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1-18 13:47:51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高職建筑工程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一、引言
近年來,建筑工程數量逐年增多,人們對建筑施工的要求越來越高,由此在高職院校的建筑工程資料管理課程越發引起人們的關注。該課程一直是比較重要的課程之一,但是就目前的課程體系來看,相對仍然不夠成熟,教育理念較為落后,實施環節比較單一,對此,本文針對性地進行了分析,并對其課程體系構建提出了筆者微薄的建議。
二、課程發展現狀研究
目前,建筑工程數量越來越多,工程項目資料管理的重要性日漸凸顯,各大建筑企業資料管理人員的需求也與日俱增,但是就目前的建筑工程資料管理教育現狀來看,仍然相對較為落后,很多高職學校培養出來的工程資料管理人員的實踐操作能力較差,難以高效地勝任該項工作,最終導致就業前景不甚樂觀。探討該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是因為高職學校的工程資料管理課程體系仍然較為落后,體系不健全,課程內容單一,缺乏實施操作環節的訓練等。目前的很多高職學校在進行資料管理教學時仍然沿用傳統的教學方式,課堂主要是教師教授知識為主,教學理念相對滯后,教學內容也不夠全面,最終致使學生理論性較強,缺乏實踐性,很難獨立完成資料收集、資料整合、資料編寫等工作,難以滿足企業用人需求。所以,今后高職學校應該積極著眼社會發展需求和企業崗位需求,綜合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保證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這就需要高職學校積極構建并完善建筑工程資料管理課程體系,重點把握課程實施要點,依照具體的施工流程進行實踐教學,最終綜合考察多處節點學生的基本能力和綜合素質,構建其資料收集到資料編寫這一系列工作能力,同時就課程原有的工程材料的取樣、送檢和報驗等基本業務能力進行不斷深化提高。[1]
三、課程體系構建措施
第一,合理把握課程實施重點。其一,使學生重點把握施工工藝和綜合工程組織能力。教師在教育學生進行項目檢驗程序學習和資料驗收等內容學習的基礎之上,還應該重點教育學生如何有效地進行施工組織,明確施工工藝。具體的課程實施需要以實際的施工進度為準,組織學生管理資料,例如,在教學時可以介紹工程實例中的混凝土結構、剪力墻結構等,然后以分部工程為單位,對工程進度進行細分,最后幫助學生籌備相關資料,在教學中鼓勵學生在以后多親身實地考察;其二,明確各部分附屬資料。教學中注重各工藝的步驟,指導學生記錄相關的報驗單、檢驗報告以及驗收報告等,然后有序存放多種試驗材料和試驗記錄。加強整理能力;其三,收集質量證明資料。幫助學生及時收集建筑材料的質量證明文件和施工過程記錄資料。協助檢驗員等做好送檢工作。[2]第二,加強課程教學實踐。作為一項高職課程,在進行資料管理教學內容時可以參照具體的工程實例進行模擬教學,這是高效的教學方法,也是教學實踐的重要舉措之一。讓學生們明確把握建筑工程資料管理工作的所有管理內容,并對工作順利進行合理的把握,同時對管理工作中的細節進行注意,確保工作細致、準確和完善。為了提高學生的綜合資料管理能力,學校可以完善自身的教學軟件和硬件,然后為學生提供具體的工程實例的相關資料,讓學生進行模擬演練,串聯資料管理的所有環節。具體的工程實例應該包括施工設計圖紙、施工方案、工程人員構成以及施工技術應用等情況。[3]在進行具體的課程教學時還要注意以下幾方面內容:一是加強多種管理軟件的應用培訓。如今,各種資料管理軟件層出不窮,其間的內容較為廣闊,整合功能較為強大,運用后可以有效地提高工程資料管理的效率。所以在模擬教學中必須注重軟件應用能力的培訓和指導。例如在進行工程中的裝飾工程的資料收集和整理時可以教會學生熟練掌握軟件的基本結構和應用功能,然后使其運用軟件查閱多種裝飾技術交底范例、裝飾工程的驗收規范以及裝飾工程的施工詳圖等。對裝飾工程的所有電子資料進行備份處理能力;二是模擬收集資料,填寫和核對資料。例如,在進行裝飾工程教學時,教師可以為學生們提供裝飾工程的背景資料,然后細分其裝飾材料進場、施工進度以及工程驗收等時間點,指導學生依照施工流程收集和填寫資料,就其間涉及的裝飾材料的合格證和檢驗報告等可利用同類報告模擬代替。整個過程中還要細致核對過程。這個過程可以查缺補漏。由教師為學生們進行分組,在分組填寫后的進行相互的核對。由于資料管理過程較為復雜,需要涉及質檢員、工程師、技術員、材料員、資料員以及檢驗員等,所以教師必須明確每個人的職責,然后依照工程進度安排不同的工作任務。必要情況下可以互換工種,使學生嘗試多種人員的不同工作,綜合提高學生的資料管理能力,增加工作的信心和能力。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工程資料管理課程屬于一種實踐操作性較強的課程,工作內容在資料填寫、資料收集等基礎之上可以進行外延。由于課程對工程的所有環節都有所涉及,所以在進行該項課程教學時需要重點對建筑工程的多項環節進行把握教學。為了構建良好的教學體系,今后,各大高職學校應該不斷調整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爭取綜合提升教學水平。
參考文獻:
[1]趙婧.高職建筑裝飾工程技術專業課程體系建設的研究[J].辦公室業務,2014(12S):249-249.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3)26-015-01
高職建筑工程類專業大多是以面向施工一線技術崗位就業為培養目標而開設的。施工一線技術崗位則要求建筑工程類專業所培養的學生在校學習期間就應該掌握相應的崗位技能及相關的專業理論知識。因此,當前高職建筑工程類專業則都以培養學生技能與實際工作崗位能力需求零距離對接為最終目標。不斷提高學生實際動手操作能力,培養學生崗位技能就成為所有高職建筑工程類專業實踐教學的核心及全部任務。
根據現有的教學體系和各自實訓條件,各個高職建筑工程類專業實踐教學都會根據本專業開設課程所對應的崗位能力目標設置相應的實踐教學環節,用以實現既定的人才培養目標。然而,并不是每個高職建筑工程類專業的實踐教學考核都落到了實處。有相當一部分都將實踐教學最終培養目標未能完全實現,導致實踐教學效果不佳,流于形式,致使學生崗位技能培養目標不能實現。
當然,這樣的現狀并不是說明各高職院校要求不夠嚴格,也不是說某位教師責任性不強,究其根源,主要是沒有合理可行的實踐教學管理考核制度。要培養與施工一線技術崗位能力需求零距離對接的高職建筑工程類專業學生的技能,則必須根據現有高職建筑工程類專業學生實際情況以及現有高職院校教學體系制定相應的實踐教學考核方法。
現有高職建筑工程類專業學生,多數以男生為主。這些學生,被高職院校錄取時,高考成績一般都只是高出各高職學院錄取分數線10分到30分。因此,他們的理論學習基礎以及理論學習方法都不是十分出色,并且,學習自覺性和自律能力均相對較弱。相反,這樣的學生,其動手操作能力以及學習興趣卻十分濃厚。這樣的學生,在實踐教學期間,如果沒有相應的切實可行的考核辦法及標準,他們則會以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或作業為目標,對于個人技能的熟練掌握就會放松,更有甚者在實踐教學期間放松自我約束,逃課、抄襲等現象屢見不鮮。
現有建筑工程類專業的高職院校都是以學年制進行教學,每學期開設相應專業課程,每門課程大多都設有理論和實踐兩方面的教學內容。理論課采用傳統的筆試考核,實踐課程則由相應的專業課教師或實訓指導教師予以考核。最終,根據學生理論考核成績、平時表現、實踐考核成績三方面綜合評定學生本門課程是否合格。這樣的考核體系,對于突出學生實際操作技能要求的高職學生而言,則顯得有些欠缺。
針對這樣的學情,無論是理論教學還是實踐教學,都應該注重學生綜合素質能力的培養。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可以采用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的行到導向教學法,即信息收集―制定計劃―做出決定―實施操作―檢驗校正―總結評價五步實施實踐教學。例如:在理論教學部分完成信息收集的主要部分,留有一定的課外信息要求學生自主收集;在實訓前夕,應使用一定的學時制定實訓計劃。在初期,學生應在教師的參與下制定計劃,到后期學生掌握此工作流程并具有了相對獨立制定計劃的能力時,可以讓學生自己獨立制定計劃,然后交老師審查;確定計劃無誤后,做出決定進行實際操作;檢驗校正時可以讓學生之間相互參與,互相檢查;最后,由教師做出總結評價,讓學生清楚此次活動的收獲和不足,進而為下一此實訓積累經驗。通過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行動導向教學法的教授,可以培養學生良好的個人工作能力,為學生技能與工作崗位需求零距離對接提供最有效的保障。
針對現有教學體制改革,首先應該明確高職建筑工程類專業實踐技能培養的重要性,在學生綜合考評中予以凸顯。并且和理論筆試考核相同,設置相應的補考、清考環節。其次,打破原有的課程總體學分制的束縛,將原有的課程學分一分為二,理論考核合格取得理論學習學分,實踐技能考核合格取得實踐學習學分。將學生個人綜合素質考核以30%―40%的比例,分解到理論學習和實踐學習當中去,從學生理論學習成績和實踐學習成績中體現。最后,實踐教學考核應制定明確的考核目標及切實可行的考核方法。這樣,學生對于實踐技能練習就會更加重視,實踐教學目標也能落到實處,從而完成既定的人才技能培養目標,實現高職建筑工程類專業人才培養目的。
