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0-26 23:34:44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刑事科學技術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二、現場手印痕跡的固定和提取方法
在刑事案件現場勘查中,發現手印痕跡或者將手印痕跡顯現出來之后,首先要對手印痕跡進行固定,然后在對手印痕跡進行提取,把手印痕跡完整地從犯罪現場提取出來,才能對其進行保存、檢驗,才能使手印痕跡作為直接證據發揮其在刑事案件偵破中最大的作用。下面就介紹實際現場勘查工作中常用的幾種手印痕跡固定、提取的方法:
(一)拍照
可以利用相機將發現或顯現的手印痕跡進行拍照,這樣能夠將犯罪現場的手印痕跡最原始的狀態通過照片來進行反映,通過照相手段拍下的手印痕跡既能夠對現場的手印痕跡的清晰程度進行反映,也能夠完整地保護犯罪現場的手印,使其不被破壞,因此,拍照手段是偵查人員在現場勘查中固定、提取手印痕跡的首選方法。
(二)提取印有手印痕跡的原物件
對犯罪現場留下來的手印進行研究,確認其有可能是犯罪嫌疑人留下來的痕跡之后,發現現場沒有合適的手印痕跡顯現手段,或者是為了能夠對原證物進行長期保存,這時候就可以直接對印有手印痕跡的原物件進行提取。但是在采用提取原物件方法的時候必須要先征得相關方面人員的同意,辦理好相關的原證物提取手續之后才能進行犯罪現場原證物提取,而且在原證物使用完之后要進行歸還。
(三)用膠帶粘取指紋
膠帶粘取指紋是通過利用粉末和熏染法進行手印顯現之后對指紋進行固定、提取的方法,在犯罪現場勘查中經常會用到。在使用膠帶粘取法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在粘取了手印的襯紙背面將案情原由、案發時間、地點和手印遺留的具體方位進行注明。
(四)靜電復印方式
對于犯罪現場發現的印在灰塵上的手印,沒有辦法直接提取原證物或者使用膠帶粘取的,就要使用靜電復印方式對手印痕跡進行提取,而且在提取手印之后還要進行拍照固定,也可以采用塑料薄膜將灰塵手印覆蓋起來進行長期保存。現場勘查中對手印的固定、提取方法除了上述幾種之外,還有熒光試劑法、碘熏法、硝酸銀法以及寧海得林法等等。
三、利用“502”熏膠顯現手印痕跡反差增強技術
通過“502”熏膠顯法顯現出來的手印紋線是白色的,一般情況下只能使用拍照手段來提取手印,但是如果客體表面的顏色本來就很淺,那就必須對手印痕跡進行發差增強處理,這樣才能將其進行拍照固定。
(一)通過加碘進行反差增強在“502”熏膠中加入微量碘,用碘和“502”熏膠一起對手印痕跡進行熱熏,碘就會跟著“502”熏膠一起揮發,這樣得到的手印痕跡呈現的是淡黃色,更容易用拍照提取。
(二)粉末染色方式
利用“502”熏膠將手印顯現出來之后,立刻使用帶磁性的黑色粉末或者其他粉末對顯現出來的手印進行刷顯或抖顯來增強反差。
(三)利用生物染色劑進行手印反差增強
將0.2%-0.5%龍膽紫或孔雀綠乙醇溶液滴在經過“502”熏顯的手印上,等到手印變干之后,用乙醇將小犁溝中殘留的染色劑反復沖洗掉,這樣呈現的手印紋線就是紫色或者綠色。
(四)使用熒光染色劑進行手印反差增強
手印在經過“502”熏膠熏顯之后,立刻使用0.1%-0.5%的羅丹明6G、羅丹明B或者是基礎黃40的乙醇溶液(或(1%XJ-1甲醇溶液)處理手印,再用乙醇或者是甲醇將客體進行反復多次沖洗,經過這種方式處理過后的手印在紫外燈或者多波段光線其中的某一段長光的照射下呈現的是熒光狀態。
(五)BBD熒光染色反差增強方式
將BBD溶液滴到經過熏顯之后的手印紋線上,讓手印紋線充分被BBD溶液浸潤,待到BBD溶液自然揮發干燥之后,利用無水乙醇對手印紋線進行沖洗、晾干,這樣處理后的手印紋線經過紫外燈、藍光燈、激光或者是多波段光源的照射下呈現的就是黃色熒光狀態。
四、真空鍍膜顯手印方法
真空鍍膜手印顯現法是在真空條件下,在印有手印的客體表面鍍上單層或者多層金屬、介質薄膜,這樣就能夠將手印痕跡清楚地顯現出來。其原理是利用手印與客體表面光潔度的差異,使吸附在客體表面的蒸發料遠遠多于吸附在手印表面的蒸發料,這樣手印就清楚地顯現出來了。對于玻璃、金屬制品、搪瓷制品以及陶瓷等耐熱性較好的檢驗材料上經過“502”熏膠熏顯過后的手印,可以使用加熱法減薄,但是使用這個方法必須注意對溫度的控制。例如,在使用電熱鼓風干燥箱進行耐熱檢驗材料上的手印進行加熱法減薄時,首先要在160℃下加熱大約4分鐘之后,再將溫度調高至165℃加熱7大約分鐘就可以了,但是這里要特別注意的是加熱的溫度要控制好,不能過高也不能過低,如果溫度低于155℃,那么“502”熏膠聚合物就不能減薄,如果溫度高于177℃,那么經過“502”熏膠熏顯的手印就會迅速消失。
五、經“502”熏膠顯現過后的手印減薄技術
(一)加熱減薄法
前面已經提到加熱減薄法的具體操作方法,就是通過加熱的方式控制溫度對經過“502”熏膠熏顯過后的手印痕跡進行減薄,使得手印紋線更加清晰。
(二)膠帶粘取減薄法
膠帶粘取減薄法就是通過把進口膠帶裁剪成適合手印痕跡大小的形狀,將裁剪好的膠帶粘貼到經過“502”熏膠熏顯過后的手印痕跡上,然后對膠帶進行輕輕地按壓,按壓的時候要留一點邊以便能夠順利地將膠帶揭起,揭開之后的手印痕跡就會被減薄。這個方法可以反復多次使用,直到達到理想的效果。
(三)化學試劑減薄法
使用濃度太低的化學試劑進行手印減薄效果不明顯,而農地太高的溶液有會與“502”熏膠中的聚合物發生化學反應生成黃色或者橙色的化合物,使手印痕跡遭到破壞,因此,化學試劑減薄法采用的是10%醋酸水溶液或者10%氫氧化鈉水溶液。首先使用脫脂棉蘸取10%醋酸水溶液或者10%氫氧化鈉水溶液之后,涂在經過“502”熏膠熏顯之后比較厚的部分上面,用手指對其輕輕按壓大約15秒,然后將脫脂棉移開,重新用干凈的脫脂棉將多余的溶液輕輕吸走;其次,重復上面的步驟至達到最佳的效果之后,用滴管將殘留在手印上面的多余溶液沖洗掉,如清晰不干凈,那么剩下的溶液會跟“502”熏膠中的聚合物發生化學反應使得手印發黃。
