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0-19 23:21:10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角的初步認識教案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數學
課題
課型
新授
課時
1
教材分析
《角的認識》是人教版小學二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內容,是在學生直觀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圖形的基礎上學習的。這部分內容是學生今后進一步學習角的重要基礎,也是培養學生空間觀念的重要內容之一。
學情分析
在生活中,由于學生已經具備了有關角的感性經驗,所以聯系生活實際開展教學有助于他們更好地學習。教學時,結合學生已有的知識背景,從學過的平面圖形出發,多組織學生進行一些活動,豐富學生對角的認識。
教學目標
1、結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動,初步認識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及它的特點,初步學會畫角。
2、在豐富多樣的活動中,豐富對角的直觀認識,培養空間觀念。
3、積極參與觀察、操作、歸納等學習數學的過程,并在學習過程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
教學重點
1、形成角的正確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初步學會用尺子畫角。
2、掌握畫角的方法,通過直觀演示,初步感知角有大有小。
教學難點
知道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與邊張開的大小有關。
教具準備
PPT、尺子、練習紙、圓紙片、小棒
教學步驟
一、開門見山,揭示課題。
昨天同學們觀看了微課視頻,認識了一個新的圖形,叫做什么?(角)
這節課我們就來認識和研究角。(板書:角的初步認識)
二、回顧微課,探究新知。
1、猜一猜,從常見的平面圖形引出“角”。
同學們,屏幕上的這些圖形被紙片遮住了,你能猜出它們分別是什么圖形嗎?
生一一說出。
師:你是憑什么猜出這些圖形的?
生:根據露出來的角。
2、引導學生歸納角的共同特征。
師:這些角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生:有一個頂點和兩條邊。
3、(課件)出示:判斷下面哪些圖形是角。是的請畫“√”,不是的畫“×”。
生獨立完成,同桌交流,全班匯報。
三、學會畫角,加深認識。
1、課件演示畫角的方法。
2、畫角應該注意什么?
生1:用尺子畫。
生2:先畫一個頂點,再畫兩條邊。
3、生獨立嘗試畫角。
師巡視,投影學生作品,其他同學評價學生作品。
四、初步感知角的大小。
1、每個同學從學具盒里拿一個角,你拿到的角是長方形上的角嗎?
指名學生到講臺比一比,引導學生感知角有大有小。
2、比較下面兩個角的大小,大的畫√。
引導學生如何比較角的大小,初步感知角的大小跟邊張開的大小有關。
3、角的大小和邊的長短有關系嗎?
觀看小故事:紅角和藍角之爭。
小結:角的大小與兩邊張開的大小有關系,與邊的長短沒有關系。
五、操作活動,進一步深化角的認識。
1、請同學們拿出兩根小棒,自己做一個角,并跟同桌說說頂點和邊。
你能將角變大嗎?能將角再變小嗎?
2、請同學們拿出圓紙片折一個角,再跟同桌比一比大小。
六、歸納總結。
同學們,這節課你們學到了什么知識?誰愿意給大家說一說。
歌謠總結:我是一個小小角,一個頂點兩條邊。
畫角時,要牢記先畫頂點再畫邊。
想知我的大與小,只看張口不看邊。
七、欣賞生活中的角。
板書設計
角的初步認識
邊
頂點
邊
角的初步認識
教學目標:
1.結合現實生活初步認識角,能用語言描述角的特征。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稱,初步學會用直尺畫角。知道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與兩邊叉開的大小有關。
2.通過動手操作,培養學生觀察、實踐和空間想象能力。
3.進一步感受數學知識與生活的密切聯系,產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初步認識角,形成角的正確表象。
教學難點:角的正確表象的形成
,知道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與兩邊叉開的大小有關。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小棒、吸管、圓形紙、活動角,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1.板書:角
見到這個字,你們想到了什么?
預設:生1:三角形
生2:動物的犄角
生3:幾角錢
生4:墻角、桌角......
2.你想了解角的哪些知識?
預設:角的種類、大小、組成......
3.這節課我們就來探究角的初步認識,來解決你們提出的一些問題。
設計意圖:從生活經驗中引入角,并讓學生提出關于角的知識的問題,在問題引領下引入新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指出角,完善“角”的表象
1.出示三角板:請生指出三角板上的角。學生根據生活經驗指角時,都會指一個點,我借助課件,脫去角的外衣,使學生發現他們所指的角變成了點,不是角了。
2.那角在哪兒呢?想想你心中的角什么樣?誰能再指指角嗎?
學生再次指角,引出指角時要摸出角的邊。讓學生同桌摸出三角板上的角,感受到角有一個尖和兩條邊。
3.借助課件,指出三角板上的三個角。
4.脫去角的外衣看到角。
5.同桌指出學習單上物體的角,然后每人在自己的學習單上描出一個角,再全班匯報交流,檢查所指的角對不對。
6.借助課件,指出物體表面上的角。
7.去掉角的外衣,抽象出角。
8.老師把記在紙上的角張貼在黑板上。
設計意圖:讓學生觀察后,運用動作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通過學生的動作語言的表達與靜態圖形特征的不一致,引發他們的矛盾沖突,從而產生對原有認知的不滿,使學生自覺、自愿地改變原有認識,在這個基礎上再一次引發他們的觀察、思考、把角的表象印在頭腦中。讓他們在經歷錯誤中不斷完善認識,正確建構了“角”的表象。
三、創造角,體驗角的特征
(一)角的組成
1.出示學具:小棒、吸管、毛線、圓形紙
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四人一小組),每人任選桌上一種學具創造一個角,然后小組同學交流,你用什么怎樣創造出了角。
2.誰來把你們小組創造的角來和大家交流交流。
(1)用兩根小棒創造的角,要追問為什么頭兒往一塊對?
突出角的尖。
(2)用吸管創造的角要折,也是要折出尖。
(3)用線創造的角為什么要請人幫呀?如果這個線不拉起來邊不直,突出角的邊要直
3.提煉角的特征
:仔細觀察這些角,你發現它們有什么共同的特點嗎?
