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2-11 23:20:25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生活即教育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幼兒園的自主性游戲活動很好地體現了幼兒游戲的生活化,讓幼兒在游戲中交往、在游戲中學習、在游戲中生活,從而使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不斷地提升,真正做到了游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
一、環境創設――社區的縮影
在自主性游戲活動中,幼兒是通過與環境、材料的互動來進行探索和學習的,因此,環境的創設非常重要。教師應該給幼兒創設一個寬松、自由發展的環境,讓幼兒自主地游戲,快樂生活,從而創造自我和實現自我。
(1)精心布置,將社區“搬”進教室。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教育內容,我們總是將社區中一些熟悉的環境“搬”到游戲區中。例如,在小班的幼兒的游戲中,我們就將幼兒最熟悉的家,以及經常接觸到的理發店、小吃店等,“搬”進教室,并以幼兒熟悉的名字命名,當幼兒看到平時生活中爸爸媽媽經常去的理發店、小吃店居然在教室里也出現了,特別興奮,一下子就激發了他們參與游戲的興趣。
(2)與時俱進,及時增添新的游戲內容。幼兒的生活環境每時每刻都在發生著變化,我們應敏銳地洞悉哪些是幼兒所喜歡的、特別關注的。同時不斷創設新奇的游戲環境,充分利用場地及家長等所提供的材料創設更具吸引力的游戲環境,為幼兒提供充分活動的機會,盡量讓幼兒有更多的選擇,引起幼兒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幼兒在游戲中生活,在生活中受教育。
二、游戲模式――家庭的合作
在以往的游戲中我們都是以幼兒自主選擇為主,幼兒主動選擇游戲角色、進而分工合作,并且自己賺錢自己花。而經過不斷探索,我們不斷地改進游戲模式,現在主要采用家庭合作式的游戲模式。以一組為一個家庭,一個班6個家庭形成一個幸福小區,幼兒在游戲時就像回到自己家,使游戲更具生活化。
(1)合理分工,各司其職。在新的游戲模式中,每個家庭都有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寶寶等。根據幼兒的意愿,幼兒自主選擇角色。爸爸媽媽基本上都有一個固定的工作,主要負責去一些營業性的場所工作賺錢,并且在游戲中做到不輕易擅離職守。爺爺奶奶們相對比較自由一些,可以帶著寶寶去鄰居家串門、去小吃店吃好吃的、也可以去理發店理發等等,更可以將寶寶送到“幼兒園”自己去加工坊賺錢。作為寶寶要聽從安排,在“家長”的帶領下去活動。
(2)銀行存折,共同使用。在以前的游戲中,我們是采用一人一本存折,幼兒自己賺錢自己花,也就是說自己只要管好自己就行了。而經過改進后我們采用一個家庭一本存折的形式,大家一起賺錢,一起花。這時就出現了一些問題,有的幼兒只知道賺錢不會花錢,有的幼兒只知道花錢不會去賺錢,于是這兩類幼兒間就會出現矛盾。但是別以為幼兒都還小,不會解決這個問題,經過討論、協商,最后賺錢的幼兒會督促花錢的幼兒少花錢,并要求他也去賺錢,從而使存折在互相監督中得到合理地使用。
三、游戲情節――生活的再現
幼兒的生活經驗直接影響到幼兒的游戲水平,在游戲中幼兒往往會把自己在生活中見過的、發生的事情再現到游戲中??梢哉f幼兒的游戲情節很大程度上都是幼兒生活的再現。
(1)游戲再現生活。在自主性游戲活動中,游戲情節往往與幼兒已有生活經驗有密切的關系。例如,有一段時間我們正好跟幼兒討論了如果發生火災應該怎么辦,并進行了防災演習。于是在一次的游戲中,幼兒正玩得非常開心的時候,睿睿小朋友大喊“著火啦,著火啦?!焙芏嘤變汉芸炀头从尺^來,馬上用手捂著口鼻彎著腰,沿著墻壁逃出娃娃家,而揚揚則搖身一變變成消防員,正對著娃娃家十分賣力地滅火。雖然這是一件突發事件,但這也是幼兒已有生活經驗的反映,也使得游戲情節更加豐富。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不斷豐富幼兒的一日生活,利用談話、討論、參觀、訪問等多種手段,交流分享經驗,擴大并加深幼兒對生活的理解,從而產生新的游戲話題。
中圖分類號:G610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6)12-0395-01
幼兒的成長過程就是由"自然人"成長成為"社會人"的過程,其實生活中教育無時不有,無處不在,關鍵在于是否能發現教育素材。在教育實踐中,我們要努力選擇幼兒感興趣的教育內容,變"封閉式"的教育為"開放式"的教育,充分調動和挖掘社會生活中豐富的教育資源,讓幼兒與之親密"對話"。
1.以社區特有的自然環境為素材,開展主題活動
"山掃黛痕如尚濕,湖開鏡面似新磨",我們幼兒園位于湖闊水深,青山屏列,風景稱佳的鑒湖源頭,"十里湖塘"更是久負盛名。清清的荷塘、廣闊的田野、忙碌的工廠、美麗的公園、整潔的馬路......都是有趣的老師,是孩子的第一本教科書,孩子們通過自己看看、聽聽、聞聞、摸摸、嘗嘗等各種感官直接感知周圍的世界。我們應利用社區這依山傍水的自然資源,將課堂搬到社區里,搬到大自然中,引導孩子們接觸自然,了解自然,與大自然對話。
不同的季節,社區的自然風景也各不相同。在春天這個萬物復蘇的季節,我們可以走出幼兒園"圍墻",帶孩子們到山坡上,到田野中聞聞野花的清香,聽聽蜜蜂的歡唱,學學蝴蝶的舞姿,放手讓孩子們去親眼看,親耳聽,他們對大自然、家鄉的愛就會油然而生,逐漸地會去感知家鄉的面貌。夏天,我們湖塘楊梅漫山紅,采摘正當時。我們可以帶領孩子們采摘楊梅,體驗勞動的辛苦。秋天里,我們可以躺在公園的草地上,欣賞天空中變幻莫測的白云,共同去發現云彩的變化......通過這一系列的活動,調動了孩子們的各種感官認識,使他們更加進一步的接觸自然、了解自然,提高了愛護花草樹木,環境保護的意識,加深了對大自然、對家鄉的熱愛之情,同時,還使我們的主題活動變得更生動、具體、充滿樂趣,也開闊了孩子們的視野。
2.以社區獨特的文化優勢,豐富幼兒生活
2.1 酒文化醞釀鄉情。我們湖塘社區依托于鑒湖水得天獨厚的優勢,素有"汲取門前鑒湖水,釀得紹酒萬里香"的美譽,塔牌黃酒口味獨特,聞名天下。我們充分挖掘了社區獨特的文化優勢,在幼兒園公共區角開設了一個酒文化的區角--鑒畔酒家,在那兒陳列了各種各樣的酒瓶和酒壇:會稽山、女兒紅、茅臺、塔牌......每種酒都有明碼標價,讓幼兒去認識、交流、買賣各種酒,親手用陶泥制作酒瓶,我們還把酒文化搬進課堂,在組織大班進行語言活動--《家鄉的酒》時,孩子們了解到了酒是用高粱、小麥、大米等Z食通過發酵、蒸餾出來的,明白了適量飲酒的好處,同時對我們的"塔牌酒"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在活動結束之前我們組織孩子們進行"制作酒盒"活動,通過動手畫畫、貼貼、剪剪設計出漂亮的酒盒,還給我們的酒取好聽的名字……課堂中,孩子們的思維異?;钴S,情緒十分高漲,真正成為了課堂的小主人。
