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學原理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2-07-29 11:28:17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保險學原理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保險學原理論文

篇(1)

案例教學是通過對案例的分析、討論和講解,使學生掌握相關知識、理論和技能的教學方法和過程。在案例教學中,既可以通過分析、比較各種各樣的案例,從中抽象出某些一般性的結論或原理,也可以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來拓寬視野,豐富自己的知識。《保險學》是金融專業開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同時,它也是一門理論與實踐結合緊密的課程,相應的實踐性教學主要是案例教學。從筆者的教學實踐來看,案例教學是保險學講授的重要手段之一,正確運用案例教學法能夠大大提高教學效果。 

一、案例教學在保險學教學中的必要性 

保險學課程主要介紹基本的保險理論、保險合同的基本原則以及保險公司的經營管理方法等內容,其專業術語和基本原理比較繁雜,而且是一門實務性很強的應用課程。雖然保險與社會生活的關系非常密切,但對于在校學生而言,保險學中的一些基本概念是非常抽象的,如果在授課過程中僅憑教師課堂上進行理論講解,學生往往不能充分理解這些概念,更談不上能夠將保險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案例教學把學生關心的現實問題拿到課堂上來,并讓學生親自參加討論和分析,還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比如,在講到近因原則時,如何在眾多的原因中判定近因在理論上是非常枯燥的實務問題。筆者在近因原則教學中,有意識地增加了許多案例,讓學生充分體會到這一原則在實踐中的指導意義。再比如,講人身保險的有關內容時,給學生提供一些涉及其自身利益的案例,比如人身意外傷害險案例、健康保險案例等,學生的學習興趣變得濃厚了,課堂氣氛也活躍了。 

案例教學法可以促進教與學的雙向交流,增強師生之間的互動。傳統的教學方式以教師為主體,不利于師生的交流,達不到預期的教學效果。而在案例教學中,學生分析、老師點評的方式使學生之間的交流增加,學生可以充分表達自己的見解,并能得到教師的及時指導;另外,教師通過學生提出的觀點可以發現教學中需要改進的地方,從而在今后的教學中制訂更為細致的授課方案和計劃。 

案例教學有助于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案例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去思考相關的原理,并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的理論知識來分析和解決案例中的實際問題,學生有了自己思考和傾聽他人意見的機會,思維和判斷能力在案例分析和討論中逐步得到提高。通過對實際問題的分析,學生可以鍛煉自己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總之,在講解保險學基本原理或內容時,結合案例分析,通過對各類典型案例的分析和講解,不僅能夠幫助學生鞏固保險學的基本原理,加深對基礎理論、專業理論的掌握,強化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運用,而且還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以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在保險學教學中應當加大案例教學的比重,以提高教學效果。 

二、保險學教學中的案例選擇 

1.案例應當具有針對性。教師首先應當根據教學內容,精心選擇案例,巧妙設計問題。案例一定要和所要教學的術語、原理或內容緊密相關,有利于學生更直接有效地理解和鞏固教學內容。例如,在講解“保險利益”這個概念的時候,案例應當直接與之相聯系,并能讓學生區分“保險利益”和“保險金”這兩個概念。案例的針對性還表現在案例應當直接與所要講授的知識點相聯系,而不宜涉及過多的知識點,否則會擾亂學生的注意力,造成思維上的混亂。 

2.案例應當具有代表性。案例應當能代表某一種社會現象,具有同類案例的共性;或者對于案例所提出的問題,學生存有不同的觀點,而這些觀點往往代表一部分人的觀念和看法。一個恰當的案例,不僅應當有利于學生理解課堂教學內容,還應當引導學生去思考和分析現實當中的類似問題,達到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案例的結論在很多情況下是開放性的,這樣能夠引發學生在課下做更深刻的思考。 

3.案例應當具有生動性。案例應當來源于現實生活中與大學生聯系緊密的一些案例,以便開展深入的討論。比如,在講解人身保險時,可選擇與大學生人身風險相關的案例,引導學生了解人身保險的各個種類;再比如,在講授保險合同的內容時,引導學生分別從自身和保險公司兩種角度展開討論,有助于學生全方位學習和理解保險合同的主體、客體以及保險條款等諸多細節內容。 

4.案例應當具有時效性。在保險學教材或案例匯編資料中都給出了保險課程的很多案例,但由于更新速度較慢,很多案例缺乏時效性,甚至得出的結論也存在問題。自2009年10月1日起,中國施行修訂之后的新《保險法》,相比于原《保險法》,新《保險法》在很多方面都有大的修訂。比如,人身保險合同的受益人和被保險人往往不是同一人,在某些特定情形下,二者的利益不無沖突。如果受益人謀求個人私利,故意造成被保險人死亡傷殘或者疾病,保險公司該不該賠?原有《保險法》規定,此類情況下保險公司不承擔賠付責任。這對于無辜的被保險人顯然有失公平。新《保險法》進行修改完善,規定此種情形下,實施非法行為的受益人喪失受益權,但保險公司不因此免除保險責任,被保險人的利益仍然受到保護。如果教師在案例教學中,簡單地借用以前的案例,又沒有根據新《保險法》對原有的分析結論作出解釋或補充,很容易誤導學生。 

5.案例應當具有導向性。中國保險市場主體的無序競爭仍然較嚴重,國民的保險意識也還不強,關于保險的各種糾紛大量存在。在案例教學中,一些老師往往選擇反面案例進行分析和講解。從幫助學生理解的角度來說,這無可厚非,然而,過多地采用反面案例很容易產生負面的影響。事實上,中國保險業由于起步較晚,保險公司的經營管理還有待進一步規范,保險業的誠信建設也需要進一步加強,再加上社會公眾對保險的認知比較欠缺,很多人對于保險還存在偏見甚至是反感。在案例教學中,反面案例在一定程度上會使學生對保險業形成根深蒂固的成見,進而影響學生對保險業的認識和學習的積極性。在案例教學中,教師應當把正面案例與反面案例有機地結合起來,既要幫助學生理解保險學的基本原理,還要對學生進行積極的正面引導,幫助他們理解保險的本質。 

三、案例教學組織與實施的應用心得 

1.教學準備。教師在教學前的充分準備是案例教學必不可少的環節。在教學之前,教師應當對于教學案例的內容以及案例所涉及到的理論知識點有充分的把握,對保險實務的發展變化和相關法律法規的更新有充分的了解。除此之外,教師還要指導學生做好課前準備工作。對于信息量豐富或者比較復雜的案例,教師應把選擇好的案例在課前發給每一個學生,要求他們熟悉案例內容,并結合案例進行分析,歸納發言要點,為教學討論做好鋪墊。 

   2.教學方式。對于保險學課程,教師應當強調理論教學與案例教學的有機結合。強調案例教學,并不意味著放松理論教學。在教學方式上,理論教學與案例教學相輔相成,缺一不可。案例教學有利于加深對理論教學內容的理解,重在突出教學的目的與應用,而理論教學是案例教學的基礎和前提,不掌握理論就無法開展案例教學。保險學課程必須要先掌握一些基本的理論、概念和方法,然后才能進行實務性的學習。例如在講述保險的基本原則時,案例中必然會涉及到保險利益、近因、推定全損等基本概念,如果學生對這些概念都不理解,教師很難組織案例分析。 

3.教學討論。案例教學的實質是開放、互動,強調學生的高度參與。引導和組織學生進行討論是保證案例教學效果的關鍵環節。教師應當把更多的時間和機會留給學生,討論主要在學生中進行,但教師絕不是旁觀者,教師始終應當發揮主導作用。第一,教師可以通過啟發式提問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討論。教師所提的問題要圍繞教學內容,做到少而精。問題過于寬泛則學生的討論比較散亂,不利于教師對課堂教學的控制,也不利于學生對教學重點和難點知識的掌握。考慮到不同的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和接受能力不同,案例提問還要有層次性,由易到難,逐漸深入。第二,教師和學生要形成一種良性的互動關系,營造良好的課堂討論氣氛。教師要鼓勵學生自主思考,積極引導學生對案例進行討論,并結合分組討論、角色模擬等形式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例如,在結合一些案例講解保險雙方當事人的權利和義務時,就可以采用角色模擬的形式。第三,教師應給學生更多的自由發揮的空間,允許他們發表不同的意見和看法。開放式的討論更有利于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而且可以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開放性思維。第四,教師應當通過各種巧妙的提問,引導學生圍繞中心問題進行討論,力保討論沿預期的方向進行。在教學中,教師應當及時對學生的討論進行點評,解答學生提出的疑點問題,并對討論中暴露出的問題及時修正,把討論引導到正確認識的軌道上來。對于學生爭論較大的問題,即使是一些社會敏感問題,教師也應認真分析,不能避重就輕,更不能不回答。第五,教師要把學生從對案例本身的討論引導到對一般性問題的討論,并歸納出一般性的理論觀點或結論,以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4.教學總結。討論結束后,教師應及時總結要點。闡明案例分析討論中所運用的理論知識,總結討論的重點、難點和疑點,在此基礎上指出需要進一步深入思考的問題。為了獲得更好的教學效果,教師還應要求學生完成一份書面的案例分析報告,通過重新審視案例的討論過程和解決方案,學生對于課堂的教學內容能夠加深理解。教師自身也應當總結本次討論的成功之處和不足之處,以便在以后的教學中進一步改進和完善。 

參考文獻: 

[1]何宏慶.保險學案例教學模式初探[j].保險職業學院學報,2010,(1). 

