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小組計劃匯總十篇

時間:2022-09-18 10:40:26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學習小組計劃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學習小組計劃

篇(1)

二、 輔導教師:安建宏。

三、 時間安排:每周星期二,星期四陽光活動時間。

四、 成員名單:參加書寫練習的全體學生。

五、 教學措施

1、精選學習內容及學習用具

選好教學教材,從基本的筆畫、結構及筆順入手,進行練習,字帖從楷書開始,歐體字帖,毛筆,墨汁,墨碟,毛氈,毛邊紙。

2、 教給正確的方法

在書法教學中首先要教給學生正確的執筆,運筆姿勢,執筆輕重的調控,,書寫坐姿,站姿等要領,其次教給學生正確的讀貼,臨帖的方法。最后就是要求學生注意書寫衛生,寫完之后毛筆要進行清洗,書寫工具要放置整齊,以培養學生的良好的行為習慣,加強養成習慣教育。

六、 具體措施

1、 提高學生的的學習興趣。

2、 落實簽到制度。

篇(2)

小組合作學習便于學生間進行交流,有助于學生獲得深刻的情感體驗,掌握與人溝通的技巧,促進學生人格的健全發展。為了增強小組合作學習的實效性,在教學中教師就要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合理分組、明確組內成員的分工、精選合作學習的內容、有效進行組織。讓每一個學生都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去,進行有效的思考,解決具體問題,實現有效的發展。要把團隊精神、合作意識的培養作為重要的目標。

二、學生方面,要合理分組,明確職責、優化組合

1、學生是一個個鮮活的個體,存在著智力、能力、喜好等方面的差異。為了使他們能最大限度的互補學習、互相幫助,發展智力,培養能力,我們一致同意在編組時采取將不同程度的同學分在一起,注意合理搭配,優化組合,使組內優劣互補,組外水平相當。小組內的搭配要兼顧男女比例,智力、能力的優劣和興趣愛好的差異。使優生帶動潛能生,共同進步。為合作學習小組開展學習競賽活動創造一個公平、公正的學習環境。

2、小組內,職責明確:程度較好的同學為組長,專門安排每個小組成員的任務、活動內容、發言順序等;中等程度的同學,一名幫潛能生解決問題,一名注意收集本組同學的意見等。為了讓合作學習迅速而有效,教師要長期培養小組成員的自覺和自主意識,教小組長如何組織本組同學開展合作學習,怎樣處理組員們不同的意見、觀點,即時歸納整理本組的學習情況等。

3、自主感悟時能讓組員做到邊自學邊思考,遇到不懂的知識點和不會的問題把它勾畫出來,通過查閱資料仍弄不懂的向本組成員請教。在學習中,能積極主動的參與本小組的學習活動,并為小組學習獻計獻策,做到提問主動、討論積極。

4、小組匯報,盡量多給潛能生機會,安排他先發言,然后是潛能生的輔導者,另一名中等生,最后是組長。在全班匯報時,讓組長指定小組里不愛說的學生發言,老師及時表揚激勵,比一比哪個小組每個同學參與學習做得好。下一次輪換不同的人代表本組同學匯報發言。小組中每個成員都要積極參與,認真傾聽,積極交流、溝通,互相支持、互相配合,做必要的讓步,還要學會學習別人、贊賞別人,在共同活動中進行評價。

二、教師方面,要作好合作學習的指導,培養方法和技巧

1、幫助學生確立學習目標,要求人人明確。制定的目標不能過多、過難,要適量、適當,要根據教材和課標要求,以及學生實際而定,要具體,具有可操作性,切忌含糊不清,漫無邊際。

2、給學生足夠的學習時間。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時,教師要給學生一定的學習時間,讓學生進行充分的閱讀、思考、討論、交流,保證學生能按時按質按量的完成學習任務。

3、在學習中還要讓學生養成尊重他人的良好品質,做到別人發言時,認真傾聽,評價自己時虛心接受,并能公平、公正、客觀地評價別人。

篇(3)

教師在運用這種教學形式的過程中仍存在一些問題。應確立指導小組學習的策略,如遵循小組學習的基本原則、精心設計小組學習的問題等。把學生組成學習小組是一種開展教學的有效方法,實踐證明,小組學習的教學策略是卓有成效的。使用這種教學策略,教師應有目的、有計劃地指導學生進行小組學習。

一、小組學習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

(一)重視形式,缺乏合作質量。在小學數學課開展小組學習的教學中,我們發現有的教師沒有精心設計具有討論價值的問題,而是隨意的、盲目的安排小組討論,流于形式。在課堂教學中將近60%的時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就座,然而只有5%的學習任務要求小組共同完成。與之相對照,學生只有8%的時間單獨就座,卻有80%的學習任務要求他們獨立完成。教師事先并未處理好學習任務與座位安排的關系,因此為學生設計的小組活動方法模糊不清,學生們收到的是混亂的信息。

(二)重視結果,忽視合作過程。小組合作學習確實能增加學生參與的機會,但是“好”學生參與的機會更多,往往扮演一種幫助的角色;學習困難的學生成了聽眾,往往得不到獨立思考的機會而直接從“好”學生中獲得信息。另一個普遍存在的現象是,“好”學生在小組內侃侃而談,而學習困難的學生卻放任自流。小組活動結束時,教師只關注小組的學習結果,由“好”學生代表本組發表觀點即可,而對小組學習過程和大多數學生的學習情況卻被忽視了。

(三)重視穩定性,忽視學生的具體性。把班級分成小組使更多的學生積極參與到學習過程中來,而且為教師觀察學生之間的互動以及學生與教學內容之間的聯系提供了機會。要把握住這個機會,教者要認識到學生是個變量。首先,小組人數是個變量,不應固定,雖然小組的人數沒有一個絕對的最少和最多的規定,但5~7個人一組往往是最佳的選擇。其次,學生個體是個變量,學生的智力、性格、家庭背景、生活經驗等是不同的。但是教者恰恰很少關注這些因素,常常采取的是固定的組員在同一時間內、面對同一教學手段、思考同一問題等教學情景下學習,致使學生的學習成為教師強迫學生達到同一教學要求的學習。

(四)重視學習內容,忽視學生的交往。小學生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交往是其成長發展社會性能力的基本要求,也是社會的需求之一。

二、指導小組學習的策略

(一)遵循小組學習的基本原則。一是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的原則。和諧的師生關系是小組學習的支持性條件,它要求在小組學習中,教師與學生之間要相互尊重,學生與學生之間應相互學習、互相幫助,形成和諧的人際關系。影響小組學習的最主要的因素是教師的態度和師生間的情感。由于小組學習便于所有學生的積極參與,因而要求教師具有包容的態度,使學生能進行最廣泛的思想交流。教師要相信學生能承擔較多的責任,應具有一種“學生和我一起學習”的思維方法。二是促進學生相互作用的原則。小組中有的成員積極提供信息,介紹資料,對觀點和信息解釋、分析論證、綜合概括;有的成員承擔管理任務,控制小組的學習過程,促使合作學習的參與者緊密配合以保證小組學習卓有成效。在小組中角色是不斷變化的,是靈活的。在小組合作過程中小組成員在不斷地成長,對合作的態度、參與合作的能力也會發生較好的變化,這種變化是小組學習所要實現的目標。三是有利于小組發展的原則。在小組學習中,教者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形成和發展小組凝聚力。這需要教師有較強的管理能力,指導小組的發展。

(二)精心設計小組學習的問題盡管由于兒童年齡的不同,所教的科目不同,教師的教學風格不同,但教師和學生之間的語言交流有40%到60%是以教師提問的形式進行的,教師平均每70秒左右時間便會提出一個提問。許多研究證明這些提問絕大部分是關于事實回憶類型的。兒童只是被簡單的要求給教師回憶一些信息,并按照信息最初傳授他們時的精確的形式。這種對事實提問的較大依賴證明在教學中語言只有非常少的成分被用于促進學生的思維,這不利于提高學生思維的深度和批評性思維的發展。因此數學課堂教學中有探索性的問題設計,對小組學習顯得格外重要。

(三)對小組學習的有效調控在小組活動情境中,由于學生各自的認知結構上的差異,思考問題角度的不同,往往會造成一定的認知沖突。然而,有時這種認知沖突只是流于一般的或是錯誤的認識;也有時候這種認知沖突會轉變成為兩派的競爭,一方試圖將其意圖、觀點強加于另一方,甚至于全組。教師應當起到一個促進者與指導者的作用,評價小組的進展情況,調節沖突,指導學生正當的討論研究。其實,一個無反應、無沖突的小組可能使教師更感到困難。這時,需要教師積極地參與到小組的討論中去,使學生理解所要解決的問題,明確所要達到的目的;通過問題和建議,使討論得以順利地進行。

