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4-12 00:43:58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現代設計理論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從西方現代設計史的發展的軌跡來觀察,設計藝術從“工藝美術”運動發展到現代主義設計,設計的要素呈現復雜化的趨勢,設計所要考慮的外部及內部的因素增多。當今設計藝術的發展,基本承繼著三個階段的發展、進步。第一個階段,設計藝術所考慮的核心點立足于設計的功能與形式問題的討論及實踐中。從設計作品的角度來思考設計的功能與形式問題,其并沒有或較少的觸及到一些外部因素的問題。如:英國“工藝美術運動”的產生,從某種程度上講,其核心的討論點:其一,工業產品外形粗燥丑陋,沒有美的設計;其二,設計者仍然以手工生產為少數權貴設計的產品。雖然從表面上英國工藝美術運動已經開始觸及到設計的倫理性問題,但其也僅僅局限于理論的探討,在具體的設計實踐層次上并沒有很好的實施。英國工藝美術運動的代表人物之一“威廉·莫里斯”,強調在具體的設計上強調設計的實用性和美觀性的結合,對他而言,實用但丑陋的設計并不是好的設計。他曾說“不要在你的家中放一件你認為實用的,但是難看的東西”
[1]這種看法是他的功能與美觀的結合的設計思想的體現。同樣的情況,包豪斯的創始人格羅佩斯在其親自擬定的《包豪斯宣言》中同樣立足于設計作品的功能與裝飾的問題上,同樣較少的觸及設計的復雜關系的問題。“宣言中:建筑家、畫家和雕塑家必須重新認識:一棟建筑物是各種美觀的共同組合的實體,只有這樣,他們的作品才能灌注進建筑的精神,以免流為‘沙龍藝術’。建筑家、雕塑家和畫家們,我們應該轉向應用藝術……讓我們建立一個新的藝術家組織……讓我們創造出一棟將建筑、雕塑和繪畫結合成為三位一體的新的未來的殿堂”
[2]這里作為包豪斯整個設計風格的綱領性思想,其實中強調建筑家設計的實用性和雕塑家、畫家創作的美觀性的結合。第二個階段,設計藝術開始考慮并實踐設計藝術注重與周圍環境的聯系性和和諧性的問題。這里的環境包括兩層的含義,即包括自然性的地域環境又包括社會性的人文環境,開始走向了設計藝術的綜合關系的思考完善時期。如美國著名設計家雷蒙德·羅維。他的偉大的設計成就便是立足于美國商業文明的基礎上發展的,他所關心的是設計的經濟利益,他自己也身體力行這種原則。他曾說:“每當人們在談論設計的誠摯性時,我更加關心我的湯勺”
[3]羅維的設計公司的發展有兩個重要的時期,一個是三十年代的經濟危機,一個是漫長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在這兩個時期當中,因為戰爭的需要,美國的各種生活用品極其缺乏,因此,國內市場對于生活用品的需求造成了他的設計業務的篷勃發展,制造商與企業在困難的時期不但要考慮適應市場的產品的生產,同時還要考慮困難時期結束后,戰后恢復期對于住房、室內用品、汽車等等產品的巨大需求。因此,羅維不但設計困難時期的作品,也同時為困難時期結束以后的恢復發展設計。再如弗蘭克·萊特的設計,其草原式建筑形式,注重其建筑與周圍環境的和諧性。萊特的設計思想吸收中國《道德經》的思想“鑿戶黼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
[4]實現建樹整個室內空間與室外環境的空間交流性。其繼承發展了沙利文的設計藝術思想,明確提出了“有機建筑”(OranicArchitecture)理論,指出“建筑是自然的、真實的,設計要自內向外的進行,要突出建筑形象的內涵,要與周圍的環境密切結合,要表現材料本身的質感”
5]它最大的貢獻就是打破了把建筑單純封閉為六面體的傳統觀念,主張空間的自由劃分、交流。同樣的情況出現于斯堪的那維亞國家,其總體的設計思想體現出明顯的設計藝術的交流性和聯系性,其整個設計思想已呈現出設計藝術第三個階段設計藝術綜合關系交互影響的思想端倪,“負有大眾化的民主傳統,強調產品的經濟原則,致力于發展大眾化的制品”
[6]“強調有機設計思想和產品的人格化、感情化”
[7]丹麥著名的家具設計師凱伊·伯杰森指出:“我們所制造的東西,應當是有生命的,由心臟在其中跳動……它們應當是人性化的、有生機的和溫暖的”
[8]第三個階段,設計藝術各種因素的綜合關系性。設計藝術處于一種“關系”中,處理設計物與人的關系,人與物的關系,這里所提到的“關系”表現最為明顯的就是設計的倫理性問題,設計的時代性要求設計藝術必須適應時代的要求,注重設計的倫理性要求。設計藝術從設計的倫理性角度分析,這種關系是秩序化的和諧的“關系”。1995年10月在日本的名古屋市舉行了世界室內設計會議,這是國際室內設計協會的年會(IFI),會議主題定為“室內-——新浪潮的創造”
[9]會上日本室內設計師內田繁就世紀之交、時代更替的問題發表了自己的觀點,他認為20世紀產生的物質主義的時代觀將向物與物之間相聯系的柔軟的創造性時代轉變,這是從“物”向“事”的變化,是“心”和“關系”的發展,也就是說是從“物質”的時代向“關系”(心)的時代轉變。我們也可以這樣理解為人的“關系”,而這種轉換的核心點為“人”自身,從大的范疇來看表現明顯的就是設計的倫理性問題。同時“他舉出了關系時代的特征是:地域社會的復興;與自然的協和;個性的尊重;家庭和共同體的再認識;多樣化和關系的連鎖;解釋和認識的重視;故事傳說的復興……他指出今后的設計將更加重視看不見的東西,重視關系的再發現,方法的追憶和內心的反響,將趨向綜合性的設計方法”
[10]例如國際主義風格由于內容與形式的倒置;求新求變的新生代對一成不變的單調的風格的挑戰,導致了裝飾主義的萌發,對現代設計成為商業貿易促銷的“幫兇”的反叛,使人們的生活變得粗糙。現代主義追求功能性的重心,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變得冷漠等等,需要適合人類生存的新的設計及其設計理念的出現。在這種背景情況的促使下,“后現代”主義設計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1.反對設計形式的單一化,主張設計形式多樣化;2.反對理性主義,關注人性;3.注重產品的人文含義;4.隱喻;5.關注環境”[11]。后現代主義從“對高情感的推崇,強調人在技術中的主導地位和人對技術的整體系統化的把握”,“遵循人性經驗的主導作用,時空的統一與延續,歷史的互相滲透,個性化,自由化”
[12]這里我們所談到的內容并不代表設計倫理性的全部內容,從其意義上只涉及到設計倫理性的主要思考的問題,但已經能夠足夠的說明問題,我們可以明顯地看到設計的綜合關系的相互作用,共同實現設計的倫理性思考,實現設計藝術的人文關懷。
二.設計藝術的設計倫理的趨勢
中國人自古崇尚自然,認為宇宙是無限的,但他們并不站在自然的對面與之對衡,而是投身自然,與自然融合為一,即所謂的‘天人合一‘。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能象中國那樣把自然的地位放得如此重要,這是由于當時中國北方(華夏文明發源地)富裕而開闊,到處是奔跑的犀牛與大象。人們生活在山澤原野之中,與宇宙天地及自然界奇禽異獸的活潑生命相接觸,感受到無窮的氣與魔力,他們用豐富的暗示力和象征力代替對形象的實際摹寫,把似真似夢的境界與無形無跡卻又無往不在的虛空融為一體,超脫而渾厚。