篇(2)

【論文摘要】案例討論是保險學課程教學的重要手段之一。運用互動教學方式,通過對各類典型案例的分析和講解,加深學生對基礎理論、專業理論的掌握及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運用,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和創新能力。

案例教學法是一種通過模擬或者重現實際生活場景,使學生融入案例場景,通過討論交流觀點的教學方法,其在保險學課程教學中效果明顯。通過組織討論既可以分析各種各樣保險案例,從中總結出一般性的保險學原理,從而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或借鑒他人的思考來拓寬自己的視野,夯實相關理論知識。保險學的課程體系決定了不能只采用圍繞純理論展開的單一的教學模式,而應貼近保險實務,著力加強真實性和可操作性,以較為系統地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因此,在保險學教學中組織大量的案例討論課非常必要。

一、案例教學的特征與優勢

(一)案例教學的特征

案例教學的特征表現在:第一,真實性。真實性是案例教學的最主要特點,它所引用的事件在內容和情節上一般不是虛構的。第二,對于案例的描述重在呈現事態演變的全過程,包括期間出現的問題、隱含的矛盾以及對立的觀點、沖突。第三,案例展示的事件針對性強,每個事件都有明確的教學目的,它是一種教學材料,是為教學服務,它包含有需要學生掌握的概念、理論或方法。

(二)案例教學在保險學教學中的優勢

1 有利于引導學生獨立思考。保險學經過長期的發展,其理論結構日益豐富完整,對于本科階段的非保險學專業的學生來說,很難在短時間內完全掌握駕馭基本理論。而案例能引導學生嘗試運用保險學的基本原理,真正把理論與實際緊密結合起來。在案例分析中,應將注意力集中到案例事件上,以鞏固和加深對所學課程理論內容的理解。同時需要教師的正確引導,教師通過觀察學生對案例的講述和評析,強調學生置身于客觀社會情境,通過具體的分析,使學生主動、獨立地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達到深化理論知識的目的。

2 有助于增進師生互動。案例教學反映了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思想交流,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講授教學模式中過于單向的信息傳遞的弊端,使教師、學生的思想通過保險案例呈現的特殊情景交織在一起。一方面,學生通過自己獨到的分析,可以充分表達自己的意見,在教師的引導下,強化所學的知識;另一方面,教師通過學生在案例分析中展現出的多元化的觀點可以及時改進教學,真正做到“教學相長”。

3 有助于提高學習興趣。在教學中引入保險人引發的保險糾紛、理賠過程中的代位求償問題相關的案例,由學生扮演人、投保人等角色,可以極大地調動學生的參與興趣。在案例教學中,學生接觸、分析不同的情景,他們被要求扮演不同的角色,并設身處地從扮演的角色出發參與分析和討論,提出建設性意見。由此,學生雖然沒有親自調查和身臨其境的體驗,但結合自身的學習優勢,即原有知識和經驗背景,他們會更自覺主動地參與到互動中,通過調動過去的經驗積累激發聯想、比較、思考,從而更易于理解和把握學習內容,在對不同案例的分析過程中,悟出幾條可行性方案,為以后處理類似的情況提供參考。

二、案例討論課的實施

(一)設定案例教學目標

案例教學的目標為:第一,通過案例分析,逐步培養學生觀察和分析保險實務的能力。第二,使學生理解保險基礎理論如何運用于實踐。第三,為學生學習保險合同的訂立、保險合同糾紛、保險理賠等方面,營造與實戰極其相近的氛圍。第四,增強學生的獨立思辨能力,使學生在扮演投保人、保險人、被保險人、受益人等相應角色時能根據所面對事態的變化而尋求應對的思路。第五,通過分析不同保險業務類型、不同情景保險案例,促使學生掌握較全面的保險學基礎理論。

(二)案例討論課方案設計

在教學大綱的框架內,方案設計可根據課程內容采用靈活多樣的形式,既可以采取課堂分組討論分析,也可以采取辯論或學生講解等形式。案例是對應章節中的基本理論而設計的。在選擇案例時,首先,要求所選案例的內容必須是以完成一定的教學目標為目的;其次,選取的案例必須具有代表性和矛盾沖突點;再次,在選擇案例時,應注意選擇范圍,案例的內容應緊密結合保險活動實踐和社會實際,盡量選擇反映我國保險領域的案例,同時也應盡可能反映當今最新的保險學理論、技術和方法;最后,內容應新穎,具有生動性和可操作性,采用篇幅應適合授課進程的要求。

(三)課堂討論的具體步驟

1 課前準備階段。學生提前查閱相關資料,收集理論依據,作好討論準備是組織成功的案例討論課的基礎,因此,在上討論課前教師就應將相關任務布置下去,讓學生充分認識到前期準備的重要性。教師組織和指導好案例分析是案例討論課的關鍵環節。首先,教師可根據案例分析中的焦點問題,引導學生了解相關理論,查閱案例相關背景資料,不僅要從理論上理解案例,而且應在具體的情境下加以把握。其次,要求學生組成若干小組。以小組為單位共同完成案例討論課的相關研究課題,這樣有利于促使學生集思廣益,在分析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團隊精神。當然,也應建立必要的評分監督機制,以防止小組內部出現任務分工不均。在小組成員的具體組成上,應按照學號順序若干人一組,而不能任由學生根據自己的偏好來組織。這樣才能讓所有學生都參與其中,各組討論辨析水平也不至于相差太大。

2 課堂討論階段。課堂案例討論的任務主要包括發現存在的問題、提出解決的途徑和措施。學生從自身視角剖析案例,闡述小組看法,不同意見相互辯論,形成熱烈的探討問題的氣氛,學生成為案例討論的主角。期間教師應注意把握案例討論的方向。在課堂討論中,教師應將講臺讓給學生,學生成為課堂的主角,教師的角色是引導學生思考、爭辯和決策,引導學生探詢案例中各種復雜的情形及其背后隱含的各種因素和發展變化的可能性。根據保險學的教學內容,課堂討論的具體形式可以有以下三種方法。

第一,辯論法。辯論是一種強烈地針對問題的正面與反面的討論,它能促使學生更加熟悉該課程的內容。教師應于辯論結束后對正反兩個辯論組分別作客觀的評估。

就辯題的內容而言,要使學生雙方在辯論賽中辯得起來、辯得下去、辯得公平,應盡可能選擇沒有定向性的辯題。在保險學中可以展開辯論的話題是非常豐富的。比如保險合同糾紛中,針對保險公司是否應該理賠,可以根據大家所持觀點的不同明確地劃分出正反兩方。雙方經過分工后可按照辯論賽的一般程序展開辯論。辯論有助于培養和提高辯證思維能力。辯論是一種“去粗存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維過程。保險學案例討論中更需要系統的辨證思考,只有借助辯證思維,才能對辯題作出全面的深刻的透視,才能準確地把握爭議點、切入點和立足點。此外,還有助于學生動手實踐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合作學習能力等的增強。

第二,角色扮演法。角色扮演法是一種以學生發展為本,把創新精神的培養置于最重要地位的學習方式,它有助于增強學生的學習能力,使學生形成正確的態度、情感和價值觀;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探究創新能力,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和合作能力。圍繞保險活動的角色主要有投保人、保險人、被保險人、受益人、保險人、保險經紀人等。教師可根據案例的實際需要指定角色或由學生根據自己的偏好選擇角色扮演。要求學生結合案例的規定情景充分地展開想象把角色扮演好。比如結合保險合同的簽訂、保險理賠等環節就可以運用角色扮演法進行教學。通過角色扮演使學生明確保險活動的各參與主體的權利與義務。教師則扮演著編劇的角色,把舞臺讓給學生盡情地表演,使其成為課堂的主角。在保險產品營銷的案例教學中,充當保險人的學生應獨立地思考和解決投保人向他提出的問題,靈活運用推銷技巧、產品特點,以及必要的心理戰術等來推銷出自己的產品。扮演投保人的學生也應想方設法地了解清楚保險產品的所有問題,保險合同雙方全身心地投入到各自角色之中,真實地體驗著保險產品營銷的全過程。這種類似游戲般的體驗,促進學生能深刻地體會和認知保險學的原理和方法,提升自身的專業素養,可以說是一種寓教于樂的最好方式。教師在其中的角色則是以客觀的局外人的立場出現的,主要的作用有根據教學內容設計場景、提供背景資料、點評總結等,可見在角色扮演法中,教師是學習過程的組織者和促進者,學生才是真正的主體。

第三,模擬講授法。模擬講授法是學生模仿教師通過簡明、生動的口頭語言較系統地傳授知識,啟發學生智力的方法。其基本要求包括:科學、自主地組織教學內容;講究語言藝術;善于設問解疑,啟發受眾積極地思考;運用多種輔助教學手段,使之與講授相互補充,避免單純的講授。

3 總結評議階段。總結評議階段是保險學案例討論課的最后階段。在這個階段教師要求學生將案例與理論結合起來,歸納出一般性的理論觀點。同時教師能有針對性地解決學生提出的問題,幫助學生理清思路,肯定學生的思路和獨到的見解,對積極參與討論的學生給予適當表揚,形成激勵效應;并指出學生在討論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不足,對基本知識和觀點作進一步的深化、拓展,在此基礎上提出尚需深入思考的問題;最后,教師要求學生寫出書面案例分析報告,從理論的高度,重新回顧、審視案例的討論經過和解決方案,達到理論聯系實際、學以致用的效果。

總之,案例討論是保險學教學的重要手段之一。當前應借鑒國內外先進的教學經驗,加大保險學案例討論課的比重,通過互動式教學,以各類典型案例為載體,強化學生對保險學基礎理論、專業理論的掌握及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運用,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和創新能力。

參考文獻

[1]孫軍業,案例教學[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4

篇(3)

一、我國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依托優勢學科發展情況分析 

 

為了滿足我國勞動與社會保障事業健康發展的需要,培養勞動與社會保障領域需要的專門人才,教育部在1998年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中,增設了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1999年,全國首批有8所高校獲得了招收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學生的資格,目前,全國已有125所高等院校招收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的本科生,初步形成了比較完備的學科體系與人才培養梯隊,相關的理論研究、人才培養、學科建設、師資培訓正在深入展開。 

由于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是一個新興的專業,沒有標準可依,沒有資料可參考,各校基本上都是利用本校的學科優勢,在原有學科基礎上結合本校特色確立自己的專業定位。 

通過對全國設置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的學校調查,各校發展的方式有所不同,大致可以分為以下三類:一是以社會學為基礎進行建設,依托社會學的資源建設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從社會角度開展研究。二是以經濟管理學科為基礎進行建設,利用原有的經濟管理學科的優勢建設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從經濟管理角度開展研究。三是以醫學為基礎建設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以醫學為基礎,側重發展醫療保險方向是近些年一些醫學院校的探索。 

 

二、中央財經大學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與保險學科交叉發展、培養特色人才的探索 

 

中央財經大學于2000年開始設立勞動與社會保障本科專業,至今己走過了10年的歷程,目前已有248名本科層次的學生順利畢業走向工作崗位,我們對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的本科畢業生進行了就業崗位及課程設置方面的調研。根據本次調查結果,有65.38%的畢業生工作在保險、銀行、證券等金融行業,其中在保險行業工作的最多,占畢業生總數的34.62%。調查結果表明,具有中央財經大學特色的與保險學科交叉的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已初步形成。 

 

