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教學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2-12-09 03:03:03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大學教學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大學教學論文

篇(1)

1.大學教學:學生心智成長的“孵化器”。大學不僅以探索高深學問為目標,更追求以高深學問“訓練”與“裝備”人為永恒宗旨,它是青年學子心智成長的場所。而大學教學則是實現此宗旨的基本途徑。處于18—23歲的青年大學生,生理、心理日趨成熟。進入大學之后,他們不僅在課堂上學習深奧的專業知識,而且課內外有機會與眾多學者討論、交流,在教師們的引導與帶領下認識自身、人類社會乃至自然界。在這個過程中,他們自身的學識、智力、理解力等各種素質得到了極大的訓練與拓展,這就是真正的心智培養。正如懷特海(WhiteheadAN)所說:“大學之所以存在,主要原因并不在于僅僅向學生們傳播知識,也不在于僅向教師們提供研究的機會。……大學存在的理由是,它使青年和老年人融為一體,對學術進行充滿想象力的探索,從而在知識和追求生命的熱情之間架起橋梁。”[2]

2.大學教學:教師學術職業的基本職能。高深知識是大學賴以存在的基本要素。因此,從知識的角度看,對應著知識的生產(發現與創造)、知識的傳播與知識的應用過程,科學研究、大學教學與社會服務可視為大學教師學術職業的三大職能。作為三大職能之一,教學是大學教師最為傳統的職能,這一歷史可以追溯至中世紀大學。在中世紀,大學就是教師傳授高級學術知識的場所。同時,大學教學亦有助于教師其他職能的順利開展。例如,教學對教師的科研工作就有很好的促進作用,大學教師準備教學的過程就是其對教學內容(學科知識)進行整理、思考、鉆研的過程。此外,在大學里,學生在接受新知識、新信息方面常常走在教師的前面,師生互動的一個積極結果就是教師從學生身上學到很多新東西,這對教師而言,不啻為一種科研資源。由此而言,大學教學是教師學術職業的基本職能。

3.大學教學:學校教育質量的“風向標”。自從有了大學,就有了對其教育質量的期待。隨著現代大學職能、類型與層次的拓展,大學教育質量被賦予了越來越多的內涵,從人才培養到科學研究,再到直接為社會服務。同時,教育質量的評價標準也日趨多樣。然而,追根溯源,培養人才仍是大學最為基本的職能,人才培養質量是高等教育質量的基礎。而大學教學是高校人才培養的基本途徑。因此,大學教學投入的多少、教師教學水平的高低、大學教學質量的好壞能夠反映人才培養質量的高低,進而反映出大學教育質量的好壞。從這個意義來看,大學教學是高校教育質量的“風向標”。簡言之,大學教學之于學生、教師乃至學校均有重要意義。而從教學過程與影響因素考慮,大學教學水平與質量提升的重點在于加強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這當中教師教學觀念的轉變與革新是關鍵。

(二)大學教師教學觀辨析

20世紀70年代以來,隨著要求提升高等教育質量、改革傳統教育教學方式呼聲的日益高漲,有關大學教師教學方式、方法的研究逐漸興起。這當中有許多學者致力于探討教師教學觀與教學方式之間的關系及其對學生學習方式與學習效果的可能影響。1993年,澳大利亞的3位學者基恩•特里格維爾(TrigwellK)、邁克爾•普洛瑟(ProsserM)和菲利普•泰勒(TaylorF)對24名教授大學一年級物理與化學課程的教師進行了訪談,以探索教師們的教學策略與教學意圖之間的聯系。他們發現了5種不同的教學方式:以教師為中心的策略,意在向學生傳遞知識;以教師為中心的策略,意在使學生掌握學科概念;教師/學生互動的策略,意在使學生掌握學科概念;以學生為中心的策略,旨在使學生發展自身的觀念;以學生為中心的策略,旨在使學生改變自身的觀念[3]。1997年,香港大學的學者基姆伯(KemberD)基于既往有關大學教師教學觀研究的回溯與總結,認為既往的研究在術語稱謂上雖有所差異,然而大部分的研究成果可以歸納合并成5種教學觀:教學作為知識的傳授,教學作為結構知識的傳遞,教學作為師生之間的互動,教學應便于學生理解,教學應促進學生認知結構的改變與心智的發展。進而,他又將這5類教學觀作為子類別分別歸于教師中心/內容導向、學生中心/學習導向兩大類中,每個大類各含兩小類,而教學作為師生之間的互動這子類教學觀作為兩大類教學觀之間的過渡。最后,他將這5類教學觀具象為一個起點為完全以教師為中心/內容導向的大類教學觀,終點為完全以學生為中心/學習導向的連續體之間的5點[4]。然而,在研究過程中,研究者們也發現大學教師似乎兼有“理想”的教學觀與“現實”的教學觀。1992年,兩位澳大利亞的學者莫威思(Sam-uelowicz)和貝恩(Bain)通過對來自于兩所不同類型大學(開放式大學與傳統大學)不同學科領域(科學與社會科學)的13名大學教師訪談調查得出結論:至少對于某些大學教師而言,他們的教學觀是情境性的;大學教師可能兼有“理想”的與“現實”的教學觀。這似乎意味著,教師教學目標的表達與“理想”的教學觀相一致,而他們的教學實踐包括教學評價,體現了“現實”的教學觀[5]。

針對于此,2005年,4位英國學者通過對4所英國高等教育機構638位教師的問卷調查分析之后,認為大學教師“理想”的教學觀與“現實”的教學觀具有深層次的一致性,但也有差異:教師“現實”的教學觀是“理想”教學觀與學術以及社會情境的折中[6]。國內研究者于此也有相關的研究與闡述。喻平認為,教師的認識信念系統是一個涉及知識信念、認知信念、文化信念、學習信念以及對信念的自我調節等因素的復雜結構,它的形成受到個體的學習活動經驗、科學觀和社會環境的影響。它會對自我的教學理念、教學設計、教學行為、教學組織以及教學評價產生直接影響,同時又會通過教學過程將自己的認識信念傳達給學生,對學生的學習產生間接影響[7]。也有研究者認為,教師的教學理念是人們對教學和學習活動內在規律認識的集中體現,同時也是人們對教學活動的看法和持有的基本的態度和觀念,是人們從事教學活動的信念。教學理念有理論層面、操作層面和學科層面之分[8]。2010年,西安交通大學的研究者陸根書與韋娜通過對本校2003級504名本科生的學習風格以及他們感知教師教學觀的基本情況調查,認為:教師的教學觀可以用關心激勵、學科知識、問題解決、多媒體、傳授知識5個維度加以度量。對這5個維度進行的二階因素分析表明,教師的教學觀可以進一步分為兩個類型,即信息傳遞的教學觀和促進學習的教學觀[9]。2011年,廈門大學吳薇通過對中國與荷蘭研究型大學教師們對自己教學經歷的回顧以及他們對影響其教學觀念的相關因素的訪談與問卷調查,得出結論:外部環境以及個人背景對教師的教學觀念會產生重要影響。其中,外部影響因素涵蓋班級環境、教學工作環境、高等教育體系政策環境以及國家社會文化環境等四大層次[10]。綜上,大學教師教學觀是教師有關教學的基本信念與看法,它既是大學教師逐漸形成的對教學本質及其過程的基本判斷與價值追求,又受到自身所處學術與教學情境的塑造與影響,并指導著大學教師的教學實踐,進而影響學生的學習方式與學習質量。大學教師教學觀可細分為不同層面:教學理想層與教學情境感知層。大學教師的教學理想是其對教師與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地位、教學過程、教學內容、知識乃至大學本質等問題的基本思考與判斷,它不受具體教學情境的羈絆,它是大學教師教學觀的內核。而教學情境感知則更“具體”,更“現實”,它是大學教師對其所處學術與教學情境的感知,既基于教學理念,又受到教師所在機構的屬性、大學教師的學術背景、學科特性乃至大學教師的個人背景特征等學術與教學情境等因素影響。因此,大學教師教學觀是教學理想與教學情境感知的折中。另外,從類型上來看,大學教師教學觀可大致劃分為教師中心(知識中心)與學生中心(學習中心)兩大類。

二、反求諸己:大學教師教學觀建構的必由之路

何謂大學教師教學觀建構?大學教師教學觀的建構可視為大學教師教學觀的轉變與更新,其過程就是大學教師教學觀從無到有,從模糊到清晰,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級到高級的發展過程,也是大學教師由教學新手到教學專家的成長過程。教學觀是教學理想與教學情境感知的折中,教學理想是基本,因此,教學觀的建構應當從直面深層次的教學理想開始。

(一)教中學

大學教學是一項復雜的活動。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常面臨著“如何對待不參加討論的學生,如何改進課堂教學,如何促使學生在課堂教學環境中積極思維,如何利用新技術促進教學……”等諸多新問題。當這些問題的處理與應對讓教師感到“不知如何是好”的時候,他會嘗試學習新的觀念與方式來解決處理,而學習的途徑可以有閱讀相關文獻、同事之間的交流與討論、觀摩體驗等,這時,通過學習,他既有的教學觀念就會開始發生轉變。值得指出的是,同事之間不同教學觀點的交流與碰撞,也是促進教師教學觀念轉變的有效途徑。

(二)勇于實踐

一旦教師學習了新的理念、教學策略與技能,就需要在實踐中加以積極地運用、熟悉、檢驗,這樣才能真正地完善自己的教學觀。需要注意的是,在實踐中,大學教師應避免“教條化”,即應避免不辨情境,生搬硬套教科書或教師培訓中所宣揚的教學原則與技巧。

