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18 17:47:39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教師信息化培訓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中圖分類號:G45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454(2012)10-0087-03
隨著教育信息化的發展, 我國教育部決定從2001 年起用 5 年到 10 年的時間, 在全國中小學基本普及信息技術教育。教育大計教師為本, 教育信息化離不開教師教育信息化, 教師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對象。教育行業信息化培訓工作從20世紀90年代啟動以來,已經走了十幾年的歷程,對我國教育行業工作者信息素養的提升和專業的發展都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通過專門的信息化培訓,既可以高效地豐富教師專業理論知識,又可以集中提升教師的教學技能。從長遠來看,信息化培訓將推動教師提升信息素養,而信息化素養的提高,對教師的專業化發展將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
一、信息化環境對教學的影響
1.信息素養與專業能力明顯提高
在網絡迅猛發展的今天,教師會發現,信息技術已經越來越成為自己教育工作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教師每天常規工作包含了網上備課、網上尋找資料、網上教研,信息化環境改變了我們的教育方式,帶給我們許多工作和學習上的挑戰,也帶來了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契機。
2.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發生了顛覆性的變化
教育信息化的最大作用是對傳統教學的積極改造,經過十幾年的社會信息化環境的發展,教育行業的信息化發展雖然尚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但是已經趨向成熟。通過信息化手段,教師在課堂上已經嘗試著改變自己的教學行為,以學生自主學習作為主線進行教學設計,有的學校實行網絡課程教學模式,為學生進行網絡學習提供了專項服務。學生通過網絡進行課程知識預習、課后知識擴充的現象越來越普遍,信息化的學習模式已經是學生的主要學習方式,學生從信息化環境中獲得了更加海量的知識,這也必然要求教師要比學生更加深入地進入到擁有海量知識的信息化環境中去吸取更多的養分。
3.教學資源開發空間得到拓展
在網絡化環境基本具備的地區,教師運用網絡資源進行備課、研發課件、豐富學科教學內容,甚至編寫教材,都已經是教學中的普遍現象。信息化環境下造就了擁有海量知識、海量信息的網絡,這個網絡世界是我們教學的資源寶庫,檢索信息方便,反饋系統靈活,教師可以盡情遨游其中,獲取教學知識的養分,獲取即時的各類信息,并即時將其充實到教學過程中,充分開發網絡強有力的潛在功能,在教學過程中就可以達到表現方式多樣、呈現生動的目標效果,使教師教學設計能巧妙地將傳統的基礎知識教學與網絡信息教育特色有機結合起來。
二、教育行業的信息化培訓是一個具有相應階段性的過程
信息化環境下,教師專業發展必須適應不斷遞進的發展階段。從90年代后期,教師從當初的接觸信息技術,對信息技術的不甚了解,到如今能夠在教學過程中創造性地應用信息技術,它是一個不斷遞進的發展階段,而我們的教育信息化培訓也正是必然的要遵循這個階段性發展規律去進行。這些年的信息化培訓關注教師專業發展的不同方面,如初始階段最基本的信息化技術工具使用培訓;或者是中期,在信息化基礎培訓達到了一定程度以后,結合教學大綱與內容集中開展面對面的短期技術培訓,并在培訓過程中滲透各種方法,如頭腦風暴法、合作交流、討論分享等等;又或者是在后期,信息化培訓工作已然進入成熟期,這時我們的培訓講師走進具體的課堂開展長期的有針對性的培訓,長期跟蹤教師在將技術整合于教學過程時遇到的問題并與教師一起解決。從這些模式中我們看出每個項目在培訓內容、培訓方式與培訓流程的設計上都有階段性的特征,我們需要綜合這些項目各自的階段性特征,形成完整的階段體系,幫助教師系統地完善自己并在信息化環境下實現自我提升。
信息化培訓的階段性特征可以分為三個階段:接觸期,實現最基本的信息化技術工具使用培訓;適應期,在信息化基礎培訓達到了一定程度以后,結合教學大綱與內容集中開展面對面的短期技術培訓,并在培訓過程中滲透各種方法,如頭腦風暴法、合作交流、討論分享等等;成熟應用期,信息化培訓工作已然進入成熟期,這時我們的培訓講師將走進具體的課堂,開展長期有針對性的培訓,關注點不在教師某項信息技能的培養,而在教師熟練掌握基本信息技能的基礎上,如何將信息化與教學完全融合、與教師的專業發展完全融合。
在網絡化發展了幾十年的今天,其實信息化培訓的第一階段——接觸期在很多發達地區已經不需要了。因為作為一個社會人在成熟的信息化環境下,已經完成了對信息技術較為完整的接觸。現在的信息化培訓主要集中在后面兩個階段,在掌握基本的信息化技能基礎上,熟練掌握教學所需的各類軟硬件及檢索信息的能力,并在后期不斷地磨練、探索,將自身的教學融入到信息化環境中,在信息化環境中促進自身的教學能力,推動自身的專業發展。
作為一名教師,要系統地掌握信息化技術,并熟練地應用于教學中,成為專業發展的一個重要推力,這兩個階段既是必須經歷的,同時也是我們系統掌握信息化技術提升專業能力所必須考慮的自我培訓思路。
三、在信息化環境中通過信息化培訓推進教師專業發展
在相當一部分地區,信息化環境已經較為成熟,教師掌握課程信息化設計的理念、策略、方式和方法,提高課程改革的意識與能力也已經成為一種基本要求與基本趨勢。通過信息化素養的提升,深化教師對課程的理解,提高對課程的自主設計、開發和實施能力,引導師生實踐信息化學習,促進教師的專業化成長,是我們一直在做的信息化培訓工作的根本目的,也是我們已然在實現的目標。
以網絡為主體的信息技術提升了受眾的信息意識和信息能力,從而改變了人們的學習、生活、工作的途徑和方法,同時也在改變著教育。信息化環境已經是一個社會大環境,絕大多數教師都期望依托網絡,充分運用數字化資源與技術來支持、改變教學,從而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也為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提供了一個新的模式。
1.教師可以充分利用信息化環境學習理論知識、更新教育觀念
遠程教育方式可以為教師營造高效的培訓環境,教師可通過校園網的視頻點播、電子圖書系統和精品導讀欄目推薦的內容,或自主搜集互聯網上的相關內容進行學習,比如在學習理論知識方面,可以根據研修計劃,組織教師共同學習,也可由教師根據自身的需要自選相關知識模塊進行學習。如進行教學科研知識、學科專業知識、教育教學理論知識、教育技術理論等方面的學習。真正把信息技術整合于教師的專業化發展之中,直接激勵他們提高自身對網絡的利用能力、對技術的駕馭能力和對信息的獲取能力。
信息化促生了一個資源可以不斷再生不斷重復使用的環境,大量的教育教學資源可以讓所有的教師共享。通過資源共享、擴大視角,信息的收集渠道就會被拓寬,思考問題的角度也就相應拓寬了,在這個海量教學資源庫中,教師通過不斷查閱、汲取經驗,從而使專業化程度得到提高。
2.信息化培訓的適應期階段是開展教育技術培訓的重要時期
21世紀信息技術迅猛發展,國際競爭日趨激烈,人才的培養成為影響整個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關鍵,這勢必對學校教學的培養目標和培養方式提出了嚴峻的挑戰。教師,作為教學一線的實踐者,如何掌握教育領域中的新事物──信息技術,并將其熟練運用于教學以促進學生的學習,已成為影響教學效果的關鍵因素。可見,對教師進行信息化培訓勢在必行。
職前教師教育(Pre-service Teacher Education)是教師培訓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根本目的在于為教育系統提供和培養合格的教師隊伍。在信息化背景下,職前教師培訓受到了世界各國教育部門的普遍重視。美國自上世紀末啟動了一系列教師培訓項目,PT3就是其中之一,其目標著眼于培訓未來的教師使用信息技術從事教學。本文即從PT3入手分析美國職前教師培訓的現狀,并借鑒其成功的經驗,提出我國職前教師培訓的改進思路。
一、 美國PT3項目的現狀分析
(一)PT3項目的背景、目的
所謂PT3(Preparing Tomorrow’s Teachers to Use Technology),即“培訓未來的教師使用技術”的簡稱,是美國聯邦教育部于1999年啟動的針對職前教師技術教育的大型資助項目,旨在鼓勵和扶持對職前教師進行技術教育的創新實踐,是為“培養未來教師使用技術”而創立的項目。
該項目源于當今美國教育的時代背景,作為發達國家,美國在上世紀末已基本實現了教育信息化硬件環境建設,但調查發現,當他們花費了數十億美元為學校裝備了計算機和網絡等現代教育技術設施后,僅有1/4到1/3的教師能在教學中熟練應用。很多職前教師僅知道如何使用計算機,如何上網,而還沒有學會如何很好地使用技術創建和實施高質量的富含技術的課程來進行教學,很多職前教師的課程與技術整合的技巧有限,不能充分利用技術來促進和改善學生的學習。
為解決這些實際問題,教育信息化的重心逐漸轉向教師培訓,對教師進行職前教育成為教育部門普遍關注的問題。自1999年pt3項目實施以來,僅在2年時間里就資助了441個教育技術應用與培訓項目,包括網上教學項目,受資助者包括學院、大學和各級、各類教育機構的教師,參與項目的教師達到全部教師的52%,項目資金達到3億3750萬美元。這一投資巨大的項目由高等院校、州政府、學區、非營利組織等共同承擔,其目標為加速培養滿足信息時代要求的高質量教師,研究、發展和推廣成功的職前教師技術教育模式,以使未來的教育者精通技術使用,也能更有效地將技術整合到教學中,保證進入課堂的新教師具備有效使用計算機和現代學習技術的能力,創建信息時代的教學環境。
(二)PT3項目的成功經驗
PT3是適應時展而出現的一種教師培訓新形式,縱觀PT3項目實施的6年,我們可以總結出其成功的經驗:
1. 革新傳統的教師培訓內容,重視技術的培養
依據教育技術能力標準要求,美國職前教師教育課程進行了改革,更加重視對職前教師技術使用能力及技術與課程整合能力的培養。例如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PT3 項目是在實習學校培養職前教師的技術與課程整合能力。PT3 項目讓教育技術教員和學科教學法教員走到一起,為使職前教師完成實際教學體驗而共同設計所需的實習環境。為了支持職前教師在教學中更好地開發使用技術,PT3@ASU 項目特別強調要為這些老師提供及時地支持,這些支持包括技術和教學法兩方面,如幫助他們獲得上課所需要的技術資源,指導他們在特定教學環境下恰當地使用技術等等。