1.在社會風險管理體系下建設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 

中央財經大學的保險專業是全國最早設立的,具有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底蘊,因此在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設立之初就樹立了在社會風險管理體系下依托學校既有的優質保險學科平臺進行專業建設的理念,側重發展社會保障。這種設置并不是兩個專業的簡單拼接,而是兩個專業的有機結合。這種有機結合一方面是源于保險和社會保障這兩個學科具有相同的理論基礎。雖然在我國的學科設置中,保險學歸屬于經濟學科,而社會保障被劃分到管理學科下,但保險與社會保障具有與生俱來相同的屬性,二者都是應對風險的措施,保險和社會保障在應對和化解各種風險方面所采用的原則是一致的,都是多數人共同分擔少數人所發生的風險——大數法則,從這個意義上說,保險與社會保障都可以包涵在社會風險管理的范疇之內,因此中央財經大學這種專業設置,充分體現了保險與社會保障兩個學科的內在聯系。另一方面,這種專業設置體現保險與社會保障兩個學科在內容上既有交叉,又互為補充,各有側重。社會保障是公民基本生活水平的保障,而通過商業保險則可以使人們獲得更高程度的保障。從應對和化解人們所面對的風險角度來看,保險與社會保障既具有同源性,又具有補充性。 

 

2.依托學校保險專業優質教學資源進行課程設置,培養特色人才 

在較強的保險專業實力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中央財經大學的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其培養方案中,在保證完成教育部規定的主干課程的前提下,設置了一組與保險學科相結合的保險類課程,在全國高校同類專業中形成了特色。這類課程包括:保險學原理、人身保險學、精算學原理、保險法、保險基金管理與運用、風險管理等課程。 

對中央財經大學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畢業生的調查表明:畢業生對保險類的專業課程評價普遍比較高,特別是對保險學原理、人身保險學、精算學原理這三門課程。其中“保險學原理:在所有課程中排名第一,有65.39%的畢業生認為該課程對其畢業后的工作“有一些幫助”或“非常有幫助”。分析其原因有二:一方面這門課程是作為專業課程最先開設的,對整個知識體系的形成有幫助,另一方面該專業的很多畢業生在保險公司工作,這門課程是其從事這方面工作的基礎。有46.19%的學生認為“人身保險學“課程對其畢業后的工作“有一些幫助”或“非常有幫助”;34.62%的學生認為“精算學原理“課程對其畢業后的工作“有一些幫助”或“非常有幫助”。 

我校的課程體系設置,充分體現了學校在保險學科的特色,使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的學生不僅具備了勞動和社會保障方面的專業知識,而且具備了保險方面的專業知識,擴大了該專業畢業生的就業面,也滿足了保險公司,特別是人壽保險公司對于具有社會保障知識背景的專業人才的需求。 

 

3.重視實踐教學,共享保險實踐教學資源 

實踐教學是通過實驗、調研、實習等手段,使學生直接接觸實務,了解實際部門的運作,對課堂上所學理論知識進行驗證,并從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而提高學生實際操作能力、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實踐教學和理論教學相輔相成,是實現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培養目標不可缺少的內容。中央財經大學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的實踐教學包括課堂內的實踐技能訓練和課堂外的實踐活動兩大類。課堂內的實踐包括課堂討論、案例教學、非獨立設課的課程實驗和獨立設課的實驗課程或模擬訓練,課堂外的實踐活動包括周末和假期的社會調查、實習、畢業實習、畢業論文、研究項目及“第二課堂”活動等。這些活動安排到了學生學習過程的各個階段,形成了不間斷的實踐學習。 

中央財經大學保險學院從2005年9月起在全院本科生中實施了本科生導師制。學生一入大學就可以在專業導師的指導下,系統地進行專業學習和實踐,學生的實踐能力得到了極大的提高。 

 

三、完善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與所在學校優勢學科交叉發展的對策 

 

根據此次對中央財經大學保險學院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畢業生的調查,結合其他高校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課程設置及專業建設的情況,我們對未來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結合所在學校學科優勢實現交叉發展進行了認真思考,提出以下四點建議:

1.選準優勢學科,合理確定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與優勢學科的結合點 

勞動與社會保障本身是一個涵蓋經濟學、管理學、社會學、法學和政治學等多學科知識的新體系,其內容包括勞動經濟、勞動關系、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社會優撫、住房保障、教育保障,等等。但是,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理論本身還遠未完善和系統化,甚至落后于本已遲滯的社會保障改革實踐。因此隨著我國社會保障改革的深入與理論的完善,作為主要培養勞動與社會保障領域專門人才的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建設也應突出特色,依托所在學校優勢學科的基礎發展是一種成功的嘗試。但是,在發展過程中要特別重視優勢學科的選擇,應選擇那些與勞動和社會保障專業有合適結合點的學科,在其基礎上進行特色發展,絕不能進行隨意的組合,否則該專業就會成為兩個學科或專業的簡單拼盤,學生掌握的知識難以系統化,也難以滿足用人單位對復合型人才的需求。 

2.課程設置既要保持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基礎,也要體現交叉特色 

依托優勢學科發展并不是辦“第二個”某專業,應立足于培養具有本專業背景和交叉學科特點的復合型人才。所以,在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課程體系中,既要保證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核心課程和基礎課程的開設,又要有交叉學科中與本專業領域關系密切的專業課程。中央財經大學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原來的課程體系中,保險學原理、人身保險學和精算學原理三門課程均體現了壽險公司的業務特點,受到畢業生的肯定,而風險統計模型課程雖與財產保險公司業務有關,但與專業主要為人的風險提供保障關系不大,畢業生對這門課程反應冷淡。 

另外,在課程設置方面,還應樹立科學發展的觀念,要經常通過問卷調查、師生座談會、專業研討會、走訪用人單位等形式及時了解課程的適應性,并及時調整。中央財經人學在這方面深有體會,現行的勞動與社會保障本科專業課程體系與最初版本已有較大差異,根據畢業生反饋,我們及時刪除了不適合的課程,如風險統計模型等,增設了適應需要的課程,如企業年金與員工福利、社會保障職業模擬(在高年級開設)等。 

 

篇(4)

二、保險學課程簡介 

保險學是金融學專業主干課程之一,同時也是經濟管理類專業的一門專業課程,課程圍繞市場經濟條件下風險損失補償或給付的中心問題,比較系統地介紹和講授保險基礎理論、保險實務、保險經營等內容。根據筆者所在學校學生的能力和水平,結合對這門課的理解,選用了高等教育出版社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保險學》[1]。本書主要有五篇,包括基礎理論篇、保險實務篇、保險經營篇、保險市場篇及保險監管篇,內容豐富,層次清楚,因此被許多高等院校作為金融、管理類的專業教材。為了能夠符合學校經濟管理類專業培養應用型、服務區域型人才的目標,對本書所編內容有所刪選,選擇的內容基本上與保險行業崗位培訓內容相一致,以使學生在畢業后能夠很快地適應并勝任保險行業的工作。由于目前中國保險業需要大量的高素質的保險從業人員,而高校正可以滿足這一要求,而且可以為學生開拓一條就業渠道。從這一角度說,保險學應該是一門受學生歡迎的課程。 

三、引用案例教學法的教學實例——《應該如何明確保險合同中的受益人》 

保險學這門課程具有很強的實用性、可操作性和社會實踐性,但由于保險的經營、糾紛的處理,都必須遵照國家的法律法規,內容枯燥、乏味、難掌握,更談不上靈活運用。如果在授課時將案例教學法運用其中,建立“共同參與,互相合作”的師生關系,就可以使教學成為一種整體性的、師生交互作用的動態實踐過程,能夠使學生理論聯系實際,更好地掌握相關技能,以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一)課前準備 

為了更有效地應用案例教學法,教師要在課前花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收集、選取、編排與保險內容相關的國內外案例,并將這些案例及背景資料適時地通過有效途徑分發給學生研讀,使學生盡可能詳細地了解案例情況;要求學生根據案例復習和預習相關理論知識及班級學生的基礎和能力,將他們進行均衡分組。此外,有時還把案例可能會產生的觀點陳述給學生,引導他們的思考。 

(二)課堂過程 

1.導入案例、引出課題 

王某,男,45歲,2008年6月投保了15年定期死亡保險,保險金額為80000元。在簽訂保險合同時,他在[HJ*2]投保單“受益人”一欄填寫的是“妻子”,并未寫清楚其姓名。2012年7月13日,投保人林某在出差途中發生車禍,王某當場死亡[2]。事件發生后,王某的前妻(王某投保時的妻子)和現任妻子就這份定期死亡保險的保險金由誰領取發生了爭執。這事件源于在2008年6月王某投保時,其妻子為張某,兩年后王某與張某離婚,又于2011年2月與楊某結為夫婦,再婚后并未更改保險合同受益人一欄“妻子”。通過案情,明確一下此案中誰是受益人?在確定受益人時應注意什么? 

2.分析案例 

在該環節,首先要求學生溫故而知新,案例中涉及到的個別知識點是學生提前學習過的,比如投保人、被保險人,王某在保險合同中既是投保人又是被保險人[3];其次,由于案例是提前發放的,理論知識點提前預習,這就使每個學生產生了疑問,有了一些自己的不成熟的看法。在此案例中,雖然只涉及到了受益人的相關問題,但實際上可以進一步擴展,比如保險合同、保險合同的解釋原則、保險合同的當事人及關系人、受益人的指定、對“妻子”一詞的理解、受益人能否以“妻子”這一法律關系來確定、投保人的權利和義務等。 

3.討論案例 

討論案例是案例教學得以發揮作用的最重要、最激烈、最完整的一個環節,可以將個人分析、小組討論、全班交流靈活應用,比如先由各個小組代表闡述自己小組的看法和處理意見,并接受其他小組或個人的訊問,小組代表及其成員做解答;各小組陳述解答完后,可以在全班內進行交流,學生們可以各抒己見,開闊視野。 

在聽取學生的回答后,教師先不告知最終的解決方案,而是針對這一案例及涉及的問題,歸納總結學生對此案例的看法。有同學認為,在保險合同中,受益人指的應該是確定的人,而并非一種特定的關系。所以,本案中的保險金應該給王某的前妻——張某。有同學認為,“妻子”這個概念體現的是一種特定關系,而非確定的人。所以,本案中的受益人——“妻子”當然是指死亡事故發生時被保險人的妻子,即現任妻子楊某,保險公司應該向楊某支付保險金。還有同學認為,這份定期保險合同視為被保險人指定數人為受益人,而張某和楊某都符合該特定條件,因此應該按照相等的份額享有保險金。教師要求學生再根據歸納總結的三種看法進行新一輪的討論,得出結論并提出事實或法律依據。

