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3-17 00:44:35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關鍵詞:
高校;思想政治輔導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90后甚至95后大學生已經成為了高校學生主體,這一代學生成長于我國經濟迅猛發展,信息高度發達的特殊時期,經濟社會的發展、多元化信息的沖擊、家庭過分保護、激烈的人才競爭等,對當代大學生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心理壓力和沖擊。近年來大學生心理問題成為了人們關注的焦點,大學生因心理問題引發的傷害事件不斷增多,這對當代高校思想政治輔導員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高校思想政治輔導員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優勢
目前我國高校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體制是以課堂的思想政治教育為核心,對大學生進行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教育;以思想政治輔導員的日常管理和教育引導工作為基礎,對學生的心理狀態進行全面掌握和及時跟蹤、反饋;同時以學校或學院為單位開展心理健康講座,普及心理健康知識;學校設置心理咨詢室針對個別學生進行一對一的幫助和心理疏導。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體制上看,高校思想政治輔導員的工作是最基礎、最廣泛的,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發揮著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思想政治輔導員的工作性質決定了輔導員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首先,高校輔導員負責教育和管理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他們與學生的接觸時間最長,接觸范圍最全面,涉及內容最具體,輔導員通過與學生廣泛而密切的接觸,能夠及時了解學生的心理、思想動態。及時發現學生心理問題、并對其進行鑒別和早期干預,成為了當前高校輔導員開展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重點[1]。其次,思想政治輔導員是學校開展各種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的具體策劃者、組織者和實施者,通過開展相關活動,例如舉辦心理講座、進行心理測試、建立心理檔案等,一方面可有效調節學生的情感和心理困惑,另一方面可全方位的了解學生成長與發展需要,及時發現問題學生[2]。再次,思想政治輔導員作為學校、家長、學生之間的重要紐帶,可以整合校內外資源,既可普及學生的心理健康相關知識,又可跟學校、家長溝通,及時引導和幫助有需要的學生,借助多方力量共同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開展[3,4]。
二、思想政治輔導員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一)重視不足
離開了家長的精心呵護,大學生需要有更強的獨立性和自制力,對于這種轉變的適應需要思想政治輔導員的引導和協調,但有調查發現,大多數學生認為思想政治輔導員不夠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過半數的學生認為思想政治輔導員與學生在心理健康方面的溝通較缺乏[5]。實際工作中,輔導員管理和協調著學生日常生活與學習的方方面面內容,工作繁忙而雜亂,而且更加注重傳統的黨團建設、學風建設等工作,相當一部分思想政治輔導員對學生的心理健康重視不足。在對大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時,以簡單說教為主,沒有深入了解學生心理狀態,沒有更豐富的專業處理措施,工作力度不夠,工作層次較淺,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較大的提升空間。
(二)知識欠缺
高校思想政治輔導員是一支年輕的隊伍,一方面他們缺乏思想教育工作經驗,依靠在實際工作中不斷摸索,另一方面他們的專業知識結構不夠完善,大部分思想政治輔導員并未接受過有關心理健康教育的專業理論學習。盡管在他們工作之初,大部分學校安排有心理基礎知識的短期崗前培訓,但僅靠幾天授課、幾次講座的學習很難讓輔導員真正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專業知識。因此,輔導員在對個別有心理問題學生進行心理輔導和幫助時,大多數輔導員僅僅抱有開放、尊重、共情的態度,采取傾聽、以理說服、情感教育等方式,雖然有時也能起到適當的疏導、緩解作用,但實際效果有限[1]。
(三)角色沖突
在實際工作中,思想政治輔導員既是學生日常學習生活的教育管理者,又是引導學生心理健康的咨詢和輔導者,二者在工作性質和工作原則上都存在沖突。作為管理者,要求輔導員對學生進行管理教育,致使學生處于被動地位,并且在工作中以比較明確的規章制度為標準,有明確的價值取向,遵循公開性的管理教育原則;作為心理輔導者時,需要師生雙方相互配合,地位平等,心理輔導者需要尊重來訪者的個人選擇,不以自己的價值取向要求學生,遵循保密性原則。思想政治輔導員的雙重角色沖突增加了其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工作難度,也影響了其工作效果。
三、思想政治輔導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途徑和方法
(一)端正態度,重視心理健康教育
目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不容樂觀,新聞媒體時常報道大學生因心理問題發生輟學、自殺、自殘、他殺等極端事件,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態與校園的穩定、教學秩序的維護、以及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都有著密切聯系。思想政治輔導員作為高校學生工作的一線工作人員,首先應在思想上重視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發揮自己工作優勢,端正對待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態度,切實負起責任,關注大學生的心理狀態,使他們能健康成長[6]。
(二)完善知識儲備,提升自身素質
由于高校思想政治輔導員不具有心理咨詢的專業素質,所以在開展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時,常感到工作難以推進,因此,不斷完善自身知識準備,提高專業素質成為了思想政治輔導員在心理健康工作中的必然選擇。輔導員可采取定期培訓、業務進修和專家講座相結合的方式,自主學習心理學、教育學等專業知識,了解、掌握教育及心理規律,豐富自己的心理健康知識水平,不斷提高發現學生心理問題、解決學生心理問題的能力,這樣才能在工作中順利、有效的開展學生心理健康教育[5,6]。
(三)協調角色,發揮優勢
盡管輔導員在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際工作中存在著教育管理工作者和心理工作者的角色沖突,但輔導員可利用自身的優勢,協調角色沖突,使二角色發揮“1+1>2”的效果。那么如何處理好兩種角色的沖突呢?一方面,輔導員作為教育管理工作者,學生對其有著天然的尊敬,輔導員對學生進行批評、教育、引導、勸說等對學生的心理影響較大;另一方面,輔導員在日常工作中融入心理工作者的溝通原則,關心學生,與之共情,能更輕易的獲得學生的信任,這對進一步開展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此外,具備心理學專業素質的輔導員在學生的日常管理工作中,能更好地把握學生心理狀態和心理需要。因此,在實際工作中輔導員可根據實際情況,將心理輔導與思想政治工作兩種角色結合起來,相互輔助,相互滲透,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積極運用心理學理論,在心理輔導時發揮輔導員優勢,這是輔導員發現和干預學生心理危機的基礎,也是做好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關鍵[1]。
(四)開拓渠道,發揮作用
心理健康教育重在大學生心理素質的提高和心理問題的預防,而思想政治輔導員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可開拓多種渠道來普及心理健康知識、增強學生的心理調整能力和適應力,積極發揮活動的策劃者、組織者和實施者的作用。首先,輔導員可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優勢,組織心理學教師為學生開設心理學講座或交流會,普及心理知識、使其掌握基本的心理調節和疏導的方法,樹立心理健康意識;其次,輔導員可利用班會、例會等形式,如定期舉行與心理有關的主題班會、心理沙龍活動等,通過學生與學生之間、輔導員與學生之間的面對面交流,貼近、了解學生內心,與學生達到心靈的溝通;再次,輔導員可通過多種網絡媒體工具,建立新型溝通平臺,主動占領網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陣地,如公開專門的郵箱、微博、微信等平臺,讓同學們能夠方便快捷地向輔導員表達自己的心聲,這有助于輔導員隨時掌控學生的思想動態,敏銳的發現學生中可能存在的心理隱患,同時有助于實現與學生的良性互動[5]。
四、結束語
總之,心理健康教育已成為當代高校思想政治輔導員工作的一個重要內容,思想政治輔導員作為高校學生工作的一線力量,應當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斷探索有效的工作途徑,使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具實效性和創新性。
參考文獻:
[1]趙鵬,施永紅,于志超.輔導員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J].高校輔導員學刊,2010(2):53-55.
