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護穩定心得體會匯總十篇

時間:2023-02-03 04:44:48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維護穩定心得體會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維護穩定心得體會

篇(1)

我局現內設辦公室、林業站、天保工程管理中心、資源站、木材檢查站、森林病蟲檢疫防治站、綠化辦和森林警察大隊等8個站(室、隊及中心)。全局現在職職工51人,設黨支部1個(現有黨員39人,其中在職黨員24人,預備黨員2人),分四個黨小組。我局全體黨員及事業單位干部職工和月亮河森林公園管理處(國有花德河林場)管理人員都參加了學習實踐活動。

二、主要做法

(一)加強領導,精心組織,確保學習實踐活動扎實有序開展

3月12日區委動員大會召開以后,我局及時召開了學習實踐活動動員大會,將特區學習實踐活動動員大會精神作了傳達,同時就活動作了安排部署:一是成立了組織領導機構。成立了以局黨組書記任組長,副局長、紀檢組長、月亮河森林公園管理處主任任副組長,下屬各單位負責人為成員的學習實踐活動領導小組,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于局黨支部,負責日常工作,同時還成立局指導檢查組,對局屬各單位的活動開展情況進行指導、監督和檢查。二是認真制定實施方案和學習計劃。經局黨組會研究,我局制定了切合我局實際的實施方案。方案明確了學習調研、分析檢查、整改落實各階段的時間安排和主要任務,確保我局學習實踐活動不流于形式、不走過場。三是強化宣傳,營造氛圍。我局專門開設了學習實踐活動學習園地,按時向特區活動”辦報送信息,及時報道我單位學習實踐活動的最新動態和信息。

(二)認真學習,把握實質,增強貫徹落實科學發觀的自覺性和堅定性

1、學習實踐活動之初,局黨組明確要求,要把理論學習貫穿學習實踐活動全過程,切實以科學發展觀理論指導學習實踐活動。局黨組中心組學習時也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圍繞“深化林業體制機制改革,建設林業生態文明”這一主題,在通讀規定的學習內容的基礎上,對重點篇目還進行了深入學習。局屬各單位也結合自身實際安排好自身的學習,同時,嚴格學習紀律,保證學習時間。采取集中學習與個人自學相結合,學習文件與思考問題、撰寫讀書筆記相結合,學習討論與集中交流相結合。第一階段集中學習時間均在20個小時以上,其中局組織黨員干部集中學習3天,集體討論交流3次,要求黨員干部認真做好讀書筆記,撰寫心得體會。在學習活動中,我局舉辦了一個專題培訓、一個專題報告,還邀請特區第四指導檢查組組長李星同志作了“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促進我區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專題輔導。

2、深入調查研究,進一步探索用科學發展觀指導林業生態建設的新思路。局領導分別帶領調研組,深入基層深入實際,圍繞《如何深化林業體制改革》、《如何建設林業生態文明》、《如何加強國有花德河林場改革發展》、《如何抓好我區義務植樹》、《如何加強全區森林資源管理》、《如何嚴格控制野外火源管理》、《如何落實科學發展,努力抓好營造林》、《如何調整產業結構,加快林業發展步伐》、《如何深化*特區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如何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充分發揮森林警察職能,維護林區穩定,打擊各種涉林犯罪》等課題進行調研。通過聽取介紹、召開座談會、實地考察等方式,真誠地聽取基層干部群眾的意見和建議,了解基層干部群眾在想什么、盼什么、要什么。認真查找不符合和不適應科學發展的突出問題,擬定解決問題的對策措施,明確了推進我區林業生態文明建設的新思路。并撰寫了題為《*特區森林防火防控體系建設的思考》和《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加快我區生態文明建設》兩份調研報告。

3、創新活動載體主題,深入開展解放思想大討論。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注重把理論學習和解放思想結合起來,以“六個結合”為載體(即:一是林業發展要與農民脫貧致富相結合;二是林業發展要與調整林業產業結構及林業改革相結合;三是林業發展要與黨在農村的各項政策相結合;四是林業發展要與人居環境建設相結合;五是林業發展要與鞏固林業重點工程建設成果相結合;六是林業發展要與各級黨委政府的重大決策相結合),開展了以“深化林業體制改革,建設林業生態文明”為主題的大討論。

通過學習討論,全局干部職工進一步深化了對科學發展觀內涵、精神實質和根本要求的理解,統一了思想,形成了共識,在破除陳舊的發展觀念、習慣的思維定勢、不適時的條條框框、滿足已取得的成績經驗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好的改觀,在增強大局意識、服務意識、創新意識等方面也有了較為明顯的改進。

4、廣泛征求意見,排查問題解決問題更具有針對性。根據學習實踐活動的要求結合機關作風建設等,采取座談會等多種形式廣泛征求意見,共征求到意見或建議16條,經認真梳理形成5條突出意見或建議:一是要保證各鄉鎮林業站有2-3名技術人員專門抓林業工作;二是取消林業費金;三是簡化商品林的撫育采伐手續;四是組建專業和半專業撲火隊伍;五是提高煤炭育林基金的征收標準,并用于林業生態建設。

5、體現部門特色,深化干部職工對科學發展的認識。以特區“四抓四促”活動載體為指導,明確了下一步的工作思路和重點,即:一是繼續抓好“天保”工程和退耕還林兩大林業生態建設工程,今年重點抓好石漠化綜合治理試點和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專項規劃的實施等工作,促進林業生產發展和林業產業結構調整,努力增加森林面積,提高我區森林覆蓋率。二是切實抓好鄉鎮林業技術骨干培訓,促進鄉鎮林業技術力量的最大發揮。三是抓好林區社會治安穩定和退耕還林第一輪及第二輪國家政策兌現工作,切實解決退耕農戶長遠生計及發展問題,讓退耕農戶吃上“定心丸”,從而達到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和促進農村社會和諧穩定,真正實現林業又好又快發展的目的。四是按照市的要求,積極協調鄉鎮認真抓好鄉鎮林業站“兩個80%”的問題,促進鄉鎮林業工作站在技術上、管理上能保證工作到位,確保林業事業持續、快速和健康發展。

