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胞病理學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2-07-09 15:47:22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細胞病理學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細胞病理學論文

篇(1)

脫落細胞學(Exfoliative cytology)是采集人體各部位,特別是管腔器官表面的脫落細胞,染色后用顯微鏡觀察這些細胞的形態,并作出診斷的一門臨床檢驗學科,又稱診斷細胞學、細胞病理學。脫落細胞學是臨床檢驗基礎教學的主要內容之一,包括脫落細胞學和細針吸取細胞學檢查兩大方面。其對腫瘤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提供了任何傳統方法不可取代的技術和手段,已成為目前國際細胞病理學診斷領域發展最為迅速的一個分支。在脫落細胞學的實驗教學中,多媒體教學已經成為重要的教學手段之一,但并不能代替傳統的實驗教學,如何將多媒體技術更好地應用于脫落細胞學的實驗教學中,是脫落細胞實驗教學研究的重要內容之一。

1、多媒體教學在脫落細胞學實驗中的優勢

1. 1直觀形象多媒體技術是指把文字、聲音、圖像、影像、動畫等多種媒體的信息通過計算機進行處理,然后集成具有交互性系統的一種技術。多媒體教學以其生動形象的表現形式給臨床醫學教學帶來了全新的變化,已成為21世紀醫學教育的一種有效手段,目前越來越多的高等院校已將多媒體技術應用到實驗教學當中,并進行了大量的有益探索,圖文并茂、動靜結合、聲音交融的特點能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脫落細胞學實驗需要大量典型的細胞脫落學圖片,包括正常脫落細胞形態、炎癥增生脫落細胞形態、腫瘤脫落細胞形態、例如:陰道、痰液、漿膜腔積液、消化道、泌尿系統、溢液等脫落細胞圖像,通過多媒體實驗教學的引人,能夠生動逼真地演示這些圖像,使這些圖像變抽象為形象、靜態為動態、微觀為宏觀、復雜為簡易,更好地演示區分了各部位的鱗癌、腺癌、未分化癌的特點,從而使實驗教學質量得到提高。

1.2優化實驗課選擇良好的標本進行示范教學。

學生進人閱片階段前,示范教學在形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實驗課前,教師根據本次實驗內容,選用一些典型的教學染色良好的標本片。講完實驗課內容后,讓學生先看示教,然后在顯微鏡下找出具有代表性的典型細胞(正常或異常),清晰地顯示各種細胞的形態大小,形狀及結構、胞核的大小,核染色質的分布,核仁的有無及多少,胞漿的量及顏色,顆粒的有無及性質,核漿比例等。在鏡下進行形態辨認,因為有據可依,學生心中有數,有益于學生做閱片對照,增強學習的興趣。同時實驗報告要求繪圖,并寫出診斷依據。我們又將專業課件《現代針吸脫落細胞學診斷學多媒體圖譜》應用于實驗教學中。此專業軟件包含大量的臨床標本圖片,大大豐富了實驗課,使學生的眼光更加開闊,接觸到大量以往脫落細胞實驗課接觸不到的特殊臨床標本。例如在淋巴結針吸細胞學的診斷中,無論是正常淋巴結細胞形態、淋巴結良勝病變的細胞形態,還是淋巴結惡性腫瘤細胞形態,在講授標本圖片的同時,旁邊都會出現大量的圖片,既形象又生動,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實驗課堂教學效果。使學生掌握了實驗技術、閱片方法和技巧,并培養學生初步的科研能力,以達到社會對新型醫學人才的要求,課前認真準備,課中細心帶教,課后輔助工作對提高脫落細胞形態學實驗課教學技能具有重要意義,提高了實驗課堂教學效果。

2、傳統實驗教學的弊端

傳統實驗教學存在較多的缺陷,主要體現在信息功能薄弱,脫落細胞教學片局限,學生不能閱到大量的不同病例的典型脫落細胞片,因為課時有限,與臨床會產生脫節,實驗教學質量難以穩步提高,實驗課中學生只是被動地去驗證書本知識的局限性,另外傳統實驗課主要有實驗老師主宰,實驗計劃、實驗內容和實驗步驟等均由教師確定,學生主要是接受,這樣會對老師產生較強的依賴性,長期會使學生缺乏進取心,大家不能互相探討,各看各的片子,實驗有時會枯燥,不能調動學生的積極創造性。

3、改革考試制度

篇(2)

應建明醫師于1998年獲北京醫科大學醫學學士學位后免試保送攻讀北京大學醫學部病理學系研究生,2000年7月畢業獲醫學碩士學位后分配到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病理科工作。 2003年公派前往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新加坡研究中心工作,從事腫瘤表觀遺傳學的研究。2004年7月在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臨床腫瘤學系攻讀博士學位。2007年博士畢業后面臨繼續在國外任職的選擇,應建明內心依舊難以釋懷的腫瘤情結使他回到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病理科工作,現任病理科分子病理實驗室主管。目前已發表論著40余篇,其中SCI論文20余篇,曾獲北京市科技進步三等獎和2006-2007年度香港中文大學研究生最佳研究成績獎。2009年入選北京市科技新星計劃。

