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8-11 04:35:31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小學一年級數學教學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一年級小學生天真好玩,喜歡聽故事、做游戲、唱歌等。在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這些特點,創設恰當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快速地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課堂上來。如教學《10以內數字認識》時,把兒歌“1像鉛筆細長條,2像小鴨水上漂……”制成動畫課件,借助多媒體技術把動畫、聲音融為一體,為學生創設一個直觀形象的教學環境,使學生的注意力馬上被吸引到教學中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2聯系實際生活培養學生實踐能力
數學知識源于生活實踐。一年級小學生對數學的認識更多依賴于對生活的認識。因此,教學中教師要摒棄傳統“滿堂灌”的教學模式,要把數學教學和實際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如教學《認識人民幣》時,課前先讓學生到書店、超市等地方進行調查,并把不同物品的價格記下來,之后在課堂上模擬購物場景,讓學生分別扮演“收銀員”和“顧客”進行購物。這樣,既使學生在生活中得到了鍛煉,又把數學真正融入到現實生活中去,培養了學生的實踐能力。
小學階段是學生各門課程打基礎時期,這是小學生從感性認識轉化為理性認識的關鍵階段,因此,教師要耐心指導,更要科學指導。小學一年級學生剛剛接觸數學,會覺得數學過于抽象不容易理解,如果教師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很容易使得小學生產生厭惡數學的心理,這將影響學生今后對數學的學習,因此,教師要結合有效的學習方法,培養小學生的學習興趣。
一、精心設計導入內容
數學課堂的開始階段是提高一節課教學有效性的最好時段,因此,教師要精心設計導入內容,使學生在集中力最高的時候,迅速抓住教學要點并展開教學內容。例如,利用小學生剛開始接觸數學的好奇心理,教師通過比擬的方式介紹數學,也就是說用一年級小學生生活著常見的內容介紹數學。如,教師在上課之初這樣導入:1像旗桿,2像鴨子,3像耳朵,4像紅旗,5像鉤子,6像口哨,7像鐮刀,八像葫蘆,9像勺子,0像車輪等,以此來降低學生接受數學的難度。教師還可以這樣導入:在黑板上連續寫下1、2、3、4等數字,在寫的過程中讓學生大聲讀出來,并提出問題,1的后面是2,那么2比1多1,3在2的后面,那么3比2多幾?以此類推,教學生認識1至10這幾個數字,同時還可以介紹1至10的加法。這樣既增加學生思考問題的邏輯性,又減輕學生學習數學的負擔,改變傳統教學中死記硬背的教學方式。
二、利用多媒體增加學習興趣
教師可以通過現代教學手段簡化數學教學的難度,小學階段,特別是一年級小學生,對新奇的事物都會產生好奇感,教師可以利用這一點通過多媒體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教師帶領學生學習加減法時,可以將教學內容制作成精美的PPT,把學生的視覺、聽覺集中在課件上。如,學習十以內的加減法,教師先播放一段兒歌活躍課堂氣氛,然后以動畫的形式依次播放5只猴子,邊播邊提問,“這是什么動物,一共有幾只?”學生回答完畢后,播放正確答案,加一只猴子問“現在有幾只?”,再加兩只猴子問“現在有幾只”,以此類推,加到10只猴子后給全班學生以鼓勵,相反,從10只猴子依次遞減直至減為0只,請一個學習小組派一名代表到黑板處以畫畫的形式回答教師的提問,如,教師提問:“現有6只兔子,減掉2只后還有幾只”,學生畫出2只猴子得到正確答案。以多媒體的形式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既比傳統的教學方法簡潔,又可以迅速提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學生集中力最為集中的時候講授課本內容。
