練不夠,導致教學目的實現形式單一,不能充分調動學生對色彩表現的主觀能動性,對學生今后的設計起不到指導性作用。
2.現代設計色彩教學
設計色彩不同于繪畫色彩,它需要強化學生的色彩構思和創意性思維能力,同時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通過色彩訓練,融入設計意識,打破狹隘的色彩觀念,這樣要求學生具備較強的色彩表現能力。由于近幾年藝術教育的大眾化,部分學生美術基本功不強,如果盲目要求學生進行設計色彩的訓練,將使學生不知所措,相反會更加茫然,達不到預想的目的。
三、色彩教學模式的探討
通過多年的教學實踐,筆者認為,藝術設計專業的色彩基礎教學,應在重視色彩基礎理論知識與寫實色彩一般表現形式的基礎上,針對專業特點和學生實際能力,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結合人的主體色彩意識傳達,并吸收各種表現形式,著重研究設計色彩的認識表現及應用,幫助和引導學生逐步構建一套較為實用的色彩體系,并給予寬泛而自由的色彩語言選擇,來表達自身的審美情感和富于個性的創造性的色彩設計思維空間,著力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色彩素養與設計色彩的原創性審美能力。基于這種認識,筆者認為色彩課程教學可按以下三個模塊來進行訓練。
1.寫生色彩訓練
寫生色彩是指通過寫生來研究色彩的規律與方法,了解物體在光的作用下產生的變化規律,從物體的形、色、光等因素中探尋色彩的本質規律。色彩是繪畫中十分重要且富有魅力的藝術語言;色彩寫生是再現自然、再現生活的非常有效的藝術表現手段。通過色彩寫生,能提高色彩的分辨能力和使用色彩造型的能力。
寫生色彩教學中強調色彩三要素的原則,強調色彩的冷暖對比和物體在特定光源下受光與背光不同的色彩變化,強調在相互比較中建立色彩的整體關系。注重色彩的色相、明度、純度、冷暖的差別,注重在色彩弱補色對比下的微妙變化,強調畫面的色彩意識和整體的色彩氣氛,培養學生正確的、整體的表現方法。整體的觀察表現方法永遠是寫生色彩訓練的重點與核心,訓練中應時刻提醒學生堅持并遵循這一方法,不斷改正與整體觀察方法相對的習慣認識,鞏固整體觀察的概念,規范整體觀察下的作畫程序。整體觀察的方法其實就是一種緊密聯系的相互比較的方法,寫生色彩的整體觀察方法仍然要遵循色彩三要素的原則,在比較中確定它們的色相、明度與純度,在比較中產生冷暖關系。
寫生色彩訓練,一般以靜物為主,靜物在造型、色彩、質地等方面都有非常豐富的變化。寫生中畫某個具體物體時不要只盯著這個物體看,還應該著眼于它周圍的東西上,用眼睛的余光去感受要畫物體的色彩關系,眼睛始終在整個色彩環境中巡視。寫生色彩除了訓練學生整體的觀察方法,還要訓練學生整體的表現方法及表現技巧,更好地為下階段的訓練打好基礎。
2.歸納色彩訓練
歸納色彩是通過寫生的方式,在寫實色彩的基礎上,面對同一組靜物,以歸納為表現手段,進行概括、提煉的實踐過程。歸納色彩訓練側重表現客觀色彩的主觀感受,通過對形與色的提煉、概括,使畫面形成豐富而現代感的裝飾效果。概括與提煉并不是以減少色彩為目的,原則上盡可能保留各種色彩的一席之地,保全色彩的豐富性,只減弱一些極其微弱不起什么說明性作用的小部分色彩的種類和數量。
歸納色彩將復雜的色彩關系通過概括、提煉、歸類等方法進行刪繁就簡的處理和組織,傳統寫生色彩要充分表現客觀物象的固有色、光源色、環境色屬“加法”練習,色彩歸納寫生是在做“減法”,但并不是簡化,而是一種藝術語言上的以少勝多。
歸納色彩的表現特征是化繁瑣為簡約、化雜亂為條理、化寫實為夸張、化立體為平面,它能有效地培養學生對色彩進行深層次的認識,同時培養和啟發學生對色彩裝飾性的領悟與興趣,從中也可看到畫面已向二維方向轉化,向設計表現方式轉化,為日后走向設計奠定基礎。常見的歸納方法有寫實性歸納、平面性歸納、意向性歸納等。
3.裝飾色彩訓練
裝飾色彩是在自然色彩的基礎上運用概括、提煉、想象、夸張后形成的色彩,在視覺中它是最活躍、最具沖擊力的。它不以模仿、再現真實事物為滿足,它不依附于規律,而是對自然界色彩的一種整理、歸納和概括,并按照美的法則和主題需要,對色彩進行變色、變調的加工,強化主觀感受,力求創造出某種特定的藝術氛圍和效果,使色彩成為反映設計者審美觀點和設計意圖的強有力手段。裝飾色彩往往帶有理想化傾向,以象征的手法,明確、清晰地概括和表現自然,畫面所營造的裝飾性色彩改變了客觀物象所顯示的顏色,給人以啟示性的感受。
寫生色彩重模仿,重視視覺在感官上的外在形式和特征,關注光、色、體在視覺上的真實性,具有客觀表現的特征;裝飾色彩則重直覺、重表現、重味覺觸覺在心靈感知上的內在形式與詩意表達,它十分注重形與神、色與意的多重關系,具有主觀性的特征。