另一個例子是內華達大學拉斯韋加斯校區(the University of Nevada, Las Vegas)和克拉克縣學區(Clark Country School District )一起實施的THREAD (Technology Helping Restructure Educational Access and Delivery)項目,該項目是通過提供合作規劃過程、專業發展機會、可用技術資源和一對一支持等方式,創建職前教師學習技術的浸入式環境。其主導思想是“技術應該像線一樣編織在學生的各項學習活動之中”,旨在使職前教師深刻認識并熟練掌握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方法。學院為此改善了技術條件,讓師生有機會接觸多種技術和資源。同時教育學院還和學區教師一起設計職前教師的實習,幫助職前教師按照ISTE 標準整合技術。正是由于對技術的特殊重視,該項目獲得美國教師教育學院聯合會2002 年技術創新應用最佳實踐獎。
2. 建立促進職前教師技術培訓的多方合作
美國教育部鼓勵中學、大學、教育類機構之間的合作,也包括學校和企業、組織之間的合作。例如,衣阿華州立大學教育學院和四所k-6 學校的TechCo項目(The Technology Collaboratives for Simultaneous Renewal in Teacher Education ),即以John Goodlad 的“同時革新”理論(theory of simultaneous renewal)為依據,主張教師教育學院和中小學必須一起合作才能完成對教師技術與教學整合能力的培養。為此,二者分別為合作做出相應的工作:衣阿華州立大學教育學院從2000 年開始每年成立一個學生實驗組,從二年級開始連續三年系統學習富含技術的教師教育課程,每門課程都要求去學校實習。而四所k-6 學校正是其實習點,為此他們特設了一些新的專業發展結構,比如每月每個學校都有一天為技術服務日,主要接受由衣阿華州立大學教育學院的教師和實習生對學校教師提供一對一的幫助。這樣在衣阿華州立大學教育學院和四所k-6 學校之間建立起一種良好的合作氛圍,實習生可以在四所k-6 學校的課堂充分發揮在教師教育課程中所學到的技術與課程整合方法,并因此促進了實習學校技術與課程整合總體水平的提高。這樣的合作既可以促進大學和實習學校之間的溝通交流,也可以相互促進彼此的教學效果。
3. 學習者合作社區作用的體現
在合作學習成為一種趨勢的信息時代,教師職前培訓也深受這一時尚的吸引,之所以要建立這樣一個合作社區,是因為研究發現:要想在教室里充分地使用技術,必須要與他人合作,創新需要見多識廣,需要與他人交流經驗,而這種交流的社區在教師職前培訓領域還屈指可數。匹茲堡大學PT3項目即是其中一個,該項目的核心思想是要建立一個學習者的合作社區(the Collaborative Communities of Learners, CCOL),在社區中參與者是平等的,可以不斷地反思、提出質詢。每一個參與者也即學習者,因為每個人都會在這個社區中從別人那里學到很多東西。這個項目所建立的CCOL 包括了14所機構的未來教師、大學教員、實習導師和學校管理人員,這些機構有大學、公立學校、私立學校、非營利機構和公司。通過各種形式的項目活動為參與者創設交流經驗、分享成果的環境,使得合作社區的作用體現得淋漓盡致。
二、我國教師職前教育信息化培訓的誤區分析
當前我國職前教師教育的工作主要由師范院校來承擔,而職前教育信息化的培訓主要體現在高校對學生信息技術技能的培養上,盡管當前廣大師范院校都開設了信息技術課,但基本上仍只是作為師范專業的公共選修課來實施,并且由于師資和各種條件所限,此類課程都只在內容和形式上完成最基礎的教學需要,而與實際的信息技術教學目標存在著很大差距。這些差距嚴重阻礙了學生在校期間相關信息技能的提高。
1.在內容上,簡單地用計算機基礎課代替信息技術教育
縱觀目前高校的信息技術課程設置情況,我們發現大多數院校的信息技術課程只是停留在面向非計算機專業學生教授諸如傳統的計算機操作系統、文字處理軟件、電子制表軟件、數據庫以及一些課件制作軟件等基本計算機技能的層面上,其實這些計算機基礎知識早在初高中信息技術課程中學生都已接觸,此類教學內容無疑是低水平的重復,并沒有在實質上體現高校信息技術培養的優勢。
高校師范生的信息技術教育內容應該是為他們開設有關信息技術在教育應用方面的課程,并給學生提供將理論應用于實踐的途徑,可目前開設的諸如《計算機應用基礎》之類的課程普遍存在著內容老化、缺乏網絡支持的現象,更未涉及信息觀念、信息化手段在教育教學中的運用問題。
2.在模式上,傳統教學模式不利于學生知識的遷移和技能的培養
由于條件所限,目前師范院校的信息技術課還主要以傳授基本理論和演示基本操作為主,學生實踐的課時相對較少,使得學生缺乏運用信息技術的經歷,缺乏運用技術提高教學效果的感受,缺乏主動運用信息技術的意識。由此,結合高校信息技術課程的培養目標,在教學模式上應采取學生主動實踐、主動運用、主動探究的模式,使“技術”能真正融入到教學實踐中。
3.在策略上,教育實習遠不能滿足職前教育信息化培訓的要求
目前師范生所能接受到的職前培訓僅僅以教育實習的形式體現出來,而4~6周的實習主要是專業實習,大多數學校根本就沒有提供其他時間開展信息技術的教育實踐運用,實習教師缺乏實際操作和運用信息技術的機會和條件,這與信息化培訓的要求之間產成了極大的矛盾。因此,高校應該考慮采用新的方式,對“準教師”們進行信息技術培訓,使其適應信息時代對新一代教師的要求。
三、PT3項目對我國教師職前教育信息化培訓的啟示
中國的教師職前培訓現狀不容樂觀。師范生的職前教育信息化培訓關系到21世紀教師的素質,關系到21世紀創新人才的培養。為此,推進職前教師教育信息化培訓是一項關系國計民生的偉大工程。綜合美國PT3項目經驗并考慮國內現實狀況條件,筆者認為,可以采取以下策略來優化當前國內的職前教師教育信息化工作:
(一)改革現有師范院校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模式
為培養信息時代的準教師,結合信息技術課程的實質內涵,應讓學生明確信息技術能力不僅僅是掌握簡單的辦公自動化和計算機基礎知識,而是包含對信息的獲取、加工、處理、應用和創新的能力,最重要的是,在教學實踐中合理利用信息技術來提高教學效果的能力。因此,在教學內容上,既要注重基本概念技能的傳授,也要注重教學策略、方法和教學設計的示范,要讓學生明白如何使用信息技術來提高教學效率和效果。
另外,在教學模式上,單一的傳授理論和演示操作遠遠不能滿足讓學生應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實踐的需要。因此,在前期理論和演示的教學中,指導教師應充分注意信息技術的創新性使用,給學生做好利用信息技術,提高教學效果的表率,并給學生提供主動實踐、主動探究、主動創新使用的機會,使學生在實習期間嘗試性地運用這些技術,那么在以后的教學中就能探究創造性技術的使用了。所以在教學模式上,要大力推進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使未來的教師在接受專業培養期間就接受良好的信息技術熏陶,為他們日后適應信息化的教學環境鋪平道路。
(二)建立校際交流,實現各校優勢互補的合作培養機制
美國衣阿華州立大學教育學院和四所k-6 學校的TechCo項目為我們做出了多方合作的典范。當前我國的師范教育面向的用戶主要是中小學校的基礎教育,高校的信息技術教育若與信息化開展較好的中小學進行合作,其發展前景將是非常樂觀的。不僅能給師范生提供真實的教學環境來運用信息技術,并進行探索創新,提高學生自身的信息技術應用技能,同時也能提高中小學校的教學效果。另外,這些中小學校教學一線的教師,往往不乏信息技術應用能力較強的教師,師范生在實習過程中可以“拜師學藝”,用這些教師優秀的實踐經驗,指導實習生的信息化教學實踐嘗試。
另一方面,從事職前教育培訓的高校之間也可以建立校際間的交流,開展同一項目的不同學校之間也有各自的特點和優長,校際間的交流可以起到取長補短,相互借鑒的作用。通過校際交流,教師可以接觸到不同的學校文化、教學情景,融合不同的教育教學思想,這對于豐富教師經驗,提高教師素質是極其有效的途徑。尤其在中國教育資源相對匱乏的情況下,擴大優勢教育資源的輻射影響,將是全面提升我國教師質量和教育質量的一個重要途徑。
(三)適應課程改革的需要,將信息技術作為工具整合到學科教學中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作為當前教育領域的一種時尚,吸引了包括從中小學基礎教育到高校專業教育各階層教育工作者的注意,課程整合如雨后春筍般在各級各類學校開展起來,這也正是適應我國課程改革的需要而出現的必經之路。當代課程改革極為強調課程的整體性和綜合性,目標綜合課程、研究性課程等早已進入中小學課堂并成為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使教育擺脫獨立學科單一教學,缺少必要的學科綜合這一困境,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做了大膽地嘗試。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是指將信息技術以工具的形式與課程融為一體,將信息技術融入課程教學體系各要素中,使之成為教師教學的工具、學生認知的工具、重要的教材形式、主要的教學媒體。這一理念正適應當今社會對人才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需求,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和利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實現了信息時代創新人才的培養目標。
四、結束語
美國,作為信息技術高度發展的國家之一,其教師職前教育培訓也必須隨著信息化程度的逐步深入而不斷調整、革新。任何一個國家的傳統的教育模式都會面臨信息時代的考驗和挑戰。當然,作為信息化教育起步較晚的我國,教師的職前教育培訓也需要迎接信息社會的挑戰。作為信息技術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我們應著眼教育未來發展的前景,設計出適于信息化背景的職前教師教育培訓模式,力爭使每位“準教師”在走上講臺之前就具備有良好的信息素養和信息技能,并能在教學實踐中靈活應用信息技術以提高教學效果,為今后從事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學工作做好充分準備。借鑒美國PT3項目的經驗,以適合中國具體國情作為前提,來分析我國職前教師教育信息化培訓中的誤區,并提出改革思路,使之適應信息社會對明日教師提出的要求,從而推進我國的教育信息化,將大有裨益。