筆者根據幾年的實踐教學認為,當前建筑工程技術專業的實踐性教學體系的基本思路可以從三方面著手:第一,轉變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觀念,明確建筑工程技術專業教學的根本任務是在具有必備的專業基礎理論知識和專門知識的基礎上,重點掌握從事建筑工程技術專業領域實際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適應生產、建設、管理和服務第一線需要的德、智、技全面發展的高素質技能應用性人才。第二,深入國家大、中型建筑工程公司、監理公司等企業,對從業人員現狀、崗位職責、工作內容、工作標準、專業知識、能力結構等幾個方面進行調查研究,充分了解專業的人才市場需求情況,對就業崗位進行分析,當然也不可忽視有市場優勢的小型企業,確定專業的培養目標和學生就業崗位,圍繞能力培養把專業課程體系分為理論教學體系和實踐教學體系兩大塊。第三,注重頂崗實習的效果,實現“雙證制”,加強職業能力考核。在加大專業實習的基礎上,實踐教學體系中引入“雙證制”,即在獲取文化素質證書(含英語、計算機、普通話等級證)的前提下,學生畢業前還應獲取土建施工員、土建造價員、材料員、質檢員等職業資格證書和鋼筋工、混凝土工、抹灰工建筑技能上崗證書。為畢業生順利走向工作崗位,并且在較短時間內能夠頂崗打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關鍵詞:
高等職業教育;建筑工程技術;教學改革
1引言
隨著城市現代化進程的加快,對于城市建筑的規劃與設計有了新的要求,以往傳統的建筑工程設計已經無法滿足人們日新月異的精神需要了。但我國現有的建筑設計行業的教學模式依舊處于傳統教學模式,教學水準和學生素質已經不能滿足社會對于此方面人才的要求。高職類建筑工程技術專業的教學應體現以培養學生的建筑技術應用能力和基本素質為主線的高職教育特色,根據“夠用為度,注重實用”的原則,整合專業課教材和課程設置。
2高職建筑工程技術專業教學的現狀分析
2.1重理論教育,輕實踐技能培養
現行的高職建筑工程技術專業的教學模式,往往基于課堂教學的培養模式,教師主要通過室內理論教學來達成學生對于專業水平的提高。高職建筑工程技術專業是一門實踐性極強的學科,其實際面臨的問題往往不是課本和書面材料可以解決的,需要學生實際上手操作,才能對問題與知識進行更為深刻的認識和了解。嚴重缺乏實踐環節,成為了限制高職建筑工程技術專業學生進行自我突破的瓶頸,導致許多學生需要在正式進入崗位后還要進行二次學習,限制了學生的發展。
2.2傳統觀念濃厚,教學創新緩慢
我國現行的教育模式采取中西結合的手法,對西方的教學經驗和傳統教學理論相結合,但是依舊存在傳統落后,以往固有的教學模式,注重學生的理論經驗掌握,以及其專業理論框架的構建。且傳統教育模式對于知識系統的講授,缺乏系統邏輯的教學系統。使得在學生教育的最終結構上面,缺乏統一性,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參差不齊,無法滿足其日后進行深度學習,且缺乏實踐和創新,教學模式陳舊。
2.3實踐性教育基地,實踐設備和設施不足
許多學校在建筑工程技術專業的教學上,已經發現其缺乏實踐無法滿足市場對專業人才的需求,但是受觀念、資金等問題的影響,造成了其硬件設施不夠健全,如實踐基地不確定、實驗室建設滯后、實驗設備嚴重不足,現有實驗設備利用率不高等問題。嚴重阻礙了高校推進建筑工程技術專業教學改革的推進。
3提高高職建筑工程技術專業教學質量的對策與措施
3.1突出高職建筑工程技術專業的教學特色
高職建筑工程專業的教學特色主要體現在其實踐性上面,高校在推進此專業的教學改革過程中,應該突出此特色,將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專業素質的培養作為重點,使學生更加符合社會對此專業學生人才實踐性的要求。
3.2加強高職建筑工程技術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
為了保證學生對于理論基礎框架的構建,給學生進行深入的的學習提供幫助,校方應該為學生設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課程安排。在總結國內課程和國外經驗的基礎上。
3.3引進教學設施和高層次人才
為了保證高職工程專業的實踐性,需要從引進專業性的硬件設施,從而為學生提供其實踐的場所和場地,幫助學生將所學知識進行鞏固,幫助其更好地將知識進行實踐。同時,為了保證學生的專業素質,學校應該按照需求,按批次的因此此方面的高層次技術型人才,提高整個教師團隊的整體水平。才能引進先進的教學方法,幫助學生樹立符合社會需求的專業理念和前沿的理論知識,以此來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提高其在專業市場上的競爭力。
作者:田春雨 單位:包頭鐵道職業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1]劉陳平,付慧娟.淺談高校院校建筑工程技術專業教學改革[J].新西部(理論版),2013,11(30).
[2]薛寶恒.高職建筑工程技術專業教學改革的探索——以甘肅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建筑學院建設工程技術專業為例[J].甘肅科技,2015,1(15).
[3]鄒偉峰.淺談高職建筑工程技術專業基于頂崗實習過程的畢業設計改革[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8(28).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5-9214(2016)03-0141-01 DOI:10.16550/ki.2095-9214.2016.07.118
前言: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對人才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單純依靠傳統教育培養的人才,已經不能滿足社會發展需求。因此在新形勢下,教育領域進行了相應的改革,詣在培養擁有綜合素質的全面型人才。高職院校中開設的建筑工程技術專業,主要為社會輸送建筑方面的人才,對社會建筑行業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因此應積極引進新的教育教學模式,提升學生的綜合實力,促進教育事業的發展。
一、傳統高職建筑工程技術專業畢業設計現狀
當前,高職院校通常將建筑工程技術專業畢業生的畢業設計教育環節安排在最后一學期的前10周左右。在此階段學生進行畢業設計的選題,之后在指導教師的指導下進行畢業設計。主要的設計內容就是對多層建筑進行施工圖紙的設計并進行相應的工程造價[1]。
(一)理論知識教學有限。高職院校在對學生進行培養時,以技術教育優先,對于理論知識的教育態度往往采取夠用即可。因此在進行畢業設計時,學生首次進行綜合型的作品設計,對于理論知識掌握不足,對整體的設計理念認識不清。對于建筑、造價以及結構等方面的知識掌握模糊,不明白具體的作用以及操作流程,因此無法在頭腦中出現清晰的設計思路和頭緒。同時畢業設計時間是極為有限的,學生在短短的時間內無法進行知識的有效擴充與深入了解。
(二)畢業時間安排存在缺陷。高職院校將畢業設計的時間,通常安排在畢業前夕的3到5月份之間,安排是極不合理的。此時的畢業生正處在求知的關鍵時期,學生面臨著巨大的就業壓力。此時學生無法分出更多的時間與精力進行畢業設計,從而嚴重影響設計作品的質量。
二、“嵌入式”畢業設計的特點與設置措施
“嵌入式”畢業設計教育思路,就是要將傳統的整塊的畢業設計切割開來化整為零。將建筑、造價與結構等部分分割開來,分別融入到相關的專業課程中進行講解。
(一)建筑設計。與建筑相關的課程主要有天正建筑設計、房屋建筑學以及AutoCAD等。在上述課程都學習完畢之后,在用3到4周的時間進行畢業設計。學生選定房屋建筑為主要設計課題,由專門講解房屋建筑學的教師對其進行指導,將建筑設計說明書和建筑施工圖的設計向學生進行說明與指導[2]。
(二)結構設計。與結構相關的課程主要有地基基礎、建筑抗震以及混凝土結構等等。可以將課程設置在第五學期的期末,并由結構課程的教師專門進行講解。在理論知識學習完成之后,在由教師進行指導完成畢業設計。學生在其之前設計的房屋建筑的基礎上,對建筑進行內部結構的布置,并進行相應構件的型號選擇,并對建筑的荷載進行準確的計算,依據數據結果進行結構設計說明書的編寫。然后利用PKPM進行建模,并依據建筑結構基本規范與圖集繪制平面布置圖和梁柱平法施工圖,對結構施工圖的構造要求與表現形式要清楚的掌握。
(三)工程造價。與工程造價相關的課程主要有,建筑工程預算、軟件應用以及清單計價等。由工程造價課程的教師進行知識講解,之后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對自己之前繪制的建筑施工設計圖、結構設計圖等中的工程量進行計算,并依據計算結果編寫預算書與計算書。
三、嵌入式畢業設計改革優勢體現與教學設計
(一)編制畢業設計任務指導書。嵌入式畢業設計教育是將整體的畢業設計分解為建筑、結構與造價三部分,所經歷的時間較長,大概要在一年以上才可以完成。因此在進行具體的教學設計時,要使這三部分內容可以很好的連接與統一,進而保證學生的吸收的知識具有系統性,在進行實際設計中可以創造出完整和諧的作品[3]。因此教師可以進行畢業設計任務指導書的編寫,將負責三部分教學的教師組織在一起,進行集中的討論與研究,商討出一個合理的教育方案。使這三部分知識既獨立又完整,保證畢業設計的連貫性與系統性。