(角是由一個頂點和兩條直直的邊組成的)
4.師先借助三角板邊摸邊說角的組成。然后請學生邊摸邊說角的組成。
5.及時鞏固角的概念
判斷,并說明理由。下面的圖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設計意圖:學生使用學具創造角的過程中,把握住角的本質特征,建立了“角”的表象。
(二)角的大小與兩邊的關系
1.游戲:小組比賽,哪組創造的角最大。規則:用黑板上長短不同的磁力貼擺出最大的角。
先確定誰先選,然后比賽,發現角的大小與兩邊的長短沒有關系,與兩邊叉開的大小有關系。兩邊叉開得越大,角就越大;叉開得越小,角就越小。
2.出示:小兒歌鞏固
小小角,真簡單;
一個頂點兩條邊;
想知角的大與小;
要看開口不看邊。
設計意圖:通過游戲活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突破了角的大小與邊的關系這一教學難點。
四、強化特征,體驗畫角
(一)畫角
完任務單
任務一:試著畫一個角,然后跟小組內的同學說說畫角的步驟。
預設學生畫角的方法:
生匯報畫角的步驟:
生1:我先畫一條線,再畫一條線。
生2:我先畫一條線,再從它的一端挨住,畫另一條線。
生3:我先畫一個頂點,從頂點出發,向不同方向畫兩條線。
任務二:試著畫出3個不同的角。
設計意圖:在畫角中鞏固了角的組成,強化了角的特征。
(二)
給角起名:
為了方便叫角,我們可以給他們起名字。
1.我們怎么標注角的名字呢?從一條邊到另一條邊畫一條弧線,要離頂點近一些,最后在弧線的旁邊寫上它的名字。(在黑板上標注)
這個角讀作:角1(板書)
2.一般我們除了用數字給角起名字,還可以用字母,比如:角A,角B等
3.角有了名字,我們怎么記錄呢?
數學講究簡潔,對于角,我們除了能用文字表示它,還能用符號來表示。
表示角的符號“∠”。這個符號與<的相比,有什么不同呢?
那么這個角就可以記作:∠1
(板書:寫作:∠1
)
4.
給你剛才畫的角起個名字吧?把讀作和寫作寫出來。
設計意圖:學會記角。
五、回歸生活,深化認識
1.我們的生活中,許多物體的表面都有角,你們發現了嗎?指名說一說。
1.結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動,使學生初步認識角,會判斷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
2.初步學會用三角板或直尺畫角;使學生知道角有大有小,初步學會比較角的大小。
3.經歷觀察、操作等數學活動,培養學生的操作能力和初步的空間觀念。
4.通過小組合作、集體交流等活動形式,學會與人合作,與人交流,初步形成評價意識。
教學重點:認識角及其各部分的名稱,知道角有大有小。
教學難點:比較角的大小
教具準備:大的活動角、三角板、任意形狀的紙、課件。
學具準備:活動角、折角用的紙、三角板、直尺。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師:(師手舉五角星)這是什么?它為什么叫五角星?師:對!因為它有5個角。(師指5個角)板書課題:角
在我們的生活中像這樣的角還有很多很多,今天我們就來認識角。
(評析:課一開始就舉示五角星,讓學生認識、猜想其名稱來由,一開始就抓住了童心,簡潔明快地把學生帶入了新知的大門)
(二)聯系實際感知角
1.課件出示38頁主題圖
(1)出示校園圖并配上音樂
師:這是我們美麗的校園圖,其實這幅圖就在書上,請小朋友打開書,翻到38頁。
師:在這幅圖中,哪些物體的表面有角?請同桌的小朋友互相說一說,然后再說給全班的小朋友聽。
(2)學生匯報。(做操同學伸開的雙臂、足球門……)根據學生的回答用課件依次閃爍這些角。
(3)學生回答完后把校園圖的剪刀、紅旗和鐘面放大,課件依次把藏在這三個物體身上的角平移下來,并閃爍。
(評析:本節課中,從直觀感知抽象出角的幾何圖形是教學的關鍵,注意充分發揮了多媒體計算機的教學功能,直觀、形象的展現知識的形成過程。)
2.找生活中的角。
小朋友會從圖上找角了,那你能從學習用具中、教室的周圍找到角嗎?請把你找到的角指給同桌的小朋友看。
(通過找生活中的角,豐富學生對角的感性認識,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三)操作探究,認識角
1.利用實物輪廓描出角的圖形
(1)根據學生回答生活中的角,老師順勢選幾個實物,把實物的角描在黑板上(分別描銳角、直角和鈍角,學生找一個描一個)。
(2)師:請小朋友也利用你們桌上的學習用具在白紙上描出一個角。
在展示臺上展示學生描的不同大小的角。
(評析:通過描角很自然地把實物中的角與角的幾何圖形聯系起來,增強了角是源于生活的認識,實現了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的過渡。)
2.定義角的特征
(1)師:小朋友從圖中和生活中找到這么多的角了,那這些角是什么樣子的呢?把它說給同桌的小朋友聽一聽。
匯報:有一個尖尖。有2條直直的線。
(2)定義邊和頂點。
在板書的第一個角上寫出角的各部分。
(評析:由于有大量的感性材料作支撐,形成了角的正確表象,學生很自然地掌握了角的本質特征。)
3.練習
師:今天小精靈也來參加我們的學習。課件出示小精靈跑出來說:嘿!小朋友,大家好!我是小精靈。我也學會了角的知識,下面是我畫的角,我畫對了嗎?
(評析:練習中用擬人化手法創設情景,使練習生動有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
4.學生折一折角
(1)師:小朋友會判斷什么是角了,那你們能用這張紙折出一個角嗎?比一比誰折得又對又快。
(2)在展示臺上展示小朋友折的角。(把你折的角指給小朋友看一看。抽3個小朋友折的3種類型的角。)A.判斷折出的角是否是角。B.那你能指出這個角的頂點和兩條邊嗎?
(3)請把你們折的角舉給老師看一看!
(評析:在動手操作中觀察,在手腦并用中獲得感性知識,形成角的正確表象,從而親身感受學習的樂趣,成為學習的主人。)
(四)畫角
1.師:小朋友!你們已經會描角和折角了,一個角有幾個頂點?幾條邊?
課件隨著學生的回答用鉛筆在屏幕上點一點,閃動幾下,然后從這一點用直尺和鉛筆向不同的方向畫兩條線畫成一個角。
師:小朋友你們能用直尺像這樣畫一個角嗎?在白紙上試一試。
2.展示學生畫的角。師:先畫什么?再畫什么?
(五)教學角的大小
1.感知角的大小
(1)師:小朋友會畫角了,那你們能用桌上(老師手提袋子)兩根塑料棒做一個角嗎?
