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0-28 02:41:22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思想建設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在孔子看來,“修己”是求仁,而“安人”、“安百姓”則是行仁。“修己安人”體現在師德觀念上,就是要求教師不僅要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而且要通過言傳身教,達到感化、教育學生的目的。
1.2“有教無類”的教育公平思想
孔子說“:有教無類。”[2]p168也就是說,在教育對象上,不分貴族與平民,不分華夏和華夷諸族,人人都可以入學受教育。孔子的“有教無類”的辦學方針,打破了當時“學在官府”的格局,將教育及于蠻夷之邦。孔子說:“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嘗無誨焉”。[2]p94意思是說,只要有學習的愿望,主動奉送十條干肉以履行師生見面之禮,我就不會不教他。“有教無類”不僅體現出孔子“仁者愛人”的仁德思想,同時反映出孔子在教育觀念上的公平思想。正是在“有教無類”這一教育公平思想指導下,孔子廣收門徒,出現了弟子三千的局面。
1.3“因材施教”的教育教學方法
孔子在其教學實踐中善于分析每個學生的個性。孔子說“:從我于陳、蔡者,皆不及門也。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游,子夏。”[2]p123孔子將十名弟子分為四科,由此便可以看出他教人各因其材。子路和冉有同時向孔子請教“聞斯行諸”的問題,孔子卻給出了不同的回答,原因是“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2]p128只有全面而準確地把握教育對象的個性心理特點,才能夠在教學中針對不同情況對癥下藥、因材施教,培養出更多優秀的人才。
1.4“以身作則”的教育示范精神
孔子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2]p143意思是,統治者本身的言行正當,即使不下命令,百姓也會跟著行動;統治者本身言行不正當,即使三令五申,百姓也不會聽從。在孔子看來,無論是從政者還是從教者,其行為的表率作用至關重要。因此,孔子在講求“學”、“思”結合的同時,還十分重視“行”的重要性。他要求教師要以自己的道德行為感化學生,做到以“行”立人,以“德”化人。
1.5“誨人不倦”的樂道精神
孔子說:“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2]p93三者已非圣人之極致,而孔子仍不敢當,充分體現了孔子謙虛的治學態度。誨人不倦的樂道精神,是孔子“仁愛”倫理思想的一個重要表現。在孔子看來,樂道重業是對教師最基本的要求。他對顏淵執著的樂道精神由衷地贊賞,說:“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2]p871.6“無隱無私”的人文情懷“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問知。子曰:‘知人’。”[2]p139樊遲問孔子什么是“仁”,孔子說仁者愛護人、關心人。樊遲又問孔子什么是“智”,孔子說智者善于了解人、認識人。孔子主張愛護學生,并對學生做到無隱無私。孔子將自己所掌握的知識毫無保留地傳授給自己的弟子們,他說“:二三子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爾。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2]p98對學生無隱無私,一視同仁,是為師者應具備的風范。
2孔子師德觀對當今師德建設的啟示
2.1提高自身道德修養
在教育過程中,教師處于主導地位,學校對受教育者進行各種有目的的教育,都是通過教師而具體實施的。同時,教師是受教育者崇拜和效法的對象,他們的一言一行無不對學生產生影響。因此,教師個體的全面發展應成為廣大教師的自覺追求。“教師個體全面發展,是指教師除了智力和體力的自由發展外,還必須具有崇高的社會理想和道德情操,豐富的內心世界和健康的審美情趣等基本因素。”[3]作為教育者,教師不僅要掌握精深廣博的知識,而且還要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
2.2堅持教育原則
(1)熱愛教育。熱愛教育,在孔子那里則體現為誨人不倦的樂道精神。熱愛教育,是教師職業道德的基本原則,也是教師最基本的道德要求。作為一名教師,不僅要有一定的教育才能,而且要有對教育事業的熱愛與忠誠。熱愛教育,并不只是一句簡單的口號,它要求教師以自己所從事的教育事業為榮,把培養德、智、體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自己的理想和抱負,全心全意為教育事業服務。(2)為人師表。為人師表是教育勞動對教師的一種起碼要求,是教師職業者所必備的道德品質。所謂為人師表,就是指教師應該在思想、品德、學習等各方面以身作則,成為學生的表率和榜樣。從一定程度上講,教師自身的道德、情感、意志和知識修養的高低,決定著教育質量的高低。因此,教育勞動要求教師不斷提高自身各方面的修養并時時處處做到為人師表。教師只有以身作則、為人師表,才能塑造學生美好的心靈,并在學生中樹立起威信。(3)教育公正。教育公正是一種重要的教師道德要求,同時也是教師必須具備的品質素養。所謂教育公正,就是指教師在教育實踐活動中要公平合理地對待和評價全體合作者。其中,公平合理地對待和評價每個學生,是教育公正最基本的要求。它要求教師對于不同智力、不同性別、不同家庭條件的學生,做到公正平等、正直無私。教育公正不僅有利于調動每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且有利于“尊師重教”這一良好社會風尚的傳承與發展。
2.3鉆研業務,提高教學水平和教學藝術
教師自身的知識水平,是影響教育勞動的重要因素。在教育勞動過程中,教師的主要任務之一就是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識系統地傳授給學生。為了更好地滿足學生的求知欲望和促進教育事業的發展,教師需要不斷提高自身知識水平,掌握精深的專業知識。當然,教學只是教育勞動過程中一部分,教師還需要在教學的基礎上不斷地探索教育規律,并以此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藝術。教學藝術水平是影響教學效果的重要因素。
2.4熱愛學生,正確處理好師生之間的關系
二、專業思想教育的原則與方法
大學生專業思想教育的原則,應堅持是以學生為本,從實際出發,解決學生專業學習過程中的實際問題。在進行專業教育的時候,對學生進行差異化管理、尊重學生興趣,以學生主動參與、自我教育為動力,以學生的全面發展、成長成才為根本目的。具體做到以下三個結合:專業思想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中央16號文件明確指出,“要把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擺在學校各項工作的首位,貫穿于教育教學工作的全過程”,并且“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大學生專業學習的各環節”。教書育人是教師的基本職責,每門課程都有育人功能,專業思想教育直接負有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責任。在專業教育中滲透思想教育,突出思想性;在思想教育中滲透專業教育,體現科學性。[2]專業思想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結合,能夠提高專業思想教育的實效性,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一方面,進一步加強輔導員、班主任等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專、兼職隊伍建設,提升其對分管學生所學專業的系統認知,充分發揮他們了解學生、在學生中有威信的優勢,以專業思想教育為突破口,更好地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另一方面,提高專業課教師的水平,在其教授專業課程知識的同時,結合學生實際、專業實際、自身經歷等,感染學生,激發其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全程性教育與階段性教育相結合:專業思想教育的全程性就是要把專業教育體現在大學階段的整個過程,使學生在學習文化知識過程上自覺加強思想道德修養,樹立正確的成才觀。要把握好全程專業思想教育,必須從全局的高度來思考專業思想教育,將其納入人才培養計劃,全過程統籌規劃。專業思想教育的階段性就是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的特點,從學生進校直至畢業,將入學教育、職業規劃、專業技能教育、能力培養教育和就業指導教育等內容順序安排在一至四年級,分階段進行。大一通過入學教育和專業介紹、認知實習等解決學生專業認知問題,告訴學生這個專業“是什么”;大二和大三,因為有了一定的專業基礎知識,圍繞學生職業規劃,用專業發展前景鼓勵他們端正學習態度,讓學生懂得“學什么”和“怎么學”;第四年,通過專業技能訓練和就業指導,開展學生能力自我測評,讓學生明白自己“能什么”,“差什么”。集體宣講與個體輔導相結合:集體宣講側重于專業(行業)發展方面的教育,一般安排在入學教育階段進行。通過集體宣講可以解決學生在專業學習過程中普遍存在的問題,比如,通過專業認知教育,可以讓學生了解行業發展前景與就業形勢,以及所學專業的社會意義。[3]個體輔導就是利用差異化的科學方法,由專業負責人和專業課老師針對學生的特點、愛好和興趣,通過交流幫助學生初步確定基本的專業方向,以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專業興趣。學院所有青年教師骨干、大部分博士、教授都主動承擔了班主任工作,為學生的專業興趣培養、職業發展方向和職業規劃起到較好的指導作用。幫助學生逐步確定自己的職業發展方向和職業規劃,讓學生真正懂得學什么,怎么學。以專業熱情激發學習興趣、以興趣促進學風。