[2]裴鑫,李波.高校思想政治輔導員工作的著力點[J].西安航空技術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0(28):78-80.
[3]馮祥.淺談高校輔導員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J].科技信息,2007(26):144.
[4]周雯.高校輔導員要積極參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J].科技信息,2007(34):163.
第一,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學生健康成長的迫切需要。大學生作為承載家庭、社會和學校熱切期望的群體,具有個性張揚、自尊心強、自我要求高、成才欲望強的特點,但隨著社會的發展,大學生群體已成心理障礙和心理疾病的高發人群。從這個角度講,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既是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務,也是新形勢下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重要舉措。第二,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加強和改進高校德育工作的需要。大學生這個年齡階段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正處于心理和生理走向成熟的階段。大量調查表明,恐懼、焦慮等心理問題與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相互交織、相互影響,因此,加強和改進高校德育工作必須將德育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有機結合起來,使其相互補充、相互促進,這樣才能增強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和主動性。第三,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推進素質教育的需要。人才素質包括心理素質、文化素質、身體素質和道德素質四方面,其中心理素質是人才素質的基礎,不僅直接影響著人才素質的質量,而且還直接關系著人的全面素質的提高。如果沒有良好的心理素質不但難以圓滿的完成學業,更無力承擔參與國際競爭和復興中華民族的重任。因此,要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就必須重視和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二、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
第一,思想上重視不夠,目標認識模糊。心理健康教育是解決學生心理問題、引導學生智力發展、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促進人格發展的教育活動,對當代大學生的成長具有重要意義。當前,部分高校領導者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缺乏認識,導致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規模和力度不足,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流于形式,走過場,為應付檢查部分高校“三不一要”(不給人員、不給經費、不給場地,工作還要做好),分工不明確,管理不到位,沒有專業人員,也沒有具體的實施方案,根本不能滿足學生的實際需要。從性質上來看,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分為消極性目標和積極性目標,其中積極性目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標,但在工作中,部分高校偏離和忽視心理健康教育的積極性目標,削弱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和功能。第二,專業化程度較低,人員整體素質有待提高。早在2005年,教育部就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專業化提出要求,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員整體素質和專業化程度偏低的現象依然是制約心理健康教育發展大問題。具體來說主要表現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整體數量不足,有的高校甚至沒有專業心理健康教育人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員專業素質偏低,缺乏相對系統的、專業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論;微觀性、超前性教育研究滯后于實際需要,影響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進一步發展。第三,教育內容存在片面性,教育方法不規范。當前,部分高校在制定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內容時存在課程化和醫學化的傾向,在教學內容上僅限于一般理論知識的傳授,將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文化課程和心理健康治療;有的則簡單的開一些講座或現場心理咨詢活動,既無法體現心理健康教育的針對性,也無法保證心理健康教育的系統性,這種簡單化和形式化的教育活動不僅沒有解決學生的實際問題,還造成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的抵觸心態。
對大學生加強心理健康教育,使其具有良好的個性心理和較強的心理調適能力,能夠自尊、自愛、自律、自強,這是高等學校德育工作的要求,也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舉措。對大學生加強心理健康教育,是為了更好地促進學生的發展。
1.2大學生身心健康的和諧發展需要對其加強心理健康教育
大學階段是一個人學習專業知識、技能的關鍵時期,也是個性自我完善和發展的重要時期。為實現大學生全面、健康、均衡的發展就需要在大學階段對大學生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從社會角度來看,社會發展越來越快,所以大學生也要承擔越來越復雜、繁重的學習任務和社會責任;從個人角度來看,在大學階段,大學生逐漸走向成熟、走向獨立,還要掌握專業知識,優化個性品質,開發智能潛力,為就業做好準備。這個階段,或者由于大學生對自己沒有一個準確的定位或者家庭、社會對他們期望過大、過高而產生心理壓力,從而導致心理失衡。加強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學生心理健康和諧發展的需要。
1.3為適應社會進步和時展需要對大學生加強心理健康教育
社會在不斷發展,科技也在日益更新,人們的生活節奏也越來越快。競爭的不斷加劇導致人們的生活壓力越來越大。各種心理問題和心理障礙也就隨之而來,并由此對人們的身心健康造成一定的危害。心理問題巳經成為嚴重影響人們包括大學生在內的社會問題。在這種情況下,有一個良好的心理素質就更顯得尤為重要。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是社會對人才素質的基本要求,而良好心理素質的基本要求就是心理健康。
2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及對策
2.1轉變觀念,提高對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認識