學生操作做角并展示。
(2)操作活動角
師:你能把手中的角變大一點嗎?再大一點,把角變小一點,再小一點。
(3)師:如果要把老師的角變大點怎么辦呢?對,拉開一點。再變大點怎么辦?變小點怎么辦?
小結:看來角是有大小的,兩邊拉得越開,角越大,兩邊合得越攏,角就越小。(師拿活動角)
那么我們來看小精靈和小山羊做的角誰大。
2.比較兩個角的大小。
(1)師:誰的角大呢?
(2)后來小山羊又畫了一個角。
課件出示小山羊跑出來說:我畫了一個角,這個角與三角板上的一個角一樣大。
師:你們知道是三角板上的哪個角嗎?(老師手舉三角板)用三角板比一比。
學生指出是三角板的哪個角。
師:小精靈也畫了一個角,這兩個角誰大呢?猜猜看。
(3)師:那好,我們一起來比一比,(課件移動三角板的一個角去比)小山羊畫的角與三角板的這個角(一樣大,學生回答。),小精靈畫的角也和三角板的這個角(一樣大),小山羊和小精靈畫的角怎樣?(一樣大。)
老師小結:雖然這2個角的邊長短不同,但是大小是一樣的。
(評析:讓學生理解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是教學的一個難點。因為學生認知水平還處于具體形象階段,其思維活動需要一定的感性材料作支持。于是,在教學這一環節時,先讓學生通過活動角感知角的大小跟兩根塑料棒張開的大小有關,再出示兩組小山羊和小精靈畫的角,第一組是一眼就能判斷兩個角的大小,第二組不能一眼判斷出兩個角的大小,通過課件移動三角板的一個角去比這兩個角,得出它們畫的角一樣大,從而理解了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只與兩邊叉開的大小有關,這樣就達到了變抽象為直觀,變靜為動,化難為易的目的。)
(六)練習
師:小精靈還有一些問題要和小朋友討論
1.(出示課件)小精靈跑出來說: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發現小朋友學的真不錯!我還想和小朋友一起討論一個問題,下面的圖形有幾個角?
(2)小精靈還有1個問題要和小朋友討論,下面的圖形有幾個角。
學生回答,可能1個、2個、3個的都有。師:那究竟有幾個角呢?請把你看到的角指給同桌的小朋友看。
匯報,用課件分別閃爍這3個角。
小結:其實從一點引出2條直直的線就是一個角。
(評析:學生在各自獨立思考的基礎上,一起討論,互相幫助,共同解決問題。最大限度地給學生以活動的空間,使知識的獲得有活力、有創造力。)
(七)課堂總結
小結:這一節課我們學習了什么?通過學習,你學會了什么?
《角的初步認識》這一教學內容是學生在已經初步認識長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教材從引導學生觀察實物開始逐步抽象出所學幾何圖形,再通過學生實際操作活動,加深對角的認識和掌握角的基本特征。教材中不要求掌握角的定義,只要求學生認識角的形狀,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會用直尺畫角,教材中還特別注意讓學生動手操作,折(紙、制)角、畫角、用三角板確定直角角等,以促進學生空間觀念的發展。在整堂課中,我除充分發揮多媒體計算機的教學功能,通過它的形、聲、色、動、靜的變化,形成鮮明的表象,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啟迪學生的思維;還想方設法,創設生動活潑的教學情境,讓學生整堂課都處在“好奇”、“好學”的高昂學習情緒中, 按照觀察感知、操作成象、抽象概括、實踐創新這一模式進行,使教學過程始終吸引他們主動去探索問題,發現規律。角對于二年級學生來說比較抽象,學生接受起來較困難,因此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角,整個課時將觀察、操作、演示、自學討論等方法有機地貫穿于教學各環節中,引導學生感知的基礎上加以抽象概括,充分遵循了(從)感知(經)表象(到)概念這一認知規律,采取了找一找、看一看、摸一摸、折一折、畫一畫、想一想、說一說等教學手段,讓他們在大量的實踐活動中掌握知識形成能力。并充分發揮現代教學多媒體組合的優勢,通過形象生動的教學手段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把靜態的課本材料變成動態的教學內容,讓學生在動手中思維、在觀察中分析,把外在可見和內在不可見的角印在大腦里。從而進一步調動他們的學習興趣,努力做到教法、學法的最優結合,使全體學生都能參與探索新知的過程。
教學實況描述: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初步認識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學會用尺子畫角;會用直角符號表示直角。
過程與方法目標: 引導學生從生活中的角過渡到對數學意義上角的認識;通過讓學生觀察、操作分析、比較來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發展學生獨立學習能力和創造意識。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學習,讓學生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充分體驗數學與自然及人類社會的密切聯系,增強對數學的理解和學好數學的信心,增強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創設平等和諧、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培養學生互相協作的精神。
教學重點:讓學生形成角的正確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初步學會用直尺畫角。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畫角的方法,使學生通過直觀感知理解角和直角。
教具準備:課件 三角板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同學們,你們喜歡手工制作嗎?“喜歡”,學生回答。老師也非常喜歡,快來看,這是我的作品……(出示五角星)同學們觀察一下,五角星上有許多的……角。
對有許多的角,同學們觀察的真仔細。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研究一下角的知識吧!(板書課題:角的初步認識)
(設計意圖:通過這個環節,讓學生直觀感受生活中的角。)
二、操作實踐,感受新知
1.找角
(出示情境圖第1頁)在這里我們還能發現哪兒有角,你能找一下嗎?
學生自由發言(電視上有角,三角板上有角,扇子上有角……)
他的教室里藏著許多的角,那我們教室里有哪些角,你能找一下嗎?