三、專業思想教育促進學生成長成才
(一)有利于幫助學生確立學習目標,制定職業規劃行動方案并實施
大學生如果對自己的人生沒有明確的規劃,不能將個人發展和社會發展相融合,就會造成自身發展迷失與內在動力的不足。專業思想教育有助于學生確立學習目標,引導大學生科學客觀地分析自己,合理安排大學生活,制定自己的職業規劃方案。
(二)有利于培養學生學習興趣,樹立對專業學習的信心
學習興趣是影響學習效果最現實、最活躍的因素之一。[4]如果大學生沒有樹立良好的專業思想,那么,他的學習目標就會模糊,學習動力不足,學習需要不強烈,因而,就會缺乏學習成就感的激勵和推動,失去學習興趣;加強專業思想教育可以幫助大學生形成實現自己的綜合能力和素質的自覺性,提高學習主體意識性,培養大學生學習興趣,激發大學生的學習潛能。
(三)有利于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自由探索和創新能力
學習興趣經過培養,往往就會形成習慣。學習習慣一旦形成,就會成為自身需要的自動化學習行為方式。良好的學習習慣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是順利完成學習任務的保證。
(四)有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職業素養
良好的職業素養是學生事業成功的基礎。這里包括職業技能和職業道德兩方面的含義。專業思想教育使學生對所學專業及可能從事的專業工作有充分認知和高度認同,并著力培養適應崗位的專業技能,以及愛崗敬業、誠實守信、團隊合作、鉆研創新、終生學習等職業素養。
四、專業思想教育在學風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專業思想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
隨著時代的發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順應潮流,結合新時期學生思想實際和新的變化規律,從解決學生實際問題入手,進而解決其深層次的思想問題,并以此來重新思考“培養什么人”和“怎樣培養人”的重大課題。專業思想教育從普通學生最關心的職業前景入手,分階段引導學生了解專業知識體系、掌握專業技能、具備專業素養、樹立專業理想,每一個階段既與學生個人發展息息相關,容易得到學生的心理認同,又潛移默化地將現實的利己主義者逐漸引導成為具有專業理想的高素質勞動者,從專業思想教育輻射到人生觀、價值觀的塑造。高度重視專業思想教育,將其作為思想政治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將專業思想教育寓于教書育人和課程教學中,有利于形成全員參與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局面。當前,還有不少人認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學校政工干部和學生輔導員的事,專業課教師平時參與的很少。這就要求專業課教師要牢固樹立專業思想教育的意識,一方面在專業知識的傳授上下功夫,豐富課堂內容,生動講授,提升學生專業學習的愉悅,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增強其學習自信;另一方面要有意識的用自己的專業認知、專業思想、專業態度去影響、教育學生,幫助學生成長成才。全過程和個性化的專業思想教育,可以幫助學生充分認知、認同所學專業,促進學生自覺提高專業素養,引導學生科學規劃未來。專業思想教育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實現。實現人全面發展的前提是要重視人的能動性,通過專業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有機結合來實現其根本目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另一目的就是要塑造大學生具有科學的價值觀,使大學生具備正確的價值取向。[5]將專業思想教育滲透到入學教育、專業課教學、就業教育和校園文化的方方面面,是對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補充和良好促進。
(二)專業思想教育是學風建設的內動力
學生是學風的建設者又是受益者,是學風建設的內在因素。大學期間的學習主要是專業學習,學生自愿學習、自主學習是構建大學優良學風的首要條件。專業思想教育,在學生接觸專業的初期,通過專業基礎理論體系解析、豐富生動的認知教學等,引發并保持學生專業學習興趣和熱情;進入系統專業學習后,通過專題講座、參觀實習、職業生涯規劃等,引導學生發掘自身特點和才能,明確學習目標,進一步激發學習動力;學生專業思想穩定后,通過就業指導、學術講座、實踐實訓實習等方式,引導學生掌握合適的自主學習方法,看到專業發展前景,建立學習自信、專業自信。優質的專業思想教育能夠營造“教學相長”的良好互動氛圍。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補充,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學生間進行情感交流,教和學兩方面互相影響、促進,都得到提高,從而實現共同發展。專業課教師、輔導員、班主任能更及時、更全面掌握學生在專業學習過程中的具體問題,思想上的熱點問題,關心他們在學習、工作、生活中的實際困難,引導他們正確面對、合理解決這些問題和困難。學生能更好的進行自我管理,參與專業討論、研究。
(三)專業思想教育有利于推動大學生能力培養平臺建設
大學生能力培養貫穿于整個大學學習階段,在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的學習階段中都有能力培養的具體內容,通過實踐課程、實踐環節等途徑加以實現。為探索本科教育創新模式,培養大學生創新能力,立足專業技能創業訓練,創建自主學習、自由探索,提升信息工程類學生競爭力,我校于2012年成功申報了湖南省“大學生信息技術創新訓練中心”,學生可以通過參加電子制作、學科競賽、軟件開發實訓(JAVA、嵌入式、C++、Android等)、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等項目讓學生在專業實踐能力得到提高。近兩年,我們組織學生參加“全國電子競賽”、“計算機程序競賽”、“ACM國際程序競賽”等學科競賽,獲得全國一等獎2項、二等獎等8項,省級一等獎4項、二等獎8項、三等獎12項;亞洲區銀牌1個、銅牌2個;2013年兩篇學生論文被EI收錄,學生申請專利一項,大學生挑戰杯湖南省三等獎三項。
Keywordinfluence;architecturaldesign;picturesense;reason
鑒于后現代社會的復雜化和多元化,包括建筑在內的各類設計相互影響,以及與人文、科技和派生的各類新學科的交叉,使得“博就是專”成為新的原則。與此同時,這個咨詢滿天,處處都是轉眼即消的電子形象的高科技世界又引起“反智”、“弱智”風的后現代反思,解構向結構的質問和環保主義者的抨擊而再次陷入與1750-1950年建筑設計思想演變類似的掙扎與錯綜復雜之中。
1750-1950,那是一個為革新而努力的光榮時代,是經歷浪漫主義、復古主義、折衷主義和理性主義、功能主義的時代,建筑的設計思想由受考古學、歷史學、宗教繪畫,鄉村畫境的影響向受機械、土木、材料與功能和新的空間觀念的影響轉變。十八世紀的建筑師們愛好歷史的暗示,為比擬辯護,不對稱的造景,畸形的細部,東方的原型和形象化的手法,這些新的想法,并非循序漸進,簡單地一個接替著一個,而是在以后整個兩世紀中,它們用不同的組合與不同的表現,總是不斷地出現。正是這點賦予1750-1950這個時期以統一性,并對日后產生難以估量的巨大震懾。(1)
1、十八世紀末的四大巨匠(人物的影響)
十八世紀末的建筑中有四位建筑師的工作是卓越的:既約翰·索恩,E·L·部雷,C·N·勒杜,J·N·L·迪朗。當復古主義的巨大鴻溝將它們的建筑與勒·柯西耶和包豪斯的建筑隔開的時期中,它們的建筑的確是一個新時代的建筑。