(二)設計課題的制作與分配。進行畢業設計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對學生的技術與知識運用能力進行檢驗,并鍛煉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與實踐能力。因此進行嵌入式教育時,還要保證對課題分配的合理性。讓學生都能體驗到建筑結構的設計過程。首先進行課題分配時可以依據建筑工程技術學生的專業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分配。其次課題的類型要進行相應的規定,不可為求新出現不合理的方案。最后建筑方案方面的課題要足夠多,避免設計出現重復和抄襲。
(三)進行畢業設計訓練。建筑、造價與結構等部分的設計任務都是在主要課程結束后進行的。為了確保設計質量,教師可以在課程結束后的短時間內對學生進行一次畢業設計的訓練。讓學生自行選取相關課題,進行簡單的操作設計。通過對學生的畢業設計進行訓練可以有效的提升學生的設計能力,設計出更高質量的作品。
結語:
高職院校的建筑工程技術專業是一門較為復雜的教學課程,因此采用傳統的教育方式,極易出現學生設計思路混亂、設計作品質量不高的現象。采取嵌入式思路進行畢業設計的改革,將整體設計進行分散式教育,使學生更好的掌握理論知識,并逐步增進設計知識與技能,實現畢業設計作品質量的高度提升。為我國高職院校的畢業設計教學環節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
參考文獻:
[1]王焱,柳天杰.基于頂崗實習工作過程的畢業設計改革探索[J].山西建筑,2010,11:210-211.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2)11(b)-0144-01
專業理論課是高職教育系統工程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如何提高專業理論課的教學質量,體現高職院校專業課的教學特色,適應用人單位對高職專業人才的要求,有待我們不斷探討和實踐,在高職建筑工程技術專業的專業課教學中,我體會到以下方面內容。
1 要善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影響學習動機的重要因素,是進行教學活動的前提,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是教師主導作用的充分體現。高職學生入校之初對自己所學專業是陌生的,隨著年齡的增長及各階段教學的深入,尤其是完成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學習之后,他們對專業目標逐漸有所了解,日益關心自己的專業,渴望學習專業知識。但由于專業課與基礎課之間具有較大的反差,如實踐性強、公式繁雜、經驗系數、條件約束、規范條文等;敘述性的內容多、論證和原理的邏輯性不及基礎課那么“嚴密”。簡單的空洞的說教只會使學生覺得枯燥乏味,興趣下降,甚至視學習為包袱。針對這種狀況,我院建筑工程技術專業教師圍繞如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開展研究、專題討論,取得了共識,在教學中采取了以下幾項措施。
1.1 采用多媒體教學手段
針對各門課、各章節具體的教學內容制訂出詳細的參觀教學、模型與掛圖,幻燈及投影的使用計劃與課堂教學有機結合,改變了以往教學中一支粉筆,一本書的不正常現象,增強了對學生的吸引力。
1.2 建立各課程有關的圖片資料庫
如典型建筑物實例、新技術、新工藝圖片資料,根據教學進程分階段展示,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
1.3 組織好學生第二課堂活動
成立課外學習小組,開展如建筑繪畫、工程字訓練、舉行閱讀專業資料、寫學習體會、小論文競賽、組織各種形式的專業知識講座。
這樣,學生的學習興趣得以長期保持,同時開闊了視野,滿足了不同層次學生的愛好和要求,效果是明顯的。
2 應遵循系統整體優化的原則
學校教學是一個整體的系統工程,系統是由許多部分組成,體現這一系統的便是教學計劃。教學的優化首先是教學計劃的優化,我們以學院教學大綱為指導,對各專業班級制訂了具體的實施性教學計劃,使各課時數分配更具有針對性和客觀性,課程設置反映時代要求,如根據現場信息反饋合并了一些公共內容,增添了建筑裝飾、鋼筋混凝土排架與框架、建筑繪畫、房屋修繕等選修課。
系統整體優化原則要求專業課教學中應培養學生的整體概念。就專業理論教學而言,由于教學內容分階段分課程進行,對一門課本身也分解為篇章節等部分講解,在例題講解、布置作業甚至課程設計題中,教師為了統一答案,講解、批改方便總習慣于提供充分的統一的條件參數,各章節作業題也不連續,這樣學生思維往往局限于本課程本章節中,不注意相互間的聯系。如建筑結構課構件計算中從材料等級、荷載、計算簡圖、構件截面內力都直接給定,題中已知什么求什么十分明顯,實踐證明,當畢業設計需要他們自己確定計算程序和參數時便束手無策。為了扭轉這種狀況,我們組織了有關教師匯編了一套適合高職學生的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物方案圖,從制圖課至各門專業課圍繞這套圖紙擬定相應的思考題、作業題及課程設計(大型作業)題,分階段提供必需的圖紙及資料,待學生學完各課程之后,其作業及課程設計之和便形成該棟建筑物的建筑、結構、水電、施工技術與組織、施工預算等較完整的設計計算。這樣強化整體訓練學生不僅可以反思先行作業的優劣,而且學會了各門課程知識間的融會貫通。
3 應注重對學生能力的培養
能力包括一般能力與特殊能力,一般能力即智力是指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等這些內在的心理能力;特殊能力指表現在外部的活動能力,包括解決問題、處理問題的能力。高職建筑工程技術專業的畢業生的業務范圍主要是擔任建筑施工企業內外業技術員、施工現場施工員工作,所培養的是應用型、實踐型的人才,專業理論教學應重視這種人才目標的特殊性,注意能力培養。
3.1 課堂教學要引導學生積極思維
課堂教學應突出高職教學特色,重在基礎、理論知識以夠用為度,有些公式、理論不必作嚴密的論證,課堂上應給學生一些時間,多啟發引導,多留些問題供課后思考。習題課的教學應重在提高計算技能、教會學生思維方式、分析作業中錯誤的原因。專業課中某些內容采用“討論式”方式會更有效,允許學生發表自己的看法,爭論比較,最后教師歸納總結,總之應注意激勵學生獨立思考和主動探索精神。
3.2 培養學生對知識的遷移能力
教育要面向未來,在科技迅猛發展的今天,高職學生在校期間所學知識是有限的,是最基本的,只有在工作中不斷充實和提高自己才能適應專業發展的需要。各學科、各門課程,甚至每一門課前后內容之間對問題分析的方法總有很多類似之處。如鋼筋混凝土結構課中的基本構件一般是按照:截面應力狀態、平衡方程(基本公式)、適用條件的程序進行分析,教師應注意前后呼應,引導學生模擬前一內容的處理方法,培養舉一反三的知識遷移能力,以獲取新知識、新技能。
3.3 強化“實用”訓練
高職學生畢業后直接就業,并在第一線起骨干作用,更應強調專業針對性,強化“實用”訓練。
(1)教學內容必須聯系實際,著重于工程實際中的應用。專業課教師應收集一手與所教授課程有關的工程案例,結合工程實際進行案例分析。近年來,我們對某些重要的課程設計采用單獨考核評定成績也是為了突出對學生實際能力的培養,加強“應用”,但單獨記分不應拘泥于形式上,應積極做好激發、引導和組織工作。
(2)注重基本技能訓練。高職學生只有具有一定的基本技能才能勝任技術員類的工作。如識圖與圖面表達技能、單獨依靠制圖課中訓練是不夠的,需要在專業課中進行不間斷地培養和提高,教師教學中應多示范且注意其規范性,同時在平時練習及作業中注意訓練。再如查閱資料、手冊及標準設計、運用國家規范等方面均可讓學生在作業、課程設計、畢業設計等環節中訓練,以熟能生巧。
(3)專業理論教學與實踐性教學應有機地結合。我們必須看到當前由于各種主客觀原因的制約,理論教學與實踐性教學脫離的現象是存在的。教師應當明確哪些內容理論在前,哪些實習在前,注意相互結合。在指導實習中,教師不光是學生的管理者、操作示范者或答疑者,而應把理論指導與實踐指導結合起來,注意用理論分析實習中出現的種種問題(尤其是實習中存在的不規范或者是錯誤的方法),做到手腦并用,這樣才能達到運用理論知識去解決生產實際問題的專業能力。
建筑工程制圖與識讀是研究建筑工程圖樣的繪制、表達和閱讀的一門應用科學,主要教學內容包括:畫法幾何、制圖基礎、建筑工程圖識讀和計算機繪圖等四部分。學習利用正投影法的原理和方法表達空間幾何形體和圖解空間幾何問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學習貫徹有關制圖國家標準為主要內容的制圖基礎;訓練學生用儀器和徒手繪圖的操作技能,學習建筑工程圖樣的識讀與繪制。
1.2課程職業能力
建筑工程專業對口就業單位有:土建類施工企業、土建類監理企業、土建類其他相關單位;主要就業部門有:工程部、質檢部、技術部、安全部、設計部;學生畢業后初次就業崗位有:施工員、質量員、安全員。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培養學生具備以下基本職業能力:繪制和閱讀中等難度房屋施工圖的能力、三維空間邏輯思維和形象思維能力、AutoCAD繪圖能力,以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后續課程、專業實習、課程設計、畢業設計打下基礎。
