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藝術鑒賞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2-05-05 13:35:43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舞蹈藝術鑒賞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舞蹈藝術鑒賞論文

篇(1)

 

現如今,舞蹈藝術鑒賞教育已受到全社會的普遍關注。舞蹈藝術鑒賞不再是各校“裝點門面”的可有無的課程,它將會不斷地發展與完善,為祖國培養更多的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 

一、高校舞蹈藝術鑒賞教育的現狀 

當前全國的許多高校都不同程度地開設了舞蹈鑒賞課選修課程。這些課程的開設對于陶冶學生情操、挖掘學生想象力和創造力有重要作用,受到同學們的普遍歡迎。然而在實際過程中,教學效果并不盡如人意,這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一)在課程設置上不夠重視 

雖然大多數院校已將舞蹈鑒賞課程列入到選修課范疇中,但實際上卻要求學生任選一門以上的藝術類選修課。而對于學生進行藝術教育應該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分情況地要求學生選多門藝術類課程只能是蜻蜓點水式的教學,效果微乎其微。這說明了高校對舞蹈鑒賞課程還不夠重視,客觀上也使學生在心理上視這類課程為可有可無。 

(二)教學方法死板 

在舞蹈藝術鑒賞教學中,大多數教師仍然采用單一的傳授式教學,這種傳統的教學方法,剝奪了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性地位,不利于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和創新精神的培養。 

(三)學生興趣不高 

學校的舞蹈鑒賞選修課,到課的人往往一開始特別多,到后面越來越少,就是去的也是為了應付教師點名,這種現象十分普遍。說到底,還是學生對這個課程不夠喜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解決課程困境的重要途徑。 

二、如何開展高校舞蹈藝術鑒賞教育 

(一)改革教學內容,與時俱進,開拓創新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興趣是學習的基礎。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題材上的選擇上,要盡量選擇貼近學生、讓學生容易理解的作品;在流行元素的選擇上,應有選擇性地介紹街舞、爵士舞和拉丁舞能對學生胃口的元素;也可以讓學生學習一些簡單的舞蹈語匯。舞蹈鑒賞課程教學內容的選擇在精不在多,在于理解不在于盲從。要從易到難,循序漸進,投學生所好。 

(二)注重學生鑒賞能力和審美能力培養 

課堂教學畢竟是有限的,“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舞蹈藝術鑒賞教育要把培養學生自學獲取新知識的能力放在首要位置。 

一方面,要豐富鑒賞的審美知識儲備。舞蹈是一種文化現象,對其鑒賞不能只停留在形式上,而應該從文化內涵上領略舞蹈藝術的美。要掌握一些基本的鑒賞方法。如藏族的《龍鼓舞》是青海省原始祭祀舞蹈,每年六月跳神會時祭祀神靈、驅災避邪。離開這個一層文化內涵,便無從知道此舞蹈美在何處。 

另一方面,加強大學生對舞蹈意境想象的訓練,掌握舞蹈的動律與構圖。舞蹈構成有三個:動律、構圖和舞情。情感是舞蹈的靈魂,動律和構圖是為舞情而存在的。原始圖騰崇拜的舞蹈所以不朽,是因為它的每一個節律都充滿了極端狂熱的,而又無比虔誠生命情調。因此,在對舞蹈意境展開想象和聯想之前,要引導大學生對其中的情感進行反復體驗。 

(三)舞動肢體,結合實踐領悟舞蹈魅力 

與單純鑒賞的傳統模式相比,師生間進行互動顯然能提高學生的主動參與性,提高教學效果。盡管舞蹈藝術鑒賞是理論課,但是“動”是舞蹈的精髓。在講到不同舞種的特點時,我們可以安排教一些簡單手位及具有代表性的動作,把舞蹈知識與動作結合起來,讓學生親身體驗舞蹈的魅力。 

三、高校開展舞蹈藝術鑒賞教育的意義 

(一)社會意義 

1.傳承民族文化,促進與世界的交流。舞蹈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舞蹈能充分展示人的生命與心靈之美,是無國界的語言。舞蹈鑒賞對民族文化傳承有著重要作用。通過對本土民間舞蹈的選擇,能夠培養學生善于發現本土民間藝術的慧眼,保護本土民間藝術,形成關注本土民間舞蹈文化的良性氛圍,從而促進本土民間舞蹈傳承和發展。而了解外國舞蹈,又能感受到異國風情,增長見識,促進彼此的了解。 

2.體現素質教育,為社會培養文化型、創新型人才。當代的教育目標在于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的人才,舞蹈藝術鑒賞教育屬于美育范疇,它對大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具有重要意義,從而為社會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人才。 

(二)個體意義 

1.培養審美能力,完善文化修養 

人類的文化包括文字文化和非文字文化。應試教育忽視了學生對非文字文化的學習,使專業知識豐富的大學生卻成了新一代的文化弱者。君不見高校文藝演出時演員們激情飛揚,而臺下的觀眾卻一片麻木。這并不是他們不熱愛藝術,而是他們缺乏必要的藝術鑒賞能力。而舞蹈藝術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人文精神和美學、哲學思想等,是彌補大學生文化缺陷的最佳科目。 

2.增強學生的智力,激發學生想象力和創造力 

斯佩里博士對人的大腦進行割裂研究發現,人的左腦負擔抽象思維活動,右腦掌管形象思維活動。開發右腦可以提高智力水平。我國著名的藝術心理學研究者平心先生研究發現,熱衷于舞蹈的大學生的智商明顯比城市一般人口的智商高很多。 

3.凈化心靈,培養積極的心態和良好的情操 

舞蹈通過優美的人體動作、造型和表情陶冶人的心靈,提高人的思想境界。一部優秀的藝術作品是能夠深深打動人心的。以舞蹈《中國母親》的欣賞為例。一開始,那形體的張力、那音樂的激憤,使同學們仿佛身臨其境地重溫起那個年代的國仇家恨的苦難。中國媽媽對侵略者恨入骨髓,卻最終收養了敵人的嬰孩,那種反復的矛盾和掙扎給人以強烈的藝術震撼。音樂又低沉轉為輕快,慈愛而勤勞的中國母親終于辛辛苦苦地把日本的嬰兒拉扯大了,她告訴孩子身世,含淚送她回去尋找親身父母。從這部作品中我們可以領略到什么是真、什么是善、什么是美,懂得博愛和寬容的力量。 

4.促進內外美統一和舉止得體 

舞蹈是以人體作為主要表現手段,懂得舞蹈美的人處處都能體現姿態美。作為高層次的“文化型、創新型”人才,大學生應該是有更高的審美修養的,他們的氣質、情感、涵養、風度、形貌、言談舉止的各個方面都應比一般人更得體。當教師用優秀的作品展示著美麗異域風情和古老的傳說時,學生步入舞蹈藝術的世界,就明了了人體語言的美妙,促進了內在美和外在美的統一。 

 

篇(2)

論文摘要: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對人才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不僅僅需要大學生有豐富的知識,更需要他們具備各方面的綜合素質。舞蹈教育對人的個性心理特征和品德的形成與培養具有重要作用,能促進人格的態度特征、意志特征、情感特征和理智特征的形成與發展。因此,在高等教育中,在向學生傳授知識文化的同時,通過一些措施培養大學生綜合素質是很有必要的。