篇(4)

小學數學的教學對小學數學這一學科的基礎知識積累及其應用能力提升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學生今后的成長以及學習也有著顯著影響。但是在傳統的機械化的教學模式影響下,小學數學的教學效果很難實現應有的發揮。因此,在現階段,小學數學教師應當針對小學數學這一課程的教學方法及教學思維開展有效探究。隨著我國的新課改實施,在教育這一領域上也得到了多方面革新,社會上對小學數學學習質量也越來越重視。以分組學習為基礎,進行思維對話式教學是主要通過教師,其次通過學生與文本之間的對話加以實現的,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應用這種教學方式方法,可以充分地培養學生們實際的解題能力。接下來,本文將從兩個方面來開展對這一教學方式方法的探究。

一、 以分組學習為基礎的思維對話教學方法的相關概念理解

首先,我們要了解一下什么是分組學習。顧名思義,分組學習就是有計劃,既有“度”又有“階梯”地引導學生自行分成若干小組,以小組為單位先進行探究式學習,然后小組間進行交流與溝通,再之后各個小組將討論結果在教師和學生間公布,再進行討論,然后由教師總結教學成果,對小組的討論結果進行評價,最后教師帶領學生們進行總結。也就是說,所謂分組學習,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來組成不同的學習合作小組,同時把教學任務與學生實際相結合,來以學生學習規律為依歸,促使學生們能主動探究學習。

在此過程中,我們要有效地運用思維對話,也就引出了這一概念。

所謂思維對話,重點在于要開展對話,更在于開展對話必須有思維含量以及深度。我們開展的思維對話形式主要有:師生和文本間對話、教師和學生間對話、學生和學生之間對話以及學生本身自我對話。通過這三種對話形式,無論是教師和學生,還是學生和學生,都是以知識基礎、教材文本以及教學標準為依歸,以現有的知識結構為基礎來不斷開展學習,開展改造,從而來形成新知識的過程。教師、學生要彼此傾聽,同時理解和配合,只有這樣,才能夠開展互相間的學習,從而促進共同的發展。

對話式教學,它不僅是科學教學方法,同時也是將知識觀、教學理念融到教學過程的一種藝術,從而極大地提高小學數學的課堂教學有效性。

二、如何開展分組學習的思維對話式教學

新的教學理念認為,生態課堂更能夠適應新的教學需求。生態課堂不同于傳統課堂,能夠使學生通過自主、合作,使師生思維更明晰,能夠促進彼此間的交流表達,并豐富課堂生活。小學數學的生態課堂操作中等在于通過問題誘導自主探究,自主學習,要想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有效地應用分組學習的思維對話式教學方法,從而有效達成課堂教學效果,就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1.創設情境,有效設置題

建構主義教學觀認為,同化、順應是學習者的認知結構發生變化的兩種方式或途徑。同化是認知結構在發生量變,順應是認知結構在發生質變。我們就是要通過不同情境的有效設置,讓學生有效理解問題,以得到知識同化的教學效果。

在小學數學的教學過程中來開展分組式學習的思維對話,首先教師要精心地創設情境,提出有價值的問題。要合理地創設情境,將抽象知識具體化、形象化,將枯燥內容變得生動、有趣,將沉悶課堂變得活躍從而激發學生們的學習動機,以引導學生們積極探討,從而讓他們通過真切的體驗愛上數學這一抽象學科。尤其要注意,教師創設的教學情境,必須要貼近實際生活情況,以便讓學生們產生共鳴的效果。

數學教育家波利亞曾說:問題是數學的心臟。可見有效問題的設置對于數學學習的重要性。這一我們要應用到嘗試練習法。要讓學生們通過預習了解知識點,從而更好地理解教師設置的問題與知識點的共通性,以實現知識點的有效對接。

2.通過思維對話來促進自主探究,有效解決問題

教師與學生們的對話是我們小學數學的課堂教學重點,能夠啟發學生們進行思考,從而活躍學生們的思維,以便提高學生們學習數學的積極性、主動性。例如,某學校教師在教《分數的初步認識》這一章節時,為了使學生對分數有更直觀形象的理解,設計了一個“分香蕉”的情境問題。這位教師先問一個學生:“看,老師手里有三個香蕉,要獎勵三位同學,告訴老師,應該怎么分呢?”這位學生答:“一人分一個。”教師又問另外一個學生:“那現在老師要獎勵六個人,但還是只有三個香蕉。該怎么分呢?”這位學生沉默了,其他的學生有的在搖頭,有的在思考。于是這位教師順勢引導學生們自主形成幾個討論小組,合作探討分配方案。過了一會兒,有幾個小組的學生回答:“對半分就行啦!”通過這種思維對話,學生們加強了對知識點的個形象化理解,也覺得數學這一抽象學科更有趣了。

3.總結提升,學以致用

最后,教師要通過有效的總結來促進教學內容的吸收。要注意,教師的總結可以采用豐富的形式來形成結論,既可以通過打比方來幫助學生來形成新知識結構,還可以通過與學生們的思維對話交流來形成結論,切忌“一言堂”。

教師在引導學生們梳理、歸納零散的感性知識時,要通過學生們的自我思考,形成為規律性的理性知識,從而做到舉一反三,事半功倍。美國教育家杜威也說過:教育即生活,我們的教師要牢記注意引導學生將知識點與生活實踐相結合,從而學以致用。

三、結語

總而言之,以分組學習為基礎來有效運用思維對話式教學方法,對拓展學生的綜合數學素養具有非常大的作用。隨著時展,我國新型教育逐漸呈現生機,在一定程度上對傳統教學提出了新要求。為了真正實現小學數學教育教學目標,在小學數學的課堂中,積極應用分組合作的學習策略,能提升學生的創新意識、動手能力,這是教育者們在教學中要不斷探索的課題。為此筆者將繼續努力探究,以獲得更多的經驗,從而通過創新應用分組探究教學,為國家不斷培養出更多的優秀人才。

參考文獻:

[1]蓋維秀.基于分組學習的思維對話式小學數學教學[J].當代教育科學,2013(18).

篇(5)

具體工作安排:

二月份:

1.制定本學期工作計劃,分解各年級教學內容。

2.制定《信息技術》教學常規,促進學科建設。

3.新聘教師視導聽課,教研組交流活動。

4.籌建“市小植物園”網站。

三月份:

1.組織學生電腦制作比賽,優秀作品送省參加第六屆中小學生電腦制作比賽。

2.電教設備清理登記。

3.“市小植物園”的建設和教師網頁制作培訓。

4.組內聽課,教學經驗交流。

5.組織學生參加學科課外活動。

四月份:

1.加強教學常規管理,堅持每月聽組內每位老師一節課,交流教學中的難點和解決[由網站收集整理]方法。

2.檢查教案,檢查微機室安全和衛生狀況。

3.實驗班網站及植物園網站的檢查和指導。

4.教師計算機培訓,內容待定。

5.參加市、區教研室的相關教研活動。

五月份:

1.加強常規教學管理,學科組內交流活動。

2.收集優秀學生作品,為術科藝術節展示活動做準備。

3.植物園網站建設中期評估。

六月份:

1.優秀教案、論文、課件收集評比。

2.學科組內教研交流活動,新聘教師聽課。

3. 參加術科藝術節活動。

4.參加市、區教研室相關教研活動。

七月份:

篇(6)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13)03-0013-03

結構化學課程是本科化學專業、材料化學專業的基礎課程之一,是一門研究原子、分子和晶體的微觀結構,研究原子和分子運動規律,研究物質的結構和性能關系的科學。該課程是化學基礎課中比較抽象、難懂的一門課程,需要學生有較強的數理性、抽象性、空間想象能力和理解能力,需要學生具備較扎實的化合物知識、高等數學和物理基礎。因此,多數大學生總感到結構化學理論深奧、空間操作紛繁復雜,宏觀微觀的聯系難以想象。所以結構化學的授課教師總要想盡辦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掌握基本知識以完成教學目標。

1 網絡環境下的協作學習應用于結構化學課程教學的優勢

網絡環境下的協作學習是指借助網絡及多媒體等相關技術,在教師的指導下,由多個學習者組成協作小組,共同完成某一學習任務,在此過程中,學習者借助一定的網絡交互平臺,分工協作,各司其職,互幫互助,發揮集體協同效應,共同完成任務。網絡環境下的協作學習為學習者提供了一個能使學習過程生動而豐富的環境,有助于學習者高級認知能力的發展。其教育主張與我國當前倡導的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的教育思想具有基本的一致性。這已成為數字化生存環境中越來越受歡迎的嶄新學習形式。