過去那種認為心理健康教育需要由專門的教師采取特定的活動形式來完成的觀念是片面的,這種認識的片面性就必然導致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被低估。實際上,心理健康教育與素質教育、全面發展的教育同等重要。心理健康教育是實現全面發展的基本前提,心理健康教育也是素質教育中不可替代的有機組成部分。為此,學校所有教育工作者要調整自己的工作行為和工作態度,用心理健康教育思想作為自己教育行為的指導思想。同時,學校也要積極為學生創設有利于身心發展的校園環境,并調整教育工作,使教學活動、管理活動都符合心理健康教育的規律。
2.2切實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從業素質
心理健康教育者的從業素質的高低也是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個重要因素。心理教育教育者不僅要具備心理學、教育學等知識,還要具備與大學生所學知識相關的各科知識,同時還要具備心理診斷、心理咨詢、個別教學以及語言溝通方面的技能。但是具備這些素質的專業人才極為缺乏,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發展。為此需要培養大量的心理教育工作者,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者的從業素質。而要實現這樣的目的,首先就需要在課程設置上開設與心理健康教育相關的專業來實現培養心理健康教育專業人才的目的。其次要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培訓基地的建設,提高培訓的質量,從而實現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隊伍的專業化。第三,針對目前心理教育工作者其水平和技能良莠不齊的現狀,為其制定有針對性的培訓計劃,開展分類培訓,切實提高從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者的職業素質和專業素質。
2.3將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滲透于其它學科的教學活動中
自從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實施綱要(試行)》頒布后,心理健康教育已成為高校教學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高等教育具有特殊性,具體表現在價值取向、社會背景等方面,因此,為了實現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必須處理好其中各方的關系。
一、心理健康教育應處理的關系
(一)價值關系。價值關系主要包括干預與中立兩方面內容。首先,西方心理咨詢模式最大的特點是不主觀臆想和判斷。比如咨詢者的自我面試,采用的方式以“非指導性”為主。這樣既可以增強雙方的了解與溝通,又可以實現心理上的共鳴,可以使當事人在良好的心理氛圍中逐漸放松,并找到一種平衡狀態,進而給予他們更多的鼓勵,引導他們自主解決問題。這是一種價值中立關系。其次,我國的心理咨詢最大的特點是價值干預嚴重。因此,西方國家追求的價值中立與我國傳統思想之間會產生一定的矛盾。西方咨詢對來訪者不作主觀判斷和臆測,完全保持價值中立。我國心理咨詢對來訪者的干預較為強烈。因此,在開展健康教育時,應結合大學生身心情況,適當借鑒西方咨詢的優點,實現中國化改造。(二)思政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不應局限在課堂教學中,而應拓寬教育渠道。首先,結合大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和個體特征,設置專門的心理咨詢室[1]。其次,在日常德育和思政教育過程中,適當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促使三者有機結合,并在一定程度上實現協調統一發展。德育的宗旨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加強對學生道德情操、專業素質、情感的培養;二是促使大學生全面發展。大學生心理健康不僅體現在心理方面,還包括人格的培養與完善。因此,在德育中,教師應適當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并將心理健康教育作為思政教育的媒介,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三)發展性與調適性。心理健康教育有其獨特的教學特性,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大學生心理發展,二是大學生適應性。適應性也稱為調試性,主要是針對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制定與之對應的解決措施,加強對學生的心理輔導,從而實現預期教學目標。(四)生活化與課程化。心理學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礎,因此,從某種程度上講,健康教育的特征與德育教育具有一致性。這就需要教師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提高教學目標與方案的針對性與系統性,理論知識與實踐活動有效銜接,從而增強課堂教學效果。與此同時,教師應以積極引入生活化素材,使大學生以積極向上的心態面對各種困難和挫折。在日常生活中,大學生應學會運用心理健康知識處理各種困惑,提高處理心理問題的能力。
二、處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各方關系的策略
(一)提高目標的層次性。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循序漸進、層次性特征,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結合學生的身心發展特征,制定具有針對性和層次性的教學目標。同時,需要制定總體教學目標和階段性教學目標,充分發揮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現階段,教育專家積極關注我國大學生的心理問題,研究了相關的解決措施[2]。他們認為人的心理健康表現為兩種狀態:一是健康狀態,二是不健康狀態。心理健康類型主要分為三種:心理癥狀、心理健康、亞心理健康。因此,教師需要展開針對性、層次性教育。心理疾病的預防主要是指大學生處于心理亞健康狀態時,教師需要制定心理疾病預防方案,及時處理學生的心理問題。無論是開展心理疾病預防還是心理健康教育,都需要教師及時加強與大學生的溝通與聯系,了解他們的心理問題,制定具體解決方案。這樣才能幫助學生從根源上消除心理障礙,積極解決自身心理問題。(二)合理把握教學原則。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時,必須把握教學原則,包括系統性原則、發展性原則等。教育是一項系統性、持續性的工作。在具體教學與心理輔導中,教師需要把握心理教育的學科特點,創新教學內容和教學形式,從而提高學生心理素質。高等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對象具有特殊性。教師應及時更新教學觀念、教學方式,增強學生學習心理健康知識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加強與學生的交流溝通,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三、結語
要想進一步解決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首先要處理和協調好我國傳統思想與西方咨詢理論之間的關系,并結合我國大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及健康教育特征,把握教育原則,展開具有針對性和層次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加強對學生的心理輔導,從而提升大學生的心理素質。
作者:李小紅 單位:四川大學錦城學院