素質教育重視人才創造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注重人才個性的發展,重視人才綜合素質全面提升。而藝術教育,尤其是舞蹈教育對培養高等院校綜合型人才的素質教育能起重要作用,它能真正開啟人的身體和靈魂,培養人的形象思維能力和創造力。

一、舞蹈教育的重要性

舞蹈藝術是以人體為媒介、用人體動作表達思想感情的一種形象、直觀的藝術形式。而舞蹈是一種人體美的無聲語言,通過美的動作、美的姿態、美的造型來表達作品的思想感情。一部優秀的舞蹈作品能使人在欣賞美、享受美的同時,受到很好的思想教育,使人們在美的熏陶中感情得到提升。同時,在對舞蹈藝術的審美過程中,人們可以提高審美情趣陶冶道德情操,從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可以說,舞蹈在使學生在舞蹈動作的學習和訓練的過程中逐漸培養美的概念、美的標準,從而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并且具有感受美、鑒賞美、表達美和創造美的能力,使之擁有矯健的形體、高尚的心靈、非凡的氣質。舞蹈藝術對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能力和綜合素質等等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是其他學科無法替代的。

通過舞蹈教育所帶來的身體律動教育、美學教育、表演意識教育、心理素質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等有助于塑造大學生的情感和靈魂,可以培養他們的藝術氣質、審美修養以及團隊意識、集體主義精神,提高他們的抽象思維和發散性思維能力。

此外,由于人們在學習和表演舞蹈的過程中,需要身、心、腦全方位的配合,如肢體對音樂節奏的感知,對藝術形象的反映,對空間意識適應等外化現象,使肢體動作語言化、情感化,人腦在這種運動中會得到全方位的鍛煉。對于大學生來說,當他們的抽象思維與形象思維相互滲透時,可以深入地理解所學習的知識,激發自己的創造力。

二、如何使舞蹈教育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

1.轉變教學觀念

如今,很多人并沒有認識到藝術教育的重要功能,大多普通高校沒有開設針對普通大學生的舞蹈教育。因此,必須首先轉變教師與學生觀念,讓他們充分認識到在校大學生通過藝術教育和藝術實踐,可以提高他們的藝術品位和審美鑒賞能力,擴大知識面,深化人文知識結構,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與能力。普通高校的在校大學生本專業課較重,教師要讓他們認識到,對他們進行藝術教育的教學目的是為了提高其藝術審美鑒賞能力,提高其人文修養和對文化的思考能力,讓大學各個系科、不同專業的學生掌握美化自身形體的舞蹈方法和學會正確欣賞中外不同舞蹈作品,了解不同舞蹈形態特征,了解不同民族舞蹈形式的生態環境,進而提高自身藝術修養的能力。

2.采用豐富的教學形式

舞蹈課程的設置應以科學性、生動性、趣味性相結合為方針,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其主動參與教學活動為目的,并盡量做到邊教、邊學、邊實踐。舞蹈教師可以采用一些新的教法,比如利用電化,多媒體輔助課堂教學。電視教材可以通過直觀、形象,生動的畫面準確地表達教學內容,使學生獲得充分的感知,激發學習興趣,加深理解和記憶,這種教學方式可重復再現的功能優勢,為學生提供了模仿動作和對照練習的有利條件。教師可以先讓學生隨意做幾拍動作,充分調動學生的聽覺和動覺,乃至全身心的投入。再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舞蹈意識來加以美化,分析動作節奏的幾種可行性,進行常規動作與反常規動作的體驗,打破一般的思維定勢,創造出不同的節奏型。另外,學校還可以通過組織開展舞蹈比賽、舞蹈知識講座等多種形式,使學生更多地參與,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優化其知識結構,如:“怎樣欣賞舞蹈”“民間舞蹈發展歷史”等。還可以鼓勵學生自發創辦舞蹈社團,由他們自身去推廣舞蹈,自己組織進行舞蹈成品或舞蹈片段的排演,豐富大學校園文化生活,或組織到社區表演,讓他們更深刻地感受舞蹈的作用和意義。這些活動既能推動校園文化的開展,又能提高學生的藝術水平和綜合素質。

3.開設舞蹈鑒賞課

對于非專業性的大學生而言,教師設置的舞蹈課應偏重于賞析,即欣賞大量的舞蹈藝術作品,在學生欣賞與老師講解的情況下對舞蹈藝術進行一定的分析和探討。通過對中外舞蹈作品的欣賞和講解,使學生在舞蹈的動作和情感中,產生一種“內模仿”,這樣可以極大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其在情緒的帶動下去嘗試舞蹈帶來的身心愉悅,讓學生體會到舞蹈藝術的特殊表達方式,舞蹈真實、率真及油然而生的情感所帶來的巨大沖擊力,使學生產生共鳴和心靈的顫動。把舞蹈作品放在歷史和文化的大背景來欣賞,把舞蹈的源流文化結合起來,讓各方面內容融為一體,調動大學生頭腦里的知識儲存,激活豐富的想象,使舞蹈的審美價值得以實現。

4.重視形體訓練

氣質是指一個人表現在心理活動、速度和靈活性方面典型的、穩定的心理特征。氣質受個體生物組織制約,具有穩定性,但又不是一成不變的。也就是說,一個人的氣質是可以經過教育而加以塑造的。在進行舞蹈訓練過程中,教師應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 根據大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的特點,進行一定的形體塑造訓練,糾正不良的行為習慣(駝背、佝胸等),塑造學生昂首挺胸、充滿自信、朝氣挺拔的健康形象,通過舞蹈使學生的身形更加挺拔,身體的各個部分更加協調地發展。

結語

舞蹈藝術教育作為美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種集體能、藝能、智能、氣質于一體的綜合性藝術。高等學校的教育不僅僅是一種文化知識教育、智力教育和創造力教育,它更應該是一種情感教育和人格教育。因此,普通高等學校應該采取相應的措施,加強藝術教育,使舞蹈教育在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和培養大學生創新能力等方面得到其應有的認可,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參考資料:

[1]林洪桐.表演藝術教程[M].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2.

[2]吳曉邦.新舞蹈藝術概論[M].中國戲劇出版社,1982.