1.實驗項目和實驗任務的設計。這主要是強調在教學的準備階段,教師要認真設計實驗,實驗項目的開展必須依據公安實踐中刑事科學技術員所必須的技能進行,實驗內容和任務要注重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的開發。實驗要具有一定的難度,適合學生開展研究,但也不能讓學生無法完成實驗,應讓大部分學生通過努力,可以完成規定的所有實驗項目。實驗的設計還要考慮到學生的興趣,如果學生對所開展的實驗有濃厚的興趣,則可以保證實驗的順利開展,還可以為后續的實驗教學帶來便利。
2.注意在實驗過程中的組織和引導。刑事科學技術的大部分實驗是以小組形式進行的,小組合作是任務導向教學的基本組織形式。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需要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調查了解的基礎上,本著互補、協調的原則,對學生進行分組、整合,組織學生合理分工,明確各自的任務。其次,在解決問題的心理方面,教師要引導學生勇于探索,敢于面對挫折、迎接挑戰;在學習方法的指導方面,教師要負責引導學生與時俱進的對學習方案進行調整,隨時根據計劃實施過程中發生的狀況進行微調;在學習價值方面,教師要引導學生感悟學習過程中的科學探究精神、社會責任感。
3.及時進行學習評價。學習評價可以及時幫助學生進行反思,發現學習過程中的不足,無論是對知識本身的學習、專業能力的培養,還是掌握學習方法,學會學習,都具有巨大的作用。學習評價形式的多樣化,內容的可選性,也可使同學能夠真正從評價中獲得收獲。
二、任務導向教學法的基本教學模式
應該說,任務導向教學法的教學模式是多種多樣的,沒有完全固定的,但從一般的教學規律出發,根據刑事科學技術實驗課教學的特點,我們可以按以下的步驟實施:課前準備—下達任務—完成任務—作品展示—總結回顧和學生提問。
1.課前設計和準備。教師首先要對教學的內容進行充分的準備,根據教學內容設計若干任務,并要對學生的知識水平、興趣愛好、學習能力、紀律情況、學生特點進行全面地了解。從已經設計好的眾多任務中挑出適合教學對象的學習任務,根據任務準備教學課件、學生分組設計、教學設備、教學材料等;學生在任務導向教學法中,也需要做好相關的準備工作,包括相關知識的準備、協助教師分組、協助教師準備教學器材和材料等,學生參與準備工作,可以更有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優化學習過程。
2.布置實驗任務。學生進行正式實驗前,教師要把設計好的任務布置給學生,并講解實驗的內容、原理、具體任務。對于一些難度較大,學生不容易掌握的實驗,教師要先演示實驗的步驟和實驗的方法,演示過程中,教師可以穿插提問,引起學生思考;也可以教師演示后,讓個別學生再次演示實驗過程,其他同學進行點評,學生通過觀察,產生研究欲望。
3.指導學生進行實驗。教師在引導學生基本掌握了完成實驗任務的思路與方法后,根據學生情況對學生進行分組,指導學生完成教師下達的實驗任務。學生實驗過程中,教師要巡回指導,無論是取得好的實驗結果的同學,還是實驗有一定問題的,教師都要引導學生通過知識與實驗的聯系,對原理、方法融會貫通,使學生真正從實驗中受益。
偵查取證工作是由特定司法機關或行政機關(如公安機關)為收集、證實罪犯犯罪行為及緝獲犯罪人依法采取的專門性的調查工作或是強制性措施。科學技術在偵查取證工作中的價值,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其一是豐富取證手段。在傳統取證過程中,手段較為單一且固定,很容易被罪犯掌握,從而提高罪犯的反偵察能力,增加偵查取證的難度。其二,提高取證質量。除了豐富取證手段外,科學技術在偵查取證工作中的應用,還能有效提高取證的質量。以往的偵查技術手段,大量數據的錄入基本上都靠人工完成,取證質量有待提高,存在漏洞。科學技術的應用,大大提高了證據的含金量,最大限度保證了證據的真實性和實用性。
(二)優化刑事訴訟整個流程
除了在偵查環節發揮作用外,科學技術的應用,還能優化整個刑事訴訟的流程。刑事訴訟是一個系統的過程,所有環節都是步步推進的,科學技術的應用能夠最大限度優化環節與環節之間的銜接,對數據及資料進行高效整理、保管。如科學技術在立案環節的應用來說,可以大大提高資料收集的效率,并且對資料、數據進行高效的分類處理。立案是由公安機關、人民法院對報案、控告、舉報和犯罪人的自首等方面的材料進行審查,判明是否有犯罪事實并需要追究刑事責任,依法決定是否作為刑事案件交付偵查或審判的過程和活動。科學技術在這一環節的應用,能夠將犯罪行為進行系統化整理,讓公訴人在裁定和判斷的過程中能夠輕易的發現案件的線索及犯罪過程。此外,科學技術信息化的表現在審判環節也能發揮相應的作用和效果。審判環節是由人民法院,控、辯雙方及其他訴訟參與人共同參與的活動,依照法定權限及程序,對依法向其提出訴訟請求的刑事案件進行審理和裁判的訴訟過程及活動。
教育評價這個術語多年來一直被狹義地理解為教育測量,又進而被限定為教學測試。在教學實踐中,只重視測試形式,忽視非測試形式的現象更為嚴重。其實,教育評價的對象十分廣泛,教育評價的形式多種多樣。根據教育評價在教育過程中的不同功能,分為終結性評價和形成性評價兩種。
長期以來,我國傳統的教學評價方式主要是終結性評價,形成性評價一直沒有得到相應的重視。而傳統的評價方式存在著過度強調應試能力的培養,阻礙學生主體性、能動性和自主性的發揮等諸多弊端。形成性評價是一種質性評價,能夠為師生提供促進發展的信息,其目標在于改進教學,促進發展及提供決策依據。形成性評價強調評價的形式、內容和方法的元化,適合建筑施工技術教學的特點。
1形成性評價的理論基礎
形成性評價理論是綜合人文主義、建構主義、認知心理學、人本主義學習心理學的理論研究,從而設計出的一種評價方式。