6、制度“廢、改、立”情況,確保學習實踐活動取得實效。我局擬報請廢止的體制機制1個,即:取消林業費金;擬修訂完善的體制機制3個,即:車輛管理制度、考勤制度、物資采購和管理制度;擬新建的體制機制1個,即:黨員信息庫維護和管理制度。

三、取得的初步成效、經驗和體會

(一)初步成效

一是黨員干部對科學發展觀的理解進一步深入,并在實際工作中更加自覺的實踐科學發展觀。二是用科學發展觀統領林業各項工作的理念進一步加強,在創新工作方面有了初步成效。三是全局服務意識明顯增強。能夠積極做好本職工作,熱情接待每一個服務對象,真心真意為基層干部群眾辦實事,解難題。

(二)經驗和體會

一是領導高度重視。局領導充分發揮示范帶頭作用,做到了“五帶頭、一親自”,即“帶頭討論發言、帶頭聽取意見、帶頭遵守學習紀律、帶頭撰寫心得體會,帶頭深入基層調研,親自主持撰寫調研報告”,為學習教育活動的扎實開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二是加大宣傳力度,營造良好學習氛圍。及時貫徹傳達上級有關文件及領導講話,采取辦專欄和邀請新聞媒體對我局學習實踐活動中的經驗、做法進行宣傳報道,在學習中進行交流。

三是搭建交流平臺,促進活動開展。我局采取二級班子以上領導座談、領導與職工座談、深入基層與管理及服務對象座談等方式,積極搭建交流平臺,有效地促進活動的開展

四是林業工作面對的是廣大鄉村,科學發展觀能否貫穿整個林業工作的始終,關系著我區林業是否持續快速發展,因此,我局所屬單位干部職工都參加了學習實踐活動。

五是在主題調研活動中,首先要求各站室結合自身工作實際先開展調研,形成各自的調研報告,在此基礎上,再分析研究,深入調研,最后形成局主題調研報告。

六是在案例分析中,我局以自身辦理的發生在區內的林業行政及刑事案件為案例進行深入剖析,起到了很好的警醒和教育作用。

四、存在的主要問題及下步打算

(一)存在的主要問題

我局在活動中雖然取得了一定成績,但還存在一定的差距和薄弱環節,主要有:一是由于我局前一階段森林防火等工作任務較重,干部職工參與森林火災撲救及火災損失現場鑒定等下鄉頻繁,集中學習出勤率難于達到100%;二是個別干部職工銳意進取意識弱,學習活動不扎實,流于形式;三是個別干部職工在參與集中學習、研讀學習材料上下功夫不夠,對科學發展觀的精神實質和基本內涵理解還不夠深刻;四是個別干部職工沒有把學習實踐活動與業務工作緊密地結合起來,有重業務工作、輕學習實踐活動的現象。

篇(2)

(一)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解決制約林業發展的突出問題,加快林業改革發展步伐。在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中,林業局注重與貫徹中央、省、市縣精神相結合,與推動各項工作相結合,與提高黨員干部隊伍素質相結合,與真抓、實干相結合,做到學習中實踐、實踐中學習,確保學習實踐活動取得實效。從3月初至到8月底結束,歷時6個月的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黨員參學率達100%,共召開動員會9場(次),參加人數達450人次;組織專題集中學習5天,累計參加2360人次;撰寫學習心得體會246篇;開展調研課題11個,形成專題調研報告11個;編印信息簡報28期;共征求意見建議104條。林業局還無償提供綠化苗木200余萬株,與煤炭局“互聯共創”合力打造“綠色礦區”成效顯著。

(二)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理順林業生產關系,解放農村生產力。穩定促進步、改革謀發展,林業局本著“還權于民、還山于民、還利于民”原則,明晰集體林地所有權和使用權,放活經營權,落實處置權,確保收益權,使農民成為森林的主人,做到“山定權、樹定根、人定心”,極大地調動了廣大農民保護森林、發展林產業的積極性,為林業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改革至今,全縣集體林地面積161.1萬畝已確權154.69萬畝,確權率96.02%;完成731個村民小組70907戶確權工作(涉及林改人數31.74萬人),確權宗地66183宗;發放林權證26349本,發證面積113.45萬畝,發證宗地51327宗,宗地發證率77.55%,面積發證率73.34%。集體林均山到戶面積137.72萬畝,均山到戶率85.5%;集體商品林均山到戶面積82.07萬畝,均山到戶率80.2%,集體統一經營的公益林簽定責任書落實管護責任到戶面積55.31萬畝。共排查糾紛564起,涉及面積6.77萬畝,調處548起,調處面積6.59萬畝,起數調處率達97.2%,面積調處率97.3%。接待林業來信來訪37件,處理36件。

(三)加強林業生態體系建設,改善生態環境,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以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退耕還林工程、生物多樣性保護工程、城鄉綠化工程、中低產林改造、石漠化治理工程、防護林建設工程及農村能源建設工程為生態建設的主要載體,加大生態公益林、速生商品林、核桃、油茶、綠化苗木“五大基地”建設力度,推動了林業全面的發展,森林資源狀況呈現出總量持續穩步增加、質量不斷提高、結構漸趨合理的良好態勢。2009年全縣林業系統育苗580畝,出圃苗木2350萬株(川滇榿木1000萬株、核桃100萬株、油茶100萬株、杉木600萬株、南酸棗200萬株、紅椿50萬株、喜樹200萬株、其他樹種100萬株);完成天保公益林建設16.5萬畝(人工造林7.5萬畝、封山育林9萬畝);鞏固退耕還林成果造林1.5萬畝;以杉木、川滇榿木為主的速生商品林基地建設12萬畝(杉木5萬畝、桉樹3萬畝、川滇榿木2萬畝、馬尾松1萬畝、其它1萬畝);核桃基地建設10.77萬畝(12月底前完成);油茶基地建設0.11萬畝,建沼氣池257口,合格率100%,節能改灶1600眼;義務植樹143.7萬株,占計劃100萬株的140%,成活率94.9%。

