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4-16 05:31:49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教育教學經驗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二)關鍵經驗承載所有經驗的特性
完整性、連續性與交互性關鍵經驗是促進兒童發展中處于核心位置的一些經驗,它隸屬經驗范疇,所以包含經驗具有的所有特性:完整性、連續性與交互性。
1.完整性
真正稱之為經驗的東西都具有結構上的完整性,它與我們平時所指的日常生活經驗是不一樣的,日常生活經驗常常是零碎、不完整的。在生活之流中,各種各樣的零碎經驗在錯綜復雜地相互雜糅,我們的注意力被不同的事件所吸引,我們的某一項具體的活動不斷受到其他活動的干擾,這樣的一些零碎經驗是初步的,事物只是被注意到但還沒有構成一種完整結構。促進幼兒發展的是具有完整結構的經驗,這種經驗由情感、實踐、理智三種成分構成,但是在這一結構中三種成分都不會抽象地單獨存在,而是互為依存地存在著。情感主要是指動機、本能、自發等成分,它是經驗獲得的前提,但不是全部;實踐主要指操作、探究、游戲等成分,它是經驗獲得的必要過程,但也不是經驗的全部;理智主要指活動的意義、結論等,經驗的結論是具有理智成分的,但需要在情感與實踐支撐下才能獲得,世界上沒有人只是奔著理智成分而勤勉工作與學習的,更不要說幼兒的學習。為了避免經驗的零碎與不完整,《活動中的幼兒》告誡人們:“關鍵經驗并非創造一種圍繞某種特定的概念來組織的零碎的學習和教學情境,而是用來幫助教師了解人類基本的智力過程和內容。在這一基礎上,教師可以添加任何活動和進一步擴大活動的范圍,從而組成促進兒童發展的課程結構。”
2.連續性
經驗是在系列性的活動中完善的,每一次活動都為經驗帶來吸取和保留的意義。關于經驗連續性,高瞻課程有非常細致的描述,它強調關鍵經驗的獲得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按經驗層次由低到高并經過一定的過程才能獲得。例如,在積木區,一開始,幼兒先前經驗很少,他們喜歡把積木從架子上拿下,堆成堆,排成行,可能只把積木塊當成游戲材料,可以獲得用積木和其他材料造型的關鍵經驗;幼兒有一定經驗后,開始建構游戲,用積木來體驗平衡、圍合、對稱等,可以獲得空間問題解決的關鍵經驗;再后來,幼兒開始將用積木搭建的各類作品進行假裝游戲,可以獲得假裝和角色游戲、模仿、分類、比較以及語言交流的關鍵經驗。這樣,幼兒在積木區長期的游戲過程中,經歷了“關鍵經驗”的由低到高的發展過程。經驗的連續性并不只是強調經驗獲得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需要系列活動的這一要點,更是強調系列活動安排時快與慢的關系要點。一方面,當活動安排進行得太快時,經驗會變得混亂、單薄和模糊;另一方面,當活動安排得磨蹭、太久時,經驗就會空虛衰亡。所以,處于經驗節奏中的系列性活動,被賦予了多樣性和運動特征,需要免除單調和無意義的重復。
3.交互性
經驗是人與環境交互作用的過程與結果,這是杜威對經驗特性進行描述后人們給予經驗的定義,因此交互性是經驗的根本特性。基于對經驗交互性的深刻理解,高瞻課程的課程內容就是以關鍵經驗為中心而提供的各類交互性活動,強調關鍵經驗的獲得發生于幼兒在活動區與他人、環境、材料的互動過程之中,關鍵經驗的獲得和發展有賴于幼兒與環境中的人或物的互動。鑒于此,高瞻課程實施者非常重視材料的挑選以及物理環境的布置,強調環境及材料必須能引發有發展價值、指向關鍵經驗的多種學習活動;強調材料必須有利于豐富幼兒的探索和活動過程,而不應過于追求方便以獲得“結果”;強調材料的擺放應有秩序,方便幼兒拿取、操作和放回。
一、引言
大學英語作為一門重要的基礎課程在高校課程體系的改革中處于舉足輕重的地位,因為眼下是一個高科技競爭和高度信息化的時代。面對知識經濟的挑戰和人才的激烈競爭,英語作為一種獲取各種專業知識和信息的工具已顯得十分重要。加入WTO以后,我國的各行各業直接面對國際大市場,日益頻繁的國際交往和日新月異的科技發展對人才培養的質量標準越來越高,如何培養綜合素質高,外語交際能力強的復合型人才,這是大學英語課程改革的熱點問題,也是難點問題,值得我們認真探索和研究。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我國大學英語教學經歷了一次較大范圍的、轟轟烈烈的改革,《大學英語教學大綱》(修訂本)于1999年頒布實行,新一代大學英語教材陸續出版。人們期望大學英語教學從“以教師為中心”、“語法為綱”的傳統教學模式轉向“以學生為中心”的新的交際法教學模式,英語課堂也應該更為“互動”。然而,實際中的大學英語課堂并沒有發生較大的轉變,學生們不能適應強調師生互動的交際教學法,傳統教學模式仍占主導地位。導致這種現象的原因很多,教師、學習者、師生關系、學習動機等都會對課堂產生影響,然而有一個因素不容忽視,即學習環境,本文將從社會建構主義的角度分析學習環境對英語課堂教學的影響。
二、大學英語教學的現狀與分析
大學英語是一門把語言內容轉化為具體行為能力的課程,它潛意識地把語言的學習和語言的運用結合在語言的整體行之上,它是一種特殊行為和能力的結合,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我們愈加感到現行的大學英語教學費時低效,不能適應我國現代化建設和國際化交流對人才素質的要求,這一問題已引起社會的普遍關注,從小學到大學,雖然教師、學生投入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在英語學習上,但效果卻不如人意,究其原因:
1教師和學生就如何“教書”和如何“學習”都存在認識上的誤區,重知識傳授與學習,輕能力培養與訓練,結果是教師講得多,學生練得少,老師在課堂上講得再精彩,學生充其量只是裝知識的“容器”,被動地聽,被動地記筆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思維創造性得不到充分地發揮,形成了“剃頭挑子一頭熱”的狀況,其結果是教師憤然,學生茫然。
2隨著招生數量逐年增加,生源質量每況愈下,大多數學生英語基礎差,學習能力也差。導致了學風方面的種種問題。
3學習與運用脫節,導致了教學雙方的消極互動,使學生經歷了學習失敗的消極體驗,挫傷了學生的自信心,使教學難以獲得滿意成效。
4教師的教學技能和教學手段傳統單一,抽象化,程式化,缺乏語言學習的氛圍,激發不起語言學習的興趣。
5教學缺乏研究,“重教學,輕教研”的傾向在教師中普遍存在。他們只注重埋頭上課,不重視教學理論、教學規律和教學方法的總結和研究。上述因素直接影響和制約著大學英語教學的質量和效果。當前,面對高等教育大眾化的形勢,大學英語教學質量面臨著嚴峻的挑戰。為了扭轉大學英語教學高投入、低產出的不良局面,我們的思考與對策必須圍繞“教”與“學”的問題展開研討,應從教育理念、教學思想、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和教學質量管理五個方面人手深化教學改革。
三、社會建構主義模式的環境觀