2建筑工程制圖與識讀課程教學現狀實例分析
本次調查問卷,針對建筑工程專業的大一學生和教師,采取隨機發放形式,總共發放問卷100份,回收問卷68份,其中有效問卷62份,有效回收率為62%。基于回收的有效問卷,我們就建筑工程制圖課程的教學形式、教學方法、對教學互動的注重與評價及其影響因素等問題進行了統計分析。通過本次調查發現,當前大班教學是建筑工程制圖與識讀課程教學的主要形式,有相當大一部分被調查的師生認為小班教學比大班教學效果更好;教學方法的選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教學的效果,當前建筑工程制圖與識讀課程教學中使用的方法具有多樣性的特點,比較多的教師認為項目教學和分小組討論的教學方式更受學生青睞,教學效果遠高于其他方法;盡管幾乎所有的師生都認為教學互動重要,但在現實教學中,教師對自己教學中的教學互動的注重還不夠;學生普遍認為教學內容雖與專業聯系緊密,但職業能力的培養體現不夠突出、全面,被調查影響課程教學效果的主要因素排序依次為“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職業能力與專業聯系不夠緊密”等等。
3建筑工程制圖與識讀課程教學擬解決的關鍵問題
3.1優化課程教學內容
以現代教育理念為指導,體現學生為主體、育人第一的主導思想,結合建筑工程專業課程體系,對建筑工程制圖與識讀課程的教學內容進行優化,多補充新理論、新方法、新技術;對課程教學的方法、手段進行創新,構架融合經典內容與高新技術的畫法幾何教育教學方法;針對課程概念多、難點多、知識點分散、實踐性強的特點,有效開展理論和實踐教學;使畫法幾何、工程制圖、AutoCAD繪圖三部分內容融會貫通,全面提升學生的職業能力。
3.2合理運用教學方法,積極開展課堂討論
在教學過程中插入視頻文件或者動畫技術手段等來幫助學生建構新知識體系,同時適當運用肢體語言、板書作圖等方式來強化學生對新知識和重點知識的理解;教師通過運用項目化教學法,讓學生分小組討論,以任務驅動小組互助的方式展開教學活動。根據調查結果顯示,課堂討論是教師比較喜歡的一種教學方法,事實上也是學生比較喜歡的教學方式。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依據教學內容,讓學生分小組展開討論。實踐證明,在教學過程中常組織學生就教學內容中的一些問題進行課堂討論,并配合開發一些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小游戲,多方位開發學生智力,能有效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教學實效性。
3.3依據職業崗位重設職業能力
作為專業基礎課程的建筑工程制圖與識讀教學,應該明確該課程與其他專業課程和畢業設計、綜合實習間的關系,將建筑工程制圖與識讀課程教學與職業能力培養相銜接。依據學生未來實際工作崗位所從事的繪圖工作情景來重設學生職業能力,培養繪制和閱讀投影圖的基本能力、空間想象能力、AutoCAD設計繪圖能力、初步具有解決本專業工程制圖問題的能力和一定的科技創新能力。同時學生應該牢固掌握我國常用的專業制圖標準,培養認真負責的工作態度和嚴謹細致的工作作風,使學生的動手能力、工程意識、創新意識和設計意識得以全面提高。這樣學生在校所學的技能更貼近實際需求、更容易適應工作崗位、更能適應行業的發展變化。
4基于職業能力培養的建筑工程制圖與識讀課程教學實施———以“建筑平面圖的識讀”單元教學為例
4.1結合職業崗位需求優化教學內容
結合職業崗位需求優化教學內容,及時變化更新。在“建筑平面圖的識讀”單元教學中,根據學生掌握建筑平面圖的形成、用途以及表示方法,具備識讀一般建筑平面圖的基本能力為主線,合理安排教學內容。用來做教材的建筑平面圖最好是來自于實際工程的真實項目,用工程實例講授建筑施工圖、結構施工圖、設備施工圖等,每一模塊的內容在教學中圍繞設定的項目展開,有利于讓學生接觸到真實的工程資料和實物,以拉近課堂與工程現場的距離。在注重建筑識圖的技能訓練同時,還應把建筑構造的新知識、新技術和新方法融入教學,以便使學生所學更加貼近建筑施工操作的實際,傳授給學生工程一線真正需要和最接近實際的知識。
4.2適當推行小班項目教學,實施小組合作學習
“項目教學法”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法,一般適合小班教學,在當前大班教學依然是主要的教學形式的情況下,適當推廣小班教學將有利于開展項目教學。本課程實踐性較強,培養學生識讀建筑圖的實際能力是本課程的核心目標,以任務驅動模式展開教學。“建筑平面圖的識讀”單元教學過程如下:首先由教師布置識讀建筑平面圖的項目任務;然后教師講解應該從哪些方面識讀建筑平面圖的知識點;接著學生按就近座位分小組,展開小組討論,抽選小組代表發言展示識讀成果;最后教師再根據學生理解上的不足,將此次任務進行總結概括。在整個教學實施過程中,教師指導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鼓勵學生自主地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讓學生在實踐中去體會、思考、發現解決問題的途徑,使學生動手、動腦有機結合,實現由重知識傳授向重能力和人格培養的轉化。通過工作任務的完成,使學生掌握具備識讀一般建筑平面圖的基本能力。
4.3設置以提高學生職業能力為主的專項課程考核體系
課程考核是教學工作的一個重要環節,是確定學生成績、檢驗教學效果的重要手段。建筑工程制圖與識讀課程實踐性較強,知識和技能的培養主要靠平時的積累和訓練,因此,課程評價注重對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的改革與創新,以考核學生職業能力為主要評價目的,設置以提高學生職業能力為主的專項課程考核體系,以過程考核為主,將課堂紀律、出勤、任務完成過程和結果、識圖課程實訓的過程和結果、認識實踐的過程和結果等方面綜合納入考核范圍,突出過程評價與階段(以項目任務模塊為階段)評價,強調目標評價和理論與實踐一體化評價,從多方面有效地考核學生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及將知識運用于實踐及工程的職業能力。“建筑平面圖的識讀”單元教學結束后,教師主要以考核學生是否掌握識讀建筑平面圖的能力為主,評價過程中注重學生動手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抽選小組代表展示識讀成果,對在學習和應用上有創新的學生應在評定時給予鼓勵,使學生從傳統的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積極性和學習效率得到有效調動,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創新與動手能力,提高了教學效果,增強了學生職業能力。
在我國高等教育結構中,高職院校是重要的組成部分。高職院校對學生的培養目標主要是滿足社會對一線知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針對這一層面學生的具體情況,以有效的方式促使學生掌握知識和技能,在三年學習過程中使其能夠對未來工作崗位有一定的定位和認識,畢業以后能夠順利實現從學生到員工角色的自然轉換。為了達到這樣的教育目標,對高校教學手段和方法的研究與實踐成為一項重要的課題。[1]建筑工程質量與安全管理課程是三年制高職建筑工程技術專業重要的一門專業基礎課。目前授課的形式主要是借助多媒體,教師通過課件講授課程內容,將涉及的知識逐條講解,借助案例來加深學生對知識的應用。由于課程內容涉及面廣,知識瑣碎,講授時間過長,學生通過課堂只能懂得規則和概念;另外,在傳統教學課堂中,學生與教師的互動較少,往往出現教師一人唱獨角戲的情況,學生被動學習,沒有積極性。教師和學生在教學過程中都會感到吃力,結果只能是教師的教學效果不好,學生學不到知識,還會產生厭學情緒。
一、任務驅動法的內涵
任務驅動法是教師設定教學任務,讓學生完成任務的一種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能夠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其參與其中;教師能夠將書本上刻板的條目轉化為實際的應用,這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實際操作能力。對于技能型人才定位的高職學生來說,這是一種比較實用的學習方法。
二、任務驅動法對任務設計的要求
1.知識性與興趣性
教學任務的設計首先要將教學知識設計進去,達到課程教學的目的。教學的進行需要學生的配合,任務的設計結合學生的需求和興趣,讓學生愿意參與進去。編制具有知識性和趣味性的教學任務,需要教師和學生進行溝通,了解學生對課程的認識和要求,任務開展的形式應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便于大多數人參與,團隊合作,共同完成。
2.完全感和探究性
在學生完成任務過程中,不應將學生局限于思維定勢里,要讓學生擺脫一貫完成作業的模式,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嘗試,通過各種途徑搜索相關知識,尋求任務答案。教師在整個過程中可以稍加指導,但不應干預學生的思路,并鼓勵學生多做嘗試,大膽去完成任務,不要怕失敗,出現問題時教師適當引導,鼓勵學生繼續進行,不要沮喪。