網絡的開放性、自主性、虛擬性和鏈接的非線性為學習者的個性化學習、自主學習創設了一個良好的學習“情境”;網絡的交互性和共享性便于“會話”的開展;網絡資源的豐富性和知識呈現的多樣性有利于協作者的“意義建構”;而“協作”發生在學習過程的始終,在協作的過程中,對學習資料的搜集與分析、假設的提出與驗證,學生不斷反思自己的思考過程,把對事物的各種理解進行組織或者重組,有利于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和知識更新的掌握。

下面介紹網絡環境下的協作學習應用于結構化學課程教學的優勢。

1)充分發揮計算機網絡媒體優勢,激發學習興趣,進行基于網絡的自主探究和協作研究,提高學習效率。結構化學基本內容涉及許多抽象的空間問題,學生對復雜的二維視圖和剖面圖往往一籌莫展,形不成立體的感覺,參看掛圖和實物模型也常常弄不清楚其中的原理變化。傳統的教學方法讓學生感到枯燥無味,且難以理解原理與結構之間的內在聯系。因此,教師可以充分發揮計算機網絡媒體的優勢,一方面將抽象概念形象化,利用ChemOfice、Flash、3D MAX等軟件制作分子結構圖、動態圖片和三維立體變化模型,模擬原子、分子等的結構和變化機理,使抽象的三維空間變得直觀化,以生動、形象、清晰的畫面向學生展示出分子結構模型等,通過幻燈片放映還可以使學生在最短的時間獲得大量知識;另一方面,學習材料放置于學校網絡教學平臺,使學生隨時隨地進行基于網絡的自主探究和協作研究,提高學習效率。

2)協作學習可以有效促進學習的主動性、創新性,使學習更加全面深化,有效加強結構化學理論學習的深度。結構化學是一門理論性較強的學科,如何使學習突破理論學習的瓶頸,進行學習的深化是教學的難點。通過采用協作學習與在學習過程中對傳統教學組織形式即課堂啟發式教學進行更進一步的補充,有效促進學習的主動性、創新性。在小組協作學習中,學生成為主體,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為學生創設了一個能夠充分表現自我的空間,使每個人都有表現的機會,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性和獨立性。小組成員在小組內進行充分的語言、思維、膽量的訓練,通過相互交流,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彼此尊重,共同分享成功的快樂,使每一個學生進一步表現自我、認識自我、發現自我,從而逐步培養學生主動與人交流、形成獨立見解的意識。

同時,通過網絡,學習者可以實現范圍更廣和質量更高的協作式學習。通過網絡討論,還可以學習他人使用網絡的方法和技巧,促進學習者高層次信息能力的培養;網絡既可以實時也可非實時地進行交流,突破了時空的限制,避免了學生固定時間面對面交流的弊端。可以說,在網絡環境中,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的交流、協作和競爭得到真正體現。

3)可以充分發揮計算機網絡媒體的優勢,便于學習者之間更好地交互,提高了溝通效率,有助于學習者之間進行更為有效的信息組織。傳統的課堂班級式教學是集體化的教學方式,無法適應人的個性和特點,學生始終處于被動的學習環境中。利用網絡協作學習,學生可參加各種類型的專題討論組,對感興趣的問題進行自由討論和發言,發揮各自的特點,相互爭論,相互幫助,相互揭示或進行分工協作,最終通過討論達到一致的答案,這就使得課堂學習、小組討論和協作學習等教學方式交互輝映。通過協作學習,成員之間相互協作,取長補短,培養了學生善于聽取別人意見、樂于助人的良好品質。

4)通過計算機網絡促進小組中相互交流,可以培養學生的信息能力、學習能力和社會交往技能。協作過程中的既分工又協作,資源共享擴大了知識面,培養了團體協作的精神,而協作精神被認為是21世紀人的一種必備素質,有助于學生適應班級教學以外的校外學習與遠距離學習,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終身學習能力。

5)學生學習由被動變為主動,可以充分發揮學生主體的發展作用。在借助于計算機網絡的協作學習中,教師更多的作用是“向導”和“監控者”,而學生可以充分地自主學習,學生的學習態度是能動的。基于網絡的小組協作者,對教師所發表的問題,可以實時或非實時地把各自的看法發到討論區(或互發郵件等),也可以對別人發表的觀點進行質疑,提出自己的觀點或看法,還可以通過互聯網搜索與這一主題相關的論證材料來論證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在討論或爭論中進行意義建構。

2 網絡環境下結構化學課程協作學習的教學設計與實施

目前對結構化學整門課程內容都采用自主性學習的教學方式是不合適的,因此必須挑選部分學生較容易理解的、與實際應用關系較密切的內容進行試驗,逐步探索基于網絡的小組協作學習模式,使教師和學生逐漸擺脫傳統教學方法的束縛。筆者挑選了“分子對稱性”課程中30%的內容在應用化學專業2009級本科學生中進行了基于網絡的小組協作學習模式和設計的試驗。

分子對稱性是結構化學課程中的一章,是基于分子的空間結構對分子進行分類,是研究化學基本問題——“結構與性能”關系的重點。

首先,這一章涉及許多抽象的空間問題,學生對復雜的二維視圖和剖面圖即使參看掛圖和實物模型也常常弄不清楚其中的原理變化。如何進一步改進教學方法,促進現代信息技術在該課程教學中的應用,具有現實意義。

其次,就是將對稱性的概念應用到微觀的分子上,由于分子空間結構的復雜性和對其進行幾何處理的困難,學生在學習這部分內容時常常無所適從,很難從幾何學中的點、線、面等基本幾何元素出發,找出形狀各異的分子幾何要素。

最后,一個難點是分子點群概念的引入,很多學生會覺得繁瑣,難以記憶。

下面這個關于“分子對稱性”的教改單元是在網絡環境下應用協作學習模式的具體實例,其主要目標是讓學生通過學生組成團隊進行面對面、網絡相結合的基于問題的協作學習方式,了解和掌握基于分子的空間結構、分子對稱性、分子點群,加強培養學生較強的空間想象能力和理解能力,需要突破教與學的瓶頸,取得較好的學習效率和學習效果。

具體三大主題的教學內容,每個主題3個學時,進行三輪的行動研究,采用一體化設計的思想:

第一主題:對稱性概念與分子的對稱性;

第二主題:分子點群的種類和確定;

第三主題:分子對稱性與分子的物理性質。

1)創設情境,進行重點、難點的啟發式教學,層層深入,步步鞏固。教師利用已經完成的網絡課件課堂集中講授知識框架,進行重點、難點的啟發式教學,適時地利用多媒體和網絡技術,將一些抽象的、難理解的分子和它的對稱元素(如對稱軸、對稱中心、對稱面)以及相應的對稱操作(如旋轉、反演、反映等)采用三維立體變化模型形象、直觀呈現,幫助學生高效地理解模型的結構和對稱原理,加強認知和應用的深度,從而增強教學效果、提高教學質量。課程立體化網絡資源方便學生隨時隨地進行基于資源的自主學習和協作研究。

2)提出協作研究問題。組織學生根據所關心的問題進行科學選題,提高協作有效性。協作研究問題的選擇要從已知與未知的知識聯系中引出問題;在重點與難點處制造問題;在理論與現實的結合點尋找問題。選好協作的主題后,要對這一主題進行科學的教學設計,提出完成這個問題的具體要求、方式和步驟。如表1所示,每個小組的研究題目分別獨立,但在三輪行動研究中保持研究的延伸性和針對性。

3)創建協作小組,明確任務分工。學習小組的組建是協作學習活動順利開展的前提。教師要對學生的分組進行認真研究設計,遵循“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使各個小組總體水平基本一致,以保證各小組開展公平競爭。每組6人,分為8組后,教師進行協作學習的學法指導。如第一主題任務每組要求找3個分子,將其所有對稱元素標于分子上。明確的學習目標和責任分工是進行小組協作學習的關鍵要素。各小組推選出一名組長,組長組織成員討論主題,并明確成員分工,責任到人,幫助小組其他成員共同達到預期的協作學習目標。每個成員明白各自應該承擔的角色,掌握各自所分配的任務,分工協作,使協作學習有序有效地進行。如選擇搜索能力強的學生負責選材,選動手能力強的學生負責制作,選口頭能力表達較好的學生負責最后介紹本組作品,整個過程由組長負責。

4)協作過程進行以問題研究為主的混合式團隊協作學習,達到問題解決,進而進行團隊協作研究成果展示。

以問題研究為主的混合式團隊協作學習主要包括:

①學生利用網絡資源和教師提供的網絡教學資源以研究問題為核心進行自主探究學習;

②進行面對面與網絡環境相結合的基于問題的小組協作學習;