高職院校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被多數院校所重視,并進入了深入地分析和探討,也取得了初步成效。但高職學生仍然面臨著一些重要問題,其心理健康教育影響到能不能適應社會和工作的需要,主要體現在如下幾方面:
1.沒有足夠認識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社會已經在廣泛關注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問題,但個別學院對大學生的心里健康問題認識仍然不夠,導致認識和理解上的偏差,沒有從根本上去解決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問題,工作的開展力度不夠。有的認為偏頗的認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比起技能知識傳授來,沒有必要認真,還有的學校認為只要成立學生心理輔導咨詢機構就萬事大吉了。這些問題嚴重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落實程度和實效性。
2.課程設置不夠科學,理論與實際脫離。
目前高職大學生心理健康在學校教材上也缺少了教育特點,開展的課程也較為單一,涉及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課程可以說是鳳毛麟角。開設的教學課程也相對較少,教育普及范圍小,僅僅針對剛入學新生展開教育,內容上也沒有重視客觀實際,僅從理論角度進行了論述,實效性差,教學效果沒有達到預定設想程度。實踐和理論沒有做到有效統一。
3.教師專業化水平不夠,師資力量達不到標準。
盡管有很多高職院校也配備了心理教育專業人員來進行輔導,但是多為心理教育專業的教師,師資力量明顯不夠。從事心理教育的全職和專職人員較少,多數為兼任或兼職。學校方面對于兼職人員也缺乏進修教育的力度,造成兼職者本身具備的能力就不夠強,在面對學生的各種心理問題和困惑時,不能做到有效解答和正確輔導,專業水平低下,造成輔導效果也較差。
4.教育教學方式目前還相對落后。
高職學院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教學方式跟不上時代步伐,教師在教學中照貓畫虎,形式單一,沒有從實踐出發,造成教學質量無法真正解決高職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問題的發展需求。課堂上多在灌輸心理學理論知識,而沒有根據學生存在的實際問題和現實存在情況進行針對性教學,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未起到真正的調動作用,使得學生學習的興趣不高,高職學院大學生的心里健康教育問題沒有達到較好的一定效果。
二、對高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進行有效改革
1.重視心理健康教育,理解健康教育在教育教學中的重要作用。
學校領導對院校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高度重視,要把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問題逐步提上工作日程和圓桌會議,充分轉變意識,展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充分調動教師的積極性,認真指導大學生的生命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問題。這不僅是學生成才教育的根本保證,也是高職院校的基本責任。
2.合理設置心理健康教育課程。
據調查了解,學生對心理健康知識的需求度很高。課程教學是我們向學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識的主要途徑。高職學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課程可以充分納入必修課程內,在學校教學大綱和學校教學計劃中充分體現。還可以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嘗試設置多元化教學教育模型,重點抓住心理教育實際,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熟練掌握心理教育的培養技巧,滿足教育教學的需要。
3.師資隊伍建設要跟上教育的步伐,提升從業人員專業水平。
目前成立一支過硬的、專業技術水平高、專職專業的教師隊伍迫在眉睫。應該加強對全職和兼職從業人員的培訓力度,組織教師和輔導員積極學習,取得全國心理咨詢專業的資格證書,鼓勵他們參加各類學術交流活動。并積極為教師的培訓學習創造條件。讓教師與學生在實踐互動的情形下進行交流,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況和動態,鼓勵教師學習最新的學術文獻,通過不斷創新和思維轉變,提高專業技術水平,做好心理健康教育。
4.運用靈活教學模式,逐步提高學生對課堂教學的適應度。
通過對采用各種教學形式,可以實現互動式教學。教師可以運用圖片或者網絡視頻,多媒體教學等手段,實現和諧趣味性教學模式,營造和諧的教學分為。以學生為主體對象,通過課堂分析,情境互動,案例描述和角色轉換來達到教學效果。把理論知識與實踐相互結合,充分讓學生理解所學內容,活學活用到實踐中,把握解決問題和分析問題的水平和能力。
5.大力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活動,提高學生自我教育能力。
學校要開展各種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活動,引導大學生積極參加各種社會實踐活動,學習并掌握心理學知識和技能。通過開展班會專題、電影賞析、拓展訓練、情景劇表演和講座等形式,讓學生參與到活動中來。并讓學生提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升整體素質水平。學校還可以經常組織先進人物巡演講座和社團活動,來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互動性。讓學生在學校內德智雙修,形成獨立自強的良好人格。
健康的心理狀態和良好的心理素質是一個人全面發展必備的條件和基礎。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對其學習能力、思想素質的提高以及人生價值的實現都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2001年《教育部關于加強普通高等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見》提出:要充分認識加強高等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近年來,各地教育工作部門和高等學校在推進和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從總體上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還不能適應形勢發展特別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需要。進一步探索新的工作思路,推進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仍具有重要意義。
一、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及成因分析
1.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
當前,伴隨著價值觀念的多元化和社會的激烈競爭,大學生心理問題也日益凸顯。例如:新生適應環境困難,難以融入集體生活;不能與他人保持適當和良好的人際關系;遭遇困境時,不能適時地調節和控制情緒,傾向采用極端方式解決;心理發展狀態不符合年齡特征;畢業生對就業形勢認識不足,缺乏應有的心理準備,害怕走向社會;等等。這些不僅影響了日常的學習和生活,而且還會影響到未來能否適應社會、能否正常工作交往等。
2.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成因分析