索恩接受了先輩近乎于巴洛克式的設計語言并加以升華,以至于帶有些離經叛道的風味。在它的作品里可以看到一種滿不在乎主義的影子,隨心所欲地設計并不在乎是哥特式的或古典的,拋棄所謂的原則。另外,他有著約翰·薩默森稱之為的“對考古學的病態激情”,它的作品同樣表現出在部雷,勒杜作品中發現的兩個特點:對空墻壁和死窗戶的一種憂郁的偏愛和從石棺中尋找創造山花的靈感。他擁護新奇為主的學說,用顛倒古典題材和正常結構關系的手法,或混合古典部件成為奇怪的組合方法,以得到新穎的構圖。部雷的貢獻在于他認為“建筑效果的起因是光”,“球形是最可愛的形象”,因為它顯示出極端的多樣性寓于最大的一致性,它能造成對心靈單一的和更有力的一擊,“因為振奮的心靈不愿為細致的裝飾而掃興”。部雷以輕視古代大師而自豪,他企圖代之以研究自然的方法,將思想馳騁于他認為的“尚屬開端”的藝術之中。勒杜很可能是“隱喻風格”和“表現主義”的先驅,他開創了“會說話的建筑”的先例。正如他設計的妓院平面圖表征著對男性生殖器的崇拜,他提出建筑多少應具有象征性這個概念:“一座大廈的平面并不是從功能而來的某種結果,而是運用概念在設計中有意識地表現功能”,這也許可以稱之為早期的概念設計萌芽。迪朗的實用與造價最低原則顯現出他超人的經濟預念,“公共的或私人的用途,使人愉快和保護人類乃是建筑的目標”將設計第一次與藝術區分開來。
讓人感動的是迪朗還熱情接受了法國國庫僅負擔得起純功利性的建筑物的限制,他實在是一個很能適應環境和以愉悅心境設計的大師,這一點尤其值得學習和贊賞。
2、畫境的影響
在古希臘,主導的建筑類型是神廟;在歐洲中世紀是教堂;在文藝復興時期是府邸;而1750年之后能對建筑一般理論的影響最大的,那就是別墅了。由于其多樣性,相對有限的規模和不受限制的地盤,使對浪漫主義的嗜好得以充分表現。當時敏感性結合著叫做美學的新學科出現了,它的前提基于兩種藝術:文學和風景畫。作者將新美學理論總結在三點上:既美麗、崇高、畫境。由此建筑變成了詩歌的一種,它的動人效果來自在觀察者心中一幻思激起的浪漫形象的力量,更易于以文化教養和性情去加以聯想。
崇高通常被歸之于多洞穴的山巒和其它使人敬畏的景物的一種性質。在熱衷于傷感詩歌的年代,它與建筑聯系的特性就是陰暗朦朧。源泉山莊設計的像一座夸張的舞臺布景,由一座高276英尺的八角塔樓放射出巨大的過高的翼廳組成。它那些雕刻模仿古老橡木油飾的木構件,以及它的彩色玻璃窗造成使來訪者形容為“一種與崇高差不多的效果”。畫境起源于英國人對自然風景的喜愛,這導致對花園和私人園林布局不要刻板的普遍愿望。與中國式的園林或自由布局有關,早在1685年,公眾的注
意力就被非正規的優點和新穎新奇的喜好吸引了?“你會認為它不是真的,而是畫得精美絕倫的一幅風景畫”,這是小普林尼形容他在托斯卡的別墅環境的用語。在人工設置的山石和瀑布之中引進建筑物作為景色組成部分使得鄉村建筑基本上看成能使自然風景更有“畫意”。事實上,僅僅堅持窗戶一定要對著最好的風景這一點就能迫使一位建筑師創造出許多他未曾夢見的如畫般的形式和組合。不規則不僅有突出的畫境,而且是調整不同大小和形狀房間的最便利的方法,由此,實用和畫境便統一起來了。
3、文學的影響
確實存在一兩座公認有藝術價值的建筑物,既造得質量差,住進去又很難受。如果一座建筑物的藝術價值主要依靠在文學浪漫主義的隱喻上,或是出于形式上隨心所欲的“雕刻的”性質,則這種房子根本不是建筑,而使用其它藝術中借來的美麗裝飾打扮起來的想入非非的構筑物。但矛盾的是此種構筑物卻吸引了一批又一批建筑師爭相模仿和變形,從這里可以看到建筑所要傳達的哲學意義上的“真、善、美”已被文學中的某種觀念打斷,像對丑的藝術價值的一種感受,對真實的重要性的一種過敏,這些對建筑都產生了激烈的影響,同時也確實影響了所有的視覺藝術。從建筑多少帶點感覺的東西這點來講,它的影響是根本性的。“新奇使得一個怪物也顯得迷人,并甚至使自然的缺陷也能引起”。
美感不但與美麗有關,也可由崇高和畫境引起,藝術與丑未必是不相容這個觀念,使“真實之光輝”作為柏拉圖主義者的美的定義。人們也早已懂得那些現實生活中抽的東西,在藝術中可能是美的。狄德羅曾說過“在詩歌中是可以容忍丑陋和恐怖的”。雨果認為“美,不過是人們喜歡的自然界中小小的和幾乎微不足道的部分,而萬物的生機都是上帝所喜歡的”。由此粗俗與丑陋不再是戲劇成分,而成了先鋒派的圈子里完全成了精神生活之崇高的同義詞。中世紀的宗教雕刻,博希的奇異繪畫,威廉·巴特菲爾德的“行動建筑”,在十九世紀中葉,對某些藝術家來說,丑陋具有一種特別的吸引力,它使人喜愛坦率的真實,盡管有些生硬,喜愛男性的樸素,盡管有些粗俗,但丑的風格至少具有不至于成為嬌里嬌氣的價值。由此產生了反學院派傾向,哲學上的是實證主義和對傳統的好與壞持無所謂態度的放任主義,和具有強大設計氣魄的“野蠻狀態”。然而有趣的是建筑師本人通常都確信自己正在創作異常美麗的作品。
更普遍,更敏感的文學影響,就是渴望表現真誠。言語并不構成罪體,它們反之棲息在思想中。格拉斯哥藝術學院就具有一種“無情的坦率”。賴特在《自然住宅》中指出“第一感覺,就是渴望現實,渴望真誠”。盧梭作為一個極端民主主義者在《懺悔錄》中寫道:“藝術的真誠是現時代的特色。”盧梭的氣質與許多革命建筑師的氣質相一致,極端熱情,充滿了以不朽形式來祭奉他認為獨特經歷的沖動,并為將個人的贖罪啟示傳達給人類而竭盡心力。在崇拜真誠中,設計者極力強調自發的價值,“動了真情”來自絕對真誠的高度嚴肅性。真誠同時隱藏著一種刺激的愿望,使他與野性聯系在一起,粗糙混凝土表面展現了“新粗野主義”的真誠含義,它受真誠的極端主義和主義分子的影響,也受所有對妖嬈和嫵媚的清教圖式的厭惡的影響。追求真誠有助于對風格的懷疑,但其強烈的個人主義色彩和不受外界奴役的性格,使得建筑難以與環境調和。4、繪畫和雕塑的影響
十九世紀對繪畫和雕塑影響最深的便是抽象藝術。抽象藝術具備許多新的性質:作為“研究”之藝術,作為以本身為目標之藝術,作為創造“驚奇”之藝術,作為“非藝術之藝術和所謂”純粹藝術“之藝術。(2)此時,被看成與建筑有關的三種主要抽象藝術表現形式有:棱角的形式(立體主義),結構的形式(構成主義和要素主義),彎曲的形式(表現主義)。
抽象主義作為研究起源于賽尚的試驗繪畫,這位大師在談到自己的作品時就像一個正勇敢地追尋新知識領域的科學家,他認為自然界的形式全可以用立方體、圓柱體、球體和錐體來理解。“為藝術而藝術”出自維克多·庫辛,因為抽象藝術特別現代,它不僅是這個時代創制的而且只有它才是這個時代精神的真正表現。在1920年代出現的拼貼畫使得對一群物體的描繪與物體本身的區別不存在了,這意味著建筑在作為一件藝術品與其構成組件簡也沒有固有的區別。驚奇的成分,作為本身就可以刻意追求,由此1920年出現的野性狀態的“達達集團”得以對任何本身不受常規約束的“有生命之藝術”稱號。
立體主義也是一個對建筑影響甚深的藝術派系,它是風格派和構成主義的來源,以其輪廓互相貫穿而著稱。蒙德里安的構成在建筑上有相當大的啟示作用。在一座矩形建筑物周圍或里面活動,可以被看成四度空間,因為我們的時代拋棄了過去的靜態視覺,在立體主義基礎上引出新的空間觀念--“時間-空間”概念,它與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和非歐幾何有微妙的聯系,三次空間以上的多維空間概念,引進速度和位移尺度概念,打破幾何學的三維性。柯布西耶稱第四度空間是由于使用造型方法的一種特別恰當的和諧所引起的無限逃逸時刻,這是視錯覺的表現。正如薩瓦別墅將其各個方面都挖空,使得任何實的斷面都表現出內部和外部空間難解難分的互相貫穿。包豪斯校舍用玻璃處理的廣泛透明性正如1911-1912畢加索的畫那樣,又是正面的又是側面的打亂時空邏輯,將繪畫變有限為無限的神奇力量引入建筑設計之中。
對于藝術的思索有時與對于科學的思索一樣是相當嚴肅和認真的,有時它又表現出放肆的一面。在隨后涌現的更為復雜的繪畫流派,如大地主義,行為繪畫,表演藝術,照相寫實,超現實主義雕塑,最簡派藝術,偶發藝術,大色域繪畫和波普藝術等使得藝術領域再現文藝復興似的前所未有的繁榮,引起設計風格的巨大變化,這些無論是前衛或者后衛的東西正如同藝術的花園里任何俗氣的和清高的花都是組成其繁榮的一部分那樣,不可缺少,只要作品具有兩種強烈的效果:一種是視覺的,一種是觀念的。這一點對建筑的表現和母題都影響巨大。
5、科學和理性主義的影響
離開科學的藝術--就像失卻了靈魂的身體,數學在很大程度上對于理解透視的法則,明暗的分配,色彩的作用是必
須的。光學和力學也是必須的,不然的話,我們將向盲人般在黑暗中行走……
從某種意義來講,作為嚴肅科學的考古學對于歷史的連續性研究中就特別強調古跡的科學分析與精確描測,由此而引發了十八世紀復古主義的理性主義。不管建筑與情感之間的結合探索多么深刻,建筑與科學之間的結合必將永遠存在,在這點基礎上可以認為建筑形式本質上是帶有科學意味的結構形式,而設計則是建立在科學計算基礎上的。橋梁設計是牽扯到如重的活荷載效應,水力問題等科學性的典范,它曾被看作是砌筑拱券或石頭切割法的擴展,作為一門技藝而非設計存在的。當跨度更大,并且使用更能受力的材料時,運用數學的應力分析變得更為重要。“土木”便應運而生。新的建筑形式出現后,鑒于鋼筋混凝土的材料技術的計算問題,純形式與美感甚至也要量化考慮,建筑設計不得不求助于土木工程。軍事工程B·F·德貝利多便是一位杰出的土木工程師,他對于靜力學和拱穩定頗有研究,而且還進行了確定材料強度的試驗。工程學終于支配了現代建筑的思索,“建筑業處在一種自卑感中尋求與他們離開的弟兄的更緊密的聯合”。
功能主義與理性主義隨之興起,理性主義“并不意味著那種以采用樸素的構件形狀和便宜的材料去表現結構經濟性的類型,它僅僅意味著將美的效果限定在邏輯地遵循構件的本性上,其第一美德是表明作為其構造目的之堅固,而后才是不同建筑類型有關的便利,最后是裝飾,它在于建筑總體的安排恰當”。(3)建筑要求推理多于靈感,要求真實的知識多于熱情。古希臘曾使用的大理石神廟的結構符合已經由虔誠傳統確定的古風的木構形式,因而多立克的精神在于以顯示合理的結構體系為背景去尋找裝飾。時代的進步而產生的新的公共建筑如醫院,劇場和監獄,都引起強烈的功能語言對理性主義提出挑戰,強調了通風、光照、視聽、重力熱水系統,采暖納涼諸多技術問題,對此詩情畫意完全束手無策。形式追隨功能,缺點成了設計改良之母,整個設計思潮改變了。