3.靈活性與具體性
根據教學內容設計教學任務,任務的設計不可能包含整個課本知識,對于不適合單獨設立教學任務的內容,可以并入其他體系。對于重點知識,可以細分為多個教學任務。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關鍵工作必須要完成,一些細節的知識問題不能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時,可以在后續的總結工作中進行交代。
三、任務驅動法在建筑工程質量與安全管理課堂組織步驟
本課程內容比較瑣碎,知識點復雜,可以通過給學生設置相應項目的任務,分配不同的任務,承擔相應的工程角色,在完成任務過程中,代入角色中完成相應的任務。
1.創設情境,調動積極性,激發聯想
根據教學內容,創設相關教學任務項目,讓學生帶著任務進行學習。將課本中理論性的知識與實踐知識結合起來,充分進行加工和利用,使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將知識應用于解決項目任務中,強化學習,增加經驗。在本課程的學習中,根據學生畢業后有可能從事的技術工作類型,分配出資料員、施工員、監理員等崗位,在工作任務設計中,給學生分組,分別代入不同的工作角色,在創設的工作任務中,各司其職,進行角色定位。
2.提出任務,編制教學項目,明確要求
教學任務的編制應該結合課本知識和實踐條件,明確指出任務的具體要求,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時候能夠重點專注于一個領域,在有限的課程教學實踐內能夠完成任務,不至于摸不著頭緒。本課程根據課程內容不同,可以安排幾個不同的任務,分期進行。例如,其中一項教學任務:施工作業技術準備狀態的質量控制。此任務中,會給定一個施工項目案例,這個施工案例可以是前面教學任務的案例,這樣也具有教學活動的連續性。在這一環節的任務分析里,根據背景資料模擬控制質量控制點、作業技術交底、進場材料構配件的質量、環境狀態、進場施工機械設備性能及工作狀態等。通過此項任務的實施,要求學生能夠對作業技術準備狀態進行質量控制,能夠收集、整理、編寫作業技術準備階段質量控制相關資料,對于存在的問題能提出合理的整改意見。
3.分析任務,分析重點難點,引導學生順利完成任務
在完成整個任務過程中,要結合教學時間安排,在教學任務設計中,考慮到學生,可能在處理問題的時候會遇到困難的情況;所以在分配任務和執行任務之前,先帶領學生一起對任務進行分析,對重點、難點予以指出,提供一些執行思路,起到引導的作用。在執行任務的過程中,帶領學生分析現場施工作業技術準備階段質量控制的案例,分析背景材料,掌握準備階段工作具體情況。將學生進行分組,每組分兩隊,相互扮演施工單位和監理單位相關技術人員,施工單位提交現場作業技術準備狀態情況的相關資料,監理單位進行審核,并提出整改意見。
4.完成任務,學生通過各種方式
獲取解決任務的方法,教師在任務實施過程中為學生提供理論和實踐指導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需要結合課本知識進行任務分析和學習,這是一個自主學習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可以借助不同的方式,可以查閱圖書,查詢網頁。這些需要教師為學生提供一定的條件,讓學生能夠自由自主地完成任務,達到學習的目的。在這一階段,學生會有迷茫的時候,教師需要把握好指導尺度,適時為學生提供建議。
5.交流總結
交流是為了激發創作意識,互相取長補短;總結是為明確要學習的操作技能,達到知識積累的目標。為了達到學習的目的,交流和總結是必要的。在完成課程任務的過程中,不同的學生,角色不同,工作任務的側重點不同,并且能夠從旁觀者角度提出意見。在任務完成后,讓大家在一起對整個過程進行分析討論,總結不足,積累經驗。這一過程,不但帶領學生梳理知識,還可以鍛煉大家的分析能力,積累經驗。任務驅動的教學模式改變了傳統的教與學的結構模式,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充分調動自身的主觀能動性,采用一切可用的方式主動學習,主動地獲取知識,教師僅起到引導與輔助作用。對于建筑工程質量與安全管理課程來說,如果以傳統教學模式教授,學生聽課枯燥,教師上課不能達到較好的效果。在任務驅動教學模式下,學生通過主動完成任務,在實踐中獲取知識,能更好地將知識與實際工作聯系起來。
參考文獻:
[作者簡介]肖凱成(1966- ),男,江西永新人,常州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建筑工程技術系,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為建筑工程學;蔣春霞(1980- ),女,江蘇蘇州人,常州工程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建筑工程學;楊波(1979- ),女,江蘇南通人,常州工程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建筑工程學。(江蘇 常州 213164)
[基金項目]本文系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1年度立項課題“專業設置與區域經濟吻合度研究——以江蘇省土建類高職專業設置為例”的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D/2011/03/001)
[中圖分類號]G7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3)11-0131-02
課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因此課程創新是教育制度創新的重點。高職教育要以學生為中心,突出學生發展,就要在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基礎上尊重個性,照顧特點,發展天賦。為此我們針對進入職業教育學生形象思維的智能特征,及畢業半年后學生以測量、預算、施工為從事最多崗位和測量崗位為薪水最多的情況,面向學生個體與面向學生群體、對學生眼前負責和對學生終身發展負責、對學生負責和對社會負責三者進行高度統一,探索一套以建筑工程技術專業為主體集合的底層共享、中層分立、高層互選的課程群體系,融企業文化與校園文化、校內和校外二位一體的建筑類專業群人才培養模式。
一、人才規格與專業教育目標
本專業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掌握數學應用、計算機基礎知識、英語閱讀、人文知識,具有工程力學、建筑構造、建筑結構、工程識圖和施工管理的基本理論知識,能從事建筑現場施工資料管理、工程施工組織管理、施工技術方案編制、工程質量與安全控制,具備專業應用技術的能力、團隊協作、工作創新精神,能適應建設、管理等第一線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
畢業生就業主要面向建筑施工、工程監理、造價咨詢、建筑設計等建筑業企業及其他企事業單位的基建管理部門等,主要以建筑施工企業一線的項目施工員為主要就業崗位,以技術員、項目質檢員、安全員、材料檢測實驗員、資料員、監理員、造價員等為就業崗位群。
二、專業群課程體系
(一)構建“底層共享、中層分立、高層互選”的專業群課程體系
按職業成長規律,將學生學習與職業成長相結合,形成新手—合格、合格—骨干、骨干—技術專家三個階段的課程群體系,構建“底層共享、中層分立、高層互選”的專業群課程體系(如下表)。
“底層共享”就是通過分析建筑工程技術系現有專業的主要就業崗位、崗位工作任務、職業能力需求和知識構成,將各專業共同的制圖知識、材料技術知識、工程測量操作技能、CAD制圖技能等課程內容在理論、技能基礎相同的課程進行整合,形成專業基礎平臺,將專業共同生產技術和職業能力相近的課程進行融合優化,形成職業能力平臺,以上兩個平臺構成“底層共享”能力平臺。本能力在第一學年,以“磚混結構新建部件變電室”項目為引領任務,通過對“施工識圖”“建筑工程測量、建筑施工技術”“建筑工程概預算、建筑施工組織”等共享課程群的學習,了解專業概貌,掌握職業工作基本技能與程序,在具有一定學習能力的基礎上,結合項目,指導學生完成職業生涯設計,使學生初步掌握測量、預算、施工、管理的能力。
“中層分立”就是將專業職業核心能力存在差異的課程進行優化,形成 “中層分立”的職業能力模塊。在第二學年,以“工程學院天工樓(框架)”項目為載體,通過對分立的課程群學習,訓練學生職業整體行動能力,同時將課程自主項目、綜合項目實施延伸至第二課堂,以參與教師科研項目、大學生創新實踐項目、企業科技服務項目為內容,提高學生在“測量、預算、施工、管理”等不同目標方面的能力。
“高層共選”就是開發適應學生就業崗位能力變化和個性發展的拓展課程,形成(多個) “高層互選模塊”, 構建建筑工程專業群課程體系。以建筑工程技術專業為核心,帶動工程造價專業、裝飾工程技術專業、市政工程施工技術專業、工程監理專業協同發展。在第三學年,以“施工現場具體工程項目”為載體,通過互選課程群的學習,結合現場實際情況,進一步提升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能力,將專業和就業結合起來,以創業的態度就業,就業作為創業的開始。
(二)“底層共享、中層分立、高層互選”的專業群課程體系特征