一是處于特殊的心理發展階段。大學生一般年齡在十七八歲至二十二三歲,處于“心理斷乳”關鍵期,面臨著一系列生理、心理、社會適應問題,理想與現實、理智與情感、獨立與依賴、自尊與自卑、求知與辨別能力、競爭與求穩等心理沖突矛盾時有發生,若得不到有效疏導、合理解決,久而久之會形成心理障礙。
二是學習和生活環境的改變。大學生的學習方式與中學比有很多不同,注重自學,注重全面能力,強調素質;而大學又是一個高層次人才的聚合地,中學的佼佼者到大學后可能要失去曾經的拔尖地位,不免要有心理落差;集體生活更需要處處協調,不能隨心所欲,時間、衛生和生活習慣都在產生摩擦。凡此種種,都易導致新生患上“新生綜合癥”。
二、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對策
明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穩步推進心理健康教育,是實現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逐步走向正規的關鍵之一。除了繼續做好大學生心理健康與咨詢、開好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等常規工作,筆者以為,還應在以下幾個方面多加努力:
1.寓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于社會實踐活動
社會實踐是人的心理發展的重要途徑,心理素質是在社會實踐活動中逐漸發育和成熟起來的。在實踐過程中,大學生自我、環境以及自我內部的矛盾運動引發大學生的自主行為,通過自覺接受外界信息來調整適合心理狀態。社會實踐活動可以培養學生全面、客觀地觀察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磨練意志,增強抗挫折能力,增強責任感、使命感,提高社會適應能力;社會實踐活動可以糾正大學生的認識偏差,縮短他們與社會的距離,促進其心理健康和人格完善。廣泛參與社會實踐活動,不斷追求自我超越,真正融入社會現實,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礎課。
2.優化校園環境、創建校園文化
“校園文化是借助學校載體來反映和傳播各種文化現象,既包括課外文化、體育、娛樂活動的文化氛圍和精神,也包括學校制度、精神文化。”[1]校園文化是高校特有的精神環境和文化氛圍,是一種潛在的教育力量,良好的校園文化能夠調節心境、偷悅身心,對大學生人格的塑造不僅起著氛圍影響作用,而且也是塑造大學生人格的重要載體。校園文化對大學生心理發展影響,無論是廣度還是力度都非常強大,它可從以下兩個方面調適大學生的心理、影響大學生的思想選擇和行為導向:其一,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生活,可以滿足他們的參與意識和自我表現精神,而優秀的校園文化則可以形成濃厚的學習氛圍,使學生從中受到感染、教化和熏陶,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正確的思想、觀念,從而完成對自身的人格塑造。其二,校園文化可以幫助學生形成自律性人格,在人格形成過程中,學生自我意識的參與是極其重要的。只有大學生自我意識的積極參與才能把校園文化所承載的教育內容內化為學生的心理并在其心理結構內發揮有效的調控作用。
3.加強專業化教師隊伍的建設
《中國普通高等學校德育大綱》明確提出:把心理健康教育作為高等學校德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應具備良好的心理品質和自尊、自愛、自律、自強的優良品格和較強的心理調試能力。加強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勢下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舉措,高等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各高校需要建立一支相對穩定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詢的師資隊伍,成立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輔導或咨詢的專門工作機構。學校的專業心理咨詢師和輔導員、班主任等在面對社會轉型時期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需要不斷加強自身建設,努力提高自身素質,增強隊伍的整體素質,以便更好地運用心理學專業知識和心理咨詢的方法實施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指導工作,做好學生的心理保健員。
4.依靠網絡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網絡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育者通過網絡這一載體向大學生介紹心理健康知識、提供心理健康教育等相關服務,使大學生掌握心理健康知識和技能的實踐活動。與傳統心理健康教育相比,網絡具有獨特其的優勢:一是即時性——大學生在網上接受心理健康教育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獲得心理知識方便快捷;二是廣泛性——網上提供的信息量大,覆蓋面廣,能更好地滿足大學生不同層次、不同群體的心理健康發展需求;三是滲透性——網絡這一載體符合大學生的心理特點,由于其隱蔽性強,氣氛輕松自由,更易被接受,因而大學生在網上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消除顧慮,敞開心扉,更真實客觀地表露自我,分析自我,從而找出心理癥結,因此相應地增強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目前,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正處在一個重要的發展時期,從深層級和發展取向上看,它正在面臨著一個教育模式構建的課題。充分認識這種模式構建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對于廣大教育工作者自覺參與和指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對于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都具有積極的意義。
一、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發展需要新的思路
目前我國的高等教育正在經歷著從精英型向大眾化的教育轉型,高等教育的規模發生了歷史性的變化,使高等教育面臨不少新的問題和困難,高等教育的這種超常規發展對正處于發展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產生了重大的影響,一方面,形勢要求我們必須加強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而另一方面,我們又面臨一是課堂教學薄弱,二是課外教育指導局限,三是學生自助缺乏的現狀。若不及時解決這些問題,心理健康教育就難以發揮其在實施素質教育和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中的應有作用。
1.把心理健康教育滲透于學科教學之中
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心理素質方面的內容,這是現代學科教學理論寫實踐發展的內在要求。實踐表明,任何一門學科的教學都把實現學生能力的培養和提高作為中心任務,為完成這個任務,教師要善于發現并利用學科知識中有關心理教育的具體內容,適時地對學生進行心理輔導,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培養良好的心理品質和健全的人格。在學科教學中,教師通過運用某些心理素質的內容,如思維、記憶、想象能力的心理訓練方式,可以提高學生的感知力、注意力、記憶力、創造力以及科研動手的能力等;通過運用激勵手段,來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通過采用強化與積極的心理暗示的措施,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尤其是在思想道德修養課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選修課中,教師要較系統地闡述心理健康對大學生成長與成才的現實意義和深遠影響,介紹大學生增進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徑,傳播心理自我調適和消除心理困擾的方法;通過個案分析,使學生對常見的心理問題及其產生的原因與主要表現有所了解,以樂觀向上、平和積極的心態面對學習、面對人生。