生物學觀念因其與環境的密切聯系也倍受矚目。“有機的”是導入建筑的重要的生物學概念,當我們把某種材料壓制陳固定形式時,這形式是機械的。有機的形則是天生的,“他”成型于內部發展之時,并隨著組織的成長不斷變幻形式。就有機建筑而言,則指由內而外發展的建筑,它與其存在的條件相一致,與環境天然融合,它的目標是整體性的。設計者被要求具備的不是出眾的刺激的敏銳,而是協調感。作者指出建筑與生物共同具有這四個特點:有機體與環境,器官的相互作用,形式與功能的關系,生命力本身的原理。
自然界是最偉大的造形師,生物學提供了“形態學”的概念,由此而有了仿生的概念,除了形態和功能的提示,還擁有自然力,和類神經的網絡聯系等更深入的學問。從西班牙的戈地的畸形建筑到賴特的有機建筑到文丘里的解構隱喻主義,都很大程度受到自然的刺激而產生的靈感。這個課題對未來有著很重要的指導意義。
對明代唐宋派的文學思想,21世紀前的研究重點大抵是放在對其成員主要是唐順之和茅坤的文學主張進行論點抽繹和定性評價上,進入新世紀,則似有了兩個研究路向:一,以前一時期提出的相關命題為話域,以更細致的材料梳理為基礎,以更準確的流派關系認識為理據,進行新的哲學思想、文化藝術精神的辨析、闡釋和理解;二,對前一時期習以為常、幾乎不加討論的成員構成及稱名緣由,進行新的梳理、厘定和闡說。對第二點,筆者以為,唐宋派是一個活動于前后七子派之間,且大部分文學主張與之針鋒相對,在客觀事實上存在的文學流派,只是其成員當以王慎中、唐順之、茅坤等人為代表,歸有光則不能算。對第一點,筆者以為尚須闡明這樣兩條認識:一,三人的文學思想各有相當復雜之發展歷程,由于交往出現了共同性,這解釋了他們共為一個文派的事實;二,三人的古文主張是在應對前七子派的余脈和后七子派的批判以及本派成員的不斷爭論中得以發展完善。正是批判與爭論的存在,唐宋派才完善了其文學思想(主要是古文理論)的建設。
以上述思考為出發點,本文以茅坤的書信為中心,探討唐宋派在發展過程中所出現的派內派外之爭,以及由此引發的文學思想建設和現實的文派要求。派內主要是與唐順之、蔡汝楠的爭論,派外主要是與后七子派徐中行的通信;前者關乎文學思想的建設,后者關乎作為文派的文壇現實要求。
一、唐宋派的文學思想建設
以王、唐、茅為代表的唐宋派,其文學(主要是古文)思想建設大致都經歷了兩個階段:一、按王、唐、茅的順序,三人先后從前七子派的摒棄唐宋、高揚秦漢的古文宗法,轉移到包容秦漢而分外重視唐宋(主要是以歐陽修、曾鞏為代表的宋)的古文宗法;二,再由以唐宋文為宗進到泯滅秦漢、唐宋文界限的超越階段,建立獨立的主體精神,闡述嚴密的文章格法。之后,三人的古文思想各有不同呈現:王氏基本沒再發展,,茅坤則繼續建立其古文正統論,唐順之則轉向了性命和事功之學。
茅坤古文思想體系的建構主要是在派內與唐順之、蔡汝楠等人的交流爭論中得以孕育成型的。同王、唐一樣,其古文主張最初也蟄伏在前七子派的古文宗法里,學習秦漢詞句,模仿秦漢風格。其《與蔡白石太守論文書》云:“仆少喜為文,每謂當跌宕激射似司馬子長,字而比之,句而億之,茍一字一句不中其累黍之度,即慘側悲傻也。唐以后若薄不足為者。”到嘉靖二十二年(1543)與唐順之相交后,受其影響,脫離了前此的字句模擬方式,轉而習尚唐宋古文,但對唐順之當時古文思想中的以唐宋文包容秦漢文的策略并不滿意。其《復唐荊川司諫書》云:嘗聞先生謂唐之韓愈,即漢之馬遷;宋之歐、曾,即唐之韓愈……古來文章家,氣軸所結,各自不同。譬如堪輿家所指“龍法”,均之縈折起伏,左回右顧,前拱后繞,不致沖射尖斜,斯合“龍法”。然其來龍之祖,及其小大力量,當自有別。竊謂馬遷譬之秦中也,韓愈譬之劍閣也,而歐、曾譬之金陵、吳會也。中間神授,迥自不同,有如古人所稱百二十二之異。而至于六經,則昆侖也,所謂祖龍是已。故愚竊謂今之有志于為文者,當本之六經,以求其祖龍。而至于馬遷,則龍之出游,所謂太行、華陰而之秦中者也。故其為氣尚雄厚,氣規制尚自宏遠。若遽因歐、曾以為眼界,是猶入金陵而覽吳會,得其江山逶迤之麗、淺風樂土之便,不復思履毅、函以窺秦中者已。大抵先生諸作,其旨不悖于六經;而其風調,則或不免限于江南之形勝者。故某不肖,妄自引斷:為文不必馬遷,不必韓愈,亦不必歐、曾;得其神理而隨吾所之,譬提兵亦搗中原,惟在乎形聲相應,緩急相接,得古人操符致用之略耳。而至于伏險出奇,各自為用,何必其盡同哉!
他以為唐順之的策略矯枉過正,說明:第一,唐順之尚未超越秦漢、唐宋文界限,是一種以唐之韓愈、宋之歐陽修、曾鞏代替包容秦漢之司馬遷的方式,可說只是為鈍根人開的方便法門,帶有臨時的應付性質。因為它未能闡明秦漢文和唐宋文在古文學習中的復雜關系,畢竟秦漢文不能簡單地就被替代或包容,其間仍存在價值和風格的界劃。當然,這也是唐順之(包括王慎中)必然要經歷的一個思想階段,他們首先得讓大眾從前七子派秦漢宗法的沉疴里掙脫出來,就針鋒相對地提出與前七子派不同的古文寫作宗尚主張:前七子派“唐以后若薄不足為”,他們則要提倡“唐以后”文。宗法問題的現實針對性和迫切性使得他們的古文策略露出了設計的破綻,而這些破綻還得靠他們思想的繼續前行來完善超越。在唐、茅相爭時,唐也還未找到更好的解決辦法,于是給剛掙脫前七子派古文宗法的茅坤以辯駁的口實。
第二,茅坤抓住了唐順之策略中的模糊之處,而代以明確的觀“龍法”。他把古文按時序劃為四大塊,并賦予相應的堪輿分配和價值層級在其設計中,六經、秦漢、唐宋文的價值層級和堪輿分配是固定的,決不能隨便挪動。用簡單的算術表示,就是:六經>秦漢>唐>宋,司馬遷>韓愈>歐曾,昆侖>秦中>劍閣>金陵、吳會。因此,在茅坤看來,唐的“包容”策略,至少犯了兩個錯誤:隨便挪動位置;以小包大。以此為基點,他倡導的學習順序是由宋至唐至秦漢至六經的上溯,決不能如唐順之目前的止于小之唐宋。此設計堪稱精巧,但亦不免呆滯,于是又補充提出“神理”說,算是從前七子派脫出的成果。有此認識,他就既不滿前七子派的文必馬遷說,也不滿王、唐的文必唐宋說,如此也算超越了秦漢唐宋之限。
大體說來,茅坤的觀“龍法”流于死板,近似于七子派的格調,而其“神理”說趨向虛靈,近似于王、唐的獨立精神,然兩者的混雜,也說明茅坤未能真正超越秦漢、唐宋之限,于是遭到了唐《答茅鹿門知縣一》的反駁:來書論文一段甚善。雖然,秦中、劍閣、金陵、吳會之論,仆猶有疑于吾兄之尚以眉發相山川,而未以精神相山川也。若以眉發相,則謂劍閣之不如秦中,而金陵、吳會之不如劍閣可也。若以精神相,則宇宙問靈秀清淑瑰杰之氣,固有秦中所不能盡而發之劍閣,劍閣所不能盡而發之金陵、吳會,金陵、吳會亦不能盡而發之遐陋僻絕之鄉,至于舉天下之形勝亦不能盡而卒歸之于造化者有之矣。故日:有肉眼,有法眼,有道眼。語山川者于秦中、劍閣、金陵、吳會,茍未嘗探奇窮險,一一歷過而得其逶迤曲折之詳,則猶未有得于肉眼也,而況于法眼、
轉貼于 道眼者乎?愿兄且試從金陵、吳會一一而涉歷之,當有無限好處耳。雖然,懼兄且以我吳人而吳語也。
此處唐氏即攻擊茅坤觀“龍法”說的拘泥。事實也如此,茅坤尚未完全擺脫前七子的思維模式,仍要在秦漢文和唐宋文問強作價值的高下區分,就不免受到唐的善意嘲弄:只是“以眉發相山川,而未以精神相山川”,仍是以“肉眼”而不是以“法眼”、“道眼”觀物;如以“精神”、“法眼”、“道言”觀文,則秦漢、唐宋各有其至,不得強分高下,更不得以“風調”來論定。斯言雖輕,卻攻擊了茅坤的喻證漏洞,戳穿了其觀“龍法”與“神理”說的脆弱聯系。不過,茅坤以地理言文的觀“龍法”,卻為其后來的古文正統論打下了思維基石,其“神理”說也發展成了《與蔡白石太守論文書》的“文必求萬物之情而務得其至”理論。
該書內容龐雜,歸納有如下數端:第一,從自己宦場遭貶黜的經歷出發,提出要學習司馬遷“發憤著書”的精神,一意以著書作文為業,以求名傳后世,稍寄其悲憤之情;第二,在“圣學”和“達巷”之間,他選擇了近于文學創作的“達巷”,提出“蓋萬物之情,各有其至,而人以聰明智慧操且習于其間,亦各有所近,必專一以致其至,而后得以偏有所擅,而成其名”的觀點;第三,回顧為文歷程,說自己走出了前七子派的古文宗法,擺脫了字比句擬的模仿習慣,在和唐順之的交流中,加深了對上述觀點的認識,并以其讀司馬遷傳記的心得,明白司馬遷的偉大乃在于其能“各得其物之情而肆于心”,并稱這個心得乃是“此庖犧氏畫卦以來相傳之秘”。
蔡氏《答茅鹿門》駁議的中心就是茅坤的立言不朽,要他歸宿于圣學的“考德”。第一,批評茅氏樹為典型的司馬遷、韓愈等人,認為他們“遂多太過不安之詞,非有德雍容之象”,以“通于論道”的名義攻擊茅氏藉以發揚的不平則鳴說;第二,集中批評司馬遷的“不自知”和不懂立言的“直婉”原則,闡明“故立言者,夫子之末節,而夫子汲汲于修德為先,忠信為業,為吾人安身立命之學。”第三,強調修德省心為本,立言作文為末,希望茅氏進于圣賢“至德”的心性之學。由此可見轉而趨道的文章之士在選擇安身立命的歸宿時,卻往往斷絕了立言不朽的途徑。
但茅坤并未放棄為文的念頭,而是吸收了蔡氏的六經為準之論和“道”,走進了文章正統論的建設。觀《復陳五岳廷尉書》《復陳五岳方伯書》可知其仍津津于這次“天地萬物之情、各有其至”的議論,以為循此,“學者惟本之吾心,以求之六藉之深,則固有釋氏所謂信手拈來,頭頭是道者。”頗以為得千古文章之秘。這個議論引來了唐順之《答茅鹿門知縣二》的好評,以為與己見大同小異。
由上可見:第一,《與蔡書》是茅坤的古文理論超越秦漢唐宋之界的標志;第二,唐宋派的文論決非如人們所言的一直就只提倡唐宋文,而是在不斷發展,有一個由包容秦漢到超越秦漢的過程;第三,論爭對文學思想的建設有重要作用,正是在通信交流中,一些主張才得以明確,理論才得以完善。
拋棄了《復唐荊川司諫書》中觀“龍法”的呆滯,留下其以地理喻文的合理因素,再滲入由“神理”說發展而來的“萬物之情、各得其至”理論,茅坤的古文正統論已經呼之欲出了。有多條材料表明,這個理論在嘉靖三十三年就已經成形,并由萬歷七年的《唐宋家文鈔》及其《論例》公諸于眾,流傳四海。有關的書信文獻還有《文旨贈許海岳沈虹臺二內翰先生》、《與沈虹臺太史書》、《與徐天目憲使論文書》、《與王敬所少司寇書》、《復陳五岳方伯書》等。可見其正統論也仍然是在與他人的交流中完成的。