裝飾色彩著重于發現和研究自然景物色彩的形式美,研究自然色調中各種色相、明度、純度、冷暖之間的對比、諧調規律,它不受光源色、環境色和固有色的束縛,完全根據畫者的主觀意識和需要來表現色彩的色調、冷暖及色彩之間的相互配置與變化,使畫面達到和諧、優美、統一的效果,從而揭示色彩藝術的普遍規律。裝飾色彩常用的表現方法有概括與提煉手法、夸張與變形手法、分割與勾線手法等,教師在教學中可根據學生具體情況和專業特點來進行大膽的想象和創造。
總之,色彩訓練對藝術設計專業的每個學生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藝術教育中色彩教學的研究也是一項復雜而系統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教師應根據學生不同的專業特點來具體研究色彩教學的方法,尋求理想的教學模式。
參考文獻:
[1]馬也,仇永波.色彩基礎.遼寧美術出版社,2005年.
1.前言
作為我國高等教育中的一個重要有機組成部分,高職教育肩負著為地方經濟建設及社會發展培養更多應用型和創新型高級技能人才的重大任務。時代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使得社會對人才的要求也隨之提高,傳統的教學模式已不再適應當前的發展形勢。為此,深入分析當前高職藝術設計專業教學中所存在的問題,以社會需求為導向并以學生的認知規律為依據,研究和探索相應的改革思路,對于建構基于職業標準的高職藝術設計專業課程體系,具有重要而深遠的現實意義。
2.當前高職藝術設計專業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當前高職藝術設計專業課程教學中所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2.1教學內容陳舊,教學模式滯后
與純繪畫專業不同,藝術設計專業主要傾向于“設計”。同時,創新既是藝術設計的靈魂,也是所有藝術設計的本質要求。因此,教師在高職藝術設計專業課程教學中,應向學生強調“創意”和“創造性”等創新理念,而不是僅僅“模仿”甚至“照搬”。此外小論文,盡管一些高職院校已將“色彩”和“素描”課程名稱改為“設計色彩”和“設計素描”。然而,教學模式依然沿用以寫實為主的靜物、石膏像和頭像寫生等,這樣往往讓學生感覺與考前班幾乎沒有什么區別。
2.2基礎課程與后續設計課程嚴重脫節
當前許多高職院校的藝術設計專業普遍存在所開設的專業基礎課程與專業設計課程相互孤立的現象。在教學中,往往忽視了基礎課和專業課之間的內在聯系。這樣容易導致學生不知道如何將所學的基礎知識去服務今后的專業課程。另外,諸如色彩、素描、圖案和構成設計等課程的設置,常常使針對專業設計課程的基礎教學思路不明確,不僅缺少理論知識的傳授,同時更缺乏將設計與實踐相結合。從而造成基礎教學與專業設計教學嚴重脫節,失去聯接。
2.3教師的實踐經驗不足,教學水平不夠高
教師的實踐經驗不足已成為當前阻礙高職教育健康快速發展的瓶頸。目前大多數高等院校的藝術設計專業課教師自身的專業主要以油畫、雕塑和中國畫等純藝術專業。盡管這些教師的造型能力、色彩感覺等基本功非常扎實,但是卻對設計專業知識往往了解不多。這樣便會造成教師對基礎課的教學目的認識不足,最終限制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發展。
3.探索如何改革高職藝術設計專業課程教學
針對當前高職藝術設計專業課程教學中所存在的問題,研究和探討新的解決思路與改革方案,對于促進我國高職藝術設計專業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3.1優化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
作為教師,必須明確目前高職藝術設計專業課程的教學指導思想,在設計和優化教學內容時,應更加注重外延式和內涵式的更新,靈活多變、不拘形式,從而形成具有高職藝術專業特色的教學內容體系。由于高職藝術設計專業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專業。為此,教師在進行教學內容設計時,應摒棄過去照本宣科地布置作業的形式,采用任務驅動的形式將課程內容合理地分解為一個或數個項目。除此之外,在高職藝術設計專業的基礎教學中,教師應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和激發學生的創作動機作為出發點,因材施教,加強教學過程中的互動性,深化師生間的學術交流和探討,可以通過圖片、視頻和音頻等多媒體教學形式強化教學效果。