人文主義將動機描述為可以使人成長發展及實踐其潛能的內在動力。學習者的動機取決于他們如何看待自己,好的教育是鼓勵學生將自己看作是有能力的,有價值的,可以自我學習,并且鼓勵他們自覺地做到行為一致。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是學生在自己學習的動力機制的驅動下,在與客觀教學環境相互作用中,積極主動地建構知識的過程,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因而各人的知識建構方式不一定相同。
受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影響,學習和評價的觀點都由原來的一味強調學生學習的結果轉向關注學習過程,從評價具體的、孤立的技能轉變成整體和跨學科評價。
認知心理學已接受了一種構建主義的哲學,也就是當學生們構建自己的學習時,他們學的最好;運用自我評價時學的最好;目標明確時學的最好。
主體在學習中是主動的,而不是被動、盲目的,以這種方式學生們能夠評價自己的學習及進步。
人本主義學習心理學認為學習也就是發揮潛能和實現自我的過程,認為人的潛能和價值與社會環境的關系是內因與外因的關系,潛能是主導因素,是價值的基礎,環境是限制或促進潛能發展的條件,其作用歸根到底在于容許人或幫助人實現他自己的潛能,人的潛能及其社會價值并無矛盾,創造潛能的發揮具有最高的社會價值。
人文主義、建構主義、認知心理學、人本主義學習心理學在過去的四十幾年中已對如何使學生們學習得更有效方面取得了巨大的進展,綜合上述理論成果來設計評價方式,可以創建出更有效的評價模式供教師借鑒,這些評價方式可以為學生們提供機會,使其能知道自己了解了哪些,可以做些什么。
2建筑施工教學中引用形成性評價的必要性
建筑施工技術課程是大土木工程工程類專業的一門非常重要的專業課,課程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了解土木工程中各主要工種工程的工藝原理、施工方法,以及保證施工質量和施工安全的技術措施,因此內容覆蓋面廣,實踐性極強。而目前該課程的教學方式還是主要以課堂教學為主,考核的方式還是以終結性評價為主,而學生具體學到什么程度,將來工作中能利用多少都不清楚。而形成性評價強調過程性,用評價來促進教學方式的改變,從而使建筑施工技術課程的教學能夠與實踐相結合,讓學生參與教學中,主動將書本知識與實踐相結合,從而彌補目前教學方法的不足提高教學效果。
3形成性評價在施工技術教學中的應用
3.1評價形式的多元化由傳統的單一教師評價形式改為學生自評、學生互評、教師評價相結合的多元評價主體,使學生從被動受評者變為主動參與者。將施工課程教學與實際工程相結合,例如施工技術中的混凝土澆筑應該注意的問題,教學內容完成后,讓學生自己評價自己學到的情況,并與實際工程相對應,同學間互相評價,了解同學的學習情況,通過與同學的討論,學生可以說出他們的憂慮,聽取他人的觀點,從而明確自己的學習目標。學生的自評和互評,可以彌補教師評價等外部評價的不足,鼓勵他們自主學習和協作學習。
3.2評價方法和內容的多元化改變單純通過書面測試和考試來檢查學生對施工技術這門課的學習情況,倡導運用多種評價方法、評價手段和評價工具綜合評價學生在實際工程中的應用能力。形成性評價方式有座談、訪談、測試、生產實踐、課程設計等多種方式。
例如布置實際工程情境作業。將在施工現場常見到的問題設置成情景作業,布置在課堂上,并且將大家所得出的結果進行交流討論,這樣,即培養了同學們交流學術問題的習慣,也加強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1]。進行幾項施工實習操作,如施工技術中講到綁扎鋼筋的方法時,可以直接帶學生到校內實習工廠進行綁扎鋼筋的實踐操作。在綁扎鋼筋的過程中可以讓同學們了解綁扎中應該注意哪些問題,如何滿足規范的要求。并對學生實際操作的結果進行評價,促進學生認真領會其中的要領。
在建筑施工技術課程教學中,教師應充分發揮自己的專長,舉辦專題講座,主要講授一些國內外先進的施工技術、方法、工藝、新材料、新結構等,同時也可聘請有知名度的專家學者來講課,使學生了解現代建筑施工中的最新前沿知識。同時講座結束后,讓學生自由提問,通過學生提出的問題來了解學生掌握知識的程度,從而指導下一階段的教學[2]。
加強生產實踐的考核,生產實踐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學生的獨立工作能力也得到了鍛煉。
但是整個實習過程仍是在指導教師控制下進行,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加強工地的巡視檢查與指導,分期遞交實習報告和實習日記,實習結束后檢查實習單位對學生的實習情況鑒定,在組織實習答辯和認真審閱學生實習報告的基礎上對學生進行考核[3]。
曾經有一位從事鋼琴教育多年的專家說:“鋼琴家的飯碗是教琴。”這段話給我們一個重要的提示:絕大多數鋼琴學習者成為不了著名的鋼琴演奏家,他們今后更多地會成為新一批的鋼琴教育者。這段話還給了我們另外一個重要的提示:培養著名的演奏家也許并不是鋼琴教育的最終目的,在高校,我們應該改變我們的教學思路、教學方式以及教學手段,以適應新時期下高校鋼琴教育的現狀。
一、高校鋼琴教育的尷尬與思考
據教育部統計,早在2004年,全國就有國民教育系列的大中專普通高等院校3782所,成人高等院校2913所,遠程網絡教學院校62所。在這些高校中,幾乎一半以上的高校都開設有音樂教育專業。由此,鋼琴課這項音樂教育專業中的重點內容,其設置的廣泛程度可見一斑,其對教育資源需求的程度同樣不難想象。