縱觀中國繪畫,始終融意境與畫面,以流動的、有規律的線紋與天地間的大氣流動相協調,把繪畫藝術帶入一個耐人回味的性靈境界。如俗稱‘馬一角、夏半邊‘的南宋山水畫家馬遠和夏圭,即以邊角之景捕捉自然界最精美的部分,生‘以小觀大,以偏概全,以虛擬實,以意造境‘的效果,獲得‘筆有盡而意無窮‘的趣。其實,不僅是繪畫,從遠古時期的圖騰直到明清的吉祥符號,這種獨特的宇宙觀與生命情調都有所體現,并對現代標志設計具有極高的借鑒性。
圖騰即徽幟,是嚴格的族象征,當原始人在一個地方定居下來后,該地一種與他們的生活發生密切關系的東西,或因有益,或因有害,就對其產生崇拜,這就是原始圖騰。這時的自然圖騰崇拜物,是區別不同人類群體的標志,在與之共處的過程中,原始人就把它們當作了保護神。原始社會末期的部落酋長和奴隸社會的貴族,利用圖騰神在民眾中的崇高地位,把自己說成是祖先神在世間的代表,于是出現了祖先象征,即大量的人與動植物合一的藝術形象。
這些神秘而精美的圖騰標徽,有許多都體現出現代設計的成功法則。如新石器時代彩陶藝術中的人面魚紋,生活在西安半坡的氏族以漁獵為生活的主要來源,久而久之,人面魚紋就成為半坡氏族的主圖騰,它以太陽與魚復合為人面祖先像,以雙魚作雙耳,以魚尾作人面唇須與頭徽,相輔相成,同時具有‘黑白’的雙關效果。又如長江下游河姆渡文化中象牙雕刻上的雙鳳朝陽紋,太陽與鳥是河姆渡文化先民的祖先崇拜物,以兩只鳥形與一個日形共用,組成一個左右對稱的圖徽,取得均衡穩定的視覺效果。最巧妙的要數良渚文化玉琮上的‘神徽‘,即神面像,其最上端為一弓形冠,冠下為一倒梯形人臉,冠頂飾放射狀羽毛紋,獸面眉脊與鼻下為血盆大口,人的腿呈盤膝狀置于獸嘴下,獸耳同是人臂,人足同是獸須,人面與獸面又是人體與獸頭的搭配,渾然一體而不可分割,是遠古圖徽共用形的絕妙實例。
再如,在青銅藝術達到燦爛鼎盛時期的商周時代,代表奴隸制君神權的‘饕餮‘就成為被統治者的威嚇符號及統治者的保護神,它莊嚴、神秘、兇惡恐怖、氣象深重,大多刻于青銅禮器上。商代《疋鬼方鼎》上的對夔立肩饕餮紋乍一看,是一個猙獰恐怖的獸面,再看,是左右兩只夔龍相對而行,龍角與獸眉共用,龍尾與獸耳共用,中間由凸起的鼻脊相隔,既運用了共用形,又是最早的立體與平面相結合的遠古圖徽。
在遠古生活畫廊中,類似這樣藝術意境深遠的圖徽不計其數,從這些設計精美、內涵深刻的‘符號’中,我們似乎體驗到遠古先民的無窮智慧。隨著時代的飛躍,代表權勢、哲理,體現民風及避邪求福的圖徽獨放異彩。如漢代的四神瓦當,按照漢代陰陽五行,忌諱迷信的說法,‘四神’能守四方,辟不祥,謂四方之神,東方為龍,西方為虎,南方為朱雀,北方為玄武,把這四種長形動物,安排在那直徑三、四寸的圓形中,并且還有一道寬邊框住,身體卷曲,但絲毫沒有因此妨礙了它們的兇猛騰躍,沒有一刻安靜的性格。太極圖紋是中國吉祥符號中最原始、最基本的圖形。它由黑白兩個魚形紋組成,俗稱陰陽魚,形象化地表達了陰陽輪轉,相反相成是萬物生成變化根源的哲理,且不論它的深刻含義,單從圖形設計的巧妙性來說,成功地運用了圖底反轉,對比強烈卻又融匯合一。如敦煌飛天藻井圖案中心裝飾紋樣《三兔共耳》,三只追逐奔跑的兔子,本應有六只耳朵,藝術家運用共用形使耳朵只有三只,兔子奔跑跳躍,圍繞著適合空間妙趣橫生。再如,意為四方童子并至,寓意子孫綿延萬代的《四喜人紋》,由兩個娃娃的頭、身、手、足巧妙連接,上下左右四面能看到四個娃娃,又是一個圖形共用的巧妙實例。
最后講述了環境設計的創新。
關鍵字:環境;設計;設計要素
Shallowtalkthemodernenvironmentdesign
Summary:Thistextcarriesonelaboratetotheenvironmentdesignfirst,seeingtheenvironmentaldesignfromthedifferentangleagainafter.Relatedthemainfactorthatruleandenvironmentsinvolvewhendesignoftheenvironmentdesignimmediatelyafteranditofinnovation.Relatedtheinnovationoftheenvironmentdesignfinally.
Keyword:Environment,design,designmainfactor
引言
園林的發展與人類的生活息息相關,由于世界各國不同的環境因素及民族習性而孕育出不同的庭園風貌。因其天然的地理環境,中國人樂觀平和的人生觀及其對自然的哲學觀,而形成風格獨特的中國園林。一般人將中國園林分為皇家、私家和寺觀園林,而至今流傳最廣的便是私家園林。回觀今人所建之園林,由于受現實環境、材料來源、匠師的訓練及社會背景等種種限制,使我們要建造一座具有傳統風味的中國園林,已非易事。
一、闡述現代的環境設計
①何為環境設計
現代園林逐漸凝結成了融功能、空間組織及形式創新為一體的現代化設計風格。一方面,設計追求良好的服務或使用功能,例如為人們漫步、休憩、曬太陽、遮蔭、聊天、觀望等戶外活動提供充足的場地和場所,解決好流線與交通的關系,考慮到人們交往與使用中的心理與行為的要求。另一方面,不再拘泥于明顯的傳統園林形式與風格,也不再刻意追求繁瑣的裝飾,而更加提倡設計平面布置與空間組織的自由、形式的簡潔、線條的明快與流暢,以及設計手法的豐富性。特別是在形式創造方面,在當代各種主義與思潮紛爭的背景之下,現代園林設計呈現出了前所未有的自由性與多元化特征。現代主義、折衷主義、分解與拼貼、不相關秩序體系的重疊、歷史或文脈主義、極簡主義、波普藝術、隱喻與象征、甚至幽默都成了園林設計可以接受的思想。但是,在西方現代園林設計師陣營中,絕大多數設計師仍然視傳統為設計的根基,在造型上仍采用理性方式去錘煉形式與探索空間,仍然以和諧完美作為設計所追求的目標。當然,這種和諧完美不局限形式本身,而是形式與現代園林服務于社會和人的諸多功能與需求的統一。
由于西方現代園林吸收了東方文化——中國傳統園林的緊湊、自然與人工相輔相成,其簡潔的形態正合現代主義的胃口。這些影響形成了現代設計的一些基本特征,包括構圖中強烈、簡潔的幾何線條;自由運用多種形式。植物只是園中的一種造園素材,而不像在傳統庭院中被作為主要內容。植物以自然形態為美,人工修剪或造型日漸稀少;用流動的線形或形體產生活潑與明快的空間,而不是僅用軸線或視線組織空間,重視經濟可行性與空間的多用途性,追求非對稱構圖和動態平衡,注重具有親切感和適于使用的室外空間創造;住宅庭院設計中,重視室內外空間的滲透與室內生活在室外庭院空間中的延伸,還有非傳統材料的使用和傳統材料新的用法。
對于我們設計者來說,說到“景觀”,就不能不想起“園林”這二宇,那么“景觀”和“園林”又是什么關系呢,總的來講,景觀最基本、最實質的內容還是沒有離開園林的核心。從規劃設計專業的角度來看,景觀的基本成分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軟質的物體,如樹木、水體、和風、細雨、陽光、天空;另一類是硬質的物體,如鋪地、墻體、欄桿、景觀構筑。軟質的物體,稱為軟質景觀,通常是自然的;硬質的物體,稱為硬質景觀,通常是人造的。當然也有例外,如山體就是硬質的,但它是自然的。