參考文獻:
[1] PT3官方網站[DB/OL] pt3.org/
為了進一步加強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促進遠程教育優質資源在各學科教學中的應用水平,提高教師的信息技術素養,充分發揮電子備課室的作用,促使全體教師熟練掌握多媒體課件的制作方法,掌握運用網絡搜集、整理、處理信息的方法,從而優化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特制定本學期教師信息技術培訓計劃如下。
二、組織安排:
由信息技術教研組具體組織實施。
三、 培訓方法:
采用集體指導、互幫互學、上機操作的方法。全體教師參加培訓,中年教師重點輔導,45周歲以下教師考核過關。具體為各任課教師結合自身教學實際設計出一課時的課件制作腳本,按電子備課室使用安排在規定的時間內由輔導幫助制作一個多媒體課件,并在課堂教學中加以運用。
四、 培訓內容:
Windows基礎;網絡基礎及計算機安全;Word基礎;Excel電子表格; PPT幻燈片制作等內容。
具體要求:Windows基礎:計算機系統基本組成與結構;操作系統的功能特點、啟動與退出;圖標、窗口、菜單、對話框、文件、
文件夾、驅動器的概念與操作;資源管理器的基本功能與使用;常用程序安裝、刪除與幫助的使用。桌面、窗口操作;控制面板的使用;輸入法;附件(記事本、寫字板、畫圖、媒體播放器、錄音機、計算器等)的使用;顯示分辨率的設置;殺毒軟件的使用等。使用IE瀏覽;收藏夾(收藏、整理、導入、導出);搜索;下載;電子郵件等。網絡病毒知識及預防等。
文字處理(word):學會一種漢字輸入法(建議采用五筆輸入法或全拼輸入法);文檔的建立、打開、保存等;文檔的基本編輯;文檔的排版(字體、字型、字號、字間距、行間距、段落格式的設置);文檔的頁面設置與打印輸出;表格制作、公式編輯、圖文混排等。軟件:Word20xx/XP。
電子表格(exce):電子表格的基本知識;建立、編輯工作表,設置工作表格式,制作的操作;使用公式和函數,用Excel進行數據的統計,Excel與Word的綜合運用。軟件:Excel20xx/XP。
課件制作ppt:演示文稿軟件的功能、特點及應用;創建幻燈片或利用模板建立新幻燈片;輸入編輯文字、圖片、表格、語音、動畫、視頻或其它對象;編輯與修飾幻燈片;超級鏈接;組織與整理幻燈片;設置放映方式和效果;放映與打印幻燈片。軟件:Powerpoint20xx/XP。
五、培訓考核:
1.各任課教師必須按時參加學習培訓,并填寫電子備課室使用登記表。期末以培訓登記冊量化考核。
2.各任課教師在期末必須上交一節有較高質量的多媒體課件制作腳本和課件,此課件作為學校的共享資源。期末作為一次上交材料進入常規教學量化評估。
3.凡參見培訓的教師必須將自己設計制作的多媒體課件運用于課堂教學,期末以此作為常規教學量化評估中上課一項評分的參照。
教師20xx年信息技術培訓計劃(二)一、 培訓目的:
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以及專題學習網站的建設和應用是教育部十五規劃課題中有關信息技術的兩個子課題,也是新一輪課程改革的一個熱點。為了使我校教師進一步感受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重要作用,并熟練掌握多媒體課件和專題學習網站的制作方法,掌握運用網絡處理信息的方法,從而優化課堂教學手段,進一步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學校決定對全體教師舉行信息技術方面的培訓。
二、培訓對象:
全員培訓45歲以下教師。
三、培訓內容、方式及培訓教師:
本次培訓將采用集中培訓和個體指導的形式。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的內容:
1、PowerPoint20xx幻燈片課件制作
文稿演示軟件的功能、特點及應用; 創建幻燈片或利用模板建立新幻燈片;
輸入編輯文字、圖片、表格、語音、動畫、視頻或其它對象; 編輯與修飾幻燈片; 超級鏈接;
組織與整理幻燈片;
設置放映方式和效果,放映與打印幻燈片。
2、FrontPage 20xx網頁網站設計制作
FrontPage 20xx軟件的功能、特點及應用; 網站基礎知識,網站和網頁的關系; 網頁的建立和修飾;
網頁中文字、表格、圖像、動畫、音視頻的使用; 網頁的鏈接;
網頁的組織與;
3、多媒體作品制作
多媒體信息的采集和壓縮技術簡介; 圖像、語音、動畫和視頻的簡單處理; 多媒體制作工具的使用。
四、培訓時間:
培訓時間從本周開始,至本學期結束,必要時在期末學習時間中抽一至兩天進行培訓。具體時間安排:每星期安排兩次培訓,每次歷時兩節課,即星期一和星期四的下午第四節課,力爭以較充裕的時間保證培訓工作的實效性。
五、組織形式:
結合我校實際情況,星期一、星期四下午第四節主要對全校專職教師進行培訓,個別老師如有特殊情況可以適當調整培訓時間。
六、 培訓要求:
1、遵守請假制度,有事履行請假手續;
2、按時出席,不遲到,不早退;
3、集中培訓時,要求教師認真做好筆記;
4、遵守機房一切規章制度制度。
七、考核辦法:
1、每一位老師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設計制作至少一個幻燈片演示課件;
2、語文老師在本學期內設計制作完成自己的班級站點,其他學科的老師結合自己的學科特點和教學實際設計制作一個專題學校網站,各室主任完成本室的主頁建設。
3、無論是課件還是班級站點、專題學習網站均要以實際的文件包的形式提交到現代教育技術中心審核,然后到學校網站上供大家學習和交流,不能只提供網址。
教師20xx年信息技術培訓計劃(三)一、 培訓目標
根據時代的要求,結合我校教師信息技術教育發展的需要,現決定對現有的教師開展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培訓,為我校的電教科研工作再上新臺階奠定基礎。
作為一名教師必須不斷充實與更新知識,提高專業素質與教學能力,使自己在教育觀、教學觀、課程觀、知識觀、學生觀、人才觀、質量觀等教育思想方面都有重新認識的必要,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的工作已在全區開展,并已在實踐中總結出“以信息技術作為學生基本認知工具”等教學模式。使自己在新課程實施過程中盡快成長,掌握現代教學手段,更好的為教育教學服務。
二、培訓對象
高山山后小學全體教師。
三、培訓原則
1、面向全員,突出骨干,按需實施,分類指導。
2、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
四、培訓時間
1、業務學習時間集中培訓(每學期開學第二周周五下午)。
2、科任教師分教研組、備課組集中培訓。
五、培訓內容
1、電腦的基本操作,正確開關機步驟;組合鍵的使用方法;保存方法;英文字母的輸入、中文漢字的輸入;文件夾的建立、重命名、復制、剪切。
2、利用局域網辦公為教學與備課服務。
3、關于word方面的內容,使用word編輯軟件進行文字排版等利用word編輯和排版一份滿意的試卷。
4、PowerPoint幻燈片課件制作,如文稿演示軟件的功能、特點及應用;創建幻燈片或利用模板建立新幻燈片;輸入編輯文字、圖片、表格、語音、動畫、視頻或其它對象;編輯與修飾幻燈片;超級鏈接;組織與整理幻燈片;設置放映方式和效果,放映與打印幻燈片。
5、Excel電子表格制作,講述文字及表格的格式化 、數據的錄入及相應的設置 、數據的處理如篩選、排序、分類匯總等、圖表的制作及函數的運用和打印等。
6、信息技術如何與各學科教學整合。
六、組織形式
集中在多媒體教室進行。
七、培訓要求
1、提高信息技術意識,真正使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我們就是要通過信息技術培訓,切實提高教師的信息意識,將信息意識灌輸到教師的頭腦中,使信息技術與學科的教學有機的融到一起。
2、加強技能學習,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使教師熟練掌握計算機的操作是基礎,也是關鍵。在今年的培訓中,我們結合學校教學和教師實際,以幻燈片制作技巧為重點,主要培養教師對Offcie 20xx的使用水平,。
3、參培教師要遵守請假制度,有事履行請假手續。
4、按時出席,不遲到,不早退。
本周的教師信息化能力提升教學,使我們真正的開闊了視野,在學習上有了一個全新的方向,對教學信息化有了新的認識。
從鮑加農老師的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與職業教育教學深度融合,詮釋了深度融合,明確了現在教師已經不能僅僅是單一的教和學,還要在教學中融入信息技術,構建一個網絡智能學習體系。高鴻老師的貫徹落實《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推動新時代職業教育改革發展,將教育部的最新教育理念詳實的講解,再一次強調了課程思政的重要性,進一步理解了1+X證書制度試點工作,使我們緊迫感加強了,更加認識到應該活到老、學到老,真正做一個復合型教師,這樣才能使我們的學生在1+X證書制度工作中穩步發展。董宏建老師的課,我的印象是最深的,董老師講解的職教教師教學能力大賽水平提升三部曲,真是受益匪淺。有時想想,工作學習了幾十年,教案寫的和董老師講的還真是有差距,就以目標和學情來說,以前只是按照教學大綱要求來設定目標,聽了董老師的講授后,明確了教學目標的設定是根據學生們的情況而定,學情不是泛泛的,而是根據每一屆學生的實情來設定的,所以每一次的教學目標也就有差異,董老師講解教學目標的闡述,也使我更加清晰教學目標的可實施性的重要性。這對我在工作中真的有很大的幫助。還有許瓊老師的精彩演講,運用的先進技術不僅讓我們大開眼界,還給我們留下了很多珍貴的資源。總之,本周的授課不僅有以上的名師傳授講解,還有實戰技術的演練,先由向日葵軟件公司派出有實際經驗的老師講解實例,通過專題講座與案例分析和演示操作的方式,不僅教給我們知識和技巧,還在一些細節上講解十分細致,并讓大家去實地考察,切身體會真正的科技現代化教學,這樣不僅眼界開闊,還使大家在不同程度上都得到了提高,真正的學有所獲。
總之,本周的課程十分精彩,我將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斷學習,努力把所學到的教育信息化運用到教學中,使我的課堂更加精彩!