二、唐宋派的文派要求
所謂文派要求,即是一種文學思想、主張,也即話語權在古文寫作層面的要求、展開和實現。對唐宋派來說,其文派要求主要集中在古文領域,對詩歌領域他們要么歸宿在七子派的詩歌宗法里如王慎中,要么先有所展拓而后歸宿于已形成傳統的性氣詩最后又放棄了文學興趣如唐順之(包括晚年的王慎中),要么自行遜讓如茅坤,總之要求不多,現實效果也不顯著,這也是我們將唐宋派定性為文派的根本依據。
如所周知,茅坤不僅是唐宋派的后勁,也是唐宋派的定名者。在唐順之《文編》的基礎上,他編輯了《唐宋家文鈔》。他的兩種做法向世人告白了他對七子派李、何和唐宋派王、唐的不同態度:一,在該書《總敘》,他闡述了推尊唐宋八家的理由,而顯攻李、何為不知“道”、“互相剽裂”,只是“詞林之雄”;二,在該書的名家批評,除自己的意見外,主要采錄王、唐評語,使該書成為名副其實的唐宋派之書。隨著該書的廣泛傳播,唐宋派的文學主張廣為人知,七子派也因該書而大受批評。茅坤作為七子派的反對者形象就深人人心。確實早在此前,茅坤就已是七子派的堅決反對者,在很多場合,與很多人,講了他對七子派的不滿,與其時盛行的追捧阿諛大異其趣,特別醒目。后七子在嘉靖后期迅速占領文壇,成員眾多,聲勢浩大,唐宋派一脈幾乎全靠茅坤一人苦苦支撐,顯得較為孤立。他與七子派的關系早已是勢如水火,不可開交,你攻我訐,累見彼此筆端。茅坤斯時之顯攻,不過是情緒的總爆發而已。
仔細察核茅坤一生之理論用心,主要在于古文辭正統論的建設和正統譜系的排列,此志可謂歷久彌堅。其古文正統論有兩個基本要素,如《答沈虹臺太史》:第一,國統。國統有正有閏,傳帝王之統者方稱正統,其他最多只能稱草莽、邊陲。它由地理喻文發展而來,凝定為政治學上的正閏意義。第二,文統。文統也有正有閏,“得其道而折衷于六藝者”方能稱文章之正統,在他看來,三代六經以下,只有漢、唐、宋條件皆符合。其正統譜系延伸至明代,能與于文章正統者,明初是劉基、宋濂,當代不是李、何,他們只能人“草莽”、“邊陲”,當然更不是與之同時的王世貞、李攀龍,而是其素所欽敬的王慎中和唐順之。這就與奉李、何不僅為詩歌正統也是古文正統的七子派大相徑庭,口舌之爭,在所難免。
但我們要說,茅坤對七子派的古文宗法及實踐效果確實不滿,頗多指責攻擊,但:第一,在其古文正統格局里,漢文與唐宋文一樣得到足夠尊重,并未因漢文為七子派所提倡而強行拆除其典范地位,至于為七子派稱道追摹的先秦文,如《左傳》、《國語》等,他因其道理的龐雜不純而確實排出了正統,這是兩派在典范選擇中最有爭議的地方;第二,茅坤的指責攻擊七子派只局限在古文領域,局限在與七子派搶古文的正統,對詩歌他是遜讓不疊,愿意成就七子派在詩界的正統。能將這兩方面意思綜合表達出來的,是《復陳五岳方伯書》。陳五岳即陳文燭,與茅坤和王世貞都有很深交情。茅坤說:仆嘗謬論文章之旨。如韓、歐、蘇、曾、王輩,固有正統;而獻吉,則弘治、正德間所嘗擅盟而雄矣,或不免猶屬草莽邊陲,項藉以下是也。公又別論近年唐武進、王晉江以下六七公輩,亦足以與韓、歐輩并軌而馳者。……李獻吉樂府歌賦與五七言古詩及近體諸什,上摹魏晉,下追大歷,一洗轉貼于 宋、元之陋,百世之雄也。獨于記序碑志以下,大略其氣昂,其聲鏗金而戛石,特割裂句字之間者;然于古之所謂“文以栽道”處,或屬有間。文之氣與聲,固當與時高下;而其道,則六籍以來所不能間者。……故蘇長公嘗稱韓昌黎“文起八代之衰”。其所指者,固在此。公謂然邪?否邪?倘公然蘇長公所云昌黎特從唐中葉起八代之衰,則崔、蔡、左、陸以下,并草莽邊陲可知之矣,又何疑于獻吉乎?獻吉云云,如屬非妄,則唐武進以下,又可差其或上或下,或旗鼓相當,或鴻雁相次,當較然矣。任少海所意,不可于世而自負其奇,且謂世無柳宗元,或然或否,公又且一笑而謝之矣。
他稱贊李夢陽詩歌各體均善,許為“百世之雄”,但就是不許給他文章正統的地位。可見茅坤在對以李夢陽為代表的前七子的評價上,確實將詩歌與古文分開了。
1問題提出背景
文化改革中的一大重點是社區文化建設,社區生活是人民群眾生產生活實踐的關鍵一環,其對群眾思想觀念、政治態度以及道德風貌、價值取向產生至關重要的影響。十以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應立足于實際,面向未來,創新方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采取分眾化、對象化等諸多方式,通過標準建設、制度管理、多元載體等具體舉措,以社區文化軟硬件建設為基本,以提高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為訴求,以加強社區文化建設管理為抓手,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學習,在保障群眾文化權益的基礎上,大力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在社區文化建設中的功能與作用。
2主要途徑探究
2.1“一個理念”為突破口,“四個統一”為切入點,深度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在社區文化中的導向功能,促進社區文化建設管理標準化發展
(1)抓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核,廣泛提倡“社區一家親”的共同生活理念。在社區生動開展“樹家風、傳家訓、立家禮”等活動,通過“家文化”討論、“家LOGO”設計、“家概念”闡釋、“家元素”征集等活動,輔以問卷調查、組織推薦、公益演講等方式,聯合社區群眾共同打造“家文化”長廊和家文化主題廣場,積極開展社區微信公眾平臺建設,增強社區居民對社區的思想認同、價值認同和文化認同。
(2)擴展基層文化服務范圍,完善社區服務體系,整合社區文化資源,打造“名稱統一、窗口統一、流程統一、制度統一”的“四統一”的社區文化室,深入推進“三室”(標準圖書室、標準電子閱覽室、標準文體活動室)建設,作為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搭建起的堅實平臺。
(3)緊抓頂層設計,端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陣地作用,將社區文化即民生、思想政治工作即熱點新理念深入社區,突出思想教育功能戰略新思維,將其與社區文化改革發展密切聯系,二者相輔相成,同研究、同部署、同實施。
2.2促進社區文化管理制度化建設,突出社區文化服務功能,搭建思想政治教育新平臺
(1)加強社區管理體制改革,完善投入、保障和協調機制。夯實制度化建設,打造基層社區思想政治教育新陣地。推進公共閱讀服務,研究制定流動管理辦法,開展圖書“一卡通”制度,新建社區流動圖書平臺,拓寬社區文化資源渠道。
(2)依托群眾主題文化活動,強化思想政治教育服務功能。社區工作需廣泛開展群眾文化活動,充分利用春節、清明、端午等傳統節假日,組織群眾展開豐富多樣的社區文化交流學習。開展“親子讀書會”、“道德講堂”、“孝道文化講座”等,同時,將優秀本土文化融入講堂,拓寬了群眾視野,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切實服務群眾。
2.3促進社區文化價值引領,深挖社區文化規范功能,打造思想政治教育新增長點
(1)全面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親和力、吸引力,以培養平等、互助、協作、友愛為主旋律的新型人際關系為著力點,團結群眾、教育群眾,培育構建和諧人際關系新增長點。拓展“種文化”、“養文化”的新型思維,策劃“閱讀與生活”、“講座聯盟”等群眾文化主題活動。
(2)著重心理疏導,傾注人文關懷,關注社會心理健康問題,投影社會熱點,著眼社會問題導向,培育規范健康社會心理新增長點。在思政工作中深度融合社區服務,組建街道敬老愛老志愿者服務隊、共青團市民學校青年志愿者服務隊等,構筑品牌服務。通過深入開展志愿服務,及時關愛老年、下崗失業人員等群體,積極思想溝通,化解心理焦慮,引導群眾用辯證思維認識問題,理性處理問題。
3問題反思
3.1思想認識有待提高
(1)對社區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認識出現偏差,不重視社區文化的教育功能,將其淺薄理解為“吹拉彈唱”,對社區文化缺乏足夠認識,無法調動群眾廣泛參與的熱情。
(2)將社區文化發展與宣傳思想文化工作割裂開來。片面地認為社區文化建設只和自身建設有關,與其他部門無關。缺乏頂層設計,系統規劃不足,缺乏地方特色,導致社區文化沒有充分發揮其服務群眾、團結群眾、引領群眾、教育群眾的作用。
3.2內容有待豐富
(1)社區呈現出內在人文關懷不足,社區精神內核不突出,群眾參與度不穩定等情況,外功有余、內功不足,對群眾活動過度依賴,而活動又多流于形式,缺乏和群眾生活的內在聯系。從而影響了服務群眾的效果
(2)社區思想教育內容空洞化的現象仍然存在,沒有緊扣時代主題,仍以“填鴨式”為主,缺乏吸引力。
3.3人才配備有待充實
(1)人才隊伍結構不合理,缺乏專業管理策劃性人才,不利于社區文化活動的精密性、專業性、結構性組織,不利于社區文化建設的可持續發展。
(2)懂“文化”的不懂“政治”,懂“政治”的不懂“文化”,不利于思想政治工作與社區文化的整合發展,高層次、專業性、復合化社區思想政治工作人才不足。“各說各唱”,相互協調不充分,制約社區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發揮。
參考文獻
[1] 孫連任.思想政治教育平民化與新農村建設[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1(07).