三、通過講故事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小學一年級的學生普遍表現出好奇心強,好動,樂于自我表現,這是小學生身體與意志迅速從家庭環境下脫離出來,形成個性的階段,教師要改變學習任務單調、乏味的外在形態,營造課堂氣氛。教師可以將學習內容編成一個一個小故事,以學生最容易接受的方式講授課本內容,使學生感知自我,增加課堂的趣味性,讓學生主動參與課堂而不是被動接受訓練。例如,教師在帶領學生學習連加連減時,可以這樣開始,同學A與同學B星期天去采蘑菇,天氣很涼爽,A、B同學采呀采呀,他們一會到小溪邊捉魚,一會在草地上捉蝴蝶,玩的開心極了,到了中午,他們一起數采到的蘑菇,此時,教師停下來提問,哪位同學為他們出個主意,看看哪種方法能夠幫助他們又快又準確的數出蘑菇的總數?當學生討論完畢后提出建議,教師繼續講故事,兩位同學回家后,將蘑菇分給C同學一部分,又分給D同學一部分,這時提出問題,“這時AB同學還剩多少個蘑菇?”。一年級小學生普遍反應小學課堂與幼兒園課堂相比,講課的速度太快而跟不上教師的節奏,教師要通過學生容易接受的教學方式帶領學生過渡到正規的義務教育教學軌道當中。
四、利用練習題鞏固學生的學習內容
練習題同樣可以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練習題一方面可以鞏固學生上課時學到的內容,一方面可以將課余時間利用起來,豐富學生的生活。例如,學習認識物體和圓這一節時,作業可以這樣布置,組織學生回家之后剪紙,分別剪出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另外畫出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當再次上課時,每個同學來比較自己的小作品。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數學來源于生活,在教學當中應該還原于生活,從生活中挖掘教學的素材,以學生熟悉的方式講授數學,改變傳統填鴨式、死記硬背的教學方式,降低學生學習數學的難度,提高教學有效性。教師以各種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學生的自信心,增加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數學教學當中轉變師生的角色,將主角還給學生,打好一年級小學生學習數學的基礎,為將來數學學習做好鋪墊。
參考文獻:
[1]鈕英敏.淺談小學一年級數學教學的激趣方法[J].學周刊,2012,25:32-33.
【中圖分類號】G623
作為一年級的數學教師,我們要從學生的認知特點出發,積極主動地嘗試不同的教學方法,讓學生真正參與到學習過程中來,成為學習的主人,為以后的數學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目前小學教育課堂提問現狀反思
1. 提問“只顧數量,不求質量”。
2. 答案被老師完全控制。
3. 候答時間過短。
4. 不注重利用課堂生成資源。
上述問題的存在,嚴重制約著課堂提問的有效性,使其低效甚至無效。
二、導語激趣
課堂導入是一堂課的重要環節,成功的導入能促進學生形成追求新知的良好的心理狀態,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人們常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教師應在上課開始,就用導語粘住學生的心,讓學生躍躍欲試。如在教學計算100 以內加法時,則可設計“考考老師”的活動,讓學生出題,老師說得數,然后老師對答如流,準確無誤。這時學生就會產生好多疑問,這時老師再提問“這是怎么算的呢”?這就激發起學生學習的興趣,進而轉化為良好的求知活動。
三、直觀教學激趣
根據小學生對具體形象的東西感興趣的特點,采取直觀教學法,把抽象的數學知識寓于具體的形象之中,使學生從看得見、摸得著的具體事物上形成數學概念,激發起學生學習的興趣。
如:在教學得數是6 的加法時,老師可以在黑板左邊貼上了5只小企鵝,邊貼邊提問:“黑板上貼的是什么?有幾只?”學生回答后,板書“5”,再在右邊貼上一只,一共有幾只小企鵝?(同時在小企鵝外面畫一個圈),問:“一共有多少只小企鵝?用什么方法計算?”學生回答后板書“+”,邊指圖邊問:“5+ 1 等于幾?”學生回答后板書:“6”。
從上面的例子清楚地看出:把兩個數合在一起,求一共是多少?這樣的情況需用加法計算。通過圖畫的輔助誘導,提高了學生學習興趣,也便于學生理解,從而使學生印象深刻。
四、活動激趣
