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文化建設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2-04-04 16:36:59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專業文化建設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專業文化建設論文

篇(1)

二、加強實踐,培養技能——專業文化的作用核心

計算機技術具有較強的操作性,學生單純掌握理論知識是遠遠不夠的,缺少實際訓練的計算機專業教學只是“紙上談兵”,無法全方位培養學生能力。因此,我們必須將課堂轉移到社會上,職業高中可以和企業建立合作關系,共同建設人才培養基地,以企業需求為目標培養對口人才。舉例來說,電腦銷售公司可以與計算機維護專業共同建立實訓基地,企業網管可以和網絡維護與應用專業共同建立實訓基地等。這是一種很好的方法,因為這樣既能給學生提供實際訓練的條件,又達到了教學資源的最大化利用,學生能夠將學到的計算機知識運用在工作中,真正達到了學以致用的教學目的。針對市場需求,職高可以選擇模塊化的人才培養方式,綜合提高學生的計算機專業知識、能力和綜合素質,著重知識實踐以及應用。模塊可以設置四個,分別為:基礎技能、職業技能、拓展、訓導,基礎知識只需要達到夠用的程度即可,基礎技能要具有獨立性,各個學科之間知識盡量不要重合。值得一提的是,一般來說,國家和省市每年都會舉行多種形式的計算機競賽,這對學生來說是極好的學習機會,學校可以組織學生參與競賽,并和來自其他地區、院校的學生展開競爭。再者,職業資格考試也是展現學生能力的良好途徑,一般職業高中學生必須取得五個以上職業資格證書才能順利畢業,這對學生來說是一種有力的督促。學生可以將通過職業資格考試作為目標,督促自己努力學習,以此證明自己的專業知識、技能。如果學生能力突出,學校還可以鼓勵他們學習其他專業的知識,拓寬自己的知識面。例如廣東番禺職業高中經常在校內組織計算機競賽,2009級學生戴某在廣州圖形圖像處理競賽中拔得頭籌;2010級張某和陳某兩位學生獲得了圖形圖像處理模塊競賽第四名的好成績。

三、完善制度,強化規范——專業文化的制度保證

篇(2)

二、企業文化

企業文化也叫作組織文化,是一個企業長期以來逐漸發展形成的重要組成部分[1]。在事業單位中,企業文化應該建設成以人為本的人本管理思想,也是企業管理中非常先進的一種人本管理思想。事業單位的企業文化能夠形成一種制度,并且盡可能的成為企業員工共同遵循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準則。只有在事業單位營造良好的企業文化,增強事業單位員工的集體感和歸屬感,才能夠在事業單位轉型期間形成強大的凝聚力,促進事業單位的穩步發展。從這一程度上來看,企業文化就是企業發展的重要支柱,也是對于企業管理的重要準則。一個高效的企業在發展的過程中必然產生優秀的企業文化,一個優秀的企業文化必能引導企業邁向成功。其實無論企業文化的表現形式如何,最重要的意義在于企業對于員工的引導,從而正確的對待企業和員工之間的關系,正確的衡量自己所處的工作環境,盡可能的增進員工自身與企業之間的聯系,從而產生榮辱與共、相伴相生的企業文化。良好的企業文化也能夠充分的體現出企業員工共同堅守的價值觀念和秩序效果,通過對于企業員工進行正確積極的鼓勵,才能夠促進企業職工形成一種有效的“隱形管理”,進一步提高企業內部行之有效的工作環境。

三、當前事業單位企業文化建設現狀

(一)缺乏企業文化建設意識

由于事業單位在轉型之前,主要依托于國家財政補貼,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很多的事業單位依然沒有深刻的認識到企業文化建設的重要作用,尤其是沒有適應事業單位轉型背景下企業的建設工作,很多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式還停留在傳統的管理模式下,對于企業文化的建設認識不到位,以為舉辦一些簡單的娛樂活動就是企業文化的建設,沒有充分的認識到企業文化對企業發展的整體功能。

(二)企業文化缺乏創新

企業文化最重要的就是在企業發展過程中長期形成的,所以企業文化必須具有企業的特色[2]。對于很多事業單位來說,雖然各個行業之間存在較大差異,比如地質勘探企業和文化劇團之間就存在非常明顯的差異,但是在企業文化建設的過程中卻囤于一個模式,思想僵化,缺乏本行業的特色,很難充分調動企業員工的積極性。

(三)企業文化功能無法充分發揮

對于事業單位來說,由于缺乏長期建設,所以很難持續下去。尤其是新一代的員工對于企業文化了解不充分,很難認識到奉獻精神、助人為樂精神的重要意義。這樣的情況就導致企業文化的功能無法發揮出具體的作用,更沒有形成企業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企業職工也沒有獲得歸屬感和榮譽感,這樣一來,企業文化就變得可有可無,無法切實推進企業文化的建設。

(三)企業文化建設缺乏投資

由于事業單位在轉型之前一直依賴國家財政補貼,但是在轉型之后,事業單位的資金來源就必須自給自足。盡管經濟體制實現了轉型,但是長期形成的“等靠要”思想沒有得到轉變,這樣一來資金投入必然減少,對于企業文化建設也由于沒有資金而得不到落實,所以企業文化建設也稱為空談。

四、事業單位企業文化建設的措施

(一)加強企業文化理念的推進

在事業單位改革的進程中,政治思想工作與企業文化建設相互交融,共同為事業單位的發展提供指引,但是卻忽視了企業文化與政治思想工作建設的不同之處。企業文化關系著企業的核心價值觀念,也是企業在激烈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的重要因素。所以必須要正確認識企業文化的觀念普及,從而使企業文化真正的側重于企業的發展,而不是政治思想教育。

(二)全面落實企業文化

企業文化的建設并不是一句口號、一幅標語,更應該是真正能夠對員工產生潛移默化影響的一種價值觀念和思想認同,只有這樣才能夠切實反映出企業的價值追求,從而全面提升企業的經濟發展,進一步為事業單位轉型打下良好的企業文化,走出符合自身實際的特色道路[3]。只有將企業文化落實到企業發展的各個方面,才能夠真正的實現企業文化的重要功能。

(三)豐富企業文化

企業文化在落實的過程中,必須要依托于多種多樣的形式。比如戲劇團體通過組織“送演出下基層”這樣的形式來提高演藝人員的價值觀念,讓他們認識到奉獻精神的重要作用;地質勘探企業應該多多舉辦聯誼活動,從而增進彼此之間的感情,促進職工之間形成和諧、積極、向上的企業文化;通過這些形式豐富、內容多遠的企業文化建設,能夠進一步促進事業單位員工的思想方式、精神覺悟、價值觀念等方面有著質的飛躍,從而不斷提高員工工作的積極性和有效性,盡可能的增強員工集體歸屬感,滿足員工的自身需求。

(四)加大企業文化建設投資

篇(3)

企業文化作為改革和發展的強大推動器,企業管理走向成熟的標尺,職工思想和行為的精神粘合劑,加強其建設的重要性與必要性已經越來越為企業所認識。作為煙草商業企業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煙草商業企業文化建設的重點在哪里?帶著這個課題,筆者深入煙草公司及卷煙零售戶和煙農當中,進行了為期半個多月的調查。調查發現,越來越多的企業領導和員工已經形成了這樣的共識:培育煙草商業企業文化,必須樹立和增強六種意識,即學習意識、危機意識、市場意識、質量意識、效率意識、服務意識,并以此統一員工的思想,規范員工的行為,激勵員工實現奮斗目標。

一、培育企業文化必須樹立和增強學習意識

越來越多的企業領導認識到,企業的生存和發展,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密切相關,這就要求企業必須強化知識管理,更好地開發、利用和共享知識,從根本上提高企業的整體素質。大家認為,為了加深員工的學習意識,煙草商業企業要專門邀請專家進行專題講座,進行“上管理、上質量、上科技、上規模、上結構、上效益”的主題教育,強化職業技能培訓,開展崗位競賽和技能比武。總之,企業內的學習要經常開展,而且要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制度化、實效化、全員化、習慣化的路子,努力建設學習型企業,使企業發展有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

二、培育企業文化必須樹立和增強危機意識

大家普遍感到,目前,幾大跨國煙草公司的產品雖然沒有大規模進入中國市場,但其品牌的知名度已經很高;“特種煙草零售許可證”已經取消,幾大跨國煙草公司對中國市場的爭奪正全面加強;國家煙草局主導下的煙草企業重組和品牌整合推向縱深,國內煙草市場的競爭日益激烈。而企業之間的競爭,歸根到底是人的競爭。大家都談到,在企業文化建設的過程中,要消除員工當中“自以為是、官商習氣、心氣浮躁、歸罪于外、雇傭思想、心理脆弱、局限思考、被動行事、得過且過”的現象,培養起員工強烈的危機觀念,以及積極進取、敢于承擔責任、向困難挑戰的工作熱情和自立、自強的精神。培育企業文化,使其在生產、銷售、管理等各個部門發揮作用。企業文化建設,要扎實有效、求真務實地開展下去,使員工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和盡職盡責的心態,能做好本職工作,使企業在市場競爭中永立潮頭。

三、培育企業文化必須樹立和增強市場意識

大家普遍認為,企業的領導干部要以市場為導向做好每一件事,處理好每一個環節,培育出能被廠家所接受的有競爭力的煙葉產品。煙葉生產要服從于廠方卷煙配方需要,要根據廠方批準或認可的技術方案,及時調主栽品種、育苗模式、施肥方案,改進烘烤方法,力求所收購的煙葉絕大部分進入廠方主料煙配方。為調動和保持煙農的種煙積極性,在煙葉收購工作中,要逐步實施三項舉措:一是聘請煙農代表全過程監督驗質員。二是驗質人員不準攜帶通訊工具進入封閉式工作室。三是把黨員和業務骨干充實到收購一線,營造一個“公平、公開、公正”的收購環境。要構建個人與企業的利益共同體,加大科技興煙力度,使企業得到升華,使員工與企業同呼吸共命運。