(三)不斷反思

大學教學是目標指向性活動,教學目標預設于教學行為、反饋之間的統一體之中。在教學實踐中,教師需要經常反思教學各方面之間的關系,例如,針對教育目標的教學行為,反饋意義何在;對于根據前一次教學反饋而得以安排的教學行為,教學目標又體現在哪等等。反思自己的教學實踐,教師將會更好地理解與進行教學。反思不應局限于教師自身的教學學習與實踐,還蘊涵著教師自身的教學價值判斷。進而言之,從大學教師教學觀的建構來看,反思是一有效途徑。通過反思自己的教學觀與教學實踐,反思自身的教學觀與其他教學觀之間的聯系,特別是反思自身精心選擇的教學個案,將有效地促進大學教師教學觀的轉變。國外有學者進行過研究,他們比較了獲得卓越教學獎的“專家”教師與“新手”大學教師之間在教學觀與教學方式方面的差別之后,得出結論:相較于“新手”教師的單一教學觀,“專家”們的教學觀更為復雜與靈活[11]。兩者之間的差異具體表現有:“專家”教師有強烈的意愿從其他人,尤其是學生那里獲得關于他們教學與課程方面的反饋信息,而且,他們更傾向于通過系統的、正式的流程收集此類反饋信息,他們會充分利用收集到的信息來改進自己的教學[11]。

(四)投身教育科研

相較于中小學教師,大學教師的社會角色更為復雜。事實上,許多大學教師并不認為自己僅僅是“教師”,他們更視自己為學術共同體的一分子。因此,探究知識與學術已經成為大學教師的使命,而這也體現了現代大學的價值與傳統。毋庸置疑,大學教師教學觀的建構離不開教師對自身所教學科知識的深刻理解,要達到這一點,需要大學教師不斷探索研究。大學教師教學觀的建構還需要教師投身于教育科研,教學也是一種學術,也需要不斷探索。綜上所述,大學教師教學觀的建構是大學教師自我學習、實踐、研究與反思不斷循環往復的過程。在此過程中,教師應充分發揮主體性與主動性,這是教師專業發展的自我訴求。因此,這是一個“反求諸己”的過程。

三、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大學教師教學觀建構的重要因素

大學教師教學觀的建構,固然以教師“反求諸已”為必由之徑,然而良好適宜的教學氛圍,也是其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相關的實證研究表明,大學教師教學觀的建構,乃是其所處的學術、教學情境諸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而對它的進一步分析,教師、學生、大學機構無疑是其中必不可少的3個方面。文章擬就此討論其中若干具體因素,并針對當前大學的教學實際提出初步建議。

(一)加強大學教師教學能力培訓

2006年,南京大學龔放教授領銜的教育部“大學教授講授本科課程的調查研究”課題組對全國15個省(市、自治區)的73所不同類型、不同層次高校的教師、學生與管理人員進行了問卷、訪談,調查結果顯示,“學生,特別是著名大學的本科生對教授講授本科課程期望值很高,但對教學質量的滿意度不高,對教授的教學水平、學術水平也不滿意,對教授教學的態度尤其不滿,對已經開設的課程的滿意度也較低。……大多數教授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方法陳舊;不少教師缺乏教學經驗”[12]。這個結果令人深省,在某種程度上,它揭示了我國大學教學的現狀。與之相應的是,目前,我國大學教師普遍缺乏職前、職中、職后的教育專業訓練。過去的一些較好做法,如“助教進修班”、教研室集體備課活動等已不復存在。因此,如何提升大學教師的教學能力,這個問題浮出了水面。而加強大學教師教學能力培訓,無疑是解決問題的有效途徑之一。具體做法上,大學可為教師提供長期或短期的正式培訓或類似教師發展工作坊。在此值得特別指出的是,無論培訓的具體形式如何,培訓內容與環節應精心設計,培訓重心應立足于大學教師教學觀的轉變與革新,如此方能切實提升大學教師的教學能力,改善大學教師的教學實踐。

(二)對教師采取多元評價

教學、科研以及直接服務社會是現代大學的三大職能,大學教學是其基本職能。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大學,其職能的側重點以及對大學教學的目標追求本應有所不同,各安其位。然而目前,大學出現了漂移現象,科研導向愈演愈烈,大學教學工作的中心地位受到了嚴重挑戰。這帶來的直接后果就是,教師減少了投在教學改進以及與學生交流的時間,“很多教師的主要工作是科研和指導研究生,對本科教學力量的投入相對而言是比較薄弱的”[10]。這種重科研輕教學的傾向,影響著大學教師對于學術與教學情境的認知。而解決這一問題的出路之一就在于實現對大學、大學教師評價多元化,平衡教學與科研。

篇(2)

進入21世紀,隨著我國市場化步伐的加快,社會對新知識的需求日益增加,無論是國民經濟管理,還是公司企業乃至個人的經營、投資決策,都越來越依賴于數量分析,依賴于統計方法,統計方法已成為管理、經貿、金融等許多學科領域科學研究的重要方法。教育部也將《統計學》課程列為財經類專業本、專科專業的核心必修課程之一。力圖通過《統計學》的學習,使學生掌握探索各學科內在的數量規律性,并用這種規律性的解釋來研究各學科內在的規律。同時,由于統計學所倡導的尊重客觀實事,通過調查研究用實事說話,這也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實事求是的學習、工作和科學研究精神。

一、《統計學》課程教學面臨的挑戰

1、內容日益豐富。長期以來,在我國存在兩門相互獨立的統計學——數理統計學和社會經濟統計學,分別隸屬于數學學科和經濟學學科。20世紀80年代以來,建立包括數理統計學和社會經濟統計學在內的大統計學,逐步成為我國統計學界的共識。1992年11月,國家技術監督局正式批準統計學上升為一級學科。國家頒布的學科分類標準已將統計學單列為一級學科。隨著大統計學思想的建立和統計學在實質學科中的應用的需要,大多數學校和老師在財經類專業的本、專科專業《統計學》教學過程中,除了保留社會經濟統計學原理中仍有現實意義的內容,如統計學的研究對象方法、統計的基本概念、統計數據的搜集整理、平均及變異指標、總量指標、相對指標、抽樣調查、時間序列、統計指數等;同時也系統的充實了統計推斷的內容,如:統計數據的分布特征、假設檢驗、方差分析、相關與回歸分析、統計決策等。這一變化使得《統計學》的內容更適合相關實質學科的發展需要。

2、學生的學習難度加大。首先、結合《統計學》的課程特點——概念多而且概念之間的關系十分復雜、公式多且計算有一定難度等。如果學生不做必要的課外閱讀、練習和實踐活動,是很難理解和掌握的。對于財經類專業的本、專科專業的學生來說,本身的專業課學習負擔已不輕。其次、對于財經類專業的本、專科專業的學生來說,由于其本專業的課程體系要求,使得學生的數學或者數理統計的基礎不是特別好,對于專科學生來說更不用說,推斷統計將是他們學習的困難。再說,《統計學》作為專業基礎課,一般安排在一年級或二年級第一學期,在這個學習時段也是大多數專科生和本科生忙于計算機課程和英語課程的考證時段。如果以犧牲授課內容和降低要求來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顯然有悖于《統計學》課程的教學和相關專業的發展要求。所有這一切對于學生學好這一課程面臨的困難可想而知。

3、教師的教學難度加大。授課內容越來越豐富;課程難度太大可能導致學生興趣下降;在倡導學生自主性學習的背景下,授課時數大為減少(一般安排一個學期共17~19教學周,每周2~3課時);高等教育擴招后,由于師資力量一時沒有跟上,大多數學校,授課班級學生人數越來越多,一個教師跨越不同專業授課不再新鮮。這要求授課教師必須深刻領會授課內容的核心和相互關系,學會控制和駕馭課堂教學,學會激發學生的興趣,注重統計學在不同專業領域的具體應用等等。作為這門學科的授課教師特別需要認真考慮該怎么辦?

二、《統計學》教學的發展趨勢分析

1、統計學從數學技巧轉向數據分析的訓練。在計算機及計算機網絡非常普及的今天,統計計算技術不再是統計學教學的重點了。統計思想、統計應用才應該是重點。現代統計方法的實際應用離不開現代信息處理技術。統計軟件的使用,不僅使統計數據的計算和顯示變得簡單、準確,而且使統計教學由繁瑣抽象變得簡單輕松、由枯燥乏味變得趣味盎然。所以,在統計教學過程中,大量的內容只需要給學生講清楚統計基本思想、計算的原理和正確應用的條件、正確解讀計算的結果,而對大量復雜具體的計算可以交給計算機去完成。

比如方差分析,手工計算量非常大,沒有計算機軟件的支撐,是很難教學實際問題分析的。現在我們只要講清楚方差分析要做什么,為什么方差分析要解決的中心問題是判斷有無條件誤差,而原假設又是K種不同水平下總體的理論均值是否相等,檢驗結果表示什么等就可以了,大計算量的工作讓計算機去完成。

2、通過統計實踐學習統計。也就是以學生為中心,通過課堂現場教學、引導學生先讀后寫再議、模擬實驗、利用課余時間完成項目、利用假期時間,通過參加學校組織的某些團隊、小組或自己組織去開展一些與專業有關的活動,如社會調查、專題研究、提供咨詢、參與企業管理等方法。全方位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專業能力、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

比如依同學們在設計調查問卷和調查方案的基礎上,讓他們組成若干調查小組(如以寢室為單位),在校園內真正進行一次統計調查活動,從具體調查對象和單位的確定,樣本的抽取(不一定要很大),問卷的發放、回收與審核,數據輸入與資料整理,估計與分析,一直到調查報告的編寫,調查總結或體會的形成,全部由同學自己來完成。這樣,同學們就親身參與了統計調查、統計整理和統計分析(含統計推斷)的整個過程,效果很好。