20世紀80年代以來,為了解決長期以來我國中等學校音樂師資缺乏的狀況,全國各高師音樂系科幾乎都擴大招生規模。然而始料不及的是,為了解決中師后備力量缺乏,高校采取了一系列的舉措,引發了一些問題,如:師資力量薄弱、硬件設施滯后、教學模式一成不變等諸多“不適應癥”開始日益凸現。于是大家開始關注這樣的問題:當今社會對于鋼琴人才需求的結構到底怎樣才最接近理性和真實?傳統的鋼琴教育模式是否適應社會對鋼琴人才培養的需求呢?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社會對鋼琴人才需求的層次發生不斷分化,我國的高等教育正由精英教育向普及教育不斷轉變和發展。從行業需求的視角看,音樂院系的培養對象應該是全面發展的、潛能大、素質高的新一代音樂教育人才,而且國家在《面向21世紀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計劃》中,要求高校要面向21世紀社會經濟科技文化的發展,改革我國高等教育中不相適應的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因此,肩負這一歷史使命的非音樂學院高校鋼琴教學,亟待根據培養復合型鋼琴音樂教育人才的新需要而進行重新定位,以改變傳統鋼琴教學的注重技能培訓,內容相對單一、偏窄、偏專的問題。傳統鋼琴教學幾乎都是采用一對一的個別授課方式,從教學實踐來看,這種個別授課方式是與只對少數人開放的精英教育相適應的一種教學形式。在眾多以培養演奏者為重要目的的音樂學院中,這樣的鋼琴教學模式至今仍然顯示著不可替代的優勢,而對于非音樂學院的高校來說,這樣的模式未必就是優勢。兩類學校之間多方面的差異,決定了它們對鋼琴教學變革的不同要求。
二、專業音樂學院和非音樂學院高校在鋼琴教育上的幾點差異
1.生源基礎條件不同
音樂學院的學生大多從小開始學習鋼琴,從當初啟蒙到考進音樂學院,很多同學都有10年左右的琴齡,鋼琴彈奏基礎相對要好。而非音樂學院高校的這些學生卻起步晚、基礎較差,需要從頭學習掌握基礎訓練、練習曲、大型樂曲、復調樂曲和中外名曲五大塊內容。
2.學生培養方向不同
鋼琴教育雖然一直是高校音樂教育中的重點,但非音樂學院高校與專業音樂藝術學院的鋼琴教學不同。比如,中國音樂學院鋼琴系的教學宗旨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為中國的鋼琴音樂舞臺培養一流的演奏家”。而非音樂學院高校音樂教育的培養目標是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音樂教育工作者,即培養具備一定鋼琴教學基本技能和演奏技能的中小學音樂教師,而不是鋼琴獨奏人才。所以這類高校音樂專業的鋼琴普修課一般只開設兩年。
3.學生要求掌握的基本能力不同
對于非音樂學院高校的學生來講,他們未來的工作走向,要求他們更需要掌握的是即興伴奏、自彈自唱和教材教法。在教學的側重點上,音樂學院注重培養學生專業演奏的表演能力,而非音樂學院高校鋼琴教學,則更注重培養學生的教學能力,如一般性的演奏、范奏和伴奏等綜合能力。
三、數碼鋼琴教學是非音樂學院高校鋼琴教學的理性選擇
在找準了非音樂學院高校關于鋼琴教學的定位、教學重點、培養人才的方向等綜合目的之后,我們應審視現階段的鋼琴教學的手段、配套教材、方式方法是否是最優化、最合理的。不難發現,傳統的一對一的教學模式,更適合在為培養演奏者而教學的音樂學院鋼琴專業科系。而此時一種既能夠滿足保持鋼琴教學本質不變,又能彌補非音樂學院的高校諸多教學條件不足的教學模式便應運而生,這就是數碼鋼琴集體課。
數碼鋼琴集體課這種教學模式,在國外被稱為21世紀鋼琴普及教育的主流。它的教學形式是由一個老師同時對數名學生進行教學,讓若干個學生共同聽課、練習、彈奏和復習的綜合教學活動。主要針對那些鋼琴程度在中級以下的學生,以及非鋼琴專業的學生,如聲樂、器樂、舞蹈、音樂學、作曲和一些成人音樂教育專業的學生。這種模式是現階段非音樂學院高校鋼琴專業教學的一項理性選擇。
具體來說,數碼鋼琴集體課的優勢在于:
1.從學校投入情況看
采用數碼鋼琴集體課教學模式,學校在硬件設備上的投入無疑能夠有所節約,成本相對會有所降低,(轉第73頁)(接第80頁)特別是這種方式能夠有效緩解非音樂學院高校師資力量不足的窘況。
2.從教學效果情況看
數碼鋼琴集體課能夠充分體現“數碼優勢”和“集體優勢”。“數碼優勢”表現在鋼琴功能上的拓展,如旋律配和聲、伴奏配旋律功能、電子節拍器功能和錄放音功能,這些能將樂理、和聲、即興演奏、即興伴奏等多項教學內容放到課堂上完成,增加了教學的趣味性和豐富性。“集體優勢”則表現在對于觸鍵方式、力度要求、演奏方式、放松狀態等公共內容采用一次性講述,不僅提高了教學效率,同時因為減少了老師多次重復帶來的心理麻木,還會對教學的規范性和完整性有良好的幫助。特別是集體練琴互不干擾更是將“數碼優勢”和“集體優勢”體現得淋漓盡致。
3.從師生雙方感受看
因為老師重復講課的次數大幅降低,這對教學的激情、備課的質量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因為在集體課上,學生在有人彈、有人聽、有人問、有人答的活躍狀態下,消除了“一對一”教學方式固有的心理壓力,更加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同時上課,能夠讓同學們了解自己在班級中的“地位”,這能夠產生一定的激勵作用。
當然,數碼鋼琴集體課同樣存在著無法回避的問題:其一,對于學生的知識接受,數碼鋼琴集體課只能抓大放小、,針對性較弱。其二,相對于傳統的教學模式,數碼鋼琴集體課在教材上并沒有完備嚴密的分級課程設置,這對于教學雙方而言,在系統性和嚴密性方面都存在一個很難判斷效果的尷尬。其三,數碼鋼琴作為一件全新的教學工具系統,并不等同于傳統意義的鋼琴,其自身有很多新的功能,它的操作以及操作對于教學過程、結果產生的影響,均取決于對它熟悉和掌握的程度,實際上就是取決于教學者的操作新教學系統的水平等。
聯系非音樂學院高校鋼琴教育的實際情況,同時圍繞這類學校鋼琴教育的明確目的,我們應針對數碼鋼琴集體教學實行合適的學員分級、合理的課程設置、及時的演奏點評、有梯度的作業布置等,力圖從各方面解決數碼鋼琴集體課的弱點帶來的問題,以保證數碼鋼琴集體教學能最大限度地揚長避短,讓同學們在有限的鋼琴集中學習的環境條件中,接受到盡可能多的教育。
實踐表明,數碼鋼琴集體課教學模式,是一項適應高校擴招背景下,能有效緩解非音樂學院高校鋼琴專業教育需求的理性選擇,是對傳統鋼琴授課方式的一種有力、有益的補充。數碼鋼琴以及數碼鋼琴集體課的推行,必將開創鋼琴教育的新格局。
參考文獻:
[1]連蘋.中國鋼琴音樂教育改革的新動力.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05年9月,第3期.