4.歸納總結 

本案例中主要涉及的是確定受益人是誰的問題。《保險法》對受益人的資格沒有規定限制條件,自然人、法人均可以作為受益人。自然人之中的無行為能力人、限制行為能力人都可以作為受益人。受益人可以與投保人、被保險人存在血緣或親屬關系,也可以沒有血緣或親屬關系。因此,張某和楊某在法律資格上沒有問題,都可以作為該保險合同的受益人。但《保險法》中并未規定在合同中以何種明確的方式指定受益人[4]。因此,對于保險案中某一問題的解決,不能僅僅局限在一個知識點,而應將學過的和將要學的知識融會貫通,所以除了根據《保險法》中關于受益人的相關規定外,還可以從簽訂保險合同的目的和出發點來解釋,即按照基本的合同目的解釋原則來對案例重新做出判定。通過分析,讓學生明確“妻子”在法律上,從實質上來說是一種特定的關系,并不適合作為保險合同中受益人的指定方式。在這種情況下,本案例中保險合同可以視為是無指定受益人的保險合同,而按照我國《繼承法》的相關規定,本案中的保險金應該按照遺產分配的順序,由張某和楊某的子女、父母分享。 

5.作業布置 

案例教學的最后環節是總結述評,這是案例教學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求學生寫一個案例報告,對自己在案例閱讀、分析、討論中取得了哪些收獲、解決了哪些問題、還有哪些問題尚待釋疑等作以總結,并通過反思加深對案例的認識[5]。為進一步鞏固學生對受益人指定、保險合同的爭議處理等理論知識點,向學生發放與此相關的新的案例。 

四、小結 

很明顯,在案例教學法中,如果只傳授學生保險合同、保險基本原則等知識,而不能應用這些知識,就會使學生在將來的工作實踐中面臨復雜多變的情況時將無法勝任。通過視覺材料,經過分析討論,將書本的理論與現實生活有效地結合起來,并利用理論分析復雜多變的社會現象,加深和鞏固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掌握及應用,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比如,在此案例中雖涉及受益人的問題,根據案情又會引出繼承人的相關知識,使學生通過分析比較,找出二者的區別與聯系;保險出現爭議時,如何處理等知識,學生借此彌補自己知識中的缺漏。與此同時,應隨著高等教育評價機制的改革,教師根據學校的規定和具體情況,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即學習成績的評價與考核,加大平時及中期的考核并進行量化,比如案例分析、隨機提問、課堂表現等;在終期考核中減少識記性試題的份量,增加案例分析等能力性試題的比重,側重于考核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以杜絕學生平時不認真學習,到期末靠死記硬背應付考試的現象,使學生對所學的課程內容真正做到靈活應用[6]。 

總而言之,案例教學法是保險學授課過程中重要的、比較成熟的方法之一,我們應借鑒國內外先進的、成功的經驗,加大案例教學在保險學中的比重,通過對國內外及本土的典型案例的分析和講解,加深學生對基礎理論的掌握,加強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創新能力。參考文獻: 

[1]朱曉慧.旅游管理專業案例教學法研究[D].大連:遼寧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 

[2]王昌輝.案例教學法在《法律基礎》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沈陽:沈陽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 

[3]李琴英.案例教學法在《保險學》教學中的應用[J].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3). 

篇(5)

自1995至2003年。1994年內蒙古財經大學招收第一屆保險學專業(專科)學生,1995年《人身保險學》課程作為保險專業主干課程開設。在此期間,該課程同時作為金融專業學生的專業選修課開設。當時只有一名主講教師、一本教科書和一本教案,課程建設開始起步。

(二)不斷完善階段

2004年經教育部批準內蒙古財經學院成立保險學本科專業并開始招生,以此為開端,課程建設迎來了不斷完善階段。經過課程組多年的探索,該課程的建設得到不斷加強,課程建設規劃情況主要集中在6個方面:

1.組織人員,形成團隊

自2004年設立保險本科專業以來,在學校和學院的大力支持下,《人身保險學》課程組目前已經發展成為一支以中青年骨干教師為主的知識結構、年齡結構、職稱結構合理的教學隊伍。團隊成員的專業背景充分融合了保險學、經濟學、統計學等交叉學科,各成員均具有較深的保險專業及相關學科理論功底、洞悉保險理論和應用的發展前沿知識,具備承擔人身保險學授課任務和科研課題的能力。《人身保險學》課程教學小組共有5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3人,助教1人;博士2人、碩士3人,形成了一個結構合理的課程教學梯隊。從學緣結構上,課程組教師分別畢業于中央財經大學、西南財經大學、華東師范大學等國內知名學府,有較好的專業背景。從年齡結構上,課程組成員年齡結構為30-40歲4人、40-45歲1人,是一支富有朝氣和活力的教學隊伍。

2.緊跟政策和形勢,完善教學內容

教材是體現教學內容的知識載體,是進行教學的基本工具,更是培養人才的重要保證。所以,課程組在選取教材的時候,充分考慮到了所選教材的權威性、針對性和時代性,優先采用國家規劃教材(教育部、保監會推薦教材)張洪濤、莊作瑾主編的《人身保險》。同時,選擇國外經典教材作為補充材料推薦給學生。在教學內容方面,課程組每學年都會根據政策與形式變化對教學內容做相應的調整,例如,當前延遲退休年齡成了社會各界關注的熱點問題,課程組在教學內容中增加《退休政策與養老保險》專題來探討。

3.完善課程要件

《人身保險學》課程在開課初期只有一本教科書和一本教案。經過20年的努力和探索,目前該課程有教學大綱、配套教學課件、教案、教學案例庫、系列專題、習題庫和無紙化試題庫等課程要件齊備。

4.完善教學方法和手段

通過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學練結合、學用結合,將理論教學、案例教學和實習教學等方法有機結合,形成了理論教學、案例教學和實習教學“三位一體”的教學模式。基本概念、基本知識、基本理論的教學以教師課堂講授為主,教師講授中大量運用啟發式方法。實踐性問題主要運用案例式方法。這可以使學生增強學習興趣,提高感性認識,加深對問題的理解和重視程度。例如,保險的基本原則、人壽保險理賠可以通過案例加以說明。在教學中增加實踐環節,對于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意識、增強他們的動手能力和適應能力來講都非常關鍵。根據課程實務性強的特點,將課程的相關內容(如人壽與健康保險的營銷、條款分析、理賠等)安排在暑期實習中進一步學習檢驗。

5.加強校際交流

2006年派一名青年教師赴中央財經大學做訪問學者。2006年、2008年分別派一名青年教師攻讀博士學位,目前他們均以優異成績畢業回到金融學院的教學與科研第一線。通過青年教師在國內知名高校學習和深造,課程組與這些學校建立并保持著良好的合作關系。

6.搭建實踐橋梁,建立實習基地

2014年5月,金融學院保險系與中國太平洋保險內蒙古分公司、百年人壽內蒙古分公司草擬了《保險行業產學研合作試點方案》,達成了合作意向。兩家保險公司不僅可以為學生、教師提供調研和實習的便利,同時也可以選派管理人員為學生講授壽險營銷、保險經營管理等實務性較強的課程。通過與上述兩家保險公司的合作,不僅解決了畢業生實習問題,通過實踐環節可以進一步檢驗所學知識,而且也為培養年輕教師的實踐經驗提供了平臺。總之,《人身保險學》課程的教學與研究起步較早,經過20年的探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在教學內容、教學模式、教學研究與管理、學生培養等方面形成了鮮明的課程優勢與特色。本課程側重人身保險領域,專業性強,同時兼顧職業化特色,在課程建設過程中注重理論性與實務操作性。本課程在區內同類課程中無論是開設時間還是從師資力量、社會影響來講都是處于領先水平;從畢業生的就業情況分析,學生就業后能夠很好地適應工作,受到用人單位的普遍好評,已有一批畢業生在保險公司管理層嶄露頭角。

二、《人身保險學》課程今后建設方向及思路

內蒙古財經大學以自治區區內生源為主,以少數民族教育為特色。因此,《人身保險學》課程立足實際,旨在使學生全面掌握開放經濟條件下區域人身風險及人壽保險經營活動的原理和規律,同時注重蒙漢雙語教學,為地方經濟培養能夠適應現代保險市場的風險管理與保險類民族人才。今后的課程建設緊緊圍繞上述定位,同時結合保險行業發展需要,進一步調整和完善本課程教學體系,突出課程特色,力爭將本課程建設成為具有較高的教學水準、擁有豐富的教學資源、具有良好示范作用的精品課程。

(一)加強師資隊伍的建設,提高團隊整體水平

今后進一步加強教學隊伍建設,在教學梯隊人員學歷水平、職稱結構等方面全面加強,強化青年教師培養,提升整體教學團隊的業務水平和科研水平。

1.建立完善可行的教師進修和出國訪問長效機制

通過國內或國外、短期或長期培訓與進修提升本團隊的教學水平,特別是科研實力。國內進修方面,定期或不定期選派教學科研后備人才到國內名牌學校進行期限長短不同(三個月至一年)的專題或系統學習,爭取利用這種快速、有效的方式提升后備人才的教學與科研素養。國外訪問機制方面,鼓勵青年科研骨干到國外做訪問學者,緊跟國際主流研究范式和方法,不斷提升教學科研整體水平。

2.引進優秀人才,特別是具有國際化背景的青年人才

隨著中國金融業對外開放程度的進一步加深,保險業競爭的加劇,保險業的發展無論是業務結構還是服務對象,都發生著深刻變化。面對全球化,適應變化的復合型保險類人才已經顯得日趨稀缺化。為此,站在行業發展的高度,引進能夠給課程教學團隊帶來新的范式沖擊、具有國際化背景的青年人才,強化教學梯隊的人才建設。

(二)注重課程建設,全面提升課程建設質量

隨著我國保險服務業的迅速發展,商業保險逐步成為個人和家庭商業保障計劃的主要承擔者、企業發起的養老保障計劃的重要提供者,《人身保險學》課程的開課率會越來越高,對任課教師的要求也會進一步提高。圍繞保險學專業復合型、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結合國際保險市場發展趨勢,體現現代經濟社會人才需求特點,科學設計課程教學內容,突出實踐性教學環節,實現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以精品課程建設為契機,全面提高課程建設質量。

(三)加大實踐教學和創新教學的力度

今后進一步強化實訓教學環節,擴展實訓基地,加強實踐教學的軟硬件設施建設。根據《人身保險學》課程實務性強的特點,與《人身保險學》同一學期開設《保險實務》實驗課,來配合講授壽險公司業務經營流程。同時將課程的相關內容(如人壽與健康保險的營銷、條款分析、理賠等)安排在“暑期實習”中進一步學習檢驗。同時將不斷追蹤學科前沿,緊跟行業發展步伐,及時更新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和手段,重視實驗、實踐性教學,引導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培養學生發現、分析、解決問題的興趣和能力。