③進行基于網絡資源利用的團隊協作研究;

④進行團隊研究成果展示。

在學習過程中每一個學習者都應該明確自己的任務,在線討論、進入虛擬實驗室、網絡查資料、匯總、深度討論和形成研究報告。教師引導分別對各小組的結論進行分析,指出好的地方和不足之處,對學生提出要求和給予鼓勵。小組形成課題總結,給出正確結論,完成研究性學習報告,以網頁或小型專題網站的形式進行匯報和在線答辯。

5)小組間互動上采取小組競爭回答機制,達到多元化建構知識、共同學習的目標。如第一主題的對抗學習要求找到某一分子的所有對稱元素,但并不公示,向其他3組學生提問,回答采取競爭機制。其他研究小組的學生按照教學目標的要求和教學計劃,自主瀏覽該小組的研究課題,可提出問題進行討論、辯論和答疑,進行對抗式學習。教師發現疑難問題給予適當輔導。學生根據討論和反饋意見,修改補充、完善研究性學習報告。上述過程還可通過該課程的網絡教學平臺上的論壇進行。

6)實時評價與多元評價相結合,總結反思,整合多元觀點,促使協作知識多維建構。小組協作學習作為一種教學活動,當然也要教學過程的管理,即對小組協作學習進行指導、監督、檢查和考核。評價與反思是網絡環境下小組協作學習的一個重要環節。對學生的評價應體現評價主體的多元性和評價的發展性,即堅持以評價學習的過程為主,以對小組協作整體評價為主,小組評價與個人評價相結合的原則。在整個過程中教師進行實時點評和總結。教師可結合學生報告展開對學習內容的提問,并對其論據是否充分、論點是否切題,條理的有序性、結論合理性等方面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總結評價。學生最終形成對知識綜合、多維、協作建構,強化科學的知識體系。

3 總結與體會

協作學習具有驚人的潛力和無窮的魅力。物理學家海森堡說過:“科學根源于交談。在不同的人協作之下,可能孕育出極為重要的科學成果。”小組協作學習是現代教育的一種重要教學組織形式。網絡環境下基于問題的協作學習,既可以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研究能力、團體協作精神和創新能力,還可以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小組協作學習不僅注重競爭,而且注重協作,把具有刺激作用的競爭與具有促進作用的協作雙方協調起來,從而展開實質性的討論交流,實現促進性互動,培養學生的協作精神和競爭意識,激發學習興趣,讓學生感受不同的思維方式和解決問題的策略,有助于因材施教,彌補差異教學的不足,使每個學生都得到發展,形成以學生學習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從而促進教學效果的優化。

參考文獻

[1]趙海霞.Web環境下的協作知識建構[J].現代教育技術,2012(11):110-116.

[2]趙海霞.網絡環境下基于問題的協作知識建構設計與實踐[J].中國電化教育,2013(1):87-92.

篇(7)

中圖分類號:G71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1422(2016)01-0059-02

為了實現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2015年深入推行以學生登高計劃為載體的高職學生職業生涯導師制。所謂以學生登高計劃為載體的高職學生職業生涯導師制,是突破現有的自然班/教學班界限,按照學生綜合測評成績、學生身份、高低年級等要素重新編排班級,各班安排一名指導老師,以學生登高計劃為載體,組織學生實施職業生涯規劃和登高計劃,并對不同群體實施分類指導,同時可以實現不同類別的學生之間的相互幫扶、相互影響,共同進步。

一、職業生涯導師制的組織實施情況

經過多次論證,確定了“深入推行以學生登高計劃為載體的高職學生職業生涯導師制的實施方案”,并組織實施。

(一)成立組織機構

為了使職業生涯導師制順利開展,成立工作領導小組和工作執行小組。工作領導小組負責職業生涯導師制的全面工作,制定相應的活動方案、指導工作手冊和組織評價考核等。工作執行小組以黨支部/教研室為單位,以所管轄的學生為主,做好師生分配,組織、協調和監控所管轄的教師開展落實學生職業生涯導師制的情況,以及各項指導工作,并及時向系部匯報組織情況等。

(二)指導運行機制

1.規定開展活動次數。職業生涯導師每三周至少組織開展1次活動,每學期不少于6次,具體情況結合實際指導而定。

2.以黨支部/教研室為單位,結合教科研工作和學生實際,組織安排好導師和學生。

3.運行原則:教師主導,學生主體,師生互動。

4.備課原則:老生被動備課、新生主動備課,分類指導。

5.導師組織學生填報《學生登高計劃書》,并根據學生實際情況認真填寫《學生職業生涯導師工作指導手冊》,主要含《學生職業生涯導師指導任務書》(詳見表1)和《學生職業生涯指導的工作進度計劃表》(詳見表2)等。

6.在指導過程中,導師要準備充分,指導形式靈活多樣,載體內容健康向上,手段豐富多彩,盡量使用現代多媒體技術。

二、靈活多樣的指導模式

在組織實施過程中,為了提高高職學生參與職業生涯導師制項目的積極性和熱情,提升指導工作效率和效果,采取了靈活多樣的指導模式。

(一)分類指導,針對不同人群,采取不同指導方式

就成績而言,對于學習成績比較差的學生,要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而對于學習一般的學生,從學習方法方面加以引導;對于學習成績好的學生,鼓勵他們參與專業技術社團活動,進行專業引導、強化訓練以及參加各級各類技能競賽。

就不同年級而言,對于一年級的學生,要注重學生的角色轉換,學習方法改變以及學習興趣的培養,崗位的認知等;對于二年級的學生,要注重學生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學習,崗位能力和職業核心技能的培養;對于三年級的學生,注重專業技能的拓展,崗位能力的實踐,就業技巧的指導等。

(二)課內指導與課外指導相結合

所謂課內指導,是授課教師利用課前10分鐘,與學生分享當前熱門話題、專業動態、學生思想動態等;課外指導是指導老師利用課余時間專門組織學生按照職業生涯指導規劃設計的內容進行指導。

(三)教師指導和學生之間相互指導結合

所謂教師指導是指每個班級安排一名教師負責,指導學生做好職業生涯規劃;學生間的輔導可以實現高年紀輔導低年級,綜合測評好的學生輔導綜合測評差的學生,學生間相互取長補短,相互幫助,共同提高。

(四)座談會、講座、參觀等相結合

根據不同的指導內容,采取座談會、講座和參觀等靈活多樣的指導方式。邀請一些專家開展當前專業動態的講座;召開座談會了解學生思想動態;組織學生參觀實習、實訓場所使學生了解實物設備、生產工藝流程等,提高感性認識。

(五)理論和實踐指導以及其他輔導相結合

職業生涯規劃輔導除了輔導專業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外,還要輔導學生感興趣的領域,當然還要關注學生的思想動態、情感空間和生活等。

三、組織評價和分析

設計《職業生涯導師制的評價表》,如表3所示。組織學生填寫《職業生涯導師制的評價表》,經過匯總,評價結果為:(1)對導師及其指導工作的評價,滿意率為100%;(2)對導師制項目的評價,支持率為98%,不支持僅為2%;(3)學生自我評價,滿意率為99.6%。從評價的結果來看,參與職業生涯導師制的學生對職業生涯導師制、導師、導師的指導工作以及自身評價都比較滿意。

四、實施效果分析

(一)增進師生、學生之間的友誼

在學生學期總結中,提到最多的就是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交流更加深入,敢說真心話,達到了相互學習、相互幫助、共同提高的效果。

(二)課堂紀律有所改善

個別學生愿意敞開心扉,特別是后進學生,愿意與導師深入交流,然后逐步改變:從曠課、遲到到按時上課,從上課坐后排逐步到坐到前排,從上課玩手機、睡覺到認真聽課,等等。

(三)學生的學業成績有所提高

有的學生登高目標很簡單,就是從不及格到及格,提高學業成績的及格率,而學習較好的學生則把提高學業成績優秀率作為目標。經指導后,學生學業成績的及格率和優秀率比上學期學業成績都有所提高,有的課程學生學業成績的及格率高達100%。

(四)開展職業生涯導師制,引導學生做好畢業規劃

1.畢業后,你想干什么?你能干什么?針對這一問題大部分學生進行了深入思考,有的學生認為要認真學好剩下的專業課程,選擇專業對口的工作;有的選擇市場營銷工作;有的選擇從事會計助理工作;有的打算應聘關于畫報設計與活動策劃的職位;有的選擇創業;有的參加專插本考試,等等。