四、培育企業文化必須樹立和增強質量意識

大家意識到,企業文化培育要貫穿于生產經營的全過程,為顧客提供高質量的產品,這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基礎。這就要求員工要有強烈的責任意識,保證產品的質量。煙葉生產要嚴格按規范化標準,以企業“種好煙、收好煙、供好煙、銷好煙”的生產經營方針,加大煙葉標準化生產配套體系建設和技術、人才投入,建立完善全面質量保證體系,不斷提高技術到位率,規范收購措施,不斷提高煙葉質量及其市場占有率,為企業發展提供保障。

五、培育企業文化必須樹立和增強效率意識

在很多人看來,企業文化是企業在各個發展時期精神面貌的一種集中體現。企業發展是速度與效益、數量與質量、規模與結構、投入與產出的統一。只有提高企業效率,減少費用支出,節約成本,提升品牌含金量,增強產品的價值,才能向科技要效益,向管理要效益,向品牌要效益,使管理逐步走向規范化、標準化、程序化,使企業百尺竿頭再進一步,再造企業文化。煙草商業企業要按照“少層次、短流程、扁平化”的要求進行網絡體系和業務流程的優化重組;建立健全現代物流體系,實現卷煙高效率、低成本的集中配送;推進服務技術手段革命,加快實施卷煙專賣營銷系統,逐步實行“電話訂貨、網上配貨、電子結算、現代物流”;推動“四網合一”,建立健全煙葉收購流程等質量效率機制流程;加強專銷結合、三線聯動、快速辦案,為客戶提供送貨、維權、咨詢等方面的瞬時服務,助其及時把握時機,提高效率,增加效益。

篇(4)

加強管理隊伍專業化建設是由建設項目的專業性決定的,建設項目工程工作是一門科學,具有自身的規律和特點。建設項目的本質是一項復雜的工作,具有很強的專業性,當代技術人員正處于身心發展的關鍵時期,需要春風化雨的管理工作,規范化、人性化的管理和全方位的服務,以及細致入微的人文關懷。管理人員作為建設項目工作的最直接的承擔者,必須實現專業化。只有推動管理隊伍的專業化,才能從根本上解決管理隊伍存在著職責不清、素質不高、結構不合理、管理不規范、精力分散、流動性大、隊伍不穩定等弊病,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返工以影響工期,能夠科學合理的組織施工等建設項目的活動。

1建設項目管理隊伍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1.1就業門檻低,專業化不強。企業在選留、招聘管理人員時,一般認為擔任過建設項目管理的、表現比較好、某方面有特長的中專生或一般人員就可以了。管理人員主要來源于企業各專項底層人員直接進入管理層,其中許多人既沒有系統的管理的理論知識,也沒有建設項目系統專業訓練,且工作后的在崗專業培訓不夠,從而影響了建設項目管理人員工作上水平和特色。1.2數量不足,管理工作深入不夠。數量問題是建設項目管理人員專業化隊伍建設的基本問題。沒有一定的數量作保證就難以保證建設項目工程的工作效果。項目經理作為專職主業化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時代的發展,規章制度的變化,項目經理工作的職能也將發生細微的變化,內容有所延伸,這都需要配備足夠的管理人員,以加強對建設項目的管理和服務并且協助項目經理的工作。1.3重視不夠,影響隊伍穩定。建設項目工程工作需要有一支比較穩定的建設工程工作隊伍,但目前我國企業對建設項目專業化管理隊伍建設工作重視不夠,待遇低、工作任務繁重、壓力大,部分管理人員產生了消極情緒,影響了工作的積極性。

2建設項目專業化管理隊伍的建設措施

2.1突出培養造就創新型技術人才。圍繞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項目,以高層次創新型技術人才為重點,努力造就一批高水平的項目經理、技術領軍人才、工程師和高水平創新團隊,注重培養一線創新人才和青年技術人才,建設宏大的創新型技術人才隊伍。加強實踐培養,依托項目工程、重點技術項目、管理交流合作項目,建設一批高層次創新型技術人才培養模式。發展創新文化,倡導追求真理、勇攀高峰、寬容失敗、團結協作的創新精神,營造科學民主、學術自由、嚴謹求實、開放包容的創新氛圍。2.2企業經營管理人才隊伍的建設。適應項目需要,以提高現代經營管理水平和企業間競爭力為核心,以經營科和項目經理人為重點,加快推進企業經營管理人才職業化、市場化、專業化,培養造就一大批具有市場開拓精神、管理創新能力和社會責任感的優秀高水平的企業經營管理人才隊伍。建立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庫。培養和引進一批科技創新創業企業家和企業發展急需的戰略規劃、資本運作、科技管理、項目管理等方面專門人才。實施企業經營管理人才素質提升工程。2.3工程師等高層技術人才培養和建設。適應走新時期建設項目發展道路和建設工程技術設備升級的要求,以提升職業素質和職業技能為核心,以工程師和高級工程師為重點,形成一支門類齊全、技藝精湛的高技能人才隊伍。完善以企業為主體、職業院校為基礎,學校教育與企業培養緊密聯系、機構推動與社會支持相結合的高技能人才培養培訓體系,完善企業高技能人才評選表彰制度,進一步提高高技能人才經濟待遇和社會地位。2.4建設項目管理專業化。建設項目專業化管理隊伍的建設首先要提高項目建設管理的專業化的建設,在這個大的范圍里面注重管理人員的培養和建設。2.4.1提升項目管理的專業化水平。要充分發揮全過程項目管理的優勢,只有通過專業化的項目管理企業對每一個項目進行有效管理.優化建設方案、工程設計并組織實施,才能做到綜合利用資源,節省投資。2.4.2推行現代項目管理技術和方法。推行現在項目管理技術和方法,提升建設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首先推行科學、先進的工程項目管理技術和方法,是提高企業項目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有效途徑。通過資質標準的引導,使企業能夠重視科技進步重視管理水平和人員素質的提高,不斷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2.4.3加快培養項目管理專業人才。項目管理專業人才是企業做好工程項目管理工作的關鍵。因此,工程建設企業要結合自身發展戰略,有針對性地進行項目管理人才培養,既要注重造就一批精管理性技術、善經營、高素質的項目管理專業人才。還要注重培養項目前期策劃、合同管理,風險管理等各方面的項目管理人才,為工程項目管理發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鼓勵企業在加強工程項目管理人才資源建設的同時,有計劃地培養一批能夠按照國際通行項目管理模式、程序、方法、標準進行管理熟悉項目管理軟件。能進行全過程控制管理的復合型高水平項目管理人才,同時要建立合理的用人機制,讓人才在工程項目管理實踐中得到鍛煉成。2.5專業化管理隊伍建設。在建項目經營業績的好壞,關鍵在于是否有一支高素質的專業人才。因此,加快人才培養是一個專門的科學和技術管理體系,建設成就的一個重要方面。2.5.1提升管理人員專業素質。技術人才在今天的市場經濟,知識經濟和信息經濟下,對剛剛發生的自適應計時的新形勢。作為專業人士,他們必須具備的專業素質。2.5.2合理整合,配置專業化管理人才。企業將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的人才配置,將作為制定,實施和發展戰略規劃的基本依據和支點建設項目管理人員。建立靈活多樣的人才機制,根據收集的“按需社崗,公開招聘,雇用擇優”的原則,吸引了大量建設項目管理人才。2.5.3建立科學評價和合理的激勵機制。建立科學的評價機制,充分發揮激勵作用,是促進建設項目管理隊伍專業化建設的保障機制。企業應根據建設項目的業務特點的管理,根據起草中的服務和日常管理工作必須調查系統工程項目管理。2.5.4建立專業人才培養機制。構建多層次,多渠道,類別,多形式的培訓框架,包含了崗前培訓,在職培訓,專業培訓和建設項目完善的管理實踐訓練的專業人才培訓機制,加強科技管理人才的培養機制的成果,是加強專業隊伍建設中的科技成果管理,提高人員素質。2.5.5使命感和責任感。要讓員工和管理人員樹立使命高于一切、一個責任重于泰山的使命感和責任感,讓他們切實的投入到工作之中,對于工作滿懷激情,不斷提升自我的能力,維護大家的利益,注重專業化能力的提升,為建設項目打造一支專業化的管理隊伍。

3結論

總的來說,建設項目專業化管理隊伍的要求不僅要過硬的專業知識,還要有很強的業務能力,使命感和責任感。不同企業對于建設項目專業化的管理隊伍的要求是不一樣的,但是他們的經營理念和核心思想是一樣的,就是我們文中所說的經營理念,核心思想就是成本控制、質量控制、進度控制,真正的讓這個管理隊伍服務于整個的建設項目。

作者:黃玉芬 單位:漳縣公路管理段

參考文獻

篇(5)

發展觀是對發展的本質、規律、動力、目的和要求等問題的基本看法和根本觀點。科學發展觀,即“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是黨在十六屆三中全會中提出的,其內涵十分豐富。首先,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堅持以人為本,就是要摒棄傳統的把人作為工具和手段的物本主義傾向,把人的發展作為最終目標。其次,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是科學發展觀的基本內容。全面是指各個方面都要發展;協調是指各個方面的發展和發展的各個方面都要相互適應;可持續是指發展必須保持持久性和承續性,實現速度和結構、質量、效益相統一。第三,統籌兼顧是科學發展觀的根本要求。所謂統籌兼顧,就是總攬全局、科學籌劃,協調發展,兼顧各方。要充分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把各方面的積極性引導好、保護好、發揮好。

司法警察專業化建設,正是一個在強基固本的前提下,不斷尋求和實現司法警察自身發展的過程,其必然受到這樣或那樣的“發展觀”的指導和影響。筆者認為,在司法現代化建設不斷深入的今天,我們只有跟上時代的步伐,用科學發展觀去指導司法警察專業化建設,才能使這支隊伍適應形勢的需要,經受住現實的考驗并切實發揮其應有的職能作用。

二、堅持“以人為本”,處理好職業化建設與司法警察日后出路之間的關系

根據《人民法院司法警察試行聘任制暫行辦法》的要求,目前很多法院已采取了司法警察聘任制,除領導干部和少量骨干外,在35歲以后,大多數法警都需“轉崗”或流向社會。作為干警個人而言,面對如此情形,誰都不可能沒有“后顧之憂”。正所謂“人心不穩,一事無成”,如果領導者和管理者對下屬必將面臨的“出路”問題不聞不問,只片面地強調“職業化”,不僅是不負責任的,也必然是徒勞無功的。筆者認為,堅持“以人為本”,處理好職業化建設與司法警察日后出路之間的關系,是我們必須把握的原則,也正是實現職業化的根本前提和必要條件。

