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9-18 04:19:00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平差課程設計總結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關鍵詞:機械設計;課程設計;問題;對策
引言
課程設計是機械類專業在完成機械設計或機械設計基礎課程后進行的一項重要的實踐教學環節,是學生首次接受較全面的工程設計訓練。該課程要求學生綜合運用已學過的多門基礎課程來解決工程問題,對學生樹立正確的設計思想、提高綜合分析能力、培養良好的工程素質具有重要作用,學生在課程設計中的收獲會直接影響到后續專業課程的學習,甚至對以后的畢業設計和實際工作都有著重要的影響。
1. 當前課程設計中存在的問題
1.1 對課程設計興趣不高,不能積極地投入課程設計工作
部分學生認為課程設計就是畫圖,對課程設計認識不足,加之課程設計長期沿用減速器設計作為設計對象,使設計內容陳舊、單一,設計過程太枯燥,學生興趣不高。
1.2 時間短,任務重;學生多,教師少
我校《機械設計》課程設計分三類:(1)一周,學生需要完成螺旋起重器設計和繪制螺旋起重器裝配圖一張(2 號圖),設計說明書計算說明書一份;(2)二周,學生需要完成減速器設計(單級)和繪制減速器裝配圖一張(1號圖)和零件圖二張,設計說明書計算說明書一份。(3)三周,學生需要完成減速器設計(雙級)和繪制減速器裝配圖一張(0號或1號圖)和零件圖二至三張,設計說明書計算說明書一份。課程設計的期間,學生每天要工作十個多小時,有時個別學生還需要熬夜加班。常有學生在完成課程設計后感嘆,這門課程是上大學以來學的最累的一門。由于繪圖工作量較大,繪圖占據了學生大部分的時間和精力,學生對設計理念、過程和方法的體會與思考相對較少,削弱了課程設計的教學效果。
另外,隨著招生規模的增大,教師數量相對偏少,經常是一名教師指導一個班,甚至兩到三個班,教師很難在指導課程設計時照顧到每一個學生。
1.3 學生工程意識不強,對機械設計的過程和一般規律認識不足
在開始階段,學生面對課程設計題目往往心中一片茫然,不知道從何處入手;在課設中,少數學生對教師指導過于依賴,自主性差,遇到問題,即使對一些很容易就可以從設計指導書或手冊中直接查到的問題,也不能主動地通過查找手冊資料和獨立思考來尋求解決方案,而是一味地詢問指導教師,或互相抄襲。
1.4 相關課程基礎不夠扎實,直接影響了課程設計的效果和進度
課程設計要應用機械設計課程知識,還要用到工程圖學、理論力學、材料力學、工程材料、加工工藝以及公差和互換性等多門課程的知識,這些課程中任何一門基礎不牢固,都會在課程設計中表現出來,影響課程設計的教學效果。在這些先修課程中,工程圖學對設計的影響尤為突出。比如,課程設計時有相當一部分學生視圖投影概念不清,對螺紋連接、齒輪以及軸承等標準件的表達方法不能熟練運用,出現大量的制圖錯誤。另外,現行機械設計或機械設計基礎教材有關零件設計的內容主要是圍繞零件的強度設計展開,對零件的結構設計言之甚少,造成學生的結構設計能力較弱, 而實際機械設計中結構設計的工作量要遠大于強度設計的。
2. 提高課程設計教學效果采取的對策
2.1 做好學生的思想工作,提高學生對課程設計的興趣,充分調動其積極性
部分學生對課程設計興趣不高,在課程設計中不能積極主動地投入,最根本的原因是對課程設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認識不足,不清楚課程設計的作用、地位,以及對后續課程的影響,這就需要教師在布置任務時進行充分的說明和正確的引導, 使學生提高認識,端正態度,自覺地投入到課程設計工作中去。
在機械設計或機械設計基礎課程中,介紹各種常用機構及通用零部件的設計方法,這些內容一般自成章節,具有一定的相對獨立性,學生對各章節之間的聯系認識不夠明確。在此之前,學生已完成了基礎課程一系列先修基礎課程,如工程圖學、理論力學、材力力學、工程材料、加工工藝學等,但由于沒有進行綜合性的訓練,還不能熟練地應用這些知識解決工程問題。
2.2 強調對機械設計過程的理解與認識,培養學生的工程意識
課程設計的過程比結果更重要。課程設計最根本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工程問題的能力,使其初步掌握解決工程問題的一般過程和方法。強調機械設計過程主要有幾個方面:
一是了解完成一項機械設計項目要經過哪幾個階段,每個階段需要考慮哪些問題。學生在課程設計過程中之所以感到時間緊張,不完全是因為計算和繪圖的工作量太大,而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對機械設計的工作過程和一般規律理解不夠深刻,在拿到題目時一片茫然,不知道從何處著手,漫無目的的翻閱資料,或等待觀望,無謂地浪費時間;再者由于設計時考慮問題不全面,導致返工而浪費時間。學生若知道了機械設計的過程,也就明確了前進的方向,知道什么時候該干什么,每一步的前后有何關聯,做某項工作必須具備哪些條件,哪些是已知的,哪些是可以查到的,哪些是必須經過必要的預先計算得到,這樣就可以有條不紊地展開設計工作,不會顧此失彼,避免無謂的返工,也就不會感到時間緊張。
二是要學會面對工程問題時的解決思路和方法。課程設計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培養學生設計機械產品時對創意的實現能力,雖然課程設計一般僅設計傳動系統,但其內容包含了機械設計過程的最關鍵部分:制定方案、工作能力設計計算、結構設計和各部分的協調等。理論課程與實際工程中所要解決的問題的區別在于, 前者是要求明確、規范化了的,而后者往往是籠統、模糊的。如何將敘述模糊、概括的設計要求進行明確、細化,從而將一個復雜的工程問題分解為一系列條件明確易于求解的簡單問題,然后將這些問題逐個解決,最后再綜合起來,通過統一協調,得到一個系統完整的解決方案,并形成規范的圖紙和計算說明書等工程文件,學生必須在課程設計過程中認真實踐、體會,才能學到手,而掌握了這些思路和方法,對畢業設計和將來的實際工作都是非常有益的。
三是養成嚴謹細致、認真負責的工作作風。設計時要重視培養學生養成嚴謹細致、認真負責的良好工作作風,這也是工程技術人員的基本素質。要求學生在課程設計過程中,每一個數據,每一條線都要有所依據,不能想當然地隨意定,或者盲目地照搬手冊或圖例中的數據和結構。要讓學生意識到,在自己完成的說明書和圖紙上簽下自己的名字,就代表要為所提交的材料負責。
2.3 進行課程設計前做好充分的技術準備工作
課程設計之前,指導教師應與學生互相配合,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講課時復習和補充必要的相關知識,如機械制圖、公差與互換性、工程材料與機械加工工藝等。學生所提交的設計說明書和圖紙存在的問題主要包括兩類,一類是純粹的繪圖錯誤,另一類是由于對公差與互換性、加工工藝等課程相關知識理解不夠而導致的制圖錯誤,主要是標注錯誤,比如形位公差、精度等級、粗糙度的選擇與標注錯誤以及尺寸鏈閉合等。有的課程,比如機械制圖,一般在大一完成,由于在后續課程中應用較少,到課程設計時很多知識已經淡忘,致使課程設計中出現過多的繪圖問題,即使一些最基本的標準件畫法(例如螺紋連接、齒輪、軸承等),都有不少同學畫錯。在機械設計課程中講到相關章節時, 附帶將一些課程設計中容易出現錯誤的問題回顧一下,這樣可以使學生加深印象,從而在課程設計中少犯繪圖錯誤,以便將主要精力放在設計上。比如講到螺紋聯接的類型時,結合每種聯接型式的特點回顧螺紋聯接的畫法,指出容易出現的錯誤;介紹齒輪結構設計時,復習齒輪嚙合位置的表達方法和齒輪零件工作圖的內容及常見問題;講解軸承類型時,結合軸承結構特點,回顧各種軸承的規定畫法以及特征畫法等。