兒童的天性就是愛動,根據小學生愛動的這一特點,為學生創設一個活動的環境,使每個學生都參與到探求新知的活動中,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五、激發學習興趣
小學生特別是一年級的小學生,天真活潑好動,而數學是一門具有高度抽象性和嚴密邏輯性的學科。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把枯燥的數字,轉變成榮譽接受的身邊熟悉事物或比較生動的小故事,以激起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
如“初步教同樣多”時,我用“孫悟空分桃”引入。話說唐僧師徒四人走累了坐下來休息,唐僧說他有點口渴,于是派孫悟空去找水喝。過了一會兒,悟空抱著15 個又大又紅的桃子回來了。八戒一看饞的直流口水,悟空見了偏逗他,他給了師傅6 個,沙僧5 個,八戒4 個。八戒一看掄起耙子朝悟空打去,他要和師傅,師弟一樣多。這下可把悟空給難住了,急的他又蹦又跳有撓頭。同學們都想幫助悟空。這時老師可以適時告訴他們有一種分法可以使他們都吃到一樣多的桃。同學們的求知欲油然而生,在這種積極的狀態下,學生會愉快地接受新知而不感到乏味,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兒歌激趣
小學生學習數學往往覺得較抽象和單調,據此,教師可以適當地將數學知識編成口訣、兒歌等,這樣不但便于學生掌握,而且使學習富有情趣。
如在學習“湊十法”時編配了“湊十兒歌”:
小朋友,拍拍手,大家來唱湊十歌,
一湊九,二湊八,三湊七來四湊六,
兩五相湊就滿十,九和一,八和二,
七三、也好湊,兩數相湊都是十,
做加做減想到它,又對又快用處大。
七、游戲激趣
小學生常常感覺不到數學學習的愉快和美妙。為促進學生的學習熱情,數學教學中應當設計適量的游戲教學活動。
游戲活動使教學具有游戲性、表演性和愉悅性,他們在游戲中能突顯出自己的能力、激發他們的創新潛能并獲取快樂。在快樂中學習,不但提高了對數學的認識而且又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所以在一年級教學時,教師既要充分準備又要抓住時機,把游戲活動和數學教學有機的結合,使數學教學變得生動有趣。如:教學識數時,可組織學生說對口令、找朋友、擊掌合數等,使學生主動參與、自主活動,主動學習。
八、競賽激趣
一年級學生都有強烈的表現欲和榮譽感,開展學習競賽活動,能使學生的學習興趣高漲,促使學生積極地動腦、動手、動口。從而能使學生在活躍課堂氣氛中學習新知識。在教學中,應常組織學生開展小組競賽、奪旗競賽,這樣活動可以極大地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
九、復習建議
教學時唯有抓住數學的本質,圍繞數學的核心知識展開復習,方能事半功倍。依靠延長學習時間固然可以有所收益,但若不是建立在準確把握學科本質組織教學的基礎上,輕則會事倍功半,重則南轅北轍,勞民傷財,誤人子弟。只有圍繞核心知識展開教學才會有效果,延長學習時間才會有意義。我們總抱怨時間不夠用,其實皆是因為沒有把握住數學的本質,沒有抓住核心知識,拎出考點所致。具體表現為:怎么講,總覺得還沒有講完,沒有講透,唯恐知識點遺漏;怎么練,總覺得還沒有練到可以胸有成竹地應付考試的程度,總覺得時間不夠用,并且這種焦灼的情緒隨著時間的推移會愈發嚴重,越是臨近考試越是嚴重。結果,自然就是學生,被老師的情緒所影響,老師和學生都在一片焦灼不安中走向考試。
總之,構建一年級數學課堂教學的方法建議還有很多,需要我們廣大數學老師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進一步共同探討研究。
參考文獻:
[1] 張媛媛. 讓數學課充滿樂趣[J]. 中國校外教育. 2009(S1)
[2] 王軍. 在數學教學中如何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J]. 中國校外教育. 2011(03)
[3] 鄭姝玨. 數學教學中應注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J]. 小學時代(教師). 2011(02)
1.讓學生擺學具,獨立思考,發現( )里可填2。
2.讓學生討論交流,因為10可以分成8和2,所以8+(2)=10。
3.用減法做,10-8=2。