首先,必須強化思想政治工作,解決“人”的思想問題。一是“面對現實,主動關心”,即領導者和管理者不僅不能回避問題,而且要明確指出司法警察“年輕化”的要求及其客觀原因,讓干警正視問題,理解自身職業的特殊性,同時深刻體會到組織上對干警“出路”問題的關心和重視。二是“講明道理,因勢利導”,要讓干警樹立自強自立的觀念,化壓力為動力,不斷充實自己,努力提高自身綜合素質特別是文化素質和工作適應能力,做到在“轉崗”之時能以“強者”、“能人”的身份和條件供組織或社會的挑選。三是“明確責任,嚴格要求”,要求干警在崗期間,必須適應職業化的要求,切實擔負起自身職責。要明確這樣一個觀念:任何消極懈怠的做法,不僅“于事無補”,而且可能導致個人“在崗”期間就被“淘汰出局”。

其次,應完善用人機制,關注“人”的保障問題。聘任制法警的保障問題,涉及體制、經費、就業環境等多種因素,需要法院系統和社會各界長期的共同努力,就目前而言,筆者認為,法院應及時與本轄區的黨委、政府、組織人事部門溝通協調,共同建立有關聘任制法警的一整套保障制度。筆者認為,此項工作事關轄區司法環境、司法水平的改善和提升,只要法院系統加以重視并積極主動地開展工作,黨委、政府是應該也可以給予法院支持的。具體到制度設計,重點應包括以下三項內容:一是將工資、醫療、養老等費用納入財政預算,并建立聘任制法警個人帳戶,按規定足額入帳發放。另可定期在帳戶內存入一定經費,作為解聘后的生活補助費,給解聘人員一個二次就業的“緩沖期”。二是盡早與地方人事部門特別是“人才交流中心”等部門建立起良好的協作關系,以“人才儲備”、推薦、交流等多種形式,盡可能地為解聘人員提供更多的二次就業機會。三是建立由下而上的晉升制度,在有條件的情況下,從聘用制的優秀法警中遴選出警隊領導干部,逐級晉升,對達到一定職務、級別、警齡的,可在法警崗位上退休。

第三,要一視同仁,重視“人”的發展問題。對聘任制法警,應與在編干警一視同仁,在解決好工學矛盾的基礎上,為他們提供各類在職教育、培訓的機會,同時,應積極支持他們參加司法考試,以及適合于其個人發展的相關專業的學歷教育,為他們實現自我深造和個人發展創造條件。

“歸根結底,人是最關鍵的因素”,筆者認為,在切實關心干警的切身利益和發展前途的基礎上,抓好職業準入、職業意識、職業道德、職業技能、職業形象、職業保障和職業監督等各個環節的工作,職業化建設必將取得事倍功半的成效。

三、堅持“統籌兼顧”,處理好“雙重領導”之間的關系

根據《人民法院司法警察暫行條例》的規定,司法警察實行編隊管理、雙重領導,即既受本法院領導又受上級法院職能部門的領導。但在現實中,“雙重領導”下的司法警察工作往往面臨著這樣一些問題:一是工作任務上的沖突。下級法院司法警察本身就面臨著繁重的工作任務,而上級法院一旦調警,又必須服從,下級法院司法警察“應接不暇”或正常工作節奏被打亂的情況就在所難免。二是領導者之間的沖突。下級法院的領導班子與上級法院的司法警察職能部門之間并無隸屬關系,當兩者均需要用警時,如果雙方“互不相讓”,必然形成分歧和沖突。三是存在上級法院“只用不管”的情況。由于司法警察隊伍的人、財、物均隸屬于下級法院,上級法院或是不愿意參與管理,或是“心有余、力不足”,難以實行管理。筆者認為,解決好上述問題,必須堅持“統籌兼顧”的原則,做到總攬全局,科學籌劃,協調發展,兼顧各方。

1、總攬全局,科學籌劃,強化司法警察工作的前瞻性、規范性和計劃性。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司法警察實行“雙重領導”,就更應當有一個統攬全局的前瞻性、制度性工作規劃(至少應有年度工作計劃)。筆者認為,這項規劃應由上級法院職能部門牽頭,下級法院共同參與制定。首先,應明確幾項基本原則,即全局、大局性工作優先于局部工作的原則,重大、緊急、特別任務優先于一般警務的原則,服務、服從于審判工作優先于一般事務的原則,司法警察職責范圍內工作優先于職責外事務的原則,以期上下級法院共同遵照執行。其次,應充分調研和論證,了解和把握各下級法院司法警察的人員、裝備、訓練水平以及上一年度的工作量等第一手資料,科學、合理地擬定各下級法院的調警量、訓練內容、時間和方式等工作內容,并可根據實際情況的變化實行局部、微量的調整。第三,應建立“巡視”制度,由上級法院職能部門派員定期不定期地赴下級法院巡訪視察,一方面加強領導、管理和考核,避免“雙重領導”流于形式、“只用不管”等情形;另一方面,上情下達,下情上傳,增進上下級的溝通聯系。

2、協調發展,兼顧各方,實現三個“主體”的正相關關系。

雙重領導“實際上涉及到上級法院職能部門、下級法院領導班子和下級法院司法警察隊伍這三個”主體“之間的關系,處理不好,會形成相互制約和掣肘的負相關關系,處理得好,則會形成充分補強的正相關關系。

筆者認為,作為上級法院職能部門,應充分考慮下級法院在用警上的實際需要和困難,盡可能予以照顧和體諒,凡確需調警的,除通知下級司法警察隊伍外,應及時與其法院領導班子進行溝通,以避免下級司法警察隊伍工作上的被動;同時,應統籌兼顧,避免集中、頻繁調動某一或某幾個下級法院的警力。在培訓、訓練上,上級法院應發揮資金、技術、裝備、場地等方面的優勢,為下級法院提供便利條件。

作為下級法院領導班子,應確立“大局意識”、“全局意識”,積極支持上級法院的整體性工作,如有警力困難或準備動用大量警力時,應及早向上級法院反映,以使上級法院有調整工作部署和計劃的“回旋余地”。

作為下級法院司法警察隊伍,應全力發揮“雙重領導”之間橋梁紐帶的特殊作用,全面、及時、客觀地對上下級法院之間的相關信息進行“互通”;同時,應努力提高自身的隊伍素質、工作效率和機動應變能力,從根本上保障“雙重領導”的工作要求。

四、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原則,處理好明確職責與全面服從、服務于審判工作之間的關系

根據《人民法院司法警察暫行條例》第七條的規定,司法警察必須恪盡職守,切實履行好警衛法庭、維護審判秩序、提押、看管人犯等職責,但是,隨著司法現代化建設的不斷深入,司法警察的工作任務、服從和服務審判工作的視野和范圍又在不斷拓展,那么,司法警察應如何處理好履行職責與全面服從、服務于審判工作之間關系?筆者認為,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努力提高司法警察隊伍的整體戰斗力和綜合服務水平,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所在。

1、擺正位置,突出重點,兼顧全面。

就司法警察的工作性質來看,其既是“主角”又是“配角”。《人民法院司法警察暫行條例》中規定的職責,是司法警察的神圣天職,也是司法警察所有工作的根本重點和核心內容,就此而言,司法警察是“主角”,應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牢固樹立“主人翁”意識,責無旁貸地擔負起肩頭重任。從司法警察服從、服務于審判工作的工作任務來看,其又是“配角”,應盡可能地為審判事業提供高效而可靠的警務保障。因此,筆者認為,司法警察應擺正自身位置,做到突出重點,兼顧全面。在履行“主角”職責特別是重要警務時,應恪盡職守,專心致志,容不得半點懈怠和差池。當其他一般性工作事務與職責工作發生沖突,司法警察應堅持原則,保證重點,有權也有責任不受干擾或不正當指派。而在完成職責任務的情況下,司法警察又應該強化大局意識和服務意識,甘當“配角”,服從領導和指揮,增強工作的主動性,為法院、法官提供良好的服務和保障。

篇(6)

作者簡介:郭麗(1983-),女,山東荷澤人,菏澤家政職業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護理教育與管理。

中圖分類號:G71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7518(2016)11-0036-04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作出了建設“文化強國”的重大戰略部署,這為高職院校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與挑戰。課程文化作為高職護理校園隱性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與臨床護理文化對接,其建設必須有針對性、創新性。高職護理院校課程建設不能僅僅注重課程內容,還應體現文化的元素,做好課程的文化建設才是提高高職護理院校內涵建設的核心和關鍵,也是衡量高職護理院校辦學水平的重要指標。

一、課程文化的內涵與高職護理專業課程文化建設的核心要素

(一)課程文化的內涵

課程文化中精神文化是課程文化的核心,物質文化是課程文化的外在表現和載體,制度文化是課程文化的發展規范[1]。課程上升到課程文化至少需要5個條件:即要有正確的價值和理念、要有完整的體系和整合、要有明確的目標和序列、要有相應的教材和教案、要有有效的實施和評價[2]。

(二)高職護理專業課程文化建設的核心要素

當今臨床護理工作的復雜性、病人性情變化的無常性和醫患關系的緊張等,迫使臨床急需大量會溝通、能操作、具有較高職業素養和綜合能力的高端專門型護理人才。課程是培養高素質護理人才的重要載體,是護生感受護理人文情懷最直接最前沿的媒介,也是個人素質與職業素養進行碰撞、學習、融合、內化的橋梁和平臺。高職護理專業課程文化建設即是通過實用性、實踐化文化實踐形式,達到核心價值觀、護理職業觀的傳承,通過制度或措施得以保障其發展。對于人的基本素質、對于社會人的優秀美德、對于護士的職業素養等理念、價值的傳承永遠是高職護理專業課程文化的靈魂和前提,也是核心和基礎。

二、高職護理專業課程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

目前高職護理院校課程的文化功用不是很明顯,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一是高職課程“重技能、輕文化”,簡單地認為“課程文化”就等于“文化課程”;二是片面地把文化課和思想政治課想當然成為“文化”建設的主體;三是專業人文課程開始得到重視,但過于形式主義,簡單地認為開設如護理心理、護理倫理等課程就等于護理專業人文素養的全部,忽視了課程之間的關系、作用、課程形式和教學活動實踐等內涵建設;四是沒有重視全部的課程,只是“文化課程”和“護理人文類課程”的各自“圈地自萌”和“孤軍奮戰”;五是缺乏課程文化建設的體系。