三、基于EXCEL的《統計學》教學設想

如何從煩瑣的數理統計技巧轉向數據處理的訓練,同時還要使學生容易掌握并有機會輔之于實踐。教師的導向是第一位的,要求必須選擇容易獲得而且普及性比較強的統計分析軟件,并在課堂教學和引導學生實踐中廣泛采用。

(一)微軟公司開發的EXCEL軟件無疑是我們最好的選擇

專業的統計分析軟件SPSS、SAS、BMDP、SYSTAT其功能固然強大,統計分析的專業性、權威性不可否認,但是對于沒有開設統計學專業的院校這些軟件并不常用,如果學生要進行自主性學習也比較難以找到相應的工具,此外專業統計分析軟件的英文操作界面,也讓中國人用起來不是很順手。微軟公司開發的EXCEL軟件作為一款優秀的表格軟件,其提供的統計分析功能雖然比不上專業統計軟件,但它比專業統計軟件易學易用,便于掌握。在Windows操作系統極為流行的今天,EXCEL也是隨處可見。對于《統計學》這門課程而言,利用EXCEL提供的統計函數和分析工具,結合電子表格技術,已能滿足統計方面的要求。

(二)基于EXCEL的《統計學》教學設想

1、在教學內容上,依據EXCEL的函數功能、電子表格功能、數據分析功能,結合統計學原理的基本理論和方法,整合教學內容。比如傳統的統計學原理教學過程中,對統計數據的搜集主要強調統計報表制度,在EXCEL環境應該更注重抽樣推斷,EXCEL提供的隨機抽樣工具使得抽樣調查不再是十分復雜的技術,統計圖也可以被廣泛運用于對數據的描述;再比如現有統計學教材很多都講根據整理的數據計算平均數時,都用加權平均的方法,當用組距式變量數列計算平均數時,用組中值作為各組的代表值進行計算。我們知道,組中值作為各組的代表值是假定各組變量值在組內是均勻分布的,如果實際數據與這一假定相吻合,計算結果比較準確,否則誤差比較大。事實上實際數據往往就不是均勻分布的,因此用組中值計算的平均數都是近似的,而且相同資料編制的不同變量數列計算的平均數還不相等。其實為了編制變量數列,我們必須輸入原始數據,EXCEL的有關程序可以得到準確平均數,哪里還有必要按加權算術平均的方法計算近似的平均數呢?那么有沒有必要編制變量數列、特別是組距式變量數列呢?有沒有必要按加權的方法計算平均數呢?我們認為有必要,但是組距式變量數列的主要功能不再是提供計算資料了,而是用于表現資料的分布狀況和進行分析用;加權平均方法主要是介紹和要求學生掌握加權平均的思想,用于綜合評價分析中。

2、案例教學成為《統計學》課程的重要內容。案例教學法不僅可以將理論與實際緊密聯系起來,使學生在課堂上就能接觸到大量的實際問題,而且對提高學生綜合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大有幫助。結合學生所學專業精選案例教學,比如對于金融專業的學生可以設計用幾何平均數計算投資的平均收益率、運用標志變異指標考察投資組合的風險大小等。對于經管專業的學生,精選抽樣推斷、假設檢驗、方差分析對于控制產品質量,經營決策等方面的案例,深入淺出地介紹這些方法的基本思想、并用EXCEL進行分析。既激發了學生的興趣、擴大了學生的視野,也使統計學的課堂不再是教師一塊黑板、一支粉筆、一本教材、一張嘴巴就能將一門專業課程從頭講到尾。

3、改革考試方式和內容,合理評定學生成績。考試是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是檢驗學生學習情況,評估教學質量的手段。對于《統計學原理》的考試,多年以來一直沿用閉卷筆試的方式。這種考試方式對于保證教學質量,維持正常的教學秩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也存在著缺陷,離考試內容和方式應更加適應素質教育,特別是應有利于學生的創造能力的培養之目的相差較遠。在過去的《統計學》教學中,基本運算能力被認為是首要的培養目標,教科書中的各種例題主要是向學生展示如何運用公式進行計算,各類輔導書中充斥著五花八門的計算技巧。從而導致了學生在學習《統計學》課程的過程中,為應付考試搞題海戰術,把精力過多的花在了概念、公式的死記硬背上。這與財經類專業培養新世紀高素質的經濟管理人才是格格不入的。為此,需要對《統計學》考試進行了改革,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考試內容與要求不僅體現出《統計學》的基本知識和基本運算以及推理能力,還注重了學生各種能力的考查,尤其是創新能力。二是考試模式不具一格,除了普遍采用的閉卷考試外,還在教學中用討論、答辯和小論文的方式進行考核,采取靈活多樣的考試組織形式。學生成績的測評根據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程度、學習過程中提交的讀書報告、上機操作和卷面考試成績等綜合評定。這樣,可以引導學生在學好基礎知識的基礎上,注重技能訓練與能力培養。

參考文獻:

[1]謝安邦.高等教育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篇(3)

《大學語文》是高等職業教育階段一門重要的公共課,它對于傳承中華文明、提升學生人文素養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根據市委《加快建設五大功能區的意見》等文件要求,職業教育服務于社會經濟的視角應該拓寬、加深。因此,職業教育更要與時俱進地加大文化傳承、創新的投入力度。

一、大學語文互動模式實施的可能性

(一)理論基礎

1、情境學習理論。情境學習是由美國的讓•萊夫教授和丁納•溫格于1990年前后提出的一種學習方式。此理論有兩個重要原則:知識需展現于真實的語境;學習要求社會交互與合作。高職院校的許多研究者特別重視“學與用相融合”的觀點,并開發出了相應教育方式。如:設置作坊、廚房,進行角色扮演;開展實地旅行、考察和采風創作結合。而《大學語文》涉及文學藝術鑒賞和創作,在詩歌、小說和戲劇的講授中,可采用情境學習的模式,讓學生在臺上表演,并結合各個專業的特長對文本進行闡釋。如面向英語專業的學生講解《羅密歐與朱麗葉》中,穿插經典英文歌曲,分角色誦讀、翻譯原著的英文詞句。這樣既有效結合了專業特色,又可激發學生的情感。

2、社會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此理論認為:學習和發展是社會合作活動;知識是由學習者自己構建而不是由他人傳遞的。《大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改革,一方面要充分發揮學生主動積極性,如以話劇表演的方式講授《紅樓夢》相關篇章,以寫作的形式調動學生學習詩歌的積極性;另一方面,應該強調討論、合作、協調和知識共享。

3、群體動力原理。群體動力原理認為,群體不是人們的簡單集合,而是一個動力整體,某一部分的變化也會引起其他部分的狀態發生變化。《大學語文》互動教學應具備以下特點:其一,根據授課班級素質、特點提前安排任務;在互動合作學習中,全體成員應通過彼此的交流溝通促進教學目標的實現;其二,互動合作要使學生學會傾聽、理解,在思想與觀念的交鋒中達到和而不同;其三,構建課堂教學中的多維人際交往,創設民主平等和諧的氛圍。

(二)學習者及其能動性。教師、學生、教學內容和教學環境等構成了互動教學的基本要素,要做到合理、有效地設計、實施互動教學,就要正確認識這些要素。高職院校的學生已掌握了基本語法知識,具備了閱讀理解現代文及一定難度的文言文的能力。這使得學習者之間及師生之間的溝通、互動成為了可能。信息時代的電子產品為學生接觸新知識提供了極大便捷,有利于實現探索式、發現式的互動教學。信息時代學生學習潛力的開發更為深廣,為高職高專大學語文課堂實施互動教學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三)教師及其能動性。互動教學中,教師不以權威自居,對教學內容重構,分課外、課內兩個環節布置課堂任務。“不憤不啟,不悱不發”面對變化莫測的課堂,我們認為應采取階梯式互動教學。此種方式注重問題的導入,氣氛的調動,力求全體參與。除了恰當安排互動環節,教師還需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素養。總之,教師高尚的師德和先進的教學理念,扎實的專業基礎及幽默風趣的表達是大學語文互動教學的另一重保障。

二、高職高專大學語文課堂的互動策略

《大學語文》課堂互動的實施應該是全方位、多形式的。可以有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情感互動等,又可采用表演式、演講式、辯論式等。本文提出要開設課內、課外兩個互動陣地,充分利用網絡資源,施行“四分講授,三分展示,兩分演練,一分測試”的課堂結構。

(一)課堂“精講、靈動、趣評”。互動教學要求老師從之前的“滿堂灌”轉變為精煉、精深的“講、評、動”結合的方式。講解陶淵明的《飲酒》時,需指導學生課前查閱魏晉時代的社會背景,課堂上分小組就詩人、詞匯和情感等方面上臺講解。教師則在學生思想認識和情感體悟的基礎上提供更透徹的解讀,突出其人文內涵。如傳統美學中的“虛靜”、“空靈”的奧妙,詩中的道家精髓,魏晉風流名士的風采,讓學生感受到中文專業詩性的心靈。在學習《秋天的況味》一文時,我將全班按音樂喜好不同,分為“古風組、外文組、現代組”,每一組合作制作“秋之美”PPT,推薦一位學生講解“秋之歌”。這實現了課前預習、課堂表演與知識講解的結合。對于優美的詞句,則當堂背誦。最終完成了“四分講授,三分展示,兩分演練,一分測試”的課堂設置。