應建明醫師的科研工作方向為腫瘤表觀遺傳學及腫瘤標記物的鑒定和應用。現承擔及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院所科研項目基金6項,并為國內外多種著名腫瘤雜志的特約審稿人。腫瘤表觀遺傳學改變是腫瘤發生和發展最關鍵的分子機制之一。應建明醫師主要從事發現和鑒定被表觀遺傳學機制尤其是DNA甲基化沉默的新抑癌基因。以國內常見腫瘤如食管癌、鼻咽癌、結腸癌、胃癌、肺癌等為腫瘤模型,應用各種技術如表觀遺傳學方法、基因組學、雜交消減、微距陣雜交等鑒定新的候選抑癌基因。部分研究成果發表于國際著名腫瘤學研究雜志。發現并研究這些被表觀遺傳學調控失活的抑癌基因,不但有利于了解腫瘤發生和發展的分子機制,而且為開發新的腫瘤生物標記物用于腫瘤早期診斷、預后評估及腫瘤分子治療提供了科學基礎和依據。

分子病理學的“踐行者”

通過應建明醫師的講解使我們了解到,在腫瘤診治過程中,外科從術前、術中到術后,放化療從診斷到選擇治療方案,病理診斷的指導作用貫穿始終,包括療效評價以及判斷預后。然而,人類對腫瘤發生發展的認識是局限的,在腫瘤發展的長期連續過程中,傳統病理診斷依靠腫瘤組織形態的表現已經不能滿足對不典型或少見腫瘤的診斷和鑒別診斷。隨著分子生物學和生物醫學的不斷發展,人們對腫瘤的分子機制逐漸得以闡明,病理學診斷步入了新的分子水平異常檢測和鑒別。應建明醫師憑借著十余年的潛心研究和艱苦磨礪,在新的挑戰面臨時毅然承擔了建設和完善了分子病理實驗室的重任,在擔任實驗室主管的一年內逐步開展了以原位雜交、熒光原位雜交(FISH)、PCR、RT-PCR、DNA測序、流式細胞術等技術為主的十余項分子病理檢測項目。這些檢測項目的建立為腫瘤患者的診斷鑒別及促進個體化治療提供了有力的幫助。

腫瘤病理診斷依靠組織形態結合當前較完善的免疫組化技術可以對大部分腫瘤做出正確判斷,但對于某些類型腫瘤尤其是少見類型需要依賴分子病理檢測才能對其良惡性作出判斷,例如,克隆性基因重排檢測用于協助判斷良性淋巴結反應性增生和惡性淋巴瘤;針對腫瘤的特異性染色體易位檢測用于協助鑒別軟組織腫瘤的組織來源。顯而易見,分子病理檢測的應用成為對這部分腫瘤的確診和鑒別分類不可缺少的關鍵性依據,即所謂腫瘤分子分型,直接關系到后續的治療方案選擇。

隨著分子生物學、生物醫學的不斷發展和分子靶向藥物的出現,分子靶向治療已經成為了腫瘤治療的未來發展方向,而這種治療必須以腫瘤特異的分子靶點檢測為前提。這些分子靶點在同一種腫瘤的不同個體之間、甚至同一個體的腫瘤發展的不同階段是存在著差異的,必須根據患者的分子病理檢測結果進行治療方案和藥物的選擇。如檢測HER2基因的表達/擴增狀態、EGFR和KRAS基因的突變狀態是選擇分子靶向藥物曲妥珠單抗、西妥昔單抗和易瑞沙治療乳腺癌、結直腸癌和肺腺癌的前提。大量的臨床研究已證實這些藥物對有適應癥的患者具有很好的療效,反之則有毒副作用。

篇(3)

病理科重視思想政治學習,嚴格遵守醫院各項規章制度,積極參與并完成

醫院開展各項工作及活動,進一步建立健全醫療工作全面質量管理工作計劃及病理工作規章制度,針對不同環節重新強化科主任、醫師、技術員崗位職責,做到了制度健全、管理有章可循、職責落實到位,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在年度市衛生局組織的《醫療質量全面管理目標責任書》檢查評比中排名第一,2005年本人被市政府授予“十佳醫生”,病理科在年度、年度被醫院評為“先進科室”,本人也被評為“優秀科主任”。

二.拓新工作,健全制度,努力發掘病理診斷新亮點

病理科能較好地完成所簽定的“五大責任書”規定的各項內容,認真完成

半年及年終“五大責任書”的自查工作,始終把醫院開展的“醫療質量服務年”等活動,真正落實到實處,不擺花架子,轉變服務觀念,一切工作圍繞臨床轉,臨床的需要就是我們的工作,積極創造人力、物力條件,大力引進、應用和開展新技術、新業務,先后有5人外派到長春、內蒙、、上海等地學習,特別實學習了國外疑難切片病理診斷的思路及方法、免疫組化質控標準、分子生物學----原位雜交技術操作、細胞病理學診斷,兩年多來我科先后開展了四項新技術:1.持筆式針吸細胞學穿刺;2.多藥耐藥基因檢測;3.原位雜交檢測HPV感染;4.液基細胞檢查應用于宮頸病變篩查。解決了臨床工作中的實際問題,受到臨床醫生的好評和認可,并大大提高了科室的整體業務技術水平,增強了醫院綜合競爭實力。