二、組織安排:
由信息技術教研組具體組織實施。
三、培訓方法:
采用集體指導、互幫互學、上機操作的方法。全體教師參加培訓,中年教師重點輔導,45周歲以下教師考核過關。具體為各任課教師結合自身教學實際設計出一課時的課件制作腳本,按電子備課室使用安排在規定的時間內由輔導幫助制作一個多媒體課件,并在課堂教學中加以運用。
四、培訓內容:
Windows基礎;網絡基礎及計算機安全;Word基礎;Excel電子表格;PPT幻燈片制作等內容。
具體要求:Windows基礎:計算機系統基本組成與結構;操作系統的功能特點、啟動與退出;圖標、窗口、菜單、對話框、文件、
文件夾、驅動器的概念與操作;資源管理器的基本功能與使用;常用程序安裝、刪除與幫助的使用。桌面、窗口操作;控制面板的使用;輸入法;附件(記事本、寫字板、畫圖、媒體播放器、錄音機、計算器等)的使用;顯示分辨率的設置;殺毒軟件的使用等。使用IE瀏覽;收藏夾(收藏、整理、導入、導出);搜索;下載;電子郵件等。網絡病毒知識及預防等。
文字處理(word):學會一種漢字輸入法(建議采用五筆輸入法或全拼輸入法);文檔的建立、打開、保存等;文檔的基本編輯;文檔的排版(字體、字型、字號、字間距、行間距、段落格式的設置);文檔的頁面設置與打印輸出;表格制作、公式編輯、圖文混排等。軟件:Word20xx/XP。
電子表格(exce):電子表格的基本知識;建立、編輯工作表,設置工作表格式,制作的操作;使用公式和函數,用Excel進行數據的統計,Excel與Word的綜合運用。軟件:Excel20xx/XP。
課件制作ppt:演示文稿軟件的功能、特點及應用;創建幻燈片或利用模板建立新幻燈片;輸入編輯文字、圖片、表格、語音、動畫、視頻或其它對象;編輯與修飾幻燈片;超級鏈接;組織與整理幻燈片;設置放映方式和效果;放映與打印幻燈片。軟件:Powerpoint20xx/XP。
五、培訓考核: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17)09-0070-02
1 前言
教學信息化的發展促進了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的整合。信息技術應用于課堂教學,改變了傳統教學方式,對學生也產生積極影響,對提升學生對信息技術的興趣,引導學生主動提升自身信息技術能力和學科探索能力具有積極的作用。很多學校在推動信息化教學過程中,采用與教學科研相結合的方法,學科教研活動取得較好的效果。教師在教科研活動中,積極爭取教學科研的指導,專業技能得到很大提升,打破了教學信息化應用瓶頸,教學效果明顯增強。
2 以教科研為引領,重視重難點突破
探索信息技術下的學法指導 現代化教學理念下,信息技術應該作為學法指導的重要手段。
首先,教科研活動要重視信息技術下的學法指導活動。毋庸置疑,近年來教研部門組織開展的多以教學為主要方向和培訓目的的信息技術培訓活動,對教學信息化發展起到積極推動作用,不足是對學法方面有所忽略。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關鍵點是如何讓學生學會主動學習,因此,學法指導方面的培訓與創新思考就變得格外重要,應該盡快填補這方面的空缺。
其次,教科研要開展信息技術條件下的學法指導活動,學法指導應更為具體有效。信息技術下的學法指導要以軟件模板的運用指導為主。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對學生自學的引導和調控[1]。引導的內容包括對學習目的、學習內容、教學形式和網絡學習方法的提示、說明和介紹,依情組織網上學習討論、個別化輔導、答疑、練習和評價等。如師生社交軟件的下載、使用,可以讓學生與教師進行更為真誠的溝通,形成良好的學法指導路徑。
另外,避免不加選擇、無限制地濫用軟件技術。目前有很多學習軟件充斥于學生的學習生活之中,如諸多的作業完成軟件等。教師要指導學生合理地選擇運用這些軟件內容,可以將自己認可的學習方法介紹給學生。
探索信息技術條件下的教法指導 現代教育教學活動要以學生為主體,因此,設計的學習情境,給予的學習資源,開展的學習活動等,都要緊緊圍繞學生來展開。教科研組織要針對信息技術的輔助作用進行教師的教法指導工作。
首先,指導教師學會應用,提高技能,如微課制作、動畫制作、多功能文檔制作等。只有熟練掌握這些技術,教師才能夠經常性地使用;如果只是“會”而不是“熟練”,那么到具體的教學工作之中,教師還是會減少使用的頻率,信息技術的輔助教學作用還是無法得以完整實現。
其次,指導教師在教學設計中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例如:運用多媒體創設情境,激發興趣,搭橋鋪路;借助動畫技術引導探究,合作交流,化解難點;借助多媒體課件分層練習,鞏固新知,增強效果。運用信息技術輔助學習,學生常在網絡中收集相關材料,包括文字、圖片、動畫等,教師要掌握指導學生開展信息化輔助學習的方法,根據學習目標進行信息篩選,并對選取的信息進行分析加工,再進行組合和再創造,最終得到學習成果,使學生在掌握方法的基礎上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2]。
3 在應用中深化課程整合
信息技術在課程中的應用,要求教師準確把握教材的處理、學生的特點、教法的變革,努力提高信息素養,即獲取、選擇、加工信息的能力。
指導學校不斷完善信息技術硬件條件 首先,學校網絡寬帶及設施要符合應用要求,保證學校網絡接入水平、設備條件符合標準,實現全覆蓋,支持課程與網絡的整合。其次,學校要配備并及時更新與信息化教學相關的設備設施,包括多媒體教學終端,如電子白板、電腦、投影儀、畫圖軟件等,以及可視化集中控制、數字化雙向視音頻、網絡電視直播、課件點播、VOD視頻點播、AOD音頻點播、雙向電視教學、示范教學、智能廣播等資料設備等。
不斷提升教師的信息技術能力 通過信息技術的相關培訓,全面提升教師信息技術應用的能力和水平;促進教師轉變教學方式,深入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現教師終身學習,有效促進教師自主發展。培訓活動要重視階梯分層次培訓,培訓方式靈活多樣,可以嘗試采用“課程學習+資源分享+線下實踐成果+網絡研修+論壇研討+網絡作業”的模式,引導教師在學習活動中學會資源共享和自主探究學習,促進全面掌握培訓內容。中、高端培訓活動的內容要以貼近教學的內容為主,如“音視頻素材的編輯與加工”“圖片素材的處理與加工”“Science Word的初步操作”“交互式電子白板在教學中的運用”“微課制作”等。另外,在具體培訓設計過程中,要盡可能詳細地設置學習內容。如三維動畫制作的技術內容是比較復雜的,教科研組織在培訓活動中要設置針對具體課程內容進行建模(包括場景、角色、道具的模型),為設計的場景進行動畫制作,運用燈光、鏡頭的技巧,最終把渲染和特效輸出的序列幀導入合成,為其校色,添加o助效果,最后完成設計等內容。還可以利用動畫構建理科學習的微型世界。許多微型世界已被開發,尤其是在數學和科學學科中。
4 以課堂教學為主體,堅持有效性教學
堅持實效,避免追求形式 信息技術輔助課堂教學,首先要求避免追求表面化、形式化。教科研組織要幫助教師解決信息技術學習及教育教學工作中的實際問題,要與一線教師構建網絡溝通平臺,然后具體地幫助教師利用信息技術指導教學活動,并保證教學實效性,避免輕視教科書上的某些知識點[3]。其次,要在培訓中強調必須根據學生的身心特點選擇多媒體信息技術。界面制作要合乎自然,切忌過于花哨,以免有嘩眾取寵之嫌;要樸實,交互不能很多、很復雜,避免造成課堂操作的手忙腳亂;一定要適時適度,切忌頻繁濫用;避免過分夸大信息技術的效用。采用信息化教學手段,并不意味著全面摒棄傳統的東西,不應忽視傳統教學手段的作用。另外,教科研部門要開展一些競賽活動,通過競賽來發現教師不合理使用信息技術的問題,將問題整理起來,然后針對性地開展信息技術應用指導及培訓。
精心制作課件 教學課件要精心制作,避免粗疏湊合。如有些教師制作課件,未能找到合適的音樂,便湊合著找一段用,與課文本身的感情基調不相吻合,甚至相互抵觸,影響教學效果。教科研可以組織教師聯合建設課件資源庫,支持教學應用。此外,教科研部門還可幫助解決教學中遇到的一些實際問題,如指導并與教師共同選擇合適的制作平臺,包括:PowerPoint是一種易學易用的軟件,操作方法簡單,能在短時間內編制出幻燈片類型的課件,具有較強的時效性;Authorware是課件制作者用得最多的軟件之一,能把文字、符號、圖像、動畫、聲音、視頻等整合在一起。
5 結語
綜上所述,教學科研部門通過對教師的培訓和指導,可有效化解教師在信息化教學中遇到的難點,促進教學信息化健康發展,有利于教師形成較強的信息技術能力,并將這種能力應用到課堂教學之中,提升教學的實效性。
參考文獻
在新課程改革中,新的教育理念不斷涌現,為我國基礎教育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如何才能盡快地將新的教育理念內化到農村教師教學活動中,促進農村教師專業化發展,成為全社會和教育界關注的一個問題。與城市學校相比,我國農村學校在觀念意識、資金投入、課程資源、教師整體素質等方面都存在較大差距。充分了解農村教師的特殊性,采取有針對性的有效培訓方式促進教師專業化,對保證新課程在農村的順利實施,提高我國農村教育水平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一、當前農村教師專業化培訓方式存在的問題
1.盲目效仿城市,培訓方式缺乏針對性
在目前的教師專業化培訓中,對城鄉教師采取同一個培訓方式是較為普遍的做法,即實行團體推進,安排統一的通用知識培訓和專業學科培訓,使用同一個標準進行評價,而忽略了根據城鄉教師的不同特點和差異性進行有針對性的分層培訓。由于經濟發展及各方面的原因,我國教育存在著嚴重的城鄉差異,如果單純地將城市教師專業化培訓方式移植到農村,或者試圖尋求一種具有普遍性的培訓方式,這樣的做法難以達到預期的目的。
2.培訓目標不明確,專業化發展內涵模糊