②從不同的角度看環境設計
從設計角度看“環境”二字,主要是指人們在現實生活中所處的各種空間場所。廣義來說,空間與場所可以涵蓋我們所生存的整個世界。隨著社會的進步,人的生活方式日益豐富,毫不夸張地說,現實世界的每一個角落都已打上了人類活動的烙印。人類生活的環境景觀,實際上是人類的欲望在大地上的投影。人類在不斷地為實現某種欲望而改造和創造景觀,直至其實現了這種欲望后,新的、更高的欲望又引誘他去追求、發明新的技術,采用新的生活和居住方式,從而在大地上寫下新的景觀。這可以被認為是人類個體和社會進步的軌跡。從田園到花園,到公園,直到高科技企業園,都充分反映了人類在科技進步的幫助下,不斷實現自我完善的歷程。
從設計方法上看,建筑外環境設計具有其“公共性”的一面。除建筑師外,城市規劃師、園林設計師和雕塑師都紛紛涉足這一領域。他們各自有其獨特的側重點和處理方法。比如園林設計師精通綠化,對植物種類和季節、土壤的適應性研究非常熟悉,還能夠設想各種時令的景致變化;建筑師對營造的技術感興趣,他們研究的是砌筑、搭建和形式,對于與建筑設計一體化的室外空地尤為熱衷。現代藝術的手法更富于想象力和整體意義,這首先需要參與者整體的觀念更新,跳出栽綠籬、埋柵欄泛泛的處理方法,放棄狹隘的行業偏見。這是發揮想象力,創造場所特征與整體環境相映生輝的基本前提。
二、隨時展的環境設計觀念
①環境設計所遵循的地方性原則
地方性原則的提出是肯定環境文化多元化的結果。它從不同氣候、地理特征等因素解釋環境差異的合理性。這些先天性差異原本是各個民族和地域的人們,在歷經漫長的適應性發展后,所形成的自然選擇,它為今天我們所看到的千姿百態的文化面貌、生活方式和建造樣式奠定了基礎。我們應清楚,所謂地方性原則并不是一種形而上學的、難以與大多數現實的設計相對照的空間概念。實際上,它首先是一個具有普遍意義的公共性設計法則,因為設計項目從來都是具體的、帶有特殊條件的。不論在北京還是上海,在中國還是法國,設計的著眼點首先是要對具體的環境條件進行分析。其次,從建設壞境的角度來看,評價一個具體設計的成敗與否,一定要使之與所在環境的總體風貌相聯系,因為一個城市或地區注定是要以環境個性的存在作為資源和文化價值的依據條件。
后現代以來的城市環境景觀,在首先滿足功能性、技術性指標的前提下,強調了設計對文化觀念和生活方式的表達。(1)注重追求城市空間的趣味性。(2)與地方景觀特征和環境特征相呼應,使當地特有的風土文化價值得以保持和張揚。這樣產生的新環境才能自然地溶入地方生活中去。(3)強調景觀道的設置,為行人提供舒適和便利。景觀道包括專用的和與城市干道同向的步行便道。后者則在保障一定寬度的同時,要求有綠色屏障與車行道相隔。另外,建筑底層的細部設計亦是為景觀道創造情趣的重要手段,需要予以重視。(4)強調設施多樣化和完整程度,注重使技術的細節在應用中得到鮮明而有趣的表現。(5)重視環境藝術作品的創作實施,使藝術與現實生活的界線變得模糊,從而表達出生活藝術化的理想。
②環境設計所涉及到的要素(空間、場所、領域)
空間即Space,它是由三維空間數據限定出來的。場所即Place,也是由三維空間數據限定的,但是限定得不如空間那么嚴密精確,它有時沒有頂面,有時沒有底面。領域即Domain,它的空間界定則更為松散,這個概念最初出現在動物界。如一只老虎,一般活動出沒的范圍約為幾平方公里,這一范圍內一般不會出現第二只老虎,這幾平方公里的范圍就是這只老虎的活動領域。空間、場所和領域三者給人的感覺是不同的。空間是通過生理感受限定的,場所則是通過心理感受限定的,而領域則是基于精神方面的量度。因而設計時就要根據不同的特點進行考慮,如建筑設計的邊界界面多以空間為基準,景觀規劃設計的邊界限定則要以場所和領域為基準。
③設計要素的創新
在西方現代園林設計中,最引人注目并且容易理解的就是以現代面貌出現的設計要素。現代設計師可以較自由地應用光影、色彩、聲音、質感等形式要素與地形、水體、植物、建筑與構筑物等形體要素創造園林與環境。20世紀50—60年代法國的西蒙(JacquesSimond)提出了一些頗有新意的設想,用點狀地形加強圍合感,線狀地形創造連綿的空間,對法國現代園林設計師有一定的影響。瑞士的克萊默(ErnstCramer)為1959年庭園博覽會設計的詩園中,運用三棱錐和圓錐臺組合體,這些地形就像抽象雕塑一樣,與自然環境產生了鮮明的視覺對比效果。
科學技術的進步,使得現代園林及環境設計的要素在表現手法上更加寬廣與自由。由埃里克森建筑事務所(ArthurEricksonArchitects)設計的羅賓遜廣場(RobsonSquarePark),水池、瀑布水景與省政府辦公大樓融為一體。巨大的水池位于樓頂,猶如“天池”,水從屋頂傾瀉而下,形成了巨大的瀑布。除了體量外,水景設計在手法上也異常豐富,形成了將形與色、動與靜、秩序與自由、限定與引導等水的特性與作用發揮得淋漓盡致的整體水環境設計,既改善城市小氣候,豐富了城市環境,又可供觀賞、鼓勵人們參與。
④形式與功能的結合
與傳統園林的服務對象和裝飾與觀賞性不同,現代園林面向大眾的使用功能已成為設計師們所關心的基本問題之一。形式建立在功能之上,并且力求簡明與合乎目的。例如,紐約觀景臺公園和橫濱美術館前廣場公園雖然都不大,條件也不復雜,但公園設計視線安排合理,使用方便,空間劃分明確,細部考慮周到,反映了現代主義手法在當代園林中的廣泛應用。大自然是勞倫斯•哈普林(LawrenceHalprin)許多作品的重要靈感之源。在深刻理解大自然及其秩序、過程與形式的基礎上,他以一種藝術抽象的手段再現了自然的精神,而不是簡單地移植或模仿。哈普林對自然現象做過細致的觀察,他曾對圍繞自然石塊周圍的溪水的運動,自然石塊的塊面形態及質感,做了大量的寫生與記錄。在這些研究中,他體驗到了自然過程的抽象之道。例如他設計的美國俄勒岡州波特蘭市(Portland,Oregon)伊拉•凱勒水景廣場(LraKellerFountainPlaza),從高處的涓涓細流到湍急的水流,從層層跌落的跌水直到轟鳴傾瀉的瀑布,整個過程被濃縮于咫尺之間。
⑤場所精神與文脈主義
對文脈的深層閱讀要求深入到一個場所的精神領域之中,并關注到傳統的阻力。從某種程度上講,每一設計實際上都是在創造一種場所,只有更傾心地體驗設計場地中隱含的特質,充分揭示場地的歷史人文或自然物理特點時,才能領會真正意義上的場所精神,使設計本身成為一部關于場地的自然歷史或演化過程的美學教科書。法國園林師謝墨托夫(AlexandreChemetoff)在拉•維萊特公園(ParcdelaVillette)中設計的下沉式竹園(TheBambooGarden),有意識地保留了城市的地下管線設施,給水干管、排水管、電力管縱橫于場地之中,讓人們了解到這一小小的綠色空間實際上是城市龐大聚集體的一個“碎片”。
