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安全問題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2-02-20 04:40:33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大學生安全問題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大學生安全問題論文

篇(1)

本文作者:孟國忠 單位:南京林業大學木材工業學院黨委副書記、副院長,講師

大學生安全教育載體主要包括制度載體、工作載體和實踐載體,在制度載體方面,雖然各高校都已制定了相關的安全教育管理規定,但大多沒有建立起系統的學生安全教育管理體系。不少人認為,學生的安全教育,僅僅是學生工作人員和保衛部門的事,其他人員基本不會參與到其中。因此,全校上下并沒有形成一個人人重視關心安全教育、人人是安全教育的參與者與實踐者的良好氛圍;在工作載體方面,基本上是說教的灌輸的多,體驗感受的少,手段比較單一,針對性不強,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不高;在實踐載體方面,過去高校安全教育內容主要集中于法律法規、公共、人身財產安全等傳統領域,隨著社會安全形勢的不斷發展變化,加上學生自身出現的一些新特點,許多新的教育內容不斷產生,傳統安全教育的有效性面臨著新的挑戰。從宏觀層面看,當前高校安全教育主要應當關注國家安全、政治安全、環境安全、資源安全;從微觀層面看,主要有心理安全、社交安全、生命安全、網絡安全、就業安全等。[4]

調動各方力量,營造良好氛圍。一要建立并完善人人關心、人人參與大學生安全教育的體系,實現全員、全面、全過程教育。[5]校院主要領導、機關工作人員、保衛人員、學生處和團委工作人員、心理咨詢教師、專職輔導員、班主任和專業教師等,都是這個體系中的一員。他們可以從不同角度發揮不同的作用,以保證大學生安全教育工作自始至終既有領導的重視與關心,又有學校相關職能部門和學院專兼職學工人員及專業教師的積極配合與參與。二要注重學校、家庭與社會的有機結合。大學生安全教育作為一個系統,其本身具有很強的社會性,需要學生家庭和社會力量的積極參與。如每學期通過給學生家長郵寄學年小結和“致學生家長的一封信”的形式,與學生家長進行溝通,可以為學生家長參與到安全教育當中起到促進作用。三要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作用,引導學生參與學校的安全管理工作。讓學生進行安全教育的組織與實施工作,發揮大學生參與安全教育的主動性,讓他們在實踐中成長,在行動中鍛煉,不但可以鍛煉學生的能力,還可以使學生感受到學校對他們的信任和支持,從而熱愛學校,愿意支持學校的各項工作。

完善工作機制,落實工作責任。高校要制定科學、有效和具有特色的安全教育工作機制,從制度上確保高校各項活動的順利開展,促進大學生規范自己的行為。一是對學生進行分類動態管理,尤其要關注其中的困難群體,實行安全教育工作月歷制,使安全教育作為日常工作的一部分,使其常態化、具體化,并強化督導檢查。二是大力推進安全教育的“三進”工作,即進課堂、進頭腦和進宿舍,將大學生安全教育納入本校的教育體系,并貫穿到從入學到畢業的整個培養過程。此外,還要將學生宿舍作為進行安全教育的重要陣地,時刻強化學生的安全意識。三是開設專門的安全教育課程,將其作為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重要內容,制定具體教學計劃,分年級安排相應教學時間和教學主題,尤其是要將教育重點放在新生的入學教育中,并落實相應學分。加強師資建設,確保經費投入。高校學生的安全教育最終要落實到具體的工作之中,因此隊伍建設顯的尤為重要。要努力建設一支相對穩定、專兼結合、高素質、專業化的安全教育教師隊伍,以確保大學生安全教育的質量;要大力開展安全教育師資培訓,強化實踐鍛煉,提升他們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和素質,不斷提高安全教育的水平和實效性;要建立專門的培訓培養機制和考核機制,涉及學生安全教育的內容是每個管理人員的“必修課”。對安全教育工作的考核,既注重結果,更要注重過程;要保證對大學生安全教育的經費投入,尤其是保證安全教育研究和師資培訓的經費。

堅持以人為本,全面服務學生。一要堅持以學生為本,營造全員關心學生、服務學生的氛圍,把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放在工作的首位,努力實現學生的心理期望,為安全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礎。對于學校暫時無能力解決的問題,要做好解釋工作,使學校與學生之間真正建立一種信任關系,共同面對一些遇到的困難,讓學生感覺到有一種認同感和歸宿感。二要加強“三觀”教育,培養大學生的意志力。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能夠幫助大學生正確認識社會、認識事物、認識自我,正確對待生死、榮辱、苦樂等問題,從而較客觀地理解、分析人生過程中所發生的一切,保持開闊的胸懷,冷靜妥善地處理各種復雜關系,保障心理行為健康發展。創新教育載體,豐富教育內容。一是在遵循教學規律的前提下,不斷創新教學方法和手段。采用課堂講授、典型案例分析、安全技能訓練、小組討論、社會調查、應急演練、急救訓練、經驗交流等方法,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講授與訓練相結合,激發學生接受教育的主動性和參與性,提高教育教學效果。二是充分利用各種資源。在校內,充分依靠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法律學科教師、心理學教師、國防教育教師、體育教師、實驗室教師、學校醫務人員,以及其他與安全教育有關的教師、干部參與課程教學活動。在校外,可聘請公安民警、消防官兵、指戰員、法律人士、安全專家、心理學專家、社會學專家等共同參與教育活動,豐富教學內容,提高教學質量。三是大力開展安全教育主題活動。通過舉辦主題畫展、主題征文、演講比賽等形式多樣的活動,利用報紙、網絡、“兩課”、宣傳欄、專題講座、大型咨詢會等宣傳陣地,切實加強對大學生的安全、紀律和心理健康教育,努力提升他們的安全意識和防范技能。

篇(2)

學生公寓管理論文參考文獻:

[1]黃美云.新形勢下高校學生公寓管理探索[J].經濟研究導刊,2004(13):216.

[2]韓曉軍.淺談高校學生公寓管理[J].科技視界,2015(11):114.

[3]張慧婷.淺談當代高校學生公寓管理的問題與對策[J].知識經濟,2014(18):40.

[4]張麗華.高校學生公寓管理創新模式探析[J].青年時代,2015(3):80.

[5]楊衛兵王務均.《大學生廉潔教育項目化管理的基本內涵及運行機制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0(5):46

[6]劉建榮.《探索公寓文化建設途徑,強化公寓文化功能》[J].贛南師范學院學報,2006(2):119

[7]郝麗麗宋巖蔡慧慧,《淺談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項目化管理》[J].中國環境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0(2)

學生公寓管理論文參考文獻:

[1]何芳.學生公寓管理系統的探討與實現.電腦知識與技術.2006.11.

[2]郝曉芳.對高校學生管理的淺談.科學之友.2010.4.

[3]張春艷.基于Qt的嵌入式圖形用戶界面研究與實現.大連海事大學.2008.5.

[4]霍亞飛.QtCreator快速入門.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出版社.2012.5.

[5]鄭何.Qt4開發實踐.電子工業出版社.2011.1.

[6]李琪,李聚寶,劉相坤.鐵路計算機應用.2012.1.

[7]施紅峰.基于工作流技術的大學生公寓管理系統的設計與實現.電子科技大學.2012.9.

學生公寓管理論文參考文獻:

[1]張慶國,等.對高等學校學生公寓安全問題的淺析及對策[J].高校后勤研究,2007(3).

[2]陳翔.高校公寓文化建設的思考[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2006(6).

[3]楊志強.采礦業建立安全文化管理體系的設想[J].有色冶煉,1999(s1).

[4]金長星.高校安全保障體系的基本構架及建設思路[J].石油教育,2007(3).

[5]章學軍.高校內盜案件及其對策探討[J].中國科技信息,2005(2).

[6]夏澤清,等.建立突發事件快速反應機制維護學生公寓的安全穩定[J].高校后勤研究,2004(3).