(二)課外“網上學、比賽練”。如今的大學生處在人生的第二次“斷奶”時期,普遍依賴手機、網絡等電子設備。教師可利用電子郵箱、QQ空間等實現課外互動,使學習成為一個以學生為主體的“師———網———生”交叉式互動的過程。突破課堂教學的局限,讓學生有更強的參與感,才能讓“大語文”教學豐富多彩。我校的《挑戰杯•漢字聽寫大會》、“校園禮儀小姐評比”、“繪本故事大賽”等比賽,彌補了刻板的課堂教學,給學生以最真誠的展示舞臺,將大學語文的工具功能、德育和美育功能發揮到極致。

三、結語

萬州作為渝東北生態涵養區,其庫區歷史文化的保存和創新急需高等院校為其提供才智支撐。全面實施五大功能區戰略,其目的是為了實現中國夢,這又與大學語文開設的目標相符。把發展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將學習的快樂傳遞給學生,才能實現高職大學語文互動教學的突破。

作者:仵兆琪 單位:重慶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參考文獻:

篇(4)

一、針對中國學習者特點的語音教學的重要性

(一)有文化針對性的語音教學

語音教學是英語教學的重要環節,語音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到用英語交流的質量,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說話者的文化水平和受教育程度。僅從對英語學習的作用來看,良好的語音不僅能促進學生聽說能力的提高,還對單詞的記憶大有裨益,并有助于增強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和自信,

長期以來,語言學家對語音習得和語音教學進行了研究,提出了相關的理論,也有不少優秀的著作問世,但它們大多數都是從整體的角度普遍地討論語音教學,似乎所有以英語為二語或外語的學習者之間沒有任何差別。而實際情況并非如此。很顯然。中國學生和西班牙學生在學習英語語音時遇到的困難和容易犯的錯誤肯定是不同的。于是對于西班牙英語學習者來說十分理想的語音學習方案很可能完全不適用于中國學生。因此,任何試圖涵蓋所有以英語為二語或外語的學習者的理論或教學法都應該被視為有固有缺陷的。Politzer和McGroarty早在1985年進行的調查中就發現并提出在語音教學中關注文化差異的必要性。于是有學者提出了有文化針對性的(cuhuresoecific)語音教學(Robertson,2003)。這就意味著所有的研究、理論以及教學資源必須開始把更多的注意力由關注共性轉向關注個性,關注不同地區、不同文化背景下英語學習者的特點,并以此為基礎和依據進行研究和教學。

(二)中國大學學生的英語語音現狀

在中國大學進行的語音教學就必然要針對中國學習者的特點進行。在我國,大部分進入大學的學生都經過了六年甚至以上的學校英語教育,詞匯積累和語法水平都已達到一定水平,但語音水平還遠遠落后于前兩者。主要是因為這些學生在初、高中學習英語時。把更多精力放在了聽、讀、寫上,往往忽略在考試中沒有一席之地的語音。因此大部分進入大學的學生語音仍處于較低水平。他們普遍存在這樣或那樣的語音問題。如元音發不準,輔音連綴發音困難,加音、吞音現象嚴重,重音位置不正確。朗讀或口語表達時語調平淡無節奏感、亦或是南腔北調、怪腔怪調。

對于這些學生,語音教學的一些通用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幫助的,但更關鍵的是要針對我國大學學生普遍存在的語音特點和問題,有的放矢地研究策略、進行教學。

二、中國大學英語語音教學方案

通過某些學者的調查顯示,中國英語學習者在語音學習中對一些特定的元音和輔音的發音、詞和句的重音位置、朗讀或口語表達時的語調等語音問題尤其感到困難并時常出現錯誤。本文作者將對這三個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的大學語音教學方案。

(一)音段音位

對于英語初學者,有必要讓他們全面了解英語音段音位的特征,而在大學的英語課堂上,我們應更關注于糾正學生的錯誤發音習慣。下面談到的是學生中出現的主要一些音段音位的發音問題。

吞音是中國學生在音段音位上常犯的錯誤之一。被吞掉的通常是輔音。比如在說短語“children''''sbook”時。將“children''''s”最后的[nz]音漏掉。

發音錯誤也是大學英語學生在音段音位上常犯的毛病。以下我們列舉幾個常見的典型錯誤。

誤發輔音在中國的有些方言中沒有如“vast”里的/v/音,當這個音出現在單詞首時,來自這些地區的學生容易用/w/替代/v/進行發音,如將“veep”誤發成“weep”:由于在漢語語音系統里沒有像“ship”里的,,這樣的發音,許多學生就用/s/取而代之,于是,有時候聽見他們念“see”和“same”,而他們實際上想要表達的是“she”和“shame”。有些學生將出現在詞尾的/l/,誤發成/r/,結果“pull”聽起來像“poor”而“fall”聽起來像“four”。還有學生總是將元音前的/n/和/l/混淆,于是“know”和“low”、“name”和“lame”聽起來沒有區別(Kenworthv,1992)。

如果學生總是混淆兩個音,教師有必要將它們對照起來交替地單個示范發音以便學生辨認和區分。接著教師可以安排一些最小對立體練習。下面是針對區分//和/s/的一個例子。

為練習學生的識別能力,教師將以下不完整的句子寫在黑板上:

They''''regoingto______thewine.(ship)

They''''regoingto_____thewine.(sip)

然后教師播放完整句子的錄音,學生將聽到的詞填入空格內。

為了練習這兩個音的正確產出,將以下句子寫在黑板上:

Sewherthedress.(sew)

Showherthedress.(show)

You''''regoingtohavetosave.(save)

You''''regoingtohavetoshave.(shave)

學生兩人一組,學生甲任選一個句子并朗讀出來,學生乙辨別他說的是哪個句子。然后角色互換。

誤發元音學生幾乎都能正確發出現在詞尾的雙元音/ei/,比如:“say”、“stay”等。而當其后緊跟一個輔音時,學生就很容易將它誤發成如“pet”里的//音,于是“date”聽起來像“debt”,而“mate”聽起來像“met”。另外,中國學生很容易混淆出現在像“food”里的/u:/和“book”里的,/u/,這是由于在漢語里他們相互是對方的變體(Kenworthy,1992)。

訓練易混淆元音的正確發音,最小對立體練習仍然很有幫助,如下面所示:

Theylaidthemicebeforeus.(laid)

Theyledthemicebeforeus.(led)

Shehasbroughtbacksomefoolbottles.(fool)

Shehasbrougtbacksomefullbottles.(full)

(二)重音

單詞重音在英語中,一個單詞的重音模式是確定這個單詞身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本族語使用者很大程度上依賴重音模式來辨認單詞。以“pro-ducfivity”這個單詞為例,其正確的重音模式應該是“productiyity”,而當一個重音被錯放在“-duc-”上。而又一個重音被放在“-ty”上,即“productiyity”,就會被誤認為是“productivetea”.這當然會造成嚴重的誤導。此外,一旦一個學習者習慣了某個單詞不正確的重音模式,當別人正確地說出這個單詞時他將無法辨認。因此,重音位置的正確對于學習者接收和產出英語都十分重要。

中國大學學生應當已經有了一些基礎的英語重音知識。因此在這個階段,可以有意識地讓他們注意單詞重音的轉移現象。學生由于習慣了單詞一種形式的發音,例如名詞形式“eduction”(education),就很可能盲目推斷對于該單詞的其他形式,重音也是放在相同位置的,于是將“educate”誤讀成“educate”。為提高學生對單詞重音移位的意識,下面的活動可以作為參考:

將以下成對的詞寫在黑板上,并請幾位同學大聲朗讀:

national——nationality

economy——economic

cigar——cigarette

問學生們是否發現這些單詞的重音位置有所不同,教師也可自己再讀一遍,以便他們辨識。這個練習可以融入常用詞綴的課堂教學中。在介紹詞綴時,教師可以適當介紹英語后綴影響單詞重音模式的幾種主要方式:1)重音保留,即對重音的位置沒有影響;2)重音吸引,即將重音吸引到后綴上;3)重音轉移,即將重音轉移到除后綴外該單詞的其他音節上(Poedjosoedarmo,2007)。教師可將以下后綴寫在黑板上:“-ity”、“-ment”、“-ary”、“-al”、“-ical”、“-(graph)y”、“esque”,并要求學生想出帶有這些后綴的詞,然后通過朗讀比較,判斷這些后綴對重音模式影響的方式。

句子重音在英語對話中,說話者總會暗示聽話人的話語中不同部分的重要性,這是通過句子重音來實現的。在英語教學中很有必要指導學生正確地掌握和運用句子重音,以便他們在聽話時能抓住新的有價值的信息,在說話時能有效地傳遞想要表達的內容。

既然句子重音跟該句內單詞的相對重要性關系緊密,那么指導學生判斷句子中的重要信息點將對掌握句子重音十分有益。但“重要”是一個相當抽象的概念,這就需要教師設計一些活動使“重要”具體化。下面這一活動可以作為參考。

在現實生活中,人們自然而然會只選擇重要的詞語而省略所有不重要的,那就是發電報的時候。教師可以模仿這一生活事件設計一個教學活動。

發給學生每人一張紙條。上面有這樣的信息:“I''''vebeenhereinDalianformywintervacation,Iin-tendedtogobacktoday,buttheheavysnowblockedtheexpressway,Therefore.Iwon''''tbeabletoleavehereuntil48hourslaterwhentheroadissupposedlycleared.”然后要求學生根據紙條上的內容,挑選出盡量少的詞語給他的公司發一封電報,費用是每個單詞五元。當他們完成挑選任務后,一些同學將單獨念出完整的信息,用重音強調他們所選出的單詞,其他同學記下重讀的詞語,最后評出誰發的電報最簡潔明了。