3.2轉變辦學理念,改革課程設置
作為培養社會所需要的技術應用型設計人才的高職藝術教育,應堅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走產學相結合的發展道路。以社會的實際需要作為根本出發點,并結合本校的實際情況,按照“必需、實用、夠用”的原則和專業技能培養的實際需要小論文,對課程設置進行科學、合理的調整,著重突出技術應用能力的培養。強化學與用的內在聯系,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和實踐性。
3.3強化師資隊伍建設,全面提高教師素質
教師是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是高職藝術設計專業課程教學改革能否順利進行的關鍵。因此,在高職藝術設計專業課程教學改革過程中,應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轉變教師的教學觀念,全面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這就要求教師不斷學習以更新自身的知識結構,全面提升自身的教學水平。
4.結束語
近年來,隨著國家加大對職業教育的資金投入力度以及相關政策的支持,高職藝術教育事業到了蓬勃發展,并逐步走向科學化、規范化的教學軌道。然而,在當前高職藝術設計專業教學中,普遍存在專業基礎課與專業設計課脫節,以及重技能輕創意等問題。因此,對其進行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當然,改革是一項長期的工作,還需要藝術教育工作者在今后的教學工作中善于探索總結、開拓創新和不斷完善。
【參考文獻】
[1]周至禹.設計基礎教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2]譚俊銘.高職高專藝術專業教學改革構想[J].重慶航天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3.
[3]王太利.高職藝術設計教育存在的弊端及改革思路.湖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4,(2).
二、服裝藝術設計類專業網頁設計課程教學方法
課程主要采用案例教學法。每個章節知識點都以項目任務進行貫穿講解。在每個任務講解后,通過課后練習讓學生及時鞏固知識。每堂課教學過程分為4個階段:第一,任務說明階段。教師展示本堂課案例的最終效果,并對此進行簡易的分析和評價,指出本案例所用的新知識點和所要實現的目標,對于舊知識點根據實際需要進行必要的復習提示。第二,相關知識點講授階段。針對案例中的相關知識點,通過小型輔助案例進行分析講解,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完善知識體系。要求學生在課堂練習和課后學習中,根據各自的想象去拓展該案例,為后續自主命題設計與實踐打下良好基礎。第三,任務實施階段。在本階段中,教師首先給出任務實施的具體要求,讓學生結合課堂案例的實現方式和流程,獨立去完成任務實施。然后,針對本項目所涉及的講解案例以及相關知識點、設計與制作方法、創意效果進行總結,完成課堂教學任務。第四,課后練習階段。在練習階段,教師提出技術框架要求及創意設計要求,讓學生自主選題、自由創意進行設計制作網頁。在自主選擇網站主題時,提倡學生面向學科應用需要,面向實際進行選題。如:以服裝服飾的文化、設計和生產,或者服飾流行趨勢等為網站主題。選題時,要考慮對網站內容的理解和把握程度,對相關文本信息、圖形圖像信息和媒體信息的收集、歸納和整理的水平,因為這些也在很大程度上決定網站的創意、設計和制作水平。自由創意讓學生發掘自身的專業潛能,利用所學計算機技術把創意效果展現在網頁上。做到主題鮮明,內容完整,色彩搭配美觀,頁面構圖簡潔合理等。此外,在這個階段,教師可以通過多種方式,比如QQ、微信等,對學生的技術問題給予個性化的指導和幫助,對內容設定、創意設計給予點評,引導學生制作設計出優秀作品。
三、實施結果與分析
首先,學生出勤率及作業上交情況有了很大的提高,也就是學生的學習興趣有了很大的提高。其次,優秀作品所占百分比有了最大幅度的提高,也即說明學生的網頁創意設計有了很大的進步,也即是更多學生能將創意藝術與計算機技術進行完美結合設計網頁,提高了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