篇(3)

當前高中美術鑒賞教學的現狀新課程改革已進入全面實施階段,它給高中美術課堂教學帶來了生機與活力。它從課本到教學完全打破了傳統美術課程的授課模式與授課秩序,使美術學習真正走進了學生的學習與生活。在推進素質教育的過程中,美術教育在提高與造就學生素質方面具有獨到的作用,這門融合了各種藝術種類如語言、唱歌、舞蹈、律動、器樂、圖畫、手工、表演為一體的具有鮮明的人文性、綜合性、創造性和愉悅性的綜合課程,它的教育觀念、教學模式的改變對有我很深體會,在這場新課標改革中的高中美術鑒賞教學談以下幾點:

一、教師應提高自身的藝術素養

美術鑒賞包含鑒別與欣賞,是用運感知、經驗和知識對美術作品進行感受、體驗、聯想、分析和判斷,獲得審美享受,并理解美術作品與美術現象的活動。高中美術鑒賞課是讓學生在面對古今中外優秀的美術作品時,在教師的引導和學生的參與下,通過對美術作品的分析和評價,理解藝術家的創作初衷和體悟美術作品中內在的精神涵義。因此,教師要通過美術鑒賞內容系列的教學,使學生們不僅能欣賞一些古今中外的美術作品,同時也能運用感知、經驗和知識對美術作品進行感受、體驗、聯想、分析和判斷,獲得審美享受,并理解美術作品與美術現象。作為一名美術教師首先就要提高自身的藝術素養,主要有兩點:1.要通過閱讀美術理論、美術史、美學等方面的理論著作或學術論文,提高對美術學科的認識。2.從多種渠道接受美術信息。

二、教師要改變以往的課堂結構

利用多媒體電教設備提高教學質量,把以往人們常用的直觀教具如掛圖等準備逼真地通過屏幕反映出來。改變傳統的“組織教學——檢查知識——講解新知識——鞏固新知識——布置作業”課堂結構,針對美術特點,變“以教為主”為“以學為主”課堂結構,建立“賞、問、議、講、練”五個環節這五個環節互相之間并無固定順序,可根據實際需要進行優化組合相結合的新課堂結構模式,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 “問”、 “賞”是美術學科中必不可少的環節,教師學生均可提問,是提高學生審美能力的主要方式;“議”指的是學生在自學過程中針對所發現的問題進行討論;“講”指的是教師的針對性講解;“練”指的是課堂練習,這在美術課堂中是最為重要的環節,通常都穿插在教學過程中。

三、教師上好美術鑒賞課的幾條原則

1、一切以學生為出發點和目標

美術鑒賞模塊教學要求學生掌握一定的美術語言和鑒賞方法,了解美術學科各科的各個門類,通過鑒賞中外優秀美術作品,逐步提高審美能力,形成熱愛本民族文化、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情感和態度。作為面向全體學生,以素質教育為宗旨的普通高中美術課程,審美能力的培養和人文修養的提高是其問題所在,教師的任務是為學生提供機會促進他們自己獲得對作品的理解。這種對作品的重要性是不能教會的,而只能通過學生在理解一件藝術作品的過程中通過自己的努力而獲得。

2、要激發學生的興趣

教師的授課方式應該靈活多樣,以此激發學生的興趣 ,在實際授課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只有在主動參與了學習活動,才能充分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調動自身的創造性。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展示鑒賞作品后,教師不要立即講解,可以讓學生讀畫幾分鐘,或者以討論的形式,讓學生分別談論自己對作品的第一印象。然后拋出一些思考題,引導學生觀察、思考畫面。鑒賞與實踐相結合,從中領悟作品內涵。再次,情景創設,從中品味藝術魅力。優秀的藝術作品,在形式結構背后都蘊含著豐富的感情,或思想,或意蘊,或某種意味等等精神內涵,即意蘊美。在審美直覺刺激了鑒賞者的感覺后,將不滿足于停留在表面的連鎖反應,此時教師要積極傳達自己的生活體驗和審美經驗,激起他們豐富的想象和情感。教師若能充分利用電化教育法、語言描述法、情景設置法等辦法,往往事半功倍。創設課堂情景,激以學生的學習興趣,是上好鑒賞課的前提。

3、要注意平時的搜集整理,精心備課

教好美術鑒賞,教師不僅要備好課,寫好教案,還要備好課前的材料,如恰當的實物、圖片、音像資料、新聞、典故等等。這些應在課前做好充分的準備,增加鑒賞內容的趣味性,充實課堂內容。

4、舉辦展覽為學生提供比較作品的機會

美術鑒賞課研究性學習中,當學生意識到他們對作品的一些假設需要修改時,說明了他們遇到了困難,這時教師可以舉辦一些經過仔細挑選并且在題材、風格和作用等方面有相似之處的作品。

總之,美術鑒賞教學可以利用的方法很多,我們在教學中不僅要善于啟發學生的真實感受,引導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經歷和審美經驗去分辨真、善、美與假、惡、丑。而且還要善于動腦,善于總結,一定會創造出多種多樣的符合學生年齡特點的鑒賞方法來的。

篇(4)

舞蹈,作為重要的藝術表現形式之一,體現著生命的律動,描繪出人類的精神內涵,通過藝術家從生活中提煉加工,精于構思創造出真、善、美的動感舞蹈形象,激發人的情感活動,豐富人的精神世界,使人在產生愉悅情感的同時,凈化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情操,產生教育的效果。舞蹈作為表現美的獨特藝術形式,占據著社會文化中無法替代的位置。

舞蹈教育,不僅能使學生掌握基本的舞蹈知識、技能和理論,而且可以塑造學生健美的形體,更重要的是舞蹈對提高青少年的審美情趣、鑒賞能力、藝術氣質等方面具有積極促進的作用。

一、舞蹈教育有利于培養學生審美的能力

蘇聯著名美學家斯托洛維奇曾指出:“人的審美教育可通過多種途徑實現,但是不能不承認,藝術是對個人目的明確地施加審美影響的基本手段,因為正是在藝術中凝聚和物化了人對世界的審美關系。因此,藝術教育——對藝術需要的教育、對藝術感召和理解的發展、藝術創造能力的形成和完善——組成整個審美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舞蹈藝術是通過人體優美的動作和造型、節奏和情節對人們一個時代生活中美的理想和愿望、感情和幻想的反映和體現。它給人以美的享受和娛樂,使人的境界變得更美,鼓舞人們為著更美好的生活而進行斗爭的勇氣和信心。”對優秀舞蹈作品的欣賞能培養觀眾的審美能力,提高其藝術修養。在對學生進行舞蹈訓練時也是一樣。在教師的示范中讓學生感受到形體美,學習美的動作、事物;在教師對學生錯的動作的模仿時,學生不僅領會到動作要領,而且學會了鑒賞美的能力,更能促進他們表現美的能力。

二、舞蹈教育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創新教育的核心和關鍵是培養青少年創造性的思維能力。它重視思維過程,強調青少年通過自己的思維操作獲得知識。要培養青少年的創造性思維,必須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講究方法的靈活性。如果教學總是從確定的前提出發,經過確定的過程,得出確定的結論,就會造成學生思維的直線性,不利于培養學生思維的獨立性和創造性,妨礙了學生舞蹈思維品質的優化。我們采用啟發式程序教學,做示范、類比啟發,引導學生想象,使其能夠依據教材及教師提供的錄像、圖片等現代化教學手段及資料,自主地學習舞蹈知識與技能,轉變了原有的學習觀念,無論教學內容還是教學方法都保持一定的思維價值,推動青少年思維能力的發展,掌握創新的方法。