在這里,我們不得不談一談中國古典園林中的蘇州園林。繪畫講“意在筆先”,造園也是這樣,必須先有一個主題思想。不但全園需要有一個主題,就是園中的每一個局部景觀的組織也需要有不同情趣的主題。例如,蘇州網師園,以“漁隱”為主題,其主體景觀便選擇表現“網師”(“漁翁”)生活的湖泊景象,湖泊型的水體襯托的山林景象構成了以“漁翁”為主題的園林意境,在這一主題下延伸發展而設置的其他景觀空間,使全園的景觀結構豐富變幻,而最終又不脫離“漁翁”的主題,做到了思想情趣與景觀的統一,也就是所謂“情景交融”。
三、園林意境的創造和環境設計的創新
山水、植物和建筑是構成園林的幾大要素;然而,具體景觀的建造還不等于是園林藝術作品的完成。景觀只有被賦予一定的思想意境并與景觀要素相融合,才能真正實現園林藝術的價值。也就是說,所謂園林意境,是高于直觀的園林景觀的審美范疇,是通過所見的具體景象來暗示更深更廣的美好境界。景有盡而意無窮便是如此。
①功能與景觀的統一
單純的景象構成,還只是限于形式,是一個美麗的軀殼,還不能說是完美的、獨立的藝術存在,只有當園林的思想情趣與景觀要素相統一,建筑功能與景觀要素相統一,才能稱為園林藝術的最高境界。一座園林,不論其景觀組織得多么巧妙,如果沒有能滿足人們休息消遣的環境,當人們疲乏時找不到座椅,烈日雪雨時無所遮蔽,饑渴時沒有飲食供應等,其景觀再優美也會使人無心欣賞,也就更談不上領略其景觀中的意境了。對于園林景觀的創作來說,出于思想要求所做的景觀處理是必要的;出于實用的要求所做的景觀處理同樣是必要的。對于園林景觀的欣賞不同于看畫,人的因素是作為參與者、體驗者而融入園林景觀中的,要在游樂中甚至生活中去觀賞。園林景觀所提供的美感也不僅限于視覺,而且具有聽覺、嗅覺、觸覺及至全身心的舒適感。園林意境的產生,只有在滿足這一前提下才能實現。
②再現自然的景觀
意境的創造是通過具體景觀形象來表現的。景觀如何能產生意境呢,反映自然風景的園林景觀,首先應符合自然規律,反映自然的原型。藝術講求“形似”與“神似”,以形似為基礎,以神似為最高境界。一座園林藝術作品的產生,是基于設計家對生活的感受,經過主觀再創造的結果。園林藝術的創作不但包含作者的審美觀、自然觀、園林觀的邏輯思維,同時還反映出設計家對美的生活情趣所激發出的形象思維。因此,設計家對生活的觀察越深刻、知識越淵博、邏輯思維越正確、藝術修養越高、形象思維越活躍、創作經驗越豐富,其作品就愈具有概括性,作品的意境就愈加深遠。
③生態理論應用于環境設計
《現代景觀規劃設計》一書中寫道:“居住區景觀環境規劃設計不僅僅是綠化的問題,從創造生態環境考慮,需要對以下的因素進行規劃:(1)分析居住區朝向和風向,開辟組織居住區風道與生態走廊。(2)考慮建筑單體、群體、園林綠化對于陽光與陰影的影響,規劃陽光區和陰影區。(3)最大限度地利用居住區地面作為景觀環境用地,甚至可將住宅底層架空、使之用作景現場地。(4)發揮居住區周圍環境背景的有利因素,或是借景遠山,或是引水入區,創造山水化的自然住區要創造青山綠水中的風水寶地。園林生態在景觀設計上的幾點體現:(1)從綠化苗木來講,做到“適地適樹”,運用鄉土樹種及經過馴化的引種樹種,并注意運用本地植被中的頂極群落。這一過程,需滿足綠化生長所需的水、肥、光、氣、熱等條件,其主要目標是營造穩定的生態植物群落。(2)盡可能提高環境的“綠視率”。綠色是環境永恒的主旋律。提高“綠視率”,如停車場、路面,廣場、架空層都要盡可能多的被綠色覆蓋。(3)運用節省能耗的材料。在可替代的材料中,盡量選用能耗低的材料,特別注重環保新材料的應用。既滿足生態原則,又滿足環保原則。如構筑物選用多孔水泥磚,棄用粘土實心磚。(4)運用可循環或能降解的材料,如環保透水磚、PVC植草板等。(5)垃圾分類收集,將生活垃圾與建筑垃圾分類,將有機垃圾與無機垃圾分類收集處理;運用環保型垃圾筒(6)深入研究人的行為規律與心理特征,讓環境的改善與居民的素質提高相互促進。既有園林生態之考慮,又摘取環保中的某些方面。
參考文獻:
[1]宋健,惠永正.現代科學技術基礎知識.科學出版社,1994.
[2]恩格斯.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人民出版社,1972.
[3]何林.應用美學.遼海出版社,2000.
[4]許懋彥.淡路夢舞臺——安藤忠雄圓夢的舞臺.世界建筑,2001(2):70~75
[5]鄧林.建筑藝術論.安徽教育出版社,1991
1.1現代化機械生產模式更加符合市場的需求,符合批量生產的規模
現代化生產模式由于受到諸多的市場剛需影響,機械產品的需求量不斷增大,而生產周期不斷縮減。這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機械生產模式,對于傳統的機械生產更是一種挑戰。因此,在外界的壓力之下,機械生產方式以及機械的設計理念都進行了較大程度的修改,以滿足日益增加的市場需求。那么,在生產方式方面,機械生產采用了自動化遠程控制生產技術,并結合計算機數據處理技術,來實現一種現代化的機械生產模式。
1.2現代化機械生產模式引入新技術,從而實現全新的機械制造業
單一的技術發展完全無法滿足市場需求,各個領域的技術進行結合發展,才能夠實現對一個產業的變革與市場順應度。機械制造業領域,要想實現一定的市場競爭力,就必須實現產業的整合與技術的結合應用。從傳統的機械生產模式,就可以發現傳統機械模式存在的問題。其具體表現在:大量的人工操作,不僅效率低,而且容易出現錯誤,產品質量不合格的現象時有發生。車間是傳統的機械產品的主要生產基地,生產車間的人工操作太多。一般的工件都需要進行反復打磨,才能夠符合產品需求。由于避免不了人工的主觀誤差,在生產的過程中經常會出現工件報廢的現象。不僅造成了原料的浪費,又增加了生產成本與時間成本。車間的安全問題非常重要,經常性安全問題無法避免。傳統的生產車間都是人工對著一臺機床進行操作,一旦操作不當,就會出現一些危險問題,從而影響其生產質量。在進行工件加工的過程中,人員受傷的現象一直無法真正避免,對于人身安全是一種傷害,而對于生產流程,也常常會出現脫節和拖工的現象,造成整體的產品質量下降。機械產品的檢測流程不科學,常常出現漏檢問題。傳統的機械產品同樣需要質量檢測,檢測合格之后的產品才能投放市場。但是由于機械的檢測一般都是人工進行的,不僅檢測結果沒有科學性,檢測的流程也較慢,容易造成漏檢的現象。因此,對于機械檢測而言,傳統的檢測方法也存在較大的問題。那么,在原有的生產模式的基礎上,機械生產模式開始了全新的改革,在人工操作上,現代化的機械生產采用全自動的流水線式生產模式,并且引人了大量的現代化遠程控制生產設備,從而最大化的減少了人工操作的部分,精簡了工作人員。這樣做不僅減少了機械生產的成本,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錯誤和安全等問題。此外,在檢測方面,現代化機械生產模式引人了計算機技術,從而讓檢測技術更加科學有效,最為重要的是檢測效率大幅度增加,并且能夠達到檢測的科學性,保證檢測結果的真實有效,提高市場的用戶信譽度。
2現代化機械生產模式下機械設計的合理性分析
針對上文中,對于現代化機械生產模式的分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了解機械設計的剛需。在機械制造業領域中,都比較認可機械設計的重要地位。但是,在現代化機械生產模式下,機械設計是否更加重要呢?所謂的機械設計的合理性又可以通過怎樣的方式來實現呢?