(四)推進林業產業體系建設,優化產業結構,促進農民就業和增收。

1、林業經濟良性循環,運行質量穩步提高。2009全縣林業經濟運行平穩,森林資源培育穩步推進、林產工業迅速崛起、第三產業快速發展,林產經濟結構不斷優化、產業升級步伐加快,呈現質量、效益齊頭并進的良好態勢。據統計,全年預計實現林業產業總產值3.1億元。其中第一產業1.3億元,第二產業完成0.5億元,第三產業1.3億元;產業結構比為41.9:16.2:41.9。

2、固定資產投資穩步增長,林業重點項目建設成效顯著。全年累計投入林業發展經費4350.91萬元,預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0537萬元,占計劃9350萬元的112.7%。其中速生商品林基地建設投資2250萬元,核桃基地建設投資3560萬元,油茶基地建設投資450萬元,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建設投資2000萬元,退耕還林投資1361萬元;國有林區棚戶區改造工程建設投資800萬元,農村能源建設投資100萬元,林木林地流轉交易中心綜合服務樓建設完成投資16萬元。固定資產投資在林改、擴大內需項目建設的帶動下,林業各項工程建設進程逐步加快。

(五)強化森林資源保護和管理,維護生態安全,

確保社會穩定。2009年,林業局始終把依法治林貫穿于林業經營生產和管理全過程,結合林改,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強化林木林地管理,實行森林采伐管理試點,建立健全了森林資源管護制度和“林政、公安、檢疫”三支執法隊伍,形成和加強了“森林防火,有害生物防治,制止亂砍濫伐林木、亂墾濫占林地、亂捕濫獵野生動物、亂采濫挖野生植物”三防體系,有效保護了森林資源安全。一是森林資源林政管理明顯加強。197.8萬畝森林管護任務完成;審核上報審批征占用林地7件,面積957.12畝,審批臨時占用林地22.65畝,收取森林植被恢復費194.31萬元;區劃省級公益林14.6萬畝,完成新增國家重點公益林7萬畝的校核;非商品材采伐蓄積0.16萬立方米,商品材采伐蓄積7.99萬立方米(材積5.5萬立方米);辦理木材國內材運輸6.87萬立方米,再次運輸原木1.47萬立方米、鋸材3.2萬立方米。查處刑事案件17起,抓獲犯罪嫌疑人32人,治安案件1起,治安拘留1人;查處林業行政案件358起,教育處理違法人員413人,沒收木材1125.69立方米。二是森林防火任務圓滿完成。全縣發生森林火災12起(一般森林火災3起,較大森林火災9起),火場總面積152.88公頃,受害森林面積79.68公頃,受害率為0.51‰,控制率為6.64公頃/次,損失林木10251.2立方米,火案查處率為91.67%,發現衛星熱點12個,其中境外衛星熱點2個。三是有害生物防治與檢疫成效顯著。病蟲害發生8.5萬畝(松縱坑切梢小蠹8.46萬畝、板栗癭蜂0.04萬畝),防治8.34萬畝,防治率98%;苗木產地檢疫面積525畝,檢疫率100%;調運檢疫木材3.56萬立方米,調運苗木檢疫27.63萬株株;開展了松材線蟲病疫情調查,組織了縣、鄉、村級森防員培訓。

(六)探索國有林場(森工企業)改革,盤活國有林地資源,促進林區和諧穩定發展。依托國有林地資源優勢,積極探索改革,創新發展,采取系列林業發展有效措施,既保護了國有林地,又盤活了林地資源,同時密切了企業與林區干部群眾的關系,促進林區和諧穩定發展。南盤江林業局和五洛河林場在不改變林地所有權的情況下,積極探索多種經營,鼓勵職工承包荒山造林3000余畝,與當地群眾聯營造林1.7萬余畝,培植珍貴樹種紅花木蓮1.5萬株;充分發揮林地資源優勢,發展林下養殖,養殖土雞、旱鴨3000余只、養殖蜜蜂300余箱,調動了職工自力更生、自主創業的積極性,盤活了林地資源,促進林區和諧發展和社會穩定。

(七)加強林業自身建設,樹立新形象,增強隊伍凝聚力和戰斗力。2009年林業局以開展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為契機,強化教育、完善制度,在思想上加強,在制度上健全,在措施上著力,從整頓思想、作風、紀律著手,大力加強黨風廉政建設,培養了林業系統上下為人民服務的良好風氣。一是建立健全林業隊伍內部的監督約束機制,抓好了隊伍思想、組織、作風等方面建設。二是整合林業人力資源,加強了森林公安及林業綜合執法隊伍建設,充分發揮了基層林業工作站在政策宣傳、資源保護、生產組織、技術推廣和社會化服務等方面的職能和作用。三是強化宣傳,全面展示了××林業發展成果和林業隊伍飽滿的工作熱情。四是關心職工,為職工辦實事。2009年林業系統投入經費10余萬元,組織職工體檢,慰問困難黨員、困難職工、離退休干部和退伍軍人。南盤江林業局投入經費320余萬元強化基礎設施建設,解決了林區職工用水、用電及住房等問題,確保林區職工生產生活穩定。南盤江林業局、五洛河林場還積極鼓勵職工發展林下養殖,增加職工收入,提高了生產、生活水平。五是積極開展文體活動,豐富職工精神文化生活。結合工作,林業系統舉行了“迎國慶”籃球比賽及知識競賽,還積極組織參與縣舉辦的籃球運動會和市“林業杯”老年門球運動會,既活躍了文化生活,又溝通了職工之間的感情。