三、高職護理專業課程文化建設的路徑

(一)把握“三個結合”原則

高職護理專業課程文化建設應該把握“三個結合原則,”即結合職業教育特色、護理專業特點、與臨床護理文化的對接點進行文化建設[3]。職業教育是與產業緊密相連的一種教育,結合產業和專業進行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推進校園文化建設,是職業教育內涵發展所在。作為護理專業,其核心是照顧,實質是服務,這種服務是在科學護理知識和嫻熟護理技能的基礎上為病人進行的身心護理,以達到恢復健康、促進健康的目的。尤其是現階段健康是指“不僅僅是沒有疾病,還要有良好的心理和社會適應能力,以及道德健康”,這也就要求當代的護士必須有足夠的人文情懷和文化素養進行全方面的深層次護理,才能稱得上真正的“高端”“技能型”護理人才,文化護理便是護理的“高技能”所在。高職護理文化建設還要與臨床護理文化對接,文化對接是“校企合作”深層次領域,此對接一方面是對護理校園文化的激勵和滲透,另一方面是對臨床護理文化的輻射和促進。

(二)從“一個原則、兩個角度、三個層次”確立高職護理課程文化結構體系

1.“一個原則”是指針對高職護生的文化認知特點進行針對性建設。國民對于不同層次的學生普遍都有這樣的認知,本科生、研究生才真正是“象牙塔”的主人,高職生不過是過客或是旁聽生或是差生。不光普通民眾這樣認為,連高職生自己也這樣認為,甚至產生深深的自卑感,但基于90后學生強烈的自我意識和個性標榜,又處于容易被誤解但又極度渴望被認同的敏感矛盾中,這樣的社會認知現狀也直接折射到文化認知中,直接導致目前高職學生,尤其是從事關懷和照顧的護理行業的高職護生們其文化認知表現為以下幾個特點:一是其內心認同文化的“光環”和“神圣”,但基于社會對于他們的片面認知和自己的束手無策,使得他們內心認為自身打上文化的烙印是“可遇不可求”的事;二是現代社會多元文化的沖擊使他們找到了宣泄這種矛盾的出口,但基于社會文化的多元性、繁雜性又使得他們文化認知迷茫和盲從;三是在這種混沌的狀態下而對于選擇護理專業的高職學生們來說更是顯得無所適從,因為護理本身就是一個照顧、服務的行業,而且是用真心、愛心、耐心對病人進行身心綜合護理的過程,必須有著飽滿的文化情懷和扎實的文化關懷能力才能真正勝任這個工作,所以很多高職護生們幾乎就是“趕鴨子上架”;四是雖然高職護生們在文化認知和文化撞擊中產生迷茫和失衡,但他們卻有著感受時代的敏銳性、參與社會活動的熾熱性、探索求知的積極性、追求目標理想的執著性。這又讓高職護理文化建設看到了曙光。

因此高職護理課程文化應結合學生們的文化認知特點,首先讓文化接接底氣,高職護生能觸手可及,然后喚起高職護生內心關于文化的渴求,其次發揮好高職護生文化認知中的優點,借助其優勢進行建設。最后找到合適的方法和途徑進行實踐,堅持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要讓高職護生們有精神支柱是關鍵。

2.“兩個角度”是指從個體的文化功效和群體的文化功效兩個角度去建設。文化對一個人來說,包括一個人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能力和習慣在內的復雜整體。對于每個高職護生,我們既需要傳授個人的知識,同時還要要滲透到能力培養中,用道德和法律來約束,用信仰去武裝,注重藝術性,以便形成習慣。文化對一個群體來說,是人們普遍的社會習慣、生活方式、行為規范等。對于高職護生這一群體來說,還要從生活方式和行為規范方面去重點培養。

3.“三個層次”是指中華傳統美德之于基本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之于社會人,護理職業素養之于職業人。首先,傳統美德塑造基本人。包括孝敬父母、尊師重道、團結友愛、恭敬有禮、謙虛和氣、見義勇為、誠實守信、嚴己寬人、修己慎獨、敬業盡責、勤奮刻苦、節儉愛物、整潔健身、崇求樸實等等。這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美德,每一個護生都應會最基本的傳承和踐行。其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塑造社會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包括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即富強、民主、文明、和諧,以及社會層面的價值取向,即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最基本的是公民個人層面的價值準則,即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是對我國的每一個成員的嚴格要求[4]。高職護理院校應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納入教育總體規劃,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教材、進課堂、進學生頭腦[5],尤其是針對學生個人的愛國、敬業、誠信和友善的教育,并倡導一個自由、平等、公正的價值氛圍。再次,護理職業素養打造職業人。包括勤勞敬業、救死扶傷、愛傷觀念、感同身受、體貼關心、安全意識、自尊維護等,護士職業素養是護士在護理工作中表現出來的綜合品質,是護理職業崗位內在的規范和要求,在護理實際工作中體現的作風和行為習慣[6]。這些職業素養應滲透到課程教學中,尤其是專業核心課程中。

(三)通過全面覆蓋與各自分工、全程延伸與階段建設構建高職護理課程文化的四個維度

1.全面覆蓋與各自分工。全面覆蓋是指課程文化建設應關注全部的課程,不僅僅是文化課。高職護理專業的課程大體包括四個模塊,即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和專業核心課程、人文類課程。其中基礎課包括思想政治類、語言文化課類、基礎應用課;專業基礎課包括人體結構和功能、生理、生化、病理、藥理等;核心課程包括基礎護理、內外婦兒等專科護理等;人文課程包括護理導論、護理管理、護理倫理、護理心理等。承載文化素養的課程不僅僅只包括思想政治課、文化課,應包含全部的課程。因為高職護生的綜合能力和綜合素養就是指護士的職業技術能力和人文素養兩方面,而護士的人文素養包括外在的動態的人文素養,或者叫談吐,以及內在的靜態的職業操守,或者叫職業道德。一個人的動態的人文素養離不開語言課程、文化課程的學習,靜態的職業操守需要護理人文類課程進行專業化的訓練,而護理人文課程的理論和理念需要在專業核心課程中去實踐和驗證,所以說課程文化建設“一個都不少”。

各自分工是指針對不同類型的課程,從承載的文化內涵和方向方面進行明確分工。一般基礎課,尤其是思想政治類、語言文化課兩類應重點負責中華傳統美德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傳授,專業基礎課、專業核心課、人文類課程三類課程重點負責護理職業素養的培養,但同時三類課程分工也不同,其中人文類課程負責護理行業人文素養核心理念的傳遞,更多的屬于理論層面的闡釋,而專業基礎課和專業核心課程負責護理人文素養的實踐形式,屬于護理內涵的實踐層面的驗證。如專業基礎課中藥理學的慎獨、解剖學中嚴謹和客觀、病理學的循證、生理學中微觀辯證等,當然專業核心課程是重中之重,是基本人、社會人、職業人三重文化特征在各專科護理實踐中的具體體現,尤其是護理職業素養的展現更為突出,特征更為明顯。

2.全程延伸與階段建設。雖然每類課程承載的文化功能不同,但建設還需全程延伸與階段建設相結合。因為傳統的課程開設有一些弊端,或者說在課程安排上有些誤區。比如說一門課一般只開一次,而且一門課既然開設一般至少要覆蓋完整的一學期,即使課程內容有限。這樣課程安排過于形式主義,不夠靈活。就課程文化建設來說,有必要進行改良。

一部分課程可以全程延伸,比如負責中華傳統美德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傳授的基礎課,像思想政治類、語言文化課等可以貫穿于高職護理校內兩學年的每學期中,且每學期課程內容應嚴格劃分開,做到三對應:一對應其他類課程的開設進度,二對應中華傳統美德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傳授內容,三對應學生的專業認知階段。比如語文課,第一學期可以重點傳播中華民族的孝道、家風、禮儀、涵養等優秀精神,從對應角度來看,因為學生剛入校,對專業認識是懵懂的,對人文認識是膚淺的,可以由淺入深、由廣人文到窄職業進行逐步滲透和過渡。第二學期重點傳播現實社會中的全民的正能量、和諧文化、雷鋒精神、信仰教育等,自然過渡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精神傳承上來,而且從對應的角度,這一學期正好開始進入專業基礎課和專業人文課的學習階段,此階段語文課負責的文化內容正好和專業基礎課慎獨、嚴謹和客觀、循證、微觀辯證等,以及和專業人文課的針對性職業素養的傳授相輔相成,達到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到職業素養的自然過渡,不至于讓學生接受職業素養太突兀。而第三學期正好是專業核心課程的開設階段,為促進學生學習護理的堅定信念,從信仰、心靈成長、社會的適應等方面進行鋪墊,成為專業核心課的重要的幫手,而到四學期多開設護理專業綜合實訓課程以及就業課程,語文課應更多地開展一些與職場有關的話題,如奮斗、創新、務實等精神,為學生以良好的心態迎接實習和就業作準備。

而對于專業人文課程等其他課程還是需要分階段重點建設,這和全程延伸的語言課、思想課是相輔相成的,并不矛盾。在人文類課程中重點闡述與職業、與專業密切相關的核心素質內容,這部分內容要做到精、準、狠,直面現實問題、解決專業關鍵問題。專業基礎課和專業核心課要把該課程所承擔的文化功能與課程內容有機結合,不喧賓奪主,不顧此失彼,以傳授知識和技能為主線,以文化傳承為靈活和升華,既不能只講專業知識忽略人文,也不能過于放大人文的功效,忽略專業知識,顯得華而不實。

(四)確定高職護理課程文化建設的重點載體

首先,教材是基礎和核心。教材是課程標準和職業標準的“雙代言人”,要想發揮課程的文化傳承功能,必須有一套相匹配的和利于文化傳承的載體,而這個載體即是教材,教材是教師教學活動和學生學習知識的最直接的工具,尤其對于職業學校的課程更應是直接的教育、職業的教育。通過有特色的教材,最大程度契合文化教育。