三、舞蹈教育有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意識和意志品質

在基礎教育中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是非常重要的。通過對他們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教育等內容的道德教育,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形成符合社會要求,適應社會發展的道德品質,這些內容對于思想在形成期、知識接受能力有限的青少年來說,僅僅依靠教授、書本宣講是不夠的。這時,舞蹈這種反映生活的藝術形式可以發揮其作用,把社會鼓勵的,宣揚的學校的好人好事等道理,通過舞蹈語言進行加工,用美的形象表現出來。而把相反的內容用丑的形象表現,發揮舞蹈語言生動直觀的優勢使學生產生相應的情感和意識聯想,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和啟迪。我們教育學生要有愛國主義思想,可以通過舞蹈課,給他們欣賞一些表現愛國主義行為的舞蹈,把愛國英雄作為美的具體體現進行贊揚,激發青少年的愛國主義感情。同時,由于這些形象具體生動,本身帶著情感性和趣味性,能夠給學生以美的感受和無窮的樂趣,既滿足了學生的審美心理,又能夠影響和教育學生思想道德。

四、舞蹈教育有利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民族觀

舞蹈起源于勞動,與文學、音樂、美術相伴而生,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產生的藝術形式之一,可供人們欣賞愉悅,進而陶冶人們情操。俄羅斯文藝理論家車爾尼雪夫斯基說“優秀的藝術作品能夠引導人們追求對生活的崇高理解和崇高的情操。讀他們的作品,會使我們自己變得更好、更善良、更高尚”。當優秀的、積極的作品展現在學生面前時,一種內在深處的善良、高尚品質便會滋生蔓延,從而轉化為主導動機推動學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發展。

世界上許多民族都具有獨特風格的舞蹈,其中民間舞蹈占有重要地位,它是經歷多少代人民群眾不斷加工創造,在民間廣泛流傳,具有鮮明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的傳統舞蹈形式。它產生于人民的勞動和斗爭生活,因各民族地區人民的生活、歷史、風俗習慣和自然條件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風格特色。通過這些民族的音樂、舞蹈的了解學習,不僅可以使學生掌握了民間藝術、文化寶貴遺產,并且在老師指導與講評中了解中國的燦爛文化,精湛的藝術,激發學生身為中國人而驕傲而自豪,促進其愛國、愛家、愛民的思想情操的形成。

中國舞蹈有著得天獨厚的文化資源、歷史軌跡和人文環境。通過“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高校舞蹈藝術教育行為,能夠作用于青年人的精神和心理層面,引導青少年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審美觀,調節青少年正確的情感和心理,為和諧社會營造良好的氣氛。這一光榮而艱巨的任務就責無旁貸地由普通高校舞蹈藝術教育來承擔。可以說舞蹈藝術教育擔負著通過審美活動,培養具有正確審美觀的人,以及保持人性的完整,使人和諧自由的發展。

參考文獻:

篇(5)

1.研究現狀

到目前為止,國內外尚未存在當代廣西少數民族民間藝術鑒賞課程及其教材,更未存在有關這方面建設的研究,然而,在挖掘、保護并發展少數民族文化資源已成為全球熱點和國家策略的大好形勢下,以少數民族文化資源為基礎的教學改革蔚然成風———如廣西藝術學院《美術教學論》課程負責教師長期深入研究并利用廣西民族美術方面的文化資源,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美術教學課程及其教材;廣西民族大學《民族傳統體育》課程負責教師也長期深入研究并利用廣西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資源,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體育教學課程及其教材。杭州師范學院美術學院董春雷在《文藝研究》(2005年第5期)上發表題為《民間美術與學校教育》的論文認為:民間美術根植于民間,是實用與審美、物質與精神的完美統一。它既蘊藏著民族精神,同時又歷經了時間的洗禮,顯示出強大的生命活力。然而,隨著歷史的變遷、社會的變革,特別是在信息技術突飛猛進的今天,人們的生活方式正在發生著根本性的變化,民間美術的原生態面臨嚴峻的挑戰。河南大學藝術學院設計系胡俊濤在《教育與職業》(2009年第2期)發表的論文《高校藝術設計專業民間美術課程教學研究》也持相同的觀點———民間美術根植于民間,是實用與審美、物質與精神的完美統一。但該文更進一步地指出,民間美術的藝術形態的內涵與本質越來越受到世人的關愛與重視,許多教育研究者也在不斷地探索研究這個領域。為了能更廣泛、更深遠地弘揚優秀民族文化,該文就民間美術的藝術特點,著重分析了課程設置意義、教學方法等問題,力求探索出一套較為合理的、適合藝術專業學生的民間美術課程的思路。

事實上,許多高校藝術類或人文類的教師都已經開始投入這一教學實踐中,就如何運用民間藝術資源(尤其是尚保持完整的邊遠地區少數民族民間藝術資源)來整合藝術類課程或人文類課程,掀起一股強勁的課程教學與教材改革創新之風。最為典型的成功范例是原任廣西師范大學中文系教授的王杰先生從1997年起,牽頭申報了廣西壯族自治區優秀教學改革項目“文藝學與少數民族文學的跨學科交融”,接著又組織文藝學、民俗學、民族學、少數民族文學等學科碩士點,聯合向自治區教育廳申請“審美人類學系列研究”,獲得立項后,他們便深入地對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以及廣西少數民族地區(尤其是邊遠地區)的民間文化藝術資源進行審美人類學田野調查,基于廣西豐富的少數民族文化藝術資源來搞科研與教學,以審美人類學理論與實踐為一條紅線,把中文系相關的人文學科的研究貫穿成為相互關聯的學術整體。在他的帶動下,廣西師范大學中文系審美人類學課題組積極探討審美人類學學科建設的方案以及審美人類學的研究對象、方法、意義及其學理依據等等,自覺形成一門具有影響力的特色人文課程———審美人類學,該課程教學成果榮獲2005年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排名第一);很快,由王杰先生主編的《審美人類學概論》作為“十一五”國家級教材開始了立項建設。

2.研究內容及其方法

基于廣西豐富的少數民族文化藝術資源來開展高校民間藝術鑒賞課程教材建設研究,是一項具有時代性迫切要求的教學改革任務。然而,面對廣西11個少數民族許多不同族群或支系,分門別類地去挖掘、收集、整理其中的民間藝術資源,并形成一部當代廣西少數民族民間藝術鑒賞課程教材,實際上是一個十分龐大而繁難的教學改革“工程”。因此,在立項建設研究方面,必須選擇這樣的思路:從壯族開始,逐個對這11個少數民族民間藝術資源進行研究,并逐個形成相關的當代廣西少數民族民間藝術鑒賞課程教材。以壯族為例,具體研究內容為:整合并利用當代廣西壯族民間藝術資源———側重于壯族神話、山歌、舞蹈、戲曲(壯劇)、樂器、服飾、工藝美術等以及相關的研究成果,運用網絡及多媒體等現代教育技術,開展當代廣西壯族民間藝術鑒賞課程教材建設的研究。在具體的建設研究過程中,我們將采取以下的研究方法:

2.1以田野調查和文獻資料研究為基礎,展開多種學科理論及其方法的運用。課題組成員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科研究理論及其方法,對適合自己研究的課題內容進行研究,但要求在嚴謹的調查研究———深入壯族村寨開展田野調查以及進行相應的文獻資料的收集、整理與研究———的基礎上,圍繞“民間藝術鑒賞”中的“鑒賞”來展開教材建設研究,這一“鑒賞”要求從起源、發展、演變等方面以及從政治、經濟或文化等方面,充分揭示該少數民族民間藝術(尤其是審美方面)的本質內涵及其特征意義。