(三)語調

語調是語言可理解的一個重要因素。語調可以傳達態度,通過不同的語調形式,我們可以知道說話者是詢問信息、提出建議、表示驚訝還是僅僅做出陳述。正如Kenworthy(1992)所指出的,盡管音調的變化不會導致單詞的無法識別,不恰當的語調形式也如同錯誤的發音一樣可能引起嚴重的誤解。

漢語是聲調語言,因此它的使用者對語言中音調的變化還是比較敏感的。但是,他們所熟悉的僅僅是單個音節中的音調變化,而對一長段發音中的音調變化還很陌生(Kenworthy,1992)。于是英語中的語調及其功用對中國學習者來說是新的概念。他們很容易將平淡無起伏的漢語調子用到英語中,使英語聽起來單調乏味。然而,語調的教學并不容易。通常的方法是反復練習,但這種傳統的反復操練十分枯燥并且收效不大。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效率,教師可以選取一些幽默的或貼近生活的材料供學生朗讀,或讓學生自己編故事、編對話進行表演,并提醒他們隨時注意節奏和語調的變化,甚至鼓勵他們夸張地運用聲音進行表演。不過總的來說,語調是語音學習中最難把握的部分,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它不是靠老師教會的,而是學生長期在英語環境中潛移默化習得的。因此,學生也許沒有必要花過多的時間有意識地對語調進行學習。

篇(5)

在大學中對于聲樂教學目標的科學確定是決定聲樂教學質量的首要因素。教育者應該對教學目標進行準確的定位,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對其進行合理的定位。主要的教學目標不但要涉及對學生聲樂能力與素質的培養,而且要以聲樂素質的教育帶動學生綜合素質的教育。因此,教育者應該確立培養綜合素質人才的目標,應該把大學聲樂教學與整體的教學體系進行合理的結合,在提高學生聲樂欣賞與表演能力的同時,增強學生對事物的審美能力。

(二)對聲樂教學模式進行改革與創新

在制定聲樂教學方案的過程中,應該確保社會價值取向的合理性。同時應該結合多種教學模式,主要包括一對一教學、交流課、集體課等,進而創造出共同學習共同進步的良好教學氛圍。比如:教師在進行交流課教學時,對學生進行分組使其進行交流學習,也可以將多樣化的課程進行結合教學,使學生對聲樂有更加深入的理解與記憶等。

(三)強化對聲樂教師的培訓

教師作為教學中的引導者,其專業知識與綜合素質對聲樂教學效果具有直接的影響。各大高校聲樂教師應該加強彼此之間的溝通與交流,同時院校應該給予足夠的資金支持,開展聲樂交流活動,為教師提供一個良好的交流學習的機會與平臺。比如:統一院校的聲樂教師可以互相聽課,就彼此的教學方法與經驗進行交流,從而達到資源共享的目的。

(四)加強對聲樂的實踐教學

教師在進行聲樂教學時,應該鼓勵學生進行聲樂實踐能力的培養,鼓勵其進行原創,促進其進行積極的聲樂思考,同時鼓勵學生多參加與聲樂有關的社會實踐活動,比如:鼓勵大學生去小學進行聲樂教學,組織學生去敬老院以聲樂表演的形式探望老人等。

篇(6)

2調查結果

我們在化學系隨機挑選了5位教師和20位大四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調查結果如下.表中數據均表示選某項的人數占總人數的比例,教師和學生分開統計.

2.1教師調查結果

(1)您認為學學物理的意義是什么?A.專業課的前導課程B.培養學生邏輯思考能力C.讓學生了解自然科學,提供背景知識D.培養物理學家E.毫無意義(2)與您曾經所學的專業以及現在的教學、科研對大學物理的需要相比,您覺得大學物理的學時數/周應是多少?(3)您曾經所學的專業需要大學物理中哪些方面的知識?A.力學B.熱力學C.氣體動理論D.電磁學E.光學F.量子物理G.相對論(4)您現在所從事的教學、科研工作需要大學物理中哪些方面的知識?A.力學B.熱力學C.氣體動理論D.電磁學E.光學F.量子物理G.相對論(5)教師給出的大學物理的各項內容與化學類專業的緊密程度鑒定.

2.2學生調查結果

2.2.1應用化學(1)您認為學學物理的意義是什么?A.專業課的前導課程B.培養學生邏輯思考能力C.讓學生了解自然科學,提供背景知識D.培養物理學家E.毫無意義(2)您覺得您學的大學物理課時數與您現在的學習對大學物理的需求相比結果怎樣?A.少了B.剛好C.多了D.不知道或其他(3)大學物理的哪些內容對您在專業學習、工作方面有幫助?A.力學B.熱力學C.電磁學D.光學E.近代物理F.其他2.2.2化學工程與工藝(1)您認為學學物理的意義是什么?A.專業課的前導課程B.培養學生邏輯思考能力C.讓學生了解自然科學,提供背景知識D.培養物理學家E.毫無意義(2)您覺得您學的大學物理時數與您現在的學習對大學物理的需求相比結果怎樣?A.少了B.剛好C.多了D.不知道或其他(3)大學物理的哪些內容對您在專業學習、工作方面有幫助?A.力學B.熱力學C.電磁學D.光學E.近代物理F.其他

3總結

3.1定義大學物理

A:專業的前導課程,對大學物理的需求程度很高,專業課可能會直接用到大學物理的某些方法、概念和規律.大學物理B:為相關專業提供背景知識、思維方法.在專業學習中,可能會間接用到大學物理的某些方法、概念,比如使用儀器時,了解儀器的相關原理等.化學類專業屬于大學物理A,可以選用有一定深度的教材.

篇(7)

KeywordsUniverstyphysicsbilingualteachingmaintenanceandtransitionalmodel

一、引言

自從2001年8月教育部印發《關于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以來,許多高校均把大學物理選作實施雙語教學的公共課程。然而,由于缺乏可資借鑒的經驗,對于大學物理雙語教學的目的、內容和方法,即教什么和如何教的問題并無現成的答案。這些問題也就成了制約大學物理雙語教學深入發展的主要因素。幾年來,在江西省教育廳教改基金的支持下,我們結合大學物理雙語教學的實踐,對這些問題進行了專題研究,取得了若干有理論意義和實踐參考的結論。現以研究論文的形式予以發表,供從事大學物理雙語教學及其它專業雙語教學工作的同仁參考。

二、大學物理雙語教學的目標與內容

任何形式的教學活動都有特定的教學目標,并由這個目標而確定相應的教學內容。我們認為,大學物理雙語教學,作為一種獨特的教學形式,其教學目標包括一般雙語教學目標和物理學學科教學目標二個子目標。

1、一般雙語教學的目標。雙語教學,作為一種獨特的,使用二種語言進行教學的教學模式,必定有它自己的教學目標。這個教學目標與用雙語講授的學科的類別無關。它是各類雙語教學共有的教學目標或一般目標。

加拿大學者麥凱和西格恩認為,雙語教學同時具有三個目標:其一是語言目標,即提高學生運用二種或二種以上語言的熟練程度;其二是學術目標,即促進學生的學術能力;其三是社會目標,即滿足社會和文化需要[1]。我國雙語教育專家王斌華認為,我國實施雙語教學最直接、最主要的出發點是提高英語水平,滿足國家、地方和學生個人未來發展的需要[2]。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雙語教學的一般教學目標應當是它的語言目標,即改善和提高學生的英語水平。有教師認為,要從事學科教學的雙語教師承擔起改善和提高學生英語水平的教學任務是不切實際的,因為,學科教學的時數有限,學科教學的重點是學科內容而非語言。然而,我們認為,雙語教學承擔起改善和提高學生英語水平的教學目標,這正是雙語教學得以存在的基礎。而且,雙語教學的語言教學功能是專門的英語語言教學無法取代的。以大學物理雙語教學為例,在專門開設的英語語言教學課程中,并不會專門教學生學習事物間時空關系的英語表述方法和事物間因果關系的英語表述方法,以及數量關系的英語表述方法。

結合專業教學內容給學生講授這些語言知識,既必要又自然,學生學習起來能做到學用結合,更有利于接受這些語言知識。

2、大學物理雙語教學的學科教學目標。大學物理雙語教學的學科教學目標與普通大學物理教學的目標應當是一致的,即應當具有相同的學科教學大綱。那種以犧牲專業教學內容為代價的雙語教學是不值得提倡的。不過,這樣就產生一個問題,那就是教學任務和課時設置的匹配問題。如果要大學物理雙語班和普通班在相同的教學時數內完成相同專業內容的教學任務,那顯然是不現實的。因為,雙語班還有語言教學的任務;而且這個任務是無法逃避的,它是順利進行專業內容教學的前提。因此,我們認為,大學物理雙語班的教學時數應當約高于普通班的教學時數。

三、大學物理雙語教學教材的選擇

要采用雙語教學的模式實現普通大學物理教學大綱所規定的專業內容教學任務,首要的問題就是教材的選擇。教材內容相對太淺或太深,范圍太寬或太窄均不能滿足大學物理雙語教學的目標與要求。