當前各級各類教師培訓中普遍存在目標泛化的問題。一方面,缺乏明確的培訓目標,使很多學員誤認為培訓就是提高教學業務水平,對教師進行職后再教育。另一方面,培訓目的籠統化。特別是在新課程實施以后,對農村教師的培訓主要圍繞課程改革進行,缺乏明確的以促進農村教師專業化為目的的培訓,使得農村教師很難真正明確教師專業化的內涵及目標。
3.培訓方式單一,不能滿足專業化發展目標要求
目前最常用的培訓方式,就是把農村教師集中到培訓機構進行培訓,主要的教學方式仍以傳統的講課為主,方法單一,手段落后。從頭到尾都是專家在臺上講,學員在臺下聽。大部分學員都很珍惜培訓的機會,認為是提高自身素質最好的機會,覺得專家講的旬旬都是寶,整個培訓過程都忙于筆記,缺乏消化、理解、參與和實踐的機會。這樣的培訓方式不利于農村教師實際能力的提高。
其次,集中培訓通常是集中好幾個地方或者學校的教師,甚至將城市和附近農村學校的教師集中在一起培訓,培訓方式及內容“一刀切”。這樣不僅不能體現農村教師培訓的特殊性,反映不同地區不同學校的情況,而且也不能滿足教師個性化的需求。
4.培訓內容空泛,缺乏實際操作性
首先,在培訓內容的設置上,許多培訓專家仍秉持成人學歷教育知識補償的觀念,重理論知識的傳授,輕實踐性知識的獲得;重顯性知識的傳授,輕隱性知識的形成;重系統完整的學科理論知識,輕教師能力的培養。特別是在新課程實施后,培訓內容主要集中在新課程的理念、標準、教學策略、學科課程教學方法等方面,很少涉及課程開發、教育教學研究方法等關于課堂實際操作以及農村教師“研究”水平的培訓。
其次,培訓內容脫離農村教師實際,操作性不強。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培訓課程和教學內容比較陳舊,職后培訓內容與職前培養有重復現象,不能完全反映時代的需求。第二,培訓內容未能直面農村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和新課程實施過程中所面臨的實際問題,缺乏與農村新課程實踐相關的本土化因素。第三,培訓內容未能考慮到農村學校及教師實際的水平和需要,參訓人員無法在實際課堂教學及專業化過程中運用培訓內容,流于紙上談兵。
5.缺乏培訓反饋,忽視教師發展遠景規劃
培訓通常在一個較短的時間內集中進行,培訓結束之后,專家與教師、學校與培訓機構之間的聯系很少。因此,學員在實際教學或者提高自身素質過程中遇到的很多問題,不能得到直接的較快的解決。反饋機制的缺乏,導致農村教師的專業化不能持續進行,短時間的培訓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讓農村教師增加知識,拓寬視野,但是并不能真正促進其專業化發展。 轉貼于
二、完善促進農村教師專業化的培訓方式
校本教研方式是目前公認的促進農村教師專業化發展的現實選擇,但是很多貧困地區的學校,缺少能夠進行校本教研的骨干教師,使得校本教研成為了空談。而我們在對集中培訓方式進行反恩的同時,也應該看到其實際可操作性。因此,新型培訓方式應將集中培訓方式和校本教研方式相結合。完善農村教師專業化培訓方式,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進行。
1.以培養農村教師的自我反思意識和能力為培訓目標
教師的自我反思是改變教學行為的基礎,在反思過程中使教學實踐充分體現教育理念,并從中發現新問題,以此來進一步激發教師進行自我學習的欲望,這是教師專業化的核心所在。因此,在培訓中應啟發和激勵農村教師積極反思,要善于讓參訓者圍繞培訓的主題,廣泛查閱資料,認真審視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為,認真地進行思考,然后帶著這一切走進培訓,與別人交流。
2.以滿足農村學校特殊性為原則采用多種培訓方式
培訓方式的制定應充分考慮農村學校的實際情況以及農村教師的生活背景,充分利用農村學校已有的學習資源,靈活運用集中培訓、校本教研培訓、遠程培訓等多種方式。可以采用集中培訓方式對其進行通用知識培訓,讓農村教師在較短時間內了解和掌握新課程改革的精神及要求;也可以組織專家團到農村學校進行分散現場培訓,重點開展校本教研培訓,對教師的課堂教學進行觀摩,指導課程改革在學校順利實施,同時,讓教師從理論的層面審視自我,促進專業化發展。
3.以滿足教師的需求和解決問題為培訓主要內容
要以農村教師在實施新課程的實踐中面臨的問題為切入點,根據農村教師的工作實際、個體興趣、原有的知識水平及專業化發展的走向選擇培訓內容。由于農村教師的水平整體偏低而且參差不齊,因此,在培訓之前,應廣泛征詢他們的意見,了解他們的興趣、需求以及工作中的重點和難點,并以此作為制定培訓內容的依據,使培訓內容更加貼近農村教師的工作實際和生活實際,構建富有針對性、個性化的培訓內容體系。
4.以教師專業化的遠景規劃為核心建立培訓反饋機制
中圖分類號:G726 文獻標識碼:A
實例化教學就是針對課程的知識點、重點、難點等內容,選配適當的例題加以講解說明,把抽象的內容具體化,以幫助學生理解知識的概念、原理,從而快速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在此基礎上,適當加以引申,引導學生作進一步的思考和探索。
筆者多年從事企業信息技術類培訓教學工作,經過長期的教學研究及實踐探索,以及對教學測評、滿意度調查等大量數據的統計分析與比較認為,采用實例化教學方法的課程,其授課質量更高、培訓效果更好。將實例化教學法應用到信息技術培訓教學中,能蚪課程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轉化為與企業工作或現實生活密切相關的看得見、摸得著的具體知識,是從個別到一般、從客觀現實到抽象原理的過程,它符合學員認識事物的客觀規律,在企業培訓中應用有其必然性和可行性。
一、實例化教學的必然性
與學歷教育相比企業培訓有其獨特之處:它不要求知識的系統性、完整性,而以知識的科學性、實用性、時代性和解決實際問題為主要特征。因此,在企業培訓中,授課教師要優質高效地完成培訓任務并達到預期的培訓目標,需要進行科學合理的教學設計。好的教學設計可以產生好的教學效果,可使教學內容豐富充實、教學過程富有吸引力。
企業培訓的目的是提高員工的工作能力,發展員工的職業技能,使其更好地勝任現有及未來的工作任務,從而創造更好的工作效益。合理有效的培訓教學可大幅提高員工的工作能力,通過能力的提升提高企業工作質量,從而創造更好的經濟效益。因此,企業培訓的突出特點就是要直面學員在企業工作中的能力弱項及遇到的實際問題開展教學活動,幫助學員解決問題、提升素質。在企業培訓工作中,為優質高效地完成培訓任務并達到預定的培訓目標,就必須進行有針對性的、合理而有效的教學設計。
在企業培訓工作中,學員大多是在從事企業相關工作的同時參加培訓學習,培訓課時往往少于常規學歷教育。所以,企業培訓更要求授課內容全、有針對性、培訓效率高。
采用實例化教學方法按照“案例―理論―概念”的模式組織教學,通過教學實例直入主題,直接就問題展開教學,使教學內容與企業工作相結合,直觀性強、實踐性強,由此引申出的相關理論與概念更容易理解、更容易掌握,可大大節省培訓時間,提高培訓效率,從而保證培訓質量和培訓效果。因此,將實例化教學法應用于企業培訓實踐有其必然性。
二、實例化教學的可行性
企業培訓的目的就是幫助員工解決企業工作中的問題。采用實例化教學的培訓可以直接面對企業問題、解決實際問題。
在實例化教學方式下,企業遇到的問題就是培訓的課題,員工遇到的問題就是培訓的內容,這些實際問題都可作為培訓教學的實例,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與步驟就是教學中解題的過程。
在企業培訓的實例化教學過程中,授課教師要針對所授內容首先創設一個問題情景,使學員感覺自己就“置身于”解決實際問題的工作情景中,在其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同時,達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效果。在問題情景中,教師通過詳細講解教學實例中的概念、理論、原理、知識與技術,啟發學員主動接受新知識、主動思考、主動探索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法。
相對于參照現有教科書的教學而言,直面企業問題的培訓更富有吸引力和生命力。教學是緊密圍繞教學目標展開的,實現教學目標的關鍵措施在于教學內容的設計及教學方法的運用。只有恰當運用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法從事教學工作,才能保證所傳授的原理、知識和技能準確無誤、具體、全面、可靠、有針對性、有啟發性和拓展性。采用實例化教學法通過教學實例展示教學內容,可以使知識易于學習、易于理解、易于掌握。
實例化教學還可充分調動學員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與學習興趣,通過學員的主動思考與積極參與,活躍課堂氛圍。學員們在輕松愉快的情景下學習知識、掌握知識、享受學習過程,逐步做到主動聯系企業工作實際,活學活用,提升企業工作能力,從而取得更好的培訓效果。
同時,實例化教學更能滿足企業的培訓需要。通過實際問題的解決提升企業工作質量,產生好的培訓效果,從而形成良性互動循環。隨著培訓影響力的增強及培訓規模的不斷擴大,不斷充實的教學實例為今后開展培訓奠定了更好的教學基礎。
三、實例化教學實踐探索
企業培訓的教學過程是一個將教育培訓理論運用于培訓教學實踐的過程。首先,要符合培訓教育理論,符合培訓教學規律。其次,要以學員實際具備的知識與能力為培訓基礎,以準確補充學員知識之不足及提高學員能力之弱項。