社會建構主義是MarionWilliam和iLobeL,Burden在分析和綜合了人本主義、認知學說、建構主義和社會互動論(socialinteraclaontheory)之后提出來的語言教學過程的理論。他們認為,語言的學習過程中有四個相互影響的因素:教師、學生、任務和環境。這四個因素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們在一個動態的過程中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選擇反映自己教學理念的任務:學生選擇相對于個體而言有意義的方式理解任務:任務則成為教師和學生的連接界面(interface)。此外,學習發生的環境對學習者的知識構建過程起著重要作用,包括情感環境、物理環境、學校環境、乃至更大的社會環境、政治環境和文化環境。可以看出,社會建構主義理論認為語言的學習過程是一個由教師、學生、任務和環境四個因素相互影響而形成的一個動態平衡,四個因素中間任何一個發生變化都會影響到其他因素,而打破整體的平衡。他們認為,語言學習所處的環境對個體的學習會產生深刻影響。學習環境可分為三個不同的層面:首先是微觀課堂物質環境以及課堂人際關系:其次是國家的教育體制及其教育方針;最后是宏觀的社會文化環境。本文將分別探討中國的社會文化環境和教育體制這兩個較高層面的環境因素對英語課堂教學的影響。
四、社會文化環境對課堂教學的影響
任何學習都發生在一定的文化環境中。Oxford和An-derson在1995年指出,“學習活動和文化影響同所學的內容密不可分,而學習風格同文化價值觀和文化需要有著直接的關系”。William和Burden指出,“學習者對學習環境的偏好與文化背景有著密切的關系,在教學中如能考慮到這一點將會有效地促進學習”。Cook也注意到了文化與課堂的關系,她提出,“就社會而言,學生和教師對課堂的期望取決于他們的文化”。課堂教學的方式因文化而異,教學方法的選擇應該考慮到社會的特點和適應社會的需要。李敏在2005年以一項大學英語課堂教學的調查為基礎,從文化價值觀念方面對外語課堂教學做了較為全面的分析。她從三個方面剖析了中國的文化價值觀對外語課堂教學的影響:第一,較大的權力距離(LargePowerDistance)。中國文化中,教師在某種程度上扮演著父母的角色,承擔著“傳道、授業、解惑”的職責。教師是知識的化身,也是權力的化身。教師具有鮮明的榜樣和權威形象,課堂內的等級觀念很深,在課堂上,學生習慣于安安靜靜地聆聽,接受教師所傳輸的知識,并且深信不疑。第二,群體化傾向(Collectivism)。中國屬于“集體意識”較高、“自我意識”較低的文化群落,對于中國學生來說。群體概念和歸屬意識較為強烈,在課堂上則表現為不愿意“拋頭露面”,而更愿意以隱蔽方式回答問題。第三,較強的不確定性回避傾向(StrongUncertaintyAvoidance)。中國文化強調不確定性因素回避,不鼓勵冒險或偏離常規。在課堂上。學生喜歡有組織、有準備的學習,希望問題都有正確的答案,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非常注重對詞匯、語法等的準確解釋,在他們看來,只有掌握詞匯、語法等系統知識。才能更好地學習外語。所有的這些社會文化因素,無疑都會影響中國學習者的語言學習以及英語課堂教學。
五、教育體制對課堂教學的影響
根據社會建構主義的環境觀,國家的教育體制會對學習者的學習產生影響。很顯然,各國之間的教育體制及其目標與方針各具特點,而處于不同的教育體制之下的學習者的學習及課堂環境自然也會有很大的差異。在我國的教育體制中,考試一直是教和學的核心。盡管近年來,在英語教學中這種情況已有所改善,開始注意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教師也開始嘗試一些諸如交際法、視聽法等新的教學方法,強調對學生進行英語綜合運用能力的培養,特別是語言產出技能的實踐:大學英語四六級的考試項目也作了一些調整,增加了主觀題的類型和比例,同時在一定范圍內實行英語口試。但從整體上看,大學英語教學并沒有完全擺脫應試教育的負面影響。這種教育體制和應試教育迫使學生把注意力集中在語法和詞匯等語言知識上,使他們“處于一種淺表式的學習方法”。
社會建構主義認為個體學習者不會被動地接受傳授給他們的知識,而是根據自己的知識和經驗各自學習和吸收那些他認為是有價值的東西,從而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因此,中國的語言學習者在英語課堂上表現出的諸如重視語言知識的學習、注重細節的學習方式、習慣于正規的課堂等特點都與中國現行的教育體制有著密切的聯系。
“思想支配行動”,作為化學教師而言,首先要在思想上引起足夠的重視,要意識到化學教學對環境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只有這樣,咱們才能在化學教學中有意識的對學生進行環境教育,提高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
二、在實驗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
化學實驗,不論是演示實驗還是分組實驗,它們既能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又能很好的對學生進行環境教育。而“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化學的許多重大發現和研究成果都是通過實驗得到的。”因此,在化學實驗中滲透環境教育就更生動、更具體、更直接、更有教育意義。如藥品取用為什么要按規定用量,沒說明用量則取少量,固體藥品蓋滿試管底部,液體藥品則取1-2ml,這樣既節約藥品又減少對環境的污染。再如對用剩藥品的處理:為什么不能放回原瓶,不能拋棄,不能帶出實驗室,要放在指定容器里,其根本原因就是為了防止造成對環境的污染和危險;硫磺在空氣中的燃燒需要在密閉的容器中進行;制氣體的裝置為什么首先要檢查裝置的氣密性;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鐵為什么要對尾氣進行處理;以及聞氣體的方法;化學試劑的貯存和使用等等。化學實驗是對學生進行環境教育的重要環節,也是環境教育的重要時機,教師必需運用好這環節,對學生進行環境教育。
三、在課堂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
新課標提倡:“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教師要充分利用現有教材中的環境教育因素加強對學生的環境教育。例如,在講“我們周圍的空氣”一單元時,可以給學生講解空氣的污染與治理,沙塵瀑的產生與防治,也可根據學生的實際,講解如何避免SO2、CO的中毒以及SO2、CO中毒后如何處理;還可以給學生講解臭氧的作用以及出現臭氧空洞的嚴重后果等。在講解“自然界的水”時,淡水資源的危機、水體的污染便可貫穿其中,從全球來看,淡水資源短缺,分布不均,而水污染又在進一步加劇,造成淡水供需矛盾的尖銳;這樣能很好的讓學生意識到,環境污染給人類造成的極大危害,使之體會到水資源保護的重要性;講解“碳和碳的氧化物”的知識學習后,可以給學生介紹“溫室效應”的形成、事實、危害。在講解“使用燃料對環境的影響”時給學生講解酸雨的形成、空氣的污染、溫室效應,以及為何要尋找和開發新能源等。在講解“金屬資源的利用和保護”時,教育學生為什么要合理開采和利用資源以及廢舊電池為何要回收等;在講解“有機合成材料”時給學生講解什么是“白色污染”以及如何解決“白色污染”,教育學生從身邊的小事做起,爭做保護環境的主人。