目前,我國引進了許多國外原版大學物理教材,但究竟那種版本的原版教材符合我國現行工科院校物理教學大綱的普遍要求,只有通過統計分析才能確定。為此,我們對現有大學物理英語原版教材和國內流行的大學物理教材按照、熱、光、電和近代物理五個指標進行了統計對比分析,結果發現,機械工業出版社2004年1月出版的美國原版教材《西爾斯物理學》第10版和哈立德的《Fundamentalsofphysics》第六版在內容范圍和深度上都與我國現行工科院校通用教材接近。而其它教材,如RaymandAserway等編著的《collegephysics》,PaulpelerUrone的《collegephysics》,以及《伯克利物理教程》等,則在內容范圍和深度方面與我國同類教材存在顯著差異。國內其它大學物理英語版教材,如王安安的《大學物理簡明教程》,張三慧的《大學物理》,均由于受編者母語的影響而在行文風格和語言特征方面與原版國外教材相去甚遠。盧德馨的英語版《大學物理》盡管語言流暢,似有原版英美物理教材韻味,但其內容顯然不符合普通工科院校大學物理教學大綱要求。因此,我們認為《西爾斯物理學》和《Fundamentalsofphysics》比較適合選作我國工科院校大學物理雙語教學的教材。

四、大學物理雙語教學的教學方法

與普通大學物理教學相比,大學物理雙語教學在教學目標,內容和教學語言等方面都發生了變化;完全沿用傳統大學物理的教學方法顯然不能完成大學物理雙語班的教學任務。究竟采用何種教學方法實施教學,已成為一個急需解決的實際問題。我們結合國內外有關雙語教學的理論和實踐,對這個問題進行了探討。

1、大學物理雙語教學的教學模式。課程的教學方法是由課程的特點所決定的。大學物理雙語教學有二個主要特點:其一,它是一種雙語教學;其二,它的內容是物理。

作為雙語教學,大學物理雙語教學面臨的首要問題是雙語教學模式的選擇問題。而這個問題的解決與人們對雙語教學的定義有關。語言學家M·下·麥凱認為,雙語教學這個術語指的是以兩種語言作為教學媒介的教學系統[3]。托斯滕·休森等在《TheInternationalEncyclopediaofEducation》中對雙語教學給出了如下定義:雙語教學,就其最低標準而言,應當是一種在教學的某些過程中至少使用兩種教學語言的教學方法[4]。我國學者對雙語教學也有自己獨特的定義。王斌華教授認為:“我國的雙語教學主要是指學校中全部或部份地采用外語(英語)傳授數學、物理、化學、歷史、地理等非語言學科知識的教學。”王本華則認為:“雙語教學就是將母語以外的另一種語言直接用于語言學科以外的其它各種學科的教學,使第二語言的學習與各學科知識的獲取同步進行[2]。

比較上述各種定義,我們認為,可以把雙語教學的定義表達如下:雙語教是指在非語言學科教學中使用二種語言的教學,其目的是使第二語言的學習與各學科知識的獲取同步進行。

本定義的恰當性表現在兩個方面:首先,它體現了教育部提倡雙語教學的初衷,通過雙語教學來提高學生的第二語言水平。其次,它切合我國目前雙語班學生第二語言的實際水平。在美國和加拿大等國家,國家提倡雙語教學可能包含著促進民族平等與民族融合的政治考量。然而,在我國并不存在這種社會基礎,不存在說英語的特定族群。因此,全部使用英語而無需進行漢語解釋或輔助的雙語教學班級,在我國事實上是不存在的。此外,我們認為,將全英文授課的教學,有時甚至是由不懂漢語的教師實施的教學稱之為雙語教學是不恰當的。

如果接受這種授課方式的班級中也有用中文上的課程,那么這些班級可以叫做雙語班;但由不懂漢語的教師上的課絕不能稱之為雙語教學課。雙語班和雙語教學課顯然是二個不同的概念。

綜上所述,我國的雙語教學有著自身獨特的含義。因此,必須選擇適合我國實際情況的雙語教學模式。目前,國外流行的雙語教學模式主要有三種。第一種是不使用母語的教學模式,稱之為浸入式(immersionprogram)。該模式源于加拿大,對語言環境和授課對象要求較高。第二種稱之為保特式(maintenanceBilingualeducation)。該模式主張在使用母語的同時也使用外語,但并未對同一門課程中是否使用二種語言教學做出明確區分。第三種雙語教學模式被稱之為過渡式(transitionalbilingualeducation)。該模式允許學生在開始階段部份地或全部使用母語,然后逐步轉變到只使用第二語言的學習。最終使學生完成從借助第一語言的學習向借助第二語言的學習的過渡。

比較上述三種雙語教學模式,我們認為,較適合我國雙語教學目的和要求的應當是第二模式和第三模式的綜合模式。可以把這種模式稱之為保持過渡式雙語教學模式。這個模式的含義是:在雙語教學的過程中,允許老師用母語向學生解釋學科教學內容,同時講授對應的英語表達方法。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逐步丟掉母語這根拐杖,直接通過外語理解和掌握學科教學內容。

保持過渡式是比較符合我國目前雙語教學班學生第二語言實際水平的教學模式。這一模式的有效性也在我們的雙語教學實踐中得到了檢驗。

2、大學物理雙語教學過程中的課時分配比例。由于教材和教學語言的變更,雙語教師在進行物理知識教學的同時,也要進行必要的語言教學,以便學生能理解教材和教師用另一種語言提供的信息。而且,使學生掌握這些語言知識也正是雙語教學的目標。所以,問題不在于要不要傳授這些語言知識,而在于這些語言知識的相對容量有多大,需要花多少時間去傳授,以及本課程在語言教學方面能提供多少時間。們的體會是,當必須用于語言教學的時間超過每堂課時的30%時,就無法完成學科內容的教學任務。而在對平均水平接近公共英語6級的學生進行雙語教學時,用了語言教學的時間約為10%。但實際情況是,我們進行大學物理雙語教學的對象都是大一和大二的學生,其英語水平在3-4級范圍。處于這個水平的學生在閱讀教材和聽講過程中所碰到的語言問題并不僅僅是單詞問題,實施雙語教學的困難很大。要使學生明了課程內容,老師必須花費將近50%的時間去教授語言知識。顯然,對這樣的學生群體實施雙語教學是得不償失的。因此,我們認為,適合進行大學物理雙語教學的學生群體應當是英語平均水平在4級以上的教學班級。對這樣的班級實施雙語教學,課堂上用于語言教學和專業教學的學時分配比例可以控制在2:8。而其中用于語言教學的20%課時應在總學時中補足。

3、大學物理雙語教學中的語言教學方法。雙語課中的語言教學應當結合課程內容的需要而進行。大學物理是一門集實踐性和理論性于一身的課程。該課程所涉及到的許多語言點學生在公共英語課程中均來專門學習過,這些語言點可歸納為以下4個方面:

(1)物理專業術語和習慣表述方法

(2)客體時空位置、狀態及相互關系的表述方法

(3)數量關系及方程式的表述方法

(4)事物間因果關系的表述方法

這些語言點分布于整個物理課程中,如何傳授這些知識是雙語教師必須解決的問題。因為,不掌握這些知識,學生就不能理解教材,也聽不懂老師的講授。

有研究者認為,可以先集中講授這些語言知識,然后再進行專業內容教學。然而,根據雙語教學的語言學理論和我校的教學實踐,我們發現這種方法并不恰當。對于專業術語和習慣表述方法的學習,或許可以采用印發資料的方式讓學生預先自習。但對于后面3個語言點的學習,就只能在教學過程中完成。因此,我們主張在講解物理知識的過程中向學生傳授相應的語言知識。

美國南加洲大學的Krashen認為,語言“習得”是與語言學習完全不同的,類似于母語學習的下意識過程,只有通過“習得”而掌握的語言,才能真正用于自然的交際環境中,表述說話者想要表述的意義。學習者“習得”一定語言規則后,會對語言輸出進行監控,使其合乎已知規則。而這些規則的“習得”,則是通過漸進的方式逐步理解和掌握的,是一個不斷增長的過程[5]。顯然,我們的主張與這種觀點是一致的。

3、大學物理雙語教學過程中學科內容的教學方法。由于知識表述形式的變更,大學物理雙語班的學科內容教學方法也必須作相應的變更。這些變更主要體現在如下四個方面“

(1)課堂語言的使用。由于雙語班學生的第二語言水平普遍較低,尚未達到能接受完全用第二語言講授的課程的水平。因此,在課程內容的講述中,必須同時使用兩種語言。對重要的物理概念,定律和公式使用兩種語言進行講解,既有利于學生理解和掌握重要的專業內容,也是提高學生英語水平的主要方法。

(2)教學課件的制作。雙語教學班的課件應當不同于非雙語班的課件。許多在普通教學班中可用口頭表達的教學內容,應當在雙語班的教學課件中出現。其目的在于幫助第二語言(英語)水平較差的學生聽懂課程內容講解,并強化語言知識。

(3)課堂師生間互動。應當適度增加學生在課堂上提問和答問的機會,并要求學生使用第二語言(英語)問和答,但不能強迫。通過這種方法給學生提供語言應用的機會,增強使用第二語言的興趣。

(4)課后作業安排。在每個章節講授完成后一定要布置適量的作業,并且要求學生解答時不得使用母語。此舉在于給學生提供檢驗學習效果的機會,同時也為學生掌握英語提供適度的壓力。

除了在上述4個方面雙語教學方法與非雙語教學方法存在差異外,其余教學方法均無差別,在此不再一一贅述。

五、大學物理雙語教學的實踐和體會

自2002年以來,我校就開設了大學物理雙語教學班,數年來從未間斷。不少同學反映,通過雙語班的學習,既學到了物理知識又提高了英語水平。以2006年的大學物理雙語教學班為例,雙語班學生與全校其它非雙語班學生使用同一考卷(譯成英文),雙語班的考試平均分比全校物理考試平均分還高出幾個百分點,達到中上水平。

總結幾年來大學物理雙語教學的實踐,我們有以下幾點體會:

(1)要有一本好的原版教材。大學物理雙語教學班開辦之初,由于缺乏經驗和理論指導,在教材的選擇上沒有明確的判斷標準,先后選用的幾種國內外教材均不理想。后來,我們將對教材的要求細化為統計指標,通過對多種國內外教材的統計對比分析,最終選定了較適合雙語教學要求的教材。

(2)要有具備一定英語水平的學生。要實施雙語教學,雙語班學生英語水平的高低是辦班成敗的重要因素。我們的體會是,當一個雙語班學生的英語水平低于4級,參加雙語班的學習是不恰當的。由于4級水平以下的學生無法看懂原版教材,即使老師全部用中文講授,效果也是不理想的。而且,這種水平上的差距,也不是雙語班的教師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可彌補的。

(3)要在傳授知識的同時傳授必要的語言知識。雙語教學的實踐表明,即使公共英語水平達到6級的同學,在接受雙語教學時也需要進行語言指導。某些與專業內容密切相關的英語表述方法,是學生在公共英語學習階段從未接觸過的,更不要說熟練應用。而這一部份語言知識的缺失若不補上,就會影響學生對課程內容的理解,從而影響雙語教學的效果。

(4)要制作內容詳細的英語版教學課件。鑒于我國目前公共英語的教學狀況,學生根本無法聽懂正常語速的英語講課內容。因此,有必要制作文字內容較詳細的教學課件;以便幫助學生通過閱讀課件內容來理解老師的講授。

(5)要適度增加授課時數。由于在雙語教學過程中需要花一部份時間講授語言,真正用于學科內容的教學時間相對減少。工科院校大學物理教學總時數一般都在120學時左右。如果有20%用于語言教學,實際用于學科內容的教學時數就會低于100學時,因此,我們覺得大學物理雙語班的物理課教學時數定為150課時較為適宜。

六、結語

教什么和如何教一直是困擾大學物理雙語教學工作者的難題,本研究通過理論分析和實踐探索得出如下幾點結論:

1、雙語教學的內容是由雙語教學的目標決定的。而雙語教學的目標是由二個子目標構成的;其一是語言目標,其二是學科教學目標。這二個教學目標決定了大學物理雙語教學的內容既包括物理學科知識也包括英語語言知識。

2、教學方法是由教學內容和教學對象共同決定的。鑒于雙語班學生的實際英語水平,我們提出保持——過度式作為雙語教學的模式。要求教師在進行雙語教學時使用二種語言解釋學科教學內容,同時傳授相應的英語表述方法。使學生逐步丟掉母語這根拐杖,達到直接通過英語理解和掌握學科知識的目的。

3、本研究發現,參加雙語班的學生,其英語水平應在4級以上;用于語言教學的時間應在總學時的20%以內;學科教學的總學時數應當相應地增加20%。

4、語言知識的教學應當結合內容教學進行,使學生通過“習得”的方式提高英語水平。即通過雙語講授、課堂師生互動和課后作業安排來增加學生語言練習的機會。

5、為了保證對雙語班的學科內容教學能實現普通班物理教學大綱的要求,應當通過統計參數對比分析法選定合適的原版教材,并制作詳細的課堂教學課件。

雙語教學在我國起步較晚,尚有許多理論和實踐問題有待進一步探討。我們愿與有志于雙語教育事業的老師共同努力,把我國的雙語教育事業提升到新的水平。

本研究得到江西省教育廳教改項目基金資助

參考文獻

1,2.M.F麥凱,M西格恩,嚴正等譯.雙語教育概論.光明日報出版社,1985

3.王斌華.雙語教育與雙語教學.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篇(8)

二、以啟發性的教學方法為核心

啟發性教學,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運用多種教學方式,以啟發學生的能動思維為核心,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以達到最終的教學目的。舞蹈教學不同于普通的說教式教學,要使學生成為兼具舞蹈技藝、創作能力、情感表達、綜合修養等于一身的舞蹈人才,離不開舞蹈教師的積極引導和啟發。

(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主動性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當學生對某件事情充滿興趣時,注意力會高度集中,學習能力也會大大加強。舞蹈作為一種藝術表現形式,在某種程度上激發了大多數人的學習欲望,但是在長期的專業學習和訓練過程中,難免會枯燥乏味,需要付出常人難以想象的辛勞。因此,舞蹈教師要運用科學的手段,對學生加以引導和鼓勵。首先,可以將多媒體運用到課堂中來,利用故事、圖片、視頻、音樂等多種手段,進行舞蹈教學,而不僅僅是單一的口頭講述或者動作示范。再者,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對學生激勵。當學生取得進步時,給予充分的表揚;當學生訓練疲憊或者懈怠時,要給予鼓勵和引導,使每一個學生都能感受到自己備受關懷和尊重,從而更加主動地去訓練和學習。

(二)注重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三者并列而行,被我們廣大教師運用到教學中去。但是,很多舞蹈教師往往更加側重于傳道和授業,卻忽視了解惑的重要性,必然會導致很多學生在舞蹈學習過程中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此,教師一方面要營造一種輕松的氛圍,使學生“敢問”。沒有輕松的氛圍,學生就會有種種顧慮。比如:“我這個動作為什么總是不規范?老師還沒有發現,但是說出來會不會被批評?”“瑪莎•格雷姆是什么流派呢?這個問題會不會太簡單而遭人嘲笑?”等等。另一方面,要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使他們“想問”。比如可以鼓勵學生根據曲目自主編排一些舞蹈,并讓他們去總結舞蹈編排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然后在此基礎上教師進行指導和幫助。

(三)鼓勵學生打破習慣思維定式

習慣思維是一種慣性思維,致使人們墨守成規,固步自封,嚴重地阻礙了新事物的產生與發展。因此,在舞蹈教學中,要鼓勵學生敢于突破原有舞蹈思維,敢于另辟蹊徑,運用已掌握的專業舞蹈知識,去創造,去嘗試。我們可以倡導學生進行跨學科知識的學習,如美術、文學、歷史、心理學等等,從而豐富其想象的空間,擴大其知識面,為突破原有的思維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三、以情感性的思想滲透為手段

“以情動舞,以舞動情”,這是舞蹈圈內耳熟能詳的一句話。缺乏情感的藝術作品是空洞的,是蒼白無力的,非但不能引起欣賞者的共鳴,更不可能成為經典。朱光潛在《談美》一書中就曾經說到:“藝術的任務是在創造意象,但是這種意象必定是受情感飽和的。”[3]因此,在情感性的舞蹈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發揮其主導作用,用正確的角度去引導,將情感逐漸滲透到學生的舞蹈表演中去。這無疑是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必要手段。

(一)眼睛的情感流露

眼睛是心靈的窗口,不同的眼神可以表達出不同的思想感情。望眼欲穿是渴望,眉開眼笑是開心,怒目而視是氣憤,瞠目結舌是驚訝等等。眼神的正確運用不但能夠傳達舞蹈表演者的情感,還能夠與他人進行交流。藝術家們在刻畫人物性格和描繪人物特征時,都非常注重用眼神來表現人物的內心世界,使人物的精神面貌栩栩如生地展現出來。例如列奧納多•達芬奇的名作《蒙娜麗莎》,被世人稱作“神秘的微笑”,畫中的人物眼神極其獨特,無論從正面哪個角度去欣賞,都會感覺蒙娜麗莎的眼睛直視著你,仿佛是活的,會隨著不同的視角而游走,這正是作者的技法精妙之處。舞蹈表演更是如此,有的表演者之所以能夠得到觀眾的認可,就因為他們會運用眼睛跟觀眾交流,表達出一種舞意。因此,教師要去引導學生善于運用眼睛去表達和傳遞內心的真實情感,但是切忌假惺惺地刻意去做面部表情,那樣只會給人以虛假做作的感覺。

(二)姿態的情感表達

姿態的運用包括手勢和身體兩個方面。手勢也即手的動態,通常可表達出喜歡、贊成、反對、厭惡等多種想法和態度。身體的運用也能體現出情感的表達,如捧腹大笑代表非常高興,緊縮雙肩就是恐懼,坐立不安表示緊張等等。舉手投足、雙腿起胯、雙手叉腰等一系列身體姿勢都可以用來表達情緒。無論是手勢還是身體的運用,都來源于內心世界的真實情感。但是也要認識到,藝術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通常在編排舞蹈的動作手勢時,會用到一些夸張的手法。

篇(9)

1.2教學質量因素的影響作用分析調研和分析發現,影響教學質量各因素之間存在著相互作用與影響。為了排除這種相關性對各因素分析結果的影響,采用主成分分析法進行重新劃分,進一步分析各教學質量因素與課堂教學效果滿意度之間的相關關系和影響程度,對各教學質量因素按重要程度排序,進行顯著性因素的進一步驗證。

1.2.1KMO和Bartlett檢驗主成分分析的前提是各因素之間具有一定的相關性。雖然這種相關性是客觀存在的,但要對其進行驗證,驗證的方式是對各因素進行KMO和Bartlett檢驗,根據檢驗的結果,判斷主成分分析(或者因子分析)是否適用。對問卷數據進行KMO和Bartlett檢驗,KMO度量值為0.72,p值小于0.05,表明檢驗的結果與實際吻合,適宜進行主成分分析。

1.2.2因素的主成分分析對各因素進行主成分分析,得到各因素的特征值的碎石圖,根據碎石圖中的特征值,提取出4個主成分,研究各因素對每一個主成分的貢獻度。研究獲得了第一個主因子主要由教師職稱、到課率及課堂規模三個因素貢獻,這三個因素都是反映課程或教師等課程實體的某些屬性的因素,將之命名為實體屬性主因子a;第二個主因子主要由學生基礎知識和學科動態兩個因素貢獻,將其命名為知識主因子b;第三個主因子主要由對專業知識體系的了解程度、學習興趣貢獻,將其命名為興趣主因子c;第四個主因子要由課堂考勤、考核方式和課堂互動三個因素貢獻,將其命名為考核-互動主因子d。