篇(3)

本文基于網絡素養視角下探究大學生網絡安全教育引導來源于2016年影響較為廣泛的“徐某某”電信詐騙事件。2016年8月,某省高考錄取新生徐某某的考生信息被犯罪分子通過網絡技術手段竊取,并假扮教育局、財政局工作人員以發放助學金名義騙取徐某某上大學的費用9900元。在得知被騙后,徐某某郁結于心,最終導致心臟驟停不幸離世。該事件發生后,立即引起了社會各界廣泛關注,大學生網絡安全又被推向輿論的浪尖。因此,如何開展大學生網絡安全教育引導,提高大學生的網絡安全防范意識是我們值得深思的問題。

一、網絡素養與網絡安全的關系

網絡素養主要由五個部分構成:信息接收、信息解讀、網絡安全、網絡利用、網絡倫理道德1。網絡安全與網絡素養的關系是包含、融合和發展的關系。網絡安全是構成網絡素養的重要部分之一,網絡安全進一步發展了網絡素養的內涵和外延;網絡素養包含了網絡安全,缺乏網絡安全的網絡素養注定是不完整的、不全面的,因此兩者相輔相成,相互影響,缺一不可。

二、大學生網絡安全意識缺失的表現

1.信息辨別能力不強

網絡信息浩如煙海,對信息判斷能力相對較弱的大學生而言一旦遇到虛假信息就有可能造成不可估計的后果。如網絡兼職,利用課余時間做兼職是在校大學生接觸社會鍛煉自己的一個很好途徑,而電腦、手機和網絡的普及,促使很多大學生不再局限于傳統的兼職手段,而是涌現了部分網絡兼職群體,也出現了很多網絡兼職網站。雖然網絡兼職具有不受地域限制、信息流通更快捷等優點,但遇到的不確定性因素卻增多,如個人信息被盜,騙取押金、冒充親人騙取錢財等。同時,大學生對二維碼風險、公共wifi、偽基站風險的認識還需要進一步加強。

2.網絡成癮

包括“游戲癮”、“購物癮”、“社交癮”等網絡成癮問題。長期處于網絡成癮會導致大學生學業荒廢、與家人朋友關系疏遠、身心受損等嚴重后果。如網絡購物,雖然突破了傳統商務模式的障礙,無論對消費者、市場都有著巨大的吸引力和影響力,網上商品的物美價廉和便捷性也極大吸引了大學生消費群體。但是網購是把雙刃劍,具有兩面性。雖然現在網絡支付手段和環境相對安全,但也難免有不法分子投機取巧,利用不法手段竊取用戶支付信息導致財產損失2。此外長期沉迷網絡購物、網絡游戲等,會造成大學生超前消費,意志消沉,從而構成網絡犯罪。

3.網絡犯罪

網絡犯罪也是大學生常見的網絡安全問題之一。在刷微博、朋友圈和其他APP上獲取資訊時候,“三觀”尚未成熟且理性思維尚缺的大學生容易產生從眾心理和嘗新心理,導致錯誤的信息判斷,網絡輿論暴力、網絡涉黃、網絡詐騙、網絡涉謠等現象出現。但是部分大學生不能合理規劃個人消費,盲目攀比,或者部分大學生需要資金支持個人創業,如果遇到不正規不合法的網貸渠道,風險意識較弱的大學生必定成為弱勢群體,倘若大學生欠下債務而無力償還就有可能走向犯罪。

三、開展大學生網絡安全教育引導

1.建立網絡安全防護

在國家政策的指導和保障下,要建立網絡安全產業鏈,構筑網絡安全壁壘。一是從法律保障和安全監管角度出發,與時俱進地推動和完善與網絡安全相關的法律法規、技術標準,做好法律保障;加強網絡安全監管和綜合治理能力,提升網絡安全事件應急力和打擊力度。基于此,《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的推出為保障網絡安全,為信息化健康運行奠定了有法可依的基礎。二是從社會監督角度出發,充分發揮行業組織和專業機構的作用,建立健全網絡安全社會監督舉報機制,形成行業監管氛圍;三是從運營商的角度出發,無論是個體企業還是企業之間都要加強網絡安全防范意識,并嚴格自律。由此肅清網絡環境的不良行為,對凈化網絡環境,為互聯網良性健康發展保駕護航。

2.拓展高校網絡安全教育引導

將網絡安全教育引導與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結合起來,充分發揮高校輔導員隊伍的作用。再次,網絡安全教育引導要貫穿于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在課堂教育、教材融入和科研課題研究基礎上,在大學生之間廣泛開展網絡安全實踐教育,通過正反案例分析、情景再現互動、技能知識競賽等形式培養大學生網絡安全意識。大學生自我提升網絡安全意識雖然大學生的文化知識水平較高,但是由于尚未完全踏入社會,社會經驗不足,容易缺乏安全防范意識,加之法律觀念淡薄,從而導致一些不良事件發生。因此,大學生自我網絡安全意識培養是現實需要。首先,學習計算機使用知識。大學生要學會如何使用計算機、如何利用計算機為個人發展服務。在使用過程中能夠正確辨別那些是有害信息、有害軟件,通過知識的學習鑄造一道網絡安全心理防線。其次,加強自身法制觀念。因為必要的法律認知對于個人來說是一種約束,但也更是一種保護手段。再次,要提高社會實踐防范能力。大學生面臨著從學校過渡到社會人的關鍵階段,社會實踐作為大學生踴躍參加的活動之一,年齡的增長并不意味著思想的成熟,對危險預判的缺乏往往導致安全事故的發生。

四、結語

網絡的發展帶來的大學生網絡安全問題是現實問題,是一項緊迫且必需完成的任務。網絡安全作為網絡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加強網絡安全引導是我們實施網絡素養教育的重要措施之一,關注和研究這一領域,將開辟網絡素養教育更多途徑,豐富網絡素養教育內容。

參考文獻

[1]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2017.

[2]吳澤鵬.大學生自身網絡安全問題研究,西安工業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6.

[3]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15年中國手機網民網絡安全狀況報告》,2015.

篇(4)

校園安全問題,是個“老生常談”而又必須常談的話題。它既關系到師生員工自身的利益和安全,也關系到高校、社會的穩定與和諧。古語云:防患于未然。隨著高校改革開放深入,大學生的生活空間大大擴展,交流領域不斷拓寬,如果缺乏必要的安全知識,勢必會導致各種安全問題的發生。因此,加強大學生的安全教育,增強安全意識和自我防范能力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一、高校安全教育的目的、重要性

1、是貫徹“以人為本”教育理念,增強大學生適應能力的需要。安全是一個大學生完成學業和健康成長的重要保證和基本條件。多數大學生社會經驗欠缺,思想單純,安全意識淡薄。大量事實說明,安全問題不僅是學生在校學習、生活中經常遇到的問題,也是今后畢業走向社會要遇到的問題。

2、是落實全面發展教育目標的需要。安全防范知識是大學生知識結構的組成部分,從“全面發展”教育理念上講,缺少安全知識的人不能稱其為“全人”,安全教育既是素質教育的體現,也是實現學生全面發展的根本要求。

3、是貫徹“依法治國”理念,創建和諧校園的需要。加強大學生安全教育,是維護國家安全和利益的需要、是高校治安形勢的需要、是提高學生自我防范、自我保護能力的需要。

二、高校加強安全教育的意義

1、有利于增強學生自我保護能力;有利于增強學生法紀觀念;有利于優化育人環境;有利于維護國家安全,維護社會穩定與發展。

2、高等學校只有在安全、穩定的校園里,教職員工才能全力投入到教學科研工作之中,學生才能安心學習深造,把自己培養成國家棟梁。

3、開展安全教育可以向社會展示高校在關心學生學習的同時,也很關注學生的人身與財產安全,這有利于我們學校提升自己在社會上的形象。

三、高校安全教育的現狀

當前我國高校普遍采取的安全教育措施:一是加強人力、物力的投入,近幾年還特別重視技防建設;二是主要借助“消防日”、“安全日”及典型安全事件等形式對大學生進行安全教育;三是高校各部門充分認識到穩定工作在整個高等教育中的全局性作用,將安全教育與管理工作相結合。存在的主要問題:一是部分高校重視不夠,體制不健全;二是安全教育的內容不夠完整,方法不力;三是安全教育中存在實用主義傾向,形式大于內容。

四、高校安全教育的方法。安全教育要通過各種形式創新地開展,才能起到真正的防范效果。可供參考的方法有:

1、將涉及防火、防盜、防搶、防騙、防雷擊、出行安全、地震來臨時以及外出游玩時注意事項等內容的《安全防范須知》發放到每位學生手中,由輔導員組織每位同學認真閱讀并簽名確認,使學生熟知各類安全防范知識,避免發生案件和意外事故。

2、要經常進行專題的安全知識講座;開展緊急疏散演練;開展“消防安全宣傳”、“交通安全宣傳周”、“遠離 珍愛生命”等為主題的系列安全宣傳教育活動;張貼、發放各類安全提示,并通過校園網進行宣傳,提醒師生時刻注意自身的安全。

3、發揮課堂教學的優勢,結合課程內容適時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也讓學生參與學校的安全教育管理工作,使學生明白“安全工作自己管,管好安全為自己”,產生“要我安全—我要安全—我會安全”的轉變。

4、可在每層樓的明顯位置懸掛《安全疏散平面圖》及防火安全常識,讓師生熟悉逃生路線和防火知識,便于火災來臨時能及時地逃生自救。

5、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學生生命安全教育的綠色通道。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金融危機的影響,大學生面臨的就業等各種壓力會越來越大,心理問題也越來越突出,各高校必須重視和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幫助心理有問題的大學生早從陰影中走出來,樹立健康積極的人生觀。

6、認真做好網絡安全教育。大學生正處于成長的關鍵時期,極易迷戀上網,沉迷于網絡游戲等,有的甚至實施網絡犯罪,所有這些,都嚴重影響大學生健康成長。

7、努力做好畢業生就業工作。要徹底改變閉門辦學的模式,采取各種方法緩解學生的就業壓力。

是否開展安全教育,是衡量一所高校教育是否以人為本的重要標志之一,高校應將安全教育納入學校教育體系之中,充分發揮教育的安全功能,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增強其安全防范及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為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健康順利發展、為社會培養素質全面的人才做出應有的貢獻。

篇(5)

隨著21世紀的到來,世界已經進入全球化、多元化和現代化,人類社會面臨著諸多新問題、新形勢。高校校園安全的不穩定因素受際國內環境影響與日俱增,大學生所處的生活、學習環境更加復雜多變;隨著高校的不斷改革與發展,校園生活的社會化程度也不斷提高,大學生的日常行為和思想動態也被社會的諸多因素深深影響著;當今高校周邊環境和校園治安問題越來越復雜,大學生的安全意識薄弱,校園安全事故屢見不鮮,使得大學生安全問題尤為突出。在上世紀90年代,部分大學就已經提出了應用型本科在高校中的定位,以適應時展和高等教育自身發展的需要。近年來由高等專科學校升格的本科院校的大學生具有年齡較小、學識和認知水平較低、基本素質不高等特點,這些大學生將來進入社會都是服務地方經濟生產一線的人員,這無疑對應用型本科院校在人才培養質量,特別是高安全素質的培養提出了內在的需求和高標準的要求。

一、調查對象和內容的確定

(一)調查對象的確定。針對大連3所應用型本科院校的大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和個人訪談,并結合自身實際崗位工作,對大學生安全技能的材料進行了梳理。從年級層次上看,調查對象的比率分別為,大一中職本和高職本學生占55.56%,大二中職本和高職本學生占44.44%;從性別上看,參加問卷調查的應用型本科院校大學生中男生715人,女生265人,占調查人數的比率分別為72.96% 和27.04%。這些數據符合調查研究的要求,具有代表性和科學性。

(二)調查內容的確定。本研究采取問卷調查法完成應用型本科院校大學生安全素質的調查。問卷總體設計把握三個維度,即大學生安全意識、安全知識和安全技能這三個方面。問卷具體問答題目設計包括如下:消防安全、心理健康安全、法制安全、學習安全、飲食安全、財產安全、交通安全、社會交往安全、網絡信息安全9個方面的安全問題。

二、調查結果的統計分析

通過表一可以看出,在應用型本科院校大學生安全素質的980份有效問卷中,選擇“完全符合”或“完全正確”和“基本符合”或“基本正確”的比率分別為47.44%和28.97%,選擇“一般符合”或“一般正確”的比率為17.14%,選擇“基本不符合”或“基本不正確”和“完全不符合”或“完全不正確”的比率分別為5.37%和1.11%。分別看三個維度,大學生安全意識方面選擇“完全符合”和“基本符合”比率和為76.50%;大學生安全知識方面選擇“完全正確”率僅為56.58%;大學生安全技能方面選擇“完全符合”和“基本符合”比率和為76.84%。

如表二所示,在對應用型本科院校大學生安全意識9個專題結果進行分析后顯示,在參加問卷調查的大學生中僅有42.78%選擇“完全符合”,有35.52%選擇“基本符合”,而有20.37%選擇“一般符合”,3.33%選擇“基本不符合”。根據筆者對所在學校近三年的案件統計,有78.63%的案件是盜竊案件,而在這些盜竊案件中有95.62%屬于遺失案件。

問卷中所涉及的“安全知識”題目都是基本的安全常識,表三顯示,“完全正確率”僅為56.58%。在回答“在遭遇求助卻又不能確定對方情況真假時,不可以直接給錢,您認為”這個社會交往安全知識問題時,只有33.33%選擇“完全正確”,而卻有8.33%選擇“基本不正確”,甚至有5.67%選擇“完全不正確”。在回答“交通信號燈黃燈持續閃爍,車輛、行人應不準通行,但進入人行橫道的行人和越過停止線的車輛是可以照常通行,您認為”這個交通安全知識問題時,選擇“完全正確”的有40.00%,選擇“基本正確”的有35.00%,選擇“一般正確”的有11.33%,選擇“基本不正確”的有12.00%,而選擇“完全不正確”的有1.67%。

在本次調查問卷中關于大學生安全技能9個專題問答中,如表五所示,有42.59%和34.25%的應用型本科院校大學生分別選擇“完全符合”和“基本符合”,16.85%的應用型本科院校大學生選擇“一般符合”,而選擇“基本不符合”和“完全不符合”的應用型本科院校大學生分別為5.38%和0.93%。

三、結果分析

結合調查結果和日常工作了解情況對上述數據說明和分析如下:

1.當前應用型本科院校的大學生具備了一定的安全素質,無論是安全意識、安全知識和安全技能已經基本形成。但不是很高,基本達到“及格”水平,這樣的大學生安全素質水平很難適應社會的發展需求,也很難達到培養高安全素質人才的目標。應用型本科院校大學生安全素質在大學生安全意識和安全技能方面基本可以,也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間,但大學生安全知識不容樂觀。

2.目前應用型本科院校大學生在安全意識上不夠強,只能看到表面性的現實危害,對不易發現的潛在安全隱患認識不足。同時,大學生的安全意識與現實行為之間存在一定的差距,從表面上看,大學生似乎具有某方面的安全意識,但在現實生活中卻常常存在與“所知”不相稱,甚至相背離的“行為”。

3.應用型本科院校大學生對安全知識掌握的很不理想,不少同學缺少必要的安全知識,在現實生活中發生安全事故,甚至釀成悲劇的情況屢見不鮮。無論是從整體大學生安全知識現狀來看,還是從各類大學生安全知識現狀來看,應用型本科院校的大學生安全知識嚴重缺乏。目前應用型本科院校的大學生安全教育不能滿足大學生對安全知識的掌握,學校現有安全管理制度和措施對大學生掌握安全知識未能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

4.統計結果顯示絕大多數大學生具有一定的自救自護能力,但也不是很高。學生安全技能的性質是不同于大學生安全意識和大學生安全知識,前者是“應知”的,而后者是“應會”的。安全技能必須通過現實的操作和演練,并且一些技能必須通過較長時間的訓練才可能形成。

參考文獻:

[1]程詩敏.風險社會視域下大學生安全素質提升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14,29.

[2]劉里卿.大學生安全防范素質的現狀和問題分析[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5,14(1):137-138.