積極開展科研立項兩項,培養科研人才,提高了科研能力及水平。年主持自治區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原位雜交檢測HPV和P16INK4a表達與宮頸癌關系的研究”,2005年主持自治區衛生廳科技重點計劃項目“基質金屬蛋白酶及其抑制劑在乳腺癌中的表達及浸潤的關系”;2005年主持院級科研項目“多藥耐藥基因在乳腺癌中的表達”;2006年主持院級科研項目“HPV感染和P16INK4A蛋白表達與宮頸癌關系的研究”;年主持院級科研項目“顯色原位雜交檢測乳腺癌HER2基因狀態的分析”。兩年多來共撰寫專業論文5篇,先后發表于《寧夏醫學雜志》的論著及實驗研究欄目。

為了加強我院病理科質量建設,促進學科發展,擴大病理科的影響,顯示病理科的內部建設、管理水平與能力,年辦了三件事:一是在年召開的“全國中華醫學會病理學分會年會”上,作為寧夏地區的唯一代表科室主任王巖在大會交流了“淺談病理診斷質量控制與質量保證”一題,受到了與會者的高度關注與好評,從而提升了市第一人民醫院病理科在全國病理界的影響。二是:年月在院領導的大力支持下成功舉辦了“骨腫瘤及消化道腫瘤新進展研討會暨寧夏醫學會病理學分會年度學術年會”,會上邀請了國內知名病理學專家天津醫科大學病理教研室主任孫保存教授,天津醫院病理科王瑞琳主任,會議效果使大家既學到了知識,又為擴大我院影響及知名度,提升我院病理科在全區病理界的品牌位置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三是:為了更好得使臨床醫生及患者更加了解、認識病理診斷在臨床診療中的作用,先后兩期在《日報》刊登“掌握診斷金鑰匙,服務臨床高標準”和“免疫組化在臨床工作的應用價值”,并在電視臺生活欄目中播出了病理科的建設與發展,臨床診療中的“金標準”、“判決書”等作用。從而樹立了病理科良好的服務形象,許多同行及患者紛紛帶著疑難病理切片到病理科會診,打造了寧夏病理品牌效應,受到了寧夏病理同行及臨床醫生、患者的一致贊譽。

三.狠抓效益,重視實效,穩步為醫院創收做貢獻

按照醫院的規章制度,在做好為患者服務的基礎上,引進先進設備和技術,

實現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同步增長。其中:外檢5039例,冰凍187例,免疫組化867項,脫落細胞學1740例,針吸細胞學141例,腦脊液細胞學69例,經濟收入共888,438.00,比去年同期增加82,804.00,增長率25.5%。創建科以來最高記錄。儀器使用率等業務指標、經濟指標取得了可喜的成績。

四.內塑素質,外樹形象,大力培育醫療工作新風尚

病理科全體醫務人員始終堅持黨的基本路線,模范遵守國家法律、法規,經常組織科室人員學習醫療衛生文件,做到防微杜漸。牢固樹立良好的服務意識,在公開評議行業作風和治理醫藥購銷領域商業賄賂工作中,科室工作受到了患者、社會的認可和贊譽。他們在解答病人咨詢時,一視同仁,耐心細致,不厭其煩,從不收紅包,深受醫護人員和患者的尊敬和好評,為醫院兩個文明建設做出了貢獻。他們無論在貫徹執行衛生局、醫院改革的各項方針政策,還是在全面質量管理、行風建設、“醫療質量服務年”等活動中為醫院做了大量工作,使科室面貌煥然一新。在科室的各項工作中,他們團結協作,互幫互學,團隊精神強,為人正派、誠實,從不計較個人得失,吃苦在前,享受在后,默默無聞,甘當“幕后英雄”。

五.找出不足及存在問題,制定管理工作的發展思路

1.呼吁院領導重新確認病理科在“三級”醫院中的位置。

病理診斷是醫院所有的診斷工作中的終末診斷,具有高度專業性和高度風險性,衡量一個醫院的診療水平和質量如何關鍵看病理科的診斷水平和質量,它是“金標準”、“醫生的醫生”,因此,按照年月在召開的“中國醫師協會病理科醫生分會成立大會”會議精神要求把病理科作為臨床科室、一級科室來對待,而不是普通的“醫技科室”。因而主要要體現在人力、物力、設備的投入、學科建設、人才梯隊的培養、獎金等待遇方面的傾斜政策。

2.建立分子實驗室。

篇(4)

精湛醫術、高尚醫風的學科帶頭人

1959年出生的施秉銀,1983年畢業于北京醫科大學,同年8月參加工作,三十年來一直在西安交通大學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原西安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從事臨床醫療、教學、科研工作。1995年破格晉升為副教授,2001年晉升為教授、主任醫師。現任西安交通大學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黨委委員、內分泌科主任,博士研究生導師,并擔任中華醫學會內分泌學分會常委暨甲狀腺專業學組副組長、陜西省內分泌學會主任委員、陜西省風濕病學會副主任委員、陜西省內分泌疾病質量控制中心主任,陜西省三五人才。他還擔任中華內分泌代謝雜志編委,國際內分泌代謝雜志編委,中國實用內科雜志編委,中華內科雜志及中華醫學雜志特約審稿人等兼職。