2.指導學生到應屆生求職網、校園招聘等網站了解職業崗位信息,有針對性地提高相關知識和技能,然后進行專業學習輔導,做好就業的知識儲備。

3.指導即將畢業的學生如何制作個人就業簡歷,面授就業和面試技巧等。

(五)其他方面

指導學生閱讀《苦難輝煌》《滄浪之水》等正能量書籍,并撰寫讀書心得體會,養成讀書、學習的好習慣。還有部分學生堅持參加體育運動,積極鍛煉身體等。

五、結束語

通過開展以學生登高計劃為載體職業生涯導師制的項目,首先實現了全員育人、全方位育人、全過程育人目的;同時為師生和學生之間創造了深入交流、學習和相互幫助的平臺,促進校風、學風、班風和舍風建設,為學生就業做好指導規劃,實現學生、教師、系部和學院共贏的局面。

參考文獻:

篇(8)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5)04(a)-0170-02

化學是研究物質的結構、組成、性質和變化規律自然科學,是基礎學科之一,它的應用性非常強。有些同學在學習這門課程時,感到不同程度的困難。結合個人的教學體會,下面談談如何學好這門課程。

(1)關鍵問題要在關鍵時間段來解決。首先要把基礎知識掌握牢固。如果連元素周期表,化合物,化學方程式,反應式都弄不明白,那學好化學就是空談,學好化學必須掌握住:①元素,沒必要背元素周期表,把課本上的記住就行,初中生要記住元素名稱,怎么寫化學式,原子量是多少,可以形成幾價化合物等等,最好是按體系記,就是有相似性質的元素一起記,比如鹵素。②化學式.只要元素都記住了,那么它們在一起形成的化合物自己也就會寫了,當然,一種元素的化合物有很多,這就需要靈活掌握價態的知識,元素的價是很重要的,對你判斷化合物的種類,寫化合物的反應式都很有用。③反應式.掌握價態可以從記反應式中練習,老師把教材常用的反應式寫在一張大紙上,讓學生背,背不是死背,而是看其中的規律,然后記規律,反應式中舉一反三這個作用最明顯了。當然,有很多的同元素的化合物,這就需要靈活掌握知識,化學價是非常重要的,對判斷化合物的類型,反應類型寫化合物是有用的。

(2)重視課本經常預習,教材起著基礎作用和示范作用。教材,是知識和方法的重要載體,是高中入學考試的一個主要來源,高中入學考試主要考察教材處理,擴展和轉向。因此,教材是必不可少的,要重視教科書,通過教科書可以獲得基本化學知識,教材是最好的老師,遇到障礙,通過課本知識發現缺陷,提高知識的鏈接。當然,基于從書本上學習,掌握教材,逐步挖掘教材實例和潛在的功能鍛煉,通過類比,延伸,擴大獲得一些新的問題,鞏固基礎知識。此外,我們還應注意新舊知識的聯系,有意識地建立課本知識網絡,建成容易理解的整體框架,形成合理的知識結構,以不變應萬變,將有助于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以教材為主線,了解教材的內容,上課認真聽講,這是基礎的基礎。因此,做到課前課后分別做到預習和回味,經常閱讀,必須善于閱讀課本,在關注主要內容的同時,對小字部分和一些圖表和選學內容也要引起重視,這些內容有對加深主要內容的理解有好處,能拓寬知識面。課外閱讀要邊閱讀邊思考,力求解決在課前課中的疑惑。“選讀”指的是有目的性的閱讀那些認為重要的或不好理解的內容。同時,通過各種形式的閱讀,也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初中化學內容與現實生活具有密切的聯系。這就要求我們在學習化學應與生產生活實踐聯系在一起,從中發現化學知識,這樣就可以對學習更感興趣,越學越想學,越學越愛學。

(3)勤預習,做好課堂筆記,推進課程的理解是學習化學的關鍵。因此,學生可利用暑假化學教材先看看,也許一本化學教科書,充滿機智和幽默的表演將深深吸引學生。上課之前還必須準備預習,除了認真閱讀新課,把不知道的知識點做標記,并嘗試做課本上的練習題。如果不預習很難去聽講座,預習后將大大提高課堂效率。初中化學教學比較繁瑣,主要的重點內容要仔細聽,并在課堂上做好筆記,有效地防止走私,課后及時復習,鞏固重點。然而,課堂筆記必須記住教材中的重點和難點,記筆記要以不影響聽老師講課的內容為前提。化學課程多實驗多概念,計算的符號,也是很多。初中化學是化學的入門課,打好基礎是關鍵。必須課前預習,在預習時,除了認真閱讀新課,在不懂的地方做標記,并嘗試在教材上面做練習。把遇到的疑問,困難帶到課堂聽課中,課堂效率將大大提高。通過預習新生學化學時感到很大的興趣,如果不感興趣將是“學習化學是非常容易理解,不容易記住,很難理解,不會做”,從而徹底失去學習化學的動力,其實學習化學與其他學科一樣,只要掌握學科特點,掌握科學的方法,可以達到良好的學習效果。

(4)教師是課堂的設計師,在新課程下課堂教學的學習者,沒有經驗參考,沒有現成的教案,所以應不斷的充實自己,加強學習,從這個意義上說,教師是學習者,通過不斷學習能最大限度地回答學生的問題,提高教學水平。在課堂中,教師應發揮重要的作用,提高學生學習動力。及時的肯定,鼓勵,適當的評價,能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培養學生渴求新知的動機,增強學生的競爭意識,具有啟發和指導作用,是課堂教學的指揮棒。教學中應掌握學習的方法和策略。根據“少教多學,六通”的要求,讓中學的學生,學習更加自主。自主學習,合作探究,點撥學生等。學習情境創設的重要性,充分利用活動討論,調查研究,家庭小實驗提高實驗教學中的參與機會,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加強小組合作學習,教學資源的有效利用,豐富教學內容,開展競爭,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加強學習方法的指導,自主學習,獲取新知識的課堂指導,自主探究,合作的方式通過課前,能及時了解學生動態,加強課后鞏固新知識,提高學習能力,是一種更有效。教學計劃的實施措施。①注重課堂教學組織,突破難點,把握重點,落實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積極做好學生思想教育工作,確保教學任務的完成。②是積極做實驗,教師演示學生的實驗,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觀察。③及時復結,各學科知識組織成知識點,知識結構為線,“知識網絡”教學生記憶知識的方法,如聯想記憶,歌訣記憶等。④審查方式靈活,可以采取靖江,談論的方式。也可以使用實驗,聯系方式,也可以采用課內外相結合,合作探究模式。

(5)及時做課堂的概括和總結。每次考試后。考試成績已成為既定的歷史。重要的是,從化學試卷的錯題,我們可以學到很多知識,通過學習這些錯題,把知識缺陷降到最低。但如何進行誤差分析,值得研究。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一些教師只要求學生寫下來,但是我認為有些片面。測試誤差主要是由知識或能力不足造成的,知識的缺乏導致錯誤只要回歸課本,就可以迎刃而解。問題我認為能力是沒有必要記住,記住沒用,但可以類比,只有與已知的比較,了解,掌握方法,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勤記、及時復習在課后,作業認真完成,是學習化學的一個重要環節。復習可以鞏固課,幾周后,單元復習,章節復習,全面審查等。該方法回顧分為復述聽寫,鏈接,等等。只有通過多次復習牢固掌握知識。在目前的中學化學教材中的50或60的基本概念,需要的元素符號知識已超過20,有許多化學式,化學方程式等知識。記憶化學元素是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他們中的大多數都是學習化學的基礎,如果沒有記憶,會越學越困難。化學方程式的每個知識點要清楚,所謂的基礎不穩,一切都是沒有用的。做題不能只求數量也得要質量,試想想,什么樣的知識可以用在這樣做之前,不要走彎路,自然效率也得到了改善,做好反思,看看解決這一問題的過程中學到了什么知識,如何解決其他類似的問題,最好是從一個事實推斷出其他的東西。有數據選擇,要精不要多,兩或三套足矣,以綜合性較強的“VCM仿真實驗”,幫助探究性學習思維的鍛煉。

(6)了解化學實驗的重要性,分析問題的能力。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試驗。首先,每一個演示實驗仔細觀察老師在課堂上。其次,是實驗班的好學生,必須做好課前準備,實驗目的,原理的理解和操作步驟。他不是一個旁觀者,動手實驗,實驗對象在高中,事實上,不是很多,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是少數,實驗題都是高中的一些實驗,過來過去,做一些小小的改變,實際上是相同的。但實驗課題主要是關于細節,實驗現象,如:放熱反應,吸熱,降水是否平整,顏色的變化等,抓住變化的小細節,可以做得很好,但前提是把握細節。例如:物理性質(顏色,密度等),化學(化學反應,反應析出等現象,顏色的變化等)。所有的知識或初中化學考試的基礎,所以更需要的是把握細節。同時,學生應該以教材為基礎,注重知識的關系,尋找記憶的有效方法。知識分布廣泛但也有規律,是化學元素周期表。不了解問題必須及時問老師,這樣在研究中不保留障礙,沒有留下任何疑問,為以后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另外,還要注重新舊知識的聯系,有意識地將課本知識網絡化,這樣便于把握知識的整體框架和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生成一個健全的知識結構,以不變應萬變,定然會有助于解題能力的提高。

總之,在化學教學中,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為化學課創設有趣、科學的學習氛圍,把學生學習化學的積極性調動起來,為達到有效的課堂教學效果而努力。學無定法,每個人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制訂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

參考文獻

[1] 房艷芳.初中化學教學中問題解決的教學策略[J].文理導航(中旬刊),2013(9):41.