(四)加強教學研究和教學改革,鼓勵教師從事教學研究和承擔教改項目

積極參加教學改革與創新,著力打造教學改革工程項目、精品課程、雙語課程改革、實訓基地建設等教改項目。注重教材建設,根據社會和經濟發展,及時更新、提高教材編寫內容和編寫質量;同時開放性引進國內外優秀教材和課程,逐步實現教材建設標準的國際化。

篇(6)

中圖分類號:G649.2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6-3544(2011)06-0066-05

通過十余年的專業建設和教學改革,我們逐步探索了適用于培養高級應用型金融專業人才的1234模式:明確一條教學主線,即以專業技術應用能力培養和職業素質養成為教學主線; 建立與專業培養目標相適應的兩大教學體系, 即理論教學體系和實踐教學體系,在課程體系安排上,重點突出應用性和實踐性特點, 把實踐教學環節上升到與理論教學同等重要的地位;明確人才培養的三個教育階段,即專業基礎教育階段、專業強化教育階段、專業綜合提高教育階段;在教學過程中,加強四項結合,即理論與實踐結合、產學研結合、人文社科教育與專業技術教育結合、 職業資格證書與專業教育相結合。 實踐證明,1234模式是一條培養高級應用型金融人才的有效模式。

一、一條教學主線:技術應用能力培養和職業素質養成

為了把學校辦成讓學生、 家長、 社會滿意的學校,我們把“應用為本、學以致用”作為學校的“辦學理念”, 并將其貫穿于各專業人才培養的整個過程。因此,金融學專業從招生伊始,就開始探索如何培養金融學專業學生的技術應用能力和金融職業素質的養成。

金融學專業涵蓋的知識內容非常豐富,銀行、保險、證券這三個方向的專業知識是其三大支柱 [1] 。因此, 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進一步細化專業方向。目前,國內多數高校金融學專業都是不分方向的,導致學生在校期間學習內容多而雜, 最終培養出的是一批批“樣樣通、樣樣松”的人才。雖有個別學校作了一定的改革,如將金融學專業改為保險專業、國際金融等若干專業, 這樣做的結果雖然使學生對某一個金融領域的專業知識有了深入了解, 但又導致專業口徑太窄,使學生就業時面臨困難。針對這種狀況,我校金融系成立了專門的課題組,確定了“以就業為導向,以培養能力為本位,培養適應社會發展需要,動手能力強, 基礎扎實的金融領域第一線的高級應用技術人才”的目標,就金融學專業的建設提出了如下的改革方案:在大金融的平臺上,將符合市場需要的銀行、保險、證券行業某些崗位作為專業方向,構建出“一個專業多個方向”的金融學專業,最終把金融學專業的本科學生培養成“一專多能”的復合型、市場急需的高級應用型人才 [2] 。經過多年的市場調研和專業論證, 我們認為在大金融學的平臺上開設投資理財方向、證券期貨方向、保險營銷方向是比較適時的,可作為目前首選的三個方向。

在這一大背景下, 我們進一步提煉了金融學專業學生應該掌握的技術應用能力和職業素質,認為金融學專業學生通過4年大學生活, 應該在基本能力、專業能力、可持續發展能力三大應用能力和思想道德、專業業務、文化素質、身體心理四大綜合素質方面有較大提高。詳見表1、表2。當然,從專業的角度來看, 專業能力的培養和專業業務的養成是應用能力培養和職業素質養成的重中之重,而且,應該根據學生所選專業方向,有所側重。

二、兩大教學體系:理論教學體系和實踐教學體系

在課程體系安排上, 我們重點突出了應用性和實踐性特點, 把實踐教學環節上升到與理論教學同等重要的地位,建立起了理論和實踐兩大教學體系。從理論教學體系來看,要把握好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的學時比例,可以各占三分之一,也可以有所側重。同時,必須加大選修課比重,這既包括公共基礎課, 也包括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 如前所述,金融領域寬泛,涵蓋知識較多,因此,培養學生能力和素質的最好辦法就是讓其依據自己的興趣進行選擇。從實踐教學體系來看,要改變“重課堂、輕實踐”的傳統教學觀念 [3] ,所以,我們采取多種形式加大實踐學時比重, 保證實踐學時至少占到總學時的三分之一。具體說來,除采取課內實驗、上機等形式外,還采取了課外學時和專用周的形式。如統計學、計量經濟學這類課程需要利用計算機及相關軟件進行實際操作, 可以采取課內實驗、上機等形式,加大實踐學時比重;而證券投資學、國際金融、保險學、商業銀行經營與管理、金融市場營銷學、金融英語這類課程安排一定的課外學時,引導學生理論聯系實際,效果更佳。但僅僅這樣還不夠,還應該采取專業周的形式加大實踐學時,如證券投資學、國際金融等課程可以通過開設證券投資模擬實訓、 外匯模擬交易實訓等實踐課程。部分實踐課程安排如表3所示。

為了增強學生的專業方向實踐技能, 我們增加了專業方向綜合實踐周, 如根據前面提到的專業方向,我們讓學生在理財規劃綜合實訓、信貸管理綜合實訓、保險營銷綜合實訓中選擇一個。同時,為了增強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我們增設了創新實踐周。創新實踐包括參加創業計劃競賽、創業實踐、學術講座、實驗室開放研究項目、專業課題研究、學術論文、創新能力培訓等,該項學分由學生在校期間取得。 學校可集中開設社會實踐與調查、 學年論文、創業專用周等實踐課程,使學生可以獲得部分創新實踐學分。此外,我們還鼓勵學生有意識地自己參加其他創新實踐, 并根據上報的材料獲得一定的創新學分。如利用假期參加社會實踐;公開發表專業性論文;參加證券協會、信貸協會、保險協會等表現突出; 在各個層次的點鈔技能比賽、 證券模擬交易大賽、外匯模擬交易大賽等專業性比賽中獲獎;取得理財規劃師、證券、銀行、保險從業資格證,等等,都可以獲得創新學分,并且,規定學生大學期間至少要取得創新實踐學分10個, 多出部分可以抵扣其他實踐環節學分。見表4。

三、三個教育階段:專業基礎、專業強化和專業綜合提高教育階段

金融學專業人才培養可以分為三個教育階段:專業基礎教育階段、 專業強化教育階段和專業綜合提高教育階段。 專業基礎教育階段主要是專業基礎課的學習。可以這樣說:沒有政治經濟學、西方經濟學、國際經濟學、金融學、計量經濟學、財政學、會計學、統計學這8門全國高等學校經濟類專業核心課程支撐,金融學專業就如同“無水之源,無木之本”。所以,在這個階段打好基礎是后續強化、提高專業技能的關鍵。在專業強化教育階段,國際金融、保險學、商業銀行經營與管理、 證券投資學等專業課程是學習的重點。在專業綜合提高教育階段,學習的重點應該放在專業方向的理論課程、專業方向的綜合實訓、畢業實習、畢業設計(論文)等等。

如理財規劃方向理論課程我們設置了財務分析、投資分析與組合管理、理財規劃原理、理財規劃實務等課程,實踐課程設置了投資經理實訓、理財規劃綜合實訓課程等; 信貸管理方向理論課程設置了銀行會計學、個人理財、風險管理、銀行信貸管理學等課程,實踐課程設置了銀行前臺實訓、信貸管理綜合實訓課程等; 保險營銷方向理論課程設置了人身保險、財產保險、再保險學、保險營銷學等課程,實踐課程設置了保單設計與銷售、 保險營銷綜合實訓課程等。最后,通過畢業實習和畢業設計(論文),實現金融學專業人才素質的綜合提高。需要注意的是:金融學專業還應該加強畢業實習前的職業入門指導,所以,我們還增設了學科前沿專題講座、創業指導、應用文寫作、職業生涯規劃等課程。

在這里,要特別強調一下畢業設計(論文)。畢業設計(論文)是對學生接受高等教育階段學習成效的一個綜合考核, 所以最好將其貫穿于整個大學三個教育階段中。建議采取課題驅動項目教學模式,即通過畢業設計(論文)課題形式來驅使學生分階段完成畢業設計(論文) [4] 。張五常教授認為, 最好的學習方式是帶著明確的要解決的問題去學。所以,如果讓學生在接受高等教育階段, 帶著一個必須要解決的問題(課題)去學,分階段地解決各個階段性小問題,并分階段檢驗其學習效果,要比單純地靠畢業設計(論文) 檢驗更具有現實意義。 課題驅動教學模式正是基于這樣一種思路提出的。它也可以分三步實施:第一步為畢業設計(論文)課題論證階段,可設在大二第二學期期末實施, 因為這時學生有了一定的經濟學基礎知識, 能夠較好地完成課題的論證,同時, 也有利于下一步帶著問題開始專業課的學習。 第二步為畢業設計(論文)課題中期檢查階段,可設在大三第二學期末完成。經過大三的學習,學生的專業理論課基本學完(有些院校在大四也安排專業課),具備了專業基礎知識, 且經過長達一年的資料收集和思考,可以掌握完成畢業設計(論文)課題的理論基礎與研究現狀, 這同時也是對學生理論基礎知識掌握情況的一種綜合檢驗。 但由于這一年學生還沒有經過實習,理論聯系實際能力還不強,所以還不適宜讓所有的學生在大三期間直接完成畢業論文的寫作。在大三第二學期,必須開展課題中期檢查,我們主要采取學年論文的形式。學年論文的撰寫內容為學生所做的畢業設計(論文)課題的理論基礎與研究現狀綜述, 這對于提升學生畢業時的競爭力很重要。 第三步為畢業設計(論文)課題結題階段。經過大三的充分準備,學生應該在大四一年時間里,在老師的指導下完成畢業設計(論文)的結題報告。通過結題的學生除可以得到畢業設計(論文)學分外,還可以得到由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頒發的課題結項證書,證明其本人(或所在團隊)具備了一定的研究能力,成功完成了畢業設計(論文)課題的研究工作。

四、四項結合:理論與實踐結合、產學研結合、人文社科教育與專業技術教育結合、職業資格證書與專業教育結合

在教學過程中, 加強四項結合是培養高素質金融專業技術應用性人才的有效途徑, 即理論與實踐結合、產學研結合、人文社科教育與專業技術教育結合、職業資格證書與專業教育相結合。