其次,教學活動是保障和關鍵。通過靈活的教學方法,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參與學習的同時親身去感受文化的內涵,讓所有人都去探索發現,讓所有人都會解釋和闡述,所有人互幫互助,所有人都會評判對與錯,而不是純粹的說教。

最后,有趣、實效的課外活動是延伸。傳授文化不能僅有課堂教學活動,還要開展有趣、實效的課外活動,發展文化傳承的“第二課堂”。不能泛泛地開展唱歌、跳舞等文娛晚會,應該更上一個層次或另辟途徑,更加契合職業教育。比如感恩教育、各類“微”比賽(微信、微博、微電影、微拍客等)、“護理正能量”展覽等等。必要時建立校外實踐教育基地、高職護理實訓基地、青少年社會實踐活動基地,組織護理學生參加力所能及的生產勞動和愛心公益活動、形式多樣的志愿服務和勤工儉學等活動[7]。

總而言之,課程文化建設要堅持改進創新,善于運用高職護生最容易接受的的方式,搭建學生便于參與的平臺,開辟學生樂于參與的渠道,積極推進理念創新、手段創新,增強工作的吸引力以及感染力。

(五)保障機制使高職護理課程文化持續性發展

1.將文化元素融入課程評價標準中(教師的教學、學生的考試)。首先,教師要在教學中傳遞文化。堅持師德為上,將教學中傳遞文化表現作為教師考核、教學評價的首要內容,并形成長效機制。按教師授課科目不同制定不同的評價標準,對優秀教師給予宣傳和獎勵,引導廣大教師自覺增強文化育人的榮譽感和責任感,學為人師、行為世范,做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8]。其次,學生的課程考試要融入文化評價標準。針對不同科目性質采取不同的考試模式,純理論課客觀題與主觀題結合,尤其是主觀題考查學生的認知。理論+實踐型、實踐學時相對少的課程,如護理人文類課程、專業基礎課程等,可以采用試卷和作品兩種方式,尤其是作品,既可以是文字設計,也可以是視頻等;實踐學時相對多的課程,如專業核心課、綜合實訓課,在實訓考核時采用臨床情景考核,如護理操作,包括操作能力、溝通能力、人文素養、愛傷觀念、關懷意識、健康宣教等多指標為一體的評價標準。

2.制定政策和制度將課程文化建設上升學校戰略的高度。學校層面要將文化建設,特別是最基本的課程文化上升到學校戰略的高度,并制定相應的規章制度,落實到教育教學和管理服務各環節,覆蓋到所有教師和學生,形成課堂教學、社會實踐、校園文化多位一體的育人平臺,不斷完善高職護理院校文化教育,形成傳統文化育人、護理文化塑造人的愛國、愛自己、愛護理的氛圍與精神環境,探索有效形式和長效機制,不斷為臨床一線輸送高素質技能型的護理人才。

參考文獻:

[1]王煒.高職課程文化的內涵、特色與建設策略[J].職教論壇,2015(20):37-40.

[2]劉菲菲.破譯課程文化建設的未來密碼[J].未來教育家,2014(1):58-59.

[3]文安華,等.護理院校校園文化與醫院護理文化對接研究[J].齊魯護理雜志,2013(19):144-145.

[4]溫小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傳統價值觀的倫理互通與哲學契合[J].理論月刊,2013(7):35-38.

[5]肖鳳翔,史洪波.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職業教育意蘊[J].職教論壇,2015(7):27-28.

篇(7)

經濟全球化的主要理論基礎是馬克思的國際分工理論和李嘉圖的比較成本學說。馬克思的國際分工理論認為,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作為提高勞動生產率重要手段的國內分工必然朝著國際化方向發展,形成國際分工。國際分工的發展又促使各國、各地區發生日益廣泛的經濟聯系,使得跨國進行商品流通成為普遍現象。李嘉圖的比較成本學說則是指一國放棄比較成本較大的產品生產,而專門從事比較成本較小的產品生產。比較成本學說有利于各國發揮比較優勢。因為由于各國的自然資源和技術水平不同,勞動生產率有別,生產同一種產品的成本高低不一,各國為了揚長避短,增進本國和世界國民福利,都要盡力按比較成本原理實現專業化分工,生產使用本國相對密集的生產要素的產品,然后互通有無。過去馬克思的國際分工理論和李嘉圖的比較成本學說的應用主要表現為商品跨國界交換,即國際貿易。隨著人類科學技術的進步,特別是當今交通、信息技術的發展,使得各國企業跨越國界組織生產,在全球范圍內有效地配置資源成為現實可能,促使世界經濟逐步呈現出全球化的趨勢。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以馬克思的國際分工理論和李嘉圖的比較成本學說為理論基礎的經濟全球化現象,其實質是各國追求國際生產的一體化,在全球范圍內有效配置資源,追求國際分工和比較利益的最佳效果,實現企業利潤最大化目標。而作為與國際生產一體化相應的企業組織形式則是跨國公司。近年來跨國公司的迅猛發展也有力地說明了跨國公司作為經濟全球化的載體與經濟全球化之間的互動關系。跨國公司憑借資本、技術信息、營銷戰略等壟斷優勢,再加上其內部化優勢和區位優勢,選擇最佳投資地點,使公司生產和銷售活動建立在全球戰略基礎上,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從而促使經濟全球化向縱深發展;而經濟全球化的進一步發展,又為跨國公司提供了更多的發展空間,使得跨國兼并成為經濟全球化過程中的一大浪潮。于是一個自然的結論便是:真正應對經濟全球化過程中的國際競爭,應當采取跨國公司的企業制度,進行跨國經營。從經濟全球化來說,一個國家沒有企業的跨國經營,便沒有真正進入世界市場。因此我們認為我國應對經濟全球化的戰略性對策之一便是企業的跨國經營。

二、我國企業跨國經營的現狀與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積極吸引外商來華投資的同時,也在適度的開展境外直接投資。截至2000年底,經中國對外經濟貿易合作部批準或備案的境外投資企業共5976家,協議投資總額為104億美元,其中中方實際投資額為69.5億美元。這些境外投資企業分布于180個國家和地區,涉及貿易、資源開發、工農業生產及加工、工程承包、交通運輸、金融保險、醫療衛生、旅游及餐飲業等行業。境外直接投資對于開辟我國利用國外資源和市場的新渠道,加強對外交流與合作,學習外國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增強我國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能力等,都起到積極的作用。但是,我國境外投資金額僅占世界對外直接投資金額的0.15%,與我國經濟大國的身份很不相稱;吸引外資與對外投資的比例為1:0.09,不僅大大低于發達國家1:1.14的平均水平,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1.11,甚至低于發展中國家的1:0.13的水平,顯示我國資本流入與資本流出的嚴重失衡;與我國吸引外商直接投資相比,我國的境外直接投資相對比例更低,截止2000年底,我國實際外國直接投資已達3600億美元,境外直接投資占引進外國直接投資的不到2%,二者存在著巨大差距。

在實踐上,與國際大型跨國公司相比,我國企業的跨國經營也存在不少問題。(1)投資行業盡管多元化,但隨貿易進行的“窗口式”對外投資即在海外建立外銷產品經營部門的較多,生產型對外投資較少,近幾年與“窗口式”相對應以發展實業為特征的“產業式”對外投資有了大的發展,但沒有根據我國的動態比較優勢和產業結構調整的方向明確重點發展產業。(2)在投資地區分布上,盡管投資地區比較廣,但港澳地區仍是海外企業的集中地,達到我國海外注冊公司的50%;除此之外,對發達國家特別是歐美國家的投資也占一定比重,其中非貿易性投資占70%以上,而對廣大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的投資不足20%。由此可見,我國境外直接投資的地區分布不合理,缺乏戰略發展的層次和方向。(3)投資規模比較小。如按外經貿部1991年底的統計數字,1008家非貿易性境外企業平均協議額為312.4萬美元,而平均中方直接投資額只有178.4萬美元,不僅大大低于發達國家跨國公司海外子公司平均600萬美元的規模,也低于其他發展中國家跨國公司260萬美元的子公司規模。近年來盡管從規模上有所擴大,但總體與發達國家無法匹敵。(4)投資方式比較單一,主要采取投資新建方式。這種方式盡管有其優點,但其耗時長,難以快捷地進入市場。(5)在經營管理上實行的是政府計劃管理下的異地化經營。由于受我國政府的國內資金配套和外匯等計劃管理的限制,跨國經營企業不能完全依據國外市場情況進行決策,從而錯失良機;而異地化經營則使經營項目在國外,管理機構和人員在國內,只派與經營項目有關的管理和技術人員去國外經營,且派出的管理和技術人員有相當一部分素質不高,不熟悉市場運作規律,不能及時依照市場的需求偏好改進產品,發現和挖掘市場機會。

由此看來,我國企業跨國經營尚處于初級發展階段。為改變這種狀況,我國政府近年出臺相關政策,鼓勵能夠發揮我國比較優勢的對外直接投資,即鼓勵中國企業的跨國經營。

三、促進我國企業跨國經營健康發展的對策

(一)根據動態比較優勢與產業結構調整的方向,確定跨國經營的產業目標

1、資源開發型產業是我國企業跨國經營的預防性產業。我國人均自然資源比較短缺,利用別國資源優勢,以油田和其它重要資源開發為導向的對外投資應是我國跨國經營的預防性投資。通過對外投資建立資源穩定的供應基地,可以降低通過市場轉移資源的交易成本,有利于規避世界市場資源價格大幅波動的風險,也防止受制于他人的被動局面。

2、勞動與資本相結合的產業是我國企業跨國經營的基礎產業,從世界跨國公司對外擴張戰略由資源——勞動密集型產業轉向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的發展規律,以及中國在國際競爭力中的比較優勢來看,中國企業選擇較成熟的勞動相對密集、核心技術相對穩定、具有一定市場競爭力的產業作為跨國經營的起點是毫無疑問的。我國的制造業便符合上述條件,因此制造業將是我國對外投資的主要行業,如以家用電器、摩托車為主的中檔加工組裝型制造業、紡織業和服裝業等。