相對于非實例化教學法而言,實例化教學既重視基礎理論知識的系統化、綜合化,更注重引導學員綜合學習基礎理論知識、掌握基本技能,進而能夠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采用實例化教學法的最重要環節是教學實例的設計。針對企業信息技術類培訓,教學實例的設計要反映現代信息技術在企業實際工作中的具體應用,聚焦應用現狀,補充知識之不足;展望應用前景,拓展思路、啟發思維。教學實例的設計要符合現代信息技術發展的規律,適合企業員工對信息技術掌握的程度及運用信息技術的能力和水平,適應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現狀。設計和選擇教學實例時應遵循理論聯系實際、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原則,滿足企業培訓內容綜合性強、實用性強、針對性強、靈活性強的要求。
(一)針對管理人員的數據管理問題,設計的教學實例之一
數據信息管理是現代企業管理活動中的重要內容。現代企業經營管理過程中面臨著了大量的數據信息,必需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才能進行快速、高效地收集、整理和加工。
數據管理首先離不開浩繁數據錄入及相應函數應用等內容。為了將企業實用的常用函數及數據錄入、分類加工方法講述給學員,設計了如下教學實例(如表1所示)。
在此實例中設計包含了如下幾個需要實現的功能:
1.從身份證號里提取性別、出生日期信息,計算年齡;2.通過入廠日期計算工齡;3.通過一維及二維下拉列表快速錄入性別、文化程度、科室名稱、班組名稱;4.數據唯一性校驗等內容。
通過此模仿實際案例的教學,學員可從多方位解決在實際工作中遇到的常見問題,既降低錄入工作量、加快錄入速度,又提高了數據一致性與準確性。
此實例是將多個函數、多種操作方法濃縮在一張實用性強、應用面廣的電子表格里。教師便于講解、學員便于理解。電子表格中的函數、公式及操作方法全部以文檔形式附在表格后說明,以便于學員復習鞏固,更便于今后在企業工作中參照使用。
(二)針對專業技術人員PPT應用,設計的教學實例之一
PPT是當前應用廣泛的演示文稿制作軟件。它具有信息容量大、形式豐富多樣、傳播快捷方便等優勢,已經成為現代企業管理活動中一種重要的交流工具。
制作PPT往往要加入圖片,并需要對圖片進行修飾、處理。為此,在一次培訓課中設計了《溫馨家庭》PPT幻燈片作為教學實例(如圖1所示),并附加文字操作說明。在此教學實例中,濃縮了在幻燈片中插入圖片、設置圖片形狀、設置圖片效果、進行圖片組合、進行圖片裁剪、設置圖片透明色,以及選取圖片樣式等內容。
此教學實例將圖片處理的操作方法濃縮在一張幻燈片內,并將原圖(略)與效果圖全部呈現出來,便于學習、便于比較、便于理解和掌握。幻燈片后則附有具體操作說明,以方便學員在今后工作中參考使用。
在信息技術培訓教學中,實例化教學法通常首先給學員展示具體教學實例,講述其功能、原理和方法,從而吸引學員的注意力,提高學習興趣,激發求知欲;然后通過教學實例的講解,使學員在聽課的過程中明確學習目標、掌握學習內容。在此基礎上,引導學員積極思考,啟發他們去探索那些解決問題的新思路、新方法,以發展創新思維。學員們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夠通過這些教學實例回憶相關知識,靈活運用這些知識,從而進一步鞏固教學成果。
四、實例化教學測評與滿意度調查
為了充分了解企業及學員對信息技術培訓項目及課程的滿意程度,深入了解實例化教學方法的培訓效果,我們對采用實例化教學與非實例化教學的培訓課程進行了教學測評,并在企業內進行了培訓效果滿意度調查。
通過教學測評,采用實例化教學方法的培訓項目取得了更好的成績(如圖2所示)。
通過近三年來的培訓滿意度調查(如圖3、圖4所示),在解決實際問題方面及取得培訓效果方面,實例化教學方法更令學員及企業滿意。
五、實例化教學法對授課教師的素質要求
第一,授課教師要深入學習培訓理論知識與方法,掌握培訓教學工作規律,研究培訓教學方法。特別要重視貫徹建構主義思想觀,在實例化教學活動中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從事教學活動。建構主義認為,“學習不應該被看成是對于教師所授知識的被動接受,而應是學習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為基礎主動建構的活動。”在企業培訓的實例化教學過程中,授課教師可針對所授內容首先創設一個問題情景,使學員感覺自己就“置身于”解決實際問題的工作情景中,只有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才能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在問題情景中,教師通過詳細講解教學實例中的概念、理論、原理、知識與技術,啟發學員主動接受新知識、主動思考,進而主動探索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法。
第二,授課教師要有堅實的專業知識基礎和理論素養。只有具備全面、扎實的專業知識基礎和理論素養,授課教師才能在培訓工作中自信地面對學員在工作中遇到的各種困難和問題,游刃有余地運用理論知識指導學員的工作實踐,進而解決學員遇到的實際問題,提升學員的工作能力。
第三,授課教師要對企業工作有切身的認識、體驗與理解。教師要盡可能廣泛、深入地參與企業生產和管理實踐,廣泛、深入地與企業員工溝通和交流以了解并理解企業工作內容,并主動搜集、匯總、整理企業實際問題。
第四,授課老師要在全面周密地M行企業問題的收集與整理的基礎上,將其轉化為教學實例。企業實際工作中出現的問題五花八門,授課老師要能從中發現有價值、有代表性、帶共性的問題,將其匯總、篩選、整理后用于實例教學,以提高教學效果。
在實例培訓教學活動中,授課教師最重要的一項工作是要對所授知識進行深入的分析和提煉,精心設計每一個教學實例,使教學實例有針對性、有代表性,充分體現理論聯系實際的教學原則,達到解決實際問題的企業培訓目的。這些都需要企業培訓教師對教學實例有一個長期不懈的收集、分析、總結、提煉的過程,對教師是一個考驗,任重而道遠。
總之,通過多年的企業培訓教學實踐證明,運用實例化教學法可優質、高效地完成企業信息技術類培訓教學工作,在廣泛提升企業員工信息技術應用水平、提高企業信息化管理與技術水平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值得廣大從事培訓教學的教師們參考、借鑒與應用。
中圖分類號:G45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8454(2017)10-0064-04
一、引言
一直以來,我國高度重視教師的培訓工作,先后開展計算機培訓、信息技術應用培訓、教育技術能力培訓、新課程培訓、Intel未來教育培訓和省培國培。培訓的有效性問題越來越凸顯:面對一般都有繁重工作任務的教師,培訓者面臨重重困難和種種挑戰!一方面,廣大教師對培訓的要求越來越高,例如,希望培訓方實行按需施教,以滿足其個性化需求;希望培訓內容前沿和與時俱進,避免與其之前參加過的培訓內容重復。另一方面,教師參訓的積極性和投入度卻在下降。“身在曹營心在漢”和中途放棄培訓的學員比例逐年增加。面對大量的培訓機會和唾手可得的網絡學習資源,廣大教師不再視培訓為“稀缺資源”和“福利”,有效性和培訓機構的品牌、聲譽和口碑成為教師是否參訓的主要考量點。
那么,如何提升培訓的有效性?基于多年的教師培訓研究與實踐,筆者認為一體化改革才是有效培訓之出路。培訓者必須加強培訓項目的頂層設計,進行包括培訓理念(指導思想)、模式(方式)、內容、方法(手段)、課程資源和教學評價在內的一體化改革,方可達到優化組合培訓系統各要素、各子系統,實現系統整體優化,從而大幅度提升培訓有效性的效果。總體策略是,視培訓為項目研究,做到培訓設計系統化(一體化)、培訓研究常態化(課題化)、培訓工作項目化(項目管理)、培訓流程規范化(標準化)、培訓方法多樣化、培訓人員團隊化、培訓師資專業化、培訓內容模塊化、培訓教學個性化、培訓資源微課化、培訓成果可視化(數字化)、評價方式多元化。
二、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提升培訓一體化改革策略
1.培訓理念改革
培訓理念在整個培訓項目中處于最上位,是培訓項目頂層設計的核心,決定著培訓項目是否既立意高遠(頂天)又貼近一線教師(立地)。
(1)一體化改革理念
培訓是個大系統,人員構成方面包括培訓決策者、培訓者、受訓教師等。其中,培訓者又包括項目負責人、學科首席專家、主講教師、助教(輔導教師)、班主任和其他支持人員。要素構成方面包括培訓的需求、目標、理念(指導思想)、模式(方式)、內容、方法手段、課程資源和評價方式等。因此,培訓項目必須以系統論和系統方法為指導,進行一體化改革,實現以上人員和要素的優化組合,提升培訓的有效性。
(2)教師專業發展理念
信息化教學能力提升培訓的根本目的不是教師學習信息技術,而是提高教師運用信息技術改善教學進而提升自身專業發展的意識和能力。為此,必須確立“技術培訓、教育理論指導和專業發展引領并舉”[1]和“信息化教學設計、數字化學習資源開發、信息化教研教改、網絡化學習、個人知識管理和教師專業發展”一盤棋思想[2],走出“理論、技術、實踐、教師專業發展”油水分離的困境[1]。
(3)“學思行省”與“做中學、做中教、教學做合一”理念
“學思行省”是“學習-思考-行動-內省”的縮寫。波斯納提出了著名的教師專業發展成長公式“經驗+反思=專業發展”,可見反思是教師專業發展最重要的途徑之一。“學思行省”理念應貫穿于培訓全過程,包括課程模塊設置、課程資源開發、課程專題教學、技能操作、作業任務設計、教與學活動設計、教學管理與評價等環節。“學思行省”與“做中學、做中教、教學做合一”的職業教育與培訓理念一脈相承。
(4)“導-訓-研-賽”一體化理念
“導-訓-研-賽”一體化是指“引導(理念、理論知識、方法策略層面)-實訓(技能、實操、工具層面)-研究(信息化教學研究與改革)-競賽(信息化教學設計、說課、課件、微課等)”一體化,與“學思行省”一脈相承,貫穿于培訓全過程。