(2)對課程設計中的關鍵問題,通過作業和討論課的形式,加深學生的理解和認識。比如軸系結構設計,是課設中學生感到的難點,教學中,可通過分析減速器各種軸系結構設計,比較軸上零件的布置,固定與定位、裝拆、軸承的類型和安裝,與密封形式等,分析比較軸系結構設計的正誤,引導學生通過討論來糾正設計中存在的問題,幫助其加深理解,提高認識,增進學生結構設計的能力。
(3)熟練運用技術標準、規范、設計手冊等有關設計資料,是機械設計人員的一項基本技能。在平時的作業中應該注意加入這方面的訓練內容,以提高學生查找設計資料的能力。
2.4 重視答辯與總結
答辯與總結是課程設計的最后一個重要環節。答辯是對學生設計成果的一種肯定,也是學生間、師生間相互交流的重要方式,是教師檢查設計質量高低的有效手段,也是對暴露出來的共性問題進行的一次集中指正,答辯方式可以是單個學生或分小組答辯,由于教師時間緊,指導的人數多,采用小組答辯學生之間可以通過相互討論,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提高答辯效果。答辯時通過提問和質疑可以引發學生思考,幫助學生提高對機械設計過程的理解和認識水平。
總結包括學生在完成設計后的個人總結和指導教師在答辯后所作的集體總結與點評。學生通過認真總結,剖析自己設計中的得失、成敗,有助于進一步掌握設計方法和步驟,找出今后設計中應注意的問題。教師也要認真地對學生整體設計情況有一個針對性的總結,指出設計的不足,要肯定成績并給予鼓勵。通過系統總結和答辯,可使學生進一步發現設計計算和設計中存在的問題,進一步搞清不甚理解的或未曾考慮到的問題,從而使學生有更大的收獲,圓滿地達到課程設計的目的與要求。需要特別說明的是,答辯之后教師的總結點評非常必要,學生經過課程設計的實踐之后,對教師的點評會有更深的體會。對機械設計中有些問題的認識,學生在課程設計過程中感覺到了,但限于實踐經驗和知識面,不能很清楚地歸納表達出來,這時教師進行總結和點評,常使學生有醍醐灌頂之感。
3. 結束語
課程設計在工科課程體系中承上啟下的特殊地位,決定了該課程對培養學生的工程意識、創新意識、使其形成初步機械設計能力和獨立處理工程問題的能力方面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培養學生對機械設計的興趣是課程設計順利開展的前提,對機械設計過程的深刻理解與認識是學會解決工程問題的思路和方法的關鍵,充分的準備工作是基礎。只有這些工作都做好了,才能保證課程設計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吳宗澤,羅圣國等. 機械設計課程設計指導書[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沈曉玲,平學成. 機械設計課程設計的教改探索[J]. 華東交通大學學報2007, (12): 175-176.
[3]范學兵. 機械設計課程設計多理念融合教學改革實踐探討[J]. 中國電力教育2012, (26): 69-70.
二、設計過程嚴把質量關
1.課程設計資料管理:以往采用電子文檔形式提交計算書和圖紙,雖方便了教師對學生的設計管理和文檔保存。但往屆學生的設計資料文檔一旦流入下屆學生手中,就會變成進行課程設計的模板。一部分學生將模板的設計計算書和圖紙中的相關數據直接修改成自己的設計數據,根本不關心設備結構設計方法、所用計算公式的含義、相關規范的選用和化工制圖的規范表達等設計的基本程序。故課程設計資料不能電子化成為栓桔學生思想的枷鎖。設計之初就應該明確計算書必須手算完成,圖紙只能采用手繪而不允許采用專業軟件。
2.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我們分組設計不同的題目,每5人分成一個小組并指定小組長。每組的過程設備的尺寸和材料各不相同但總體方案是可以相互借鑒的。小組成員可在一塊查找與設計有關的書籍、資料,碰到問題互相討論、學習,先在小組里解決掉一部分設計疑問。剩余小組中不能解決的問題小組總結出來,教師再予以指導,加強了指導的針對性。
3.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設計全過程教師只是發揮引導作用應以學生自主設計為中心。引導學生清楚設計步驟提高獨立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不能只止步于讓學生“學會”而是應引導學生“會學”;遇到疑難問題時,教師應通過典型案例分析,形象地引導學生對基本理論知識的理解啟發學生的思路,培養學生的工程意識。改變以往教師全盤托出、學生依葫蘆畫瓢的傳統方法。
4.重視課程設計總結與提高:課程設計后期組織學生開一個課程設計總結交流會,讓每個小組說出自己在課程設計中遇到的問題及解決的方法、收獲與體會設計中需進一步完善之處各組之間相互探討教師作適當的點評。通過交流使學生對設計內容的理解更加深刻對工程設計的方法更加清晰。
三、設計時間合理安排
原課程設計安排在理論課結束后的兩周進行,此時其他專業課程也即將結課學生既要進行高強度的課程設計又要分心復習其他課程的考試。急于完成設計任務段有足夠的思考時間甚至出現抄襲現象等。考慮到同其他課程在時間上的協調,我們將這門課程設計安排到第六學期所有課程考試結束后的兩周時間。
四、完善課程設計考核方法
以前主要是根據學生在設計期間的表現,計算書和圖紙的完成情況答辯時對重要知識點等的掌握程度最終給出學生的成績。這種考核方式存在一定的弊病廠方面冷別同學抄襲、甚至拷貝同組的計算書和圖紙并經重新整理后版面比原創者編寫的更規整;另一方面,只有兩周時間的課程設計某位學生是積極設計還是應付差事教師難以精確把握。會得出一些不公正的結果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受到挫傷。故我們在考核中采用了以下評定方式。
中圖分類號:G642.0?搖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49-0045-02
一、引言
《過程設備設計》課程是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專業的一門專業必修課。“過程設備設計”課程設計是與該課程配套的一個重要的實踐性教學環節。通過在教師指導下進行設計訓練,培養學生熟悉設計方案的分析論證、結構設計、設計規范以及機械制圖等方法,為今后的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礎。為此,怎樣搞好課程設計教學,鞏固學生所學的基礎知識,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全面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我們應該深入討論和研究的重要議題。