縱觀兩年來皋蘭縣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建設項目,由于項目分類多,涉及點多面廣,建設方案采用典型設計,但是典型設計不能全面反映所有分項工程的實際情況,特別是泵站和塘壩部分,地形和地質條件千差萬別,沒有具體的施工圖,增加了施工難度。盡管為了實施好該項目,縣水務局成立了項目部,但受縣區技術人員少,項目多,每個項目實施期限短等原因,個別項目部工作人員仍由水務局干部兼職。項目辦工作人員多項工作集于一身,所以好多工作交叉進行,導致人少活多。加之,各類項目建設管理程序逐步規范,且項目要求工期緊張,工作人員的勞動強度非常大。
雖然皋蘭縣對重點縣項目各標段施工單位的選擇,都嚴格進行了公開、公平、公正的招投標過程。但在實施中我們發現,各標段技術能力參差不齊,尤其表現在個別標段項目部參與建設的水利工程經驗不多,技術力量參差不齊,對水利工程建設的施工方法、質量評定、報建程序執行得不夠規范。本項目除塘壩建設屬新建項目外,其他項目全部為改建工程。因此,除氣候因素外,在施工期內還要受灌溉期影響,致使工程的有效期非常短,使得施工單位要在很短的時間內投入大量的人力及設備,工地全面鋪開,導致施工管理和建設管理工作難度加大。重點縣項目3年共需受益區群眾自籌100萬元,自籌資金數額特別大。雖然我們通過宣傳和培訓學習等形式,加強了重點縣項目的有關政策和各種信息的宣傳力度,把精神傳達到每一位受益群眾,營造群眾氛圍,組織和引導農民參與工程籌資、投勞,但是全縣2011年農民人均純收入只有317元,加之其他小型水利工程項目的自籌,實施時間較集中等原因,導致3年時間要完成群眾自籌100萬元難度非常大,項目區部分村社投工投勞不平衡。
項目建設采取的主要措施
為了確保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項目建設的順利實施,縣上適時成立了以政府副縣長為組長,財政、水利、相關鄉鎮及各單位主要負責人為副組長的領導小組,下設由管理、技術、財務、協調、宣傳等人員組成的重點縣項目部。具體負責項目區域選擇、方案審查、監督檢查、績效考核和驗收等工作。制定了《皋蘭縣中央財政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建設管理辦法》和《實施細則》。嚴格執行國家及水利行業的有關法規和技術標準,按照已批復的建設方案組織實施。在整個重點縣項目實施過程中,嚴格執行項目法人負責制、招標投標制、建設監理制、合同管理制等四制,做到了程序規范,工序標準,資料齊全,質量保證。使重點縣項目在嚴格的制度和規范的程序下進行,確保了項目按進度保質保量的完成。
針對全縣重點縣項目分類多(末級渠系襯砌、高效節水灌溉、小型提灌改建和塘壩建設),涉及面廣,施工有效期短(受冬季、雨季、灌溉期的影響)等的特點。為每一類建設項目配備了建設單位的現場代表進行管理。對用量大、嚴重影響工程質量的“三材”和關鍵工序,由項目部安排2名工程師專職負責,以確保工程質量。在建設期實行動態管理,在建設內容不變的原則下,項目區的村社、鄉鎮、灌區以及各標段之間實行動態管理。重點縣項目的建設,涉及到各個單位和部門,我們形成了以項目部為核心,承包單位為主體,各參建協調單位為支撐的項目實施體系,按照各自的分工職責,制定出科學、高效、具有可操作性的管理、協調、施工等方案。建立快速高效的信息聯絡機制,形成部門聯動,全民參與的良好氛圍。利用部門聯系會議、監理例會和現場會的形式,通報各單位和各標段的進度和存在的問題,集中解決工程施工中存在的問題。
通過報紙、電視、標語、標牌、宣傳單和培訓學習等形式,加強重點縣項目的有關政策和各種信息的宣傳力度,把精神傳達到每一位參建人員,甚至每一位受益群眾,營造群眾氛圍。組織和引導農民參與工程籌資、投勞、建設、運行和管護全過程,使農民真正成為小型水利工程建設、管理和受益的主體。根據國家有關部委和省廳有關小型農田水利設施建設補助專項資金管理的文件精神要求,建立健全資金監管體系,加強小農水專項資金的使用和監督檢查,確保專款專用。一是建立資金專戶;二是嚴格按照項目批復款項按進度支付;三是嚴格按照工程款支付和審批程序結算;四是對于項目批復中群眾投勞折資部分,按照標段、分鄉鎮村進行核算落實,確保到位。完工后進行工程造價審計和財務審計,做到了程序規范,賬目清楚,支付合理。按照“誰受益、誰管理”的原則,制定小型農田水利工程管護運行機制,形成了由縣級水行政部門為監督,所屬灌區管理單位和鄉鎮為指導,鄉鎮水管站、農民用水戶協會和村級水管隊為管護主體的管理體系。對已完工的小型農田水利項目及時移交,達到運行規范,責任主體明確,制度健全,機制完善,工程效益得到充分發揮。
建議
編制項目實施方案,必須進行詳細的現場勘查,掌握現場第一手資料,做到科學編制項目實施方案。盡管編制時間很緊迫,但仍要把握好以下幾點:一是要堅持“穩糧、增收、強基礎、重民生”的原則;二是要堅持“統一規劃,分步實施”和“建一片,成一片,發揮效益一片”的原則;三是要把握先易后難和以點帶面的原則;四是要科學設計,在充分尊重民意的同時,合理分配年度任務,避免資金浪費現象。為了真正體現領導重視,在成立項目部的基礎上,有必要做到“三專”才能做好項目的管理,即專門的辦公場所,專用的工作設備,專職的工作人員,要把每一項責任都落到實處,堅決避免工作人員兼任現象。
二、禮治與法治的區別聯系
法治是現代社會的重要標志之一,我們也提倡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但細想起來,法治是源于西方的概念,從清末民初的引進西方法律制度到今天的依法治國、建設法治政府,基本上都是一種外來文化的“西學東漸”,因而要漸進地進行這一過程,還要了解自身文化的特點,將法治與自身文化特點相結合,以找到最優路徑。我國歷史上有秦采用法家思想來治國,最終掃滅群雄統一六國的范例,但其統治時間極短,讓后世統治者對法家思想頗有戒備,原來在列強紛爭的春秋戰國時期并不吃香的禮治思想一致成為治國的指導思想,這其中的原因不能不令人深思。
1.禮治是內生的,法令是外在的。
禮治從每一個人的細小行為甚至心理活動來進行規范,深入到男女老幼的日常活動中,人人都離不開它,從而人人以遵從它作為正常倫理道德。而法令是強制人們遵守的,有了它動輒得咎,沒有它,過的更好,老百姓對其沒有內在需求。
2.禮治是益人的,對提升個人的內在修養大有裨益。
禮治思想以誠心正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作為修養次第,鼓勵人們遵之而行,使自己的品行層次逐步提升,進而在人際社會上獲得美譽,因而禮治是益己的。法治是以刑罰為核心的,人們必然敬之畏之,不愿與之發生關系。
3.禮治的價值取向更切實。
禮治設計的行為規范切實周密,正所謂“君子以細行律身,不子以細行取人”,將個人修養結合人倫日用,在人民中能取得長久支持。而法家學說中的嚴刑峻法,是從統治者利益出發的、是為富國強兵服務的,在小農經濟時代,人們會覺得“帝力于我何有哉?”把法律看做是離自己很遙遠的事。
4.禮治是著眼長遠的,法治則有急功近利之嫌。
古代秦孝公對商鞅說“吾不能待,且賢君者,各及其身顯名天下,安能邑邑待數百年以成帝王乎”,而禮治著力點在日用生活方面,在慢節奏中演繹、提升人生境界,其出發點是在如何做人方面,看似與國家治亂興衰并無多大關系,可以說是在長期的育人之后自然形成的國家大治,能取得長遠的效果。
5.禮治的運行是靠傳統來維系的
在一代代人的教育中形成共同的文化心理,與人為善、取人為善,在每個人的成長經歷中都會或多或少接觸到禮治,因而從禮治出發會更容易切入,相比而言,法治則缺少這種先天優勢,人們對國家權力始終存在些許隔膜。在進行法治建設的今天,禮治有著一種無可取代的優勢,似乎可以說,在老百姓方面,信守禮的成分多,他們習慣于運用禮治思想對社會成員尤其是官員作出道德評判和要求,希望獲得人性化的寬松的生存環境,而法治要求自己遵守的,卻遠不如禮治深入人心,因而一味的批判甚至想拋棄禮治是武斷的。
三、當前文化建設面臨的社會現實