針對“底層共享、中層分立、高層互選”的專業群課程體系,我們將“項目貫通、標準融入”,即將行業標準、企業標準融入專業建設和教學過程中,以建筑工程項目為載體貫通施工圖的識讀、建筑施工、建筑施工組織管理核心能力培養。
1.“項目貫通”——以工程項目為載體,貫穿整個教學過程。在教學過程中,以工程項目為學習載體,依據建設單位按圖組織施工的要求實現以工程項目為載體的項目貫通。以此我們建立了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進行教學,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是依據并圍繞職業活動中為完成一件工作任務并獲得工作成果而進行的一個完整的工作程序建立起來的課程體系。在工作過程系統化專業課程群體系開發的基礎上,每個項目都有鮮明的獨立性,又相互關聯,每個項目間的知識和技能層層遞進,前一項目是后一項目的基礎,后一項目提升了前一項目的知識和技能要求。結合課外平等項目逐步鞏固,知識與技能學習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充分體現了課程的實踐性。
目前大量的建筑產品主要采用磚混結構、框架結構、剪力墻結構以及小型工業建筑產品的排架結構,我們在教學中以這四種結構類型的工程項目為主,建立貫穿各學習領域的學習情境。如在施工圖(包括建施、結施、設施)識讀能力的培養過程中,依托建筑構造與識圖等學習領域的知識識讀一個工程項目的建筑施工圖部分,結合建筑結構學習領域識讀同一項目結構施工圖部分,按照建筑設備學習領域了解同一項目設備施工圖識讀部分,一個工程項目的三部分識讀能力分階段連續進行。為鞏固識圖能力,在識圖訓練周同步進行另一個項目施工圖的繪制,加強施工圖識讀能力的培養。建筑施工能力、建筑施工組織管理能力也如施工圖識讀能力培養進行。同時,依托“校中廠”“廠中校”等真實環境和模擬真實環境,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與人溝通能力等,培養學生的工程素養能力。
2.“標準融入”——將行業標準、企業標準融入課程群建設和教學過程中。在課程群建設中參照現行行業、企業標準要求,將其融入專業建設和教學過程中,將各崗位群對應的職業崗位工作要求,作為開發課程群項目建設的充分依據。另外,為解決目前本專業建設相對滯后于行業發展的現狀,與行業一線的技術人員共同參與教學和課程群建設,將行業標準、企業標準、強制性措施、企業文化等內容融入教學過程和專業建設中,并按照建筑規范標準進行修訂。同時結合本行業發展現狀及新材料、新工藝、新技術、新標準的應用,實時修改課程內容,以保證教學內容與行業同步發展。
3.將職業資格考核培訓納入課程教學體系。針對已經取得中專文憑的單招生,按行業和崗位群對職業素質與能力的要求制定教學體系要求,依據企業職業崗位技能要求制定課程質量標準,將職業資格考核培訓納入課程教學體系。近年來,已有多位同學在校參加了江蘇省造價員資格考試和全國二級建造師執業資格考試,并拿到了資格證書,開創出一條在校生可以獲得職業資格的渠道。
4.創建校內決策與校外實戰二位一體的項目化教學模式。針對所開發的課程群中每個項目,將工學結合選擇在校內實訓室、校內生產性實習基地、校外頂崗實踐基地、其他企業工作現場、社會等環境下輪流完成,如在學生識圖能力的課程群訓練的過程中,我們從最簡單的磚混結構項目出發,選擇適合培養學生專業能力、適合教學操作的知識和內容,作為訓練學生識圖專業能力的實訓任務載體。據此設計學習情境,形成工作過程為導向、依托工作任務載體、以學生為主體的能力訓練過程,進行實物觀看—實物圖形表達—圖形解讀。利用實物圖片、視頻、現場教學等手段,同時將框架結構和框剪結構的項目布置下去,延伸到第二課堂,達到同步訓練。我們根據不同的教學情境設計不同的教學方法,如在樓板構造識讀教學中,在參觀的基礎上,和學生一起分析并討論從受力角度分析幾種常見的現澆樓板的特點和使用,從整體性角度和學生一起分析預制樓板的加強措施,配圖表示。圖片演示地面形式和構造特點,從而使學生真正掌握樓板構造的識讀。為保證以工作任務為載體的實施,在教學中要明確工作任務、實施過程、考核標準。在考核時,以典型工作任務為考核依據,實踐與理論相結合,有以考核專業能力為主的實訓工作任務考核,也有以測試認知水平的知識考核。成績評定方法:根據學生識圖表現、小組成員工作情況、團隊協作和成果來評定小組成績和個人成績。
對于建筑工程計量與計價、建筑施工組織、建筑裝飾設計等專業課程群的教學,我們選擇了“崗位教學”。“崗位教學”就是對關鍵類課程實行打破班級、分散到各個崗位上的教學方式,在校內實訓室集中上課,邊講邊練,“項目實施”就是將專業課程分課程、分工程部位、分模塊結合多家企業、多個工程項目的實施,在校內生產性實習基地、校外企業工作現場完成。通過選擇來源于現場的真實項目,先進行課堂教學、校內實訓室分小組討論,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項目分解來架構項目的思路,并把其他項目在第二課堂和現場延伸開來進行實戰,如我們與常州武晉造價事務所合作,帶領工程造價專業學生參與了總二車間擴建廠房工程預算書的編制;與戚機廠建筑公司合作,帶領建筑工程技術專業學生參與了柴油機試驗站輔房及浴室工程施工組織設計的編制;與同濟裝飾公司合作,帶領建筑裝飾專業學生參與了中國建設銀行銅陵分行工程裝飾設計工作。通過這些實戰既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能力,又達到了課程群教學的目的。
三、學業評價
(一)課程考核原則
在基于工作過程的項目課程構建中,首先要突出學生能力的培養,每次上課要讓學生明確要達到的能力目標,使學生通過訓練具備相應能力。其次,要以項目為載體,課程教學按相關崗位真實過程的實際項目進行,通過項目教學,使學生具備所學的能力。最后,課程教學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擯棄“填鴨式”教學,使學生能按企業真實的工作過程進行自主學習。
(二)考核方式
在基于工作過程的項目課程考核中,主要采用了六種考核方式:(1)實訓室在線測試。通過自主開發的在線測試系統進行考核,在配備服務器和終端電腦的實訓室進行測試,由電腦從題庫中抽卷、收卷和改卷,自動給出成績。(2)筆試。通過紙質試卷進行考核,卷面主要以主觀題為主。(3)機試。通過計算機實際操作考試考核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4)現場實踐。在操作現場采用抽簽的方式從給定題庫中選擇題目,并在規定的時間內當場完成操作。(5)展示與答辯。由教師、學生、企業專家(或兼職教師)組成考試小組,學生在規定時間內展示并講解項目成果,考試小組相關人員提問,學生及其項目組成員作答,最后考試小組按評價標準給分。(6)企業專家測評。由企業專家根據企業實際工作要求對學生項目成果給出評分。
四、結語
課程群開發后的實施效果比較好,重點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實現校企之間師資的培養及互動,打造了一支“工學結合”的“雙師”結構教學團隊;重視“工學結合”的實踐課程群建設,打造了一批建筑工程專業的校內實訓基地;以學生就業為導向,打造了一批校外頂崗實踐基地;在實踐課程群的建設中引入企業真實項目,極大程度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又及時解決了企業的難題,這既服務于學生,提高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實現學生在校頂崗實訓實習,又服務于企業,為企業提供員工培訓、技術服務,實現共贏。
總之,根據建筑工程技術特點開發出的職業成長規律和認知學習規律相結合的專業課程體系,項目化的課程教學策略,教師的職業教育能力得到了提升,學院的人才培養指導思想得到了體現,學生的職業整體行動能力培養得到了保證。
[參考文獻]
[1]池麗華.商科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模式若干問題思考[J].出國與就業,2009(12).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5727(2012)04-0037-03
隨著高職教育的不斷發展,各高職院校、學者都對高職課程體系構建進行了探討。面對高職教育應培養適應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的高等技術應用型專門人才的要求,高職的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必須與普通高等教育、中職教育有質的區別。高職教育以就業為導向,理論課程必須與實踐課程相結合,理論知識應以“必需”和“夠用”為度,走工學結合、產學研結合的道路,按照這種思路進行課程體系的設置是實現高職教育目標的根本出發點。下面擬以建筑工程專業為例,分析職業崗位與課程體系相關聯的要素。
專業人才職業能力分析
建筑行業在國民經濟各行業中所占比重僅次于工業和農業,對我國經濟的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的建筑市場規模不斷擴大,對從事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技術人才的需求量也在逐年增加。據調查,本行業的工作崗位缺口主要為一線施工技術人員崗位群,畢業生主要面向的職業崗位為土建施工企業,從事工程項目組織、現場施工管理、質量驗收、施工安全、材料檢測、技術資料等業務工作,主要的職業崗位為施工員、質檢員、安全員、資料員等。