作為化學教師要充分利用書本知識,結合身邊實際把環境教育穿穿于課堂教學之中,讓學生了解環境問題的前因后果以及一些相應的解決辦法,培養學生的環境憂患意識。
四、在課外活動中滲透環境教育
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讓學生獲得知識、具有一定的能力,因此環境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讓學生明白為什么要保護環境。教師可以利用如3月12日植樹節、5月31日世界無煙日、6月5日世界環境日等紀念日,爭取當地有關部門的支持,讓學生參與到活動中去,使學生通過這些活動受到教育,從而提高環境保護的認識。還可以利用寒署假、節日等空余時間讓學生通過開展社會調查的方式對自己生活的地方進行環境調查,看一看我們身邊存在哪些環境問題?造成這些環境污染的原因是什么?首要污染物是什么?有什么嚴重后果?可以通過什么方法加以解決等,從而提高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增強社會責任感。
二、現代教育技術在財經類實驗教學中的具體應用
目前,我國大多數財經類實驗室以計算機作為教學硬件,以專業應用程序和操作軟件以及實驗數據庫作為教學軟件,根據教學目標和學生具體情況設計教學流程,現代教育技術在教學課堂中的應用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新型媒體技術的應用
財經類實驗教學中的基本操作實驗包括原理類、流程類和驗證類,通常教師利用動畫、視頻、PPT、教學軟件和計算機流媒體等進行演示和模擬,例如對企業的實際制造生產、運營管理過程或銀行業務進行再現,從而增強學生的感性認知。傳統多媒體,例如視頻和課件,具備實用性和直觀性,而現代教育技術在信息技術的基礎上綜合運用多樣化的媒體技術,例如模擬軟件、實驗軟件及其集成軟件,進一步提高了教學流程的連貫性和整體性,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傳統多媒體的應用主要體現在講解層面,而現代教育技術則集中與演示層面,兩種方式的有機結合,能夠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財經類理論知識和實際應用。
2、構建教學情境
現代教育技術中的虛擬技術對現實的仿真效果良好,教師在財經類實驗教學中利用虛擬技術能夠進行仿真實驗,創建形象的實驗情境,讓學生在虛擬現實中進行自主學習,提高學生發現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在會計實驗中,教學可以對學生進行分組,模擬井下集團企業的會計業務,并模擬不同角色分工進行會計分析、決策及預測、審計等實訓教學,利用會計仿真軟件,構建問題情境,并對實際案例進行分析,能夠使學生認識實際會計業務,并調動他們的知識儲備進行思考和分析,滿足了學生的學習需求,實現了教學目的。
3、互聯網資源的應用
網絡教學是應用現代教育技術形成的新型教學模式。該模式將學生視為教學主體,利用開放的網絡環境進行開發、研究和綜合實驗,將教學和科研聯系起來,是培養學生能動性的有效措施。例如在實驗教學過程中以項目群為核心,讓學生自主選擇實驗項目,明確實驗目的,利用豐富的網絡資源,實現文獻閱讀和專題檢索,完成選修課程并充分掌握該領域的技術手段和問題解決方法。此外,學生還可以選擇符合自己水平的實驗項目,制定具體的實施方案,通過在線課堂進行自主學習,教師通過在線輔導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
在筆者看來,具有學科特點是評判語文課堂教學延伸有無價值的首要標準。語文學科教學的延伸不能離開語文課程的性質,不能背離語文課程的基本理念,不能遠離語文課程的基本要素,不能拋棄聽、說、讀、寫中的任何一項。記得有一位老師在執教《月亮灣》一課時,在學生初步讀懂課文,簡單地回答了老師的幾個與課文內容有關的問題之后,就讓學生閉眼想象月亮灣的美麗,緊接著又請學生把月亮灣的美麗景象摹畫出來。伴隨著優美的旋律,同學們專心致志地“作畫”,然后就是“展畫”,最后進行“評畫”。雖然同學們參與的熱情高漲,課堂氛圍也非常活躍,但在這種熱鬧的背后卻是語文教學本質的背離,是語文學科延伸本末的倒置!
語文課堂教學延伸固然有必要,能夠拓展文本內容,開拓學生視野,但并不是所有的延伸都是必要的。我們的延伸必須建立在對課程內容的準確理解、對學生認知能力的準確把握之上,這樣的延伸才是必要的,才是有價值的!記得一位老師在介紹自己的課堂延伸經驗時,曾列舉其執教的《詹天佑》一文,大體的執教步驟為:先讓學生思考、討論“‘之’字鐵路設計是否科學?你有什么別的方法讓火車爬上山坡?”等兩個問題;然后又讓學生小組合作討論解決“開鑿八達嶺隧道時,到底找幾口直井才能既增加工作面又縮短工期”的問題。據該老師講,學生討論的氣氛非常熱烈。但我想追問的是:這是一節語文課,還是一節工程學課?如果是語文課,那這樣的延伸至少荒廢了學生習得語言的最佳時期,文中那么準確描寫建鐵路全過程的詞語,學生掌握了嗎?詹天佑在建成舉世震驚的“之”字形鐵路時的民族自豪感,學生領悟到了嗎?在遇到困難時不畏艱難的勇氣與善于克服困難的智慧,學生體會到了嗎?詹天佑那種“各出所學,各盡所知,使國家富強,不受外辱,足以自立于地球之上”的愛國情懷,學生感受到了嗎?恐怕都沒有達成吧!這豈不是“種了別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這樣的延伸有必要嗎?
此外,課堂的延伸一定要在執教者的控制之中,可控制的課堂延伸才能真正體現其價值!我們有些老師可能嘗試過“意外”的延伸所帶來 的精彩與難忘,但千萬不要忘記,一切看似“意外”的延伸既“出人意外”,又“入人意中”。沒有對文本的充分挖掘,沒有對學生的準確把握,一切“意外”都是不可能產生的。這樣的延伸就毫無價值可言了!因此,我們的延伸一定要在執教者的控制之中,以執教者有效的引導去喚起、去預約延伸中的精彩! 由此可見,語文課堂教學的延伸是否具備語文學科的特點,才是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所必要的,才是學生形成語文素養所必須的,這樣的延伸才是構建在我們老師可控制、可引導的平臺上,才會具備無可比擬的課程價值,才是我們課程改革引領下的語文課堂教學所期待的!語文教學,應該有自己的學科精神。有了學科精神,教學就有了共同追尋的目標,有利于形成學科的“風骨”與特質。語文教學的學科精神應該是人文精神、審美精神與研究精神的綜合。
人文精神語文是一門人文學科。語文教學是塑造人的藝術。人文精神是語文教學的基本屬性。康德在《判斷力批判》中寫道:“沒有人,一切創造只是荒蕪、徒然,沒有終極目的。”自然的最高目的是文化的人。中國文化燦爛古老,博大精深,語文教師作為傳承祖國文化的人,根本責任是要把學生培養成有文化素養和有文化氣質的人。怎樣履行這一神圣職責呢?