通過一系列的活動,孩子們初步了解各種酒的文化,產生熱愛家鄉的情感,從中我感受到了他們是真正的在為家鄉感到自豪。
2.2 越文化彰顯特色。我們紹興是越劇之鄉,逢年過節,社區中總會請一些越劇團來下鄉演出,我們會抓住這一有利的契機,讓幼兒跟隨父母或爺爺奶奶去傾聽那優美的唱腔,欣賞那獨特的服飾造型這些都會讓幼兒產生強烈的審美感受,達到美育的效果。
我們幼兒園更是把越劇作為教育特色,豐富幼兒的生活:
2.2.1 創設豐富多彩的越劇藝術教學環境。巧妙地利用活動室內外的門窗、墻面、走廊等空間位置,為幼兒提供大量色彩鮮艷的越劇藝術的繪畫、圖片、剪紙和各種手工作品,并分階段、分層次的懸掛、陳設,讓幼兒能耳濡目染地受到熏陶。并在各班級區角設置了越劇藝術內容,根據近期教學內容進行設計,為幼兒提供相應的服裝、道具、手工材料,讓幼兒在亮亮嗓子,舞舞水袖,敲敲打打,畫畫貼貼中變被動地學為主動地學。我們還在大禮堂創設越劇藝術大舞臺,創造條件讓幼兒在模仿、表演和創造活動中去創作、去表達自己的體驗和感受,從而激發幼兒對越劇藝術美的追求和強烈的表演欲和創造欲。
2.2.2 融越劇藝術教育于幼兒一日活動中。每天早晨,我們的小廣播中就會播放一些名家名段,讓幼兒在優美的旋律迎接嶄新的一天;早操后,一聽到那些經典的越劇旋律,幼兒就會有序、自主排隊;中午,讓幼兒在小廣播中展示歌喉;還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編制有一定梯度的越劇教育園本課程,每周安排1至2次集體教育活動,使越劇藝術教育進課堂。
2.2.3 開展豐富多彩的展示、比賽活動。我們每學期制定詳細的幼兒越劇藝術展示活動計劃,并認真按計劃執行。如:我是越劇小明星,班級越劇藝術大比拼、越藝親子賽等,讓幼兒展示越劇才能,鍛煉幼兒的膽量,提升幼兒的自信心。
我們的"小不點越劇團"演員還到振涯集團、大香林風景區、湖塘村文化廣場、敬老院、型塘廣場、郭家山村文化廣場、銅井村文化廣場、古城村文化廣場、賓舍村文化廣場演出,得到了社會的廣泛認可。
3.利用社區物質資源,體驗游戲生活化
我園地理位置比較優越,醫院、銀行、菜市場、小學、超市都林立在我園附近。周邊豐富的物質資源都是我們可利用的教育資源,都可以成為我們開展主題活動的活教材。結合我們班區角游戲"醫院"的創設,孩子們不怎么清楚醫生究竟要干些什么,護士除了打針,還要做哪些事呢?于是,我們就帶著孩子們進行了一次有趣的社會實踐活動,讓孩子們用眼睛去看,用手去觸摸,用心靈去感受。
家庭教育要想取得好的教育成果,就要像學校教育一樣需要認真地考慮應如何科學地教育孩子,在進行教育時家長必須要注意教育的方式方法。家庭教育中,好的教育方法,將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長。反之,則會影響孩子的身心發展。
一、當前家庭教育存在的誤區
家庭教育是通過家庭生活的一點一滴體現教育性的,它不像學校教育那樣,有教學計劃、教材,按計劃進行教育,所以現今的家庭教育主要存在以下教育誤區。
1.家長過度溺愛,孩子與生活脫節。盧梭曾經說過:“你們知道造成你們兒童的不幸的最可靠的方法是什么嗎?那就是他要什么便給他什么。”許多父母把愛變成了溺愛,對孩子提出的要求不經思考,過度遷就。許多孩子過著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生活,這樣的行為使孩子與家庭生活脫節,他們往往生活不能自理,意志力薄弱,唯我獨尊,性格自私任性,缺乏獨立生活的能力??梢?,家長過度的愛護教育,使孩子遠離了生活,成了生活的旁觀者,這樣繼續下去將不利于孩子的成長。
2.家長過嚴管制,孩子的生活范圍受限。父母都有一顆望子成龍的心。許多家長不惜費盡心思,花費金錢,把自己的意愿強加到孩子身上,拼命將孩子打造成為他們理想中人。把孩子的活動范圍限制在了學校和培訓班之中。還有許多父母把考試分數看得過重,強迫孩子超負荷學習,放學后怕與其他孩子交往耽誤學習,對孩子的課余時間進行限制,使得較多的獨生子女陷入交往饑渴和交往低能的困境。事實上,對孩子過度封閉只會讓孩子失去與他人游戲的機會,剝奪了孩子認識他人價值的機會。
3.家長過度的干涉,剝奪了孩子動手體驗的機會。日常生活中,許多家長過多地干涉和限制孩子的行為,剝奪孩子親身體驗的機會。當孩子興致勃勃做家務勞動時,家長怕耽擱孩子學習,厲聲大喝:“這活不是你干的,快寫作業去!”孩子還沒動手親身體驗,他的激情就被打消了;再如當孩子在看電視學折紙時,就開口大罵:“又看電視,作業都做不完還有時間來看電視”。隨后便“啪”的一聲把電視關了,孩子只能放下手中還沒折疊好的紙,不高興地離去。在家庭生活中,家長過度的干涉,阻止孩子動手親身體驗,不僅打擊了孩子探索知識的欲望與好奇心,而且容易讓孩子在膽怯害怕中失去自尊自信,不利于孩子創新能力及自信心的培養。
二、學生家庭教育必要性和可行性
1.必要性。當今教育, 無論是學校教育還是家庭教育, 從根本上看, 還是應試教育。在學校老師為升學而上課而考試;在家庭父母恐怕孩子做看上去與學習無關的事情如家務而影響成績,直接導致孩子超然于家庭生活之外,對生于斯長于斯的現實生活世界很少關注,不能健康成長。一些孩子生存能力差, 性情暴躁, 人格殘缺, 遇事偏執易走極端,在平時的生活中孩子對家長的忤逆比比皆是。而成人后進入生活世界,做事缺乏能力, 做人缺乏情感。對此,我們不能不反思,不能不彌補, 不能不改變。
2.可行性。與學校比,家庭開展生活教育具有可持續性,比學校組織若干次做的活動影響要深刻得多。與老師比,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 雖不是專任卻是長期不變的,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 朝夕相處,更容易觀察引導, 其觀點也易為孩子所接受。在家庭生活中,人人都是先生,人人也都是學生,因而有利于教育中的互動。過什么樣的生活,就接受著什么樣的教育。要子女接受好的教育,那么家長就必須營造好的家庭生活,總之, 父母與孩子貼得更緊, 父母與孩子生活更親, 由父母在家庭生活中開展教育更方便, 更可行, 更容易收到好的效果
三、怎樣做好家庭教育
1.以生活為中心,切勿離開生活。“生活即教育”。教育真實地發生在日常生活之中,日常交往中的每個細節都可能具有細微的教育意義。因此,抓住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將教育融入生活。家長在家庭教育中合理地安排生活能養成孩子井然有序的生活習慣,營造積極健康的家庭氛圍有利于塑造孩子陽光般的性格,經常而又適當的家務勞動能幫助孩子形成自強自立精神。生活的教育意義都是通過日常生活中看似平凡的瑣事滲入孩子的心靈?,F代家庭的生活內容是十分豐富的,例如,洗衣做飯打掃衛生,是物質生活;閱讀旅游看新聞節目,是精神生活;逢年過節必行的禮節習俗,是文化生活等等。家長應該充分利用這些豐富的生活資源,及時地對孩子進行引導。