各崗位需要具備的職業素質和職業能力可概括歸納為:(1)職業素質要求。具有良好的公民道德、職業道德、身心素質;具有愛崗敬業、吃苦耐勞、腳踏實地、協作與團隊精神;(2)專業素質要求。施工準備方面:能讀懂施工圖,掌握分部、分項工程施工方法,熟悉各部門的工作內容及分工,熟悉基礎、主體、屋面、裝飾等幾個階段的施工方案,能協助技術交底,能根據工程實際確定施工人員、材料、機械及現場等準備工作,能編制施工總平面布置圖;施工方面:能根據基礎的特點編制或選擇合適的施工方案,能根據主體的特點編制或選擇合適的施工方案并進行質量控制;施工組織方面:能編制指導實際施工的一般建筑施工組織方案等等。
突出職業能力培養的課程體系內容
通過對上述崗位群工作過程的分析,按職業崗位需求,可得到以各典型工作任務為載體的課程設置思路。即學校教師會同企業專家共同對專業崗位(群)的典型工作過程進行分析、取舍、歸納,提煉并轉化為專業崗位(群)行動領域,在此基礎上,對原有學科體系下的課程體系進行解構與重構,將行動領域轉化為學習領域,形成崗位主要課程,構建工作過程化的新課程體系。
新的課程體系應根據職業崗位特征及完整思維分解學習領域,明確學生應掌握的知識、技能及應具備的職業能力,對課程內容進行重新序化,從而完成學習領域向學習情境的轉化。要根據崗位工作任務和工作過程要求,確定教學內容和教學要求,實現課程與崗位任務的對接;針對課程內容和教學要求確定課程教學模式,改革課程教學方法與手段,提高課程的針對性、實踐性、有效性;改革各類課程考核辦法,突出應用能力的考核。
要體現理論知識以“必需、夠用”為度,課程設置應緊扣專業培養目標,滿足行業崗位對知識和能力的需求。專業的課程設置要有具體、明確的課程目標,以確保學生能夠掌握本專業課程的理論知識,設置的實訓課程或一體化課程要保障主要職業能力獲得的培養途徑。要滿足行業崗位工作內涵變化、發展所需的知識和能力,還要使學生具有知識內化、遷移和繼續學習的基本能力,既要滿足就業崗位的直接需求,更要考慮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培養儲備。
首先,要整合優化理論厚重的課程內容。建工專業學科體系下的建筑力學、結構設計等是理論知識較為深厚的課程,在高職培養目標的定位要求下,該類課程的教學內容應該剔除繁瑣的推論,刪去理論性強而工程實際中應用較少的章節,突出適用性、適應性,強化定性分析。教師講授的內容,應讓學生感覺到有用而不難。通過工程實例的體驗理解,增強學生學習的信心和興趣,為職業技術課程的學習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歸并、整合、優化課程內容顯得尤為重要,但不能將課程體系片面理解成完全圍繞“培養學生的崗位技能”而構建,要設置一定的知識理論支撐,這樣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有助于學生可持續發展,可使學生在具體職業活動的基礎上,學會應用理論知識,加強知識技能結構化,提高獲取知識的技能,為知識遷移能力的形成提供條件。
其次,要強化項目課程開發,突出工學結合理念。要加快項目課程開發,通過工學結合“做中學,學中做”的教學模式,使學生在所需要的知識與所體驗的職業崗位之間建立起有意義的聯系,為學生的文化素質學習和專業技能學習的有效結合提供平臺,促使學生在項目學習的過程中,發展和完善有意義的知識和技能,提高與人交往、獨立思考、多元思維等方面的能力,從而增強自我效能感和學習動機,提高學習興趣。學生在項目課程中,在教師指導下,通過獨立或以小組形式完成信息收集、工作計劃制定、工作任務實施、工作成果評價等完整的工作過程,可以提高團隊合作能力、信息搜索能力、新技術學習能力,并且可以逐步完善創造性地完成工作任務的心智結構。
再次,要合理安排課內外職業素質教育課程。土木工程專業的培養目標是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的、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掌握土木工程學科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的、得到工程師基本訓練并具有創新精神的高級專門人才。從實現培養目標所需要的知識結構來看,扎實的自然科學基本理論、較為寬厚的專業基礎知識、獲取信息的基本能力、工程設計施工管理的初步能力構成土木工程專業職業能力的組成部分。因此,要科學合理地安排有關學生生涯教育課程,其目的是培養學生的生涯規劃能力和職業選擇能力。課程可通過講座、研修計劃及小組活動等形式開展教學,改變學生被動接受的學習方式,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學生主動獲取信息的能力,有效篩選信息的能力以及計劃力、行動力、溝通能力和表現能力,強化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拓展個性發展的教育空間。
構建課程體系的多元模式
高職建筑工程技術專業培養的學生應具備的能力主要有:施工技術應用能力、工程項目管理能力、綜合實務能力等;課程體系包括理論教學、實踐教學(或理實一體化)、政治思想及職業素質教學體系。
我院土木工程系根據多年的教學實踐,探索了以職業崗位能力培養為主線、與實際工程項目對接的思路,形成三年“四臺階遞進,跟工程定位”的能力遞進培養的教學體系,其工程實踐、一體化技能實訓教學課時已超過總學時數的50%。此模式順應了就業導向,提高了學生的專業技能和頂崗能力,適應了工作崗位的需要。(見圖1)
(一)教學體系
第一個臺階:搭建土木工程基礎知識平臺階段。培養學生的思想道德及語言文化素質,提高計算機操作能力,通過制圖與識圖、建材、測量等課程的學習和相應的實踐教學,形成初步的職業意識,掌握以工程圖識讀、工程測量為核心的職業基礎能力。工程實踐的認識實習在施工企業實境下開展,認識工作崗位,通過熟悉企業環境增加感性認識,解決對建筑構造、建筑施工工藝、建筑設備機具等工作流程與設備的認識和理解,培養職業意識。
第二個臺階:專業能力培養階段。形成專業技術基本應用能力,開設土力學與地基基礎、建筑結構、建筑工程概預算、鋼結構、建筑CAD等專業課程及相應的實訓,使專業能力得到強化培養。學生通過結構實訓、基礎實訓、預算實訓等環節,在仿真的職業環境和施工現場中進行專項訓練。每學期安排2~3周工程實踐,充分發揮校企合作的優勢,使學生在實際生產第一線的施工、監理等崗位上轉變學生身份,以職業徒工的角色直接參與工程生產,在施工中學習,在學習中工作,實境化地進行技能訓練。
第三個臺階:專業崗位能力強化階段。形成專業核心能力,開設施工技術、施工組織、質量檢驗等課程,其中,施工技術課程分解為基于工作過程的典型工作任務課程予以實施,即地基與基礎工程施工、鋼筋混凝土工程施工、屋面與防水工程施工、裝飾裝修工程施工等,達到建筑工程施工能力、項目管理能力的“應知”要求,為頂崗創造理論條件。此階段安排集中四周的工程實踐,學生可以根據個人意愿和就業需要,選擇不同的專業方向,通過工程實例開展教學,進行更加深入、系統的學習訓練。學生通過造價實訓、施工實習、施工管理實訓、結構設計實訓等環節,在仿真的職業環境和真實的施工現場中進行崗前訓練。
第四個臺階:職業能力體驗階段。學生通過在預就業單位半年的頂崗實習,在工地現場技術員的指導下,直接進行實際操作訓練,以企業準職工的身份見習工作崗位,使理論與實踐密切結合,形成綜合實踐能力,達到畢業就能上崗的要求。在實際崗位上,真題實做完成畢業設計,落實高職學生動態適應性的人才培養模式。
(二)課程教學
采用全程“跟工程定位”的行為導向模式,教學采用全程“跟工程四定位一體”的教學模式,實現開放性、實踐性、職業性的教學過程;充分實施工學結合的實踐教學環節,實現學習與就業崗位“零距離”對接。實現“四定位”安排,即入學第1~5學期,為每一個學生安排一個工程現場“崗位”,選定一位工地指導師傅,并對應一名校內指導教師。工地“崗位”隨著工程的進展是動態的,隨之校外導師也可以是動態變更的。學生在參加校內理論、實訓學習的同時,利用專門設置的“工程實踐”課及課余時間,到工地直接參與實際工程的建造過程,即邊學邊干,強化工程實踐鍛煉。第6學期,學生到企業頂崗,邊干邊學,得到綜合訓練,獲得“雙證”,直到正式就業。
在課程內容方面,將崗位標準融入教學內容,在制定課程標準的過程中融入規范要求。
一個專業所設置的各類課程相互間的配比關系構成本專業的課程體系,課程體系是否合理,直接關系到培養人才的質量。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是培養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高等技術應用型人才,強調的是培養能直接上崗的技術型人才,因此,課程體系的構成應突出職業能力培養的重點。這也成為高職課程開發的重點與難點,應按照突出應用性、實踐性的原則重組課程結構,更新教學內容;要注重人文社會科學與技術教育相結合,教學內容改革與教學方法、手段改革相結合;專業課教學要加強針對性和實用性,強化以應用為教學重點,同時,應使學生具備一定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因此,構建科學合理的高職教育課程體系是實現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目標的關鍵所在。
參考文獻:
[1]張伯敏.高職教育課程體系改革的思考[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6,(8).