(學生發言,找教室里的角)
“角”有時非常的淘氣,常常藏在我們周圍的事物中,你能把這些物品中的角找出來嗎?(課件第2頁)學生匯報。
(設計意圖:再一次讓學生直觀感知生活中處處有角。)
2.指角
出示三角板,讓學生用手來摸一摸角。學生由于只對實物中的角有感知,可能用手指這個尖尖的“點”。
老師要明確:這個點不是角,只是角的一部分。通過引導,讓學生能完整的指出一個角(指出尖尖的點,直直的邊),讓學生拿出三角板自己動手完整的指出一個角。
3.認識角的形狀和組成
通過指角,讓學生總結角的形狀。這時學生對角有了初步認識能初步總結出角是“尖尖的,直直的”(出示課件第2頁,把角從實物圖中表示出來,把實物去掉抽象出數學上的角),并告訴學生,像這樣的圖形都是角。(出示課件第3頁)讓學生總結角的組成:角是有1個尖尖的頂點和2條直直的邊組成的。(小小角真簡單,一個頂點兩條邊。)
4.畫角
怎樣畫一個角呢?先畫什么?再畫什么?教師邊說邊示范畫角。(課件第4頁)把學生花的角通過大屏幕展示給學生,對畫得不規范的學生給予指導,規范畫角過程。然后先讓讓學生總結畫角的步驟,老師引導。(畫角時要牢記,先畫頂點再畫邊。)
(課件第5頁) 出示兒歌:
小小角真簡單,一個頂點兩條邊,
畫角時要牢記,先畫頂點再畫邊。
5.折角
(課件第6頁)讓學生動手操作親手折一個角,展示學生的作品,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出示扇形角,讓學生明確扇形角只有一角。通過扇形角,讓學生進一步明確:角是有1個頂點和2條直直的邊組成的。
(設計意圖:通過以上各個活動,讓學生清晰的認識角的形狀,角的組成,把認識的生活中的角提升到對數學意義上角的認識,從而抓住了本節課的重點。)
三、自主訓練(一)
(課件第7頁)出示練習題1,讓學生分析出示的圖形是否是角,不是角的,要求是學生說出原因,鞏固學生對角的認識。
(設計意圖:通過自主練習,讓學生辨析角,達到鞏固新知的目的。)
四、認識直角
把鞏固訓練中出現的角讓學生分類,(課件第7、8頁,出示分類后的直角)學生很自然的會把直角分成一類,這類角和三角板上其中的一個角一樣,我們把這樣的角叫做直角。讓學生尋找我們周圍的直角,加深學生對于直角的印象。為了便于把直角和其他角區分開來要給學生標上直角符號(課件第9頁),展示標出直角符號的直角。展示鐘表上時針、分針構成直角的情況,加深學生對直角的認識(課件第10頁)。
(設計意圖:通過這個環節,讓學生認識特殊的角——直角,既鞏固了對角的認識,也為以后角的分類做好了準備。)
五、自主訓練(二)
(課件第11頁)出示課本25頁自主練習2,讓學生找圖中的直角,并用直角符號表示出來。給學生總結,可以用三角板上的直角來對比判斷一個角是否是直角。
(設計意圖:這個環節鞏固對直角的認識。)
六、課堂小結
今天同學們在角的樂園里玩得開心嗎?你有什么收獲?
(設計意圖:談收獲,梳理知識,總結提升認識。)
七、欣賞生活中美麗的角
鐘表、凳子、摩天輪、央視大廈、鳥巢、盧浮宮、風車………
(設計意圖:通過展示生活中各種各樣美麗的角,讓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感受到數學的魅力,增強對數學的理解和學好數學的信心,增強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創設平等和諧、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
教學預設與實踐的對比分析:
教學預設符合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在喚起學生已有經驗的基礎上,教學實踐表明通過動態的過程把這些角抽象出來,學生通過仔細觀察,感知數學上的“角”的形象。
觀察與動手有機結合。動手做角,加深對角的認識與理解。小組活動時提供給學生材料,學生可以借助這些材料做出角,學生展開活動時,我參與學生中間,及時采集有用信息,這個過程也是學生思維層次的展示天地,也看到了孩子們多向思維的火花在課堂中不斷地閃現。這樣, 學生在“做”中學,對開發學生的智力、培學生學習的能力是十分有益的。
教學環節符合學生認知規律。是有效的教學,教學預設與學生的活動能有效結合。
教學反思與感悟:
一、首先這節課所確定的教學目標都基本完成。
第一個環節老師出示手工制作“五角星”,學生通過觀察,很輕松的發現“角”,知道這是角。這是最直觀的認識。第二個環節,在信息窗中,生活中找角,這里有好多不同的角,再一次直觀認識不同的角。這時對角的認識,形成的印象還是模糊地。第三個環節,感受角,也就是摸三角板上的角,感知角的樣子,感知角的組成,此時學生對角的認識和理解,已經是由“物”到“形”,第四個環節,用語言描述角,在三角板上摸出一個完整的角,此時,學生對角的認識已經走向明朗化。第五環節的畫角,第六個環節的折角,第七個環節的認識特殊的角——直角,通過各個環節的展開,“角”在學生的頭腦中的印象走向清晰化。
最后,通過課堂小結,欣賞生活中的角,在美感教育中完成本節課。
這樣設計符合學生的循序漸進的認知規律。
二、整個課堂立足于學生的主體發展,體現了“以生為本”,重視學生的主體參與,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使學生在輕松的自主探究中獲得新知。
教學流程設計清晰。先用手工制作引入課題激發學生探知生活中數學的興趣,通過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豐富他們對圖形特別是角的感性認識;其次,從生活實物中抽象出平面的角,引導學生把原始概念提升成為數學概念,掌握角的特征,并能夠根據一定的標準對角進行判斷并分類;最后,動手實踐,鞏固新知。整個過程,環環相扣,點撥到位而不越位,學生的學習氣氛濃而融洽。
此外,整個教學過程于老師都注意與學生的互動,讓學生在活動中逐漸體會到數學的本質,體驗了學習的快樂。
師:出示一把勺子和一把小刀
“比比,它們前面這兒有什么不同?”(師分別指著勺子和小刀的前端)
(生:大多數神情茫然)
生1:小刀前面尖尖的,勺子前面圓圓的。
生2:小刀前面容易劃破手,勺子前面不戳手。
(2分鐘過去了,無果。)
師:(哭笑不得,只好自我圓場)
小刀前面有個尖尖的角吧!勺子前面有嗎?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認識角(板書:認識角)
……
這一次設計,讓學生從生活中尋找有角與無角的事物,并作對比,試圖從這一過程中引出角這個概念。本以為這樣既貼近了學生的生活,又培養了他們觀察比較的能力。可實際情況事與愿違。“他們前面這兒有什么不同?”提問的目的是想以此引出下一個環節,導出角。不料學生回答說“尖尖的”、“圓圓的”、“劃破手”、“不戳手”,其實這是正常現象,我卻未能想到!至于學生是怎樣想的,即有怎樣的思考過程,根本顧不上理睬了,只是焦急地與學生糾纏。其實學生有一定生活經驗,課后反思時,我發現:他們的每一種回答,是經過了一定的思考、有某種理由的。問題的關鍵是設計提問時我預見到了什么!