我國社會的主體部分在農村,而農村由于受幾千年傳統文化的熏染和積淀,形成了一套獨立于法治之外的單獨運行文化,起支配作用的乃是儒家的禮治思想,先生曾把中國農村社會稱為“禮治社會”,指的就是在這一社會里,禮是大家公認合式的行為規范,與法律無別。從中國的社會現實來看,先生的論述是非常深刻的,在“禮治”社會里,人們的思想觀念和行為規范,深刻保留著“孔夫子的那一套”,這一套一代代、一年年維系著一個個小社會的運轉,已經融入到了人們極深微級隱秘的潛意識中。盡管一百多年來,中國社會接受了多種西方文化的滲入,但在廣大中國農民的思想深處,在中國農村社會的底層對西方文化的接納并不深入,換句話說,傳統禮治思想在農村經歷代際傳承,靠長輩訓誨、親友指點和自己領悟已經澆筑成思想文化的一塊鐵板,全新的思想體系很難震蕩或敲擊到它。這是我們今天進行文化建設必須要逾越的一大障礙,面對這一社會現實,單純否定禮治或全盤照搬禮治都是不科學的,必須將禮治思想的精華同文化建設的需求結合起來,在老百姓原有思想的基礎上逐漸變革,最終來完成文化建設的目標。文化建設是黨全面執政的一個方面,就執政者來說,有的人往往感嘆老百姓的法律意識太差,若是老百姓自動守法、懾服于法律的威力,很多工作就好開展的多了。而就其自身來說,有的人希望只有執法的權力而淡漠了守法的義務,可見,官和民兩方面,都在以各取所需的不同態度來對文化建設加以定義。這種狀況的背后有著十分深厚的政治、經濟和制度原因,比如“統治工具思想”,其胎記從法律產生就被深深烙上,表現之一就是法律上要求被管理者如何做的條款多,要求管理者如何做的條款少;執行環節則是,老百姓違反了相關規定就要受追究,而管理者違反了則無人過問或處理從輕。著名行政法學家羅豪才先生曾經創立“平衡論”,以平衡官民間不對等的權力義務關系,如今30年過去了,在某些方面似乎起主導作用的仍是“管理論”,不平衡的事情——主要是官之權重、民之權輕,仍有發生。強化官員的義務和責任意識,在官民之間達到真正的平衡,需要在思想意識方面加強教育,這也是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面對這種不平衡,單單從法律規章制度上硬性的限制官員是可以的,但并非是官員發自內心的去平衡和承擔責任,要真正達到“治心”的目的,還要有賴于傳統的禮治思想。當前我們提出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諧是崇尚科學的、發展的、進步的,30多年的改革開放,使我國經濟建設不斷提高,落后的面貌迅速改觀,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時期,但不可否認的是一些地區急于擺脫落后和貧窮,因而片面追求經濟現代化而忽視了文化現代化,經濟發展遇到了文化沙漠的瓶頸,產生了一系列社會矛盾,如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文化媚俗、犯罪增加、權力腐化和畸形消費等。這些不和諧影響了人與社會的全面發展。加之改革開放以來,隨著與資本主義國家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密切往來,社會主義文化的價值取向受到前所未有的沖擊,甚至迷失。目前的文化被形容為“多元文化”,有形形的價值取向,諸如剝削、壓迫、貪污、腐化、奢侈、頹廢、自私、欺詐、封建、迷信等彌漫了整個中國的現世文化。這些迷失和多元化對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顯然是不利的,在多種思潮的影響下,文化建設也步履維艱。相對來說,禮治思想治理下的古代社會要簡單的多,盡管社會的大變化、大發展是我們無法阻擋的,但可以從禮治思想對社會的管理中借鑒經驗,這當中最大的經驗就是強化和簡化核心價值,從國人內心深處發掘出和傳統美德契合的價值觀。
四、禮治思想對文化建設的借鑒
(一)以“仁”為基石推廣核心價值觀
中國古代的禮治有個很好的傳統,就是從娃娃抓起、從細節抓起、從基礎抓起,而且是一種民間的自發行為。這種行為以“仁”為基礎而展開,仁是個道德概念,孔子說“唯仁人為能愛人”,禮治相對于仁來說是外在的,中國封建社會之所以延續很長時間,原因之一是統治者能持久地自上而下在全社會倡導仁,并在此基礎上外在地施以禮治。大歷史學家湯因比就很欣賞中國長久保持國家統一穩定和文化的關系,他認為全世界找不到第二個像中國這樣的大一統國家。今天推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本質依然是用內在的道德來維護社會的長治久安,在這方面禮治思想毫無疑問是最好的典范,禮治是以“仁”為基礎的,因而今天的核心價值觀應當重視“仁”的思想,將其融入到今天的時代觀中,使這一傳統的思想重新煥發魅力。
(二)以“和”為中心營造和諧文化氛圍
“禮之用,和為貴”,這六個字是儒家“禮治”思想的精華,也是在人類社會的一條真理。因為只有在“和”的狀態下,人們才能從事具有創造性的事業,社會才能進步。“和”是“禮治思想”追求的最高境界。在人們慨嘆社會風氣越來越壞的今天,各種稀奇古怪、傷風敗俗及喪盡天良的行為都出現了,真所謂“滔滔者,天下皆是也”,可以說維護社會秩序這道藩籬已成為無法逃避的問題。“和為貴”給解決這一問題提供了思路,中國人不喜歡了了分明,而喜歡朦朦朧朧,萬事留余地,日后好見面,矛盾解決了,大家又能和和氣氣,開始新的合作。其實“和”與“中庸”意思相近,并不是“和稀泥”也不是“不講原則”,而是一種難以企及的為人處世的境界,其要義是做人處事尤其是處理矛盾能恰到好處,從而達到各方都滿意的程度,這比非此即彼、非對即錯的思維方式要高明的多。“和”作為一種處世技巧更符合中國人的特性,應貫穿在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從而在全社會營造出和諧的氛圍,使這種和諧氛圍成為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有益保障。
(三)以“禮”為規則觸動基層民眾
列寧說過,千百萬人的習慣勢力是最可怕的。千百年來,人們尤其是廣大農村的人們習慣按照“禮”的規則去生活和交往,在開展法治建設的今天,雖然也宣傳法制規則,但基層民眾、農村群眾對法制依然知之甚少,習慣已經成為法治建設的最大阻力。清末民初,梁啟超曾寫《新民說》,試圖對普通百姓進行權利和義務、國家意識、公民意識方面的啟蒙教育,文章頗有魅力但也只是停留在紙上,因為這樣飄忽的說教遠不如禮治思想在基層民眾中有根基。今天的文化建設亦應當從《新民說》中汲取教訓,文化因其自身的特性不可能是疾風暴雨式的,有必要在城鄉基層進行深入的而不是淺表的、持久的而不是短暫的、細致的而不是走過場的公民權利義務和責任意識教育,這樣的教育以傳統的“禮”規則,結合現代意識對禮治思想加以發展,唯有此,才能更好地深入民心,文化建設亦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加強思想政治工作,確保公路文化健康發展。
公路文化建設和思想政治工作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是建設公路文化的重要保證和必要措施,而建設公路文化又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良好基礎和必不可少的條件,二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只有搞好公路文化建設,才能為公路行業的思想政治工作提供強有力的智力支持和精神動力。
二、完成標準定位,提升單位軟實力。
在公路文化建設中,必須準確地完成單位與社會關系的定位和單位內部職工與單位關系的定位,使職工明確認識到個人價值是不可能離開單位單獨去實現的,只有融入到單位之中,在實現單位整體價值的同時實現個人價值。在解決好兩者關系定位的基礎上,強調政治、思想、道德情操的引導,從而使單位職工的凝聚力在公路文化的建設上得到提升和加強。
三、以人為本,提高職工素質。
單位根據自己的發展要求,實施文化型管理,培養學習型職工。從廣大職工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出發,給職工提供充分發揮自身水平、展現自我的舞臺,充分挖掘職工潛力,把職工個人成長與單位發展結合起來,制訂提升職工素質的規劃,提高職工對單位的歸屬感,促進職工思想政治文化和專業技術素質的全面提高。
四、建立和完善各項規章制度,加強管理工作。
以機制建設為保障,通過思想教育引導和規范職工的行為,多層次、多渠道、多形式地開展職工教育,調動公路職工的工作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努力構建具有行業特色的公路文化。
五、培養職工職業道德,增強敬業愛崗愛路意識。
通過進行行業責任教育、傳統教育和對公路行業先進模范的學習,繼承和發揚公路人無私奉獻的光榮傳統,營造良好的“學、比、趕、幫、超”氛圍,增強每個職工愛路、愛崗、敬業和顧全大局的責任意識,凝聚職工道德,使每個職工認識公路文化在經濟建設和社會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六、加強學習培訓,提高隊伍素質。
以創建學習型單位為載體,采取會議、座談會、培訓、舉辦學習班、技能比武等各種方式開展文化、技術、專業知識、管理知識、職業道德、普法知識等教育工作。通過各種形式的學習活動,培養一批有理想、有文化、有技術的適用型人才,提高職工的思想政治素質和道德修養,增強干部隊伍的反腐倡廉意識和拒腐防變能力。
二、貫徹思想政治理念,科學建設企業文化
建設企業文化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這需要用科學發展觀來培育企業的文化,要充分尊重事物的發展規律,做到科學地管理企業,促進企業在科學發展觀下不斷地自我提升[5]。離開了科學的規劃、合理的建設、平衡的構架等,企業文化就不可能真正地建設起來,實現其在企業中應有的價值,所以,企業要綜合考慮,加強企業文化的科學化建設。企業文化的建設必須在企業各個方面貫徹思想政治的核心價值理念,結合理論精髓,結合黨的先進思想,結合當前的發展形勢,在思想政治工作上加以具體分析,找出有利的建設因素,探索正確的發展道路。要在企業的發展目標上貫徹思想政治理念,塑造企業形象,提煉企業精神,充分體現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使其與我國當前的法律、文化等相協調[6]。這樣,能夠展現企業的精神風貌,豎起強大的精神支柱,為企業的生存奠定良好的基礎。企業文化建設要遵循一切從實際出發的行動原則,充分把握事物發展的規律,結合企業實際情況和文化建設特點,綜合各項因素,按照科學的方法進行合理建設水平。要避免企業文化建設的泡沫化,扎扎實實地、有步驟地、有條理地進行各項工作的開展,協調各方面的關系,合理調度資源,以實現企業文化建設的預期目標。按照科學發展觀的理論精神,要集思廣益,發揮集體的創造能力,改進建設方法,創新建設好方式,全方位地積極探索有益的途徑,增強企業文化的建設效果,提高合理化的建設水平。要善于發現問題,做到及時處理,以防止留下文化建設的隱患,對企業發展造成惡劣的影響。