3、研究與開發型技術產業是我國企業跨國經營的重點產業。我們應該考慮在勞動密集型產業內形成梯度優勢,并逐漸推進其產業高度化。這就需要在跨國經營中發展以研究與開發為重點的技術型對外投資。眾所周知,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國際競爭的本質就是技術競爭。我國要實現產業結構的優化與不斷升級,也離不開技術的進步。但與發達國家的技術相比,我國與其存在著較大的差距,這表現在技術開發能力、對技術發展方向的掌握等。因此,到國外技術資源與智力資源密集、靠近市場的地區進行研究與開發及科技型跨國投資,是我國選擇跨國經營的重點。

4、服務業是我國跨國經營的主導產業。我國要想成為經濟強國必須在跨國經營中形成自己具有競爭性優勢的產業。由于我國以制造業為主,具有相對比較優勢的第二產業與發達國家仍然存在著較大的差距,跨國經營以制造業為基礎發展成為在國際上具有競爭性優勢產業的概率很小。為避免以弱抵強,我國企業可選擇服務業做為跨國經營的主導行業。盡管我國以服務業為主的第三產業也不具競爭優勢,但與第二產業中的競爭力相比,在第三產業中發展跨國經營,我們還有趕超希望。服務型跨國公司的特點是行業多、范圍廣、投資大小不限、經濟規模要求不高,比較適合我國企業跨國經營的現實條件。

(二)在跨國經營地區選擇上,應兼顧對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投資

與以勞動、成熟技術密集型的制造業和資源開發型行業為跨國經營的目標產業相對應,發展中國家應是我們跨國經營的地區選擇。許多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與我國相近或低于我國,在這些國家投資,有利于獲得資源和發揮我國企業的技術優勢,可以促進國內產業結構的調整。因為,依據我國產業結構調整的方向,勞動與成熟技術密集型制造業將是我國產業結構升級中被淘汰的產業,把這些產業轉移到比我國發展落后的發展中國家,有利于實現這些產業的價值,并支持我國產業結構的進一步升級。

而與以研究與開發為重點的技術型對外投資和以提高國際競爭力為目的的服務業對外投資相應,發達國家應是我們跨國經營的地區選擇。因為利用發達國家選擇性極強的市場進行研究與開發,可以較快促進我國企業新產品的培育和新技術創新,再利用這種技術創新反過來推動國內市場和發展中國家市場的產品銷售和市場的擴張,這樣形成良性循環就會有助于我國競爭性優勢產業的形成。另外,服務業已成為發達國家的主要產業,其在國民經濟中所占比重高達70%以上,我國企業跨國經營投資于發達國家的服務業,更具有發展的空間與趕超的可能。

除兼顧對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投資外,我們跨國經營在指導思想上還應在明確主攻方向下,區別不同地區的戰略層次與地位,逐步把投資重點由區域轉向全球,實施投資市場的多元化和全球化。

(三)采取“跨國并購”與“戰略聯盟”的跨國經營進入方式

對于中國企業來說,走向世界是一個艱難的旅程,將面臨著激烈的國際競爭。但競爭不是一個零和博弈,競爭發展到高級階段之后,為避免兩敗俱傷,企業之間將既競爭又合作,在競爭中發揮自己的絕對優勢,在合作中鞏固自己的比較優勢并形成競爭優勢。正是基于這種考慮,國際跨國公司近幾年的發展呈現出“跨國并購”與“戰略聯盟”的趨勢。我國現有的大多數海外子公司都是以新建方式設立的,這種方式有利于企業以機器、原材料等非貨幣要素作為投入資本,也便于企業獨立地實施自己的經營戰略,但它耗時長,難以簡捷快速地進入市場。因此,我國企業應更多地采用“跨國并購”的方式,因為較之于新建,“跨國并購”具有幾大優勢:可縮短投資周期和投資回收期,迅速擴大企業的生產經營規模,可利用原有企業的技術、資金、管理人才,學習和吸收國外的先進管理經驗;可利用原有企業的市場和銷售網絡,迅速建立營銷渠道,節省了新建企業的巨額市場開拓費。同時,“跨國并購”有利于企業根據市場情況,及時調整經營方向,實施低成本擴張。從中國企業已有的投資實踐來看,采用收購方式的境外投資項目大多比新建項目效益好。而旨在獲取高新技術為目的的“研究與開發”性對外投資,可以考慮采用“戰略聯盟”方式,以產權為紐帶通過合作、參股、合資、控股等多層次的聯合,達到降低“研究與開發”費用,跟蹤世界先進高科技水平的目的,為我國產業結構升級做好充分的準備。

(四)按國際慣例管理海外企業,推動跨國經營的當地化管理

隨著經濟全球化程度的提高,如何按照國際規范和國際慣例來加強對海外企業的管理就成為迫在眉睫的事情。不熟悉國際慣例,不按國際通行的方法來開展經營活動,企業跨國經營的目標就難以實現,這就要求企業必須更新經營觀念,強化市場意識,精通國際慣例,靈活善變地利用跨國公司的管理技巧。如跨國企業內部母公司與子公司之間、子公司與子公司之間轉移商品或勞務制定的轉移價格,就是企業在跨國經營中利用各國稅收制度的差異,轉移利潤從而降低稅賦增加利潤的常用手段,要使用這種手段為企業跨國經營服務,則要求經營者熟悉各國有關財稅和會計的法律法規,并具備較強的系統思維能力等。類似轉移定價這樣的跨國經營管理的技巧,對我國的許多企業來說還是比較陌生,需要加強對國際慣例的學習與理解。

我國企業在進行跨國經營中,應借鑒國際跨國公司發展的經驗,變“異地化”經營管理戰略為“當地化”經營,以人員當地化為基礎,以管理當地化為核心,以生產當地化和行為當地化為兩翼,實現跨國企業的效益經營。人員當地化主要是建立開放的用人體系,敢于雇用異國人員,尤其是盡量做到管理層和技術層人員“本土化”,“本土化”人員更加熟悉當地市場,有利于及時反饋市場信息,挖掘市場潛力,減少經營成本。管理當地化,一是指海外企業在領導、決策、激勵與報酬方面要借鑒當地習慣做法,以減少因文化沖突所引起的企業不穩定;二是要學習發達國家企業的一系列的管理手段,如國際會計、財務風險和信息管理等行之有效的方法,為我所用。生產當地化主要是盡可能的使用當地設備、零部件和原材料,提高當地國產化的比例,以減少摩擦。

(五)政府應從制度環境與政策體系上對企業的跨國經營給予支持

1、創造市場制度環境,使其適宜于符合跨國經營條件的企業成長。國際上實力強大的跨國公司都是具有巨大生產規模的,因此“要想強必先大”的指導思想,使我國政府在實施跨國經營戰略上,通過“拉郎配”的方式拼湊企業集團。這種政府主導型的企業集團不是市場競爭的自然結果,所以是只有規模而無效率的。政府應從企業的外部環境著手,通過加快國有企業改革,完善法律法規體系和執法監督體系,保護產權,維護市場的交易規則等,為企業創造公平與效率兼備、有活力的、完善的市場經濟的制度環境,使真正有競爭實力的企業通過內在張力和外在機制的共同作用,通過“優勝劣汰”,依靠自身能力的增強成長為大企業集團。

篇(8)

文書檔案是高校發展的原始記錄,具有權威性和憑證性。學校各部門如何利用檔案為領導當好參謀,為學校事業發展提供服務,主要取決于所收集的檔案種類是否齊全,是否具有專業化、多功能的特點。隨著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各高校越來越重視檔案工作。高校檔案管理單位以專業化檔案管理理念創新為先導,以培養專業化檔案管理隊伍為核心,以信息化、標準化、科學化提升檔案管理的專業化水平,促進管理思想、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等方面的創新,為高校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一、提高文書檔案管理專業化認識

首先,樹立專業化理念,提高專業化認識。檔案管理專業化是指檔案管理職業具有自己獨特的職業要求和職業條件,有專門的培養制度和管理制度。檔案專業既包括學科專業,也包括職業專業,國家對檔案任職既有規定的學歷標準,也有必要的檔案知識、檔案能力和職業道德的要求。我國有檔案管理人員教育和培訓的專門機構、專門內容和措施,有對檔案管理人員資格和教育機構的認定制度和管理制度。檔案管理職業有自己的理想追求,有自身的理論武裝,有自覺的職業規范和高度成熟的技能技巧,具有不可替代的獨立特性。

其次,培養專業化精神,增強專業化意識。加強檔案文化建設,塑造檔案職業文化、職業品格和職業素養,要甘于寂寞、樂于奉獻、遵守法紀、保守秘密,把做好檔案工作作為事業追求、職業理想和工作態度。陳希周在《檔案利用服務工作“四忌”》一文中認為,從事檔案管理工作一忌態度冷淡,缺乏熱情,二忌不按規章制度辦事,三忌不熟悉館藏內容和檔案管理業務,四忌對查閱檔案的人員不嚴格監視,對查閱過的案卷不經檢查就人庫。檔案管理工作者要克服“四忌”,努力做到服務質量專業化、學習培訓專業化、業務技能專業化。

再次,建立檔案管理專業化體系。蹇文燕在《淺談基層檢察機關檔案管理和利用的專業化構建》一文中指出,檔案管理和開發專業化構建的路徑主要有:一是提高認識,轉變工作理念;二是提高檔案管理人員素質,建設專業化隊伍;三是完善設備,加大檔案工作的投入力度;四是整合利用檔案資源,促進事業健康發展。檔案管理專業化的目標是人本化,要堅持以物為本向以人為本轉變,以保管為主向開發利用為主轉變,以管理型向服務型轉變是現代檔案管理發展的基本趨勢,所有檔案管理工作都是為人服務、為人的全面發展服務的,離開了人所有的檔案都沒有任何意義。檔案管理專業化過程必須規范化和標準化。要制定全國統一、行業統一、單位統一的文書檔案標準,克服各自為陣、各自為術、各自為范的局面,積極推進文書檔案建設一體化,充分發揮檔案服務全面、準確、便捷的功能。

二、創建文書檔案管理專業化模式

要提高高校文書檔案管理專業化水平,必須創新管理體制和模式,建設機構獨立、人員獨立、管理獨立、經費獨立、業務獨立的檔案館。《甘肅省檔案管理條例》規定,機關、團體、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組織把檔案事業列入發展規劃和工作計劃,建立和健全檔案行政管理和保管機構,保障檔案事業發展所需經費;應當重視檔案管理工作,提供必要條件,保證檔案工作的正常開展,設置檔案機構或者配備專(兼)職檔案工作人員負責檔案的管理,并對所屬單位的檔案工作實行檢查和指導;檔案館建設應當符合國家和地方制定的檔案館建筑設計規范,具有保管檔案的專用庫房,檔案庫房應當具備防盜、防火、防潮、防高溫、防蟲、防鼠、防塵、防光等條件和設施。