2.1現代化機械生產的機械設計理念分析
與傳統的機械生產模式相比,現代化機械生產的機械設計相對更加重要,并且其準確性和完善性要求更高。之所以這樣進行分析,原因在于現代化機械生產的效率很高。但是,生產的效率只是體現在制造的效率上,在設計方面雖然有了提高,但是一旦設計出現問題,那么造成的返工以及損失就會非常巨大。實際上,通過與傳統的機械生產模式相對比,就可以非常明顯的顯示出其明顯性。傳統機械生產由于產量較低,而且生產的流程化不足,會有生產滯緩的現象出現。但是,如果機械設計出現問題,卻可以在第一時間發現,并且進行相應的調整。但是,現代化的機械生產模式由于生產效率較高,容易出現高效生產的技術脫節。因此,現代化的機械生產模式反而對機械設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過,在生產模式進行改良的情況下,機械設計當然也會隨之進行改變,并且實現一定的技術對接。目前,機械設計通過了很多現代化手段,從而在技術層面有了非常大的改革與更新。尤其是計算機技術的應用,一定意義上強化了機械設計的功能與效率,從而實現了高效的設計方式,以適應現代化的機械生產模式。
2.2現代化機械設計的合理性分析
如何能夠保證在高速率的生產環境下,實現機械設計的合理性呢?實際上,機械設計是兩個部分的銜接部分。通過市場調研,分析用戶的需求之后,進行機械產品的初期設計。設計方案通過后,開始進行批量生產。因此,機械設計的合理性就在于如何能將兩點進行有效銜接。那么,通過銜接的切合方式,就可以體現出機械設計的合理性。首先,保證機械設計理念的合理性。機械設計的理念必須是合理的,正確的,需要滿足在不同條件下的機械產品的適應性,滿足市場的需求,滿足客戶的用戶體驗。其次,保證機械設計方案的合理性。機械設計不只是一種對機械產品的設計,實際上在生產期間的工期以及檢測標準等,都是通過機械設計的方案來完成的。因此,機械設計一定還要同時滿足方案的合理性。最后,保證機械設計實現利益最大化。實際上利益最大化才是現代化機械生產模式下的機械設計的合理性所在。任何一個行業或者是產業,都是需要保證產品的合理性為前提的,而機械設計就做到了這一點。
禮品是人類美好情感的精神載體,是友誼和情感交流的紐帶,它傳遞著人與人之間的親請、友情、愛情以及各種復雜的情感,表達了人們對人性的贊美、對道德的詮釋、對美的追求、對誠的態度。如中國自古以來的傳統節日春節、中秋節、端午節,還有源于西方的許多節日圣誕節、情人節、母親節等。正因為如此,禮品已成為古往今來的重要商品,它所體現的精神價值遠遠超過商品本身的物質價值,而作為傳遞和承載人們情感的媒介――禮品包裝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它是指為了滿足消費者在社會交際中,對表示心意而饋贈的禮品所進行的特別包裝,是現代包裝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當然,我們今天所說的禮品包裝設計,并非單指某一特定的領域,如紀念品的包裝就應溶入到商品包裝的全部領域,也包括食品包裝、酒包裝、土特產品包裝、工藝品包裝、服飾包裝、化妝品包裝等。
當今隨著社會生產力的不斷提高、生產社會化日益沖出國界向全球化發展、人類生活水平不斷向高檔次、高品位邁進,人們對商品包裝設計的科學化、藝術化和合理化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所以禮品包裝設計的發展,必須也要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才能取得長足地發展,正如著名文化人類學家馬林洛夫斯基說過“在人類社會生活中,一切生物的需要已轉化為文化的需要”。現代禮品包裝設計正是因為其特殊性,成了一門以文化為本位,以生活為基礎,以現代為導向的藝術設計學科。因此,我們無論是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中都應把禮品包裝設計作為一種文化形態來對待。
一、文化是人類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物資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為現代禮品包裝設計提供智力支持和基礎性作用
文化可以說包括人們的一切行為方式和滿足這些行為方式所創造的萬事萬物,以及基于這些方面所形成的各種觀念。伴隨著科技的發展、生產力的提高及文化的進步,對禮品包裝設計文化的沖擊力也越來越強,主要表現在生產、生活、價值、思維、審美、道德倫理、民族心理觀念等各個方面。它是禮品包裝設計文化的靈魂,并由此規定自己的發展規律,吸收、改造或排斥異質文化的要素,左右設計文化的發展趨勢。作為禮品包裝設計典范的酒類包裝就充分體現了現代包裝設計的文化觀,我國的酒類包裝文化早在周代就已經形成,漢以后又得到了不斷的豐富和發展,是世界三大酒類包裝文化古國之一。經歷了數千年的滄桑巨變后,現今仍然以精湛的工藝、獨特的風格和最大的銷量而馳名世界,并以其悠久的歷史、博大精深的內涵在世界酒類包裝文化之林中獨領。作為特殊形態的禮品,具有很廣泛的社會性和民族性,蘊藏著豐富的內涵,有著深厚的社會基礎、鮮明的民族特色和持久的生命力。在眾多的酒類禮品包裝設計中不乏漂亮大方、出類拔萃,透明的玻璃質地,陶釉的光彩照人,粗粗動人的“身段”(造型)更是藏而不露,“深閨待字”(待售),當然,其中不少酒類禮品包裝一律都是幾何圖形,塊面分割,或者是金板紙加產品的品名,這種形式也無可厚非,但缺少了自身產地的特點,體現不出當地的文化特征。隨著全球的溝通和激烈的競爭,只有越具有文化化、個性化、地方化、民族化、人性化的包裝才更具有國際化,才能被世人所認同,如酒盒上有杏花村;景陽崗酒的武松打虎;宋河糧液上的清明上河圖;三峽醇包裝上的長江三峽圖,皆有畫龍點睛之妙,茅臺酒沿用的是老包裝,一兩百年都是一直用這種包裝形式,而名牌包裝,它的包裝形式本身就具有地方的文化特色,反映了山區人的樸實、豪放的性格,也將中國現代的禮品包裝推向了發展的高峰。
二、現代禮品包裝設計文化的時代性和民族性,構成了包裝設計文化的社會屬性和本質屬性
德國古典哲學家黑格爾曾經說過,每種藝術作品都屬于它的時代和它的民族,而包裝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現象,同其他藝術作品一樣,也應當屬于它的時代性和民族性。在包裝設計領域里,不論是國外還是國內都應當充分發揚自己的民族特色,建立起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現代設計,例如中秋佳節的月餅禮盒包裝,中秋佳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它的包裝所傳達的語言就必須具有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特色。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現代商品包裝設計中,除了吸收國外的先進設計理念與科學技術外,繼承和發展我國傳統藝術風格同樣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我國是一個有著悠久文化歷史的文明古國,民族化的東西很多,民族個性彰顯,如果能充分發掘我國的民族文化遺產,必將大幅度地推動我國禮品包裝設計的發展與進步。入世以來我國商品包裝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同時也面臨著更加嚴峻的挑戰,在禮品包裝設計中,我們只有在弘揚本土文化的基礎上結合現代設計理念,在民族化特色上與國際接軌,才能利于我國禮品包裝設計持續、健康、穩定地發展。
世界上的每一個民族,由于受到不同的自然條件和社會條件的制約,形成了各民族不同的語言、習慣、風俗、道德、思維、價值和審美觀念等,因而也就必然形成了與眾不同的民族文化。而包裝設計文化的民族性主要表現在包裝設計文化結構的觀念層面上,反映了整個民族的心理共性,不同的民族,不同的環境造就了不同的文化觀念,而這些不同的文化觀念被直接或間接地表現在自己的設計活動和產品中,如德國包裝設計的科學性、邏輯性和嚴謹性的造型風格;日本的包裝造型新穎、靈巧、輕薄玲瓏而又充滿人情味的特點;意大利包裝設計的優雅與浪漫情調等等,這些無不誕生于他們的不同民族文化觀念的氛圍中,再如中國包裝設計風格上的平穩、圓滿寓意和形式上的完整性、對稱性,也正是我國人民內心的心理特征和相對保守的社會意識,以及中國民族文化特色的折射。 而包裝設計文化的時代性,主要反映在包裝設計文化的組織制度和物質外層上,設計是緊隨時代重在觀念。在經濟全球化、科技迅猛發展的今天,社會觀念已發生了根本的改變,尤其是信息的廣泛而高速地傳播,開放的觀念激蕩愈趨激烈,社會結構與價值觀念、審美觀念等的多元化、人與人交往的頻繁、社會及人要求的不斷增加,工業文明的異化所帶來的能源、環境和生態的危機,面對這一切我們是否能適應它、利用它、使包裝設計成為該時代的產物,這已成為當今設計師的重要任務。