事實證明:學生對勺柄和刀口的直接感性了解,往往是從外形特點或是不同的使用特性去看,看來不大會和角聯系在一起。況且角為平面圖形,從立體實物中導入也是不可取的。由于考慮不周,對學生了解不深,產生以上情況就不足為奇了!
方案二:
師:(電腦演示:伴隨《小星星》的音樂,出現夜空星星閃爍的畫面。)
小朋友們注意到沒有?平時我們畫的小星星有幾個角啊?
生1:5個。
生2:10個。(數人附和,指出凹在里面的還有五個角。)
師:(一時語塞)我們就看突出來的角,誰愿意上來指一指。
生3:(手點角尖)
師:點了一下就是一個角嗎?(師示范指角:一個點兩條邊)誰愿意再來試試?
生4:(仍然手指角尖)
……
這一次試教,想從平面圖形五角星導入。伴隨《小星星》有節奏的音樂起,創設了一幅美麗的星空圖,而后導出五角星。教后想想實有小題大做之嫌。況且一開始就選五角星為例找角,也有不妥之處,五角星上可不止五個角啊!尚未有正確完整的角的概念就讓孩子去指角,又一次忽略了二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實施效果不盡人意!
方案三:
師:(電腦出示:5個平面圖形)
每組桌上都有個布袋子,里面放有以上5個圖形。認識嗎?
師:如果不用眼睛看,你能很快從布袋里把圓片給摸出來嗎?
生:(情緒激動,異口同聲)能!
師:好!一起試試!
聽清楚要求:組長拿布袋,其他組員摸。準備,開始!
(各小組積極嘗試,師巡視,不斷激勵:加油!快點!摸到啦?摸到就舉起來!)
師:(對完成任務的小組)你們怎么那么快就摸出圓片啦?有什么小竅門哪?
生1:圓彎彎的,其它圖形的邊直直的。
生2:圓邊上滑滑的,其它圖形會戳手呢!
生3:圓上沒有角,其它圖形上都有角。
師:(引導再次對比觀察,驗證與其它圖形的區別圓上確實沒有角!)
是嗎?真棒!大家不僅能看出,還能通過手模,把有角和沒角的圖形區分開來,你們真了不起!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認識角》(板書課題)……
“我聽過了,就忘記了;我看見了,就記住了;我去做了,就理解了。”
這句話從一個側面說明了動手操作的重要性,它能促使學生在“做數學”的過程中,對所學知識產生深刻的體驗,便于知識的再創造。對于小學低年級學生來說,在把握他們年齡特征的基礎上如果能引導他們通過觀察、操作,參與各種活動去感受、接觸、體驗,學生就會更具體深刻同時準確地把握、建立概念了。
再次執教時,重在讓學生先在感受中再認角。感受,一如朱小蔓教授所說,是一種特殊的感知,它既不是單純的聽,也不是單純的看,而是各種感官作用所產生的一種綜合效應。教學的過程也就是兒童的感官共同作用的過程。在老師的引領下,讓學生看屏幕再認五個不同圖形的表象,然后不看或閉上眼睛,在小組合作中充分觸摸,感知帶有角的圖形與無角的圖形的區別,在強烈的對比中將角的形象清晰化。爾后,對照5個圖形,將觸摸的感覺通過視覺作用再一次驗證和強化。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直觀認識分數,形成關于分數的表象,會讀寫分數。
(2)過程與方法:經歷從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數的過程,通過一系列操作、討論等數學學習活動,體會到認識分數的基本途徑和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能積極主動參與生動直觀的教學活動,體驗數學活動充滿探索與創造;能克服困難,獲得成功的體驗;理解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
【教學重點】會讀寫分數。
【教學難點】理解幾分之一的意義。
【教具準備】課件。
【學具準備】學具紙。
【教學設計】
一、故事引入
1.談話出示情境圖:猴媽媽拿著4個桃子要分給兩個孩子,一個給了1個,另一個給了3個,拿一個桃子的猴子在大哭,你知道為什么嗎?如果你是猴媽媽,你會怎樣分?為什么?
2.現在猴媽媽只拿了1個桃子,該怎么分?如何表示呢?
今天我們就來初步認識這個新朋友――分數(板書:分數的初步認識)。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經歷由整數到分數的過程,著眼一個“探”字,抓住新舊知識間的連接點,知道學習“分數”的必要性。
二、探究新知
1.互動探究,認識1/2。
(1)體會分數的實際意義。
大家想想,半個桃子可以是1/2,生活中還有哪些東西可以是這樣分的?
一個蘋果、一個蛋糕……(用生活實例完整地說一說1/2所表示的具體含義。)
設計意圖:使學生進一步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
(2)動手折一折。
我們的長方形、正方形、圓形紙片上也都藏著 1/2,想不想把它找出來?請看要求(課件出示:先折一折,再把它的1/2涂上顏色)。
動手操作,動口說含義。
做完的同學同桌互相小聲說說,你是怎樣得到這張紙的 1/2 的?(學生把自己的作品貼在黑板上。)
設計意圖:主要是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發展自己,可以從各種不同的角度去進一步認識1/2,豐富1/2的表象,著眼一個“動”字。要通過有意識的追問,使學生感受到:只要把一個圖形平均分成兩份,每份就是它的1/2。
(3)判斷:下面哪些圖形(略)里的涂色部分可以用1/2表示?(通過反例沒有平均分的情況來加深學生的理解。)
設計意圖:進一步突出“平均分”在分數概念中的核心作用。
2.類比遷移,認識1/4。
聯想:課件播放,走進生活,看到這些圖片(略),你想到了幾分之一?說說你是從哪張圖片想到的?
設計意圖:再次提供給學生自主創造的機會,在動手操作中主動拓寬知識,認識新的分數;初步感受分子、分母所表示的意義。
3.讀寫分數。
三、拓展應用
1.聯想:五角星、巧克力讓你聯想到了幾分之一?
2.估計:嬰兒、成人、十歲左右的兒童的頭部占身體的幾分之一?
3.拓展:播放廣告,引導學生觀察并思考:廣告中動態的畫面讓你聯想到了幾分之一?