2.以社會為舞臺,給予孩子自由。“社會即學?!?,家庭教育要讓孩子走進社會,給予他們自由。解放孩子的生活空間,讓孩子到大自然、大社會里去接受教育,使其能在這片廣闊的藍天下自由地翱翔?,F實生活中的自然景觀、文化廣場、博物館、購物超市、繁華的街市等場所都是孩子接受教育的好學校。
我們如何才能學會用生活來教育,怎樣做才是為了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新綱要中指出“教師要引導幼兒接觸周圍生活中美好的人和事,要指導幼兒利用身邊的各種材料表現美化自己的生活”,這既符合了當代教育改革的趨向――教育回歸學生的生活,又體現了教育走近幼兒的生活世界。
一、什么是“生活即教育”
“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須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皬纳钆c教育的關系上說,是生活決定教育。從效力上說,教育要通過生活才能發出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教育又改造著生活。
二、為什么要進行生活教育
“生活教育”是強調生活決定教育,生活含有教育的意義和作用,實際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的意義在于改造生活,主張沖破學校與社會之間的“高墻”,把學校的一切延伸到大社會乃至大自然中去,使學校與社會、教育與生活密切結合,培養真正適合社會需要的人才。換言之,“生活即教育”是指生活是教育的充分和必要條件,教育只有和生活結合才能成為教育;教育要是脫離了生活,便不是教育。而舊的傳統教育的基本特征是教育與生活相脫離,它的特征是“死讀書,讀死書,讀書死”??梢?教育必須與生活相結合,生活是教育的靈魂和生命。
三、如何做到生活即教育
(一)用敏銳的觀察力,抓住每一個生活中的教育機會。
教育源自生活,“生活即教育”,兒童的生活過程就是學習過程?!队變簣@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明確指出:“教師要將各領域的教育滲透于幼兒的一日生活。從這一目標出發,我們要抓住平日生活各環節中的教育契機,對幼兒實施有效的教育。”
1.在教育教學中
在一次《尋找秋天》的活動中,我在活動前準備了各種美麗秋天的圖片,不僅僅有江南的水鄉美,還有北方的梧桐落葉之美,通過不同圖片的展示、請幼兒說說自己的感受,幼兒們對秋天的美有了另一種感悟?;顒雍笥變簜冞€在滔滔不絕地談論自己看到的秋天,這時我就走過去和幼兒一起聊天,幼兒將自己在旅游時看到的美麗情景和大家一起分享。為了幫助幼兒在秋天這個話題上有更多的思考,我還結合主題活動開展了“介紹我眼中的秋天”的討論活動,讓幼兒帶自己的畫和照片向大家介紹自己眼中的秋天。
通過本次活動,幼兒漸漸會用各種好聽的詞來形容,可見一切的活動并不是幼兒不感興趣,關鍵是教師能否抓住幼兒在生活中的教育契機,激發和鼓勵幼兒大膽地表現,促使幼兒將美好的人、事、物都結合起來,感受生活中的美,體驗生活帶來的快樂。
2.在自主性區域游戲中
(1)游戲的創設從幼兒的生活出發。
游戲是幼兒的基本活動,在游戲中最能體現幼兒的生活習慣,也是幼兒感受生活最為直接的方式方法。在游戲中我們首先結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幼兒一起探討創設游戲的環境,在創設游戲區角的時候曹鑫說:“我們有娃娃家,有菜場,有水果店,理發店,可是我們沒有錢怎么買東西呀?我們要有一個銀行?!蔽覀儽阋黄饛埩_,首先制作游戲用的錢,然后設計銀行的標記,最后一起商量制定相關的游戲規則。這樣就從幼兒的生活出發,把生活中的規則通過游戲的方法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2)游戲中的指導要貼近生活
在幼兒游戲中教師的細心觀察和把握時機的指導非常重要,教師細心的觀察能發現幼兒的閃光點及游戲中出現的問題,而正確把握指導的時機能及時有效地引導幼兒解決問題、推進游戲。在游戲中教師要有明確的觀察目的,再配合隨機性教育。例如:當小舞臺售票員正在賣票時,卻發現幾位小朋友沒有買票就進去看演出,連忙制止,在拉扯中發生了摩擦。這時,教師立刻以表演廳經理的身份介入指導:“你們怎么沒有買票呀?”孩子說:“這里又沒有圍墻,我直接進來看都不要買票?!薄澳敲?要想一個什么辦法來解決呢?”這時,孩子想到了圍墻,“但是用什么做圍墻呢?”我把問題拋給了孩子,很快幼兒決定用塑料小椅子圍起來當圍墻,于是大家一起動手把表演廳圍上了圍墻。游戲在孩子和教師的共同努力下不斷地豐富、推進,體現了教師細心觀察、把握時機指導的重要性。
(二)用心創設環境,有效地利用環境來教育。
1.環境和教學活動的有效結合
幼兒園生活是一種集體生活,幼兒在家往往一個人,想要什么就有什么,是一個個養尊處優的王子和公主,所以自我意識比較強,往往會為了玩具、椅子而爭執發生危險事情。雖然我們在平日的生活中已經通過故事引導幼兒學會謙讓、注意安全,但是孩子在玩的時候早已忘得一干二凈。于是我們開展了“設計安全小標記”的活動,首先通過圖片請幼兒觀察,并說說圖片中的幼兒做得對嗎?為什么?我們應該怎么做?最后設計安全標記。為了提醒大家,我和幼兒一起商量把標記貼在教室的指定地方,這樣幼兒不僅能夠按照標記來做,而且能夠相互提醒,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我發現幼兒之間少了幾分爭執,多了幾分謙讓。
中圖分類號:G612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2-1578(2017)02-0247-01
陶行知先生說:“生活教育是以生活為中心的教育……”“從一定意義上說,生活教育是給生活以教育,用生活來教育?!薄敖逃╚生活才有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边@告訴我們,教育要面向現實生活,才能顯示成效。生活就是很好的教材,在幼兒教育中,幼兒的學習和生活是其重要內容。那如何結合幼兒生活環境進行幼兒教育呢?對此,本文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簡要分析:
1 “生活即教育”相關概念及其價值分析
1.1 “生活即教育”的具體內涵概述