2.2結合現代教育技術———影視、錄像、攝影、多媒體等,制作相應的課件,開展當代廣西壯族民間藝術鑒賞課程課堂教學實踐,在實踐中形成有效的教案或講義,在此基礎上,完成相應的教材內容的編撰工作。眾所周知,如果一門課程的教材在實踐中被證明是無效的,則說明這部教材并非從扎實的教學實踐中來,而是憑主觀想象得來,而適合教學實踐并能夠推動教學實踐的發展并產生良好的教學效益的教材,才是真正有效的教材,才能成為教學改革的豐碩成果。當前,我們必須學會以學生為主體,以人為本,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制作相應的受學生喜愛的課件,在多媒體教室或通過網絡技術開展當代廣西壯族民間藝術鑒賞課程課堂教學實踐,這是與時俱進的表現,也是符合科學發展觀要求的表現。總之,以壯族為例,我們對當代廣西少數民族民間藝術鑒賞課程教材的建設研究,將會有一個好的開端,為以后的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礎。

3.研究意義

在高科技和全球化迅猛發展的當代社會,人們越來越感覺到人類危機四伏———能源危機、生態危機、人的精神危機等等,造成人本身的許多焦慮和不安。人們開始追尋自己的精神家園,懷念過去,在無所適從的時候,這只能更增加精神的焦慮和不安。為了解決危機,人類學家們引導人們關注處于“文明的邊緣”的少數民族———那些還沒有被現代文明同化的原生態的少數民族族群,深入到其中開展人類學田野調查,以尋求解決人類危機的“原生態文化方案”。在這樣的情形下,當代廣西少數民族民間藝術鑒賞課程教材建設研究課題組通過田野調查,展開對當代廣西共計11個少數民族———壯、瑤、苗、侗、彝、水、回、京、仡佬、仫佬、毛南———民間文化藝術的比較研究,收集整理其中已經瀕臨消亡的民間藝術,經過提煉加工,形成民間藝術鑒賞課程教學內容,事實上,這是一種解決人類危機的“原生態文化方案”。因此,該課程所講授的“民間藝術”,專指“當代廣西少數民族民間藝術”,是指二十世紀中葉以來,存活于廣西少數民族地區的原生態的民間藝術。所謂“原生態”,是以自然生態之義喻指這些藝術均由該少數民族某一族群集體創造并世代傳承下來的尚保存完好的活態藝術,是非官方的、非現代的、非個人的元文化。其藝術表達可以變化發展,但其所蘊涵的該民族精神和基本話語結構沒有改變,比如作為壯族族群之一的那坡縣黑衣壯的山歌藝術中的“過山腔”,依然用黑衣壯話演唱,尚保留著古代完整的藝術表達方式和押韻風格,傳達著古代黑衣壯特有的精神風貌。#p#分頁標題#e#

毫無疑問,這些少數民族民間藝術一旦進入我們的研究視野,就明顯表現出兩大相互矛盾的特性———當代性和原生態性。所謂“當代性”是指這些少數民族民間藝術具有當代的特征,反映當今時代的個性和追求。所謂“原生態性”,是指這些少數民族民間藝術保持有自古以來的精神內涵和話語結構,由民間集體傳承著,具有原始原創性和集體傳承性,任何個人或官方都無法改變。之所以具有突出的“當代性”,是因為處于“文明的邊緣”的少數民族民間藝術,在市場經濟、高科技和全球化的浪潮沖擊下,或多或少地受到當代文化———尤其是西方文化和都市文化的“侵入”或“滲入”而產生了“當代性因素”,與此同時產生了“對抗性”因素———“原生態性”。“原生態性”“對抗性”的接納或反利用這些外來的“當代性因素”,在碰撞與交流中發生聚合性的“雜語共生”的文化景觀———“原生態性”和“當代性”矛盾統一而和諧地構成了當代廣西少數民族文化藝術事象。在這里,“當代性因素”獲得了另一種表達,而“原生態性因素”也逐漸發生了當代性轉型,當代性危機或原生態性危機因此而在一定程度上獲得了化解。正因為這樣,學習和研究當代廣西少數民族民間藝術以及開展當代廣西少數民族民間藝術鑒賞課程教材建設研究,便具有了以下意義:

篇(6)

一、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研究的意義

公共藝術教育是在學科綜合專業基礎和公共藝術專業方向基礎課學習內容的基礎上,分別對各種公共藝術理論知識、實踐知識進行研究和學習,涵蓋公共藝術本體形態、藝術形式、創作形式、創作觀念、方法、技巧及審美意識等綜合內容。自從我國教育部在2006年頒布的《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公共藝術課程指導方案》印發以來,公共藝術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很多高校陸續開設了以公共藝術教育課程為主的選修課,如《音樂欣賞》、《藝術導論》、《舞蹈賞析》、《影視鑒賞》等。同時藝術理論的研究也出現了百花齊放的現象。但是高校公共藝術教育開展至今尚存在很多不足,這就需要系統的對高校公共藝術教育進行深入研究,以解決現階段的問題,為今后的高校公共藝術教育提供有效的平臺。

二、期刊論文、學術論文研究內容現狀分析

(一)論文檢索結果統計分析

2015年4月20日,筆者在知網中通過對“公共藝術教育”為關鍵詞進行檢索,截止到2016年3月16日,共檢索到期刊論文1097篇;其中摘要中含有公共藝術教育的有317篇;關鍵詞含有公共藝術教育的有382篇;主題是公共藝術教育的有413篇。學位論文260篇;其中摘要中含有公共藝術教育的有33篇;關鍵詞含有公共藝術教育的有30篇;主題是公共藝術教育的有36篇。以同樣的方式在萬方數據資源系統進行檢索得出以下結論。

根據表二我們不難看出,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研究的論文在2012年處于高峰狀態,隨后的兩年研究數量有所下降,應該說在2010-2014這五年期間從對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研究從穩步上升到略有回落的現象,說明學術界的研究從狂熱的探索到進入思考的狀態,為迎來新的一次高校公共藝術教育改革做準備。

(三)公共藝術教育期刊論文和學術論文年度研究熱點主題詞統計

期刊和學術論文的研究的內容,主要是以主題詞所概括出來的,所以筆者檢索高頻率出現的四項主題詞來統計研究的熱點問題。

由表三可以看出,5年間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的研究著重在課程、功能、教學、改革四個方面。

(四)公共藝術教育期刊論文和學術論文研究分支學科的統計通過對高校藝術課程的開設情況統計,可以對研究者的研究領域有所了解。

通過表四可以看出,對于公共藝術教育中藝術教育的研究占有很大的比重達到66.3%,其次是音樂教育,占23%。對于美術、影視、舞蹈、書法的研究顯然較弱。這明顯說明普通高校學生對藝術教育和音樂教育更容易接受,對于美術、影視、舞蹈、書法的藝術門類接受能力也較弱。

三、2010年-2014年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研究現狀剖析

高校公共藝術教育從1995年研究至今已有20多年了,從最初的確定公共藝術教育概念,到近些年來的各項深入研究,無疑對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研究有了更深入的認識。但是發展的同時也有著不斷地嘗試、不斷的探索與不斷的創新。通過對2010年-2014年的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研究的統計分析,筆者總結出三個方面需要得到進一步的改善。