1.2.3主因素的影響程度由主成份分析得到教學質量影響的4個主因子,由于剔除了各個因子之間的相關性,因此,可以利用多元線性回歸的方法,依據回歸系數來判斷4個主因子對課堂教學效果滿意度(S11)的重要性程度,得出各因素的影響重要程度次序。統計分析結果可知,興趣主因子c對課堂教學質量影響最大,然后依次是實體屬性主因子a、考核-互動主因子d及知識主因子b。結合教學質量因素的顯著性檢驗的結論,需剔除學生的基礎知識、教師職稱、學科動態、課堂到課率4個因素,再對剔除后的各因素的主因子系數乘以因素的貢獻度,則得出各課堂教學顯著性影響因素的重要性次序如表2所示:綜合單因素方差分析、層次分析法線性模型結果:學習興趣是課堂教學質量的首要因素,符合當前“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學習興趣、課堂互動、課堂考勤、對專業知識體系的了解程度對課堂教學質量具有較高的正向相關性;課堂規模、考核方式對課堂教學質量具有較高的負相關性。

篇(10)

教師只有制訂一套科學的分層教學模式,才能順利地推進教學活動,應用教學提高學生的技能水平、身體體質、學習興趣。本文研究了一套分層教學模式實施的方法。

1大學體育分層教學的依據

分層教學,就是指教師要依照學生的層次,將學生分為不同的層次,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給予定向指導。最常見的分層教學方法為教師依照學生的學習興趣、體育素養、領悟能力,將學生分為A、B和C3層。一般認為,A層次的學生體育基礎扎實、領悟能力強,能較為輕松的達到國家規定的體育標準;B層次的學生體育基礎較好,領悟能力一般,通過努力即能達到國家規定的體育標準;C層次的學生體育基礎差、領悟能力不佳,即使非常努力也難達到國家規定的標準。然而僅僅應用這種方式分層,依然不能準確地劃分學生的學習層次。例如,以學生練習排球為例,一名C層次的學生父母曾受過專業的排球訓練,對排球知識有較深的理解,單以排球訓練為例,他雖然體能不佳,但是接受過專門的排球訓練,對排球的基本知識及技戰術有較深的理解,那么在排球運動中,便不能將這名C層次的學生簡單地劃分到C層次。又如,某B層次的學生雖然沒有接受過籃球的訓練,然而他對籃球訓練有極深的向往,他希望擁有專業的技術,并且愿意努力學習技術,那么教師也不能簡單地將這名學生劃分到B層次中。教師要應用這樣的方法為學生劃分層次:(1)教師要根據開展的項目運動來劃分層次,使層次的劃分更為精準。(2)教師要在開展活動以前,應用發放調查問卷或訪談的方法詳細的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學習志向等,應用綜合評估的方法判斷學生的層次。(3)教師要動態的劃分學生的層次。例如,一名B層次的學生,在初練習籃球時,可以先將他劃分到B層次中,然而只要他努力學習,達到了A層次的標準,就可以將他劃分到A層次中。教師開展分層教學的依據,就是要分項目、分學習需求、分學習階段將學生分層,使分層教學滿足教學開展的需求。

2大學體育分層教學的方法

大學體育分層教學的方法應分為課內教學分層與課外分層教學的方法。教師的課內分層教學方法應以同層次的學生分層,鼓勵學生層次學生交流的方式開展教學活動。課內分層的教學優勢為注重個體差異,應用因材施教的方法開展教學活動,令學生能迅速的掌握技能。在課內實施分層教學可能存在的問題是當學生意識到自己被分在低層次這一階層的時候,情緒會受到影響。此時體育教師應使用動態分層的方法調整學生的層次,鼓勵學生通過積極學習進入更高的層次。課外分層可以應用社團活動的方法開展體育活動,在社團活動中,教師可以鼓勵學生依學習興趣定位角色。例如,組織能力強,并且愿意投入更多精力在體育社團的學生可以擔任體育社團的干部;體育技能強,愿意提高體育技能的學生可以成為體育社團參賽的主力;對體育項目有興趣,然而不具備天分的學生可以參與體育社團活動,參與體育訓練,提高身體素質,成為體育社團的支柱成員。依然以教師引導學生學習排球運動為例,教師的分層體育實施方法為:前測——在開展體育訓練前,評估學生的專項身體素質,了解學生的學習意愿。分層——將學生分成3層,提出不同的教學目標,給予不同的教學引導。調整——教師以學生的學習反饋為依據,調整分層。然后繼續以分層的方式教學。這種應用動態調整的方法,能夠避免學生在課內產生學習情緒。在課外,教師要鼓勵不同層次的學生找到自己的學習目標,科學的定位學習的價值。例如,對身體素質不佳,然而有學習排球意愿的學生,教師可以鼓勵學生積極努力,挑戰排球的技能,然而要引導學生學會縱向評估,看到自己的成長。教師應用動態的方式為學生分層,可以在課內有針對性地給予學生引導。在課外,教師可以鼓勵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交流、學習,讓學生充分感受到學習的樂趣。這種教學方法,既可兼顧課內教學的高效性,又可讓學生發展自己的學習興趣,找到自己的學習價值。

3大學體育分層教學的實施

教師要重點把握分層教學的重點,而課外教學的重點,教師可引導學生自己把握。教師的課內分層教學重點,是要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給予不同的指導方式,并且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學習不同的內容。以教師引導學生學習傳球為例。教師可以讓A層次的學生通過觀看多媒體視頻,了解傳球的部位、傳球的正確手型、了解正確擊球點。教師提出的教學目標為要求學生能穩定的傳球,能完全協調擊球的動作,能準確地控制傳球的方向。如學生完成以上訓練,教師可鼓勵學生學習跳傳與背傳。對B層次的學生,教師可以應用現場示范,并要求一名學生來現場作示范的方式開展教學活動。教師可鼓勵B層次的學生提出學習疑問,讓有示范興趣的學生現場完成動作。教師要求學生通過示范來了解傳球的部位,掌握正確的手型,理解正確的擊球點。教師對B層次的學生提出的要求為能基本控制傳球的方式,動作基本協調,能完成標準的傳球動作,教師可鼓勵學生在完成標準傳球動作后嘗試跳傳。對C層次的學生,教師要用示范、逐一糾正學生錯誤動作的方法讓學生掌握傳球的姿勢。C層次的學生要了解傳球的部位,能基本掌握正確的手型動作,可大致掌握擊球的方式。教師向C層次學生提出的要求為能基本協調擊球動作,能大致地控制傳球的方向,能基本掌握傳球的技術要領。對C層次的學生,教師要通過情感激勵的方式提高C層次學生的學習興趣,努力提高傳球質量。以上學生,在課內完成以上的學習后,可在校外相互交流。教師可鼓勵A層次的學生幫助B層次及C層次的學生完成傳球動作,B層次和C層次的學生可積極向A層次的學生求教。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給予不同的學習內容、提出不同的學習目標、給予不同的引導,是課內分層教學實施的要點。教師應用這種方法,可以迅速提高每個層次學生的學習水平。在課外,教師可鼓勵學生結合學習的興趣,讓不同層次的學生交流,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4大學體育分層教學的評估

大學體育分層教學的評估方法為課內外一體化考核。對不同年級的學生,學習的側重點不同,教師的評估權重應用區別。例如,學生在一年級的時候,體育選項課的評估系數可為0.5,體質健康評估標準應為0.3,課外社團活動的評估標準應為0.2;二年級的評估標準為體育選項課的評估系數可為0.4,體質健康評估標準應為0.3,課外社團活動的評估標準應為0.3;三年級的評估標準為體質健康評估標準應為0.5,課外社團活動的評估標準應為0.5;四年級的評估標準為體質健康評估標準應為0.5,課外社團活動的評估標準應為0.5。應用這種方法評估,是因為一年級的學生才進入學校,還未完全融入社團活動,于是應以評估體育選項課及體質健康評估為主;二年級的學生應適應社團活動了,于是可均衡評估學生的學習水平;三年級的學生應用提高體質為鍛煉標準,可應用參與社團活動來提高身體體質,于是評估應以參加社團活動為主;四年級的學生學習側重點為撰寫論文、參與實習等,他們不能再以參加體育選項課為學習重點,于是教師應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社團活動。教師應用動態評估學習權重的方法,可以引導學生找到學習的側重點,通過定向學習參與體育活動。教師給予學生評估時,要應用權重評估法,全面的評估學生的學習水平、態度、及某項專業學習的情況,在評估時,要通過調整評估權重的方式引導學生找到學習的側重點,鼓勵學生根據學習情況參與活動。

5結論

分層教學實施的重點,就是動態的評估學生的學習層次,建立一套科學的分層教學模式實施的流程、結合學生的層次定向引導學生學習、結合學生的學習側重點綜合的給予學生評估,這套分層教學模式,擁有以人為本,以學定教、綜合評估的教學優勢,可全面提高學生的體育水平。

參考文獻:

[1]趙平花.分層教學模式對改善獨立院校大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的研[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0,33(6):101-103.

[2]高輝.普通高校公體課分級流動式教學理論與實踐研究[D].北京:北京體育大學,2008.

上一篇: 專業導論課程總結 下一篇: 可持續發展理論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好吊妞在线观看新免费视频 | 亚洲国产无线乱码在线观看 | 一级域名网站在线观看 | 五码三级级精品国产宾 | 思思国产91久久久久久 | 中文字幕乱码免费不卡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