2強化課外教育指導的基本環節
課外教育是課堂教學的有益補充。要面向全體學生,通過多種媒體的廣泛宣傳,強化學生主動參與的意識;通過專題心理講座、主題心理報告、心理沙龍,使學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礎知識,以及自我心理健康的基本方法,增強學生適應社會和心理自我調適的能力,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盡管心理健康教育“是高等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教育所不能替代的,不能用德育教育的手段和方法去解決學生中出現的心理間題,要走出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化的誤區,增強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指導,有賴于教育的三級網絡一校級心理健康機構、院系級心理健康組織、班級學生心理健康小組的完善。校級心理健康機構應由專職的教育工作者進行管理,組織協調校、院系學科教師、德育工作者和醫務人員等人力資源,通過對學生的輔導及心理訓練活動,有效地為學生提供心理健康的指導。院系心理健康組織,應由院系主管學生工作的領導和班主任、政治輔導員組成,在學校心理健康機構的領導下,有針對性地對學生的心理問題給予及時、必要的服務。班級學生的心理健康小組,應由志愿為同學服務且心理素質較好的學生組成,在與同學朝夕相處的學習生活中,給予那些心理需要關懷的學生以經常性的幫助,并能將有嚴重心理障礙學生的情況及時地向所在院系統學校的心理保健機構與組織反映,避免學生由于心理健康問題而引發的惡性事件的發生。
3.倡導主體自我教育
事實上,任何教育只有轉變為被教育者自身的能動活動,樹立其主體意識,并體現其主體參與,其教育目的才得以實現。因此.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也必須積極倡導主體自我教育,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注意啟發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在課外教育指導中,輔導員老師注意引導學生主動參加“個人成長小組”等多種社團活動,使學生自我生存、自我調控、自我激勵、自我發展和自我認知的能力不斷得到提高,促進心理健康的自覺意識不斷得到增強,并學會自我心理調適的方法,消除負性情緒的心理困惑,適應復雜的社會生活的變化,以一顆平常心面對自己、面對集體、面對社會。從而把“樹立心理健康意識,優化心理品質,增強心理調適能力和社會生活的適應能力,預防和緩解心理問題”的外在教育要求內化為大學生追求健康心理的自覺行動。
二、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幾點思考
1.確立多元參與的思想觀念
大學生素質教育的推進和心理素質的培養,不僅是思想政治教育教師的事,也是整個學校的事。因此,高校領導要從全局出發,把心理健康教育作為高等學校德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大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硬件和軟件的投入;學科教師要結合學科特點,對學生進行發展心理能力的心理訓練,特別是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善于運用心理學的教育方法教育學生、指導學生,防止形式化傾向。當前高等教育既面臨著擴大招生的問題,也面臨著在原有基礎和水平上提高教育質量問題,面向全體學生開展心理層健康教育工作還沒有引起高度重視,而只是停留在有咨詢機構、無專業人員,有教育方案、無具體措施上。那么,當我們意識到新世紀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任重而道遠之時,首要的是確立一種全新的思想觀念。
2.建設專職與兼職結合的師資隊伍
當代高等教育摒棄了由精英型教育,轉向大眾化教育同時,招生數量與辦學規模比率加大。對大學生的教育也從專業人才培育轉向全面發展型人才,因高教育環境社會化加大,學生個體生理、心理等的發展嚴重失衡。當代高校教育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階段,打破了學生以往固有的生活、學習模式。因大學教育社會化環境的影響,學生應對能力不足的問題凸顯,因學業、情緒控制、人際交往、情感焦慮和心理承受能力發展的相對滯后,使學生產生自卑、焦慮等負面心理情緒。找出大學生培養過程中,造成心理負向發展的原因,為積極干預、正確引導尋找途徑,培養學生的自信心、自我評價與正確判斷能力。
一、高校學生心理健康現狀
目前的在校大學生均為90后,成長于國家經濟高度發展、物質條件優厚之時,“衣食無憂”的生活經歷,讓他們面臨學業壓力、生活適應、人際關系、感情困惑、就業壓力等方面的挫折顯得無所適從,而隨之產生的各種負面情緒影響了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
高校教育是專業型人才培養,對于從基礎教育上來沒有任何專業教育過渡的大學生來說,對專業學習充滿了無目標、不確定性,因此學習動力不足。大學生的心理與情商教育的滯后,與家長溝通不暢,使其沒有培養起應對這種變化的能力。逐步走向功利化的學習狀態,不僅干擾了學生的學習目標,知識漏洞越來越多,思想的包袱越發沉重。
二、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主要因素
一個幸福感強烈的大學生有著健全的人格,德、智、體、美均衡發展,有較強的適應環境能力,心理特征符合年齡、受教育程度特征。當學生出現自卑孤僻、焦慮多疑、抑郁敏感等負情緒時,其心理健康狀況則出現了問題,要及時對其進行危機干預和健康疏導。一般來說,大學生心理健康出現問題,是,社會、家庭、學校等客觀外因的影響,與學生主觀上的自我成長,這兩個主要因素的影響
學校基礎教育設施、校園建設的硬件與輿論風氣、教育理念等軟環境,也是影響學生培養積極的世界觀、價值觀的因素,這種外部力量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判斷事物的能力。處于青春中后期的大學生,心理發展從青少年向宣揚自我的青年過渡。這一時期學生各種心理矛盾沖突干擾了正常的判斷力,另外,自我表現與自我掌控能力發展不平衡,讓學生自信心不足。影響學生在公眾場合表達自已思想的能力與勇氣,妨礙了良好人際交往圈的形成,不利于大學生的健康成長。
三、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
大學是人生非常重要的時期,將奠定其一生的發展的基礎,而在這個關鍵時期。良好的人際關系是學生心理健康成長的前提,也是學生社會化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學生學習、生活的重心在校園中,對其心理危機的干預著力點應該在校園內,主要是校方客觀干預與學生主觀心理成長。
1、學生自我調適積極適應環境
來源于內心的焦慮影響人融入新環境,在大學生群體中有一定的代表性,主要表現為:一是學生自我焦慮情緒。過渡期的大學生易受外界因素影響,從自身外在形象,到個人內在修養都會讓他們產生焦慮感。二是考試焦慮。面對考試掛科,使產生厭倦心理,不能及時地進行自我調節。因此,積極良好的情緒是學生心理健康的前提。
2、提高心理咨詢工作人員的專業素養
當代高校教育越來越重視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普遍開設課程或建立專業的心理咨詢中心,因國內心理咨詢行業發展相對滯后,致使很多工作人員缺乏專業素養。另外,當代高校教育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還沒有系統的教育理念與機構。