第一,高校公共藝術教育應在“美育”教育的功能方面的研究予以加強

邵陽學院姚武認為:全國的公共藝術教育大多還停留在提倡豐富學生文娛活動方面,對于藝術教育、審美教育的方法和途徑還有待進一步的探討。湖南理工學院徐振祥認為:高校公共藝術教育重在提高學生個體文化藝術素養和感受美、表現美、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

第二,高校公共藝術課程開設的科目、教材和課程教學內容需得到統一;

中國美術學院教師曲琳琳認為:各普通高校一般都是根據學校自身的師資量、教學水平開設的公共藝術選修課程,增強了課程設置的隨意性。陜西警官職業學院仲晴晴認為:公共藝術課程設置,需要分層次、選修必修兼有、統編教材。河池學院曾宏華認為公共藝術課中音樂課程的教學內容過于專業化,沒有找好課程定位。南通職業大學唐勁松認為:公共藝術課程應該是藝術教育與實踐活動相結合,以增強知識性、趣味性、實用性為原則。

第三,高校公共藝術教育師資隊伍需加強。

河南大學王新認為:高校公共藝術課程教師應精通藝術理論和專業技能,掌握教育理論和教學技能同時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先進的文化價值觀。

鄭州師范學院韓若男認為:有很多非藝術專業領域的教師也由于種種原因承擔了藝術類課程,最終將導致藝術教育的嚴重偏差。阻礙了公共藝術教育的快速發展。

鹽城師范學院潘龍瑞認為:公共藝術教育專職教師少,教師的自身素質也同樣存在的不同的差異,這就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受教育程度。

參考文獻:

篇(7)

一、目前音樂鑒賞課的現狀

1.目前各高校公共音樂選修課幾乎無一例外將《音樂鑒賞》作為開課首選,旨在通過欣賞音樂提高大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提高綜合素質。特別是一些規模大的學校,公共選修開設課程較為細致、多元,即使很小眾類的音樂課程也能形成一定規模的學生群體;而相對于一些起步較晚的高職院校,因處于辦學初級階段,師資、學生數量有限,加之學生之間的音樂感知能力差距并不是很大,這在客觀上也決定了音樂公共選修課的開設類別不可能很細致,承擔著美育重任的《音樂鑒賞》課程的質量在這類學校就顯得尤為重要了。現行《音樂鑒賞》課程教材的內容主要是中外優秀經典曲目、人物及一些音樂基礎性知識,試圖通過音樂美的特殊魅力和育人因素感染學生,潛移默化地對學生施以高尚的道德情操教育,但是特別是學生們喜歡的現代流行音樂的內容分量很少,不能滿足學生的需求;其次,如果學生不具備一定的音樂基礎的話,這類傳統教材會讓學生有高高在上的距離感,從心理上就會產生排斥。如果以《影視劇音樂鑒賞》為切入點會讓學生從心理上更易接受,產生共鳴。因為影視劇是一種比較大眾化的娛樂類型,其音樂既有古典音樂的深刻,又有流行音樂的通俗,二者與一定的劇情、畫面結合更具親民特質,更貼近現實生活,況且結合劇情欣賞也不易造成聽不懂的現象。內容選取得科學、合理的話,可以將《音樂鑒賞》教材的大部分內容巧妙的滲透進去,潛移默化間就完成了教學目標。隨著課程的改革和體制的逐步完善,公共選修音樂教育的視野也需要與時俱進。目前《影視劇音樂鑒賞》我國只有極少數的傳媒及影視類院校已經開設,大部分高校公選音樂課仍然以傳統教材《音樂鑒賞》為主。

2.自筆者任教高職類學生的音樂公共選修課以來,發現選修學生中大概三分之一學生是抱著混學分的態度,覺得這類選修課又不是專業課,對就業又沒有什么明顯的益處,只要輕松拿到學分就萬事大吉了。另外,大部分學生的音樂審美傾向比較單一,基本只對流行音樂有興趣,對于音樂其他類別,特別是古典音樂、民間音樂、戲曲基本沒有什么興趣,課堂上也很難產生共鳴。而影視劇音樂結合一定的故事、情節、內容的表達等,并融合了一定的畫面,視聽的結合賦予了音樂更加直觀、立體的特質。課堂教學應該調動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以影視劇音樂鑒賞作為音樂欣賞課的切入點,首先從心理上抓住了學生的興趣點,消除了距離感。

二、開設影視音樂鑒賞課的理論支撐

鑒于上述現狀,如何讓高校公共藝術類的欣賞課更加趨于合理、規范、人性化?這個問題也早已進入學界同仁們的理論研究視野,國內學界對這一課題的探索為《影視劇音樂鑒賞》課的開設提供了堅實的理論支持。如曾宏華《高校音樂公共課中滲透影視音樂教學的意義》、陳晨《淺談影視音樂如何輔助大學音樂教學》楊佳君《論大學生影視音樂欣賞能力的培養》、郭婧《古典+流行=時尚――從影視音樂談起》韋民《淺談影視音樂的價值與魅力》、張紅穎《淺談影視音樂對大學生綜合素質的積極作用》、郭強《影視音樂在大學音樂欣賞課中的作用》、左建新、張譯文《音樂欣賞課中的影視作品應用》、吳躍華、閆輝《論影視音樂在學校教育中美育功能的實現條件》、張達生《讓大學生在電影中體驗音樂的美》、溫洪青《談影視音樂的德育功能》、石延春《淺談影視音樂在音樂教學中的運用》等眾多學術論文充分肯定了影視劇音樂在大學生音樂藝術素質教育中的迫切性、不容忽視的積極作用以及現實意義;另外,鐘春明的學位論文《普通高校音樂欣賞教學內容調查研究》、吳曉燕的學位論文《選取電影音樂在普通高校開展音樂欣賞教學微探》、沙欣的學位論文《獨立學院音樂欣賞公選課教學的問題與對策研究――以西南大學育才學院為個案》中除肯定了影視音樂在大學生音樂素質教育中的重要性,并對此課程的必要性、前瞻性、可行性以及課程的實施等方面進行了可行性探討,這些都為本課題的實際操作奠定了學理基礎。