二、課程設計前的準備工作
1.做好選題工作:課程設計指導中重要的環節之一是選題,指導教師在確定課題時應明確培養的目標。題目要能綜合應用專業課知識,通過對生產流程中上游工藝要求的分析,來論證過程設備的總體設計方案、確定設備整體結構的型式、并進行主要零部件的結構和強度設計計算,查閱相關規范和標準并編寫相應的設計說明書等,掌握過程設備的設計內容、步驟和方法等的一般設計規律,為下一年度的畢業設計打下基礎;其次,題目的深度和工作量應當適中,既要保證學生能盡可能多地用到所學的理論知識,又要顧及到學生目前的設計水平和進度,以確保學生能按質、按量、按時地完成所給的設計任務。
2.及早布置設計任務:雖然是在理論課程授課之后進行課程設計,但是有關課程設計的要求完全可以在理論課授課過程中穿插講授,并同時下發課程設計任務書和指導書,進而改變以前先課堂教學,再布置設計任務,讓學生在兩周內集中設計的教學秩序。以往教學秩序導致學生最終不能按時完成,或雖按時完成,卻不能保證設計質量。為確保學生在規定時間內能保質保量地完成設計任務,應該及早讓學生清楚設計的任務。
三、設計過程嚴把質量關
1.課程設計資料管理:以往采用電子文檔形式提交計算書和圖紙,雖方便了教師對學生的設計管理和文檔保存。但往屆學生的設計資料文檔一旦流入下屆學生手中,就會變成進行課程設計的模板。一部分學生將模板的設計計算書和圖紙中的相關數據直接修改成自己的設計數據,根本不關心設備結構設計方法、所用計算公式的含義、相關規范的選用和化工制圖的規范表達等設計的基本程序。故課程設計資料不能電子化,成為桎梏學生思想的枷鎖。設計之初就應該明確計算書必須手算完成,圖紙只能采用手繪,而不允許采用專業軟件。
2.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我們分組設計不同的題目,每5人分成一個小組,并指定小組長。每組的過程設備的尺寸和材料各不相同,但總體方案是可以相互借鑒的。小組成員可在一塊查找與設計有關的書籍、資料,碰到問題互相討論、學習,先在小組里解決掉一部分設計疑問。剩余小組中不能解決的問題,小組總結出來,教師再予以指導,加強了指導的針對性。
3.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設計全過程教師只是發揮引導作用,應以學生自主設計為中心。引導學生清楚設計步驟,提高獨立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不能只止步于讓學生“學會”,而是應引導學生“會學”;遇到疑難問題時,教師應通過典型案例分析,形象地引導學生對基本理論知識的理解,啟發學生的思路,培養學生的工程意識。改變以往教師全盤托出、學生依葫蘆畫瓢的傳統方法。
4.重視課程設計總結與提高:課程設計后期,組織學生開一個課程設計總結交流會,讓每個小組說出自己在課程設計中遇到的問題及解決的方法、收獲與體會,設計中需進一步完善之處,各組之間相互探討,教師作適當的點評。通過交流,使學生對設計內容的理解更加深刻,對工程設計的方法更加清晰。
四、設計時間合理安排
原課程設計安排在理論課結束后的兩周進行,此時其他專業課程也即將結課,學生既要進行高強度的課程設計,又要分心復習其他課程的考試。急于完成設計任務,沒有足夠的思考時間,甚至出現抄襲現象等。考慮到同其他課程在時間上的協調,我們將這門課程設計安排到第六學期所有課程考試結束后的兩周時間。
五、完善課程設計考核方法
以前主要是根據學生在設計期間的表現,計算書和圖紙的完成情況,答辯時對重要知識點等的掌握程度,最終給出學生的成績。這種考核方式存在一定的弊病,一方面,個別同學抄襲、甚至拷貝同組的計算書和圖紙,并經重新整理后,版面比原創者編寫的更規整;另一方面,只有兩周時間的課程設計,某位學生是積極設計還是應付差事,教師難以精確把握。會得出一些不公正的結果,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受到挫傷。故我們在考核中采用了以下評定方式。
1.學生自評、互評和教師講評相結合:學生完成設計任務后,先自我檢查設計計算書和圖紙,總結歸納存在的錯誤和不理解的問題,形成“自評”;之后隨機分配合作同學,給對方的設計進行審查,最后給出評閱意見,形成“互評”。根據上述自評和互評情況,指導教師有針對性地再次檢查學生的設計,找出設計中沒有掌握的知識點,與學生進行討論,形成“講評”。自評、互評對學生而言是一種行之有效的“自我引導”和“相互引導”方式,極大地提高了學生學習主動性和獨立思考能力。教師講評總結設計中存在的共性問題,并充分了解了當前學生掌握知識的水平,為公正的評定設計成績提供參考依據。
2.將自評、互評作為成績評定依據:評定最終成績時,除依據平時表現、計算書、圖紙和答辯情況外,還應將自評、互評情況也作為評分的一部分依據。指導教師給出自評、互評的評分規則,學生根據所給的評分規則進行自評、互評,得出具體的評分結果;教師根據評分結果給參加互評的同學加分或減分。自評時抄襲他人不知其所以然,互評時根據評分人查出問題的多少,給自評同學減分,給評分同學加分;反之,評分人無能力查錯,則給評分同學減分。
六、結語
《過程設備設計》課程設計教學改革的目的在于激發學生主動的學習態度,培養學生工程設計的實際能力。要想搞好課程設計,必須充分發揮指導教師的引導性和學生的主動性,做好設計前期安排、設計中期的質量進度控制和設計后期的考核管理工作。只有這樣才能保證課程設計質量,達到最終訓練的目的。
參考文獻:
[1]李佳,涂橋安,華潔.《過程設備設計》課程設計教學實踐與探索[J].科教文匯,2002,(6):36-37.
[2]潘艷秋,匡國柱,喻建良,等.化工過程與設備課程設計的實踐[J].化工高等教育,2004,(2):101-102,110.
[中圖分類號]TN29
一、引言
目前,隨著社會的發展與我國教育體系的逐漸完善,學生綜合素質與能力的培養是當前高校人才培養的重點。能綜合應用專業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具有較強的創造力和敏銳的觀察力等都是能力的具體體現。實踐教學是培養學生能力的重要環節,而注重從“應用型”向“設計型”人才培養的轉變,已成為各大高校實踐教學的指導思想。專業課程設計屬于實踐教學的主要環節之一,其旨在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理論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也是對前期理論與實踐教學效果的檢驗[1-3]。為實現“設計型”人才培養,在專業課程設計中同樣需要加強學生的實踐創新思維引導。
“信息工程(光電通信)”專業是本校電子信息工程學院新發展的本科專業方向之一,其相對應的教學體系還處于不斷探索與發展的階段。目前,專業課程設計安排在大四秋季學期,共3周時間。在過去幾年,專業課程設計都采用“信息工程”大專業統一進行的模式,內容一般包括4次講課、5個基本實驗和1個完整的專題設計。其目標是通過幾個基本實驗使學生了解典型的電路或系統結構、分析方法和設計實現方法;通過專題設計是學生能夠綜合運用專業知識、EDA設計工具、新器件、新方法解決專業問題。因此,本專業過去的課程設計采用了傳統的組織模式,學生的參與熱情不高;專業課程設計的內容也沒有體現“光電通信”專業的特點。