目前,高校文書檔案管理模式有兩種:一是文書檔案產生并存放于各單位、各部門、各學院,或者單位內部設立檔案室,由這些單位指定專職或兼職人員管理,檔案管理零散,缺乏規范性、整體性,作用很難發揮,價值很難利用。二是成立檔案館的高校,文書檔案由檔案館專人負責,各單位和部門指定兼職檔案員協助做好歸檔工作,管理制度健全,文檔生成過程規范,檔案的價值整體得到利用。

三、改進文書檔案管理專業化方式

文書檔案管理專業化建設主要包括管理制度專業化、管理方式專業化、管理手段專業化、管理措施專業化等。陳麗在《提升四川檔案管理專業化水平的標尺》一文中認為,檔案專業化管理是指以系統化為保證、數據化為標準、信息化為手段,從管理工作的各項專業環節入手,以提升專業水平的方式,把服務者的工作重點集中到滿足被服務者的需求上,以獲得更高效率、更多效益和更強競爭力的管理方式;主要措施包括組織專業性、管理過程專業性、技術專業性、人員要求專業性等。

制度建設是文書檔案專業化建設的前提和基礎。《甘肅省檔案管理條例》規定,機關、團體、企事業單位應當建立、健全科學的檔案管理制度,使檔案管理規范化、標準化,并逐步采用先進技術與設備,實現管理現代化。

信息化建設是文書檔案專業化建設的基本方式。為了提高文書檔案工作的質量與效率,開發文書檔案信息資源利用的新途徑、新方法,必須利用信息化和數字化技術手段,以信息化改變傳統文書檔案管理模式,更好地實現“檔案館可以通過報紙、廣播、電視、刊物、圖書等媒介,采取出版、播放、陳列、展覽等形式向社會公布檔案”,提高檔案的使用效率。劉向在《要提高檔案管理軟件的專業化水平》一文中認為,要提高檔案管理軟件的專業化水平,最重要的是提高程序員的檔案知識水平。要根據檔案工作的特點和需求,有的放矢,使軟件所附有的功能適應檔案管理的特殊性。還要進一步完善軟件開發公司的售后服務,對檔案管理人員進行培訓,及時對軟件和系統進行升級。陳金水在《信息化、專業化、標準化,助推社會保險業務檔案管理》一文中認為,要加強信息化硬件設施建設, 實現設備和技術的現代化,全面提高業務檔案管理的現代化水平,及時配備業務檔案現代化所必需的計算機、掃描儀、光盤刻錄機、互聯網設備等現代化辦公設備, 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 利用縮微技術、光盤技術在業務檔案管理中的作用。

四、培養文書檔案管理專業化隊伍

培養和造就一批職業化、事業型的檔案管理隊伍是實現高校文書檔案管理專業化的關鍵。《甘肅省檔案管理條例》規定,檔案工作人員應當具備檔案專業及相關知識,做到愛崗敬業,忠于職守,保守秘密,熱情服務。機關、團體、企事業單位應當重視檔案工作人員的業務培訓,按照國家規定進行職稱評聘,并保持檔案工作人員的相對穩定。

文書檔案涉及學校發展的方方面面,首先,管理人員要有堅定的理想信念,較高的政治素質,在遵守檔案保密制度上發揮表率作用;其次,要掌握高等教育發展的基本規律,熟悉學校發展規劃和工作計劃,具有文書檔案的鑒別、識別能力;最后,要有較高的業務能力,全面掌握文書檔案的形成、收集、鑒別、整理、利用、保管等一系列專門環節。另外,要有較強的服務意識和良好的服務態度,為文書檔案充分利用提供快捷、優質的服務。賢文在《建設一支穩定的專業化的干部檔案管理隊伍》一文中認為:“干部檔案管理隊伍應該懂得電子計算機操作和軟件設計的基本原理,能自如地運用電子計算機進行干部檔案材料的貯存、檢索,應該懂得錄像、復制、縮微等技術的基本知識,熟練地操作、使用儀器,應該具有基本的化學、生物知識,以利用各種手段實行對干部檔案材料的防霉、防腐措施,應該懂得中國檔案發展史、干部檔案史,等等。”為此,要加強文書檔案管理專業化隊伍建設,使檔案工作者從檔案資料保管員向檔案資源開發者和研究者轉變。

其一,加強檔案學學科和專業建設。完善、發展檔案學科知識體系,根據社會需求,有條件的高校要積極開辦檔案學本科和研究生專業,結合現代檔案管理的發展趨勢,加強課程建設和教材開發,培養檔案管理應用人才、檔案管理信息系統研發人才和檔案學研究人才。

其二,引進檔案管理人才。要改善檔案管理人員的待遇和工作環境,在職稱評定、推優評優等方面給予傾斜和照顧,吸引其他單位或部門具有檔案專業學習或管理背景的人員充實到檔案管理隊伍中。

篇(9)

中圖分類號:TP3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44(2016)26-0183-02

高職院校專業文化建設是專業建設的主要內容之一。高職院校電氣自動化技術專業專業文化建設還需要進一步探索和改革。在電氣自動化技術專業的專業文化建設中,將電氣自動化技術專業的專業文化與電氣自動化企業的企業文化進行融合,是指在電氣自動化技術專業的專業文化建設中, 圍繞此專業的培養目標,將電氣自動化企業的企業文化融入電氣自動化技術專業的專業文化建設之中,將企業文化的價值觀念、管理制度和方式方法與專業文化建設相融合,營造職場化的教學氛圍,從而建設有特色的專業文化體系,形成此專業所特有的精神風貌和行為規范。

1 電氣自動化技術專業專業文化與企業文化的異同

高職院校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之間有很大差異,而電氣自動化技術專業的專業文化與企業文化的差異尤為突出。

高職院校重在教育,企業重在管理,在精神文化、管理文化、物資條件建設等方面,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存在各自的特點和規律。校園文化重在培養人格中的主體意識,多以終極價值關懷為核心的人文精神文化。企業文化更多的是對員工群體的規范、整合、凝聚和激勵,通過文化的力量形成一種行為準則、價值觀念、道德規范。企業的盈利性和社會責任,要求其在追求利潤的同時,必須加強可持續發展的企業文化建設。兩種文化的相對獨立、缺少交流形成專業文化與企業文化的顯著差異。

高職院校校園環境主要從教書育人的需要出發,環境優美、整潔、舒適。校園文化崇尚個性發展,不同同學行為差異大。校園管理制度重在引導、教育,在校學習行為往往是老師安排好的,老師講授、示范,指導如何做。在校學習,允許錯誤,再糾正錯誤,60分過關。

而企業園區為了生產需要,更注重高效、安全。企業文化強調合作、團隊精神和行為規范,企業管理制度重在嚴格、規范、標準、可執行,常常使用獎金、福利、處罰等等手段。比如行為時間統一、動作劃一,走路靠右行,物品擺放整齊,甚至宿舍鞋子等等都要放在規定的圈圈里,否則會被罰款。對于工作任務,大多是給出要求或目標,員工自己或協作,想方設法去完成。對于產品質量,要求六西格瑪,最好100%無差錯。

電氣自動化技術專業文化與企業文化之間具有較大的差異。

電氣自動化企業擁有眾多的電氣自動化先進設施,其工作流程特殊,高技術、高危險。對勞動者的要求不同于其他專業。電氣自動化企業要求員工具有過硬的人文素質與職業素質,敬業精神、愛崗敬業、團隊合作、基本功扎實,有突出的專業特長。電氣自動化企業要求員工了解企業生產流程,具備實戰能力。有較強的合作精神。企業非常強調員工的團隊合作能力和溝通能力。

不僅電氣自動化技術專業的專業能力要求特殊,更強調敬業精神、嚴格執行規章制度、注重安全規程、團隊協作能力以及創造力。要求有強烈的敬業精神、團隊合作、學習能力、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更為重視。同時必須掌握新知識、新技術、新工藝,具有一定的拓展能力。

高職學生就業前接觸企業文化的途徑還不充分。媒體、短工、傳聞、參觀實習、課堂、父母兄長等是他們的主要了解途徑。進入企業工作之后,對企業文化需要一定時間的不適應。這不利于專業教學質量的提高。由于在校的寬松環境、所學知識與企業實際脫節等,學生就業后感覺工作壓力大、工作枯燥乏味、企業人際關系難處、工作時間太長等。對工作的心理期望值過高、工作缺乏主動性、缺少敬業精神。

因此,在電氣自動化技術專業教學中,要實現專業文化與企業文化融合,實現兩種文化對接,增強高職畢業生崗位適應能力。

2 電氣自動化技術專業專業文化與企業文化融合的意義

將電氣自動化技術專業的專業文化與電氣自動化企業的企業文化進行融合,從而建設有特色的專業文化體系,對于本專業建設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將電氣自動化企業的企業文化與本專業文化相融合,可以凸顯本專業的專業特色,建設有特色的專業文化體系,提高專業競爭力,有助于實現本專業可持續發展;

(2)有利于本專業學生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學習,有利于學生個性發展;

(3)有利于本專業學生的專業價值觀、專業意識、專業氣質的形成;

(4)有利于本專業學生盡快熟悉、適應企業文化,學生學會處理企業人際關系,使畢業生工作后能迅速融入企業文化環境中,盡快在工作崗位上發揮作用;

(5)有利于本專業學生熟悉企業工作制度、工作流程、工作環境、規章制度,適應企業工作節奏,引導和規范學生的思想行為,使學生養成自覺遵守企業規章制度的習慣;

(6)有利于提高本專業學生工作主動性和敬業精神,培養學生良好的職業素養,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增強學生崗位適應能力,利于他們未來的職業發展;

(7)使本專業學生未來具備參與企業文化建設的素質與能力,成為未來推動企業建設和發展的中堅力量;

(8)有利于推進“雙師”型的教學隊伍的建設,引導教師樹立服務地方經濟的理念,提高教師的教科研能力;