二、存在的問題

當前及今后一個時期,國有與集體之間林權爭議多,國有林改革正處于探索階段,制約林業改革發展;林業科技服務體系不夠完善,科技服務水平和人才隊伍建設亟待加強;林產業基地建設水平不高,傳統生產和粗放的經營方式沒有得到根本轉變;中低產林所占林地比重大,林地產出率低;林業產業政策不配套,對產業發展缺乏強有力的政策支持;產業中介及林業發展協會作用發揮不明顯等問題。是下一步統籌城鄉發展亟需研究解決的突出問題。

三、下步工作計劃

(一)繼續深化集體林權制度主體改革及綜合配套改革,逐步建立現代林業產權制度。建立健全林權流轉評估交易、科技、林業融資和社會化服務體系,鞏固和完善森林資源管理及林產業市場體系功能,搭建林業服務平臺,促進林業科學發展。實施森林采伐管理改革試點,充分落實林農的經營自和林木處置權。創新農村林業經營體制,提升科學發展水平,提高林業產業質量。

(二)加速推進造林綠化,努力改善生態狀況。結合中低產林改造,抓好全民義務植樹活動,推行綠色通道綠化,推動重點區域、重點項目造林綠化,穩步推進生態公益林、速生商品林、核桃、油茶、綠化苗木基地建設。2010年計劃改造中低產林6.5萬畝,發展以杉木為主的速生商品林10萬畝、核桃5萬畝、油茶1萬畝,建設林業樣板基地8片;培育綠化苗木500萬株;義務植樹100萬株;建設農村能源沼氣1000口、節能改灶2000眼,建示范村2個。

(三)全面加強森林資源保護和管理,鞏固生態建設、產業發展及林改成果。宣傳和落實《森林法》、《森林防火條例》等法律法規,啟動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工程,嚴格保護管理林地,規范木材經營加工秩序,加強森林資源監督管理,推進“三防”體系建設,促進依法治林。重點抓好森林防火、松材線蟲、小蠹蟲等重大危險性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及打擊破壞森林資源違法犯罪行為,確保生態安全。

(四)優化和調整產業結構,做大做強林業產業。加快發展速生商品林、木本油料林等種植產業,穩步壯大以龍頭企業-華海木業為主的木材深加工產業,積極打造以生態旅游為主的林業服務業,構建相互銜接、相互帶動的生態經濟圈,2010年力爭實現林業總產值4億元,使農民收入有一個大的提高,使我縣城鄉一體化建設有一個深層次的突破。

(五)著力改善林區民生,切實抓好林業基礎建設。高質量按時完成棚戶區改造工程及林區管護房建設,繼續推進標準林業站建設,加強基礎設施建設,解決林業職工民生問題。

(六)加強組織領導,提高林業部門科學執政的能力。

1、認真抓好政治思想建設。鞏固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成果,全面提升林業干部職工推動林業科學發展的能力和水平,把發展現代林業、建設生態文明、促進科學發展的總體要求轉化為廣大林業干部職工的自覺行動。

篇(3)

[中國分類號]B82-0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1539(2013)04-0136-07

一、人生儀式與誕生儀式

儀式是人類學研究中的一個關鍵詞。從儀式的性質角度看,儀式包括過渡儀式、歷法儀式、交換和共享儀式、磨難儀式、宴會儀式、禁食儀式與節日儀式和政治儀式等。在人類學研究中,過渡儀式又稱之為“人生儀式”、“人生禮儀”或“人生儀禮”。人生儀式指的是人在其一生中幾個重要環節上如誕生、成年、婚禮和葬禮所經歷的儀式過程,誕生儀式、成年儀式、婚禮儀式和葬禮儀式成為人生儀式的主要表現形態。

每個人所經歷的人生儀式不僅是其年齡增長和生理變化的階段性標志,更重要的是在其生命過程的不同階段上家庭、宗族(家族)以及社會等組織形式對其地位的規定和角色的認可。在人生旅程中各種儀式伴隨著人的成長的各個階段,人從一個階段向另一個階段的過渡都需要借助于特定的儀式來顯現其在人生不同階段所應占有的社會地位和所應擔當的社會角色。每一次的人生儀式過程即是一定社會的文化和道德規范對個體進行理想人格塑造的過程,是個體成長中不斷適應共同體文化和規范的過程。因此,人生儀式是個體生命社會化必經的程序和階段性的標志,它以文化展演的方式與社會價值、、生計經驗等聯系起來,集中體現了在不同社會文化環境下共同體以及個人所認同的人生價值觀。

人生儀式體現著一個族群或共同體的價值觀念、以及道德規范,在社會生活中具有整合、團結和激勵的功能。人生儀式是“構建與維護建立人類社區的社會紐帶(social bonds)”。從族群或共同體倫理的角度看,人生儀式能夠凸顯族群或共同體的價值規范,為家族、族群或共同體成員提供相互的感情慰藉,從而強化群體內部的認同感和歸屬感,為群體注入勇氣和毅力,統一群體成員的步調,促進家族、族群或共同體的團結。從人與人之間的倫理關系看,人生儀式的主要參與者大多是具有血親倫理關系的人,這就使得人生儀式彌漫著濃重的倫理意味,長幼尊卑的倫理秩序、家庭(家族)的團結友愛等道德內容得以充分展現,從而形成一個具有情境化特征的道德教化“場域”,族群或共同體以及家庭(家族)的倫理價值觀通過人生儀式而滲透于儀式參與者的心靈世界,能夠有效地實現道德教化的功能。因此,參與儀式的過程即是儀式參與者確認個體道德權利、明確道德義務和道德責任的過程。

誕生儀式是人生儀式的起點,作為中國少數民族之一的哈尼族歷來重視生命的延續,嬰兒的誕生是哈尼族生活中一件極其重要的大事,嬰兒誕生不僅是新生命從無到有的關鍵性轉折點,而且還意味著一個家庭人口的增加,意味著村落和民族力量的壯大。因此,嬰兒一出生就需要舉行一系列誕生儀式以得到神靈的庇護,得到祖先和家庭、鄰里和社會的承認。在哈尼族的誕生儀式中蘊含著諸多的倫理文化內容。