篇(9)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11)08-0036-04

小組合作的探究學習,是指教學過程中,以小組為單位,以問題為載體,通過創設情境或途徑,引導學生自主分析、處理信息,感受和體驗知識的產生過程,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科學素養的一種學習方式。小組合作學習在改善課堂氣氛、大面積提高學生的學業成績、促進學生形成良好非認知品質等方面實效顯著,很快引起了世界各國的關注。加拿大、以色列、德國、澳大利亞、荷蘭、日本等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中小學課堂教學廣泛采用自主互助學習,被人們譽為“近幾十年來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學改革”。我國于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陸續開始這方面的研究。

南京市自2005年起推行小班化教育教學實驗。在小班化教育教學實驗推進過程中,小組互助合作的學習方式成為課堂的基本要素。筆者所在的學校從2006年起成為小班化實驗校,筆者所在的化學教研組在探索初中化學小班化課堂模式、變革學生的學習方式等方面做了較深入的研究,其中小組合作學習是我組的重點課題。筆者通過問卷調查、隨堂聽課及自身的教學實踐等渠道發現,由于教師缺乏對合作學習精神實質的正確把握――很多時候只是表面化、形式化地理解其意義,化學課堂中小組互助合作學習的實效性沒有得到彰顯。具體來說,問題主要表現為:

1、合作頻率過多。教師為了讓學生廣泛參與,往往一有問題,不管合適與否、難易如何,都要學生合作討論。過多的小組合作會造成:(1)由于沒有根據不同類型的教學目標而采用合適的學習方式,學習效果達不到預期目標。同樣,由于學習方式單一,學生逐漸感到厭倦。(2)一些沒有思維容量的問題充斥在討論中,教學時間大量浪費。

2、合作前學生缺乏獨立思考的時間。問題一出現,教師不引導學生認真思考,就組織小組討論。學生要么坐享其成,要么人云亦云,根本無法提出真正意義上的贊同或反對意見,也無法做到吸取有效的成分修正自我的觀點。這樣的合作學習在無意中剝奪了學生獨立思考、自主學習的機會,有悖于合作學習之真義。

3、學優生在小組中處于主宰地位,承擔了主要的職責,學困生則處于從屬或被忽略地位,無形中失去了思考、發言、表現的機會,在一定程度上被變相剝奪了學習的權利。

4、教師處于學生小組活動的邊緣。當學生在進行小組活動時,教師采取放任或半放任的態度,無暇顧及合作活動的進程。這就忽略了小組活動中完成任務的過程質量,同時忽視了討論過程中生成的資源。

5、教師指導的分寸把握不當。有些教師在合作學習前進行大量的指導,細化到每個環節,希望學生能順利完成合作,獲得成功。這樣,學生往往缺乏興趣和深層的思考。有些老師則相反,沒有任何指導和提示,放手讓學生做。這樣,學生做得很起勁,久而久之則容易失去探究的信心和樂趣。

6、缺少對合作學習的有效評價。在合作學習中教師過多關心學生合作探究的過程和結果,忽視了對學生合作意識、能力、習慣等方面的評價,不能很好起到激勵作用。有些教師對小組合作只給予即時的或口頭的表揚和鼓勵,而忽視了對小組長期的關心和評價。有些教師對學生的回答缺少批判性的引導,從而導致學習的效率不高。

為此,本人所在的化學組進行了相關的理論學習。約翰遜兄弟的群體動力理論認為:當人聚集在一起完成共同目標時,相互團結,相互依靠為個人提供了動力;學習動機是借助人際交往過程產生的,其本質體現了一種人際互動,建立起積極的彼此依賴關系。激發動機的最有效手段,是在課堂學習中建立一種“利益共同體”機制,這種“利益共同體”可以通過合作性的目標結構、學習任務分工、學習資源共享、角色分配與輪換、責任到人與集體獎勵等方式實現;如果學習不能把所學的知識和技能應用于與他人的合作互動之中,那么這些知識和技能都是無用的,這種教育都是失敗的。

約翰遜兄弟還認為:任何一種形式的合作學習方法,有5個要素是不可缺少的。它們是:(1)積極互賴。要求學生知道他們不僅要為自己的學習負責,而且要為其所在小組的其他同伴的學習負責。小組成員之間是沉浮與共、休戚相關的關系。(2)面對面的促進性相互作用。要求學生進行面對面的交流,組內學生相互促進彼此的學習,以達成功。(3)個人責任。要求每個學生都必須承擔一定的學習任務,并要掌握所分配的任務,分工明確,責任到人。(4)社交技能。要求教師必須教會學生一些社會交往技能,以進行高質量的合作。(5)小組自評。要求小組定期地評價共同活動的情況,檢討小組活動情況和功能發揮程度,以保持小組活動的有效性。

針對當前化學課堂教學中小組合作存在的種種問題,基于約翰遜兄弟的理論,為使化學課堂的自主互助合作更加有效,也使學生得到更全面、更有效的鍛煉,筆者對構建有效的小組互助合作學習方式的策略進行了研究。具體操作策略如下:

一、靈活多樣的分組方式,確保組內人人擔責

在當前化學課堂教學的合作學習中,常出現個人責任不明確,小組中個別成員承擔大部分甚至全部問題,而某些小組成員無所事事,或者成績差的學生所提出的見解和貢獻常會被人忽視等情況。這就要求教師不能只設計一個問題或完成一項作業,而要盡量設計有聯系、有梯度的一系列問題,使每個學生在小組中都負責承擔獨特的一部分任務;也可將學生按照層次分為“基本組”、“專家組”等,分配給他們不同的任務。我們還改進評價方法,使學生各自為他們的學習負責。為了解決小組活動的效率問題,我們主要采用一對一的小組活動形式,將課堂中80%甚至更多的問題,交給二人小組完成。如二人互相批改作業、解決疑問;只有遇到一對一解決不了的問題時,才交由三對三的六人小組來解決。這時就要做好分工,設輔導員、檢查員、記錄員、提問者、材料管理員、總結者等,但這些角色不是固定不變的,每隔一定時間,小組角色要互換,而且倡導組內互助。同時,為讓同學們有責任感,要定期評價小組的業績,讓小組變成一個單位,讓每個成員都有一種集體榮譽感、責任心――從而幫助有困難的學生解決問題,同時從其他小組成員那里學到好的方法。通過這些策略激勵學生,大大提高了效率問題,同時也減輕了教師的負擔,提高了教學質量。

當然,小組互助合作學習并不是弱化或邊緣化老師的作用。在學生進行小組學習時,教師首先應發揮組織者和引導者的作用,設計好小組討論的問題和活動的要求;在小組深入開展合作與交流時,教師又應成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和合作者。為使小組學習富有成效,教師必須置身于學習小組中,適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有效的指導與調控。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采用一種友好的、建設性的態度和行為,既不能過多地干預學生的學習過程,又不能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袖手旁觀。在指導學生共同完成對新知識的總結和應用時,教師更多地應是一個指導者。教師需要傾聽學生的總結發言,給予及時的反饋和建議。比如回答學生提出的問題,幫助學生總結和概括發現的結論,提供應用知識的情境。

二、變革課堂結構,確保組內人人滿足

小組合作學習方式實行初期,我們發現學生經常是“課上熱熱鬧鬧,課下什么都不知道”,課堂的有效性沒有得到彰顯。研究后發現原因在于課堂上教師僅僅重視了教學的縱向結構,保證了教學基本環節的落實,卻忽視了教學的橫向結構,教學環節的設計沒有結合教學內容、教學要求,學生的“個人獨立學習、成對學習、小組學習、全班統一學習”等學習方式不能科學地有機結合。