這三種方法,我費了一節課的時間給學生講的很透。在上第二節課的時候,我對孩子們進行了課前測試,結果我大吃一驚,大部分孩子一臉茫然,無法獨立完成,有的甚至隨意填寫。我在跟學生的交談中,才發現他們雖然會擺學具,但具體到做題中就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了,雖然他們知道10可以分成8和2,但變成一個算式出現的時候就不知道這是什么意思了,更不用說用減法去完成題目(他們根本搞不明白等號后面的10現在怎么跑到前面來了)。農村小學,大多數孩子都是留守兒童,陪伴他們的是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這些家長對孩子的學習沒有能力進行家庭輔導,學生的學習任務都要在學校完成,家庭輔導跟不上,學生對教材中的教學方法很難理解,雖然我下了很大功夫去講解,但學生依然無法理解和接受。
通過這幾年的農村教學,我尋找了一些打破常規的方法,雖然方法“土”了些,但是學生很容易理解接受。同樣是在講這節課時,我就從多年的教學經驗和學生的理解水平出發,采用學生易理解的、簡單的土方法做了嘗試。
俗話說得好:“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課的首要環節就是導入新課,它決定著一堂課能否上成功,恰當的導入語言是一堂好課的基礎,它能夠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教師要善于設計巧妙的導語,使學生對教學內容充滿好奇,從而使他們的思維緊隨著教學思路走。如,在進行第一冊中“6的認識的”教學時,我在計數器上連續撥上1、2、3、4、5,邊撥邊讓學生數,又一個一個地撥下去,還是邊撥邊讓學生數,并大聲地讀出來,然后問:“5比4多幾?”學生回答說:“5比4多1。”教師相機說道:“由于5比4多1,所以5就站在4的后面了,那么,5的后面是幾呢?”因為學生在幼兒園已經接觸過了數字,對這部分內容不太陌生,所以,學生齊聲答道:“6。”此時教師點明課題,并板書“6”。這樣一問一答的形式,激發了學生渴望獲取新知識的強烈愿望。
二、運用教具激發興趣
一年級的學生絕大多數都喜歡運用數實物的方法進行簡單的加、減法計算。因此,教學中教師要投其所好,以小孩子喜歡的圖案作為教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在教學“得數是5的加法”時,我先在黑板上貼了4只小白兔,邊貼邊提問:“黑板上貼的是什么?有幾只?”學生回答后,板書“4”,緊接著又貼上了1只,問:“又跑來了幾只?”學生回答后,板書“1”,接著問道:“一共有幾只兔子?”同時用粉筆畫一個圈,把所有的兔子都圈起來。問:“要求一共有多少只兔子?該選用什么方法進行計算?”學生回答:“用加法。”教師板書“+”。再用雙手往一塊兒合的手勢指著所有的兔子問:“4+1等于幾?”學生回答:“4+1等于5。”學生通過觀察教具發現:求一共是多少,就是把兩個數合在一起,應該用加法計算。再如,教材中有這樣一個例題:“有10個梨,吃了4個、還剩幾個?”在教這道題時,我事先準備好了10張“梨”卡片并貼在黑板上,讓學生數一數黑板上有幾個梨,學生數了數,答道:“黑板上有10個梨。”我說:“吃了4個就是去掉了4個(同時我摘掉4張卡片),還剩幾個呢?用什么方法計算?”學生回答說:“還剩6個,用減法計算。”通過上述例子不難看出,教具可以使抽象概念變得具體,這樣不僅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而且為他們打下了剖析應用題的基礎。
三、利用實踐活動激發興趣
我們從事教育事業,就必須善于研究教育對象的心理,依據其心理特征,投其所好,方能激起他們的學習興趣。好動是兒童的天性,我們不妨抓住并利用好兒童的這一特性,讓這一特性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例如,在教學“10以內的加減法”的時候,我是這樣做的,比如:4+5=( ),我先讓學生用兩種顏色的花,分別擺出5個和4個,然后再讓他們數一數一共有多少花,這時老師再告訴學生,把兩種花合在一起,可以用算式4+5=9或5+4=9來表示。
四、采用兒歌激發興趣
數學知識的呈現形式往往是枯燥無味的,面對這種情況,我們教師一定要設計一些學生喜聞樂見的教學活動。兒歌說起來朗朗上口,也是學生較為喜歡的內容。因此,我們要依據學生特點,將教學內容編成兒歌。例如,學習“認識10以內的數”時,我運用下面的兒歌:1像鉛筆細又長;2像小鴨水中游;3像耳朵聽聲音;4像小旗迎風飄;5像秤鉤去買菜;6像哨子嘟嘟響;7像鐮刀割青草;8像葫蘆藤上吊;9想勺子能舀飯;10像鉛筆加雞蛋。
五、巧設練習激發興趣