生活即教育是對教育的擴展,在傳統教學中,教育者的教育重心主要放在幼兒的知識考核上,通過灌輸式教學的方式傳授幼兒知識,忽略了幼兒創造性思維和自主綜合學習能力的培養。陶行知先生認為,教育和生活是不可分離的部分,只有源于生活的教育才具備其相應的教育意義。教育內容和方式應由生活決定,即有什么樣的生活就會接受相應的教育,教育受生活所影響不斷變化、發展,從而不斷獲得新的教育意義。
1.2 “生活即教育”的應用價值分析
“生活即教育”的教學理念完全顛覆了傳統教學模式,提倡將教育回歸生活,幼兒通過自主探究的方式進行學習,重新定義了教、學、做的定義,突出教育在生活中的實際意義。在“生活即教育”相關理論中,幼兒的學習主體地位得到了有效加強,教師更多以引導者的身份參與到教學活動中,教學內容也會與實際生活建立起相應的對應關系,通過這種方式徹底改變幼兒接受知識的方式,有被動接受記憶轉變為自主探索學習。事實證明脫離生活的教育其內容是蒼白的,是狹義、無力的教育。“生活即教育”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目的,與現代素質教育的目的十分相近,將其實際應用于現代教育是突破傳統教育影響的有效手段,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2 “生活即教育”理論在幼兒教育中的應用及啟示分析
幼兒時期的幼兒認知、了解以及學習新事物的主要方式,是行為學習,即通過觸摸、觀察、模仿等行為,完成對新鮮事物的學習,在這一過程中孩子的思維為直線型思維。幼兒教育的過程與“生活即教育”理論內容極度契合,因此“生活即教育”理論對于幼兒教育創新和發展,具有重要的啟示作用。
2.1 “生活即教育”對幼兒教育內容的創新啟示
陶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理論思想與現代《綱要》的教育思想不謀而合,兩者均提倡將教育回歸生活,以提高幼兒社會綜合探索能力,促進幼兒健康成長、引導幼兒樹立健康的行為習慣。好動、開朗、活潑、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是孩子的天性,教師對孩子行為過于干涉會抑制孩子天性的成長,不利于孩子創造性思維的發展,并且與現代教育理念相違背。在制定《青青小草》一課教學內容時,除常規的朗誦和教學講解內容,增設生活實踐內容,由教師引導將幼兒帶到操場實際觀察各類草本植物的生長狀態。在幼兒觀察、觸摸小草的時候,教師就草本植物的光合作用、綠化作用,以及保護環境的意義等內容對幼兒進行了普及。通過生活化的教學內容,不僅加深了幼兒的學習印象,同時擴展了幼兒的視野,有助于幼兒創造性思維和自主學習能力的發展。
2.2 “生活即教育”理論對幼兒教學方式的創新啟示
“生活即教育”理論是陶行知先生教學理念的核心內容,圍繞這一內容,陶先生還提出“社會即學?!钡睦砟??!吧鐣磳W?!崩碚撌菍虒W場合定義的擴展,陶先生認為生活無處不在,故而任何場所均具有其獨特的教育意義?;谶@一理念,只有將教育放到大自然、大社會環境中,才能真正顯露出教育的真實意義。幼兒正處于認知和接受外界信息的成長階段,需要常與外界信息僅接觸,以促進幼兒的健康成長。這就要求幼兒教師突破傳統的教學模式,通過模擬或真實的生活情境,將幼兒教學真正帶入到生活中。新型的幼兒教學模式,不應受教材、時間、空間的現實,應從幼兒成長的角度出發,站在幼兒的角度上分析問題,切實提升幼兒的綜合學習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可以突破傳統的圖片教學模式,不僅在教學方法上模擬真實的教學情境,還將生活實物引入教學。對于某些無法進行實物教學的物品如火車、飛機等,教師可利用現代教學方式,如視頻,使幼兒對教學內容有一個直觀、深刻的認識。
2.3 “生活即教學”理論對幼兒教育教學理念的創新啟示
“生活即教學”對幼兒教學最本質的影響,是對教學理念的影響。教學理念決定了教學方式和教學方法,生活教育的理念是將教育回歸生活,即打破教師的傳統教學主體地位,建立以幼兒為教學主體的教學理念,圍繞孩子成長的真實需求,制定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從而培養孩子的綜合探索能力,并培養其良好的行為習慣。例如,娃娃家,就讓幼兒自己商量擔當什么角色,所有準備材料也都應該幼兒自己來準備。此外,生活化的區域活動除了滿足全體幼兒的需求,教師還應該注重個性幼兒需求。在生活中選取有用的素材、資料融入到區域游戲中。我們的區域活動內容不在于多,而在于能夠激發幼兒的興趣,這就要求我們營造生活情趣,激發幼兒自己想動手的愿望。
對新鮮事物好奇、開朗、活潑是幼兒期幼兒的天性,“生活即教育”對幼兒教育最主要的啟示,就是將教學回歸生活,釋放孩子天性,促進孩子健康正常的成長,培養孩子創造性思維和自主學習能力,為日后的生活學習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 李怡.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對幼兒教育的啟示[J].文山學院學報,2010(03).
[2] 邢春香.試論幼兒教育生活化的意義與實施[J].黑河學刊,
2012(04).
[3] 趙燕.教育“活”起來――淺談幼兒教育中的“生活教育”[J].快樂閱讀,2013(06).
[4] 殷若怡.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在幼兒教育中的指導意義[J].考試周刊,2015(A3).
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
我國著名的教育家、文學家陶行知爺爺提倡的“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钡慕逃枷?,讓我在這個暑假里才體會到他的真正含義。我們中小學生每年都有長達兩個月的暑假,我們離開了老師的輔導和家長的看管,一切都要靠我們自己來管好自己。然而,我們的一些同學離開了老師和家長,就像一匹脫韁的小野馬,無拘無束,有的同學整天泡在游戲機房、電腦房里玩游戲,有的還夜不歸宿,把家長急得心慌。而還有的同學卻非常懂事,他們利用暑假時間學習各種各樣的技能,來充實自己,提高自己。他們積極地參加社區組織的活動,學游泳,學打乒乓球,既學會了本領,又鍛煉了身體。在這個暑假里,我也學會了自己洗頭、梳頭,我還可以幫媽媽燒飯、洗衣服和收衣服。這些本領都是爸爸、媽媽教我們的。
“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边@句名言是陶行知爺爺送給我們的。我們應該牢記心中?;锇閭儯銈冊谑罴倮飳W習了什么嗎?
1 留白區的創設要求
留白不是空白,也不是讓孩子自由玩耍,這一點的把握首先要從留白區的創設說起。對于留白區,從教師的創設層面上,應該怎么把握呢?