借著處理問題的過程,自行搜尋資訊,從而學到必要的知識。“以這種方法所取得的知識,印象深刻,記憶良久,將來面臨類似的現實問題時,舊知識即時涌現。即使舊知識不足以解決當時的問題,學生所擁有的‘面對問題、解決問題’能力,仍然終生受用”。[2]因此,PBL教學方法最適合“終生學習”的需要,可以彌補傳統方法的不足。課堂討論是手段。“PBL要著重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3]。在問題提出之后,按照“組內合作、組外競爭”的指導原則,成立學習小組,進行組內討論,分組發言。讓學生在這個環節上集思廣益、暢所欲言,發表討論的結果;之后在進行小組間的辯論,促使學生進一步的思考、探究和交流,使知識體系更加完善,從中選擇最佳答案,是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現獲取知識的快樂。同時還可以讓學生利用業余時間在互聯網上進行交流,擴大學生們的知識面和提高學生們使用現代化技術的能力,從而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系統。
例如在講當代醫學倫理中的熱點問題時,由于醫學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不可避免地會對傳統的醫學倫理思想形成沖擊,引發一些醫學倫理問題的爭論。如器官移植、安樂死等,可以設計小型的課堂辯論,在課前留下作業,要求每位同學通過查找資料、網上搜索等方式,思考怎樣看待器官移植、安樂死及人們在這些問題上存在的倫理爭論。在討論與辯論中,使學生們認識到生命神圣與生命質量、生命價值的沖突,更加珍惜現在的每一天,珍惜作為白衣天使“救死扶傷”的職責。
教師積極參與和適度點評是劑。國外的PBL教學法研究結果顯示:教師積極而有效的教學支持對于學生的自主學習很有幫助。在課堂討論中,教師要對教學過程進行反復研究,要控制課堂的教學進度,適度活躍一下課堂的討論氣氛,引導學生融會貫通所學的知識,用準確的語言表述自己的觀點。在每次課結束前,教師要對各組學生在解決問題的思路、方法和內容等做出全面的評價,盡量做到評價中肯、適度,多激勵和表揚學生,確有不當之處也應用婉轉的語氣指出,這樣有利于樹立學生學習的自信心。
PBL教學法在《醫學倫理學》教學中的優勢
PBL教學法為學生們營造了一個愉快、自主學習的氣氛,使他們能夠積極主動地暢所欲言,踴躍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同時也可輕松地獲取來自其他同學和老師的學習資源。運用這種教學方法,可以在師生間構建良好的雙向溝通關系,既可增加師生間的互動交流,活躍課堂氣氛,又可以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質量,使學生能夠真正掌握所學知識。
目前,在全國部分高等院校進行的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主要目的是“通過進行大學英語教學思想、內容、方法的改革,改進教學手段,完善教學評價體系,建立適應新世紀人才培養要求的大學英語教學體系,通過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建立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為中心的立體多樣化、個性化的教學模式。”(高教司函[2004]190號)
一、改革的理論基礎
自主學習是以人本主義心理學為基礎發展起來的現代學習理論,對于當前的創新教育和素質教育的實施意義重大。早在20世紀60年代初,西方的教育家就開始倡導把培養學習者的責任心作為教育的最終目的。語言教育學家也開始對語言學習的自主性產生濃厚的興趣,學習自主性已經成為眾多教育工作者和研究人員的共識。到了20世紀80年代,自主學習方面的理論研究已經取得了豐碩成果。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已有所發展,建立自主學習教學模式就顯得更加重要。
高等教育司于2004年1月3日印發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明確指出:“我們應當充分利用多媒體、網絡技術發展帶來的契機,采用新的教學模式改進原來的以教師講授為主的單一的課堂教學模式。”并且進一步強調:“新的教學模式應以現代信息技術為支撐,特別是網絡技術,使英語教學朝著個性化學習、不受時間和地點限制的學習、主動式學習方向發展。”大學英語課程要求的改革實現了自主學習這個現代學習理論與大學英語教學實踐的有機結合,有利于學生的個性發展。由此可見,基于網絡多媒體的英語教學模式能夠拓展教學時間和空間,為自主式學習創造了條件和環境,進而為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打下了基礎。
二、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實施的具體方案
根據高教司印發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我校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指導思想是:在加強基礎訓練的基礎上,結合學生的個體學習差異,針對學生的具體學習狀況,實現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個性化英語學習方式,網絡化的教學平臺和新的教學模式,為個性化學習提供很好的方法與手段。
(一)明確教改目的,調整教學模式
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是以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為突破口的,目的是提高英語教學水平和質量,積極探索和構建科學、合理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使學生在今后的工作和社會交往中能用英語有效地進行口頭和書面的信息交流。利用網絡教學平臺,實行教師與學生互動、上機與面授互動,促進英語教學從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重教輕學的教學模式向“基于自主學習、促進自主學習、以學生為中心、師生有效互動”的教學模式轉變。
(二)針對網絡教學的要求,改革大學英語課程設置
傳統的外語教學模式已經不能滿足我國外語教育的現實需求和教育跨越式發展的戰略目標。因此,必須進行外語教育創新,不僅要進行教育觀點的創新,更要進行教學模式的創新。計算機和網絡的教學模式就是我們教育創新的一種有益探索。
在新的教學理念和課程要求的指導下,我院設計了新的大學英語課程體系,將大學英語分為讀、寫、譯、視、聽、說主干課程和口語實踐課程。建立了一套基于網絡環境下,針對學生個體差異,培養綜合能力的新的課程體系。根據《課程要求》,確立了“四個階段,三種教學模式,兩個評估方式,一個中心”的新體系。“四個階段”指大學英語1~4級不同的學習階段、不同的培養目標和不同的課程內容。學生一入學就要進行分級測試,根據測試成績分級授課。“三個教學模式”指大班“讀、寫、譯”教學模式、網絡“視、聽、說”教學模式和小班口語訓練教學模式。周課時分配為2+2+1=5,即2節讀、寫、譯課程,2節視、聽、說課程,一節口語課程。這種教學模式既突出了聽說技能的培養,又體現了學生的個體差異,同時還節省了教師資源。“一個中心”是指一切教學活動都是以學生為中心,以培養學生自主化和個性化的學習能力為宗旨。
(三)發揮網絡多媒體的優勢,創建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的教學方法
在依托網絡進行的自主學習基礎上,我校大學英語教學改革還注重對學生的自主學習教學質量的監控,通過建立面對面的多媒體讀、寫、譯課程與口語課程,以彌補由于人機對話而造成的情感缺失,并對學生中普遍存在的學習問題進行專題指導,使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得到提高。目前,我校已建立起基于網絡教學+多媒體大班課堂教學+小班口語面授的英語多媒體教學模式,依托網絡教學平臺與課堂教學進行學生視、聽、說、讀、寫、譯教學,網絡課堂突出視、聽、說教學,多媒體大班課堂突出讀、寫、譯教學,小班面授課堂突出口語教學,即強調個性化教學與自主學習,充分發揮計算機可反復單獨進行視、聽、說、讀、寫、譯訓練的特點,強化課堂面授的視、聽、說教學,以及教師通過課堂進行的學習控制與教學輔導,使學生在計算機網絡環境下自主進行個性化選擇性學習,成為真正意義上的自主學習者,教師扮演課堂監督與輔導者的角色。