[2]盧學紅.高職課程體系改革的目標與思路[J].職教論壇,2005,(5).
[3]周向陽..高職建工專業全程“跟工程”實踐教學模式的探索[J].職業教育研究,2010,(5).
作者簡介:
近年來,建筑工程數量隨著社會的發展而逐漸增加,人們對建筑施工的關注度也比往年增長許多,因此現在對于建筑施工的要求也越來越嚴格。為此,高職院校成立的建筑工程資料管理課程體系也受到了人們的歡迎。該課程是高職院校中比較核心的課程之一,其主要目的是培養建筑工程資料管理相關專業的學生,使其能夠迅速的對建筑工程熟絡起來,為建筑工程資料管理貢獻自己的力量。不過就當前課程體系而言,教育觀念仍然有些老舊,對比當今時代的發展顯得尤其落后,其實施環節也不成熟。對此,本文將進行以下分析。
1高職建筑工程資料管理課程發展現狀
建筑工程的數量在當今時代的發展中越來越受人關心,因此工程資料管理課程體系的重要性也日漸凸顯,目前各大建筑行業對其資料管理人員的需求也突飛猛進。但就目前關于建筑工程資料管理的現狀觀察,其教育手段相應落后,許多高職院校培養出的人才也越來越少。建筑工程資料管理相關專業的學生一代不如一代,對于實踐操作的能力差,只會基本的工程相關理論,皆處于紙上談兵的情況,因此難以勝任相關的工作[1]。產生該現象的原因,還是高職院校的建筑工程資料管理課程體系的問題,該課程體系不完善、課程內容不健全、實踐操作過少等。目前許多高職院校在進行建筑工程資料管理課程體系時,仍然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該教學模式主要以教師為主體,相對單一的傳授知識,其教學理念也相當落后,教學體系不完善,最終的結果就是導致該專業學生的理論性強,只適用于考試,而不適合實踐操作和獨立完成相關資料收集與編寫的工作。今后高職院校應跟上時展的步伐和公司崗位的需求來培養學生,綜合提高學生的理論與實踐能力相結合。這些都需要高職院校對建筑工程資料管理課程體系的重視,首先提高相關專業的意識,正確把握課程實施的重點,按照具體要求來進行施工教學,其中不單是教師的教導還需要互相的配合以及學生的實踐。
2高職建筑工程資料管理課程體系要點
2.1強調施工組織和施工工藝
在高職建筑工程資料管理課程的實施中,部分檢驗驗收的劃分、驗收程序、資料驗收總匯等要先做具體的介紹,詳細的說明施工工藝,具體強調施工組織和進度,為每個不同階段的驗收為主要目標,從而進行下一步的組織材料管理工作。課堂上的工程資料管理可以多講述一些典型工程案例,如工程吊頂、多層框架、泥磚結構以及具體施工設計等為工程單位,準確的計算好工程的施工順序,根據驗收時間點來反推應當準備的材料。首先要使學生的狀態從主動轉換成被動狀態,同時應該堅持與現場的施工人員保持密切聯系,多去現場觀察走動,并且堅持寫工程日記[2]。
2.2對驗收程序和資料的明確
除去現場施工驗收外,收集各個階段的建筑工程資料也是學習中的重點。每個步驟都有一定的特點,必須根據該工藝的特殊之處,制定其相關的材料。關于工程驗收,除了一些基礎的報驗單‘實驗報告、合格證和驗收質量檢測等,還有工程記錄、水槽檢測、閉路研究、電路相關質量檢測等等。在建筑工程資料管理課程當中,每一步的工序都需要仔細記錄和明確。跟著步驟隨著資料管理的章程形式,井然有序的進行分類和記錄。
2.3質量證明材料的及時收集
整個建筑工程中的重要資料具體分為兩類:一類是建筑材料的質量證明文件,另一類是施工過程的詳細記錄。建筑工程中使用的鋼筋、泥沙、水泥、磚頭等一些主材的質量都是經過多重檢驗取得合格證的,但是許多材料如今需要好幾回的轉售,使得合格證和檢測報告不能準時同步的交到手中。對于施工的送檢日期、材料批次等等都需要做好記錄,內容的整理更新要與之同步。
3高職建筑工程資料管理體系構建措施
3.1合理把握課程實施重點
首先,學生要掌握建筑工程施工藝與現場工程的組織能力。教師在課堂教育學生有關工程驗收的相關材料時,重要首先放在其內容的基礎章節,具體的講述如何有效的在現場進行施工以及施工的過程,更重要的是明確實施工程的重點。高職中具體的建筑工程資料管理施工課程需要把握施工的進度開始,并積極鼓勵學生管理資料。例如,教學中可以從具體案例中的混泥土結構開始,以整個建筑工程為基準,進行每個階段的劃分,以此幫助學生準備資料[3]。其次,明確各個部分的附屬資料。教學中應當注重工程的工藝,從步驟入手,指導學生要隨著工地的進步開始,記錄相關的報驗單、相關檢測以及驗收材料,以上所有材料還需要按照順序收集整理,確保準確性。教師需要指導學生及時收集相關材料并且完成相應的檢驗記錄。
3.2加強課程教學實踐
建筑工程資料管理課程作為一項高職教育課程,在進行課程的教導時,教師可以采取根據工程實例來模擬教學,模擬教學在建筑工程中是一項最重要的步驟。學生首先要對建筑工程資料的明確,同時再對工程資料的收集,其中必須確保正確無誤。除了學生自身的實踐以外,學校的硬件設計也必須能跟上學生的模擬演練,比如具體的工程案例、相關材料等,每一環的應用和管理都需要高職院校以及相關教育機構對其的重視。由于資料管理課程的實踐相當復雜,因此每個學生的分工要進行核對,并按照每一環來安排不同的任務。學生們在組織合作多次以后,對今后的綜合能力會有相應的提升。
4結語
綜上所述,高職院校中的建筑工程資料管理課程體系的構建是一項操作性、技術性以及實踐性都極強的課程。因此需要學生在多個層面的記錄管理,并且對于施工相關有一定的了解。所以該校在進行該校課程編寫和教學時,應當不斷調整最恰當的教學模式,以爭取該課程取得更好的發展,對今后的建筑工程教育工作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張妍.建筑工程資料管理課程教學方法探討[J].四川水泥,2016,(1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