針對上述問題,我們對本專業的課程設計教學模式進行了改革,并根據學生已有的專業知識結構,設置具有“光電通信”專業特點的課程設計題目,使學生能應用現有理論知識解決一定的實際問題,在設計能力方面有所提高,為畢業設計及以后步入社會參加工作奠定基礎。
二、課程設計的教學模式
為使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掌握盡可能多得知識,平時的課堂教學大多采用教師講授,學生被動式獲取知識的模式。專業課程設計的教學不同于平時的課堂教學,應采用學生為主、教師為輔的方式。借鑒校內外其它專業課程設計的組織模式,并結合本校“光電通信”專業現有的教學體系結構,將本專業的課程設計分為三個階段,即準備階段、實施階段和驗收階段[4]。
1)準備階段。指導教師以加深基礎知識、增強綜合應用知識能力和提高創新研究能力為主線,制定合理的教學大綱,根據學生已有的專業知識結構,設置課程設計題目,在此過程中盡量做到以下幾點:①設計內容具有一定的實用價值;②在突出本專業課程重點內容的基礎上所覆蓋的知識面盡可能廣;③有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④難易適中,并具有一定的挑戰性。針對設計內容中學生還未學到的理論,安排理論輔導課。
學生根據大綱提供的課程設計選題范圍,并結合個人愛好及特長確定題目,為保證每個學生都有一定的工作量,需限制每個題目的選擇人數。題目選定之后,組織小組內討論,明確個人分工。
2)實施階段。學生通過查閱文獻,組內討論,運用所學知識對選定的題目進行分析、設計,完成設計內容。在此過程中,學生要做到以下幾點:①明確設計任務與要求;②提出設計方案,給出總體原理框圖;③對所選方案進行理論分析、仿真或實驗;④討論設計結果的可行性。
在此環節,教師進行啟發與引導,只講解難點,充分尊重學生的設計思想,并在中期檢查每組設計的進展情況,及時指出其中可能存在的原理錯誤及設計缺陷,對于細節上的小錯誤,可以由學生自己在實踐中自己發現和修改。
3)驗收階段。學生進行總結,完成課程設計報告并進行結果演示與答辯。教師根據學生在課程設計過程中的總體表現、書面總結報告、設計結果演示及答辯情況評定最后的成績。
在上述三個階段中,學生是主體,教師的任務在于抓住關鍵環節組織教學,將啟發式教學、討論式教學和研究式教學融會其中,給學生最大的發揮空間,最大程度發揮學生的自主能動性,啟發其創造性思維,培養其綜合應用專業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及團隊合作精神。
三、課程設計的實踐
按照上述課程設計的組織模式,本專業的課程設計已完成了三次實踐。下面分階段總結實踐情況。
1)在準備階段,充分利用現有的資源和條件,并結合學生的知識結構,設置了9個專業課程設計題目,如表1所示。表中的設計內容以光通信及光信息處理中常用的光器件設計和光學成像原理應用為主,其中包括4個應用型和5個設計型題目,具體內容稍有難易差別,學生根據自己的專長和基礎水平,選擇相應的設計題目,每個設計題目由3名學生分工完成。此外,根據學生當前還缺少的專業知識,相應地安排了6學時的理論課及2學時的答疑時間。
2)在實施階段,學生通過查閱文獻和組內討論完成設計內容,在中期檢查中,每個學生進行階段總結,匯報設計任務進展情況及存在的問題,教師引導學生多方位、多角度地分析問題,提示解決問題的思路與方法,學生進一步查閱文獻資料,完成設計任務。
3)在驗收階段,學生總結課程設計內容,撰寫報告,并進行結果演示和現場答辯。最后考核包括了平時表現、書面報告及答辯三部分成績,分別占總成績的20%、60%和20%。這樣的考核方式將評價標準分解在了學生課程設計的三個階段中,因而可以比較全面、公正地反映學生完成課程設計的情況。
四、實踐效果及存在的問題
從最后的考核結果來看,80%以上的學生態度認真,能主動找老師答疑;每組都實現了課程設計的內容,有的組還進行了擴展;有半數以上的學生總結了自己在課程設計中遇到的問題、解決的方法和收獲體會,還有學生指出了當前結果的不完善之處。同時,也存在個別學生自己不做,抄襲別人的情況。另外,在課程設計總結報告中要求對結果進行討論,但從報告及最終答辯情況看,學生對設計結果,主要是結果曲線的討論很少,大部分學生只是單純得完成了設計任務,對結果所反映的物理意義及應用價值理解較淺。綜合評定后有60%的學生成績為“良好”以上,也有不到10%的學生為“及格”。
針對實踐中存在的問題,今后還需進一步啟發學生多查閱文獻,了解每個設計題目的實際應用方向,使學生能體會到學有所用,認識到專業課程設計的重要性,盡可能消除個別學生完全不動手的情況,讓每組所有的學生都參與到課程設計中來。
五、學生的體會
學生在書面總結報告中這樣寫道:“雖然在設計的過程中,由于各種各樣的原因,在一開始并沒有想象中的那么順利,但是在不斷地停滯不前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與此同時大腦得到充實,知識得到豐富,思維更加敏銳,總之是受益匪淺。”
“通過這次課程設計,我認識到理論方面的知識也是比較有趣的,結合以往學到的一些知識,比較順利地解決了課設中遇到的問題,更加激發起了我學習的熱情。”
“對于知識,需要經常回顧,否則再熟悉的技術也會變得非常陌生。”
“通過這次課程設計,我加深了對專業知識的認識,學到了不少新的知識,也鍛煉了我程序編寫的能力。同時,小組的同學,相互協助,各司其職,也是我們能順利完成這個設計題目的重要原因。”
從這些切身的體會可以看出,學生對本專業課程設計的積極性比較高,在專業知識應用與設計能力方面都得到了一定的鍛煉,并對團隊合作的重要性也有了更高的認識。
六、結束語
專業課程設計是學生大學教育期間各階段所學知識回顧和提高的過程,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重要環節。結合本校“光電通信”專業的教學體系現狀,我們對本專業課程設計的教學模式進行了初步的改革與實踐。在實踐中注重從“應用型”向“設計型”人才培養的轉變,盡可能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從課程設計的選題、查閱文獻、任務分工,到設計內容的實現、調試與總結答辯,都由學生自己完成,取得了較好的實踐效果。但仍然存在一定問題,在今后的實踐教學中還需不斷探討本專業課程設計的內容和組織模式,從多方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一步提高課程設計的質量,使學生在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逐步提高綜合應用專業知識創新設計的能力。
基金項目: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本科教學改革立項項目
[參考文獻]
[1]胡兵.信息工程專業綜合課程設計教學改革探討[J].高等教育研究, 2011, 28(2): 28-30.