1. 理論與實踐結合。陸游曾在《冬夜讀書示子律》一詩中告誡自己的孩子:“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理論與實踐結合,讓學生“學中干”、“干中學”,是實現金融學專業素質提升的必要路徑。這也正是我們一直強調實踐教學體系要與理論教學體系并重的主要原因。 除設置了與理論教學體系并重的實踐教學體系外, 為了保證學生關注金融領域的熱點問題,我們還創辦了《金融快訊》刊物。該期刊每周發行一期,由指定教師負責指導、終審,由學生證券協會負責組織學生進行證券版面熱點問題的采編、初審,由學生信貸協會負責組織學生進行銀行版面熱點問題的采編、初審,由學生保險協會負責組織學生進行保險版面熱點問題的采編、初審。這樣,既鍛煉學生理論聯系實踐的能力, 也使學生的專業綜合技能得到了提升。

2. 產學研結合。 產學研結合是培養高級應用型金融專業人才的重要保證。從目前來看,銀行、證券公司、保險公司等金融企業,都有較強的與高校合作的意愿。高校要抓住有利時機,建立起與金融企業深度合作的雙贏機制,采取多種形式進行產學研合作,為學生創造實踐機會。 我校除了經常與金融企業合作開展各種活動之外, 還成立了一個以教師指導為輔、學生自己管理為主的金融服務公司。該公司按行業(也可以是按專業方向)設置服務中心,如設證券服務中心、銀行服務中心、保險服務中心等。其中,證券服務中心可以幫助證券公司進行股票開戶等服務,銀行服務中心可以幫助銀行辦理網上銀行業務、第三方存管等,保險服務中心可以進行保單推銷、講師培訓等。

3. 人文社科教育與專業技術教育結合。金融行業既要與錢打交道,也要與人打交道。金融從業人員如果沒有很強的人際交往能力和團隊精神, 就很難發展起來;如果沒有很強的自律性,就很容易步入歧途。為了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適應金融企業的從業要求,我們特別開設了禮儀實訓、演講與口才、團隊拓展訓練、職業教育等課程。此外,每個學期還安排專業性的辯論比賽、點鈔技能大賽、證券交易模擬大賽、外匯交易模擬大賽。這些比賽,由學生負責籌劃、組織、主持,老師負責指導、評判,較好地促進了人文社科教育與專業技術教育的結合。

第四,職業資格證書與專業教育結合。金融學專業方向的設置與就業崗位相關性很強, 且在入職時往往要求取得相關的職業資格證書。所以,金融專業人才培養一定要強調職業資格證書與專業教育相結合, 通過設置相關課程和專業指導使學生適時拿到職業資格證。如理財規劃師、銀行從業資格證、保險從業資格證、證券職業資格證等。以證券職業資格證為例,該證有效期為兩年,所以,可以在三年級時組織學生考證,相應地,證券投資學等相關課程就應該在此之前開設。在考證過程中,我們還注重發揮學生團體的傳、幫、帶作用,并專門組織輔導。

金融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的構建是一個系統性工程。我們的實踐證明,“明確一條教學主線、建立兩大教學體系、 強調三個教育階段、 加強四項結合”的1234模式是一條培養高級應用型金融專業人才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都紅雯,金月華,高國慶. 金融學專業人才培養定位[J]. 杭州電子工業學院學報,2002(4):12-14.

篇(7)

從保險實務中選擇實際操作型案例,鍛煉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這種類型案例主要針對保險業務操作流程方面的基本概念和行業慣例。如在講解保險經營環節時,可以先通過案例提出“如何填寫投保單”這一問題,讓學生由投保單入手,逐一按順序掌握投保、承保、防災、理賠等4個主要經營環節,從而更好地理解保險經營環節中需要堅持的風險大量、風險選擇和風險分散原則。

(2)計算分析型

從技術層面來看,保險學以大數法則為基礎,主要涉及費率的厘定和賠款的計算。現實中很多案例都是圍繞理賠問題在保險人和被保險人之間產生爭議。譬如在講授重復保險分攤原則時,可以選擇此案例:李某于2012年7月22日向A保險公司投保了家庭財產保險并一次交清保費,保險金額為10萬元,保險期間為1年,自2012年7月23日零時起至2013年7月22日24時止。2012年9月1日,李某所在單位用職工福利基金為全體職工在B保險公司投保了家庭財產保險,李某的保險金額為8萬元,保險期限也是1年。2012年12月20日,李某家中被盜,立即向公安機關報案,并通知了保險公司。經查勘現場,共計損失15萬元。3個月后,公安機關未能破案。按保險合同約定,索賠條件成立,李某向2家保險公司均提出索賠。A公司決定為李某賠償10萬元,但B公司認為李某已先向A公司投保,構成了重復保險,拒絕賠償。首先向學生介紹案情,提出關鍵問題,即此案中是否構成了重復保險,重復保險合同的效力如何,然后引導學生帶著疑問,查詢相關資料,展開分析討論。待得到統一結論后,繼續向各個小組拋出第2個問題,即根據我國《保險法》保險人如何分擔重復保險責任。此時,就需要學生在定性分析基礎上,利用重復保險中比例責任制來計算各保險人應承擔的賠款大小。此案例的應用,既可讓學生充分掌握重復保險的構成要件及分攤計算方法,又可讓學生明白在現實中應盡量避免出現重復保險,減少索賠理賠爭議。

(3)綜合分析型

綜合分析型案例就是用綜合性分析方法進行分析的案例類型。保險學中各種險別的條款都體現著保險合同的4大基本原則,而現實中有爭議的保險案例也往往都具有綜合性,所以綜合分析型案例牽涉到險別和基本原則的各個方面。現舉例說明:2013年9月15日晚,趙某在家就餐時被突然爆炸的啤酒瓶炸傷右眼,醫治共花費6萬元。因啤酒制造廠商已向某保險公司投保了產品責任險,責任限額為4萬元,趙某遂向啤酒制造商索賠,保險公司在責任限額內支付了賠償金4萬元。后經調查,啤酒瓶爆炸是因專門為啤酒商生產啤酒瓶的B廠產品質量不合格所致,啤酒商遂要求B廠承擔責任。保險公司則認為應由自己向B廠提出賠償請求。啤酒商與保險公司為此發生糾紛,訴至法院。該案例把產品責任保險和補償原則中的代位追償等問題綜合在一起,需要全方位考慮。在組織學生討論時,可以首先從責任保險性質和特點提問,為什么保險公司理賠并支付了責任限額內的賠償金,然后再就爭議,提出后續問題:

(1)保險公司是否具有代位追償的權利,為什么;

(2)啤酒商是否可以就未獲賠償的部分向B廠請求賠償,為什么。基于PBL的特點,應選擇那些綜合性強、一案就包含多個問題、涉及多個知識點的案例。通過綜合分析,由點及面地把看似復雜的內容理清,讓學生在輕松活躍的課堂氣氛中理解、掌握保險學原理和實務,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積極性和主動性。

2基于PBL的案例教學組織

在PBL模式下,針對不同的授課內容選擇適宜的案例,然后需要設計組織好案例教學過程。

2.1教學前準備

(1)教師是整個教學過程的引導者和組織者,必須認真做好課前準備,熟悉案例,提出問題,設計好每個環節,充分考慮在討論中可能出現的各種情況,做好預案。

(2)對學生進行合理分組。理論上應根據學生的性別、性格、思維方式和知識結構等因素進行分組,但是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尤其是首次和授課對象接觸,限于學時和人數等因素,可按學號對學生進行分組,每組人數控制在5~7人。第一次討論效果可能不是很好,但隨著討論次數增加,小組成員間逐漸磨合,默契度會大大提高,學生的交流溝通和團隊合作能力也會不斷增強。

(3)注意教學環節的銜接。提前充分考慮案例教學涉及的主要環節:熟悉案情,提出問題;小組討論,形成共識;結果展示,全班交流;總結點評,強化效果。

2.2組織課堂教學的主要環節

(1)插入案例

PBL的案例式教學作為傳統教學的有益補充,并不是完全割裂與傳統教學的聯系,而是在傳統講授基礎上適時地插入案例,提出問題,讓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因此,插入案例的時機把握很重要。一般主要有3種方法。

①課前插入。在引入一個新的保險概念時,可以選擇一個案例在講授前插入,讓學生們帶著導入案例中的問題,學習專業術語和基礎知識,從而找到答案。這種方法比較適用于保險學中簡單易懂的知識點。

②課中插入。由于保險學中有很多既有區別又有聯系的知識點,學生很容易混淆并張冠李戴。在講授中通常需要對比,此時插入案例有助于學生的理解。如講授原保險與再保險的問題,就最好在邊學概念、邊比較的過程中插入案例,讓學生通過思考實例中相似事物的不同之處,可以更好地掌握保險專業術語和操作原理的本質。

③課后插入。很多現實的保險問題涉及廣泛的專業知識,對于綜合分析型案例最適合在主要知識點講授完畢后進行案例分析。通常可以在課后安排案例,提出一個綜合問題,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查閱相關資料,串聯起分散的知識點,總結討論,然后在下次課堂進行分組展示。比如在講授保險合同時,包含合同主體、客體、要素、形式、訂立、生效、履行等多方面內容,為了讓學生形成一個完整、系統的知識架構,可以在講授后布置綜合案例———為客戶量身制定一份保險合同。

(2)分組討論

案例教學中成敗的關鍵還取決于案例分析和分組討論的情況。各小組成員根據老師提出的問題,進行明確分工,各自查閱有關文獻資料,然后匯總交換意見,認真討論,形成小組統一結論。根據案例插入的時機,可以隨堂分組討論,也可以課后討論。重點在于以問題為導向,以案例為基礎,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在討論中各抒己見,相互展開辯論,鍛煉溝通與合作的能力,強化學生對抽象概念與晦澀理論的理解。

(3)評價考核

對各個小組將討論的結果應該給予及時、有效的評價考核,才能真正調動全體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考核可以采用口頭匯報、書面論文、幻燈展示、小品表演等多種形式,一般先由該小組進行優劣評價,然后小組之間進行評價,最后由教師給予總結點評。教學實踐中發現,學生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如編輯各種保險視頻,利用角色扮演或新聞播報等方式,在課堂上向大家展示小組的討論結果。此外,在很多問題的討論中往往又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新的問題,所以除了課堂的教學外,還可以利用QQ群、微信平臺、公共郵箱等現代信息手段,與學生在網絡上互動,達到開放式教學的要求。