小學一年級剛剛從只顧玩耍的幼兒園步入小學,多半學生還沒有養成學習的習慣,甚至都不愿學習。我了解到,有的學生喜歡去學校,也有的孩子不愿去學校,甚至哭鬧。他們為什么有這樣的反應呢?我認為這是一個學習習慣的問題。有的孩子由于種種原因已在步入小學之前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他們學習起來就比較容易一些。而有一部分孩子由于年齡小或其他種種原因還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所以,學習對他們來說就比較吃力,導致他們不愿學,不想去學校。
作為教師,我們在教孩子知識之前,首先要教會他們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讓他們會學習、喜歡學習,才能引領他們開啟數學之門。
二、愛心對待每一個孩子
每一個孩子他們的學習能力和水平不同,但在他們的心目中老師是神圣又值得尊敬的,對老師沒有抵觸情緒,甚至對老師的話言聽計從。比如,我的孩子,他就對老師看的特別重,別人教給他一種別的學習方法他都會質疑。又一次我教他“湊十法”的另一種方法,他瞪著眼睛說:“我們老師不是這樣教的。”直到我想辦法說服他,他才會接受除了老師之外,“別人”教給他的知識。這讓我感覺到老師在一年級孩子心中的地位。也讓我深深感受到,孩子們愛老師,那我們老師更要愛孩子,拿出自己的愛心,對待每一個孩子,相信我們的愛心會換來你意想不到的收獲。
1.1教育目標:小學重視知識與技能,幼兒園重視興趣與體驗
如表1,對比《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發展指南》)和《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中幼兒園和小學的數學教育目標可以看出,第一,幼兒園數學把“幼兒體驗數學在生活中的有用與有趣”放在第一位,小學放在第一位的是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動經驗。反映了幼兒園數學教育重視幼兒對數學的興趣和體驗,而小學重視數學基本知識與技能的掌握。第二,幼兒園數學教育對幼兒的要求以感知和理解為主,小學則要求學生獲得相關知識,能運用數學思維方式思考以及增強問題解決能力。可能源于幼兒邏輯思維剛開始萌芽,幼兒園數學以啟蒙為主,小學生邏輯思維開始發展,小學數學重視數學教育的學科性。
表1幼兒園與小學數學教育目標對比情況下載原表
表1幼兒園與小學數學教育目標對比情況
注:資料來源于《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和《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
1.2教育內容:內容互有重合,小學結構性更強
根據《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和《發展指南》的描述,幼兒園數學教育內容主要包括數、量及數量關系,形狀與空間關系,數學方法的運用三個方面。依據《課程標準》,小學數學教育內容包括數與代數、圖形與幾何、統計與概率、綜合實踐四個方面。對比可見,第一,幼兒園與小學數學教育內容存在許多重合的地方,小學的數與代數包含幼兒園的數、量及數量關系,圖形與幾何包含幼兒園的形狀與空間關系,小學的綜合實踐與幼兒園的數學方法的運用目的相似。第二,小學數學教育內容在幼兒園的基礎上有所擴展和細化,難度加深。小學數學內容增加了代數、統計與概率等內容,知識的結構性也更強,有相對完善的數學學科體系。即使有與幼兒園相同的數學內容,幼兒的學習只要求對數學知識有一個初步的“認識”,獲得一種體驗,而小學生的學習是為了掌握系統的知識體系,難度更大。
1.3教育方法:小學強調課堂教學,幼兒園重視游戲與生活
已有研究[1-3]顯示,幼兒園的數學以低結構化、幼兒中心的活動為主,重視游戲與生活對數學教育的作用;小學數學以高結構化,教師中心的教學為主,強調課堂教學和課后的練習。具體表現為,第一,幼兒園經常以游戲的方式讓幼兒在玩中學習數學。例如教幼兒學習10以內的數字,先讓他們學習數字兒歌:1像鉛筆能寫字,2像天鵝水中游,3像耳朵聽聲音等。小學教學方法以講解法、練習法為主,在課堂中極少見到游戲活動。第二,幼兒園推崇“一日生活皆課程”,強調幼兒在生活中學習數學,小學雖然也強調教學與生活相聯系,但還是以課堂教學為主,注重將教學內容灌輸給兒童,教學與生活的聯系較之幼兒園少。第三,作業方面,幼兒園以操作性、趣味性數學作業為主,小學大部分為書面數學作業。
1.4教育評價:幼兒園側重評價課程,小學重視評價學生