[2]鄒道生,黃光華.獨立學院電子信息工程專業課程設計教學改革與實踐[J].贛南師范學院學報,2011(6): 89-91.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36-0124-02
水工鋼筋混凝土結構學課程的實踐性很強,課程設計又是本課程實踐教學環節中重要的一環。經過課程設計的訓練,學生可以加深對水工鋼筋混凝土結構學設計計算原理的理解,同時可以熟悉各類受力構件計算方法及相應公式的適用條件,提高學生的綜合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撰寫設計計算書及說明書的能力得到了大大提高,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工程項目開發能力[1]。
一、分析過去課程設計中存在的不足
筆者通過多年的課程設計教學總結,發現存在下面一些問題。
1.過去課程設計的選題主要體現在水工建筑物的設計方面,這種教學模式暴露出的問題是前后的知識銜接不好,學生總是學了前面而后面又忘了,平時學生靈活運用知識解決構件設計問題的能力就較差,因此解決結構設計就更成問題了。通常課程設計是全班做1~2個題目,設計程序基本相同,通過調整材料、荷載等改變設計方案,課程設計的效果不理想。
2.在進行鋼筋混凝土結構受力構件的強度計算時,往往從構造圖中選取構件的計算簡圖不合理,致使構件的受力分析不準確,造成彎矩圖、剪力圖結果有誤,影響到危險截面的確定、結構設計及計算結果的合理性。
3.傳統的課程設計往往以設計小組為單位提交設計成果,進行團隊考核,而部分學生缺乏團隊意識,工作不積極主動,形成“坐、等、靠”現象,沒有發揮學生的團結協作能力,也談不上團隊合作精神,個別成員甚至沒融入進去,照抄組員的設計結果,影響了優秀學生參與設計的積極性,無法達到課程設計真正的目的[2]。
4.根據選取的結構型式、材料、幾何參數擬定結構框架尺寸并進行總體布置后,構件施工圖和計算書應同時進行,經試算后需進行必要的調整與修正,使設計成果不斷完善。部分學生卻將計算與畫圖分開進行,甚至出現計算與圖紙是兩張皮的現象,工程計算就失去了意義。
二、課程設計改革的建議
(一)課程設計的時間安排
專業培養方案中將《水工鋼筋混凝土結構學》課程設計安排在理論教學結束之后,歷時1周。這樣的安排往往會導致課程設計與理論授課的脫節問題,同時由于進入期末考試階段,學生為了準備期末考試,對課程設計投入的時間、精力等嚴重不足。鑒于上述問題的存在,嘗試在水工鋼筋混凝土結構學課程授課學期的中期將課程設計任務下達給學生,保證了水工鋼筋混凝土結構學理論基本能介紹完,在掌握了水工鋼筋混凝土結構學基本理論之后,讓學生逐漸熟悉設計任務,初步了解設計內容,這樣學生會帶著課程設計任務書中的疑問再去聽教師講課,有利于學生對課堂內容的理解,更有助于實踐能力的培養。在這一環節的學習中,能培養學生及時發現問題并想辦法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對課程設計的順利開展大有裨益。由于部分理論授課與課程設計同步進行,這也給學生創造了更多與教師溝通交流的機會,有助于更好的解決問題,也使得大多數學生對水工鋼筋混凝土結構學設計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二)課程設計的選題
目前水利水電工程專業的課程設計采用的題目大多是水工建筑物中常見的輸水渡槽設計,題目內容盡管符合對實訓教學環節的要求,學生也能得到一定的實踐鍛煉,但是題目單一,沒有比較難度系數不能完全體現,學生的個性化差異不能夠得到因人而異的合理化選題,為此在課程設計選題方面不再固執于單一的水工結構,體現設計題目的多樣性、差異性和實用性;題目有利于個性差異的學生選擇,有利于培養學生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如對水利水電工程專業的學生可選用水閘工作橋、擋土墻、肋形樓蓋等進行實踐訓練,保證了學生對先修課程知識的熟練應用,也使課程設計的質量能夠得到進一步的提高。
(三)應用先進技術設計
課程設計實訓要求采用先進的技術來完成,這也是今后工程設計發展的趨勢。目前工程繪圖CAD技術已經廣泛應用于水利、交通、建筑等行業,而水利水電工程專業的學生在本科二年級就已經學習了CAD軟件課程。AutoCAD方便操作,設計思想符合工程技術人員的傳統習慣。在進行課程教學中,可以讓學生學習和熟悉相關軟件,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工程設計非常有益。課程設計采用CAD輔助繪圖,無論從設計質量還是從設計速度上都優于傳統的設計方法[3],因此可以很好地調動學習的積極性。
(四)課程設計分組進行
學生按個性化差異分組進行課程設計,由于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水平不一,興趣愛好也各有差異。課程設計時,允許學生自由搭配分組,各小組自由選擇適合自己能力的設計選題,但同一個題目不能重復選,各組員分工協作。小組成員開展項目討論,弘揚團隊精神,形成團結合作。通過分組完成設計的過程,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增強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自信心,開發學生的智力。
(五)課程設計進度計劃
課程設計實訓采用導師輔助答疑、學生主體完成設計成果的方式進行。課程設計進度安排如表1所示。
(六)課程設計考核
課程設計結束后,教師參照學生提交的設計計算說明書中設計方案的可行性、計算結果的合理性、文本格式編輯的規范性、鋼筋混凝土結構施工圖尺寸與計算書尺寸的一致性及答辯效果等,較全面、理性的評定了學生的成績。參與課程設計的水電4個班的成績分布圖見圖1。由圖1可知,成績符合正態分布規律。
三、結語
筆者結合多年教學的實踐,對《水工鋼筋混凝土結構學》課程設計教學進行了改革嘗試,大大改進了教學效果,培養了學生團隊意識,提高了學生團結協作能力,激發了學生參與實訓的熱情及創新精神,但高校設計類課程實踐教學改革任重而道遠,應切實加強具有實際操作能力、較好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新型應用性水利人才的培養。
參考文獻:
數學作為中學十分重要的科目,學時安排緊湊,難點重點較多,這就要求我們在有限的時間內實現整體的教學目標,積極努力,不斷提升教學水平和質量。教學反思無疑是一種十分重要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由于教學經驗處于不斷的積累中,會逐漸發現一些教學反思在實際應用中的方式與作用,在此將做一些簡單的介紹。
教學反思主要分為三個階段,即課程設計后,初次教學后,教學總結時。在這三個階段教學過程中,進行教學反思具有積極的意義。
一、課程設計后
在教學的組織過程中,課程設計無疑是不可或缺的一個環節。在這一階段,教師必須按照課程安排的要求,初步計劃教學的學時、方式和在總的教學過程中的比重。同時,在完成了初期計劃的時候,不妨仔細思考一下課程的設計是否在邏輯上關聯緊密,是否在難度安排上考慮了不同水平的學生,是否在練習過程中注重了難度梯度等問題,這些都是我們必須仔細思量的。通過反思,我們才有更大把握在初次教學中取得相當不錯的效果。
二、初次教學后
這一步的教學反思已經是老生常談。但是畢竟教學是老師與學生之間互動的一個過程,考慮到學生的個體差異對教學效果的影響,在課程設計后反思中對課程設計的修改并不一定完全正確,這一步的重點在于結合實際情況完成對教學方式的改進。例如,在三角函數的教學過程中,很多同學對sin,cos的定義理解不深,稍有形式上的變化就把兩個概念搞混。于是筆者通過簡單地講解三角函數的定義,結合圖象,讓學生對三角函數產生了更加明確、更加深刻的認識。經過改進后的教學計劃讓同學們對三角函數這一知識點理解得更加透徹。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引言
機械產品往往由于喪失精度而報廢,周期性檢修的實質就是對其精度的檢定和修復,沒有足夠的幾何精度,機械產品就失去了使用價值。因此,從理論上講,無論何種生產類型、何種功能要求,都應該對零件的幾何要素提出精度要求。精度設計用以確定機械各零件幾何要素的公差。機械產品的精度設計是聯系產品使用性能和生產制造過程的橋梁[1],精度設計給定的公差等級、采用的公差原則對生產設備的選擇、工裝夾具的設計和制造、檢驗方法的制定等方面有著決定作用,它直接影響著生產成本的高低,進而影響著產品的市場競爭能力。