對刑事科學技術學科建設的建議
完善刑事科學技術學科的建設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一)強化對學科建設的意識,以發展帶動實踐
有目的地進行學科的建設能夠促進學科的發展,對刑事科學技術學科建設的重要性和自覺承擔學科建設的重任的意識是每個刑事科學技術領域的教育工作者都應該做到的,這樣不僅能夠改變學科建設落后于實踐的情況,而且能夠加強學科建設促進學科發展,從而以學科的發展帶動實踐。
(二)學科建設的方向和內容的確立
學科建設的范疇很廣,包括課程建設、教材建設、人才培養學術活動等。不同的學科建設存在著不同的問題。專門的知識領域的明確和建立,研究對象的明晰和研究范圍的確定是刑事科學技術領域學科建設的基本任務。學科建設中對學科體系的研究,不僅要注重對原學科層面上問題的研究,還要注意對交叉學科以及刑事科學技術各分支學科的研究。兩類學科之間及各學科內部的關系的進一步理順主要是通過研究交叉學科,這樣才能夠促進有機整體對新的領域的構建和創新,但是要注意避免在交叉學科研究中急功近利、標新立異等現象。
(三)促進對外學術交流
與國外的交流和與其他學科的交流兩方面是對外學術交流的含義。一門成熟的學科與國際學科發展的潮流相結合才能促進該學科的研究與發展目標的確定。另外,國外發達國家在各分支領域某些方面的研究領先于我國,創新性的科研成果也多首先出自于國外研究人員的報道。所以對國外最新技術與發展趨勢的借鑒和創新,并結合本國學科建設情況促進學科的建立和完善。
由于“體改生”的招錄條件的規定,使得學習同一專業的“體改生”的生源五花八門,有的為高校畢業生,有的為退伍士兵;有的畢業于地方院校,有的畢業于公安院校;有的剛剛走出校園,有的已參加工作多年。學員來自五湖四海,群體結構層次多樣,教育管理難度增大。由于這些原因,他們在學習新專業時程度就參差不齊,學習的方法、興趣度、投入度及學習的效率就完全不同。
2職業特色鮮明
由于“體改生”入校前已通過全省統一組織的政法干警招錄考試,入校時已確定工作單位和工作崗位,具有預備警察身份,無擇業的后顧之憂,因而容易產生優越感,滋生懶散情緒。
3學習時間短,內容多,任務重
根據目前的安排,體改生在校學習理論時間為二年,但經過幾年的實際運作,實際在校學習時間為一年,而所開的課程基本上是按二年的學習時間來安排的。這樣一來,時間短,內容多,任務重,要想教好和學好,難度是可想而知的,怎樣在如此短暫的時間內把如此多的內容傳授給學生們就成了首先要思考的問題。而這個問題的關鍵是:既要兼顧專業的教學,又要兼顧公安基本知識的教學;既要有理論的闡述,又要有較多動手操作的訓練。所以,轉變教學觀念,整合教學資源,精選教學內容就是應對體改生教學的應有之義。
4思維活躍,人文知識較強,不太適應新的學習氛圍
而學習刑事技術的體改生作為招錄體制改革的一個組成,具有自己的特性。一是動手操作的訓練較多,刑事技術專業對學員們的要求不但要能懂,而且要會用,學以致用方能適應工作的需要;二是數、理、化的知識要求較高,對于原來是學文科的學員來說,難度將較大,有些完全是全新的知識學習;三是在動手操作訓練中,有對單個知識點的訓練,而更多地是對整個專業的完整、連貫地訓練,只有這樣才能盡快進入角色,真正為公安工作做出自己的貢獻。所有的這些特點或特性都表明,對體改生的教學一定要有自己的特色,要有針對性,要有自己的教學模式。也就是說,對原有的教學要進行改革,要適應時代的需要和形勢的發展。
二“體改生”刑事技術實驗教學的現狀
1專項不專
雖然“體改生”在進校之前,都是專業設崗招生的,但進校后由于各種原因,各專業所學內容大同小異,區分度不強,學校過分強調了通識教育,公共基礎課程開課過多,而忽略了公安專業的教育特點,導致專業課程的學習無法突出。
2訓練缺乏
“體改生“實行高中學歷起點的專科教育,學制兩年,在校期間安排一年的理論教學,一年的實踐教學,其中,半年時間到公安基層部門實習,因此,在校系統的學習時間也僅有一年半的時間。在這一年半的時間里,學員還要學量的非專業課程。因此訓練的時間在整個課時中只占很小一部分,這就使得學生的動手訓練嚴重不足,制約了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
3創新不夠
當前對刑事技術專業學生的培養,教學方法是還是老一套,實驗內容也多是演示性實驗,設計性實驗較少,創新性內容不多,很難滿足現代社會對刑技人才的需求,而且“體改生”尚沒有獨立的教學體系,沒有統編的教材和大綱,大專生、本科生、“體改生”所使用的教材幾乎差不多,沒有一套能比較適用各層次的教材,不能很好的適用各個不同專業、不同層次教學的需求。
4師資不強
根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國公安院校中從事刑事科學技術教學、科研的教師中有50%以上是半路出家從事此專業的,而且許多學校由于教學、科研任務重,教師動手實踐機會少,到實戰部門鍛煉機會少,外出進修學習機會也少,使得教師知識面受到了局限,視野不夠開闊,較難把一些現代技術知識,一些鮮活的案例融入到刑事技術的教學中來。
5投入不足
刑事科學技術學科是一門集知識、技能、應用等于一體的綜合性學科,需要與現代科學技術緊密結合,需要有大量的“高、精、尖”儀器設備的投入,而目前,這方面的投入嚴重不足,裝備、設備還非常落后,這嚴重影響了刑事科學技術的發展,使得整個刑事技術專業的教學難以和實際接軌,難以完成培養掌握現論與刑事技術專業人才的任務。
三關于“體改生”刑事技術實驗教學改革的一些思考
1優化人才培養方案,突出公安職業特色