第一,評價對象上,幼兒園數學側重評價課程的適宜性和有效性,小學重視評價學生數學學習的過程和結果。幼兒園評價是為了解所提供的數學課程是否適合幼兒,是否達到相應的教育效果,以便調整和改進工作,提供更加適宜的幫助和指導。小學評價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解學生數學學習的過程和結果,激勵學生學習和改進教師教學,全面評價學生在知識技能、數學思考、問題解決和情感態度等方面的表現。第二,評價側重點上,幼兒園以了解幼兒的發展需要為目的,幼兒的學習興趣和需要是評價重點。小學數學評價重視學生知識和技能夠掌握程度,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理解與掌握程度為首要評價內容,其次是數學思考和問題解決的評價、情感態度的評價。第三,評價方式上,幼兒園數學評價綜合采用觀察、談話、作品分析等多種方法,自然地伴隨著整個數學教育過程。小學數學教育評價以書面測驗為主,考查學生課程目標達成狀況。
2幼小銜接背景下小學一年級數學的教學策略
2.1診斷兒童的數學基礎,延續兒童的幼兒園數學經驗
一個班級新生具有不同的幼兒園數學教育背景,各種數學學習經歷所呈現的是有些學生的數學學習“吃多了”,有些則是“沒吃過”。忽視這些數學經驗差異,直接按照小學教學大綱已有的教學內容和教學規范來要求學生,就可能出現學生的數學學習“吃不飽”和“吃不了”問題。因此,一年級數學教師開學首先就需要通過問詢、簡單的測試等途徑了解學生的數學學習經歷、學習水平、學習類型等經驗基礎,并對學生進行適當分層;其次,合理調整、刪減、合并數學教育內容,例如刪減簡單的計數與運算等與幼兒園重復并且學生已經掌握的內容;此外,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分配不同的學習任務,學習速度慢的給予及時的關注與幫助,及時肯定他們的點滴進步,增強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和信心。對于學習速度快的學生,要為他們提供足夠的材料和思維空間,指導他們閱讀,發展他們的數學才能。
2.2實現數學課程生活化,讓學生感受到數學有用
幼兒園數學強調幼兒在生活中學習數學,幼兒從小感知數學在生活中的運用,體驗數學對生活的重要性。在小學延續這種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有助于兒童更好適應小學生活,因此,教師需要做到:第一,實現數學知識生活化。從學生身邊熟悉的、有趣的事物中選取學習素材,使他們體驗數學就在自己的身邊的感覺,體會到數學的作用。第二,做到課堂教學生活化。改變“灌輸型”教學模式,將豐富多彩的生活引入數學教學中。例如學習《分類》,可以創設垃圾分類情境,要求學生按照是否可回收、垃圾質地、顏色等不同標準分類,使學生在具體生活任務中學會分類。第三,做到生活問題數學化。充分了解學生的生活實際,指導學生運用課堂所學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現實問題,讓學生充分認識數學的價值,提高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如學習《認識鐘表》后,引導學生通過觀察與同學交流自己每天起床的時間,睡覺的時間,告訴父母傍晚幾點鐘來接自己。
2.3重視數學教學游戲化,提高數學學習趣味性
2、上課。
(1)創設各種情境,激發學生思考。然后,放手讓學生探究,動手、動口、動眼、動腦。針對教學重、難點,選擇學生的探究結果,學生進行比較、交流、討論,從中掌握知識,培養能力。接著,學生練習不同坡度,不同層次的題目,鞏固知識,形成能力,發展思維。最后,盡量讓學生自己小結學到的知識以及方法。
(2)及時復習。根據愛賓浩斯遺忘規律,新知識的遺忘隨時間的延長而減慢。因此,我的做法是:新授知識基本是當天復習或第二天復習,以后再逐漸延長復習時間。這項措施非常適合低年級學生遺忘快、不會復習的特點。
(3)努力構建知識網絡。一般做到一小節一整理,形成每節知識串;每單元整理復習形成知識鏈,一學期對整冊書進行整理復習。學生經歷了教材由“薄”變“厚”,再變“薄”的過程,既形成了知識網,又學到了方法,容易產生學習遷移,給學生的創新、實踐提供了可能。
3、批改作業。
針對不同的練習錯誤,教師面批,指出個性問題,集體訂正共性問題。批改作業時,教師點出錯題,不指明錯處,讓學生自己查找錯誤,增強學生的分析能力。學生訂正之后,補給優秀,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鼓勵學生獨立作業的習慣,對激發學習的興趣取得了較好效果。分析練習產生錯誤的原因,改進教學,提高教師教學的針對性。