三、影視劇音樂鑒賞課程的教學內容優化、整合

1.將傳統音樂鑒賞課的內容滲透在影視音樂中開展教學,首先課程名稱使學生從心理上會樂于接受,可以有效解決學生對古典音樂、戲曲、中國傳統音樂的距離感和心理上的排斥,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其次,鑒于大多數學生音樂審美趣味狹隘、單一,只對流行歌曲有興趣,不利于從人文素養的角度得以綜合提升,使課程的育人功能大打折扣。而優秀的影視劇音樂包含有我國優秀的民間音樂及西方的經典音樂,內容豐富多樣,雅俗共賞,更容易產生共鳴,潛移默化中提升了學生的審美水平。著名作曲家譚盾的電影音樂將中國的民族民間音樂結合西方現代作曲技術,使作品既有東方神韻,又不失現代感,巧妙地詮釋了中國式東方哲學,在國際樂壇贏得令人矚目的成就。在電影《臥虎藏龍》中,譚盾將絲竹與戲曲的元素發揮得恰到好處,音樂在配器上選用二胡、竹笛、琵琶、鼓、巴烏與鐘類、西洋管弦樂器等,中西音樂相得益彰,作品具有濃濃的中國風,將中國音樂元素展示于國際舞臺,效果震撼;在電影《夜宴》中因為臺詞較一般電影偏少,音樂的分量顯得尤其重要,許多部分是靠音樂渲染氣場和情緒,這對于作曲家來說也是非常具有挑戰性的。特別是其中的《越人歌》想必一定讓人過耳難忘了,作曲家除了運用民族樂器,還將這首壯族古老民歌經重新編曲和配器,煥發出新的生機。歌曲僅有短短的六個樂句,根據劇情通過變奏、配器、男女聲的演唱等使其有了豐富的層次與表情,具有極強的感染力,充分向聽眾展示了中國音樂的獨特魅力。如果離開電影這個媒介,特別是目前的90后大學生,對于中國的傳統民族民間音樂和戲曲尤為疏離,對這類音樂作品,學生會從心理上就排斥。而借力電影,不知不覺間學生就隨著電影音樂走入其間,受到感染,會突然發現我國的民族民間音樂、戲曲等還是蠻好聽的,有著其獨特的魅力。陳凱歌執導的電影《和你在一起》,片中主人公為證明自己學有所成而苦練柴可夫斯基的《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定會在學生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若離開了劇情純粹讓學生欣賞這個作品,就沒有這樣好的鑒賞效果了。影視劇音樂的綜合性很強,融合了聽覺、視覺、文學、戲劇、詩歌等藝術,優秀的影視音樂更是情感、道德、價值觀的體現,更直觀地體現了音樂藝術的育人功能,拓展了音樂的內涵和外延。對此,早在2008年就有學者張紅穎撰文《淺談影視音樂對大學生綜合素質的積極作用》指出:“影視音樂具有較高藝術審美價值和廣泛社會學價值,對提高大學生們的綜合素質有著十分積極的作用。”另外,“影視音樂不僅對人們的心靈、性格、情感、意志、思想有所陶冶,而且使美的藝術感受力得到升華,使他們在精神上、心理上、行為上處于和諧的健康狀態,擁有平衡的心境和開闊的胸懷,從而形成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①

2.將傳統公共選修音樂課的音樂鑒賞課授課內容優化、整合,增加現代輕音樂、流行音樂以及近年來熱播的部分影視劇音樂的內容,并將傳統教材中的大部分內容滲透在雅俗共賞的影視劇音樂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及教學學生都有收獲,進而提升學生們的音樂鑒賞能力。“普通的大眾往往不具備專業的音樂知識,欣賞起大部頭的交響樂、歌劇等往往有困難,但是電影的畫面、故事為大眾欣賞電影中的音樂提供了理解的條件。”②只有理解了,才會在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其實,影視劇音樂中不乏交響樂這種配樂形式,如《指環王》《亂世佳人》《阿拉伯的勞倫斯》《泰坦尼克號》……依托影視劇為媒介,結合特定的劇情,學生們會有聽懂了的感覺。動畫片《貓和老鼠》里面的配樂甚至還有肖邦的圓舞曲,靈動的音樂與令人忍俊不禁的幽默劇情交織在一起,定會在學生心里留下難忘的印象。音樂鑒賞課程里通過感性的對比聆聽而理性分析中西方在音樂觀念、音樂審美、音樂思維方面的異同,這部分內容如果沒有很好的媒介激發學生的興趣,引導學生主動探索、思考,學生要么被動地依賴老師的講解,要么根本就沒興趣思考,不利于開展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如果以影視劇音樂為媒介,學生體驗到中國音樂較為含蓄細膩的審美與西方音樂強調矛盾、沖突,注重音樂的戲劇效果,進而才能更好地理解中、西方的音樂審美和音樂觀念。近年熱播的電視劇《甄?執?》第13集中出現的《驚鴻舞》具有濃厚的中國宮廷音樂風格,音樂主要的演奏樂器為古琴、古箏與笛子,歌詞是曹植的《洛神賦》,舞蹈是水袖舞,音畫結合,古韻濃郁,可以令學生感受到濃濃的中國古典音樂的神韻,進而引導學生思考、討論古琴的文化意義,深化、拓展音樂鑒賞的內涵。只有激起了學生的興趣,才有了引導他們進一步深入思考的可能性,才能將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在不知不覺間逐漸提高,而不是僅僅停留在感性、娛樂的較淺的審美層次上,真正達到“潤物細無聲”的育人境界。

四、結語

伴隨著時展,經濟、教育改革的推進,高職類公共音樂鑒賞課程也需要順應時代潮流,根據新時代社會的發展對人才結構的需求做相應的調整。當今社會更加需要具有綜合素質的人才,青年一代是國家、社會新的希望,肩負著國家富強、文明的重任。高等教育擔負著培養青年一代的歷史使命,怎樣更有效地提高青年一代綜合素養,是教育界永恒的主題,對此,本文探討了高職類音樂鑒賞課程在新形勢下,根據當代大學生的特點,以雅俗共賞的影視音樂鑒賞為切入點,在教學中更好地發揮學生的積極主動性,激發學生的興趣,育人效果事半功倍。

篇(8)

會議由分委會副主任委員、中國傳媒大學教授付程主持。他首先介紹了會議嘉賓及議程。之后,由分委會主任、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周星圍繞藝術門類升級問題進行了題為《中國藝術學科嬗變與分類建立的思考》的主題報告。

報告中,周星首先回顧了過去兩年來分委會取得的工作成果,其中包括一份調研全國藝術類教育現狀的專業報告,以及另外兩次有意義的學術交流――哈爾濱工業大學支持下的青年教師學術論壇以及依托西南大學組織的學生論文評獎活動。

其次,周星重點解析了藝術門類獨立過程中的問題及未來發展方向等。他認為,學科門類在獨立發展過程中必然面臨一些難題,一級學科大擴展,一級學科確立之后怎么和原有學科銜接,很多院校都會遇到這個問題。當前,藝術學科已經從隸屬于文學的一級學科提升為獨立的藝術門類,原來的劃分是05文學門類,0501中國語言文學,0502外國語言文學,0503新聞傳播學,0504藝術學。回顧歷史,藝術學科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就一直在試圖獨立,卻一直沒有成功。2008年,第六屆藝術學科評議組成立后征求過很多專家的意見,新的轉機出現,特別是在以中央音樂學院老院長于潤洋等為代表的專家們的不懈努力下,終于“修成正果”。最初確定藝術學下屬4個一級學科,包括藝術學理論、音樂舞蹈學、戲劇影視藝術學、美術設計藝術學等,最后公布時更改為五個學科,分別是1301藝術學理論、1302音樂舞蹈學、1303戲劇影視學、1304美術學、1305設計藝術學。由于藝術學下屬一級學科的調整,也隨之也引發了一級學科博士點評審的變化,某些院校可以自行審核博士學位一級學科點,分兩種情況:第一,40多所985高校,可以自行設立一級學科,按照原有學科點審定、公示;第二,各省按照規定名額競爭申報,國務院學科組針對各省申報進行投票審議表決。目前,各省市地區已經基本通過一級學科博士點的包括中央美院、中央戲劇學院、北京電影學院、哈爾濱師范大學、上海音樂學院、上海戲劇學院、上海大學、南京師范大學、中國美術學院、福建師范大學、武漢理工大學、湖南師范大學、西安美術學院,之后國務院學科組14個委員投票,超過半數同意就會通過。如果簡單類推,假設他們具有全學科藝術門類的授予權,就增加了12所院校。原有一級學科最早是南京藝術學院、北京師范大學、中國傳媒大學、中國藝術研究院、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現在估算起來,加上985高校通過的,目前可能是總量20余個一級博士點藝術學授權學科。