三、作為文化和情感載體的現代禮品包裝設計應以刺激消費者的強烈購買欲望為其出發點和基本準則
能否激發消費者的購買欲望,是評價禮品包裝設計成敗的最重要標準之一。消費者的認可與購買是對禮品包裝設計成功與否的標準,要想達到這一目標,設計者必須充分考慮包裝的商業性、工藝性、藝術性、心理性等各方面的因素,本著“實踐―設計―再實踐―再設計”的科學設計原則,從實際出發,立足市場,使現代禮品包裝設計得到越來越多的消費者的接受與認可。
同時,包裝是現代禮品生產和營銷最重要的環節之一,包裝的優劣直接關系到禮品在市場流通中的價值,而現代禮品包裝正以其簡單、明了的造型成為禮品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包括商場銷售性禮品、饋贈紀念性禮品包裝、通用裝飾性禮品包裝等。包裝不僅賦予了禮品獨特的個性,而且也為禮品建立了完美的視覺形象,當前的包裝已經成為禮品生產廠家和經銷商一種最直接的競銷手段。隨著我國入世的不斷深入,禮品包裝設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日漸突現,人們不斷深刻體驗到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只有精美的禮品包裝和優質的產品才能受到廣大消費者的關注和青睞,才能夠對消費者的視覺和心理都形成強大的沖擊力、才能夠激起消費者強烈的購買欲望、才能夠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獲得一席之地。
總之,未來的禮品包裝設計要取得發展必須充分發揮現代科學技術、審美意識、營銷策略等文化要素的支持作用。面對當前激烈的市場競爭,禮品包裝設計已不僅僅局限于核心產品和產品實體了,而且更強調具有高附加價值的包裝設計,因此,只有包裝設計工作者具有較高的科技水平、敏稅的市場洞察力、豐富的想像力和大膽創新精神,才能在發展我國未來的禮品包裝設計事業中做出無愧于時代的貢獻。
參考文獻:
[1]論文化底蘊對現代包裝設計的影響.省略
[2]陳天華:略論現代商品包裝設計.省略
[3]酒類包裝設計分析.news.省略
許多煤礦企業的機電設施保護設施不齊全,存在較多的安全問題。而煤礦企業的工作條件十分惡劣,如果機電設施不及時保護,就會出現設施被鐵銹腐蝕的情況,因為工作員工對機電設施的認知缺乏,這樣的情況經常出現。
1.2機電員工的職業素養差
煤礦工作由于自然環境惡劣,存在嚴重的安全隱患,人們覺得已經是很低級的職業,所以技術能力強的員工也不肯進入煤礦企業工作。而且許多工作員工覺得機電工是一個差勁的工作,領導不關注,工作待遇也不好,導致一部分的技術員工辭職,致使機電設施的管理工作缺少了很多的人才。經過調查得出,目前在鄉鎮煤礦中就業的大部分都是農民工,他們的文化程度不高,也不會處理機電設施突發的故障,錯過設施故障最好的解決時候,也缺乏對于安全生產的認識管理。
2煤礦機電設施管理和維修手段
2.1機電管理體系化
在煤礦企業的管理進程中,堅持科學的工作觀念引導機電設施的管理,提升煤礦企業的工作運行速度,要敢于突破從前錯誤的理念束縛,爭取將機電的工作做得更好。在平常的機電管理過程中,企業員工要具備責任心,消除心中不好的工作想法,努力處理工作之中碰到的情況。根據機電管理制度的規定,聯系煤礦生產的現實,要做好煤礦設施的科學管理,嚴格遵守企業管理規定。煤礦企業不只是要提升自身的經濟效益,還要及時更換一些老舊的設施,提升設施運行之中的安全度,及時報廢已經不能夠使用的危險設施。嚴格制定更換計劃,確保緊急需要更換某些設備的時候還要資金運行。
2.2提升機電員工的職業素質
基于管理好機電設施的基礎上,科學合理地安排好企業員工的任務,做好煤礦工作中的機電設施的管理工作,保證煤礦設施的運行安全,增加職業員工的管理技能,才可以體現出使用機電設施的效果。企業領導要關注技術員工的發展,在他們把工作做得非常完美的時候給予支持。提升機電技術員工的職業素質是一件十分必要的事情,,加強職業員工的技術練習,聘請優秀的工程師給職業員工進行授課。還要擁有先進的煤礦設施,才能夠提升煤礦企業的工作運行安全,提升職業員工的工作水平,才能夠有效避免意外事故的出現。所以,加大對于新的機電設施的資金投入,激勵企業員工定期進行技術培訓,才會處理生產中碰到的突況。
2.3加強機電設施的綜合信息管理
在煤礦生產的過程中,一定要加強機電設施的綜合信息管理,推行計算機管理的運行方式,對于全礦實施實施科學的跟蹤報道,操作起來很快,也有助于企業領導及時查看煤礦設施的運行情況,不但減少了企業人員的工作量,提升了煤礦企業的發展水平,又能夠減少一部分的經濟開支。這樣不但做好了機電設施的管理工作,也很好地協調了工作員工的任務,提升了煤礦企業的工作速度。
2.4建立設施維修制度
在機電設施的購買中,一定能夠要守好設施質量這道關口,在購買的時候要買對,嚴格管理購買的步驟。在機電設施到貨的時候一定要及時檢驗設施的檢驗,做好設施的檢測工作后方能下井運行。對于設施安裝的重要環節,一定要仔細做好,確保機電設施在安裝的時候不被損壞。優化機電設施管理與維修的手段,煤礦領導一定要重視機電設施的運行。在當前情況下,煤礦生產企業一定要關注機電設施的檢修,還有機電員工的職業素質的加強。聯系我國現在的國情,要做好機電設施的管理工作,確保機電設施在壽命時間里還是處在比較不錯的技術情況,來取得最好的經濟收益,減少機電設施的維修投入。完善煤礦機電的運行體系,確保達到計算機幫助檢修的目的。根據計算機得到檢修信息的搜集、解決,而且可以對檢修方案做出科學的決定,一定要做到數據信息的正確,決策科學、反饋便捷。而在機電設施的維修階段,一定要嚴格記錄機電的維修情況,記錄下每一個步驟的維修手段與作業指標,做好機電小組進行跟蹤管理。此外,還要保證機電設施已被維修好,加強維修員工的責任意識,完善機電設施維修的責任體系,確保每臺煤礦機電設施的維修結果,促使煤礦機電設施的安全使用,減少煤礦機電案件的發生。
所謂語意(Semantic)顧名思義,即語言的含義、意義;語意學(Semantics)即探索、研究語言意義的學科。“產品語意學”這一概念的提出,是借用語言學的一個名詞,它產生的理論基礎,來源于符號學理論,但它的產生,卻具有社會、歷史、哲學的背景,工業設計史上關于產品語意的研究始于20世紀60年代。
一戰之后,全世界物質匱乏,現代主義提倡的功能主義順應歷史條件,滿足并推動了工業化進程的發展,當時產品設計考慮的重點是“物理機能”,人體工程學(ergonomics)是工業設計的理論支點,在1920—1950年間,功能主義設計是人類設計史上的重要階段。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消費時代的來臨,社會財富的增加,使得人們對產品的要求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同時六十年代的過度開采開發造成了地球環境的危機,生態設計被提出并在設計的各個層面予以實踐。這一時期,人們開始注重環境機能,注重工業對環境的影響。到了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人們開始強調“溝通、對話”,設計界也引進了各種新學科:社會學、生態學、心理學、行為學、語言學、信息理論等,同時,電子產品的出現使得造型與機能失去了必然的密切的聯系,導致單一的“黑箱”現象的泛濫,商品同質化的出現呼喚更迎合使用者內心的產品,現代主義對于“功能”的過分強調和對于“形式”過分的漠視導致工業產品的粗糙、冷漠、僵硬,有人形容那是一個“大量生產、大量購買、大量消費、還大規模的毒害數不清的環境”的時代,后現代主義在此時出現,它重主體精神、重文脈、重符號語意,對產品語意理論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1983年克里彭多夫(KlausKrippendorf)和郎諾何(R.Butter)夫婦正式提出“產品語意學”(Productsemantics)的概念,并定義為“產品語意學是研究人造物的形態在使用情境中的象征特性,并將此運用于設計中”;1984年克里彭多夫對產品語意學下了進一步的定義,他認為產品語意學是對舊有事物的新覺醒,產品不僅要具備物理機能,還應該能夠向使用者揭示或暗示出如何操作使用,同時產品應該具有象征意義,能夠構成人們生活當中的象征環境。
產品語意理論的基本構架來自于語言符號系統。符號學理論提倡用符號的觀點來研究一切學科和現象。符號學之父索緒爾(Saussure)說“語言是一種表達觀念的符號系統”,他認為每種符號都有兩個層面上的意義,一是能指(又叫意符,Signifier)指物體呈現出的符號形式;二是所指(又叫意涵、符指Signified)指物體潛藏在符號背后的意義,即思想觀念、文化內涵、象征意義。