篇(6)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5)024-000-01

引言

從80年代初至今,高職教育可以算是一位仍在探索與發展中的青年人,由于高職院校的課程計劃不同于普通高校,它強調職業性、實用性與崗位針對性,培養的都是專業技術性人才。然而,也由于同樣的原因使得許多高職院校在短時間內花大力氣培養專業人才的同時沒能同步學校的其他軟硬件設施。諸如研究課題、培養方式、師資力量、學生素質與心理,甚至是校園安全等領域都存在著漏洞與問題。隨著高等教育事業的蓬勃發展以及高校的一次又一次擴招,很多問題將會愈來愈明顯。其中,大學生安全問題直接關系到學校的穩定團結,而輔導員作為高職院校學生安全教育工作的組織者和指導者,對于學校的安全穩定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筆者將以輔導員的身份對怎樣進行校園安全管理的工作進行一些探討。

一、校園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作為社會系統的一個重要分支,高等教育學校,無論是普通高校還是高職學校,認真維護學校安全穩定是實施科教興國以及人才強國戰略的重要保障,亦是建設平安校園與和諧社會的基礎保障。一個較為完善的學生安全管理體系是安全管理工作得以有效實施的重要保證,它要求高校必須具備系統的安全管理的主體意識,符合自身特點的安全管理制度及配套設施。合理的組織設置和人員配備、充足的資金投入、科學嚴謹的安全事故反應系統等因素。①

近年來,大學生校園治安、刑事案件的頻頻發生,越來越的校園安全危機事件受到了來自全社會的高度關注,一旦預防或是處理不當,將會給正常的教學及生活秩序帶來嚴重的影響。預防工作是校園安全管理的首要環節,英國危機管理專家邁克爾*里杰斯特指出“預防是解決危機的最好方法”。而輔導員,作為戰斗在學生工作第一線的指揮者與承擔者,與學生相處的時間最長,同樣的,對學生的影響也就最廣泛最直接。輔導員可以通過學生入學教育和日常普通教育等多方面措施,是在校大學生增強安全意識,能夠全面系統地掌握必要的安全知識,提高防范意識與自我保護機能,從而更好地適應大學生活和今后走進社會而需要進行的工作。因此,作為學校第一道防線的輔導員,需要提升的安全空間很大。

二、加強輔導員隊伍的安全素養

輔導員自身需要具備一定的安全知識素養,不斷提高自身心理健康及安全教育知識水平,才能更好地在實際工作中發揮作用。

大部分高職院校中負責校園安全管理的是保衛處,其他部門幾乎不參與這項工作。但是,學生一旦遇上緊急或突發困難,第一個求助的往往是班主任或輔導員,筆者所帶班級中就曾遇到過丟失錢包的事件,學生第一個打電話求助的是平日跟他們經常聯系的輔導員。如果此時輔導員沒有第一時間指導并教育學生做出合適的處理方法,那學生所損失的將會更多,除去錢財也將會丟失學生對老師及學校的信任感。因此,盡快且專業地掌握相關校園安全處理方法是輔導員的工作技能之一。

筆者認為我院的保衛處定期給相關輔導員進行談話式的培訓很有幫助,一來可以及時地掌握校園動態(學校組建的保衛武裝QQ群會每天更新內容,第一時間將在校園里發現的可疑人員拍照分享),以便各系輔導員根據不同的內容及時展開工作,做到防患于未然;二來定期開展這類活動,有助于各系輔導員之間的交流學習,及時更新有關安全知識的技能,也加強了輔導員對安全管理的正確認知,使得校園安全管理不再只是保衛處的工作,從而在各個方面確保學生的安全,維護校園的穩定。

三、提升輔導員的人文關懷

輔導員的工作可謂是繁瑣而細小,其需要強大的責任感與職業素養。在處理校園安全事件時,需要堅持“以學生為本”的工作理念。我系所開展的“幸福教育”主題活動便是在平時的工作中將學生的需求放在首位,讓學生在教室中宿舍里都能感受到濃濃的幸福感,這便要求每一位教師、輔導員都要尊重學生的人格、觀點及權利。在安全管理中同樣適用,輔導員該是學生在校園里最信任最親近的人,這樣才能在關鍵時刻第一個掌握信息,提高危機預警能力。

如今的大學生心理構成復雜,來自社會與家庭的各種因素交織組合使得每一位大學生都有其獨特的心理特征及心理問題,直接影響著每個人的精神生活。在建立了完善的學生檔案之后,輔導員仍需要及時關注所帶學生的最新動態,加強其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地做好學生的心理疏導,幫助學生建立積極的心理防衛機制②,培養其完善的人格、健康的心理、正確的社會責任感,讓學生從心底熱愛大學生活,熱愛自己。

四、總結

高校安全教育工作近年來受到了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高職院校由于自身的特點在這一塊領域中更是需要加強認知與學習,因為學生的安全教育工作不是小事,是關系到社會和諧發展、校園穩定、家庭幸福、學生個人成長的重大事宜。作為輔導員的我們,更應在其中發光發熱,真正站好第一班崗。在平時的安全教育工作中積累經驗,與時俱進,不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素質,關愛每一位學生,成為學生安全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以自己的實際努力將“幸福教育”的理念落在實處,作用在每一位學生身上。相信一定可以減少或是避免校園危機事件的發生,保障學生與校園的平安與幸福。

注釋:

①汪建云.多學科視角下的高校安全建設[J].中國高等教育,2004(9).

②顏偉.大學生安全問題淺析[J].科技信息,2009,(17):93.心理防衛機制是指人們應付心理應激造成的壓力,適應環境而是用的一種策略。大多在不知不覺地運用,可以使人們減輕由于心理壓力或挫折而引起的緊張不安、焦慮和痛苦,這是一種在心理上的自我保護方式。

參考文獻:

[1]汪建云.多學科視角下的高校安全建設[J].中國高等教育,2004(9).

[2]顏偉.大學生安全問題淺析[J].科技信息,2009(17):93.

篇(7)

1.前言

為了了解當代大學生人際交往現狀,提出解決大學生人際溝通障礙的辦法,課題組歷時一年,對恩施及周邊5所高校(湖北民族學院、恩施職業技術學院、三峽大學、長江大學、湖北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進行了問卷調查。本次調查共發放1000份調查問卷。收回975份,有效問卷958份,其中男生497份,女生461份;各年級比例為大一267人(27.8%),大二289人(30.2%),大三245人(25.5%),大四157人(16.5%)。結合調查結論,課題組咨詢了各高校心理健康中心的輔導老師和相關負責人,聽取他們對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現狀的認識和看法。

2.在校大學生人際交往存在的主要問題分析

分析調查所得資料,當代大學生人際交往主要存在如下問題:

(1)對人際交往認識不夠。在對1000名學生個案訪談資料進行分析發現,在回答“如果你的人際交往出現困難,會不會向學校心理輔導中心尋求幫助”的問題時,有將近80%的學生回答“不會”。在回答“你是否會關注心理健康中心開展的有關人際交往能力提升活動”。只有30%表示會積極參加,有45%的同學表示時間、機遇湊巧會參加,而有25%的學生則表示完全不會參加。而在回答“學校開展的有關人際交往講座,提升社會適應力的專題活動多不”時,有近60%的學生表示不知道有這類的專題和講座,有26%的人回答偶爾舉辦,而只有14%人回答很頻繁,而這14%的人中大部分是學生部門或學校社團的活躍者。但從各高校心理健康中心了解到,他們每個月都會進行一次不同主題的心理輔導或活動,持續數日甚至一個周,但參加的人卻是寥寥無幾。

(2)人際交往目標不成熟。在回答“你交往的第一動機是什么”時,有57.6%人回答是為了“獲取信息”,有20.1%人回答是為了“拉關系”、“辦事方便”,只有22.3%人回答是為了“思想交流,獲得友誼”。可見大學生出于真正交朋友的目的并不是很多,大多數大學生和他人交往都是為了獲得現實的利益,或物質的,或非物質的。

(3)人際交往缺乏自信。在回答“你覺得自己善于和人交往嗎”的問題時,74.5%人回答自己不是很善于交往,對自己的交往能力表示懷疑,15.2%人回答感覺良好,覺得自己在人際交往中不存在問題,能與人和諧相處,和周圍人關系融洽;而只有10.3%人回答自己很善于交往,認為自己是交際的人才,和什么人都有話題談。在回答“你是否會主動和不熟悉但見得多的人打招呼”時,只有29.3%人回答“會”,有57.2%人回答“可能會”、“看情況”;另外13.5%人回答自己從沒有想過和他們打招呼。