讀、寫、譯課程教師在多媒體教室面授,通過自制的多媒體課件介紹閱讀、寫作和翻譯技巧,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視、聽、說課程以網上多媒體虛擬課堂教學為主,學生在網絡教室里單獨進行學習,自己安排學習內容和學習進度,若有疑問可登陸教學管理輔助平臺。口語實踐課是對視、聽、說課的檢查和補充,實行小班面授,輔導的內容主要針對本單元的題目進行,包括對話、情景設置、角色扮演、看圖說話、游戲等形式。
(四)改革評價體系,促進網絡教學的有效機制
在網絡環境下,師生時空分離,沒有了教師對學生的實時監控,學習者的學習行為基本是主動的、探究式的、協作式的。在這種新形式下,傳統的,只重視反映學習結果的綜結性評估受自身條件的限制,難以對網絡教學過程實施有效評估。用這種模式評估會導致信度和效度上出現偏差,不能對大學英語網絡教學產生良性作用。網絡學習得以進行,主要以學生的學習動機、自主意識和學習過程中的自控力為依托,而對網絡學習者的監控和評價則成為必要的動力支持。所以選擇有效的評估模式至關重要,從某種意義上講它是教學改革的延續。教學測試與評估也是了解學生英語水平和自主學習進展情況,檢查教學大綱執行情況,評估教學質量,促進教學改革和學習方法改進的不可缺少的手段。
我院制定的網絡環境下學生的學業成績由以下兩部分組成:(1)學習過程中的形成性評估占(40%)。(2)終結性評估占(40%)。
三、網絡多媒體教學模式完善了大學英語教學體系
(一)開放的大學英語教學環境,優化了大學生的英語學習方式
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利用網絡多媒體輔助教學,學生不僅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進度和薄弱環節,有選擇地利用網絡軟件提供的材料,通過“人機對話”進行自主學習,還可以在網上收集適合自己的英語學習素材,尋找相關的英語學習資源,進行以提高自己英語素質為目標的學習,為今后進入社會利用相關的網絡資源和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豐富的信息容量,突破了時空的限制
在校園網上,網絡教學軟件可以存貯大量的大學英語教學信息,并可按大學英語教學所需把有關的圖片、錄音、教案、習題、參考文獻等分類建庫。這些大學英語教學素材庫,可以看作是一個規模宏大的英語學習資料室、圖書館、實驗室或語音室,能讓師生在有限的時間內獲得大量的英語教學信息,在無限的空間內搜集廣泛的大學英語教學素材,從而突破了時空的限制。
(三)為大學英語教學提供了一個鮮活、真實的語言學習和交際環境
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無論是“滿堂灌”,還是“講練結合”,都容易使學生產生疲憊、厭倦的感覺。而網絡及配套的多媒體課件將聲音、影像、文字及動畫等多種教學媒體集合在一起使用,使授課內容更加生動、形象、多姿多彩。教師能利用教學軟件上的內容,使得教學效果事半功倍。
(四)網絡教學也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師資及教學資源的不足
目前,隨著大學的不斷擴招,教師及各類教學資源嚴重不足,大部分學校只能采取大班額教學的辦法。而英語教學不同于其它學科,它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除了教師對知識的講解外,更多地需要學生們反復地操練,在練習中求進步。而大班額教學使得學生很少有機會與教師交流。如今,網絡的飛速發展使大規模地發展高等教育成為可能。通過網絡輔助教學,教師可以在網上自由組織課堂教學和課內討論并加以監控,指導任意一組學生,發現問題,立刻通過網絡予以解答,而學生有問題也可以通過網絡及時快速地向教師求教,從而使大規模的大學英語教學成為可能,緩解了擴招給大學英語教學帶來的壓力,并最終為高等教育的跨越式發展創造條件。
四、新的教學模式在實施過程中突現出來的問題
(一)試驗時間較短(實際試驗時間只是5個月)
從改革過程中看到,有些改革措施還不夠完善。如教學軟件的開發、使用、更新,多媒體語言實驗室的配置和使用,實驗結果的反饋及進一步推廣等等。更重要的是,學生自主性學習能力有待進一步的加強。
(二)在新的教學模式下,學生的學習策略滯后
在網絡教學環境下,英語課程的學習主要是由學生自學網絡課件來完成的。在這種條件下,自學能力較強的學生會借助這些新穎的教學模式,涉獵更深層次的知識和理論,而自學能力較差的學生會感到不習慣或比較困難。另外還存在著缺乏解決學習問題的手段和方法,學習中一旦出現問題,大多數學生不是回避問題就是忽略問題的存在,不主動、積極地尋求必要的措施去分析問題,表現出學習準備不足。
(三)教師的網絡技術及應用水平參差不齊
教師是應用網絡開展教學活動的主力軍,他們只有掌握了網絡應用技術,才能使校園網在教學中發揮作用。目前高校英語教師應用網絡技術進行教學的能力參差不齊。一部分教師自學了網絡知識,會從網上吸取知識輔助英語教學。另有部分教師希望得到網管人員的幫助,愿意學習和應用網絡教學。還有個別教師固守傳統的教學模式,不懂網絡,不會也不愿使用網絡。在軟件開發上,能夠勝任此項工作的就更是鳳毛麟角了。
通過對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深入研究和實踐,我們基本建立起了基于網絡教學+多媒體大班額課堂教學+小班額口語授課的英語多媒體教學模式。在整個學習活動中,學生能自主設定學習目標、制定學習計劃,能自主控制學習進程,采取合適的學習策略,并能進行學習過程的自我監控、反饋和調節,對學習結果進行自我檢查、總結和評價。
參考文獻:
[1]BensonP.&P.Voller(eds.).AutonomyandlndependenceinLanguageLearning[C].Harlow:Lonman,1997.
[2]BensonP.&W.Lor.MakingSenseofAutonomousLanguageLearning:ConceptionsofLearningandReadinessforAutonomy[M].EnglishCentreMonograph,NO2.TheUniversityofHongKong,1998.
[3]Dickonson,L.AutonomyandMotivation:aLiteratureReView[J].System,1995,23(2):165~174.
[4]HolecH.AutonomyandForeignLanguageLearning[M].Oxford:PergamonPress,1981.
[5]陳美華,邵爭,鄭玉琪.基于計算機和網絡的大學英語自主學習模式研究[J].外語電化教學,2005(6).
[6]程琪龍.認知語言學——語言的神經認知基礎[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1.
[7]范捷平.研究型大學的外語自主學習與創造性人才培養[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4(6).
[8]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研究型教學模式是以問題為導向,在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習科學的研究方法、獲得豐富的研究體驗和科學的文化知識,要求學生自己動手收集、分析、判斷大量的信息材料,進行積極探索和體驗。研究型教學的整個過程離不開學生的積極參與和探索實踐。
1.2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平等性
放松、愉快的課堂環境是研究型教學模式的基本要求,引導學生善于思考問題,勇于探索是其主要目標所在。師生關系平等能讓課堂氣氛融洽,促進相互間的交流和思想觀念的碰撞,使學生成為自我開發創造力的主體。
1.3創造性與潛在性的統一
研究型教學模式的宗旨就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意識。它是一個能動、創造性地教學過程,需要綜合運用各學科相關知識,充分發揮想象力與創造力,尋求“主觀能動性”的解答。
2中國區域經濟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雖然區域經濟學的教學地位和實踐價值越來越被人們認識和分享,但其教學方式落后、教學效果差等問題也受到學界和社會越來越多的關注。區域經濟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主要分為以下幾類:學科自身發展不足,教學方式不科學,教學效果不佳等。