應按照“突出人才培養針對性、突出公安職業特色、突出警察職業核心能力培養、突出實戰教學”的原則優化刑事技術人才的培養方案。構建“三個平臺”(通識課、專業課、素質拓展課)、“七個模塊”(警察職業素養、法律基礎知識、警務基本技能、專業基礎課、專業主干課、選修課、講座)的課程體系。應以突出實際動手操作能力為目標,將學生已學過或掌握了的部分基礎課程壓縮,增加專業課程的學習時間,更好地促進學生對專業課程全面深入的學習,進一步加強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
2調整實驗教學內容,突出人才培養的針對性
根據“體改生”人才培養要求,我院將“痕跡檢驗”、“刑事圖像技術”等課程綜合成“刑事技術”一門課程,作為非刑技專業“體改生”學習刑事技術的專業主打課程,刑技專業“體改生”則分別開設;根據“體改生”各專業特點,“刑事技術”開設內容的側重點又有所不同,如偵查專業只開設痕跡+照相+化驗,治安、網監、經偵專業只開設痕跡+照相+文檢,這種設置,更突出了人才培養的針對性。
另外,根據培養目標和各實驗教學模塊的功能及實戰部門對人才的需求情況調整實驗項目,緊貼公安實際,科學地劃分實驗層次,逐步提高綜合性、設計性、創新性的實驗項目,如刑技專業“體改生”《手印學》增加了“血潛手印的顯現與提取”、“手印顯現綜合訓練”,這些綜合性、設計性實驗的開設,進一步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3改革實驗教學方法和手段,突出實踐教學
(1)針對“體改生”特點,在教學中采用“專題式教學”、“片段式教學”等教學方法,改變面面俱到的傳統教學模式,逐步實現由傳統的章、節理論講授向基礎知識自學、重點理論講授、操作方法實訓、考核方法多樣化的教學模式轉變;(2)在實驗課學時安排上,打破以往一次課2學時的排課方式,以實踐教學內容為引導劃分教學單位,刑事技術課程采取4課時聯排,同時進一步加大實驗課的比重,校內實驗實訓總學時達到了必修課總學時的55%以上;(3)以典型案例為原型,使學生在逼真的情景中訓練,提高了實訓的實戰性、針對性、綜合性和科學性,以達到提高學生綜合運用各項措施的能力,更好地適應當前公安工作的需要,因此刑事綜合訓練布置的現場要切合實際,不要流于形式。(4)建立刑事技術協會,協助教師進行實驗教學與管理。2008年我系成立了刑事技術協會,是由學生組成的專門開展刑事技術各項活動的社團組織,旨在運用系部雄厚的師資力量和完善的實驗設備,利用社團活動時間,通過師生互動提高同學們的實驗操作技能和自主創新能力。(5)建立與刑事技術專業緊密相關的高校司法鑒定機構,將前沿的新知識、新方法、新案例應用到教學中,并允許教師帶學生直接參與辦案。湖南警察學院于2008年6月成立了面向社會服務的“湖南鑒真司法鑒定中心“,鑒定人員主要由刑事技術專業骨干教師組成,在承擔教學任務的同時,也承擔者司法鑒定職責,開創了“教學―科研―辦案”相結合的辦學模式。在鼓勵教師搞好教學科研、積極辦案的同時,我系積極鼓勵學生跟隨老師參與辦案,學生在校期間,就進入了實戰階段,將教學-科研-辦案真正落實到教師和學生身上,進一步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為將來走向公安實戰崗位奠定了扎實的基礎。(6)創新實驗室開放管理機制。實施《刑事科學技術實驗室開放管理辦法》,以綜合性實訓項目為牽引,增強設計性、創新性實驗項目,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最大限度地提高實驗室和儀器設備的利用率。
4加強實習基地建設,建立和完善校局合作培養機制
校內,進一步加強了刑事技術實驗室、戰術訓練場、模擬街區、模擬派出所、模擬法庭等校內實訓基地建設,使學生在校期間就能按照各專業的特點,進行實踐訓練和演練,提高學生的崗位職業能力;校外,進一步完善了實習基地建設,建立一批穩定的長期的實習基地。另外,公安院校要積極變革當前的辦學模式,逐步建立和完善“院校+實踐單位”結合的聯合培養機制,進一步加強與公安實踐單位的合作,保證人才培養的質量。
5創建新型師資隊伍培養模式,提高教師隊伍整體素質
一是要加強現有師資隊伍的建設,加大專業教師到基層公安機關掛職鍛煉和實習鍛煉的力度。要在公安工作一線廣泛建立專業教師聯系點,為教師實習調研、隨時跟蹤反饋公安工作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提供有效的平臺。力求每一個教師既有扎實的基礎理論知識和較高的教學水平,又具有較強的專業實踐能力和豐富的實際工作經驗。
二是要大力培養教官型教師。繼續從公安實戰部門選拔既有理論造詣,又有實際工作經驗的專家、業務骨干到公安院校擔任教官,進課堂講課,指導實訓,建設一支與辦學規模相匹配、與專業建設相配套,適應實踐教學需要的教官型師資隊伍。
2009年,從招收第一批“體改生”開始,湖南警察學院就積極向省廳匯報,爭取政策支持,從各市州公安局選調了具有大學本科以上學歷、政治表現突出、業務素質好的18名優秀民警來校擔任教官。這批教官的到來,促進了老師、學員與實戰部門的雙向交流,發揮了他們在公安實戰方面經驗豐富的優勢,對專業教學的理論與實踐、實戰結合起了很好的促進作用,大大豐富了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案例資料。
總之,對“體改生”的培養及時進行總結和反思,是更好地改進“體改生”的培養模式、教學方式和方法,切實提高公安院校“體改生”人才培養質量,最終推動公安院校招錄培養體制改革走向成功。
參考文獻
[1]中央政法委員會.政法院校招錄培養體制改革試點工作實施方案,2008.