(4)缺乏人際交往技巧。在回答“和他人溝通時你能準確的表達自己的意思嗎”時,有65.3%的人回答不能,有16.5%的人選擇因為害羞而不能完全表達(女生的比例明顯高于男生),18.2%的學生回答能很好的表達自己的意思。在回答“你認為自己人際關系不好的原因是”的問題時,有超過2/3的同學回答是自己人際交往技巧缺乏,排在第一位的是“不懂得交往技巧”比例高達40.4%。“時常避免表達自己的想法或是不知道該不該表達自己的想法”占15.3%,還有就是“不能聽取別人的意見”。在回答“在和別人發生沖突后,你會言歸于好嗎”的問題時,有28.7%的同學回答“從不”、“很少”,40.1%的學生選擇了“偶爾這樣”只有31.2%的學生選擇“常常這樣”。

(5)與異往困難。大學生與異性的交往非常重要。在調查中發現,大學生的戀愛觀并不是很健康,又由于自卑、羞怯等心理因素的影響,大學生與異性的交往變得困難。缺乏異性知己,甚至有些大學生不知道怎么與異性相處。在回答“你為什么會在大學談戀愛”的問題時,經過權重的分析,發現前幾位的分別是“隨大流”、“寂寞”、“感受戀愛的樂趣”、“獲得生理滿足”、“尋找人生伴侶”、“尋找學習動力”和“追求美好的愛情”。另外在回答“和異性相處時,你會?”時,有45.7%的人會覺得非常不自然,而有6.9%的學生選擇從不與她們進行交往。

3.在校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影響因素分析

通過以上分析,當代大學生在人際交往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問題,究其原因,通過分析調研材料和請教相關專家,筆者認為影響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家庭因素。家庭對大學生的影響是最深刻的。家庭對大學生的影響具體表現在三個方面,即家庭教育、家庭結構和家庭的和諧程度[1]。小孩的模仿學習能力很強,因此家長的一些行為習慣,待人處事的風格會直接影響到小孩,他們從小就模仿其家長的行為,因此家長教育孩子的方式會對直接投影到他們以后處理人際交往問題上。從家庭結構上來講,通過調查的數據顯示,家庭成員越多的大學生更善于人際交往,而單親或獨生子女家庭的孩子更容易出現交往困難。此外,家庭的和諧程度也會影響大學生的人際交往,從小生活在溫暖,和諧家庭的學生,會形成積極主動的交往觀念,具有較強的交往能力。

(2)學校因素。除了家庭,學校是大學生的主要生活場所。中國一直以來的應試教育觀念對大學生人際交往影響深遠,學生在升學的高壓力下,埋頭苦讀,平時就忽視了與人交流的重要性[2]。此外,高校的教育體制也不利于大學生的日常人際交往,高校學習相對寬松,自由支配度大,學生平時都是以個體進行各種活動,缺乏與人合作的團隊意識,與人溝通困難,如果與同寢室的人關系不好,很容易引發各類安全問題。

(3)社會因素。社會環境對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的影響主要表現在社會經濟、科技發展和社會風氣對大學生人際交往觀念和理念的影響。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人際關系更注重物質利益的交換,情感的交流慢慢淡化。科技的發展拓寬了人們的傳播空間,改變了人際交往的方式,擴大了人際交往的范圍。但同時也帶來一系列的負面影響。而社會風氣的個人主義,功利主義,拜金主義也使大學生的人際交往逐漸變得功利化[3]。

(4)自身因素。心理障礙是影響大學生人際交往最重要的因素,一些常見的心理障礙極大的阻礙了大學生主動與他人交往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是大學生提高人際交往能力的最大障礙。包括自卑心理、羞怯心理、猜疑心理、嫉妒心理[4]。要改變這些不積極的心理因素,社會、家庭、學校要通力合作才行。如何使大學生的心理教育達到社會、家庭、學校的一致性將是未來的重大挑戰。解決大學生心理健康,建立積極的人際交往關系任道重遠。

4.在校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提升的方法與措施

通過訪談各高校心理輔導老師并結合調查的實際情況,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指導大學生的日常人際交往行為。

(1)從大學生自身方面來講,要樹立正確的人際交往觀念。調查發現大學生在人際交往中存在以自我我中心,人際交往觀念存在嚴重偏差。提高大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應樹立正確的人際交往觀念,提倡君子之交。大學生在人際交往中要堅持誠信為本的原則。誠信是人際交往的重要準則,真誠的交往可以加深彼此的了解,增進感情[5]。大學生在人際交往中要擺脫自我為中心,要考慮雙方共同的價值利益,是雙方都能獲得滿足。人際交往其實也是一種交換關系,即人們都希望在人際交往中能獲得不少于他們所付出的回報[6],在人際交往中要克服功力主義,自我主義。大學生在人際交往中還要學會正確的認識自我,大學生只有正確的進行自我認識,明確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找準自己理想中追求的目標,在現實中的水平,才能發現差異,知道自己改進的方向。古人言“人貴有自知之明”說得也是要正確的評價自己,不貶低自己,也不高看自己。

近年網絡的大行其道,使很多大學生都沉迷于網絡,從而忽視了現實中良好人際關系的重要性[7]。一大批大學生生成了真正的宅人,每天過著兩點一線的生活,缺乏樂趣。當代大學生要提高人際交往能力,就要克服宅的影響,打破平常的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8]。一方面是平時上課多和不認識人坐在一起,并積極主動的與他人進行交流和溝通。認識更多的陌生人,擴大自己的人際交往范圍。另一方面多關注學校,社會上的熱點問題,積極尋找大家的共同點,就大家普遍關心的問題挖掘深度的意見,并爭取能形成自己的看法,贏得大家的尊重。三是可以多利用網絡工具進行溝通,積極參加班級QQ群、微博群里的話題討論,拉近彼此的距離。這樣在網內網外都能讓同學感覺到自己的存在,人際交往就更容易打開生面。

(2)從高校方面來講,高校要提供良好的人際交往平臺,讓大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人際交往才發。高校應改變傳統的模式,創新性的發展一些人際交往平臺,切實指導、培養大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一是加強師生溝通機制,及時的疏導大學生的人際交往心理。大學教師和輔導員應該多和同學進行交流和溝通,利用各種形式增加師生之間的了解,如郵件,QQ、微博等及時溝通工具。二是積極發揮心理輔導中心的作用,要改變輔導中心在大學生心中的不好印象,認為只有心理有疾病的人才會找心理輔導老師。三是加強寢室文化建設,發揮公寓文化節的真正作用,通過一系列趣味活動調動同寢室,寢室與寢室之間的關系,活躍公寓氛圍。四是增加班級趣味活動,大學是一個缺乏班級凝聚力的地方,原因在于班級很少活動,或者是舉辦的活動老套,不能吸引90后大學生的興趣愛好,參與者寥寥無幾。班級開展的活動應該集時尚,趣味性一體,激發大家的熱情。應多開展聚餐,聯誼,郊游等,而現在高校擔心安全問題,不支持甚至禁止這類活動,極大的削弱了學生參加班級活動的積極性。五是高校應將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的培養納入日常的教學內容。多開設一些人際關系課程。如《管理溝通》、《人際關系》 《大學生人際交往與溝通能力提升小組》 《大學生人際交往指導》等。通過這些選修,必修課的學習,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際交往觀念,懂得更多的人際交往技巧。同時充分發揮“大學生口才與演講協會”等社團的作用,為大學生的人際交往提供實踐的機會,在實踐中得到鍛煉和提高[9]。