《互換性與測量技術基礎》是高等院校機械類、儀器儀表類和機電相結合類各專業必需的主干技術基礎課程[2],涵蓋了幾何精度設計與檢測兩方面的內容。在幾年的教學實踐中發現以下問題:
(1)學生沒有充分意識到幾何精度對機械產品使用性能的重要性。在課程設計和畢業設計時,只做完系統設計與參數設計,精度設計基本就沒做或者很少做。
(2)學生不具備相應的精度設計能力,不能靈活運用所學的相關知識進行機械產品設計。在課程設計和畢業設計時,精度的確定并沒有考慮產品的性能要求和生產成本之間的關系,所做的設計在目前生產條件下無法制造生產,或者造成生產成本的增加。
(3)學生不能正確運用設計標準和規范。比如,在齒輪的設計中,圖紙表達不完善,參數表只有結構參數的內容,而沒有精度參數的內容,甚至沒有參數表;標準件并沒有按照國家標準選用規格;已廢除的國標仍在使用。
鑒于此,作者對課程教學進行研究,并進行大膽嘗試與改革。
一、建設課程群,確立精度設計地位
課程群是為完善同一施教對象的認知結構,而將本專業或跨專業培養方案中若干門在知識、方法、問題等方面有邏輯聯系的課程加以整合而成的課程體系[3]。以實現學生綜合設計能力、創新能力為培養目標,把“機械制圖”、“機械原理”、“機械設計”、“互換性與測量技術”4門課程的各教學環節進行優化重組融合,形成機械類專業基礎課群。機械產品的設計過程通常可分為三個階段:系統設計、參數設計和精度設計[4]。如果說系統設計為機械產品的一次設計,那么精度設計就是系統的三次設計。系統設計以整機的功能為目標而進行的機械基本工作原理和總體布局設計,是運動學的設計,主要由機械原理課程承擔;參數設計以保證系統的能量轉換和工作壽命來確定機構各零件幾何要素的公稱值,由機械設計課程承擔;精度設計以保證機械產品的性能要求同時考慮制造的經濟性來確定機械各零件幾何要素的允許誤差,由互換性與測量技術課程承擔。
通過分析,互換性與技術測量課程的教學內容應該以精度設計為主線,以提高精度設計能力為目標,和機械原理課程及機械設計課程共同研究機械產品的設計。
二、設計性能檢測實驗,增強精度設計意識
在幾年的教學實踐中發現,學生能夠理解機械結構參數對機械性能的重要性,卻認識不到幾何精度對機械性能的重要影響,甚至錯誤的認為機械設計就是做系統設計和參數設計,認為精度無關緊要。
為了更好的幫助學生理解幾何精度設計在生產實際中的應用,體會幾何精度對機械產品性能的重要影響,增強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能力,強化機械設計、幾何精度和機械制造之間的相關性,指導畢業生研制出機械性能檢測實驗臺,使學生通過實驗,切身體驗幾何精度對機械產品性能的影響,增強精度設計意識。
本實驗臺的整體結構系統圖如圖1所示:
圖1:機械性能檢測實驗臺整體結構系統圖
直流電機作為動力通過一個一級傳動機構驅動發電機工作,并設計的檢測系統(傳感器、采集卡、PC機自行開發的測試系統)對其性能指標進行檢測,如傳動效率、振動、噪聲、溫度等。傳動機構的主要零件是可以拆裝的,同時,主要零部件配備有多套(結構參數相同,僅精度不同)。實驗時,學生組裝不同精度的傳動機構,進行整機運行,通過測試性能指標比較來反映整機的運行性能。
通過本實驗可以加強學生對幾何精度影響產品使用性能的主要認識,增強工程意識,并通過此綜合實驗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相關知識的能力。
三、進行綜合設計,提高精度設計能力
依據機械類專業教學計劃,機械原理課程和機械設計課程及互換性與測量技術課程一般都安排有相應的2~3周的課程設計。課程設計一般要求學生在相對集中的時間內運用所學的相關知識完成一個具體的小設計[5]。目前,一般教學安排都是每門課程獨立安排相應的課程設計,而這樣做的結果對學生造成一種誤導,形成“機械設計就是系統設計”,或者“機械設計就是參數設計”,“質量(使用性能)是檢驗出來的”等錯誤認識;同時也不能增強學生綜合設計能力的培養;另外,也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教學目標的實現。以至于做畢業設計甚至在實際工作中,出現圖紙表達不清楚、不合理、不符合規范,或者設計出來的產品依據目前的生產條件根本沒法生產或者是生產成本過高等問題。
針對以上問題,把機械原理課程設計、機械設計課程設計及互換性與技術測量課程設計進行優化、整合。以培養綜合設計能力為目標,進行綜合性課課程設計。
(一)課程設計內容優化改革
目前,機械設計課程設計所做的機械產品設計基本上都是只考慮系統設計和參數設計,至于精度設計,基本就沒做或者做的很少,有的只是在圖紙上參照相關的設計做了些公差標注,至于為什么要選用這些精度項目?為什么要確定如此精度?學生基本就不知道。
曾經針對此問題,提出在互換性與測量技術課程設計調整精度設計的內容,讓學生各自找出自己所做的機械設計課程設計,對整個設計進行完善。學生在系統設計和參數設計的基礎上進行精度設計,并對前期的錯誤進行更正,形成完整的機械產品技術資料。
通過此項改革,提升了學生對精度設計在機械產品設計的重要性認識,但是,這樣就會由于工作的不連續就耽誤了很多時間。首先,對機械設計課程設計、機械原理課程設計、互換性與技術測量課程設計時間進行調整,調整為同時進行;然后,對其設計內容進行整合,取消原來的獨立課程設計,實行綜合課程設計,涵蓋系統設計、參數設計、精度設計等內容。
(二)選題來源于工程實際
目前,機械設計課程設計題目大多是“一級或二級齒輪減速器”的設計,它涵蓋了“機械設計”課程中大部分內容,有助于學生加強相關的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但這樣就出現題目單一化,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創新意識。通過對以往的課程設計答辯情況來看,部分學生曾出現抄襲現象。基于此,課程設計的選題來源于工程實際,解決所在城市廠礦的實際問題。根據任務的大小對學生進行分組,使學生協同完成整個設計任務,而所做設計是否能滿足實際需要,可以直接在生產中得到檢驗,在工程實際中體會精度設計與生產性能及生產成本的關系,增強學生的工程意識。另外,設計要變為產品,圖紙是設計工作者和制造工作者之間的溝通語言,這樣,圖紙的表達必須規范。學生在實際工程中體會圖紙表達規范化的重要性,并能運用國標進行規范化設計。
四、改革考核辦法,激發學生學習動力
以往,對于課程設計的考核方法是“考勤(10%)+報告(20%)+答辯(70%)”,這種考核辦法能夠使老師對學生的知識及素質得到全面的考核。但對學生來說有種“課程到此為止”的感覺,學生只知道自己的一個綜合分數,并不知道自己掌握的相應知識到何種程度,是否滿足工程實際所需?或者對于實際工程,還需要哪此方面的知識?其它同學是個什么樣的水平?
一種理想的課程考核模式,應該能夠全面、正確、有效地實現檢查評價、教育激勵、診斷反饋和導向等多種功能[6,7]。因此,在對精度設計進行考核時,采取了以下措施:
1.學生作為評委對學生進行答辯。這時,老師只是作為場外指導,對學生解答不了,而對他們的能力提升有關鍵作用的知識點做出解釋和闡述,同時也從學生的答辯時所提的問題及回答情況對答辯學生和答辯評委的知識和能力掌握程度做出全面判斷。
2.指導老師和學生進行互動,并做總結。在答辯進行完畢,指導老師就精度設計和學生進行互動,學生在互動中調動學習的積極性,并能對知識理解的更深刻。然后通過老師的總結,使學生對精度設計的脈絡有個更清楚的知識,能夠掌握精度設計的要領,并能體會精度設計在機械產品設計中的地位。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知識的積極性和動力。
五、結束語
精度設計作為機械產品設計的一個重要環節,在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中應該加強學生精度設計能力的培養。近年的教學實踐,學生精度設計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為以后的畢業設計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王永泉,馬秋生,潘艷波.機械產品精度設計與生產成本的關系[J].機械設計與制造,2005(5):147~148.
[2]王伯平.互換性與測量技術基礎(第3版)[M].機械工業出版社,2009.
[3]李慧仙.論高校課程群建設[J].江蘇高教,2006(6):73~75.
[4]杜文華,鄭江.機械基礎系列課程教改中機械精度設計的實現[J].華北工學院學報(社科版),2004,20(3):89~91.