二、哈尼族誕生儀式的展演過程

哈尼族的誕生儀式主要包括:降生儀式、保魂和處理衣胞儀式、命名儀式、見天儀式、認舅舅儀式、賀生儀式。

(一)降生儀式

在傳統上哈尼族產婦都是在家里生產,通常由村里手腳麻利的女性長者接生。臨產前,婆婆要在產婦的頭頂上輕輕按一下,祝愿兒媳生產順利。在生產過程中,如果遇到難產,就要取產婦丈夫的一條長褲,讓產婦枕于頭下。哈尼老人們常說,新生兒降生的時候,臉面朝上、響亮啼哭三聲是最吉利的。云南省綠春縣大興鎮一帶的哈尼人認為,嬰兒出生時最先哭出來的三聲有著特殊的含義;第一聲是向天神奧瑪報告,第二聲是向自己的父母報告,第三聲是向寨子里的左鄰右舍報告。云南省紅河縣樂育鄉和洛恩鄉的哈尼人認為,嬰兒啼哭的第一聲是向天地宣告嬰兒已經降臨人世,第二聲意味著嬰兒一生中要擁有數以萬計的糧畜,第三聲表達了嬰兒要健康長壽的心愿。

(二)保魂和處理衣胞儀式

新生兒出生后通常由奶奶或鄰居女性長者用溫熱的井水為新生兒清洗全身,包裹好以后抱給爺爺奶奶看,老人抱過嬰兒便口念祝福的吉辭,然后用手指將鍋底黑灰在嬰兒的腦門上輕輕一點,并給嬰兒取下乳名。若爺爺奶奶已經去世,則這個儀式可以由嬰兒的父母或者接生者完成。之后,產婦才可以給孩子哺乳。

新生兒有了乳名后,家里要用一只雞(男嬰用公雞、女嬰用母雞)獻祭祖先,向祖先報告家中新添了人口以及具體誕生的時間、性別、名字,請祖先神靈一如既往地保佑子孫平安、幸福。然后再由嬰兒的母親或爺爺奶奶一邊念著嬰兒的名字和祝福的話語,一邊在新生兒的手腕上拴上保命魂的黑色棉線。如果是“撞名”的嬰兒,則請撞人的取名人為其拴線。拴線人邊拴線邊喚其乳名,并送上祝福的話語。

在哈尼人看來,新生兒的魂魄還不穩定,陽氣不夠,比較微弱,容易招來陰邪。因此,人們往往把嬰兒的夭折歸咎于嬰兒的靈魂逃回到“陰界”去了。為此,除了給新生的嬰兒叫魂保命之外,還要認真仔細地處理嬰兒的衣胞。哈尼族處理衣胞的方式主要有三種:一是將衣胞埋在自家門柱兩旁的泥土地里,男孩的衣胞埋在門柱左側,女孩的則埋在門柱右側;二是將衣胞焚燒后裝入一節竹筒中,掘坑埋入自家堂屋中;三是在火塘邊掘開一個小洞直接將衣胞埋入。雖然衣胞處理的方式不同,但是所表達的目的都是一樣的:把嬰兒的靈魂長久地留在人間,讓嬰兒長命百歲。

嬰兒出生后,嬰兒的父親要抱著一只雞到嬰兒的外婆家報喜。哈尼族習俗規定,生男孩就抱一只公雞,生女孩則抱一只母雞。因此,外婆家不用問就可以知道嫁出去的女兒生的是男孩還是女孩。抱去的雞并不殺吃,而是留著再找一只雞來與之配成對,然后讓嬰兒的父親帶回家去。這是外婆家送上美好祝福的物化表達,祝福嬰兒長大以后能找到自己的如意伴侶,如同這對雞一樣成雙成對。

(三)命名儀式

哈尼族給嬰兒命名遵循父子連名制的命名原則,主要有四種方式。

1.由嬰兒的父親或長輩命名。在綠春縣窩拖布瑪寨子,通常是在嬰兒出生的第三天,殺雞祭祖,宴請賓客,請來村寨里德高望重且知識淵博的人給孩子命名,一般情況下可以是“貝瑪”,可以是舅舅,也可以是自己信賴的知心朋友。但是無論誰來取名,犧牲是必不可少的。如果是女嬰,犧牲為一只母雞,男嬰的話,則犧牲是一只公雞。

2.用模擬勞動的儀式取名。這是紅河縣一帶哈尼人給孩子取名的主要方式。通常是在嬰兒出生三至九天內,選擇吉祥好日子,邀請隔壁鄰居、親戚朋友來參加,尤其歡迎十歲以下的孩子光臨。取名的當天,主人家要殺雞、蒸糯米飯。在給孩子取名之前,必須請一個八九歲的孩子在主人家的門前模擬某種勞動,根據嬰兒的性別決定勞動的內容。如果嬰兒是男孩,就請一個男孩來,讓他扛著鋤頭,背著一筒糯米飯,帶上挖田時穿的勞動服,從屋里走出來到天井里,用木炭或其他東西在地上畫一個長方形的框框表示水田。然后換上勞動服,走進“田”里,做模擬挖水田的勞動。一會兒他就坐在“田”邊休息,拿出帶去的糯米飯吃。爾后又繼續下“田”勞動。水“田”挖完之后,換好衣服,扛著鋤頭走回屋里。如果取名的是女嬰,就要請一個女孩來,讓她拿著撮魚用的笆籮,背著裝魚用的竹筒,走到天井里,在地面圈一塊“田”,然后模擬做拿魚的勞動;或者請小姑娘披上蓑衣帶上背繩,到天井里做模擬打柴的勞動。模擬儀式結束后,把煮熟的雞肉等拿出來獻祭祖先,就可以由嬰兒的父親或者自家的長輩給孩子取名字了。給孩子取的名字不能與家里的人名字相同,更不能與自家長輩和歷代祖先同名。取名時,先把嬰兒從屋里抱出來,交給要為孩子取名的長輩抱著。長輩首先拿點雞蛋黃給嬰兒舔舔,再用雞蛋黃給嬰兒搓手心和腳底板。哈尼老人們說,經雞蛋黃搓過的手腳,將來長大干活計不易開裂。嬰兒的父親或自家的長輩經過慎重考慮后,給孩子起一個滿意的名字。這時,主人家抬出熱騰騰的糯米飯,用手捏成團,分發給前來參加賀喜的孩子們。這些孩子抬著糯米飯團,邊吃邊叫著新生嬰兒的名字。