于是筆者帶領我校化學組成員進行了備課的改革,即在教學設計時對課堂的橫向結構――變革學生的學習方式進行了深入的思考。實踐過程中我們發現:要重視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在小組學習中的作用。一般情況下,合作學習旨在通過小組討論、互相啟發,達到優勢互補、解決個體無法解決的疑難的目的。但是合作學習必須建立在獨立學習的基礎上。“既然所有這些合作學習的類型都采用了一定數量的獨立學習,那么你也要善于促進學生的獨立學習。”學生要參與討論,參與探究,必須要有自己的見解和前認知能力作為基礎,而個體的獨立思考是無法由別人或小組來替代的。只有在學生思考到達一定的程度時再展開討論,才有可能出現一點即通、恍然大悟的效果;也只有在此時展開討論,才有可能出現觀點交鋒、思想碰撞的局面。因此教師在組織學生參與討論或探索之前,一定要留給學生一定的獨立學習思考的時機。

我組的實踐表明:以發展學生思維能力為中心的教學(如常見的習題課等課型),在思維訓練的關鍵環節,先采用“全班個人獨立學習”的方式,然后采用“成對學習”或“小組學習”,最后實施“全班統一學習”,一般效果較好。以訓練基本技能為中心的教學(如:化學方程式的配平等知識點),可以先采用“全班統一學習”的方式――由教師講解、對個別學生示范訓練,然后再采用“全班個人獨立學習”的方式――讓每個學生獨立練習,最后再采用“成對學習”的方式――讓每個學生把習得的結果表達出來。

三、形式多樣的實驗探究,確保小組內人人提高

化學是以實驗為主的科學,實驗探究是化學學科最重要的探究形式和最主要的學習方式。在引入新課、師生共同認定學習目標后,先由學生獨立思考,設計實驗方案;然后小組交流設計出可行性方案,在全班加以展示,老師則引導學生分析方案在原理上是否成立,有無知識性錯誤,儀器的裝配上是否簡單實用,操作上是否安全,是否對環境造成污染,藥品來源、經濟上是否可行;最后選出最佳的實驗方案,并進行實驗驗證。實驗方案的設計過程,是探究性實驗的主要過程,是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的過程。如《質量守恒定律》這節課,在引入新課說明本節課的目標后,老師提出問題:“根據你對自然界和日常生活各種熟悉的化學變化的觀察,你覺得生成物的質量與反應物的質量相比較,會存在怎樣的關系呢?”在學生回答出各種關系后,老師再次提出問題:如何用實驗驗證我們的假設,實驗的大致思路是什么?對此,學生先獨立思考自己的實驗思路,然后小組進行充分的討論、交流。選出可行性實驗思路后班級展示,選出最佳實驗思路,依據學生的實驗思路,用兩個典型實驗進行驗證。稱量的過程由學生上臺演示,老師在旁進行指導,并明確其他同學的觀察任務。在理論分析質量守恒的原因時,老師可給學生事先準備一些水分子模型,讓學生自己通過水分子的拆、分,分析得出化學變化前后原子的種類、數目、質量不變,因此一切化學變化都遵循質量守恒定律。當學生完成達標測試后,再進行小組交流,要求學生不僅僅統一答案,還要反思運用質量守恒定律應該注意哪幾個方面的問題。

當碰到一些較難的探究性問題時,一部分學生獨立思考有難度,難以獨立解決,而那些學習能力強的學生未等其他學生發言,就把自己的意見說出來。這樣一來,那些學困生相當于走了個形式,沒有經過大腦思考便得到了現成的答案。結果,好的更好,差的更差。這時就需要教師事先作好安排:討論前,小組成員先獨立思考,把想法記下來,再在學生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展開小組討論,在合作討論時組員相互啟發,能夠達到合作的效果。

四、恰如其分的即時評價,確保小組內人人成長

新課標指出:對學生化學學習的評價,既要關注學生知識與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關注他們情感態度的形成和發展。在小組活動期間,教師應關注學生在合作過程中熱情是否高漲,思維是否活躍,交流是否投入,氣氛是否融洽。教師要進行巡視,了解學生合作是否有一定的廣度,合作學習是否取得預期的效果,同時對活動中出現的問題及時指導。比如說:小組活動開展得非常順利時,教師應給予及時的表揚。小組活動出現問題時,教師應及時進行干預和指導。如有的學生參與不夠積極,有的學生合作不夠友好,有的學生發言時聲音太大影響到了其他組的同學,還有的學生遇到和自己不同的觀點就和別人爭吵,教師就應給以具體指導,教他們如何與別人溝通:“你可以這樣說,我與你的觀點不同,我是這樣想的……或者說我幫你補充一下……”為了培養學生友好合作的精神,在活動中教師可以有意安排一些針對性訓練。如在小組實驗操作時,教師注意觀察每個人的表現,會發現有些小組不僅秩序亂而且任務完成得也慢,但是也有幾個組表現得很好,任務完成得很快。這時教師就問:“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呢?”讓學生進行討論,讓表現好的小組說一說他們是怎樣做的,從小培養學生與他人友好合作的品質。

對小組合作學習的情況進行評價時,可以考慮激發小組內弱勢群體參與的積極性,當這部分人回答問題正確時小組所加的分比優秀生所加的分要高,堅持只有小組團體成功,才能代表小組成員的個人成功,形成“組內成員合作,組間成員競爭”的新格局,使得整個評價的重心由鼓勵個人競爭達標轉向大家合作達標。使學生把個人的成功融入到團體的競爭中去,從而更加激發學生主動合作的熱情,實現小組成員的共同提高。對小組學習的成果、精彩的反饋匯報,教師要及時進行評價與鼓勵。平時可以采取小組競爭,每課、每天、每周、每月評比,引入“基礎分”(是指學生以往學習成績的平均分)和“提高分”(是指學生測驗分數超過基礎分的程度),實行量化積分,充分激勵小組合作學習的積極性,維持長久的小組合作激情。

自從筆者所在的化學組采用了以上操作策略進行課堂教學變革以來,學生學習化學的熱情明顯比以前高漲,學習的效率大大提高。在不增加學生負擔的情況下,我校的化學中考成績連續三年名列全區第一。

總之,化學課堂中“小組互助合作”教學需要在內容設計、師生互動、總結提升等環節上多下功夫,正確處理好教材和學生、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預設與生成等關系,充分發揮互助合作的優勢,有效地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個性化發展和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鐘啟泉.有效教學的最終標準是學生成長[N].中國教育報,2007-6-16.

[2]崔允.有效教學理念與策略[J].人民教育,2001(7).

[3]金延風.自主與引導――基于自主學習的課堂教學引導策略研究[M].華東師大出版社,2004.2.

[4]韋鈺.探究式科學教育教學指導[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5.10.

[5]L.A.巴洛赫著.合作課堂[M].曾守錘,吳華清譯.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6.

Strategy for Group Cooperative Learning of Junior

Middle School Chemistry

ZHU Gun-mei

篇(10)

【中圖分類號】G40-05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9682(2011)03-0055-02

【Abstract】Because the higher metering cost of teacher’ performance restricts matter inspiring and teacher has an especial fondness for professional nature, school culture plays a greater role in motivation for teacher, which includes equitable rewards, sharing responsibility, forming a frendly personal relationship, and realization of personal value.

【Key words】Organizational Culture Metering Problem Motivation of Teacher

一、績效度量成本和教師激勵

激勵,是一種員工與組織利益分享的機制。在這種機制下,員工具有采取行動以實現組織目標的動力。合理的物質激勵必須通過對績效的有效度量來實現。在員工“努力――績效――物質報酬”的激勵傳達機制中,績效的度量是努力和物質報酬有效聯結的中間環節。只有對績效的有效度量,才能建立起有效的物質激勵機制;反之,如果對績效的度量偏差明顯,那么努力和物質報酬的聯結就不可能緊密。因此,績效度量的完全和精確,是物質激勵合理的前提條件。

績效度量是存在成本的。在現代組織中,普遍采用的是“團隊生產”[2]的作業模式。在這種模式中,產品是多個參與成員合作的結果,但是成員對產品的邊際貢獻(即績效)是不能直接觀察到的,而是需要付出一定的的投入,包括監督、測算和比較,這就構成了績效度量成本。教師工作的主要“產品”就是學生以技能為主的素質的提高,這些技能是多種復合知識的融合和積累。因此,學生這種特殊的產品,也是教師“團隊生產”的結晶。但是,這種“產品”的生產模式和性質決定了教師比一般的企業員工需要更高的績效度量成本。

1.學生的素質體現在多個維度

一個產品的價值源自于其本身所具有的特性。但是,世界上沒有任何東西,衡量其價值的維度能與人類相提并論。價值的多維度,決定了度量其價值的復雜性,也決定了需要更多的投入才能獲得準確的信息。衡量一個學生素質的維度越多,度量成本也就越高。