1.1材料的留白
在留白區中,從創設之初,就要把留白區的環境布置出來。從柜子的擺放到材料的內容范圍就要包含多樣性和可變化性。材料多是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物品,是孩子們都認識的,有一定的可操作性。首先,柜子的擺放以半開放為宜,讓孩子既能開展封閉型的創作活動,也可以開展開放性的售賣活動。不留有固定的標記,但是可以給孩子很多標簽自由粘貼。其次,游戲中的材料可以是多種多樣同時又富于變化,注重材料的功能性。讓孩子在拿到材料的時候,能夠作為他開展自己游戲內容中使用。最后,材料的種類不用太多。留白區也不能什么材料都往里面放,要結合班級幼兒的認知經驗和可能的探索能力,體現出材料的價值。
1.2游戲創設內容的留白
留白區的創設內容留白,主要是讓孩子能夠自由地發揮所長,將他自己感興趣的活動開展出來。這也要掌握幾個特性,班級開展游戲活動,不能每個區域都是留白區,讓孩子無所適從,不能很好地從游戲活動中掌握這個情況。一般設置一個留白區,讓孩子自己決定游戲的內容。但也有一定的要求,不能跟現有的其他游戲區域內容重復。結合幼兒游戲活動的發展情況,讓孩子開展游戲內容,可以是農場、美術館、小學等等,圍繞日常生活開設。當然,每次游戲的內容只能是一種,不能一次游戲換了幾個游戲內容。同時,剛開始進行留白區創設的時候,一周可以是一種游戲,慢慢地增加。
1.3游戲區規則的留白
留白區給了孩子足夠的自由體驗,但也不是沒有游戲規則的隨意亂玩。每次可以給孩子這樣的問題:你想玩什么游戲?這個游戲區內容是怎么樣的?你想怎樣開展這個游戲?通過3個問題,讓孩子能夠掌握這個游戲的基本要素,這樣才能順利進行游戲,達到孩子預想的內容。大班幼兒對于游戲區的規則有一定的認識,也能夠一起來制定規則。而且幼兒開設的游戲內容,本就來源于生活,可以讓孩子在觀察到日常生活中的活動情況,在游戲中進行嘗試,成為游戲的規則。給孩子一個平臺自己去制定,幾個孩子自己去商量,從留白區突出孩子的自主性。
2 留白區的指導要點
對于留白區給了孩子很大的操作空間,能夠自由開展游戲活動,但是教師也需要對這個區域進行觀察指導。
2.1重引導、輕指導
留白區給了孩子很大的主動性,教師不能去破壞這個留白區存在的意義。在游戲開展的過程中,觀察幼兒的游戲情況,對于存在的問題,更多的是引導孩子糾正回來,不能打破幼兒游戲的連貫性??梢猿蔀橐幻】腿耍越巧男问絽⑴c到游戲活動中,提出一些問題讓幼兒去思考怎么處理,給他們接下來的游戲內容提出新的要求。
2.2抓重點、輕瑕疵
在開展留白區游戲的時候,對于幼兒的游戲活動而言,也是新的活動形式,在進行游戲組織的過程中,重點應該放在幼兒對于游戲區域整體的把握,引導幼兒通過這個留白區開拓自己的認知領域,從而提高孩子們的創造性能力、組織能力、交往能力。瑕疵則是在幼兒在游戲過程中出現的一些問題,交往的問題、合作關系的問題、整理擺設的細節等等,這些都是在留白區活動中可能碰見的矛盾,對于開展活動而言小問題可以留給孩子自己解決,教師在這里不用直接參與。
2.3強評價、輕開場
留白區有著它獨有的特點,在游戲開場的時候,留白區游戲的內容存在著很大的不定性因素。不知道今天孩子們會開設怎樣的游戲內容,可以在游戲評價的時候,教師可以根據對于今天的留白區發生的所有事情進行一個簡單的匯總,表揚優點,指出問題,梳理幼兒在游戲過程中產生的疑問,對于下一次開展的游戲有一個借鑒,有針對性地給孩子們提出改進的建議。
2.4親于創新、疏于傳統
一直都說幼兒開展游戲的內容既要來源于生活,同時又要注重幼兒創新意識的發展,那么在留白區可以得到很好的體現。傳統對于幼兒來說可能就是生活中習以為常的一些活動,這些活動不是不好,而是我們要在掌握的基礎上,進行創新,把生活帶來的經驗,提升出新的內容,這樣對于幼兒創造性思維的發展更加有益。
3 留白區的注意點
在進行留白區游戲的過程中,幼兒能夠發揮更大的操作性,必須要注意一些問題:
3.1給孩子一些建設性的提議
在引導幼兒游戲的過程中,應該給孩子一些建設性的提議,特別是剛開始進行游戲的時候,要讓孩子懂得留白區的使用,不能完全給孩子自由,這個自由也是相對的,留白區的內容必須符合孩子的發展需要,不能放任不管。
3.2讓幼兒一起搜集資料
材料的豐富可以讓幼兒結合自己的想法,讓幼兒一起來搜集資料。幼兒想到開什么店如果幼兒園所提供的材料不能滿足,可以讓孩子自己搜集,從家里帶來,材料也能更加多樣性。
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模式,糾正了傳統德育中只重視知和情的錯誤,將德育融入到生活中去,把德育從傳統的口頭教育和純文字灌輸中解放出來,延伸到受教者親身經歷的生活中去,把生活當作是統一知、情、意、行的有效德育途徑和載體。生活即教育理念還重視知、情、意、行的聯系和區別,不放任受教育者在生活中的道德選擇,注意引導和啟發,在拓展意和行的德育途徑時同時也注意知和情的教育,做到知、情、意、行相互影響,相互作用。
(二)生活即教育理念能夠發揮受教者在德育過程中的自我教育作用
德育是社會意識轉化為個體意識和道德品質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發生在受教育者的內部思想斗爭中,這種斗爭源于受教育者對當前德育要求的反映與原有思想道德狀況之間的矛盾,因此要解決這一矛盾從而產生理想的德育效果,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至關重要。生活即教育理念強調不要把受教育者封閉在象牙塔內,不要把德育搞死、搞僵,認為受教育者本身才是教育的主體,應引導受教育者去參加人際交往和活動,在學校生活之外,到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中去體驗道德標準。生活能夠為受教育者提供不同的德育情景模式,讓受教育者在生動的情景中選擇和學習,認識到怎樣的道德標準和道德選擇才是正確的,讓受教育者主動的、積極的、自發的去學習和進步,學會自我管理,實現自我教育。
(三)生活即教育理念重視德育環境的構建,對德育起到重大的推動作用