每一位接觸過施秉銀教授的人,無論是病人、病人家屬,還是同行醫務人員,都為施教授平易近人、和藹可親的人格魅力以及對從事內分泌科事業堅實、純凈的追求所感染,也正是在這種精神的感召下,交大一附院內分泌科形成了良好的醫德風范,學科建設一直保持著較好的發展態勢,成為陜西省重點學科。施秉銀教授是一位知識淵博的學科帶頭人,是一位學者型領導,在他的身上可以領略到一位勇于探索、敢于領先的醫學大家風范。

施秉銀教授作為改革開放后的第一批大學生,于1978年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北京大學醫學院(原北京醫科大學),畢業后來到古城西安工作,一干就是三十年。三十年如一日,他始終勤勤懇懇、兢兢業業,默默無聞地堅持在臨床、教學、科研一線工作。他虛心求教,鉆研業務,開拓進取,從而成為了我國內分泌界尤其是甲狀腺領域的一名全國知名專家。

探尋施秉銀教授的專業軌跡,你會發現,他特別能吃苦,勇于奉獻,不僅得到了西安交大一附院嚴格的專業訓練,并且善于在老師、學長們的身上吸取各種“營業成分”,在內分泌、糖尿病及風濕性疾病等內科疾病的臨床診斷和治療方面積累了豐富經驗。他秉承導師西安交大一附院內分泌科創始人高慧教授的研究方向,利用了大量的業余時間潛心研究甲狀腺疾病,尤其對甲狀腺穿剌活檢和甲狀腺疾病的細胞病理學改變進行了深入細致的研究。此外,他率領的團隊還在很多領域進行了長期細致的觀察和研究,并卓有成效地開展了許多創新性的工作,造就了他成為我國內分泌領域的一位著名專家。長期的積累,造就了西安交大一附院內分泌科這個響當當的“名牌”,也奠定了西北地區該領域的領頭羊的地位。

施秉銀教授非常繁忙,在西安交大一附院工作的三十多年里,他自己沒有節假日,每次開會或外地出差回來,不顧旅途疲勞,立即到病房查看病人、了解病情。在醫院,他擔任教學副院長,除了履行教書育人的行政工作和培養碩士、博士研究生外,查房、每周兩次門診、每周一次甲狀腺穿刺工作不是萬不得已,基本沒有間斷過。他孜孜不倦地抓緊時間進行知識概括、積累,以便于更好地為患者服務,因此,周末、晚上都成了他寶貴的工作時間,他所進行的細胞病理診斷幾乎都是在晚上或業余休息時間進行的。近20年來,他親手為1萬多例甲狀腺疾病患者進行了甲狀腺穿刺活檢手術,并親自進行了細胞病理學診斷,使數以百計的甲狀腺癌患者得到了及時診斷和治療。此外,他還積極利用微博、郵箱等和患者互動交流,很多新聞媒體也把他作為健康板塊的首席專家,經常解答患者們提出來的各種問題。

他對病人一視同仁,對有困難和家庭條件較差的患者更是倍加關心,他深知這些患者的困難,總是千方百計為患者采用最好、最省錢的治療方案。工作起來,加班加點對他來說就是家常便飯,他自己再累,也要耐心細致的為每一位患者診治,所以每次他上門診,總是拖著疲憊的身體最后離開門診。一位病人在網上這樣留言:“在交大一附院內分泌科門診,我見到施秉銀醫生親切地拉著一位老人的手,問他最近的身體恢復情況,和藹可親地盡可能回答每個人簡短的問題。只一個小小的動作卻溫暖著患者的心。真的希望每一位醫生都能這樣。”

他以他崇高的醫德、精湛的醫療技術獲得了患者一致好評。他先后獲得吳階平醫學研究獎、中國醫師獎、我國百名醫德標兵、西安交通大學教學名師榮譽稱號,2012年11月,他獲得2011-2012年度衛生部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稱號。2013年4月26日,施秉銀教授精湛的醫術和崇高的醫德再次得到肯定,作為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他接受了省委省政府、省人大、省政協、省總工會頒發的全國“五一”勞動獎章證書。

儒雅博學、師德高尚的教學名師

作為一名碩士生、博士生導師,施秉銀教授堪稱“桃李滿天下”,培養了數十名優秀的碩士、博士。在學術上,他對自己嚴,對學生更是“苛刻”。對于學生的論文,他不管有多忙,都要認真審閱,對不太精確的提法和描述,堅決要求學生修正或刪掉。有的畢業論文,施教授甚至修改了七次。在醫德醫風的培養方面,施教授以身作則,誨人不倦,要求學生“做一名嚴謹的醫生,認真對待每一個病人,決不利用工作謀取私利”,在他的教導下,學生們樹立了行醫的理想和追求,培養了高尚的道德情操,很多畢業的研究生都已在各級醫院挑起了大梁。