(3)從社會方面來講,整個社會應給大學生提供積極向上的人際交往環境。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和新媒體的出現為大學生的人際交往提供了更有有效的途徑和工具,社交新媒體出現極大的改變的人們交往的方式。借助于網絡,人們可以不必面對面的交往,這使得有自卑心理和羞怯心理的大學生在網絡中與人交流變得更加簡單和自然。新媒體的好處就是它的開放性和去權威性,互動性,虛擬性[10]。新媒體的這些特點使得人際交往可以完全忽視個體的差異性,面向社會大眾。在網絡中大學生可以尋到彼此共同的愛好,易于產生共同話題,在現實中面對面的交往時也有更多的談資。一些性格內向,有自卑心理和羞怯心理的人,因其對網絡上的某件事特別了解,也會贏得大家的重視和關注。這將極大的增強他們人際交往的自信心和能動性。安全感,歸屬感增加,人際交往的能力將得到極大的提升。

參考文獻:

[1]孫崇勇.大學生人際關系困擾調查研究[J].保健醫學研究與實踐,2007(3)

[2]劉雷.大學生人際交往現狀的調查與思考[J].安康學院學報,2012(8):108-110

[3]倪嘉波.大學生人際交往心理問題的成因及對策[J].教育探索,2008(2):126-127

[4]趙崇蓮等.影響大學生人際關系主觀因素的初步研究[J].心理科學,2006

[5]鄒平.大學生人際信任與心理健康的關系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

[6]申武丹.大學生的人際關系及其與自我概念的相關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

[7]黃少華,魏淑娟.論網絡交往理論[D].科學技術與辯證法,2003(2):8-11

[8]周福華.“宅”對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影響及社會工作的介入—以武漢區X高校為例[D].華中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

篇(8)

2研究過程

2.1前期研究(2010年6月—2010年12月)的主要工作

2010年上半年,隨機調查了多名往屆的畢業生,調查內容涉及“畢業生的基本信息”、“用人單位對畢業生評價”、“用人單位對生物技術及應用專業人才培養建議”等內容。調查結果顯示,用人單位對我校培養的生物技術及應用專業人才是滿意的,并提出進一步加強實踐教學建議。一是組建了就業工作研究小組。小組成員是長期從事高校就業教育工作的專業課教師、管理人員和班主任,他們與生物技術及應用專業學生朝夕相處,長期關注大學生就業率的提升問題,對大學生的就業狀況比較了解,方便開展工作。2010年9月課題組主要成員主編并出版了《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一書,對所有專業的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通過就業指導和社會實踐活動,使學生調控自我和發展自我,提高專業興趣和競爭意識,從而提升學生的就業能力,增強魅力技巧和社會技能;同時搭建畢業生就業市場,拓寬信息渠道[3]。二是完成了對現代生物技術企業對人才需求狀況及其與生物技術專業人才相關單位的調研、國內部分學校生物技術人才培養模式的調研、生物技術及應用專業就業率及就業前景調研。細化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培養內容,生成問卷調查表。其次,列好訪談提綱,對新余市生物技術企業用人單位進行走訪,了解他們對生物技術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知識結構和實踐能力要求,并調查其他高等院校在生物技術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培養方面的實際情況,切實了解存在的實際問題和困難。最后,回收問卷,整理訪談記錄等工作。在此基礎上撰寫了論文《以實踐能力培養為核心的生物技術及應用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與實踐》,并在全國中文核心刊物《安徽農業科學》上發表。三是課題組負責安排了2008級生物技術及應用專業(39人)到實踐基地實習一個月,并開展了生物類企業的招聘工作。

2.2中期研究(2011年1月—2011年12月)的主要工作

一是2011年上半年,我們調查了16家實踐基地的生物技術及應用專業畢業的所有學生,調查內容有“畢業生的基本信息”、“用人單位對畢業生評價”、“用人單位對生物技術及應用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建議”等。調查結果顯示,16家實踐基地的領導對我校培養的生物技術及應用專業人才是滿意的。通過對畢業生綜合表現的跟蹤調查,所有生物技術及應用專業畢業的學生在工作中,都表現出有較強的動手能力、實踐能力,并具有一定的創新精神,學生們扎實的理論知識,較強的動手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也給用人單位留下了很好的印象[4]。二是對各種調查數據進行統計分析,梳理研究的基本思路,確定研究成果的基本結構,制定生物技術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培養方案。在此基礎上課題組負責人撰寫了論文《基于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背景下的生物技術及應用人才培養模式研究》,2011年12月發表在全國中文核心期刊《廣東農業科學》上。三是課題組負責安排了2009級生物技術及應用專業(23人)到實踐基地實習一個月,并開展了生物類企業的招聘工作。

2.3后期研究(2012年1月—2012年12月)的主要工作

一是課題組主要成員指導兩個小組的學生參加“大學生實踐創新訓練計劃”。課題組主要成員在2012年5月指導2010級生物技術及應用專業曾佳同學負責的小組開展的“培育優質新品草莓”項目,參加新余學院教務處組織的大學生實踐創新訓練計劃項目已立項并結題。課題組主要成員在2012年5月指導10級生物技術及應用專業盧云明同學負責的小組開展的“山地立體農場設計”項目,參加新余學院教務處組織的大學生實踐創新訓練計劃項目已立項并結題。二是課題組主要成員指導學生籌建大學生創業團隊。課題組主要成員在2012年6月指導盧云明同學負責籌建的大學生創業團隊“新余市生態立體農場”,吸收了《動物養殖》公共選修課的學生,獲得新余學院第一屆創業團隊一等獎,醫學院因此獲得新余學院校級組織獎。三是課題組成員對學生的社會綜合素質的提升培訓。課題組成員在2012年9月對新余學院二年級開設公共選修課《社會綜合素質提升培訓》,對各個專業學生進行社會綜合素質提升培訓的就業指導,將研究成果在學校進行推廣。四是課題組負責安排了10級生物技術及應用專業(22人)到實踐基地實習3個月,并開展了生物類企業招聘工作的安排。

3存在的問題

3.1就業協議的填寫不規范

根據畢業生反饋的信息,就業協議的填寫不規范,對畢業派遣證和戶口遷移的認識不清楚。今后在就業指導中增加就業協議的填寫說明,介紹就業報到證的全稱是全國普通高等學校本專科畢業生就業報到證,它是由國家教育部統一印制、省級高校畢業生就業主管部門簽發,列入當年國家就業方案的畢業生才有的有效證件。就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目前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缺乏經驗,存在上當受騙、傳銷等安全問題,希望今后在學生就業指導中側重強調安全問題[5]。

3.2生物技術及應用專業就業指導存在的問題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是針對新余學院所有專業的學生,沒有針對生物技術及應用專業的學生,希望今后對生物技術及應用專業的就業指導要重點介紹醫療器械、飼料、藥酒等方面的營銷技巧。

3.3生物技術及應用專業的實習時間太短

根據生物技術及應用專業學生在實習單位實習的具體情況的反饋,實習單位普遍反映一個月的實習時間太短,無法適應實習單位各個部門的具體要求,實習單位建議學校將生物技術及應用專業學生的實習時間調整為6個月。

篇(9)

 

由于中、小學的應試教育模式中存在安全教育缺失或不足,使得大學生雖然已經步入成年人行列卻依然是容易受傷害的一個群體。由于缺乏社會生活經驗,缺乏必要的安全防范與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大學生比較容易受到來自各個方面的干擾和侵害。無論是在面對突發的安全事故,還是在面對一些不法分子所設置的騙局時,大學生都普遍存在防范意識缺失、警惕性低、自我保護能力差等問題。高校應該承擔起維護學生的身心健康和生命財產安全、切實開展安全教育、提高大學生自我保護和安全防范能力的職責。 

一、加強大學生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一)建設安全穩定的校園環境,促進和諧社會建設 

高等學校是社會主義社會肌體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知識、文化和技術的重要集散地,是培養、造就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搖籃,是建設和諧社會的重要陣地。高校的和諧、安全對社會的和諧具有非常重要的輻射作用。 

近幾年校園安全事件時有發生,給在校學生的健康成長、全面發展帶來了相當大的負面影響。通過加強高校安全教育以提高大學生安全素質,切實有效地將校園安全事件防患于未然,是構建安全和諧校園的必要手段和有效措施。 