德育的過程是長期、反復、逐步的過程,不可能實現一蹴而就,有時可能出現波動甚至倒退。一個良好的德育環境不僅可以促進德育工作的開展,而且有利于鞏固德育成果。傳統的德育觀只重視對受教育者本身的教育,往往忽視了存在于受教育者周圍的環境的影響,德育如果僅僅是通過課堂講授式的教育容易使受教育者脫離社會生活實際,呆板、單一、枯燥的教授方式也容易使受教育者產生厭倦感。陶行知認為好的生活就會有好的教育,壞的生活只會產生壞的教育,陶行知不僅僅在理論上重視環境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而且又特別把實踐觀引進了道德教育思想,他的生活即教育理念為受教育者提供了一個結構開放、生動活潑的道德實踐環境,生活實實在在存在于受教育者周圍,起著重要的第二課堂的作用,良好的生活環境有利于將德育實踐到學習和生活中去,給受教育者提供實踐機會。生活即教育理念反映出的對德育環境的重視還體現在重視集體的力量,重視構建良好的集體環境,發揮受教者所在集體的教育作用。受教育者生活在集體中,集體是受教者生活中直面的教育榜樣和教育環境,利用集體的凝聚力和影響力,利用受教育者的從眾心理,形成無形的約束力,這種約束力會對集體中的每個人產生導向和教育作用,以潛在的規范性影響著每個成員的行為,每個成員不斷調節自己的心理和行為方式,在自覺或不自覺中接受這種集體環境的教育。受教育者在參加集體生活的過程中接受集體的評價,一些不同于集體的行為習慣和價值觀念會被排斥甚至譴責,從而影響個人放棄自己不良的道德取向保持與大眾一致的方向,個體在這一德育過程中不是簡單地全盤接受或盲目排斥,而是經歷主動代替和自我選擇的過程,從而產生集體環境對個體受教育者的教育作用。
二、如何發揮生活即教育在德育中的作用
(一)實現“生活即教育”的教育隊伍多元化
生活是多元化的,生活中不可避免地會接觸各種群體,生活即教育理念要求教育貼近生活,教育融入生活,把生活當做是教育本身,因此要做到教育隊伍的多元化才能夠發揮生活即教育理念在德育中的作用。積極發揮受教育者生活中接觸到的各種群體榜樣的教育作用,加強各種群體之間的溝通,如利用受教育者在校接觸的老師和同學的先進榜樣、家庭生活中接觸的親屬的先進事例、社會上接觸的德育榜樣等,組織各種教育力量。除了學校教育的老師外,受教育者接觸的同學、親屬等各種群體都可以被當做是教育隊伍的一部分,積極聯系他們,學會利用受教育者生活中接觸到的各種群體進行教育,要把德育延伸到學校教育的外延,善于挖掘和協調各種教育資源。使受教育者直面生活中鮮活的教育榜樣,實現德育生活化,生活德育化。
(二)實現“生活即教育”在德育中的陣地化,系統化
生活是零散、雜亂的,而德育又有著反復性和長期性的特點,如果沒有對受教育者在生活中進行系統的德育教育,僅靠一些臨時性和突擊性的教育往往不能夠發揮生活即教育理念在德育中的作用。因此可以組織一些連貫性較強,主題鮮明的活動,如禮儀文明月、學雷鋒活動周、關注災區系列活動等,利用各種場合,結合傳統節慶日、重大事件和開學典禮、畢業典禮等,開展特色鮮明、吸引力強的主題教育活動,這些活動應避免死板,避免走過場,把德育和體育、美譽有機集合起來,增強德育的趣味性和生活性,在生活中尋找德育的契機,把德育融入到生活中去。同時,重視受教育者的人文環境和自然環境建設,完善教育文化設施,建設好各種活動中心,加強校報、??⑿葟V播電視和學校出版社的建設,加強網絡建設,增強網絡的思想性、知識性、趣味性、服務性,不斷拓展新的德育平臺,關注受教育者生活中接觸的各種設施和場所,對這些設施和場所加強建設和管理并進行整合,占領生活中的德育陣地,實現生活即教育的陣地化,系統化。.
(三)注意生活中的引導,發揮受教育者自身的能動性
生活即教育的德育過程不僅僅是受教育者接受思想教育的過程,也是一個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雙向互動的教育與受教育的過程。由于受教育者缺乏經驗,在生活中可能出現道德標準模糊甚至做出一些錯的道德選擇,還可能沒有意識到生活中一些道德情景或者忽略一些道德選擇,因此在生活即教育的理念下要加強生活中德育的引導,引導受教育者發現道德情景,選擇正確的道德標準,做出正確的道德行為。要讓受教育者參與到生活中各種的社會關系中去,并通過親身的體驗,處理各種社會關系,才能獲得對社會關系深刻的理解和認識,才能不斷深化自己的情感體驗,磨煉自己的道德意識,從而形成堅的道德信念和自覺的行為習慣,通過自己的體驗和選擇,充分發揮受教育者自身的能動性。
“生活即教育”及其孿生的“社會即學?!笔翘招兄逃枷氲闹匾枋鲋唬吧罴唇逃彼枷朐谔招兄壬慕逃枷胄纬蛇^程中,經歷了好幾個階段. 其中,一九三零年一月至二月舉行的全國鄉村教師討論會上,以“生活即教育”為主題的演講是這一思想形成的重要標志之一. 在今天,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研究仍然如火如荼,陶行知教育思想對于我們的基礎教育,尤其是小學教育仍然具有重大的啟發意義,尤其是近年隨著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的不斷深入,其對每門學科的教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任何一個讀了陶行知先生原著或后來者研究著作的,都會下意識地將陶行知思想與自己的教育教學結合起來,以希望對自己的教育以及學科教學起到一定的啟發作用. 筆者作為一名普通的數學教師,也受到了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影響,這個影響來自于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師范學習時期,班主任在課堂上經常提及陶行知先生,因此師范學習的時代就曾初步接觸過陶行知教育思想,只是那個時候沒有多少教學實踐經驗,難以將從書本閱讀中獲得的知識與具體的經驗結合起來,因此那個時候的閱讀更多的是一種間接經驗的積累;另一方面就是工作以來,因為前輩和領導的引領,對陶行知教育思想仍有較多的接觸機會,加之有實際教學經驗的結合,因此對其中的一些思想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 本文就嘗試結合“生活即教育”(包括“社會即學?!保┧枷?,談談對小學數學教學的一些認識.
“生活即教育”的初步認識
若想從“生活即教育”的著名思想中獲得對小學數學教學的啟發,那首先就必須對“生活即教育”這一思想有一定的認識,尤其要對這一思想的來龍去脈作一個大概的了解,這樣才不至于犯只看這五個字就去理解其本義的錯誤. 應當說,這種錯誤還是常見于基礎教育實際中的,比如在新課程改革中,我們看到了很多這樣的情況:有些同行幾乎在沒有完整地看過《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及相關解讀資料的情況下,就開始對其中的一些術語(如科學探究、建構主義)進行高談闊論,仿佛一夜之間他們就懂了這些術語似的,最后出現的結果就是,在實際教學中裝模作樣地進行探究,可探究的結果并不盡如人意,于是又反過來說新課程改革不好,沒有將先進的教育理念與中國的教育實際相結合. 我們不反對最終的結論可能存在一定的合理性,但我們反對的是得出這一結論的過程本身就不合理.