克里彭多夫關于產品語意的概念正是基于索緒爾的符號觀念,他將使用者對產品的理解劃分為四個階段。A、產品辨明階段:使用者通過相應的視覺線索來區分產品類型;B、自我驗證階段:使用者實際操作物品(或其控制器)然后觀察這些運行不同程度的成敗反饋;C、發現新形式階段:使用者在使用中熟悉其工作原理,或許還能發現新的使用方式;D、解讀符號語意:使用者依據自身類型、個人理解、社會特征及美學價值,通過與其相關產品的比較來解讀產品內涵。從以上四個階段我們可以看出,使用者通過對產品形態的視覺印象在心中對產品有一個初步的認識(是什么產品),隨著自我驗證實驗即實際操作物品過程的進行,會逐步全面、深入地擴大對產品的了解,同時對最初的視覺印象予以更新、強化或反感、排斥。所有對產品形態或語意符號的初期預想,在自我驗證階段得到是或不是的檢驗,如果設計師的初衷和使用者驗證后的感官體驗達成一致,則證明該產品的形態成功的表達了它的內涵,也正因為有此一致性,使用者才有繼續深入的操作和研究,才有發現新形式的可能。最后,使用者會給產品一個客觀的評價,當然,這個評價是受到使用者自身的審美情趣、文化修養、性格特征的影響的,同時又受到社會約定俗成的影響。隨著現代社會經濟文化全球化的推進及信息化的發展,影響產品設計的地域性、文化性限制會越來越小。但弘揚民族文化是每一個設計師都必須承擔的歷史責任,在此方面北歐和日本的工業設計做得很好。
優秀的工業設計在對產品語意的把握上經過系統、全面的分析,充分運用設計符號使產品的功能與形式達到高度統一。不僅體現出產品的象征意義和文化內涵,還體現出設計對人—使用者的關懷。美國設計師麗薩·克諾(LisaKrohn)和圖克爾·維美斯特(TucherViemeister)1987年設計的電話應答器是運用“產品語意學”的經典范例。這是一個聽筒和應答器合二為一的產品,被設計成電話簿的樣子,通過新技術,綜合了錄音、播放、復印信件的功能,保留了人們對傳統電話的一些認知功能,但在內容上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它可以翻頁使用,并在翻頁時切換不同的內容,按鍵通過頁的標準孔穿插而通用,簡練、新穎、動感、而層次豐富,給人以親切熟悉的感覺,吸引者使用者掌握新技術。2002年IBM公司推出的”ThinkPadTransNote”筆記本電腦獲得了德國IF設計金獎。這款產品在造型上采用文件夾的特點,將筆記本電腦和電子紙筆書寫器組合起來,用戶可以方便的書寫、繪圖,處理、存儲、發送文件。在設計上充分考慮使用者的心理,造型簡潔,語意明確。意大利設計師馬西姆·約薩·吉尼(MassimoIosaGhini)設計的“媽媽”扶手沙發外形樸實、敦厚,色彩溫和,象征著媽媽的慈祥、寬容,給孩子溫暖,為身心俱疲的現代人提供一個恢復精力的避亂所。
產品語意學的運用還表現在對產品的細節處理上。如佳能C.BIO型照相機,它的有機形態幾乎與人體合二為一,不僅在外形上給人以細膩精致,親切的感覺,在功能上也有著讓人嘆服的便利性。菲利浦公司1996年推出的“philishavereflexaction”剃須刀,整體造型時尚、大氣,它的側面與男性頭頸部的側面有著完美的一致性,調節開關的按鈕(Power)正在男人的喉節處,按鈕上有增加摩擦、便于推動的突起,明確的指示了產品的操作方式。以下是菲利浦公司1990-1998年推出的部分產品的“臉”—界面,從中我們不難看出操作系統對于使用者的明確的指示符號。
引言
歷史上每一次設計改良都伴隨著設計思潮的改良而進行,就有如革命一般。1851年倫敦海德公園的“萬國博覽會”帶給人們的是對于機械化產品美學質量的下降的擔憂和不滿,隨之而來的藝術與手工藝運動使設計家能夠靜下心來思索如何才能使藝術與技術相結合,但是很可惜,這場運動從實質上使反對工業化時代的大機器生產特征的,因此并沒有探索出一條全新的設計思路和設計方法,后來的一些運動也沒有很好地探索出一種設計改良的方法。直到一戰后1919年包豪斯設計學校的出現才使這種現象有了本質上的改觀,藝術家不再單純是藝術家,而工業家也逐漸意識到設計對于產品開發和生產組織管理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包豪斯設計學校的一些設計探索與納粹政權的“種族清洗”計劃有所抵觸,因此在1933年被強行關閉。但是包豪斯設計學校在這方面的探索對于德國以及世界的影響卻是無法估量的,他第一次系統地探索了在工業化時代中如何將技術與藝術完美結合的一種理念和具體的方法。
包豪斯設計學院
包豪斯設計學院于1919年成立于德國的魏瑪,這是一個聞名德國乃至歐洲的文化名城。包豪斯設計學院是世界上第一所完全為發展設計教育而建立的學院,包豪斯為現代設計教育的發展開創了一個新的里程碑,學院經十多年的努力成為歐洲現代主義設計的中心,并把歐洲的現代主義設計運動推到了一個空前的高度。雖然在1933年學院被納粹政府以莫須有的罪名強行關閉,但是學院創始人格羅佩斯所創立的教育理論和教學方式卻影響了全世界的設計教育,并且使所有的設計師意識到為大眾設計和為工業化設計才是設計的真正目的。
烏爾姆設計學院
1953年在德國的烏爾姆市成立了德國二戰后最重要的一所設計學院——烏爾姆設計學院,通過學院的理性主義設計教育,培養了新一代的工業設計師、平面設計師、建筑設計師,學院完善了包豪斯設計學校開創的現代設計教育的模式,并進一步提出了理性設計的原則,開創了系統設計方法。德國艾科燈具公司的總經理容根·馬克曾說:“今天所有的設計師,包括一些不知道烏爾姆在什么地方的人,都在這個和那個方面受到了烏爾姆傳統的影響。”這足以證明烏爾姆設計學院的設計探索對于世界設計的影響。
而德國最重要的家用電器企業布勞恩公司在產品設計中則完美地貫徹了烏爾姆設計學院的設計精神,強調人體工學原則,以高度的理性化、次序化原則作為自己的設計準則。布勞恩公司的迪特·蘭姆斯是這種設計精神的代表人物。
德國的功能主義設計
德國設計長期以來強調設計中的功能主義原則,強調設計中的民主特色,并反復提倡“優良造型的原則”(即著名設計家穆泰修斯及德意志制造聯盟的理論精髓及設計準則),正是這種思想造成了幾代德國設計師對于責任感的高度重視。設計中的理性原則、人體工學原則、功能原則對于他們而言是設計上天經地義的宗旨,絕對不會因為商業的壓力而放棄。德國產品設計的總體特征體現為:理性化、高質量、可靠、功能化、冷漠的機器外表與色彩(很少采用色彩比較鮮艷的設計,以黑色、灰色為主要色彩)。
在同時期,商業主義設計盛行的美國正在進行“有計劃的廢止制”設計原則(一種純商業化設計,以形式主義的夸張為主要設計特征,希望通過產品的不斷更新換代使原有設計迅速過時,以達到促進商業銷售的目的,雖然這種設計風格由于對安全性能的忽視和造成的資源浪費使其受到了廣泛指責,但是在消費者看來,這種具有夸張造型和鮮艷色彩的產品對于他們的吸引力卻是巨大的),德國的產品設計由于在外型及色彩方面的機器化特征使得其在這種造型奇異的工業產品面前逐漸失去了市場競爭力。因此,在德國也出現了這樣的爭議:即到底是要功能還是要形式。在這種情況下。德國國內的一些新興設計公司和一些私人的小型設計公司開始進行形式主義原則下的設計探索。青蛙設計公司(FrogDesign)就是其中的代表。
青蛙公司在設計中基本放棄了德國傳統設計中的過分理性以至于刻板的功能主義原則,充分發揮形式主義的力量,設計出了多種造型新潮的工業產品。目前對于青蛙公司的這種反傳統設計的思維仍存在著很大的爭議,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青蛙公司在商業上是成功的。隨著商業化進程的加快,部分德國公司開始采用一種折中的方法來解決這種矛盾:以德國式的理性主義為歐洲和本國市場設計工業產品;另一方面以國際主義的、前衛的、商業的原則為廣泛的國際市場設計工業產品。
德國的功能主義、理性主義設計風格也影響到了平面設計領域,烏爾姆設計學院的奠基人人之一,德國設計家奧托·艾什對于德國這種理性風格的平面設計的形成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他在設計理論中主張應該在網格布局的基礎上進行設計,以達到高度的理性化和功能性。他希望平面設計可以使閱讀者在最短的時間內閱讀平面設計的文字或圖形,以獲得最高的準確性和最低的誤差率。1972年,艾什為慕尼黑奧運會創作了全部的標志,他以自己的原則設計出非常理性化的整套標志,獲得了很好的功能性。由此,他的設計理論和設計風格影響了德國和世界各地的平面設計,成為新理性主義平面設計風格基礎。
(一)農業經濟管理體制不健全
就目前的情況而言,我國農業經濟管理體制正處于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變過程中,然而在這個階段,我國的農業經濟管理與基本經濟體制之間尚沒有協調發展。
(二)農業經濟管理不受重視
很多經濟管理人員對農業經濟管理的了解不夠,沒有認識到農業經濟管理的重要性,于是在工作中對農業經濟管理比較輕視,日常工作中沒有做到與時俱進,沒有深入學習黨和國家頒布的與農業經濟管理發展有關的文件、政策。同時,很多經濟管理人員割裂了農業管理與農業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導致農業經濟管理工作脫離實際。
(三)農業科技手段的應用比較低