身為內分泌科學科帶頭人,施教授十分重視學科梯隊建設,為年輕人盡快成才創造條件。在他的幫助下,有4人次出國學習,3人次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2人成為全國青年委員,2個年輕人晉升為副教授,1人成為科室副主任。此外,他還積極為研究生的學習和研究工作創造條件,使得李雪萍、伍麗萍等四人在讀研究生期間出國進行短期培養或聯合培養。其中,李雪萍博士研究生與美國霍普金斯大學聯合培養,之后又赴美國NIH從事博士后研究,即將學成回國;伍麗萍研究生在碩士期間在國內首次成功制備了Graves病動物模型,在讀博士期間在國際上首次成功誘導了對Graves病的免疫耐受,該結果在國際著名雜志《Endocrinology》發表,并分別在亞太國際甲狀腺會議和華夏國際內分泌會議交流;另有兩位七年制學生在讀期間發表了SCI論文……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作為一位教學管理者,施秉銀教授深深意識到良好的醫學教育將是合格醫務工作者走向社會的起點,不僅僅是專業技術的嫻熟度,醫學人文和崇高的醫德更是一個醫生最終能在醫學這個博大精深的事業中能走多遠的決定性因素。正是因為他的這種認識,他時刻強調醫院教學工作的重要性,他不斷地完善教學流程,加強教學管理,不斷塑造醫學生的人文精神,嚴格執行醫院各臨床學科的帶教工作,把醫學生的臨床實踐能力、道德品質的培養放在同一重要位置。因此,他榮獲2011年度西安交通大學伯樂獎。為了加強與兄弟醫院的交流,在他的帶領下,2012年西安交大一附院成功承辦了全國第七屆西部高等醫學教育研討會,2013年4月成功組織了全國第四屆大學生醫學臨床技能西北西南賽區的比賽。

“德醫”雙馨、妙手回春的濟世良醫

身為交大一附院內分泌科主任的施秉銀教授,愛崗敬業,以高尚的醫德、精湛的醫術使大量疑難危重患者得到救治,深得病人好評、同行敬重。更重要的是,他還有很多記得名字的“老朋友”:有凌晨就來排隊的糖尿病“老糖友”們,有定期來醫院咨詢的小胖墩兒,有手術后需要經常來復查的甲狀腺患者,還有一群曾從瀕臨死亡線或無望無助時被內分泌科拯救和“拉回”的疑難危重病人,這樣的疑難危重病人,每年住院收治1200多例,占到了科室收治病人的45%-55%,施秉銀教授和他的團隊以精湛的技術和優良的服務在西北享有盛譽,醫術、醫德等一直處于領先地位。

許多疑難雜癥患者總能在交大一附院內分泌科得到滿意的診斷、治療。一位剛年過三十的青年婦女因為甲狀腺腫大進行了手術,但手術后的病理結果使患者本人及家屬陷入了無底深淵,她的手術標本被診斷為“未分化甲狀腺癌”。未分化甲狀腺癌是惡性度極高的惡性腫瘤,一般患病生存期僅有3-6個月。身處絕望中她想到一線希望,她輾轉西安多家大醫院,又去北京求治,都得到了同樣的結論。無助的她把最后一絲希望又寄托到了交大一附院。來到一附院后,施秉銀教授憑著深厚的臨床功底和對甲狀腺病理的熟悉和了解否定了”甲狀腺癌”的診斷,但是飽受精神折磨的她同樣接受不了“不是癌”的現實,還是堅決要求再次手術。二次手術后證實了施教授的判斷,患者轉憂為喜,終于又過上了正常人的生活,后來還生育了一個健康的寶寶。

在交大一附院內分泌科經常演繹著疑難危重患者被準確診斷、成功治療的故事。兩年前一位來自延安洛川的農家婦女在母親的陪同下踏進了施教授的診室。母親向施教授哭訴了女兒的遭遇:原來因為生產時大出血,患上了以后可能無法生育的內分泌病,又遭遇了家庭變故的打擊。禍不單行的女兒又莫名其妙地出現了大量腹水。在多家大醫院檢查無果,還因懷疑卵巢癌進行剖腹探查,還是沒有找到原因。病人每況愈下,花光了十幾萬的積蓄。回到老家只等聽天由命的母女倆又在村里人的介紹下來到了西安交大一附院的內分泌科。奇跡再次降臨在了這位絕望的農家女子身上,經過20多天的精心治療,她的大量腹水神奇地消失了。至今施教授仍通過短信指導她的生活和內分泌病的治療。

就是這樣抽絲剝繭的技術功底、一絲不茍的敬業精神和高尚的醫德,使得很多患者在經過施教授的診治后,少走了不必要的彎路,重獲健康。他的患者來自全國各地,甚至一些海外華人也慕名來找他看病。