[5]劉小康,余潔冰.工科學生課程設計與綜合素質培養[J]. 高教探索,2009,(5):133~134.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5913(2007)14-0083-03
1引言
高等學校的實踐教學一般包括課程實驗、綜合性設計、課外科技活動、社會實踐、畢業設計等。課程實踐(含課程實驗和綜合性設計)是大學教育中最重要也是最基礎的實踐環節,直接影響后繼課程的學習以及后繼實踐的開展質量。課程設計是屬于第一個層次的綜合性設計實踐教學。
根據國家教育部教學指導委員會[1]以及浙江省計算機教學指導委員會 [2]的調查,目前“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的開設數居全國專業點數之首,其中有很大部分為最近十年內開設的。這一方面反映了高等教育對國家信息化建設浪潮的積極響應,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許多學校專業建設的經驗不足。一些專業師資隊伍薄弱,一些學生在校期間沒有得到足夠的、比較綜合或系統的訓練。根據浙江省計算機教學指導委員會的調查,浙江省高校計算機專業實踐環節的學分差距較大,一般在16~30學分之間;一般學校安排的課程設計為5門左右,多的學校有7門,少的只有2門。因此,目前各高校對課程設計環節的理解與實施的力度存在差距,其效果也有很大的差別;一些學校課程設計的工作量與深度不夠。
課程設計是提高學生實踐能力與綜合素質的重要與可行的手段。課程設計的內容建設與實施對教師的業務水平有較高的要求;一些師資隊伍和學生基礎相對薄弱的高校,實施高質量的課程設計確實存在較大的難度。因此,加強課程設計內容的研究與相應教材建設是十分必要的。教材是教學經驗和成果的凝固。通過總結課程設計實施經驗比較豐富的教師的成果,形成教材,必將有助于推動高質量課程設計在各高校中的開展,為提高計算機專業人才培養整體質量作出貢獻。
2計算機實驗教材出版狀況
鑒于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引起了越來越廣泛的重視,國內各大出版社紛紛開始重視實驗教材的建設。目前實驗教材基本上分以下兩類:(1)課程基本實驗教材,以課程基本實驗為主,包含一部分設計實驗,這是目前實驗教材的主體;(2)課程設計實驗教材,以綜合性、設計型實驗為主。
近年來,雖然出版的實驗教材數量有所上升,但整體比重還是比較低。例如,作者對國內某大出版社公布的計算機類教材清單進行了統計分析:在570本左右的教材中,實驗教材共73本,占總數的12.8%;而這些實驗教材基本上以大學計算機基礎和程序設計類課程(包括數據庫程序設計)的實驗教材為主,其中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實驗教材占實驗教材總數的34%,程序設計類課程實驗教材占實驗教材總數的44%,其他所有課程的實驗教材只占22%。從各類別教材中實驗教材的比例上看,在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教材中實驗教材占30%,在程序設計類教材中實驗教材占31%,而其他類課程實驗教材的比例僅占4.2%。可見,目前已出版的實驗教材主要集中在大學計算機基礎、程序設計這類計算機基礎課程上,專業課程實驗教材非常少,而綜合性設計(課程設計)的實驗教材更是非常缺乏。
從我們已經了解到的已出版的一些課程設計系列教材的情況看:
(1) 不同出版社計算機專業課程設計系列教材的側重點和風格不同,各有特色。但整體上來說,這些系列教材基本上都比較注重市場應用性廣的技術,專業覆蓋面和系統性都還不夠。已出版的課程設計教材主要也集中在程序設計、實用技術等方面。
(2) 不少教材的實驗案例偏重課程知識與相關技術的鞏固、掌握以及應用,而對系統分析與設計能力以及工程化方法方面的訓練份量還不夠。
因此,建設專業覆蓋面廣、體現綜合性設計和工程化方法的課程設計實驗教材是非常有必要的。
3計算機課程設計教材建設要點
課程設計是計算機及相關專業的主要實踐性教學環節之一。好的課程設計應該圍繞著一門或幾門主要專業基礎課或專業課,以培養學生系統設計與分析能力為目標,通過團隊式合作、研究式分析、工程化設計完成較大型的系統或軟件的設計題目。課程設計不應僅僅圍繞著鞏固、提高和融合所學的專業課程知識,更重要的是應該注重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能力,如綜合設計能力、動手能力、文獻檢索能力、團隊合作、工程化能力、研究性學習能力、創新能力等。
因此,課程設計教材的建設應該緊緊圍繞著以上目標進行,突出以下特點:
(1) 系統性。課程設計適用于計算機專業絕大多數專業基礎與專業課程;學生系統分析與設計能力、工程實踐能力的培養是長期、系統的過程。為了加強學生實踐能力,課程設計教材最好能形成系統性,涉及專業主要課程,以給學生不同角度、不同層次、持續的實踐訓練。
(2) 典型性。課程設計中的案例應該圍繞相關課程的主要知識與技術,具有典型的代表意義,這樣有利于學生更深入地鞏固與掌握相關課程的主要知識。
(3) 工程性。目前,計算機軟硬系統的設計與開發基本上都需要應用工程化方法、進行團隊式合作。因此,課程設計作為實踐能力訓練的重要階段,也應該體現和突出工程化方法和團隊合作意識。
(4) 探索性。課程設計不同于一般課程實驗的主要表現點之一是:希望學生能圍繞課程設計目標,通過查找與分析有關參考資料,進行探究式的學習,激發創造的意識和能力。所以,在案例分析與練習方面,不應該只是“手把手”地教,更應該留有進一步發揮與想象的余地。
(5) 可仿性。課程設計一般通過案例分析引導學生進行進一步的課題設計,因此這些案例本身應該具有可再現性,即學生通過教材的案例分析可以自己設計實現相應案例;另外,學生也可以在案例基礎上進一步擴展和創新。
(6) 層次性。近幾年來,越來越多、不同層次的學校在計算機專業中開始實施課程設計。由于不同學校學生層次的差異比較大,建議在課程設計的題目上有一定的訓練梯度,盡量能使不同水平的學生都能從中受益,既有詳盡的指導,也有適當的提示。
4浙江大學計算機專業課程設計實驗教材
浙江大學計算機學院在專業課程中實施課程設計已有10多年的歷史,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資料。目前,學院80%以上的專業骨干課程要求學生必須完成相應的綜合實驗,其中大多數是以團隊合作方式完成。
對于高等職業教育,考試是基于培養目標需要,對學生的知識、技能、能力和素質水平進行測量和評價的教育活動。考試的目的在于充分發揮督導激勵、評學促教和教學管理功能,通過考試方法的改革,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變被動的學習為主動的學習,變消極的學習為積極的學習。考試應注重理論知識和掌握實際操作能力的雙重因素。近年來,我校對學生的考試考核方法進行改革探索,為更好地實現教育目標,將建筑結構課程考核采用平時考核與最終考核相結合方式,分別采用了開卷、閉卷考試、課堂提問、課程設計、設計答辯等多種方法相結合、符合課程內容特點的考試方式,對理論教學與實訓分階段進行考核,課程成績進行綜合考評。具體方式為:
“考教分離”基本知識考核:由熟知該課程教學內容的教師根據教學大綱要求出若干份不同試卷組成試卷庫,在考前通過人工隨機抽卷進行考試,完成建筑結構基本原理與知識考核。最終考核采用閉卷考教分離,從而有利于維護考試的嚴肅性、公正性和客觀性,此項占成績50%。
課程設計考核:一般情況下,課程設計是在教師講授完一部分內容的基礎上布置進行的,目的是加深鞏固所學的知識。為避免在進行課程設計時,有些同學不認真完成,而是在臨近交設計成果時,拿一份已完成同學的課程設計來參考與抄襲的情況出現,我們采取步進式考核方法,做到每一項一登記、評價,及時掌握學生的實習過程,及時答疑,準確考核學生的設計及繪圖能力,此項占成績30%。
課程設計答辯:為檢查學生掌握各項技能掌握情況,針對設計成果中的錯誤進行指導,這種做法的個體性很強,真正能做到讓本人意識到錯誤在哪里,更好的讓其他同學一起面對錯誤問題,將該環節納入考核之中。方式采取由指導教師設計好答辯問題,尤其是課程設計中會出現的關鍵性問題,在學生完成課程設計后抽簽進行面試,同時結合同學本人完成的課程設計成果進行提問,根據回答結果結合課程設計成果評定成績,此項占成績10%。