于是,筆者在理解“生活即教育”時,就努力先做一件初步認識這一思想的事情. 參閱陶行知先生的有關著作我們可以發現,這一思想的形成經歷了一個長期的過程,也就是說,“生活即教育”并不是陶行知先生的即性思維產物,而是長期思考的積淀. 陶行知先生自己曾這樣說:“……生活即教育. 中國以前有一個流行的名詞……教育即生活,是從杜威先生那里來的……現在我把它翻了半個筋斗,改為‘生活即教育’”;“我們要問,‘什么是生活?’有生命的東西,在一個環境里生生不已的就是生活……”研讀這段話我們可以發現,陶行知先生之所以要將其老師杜威的話翻半個筋斗,是有著自身的實踐經驗支持和理解的. 與這句同時翻了半個筋斗的還有另一句話,即將“學校即社會”改成了“社會即學校”,用陶先生自己的話說,就是“(如果)把學??醋錾鐣蔷拖癜岩恢换顫姷男▲B從天空里捉來關進籠子里一樣,它要以一個小的學校把社會上的一切東西都吸收進來,所以容易弄假. ”我們看這段話,它對今天的小學教育以及小學數學教學有沒有實際的啟發意義呢?顯然是有的,我們正有一種把學校功能無限擴大的傾向,認為學校能夠包辦教育的一切. 我們小學數學課堂上“作假”的情形也比較多,試圖把教育中的一切東西都吸收進數學課堂中.
而陶行知先生對“社會即學?!钡睦斫饩瓦M步、合理得多,用陶行知先生自己的話來說,就是“要把籠中的小鳥放到大自然去,要先做到‘社會即學?!?,才能做到‘學校即社會’. ”這種語句順序上的改變很容易,但真正在實施中落到實處,就有較大的困難了.
“生活即教育”思想啟發下的小
學數學教學
小學數學教學的重要目的是給學生打一個良好的數學基礎,培養一種對于數學學習的持久興趣,具體的當然可以通過三維目標來理解. 但由于教學習慣的原因,傳統的評價手段還沒有得到根本改變,我們今天的小學數學教學雖然經歷了十多年的課程改革洗禮,但仍然不能說有了明顯的改變. 甚至在小學數學課程專家的爭論聲中,數學課程改革正處于止步不前甚至倒退的地步. 眾所周知,在數學課程改革中,爭論最大的就是《數學課程標準》. 如今回過頭來看,在課程改革才三四年的時候,就有許多重量級的人物出來反對課程改革,這是一件非常遺憾的事情,因為結果不是看到理越辯越明,而是課堂教學回到了出發點――人們改變傳統應試教育現狀的努力與熱情幾乎被完全澆滅. 那么,關于《數學課程標準》,關于小學數學教學,我們能否從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钡慕逃枷胫姓业揭恍┲С帜??筆者嘗試做了這個工作.
陶行知先生說“是生活就是教育,不是生活就不是教育.”這句話給筆者的啟發是,我們小學數學教學從內容上講,“數”與“形”都是抽象的,但根據我們多年來的教學經驗,我們都會通過將“數”“形”與一些具體的實際事物相結合,以幫助學生完成數學知識的學習. 這從某種程度上講應該是生活與教育發生了聯系. 而我們需要的不僅僅是這一結論,而是這一結論演繹之后得出的其他教學策略,比如我們下次遇到抽象的數學知識時,首先要考慮的就是到學生的生活中尋找這些數學知識的原型,以讓學生的知識有一個落腳的地方. 比如,小學數學教學中的一個流行詞語“日常數學”,在筆者看來就與“生活即教育”的思想是相通的. 當然,日常數學與科學數學之間還需要拉近距離,而教師教學作用的發揮也正體現在這一環節當中. 教師要創造條件讓學生盡量多地經歷從生活中發現、提出數學問題的過程. 我們的生活離不開數學,生活中到處都是與數學有關的問題. 所以課上教師要創設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并與本節數學知識有關的現實情境,讓學生從這些情境中主動發現數學現象或提出數學問題,把生活中的問題轉化為數學. 如在教學“數的認識”時,可以增設一些特殊的數,如電話號碼“110”“112”“114”“119”“120”“12315”等,讓學生了解其名稱和功能,并說出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一些數及作用. 將這些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事例融入數學含義,不僅能體現數學價值,加深學生對數的理解,感受數的意義,而且能體驗到身邊處處有數學的存在,獲得用數學知識解決日常生活中實際問題的成功喜悅,極大地激發他們探索科學奧秘的興趣. 總的來說,對于小學數學教學,“是生活就是教育”這一理念是必須注重與落實的.
陶行知先生還說“所謂之生活,未必是生活,就未必是教育”,這句話對于筆者來說具有振聾發聵的作用,因為小學數學教學在對課程理念沒有徹底理解的情況下,確實出現了許多類似于“所謂之生活,未必是生活”的情形,而這樣的結果必然是“未必是教育”. 如果我們在實際教學中忽略了這一情況,將自己設計的“未必是生活”的數學教學當成真正的數學教學,那危害是非常大的. 不說別的,只說我們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情境創設,很多時候我們為學生準備了許多“日常數學”的素材,可問題在于,這些所謂的日常數學并不是小學生生活中的日常數學,而是我們教師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尋找數學素材,當這些素材出現在學生的視野中時,他們并沒有感到“日常”的味道,因而也就無法產生數學思考. 可我們的數學教師并不知道,他們仍然沉浸在自己渲染的情境當中,還以為學生真正學到了很多數學知識. 因此,很多時候,我們要幫學生尋找他們生活中真正的數學,以保證我們找到的“生活”是“真正的學生的生活”.
“生活即教育”的“三個時期”對
小學數學教學的啟發
陶行知先生在“生活即教育”思想形成的過程中,有“三個時期”的說法,用陶行知先生自己的話來說,就是“現在我們這里的主張,已經終于到了實現的時期了,問題是怎樣實現. ”同時,陶行知先生對于自己這一問題的回答用了“三個時期”來解說:第一個時期是生活是生活,教育是教育,兩者是分離而沒有關系的;第二個時期是教育即生活,兩者溝通了;第三個時期是生活即教育,也就是社會即學校了. 我們仔細研讀陶行知先生這三個時期的論述,覺得很有意思,也很有味道,對于小學數學教學同樣具有比較重大的啟發意義. 《數學課程標準》強調:“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引導學生從數學角度去觀察事物、思考問題,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感悟數學的作用. ”這與陶行知先生第三個時期的思想不謀而合,因此,數學教學要貼近學生的生活,要讓生活融入教學,讓數學走入生活,就必須培養學生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能力,增強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應用意識.