總之,將電氣自動化企業的企業文化與專業文化相融合,有利于學生成人成才,培養高職學生良好職業素養,提升學生職業綜合能力;

3 電氣自動化技術專業的專業文化建設的校企文化融合的方法和措施

在校園整體文化建設的框架下,重視各個方面之間的有機聯系,構建電氣自動化技術專業的有特色的專業文化體系,在人才培養的各個環節中深化本專業校企文化融合。廣泛的專業文化校企融合,要從培養目標、課程體系到學生的專業素質、行為習慣等都要滿足企業的要求。我們采用多種方式方法進行研究。在研究傳統校園文化的同時,將電氣自動化企業的企業文化與傳統校園文化比對研究。比如,通過網上查找、到電氣自動化企業拜訪、調研、鼓勵教師到電氣自動化企業頂崗學習來研究電氣自動化企業文化;與友好電氣自動化企業建立合作關系,開展友好交流合作;吸納企業中一些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技術人員參與專業文化建設;請企業專家參與教學改革,優化課程設置,更新教學內容;研究兄弟院校電氣自動化技術專業專業文化建設成就等等;深入研究電氣自動化技術專業校企文化融合方式方法和內容。

(1)建立健全電氣自動化技術專業教學管理制度,為電氣自動化技術專業校企文化融合提供保證。研究電氣自動化企業的各項規章制度,融入到本專業教學管理制度之中。在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職業責任、職業紀律、職業技能等方面形成運作、發展機制。培養與企業員工相同的行為規范,督促學生遵規守紀、遵守按章操作,養成良好的職業意識和職業行為習慣;

(2)為了有效提高電氣自動化技術專業教學效果,保證專業可持續發展,使學生能夠更好地適應未來工作崗位,采用工學結合、“做、學、教”一體化的教學模式。模仿企業工作過程和環境,營造電氣自動化企業仿真教學氛圍,開展“做、學、教”一體化的教學。將學習過程與生產運作過程結合起來,使學生工學結合,在體驗企業工作過程、學習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同時,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優秀的職業素質。

(3)注重用電氣自動化企業的企業文化熏陶學生,給學生營造一種職場的環境,使學生處處感受到企業文化的熏陶。從新生入學起,循序漸進安排,積極宣傳企業文化;從教室、實訓場、課程內容等等各個方面展現電氣自動化企業文化;加強專業網站校園網建設,通過網上咨詢、微博、組建聊天群等形式讓學生熟悉企業文化;布置專業發展歷史展、專業技術能手展、專業新技術展、專業新工藝展等,宣傳專業文化歷史,建設專業特色的文化環境;根據本專業對應的職業崗位特點,在實訓場所懸掛生產流程、安全規程、操作流程、電氣自動化行業企業精神等,營造企業氛圍;根據專業理念,發掘師生創意潛力,設計勵志格言、專業格言。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體會和感悟專業精神,充分得到專業文化熏陶。

(4)走出去,請進來。不定期組織學生走進企業去感受企業文化,假期、期中短期組織學生到電氣自動化企業參觀、實習、實訓;定期邀請電氣自動化企業專家對學生進行企業文化教育,指導學生學習電氣自動化企業操作技能和規范;加強教師的培訓學習,選派教師到企業工作學習企業文化和專業技能,定期組織教師和學生到企業中頂崗實習,使教師具備雙師素質,在教學中能夠靈活的用企業文化熏陶學生;

(5)模仿電氣自動化企業操作工作流程,在培養學生崗位技能的同時,使學生感受企業文化、適應企業文化,提高自身文化素養。重過程控制,形成良性循環。比如,掛工作流程、掛工藝卡、打卡制度、唱票制度、入實訓室登記制度、過程記錄制度、穿工裝、戴安全帽。

(6)引入國際質量認證體系,進行規范的專業教學管理。日常工作必須依文件要求執行,并留下可追溯性記錄,強調過程管理及過程控制。

(7)由于電氣自動化技術專業的特點,單靠學校自身建設一時難以滿足教學需求,為此,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在校外與企業聯合,建立校外實訓基地;在校內,除了院校自我建設之外,引進企業資金和設備建設實訓場地。建設“廠中校”、“校中廠”實踐模式。在加強校內實訓場地和實訓課程建設的同時,加強校外實訓基地的建設。也可以采用訂單培養、定點培養、定點就業方式探索人才培養新形式,深化校企文化融合,實現雙贏。

(8)開展廣泛的課外活動。高職學生學習基礎較差,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自覺性,按部就班的課堂教學顯得枯燥乏味,會大大地降低教學質量。廣泛開展課外活動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這就需要建立學校、班級、社團活動等多層次、全方位、立體化的校園文化體系,比如組建專業協會、舉辦各類技能大賽,促進學生提高專業技能的同時,接受企業文化熏陶。

電氣自動化技術專業的校企文化建設,要物質、職業、精神等多層面進行建設。要吸取優秀企業的核心價值觀,例如,團隊合作精神、客戶至上理念、激勵與創新理念、“零”缺陷理念等,與專業文化深度融合。

4 結束語

電氣自動化技術專業文化校企融合,是專業建設的重要部分。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導進行專業文化建設。通過合理的取舍、提煉和升華,形成有特色的電氣自動化技術專業文化,促進高職學生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學習,產生積極的情感和職業意識,成長為社會主義的創新型技能型人才。

參考文獻:

篇(10)

 

初等教育系成立于2000年,原名小學教育系。2004年首次招收本科生,分小學教育文科方向和小學教育理科方向。2006年7月從教科系劃入學前教育專業,現共有兩個專業。目前初等教育系有教師18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4人,講師10人,高級實驗師1人,輔導員2人。

作為新建系,做好科學發展規劃,對初等教育系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十一五”規劃執行情況

1.教學建設工作上所做的工作

過去的幾年,我們嚴格按照本科教學計劃開設課程,制定了本科教學大綱,大綱規范、科學合理、實用,指導性強;從06年開始我們全面要求教案都按照教務處規定的格式撰寫,其中還通過開學、期中、期末三次檢查來強調它的規范性和實用性;今年,我們對期末試卷的檢查加強了力度,使得這次試卷的質量大為提高;在課程建設方面,我系4門學院重點建設課程---小學語文教學論、小學數學教學論、兒童文學和學前教育學,建設工作正在進行中;在抓教學質量上教育管理論文,我系按照學院的有關教育教學質量要求的文件進行教育教學管理,注意常規工作的管理環節;學生管理組織機構運轉正常,黨建工作井然有序,學生活動豐富多彩,特別是我系一年一度的“12.9”師生手工作品展已成為遵義師院學生時間活動和課程應用的一個亮點。

整體上看,我系整體水平和實力在學院十八個系部中還處于中等偏下水平;與省內師范類院校中舉辦小教專業系部相比,從招收本科生時間來看,我系在全省招生比本科生較早;從管理模式上看,我們是獨立建系,獨立管理,這在全省市少有的,管理優勢明顯;我系與西南地區師范類院校中舉辦同類專業本科的系部相比,我們升本時間較早,積累了一定的辦學經驗,同時,我們屬于獨立管理的“主流”式的管理模式,管理相對成熟。

2.存在問題

(1)教師隊伍中高職比偏低,僅有25%,高職數缺少2人。同時,還存在理科方向高職教師缺乏的嚴重困難。

(2)教師學緣結構不盡合理。主要表現為:一是到目前為止,全系教師中還沒有一位畢業于全國著名師范類院校(如北京師范大學、華東師范大學等)的,僅有一位教師來自重點大學,其余教師均集中在省內高校;二是教師來源低學歷化程度仍然較重—有些教師還只有本科學歷。

(3)教師隊伍中碩士比雖然勉強達到評估要求(包括在職碩士達50%),但是,存在學科專業分布不均、大多集中在教育學方向的不利現實。

(4)專業方向建設仍顯單一,只有小學教育和學前教育兩個專業。還沒有新的專業方向,這與當前小學教育教學和幼教工作發展的需求現狀不相適應論文的格式。

(5)在教育研究和課題申報上,盡管現在2個國家課題,但是在科研論文與著述上,整體水平偏低,整體實力不夠。

(6)理科方向教師隊伍和文科方向教師隊伍比較,職稱、學歷、教學經驗和教學能力等方面的整體實力懸殊大,急需補充有經驗、有能力的高職稱學歷的教師。

(7)教學管理和學生管理方面仍顯得辦法不多,經驗和能力不足。

(8)在部分專業課程上,我們還缺乏專業的師資(如寫字訓練是書法教師、簡筆畫訓練的美術教師、兒童手工訓練的手工教師等)。

(9)小學教育專業和學前教育專業必須的實驗室建設還未進行,這對來年各個專業的發展有一定影響。

二、“十二五”規劃的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

1.指導思想

(1)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貫徹國家教育方針,堅持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教育管理論文,全面貫徹實施素質教育。

(2)堅持以人為本科學發展觀,根據學院面向基層、服務基礎教育及地方經濟發展的教學型本科院校的定位,揚師范教育之長,構架教學質量的可持續發展提高機制,培養適應現代小學教育和學前教育的合格本科應用型人才。

2.基本原則

(1)立足于社會發展需要。

根據國家“十一五”發展規劃關于大學應注重質量發展的要求,根據貴州省“十一五”規劃關于大力發展高等教育,努力提高教學質量的要求,根據遵義市“十一五”規劃提出的在基本完成“普九”基礎上農村急需大量合格教師的需求,并根據學院“十一五”學科專業發展規劃確立的“以生為本,因材施教”的辦學思路和培養應用性人才的目標要求,確立初等教育系以質量求生存的辦學理念。

(2)立足于學科專業自身條件的發展潛力。

充分考慮初等教育系在遵義師范學院所處的地位,并結合全省、全西南本科專業的發展情況;充分考慮到我們現有的師資力量和教學條件;充分考慮本專業學生的來源情況和思想狀況,以學院定位為基本辦學方針。

(3)突出 “小教性”、“幼教性”,堅守學科專業特點,立足自身,辦出特色。

上一篇: 幼兒美術教案 下一篇: 渠道銷售工作計劃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婷婷六月亚洲中文字幕不卡 | 日本亚洲欧美在线视 | 中文字幕亚洲2020在线 | 制服丝袜国产日韩久久 | 性做久久久久久久免费看 | 尤物在线精品国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