2.1學科自身發展不足
近年來,區域經濟學理論教學與實踐探索均得到了迅速發展,大部分高校開設區域經濟學專業碩士、博士點,為我國培養高水平經濟學人才做出了突出貢獻。同時,我們也清楚地看到教師資源緊張、教材建設和課程大綱建設滯后、課程設置參差不齊、缺乏系統的教學內容框架等自身發展不足的問題。區域經濟學是一門以問題為導向的科學,因此我國區域經濟學研究大多是針對實際問題的應用研究,而其理論體系建設相對較落后。
2.2教學方式不科學
在教學方式和手段上,大多教師習慣于“灌輸”式的課堂講授,多年來一直沿用一種教案和教學模式,缺乏與時俱進的教學方式去創新和探索。老師把學生看成接納知識的容器,要求全盤記錄和死記硬背所教內容,缺乏課堂溝通與實踐教學環節。
2.3教學效果不佳
教學效果不佳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其一,學生真正學到的內容不多。課程學時普遍過短及課堂教學內容過多致使學生不能全部消化現象較為突出,還有些課程內容不能進行詳細講述等問題十分突出。其二,學生缺乏實際轉化能力。以應試教育為主的傳統教學模式過分強調知識的獲取,而往往忽略實際轉化應用能力的培養。現實當中大多學生無法運用所學知識對實際問題進行分析和解釋,學習和應用脫鉤現象十分突出。
3基于研究型教學模式的區域經濟學教學改革的具體思路
3.1更新教學理念
區域經濟學課程的實踐性質和人才培養目標決定了必須打破傳統教學模式,更新教學理念。由于長期以來過于強調理論而缺乏對區域經濟學的應用實踐應用,學生對區域經濟理論沒有深刻的理解,只停留在比較抽象的理論層面,例如,在介紹區域經濟發展時,更多關注的是區域發展的基本理論,而忽略現實區域問題與區域經濟理論相結合等問題。與區域經濟學作為“致用之學”的目的完全背道而馳。研究型教學模式下的區域經濟學教學著重培養學生理論知識的實際應用能力。在學生知曉理論內容的基礎上,分析不同理論產生的背景、發展脈絡、適用條件、可能存在的問題以及如何在實際中應用,使學生能夠理解整個理論體系的框架結構。通過定量化方法的傳授,提高學生對實際經濟問題的分析能力,通過調查研究、案例分析、課堂討論、課程論文等方式,提升學生應用區域經濟理論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另外,要緊緊抓住當前經濟社會發展實踐中“熱點”與“難點”問題,把抽象化的理論具體化、形象化,使學生加深對區域經濟理論的理解,提高其應用理論知識分析區域經濟問題的能力。
3.2改革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的能力。
區域經濟學作為偏重實踐的一門課程,在培養學生觀察能力、歸納總結能力、動手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方面具有更為顯著的效果。
(2)培養學生正確科學的思維方法。
思維方法對于科學研究來說至關重要。同樣的實驗現象、實驗結果,思維方法不同,得到的結論可能完全不同。
(3)培養學生勇于探索的精神。
(4)培養學生的素質。
素質是保證人們成功進行實踐活動的穩固的心理特征的綜合,嚴謹的作風、開拓進取的精神、辯證唯物的思想方法、實事求是、團結協作的品格、節約勤儉的品質都是可以在課堂教學中培養的。
3.3轉換師生角色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學生跟著老師走,老師跟著考試走,考什么,教師就教什么,學生就學什么。長此以往,教師和學生都失去了活力,對教師和學生的評價更是陷入了單一化。教師的角色是教材的執行者,任務是傳授知識。在研究型教學模式的指導下,教師將從傳統的、一包到底的角色中解脫出來,盡快轉換教師角色,樹立新的教學觀念,構建師生互動的課堂教學關系。
3.4改變考核評價
重視對學生綜合能力的考察,改變單一的考試方式,重點考察學生在平時研究學習活動中的具體表現及學生對知識的實際分析應用能力,考核方法可以是調查報告、論文寫作、科技制作,等等。
一、高等教育國際化與雙語教學
(一)高等教育國際化。
高等教育國際化是指在經濟全球化、貿易自由化的大背景下,充分利用國內和國際兩個教育市場,優化配置本國的教育資源和要素,搶占世界高等教育的制高點,培養出在國際上有競爭力的高素質的人才。可見,教育國際化的最終目的是培養具有國際意識、國際交往能力、國際競爭能力的人才。教育國際化的深度和廣度直接影響著高等教育的質量。正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二十一世紀高等教育宣言》所指出:“國際化是高等教育質量的一個有機部分”。
安徽財經大學也十分重視高等教育的國際化,并已進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探索與實踐。如引進海外留學人員回國從事教學工作、外派師資接受培訓、與國外開展多種形式的合作辦學、進行專業課程的雙語教學等。然而和高等教育比較發達的歐美國家相比,在教育水平和教學效果上仍然存在較大差距。
(二)雙語教學的界定。
通過長期的教學實踐,我們認為雙語教學是特指在專業學科教學過程中,采用外語(英語)作為教學語言開展和組織教學的活動。雙語教學應包括以下要素:
1.采用原版教材。授課教師應了解國外相關專業的教材使用情況。由于不同國家在政治、經濟、文化、法律、技術等宏觀環境方面存在差異,原版的教材可能存在部分章節不適用的情況,但這并不影響教學活動的組織。授課教師可同時指定多本參考教材。
2.使用外語授課或課堂講授以外語為主。如果只是使用原版教材,而還用漢語授課,筆者認為這不是雙語教學。教師必須使用英語完成備課、多媒體幻燈片、課堂講授、課堂活動組織才是我們所說的雙語教學。在講授過程中,必須堅持使用外語。筆者認為,對一些術語的表述可以適當使用漢語,但使用中文講授的時間不宜超過總授課時間的20%。
3.學生考試形式的設計和成績的評估。雙語教學課程的考試形式可以根據課程需要靈活設計,采取英語口語面試和英文筆試相結合的方式是比較理想的選擇。
二、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雙語教學的實踐
(一)雙語教學課程教材的選用。
在教材的選用上,我們一直都選用國外優秀的原版教學用書。如《國際經濟學》課程的固定教材Dominick.Salvatore的《InternationalEconomics》以及《國際市場營銷》課程的固定教材WarrenJ.Keegan編寫的《GlobalMarketingManagement》。我們選擇這些教材的理由是:首先,教材的語言表達比較規范、簡單,用詞準確;其次,教材同經濟學科核心課程中的國際貿易和國際金融的內容聯系比較密切;第三,相比較而言,教材的內容更具有客觀性,作者能從學術的角度去研究、探討和解釋國際貿易和國際金融的理論與政策,“大國主義”的思想較少;第四,教材和我國在職研究生經濟學專業的國際經濟學課程內容十分相似,可形成較好的接軌事態。當然,國外教材有它的長處,也有它的短處。如在一些內容上說明得過于詳細。因此,在備課的過程中,因此,教學中我們對教學內容進行了有效的選擇,抓住主要的內容,對于那些與國內教材重復的教學內容、章節和報道等一律刪除,或讓學生自行閱讀。
(二)雙語教學課程的設置。
各高校大學英語一般開兩年,到了大學三年級,相當一部分學生已通過全國大學英語四級統考,還有一些學生達到了大學英語六級的水平,學生普遍已有了較好的英語基礎,這時采用雙語教學對學生來說困難相對要小些,可避免學生一開始就產生畏難情緒。另外,在大學三年級上學期開始連續、合理地部署和安排雙語教學,可延續英語學習,使英語學習四年不間斷,對學生的英語學習可起到一定的促進和提高作用,而且可在基礎英語學習之后,將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轉移到自己的專業上來。因此,我們把雙語教學的時間安排在大學三年級,并選擇合適的專業課程連續安排雙語教學。目前國際經濟貿易專業已經開設了國際經濟學(英)、國際貿易(英)、國際市場營銷(英)、電子商務概論(英)、特許經營(英)、國際商法(英)等六門雙語教學課程。[論-文-網]
(三)雙語教學課堂實踐。
1.雙語教學方法的使用。
在課堂教學中,我們主要采用了英語沉浸式教學法(Englishimmersion)和參與法(Participationmethod)。所謂沉浸法就是完全使用英語授課,教師用簡單淺顯的語言進行教學,使學生能順利的掌握英語,掌握教學的內容和其它知識。當然,對于一些比較專業的經濟術語,教師用漢語給出其準確的含義,以使學生對術語和定義有準確的理解,但是漢語解釋十分有限。