2.培訓模式、方式、方法和手段改革
(1)針對集中培訓的弊端,采取集中培訓、遠程學習和校本研修相結合的混合式培訓模式。
(2)探索以微課、慕課為主要載體的“導-訓-研-賽”一體化培訓模式
開發系列培訓微課程、慕課,方便教師利用日益普及的智能手機、平板和筆記本電腦等移動終端進行移動學習和碎片化學習。指導學員開展基于微課的說課、上課、評課、分享和交流,提升信息化教學研究與改革能力。
(3)綜合利用各種網絡平臺創建網絡研修社區
發揮教師博客(博客群)、QQ(QQ群)、微信(微信群、微信公共平臺)、K12教育網絡空間、網易云課堂、慕課平臺、教師工作坊的各自優勢,創建適合不同類型學員需要的網絡研修社區,推行網絡研修與現場實踐相結合的混合式培訓。
(4)組建復合型培訓團隊,探索教研式培訓新模式
例如,在信息化教學設計模塊的教學中,組建包括教育技術專家、信息化教學專家、教研員、名師(學科教學專家)、一線優秀教師、行業企業職教專家在內的復合型研訓團隊,開展現場教學診斷和觀課磨課,提升學習實效性。
(5)綜合運用多種形式,開展專題學習
對于理論專題的學習,主要采取專家講座、問題研討、課后反思與課題拓展等培訓方式,充分發揮專家講座高端前沿、專業引領、信息量大、引發學員深度思考的優勢,配以問題研討、課后反思和課題拓展,引發學員觀念轉變和行動跟進。對于設計、開發和技術應用專題的學習,主要采取問題導向、任務驅動、案例分析、實地考察、項目學習等培訓方式,采用“范例演示賞析評價基本技能訓練模仿借鑒改造改良創新”的教學模式[1]。
(6)開放機房,加強實操實訓
中午和晚上開放機房給學員上機操作,多安排上機輔導教師,兼顧兩端。根據學員學科專業背景的差異,主講教師為不同學科專業背景的學員提供多樣化的案例素材,更貼近學員的學科專業。集中培訓學員人數較多,可采取理論課大班制,技能課分班制,充分發揮優秀學員對其他學員的帶動作用,使學員獲得比較充分的技能指導和訓練,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解決地點受限和學員基礎差異大、教學進度難統一等問題。
3.培訓內容改革
依據現代教育技術最新發展、相關培訓標準、學員基礎和需求,確立以信息化教學的設計、開發、應用為核心內容模塊,以信息化教學能力提升為主要目標的培訓方案,設置理論提升、信息化教學設計、數字化學習資源開發、信息化教學研究與改革四大課程模塊,并且保持滾動式迭代更新。其中,理論提升模塊包括信息化環境下教師的新角色、信息化教學現狀與趨勢、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提升策略與路徑等專題。信息化教學設計模塊包括什么是信息化教學設計、什么是說課、信息化教學設計常見誤區、說課常見誤區、全國獲獎信息化教學設計案例賞析、信息化教學設計模板及應用。數字化學習資源開發模塊包括網絡搜索與下載、動態與可視化PPT制作、國內外優秀微課賞析、微課設計與創作、慕課開發、Flas技法、課件藝術性與美工、數字校園資源建設等專題。信息化教學研究與改革模塊包括信息化教研教改項目的選題、申報、開題、中期檢查、結題驗收、論文寫作、教學成果培育,翻轉課堂課例研討,數字校園教學應用,教育新媒體新技術等專題。依據學科最新發展態勢,每年新增2-3個前沿性專題,依據學員培訓效果反饋刪減2-3個舊專題,保留的所有專題保持20%以上的內容更新。
4.培訓課程資源改革
由于培訓對象大多數為各學科專業一線教師,部分為教學管理人員和信息技術專業人員,其學習基礎和學習需求迥異,必須開發支持學員自主選學的多樣化、多層次課程模塊:①除公共必修課程模塊以外,面向不同對象開發針對性的選學課程模塊。②面向不同學習基礎的教師開發初級、中級和高級三個梯度、遞進式課程資源(案例)。③開發培訓管理平臺,實現學員基礎評測分級、分級呈現課程模塊,在完成相應必修課程模塊后,可自主選學擴展課程模塊。培訓管理平臺具有注冊、選課、在線學習、在線作業、在線測驗、反饋診斷、在線互動、學分管理等功能。④培訓課程微課化。開發培訓課程系列微課,形成短小精悍、情景化、趣味性、可視化的微課程,支持翻轉學習、混合學習、移動學習、碎片化學習等個性化學習方式。⑤創建以微課程資源為基礎的系列培訓MOOC,支持大規模學員在線自主學習。⑥與參訓教師和參賽教師合作,將培訓班課程資源和信息化教學大賽參賽作品納入中職信息化教學資源庫,重點建設各學科專業優秀微課資源。⑦根據時展、技術更新和教師實際需要,開發前沿新課程模塊,更新原有課程模塊。
5.培訓評價方式改革
針對學習內容設計性、開發性、應用性、實踐性較強的特點,主要采用電子作品集評價為主的考核方式。培訓過程中各技術學習專題教師適時組織課堂學習競賽,評選技術學習優勝獎進行教學激勵,最后培訓團隊根據學員出勤、紀律、提問、回答問題、專題優勝獎、電子作品集匯報和評價結果評選優秀學員,實現培訓成果可視化和評價方法多樣化。鼓勵、推薦和指導優秀學員參加各級各類信息化教學大賽、說課大賽和課件大賽,充分體現“導-訓-研-賽”一體化的培訓理念。
6.培訓研究常態化、課題化
圍繞培訓有效性的提升,將培訓涉及的諸多問題特別是培訓理念的創新、培訓模式的建構、培訓理論的整合應用、培訓內容的更新、培訓方法的優化、培訓流程的標準化,以及中職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網絡化學習能力、個人知識管理能力和專業化發展能力的提升策略等,作為常態化的課題研究內容。近年來,筆者先后主持了“高師生網絡化學習能力培養的研究與實踐”、“信息技術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理論研究與實踐”、“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培訓模式的研究與實踐”、“高師生信息化教學設計能力培養方案的研究與實踐”、“中職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提升策略研究”、“中職教師教育技術培訓理論整合研究”、“面向教教育的示范性精品微課設計、開發與應用研究”、“中職教師品牌培訓項目設計開發與實施研究”等8個自治區級教研教改項目,嘗試將研究成果運用到培訓中,提升了培訓的有效性。
7.培訓團隊專業化
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提升培訓是一項專業性很強的工作,必須依托專業化培訓團隊。例如,筆者連續十年主持廣西中小學和中職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提升相關培訓項目,均依托自治區級教師教育學科(現代教育技術)教學團隊,該團隊以信息化教育研究、信息化教學人才培養和信息化教師專業發展為己任,集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和教師培訓于一體。團隊成員長期從事中小學和中職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提升培訓,各有專長,配合默契,已打造成為頗具實力的專業化培訓團隊。
8.培訓標準化
培訓者必須總結形成一整套科學、規范的標準化培訓流程:
每次正式培訓前,首先要進行相關課題研究,集中解決以往培訓中遇到的問題,特別是培訓的有效性問題。
其次,進行培訓調研,分析參訓中職教師的真實需求。
第三,組建培訓項目團隊,研制培訓方案,參加培訓項目競標。
第四,競標成功獲得培訓項目后,第一時間根據學員需求和現代教育技術的最新發展,開發培訓新課程(專題)資源包,更新原有課程模塊資源包。
第五,成立培訓班籌備小組和備課小組,召開籌備會和集體備課會,總結以往培訓的經驗教訓,對歷屆培訓班學員的學習基礎與學習需求調研數據進行匯總分析,初步掌握我區中職教師的學習基礎與學習需求,明晰培訓的總目標、總要求、基本理念、基本模式和專題目標。
第六,多渠道培訓通知和培訓信息。除了郵寄紙質版通知,還利用博客、QQ群、電子郵件、手機短信、微信等多種現代化通信方式,確保參訓教師及時獲得培訓通知和后續培訓信息(例如住宿訂房、路線圖、訓前學習準備等),同時解答學員的一些問題,使學員提前做好學習準備。
第七,提前做好訓前準備工作。代學員聯系就近賓館,訂購桶裝水,安排學校食堂就餐,確定教室和機房,打印課表,購置資料袋;放置歡迎牌,打印并粘貼前往報到教室的路標;安排接待人員輪流接待學員;在網絡教室的每臺機子上安裝培訓要用的軟件;檢查設備,布置會場,確保開班典禮和培訓的順利開展;制作和安放學員學習證,提高學員的學習角色意識。
第八,學員報到前或報到當天,安排學員填寫包括個人基本信息、信息技術基礎、學習需求、教研教改和專業發展現狀的網絡問卷,第一時間將統計分析結果發給各專題主講教師和輔導教師,以提高培訓教學的針對性。
第九,加強教學監控和反饋。通過課后面談、QQ群 、短信、微信、電話和郵件等方式加強學員與主講教師、班主任、輔導老師之間的溝通和反饋,及時獲取教學改進意見和建議,使各專題協調、有序地進行。
第十,加強班級管理和人文關懷,為學員創造最佳學習環境[3]。主要做法包括:佩戴學員證,嚴格考勤;項目導向、任務驅動,加強作業管理;安排最好的機房;中午和晚上開放機房,輔導教師重點指導基礎差的學員,多聽取學員意見。
第十一,將往期培訓資源和本期培訓新生成的優質資源匯總刻錄成光盤發給W員,以支持學員的后續網絡自學、校本研修和可持續專業發展。
三、培訓一體化改革成效
培訓一體化改革實施以來,筆者所主持的培訓項目均獲得滿意效果,滿意度均在95%以上。學員在問卷調查、座談會、QQ群留言和培訓日記中紛紛表示自己在知識與技能、意識與態度、理論與實踐等多個層面均有較大提升。以中職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提升培訓為例,300多位參訓教師參加2009年全國中職優秀多媒體課件評選活動、2010年-2012年全國中職教師信息化教學大賽、第十二屆全國多媒體課件大賽和2013-2016年“創新杯”全國中職教師信息化教學設計與說課大賽,共獲得全國一等獎46個、二等獎110個、三等獎120個、組織獎16個、最佳單項獎2個、大賽閉幕式最佳展示3個的優異成績。