1.創設情境,知理導行。我國偉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認為:“從生活與教育的關系上說,是生活決定教育。從效力上說,教育要通過生活才能發出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在思品課教學中,模擬現實生活中的情境可以使課堂教學更接近現實生活,使學生如身臨其境,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加強感知,激發思維,它比單純的語言講授效果更好。例如,在教學人教版教材“愛護集體的榮譽”內容時,筆者在課堂上預先設置好這樣一個場面:幾支粉筆和一塊板刷掉在了地上;一把椅子倒在地上;窗戶開著,鉤子卻沒有鉤上。上課時,筆者先采用擬人化的故事,講述為什么要愛護學校公物的道理,又以拍手歌的形式告訴學生愛護公物的行為要求。最后,筆者問:“小朋友們,你們知道了應該怎樣去愛護學校的財物。現在,請你們仔細觀察一下教室,看看有沒有愛護公物的事需要做呢?”學生頓時活躍起來,個個都認真仔細地觀察。沒過多久,就有幾名學生高高地舉起了小手。筆者請他們依次找出需要做的愛護公物的事。學生有的撿起了粉筆、板刷,有的扶起了椅子,有的把窗戶的鉤子鉤上……筆者問:“你們為什么這么做呀?”學生有的答:“鉤子不鉤上就會使窗玻璃容易打碎。”有的答:“椅子倒在地上會被人踩壞。”……可見,教師根據教材靈活創設生活情境,既加深了學生對道德知識的理解,也有利于學生掌握現實生活中的行為要求,達到曉之以理、導之以行的目的。
2.由靜到動,體驗情感。教材是靜態的,而現實生活是動態的,要把教材上“靜”的教學內容變成“動”的學習內容,需要教師在充分了解教材的基礎上創設條件,進而使學生的情感體驗被充分激發出來。例如,一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我愛我的家》,這篇課文由兩個主題活動構成:“我的家”和“我是家里的小主人”,在主題二第2課時還安排了“我愛做家務勞動”這一內容。教材中只有幾幅學生做家務勞動的圖片,是靜態的,而現在的孩子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過慣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在日常生活中缺少觀察,根本體會不到父母勞動的辛苦。怎么樣讓學生體會到父母的辛苦并產生做家務勞動的愿望與行動呢?筆者補充了一組錄像,播放爸爸媽媽下班回家急急忙忙買菜、燒飯、掃地、洗衣服等情節。學生觀看之后,聯系生活實際,在腦海中回想起日常生活的片段,在此基礎上,筆者再讓他們談談自己的感受。學生從父母的滿頭大汗中受到震撼,體驗到了父母操持家務的辛苦,萌發了“我也是家庭一員,要多做家務勞動”的愿望。這一與家庭生活密切聯系起來的補充內容充分激起了學生的情感體驗,培養了學生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3.巧用事件,升華教育。有時候,如果教師善于利用課堂上的一些“意外”事件,往往能使之變為課堂生成資源,為教學服務。例如,在教學《我們的大家庭》這一課時,筆者精心設計了教學活動。學生在筆者的引導下爭先恐后地訴說著自己對“大家庭”的喜歡:“我喜歡前面的大黑板,老師在上面寫,讓我們學到很多知識”“我喜歡班里的小朋友,下課了可以一起玩,可開心了”……突然有一名學生把手舉得高高的,筆者以為他要回答問題,于是叫了他。“老師,劉遠(化名)流鼻血了……”這位學生著急地說道。筆者一聽愣了一下,定神一看,真的有一位學生在流鼻血。遇到這樣的突發事件,筆者忽然想到:這不是一個很好的教學素材嗎?本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體驗“班集體是我們的大家庭”,要達成這一教學目標,教師正好可以借助這一突發事件來加深學生的體驗感悟。想到這,筆者及時肯定并表揚了這位學生對同學的關心,并快步走到這位流鼻血的學生身邊,扶住他,請他抬起頭,防止鼻血再流下來,然后焦急地問全班學生:“孩子們,劉遠同學流鼻血了,我們應該怎么辦呢?”其他同學看見老師的關切之情流露,也都焦急地七嘴八舌地出主意,并且很快達成共識:“請劉遠的好朋友蒙小超(化名)扶著他到醫務室去。”這一突發事件的處理使全班學生和流鼻血的學生之間產生一種愛的情感的碰撞,也使學生感受到老師真的把每一個同學都放在心上,從而使學生間互相關心、幫助的溫暖感受油然而生,真正感受到“我們的大家庭”帶來的溫暖,體驗到在教室中的學習就是一種真實的生活。這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說:“真教育是心心相通的活動,唯獨從心里發出去的,才能打到心的深處。”反之,如果筆者簡單處理這一突發事件,即刻帶這位學生到醫務室去而讓其他學生留在教室自習,也就激發不了學生內心深處的情感,更別說觸及學生的心靈了,這樣的教育無疑是蒼白無力的。
二、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生活
陶行知先生倡導“教學做合一”,而在品德與生活課中,活動成了教和學共同的中介。品德與生活課屬于活動型綜合課程,它的定位側重于兒童發展的角度,立足于兒童在活動中獲得經驗和形成體驗。教材中豐富多彩的話題和圖例都是在兒童的日常生活范圍內,其活動方式極為豐富,而且涉及面廣。這些活動的設計啟示著教師在教學時要圍繞教學目標,認真地研讀教材,根據本班的實際,很好地利用這些活動。
1.從學生生活中發現活動題材。新課改理念倡導教育回歸生活,強調以兒童的現實生活為課程基礎。作為教師,應在課前對教材進行正確把握,并了解學生的生活現狀及思想動態,發現、提煉活動的題材。在品德與生活教材中,關于交通安全知識只安排了《遵守交通規則,安安全全上學》一課,因此本課的教學內容涵蓋面較廣, 不僅要學生知道有關的交通小常識,而且要學生懂得不遵守交通規則會給自己、家人帶來的傷害,還把認識常見的交通標志放在最后。為了讓一年級的孩子對這些模糊不清的交通標志認識得更加清晰,在課堂上筆者打破現有的教材體系,把筆者用相機拍攝的交通標志一一貼在黑板上,開展了“請讓我來告訴你”活動。通過運用擬人化的語言描述標志的含義,學生興致盎然地了解了各交通標志的含義,教學效果良好。
2.創造學生喜愛的活動形式。課堂教學活動應是師生積極、有效和高質量的多向互動。作為教師應有目的、有計劃地安排教學事件、情境,以喚起、維持學生的學習興趣,并推動學生進行有效學習。教學《我愛做家務勞動》一課時,筆者根據一年級小學生的特點,設計了唱一唱(唱《好媽媽》)、看一看(看父母做家務的錄像)、說一說(說說自己的感受)、學一學(學小老師做家務的好方法)、比一比(誰的小手最能干)等一系列學生樂于接受的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學生在活動過程中,感受到父母做家務的辛苦,激發了“我要做家務”的愿望,逐步養成愛勞動的好習慣。在這個活動過程中,學生與學生之間相互交流、相互學習,生活經驗得到激活、豐富和提升,情感得到豐富、細膩和純化。
3.把活動做細。課堂教學活動不是為活動而活動,更不是作為課堂景觀來點綴教學過程的。活動并不是越多越好,我們應把每個活動潛在的教育資源挖掘出來,注重過程、反饋,通過教師的引領,使活動做細,真正促進學生的發展。同時,還要重視活動的生成性。就如筆者前面舉的學生流鼻血這一事例,如果筆者只顧按預先設計好的步驟一步一步走下去,而不善于捕捉這個新的生長點的話,教學的有效性將大打折扣。因此,教師一定要善于經營活動,用活動的真實進程不斷豐富和推進課堂教學的進行,使課堂生活成為一種快樂、積極有意義的生活。
三、注重課外實踐,在生活中感悟升華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須躬行。”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的形成不是一節課兩節課能夠完成的。陶行知先生說:“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課程標準在“知行統一”原則里,特別強調:“要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學校、家庭和社區的實踐活動,在活動中提高思想道德水平。”思品課要提高實效,必須向課外拓展,與多種德育途徑相結合,形成教育合力。筆者認為這種拓展主要在課前與課后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