我國的農業人口占到了很大的比重,而且大部分農民的科學文化素養都相對較低,在從事農業生產的過程中,對農業科技手段的應用不到位,不利于實現農業經濟的現代化發展。許多地區的農業生產,還在使用傳統的生產方式,導致農業生產的效率比較低,質量也不高,而且農業方面的技術性人才比較缺乏,對農業科技的應用和推廣不夠,技術結構老化,缺少相關的技術服務經費等,都嚴重限制了農業經濟的發展。
二、農業現代化建設中經濟管理的優化措施
(一)建立健全農業經濟管理體制
健全的體制對于農業經濟管理是很關鍵的。因此,一定要不斷創新農業經濟管理模式,不斷建立健全農業經濟管理體制,轉變理念,加快推進結構轉型,改變傳統的農業經濟增長方式。
(二)樹立先進的農業經濟管理理念
理念是先知,也是行動的先導。先進的農業經濟管理理念對于加快推動農業發展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和積極意義。農業經濟管理理念是要與農業發展相適應的,是及時更新的。
(三)加大資金投入,促進農業信息化建設
資金支持是實現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發展的基礎,因此加大資金投入十分必要。政府需要加大支持力度,為農村經濟管理的信息化發展提供充足的資金支持,并適當引入競爭機制,吸引國內外企業和個體私營企業的投資,促進資金投入的擴大。同時需要建立健全良好的人才引進制度,構建多樣靈活的培訓方式,提高工作人員的職業素質和專業技能,使人才積極投身于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建設中。此外,加強農業信息技術、農業信息管理和農業信息經濟等方面的人才培養與引進工作,打造專業化和高素質的人才隊伍,也是推動農村經濟信息化發展的重要路徑。
(四)加強科學技術在農業現代化發展中的應用
農業的現代化,就是指農業的科技化發展,因此,科學技術的應用是一個重要方面。只有在農業生產中,充分應用科學技術,才能真正實現農產品的高效和優質生產,提高資源的使用效率,以及農業市場的競爭力。第一,要加大對科技引進的資金投入,對農民進行技術培訓,實現農產品的現代化生產。第二,要增加對農業基礎設施的建設,實現機械化的生產,對農業現代化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由于我國農業生產地區是干旱和半干旱地區,所以,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就應該重視水利設施的建設,促進節水農業的發展,提高水資源的利用率。
(五)加快生態農業的建設
當前,社會的發展中,人們的生態環保意識不斷增強,因此,對農業的發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農業經濟的發展也需要注重生態環境效應,實現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在農業的現代化產生中,要加強可持續發展生態農業的指導,堅持循環利用的原則。同時,發展新型的肥料和高效低毒的農藥產品,促進農業的生態化發展。不同地區的土壤存在一定的差異性,所以,要針對土壤的特點,開發專用肥,并實施有利于環境保護的政策,推動農業經濟的現代化建設。政府也可以制定有利于環境保護的政策,并進行獎勵,鼓勵農民進行生態農業的建設和發展。
(六)加強農業經濟管理人員的綜合素質提高
倫理學作為以社會性問題,一般情況下大多數考慮的是人與人之間的道德關系。隨著后工業時代的急劇發展,科技和信息處于一個爆炸性的時代,倫理學就涉及到了生態、科技、經濟、社會等等各個領域。設計倫理學就是建立在倫理學的基礎上,以設計和道德觀念為主體,通過設計這一過程,跨越物質和精神的社會關系,反應人與人、與物、與自然、與消費社會、與設計者自身等的關系。它涵蓋了生態倫理學、經濟倫理學、科技倫理學等學科的研究內容。它涉及到了心理學、哲學、美學、經濟學等學科。“五常”倫理作為傳統道德標準,是為統治階級服務的行為準則,必然具有其時代和階級的局限性。但是當我們摒除其中的封建糟粕內容后,它的內容還存在著超越時代,體現人們向往真善美的道德規范和行為準則。它對我們今天研究工業設計倫理具有重要的意義。
1.“五常”倫理的形成過程及其現代意義
“五常”即仁、義、禮、智、信,是從孔子的“禮仁”發展而來。“仁”作為儒家思想的核心內容,可歸納為三點:克己、愛人、復禮。孔子提出了“仁者,愛人”的說法。“禮”是達仁的方法和規范。孟子在孔子的思想上有了豐富和發展,提出了“四德”:仁義禮智。他在《告子章句上》寫到:“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孟子通過信善說,認為經過我們自身的修養,就能發掘出人內心深處善的一面。漢代的董仲舒在孟子“四德”的基礎上增加一個“信”字。即講誠信,以誠信待人,用誠信做事。至此“五常”將儒家文化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并且建立了一個包含人的基本道德,行為處事的規則,影響了中國人民幾千的行為準則。
在物質文明高度發達的今天,作為傳統文化的“五常”倫理仍然具有廣闊的使用范圍和發展空間。“仁義禮智信”作為儒家的道德行為規范,從五個不同的角度,詮釋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環境之間和諧共處的原則。對我們今天進行設計行為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2.“五常”倫理對現代工業設計倫理的影響
隨著科學技術、網絡信息、經濟發展等學科的不斷進步,設計領域出現了許多弊端:破壞生態的工業產品運作行為、危害消費者身心健康的工業產品、破壞生態的產品制造、金錢至上的設計觀念等等問問層出不窮。這就需要我們不斷加強設計師的職業道德規范,以及加強其對產品開發生產產生后果的預測能力。“五常”倫理強調“知行合一”行動有心而生,“仁義禮智信”對設計師的職業道德指導和影響是非常重要的。
2.1 從“仁義”看工業設計中的科技倫理
科技的發展,使人類進入到一個冷冰冰的機器時代,復雜的技術和繁瑣的功能給人們帶了諸多的困擾。機械的便利使人們變成“宅一族”遠離自然,家用電器的輻射對人身體的危害,汽車飛機的噪音造成的城市視覺污染等這些都使人們處于一種亞健康的狀態。孔子講“仁者愛人”,孟子講:“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在設計的過程中最基礎的是要尊重人,要遵從人與人之間的仁愛之情,要有原則有是非,提高人們使用產品的幸福感。人性化的設計不僅僅是心理上的舒暢,更要體現在使用方式上。
2.2 從“禮智”看工業設計中的生態倫理
“有計劃的廢止”、“一次性”產品、核武器的開發等一切看似有利于人們生活,提高生活節奏,提升生活質量的設計在其背后更多的演變為自然環境承載能力的下降。從人類進入工業時代以來,人類從沒停下對環境破壞的腳步。《論語•學而》:“禮之用,和為貴。” 孟子說:“是非之心,智也”“禮智”是說一種有秩序、有形式、自覺地行為。“智”是指人對自己、對他人、對社會、對自然的的關系的認知。在工業設計的過程中不僅要考慮到尊重自然規律,還要做到降低對自然的破壞,節能減排。從兩個方向思考設計:橫向空間和縱向空間。橫向空間是人們現在所處的時代,工業設計要從當代人們自身出發,真正做到綠色設計。縱向空間是考慮到后代人的利益, 節能設計要做到資源共享。
2.3 從“信”看工業設計中的經濟倫理
市場的不規范競爭帶來了假冒偽略產品。危害消費者的同時也會造成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左傳》記載:“茍信不繼,盟無益也。”產品的質量是企業文化、信譽的代表。產品質量的背后代表著設計師道德、企業的價值觀等。市場的公平競爭是維系著設計師,企業、消費者的紐帶。用誠信打造企業文化、產品品牌是現代市場企業競爭中一個不可或缺的準則。
2.4 “五常”倫理對設計師的職業道德的指導
設計師在設計的過程中承載著重要的設計責任。一方面不斷加強設計師的職業道德規范,“五常”倫理強調“知行合一”行動有心而生,“仁義禮智信”對設計師的職業道德指導和影響是非常重要的。另一方面加強其對產品開發生產產生后果的預測能力。設計師從構思、草圖、設計、選材、成品、銷售、服務、回收一系列行為都要符合倫理道德標準,在這個過程中就涉及到了科技、經濟、環境等學科,所以必須遵從設計倫理規范。
3.結語
工業設計用其物質的方式承載著文化的內容,也承載了產品設計過程中倫理的規范。用傳統的文化道德倫理指導現代的設計,是傳統與現代的完美結合,也使現代工業設計真正達到人、機、環境的和諧自然地統一。
參考文獻
[1] 羅國杰. 《倫理學》.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論語》. 齊魯書社,2000.
[3]《孟子》. 浙江古籍出版社,2004.
[4] 許平 劉青青.《設計的倫理―設計藝術教育中的一個重大問題》. 南京藝術學院學報,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