平時成績考核:將課堂提問與課堂表現、課內設計作業及課外設計大作業環節納入考核之中,此項占成績10%。課堂提問與課堂表現:針對課程內容以及課后遇到的問題進行提問,培養和評定學生分析和處理問題的能力。課內設計作業:注重建筑結構基本構件設計計算能力培養與訓練;包括查閱理解梁、板、柱、建筑基本構件結構構造要求,以及規定荷載條件下各基本構件的設計計算。課外設計大作業:注重一般建筑結構力學模型建立及分析計算能力的培養與訓練;包括查閱理解如整體鋼筋混凝土樓蓋、樓梯、雨蓬、屋架、混合結構墻及柱等結構構造要求、規定荷載條件下一般建筑結構設計計算評定。通過以上四方面綜合評定學生的成績,課程成績以百分計,其中課程設計占30%,課程設計答辯占10%,平時成績占10%,課程基本知識考試占50%。
考試改革創新點與啟示
側重“工學結合”的考試方法的改革,將理論教學與實訓分階段進行考核,課程成績進行綜合考評,理論考試成績占60%,實訓實操成績占40%,重視學生基本技能的培養。同時在課程理論部分的考核過程進行改革,建設建筑結構試題庫使課程的考核過程標準化,使學生更好的掌握課程知識與技能。
【中圖分類號】 G640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教育在不斷地改革和完善。然而在職校教學過程中,《機械基礎課程設計》是一門實用性較強的學科,可見讓學生學好這門課程是非常的重要的,因此,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對其教學進行改革已成為當前重要的教學任務之一。機械基礎課程設計是職業院校機械專業的一門基礎課程之一,是連接學生理論知識和專業知識的橋梁,也是職業院校機械類專業的學生獨立進行的一次工程實踐活動,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和綜合性。那么如何做好課程設計,并且通過好的課程設計使學生的設計能力、實踐能力、協作能力等綜合能力有所提高。筆者結合自身的教學經驗認為在機械基礎課程設計中,要想使學生學有所成,就必須對其教學進行一定的改革,從而提高學生的工程素質和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能力,使學生終身受益。
一、機械基礎課程設計的內容改革
1.1課程設計的目的。機械基礎課程設計是職業院校機械專業的一門基礎課程之一,是連接學生理論課和專業課的橋梁,也是職業院校機械類專業的學生獨立進行的一次工程實踐活動,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和綜合性。其教學的目的是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理解能力、交際能力以及協作能力,從而使學生快速、有效地學習,為以后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1.2課程設計的內容改革。課程設計的理念是培養具有良好職業道德的實踐動手能力,適應經濟發展地區的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的技術應用型職校人才。要對課程設計的內容進行改革,其中選題是關鍵,應以“工作過程的人才培養”為原則,重視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和專業水平的培養。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盡可能的選擇學生能夠懂的、易掌握的題材將其課程設計中,從而使學生能夠完全掌握,在此基礎上教師還可以更深層次的介紹相關專業知識。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應該用傳統的教學觀念將機械原理和機械課程設計分開來進行實驗,應對機械基礎課程設計進行改革,即將機械原理和機械課程設計融合為整個機械基礎課程設計,不要分開實施。改革后的課程設計有利于同學們實踐能力、協作能力、溝通能力、等綜合能力的提升,從而達到教學目的――建設綜合型人才。
二、改善教學的方法,重視各種能力的培養
2.1增加結構設計的訓練,提高學生感性認識與動手能力的培養。《機械基礎課程設計》是一門實用性較強的學科,也是機械內專業學生的第一次全面的設計訓練,它的結構比較復雜難懂,然而受職校生生源差這一因素的影響,對其來說學習機械設計基礎課程更是如此。分別從以下兩方面來解決這一難題:一方面是加強教學過程中結構的設計(如:在講述聯接、齒輪的轉動、軸等課程時,都對其上一次結構課)。在課程設計之前,教師可以讓學生先做減速器拆裝的實驗,了解其各部分的作用,最后畫一張軸系結構圖,并從中學到知識和發現問題。另一方面是充分利用現代教學設施及手段,讓學生在上課之前有充分的準備,并且使他們對課程設計中所存在的問題及時得到解決。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進行教學,使學生能更進一步的了解箱體、軸、齒輪、皮帶等常用零件的作用,并通過多媒體使其對機械中的零件直觀的了解,使學生對零件的印象加深。在教學過程中,為了讓學生更深入地了解課程設計的內容和步驟,教師可以利用軟件中的動漫和交互性能,以此達到課程設計的效果和目的。
2.2重視對學生協作能力的培養。由于《機械基礎課程設計》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課程,顧名思義學生之間的協作能力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基礎課程設計中,一般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試驗,通過談論和總結,制定出自己的方案,最后通過各組討論指出每一組方案的優缺點。可見,小組成員之間的協作能力是決定實驗成敗的關鍵因素。在此過程中,不僅可以增強小組成員之間的協作能力,還可以對學生獨立設計和思考能力的培養,更可以在競爭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工作熱情。在課程設計過程中,應遵循以學生為本的原則,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對學生出現的問題進行指導,從而使學生熟練地掌握設計中的每一步驟。
三、改革考核的方式,提高課程的質量
俗話說:“有因必有果,有始必有終”。在教學中教師只傳授知識,而不對其生進行考核是沒有任何效果的,這樣只是竹籃打水――一場空的表現。傳統的機械基礎課程設計教學的考核方式比較單一,即教師根據學生所完成的圖紙質量和其平時上課的表現情況作為考核指標,這種方式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和片面性。為了避免不合理性和片面性的產生,對學生的課程設計的考核方式有了一定的改革,即把考核的指標分為四部分,分別是平時考勤、設計草圖和圖紙質量、答辯、設計的計算,并通過一定的的比例進行考核評分。通過這樣的改革方式,不僅提高了學生在設計過程中的熱情度,還激發其在過程中活躍的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也促使其表達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的提高。可見,通過對機械基礎課程設計中考核方式的改革,不僅能提高教學的質量,還能促進學生表達能力、實踐能力、綜合素質等綜合能力的提高。
四、結語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和科技的迅速發展,社會越來越需要機械實用型人才,《機械基礎課程設計》是一門實用性較強的學科,因此,加強和完善職校機械基礎課程設計教學的改革是職校機械類專業的重要教學任務之一。本文主要對職校機械基礎課程設計的教學內容、教學方式以及考核方式的改革進行了分析,從而對全方位提高學生的課程設計水平與教學質量進行論述,最終達到教學目的與改革最終目標――使學生真正成為一個實踐能力、表達能力、社交能力、協作能力、工程能力強的綜合型人才。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