3.撞名字:在家里等名字。哈尼族給孩子取名有“撞名”的習俗。所謂“撞名”,就是嬰兒出生后,請第一個撞進家里的成年人給嬰兒取個名字。客人進家后,主人要先和客人說明情況,留客人吃一頓飯。來人認為這是一件很光彩的事情,一般都很樂意接受這一邀請,說一些祝福新生兒的話,然后思考給孩子取一個怎樣的名字,想好后就告訴新生兒的父母。新生兒的父母得到名字后,就樂滋滋地去準備雞和酒菜,先將飯菜敬獻到祖先的神臺上,新生兒的父母抱著孩子向祖先跪下,報上嬰兒的生辰八字、姓名,祈求祖先保佑。客人一邊叫著嬰兒的名字,一邊在嬰兒的手腕上拴上一道黑線或白線(左右手都可以)。一邊拴線一邊告訴嬰兒,“孩子,你就叫某某,要好好聽長輩的話,安安心心地生長在這個家里,這里的火塘最溫暖,這里的飯菜最可口,這里的人最愛你。你乖乖地吃、乖乖地睡,長得又白又胖。將來長大會繡花、會養兒。將來長大會犁田地會生子。你的到來給我們大家帶來無比的歡樂。我們今天兒女成群,子孫滿堂,將來你的子孫也會站滿一屋子……”表示對新生命的歡迎和尊重。嬰兒的父母要替嬰兒感謝客人,客人還要往嬰兒的襁褓里放上一點值錢的東西,通常是錢、銀飾,多少不等。有些父母則請要好的朋友故意“撞名”,取了名字之后便給嬰兒送銀飾,這件銀飾一般終身佩戴,臨終時才取下轉給自己的兒女。

4.撞干親:給孩子撞干爹干媽。還有一種取名的方式是抬著飯桌去半路撞干親,給孩子撞干爹干媽。假如嬰兒在家中取名之后尚哭鬧不安,父母或家中女性長輩就要為其撞干親。通常選擇一吉日,嬰兒的父母親或一位女性長輩在天亮前準備好一桌飯菜,有雞、糯米飯、一杯酒,還要在桌子上擺一副碗筷到路邊靜靜等候第一個路過的成人(不論男女、不論身份、不論民族),請求與其結為干親,即成為嬰兒的干爹或干媽。還要請他(她)回家吃一頓飯,并請其為嬰兒取名、拴線和祝福。嬰兒認了干爹干媽之后,兩家就是親戚了,逢年過節都要來往。

(四)見天地儀式

見天地儀式因嬰兒的性別不同而在時間和方式上有所不同。

1.女嬰的見天地儀式。按照哈尼族的風俗,女孩出生的第三天就抱出自家的門外,帶上一些小女孩長大后勞動所需的東西,祈求一生吉利、能干。哈尼族古歌唱道:“姑娘滿了三天阿媽要抱出門,抱著長翅膀的雞鴨出門,拿著好看的針線出門,右手拿著蠶繭般的棉團出門,左手拿著鑼心樣外凸的好看紗錠出門。蒼天是眾人的篾帽,所到之處都蓋著;大地是眾人的腳踏處,走到哪里都平安。”雞鴨是獻祭天地的犧牲,針線、棉團、紗錠象征著紡織的過程和技藝。哈尼族先民有著悠久的棉紡歷史,哈尼人生活在“諾瑪阿美”時白棉就已經成為與外族交易的主要物質了。在哈尼族的傳統文化觀念中一個出色的哈尼姑娘是紡線織布的能手。

2.男嬰見天地儀式。按照哈尼族的風俗,男孩來到這世界上滿九天就要抱著出門,帶上男孩長大后生活勞動所需的東西,祈求一生吉利、精明能干。哈尼古歌里唱道:“兒子滿了九天要抱出門,抱著長翅的雞鴨就出門,腰后要插戥子出門,肩后掛著秤桿出門,肩上扛著弓弩出門,腋下挎著箭筒出門,箭翅挾著尖刀草葉出門,弩扳機和箭槽安上老牛角出門,拿著堅韌的羅簿樹干做的弩身出門,拿著倮恒紅藤做的弓弦出門,拿著好看黃竹片做的弓板出門,拿著涂上黑毒蛇液的箭苗出門。”雞鴨是祭獻天地的犧牲,戥子、秤桿、弓弩、箭筒等具有男性特征的工具性飾物象征著經商、狩獵的行為和能力。哈尼族一直保持著“攆山”的傳統,在哈尼族的傳統觀念里一個優秀的哈尼男子應當是善于經商和狩獵的。