四、建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機制
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很多,主要來自社會、家庭、學校等外在的負面因素,另外,學生個體心理與生理發展不同的內在原因不容忽視。高校從事心理教育的工作人員,除了開設心理健康課、校園疏導互動活動外,還可以充分利用網絡資源與學生溝通,及時把握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有針對性地分析與疏導。
1、利用新媒體信息疏導
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課堂,成為老師給學生講各種精典案例的獵奇課,而校內設置的心理咨詢中心,更被學生看作是精神有問題學生的治療所。這種使敞開心扉的地方形同虛設,工作人員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無法做出準確的分析。
2、開展校園文化活動
高校學生的課外空余時間相對較多,學校可以組織針對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講座,另外開展各類心理健康研討會、愛心公益、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學習和實踐中體驗、反思情緒的變化。與此同時,學校為學生提供良好的文化氛圍,使學生由內而外地接受熏陶。
3、學校、家庭、社會與學生四維一體互動
家庭是學生成長的第一個教育場所,而父母則是子女成長的第一任老師,同是也是終身的師者。家庭影響的父母教育是學生心理健康的第一要素,父母與子孩子良性的溝通,則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與倫理觀。其次,學校主要承擔著傳播專業知識的責任,而學生心理健康是教育活動正常開展的前提。
綜上所述,針對當代大學生心理發展特征,完善大學生心理健康評價,建立專業的治療體系。當代大學生在入校時都會被問卷調查,這是學校在掌握學生基本情況的前提下,給學生建立心理健康檔案。這是了解學生心理狀況的方式,同時也為解決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提供解決方案備案。爭取早日發現學生心理問題,從而進行有針對性的干預與治療。對高校學生進行心理健康評價,主要目的在于針對學生個體的心理特點,制定有針對性的個性化的培養。(作者單位:云南工程學院)
參考文獻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3.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2-2139(2010)-16-0168-01
一、引言
近年來,高校大學生因心理疾病、精神障礙等原因不惜傷害自己的案例時有發生,且呈逐年上升的趨勢。大學生自殺未遂現象也較為普遍,大學生因心理問題休學、退學的人數也不斷增多。
盡管大學生自殺的數量和其他社會群體比相對較低,但在高校和社會上產生的負面影響較大,也引起社會各界對于大學生心理問題的高度關注,大學生心理問題復雜多樣,高校目前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難以滿足大學生的需求,亟需加以解決和提高。
二、多種因素交錯引發大學生心理問題
目前,帶有心理問題的學生已成為高校一個正在擴大的特殊群體,心理問題的隱蔽性、復雜性和被激化后引發的危險性給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帶來困難。學生心理問題輕則表現為迷茫困惑、焦慮多疑、能力恐慌,重則產生心境障礙、精神分裂等病態,最終導致傷人、自殺等極端事件。重慶師范大學心理學教授劉東剛認為,除了極少數學生因遺傳患有精神疾病外,這些癥狀多由就業和學習壓力、家庭和中小學不良影響、情感和普通人際交往受挫、學生間貧富差距拉大等原因引發。
1、學習、就業成為學生心頭兩座大山。學習壓力,成績優異者易緊張焦慮,學習能力較差者易悲觀失望,兩種情緒都可能引起厭學懼考心理。同時日益嚴重的社會競爭使大學生面臨日趨嚴重的就業壓力,易產生迷茫困惑、焦慮急躁等心理問題。
2、人際交往不暢導致學生出現心理障礙。大學生活既是集體生活也是更趨于成人社會的開放式交往平臺。在當前以獨生子女為主力軍的大學生隊伍中,不乏一些長期處于家庭溫暖的關懷下、缺乏社會實踐能力及人際交往能力的“溫室花朵”,這一類學生常常由于不能夠及時調整自身狀態,無法融入全新的大學生活,從而產生自卑、敏感、悲觀、抑郁等心理問題。
3、情感受挫引發大學生心理危機。不同于高中時期高強度、滿負荷的學習、升學壓力,大學校園里提倡自律自學、自我約束及自我提高,這樣相對寬松的學習環境使得“談戀愛”成為了大學校園的普遍現象。而年輕的學子們在享受青春愛戀的同時也無可避免遭遇各種情感問題。對于情感糾紛的處理方式不當則直接或間接的引發各種心理問題。高校中,因情感受挫導致抑郁、自殘乃至糾斗、自殺等行為的事件屢見不鮮。
4、家庭和中小學的不當教育方式為大學生心理健康埋下隱患。當代大學生中有三類比較特殊的家庭:知青家庭的孩子背負兩代人的壓力,心理負擔特別大,擔心自己讓父母失望;父母離異的單親家庭或重組家庭孩子比較敏感、憂郁,有可能影響他們的人際交往;貧困家庭孩子的心理問題多表現為怯懦自卑和敏感多慮。此外,父母對孩子在學習上過于嚴厲、生活中過度保護,中小學心理咨詢工作缺失,學生出現心理問題得不到及時疏導也為大學生心理健康埋下隱患。
5、學生之間貧富分化加劇使貧困生不公平感和自卑感增加。在一些高校里,學生公寓按價格不同分為幾個檔次,年收費在千元以上被稱為“豪華”公寓的宿舍里,每間四人,有衛生間、淋浴設各和單獨的書桌、書架。而收費在幾百元被稱為“貧民窟”的宿舍,8個學生擠在只有十幾平米的房間里。住在“貧民窟”的學生在外常謊稱自己住在“豪華”公寓,以居住劃分群體的現象正悄然形成。雖然因貧富分化產生心理壓力導致學生自殺的事件極少發生,但校園貧富分化增加學生經濟增加、增強自卑感的現象應給予重視。
三、“五個不到位”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疲憊不堪”
近幾年,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此項工作起步較晚,目前在許多高校尤其是經濟欠發達地區高校,“五個不到位”仍嚴重制約著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
一是領導認識不到位;許多高校領導并沒有真正重視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沒有深刻認識到心理素質是大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沒有深刻認識到心理素質教育開展的效果如何將直接關系到大學生能否健康成長、全面成才,而只是滿足于本校不發生學生自殺的事件,因而沒能給予此項工作必要的人力物力支持。
二是機構建設不到位;雖然一些重點高校多年來已建立起較完善的學生心理咨詢機構并開展工作,但目前多數高校仍沒有常設機構、常設人員,導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從咨詢、教學到訓練、干預等都不到位。有的學校連基本的心理健康教育都未開展。
三是師資力量不到位;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中專職的少,大多數為兼職。許多高校的學生心理咨詢中心教師中只有1至2位專職人員,其余多由心理學、思想政治課教師甚至團委老師兼任。這些專兼職教師中專業人員較少,水平參差不齊,且缺乏系統、規范的專業培訓,專業化程度不高。面對全校成千上萬的學生,他們很難再有精力主動幫助那些有心理困惑而不愿找老師咨詢的學生,只能坐等學生找來。
四是經費投入不到位;各地高校每年用在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直接經費相差懸殊,最少的只有幾千元,最多的達到幾十萬元。東部發達地區的高校經濟狀況好,撥款就多些;欠發達地區的高校經濟狀況差,資金就少些,而且無法保障。