>> 語義特征分析概述及其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作用 英語寫作教學與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 “低碳經濟”概述及其在中國的發展 經濟預測與決策概述及其在證券市場數據中的應用 論文寫作中的思辨能力培養 模因論在大學英語寫作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分析研究基于思辨能力培養的大學英語寫作形成性評估體系構建 芻議大學英語教學中思辨能力的培養 大學英語閱讀教學中思辨能力的培養 大學英語教學中思辨能力的培養 關于思辨能力在高中英語教學中的培養 在大學英語綜合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 在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 商務英語教學中思辨能力培養的模式構建研究 基于連接主義的大學英語教學中思辨能力培養研究 英語專業寫作教學中“思辨缺席”現狀分析及對策研究 模式識別技術原理概述及其在刑事科學技術中的應用 思辨能力在語文教學中的培養策略 在作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 大學英語寫作課中影響學生思辨能力的多因素分析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
[9]王祥兵,劉晶.培養英語專業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的探索[J].高等教育研究,2008(4):45-48.
中圖分類號:TS95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6)27-0123-01
1 引言
書寫色痕時間的鑒定,這在法庭科學領域中十分重要但卻又是極其復雜的,不僅是因為圓珠筆具有書寫流暢、攜帶方便及色彩鮮艷等優勢,更是因為各種賬目、收據、契約和遺囑等常常用它來書寫,所以開展這個課題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本文通過紫外分光光度法對圓珠筆書寫色痕進行認定和探討,不僅可以知道書寫圓珠筆的種類和成分,還可以初步認定其書寫的時間,利用鑒定的數據為法庭科學提供證據,有利于創建和諧穩定的社會。
2 實驗部分
2.1 實驗儀器、試劑及樣品
2.1.1 實驗儀器
上海棱光354PC紫外分光光度計、5mL離心管、100 L~1000 L移液槍
2.1.2 實驗試劑(表1)
2.1.3 實驗樣品
百能牌藍色圓珠筆、寶克牌藍色圓珠筆、真彩牌藍色圓珠筆、愛好牌藍色圓珠筆、得力藍色圓珠筆、齊心牌藍色圓珠筆、晨光牌藍色圓珠筆、schneider 牌藍色圓珠筆、pilot牌圓珠筆、STABILO牌圓珠筆、復印紙。
2.2 實驗條件
掃描波長:400nm~750nm;狹縫:200nm
2.3 樣品制備以及色痕的提取
2.3.1 樣品制備
取上述10種不同品牌的圓珠筆在同類復印紙上畫等距的線,在室內光線條件下(無陽光直接照射)進行自然老化,老化時間最長為8周,最短為0周。
2.3.2 色痕提取
取1cm不同時間的上述筆畫,準確移取2mL提取劑,在室溫下提取30min后進行UV-Vis掃描。
2.4 實驗提取試劑的選取
選取了無水乙醇、二氯甲烷、丙酮、乙酸乙酯、DMF、DMSO,通過實驗比較分析發現幾乎所有的圓珠筆油墨痕跡在乙酸乙酯中都不溶,DMF和DMSO屬于強提取劑,紙張在兩種溶劑中會溶化不利于實驗觀察。而在無水乙醇和丙酮中溶解速度慢,綜上所述,二氯甲烷溶解的速率快、是本實驗最佳的提取劑。
2.5 紫外分光光度法對自然老化藍色圓珠筆油墨書寫色痕探究
2.5.1 藍色圓珠筆油墨的種類分析
本實驗以7天為一個實驗間隔,選取了9個時間點,以最近日期作為0周期,分為0~8周期,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對各個品牌的圓珠筆進行了吸光度的測定。三芳甲烷類堿性染料及銅酞菁兩種染料是藍色圓珠筆油墨中最主要的染料,但有的藍色圓珠筆油墨中含有兩種染料,有的只含三芳甲烷一種染料,為了確定UV-Vis譜圖上峰的歸屬,首先對圓珠筆油墨中兩種染料的標準品進行分析。實驗結果表明,三芳甲烷染料在560nm~580nm處有一個吸收峰,銅酞菁在660nm處有一個吸收峰。
2.5.2 藍色圓珠筆油墨字跡的自然光老化結果分析
三芳甲烷類染料屬于陽離子型,是一種堿性染料,它為平面型對稱分子,與中心碳原子相連接的碳-碳鍵具有部分雙鍵的特征,在外界條件下特別是光作用下易發生光氧化分解。其分解方式一般為脫甲基生成更穩定的染料成分,除此以外還有更復雜的變化,即醌式結構的最終變化。隨著書寫時間的延長,油墨中三芳甲烷類染料吸光度逐漸減小。但銅酞菁是酞菁分子與金屬銅結合生成的金屬配合物,分子呈平面結構,同時又由于共軛作用與金屬原子相連的共價鍵和配位鍵在本質上等同的,結構非常穩定,最大吸收波長在660nm處,在自然光照射下這種染料依然保持不變,吸光度隨時間變化很小。所以本實驗只研究在580nm左右的三芳甲烷類染料隨著時間的吸光度變化關系。
通過上述兩類藍色圓珠筆的自然老化情況來看,隨著書寫時間的延長,第Ⅰ類圓珠筆三芳甲烷類染料吸光度的比值隨著書寫時間的延長而逐漸減小,第Ⅱ類圓珠筆油墨成分測出的吸光度值隨著書寫時間的延長也表現出此類特征。
2.6 紫外分光光度法對人工老化藍色圓珠筆油墨書寫色痕探究
本研究用微波催化的方法,模擬人工老化的情況,這是鑒定色痕書寫時間的重要手段。本實驗在中火的條件下,對實驗中劃有圓珠筆油墨的紙張進行不同時間的加熱催化,催化時間分別為0.5min、1min、2min、5min、10min,然后再用紫外分光光度計測定吸光度。
實驗研究表明,兩類圓珠筆人工老化的結果與自然光老化效果相同,因此可以通過人工老化模擬自然老化情況。不論是第I類圓珠筆還是第Ⅱ類圓珠筆,隨著微波催化時間的變長,吸光度的值隨之下降。
3.結論
本文利用二氯甲烷作為溶劑提取的一段時間內書寫的字跡色痕,并通過紫外分光光度法對其做了自然光老化與人工老化的分析,結果表明:
(1)根據試劑性溶解性、毒性大小、價格高低、吸光度大小等因素,得到最佳溶劑為二氯甲烷。
(2)通過紫外分光光度計對書寫色痕特征峰的掃描,將所有的實驗圓珠筆樣品分為兩類,一類只含有三芳甲烷類染料,在560nm~580nm處出峰,如真彩、pilot、百能牌圓珠筆,另一類既含有三芳甲烷類染料也含有銅酞菁染料,在560nm~580nm以及660nm處出峰,如deli s303、寶克、STABILO、晨光、愛好、schneider、齊心牌圓珠筆,這為鑒別圓珠筆的種類,提供了實踐依據。
(3)通過對自然老化字跡色痕進行UV-Vis檢測,三芳甲烷類染料隨著書寫時間的延長,其含量逐漸減少,而銅酞菁染料的含量基本不變。隨著書寫時間的延長,第Ⅰ類圓珠筆和第Ⅱ類圓珠筆吸光度值逐漸減小。
(4)通過對人工老化字跡色痕進行UV-Vis檢測:兩類圓珠筆人工老化的結果與自然光老化效果相同。兩類圓珠筆油墨中檢測出來的吸光度的值都隨著微波催化時間的增長(即老化時間增長)而變小。
(5)通過上述實驗,可以建立染料吸光度值的變化與書寫時間的關系曲線,為圓珠筆油墨形成時間的鑒定建立了一種方法, 該方法簡便,快速,結果準確。
參考文獻
[1] 馬秋鳳.黑色圓珠筆的色譜法鑒定[D].首都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6:59.