(五)認舅舅儀式

哈尼族以舅舅為最大,認為“舅舅不大,外甥不長”,“天上算太陽最高,地上數舅舅最大”。認舅舅是每個新生兒必須履行的禮俗。

認舅舅的那天,一早起來母親就把嬰兒的臉洗干凈,穿戴一新,在孩子的腦門上點一指鍋煙子,帽子上拴一個大蒜、一枝紅泡刺兒以避邪。如果舅舅家不在本村,母親還必須在孩子的腳踝、手腕處戴上野姜皮,在孩子的額頭上抹上黑煙。在哈尼人看來,在村寨之外是沒有寨神、神靈庇佑的,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保佑新生兒離開哈尼村寨后靈魂不會受到邪魔的侵害。然后,母親背著嬰兒,肩上挎著裝有炒黃豆、熟雞蛋和糯米飯的布包,手持一把傘、一把鋸鐮,前往舅舅家。路上遇見迎面而來的人,不分民族和男女,母親都要滿面笑容地抓一把香噴噴的炒黃豆遞上來。遇到這樣的情形,人們都不拒絕,接過炒黃豆,說幾句祝福的話語。經過小溪或小河時,要找一塊扁平圓滑的小石頭先扔過去,看清石頭落下的地方,到了對岸,把原先扔過去的那個小石頭找到后,存放在一個穩妥的地方,然后坐下來休息,吃糯米飯和雞蛋,并將雞蛋殼放在橋頭邊上。此時若有過往路人,也一定要邀請他一同享受。

到了舅舅家,按照哈尼族的傳統習俗,舅舅要特意給外甥送一只麻母雞和一個小巧精致的撲水罐作為特殊的紀念禮品。在舅舅家三五天后返回,到了來時休息過的地方,找出原先放置的那塊小石頭又扔回去,然后再過溪河。

在哈尼人看來,孩子是由母親所生,而母親來自舅舅家,沒有舅舅家的血緣就沒有親生的母親,沒有母親就沒有孩子。通過認舅舅的儀式來確認和銘記生身母親的血緣祖根。

(六)賀生儀式

哈尼族傳統觀念認為,在娘家生產和坐月子會奪走娘家的福分,因此,孕婦忌在娘家生產和坐月子。孕婦在婆家生產之后便要安心休養,不參加重體力勞動,不著冷水,夫妻不同房。嬰兒滿月前,產婦娘家母親一輩的女性要選擇一吉日集體前往賀生。在此之前,娘家人不可以單獨前往探視。日子的選擇主要根據新生兒的生辰八字而定。

前去賀生的人是產婦母親或者父親的同輩姐妹,包括母親的姐妹、嫂子、弟媳婦,父親的姐妹、堂姐妹、嫂子、堂嫂、堂弟媳等。賀生是哈尼族的古規,嬰兒的外婆一般要換上傳統長衫,裹好包頭,戴上耳環、戒指等銀飾品,以示鄭重。其他隨行的婦女,除了與產婦關系比較親近的女性要穿黑蕊長衫外,一般只用穿民族服裝就可以了。哈尼族古規規定,在前往賀生的人群中還必須至少有一名幼童參加,象征著家族人丁興旺、香火不斷。每個前往探視的人須帶一只活母雞和至少一件嬰兒服飾用品。嬰兒的外婆則需要準備一套嬰兒貼身穿的衣服以及多塊包布。探視人群將帶來的母雞交給產婦夫家,休息片刻之后,去盡身上的熱氣方可進入產婦的房間。產婦娘家的“勢力”從賀生人群所送母雞的數量上可以體現出來。賀生帶來的母雞都要由嬰兒的外婆用井水澆于雞尾、雞翅、雞頭,表示除邪,然后交給產婦夫家宰殺。

前來賀生的婦女們進入產婦的居室,輪流抱抱嬰兒,分別說一些祝福贊美的話。初為人母的產婦和娘家人一起交流養育嬰兒的心得體會。外婆拿m準備好的嬰兒包布和新衣裳,并且取來針線象征性地在包布和新衣裳上縫幾針,以表示將外婆的心意附著在衣物上了,從而保佑孩子。

產婦娘家親戚探視寒暄的時候,其夫家已經備下豐盛的晚餐。外婆以及主要的親戚被邀請坐到堂屋里和新生兒的奶奶等父系主要女性親戚坐在一桌,由年齡最長的女性念誦祝詞并率先動筷。雙方女性長輩互相寒暄,交流對新生兒的評價和贊美。席問,嬰兒母親把孩子抱出來交給外婆,由外婆一邊念誦祝福之辭一邊當眾給孩子換上自己帶來的一身衣裳和包布,最后用襁褓仔細包裹好,再交還給孩子的母親抱回。晚餐結束后,賀生的婦女告辭。主人家給每人備了一只雞腿、糯米粑粑、雞蛋帶回去。自此,嬰兒便算是兼得父系和母系雙方族人和神靈的共同護佑。

賀生儀式結束后,母親娘家人便可以隨意前來探視。滿月后,外婆還要再次前來看望外孫,并將繡飾精美的背衫送給孩子的母親,專門用于將新生兒背負在身后。一般來說,嬰兒出生兩三個月后,母親就可以用背衫把孩子背在背上,以方便自己在照顧嬰兒的同時可以騰空雙手做事情。

三、哈尼族誕生儀式的倫理內涵

哈尼人通過誕生儀式表達了他們對生命的祝福和期待,展現了哈尼族把人生過程與幸福長壽、勞動價值、血緣根基、家庭(家族)關系聯結起來的民族倫理文化,進而表達了哈尼族對自身理想人格的追求。

“人格”一詞源于拉丁文persona,最初的意思為面具,在后來的歷史文化發展中,人格的詞義不斷引申,在不同學科形成了多維的文化內涵:如在心理學中,人格被視為“性格、氣質、能力等心理特征的總和”;在法學中,人格被看作是“權利、義務主體”;在社會學中,人格被定義為“特定心理特征和行為方式的統一結構”等。理想人格是人格的完美形式,是一定社會的道德要求和道德理想的最高體現。一個民族的理想人格與這個民族的倫理文化有著緊密的聯系,理想人格的發展過程即是個體基于一定的社會倫理關系培育道德品質的過程,貫穿于一個人的生命始終。