2.學生的異質性

人是一個具有高智商和情感的活體,與物體和動物具有本質的區別。有效的教學,必須講究“因材施教”,針對不同的學生采用不同的手段,以達到不同的目標。教師作為目標制定者、過程實施者以及監督者,第三者是很難觀察教師的努力和貢獻,只有學生自己才能真正反饋教師的教學質量。但是學生的異質性,也決定了對教師評價的非一致性。加總、分析這些不同的評價,費時耗力,造成對教師績效衡量度量的成本加大。

3.以培養學生潛力為主

在企業中,通過衡量最終產品的質量和數量,是度量員工績效的一種有效手段。但是,學生素質的提高多少,短期內卻難以下定論。因為學校培養學生的是一種潛力,而不是能力。這種潛力得到機會的配合和經驗的積累才會變成能力。因此,這種素質的提高不是通過學校畢業時的成績可以完全衡量的。

學生素質的多維度性、異質性和成長以潛力為主,決定了對教師績效的衡量,既不能通過監督者對教師工作量的衡量,也難以通過學生成績的衡量或者學生的反饋信息來衡量,因此教師的績效衡量具有較高的度量成本。

物質激勵手段包括工資、獎金、股權激勵、延遲報酬等,都是通過對績效的有效度量,并且給予相對應的報酬,從而激發員工的工作熱情。但是教師績效度量成本的高昂,決定了績效度量的非準確性,建立績效基礎上的報酬自然也難以與付出相匹配。這種努力和物質報酬之間松散的聯系留下的“空隙”必然會讓教師偷懶,這為組織文化發揮對教師的激勵作用留下了空間。

在一個人力資源可以自由流動的市場中,教師的職業選擇也面臨“參與約束”的問題,即教師獲得了效用不能低于從其它行業獲得的“保留效用”水平。那么,在物質激勵效果受限的條件下,是什么吸引了教師投身教育事業?教書育人作為教師的天職,得到了普遍的尊重;教師作為學生們的“園丁”,受到普遍的愛戴;正是對其職業的認可,彌補了教師物質激勵的不足。學校組織文化倡導尊師重教,這種價值觀與教師對職業的認可相吻合。教師對學校組織文化的認可度高,說明他越虔誠,那么配置到虔誠上的時間邊際效用高,他也會配置較多的時間來消費這種虔誠。[7]因此,對學校組織文化的這種虔誠消費帶來的效用,彌補了物質激勵的不足。這也說明了學校組織文化對于教師的激勵作用要比一般的組織重要。

二、學校組織文化的特征

學校組織文化和組織文化一樣,不同的學者給予不同的定義。但學者一致認同的是,組織文化的核心就是共享的價值觀,以及以此為核心生成的行為規范、組織傳統、習慣等。[6]本文中,學校組織文化是指學校在自己的長期經營中所形成的共同的價值觀念以及行為方式的總和,其核心是共享的價值觀念,這種觀念判別是非輕重,是教師和學生行為的價值導向。價值觀念的外化就是受其影響的環境、儀式、習慣、和規章制度、行為等。

學校組織文化的培育必須服從于學校的目標。學校專職傳播知識、創造知識,學校的組織文化也必須服務于這個目的。因此,學校組織文化不同于一般的企業文化,其獨特的個性體現在:

1.教育性

學校組織文化的教育性指學校文化中對教育價值的重視。教師以創造、傳播知識為榮,學生以提高自身素質為傲。教育性是由學校的功能和目標所決定的,是學校組織文化的本質特征。學校物質環境建設、教師的言行舉止都要體現教育理念、教育思想。

2.客觀評價

公平、公正是良好社會風氣的基本要求,這在學校中顯得異常的重要。學校培養下一代,必須給予正確的觀念,這是對未來美好期待的基礎。一方面,老師要給予學生公平的學習機會、表現機會;另一方面,學校也對于老師的付出予以公正的評價,包括學生對老師的認可以及老師之間的評價。

3.尊重知識,尊重教師。

學校是學生學習知識、提高自身素質的地方,教師是知識傳播和技能培養的主體。尊重知識和尊重教師與學校的目標是內在一致的,也體現了學校組織文化的價值導向。對知識的熱愛,對傳播知識主體的尊重是一個具有良好文化氛圍學校的必備特征。

三、學校組織文化對教師的激勵作用

在一個強文化中,學校組織文化的核心價值觀得到廣泛和深刻的認同,其獨特的特征也愈發彰顯。沐浴其中的教師也必然受其影響,改變行為,朝著與價值觀相吻合的組織目標行進。學校組織文化對老師付出的激勵作用,主要有以下幾點:

1.公平的機會

斯達西•亞當斯的公平理論表明,激勵不僅受到絕對報酬的影響,也受到相對報酬的影響。[4]如果教師覺得自己同樣的付出,得到的卻比別人少,雖然他本人對報酬滿意,但是這種收入不公的待遇會降低他的努力水平。在一個倡導公平、公正的學校組織文化中,教師的付出得到客觀的評價和積極的反饋,這有助于教師朝著學校的目標前進

2.增加責任感

在強文化中,教師對于學校期望自己所做的事情十分清楚,教師與學校之間的目標保持著高度的統一。也就是說,在強文化中,教師擁有高度的責任感,主動地思考學校的目標,自覺地完成教學任務。愛德溫•洛克在上個世紀六十年代提出,員工明確的目標,本身就是一種內在推動力。這種內在推動力可以帶來更高的績效,而且如果目標具有挑戰性和給予參與者積極的回饋,則績效會更高。[3]

3.建立友好的人際關系

在麥克萊蘭的需要理論中,員工都有歸屬需要,期待建立友好而親密的人際關系。[5]員工喜歡合作性而非競爭性的環境,渴望理解和關注。在強文化中,核心價值得到了廣泛而深刻的認同,這種共享的價值觀造就了內聚力、忠誠感和組織承諾。每個教師為實現共同的目標而努力,學校變成協調一致的整體。在這種氛圍的熏陶中,容易形成互助、友好的人際關系,并且這種人際關系是建立在共同的目標和價值取向之上,持久而穩固。

4.價值實現

這一點對教師的激勵顯得格外重要。組織文化通過判斷組織內勞動分工、收入分配和現行制度的合理性來降低成員之間的分工摩擦,提高合作的效率,降低組織內部的管理成本。顯然,一個與學校目標相一致的組織文化有利于提高學校的績效。因此,學校組織文化利于提高學校的績效與教師投身教育事業的熱情是一致的,從而使教師的職業價值得到體現。

長期以來,人們一直認為外部物質因素的激勵不會影響內部本身的動機。但是,有證據表明,當組織采用外部激勵作為良好工作績效的回報時則內部動機可能就會降低。[1]雖然這個觀點還存在爭議,但至少可以說明,外部激勵的作用是有限制的。這個觀點強調:在中國目前以物質激勵為導向的教師績效改革中,更應該強化學校組織文化的建設。

四、學校組織文化建設的建議

1.學校需要教育家來辦學

教師對教書育人職業的價值認可和學校組織文化的定位重合,是激勵作用發揮的前提。教育家辦學,才能保證學校功能的單純性,從而維護組織文化的特征。目前,學校行政化趨勢在一些地方還比較嚴重,模糊了學校的功能,限制了學校組織文化的激勵作用。

2.完善學校的規章制度

學校正式的規章制度與學校組織文化雖然二者在功能上有重疊之處,但是不能忽視任何一方獨特的作用。只有二者的統一,才能構成一個完整的激勵、約束機制。厚此薄彼,只會導致事倍功半。

3.學校組織文化培養需要長時間的沉淀,不是一朝一夕可以鑄就的。

學校組織文化是由一系列的歷史故事、儀式和行為方式組成的,內容復雜,交互作用,具有強大的傳承能力,在短期內是難以改變的。價值觀的改變需要設計、碰撞、認可、吸收和歷史的沉淀。目前,學校組織文化建設存在急功近利的行為,靠打標語、喊口號,這種做法只能事倍功半甚至毫無所獲。

參考文獻

1 R.de Charms.Personal Causation: The Internal Effetive Determinants of Behavior[M].New York: Academic Press,1968

2 A.A.阿爾欽、H.德姆塞茨.生產、信息費用與經濟組織.財產權利與制度變遷[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3 斯蒂芬•P•羅賓斯.組織行為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4 斯蒂芬•P•羅賓斯、大衛•A•德森佐.管理學原理[M].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5

上一篇: 五個一活動調研報告 下一篇: 質量安全監督論文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午夜国产免费观看 | 伊人色综合久久天天人守人婷 | 日韩精品动漫在线观看一区 | 日韩AV激情在线观看 | 亚洲日本va一区二区 | 青青青国产依人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