(二)營造高校良好的教育、科研和生活環境是基礎和保證 

隨著高校校園對外開放程度提高以及后勤服務工作的多元化,高校校園內服務業日益興旺,各類不同身份的社會人員大量涌入,使得高校校園呈現出越來越多的社會特征,大學校園的安全問題也隨之呈現出復雜的態勢。作為教育重地和科研重地,高校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必須要有安全穩定的空間和環境作為前提和保證。面對教育責任、學術責任、服務社會責任與一定程度的社會控制責任交織的局面,作為高校安全管理工作者必須重視和思考這一時代所賦予的新命題。 

(三)彌補大學生安全教育的不足,提升高校畢業生的綜合素質 

隨著社會的快速進步,社會對人才尤其是能夠適應新形勢、新時代人才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當獨立面對突如其來的災害和社會紛繁復雜的現象時,走向社會的高校畢業生表現的應該是沉著冷靜、機智應對,而不應該是因為安全知識的匱乏所表現出的無知無奈、無所適從。不少高校在對大學生進行入學教育時,并沒有將安全教育列為必修內容,或者雖然進行了安全教育但仍存在著某些不足之處,例如,教育工作針對性不強、管理措施不到位、方法手段相對滯后等。缺少了基本的、必要的、有效的心理素質培養與知識技能訓練,致使許多大學生的安全意識淡薄、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明顯不足。 

二、當前大學生安全教育方面存在的問題 

(一)對學生安全教育的重要性認識不足 

長期以來,人們普遍認為高校的環境是相對安全穩定的,安全教育問題遠不如生產經營單位那樣重要,而且大學生已經是成年人,理應具備一定的安全知識,有較強的自我防范能力,所以,在校大學生的安全教育工作往往重視不夠。甚至一些大學的安全教育明顯具有實用主義的色彩,譬如上級部門強調了,就抓一段,上級不強調了,安全教育也就暫且擱置一邊;上級部門進行安全教育檢查了,就集中力量敷衍了事,檢查過后就又恢復原狀;有重大案件和治安災害事故發生了,就抓緊搞突擊教育,過后就又放松不管。這就難免使得大學生的安全教育流于形式。 

(二)大學生安全教育體系缺乏系統性、有效性 

雖然目前高校都普遍制定了安全教育管理規定,每年都會通過安排一些安全課講座或者采取宣傳板報等形式對學生開展安全教育,但是由于沒有建立起系統的學校安全教育管理體系,缺乏穩定規范的安全課程,對學生安全教育多是為了應急或出現事故后的“亡羊補牢”,而臨時邀請公檢法等部門的專業人員舉辦幾場講座,以及通過開展一些安全教育活動來代替,安全教育缺乏系統性、深入性和有效性,教育效果被大打折扣,直接導致學生安全教育管理缺乏計劃性和安全保障工作出現盲目性。一旦出現學生安全事故,往往缺乏有效的處理措施,致使事故擴大化或使學校整體工作受到嚴重影響。 

(三)大學生安全教育的內容和形式缺乏針對性和實用性 

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經濟成分、生活方式、就業方式、利益關系及分配形式等社會情況也將隨之發生復雜而深刻的變化。新的形勢給大學生的安全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高校安全教育一定要增強改革意識,不斷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創造新經驗。樹立以人為本的思想,用最易于接受的形式和手段將安全知識傳授給他們,特別是要把保護生命安全的知識和技能作為安全教育的重點內容。但是目前大學生的安全教育卻往往是形式陳舊、落后,停留于傳統的說教和宣傳方式;教育內容枯燥、老化,體現不出時代性、針對性和實用性,不能激發起學生學習的興趣,直接影響了安全教育的效果。 

大學生安全教育工作所存在的諸多問題,致使大學生在面對安全問題時往往處于被動局面。像“火災逃生”、“生存技巧”等這些詞匯在當今的大學校園里并不新鮮。然而通過對部分高校學生進行安全測試后卻發現,大部分大學生對消防安全知識一知半解。在測試中有七成的大學生承認不會正確使用滅火器,對滅火器使用的注意事項不甚了解,能正確使用滅火器的女生更是鳳毛麟角。在“宿舍要是發生火災怎么辦?”的測試中,對于基本的逃生知識,竟然沒有一個大學生能夠清楚地針對各種情況說出相應的逃生技巧。翻開大學生安全教材,里面有很詳細的介紹:初起火災時,用一杯水、一件衣物就可以將其撲滅。如果火勢蔓延,不要輕易用水撲滅,如果是由于電路引起的火災,需要斷電后再滅火……但是這些知識學生卻并不熟悉,大都只是按照自己的直觀理解來處理。報警、滅火、逃生……這些必要的技能在大多數學生眼中,只是箱底一本積滿灰塵的宣傳冊、只是一場看熱鬧似的消防演習。 

    大學生對安全知識的陌生,與當前高校的安全教育已不能適應當前安全形式的發展和學生對安全知識的需求有很大關系。可見,在高校中,學生的安全意識急需加強,對安全隱患需要不斷認識、加以重視,安全措施必須更加完備,加強高校安全教育刻不容緩。 

三、加強高校安全教育工作的對策建議 

(一)明確大學生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大學生安全教育工作是高校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的重要內容和體現,是一個系統工程,高校要把學生的安全教育與管理當做一項重要的工作常抓不懈。高校是青年聚集的地方,也是各種思潮聚集的場所。大學生正處于人生觀、世界觀的形成階段,學習熱情高漲,接受新思想、新理論的能力較高,所以,如果學校的安全教育工作引導得力,能夠在大學生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大學生安全教育要貫穿高等教育全過程 

要根據不同專業和學生特點,從入學到畢業,在教學活動和日常生活中,特別是節假日前要有針對性地進行各類安全教育,實現全員覆蓋、全方位、多層次、全過程的安全教育體系。利用已發生的事故做典型材料進行警示教育,可防患于未然,并使之經常化、制度化;安全教育的方式可以多種多樣,如法制教育、安全技能教育、職前教育、愛校教育等。也可以采取開座談會、請校友作報告,讓學生自己針對有關情況進行自我教育等,通過教育增強他們的安全防范意識,提高自我約束能力。 

(三)提高大學生學習安全知識的積極性 

雖然大學生接受新知識、新思想的能力比較強,但青年人又比較單純,容易脫離現實,缺乏社會經驗與鑒別力,極易產生逆反心理,為此,高校的安全教育不能只停留在簡單的行為管理上,而是要因勢利導、有的放矢,積極開拓新的教育形式和教育載體,激發大學生學習和參與的積極性,真正起到安全教育的作用。例如,有些高校就嘗試把安全教育列入新生入學教育計劃,通過實施系統地講授安全知識、組織參觀展覽、聽取違法者的自省、開展專題研討會、辯論會和安全知識問答等多種形式來教育啟發學生,以增強安全教育的效果;有些高校把大學生安全法制教育納入總學時,并按相應的學分計入學生學習檔案,實現大學生安全教育“進課堂、進教材、落實學分”。通過課堂講座、案例剖析、模擬法庭、個別訪談、文藝活動等教育形式,緊密結合高校實際以及發生在大學生身邊的典型案例,以強化安全教育效果。清華大學已將安全教育納入本科生軍訓課程,并在研究生課程中設置16學時的“實驗室安全學”,解決了實驗室安全隱患,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能否具備一定的安全知識,是衡量一個大學生素質是否全面的重要標志之一;是否注重安全教育,是衡量一所高校教育是否能以人為本的重要標志之一;而如何進行有效的高校安全教育則又需要各個高校在實踐的基礎上不斷加以探索和創新。加強安全教育、構建安全穩定的大學校園是建設和諧社會和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的客觀要求,也是實現高等學校自身健康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既可以有效防范和減少校園各類事故和傷害發生,又可以完善在校大學生的知識結構、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及適應社會競爭的能力,安全教育對高校教育體系完善、大學生個人發展及社會的進步而言都是具有重大意義。 

 

參考文獻: 

[1]楊麗華,鄭文爽.關于校園文化建設的幾點思考[j].社會科學論壇,學術研究卷,2005,(5). 