設計意圖:通過多種形式的綜合練習,鞏固本課基本知識點。通過尋找身邊的分數再次讓數學知識回歸到實際生活中,從頭部占人體幾分之一的估計中,還能有效培養學生的數感。
四、總結升華
(二)認識“+”號、“=”號,會讀加法算式.
(三)初步滲透應用題的基本結構.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初步建立加法的概念.
難點:會用數的組成,正確計算3以內的加法.
課前準備
(一)教具:計數器、氣球圖、游戲圖、小貓圖.
(二)學具:小圓片、小鹿卡片各3個.
教學過程設計
(一)復習準備
1.撥珠說數的組成.(老師撥珠學生說)
指名回答:左邊幾個?右邊幾個?一共幾個?
指名回答:左邊幾個?右邊幾個?一共幾個?
指名回答:左邊幾個?右邊幾個?一共幾個?
2.出示小黑板,說數的組成.
學生說,老師板書.
(二)學習新課
通過直觀演示,引入新課:
師說:請同學們從鉛筆盒里拿出1支鉛筆放在桌子的左邊,再拿出1支放在右邊.現在請把這2支鉛筆合并在一起,(讓學生做合并的動作)一共是幾支鉛筆?(一共是2支鉛筆)
師說:對,1和1組成2,一共是2支鉛筆.
1.教學1+1=2
(1)出示:小朋友拿氣球圖(一).
引導學生看圖后回答問題:
小朋友左手有幾個氣球?(小朋友左手有1個氣球)(板書1)
小朋友右手有幾個氣球?(小朋友右手有1個氣球)(板書1)
(2)出示圖(二):
師問:把這兩個氣球合并在一起,求一共有幾個氣球?(一共有2個氣球)(板書2)
指名學生敘述圖意:小朋友左手有1個氣球,右手有1個氣球,把兩個氣球合并在一起,一共有2個氣球.
(3)出現加法算式:
師說:把左手的1個氣球和右手的1個氣球合并在一起,求一共是多少?就是要把兩個數(指1和1)加起來.用加法算式表示:
先寫1(指板書1),表示左手的1個氣球,再寫1(指板書1),表示右手的1個氣球,求一共是多少個氣球,在兩個數中間寫加號(板書加號).寫加號時,先寫一橫,再寫一豎.1+1得2,最后寫等號和2.板書:
師說:這個加法算式讀作:1加1等于2.
指名讀加法算式,齊讀.
指名說:算式中的兩個1和2各表示什么?
2.教學2+1=3.
出示游戲圖.學生觀察后,回答問題:
這幅圖上畫的是什么?(同學們在做拍手游戲)
你們看圖思考:原來有幾個小朋友?又來了幾個小朋友?一共是幾個小朋友?
要求學生把這3個問題連起來回答.
先自己小聲練習回答以上3個問題.
指名回答:原來有2個小朋友,又來了1個小朋友,一共有3個小朋友.(學生邊說,老師邊畫上集合圈)
師說:要求一共有多少個小朋友,就要把這兩個圈里的小朋友合并在一起,(在三個小朋友的外面畫一個大圓圈)也就是把2和1加起來,算式怎么寫?指名說算式,老師板書:
2+1=3
誰能把這個算式讀一讀?
誰能說說2,1,3在這個算式里各表示什么?3是怎么得來的?(3是2和1合起來的.)
師說:因為2和1組成3,所以2+1=3.(指名說)
3.教學1+2=3.
(1)出示小貓圖.
引導學生看圖,然后用三句話敘述圖意:(原來有幾只小貓?又跑來幾只?一共有幾只小貓?)
先自己小聲練習說,再兩人一組互相說,最后指名2~4人說圖意.
師說:原來有1只小貓,又跑來2只,要求一共有幾只小貓?應該用什么方法計算?誰會列算式?老師板書:
1+2=3
師問:為什么用加法計算?(因為要求一共有幾只小貓,就是把1只和2只合起來,所以用加法計算)
指名讀算式、指名說算式中的1,2,3各表示什么?
(2)師問:我們不看圖,計算1+2時,怎么想得數?(想1和2組成3,所以1加2等于3)還可以怎么想?(想2加1等于3,1加2也等于3)
師說:你們說得對,計算加法時,可以利用數的組成來想得數.剛才我們看過的圖都是把兩個數合并在一起,求一共是多少,都要用加法計算.計算時,可以根據數的組成想它的得數.
(三)鞏固反饋
1.擺一擺,算一算.
(1)請同學們在桌子的左邊擺1個圓片,右邊擺2個圓片,一共有幾個圓片?用什么方法計算?(加法)為什么?
請同學們在圓片的下邊用數字卡片擺出加法算式:1+2=3.
(2)在桌子左邊擺2只小鹿圖片,右邊擺1只,一共有幾只?在小鹿圖片下面擺算式:老師行間巡視,及時指導.
指名讀算式,說一說為什么用加法計算?(因為這是把2只小鹿和1只小鹿合起來,所以用加法計算.)
2.看圖說算式:
3.看算式說得數,說出你是怎樣算的.
2+1=
1+1=
1+2=
4.做一做:
做教科書第12頁的第1題時,要求學生先敘述圖意,再填算式.第2題,要求直接填得數.
小結這節課我們知道了把兩個數合并在一起用加法計算.計算時,可根據數的組成來想得數.今天學的就是“加法的初步認識”,(貼出課題)
課堂教學設計說明
這節課是教學加法的初步認識,是學生學習加法運算的開始,也是應用題的啟蒙.計算雖然簡單,但它在本單元中起著較重要的作用,為以后學好10以內的加法打好基礎.因此要精心設計課堂教學,這節課是這樣設計的:
一、注意新舊知識的聯系.在復習準備階段的撥珠說2,3的組成、看卡片口答數的組成都是為新課鋪墊的.
二、通過實物演示、動手操作、看圖敘述圖意,使學生初步理解加法的意義.在新課前安排了讓學生自己動手擺鉛筆,目的是讓學生對“把兩個數合并在一起”有個感性的認識.最后在鞏固反饋階段,又安排了自己擺一擺,算一算,也是為了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加法的含義.