科研屢屢結碩果 團隊建設創佳績

經過多年的努力,在施秉銀教授的帶領下,西安交大一附院內分泌科目前已經成為西北地區內分泌方面的領頭羊,他們發揮學科優勢,并帶動著本地區內分泌代謝病專業的更大進步。

西安交通大學一附院內分泌科作為陜西省重點學科,在新技術的研究上不遺余力,發展中的內分泌科已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優勢專業治療技術。該科在糖尿病胰島細胞移植、糖尿病的規范化治療、自身免疫性甲狀腺病發病機制等方面一直處于領先地位,近年來在科學研究和新醫療新技術向臨床的轉化方面又取得了很多驕人的成績和重大進展。內分泌科于2006年在國內首次成功制備了甲亢的動物模型,于2010年在國際上首次成功誘導了對甲亢的免疫耐受,近來又在國際上首次成功制備了恒河猴甲亢模型。開展了甲狀腺癌的分子基因診斷,利用甲狀腺細針穿刺的少量細胞就可以準確診斷出甲狀腺癌,從而使甲狀腺癌的診斷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不僅在疑難甲狀腺疾病的綜合診斷和治療方面處于國內先進水平,一些標志性診斷治療技術項目如甲狀腺穿刺與細胞病理檢查、甲狀腺刺激性抗體檢測、糖尿病的規范化治療、甲狀腺機能亢進癥規范治療、甲狀腺結節與甲狀腺癌的早期診斷與規范化治療、甲狀腺疾病的基因診斷等處于領先水平。

2011年3月,施教授所帶領的團隊在國際上首次成功誘導了對甲亢的免疫耐受,證明甲亢可以通過疫苗接種進行預防。施秉銀教授介紹,甲亢能否通過免疫耐受進行預防是醫學領域的重大研究課題,在動物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具有里程碑式意義,隨著研究不斷進展,成功在人體上應用也指日可待。

篇(5)

儀器設備,用于防病、治病、保護人民健康,提高醫學水平的一門新興學科。

生物醫學工程在國際上做為一個學科出現,始于20世紀50年代,特別是隨著宇

航技術的進步、人類實現了登月計劃以來,生物醫學工程有了快速的發展。在我

國,生物醫學工程做為一個專門學科起步于20世紀70年代,中國醫學科學院、中

國協和醫科大學原院校長、我國著名的醫學家黃家駟院士是我國生物醫學工程學

科最早的倡導者。1977年中國協和醫科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專業的創建、1980年中

國生物醫學工程學會的成立,有力地推進了我國生物醫學工程的發展。目前,我

國許多高校科研單位均設有生物醫學工程機構,從事著生物醫學的科研教學工作

,在我國生物醫學工程科學事業的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顯微鏡的發明“解剖”一詞由希臘語“Anatomia”轉譯而來,其意思是用

刀剖割,肉眼觀察研究人體結構。17世紀LeeWenhock發明了光學顯微

鏡,推動了

解剖學向微觀層次發展,使人們不但可以了解人體大體解剖的變化,而且可以進

一步觀察研究其細胞形態結構的變化。隨著光學顯微鏡的出現,醫學領域相繼誕

生了細胞學、組織學、細胞病理學,從而將醫學研究提高到細胞形態學水平。

普通光學顯微鏡的分辨能力只能達到微米(μm)級水平,難以分辨病毒及細胞

的超微細結構、核結構、DNA等大分子結構。而20世紀60年代出現的電子顯微鏡,

使人們能觀察到納米(nm)級的微小個體,研究細胞的超微結構。光學顯微鏡和電

子顯微鏡的發明都是醫學工程研究的成果,它們對推動醫學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

影像學診斷飛躍進步影像學診斷是20世紀醫學診斷最重要發展最快的領域

之一。50年代X光****和攝片是臨床最常用的影像學診斷方法,而今天由于X線CT技

術的出現和應用,使影像學診斷水平發生了飛躍,從而極大地提高了臨床診斷水

平。即計算機體斷層攝影(computedtomographyCT),即是利用計算機技術處理人

體組織器官的切面顯像。X線CT片提供給醫生的信息量,遠遠大于普通X線照片觀

察所得的信息。目前,螺旋CT(spiralCT或helicaletCT)已經問世,能快速掃描

和重建圖像,在臨床應用中取代了多數傳統的CT,提高了診斷準確率[1]。醫學

工程研究利用生物組織中氫、磷等原子的核磁共振(nuclearmagneticresonanc

e)原理。研制成功了核磁共振計算機斷層成像系統(MRI),它不僅可分辨病理解剖

結構形態的變化,還能做到早期識別組織生化功能變化的信息,顯示某些疾病在

早期價段的改變,有利于臨床早期診斷。可以認為MRI工程的進步,促進了醫學診

斷學向功能與形態相結合的方向發展,向超快速成像、準實時動態M

RI、MRS發展。根據核醫學示蹤,利用正電子發射核素(18F,11C,13N)的原理,

創造的正電子發射體層攝影(PET),是目前最先進的影像診斷技術。美國新聞媒體

把PET列為十大醫學生物技術的榜首。PET問世不過30年歷史,但它已顯示出對腫

瘤學、心臟病學、神經病學、器官移植,新藥開發等研究領域的重要價值[2]。

影像學診斷水平的不斷提高,與20世紀生物醫學

工程技術的發展密切相關。

介入醫學問世介入醫學是一種微創傷的診療技術。Dotter和Judkin(1964年

)是最早使用介入技術治療疾病的創始人,他們用導管對下肢動脈阻塞性病變進行

擴張治療取得成功。1967年Margulis首先使用過介入放射學(InterventionalRa

diology),這是醫學文獻出現“介入”一詞的最早記載。1977年Gruenzing成功

地進行了首例冠狀動脈球囊擴張術獲得成功以后,介入性診療技術由于其創傷小

、患者痛苦少,安全有效而倍受臨床歡迎。20世紀80年代隨著生物醫學工程的發

展,高精度計算機化影像診查儀器、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SA)、射頻消融技術以及