4、注重對后進生的輔導。
在現代社會中,信息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隨著媒體技術,特別是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出現了以計算機為核心的能夠在一種媒體上表示、傳遞和處理多維化信息的多媒體系統,它能夠同時獲取、處理、編輯、存儲和展示文字、圖形、聲音、靜態或動態圖像、動畫等不同形式的信息,在計算機上把圖、文、聲集成在一起,使得各種媒體互補,傳遞出的信息具有很強的真實感和表現力。多媒體計算機為小學生勾畫出一個多姿多彩的視聽學習環境,是實現學生獲取知識信息最優化的通道。利用多媒體課件進行課堂教學,不但信息量大,而且圖文聲并茂,非常符合一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不但能強化學生的記憶,而且給學生展現出無限的知識空間,激發學生獲取信息和新知識的情感需求。例如,在學習“10的認識”的課堂上,我簡單地操作鍵盤,屏幕上出現了數字娃娃“0”,接著跳出“1”“2”“3”“4”“5”“6”“7”“8”“9”,同時出現畫外音。“9”說自己最大,看不起“0”,“1”出來打抱不平,說:“如果我與0站在一起,就比你大。”我問:“小朋友,你們相信嗎?”屏幕一閃,1和0站在了一起,學生們立刻被吸引住了。我自然地引入新課:“10的認識。”
2.精心設計作業。
2.1讓學生“說一說”。
如果學生寫不好數學作業,就會遭到教師、家長的批評,所以強迫學生多寫書面作業,非但不利于學生身心健康發展,而且會導致學生對數學學習產生畏懼。一年級學生雖然不太會寫,卻很愿意說。兒童心理學告訴我們,一年級學生是非常渴望與人交流的,他們正處于語言能力發展的重要時期。基于這一認識,我讓學生回家“說一說”,即把你今天學到的數學知識和數學課上有趣的事說給家長聽。這樣,不僅使學生鞏固了新知,而且為學生提供了展示自己的機會,提高了語言表達能力,讓家長更好地了解了孩子的學習狀況,有效地調動了學生主動參與數學學習的積極性。
2.2讓學生“玩一玩”。
好玩是兒童的天性。傳統觀念常把學與玩分開,認為學就是學,玩就是玩。學好了,才能玩;學不好,就不能玩。長此以往,學生把學習當做一種任務,而不是一種樂趣,做家庭作業只是在完成任務,根本不投入情感,更談不上用所學的數學知識積極地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因此,為了讓學生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體會學習的樂趣,我讓學生在玩中學,在學中玩,感覺學和玩是可以同時存在的。
例如,在教學《比多少》后,我布置了這樣的作業:用4個杯子裝一樣多的水,然后分別放入1、2、3、4塊方糖,猜猜哪杯水最甜?學生通過實踐,發現糖最多的那杯水最甜。又如,“比高矮”的作業:回家和家長排排隊,看看誰最高誰最矮(鞏固比高矮的方法,創造學生與家長交流的機會)。“10以內的加法”作業:和爸爸媽媽玩湊數游戲(復習10以內的加法,培養學生的反應能力,提高口算速度)。“前后、左右”作業:請家長坐好,說說家長及自己前后、左右各有些什么。
3.進行教學反思。
理智型教學的一個根本特點是職業化,以職業道德、職業知識作為教學活動的基本出發點,努力追求教學實踐的合理性。從經驗型教學走向理智型教學的關鍵步驟就是教學反思。
3.1對數學概念的反思——學會數學的思考。
對于學生來說,學習數學的一個重要目的是學會數學地思考,用數學的眼光去看世界。教師對教學概念的反思應當從邏輯的、歷史的、關系的等角度去展開。
3.2對學數學的反思。
當學生走進數學課堂時,他們的頭腦并不是一張白紙——對數學已有自己的認識和感受。教師不能把他們看成空的容器,按照自己的意愿往這些空的容器里灌輸數學知識,否則常常會進入誤區,因為師生之間在數學知識、數學活動經驗、興趣愛好、社會生活閱歷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異,這些差異使得他們對同一個教學活動的感覺通常是不一樣的。
要想多開發一些供課后反思的數學學習素材,一個比較有效的方式就是在教學過程中盡可能地使他們將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暴露出來。
教學重點:體會加減法的含義,正確計算10以內數的加減法。
教學難點:通過自己熟悉的生活情景,提出相應的數學問題,并運用已有的數學知識加以解決。