課題:認識幾分之一
第
1
課時
教學目標:
1.在具體的情境中進一步認識分數,知道把一些物體看成一個整體,并將其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表示這些物體的幾分之一。
2.體會分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初步了解分數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
教學重點:初步認識一些物體的幾分之一。
教學難點:理解幾分之一的意義。
教學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情境引入
1.同學們,你們看過動畫片《喜羊羊與灰太狼》嗎?村長今天帶了一些餅干要分給羊村的小羊們。請同學們幫村長算一算。
(1)村長把2塊餅干平均分給喜羊羊和美羊羊,他們每人得幾塊?(1塊)
(2)如果把1塊餅干平均分給喜羊羊、美羊羊、懶羊羊、沸羊羊,他們每人得到幾塊?(塊)
(3)如果把1塊餅干平均分給喜羊羊和美羊羊,每人得到幾個?()
小結:1塊餅干我們可以用數字“1”來表示,把“1”平均分成幾份,表示這樣的1份,就是幾分之一。
2.揭題:今天我們將繼續來認識分數。
二、交流共享
1.教學例1。
(1)講述:一天,羊村來了小猴一家——猴媽媽和一對可愛的小猴,村長特意買了桃子招待它們。
出示一盤6個桃子圖,提問:6個桃平均分給2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這盤桃子的幾分之幾呢?
學生獨立思考,分組匯報討論交流結果。
指名匯報,說出想法。
師小結:把6個桃平均分給2只小猴,就是把這6個桃看成一個整體,把它平均分成2份,每只小猴分得一份,就是這盤桃的。
(2)提問:如果是4個桃,你會表示圖中一盤桃的嗎?
讓學生把4個桃平均分成2份,表示出。
(3)追問:如果是8個桃,你會表示圖中一盤桃的嗎?
得出:把8個桃看成一個整體,把它平均分成2份,每只小猴分得一份,就是這盤桃的。
(4)思考:對比上面三道題,每份的個數不同,為什么都可以用來表示?
小組討論,指名回答。
明確:把一盤桃平均分給2只小猴,就是把這盤桃看成一個整體,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
2.教學例2。
談話:如果村長要把這6個桃平均分給猴媽媽、猴哥哥和猴弟弟,那么每份是這盤桃的幾分之幾?
出示6個桃圖,讓學生先分一分,再填一填。教師巡視,了解學生分的情況。
交流反饋學生分出的圖形,指名說說是怎么分的,并解釋表示什么意思。
3.試一試。
出示教材第77頁“試一試”題目,談話:那12個桃可以平均分成幾份?每份各是它的幾分之一?先分一分、填一填,再和同學交流。綠色圃中小學教育m學生動手分,教師巡視,了解學生分的情況。
學生交流反饋,說說是怎么分的。
討論:都是12個桃,表示每一份的分數為什么不同?
指名回答,教師小結:因為平均分的份數不同,把一些物體和整體平均分成幾份,其中一份就是它的幾分之一。
三、反饋完善
1.完成教材第77頁“想想做做”第1、2題。
(1)第1題:讓學生仔細觀察,思考要把幾個看成1份,每個是這個整體的幾分之一。
(2)第2題:讓學生填寫分數,說說把什么看成一個整體,平均分成幾份,表示這樣的一份,是幾分之一。
小結:只要把一些物體看成一個整體,把它平均分成幾份,這樣的一份就是幾分之一。
2.完成教材第78頁“想想做做”第3題。
讓學生先根據分數,在每個圖里分一分,并涂色表示。然后說說分數表示的意義,再獨立填寫,集體反饋。
3.完成教材第78頁“想想做做”第4題。
(1)學生拿出準備好的小棒。
(2)教師提出要求:分別拿出這堆小棒的和。
(3)提問:你還能拿出這堆小棒的幾分之幾?
學生兩人一組,一人提要求,另一人拿小棒。
四、反思總結
通過本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還有哪些疑問?
認識分數教學反思
今天這節課主要教學把一些物體看作一個整體,然后平均分的問題,主要是借助對圖形的觀察,引導學生通過動手操作,認識、理解一個整體的幾分之一。我并沒有直接利用課本例題,而是通過復習上學期的分數知識,把一個圓平均分成兩份,每份是這個圓的1/2。進而引出把一些圓平均分,也可以得到分數這一個新的知識。我這樣做是想將新舊知識作一個銜接,分圓片比分桃子更容易讓孩子接受。然后再進行新舊知識的比較。在分圓的過程中,讓學生親自動手分一分,涂一涂,說一說,通過這些活動讓他們真正理解把一些圓看作一個整體在平均分。
2.學生會正確地讀、寫正負數,知道0既不是正數,也不是負數。
3.引導學生體驗數學和生活的密切聯系,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
教學重點:
理解負數的意義和會正確地讀、寫負數。
教學難點:
理解0既不是正數,也不是負數。
教學過程:
一、游戲導入
師:我們來做一個說話游戲,老師說一句話,請你說出與它意義相反的話。
師:你還能舉出生活中表示相反意義的例子嗎?
【設計意圖:創設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喚起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在有趣的游戲中初步感知相反意義的量,促進學生對負數的認識。】
二、認識負數
1.了解生活中表示相反意義的量。
(1)鳳岡到六里的1號公交車下去了5人,2號公交車上來了5人。
師:老師進行這樣簡單的記錄,你們覺得這樣的記錄清楚嗎?(指名匯報)
(2)課件出示表格,學生討論。
師(小結):“上車5人”和“下車5人”是一組相反意義的量,老師這樣表示沒有區別開,你能創造一個既簡單又明了的方式來記錄嗎?同時,讓別人一看就能明白你所表達的意思。
(3)學生動手操作。
(4)指名學生匯報自己的記錄方法。(生上臺展示)
師:同學們想出了這么多的方法來記錄,很好。怎樣表示相反意義的量,數學家們也進行了長期的探索。早在1700多年前,中國的數學家劉徽就首創了兩種方法來表示相反意義的量,開始時用顏色來區別,后來用擺放位置的正與斜來區別。
(5)比較學生的記錄方法。
師:這些記錄方法,哪一種數學味最濃?