高分子(high-polymer)新材料制成的介入技術用的各種導管相繼問世,使介入性

診療技術發生了飛速進步,臨床應用范圍不斷擴大,從心血管、腦血管、非血管

管腔器官到某些惡性腫瘤等都具有使用介入診療的適應證,并使診療效果明顯提高

,患者可減免許多大手術之苦。有人把介入診療技術視為與藥物診療、手術診療

并列的臨床三大診療技術之一,也有人把介入診療技術稱之為20世紀發展起來的

臨床醫學新領域--介入醫學[3,4]。

人工器官的應用當人體器官因病傷已不能用常規方法救治時,現代臨床醫

療技術有可能使用一種人工制造的裝置來替代病損器官或補償其生理功能,人們

稱這種裝置為人工器官(artificialorgan)。如20世紀50年代以前,風濕性心臟

瓣膜病的治療,除了應用抗風濕藥物、強心藥物對癥治療外,對病損的瓣膜很難

修復改善,不少患者因心功能衰竭死亡。而今天可以應用人工心肺機體外循環技

術,在心臟停跳狀態下切開心臟,進行更換人工瓣膜或進行房、室間隔缺損的修

補,使心臟瓣膜病、先天性心臟病患者恢復健康。心外科之所以能達到今天這樣

的水平,主要是由于人工心肺機的問世和使用了人工心臟瓣膜、人工血管等新材

料、新技術的結果[5]。

腎功能衰竭、尿毒癥患者愈后不良,而人工腎血液透析技術已挽救了大量腎病

晚期患者的生命,腎病治療學也因此有了很大進步。

現代生物醫學工程中人工器官的發展也非常迅速,除上述人工器官外,人工關

節、人工心臟起搏器、人工心臟、人工肝、人工肺等在臨床都得到應用,使千千

萬萬的患者恢復了健康。可以說,人體各種器官除大腦不能用人工器官代替外,

其余各器官都存在用人工器官替代的可能性。

此外,放射醫學、超聲醫學、激光

醫學、核醫學、醫用電子技術、計算機遠程

醫療技術等先進的醫療技術和儀器設備都是現代醫學工程研究開發的成果,綜上

可見,20世紀生物醫學工程的發展,顯著提高了醫學診斷和治療水平,有力地推

動著醫學科學的進步。

21世紀生物醫學工程展望縱觀醫學新技術誕生和發展的歷史,從倫琴發現

X線到今天X射線診療技術的發展,從朗茲萬發現超聲波到今天B超診斷的廣泛應用

,從布洛赫和伯塞爾發現核磁共振到今天MRI的問世,從赫斯費爾德發明CT到今天

CT成像系統的應用,都是以物理學工程技術為基礎、醫學需求為前提發展起來的

醫學新技術。循著20世紀醫學發展的軌跡,我們有理由預測21世紀新的醫學診療

技術可能在以下10個方面有重大突破和創新:

(1)各種診療儀器、實驗裝置趨向計算機化、智能化,遠程醫療信息網絡化,

診療用機器人將被廣泛應用。[6]