基金項目
2016年江蘇警官學院學生科研項目立項,項目名稱:“全薄層掃描法在書寫色痕時間認定中的應用探討”;項目編號:yb201602。
作者簡介
全文檢索技術極大地促進了電子圖書的發展,尤其是近年來多媒體技術和超文本技術廣泛應用于電子信息的處理中,使電子圖書中可以增添圖片、聲音、動畫、影像等多媒體功能,可以附加字典、電子書簽、查詢記錄表、文字處理等功能,促使電子圖書贏得了更多的讀者,獲得了廣泛的發展。網絡電子圖書更是如此。近年來,網絡電子圖書獲得了大規模的發展,早些年電子圖書主要以百科全書、詞典這類參考工具書居多,現在網上有了大量的文學作品等,涉及的領域非常廣泛,包括文學、藝術、科學、人文等各個領域,并且越來越多。網絡出版的電子圖書具有多媒體、信息量大、出版周期短、成本低、價格便宜、傳送方便等優點,是發展前景很寬廣的新媒體。
高校發展數字圖書館信息資源的特點
數字圖書館信息資源與傳統圖書館的館藏資源相比,有其自身的特點:信息資源數字化。數字圖書館的信息資源是一種以機讀型信息形式存儲與檢索的數字化信息對象,是各種信息載體層。信息提供知識化。數字圖書館信息資源不同于傳統的圖書館自動化系統所加工的以書目為主的資源,是包括元數據在內的內容資源,數字圖書館將圖書、期刊、照片、聲像資料、數據庫、網頁、多媒體資料等各類信息載體與信息來源在知識單元的基礎上有機地組織并鏈接起來,以動態分布式的方式為用戶提供服務。能夠為讀者一次性地提供所需的某一主題的目錄、論文和著作的全文、圖片、圖像、聲音等各種知識信息。信息利用共享化。數字圖書館信息資源內容的數字化,使其可以打破傳統圖書館復本數量限制,可以不斷地去復制。
高校圖書館情報中的信息資源持續發展的措施
·圖書館要緊緊圍繞高校培養目標、學科建設以及專業設置等特點
熟悉各個學科所需的文獻信息資源及現有館藏與出版發行情況,應根據學校學科的發展方向與教學科研的需求,制定切實可行的館藏發展規劃,合理安排館藏資源和網絡資源的比例,建立獨具特色的館藏體系。實體館藏的更新與補充,應堅持以學科發展為依據,以專業信息資源為主,適當兼顧其它的原則。對于與本校專業設置有關的信息資源要全面、系統地收集,其他方面的信息可有重點地收集,逐步建立起一個具有專業分工和本校特色的信息資源體系。近年來,根據教學和科研發展的需求,云南警官學院建立了禁毒學、偵察學、治安學、刑事科學技術等獨具特色的文獻信息資源體系,滿足了重點學科發展的需要,為教學、科研順利進行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加強數字信息資源建設與利用
我國進入2l世紀,社會信息化、網絡迅猛發展。在網絡環境下,館藏信息的數藏信息資源建設的重要內容,加快高校圖發展的核心與關鍵,緊迫的課題。我國圖書資源有限,圖書館資源揮網絡基礎設施的效益和價值。因此,加快數字信息資源建設,不僅是社會信息化需求,而且是圖書館網絡化、數字化建設的當務之急,數字化信息服務的迫切需求。要切實推進數字化信息資源建設進程,一方面要合理確定館藏文獻信息資源結構,加大電子出版物比例。高校圖書館的基本任務是為學校教學科研提供文獻信息資源保障。電子出版物是指以數字形式存儲在光盤、磁盤,以電子媒體方式出版發行并通過計算機或遠程通信進行閱讀的出版物,具有數據量大、不受遠程通信限制等優點,種類繁多,內容、格式以及硬件的要求也各不相同。現在常見的有全文數據庫、電子期刊等。由于這些信息資源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文獻信息及時可取,易于連續補充,可節省館藏空間以及管理成本,而且便于用戶利用,因此是高校圖書館文獻信息資源建設的重點。高校圖書館應根據教學科研的需要,將電子文獻訂購納入正常的采購渠道,注重收藏檢索工具型、全文電子型文獻等,充分滿足讀者用戶網上瀏覽、閱讀和下載的需要。另一方面要加強網絡化數字信息資源建設,其目的就是實現資源共享。書目數據庫的建設特別是聯合書目數據的建設則是館際互借和資源共享的基礎,我國已有不少的子化、社會化。
此外,為教學科研和學生培訓,提供了具有高校特色的數字信息服務,收到了較好的服務效果。通過實踐,建立科學、規范、實用的本館特色數據庫,使實體館藏與網絡信息有效地結合起來,:才能更好地滿足讀者用戶的需求,充分發揮好圖書館為高等教育事業和服務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