參考文獻:
2001年我國正式啟動了面向新世紀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而教師是任何教育改革的主要實施者和建設者。2002年,我國頒發的《教育部關于推進教師教育信息化建設意見》中明確提出了“信息化已經引起中小學的教育思想、觀念、內容、方法等方面發生深刻的變革,要實現信息技術在中小學逐步普及和應用,建設一支數量足夠、質量合格的具有信息素養的中小學師資隊伍是關鍵。……教師教育必須加快信息化進程,加大信息化建設力度,為全面提高教師的信息素養和專業能力奠定堅實的基礎。”而從我國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師的現狀來看并不樂觀,表現如教師觀念落后、數量不足、水平不高等。因此,除了迅速提高現有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師的教學水平、技術水平之外,還要從如何培養掌握信息技術的教師這方面思考。筆者從對師范生的多媒體課程教學中反思,認為我們應該把信息技術教師的職前培養、入職教育、職后培訓作為一個連續的、統一的發展過程來看,進行不同階段的銜接、整合與重組。現對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能力各階段培養、培訓現狀和模式作粗淺探討。
一、教師培養的現狀及模式
建國以來,師范專科學校和中等師范學校是我國中小學教育師資培養的主要陣地,在專業課程體系中有很多合理的地方,例如:注重培養學生具有“一口普通話,一手好書法,一筆好文章,一套好教法”的教學基本功,同時我們在保持傳統教師教育學科的優勢,鞏固高師院校特色學科的基礎上,應該根據基礎教育改革發展的實際需要,積極培養有高信息技術能力的教師。wwW.133229.cOm雖然高校已經普遍開設了計算機類課程,但將計算機類課程與現代教育技術課程整合,構成師范生信息技術能力培養的體系,對以培養合格教師為己任的師范院校是一個歷史的挑戰。
從目前我國高師院校對師范生信息技術教育方面的培養現狀來看,反映出對其重要性和意義認識不足,在設置的課程體系中,信息技術和實踐性環節課程所占比例較少,基本上仍只是作為師范專業的公共課來實施。再者,單純地將計算機基礎代替信息技術教育。在效果上,計算機課老師培養學生的計算機技能,沒有貫穿將技術整合到教學中的理念,學生隔靴搔癢的理論和知識學了不少,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卻提高不大,所以學生不能很好地將信息技術應用于未來教學中,不能滿足基礎教育信息技術和實踐性教學的需要。最后,在培養模式上,與基礎教育需求脫節。在培養過程中,重點都放在了傳授基本理念和基本操作,學生很難感受到運用信息技術會帶來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的提高,因此在今后踏上教學崗位后,也就難以自覺自發地運用信息技術。
因此,在對師范生的信息技術能力的培養模式上應采取相應的變通。首先,改變傳統的教育技術課程的教學內容和模式。增設信息技術和活動類課程,強化信息能力和實踐能力。重點涉及信息在教育運用中的理論和實施,通過學習各種教學媒體、教學課件,將信息技術和各種基礎課程相結合,并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學習和操作實踐逐步熟悉它們。在實習期間嘗試性地運用這些技術。其次,建立與中小學合作的培養機制,加重實習力度,使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在真實的學校環境中運用信息技術,以提高信息化技術應用技能。
二、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職后培訓的現狀分析
信息技術能力成為信息時代教師教學能力結構中的有機組成部分,培訓工作也得到了較為廣泛的開展,但是從信息技術的培訓內容、方式方法及效果上進行分析,還存在一些帶有普遍性的問題。
1.培訓方式單一
目前的培訓方式多采用以知識傳授為主的專家講授式培訓。一些地方把全員培訓稱為教師集中面授,“大呼隆”上課,這使得操作技能極強的信息技術培訓只能流于形式。原認為教師學習了信息技術的知識,就能自行將這些知識恰當運用于課堂教學實際場景。但這種單一的培訓模式對于教師自覺地堅持使用教育技術于自己的學科教學中,效果十分有限。
2.只注重技術層面的培訓
由于教師的計算機操作能力存在較大的差異,教師參加培訓時的興趣集中于計算機的操作,對于理論內容的學習不太感興趣。因此,就出現了信息技術能力培訓的重心轉移到講授操作技術,而忽視了對于教師的教學設計能力、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能力的培訓現象。他們在培訓中只是單純模仿。再加上各學科教學內容的差異,對學科教師的技能要求不同,若采用這種偏重信息技術技能訓練,忽略了教育專業素質發展的培訓方法,會致使有的教師認為培訓內容與自己所教課程關系不大,興趣就大大降低,培訓效果也打了“折扣”。
3.忽視教師已有的教育觀念
在以往的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培訓中,常忽視了教師已有的教育觀念,認為只要把觀念和技術傳授給他們,自然能被他們認同,并成為指導他們教育行為的準繩。但實際上教師作為成年人,其思維方式已經基本定型,接受新事物比較緩慢,而且他們在自己的學科領域都有一定的理論功底,習慣于用自己學科固定的思維方式來處理新問題。
4.培訓難以產生持續的作用
教師通過培訓接觸到一些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方法都會產生認可,覺得培訓者講得很有道理,并且積極地嘗試著實踐。但當受訓教師回到自己的工作崗位后就會發現現實與所學內容之間的矛盾與差距,很多教師又回到了原有的工作軌跡中,教育技術培訓持續效用難以發揮,使許多培訓流于形式。
基于以上分析不難看出,信息技術的培訓還存在許多值得探索與思考的問題。我們需要探索新的模式和授課方
法,將信息技術合理地融入到教學活動中,促進學科教學質量的提高。
三、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培訓模式中授課方式的探討
教師繼續教育往往容易成為限制其發展的瓶頸,加強信息技術教師培訓模式研究,是當前開展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極為關鍵的課題之一。
在現代信息技術培訓中,授課方式是由多種教學方法和手段組成的一個動態系統。在實際培訓授課中,選擇不同的基本方法和手段相結合,并使其在培訓過程的各個階段動態地發揮作用,是提高培訓實效的關鍵。經過實踐摸索、查閱資料總結,我歸納出以下幾種授課方式:
1.以理論為主的講授方式
講授法是指教授者通過口頭語言系統地向受訓教師傳授知識,發展智力的方法。這種模式是以教師口頭講授為主,輔之以演示、問答等方法。應包含兩個過程:了解和內化。了解信息技術系統的基本組成、產生、發展、我國信息技術教育的歷程等理論內容。以介紹整體培訓內容及學生所需完成的任務為主,其目的是更新課程觀與學習觀,瀏覽課程的整體結構。至于理論的內化與應用則是在以后的培訓和實踐中逐漸進行的。
2.以課件制作為主的輔助教學方式
這種模式是采用cai課件,將培訓內容以圖、文、聲、像等表現形式有機結合起來,創設生動、形象的教學情景,使教師在學會各種工具軟件的過程中掌握計算機的應用,后來逐步深入到掌握基于資源的課程設計。實踐證明,以課件開發作為任務驅動,是提高教師信息技術能力的有效途徑。教師具有了較強的信息技術能力,就能使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自然有機地相互融合,為學生提供豐富多彩的學習形式。
3.以操作為主的練習方式
現代信息技術是實踐性極強的學科,不實踐操作學了也沒有用。那么培訓教學就應該“面向應用”,以實踐為主,精講多練。“精講”是指教師要講出內容的基本知識點和精華;“多練”是指讓學生有足夠的上機時間,進行有目標、有實際效果的操作。我們要培養教師的信息技術操作意識和應用意識,不能搞“紙上談兵”和“無機教學”。
4.以課題研究為主的方式
由于每個學生的基礎、層次水平和學習需求不同,用整齊劃一、一成不變的教學目標是行不通的,我們可以采用以課題研究為主的方式——任務驅動法,學生可以在教師的指導下,在協作、協商中探索,在完成所設定的任務中學習,在不穩定性之中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潛能,從而學會學習、學會研究、學會與人合作,充分體驗自主學習、研究性學習、探究性學習及自組織的過程。在培訓告一段落后,聯系教師所從事的教學給其布置有一定難度的“工作任務”,要求在一定的期限內借助現代信息技術工具完成,然后組織交流、討論,讓他們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掌握現代信息技術知識與技能。
總之,對于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能力的培養、培訓一體化,每個環節都應該環環相扣。職前培養中,高師院校要合理地設置信息類課程,探索師范院校學生信息能力的培養體系。職后培訓中,要切合實際,采用多種培訓方法和手段,不斷加強各中小學教師關于信息技術的培訓,推動信息技術應用于教學的進程。
參考文獻:
[1]徐君.新時期教師教育模式的轉型與高師院校的改革對策.教育探索,總163期.
[2]陳向明.在參與中學習與行動.北京.教育出版社.
[3]梅友松等.師范院校教育教學改革研究.教育與職業,20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