3應用過程中需要注意的問題

基于PBL的案例式教學在保險教學中具有獨特優勢,但在應用中還需要注意一些問題才能更好地發揮提高教學質量的作用。

3.1增強學生專業基礎知識學習

案例教學要求學生必須具備必要的基礎理論知識和專業基礎知識,這樣才能對案例所提出的問題給出合乎情理的分析和看法,從而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保險學》課程要求學生不僅具有一定的經濟學基礎、金融貿易知識,還要有良好的數理基礎,比如可以開設《精算學基礎》等選修課程,以增強學生的數理功底。

3.2合理分配教學時間

目前,高校的保險學總學時總體控制在48~54學時。在有限的總學時范圍內,展開PBL的案例教學就必須合理分配教學時間。首先,確定案例教學在總學時中的比重。然后,每學時中安排好插入案例、分組討論和評價考核各環節所需時間。如在課前插入導入案例不宜超過10分鐘,課中插入案例不宜超過1個學時。總之,應保證學生有足夠時間開展案例討論,同時教師要留有總結點評的時間,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3.3采用多媒體為核心的綜合教學手段

高效的教學方法必須與先進的教學手段相結合。注意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大力推廣網絡技術,開發針對保險教學實際的教學軟件,整合校內各類資源,為學生打通獲取教學信息的渠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使學生在課堂參與中充分與教師互動。

篇(8)

從管理決策的角度看,保險產品的定價問題、準備金提留問題、再保險自留額問題以及資產負債配比問題都是風險和不確定條件下的決策.從風險決策的理論和實踐知道,合理的決策不僅取決于對外在環境的不確定的把握,而且取決于決策者對自身的價值結構判斷.在保險學中,通過引入效用函數來描述決策者的風險態度、偏好和價值結構,并將它與潛在損失或理賠的概率評估有機結合起來,從更加綜合的角度尋求諸多保險決策問題的解.

一般地,決策者的風險態度被分為三種類型:風險偏好、風險厭惡和風險中立,分別對應著他們的效用函數u(x)的曲線為上凸、下凸和直線三種情況.最普遍的情況是厭惡風險,本文重點討論此種情況.

1保險定價問題

引理1(Jensen不等式)設決策者的風險是厭惡風險,即它的效用函數u(x)滿足u′(x)>0,u″(x)<0,則對于隨機變量X,成立如下不等式E[u(X)]≤u[E(X)].

假定決策者(保險人)擁有財富W.若要承保,則可以在原有財富W的基礎上增加一筆保費收入G,但是得替被保險人承擔風險,其財富變成了隨機變量W+G-X,其中隨機變量X表示風險,其概率分布為F(x).若不承保,則保險人確定地擁有財富W.設保險人關于確定量和關于隨機變量分布的效用函數分別為u(x)和U[X],則對保險人而言,“合理”的承保保費應滿足不等式U[W+G-X]≥u(W).G越小,要承保的效用U[W+G-X]越小,當G小到使等號成立時,承保已無任何吸引力,所以保險人愿意接受的最底保費G*是使得上式等號成立的臨界值,稱為臨界保費.

根據期望效用原理,隨機變量X的“效用”U[X]可以轉化為隨機變量函數u(X)的期望,即

U([X])=E[u(X)]=∫Du(x)dF(x).

其中F(x)是隨機變量X的分布函數,D是隨機變量X的取值范圍.

2主要結論

對于風險決策者常用的效用函數有以下幾種:直線型效用函數、拋物線型效用函數、指數型效用函數、對數型效用函數和分數冪型效用函數等.下面給出前3種情況下的臨界保費.命題

1設保險人的效用函數為直線型,

u(x)=ax+b,理賠X的概率分布為F(x),則臨界保費G*=E[X].

證明考慮保險人定價的效用方程為

U([W+G*-X])=u(W).

U([W+G*-X])=E[u(W+G*-X)]

=E[a(W+G*-X)+b]

=aW+aG*-aE[X]+b,

u(W)=aW+b,

聯立兩式得G*=E[X].

命題1說明對于風險態度中立的決策者來說,臨界保費即是純保費,但這只是一種理想的情況.命題2設保險人的效用函數為拋物線型,u(x)=x-αx2,其中α>0,0<x<12α,并且假設理賠X的概率分布為F(x),則此時臨界保費為

G*=E[X]+(12α-W)-(12α-W)2-σ2(X).

證明考慮保險人定價的效用方程為

U([W+G*-X])=u(W).

U([(W+G*-X])=E[u(W+G*-X)]

=12α0[(W+G*-X)-α(W+G*-X)2]dF(x)

=W+G*-E[X]-α{(W+G*)2-2(W+G*)×E[X]+E[x2]},

u(W)=W-αW2,

聯立兩式得下列方程

-α(G*)2+(1-2αW+2αE[X])G*+(2αW-1)E[X]-αE[X2]=0.

解關于G*的一元二次方程得

G*=2αw-1-2αE[X]+(1-2αW)2-4α2σ2(X)-2α

=E[X]+(12α-W)-(12α-W)2-σ2(X).

特別地,當W=0時,

G*=E[X]+12α-(12α)2-σ2(X)

≈E[X]+ασ2(X),

此時σ2(X)12α.這正是非壽險保費定價中的“方差原理”,因為在金融分析中常用方差(或標準差)來度量風險的大小,方差越大,不確定的程度越大.保險人把它作為一條加費的理由,因而在純保費E[X]的基礎上又多了一項“安全附加費用”.

命題3設保險人的效有函數為指數型,u(x)=-e-αx,α>0,假設理賠X的概率分布為F(x),則此時臨界保費為G*=1αlnMX(α),其中MX(α)為理賠隨機變量X的矩母函數.證明考慮保險人定價的效用方程為

U([W+G*-X])=u(W).

U([W+G*-X])=E(u[W+G*-X])

=+∞0-e-α(W+G-X*)dF(x)

=-e-α(W+G*)+∞0eαxdF(x)

=-e-α(W+G)*MX(α),

u(W)=-eαW,

聯立兩式得G*=1αMX(α).

可以看出對于這類特殊的效用函數,臨界保費與保險人所擁有的財富大小無關.

3總結

效用理論一直是研究在風險和不確定條件下進行合理決策的理論基礎,保險研究之中除保險定價以外,決定合理的準備金、自留額以及選擇合理的財務方案都可以以此作為決策的原理.因此,它具有很強的理論指導作用.

從以上幾個例子可以看出,實際保險定價中常用的“均值原理”和“方差原理”等只不過是期望效用的特殊形式,它們對應著一次、二次多項式等簡單的效用函數.類似地,還可以討論對數效用函數u(x)=lnx、分數冪效用函數u(x)=xr(0<r<1)等其他常見效用函數所對應的情況.

參考文獻

[1]謝志剛,韓天雄.風險理論與非壽險精算[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0.

篇(9)

從管理決策的角度看,保險產品的定價問題、準備金提留問題、再保險自留額問題以及資產負債配比問題都是風險和不確定條件下的決策.從風險決策的理論和實踐知道,合理的決策不僅取決于對外在環境的不確定的把握,而且取決于決策者對自身的價值結構判斷.在保險學中,通過引入效用函數來描述決策者的風險態度、偏好和價值結構,并將它與潛在損失或理賠的概率評估有機結合起來,從更加綜合的角度尋求諸多保險決策問題的解.

一般地,決策者的風險態度被分為三種類型:風險偏好、風險厭惡和風險中立,分別對應著他們的效用函數u(x)的曲線為上凸、下凸和直線三種情況.最普遍的情況是厭惡風險,本文重點討論此種情況.

1保險定價問題

引理1(Jensen不等式)設決策者的風險是厭惡風險,即它的效用函數u(x)滿足u′(x)>0,u″(x)<0,則對于隨機變量X,成立如下不等式E[u(X)]≤u[E(X)].

假定決策者(保險人)擁有財富W.若要承保,則可以在原有財富W的基礎上增加一筆保費收入G,但是得替被保險人承擔風險,其財富變成了隨機變量W+G-X,其中隨機變量X表示風險,其概率分布為F(x).若不承保,則保險人確定地擁有財富W.設保險人關于確定量和關于隨機變量分布的效用函數分別為u(x)和U[X],則對保險人而言,“合理”的承保保費應滿足不等式U[W+G-X]≥u(W).G越小,要承保的效用U[W+G-X]越小,當G小到使等號成立時,承保已無任何吸引力,所以保險人愿意接受的最底保費G*是使得上式等號成立的臨界值,稱為臨界保費.

根據期望效用原理,隨機變量X的“效用”U[X]可以轉化為隨機變量函數u(X)的期望,即

U([X])=E[u(X)]=∫Du(x)dF(x).

其中F(x)是隨機變量X的分布函數,D是隨機變量X的取值范圍.

2主要結論

對于風險決策者常用的效用函數有以下幾種:直線型效用函數、拋物線型效用函數、指數型效用函數、對數型效用函數和分數冪型效用函數等.下面給出前3種情況下的臨界保費.命題

1設保險人的效用函數為直線型,

u(x)=ax+b,理賠X的概率分布為F(x),則臨界保費G*=E[X].

證明考慮保險人定價的效用方程為

U([W+G*-X])=u(W).

U([W+G*-X])=E[u(W+G*-X)]

=E[a(W+G*-X)+b]

=aW+aG*-aE[X]+b,

u(W)=aW+b,

聯立兩式得G*=E[X].

命題1說明對于風險態度中立的決策者來說,臨界保費即是純保費,但這只是一種理想的情況.命題2設保險人的效用函數為拋物線型,u(x)=x-αx2,其中α>0,0<x<12α,并且假設理賠X的概率分布為F(x),則此時臨界保費為

G*=E[X]+(12α-W)-(12α-W)2-σ2(X).

證明考慮保險人定價的效用方程為

U([W+G*-X])=u(W).

U([(W+G*-X])=E[u(W+G*-X)]

=12α0[(W+G*-X)-α(W+G*-X)2]dF(x)

=W+G*-E[X]-α{(W+G*)2-2(W+G*)×E[X]+E[x2]},

u(W)=W-αW2,

聯立兩式得下列方程

-α(G*)2+(1-2αW+2αE[X])G*+(2αW-1)E[X]-αE[X2]=0.

解關于G*的一元二次方程得

G*=2αw-1-2αE[X]+(1-2αW)2-4α2σ2(X)-2α

=E[X]+(12α-W)-(12α-W)2-σ2(X).

特別地,當W=0時,

G*=E[X]+12α-(12α)2-σ2(X)

≈E[X]+ασ2(X),轉

此時σ2(X)12α.這正是非壽險保費定價中的“方差原理”,因為在金融分析中常用方差(或標準差)來度量風險的大小,方差越大,不確定的程度越大.保險人把它作為一條加費的理由,因而在純保費E[X]的基礎上又多了一項“安全附加費用”.