師(把加符號的兩個數字板書在黑板上):加符號的這種方法,和數學家的想法不謀而合。400多年前的法國數學家吉拉爾創造了“+5、-5”這種方法,一出現就得到了大家的認可,一直沿用到現在。
【設計意圖:鼓勵學生自己創造一個簡單明了的記錄方法,讓學生親身經歷知識的習得過程,并在創造中品嘗到成功的快樂。同時,介紹數學家的故事,讓學生了解用加符號的方法進行記錄的探索過程,拓寬學生的知識面。】
2.用符號表示相反意義的量。
師:現在我們也用加符號的這種方法來記錄一些相反意義的量。
(2)一生說例子,其他學生記錄。
3.引入正負數。
(1)師引導學生觀察黑板上的數并思考:黑板上寫的這些還是數嗎?如果是數,它們是什么數?
(2)師板書課題:負數的初步認識。
(3)課件出示數的讀法。
(可以指名學生試讀,師根據學生的理解進行講解)
上車5人:記作+5,讀作正五(這是正數)。
下車5人:記作-5,讀作負三(這是負數)。
(4)介紹正負號。
師:+5前面的符號叫正號,-5前面的符號叫負號。
師:這些數的正號,通常可以省略不寫。那負號可不可以也省略不寫?
(5)板書正負數。
師:正數只有黑板上的這些嗎?說得完嗎?說不完時加省略號。
師:負數是不是只有這些?說得完嗎?說不完時加上——(省略號)
(6)學生交流。
師:我們對黑板上的數有了新的理解,把你的理解和同桌交流一下。
4.正負數的運用。
(1)師:由于生活的需要,我們認識了負數,現在我們來看看負數在我們身邊的應用。
(2)表示零上溫度和零下溫度。
出示:零上20攝氏度,零下5攝氏度。
(讓學生在溫度計上找相應的溫度并記一記)
師(出示溫度計):零下5℃在哪里?它肯定在誰之下?我們要找零度以下的溫度,肯定在0℃以下去找。(引導學生思考零下的溫度該怎樣表示)
【設計意圖:數學源于生活,運用于生活。這個環節,引導學生從現實的、有意義的生活情景中抽取出數學問題,加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同時,通過列舉生活中的大量例子,讓學生深入理解負數的意義,使他們深刻感受到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體會數學學習的價值。】
5.思考0。
師:我們把0℃以上的溫度用正數表示,0℃以下的溫度用負數表示。那么,0是正數還是負數?(學生分組發表自己的想法)
師:0這個數比較特殊,是正負數的分界點。0就像一條分界線,把正數和負數分開了,它誰都不屬于,但對于正數和負數來說卻必不可少。所以,0既不是正數,也不是負數。
師:以前學習的0表示沒有或表示一個起點,這里的0℃是不是也表示沒有?什么時候的溫度表示0℃?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溫度計上尋找零上溫度和零下溫度,并通過設疑,巧妙地引導學生理解0的歸屬問題。】
6.用正負數表示海拔的高度。
師(出示插圖):我們要用正負數表示地貌的高度,你們覺得應該拿什么作為它們的分界點?換句話說,就是把什么看作0?(學生用正負數表示地貌的高度)
師(小結):以海平面為界線,高于海平面用正數來表示,低于海平面用負數來表示。
三、鞏固練習
1.填空。
月球表面白天的平均溫度是零上126℃,記作____℃,夜間的平均溫度為零下150℃,記作_____℃;華山比海平面高2000米,記作______米,死海比海平面低392米,記作______米;哈爾濱的溫度為零下15攝氏度到零下3攝氏度,記作______℃。
2.生活中的負數。
(1)我國發射的嫦娥衛星在太空中向陽面的溫度會達到( ),而背陽面的溫度會低于( );通過隔熱和控制,太空艙中的溫度能始終保持在( )。
A.-100℃ B.21℃ C.+100℃
(2)每個足球都規定了標準重量,有三個足球分別稱重后與標準重量相比,做了以下的記錄,說一說這樣記錄的意思。
1號球:+2克 2號球:0克 3號球:-3克
(3)食品包裝袋上有“500+2g”這樣的標記,你是怎樣理解的?
3.動腦思考。
原來王叔叔在5樓,他從5樓往上2層,記作+2層,那么從5樓往下1層,記作_____層。這里把( )看作0層,如果王叔叔現在2樓,他往上2層記作_____層。同樣是4樓,為什么一會兒記作-1層,一會兒記作+2層?
第1課時
認識幾分之一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初步認識幾分之一,會讀會寫幾分之一,能比較幾分之一的大小。
2、讓學生經歷從平均分的結果中抽象出幾分之一的過程,發展形象思維及抽象概括等思維能力。
3、讓學生體會分數來自生活實際的需要,初步體會數的發展過程。
教學重點:
初步認識幾分之一,會讀會寫幾分之一。
教學難點:
比較幾分之一的大小。
教學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課題。
出示例1主題圖
提問:觀察野餐活動圖,你看到些什么?
把每種視頻都平均分成2份,每人各分得多少?
學生說出想法后,教師板書:平均分。
把2個蘋果平均分給2個同學,每人分幾個?板書:1
把1個蘋果平均分給2個同學,每人分幾個?
把一個蛋糕平均分成2份,不滿1個,只能說每份分得“半個”。這“半個”用怎樣的數來表示呢?
二、認識幾分之一
1、平均分蛋糕
引導:把1個蛋糕怎樣分可以得到半個呢?
(學生操作平均分,教師巡視指導)
交流:怎樣分的,每人分得其中的多少?
說明:把一個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人分得半個,是這2份中的1份,這1份就是這個蛋糕的二分之一,可以寫成1/2。
2、教學讀寫二分之一
先寫短橫線;平均分成2份,在橫線下面寫2;橫線上面寫1,表示這樣的1份。讀作:二分之一問:蛋糕的另一份可以用哪個數表示?每份是誰的1/2?
3、介紹分數各部分名稱
4、教學“試一試”
學生動手折正方形紙的1/2并展示。
指出:不管怎樣折,也不管折出的這1份形狀是怎樣的,只要是把一張紙平均分成2份,這樣的1份就是它的1/2
進一步要求:你還能折出一張紙的1/4嗎?折一折,再互相交流。
三、比較幾分之一的大小出示例2
1、同桌兩人合作,用兩張同樣大的圓形紙片折一折,分別涂出它們的1/2和1/4試著比較它們的大小,并說明理由
2、再折一折并涂出它的1/8,然后把1/8與上面的兩個分數分別比一比大小。討論并小結:把同樣大小的一張圓形紙片平均分成的份數越多,每一份自然就越小。
3、做“想想做做”第4題
四、實踐應用
1、做“想想做做”第3題
2、做“想想做做”第5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