雖然哈尼族沒有關于理想人格的理論化、系統化的表述,但是在哈尼族的神話傳說中已經注入了哈尼人對于理想人格的追求。將自身視為神之子民的觀念是眾多民族共有的文化特點,哈尼族的獨特之處在于,將神與人的聯系具體化為神人之間血緣上的派生淵源關系,這從他們世代延續的始于天神的連名譜系傳統中可見一斑。哈尼人自認為是天神的血緣嫡裔,天神賦予人以物質軀體和精神,因此人與神相同,人性中賦有神性,體察神意便能夠把握人性的真諦,而順應真正的人性也就是遵從了神的旨意。哈尼族的理想人格就形成于實現人性與神意圓融相通這一最高道德的過程中。人性與神意圓融相通伴隨人的生命始終,因此新生兒誕生之日即是培育理想人格之時。在哈尼族新生兒誕生儀式的展演中,內含著哈尼人塑造民族理想人格的期待。

(一)誕生儀式與幸福長壽

哈尼人通過嬰兒的誕生儀式將追求幸福與生命價值、家族發達聯系在一起,表達了他們對健康、長壽、多子的期待,對人生幸福的理解。

《尚書·洪范》第九疇說:“五福:一曰壽,二曰福,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長壽、富足、健康平安、愛好美德、壽終正寢這五個方面的內容構成了幸福的要素。“五福”之說把長壽排在第一位,其核心內容也是壽,可見長壽是中國人極端關心的永恒主題,顯示了中國人對生命價值的重視。事實上,人生的幸福都必須建筑在生命的基礎上,沒有了生命,幸福便無從談起。對于哈尼人來說,嬰兒的誕生儀式表達著他們對新生命的祝福和期待,并將延續和繁衍哈尼族倫理文化的希望寄托在代表未來的嬰兒身上。在哈尼人看來,伴隨著新生命的誕生生命個體就具有了12個魂,但是這些魂隨時都有可能離開生命個體,而魂一旦離開軀體,人就會生病甚至死亡。所以哈尼族十分重視新生命誕生后對其靈魂的安撫和保護,不僅要虔誠地祈求祖先的保佑,而且還要用“抹黑灰”的方式作為新生兒來到人間的標記,為新生兒拴上護魂的黑色棉線,慎重地處理新生兒衣胞,以保證12個靈魂都完整地附著在新生兒的身體上,保證新生兒健康成長、長命百歲。

哈尼族社會是一個以父系血親家族為本位的社會,哈尼人將個人的一切都與家庭、家族聯系起來。哈尼族十分強調婚姻的傳宗接代、香火永繼,只有不斷地延續家族“香火”,家族才能后繼有人,整個民族才能不斷地繁衍生息下去,因之,人丁興旺便成為了哈尼人個人幸福的體現。哈尼族在新生命誕生的時候,父親抱著一只雞去外婆家報喜、外婆家抱一只與之相配對的雞讓新生兒的父親帶回家這一誕生儀式的環節,生動地展現了哈尼族對新生兒追求美好姻緣的期待、對新生兒承載“繼香火”的期待。

(二)誕生儀式與勞動價值

哈尼族認為神賦予人生價值于此岸世界和彼岸世界的統一,生活在此岸世界的人在履行對家庭、家族、村落、祖先和神靈的義務中獲得價值,彼岸的祖先靈魂則在守護此岸子孫的幸福中達到永恒。這兩個世界彼此觀照、相互依存的環節共同構成了人生意義的全部,具有理想人格的人能遵從神意,完成這些人生義務。死亡是沒有歸者的旅途,祖先在彼岸世界對義務的履行雖然無法直接展現,但是哈尼子孫對此深信不疑,于是在生的此岸世界,他們努力踐行自己的本分。哈尼人將家庭、家族的目標視為個體的目標,將村落的理想作為個體的理想,將人的價值融入到每天的飲食起居之中。哈尼族在誕生儀式中十分強調勞動的價值,取名儀式在模擬勞動的過程中進行,見天地儀式讓新生兒帶上長大成人后勞作所需的工具,祈求新生兒一生平安、能干。可見,在人生的起始哈尼人就對勞動的價值予以了特別的強調,在他們的觀念中,從事勞動是人生的義務,人活著就要吃苦耐勞、操持家務和含辛茹苦地生兒育女,以實現豐衣足食的幸福生活,在勞動中使個人的生命獲得意義。哈尼人的勞動倫理觀由此而得以展現。

(三)誕生儀式與血緣根基

誕生儀式中去外婆家報喜的儀式、認舅舅的儀式、賀生儀式是哈尼族尊敬母親和重視舅權血緣倫理的集中體現。舅權通常被認為與家庭、家族的祖先、神靈有著直接的聯系,尊重舅權就是尊重祖先、尊重神靈。舅家對外甥的認定是舅家對自家血脈的認定和期待,是舅家權利的展示。通過這些儀式嬰兒便得到了母系一方族人和神靈的護佑。以儀式來確認和銘記生身母親的血緣祖根成為哈尼族倫理文化中的一種傳統方式。從哈尼族嬰兒誕生儀式的實踐來看,每一個儀式參與者按照各自的責任參與到嬰兒的誕生儀式之中,儀式將血緣關系、姻親關系、血緣之外的擬構關系等都聯系在一起,使這些關系在誕生儀式中得到重新確認并加強,展現了一個龐大的社會倫理關系網絡,為哈尼族社會的有序運行奠定了血緣倫理的根基。與西方社會的契約倫理不同,中國傳統倫理文化是建立在血緣關系、姻親關系、血緣之外的擬構關系基礎之上的,從而形成了有異于西方文化的社會倫理秩序。這樣的血緣倫理是中國傳統倫理文化的特色,也是中國人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倫理基礎。哈尼族作為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分子,承接并延續了血緣倫理的文化傳統。在現代社會,雖然契約倫理被視為是與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倫理形式,但是對于包括哈尼人在內的中國人而言,血緣倫理依然有著很強的生命力。

上一篇: 科學方法論 下一篇: 招聘工作方案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日韩不卡在线视频 | 中文字幕乱码免费专区精品视频 | 亚洲中文字永久在线 | 色综合久久久久网 | 在线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 一级黃片刺激髙潮在线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