學教情分析:對于小學一年級學生來說,10以內數的加減法,就其含義、思想與方法等,必須由他們在現實的數學實踐活動中理解和掌握,而不是單純依賴教師的講解去獲得。因此,教學中,一方面,我有意識地把學習數學的時間和空間還給學生,力圖讓學生在情境中認識到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并在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認識到數學的價值,并使學生在合作、交流的愉悅環境中學數學知識、感受成功的喜悅;另一方面,我從學生喜愛的運動項目出發,把體育鍛煉課與數學課結合起來,鼓勵學生在鍛煉中、游戲中去發現數學問題。同時,我注意尊重學生的差異,對學生發現問題的難易程度不做硬性規定,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允許有一個逐步提高的過程,而且教師和同組同學應對他們給予具體的幫助,使他們樹立學習數學的自信心。學生在發現問題過程中,由于觀察角度的不同,在計算方法上會出現差異性,這時教師應積極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提倡計算方法的多樣化。
媒體資源分析:根據本節課的特點,我的課件內容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學生體育活動的照片,第二部分是教學插圖。因此,課前,我專門收集了學生體育活動的照片,又提供了相應的教學插圖課件,這為我的教學開展提供了條件和可能。
教具準備:課件、毽球、跳繩等。
教學流程設計:
(一)創設情境――觀察圖片發現并解決數學問題
導入:我知道大家都喜歡體育鍛煉,瞧!這些孩子都在做什么運動。(課件出示他們在日常活動中的一些照片)。接著,再出示課件插圖:這是希望小學的同學們在上體育活動課,請你說說圖上的小朋友正在進行哪些體育運動?你發現了哪些數學問題?你能準確得出我想要的答案嗎?(教師首先出示下面幾個問題供學生解決。讓學生獨立觀察、思考,并嘗試回答,若有困難,就分小組討論,并分別匯報。)
1.跳繩的比跑步的少幾人?(10-3=7)
2.做操的和爬肋木的同學一共有幾人?(4+3=7)
3.3個同學跳繩,又跑來1個同學,一共有幾個同學?(3+1=4)
4.前面跑著3個同學,后面跟著7個同學,一共有多少同學在跑步?(3+7=10)
5.左邊樹上有5只小鳥,右邊樹上有4只小鳥,左邊比右邊多幾只小鳥?(5-4=1)
6.花壇里,左邊有8朵花,右邊有2朵花,一共有幾朵花?(8+2=10)
〔設計意圖:通過以上活動,使學生體會到從情境圖中發現問題的方法,找到體育鍛煉與數學的聯系,為后面的實踐活動做鋪墊。并通過得出我想要的答案,使學生學會10以內數的加減法的計算方法。)
(二)實踐活動――小組活動發現并提出數學問題
導語:我們的校園十分美麗,我們的鍛煉項目也是豐富多彩的,其中也有很多數學問題,請同學們再仔細觀察平日里自己活動的圖片,里面有多少個數學問題呢?請同學們到校園里重復圖片上的活動情景:將教室6個組的同學分成兩部分,3個小組的同學進行不同的體育鍛煉活動,另3個小組的同學分別進行觀察,并將發現的數學問題記在紙條上,作為課堂上交流的題目。
〔設計意圖:一是真正體現學生是課堂的主人,教師是組織者的角色,并為學生以后的實踐活動鋪路;二是通過活動,培養學生的組織、觀察、累計、分析能力。)
(三)討論匯報――互助合作討論并解決實際問題
分別以活動小組和觀察小組為單位,相互交流自己看到的內容,并將各自找到的數學問題一一列舉出來,請其他小組加以解決。比一比哪個小組找到的數學問題最多,計算方法正確,計算結果準確。對獲勝小組進行獎勵。
〔設計意圖:采用分組活動和觀察交流的方式,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團隊意識,養成觀察、發現、交流的習慣,同時,以評比的方式能較好地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并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這符合低年級孩子的年齡特點,也是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好辦法。)
(四)課堂小結――總結交流以鞏固數學知識
1.讓不同層次的學生談談本節課的收獲。
2.教師對本節課進行點評,并全面小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