所謂參與法就是在教學中首先提供一些分析問題的必要條件,通過引導和啟發,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讓學生利用已經掌握的專業知識和西方經濟學等基礎知識,自己分析、討論,找出問題的答案。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扮演主要角色,教師的主要任務就是組織學生討論、引導學生思維,循序漸進,由淺入深,使學生理解起來比較容易,掌握也比較牢固。比如在講解國際貿易理論中的要素價格均等化理論時,我們就讓學生按照這樣的思路進行:要素豐裕的國家——要素價格較低——具有生產和出口密集使用該要素產品的優勢——出口增加——要素使用增加——要素相對價格上升——要素價格均等,然后配以圖形予以解釋。這樣,學生積極參與,發言踴躍。
2.多媒體在雙語教學中的應用。
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課程雙語教學過程中,我們還充分利用現有的多媒體教學設備,制作了豐富多彩的教學課件。課件由任課教師自行設計制作,教學課件采用全英語,這有利于進行沉浸式教學,給學生制造全英語環境。同時,用英語制作課件可以避免因教師對個別單詞發音不準帶來的不利影響,上課時我們逐條、有時甚至是逐詞顯示講授的內容,讓學生看起來更加容易方便,重點更加突出,讓學生在課件的幫助下理解的更容易、更深刻、更全面。另外,采用多媒體教室上課,節省了板書所花費的時間,從而可改善教學進度。多媒體課件可集聲音、動畫、文字、圖像為一體,因此在講課時,生動活潑、引人入勝,可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雙語教學的考核方法。
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課程雙語教學過程中,我們靈活運用多種考試形式。為適應高校素質教育的發展,我們努力改革當前高校中以百分制閉卷考試一統天下的局面,靈活運用筆試、口試、閉卷、開卷等考核方式,以考查學生的綜合能力。我們增加了雙語教學課程考試中的口試比重,采取筆試與口試相結合的方式。
學生平時在課堂上的發言次數、質量和水平也都可被計入考試成績,以此來鼓勵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思維水平及知識掌握程度。雙語教學的成績評定注重平時考核,使成績構成多元化,力爭改變“一次性閉卷考試”的局面,加強對學生的平時考核,避免“一考定成敗”。我們注重平時考試,并不是頻繁增加考試次數,而是由任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根據不同階段的教學要求,靈活運用提問、討論、作業、小測驗等方式了解學生學習狀況,并通過測驗獲取教學信息,指導教學更好地開展。對于學生成績的評定,結合課程總結性考試與平時考核進行綜合評價,并逐步加大平時考核成績在總成績中所占比例。同時對采用雙語教學課程的學習成績予以注明,從而給學生畢業后的就業提供較好的條件。
三、加強國際經濟貿易專業雙語教學的建議
(一)制定長期的雙語教學規劃。
開展雙語教學是一項持續工作,必須有全面長期的規劃,體現在教學中就是人才培養目標、專業教學計劃的調整。在人才培養目標上,要適應WTO要求,加快培養適應全球化的、有國際意識、有國際交往能力、有國際競爭能力的國際貿易人才。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具有專業性強和實踐要求標準高的特點,在專業教學計劃的制定上應采用同國際相關專業(國際商務)接軌的教學計劃。在課程體系設計方面,在現有的雙語課程基礎上,考慮增加一批適應于全球化的專業課程,使用雙語教學。并且要特別注意這些雙語課程之間的層次銜接,形成合理的國際經濟貿易專業雙語教學課程體系。在課時安排上要充分考慮原版教材的特點,安排足夠的學時,以保證能保質保量的完成教學計劃和教學內容。
(二)加大雙語教學師資培養力度。
雙語教學的任課教師不僅要掌握一定的授課技巧和較高的專業水平,更重要的是還需要較好的英語水平。然而,在高校的雙語教學實踐中,能流利自如地使用英語進行專業課程教學的教師比較缺乏。一方面,外語教師的專業知識不足;另一方面,專業課教師知識豐富,但英語功底不深。或者部分專業課教師的英語水平比較高,閱讀文獻與看專業雜志的能力較強,但口語和寫作能力較差,進行課堂教學困難仍然很大。因此,培養既能熟練使用英語,又具有豐富專業知識的復合型人才,是提高雙語教學水平的關鍵。
雙語教學師資的培養可以采取“走出去,請進來”兩種途徑。
一是自己培養。對于英語基礎較好的教師,可以采取短期集中培訓的方法,也還可以選送一些教師到外語院校進行進修,由外國教師任教,采取封閉式的訓練,使他們的英語水平在短期內有較大的提高。另一種方法就是引進雙語教學人才。學校可以采取特殊政策引進國外人員歸國進行教學工作,或者聘請其它外籍教師(相關專業的專家)進行教學工作。
(三)傳統和現代教學方法相結合。
雙語教學對于教師和學生都是一個挑戰。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演示教學內容,就可以節省板書的時間,從而提高教學的效率。同時,教師也應努力把平常在專業課程教學中所總結與積累的教學方法,如案例分析、小論文競賽、課堂小組辯論等方法有機地結合雙語教學中,使學生真正感受到它所具有的純漢語教學所無法比擬的優越性,使它在實踐中不斷發展成長。另外,有條件的地方可以利用“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把與實際結合比較密切的專業課程直接開到實習基地,同時也可以邀請一些國外的專家或專業化人士到學校,進行學術講座等活動,使學生體會到既懂英語又懂專業的優越性和緊迫性,激發他們學習雙語教學課程的主動性。
(四)建立雙語教學課程評估體系,加強對雙語教學的監督和管理。
目前,雙語教學仍然處于初級階段,在實施過程中仍然存在許多問題。這與沒有建立起完善的雙語教學質量監督和管理體系不無關系。我們認為應盡快建立雙語教學課程的特定評價體系,以保證雙語教學的質量。
雙語教學課程評價體系應該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首先,做好雙語課程的認定工作。根據大家普遍認可的高校雙語教學的三種模式對雙語教學的層次做好界定,并根據不同層次給予不同的工作量補貼,以激勵教師開展雙語教學的積極性。其次,制定雙語教學質量認證體系,加強對雙語教學中各個環節的質量監督和管理。如不定期地在院系、教研室內部開展雙語教學交流與研討,開展教學競賽、組織觀摩教學,邀請專家、外籍教師,包括外語專業人員對雙語教學的效果進行考核,組織學生評教等。
(五)完善雙語師資認證制度,嚴格雙語教學準入。
我們認為,申請雙語教學資格的教師應具備以下基本條件:
具有一定教學經驗,教學水平較高,已用漢語主講有關課程兩輪以上;能熟練閱讀外文版教材,準確理解教材中的知識內容。
符合基本條件要求的教師可向教研室提出承擔哪種形式雙語教學任務申請;教研室審定教師條件,報系(部)審核;教學系(部)審核后將符合條件要求的教師報教務處;教務處組織評議小組聽申請教師試講并給出評定意見,符合要求者報主管校長批準;取得雙語教學資格的教師,由學校頒發資格證書,并具有優先參加校內各種評選和評優活動;具有雙語教學資格的教師,在完成一(或二)輪雙語教學任務后,才可申請高層次教學形式資格的認定。
參考文獻:
[1]張紅霞,李平。論雙語教學在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中的應用[J].山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7)。
所謂雙語教學是指將母語以外的另外一種語言直接應用于語言學科以外的其他學科的教學,使第二語言的學習與各學科知識的獲取同步。雙語教學實現了專業知識和外語學習的有效結合,以專業知識為主、外語水平提高為輔,滿足了經濟發展對人才的需求[1]。在我國改革開放深入發展,尤其是加入WTO 的新形勢下,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目標和模式正在發生著根本性的變革,對學生外語能力的要求也不斷提高。如何在新的形勢下提高獨立學院學生的理論知識水平與外語能力,是擺在應用型技能型本科院校面前的一個新的課題。經濟學課程作為起源于國外的專業基礎課程在進行雙語教學改革中有著獨特的優勢。
一、獨立學院經濟學雙語教學實踐的必要性
(一)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必然選擇