三、注重規范管理,營建良好的企業環境
企業文化的建設必須要求企業能夠提供強有力的管理支持,同時企業各項管理制度又是企業文化的重要內容和企業文化的重要體現,在企業文化建設結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基礎性作用[7]。所以,要搞好企業文化的建設,保證文化建設能夠規范化、秩序化地進行,企業需要在運作環節加強管理。要結合企業實際,根據現代管理的發展動向,及時修訂企業已有的管理條例,完善各項制度內容,以適應企業的發展。企業制度的制定要充分考慮思想政治的成分,并加以應用,將企業核心價值理念注入其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在企業文化建設中的核心價值作用。與此同時,要加強企業管理團隊的打造,提高他們的執行能力,在企業的文化建設當中,要嚴格按照企業相關規章制度進行規范管理,避免企業文化建設出現混亂、無序等現象,積極配合企業文化建設的開展。注重人力資源制度的創新,積極吸引人才投入企業的建設,豐富企業文化的內容,努力營造良好的企業環境。要從多方面豐富文化活動,加大活動開展的力度,提高企業職工的待遇,引入企業的競爭機制與績效考核,強化職工的文化建設意識。加強思想政治工作在企業文化建設中的核心地位,通過完善企業管理、增強企業制度文化建設、引入企業競爭機制、完善激勵措施等方法,發揮思想政治的價值作用,使企業職工將個人價值與企業價值相結合、個人追求與企業追求相結合,達到社會效益的最大化[8]。并且通過企業模式的創新,轉變企業運作方式,改善各項條件,營造良好的企業環境,本身就豐富了企業文化的建設,使得思想政治工作能夠更好地發揮核心作用,為企業的發展提供強大的原動力。
課堂文化的專斷主要表現在思想政治課“一言堂”,高職學生在課堂進行的是一種“靜聽強制”的學習。雖然課堂上教師常設有提問環節,但這并沒有改變課堂文化的專斷。這主要是因為存在以下三個方面的原因。第一,目前高職思想政治課普遍采取大班授課,教師雖然給學生提供了發言的機會,但由于時間的限制,只有少數學生能夠參與回答。第二,由于思想政治課具有純理論性、意識形態性、政治敏感性等特點,課堂之中學生表達的個人觀點或思想傾向不符合“設定答案”,教師要么予以否定,要么直接叫停。其三,有些教師在課堂提問環節設計的問題本身就有問題。對于絕大部分問題,學生只需要回答“是”或者“不是”,“對”或者“不對”。在這種人人都可參與,看似民主的課堂提問環節中,體現的卻是課堂文化的專斷。專斷的課堂文化下,高職學生進行的是“趕鴨子上架”式的被動學習,甚至是被迫學習。思想政治課的課堂文化專斷創造出的是一種學生對教師、對設定答案的迎合,這種課堂上的“一團和氣”,扼殺的是高職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1.2課堂文化存在背離,有違教書育人理念
目前,在高職思想政治課課堂上出現了嚴重的文化背離現象。課堂文化內部的諸多要素之間的不一致和課堂內的諸種文化之間的不一致,使思想政治課的課堂文化氛圍極其不和諧,反映到學生身上就表現為課堂氣氛沉悶,毫無學習的積極性。第一,文化內部因素之間的背離。組成課堂文化的四個基本要素:規范、價值觀念、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之間在思想政治課堂出現背離的現象。以思想觀念與行為方式的背離為例,這主要表現在教師在思想上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比如,絕大多數思想政治課教師深知“滿堂灌”的教學法不利于高職學生表達能力和協作能力的培養,但仍然采用這種方法。而學生有時也明知教師的做法不符合高職人才培養的目標,但由于害怕教師的“制裁”,只能無聲承受教師的不合理做法。第二,不同文化之間的背離。在思想政治課課堂中,不同文化之間的背離主要表現為教師文化與學生文化、課程文化與學生文化、制度文化與學生文化等的背離。思想政治課要采用何種教學方法、如何編制課程大綱、怎樣制定課堂規范,都是教師說了算,根本不征求學生的意見,學生被排斥在課堂文化之外。在這樣的課堂中,學生喪失了學習的樂趣,思想政治課的教書育人理念自然被遮蔽。
1.3課堂文化乏味,有違寓教于樂理念
課堂文化是眾多文化的聚合。學生各抒己見、思想不停碰撞、形式豐富多彩、內容有聲有色是思想政治課課堂文化的重要特征,但現實的思想政治課課堂卻單調乏味,令學生生厭。思想政治課教學主要進行的是一種理性活動,教學環節缺乏情緒體驗和情感的滲透,從而使課堂往往變得如一潭死水。這樣的課堂毫無樂趣可言,對于知識水平本就薄弱的高職學生來說就更缺乏吸引力了。
2.加強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文化建設的對策探討
2.1實施教學改革,增強課堂文化的滲透性和育人性
思想政治課重視道德內化與行為養成,強調知行合一,學以致用。根據課程特點和要求,可以考慮在教學過程中實施“任務驅動、活動引領”的教學改革。教學改革主要以高職學生成長成才為主線,以高職人才培養目標為綱領,遵循“知、情、意、行”的道德品質養成規律,從高職專業特點出發,并結合社會熱點、教學重點,設計說案導知、論道修情、弘德砥意、觀世敏行四個版塊。根據不同的課程內容,設置經典案例討論、熱點話題辯論、主題演講和實踐匯報等教學環節,體現課堂活動的豐富多彩性。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以小組為單位參與活動全過程,通過評述案例、話題討論、換位體驗、角色扮演等多種活動的實施,將理論知識傳授與職業素質養成、理論學習與活動鍛煉相結合,達到知行合一,實現理論知識、動手能力和職業素質提升的教學目標。這樣的教學改革凸顯了以學生為主體的理念,教師將課堂設計、課上任務、實踐活動等內容通過任務書提前發給學生,學生帶著問題查找資料,進入課堂,實現由感知、感動、感悟到行為改變,從而達到學生愿意進課堂,并且坐得住、聽得進的效果。活動引領教學內容的設計以培養學生手腦并用能力為目標,以任務帶動實踐,以實踐提高能力,以能力提升素質,進一步增強了學生的政治敏感度、社會責任感、職業道德意識,還提高了學生的口頭表達、人際交往、辨別是非和適應社會的能力。
2.2營造師生民主平等環境
思想政治課最鮮明的特點表現為思想性、政治性和思辨性,要想使課堂講授達到觸及學生心靈深處的效果,課堂文化必須體現出學生的主體性,為了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師生必須建立互信和民主的關系。另外,高職學生的民主意識、平等觀念、獨立自主意識逐漸增強,思想政治課需要貫徹民主原則,以適應時代特點。思想政治課教師要在教學態度、教育觀念上創設民主氛圍,關注學生知識與技能的掌握情況,了解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發展狀態,尊重每一個學生做人、成才的尊嚴和價值,尊重學生每次獨具個性的發言和技能展示。及時發現學生的思想和情緒波動,及時給予學生疏導和幫助,保守學生隱私。將課程體系轉化為教學體系,“潤物細無聲”地把理論滲透到學生腦海中去。
2.3在創造中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文化的品質
在傳統的思想政治課教學中,教師只注重學生接受教材中的知識和已有結論,而忽視在課堂教學中對學生創新意識進行培養,導致學生只是一味地背“理論”,喪失了獨立思考能力。在這種傳統的課堂文化中,學生不考慮如何學習,缺少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不符合高職院校創新型技能人才的培養目標。因此,教師必須在課堂中積極創建一種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為核心的新的課堂文化,實現從“墨守成規”到“開拓創新”的課堂文化的轉變,在教學過程中啟發學生不滿足于已有的知識和結論,積極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看法,從而為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創設良好的環境和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