(2)介入性微創,無

創診療技術在臨床醫療中占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激光技

術,納米技術和植入型超微機器人將在醫療各領域里發揮重要作用。

(3)醫療實踐發現單一形態影像診查儀器不能滿足疾病早期診斷的需要。隨著

PET的問世和應用,形態和功能相結合的新型檢測系統將有大發展。非影像增顯劑

型心血管、腦血管影像診查系統將在21世紀問世。

(4)生物材料和組織工程將有較大發展,生物機械結合型、生物型人工器官將

有新突破,人工器官將在臨床醫療中廣泛應用。

(5)材料和藥物相結合的新型給藥技術和裝置將有很大發展,植入型藥物長效

緩釋材料,藥物貼覆透入材料,促上皮、組織生長可降解材料,可逆抗生育絕育

材料、生物止血材料將有新突破。

(6)未來醫療將由治療型為主向預防保健型醫療模式轉變。為此,用于社區、

家庭、個人醫療保健診療儀器,康復保健裝置,以及微型健康自我監測醫療器械

和用品將有廣泛需求和應用。

(7)除繼續努力加強生

物源性疾病防治外,對精神、心理、社會源性疾病的防

治診療技術和相應儀器設備的研制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與開發,研制精神分析、

心理安撫、生物反饋型診療技術和設備將是生物醫學工程的新起點。

(8)創傷是造成青年人群死亡的主要原因,研制新型創傷防護裝置、生命急救

系統是未來生物醫學工程的重要課題。論文幫

(9)即將迎來的21世紀是分子生物學時代,有關分子生物學的診療新技術將快

速發展,遺傳、疾病基因診療技術,生物技術和微電子技術相結合的DNA芯片、雪

白芯片和診療系統將被廣泛應用。

(10)空氣污染、環境污染嚴重危害著人類健康,研究和開發勞動保護、家庭保

健、個人防護用的人工氣候微環境是未來不能忽視的問題。

1997年我國了關于衛生工作改革與發展的決定,提出了奮斗目標:“到2

000年,基本實現人人享有初級衛生保健”,到2010年國民健康的主要指標在經濟

發達地區達到或接近世界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在欠發達地區達到發展中國家的先

進水平。1999年國家科技部召開了“發展生物醫學工程技術戰略研討會”,國家

工程院開展了有關發展我國醫療器械工業戰略研究等,對推動生物醫學工程產業

發展、落實創新工程戰略布置起著重要作用。20世紀人類與疾病做斗爭,在醫學

診療技術上取得了重大成就;但面向21世紀的巨大挑戰,我們要動員起來,調整

政策,制定規劃,改革醫學研究教學的舊模式,發揮現代科學多學科交叉合作的優

勢,創建全新的生物醫學,為人民造福。

參考文獻

[1]GeWangMichealWV.PreliminarystudyonhelicalCTalgorithmsfor

patientmotionestimationandcompensation.IEEETran

[2]MinnH,LapelaM,KlemiPJetal.Predicationofsurvivalwithfl

uorin-18-fluorodeoxyglucoseandPETinheadandneckcaner.JNuclMe

d,1997,38:1907

[3]ScheinmanMM.CatheterAblation.Circulation,1991,83:1489-1498

[4]楊于彬,生物醫學工程介入性診療技術,世界醫療器械,1997,3(9):5

0-52

[5]KatirciogluF,YamakB

,BattaloglaB,etal.Longtermresultsof

mitralvalvereplacementwithpreservationoftheposteriorleaflet.J

篇(6)

一、對象與方法

對象本組男例,女例年齡一歲,其診斷經過超線、脫落細胞病理學證實的晚期癌癥患者。疼痛程度分級根據制定的主訴疼痛分級法標準均屬度疼痛,疼痛劇烈且伴有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嚴重干擾睡眠,需用止痛藥,均為首次使用美施康定。用藥方法口服美施康定開始劑量均以次,每給藥一次,若效果不佳,調整劑量為次,每一次或縮短給藥時間,次,每一次,并視個體止痛情況按增加劑量,直到最佳治療效果為止圈。本組最大劑量為,用藥時間最短者為,最長者達若患者有胃部不適,可采用直腸給藥,劑量相同,效果一樣川。治療結果止痛效果美施康定開始劑量為,每服用次,服藥后觀察止痛效果,并在周內作出評價。評價標準川顯效疼痛減輕度以上或完全緩解有效疼痛減輕度以上或增加劑量后疼痛減輕度以上者無效疼痛減輕又恢復,疼痛不減輕或加重,或劑量增加疼痛仍不減輕。結果顯效例石,有效例,無效例,止痛有效率。副作用發生率服用美施康定后觀察副作用的發生情況。便秘例,惡心、嘔吐例,嗜睡例,排尿困難例,呼吸抑制例,戒斷綜合征例,無例發生成癮性。

二、討論

美施康定的藥理特點美施康定—硫酸嗎啡控釋片,為純粹的阿片受體激動劑,是一種長效的阿片類鎮痛藥。由于其等時等量釋放,血藥濃度維持較穩定,無峰谷出現,緩解疼痛維持時間長。美施康定不僅有強大的鎮痛作用,而且有明顯的鎮靜、鎮咳作用對呼吸中樞有抑制作用,使其對二氧化碳張力的反應性降低,過量可致呼吸衰竭而死亡還有興奮平滑肌,使腸道平滑肌張力增加,引起便秘,使輸尿管平滑肌張力增加引起排尿困難同時可使外周血管擴張,有縮瞳等作用困。美施康定的臨床特點美施康定—硫酸嗎啡控釋片是全世界唯一最普遍使用的持續】的控釋口服強鎮痛藥。普通劑型嗎啡鎮痛僅能維持,臨床需反復給藥,副作用大,成癮性大。美施論文格式康定用藥后出現鎮痛作用,時達到高峰,將嗎啡鎮痛時間延長至,口服給藥,副作用小,成癮性小,用藥后無藥物蓄積作用,極少產生精神依賴,因此成為第三階梯止痛的首選藥。通過按時規律、按個體劑量口服美施康定,癌痛緩解率達「’,本組病人癌痛緩解率,與文獻報道一致。

上一篇: 項目管理總結 下一篇: 德育主題活動總結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伊人精品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 在线观看少妇福利 | 亚洲污码欧美激情h动漫在线 | 午夜福利在线视频国产不卡 | 亚洲成a人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一区污色多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