20世紀 90年代以來,國際化成為國際高等教育發展的趨勢。隨著對外開放的深化,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教育部高教司在相關文件中提出教育教學論文,今后本科教育20%以上的課程必須進行雙語教學小論文。雙語教學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因而在雙語教學課程的選擇上應更多的體現課程的廣泛應用性。經濟學作為經濟管理類課程的基礎課,為學生學習和應用經管類專業知識做了良好的鋪墊。因而經濟學的雙語教學實踐是一種與國際經濟接軌的開放式教育理念,在教學內容上強調多元、開放、融合,在教學方式上強調靈活,對教師的專業水平、外語水平和教學藝術要求較高,在教學目標上注重培養學生用不同語言進行思維和創新的能力。同時,通過使用學界較為認可的經濟學外文教材、運用先進的教學手段,雙語教學會有力促進我國高等教育向規范化、國際化方向發展。
(二)培養應用型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獨立學院是高等教育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社會日益增長的教育需求和教育自身發展由“精英化”向“大眾化”過渡的產物,承擔著為地方經濟建設與發展培養大批應用型、技能型人才的歷史重任。伴隨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獨立學院能否在激烈的高校競爭中站穩腳跟,關鍵也在于能否培養出有別于研究型院校的符合社會需求的人才。隨著經濟全球化趨勢的不斷演進,應聘者在工作中既精通專業知識又能夠熟練掌握外語的技能越來越受到青睞。因而在對本科生的培養中運用雙語教學可提高應用型人才的綜合素質,并使其更符合國際化人才的標準。
(三)經濟學課程本身的需要
經濟學本身源于國外成功的基礎課程,該課程的原理和框架均源于西方市場經濟國家,而國內高校本科教學中講授的經濟學原理幾乎都是從國外著作中翻譯修訂而來的。由于文化背景、思維方式等不同,有些翻譯與原文表達的意思不完全一致,這對學生掌握和應用經濟學原理產生不利影響。此外,由于經濟學本身是一門發展較快的學科教育教學論文,使用翻譯修改而來的教材大都存在一定的滯后性,其教學內容無法體現經濟學發展的最新動態。借助經濟學雙語教學,一方面可使學生站在英語思維的角度,用英語去理解原著和思考各種經濟學原理,從而更好地把握經濟學的精髓所在;另一方面,通過采用國外經濟學教材,可以增加學生的專業見識,使學生能夠在第一時間吸收到經濟學最前沿的專業知識和理論,增強教學的時效性。[2]
二、獨立學院經濟學雙語教學實踐改革模式
(一) 教學模式的選擇
根據授課時外語使用程度的不同,雙語教學可分三種不同模式:1、沉浸式雙語教學(Immersion bilingual education)要求用學生所學第二語言/外語進行教學,本族語/母語不用于教學之中,乃至校內也不使用本族語/母語,以便讓學生沉浸于弱勢語言之中。[3]2、過渡性雙語教學(Transitional bilingual education)要求在學生剛進校時,部分科目或全部科目使用本族語/母語教學;但一段時間之后,則使用所學外語/第二語言進行教學。因此,過渡性雙語教學即指開始前有―段非雙語教學作為過渡期,以避免學生剛進校因不適應第二語言或外語教學而產生許多困難,其目的仍是逐漸向沉浸式教學過渡。3、保留性雙語教學(Maintenance bilingual education)要求學生剛進校時用本族語教學,以后逐步部分科目使用外語/第二語言,部分科目仍用本族語教學。
獨立學院的學生較普通高校的學生入學成績較低教育教學論文,英語水平相對較差,在課堂教學中應對其采用循序漸進的方式,因而我們在教學的第一階段可以主要采用“保留性雙語教學”模式小論文。在雙語教學實施的第一階段,為了不使學生在雙語教學模式下影響對經濟學知識的理解側重運用“保留性雙語教學”模式,即在注重學習專業知識和運用英語的同時,以母語來維持理解與交流過程并在教學過程中強調經濟學專業英語詞匯的滲透,專業概念和理論模型公式的表達,以及部分英語釋義;雙語教學實施的第二階段,可啟用“過渡性雙語教學”模式,在第一階段取得成果的基礎上逐步在經濟類課程中推行雙語教學模式,不斷擴大獨立學院雙語教學課程的范圍,靈活地互用漢語和英語兩種主體語言,努力促進學生逐漸通過專業英語理解關。
雙語教學推行的第三階段,在總結經濟學雙語教學前兩階段的經驗和教訓的基礎上,逐漸探索出符合獨立學院自身情況的雙語教學的方式和方法,在學生能夠基本通過英語關,掌握一定經濟學專業英語詞匯的基礎上,逐步推行英語沉浸式教學法,采用全英語授課或逐漸增加英語在經濟學課程中運用的比例。畢竟獨立學院的學生在英語學習方面并不十分擅長因而具體模式還得視雙語教學實施前兩階段的效果和學生的接受情況而定。當然在使用“沉浸式”教學模式過程中,經濟學教師應注意運用簡單的語言進行教學教育教學論文,把復雜的經濟學理論和案例等用最簡單的語言表達出來,在授課過程中要注意發音標準且語速較慢,使學生能順利地理解和掌握教學內容和知識。
(二) 教材的選擇
選用合適的原版教材是開展雙語教學的基礎。雙語教學教材應當使用外文版的教材,在內容上直接與國外院校接軌,避免因間接引用而產生歧義。要選擇既緊密結合實際又符合時代要求的原版教材,在原汁原味的語言中了解另一種文化,掌握專業知識。目前多數進行經濟學雙語教學的院校把曼昆教授編寫的《經濟學原理》(第三版)作為固定教材使用。該書被美國百余所大學用作經濟學原理課程的教材,可見其全球影響力之大。此外,該教材的語言表達比較規范、簡單、用詞準確,內容更新穎,作者能站在經濟學初學者的立場,激發學生對經濟學的學習興趣,這也比較符合獨立學院學生的英語水平及學習知識的興奮點。但原版教材的選編思路和編寫形式與國內教材的風格完全不同。雖然國外教材知識較新,反映了學科前沿,但國外教材在一些內容上說明得過于詳細,與國內同類教材相比,內容相對較多而且比較零散。因此,教學中可以對教學內容進行適當篩選,抓住學生必須掌握并與國內教材主要內容相契合的部分進行學習,這樣有助于專業課程的學習。[4]而對于相關案例可以作為學生的課外閱讀材料。
(三) 教學時間
根據教學計劃和各專業的實際情況教育教學論文,一般在大一下學期開始學習微觀經濟學,但是獨立學院大一學生的英語相對比較薄弱,開展雙語教學有一定的難度。大學英語一般開設兩年,
大二上學期有相當一部分學生的英語已達到了大學英語四級水平,學生普遍有著較好的英語基礎,這時在宏觀經濟學課程中采用雙語教學對學生來說困難相對要小些,可避免學生一開始就產生畏難情緒。另外,從大學二年級上學期起開始連續、合理地部署和安排雙語教學,可延續英語學習,使英語學習四年不間斷,對學生的英語學習可起到一定的促進和提高作用小論文。而且,可在基礎英語學習之后,將學生的學習興趣轉移到自己的專業上來。
此外,國外的經濟學課程一般是從高中開始,到了大學每學期只學習教材內容的幾個章節,將整個經濟學課程分散到大學的各個學期,更有助于學生的消化理解。而我國經濟學課程一般是針對經管類學生開設的,時間為一年左右,如果進行雙語教學的話應該考慮適當延長學時,以便于教師更好的準備課堂內容教育教學論文,學生更好的理解所學知識。
(四)雙語教學師資隊伍建設
雙語教學的成敗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是否能最大程度地調動和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使教與學互動,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因而高素質的師資是實施高質量雙語教學的保證。從近期實踐看,全國絕大多數的獨立學院是在母體普通本科高校的直接支持下,以母體高校的品牌、師資、管理和其他資源為依托而發展起來的,借助“母體”師資、外聘名校教師是獨立學院最常用的做法。但隨著獨立學院社會化的趨勢不斷發展,建設自己的雙語教學師資隊伍已迫在眉睫。除了外聘歸國經濟學研究生外,獨立學院也應重視本院經濟學雙語教師的培養,一方面大力引進英語水平高、學科知識強的復合型教師,另一方面加大教師培訓力度,特別注重青年教師的雙語教學能力的培訓和提高。如可采取教師自費及學院委培相結合的形式選派英語基礎良好、經濟學專業知識扎實的青年教師赴國內外相關院校培訓。
參考文獻:
[1]白世貞,沈欣.素質教育背景下物流管理專業雙語教學模式研究.物流技術.2010
[2]梁燕紅.微觀經濟學雙語教學實踐探索.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9
[3]李榕.我國高校雙語教學問題與對策研究.華中師范大學.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