篇(10)

一、大學生旅游市場存在的問題

1.政府及旅游相關部門對在校大學生旅游市場不夠重視

政府及相關部門對在校大學生群體旅游市場不夠重視,宣傳力度和促銷手段都存在著嚴重的不足。很多人都覺得在校大學生是一個高風險、低消費、不好管理的群體。旅游相關部門沒有對在校大學生群體旅游市場進行深入的考察探討也沒有收集到非常準確的旅游消費信息。在面對在校大學生旅游群體的安全與健康方面,政府及相關部門一般選擇的是最保守的態度,不積極鼓勵學生外出旅游學習,在這方面抑制了在校大學生的出游需求,又使得旅游業不敢放心大膽地去做在校大學生群體的旅游市場。在這個旅游市場中在校大學生群體沒有獲得足夠的推動和重視,使得在校大學生群體旅游市場陷進了不好的發展狀態。

2.在校大學生外出旅游的保障性嚴重缺失,制約在校大學生旅游市場的健康發展

在整個旅游過程中,大學生社會經驗少,是出于一個弱勢群體的地位,有很多合法權益都沒辦法得到保障。比如“吃、住、行”的安全問題、經濟消費的服務質量等問題都得不到保障[1]。

3.很多高校對在校大學生群體外出旅游的正確教導不夠完善

在新聞媒體上,我們看到了很多因為旅途中出現的各種意外而引發的悲劇[2]。在大學生中也有這方面的問題。由于學校不重視學生旅游這一塊兒,沒有對學生進行定期的旅游常識和安全教育,從而間接導致學生旅途中死亡的概率。

4.旅游業在旅游項目的價格、開發和管理上存在著一定程度的不足

在校大學生外出旅游的花費太多是在旅游交通和旅游景點方面,經過調查分析,了解到在校大學生在這兩個方面的開支太高,從而會減少在校大學生群體出游的時間和次數[3]。大學生在旅游產品的開發存在著相當高的期望,但是因為旅游企業在資金和人力上存在著嚴重缺失,所以針對大學生旅游的產品相對就比較少。大學生群體是個比較先進、充滿活力和個性化的人群,而因為旅游產品沒有滿足大學生求新求異的心理,從而吸引大學生旅游的目光就比較少[4]。而在旅游信息的獲得上旅行社和旅游景區宣傳所占的比重都很小,這表明旅游企業在對旅游景點、景區的宣傳工作上存在很大問題。這說明,政府及旅游相關部門對在校大學生旅游市場不夠重視、在校大學生外出旅游的保障性嚴重缺失、高校對在校大學生外出旅游的正確教導不夠完善以及旅游項目的價格開發管理上的不足,這些都是制約在校大學生外出旅游的重要原因。

二、大學生旅游市場開發建議

為了更好更快的拓展在校大學生群體的旅游市場,從相關部門支持、新產品的開發、旅游安全常識教育、定價和營銷策略、費用解決方式等地方提出了一些有用的建議。

1.增加強化政府和旅游相關部門對在校大學生外出旅游的政策支持

政府應該看到大力發展在校大學生外出旅游對我國高等教育質量的提升有著非常重要的實際意義。因此,政府和相關部門應該從以下幾點來支持:①政府應該從制度及政策層面來推動支持旅游相關企業積極主動的加入在校大學生群體旅游市場的開發;②政府應該聯合相關部門出臺多項措施,進一步深化對大學生旅游的優惠力度;③政府應該聯合學校,鼓勵在校大學生在保證安全的基礎上,適量的健康出游;④政府應該主動與旅館、餐飲、景區景點等互相商量調節,針對在校大學生群體的住宿、飲食和門票應該適當的降低費用;⑤政府應該出資修筑在校大學生關于旅游的基礎配套設施;⑥政府應該繼續提高在校大學生群體旅游市場的法規建設。

2.旅游企業應該盡量努力的開發設計有針對性的旅游新產品

①旅游企業應該推出多種有特點、多元化的新產品;②旅游企業應該推出大學生群體旅游專線,盡量開發適用于大學生群體喜愛的新產品;③旅游企業應該根據旅游產品組合的重點,開拓“機動靈活”的新產品;④推出個性化旅游產品。從之前的特征研究中能夠了解到在校大學生群體存在著很多有別于其他旅游群體的特征,然而在整個旅游市場中這個新群體沒有占據應該具有的地位。為了更好地開發這個旅游市場,應該注重成立專門的大學生旅行社。這樣才能提升出游的質量,使之保持可持續發展戰略。

3.高校有必要增加對在校大學生群體出游的安全常識教育

①高校應定期舉行不同形式的基礎旅游常識和安全教育;②高校應支持鼓勵由在校大學生自己組建的旅游協會等社團的開展,正確引導和鼓勵在校大學生旅游的自我管理;③高校應針對大學生旅游建立有效溝通機制和應急機制;④高校應充分意識到適當旅游對大學生知識、身心、鍛煉和精神上有著正面的促進作用。大學生在旅游中進行規劃并執行等活動既鍛煉了組織能力、協調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等,同時也能使大學生更好的認知社會,培養他們學會獨立思考和判斷的能力。各大高校應該正確指導支持和鼓舞在校大學生群體積極參與旅游活動,將旅游作為在校大學生群體素質教育的第二課堂。

4.旅游定價策略和營銷策略的新方式

①旅游定價策略:其一,針對大學生旅游的定價應采取低價策略,以薄利多銷為原則[5];其二,旅游產品明碼標價;其三,根據不同的時間制定不同的價格;其四,根據不同的空間制定不同的價格。因為受到家庭經濟因素的限制,在校大學生群體對價位非常在意。在校大學生群體的外出旅游人數會隨著價位的漲幅而增加減少。唯有定價的合理,才可能導致越來越多的在校大學生群體外出旅游,形成在校大學生這個特殊群體的旅游市場。②旅游營銷策略:其一,增加對旅游業的形象進行傳播,創建大學生旅游品牌[6],讓在校大學生更好的關心支持現在的旅游業市場;其二,建立高校旅游網絡,進行網絡營銷對于開發在校大學生旅游市場是一個非常積極健康的手段。經過前面的數據分析,我們知道在校大學生群體獲取旅游信息的渠道來源多是網絡。由此可以看出,旅游相關部門在景點景區宣傳和旅行社宣傳這兩方面必須改進,在營銷策略和手段上得以改善。

5.大學生旅游費用的解決方式

經過前面對在校大學生群體外出旅游的消費來源、外出旅游的購物、外出旅游的飲食和外出旅游天數等問題的分析中可知,家庭經濟條件是約束在校大學生群體外出旅游的最主要原因。關于這個問題的處理方式,除了家庭、高校等外界因素的支持以外,還要依靠在校大學生憑借自己的方式使費用這一關鍵因素得到緩解。關于解決的方式有:①鼓舞有出游意愿的在校大學生自己打工兼職賺取外出旅游費用。在校大學生可以通過自己勞動賺取的錢來實現自己外出旅游增長知識面,來實踐自我人生價值。沒有因為家庭經濟條件的制約,而丟失開闊視野的機會。并且我覺得自己勞動賺的錢花起來也是比其他方式獲取的費用更讓人開心的;②鼓勵各大高校旅游專業的師生積極加入到在校大學生旅游行為的激發行列中,為大學生量身定做經濟型的旅游產品。學校自己制作的經濟型旅游對于旅游本專業的師生是一個實踐挑戰,對于在校大學生群體外出旅游的低消費窮游起到一個正面鼓舞的作用;③鼓勵經濟型的旅游方式。外出旅游的方式有很多,但是在經濟型的出游方式方面,旅游費用就是大幅度的降低,所以有必要鼓勵經濟型出游方式。比如一些學生組織一起腳踏車出游、徒步出游等方式。

作者:張冰 單位:河南省黃河迎賓館

參考文獻:

[1]常睿.長春市在校大學生旅游行為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

[2]謝暉,保繼剛.旅游行為中的性別差異研究[J].旅游學刊,2006,21(1):55-59.

[3]佟靜,洪帥.淺談大學生旅游市場需求與供給的矛盾[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07(3):50-51.

上一篇: 鄉鎮年度工作計劃 下一篇: 三八紅旗手事跡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日本免费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最新 | 亚洲国产综合精品中久 | 制服丝袜欧美久久 | 亚洲日韩一区二区三区高清 | 色婷婷综合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 日本国产亚洲一区不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