五是硬件設施不到位。由于投入的不足,許多高校沒有專門的心理咨詢室和接待室。即使是有,多數也是臨時的,面積狹小,設施簡陋。此外,多數學校還沒有配備專門用于心理測評的計算機、軟件等軟、硬件設備。
美國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產生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當時美國處于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加速時期,激烈的社會變革所帶來的兒童的適應、情緒、行為問題日益嚴重。隨著兒童勞動法、義務教育法、移民法等法律的陸續頒布,美國的教育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學校越來越意識到兒童心理問題的嚴重性和緊迫性,這一狀況導致了兒童心理研究運動的興起。1886年,LighterWitmer在美國的賓西尼亞州立大學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兒童心理咨詢診所,開創了心理學為教育實踐服務的先河。許多學校紛紛效仿,學校心理學應運而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體系也隨之逐步形成。同美國一樣,中國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是順應現實需要而產生的。20世紀80年代,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素質教育的全面推進,教育理論工作者和實踐工作者以及社會大眾開始關注學校心理健康教育。1982年,北京師范大學率先成立心理測量與咨詢中心,開展心理健康教育。1984年,北京大學建立心理健康咨詢室。1986年,華東師范大學成立了學生問題咨詢所。隨后,各個高校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機構如雨后春筍相繼成立。
(二)機構人員比較
美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機構一般為學校的正式機構,獨立運作。配備一定數量的專職人員,從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取得咨詢心理學、臨床心理學、教育心理學、社會心理學等學科的博士學位,同時需具有一定的實踐經驗。取得教育學碩士的從業人員,需繼續完成2年半左右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師證書計劃課程,并完成1000小時以上的實習和綜合性證書考試后方可開展心理咨詢工作(碩士后學歷)[1]。心理健康教育的咨詢員必須持有咨詢員職業考核通過的資格證書。目前,全美學校符合條件且從事此項工作的心理學家的人數在22000到25000人之間,與學生的比例約為1∶1500。我國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機構大部分掛靠于學工處,真正專司其職獨立運作的機構較少。人員配備上大多為兼職,專職人員所占比例極少,學歷層次參差不齊,學科背景不盡相同,出現心理學、思想政治教育學、醫學、教育學、社會學等各種學科背景交織的復雜局面,而且從業人員嚴重不足。據不完全統計,我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師生比例遠低于1∶5000。
(三)內容比較
美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主要包括學生心理健康咨詢、生活指導、生涯輔導、磋商等。目的在于培養大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積極的生活態度和認知方式。著眼于大學生的實際生活,引導大學生健康、快樂地生活,追求幸福與美好,提升大學生的生活質量。中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主要有:智力發展教育,非智力因素的培養,挫折應對教育,健康人格教育,青春期教育,交往技能教育,心理疾病的防治教育等。內容設計主要集中在如何預防和治療心理障礙,解決各種心理問題上。目的是引導大學生學會學習,著重發展大學生學習能力和習慣,幫助解決大學生的學習心理問題,完善大學生專業學習心理素養。
(四)實施途徑比較
美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施途徑主要有:學生自我心理保健教育;校園生活的滲透作用;進行社會服務;設立健康圖書館。在心理健康教育實施上,中國高校亦有獨到之處:普及教育與自我教育相結合;具有較完善的心理咨詢值班制度;開展豐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咨詢活動形式多樣;建立大學生心理檔案。
二、啟示與借鑒
(一)建設專業化、職業化、專家型隊伍
1.堅持專業化發展。一要豐富專業理論。建設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和研修基地,定期組織心理咨詢師培訓班,對從業人員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原理、管理學、教育學和心理學等方面的理論培訓,增強其專業理論水平。二要提升業務技能。通過定期舉辦心理健康教育論壇,鼓勵從業人員積極開展調研,圍繞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出現的問題進行經驗交流,從而全面提升實務操作技能。三要更多地開設心理健康教育專業。積極探索,勇于實踐,加強心理健康教育的專業研究,不斷完善學科建設,從根本上推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專業化進程。
2.推進職業化進程。一要推行并完善資格準入制度。實行職業資格認證制度,規范心理咨詢師持證上崗、定期培訓和資格審查制度。二要制定切實可行的心理健康教育職業發展規劃。從業人員要認清職業定位與相應任務,按時完成預期的職業目標。三要建立獨立的職務評定體系。教育行政部門和高校要結合心理咨詢師資格認證條件,制定心理咨詢師專業技術職務評審標準和實施細則,實行獨立的評審指標、序列和程序。四要健全職業評價機制。依據人力資源管理理論,設計制定較為科學的職業績效評價體系,實行領導、同事、學生與自我評價相結合,定量與定性評價相統一。
3.建設專家型隊伍。一要培養專家造就意識。政府要把心理咨詢師當成人才來定位,明確心理健康教育專家的培養方向和步驟。適時建立健全“高校心理咨詢師人才庫”,并納入國家和地方人才建設范疇去規劃。二要創設專家造就環境。組織心理健康教育理論和實踐研究,開展學術交流。鼓勵引導成立心理健康教育協會或研究會,利用協會開展資格評估、業務培訓和咨詢服務。三要固化專家造就路徑。要通過設立研究課題,劃撥研究基金,鼓勵從業人員開展相應的學術研究。
4.循序漸進穩步發展。目前,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和現有條件,在堅持走專業化、職業化道路的前提下,應當積極整合具有中國特色的高校輔導員資源,從中抽調一些熱愛心理健康教育事業且具有一定專業素質的人員,加大對他們再學習的投入,不斷提高他們心理健康教育理論水平和實踐能力。在推行資格準入制度時,可考慮先降低門檻,允許心理健康教育專業(本科)畢業生可以暫時獲得心理健康教育從業人員任職資格。以后逐步過渡到碩士、博士研究生。
(二)科學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
1.基礎課程的開設。可以在大學生中開設普通心理學、社會心理學等基礎課程,目的是增加大學生對各種心理現象的理解。
2.實用性課程的開設。在大學不同階段,開設入學適應性教育、專業認知、學習策略、人際交往、情緒調節、擇業與求職等課程,側重解決具有共性的心理問題。
3.設計有針對性的心理輔導活動。針對不同年級學生的實際需要,安排不同的教學計劃,解析有代表性的案例,把重點放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以提高大學生解決心理問題的能力,達到助人自助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