命題3設保險人的效有函數為指數型,u(x)=-e-αx,α>0,假設理賠X的概率分布為F(x),則此時臨界保費為G*=1αlnMX(α),其中MX(α)為理賠隨機變量X的矩母函數.證明考慮保險人定價的效用方程為

U([W+G*-X])=u(W).

U([W+G*-X])=E(u[W+G*-X])

=+∞0-e-α(W+G-X*)dF(x)

=-e-α(W+G*)+∞0eαxdF(x)

=-e-α(W+G)*MX(α),

u(W)=-eαW,

聯立兩式得G*=1αMX(α).

可以看出對于這類特殊的效用函數,臨界保費與保險人所擁有的財富大小無關.

3總結

效用理論一直是研究在風險和不確定條件下進行合理決策的理論基礎,保險研究之中除保險定價以外,決定合理的準備金、自留額以及選擇合理的財務方案都可以以此作為決策的原理.因此,它具有很強的理論指導作用.

從以上幾個例子可以看出,實際保險定價中常用的“均值原理”和“方差原理”等只不過是期望效用的特殊形式,它們對應著一次、二次多項式等簡單的效用函數.類似地,還可以討論對數效用函數u(x)=lnx、分數冪效用函數u(x)=xr(0<r<1)等其他常見效用函數所對應的情況.

參考文獻

[1]謝志剛,韓天雄.風險理論與非壽險精算[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0.

篇(10)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9682(2011)11-0073-02

一、學科建設背景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很多重點大學先后建立國際金融學專業;在90年代初,把國際金融進一步細化成國際經濟學下的國際金融、金融與投資、保險學、國際財稅等相關專業方向;到90年代中后期,基本模式確定為國際金融、投資學和保險學三大專業方向的金融學專業教學體系。公司金融也在這個時間段被確認為本科金融學專業學生的必修專業課。

公司金融學由英文Corporate Finance翻譯而來,又譯為公司理財、公司財務管理等。主要由于對finance而言,中文翻譯有財經、財務、金融等。大多數院校課程名稱為公司金融學,但是教科書名字不統一。教學內容按現代公司金融體系主要分三大部分:公司投融資、公司治理結構及其相關技術工具。內容繁雜,涉及理論和實踐皆非常強。是金融類學生專業核心課程的重要組成。

二、目前教學中主要存在的問題

1.課程內容重復

按學科設置,公司金融一般放在大二下或者大三上,甚至于在大三下。在這門課程之前,學生通常已經修完了經濟學中的基礎課程:宏微觀經濟學原理、會計學原理、管理學原理,及其專業課程中的保險學原理、金融市場學、貨幣銀行學、國際金融學、商業銀行管理等課程。學生對經濟運行的原理、金融學的框架都有一定的了解和認識。

公司金融主要研究的是公司資金的流動和運作,涉及面廣。以復旦大學出版社朱葉編著的《公司金融》和西安交大出版社李忠民編著的《公司金融學》為例,前者的課程結構主要時間價值、投資三大基本理論、資本預算和長期投資決策、資本結構和股利政策、短期財務計劃和短期融資管理、兼并和收購。后者的結構類似,刪除了三大投資理論、添加風險管理及其行為、公司金融前沿理論探討。其他國內教材的主體結構也大致如此。

就此分析,時間價值在貨幣銀行學、金融市場學中已學習過,是金融專業學生對貨幣價值的基本思考,早在搭建金融知識構架的最初,就已經被灌輸。有的學校投資學安排較前,更以反復深入運用過。投資理論則是金融市場、投資學中的重點、難點。資本預算在《投資項目評估》整個課程中詳細學習,長期投資決策中的普通股、優先股、公司債券,也是學生非常熟悉的工具。短期財務計劃和短期融資管理中的很多內容和基礎會計學及其財務管理、財務報表分析中的內容有一定重疊。

學生在拿到教材時很難發現新的知識點,對系統知識的把握將失去興趣和動力。學生聽課時,一旦發現這部分內容是已經學習過的,聽課效率將明顯降低,甚至出現到課率下降。

2.課程定位模糊

如上分析,公司金融學與很多課程在內容上有較多的重疊,有時甚至連教師也覺得公司金融的教學內容凌亂和難以把握。在教學過程中,有的偏重融資工具分析,在股票、期權、認股權證等上案例頻出;有的偏重財務分析,流動性分析、償債能力分析等試圖揭示公司運作的情況;也有的直接按項目投資分析,如何做現金流、找貼現率,洋洋灑灑大半個學期就過去了。

教師可以根據自己對課程的認識和學校對學生的培養體系來選擇課程重點。但是公司金融到底需要傳達給學生的是什么?是項目分析還是金融工具還是財務分析,或者都是?課程定位模糊,由于內容過多變成了介紹性課程、或者變成了投資學、財務管理、項目分析等的替代課程。

3.課程預計達到目標模糊

不同于宏微觀西方經濟學,其引入教學很早,各方面研究已比較透徹,從廣度學習內容到深度學習難度,從專科、本科到碩士及博士研究生都有不同層次的要求。相比之下,公司金融學在每個階段,學生將達到什么水平鮮有相對統一的認識。教學中,有的偏重理論,研究投資學三大理論和資本結構中的MM理論、股利理論或是短期財務計劃中關于現金、應收帳款最優配置理論研究;有的偏重技巧和實踐,如何在現實中尋找項目的價值、股利分配對公司價值的影響和兼并收購中的企業價值判斷等。當然也有廣譜介紹,一般教材都有十多章,每章一至兩周,點到即止。

從本科生考慮,前者在于培養學生的理論分析能力,對于國內進一步深造研究生的學生有很大的幫助。其次的做法培養學生的應用實踐能力,是國外金融投資研究生主攻方向;但是由于涉及內容較多,以一個學期周課時3課時的安排很難全部完成。最后一種則是完成學分要求是最簡單的做法,教學效果和學生學習成果難以保證。

4.教學方法陳舊

公司金融伴隨著公司日新月異及其理論研究的不斷深入,應該是一門充滿新穎和活力的課程。但是目前來看,大多數教學依然停留在教室。教師播放投影并講解,學生坐在下面聽講并記錄。教材中引用實際案例,特別是中國公司案例分析非常少甚至不涉及。考核手段通常依靠傳統考試,也有通過案例分析(課業論文)對考核進行補充的。

三、公司金融教學改革的建議和意見

1.課程定位

課程基本定位是熟悉公司資金運作流程,融資投資分配。主要圍繞四大方面如何確定項目的可行性、如何為可行的項目融資、項目運行后如何考慮風險和如何回報投資者。學生學習完成后,對公司整體的運作有全面的認識。然后根據每個學校設置學科不同,公司金融可以有不同的側重點。但是全面的框架不可缺少,而且將貫穿整個學期的教學過程,提示每一個具體篇章對整體運作的不同作用。

2.教學層次設計

對于本科生而言,從目前國內頂級學術型高校來看,還是應該以運用實踐為主導。但是由于本科學習在高等教育中的基礎地位,公司金融有的理論仍是學習的主要內容,例如MM理論。以上段介紹的四大方面來看,可行性分析、融資、風險和回報都是先相關理論后運用的基本模塊設計。理論學習以理解為主,推導和深入學習可以依照每個學校學生層次來區別要求。運用以案例分析為主,貫穿整個知識構架的大型案例全程一至兩個即可。點面結合,學生能對公司金融的構架和基礎理論有所了解,方便日后深入學習。同時又具備具體知識點的運用能力。

3.教材及其教學內容選擇

好的教材對課程體系把握將有極大幫助。目前世界主流的公司金融教材一本是英國倫敦商學院財務金融教授理查德•A•布雷利和斯圖爾特•C•邁爾斯主編的《Corporate Finance》,原書翻譯版到第九版。另外一本是美國MIT斯隆管理學院教授斯蒂芬•羅斯主編,目前譯本也到第九版。及其圍繞原書,中國學者進一步出的各種精要版、雙語教材和習題集等。兩本原著各自章節數都在30以上,加之案例都取自英美,信息量大,通常也作為歐美研究生學習書目,再考慮到價格,并不適合直接做中國本科學習教材。但是取兩本教材之精髓,確定課程內容是適用的。

例如以18周每周3課時的教學內容來安排,第一周為學科介紹和緒論,兩周課時為貨幣的時間價值、債券和股票的定價。四至五周課時介紹投資決策的基本方法,其中詳細說明NPV中現金流和貼現率的實際研究及其項目風險分析。接下來三周左右為最優資本結構及其股利政策。兩周介紹長期融資,包括股權債權和租賃。兩周介紹短期財務計劃。兩周為兼并收購中公司價值。

4.教學手段和教學考核改進

現在投影已基本普及,很多學校還成立了自己的計算機中心或是經管類計算機實驗室。在此基礎上,推薦引入少量實驗教學。

最優資本結構中MM理論和最優債務額及公司價值,教學方式為講授,仍然以課堂加投影的方式,這有助于知識的傳授和理論學習。案例分析以實戰為主,例如債券和股票的估值,如何尋找企業的ß,如何利用雅虎財經、新浪財經搜集信息資料;如何尋找及利用企業披露的財務報告。這些有助于學生實際運用和分析能力的提高。第4周左右可以安排實驗設計為債券和股票的估值,第11周為WACC的取值。需要學生按照實驗要求,完成相關數據收集和分析,在實驗完成后提交電子表格結果,用于評定作業成績。考核除出席率和上機作業以外,由兩部分構成,一部分是傳統考試,用以檢驗學生對理論知識和運算的掌握。另一部分是課業論文,基本設計是要求學生按小組完成,論文選題多樣,但以實際公司案例分析為主導,例如分析公司的資本成本、股利政策、公司價值等。選題之下有3~6個需要完成的問題,按組別每位同學完成一個部分。這樣可以有效規避分工不明和渾水摸魚。

公司金融學內容博大精深,公司金融教學改革也非朝夕可促成,需要教師下大力氣也需要學生積極主動的配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對實際問題的分析和解決能力,塑造社會真正可用之材,還需要穩扎穩打、一步一個腳印地推動教學改革前進。

參考文獻

1 斯蒂芬•羅斯.公司理財(原書第六版)[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7.3

上一篇: 書記述職述廉報告 下一篇: 預防門診接種工作計劃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色妞亚洲欧美精品在线 | 天堂v在线视频 | 日本综合另类欧美日韩 | 五十六十老熟女中文字幕免费 | 亚洲欧美中文一区二区三区 | 久久国产美女精品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