再次,周星介紹了當前教育部本科專業目錄修訂工作的最新進展。根據教育部最新要求,2011年要完成目錄修訂工作,自2012年開始正式招生,其中招生計劃、教育統計等按新目錄執行。這次目錄修訂將所有專業分成引導性專業、一般性專業和特殊性專業,簡稱“寬、普、特”。這項工作最終還是交給各個分委員會。當前,專業“老目錄”和“新方案”之間的銜接、關聯、協調出了很多問題,新方案在學科歸屬和性質認定上還有許多矛盾亟待解決。

最后,周星總結,認為藝術門類獨立是藝術教育發展的新起點,對于藝術學科發展意義重大,但是必然也會引起許多爭議,二十多個在舊學科里國家認可的一級學科怎么和門類嫁接?怎么評價一個一級學科的優勢特點?學科門類、學科規范以及調整成為一級學科門類在各個學校的設置,特別在綜合大學怎么設置?這些都成為困擾藝術獨立門類發展的問題癥結。這一系列問題必然影響到某些學校的專業設置或者院系調整,周星希望通過本次會議的討論交流可以了解到更多的信息。

會議第二個段落是專家發言與集體討論,參會專家暢所欲言、積極互動,針對藝術升級為門類引發的一系列變革和問題各抒己見。首先,東南大學教授王廷信發表觀點,他認為藝術學升門類首先肯定是一件好事情,因為藝術學在整個藝術國際化過程當中發展非常快,而且隨著社會的進步,藝術在社會當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這次國務院學位辦能夠把藝術學升為門類,是國家對這樣一種變化的判斷和選擇。但是,相應的也會帶來一些問題,比如學科之間的平衡問題,原來一個一級學科下面有八個二級學科,現在歸并成五個一級學科,這五個一級學科,是各種力量支配下形成的結局,這樣一個結局有沒有問題?比如說音樂學,應該說是積累比較好的學科,但是音樂學和舞蹈學放在一起,而美術學和設計學因為一些外在原因被分開。藝術學升為門類過程中,尤其藝術學的創辦,主要是張道一先生起很多作用。張先生有一個觀點啟發很大,他認為藝術門類之間是有影響的,音樂和舞蹈之間沒有鴻溝割裂開來,戲劇和影視之間也沒有。懂一些藝術史的人都很清楚,中國的第一部電影是《定軍山》,電影進入中國以后用京劇這樣的方式表達,說明藝術門類之間互相影響會促進每一個藝術品種的發展,缺乏這些東西,或者音樂是音樂,舞蹈是舞蹈,大家各自劃條界限,沒有辦法更好地發展。總體來說藝術學升為門類是好事情,升為門類之后學科之間的互相交流非常重要。

之后,北京大學教授彭吉象也圍繞藝術門類的獨立發表了自己的見解,通報了一些他掌握的最新信息。他認為當前是藝術教育發展的最好時機,從2010年底到開始,教育部幾個司都在舉辦相關活動。首先,2010年11月份在吉林省吉林市召開全國學校藝術教育工作會議,會上通過了未來十年全國學校藝術教育工作規劃,規劃規定各個學校今后應該開八門藝術類課程,供全校學生選修,十年之內八門都要開起來,包括兩類:第一,藝術導論,即藝術概論。第二,專科欣賞,包括音樂鑒賞、美術鑒賞、舞蹈鑒賞、書法鑒賞、戲劇鑒賞、影視鑒賞、戲曲鑒賞。在這一規劃的影響下,必然需要大量的師資投入,這對藝術學科的發展是一種推動。第二個會議是教育部關于組建高等藝術教育改革和發展調研組,暨召開調研工作會議的通知。要成立兩個調研組,奔赴全國26個院校調研,制定工作方案,開展實地調研,研究起草改革報告,籌備召開全國高等藝術教育改革和發展研討會。現在藝術升級為門類了,到底應該怎么發展是主要的調研方向。在這次準備會上主要講了幾個問題:第一,對調研要有正確認識,因為現在藝術教育發展非常快,除了藝術院校以外,綜合大學、師范大學紛紛成立藝術系,2007年在校生有113萬是學藝術的,是1999年的26倍,畢業生21萬,是1999年的47倍,藝術教育成果顯著,需要提高辦學質量和人才質量,辦出特色、辦出水平,而且藝術教育已經超出了學校,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第二,需要調研的問題,包括:1.現在藝術教育規模過大,據說有的學校招生報名人數居然達到十幾萬。2.學科專業問題。現在藝術已經升格為第13個門類,教育部高教司正在修訂專業目錄,但是藝術院校辦學特色不夠鮮明,有求全、求大的現象。3.人才培養與質量建設。現在藝術教育方面已經有17個國家級藝術教育中心,有60個創新人才基地,建立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模式非常重要。以前培養人才比較單一化,與實際部門的需求脫節。關鍵是要培養學生的主動性與創新能力,要培養創新型人才,符合國家中長期規劃和發展。4.師資隊伍建設問題。現在學生數量很多,教師相對數量很少,從質量上來看,師資也不夠,缺少學科帶頭人,而且重演出、輕教學。5.需要加強國際合作與交流,吸收和引進國外先進教學經驗,和國際接軌。下一步藝術教育的發展重點是:第一,不斷提高藝術人才質量。第二,分類指導,不搞“一刀切”,比如對專業藝術院校、綜合大學、理工應用大學、師范院校藝術人才培養應該有不同標準。第三,要特別關注藝術師資缺乏,尤其缺乏學科帶頭人的問題,對師資今后加強定期培訓。第四,大力推動藝術創新和學術創新,出作品、出研究成果。第五,增強服務社會的能力,圍繞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揮智囊團作用,藝術教育跟國家文化事業、文化產業關系非常密切。本次參加調研的院校有兩組,第一組包括吉林藝術學院、東北師范大學、沈陽音樂學院、魯迅美術學院、山東藝術學院、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山東大學、西安音樂學院、西安美術學院、西北大學、四川音樂學院、四川美術學院、四川大學;第二組包括上海戲劇學院、上海音樂學院、中國美術學院、南京藝術學院、南京師范大學、湖北美術學院、武漢音樂學員、華中師范大學、廣州美術學院、青海音樂學院、華南師范大學。

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梁國偉從本科目錄修訂的角度分析了當前藝術教育的變化。目錄修改體現了一個新趨勢,音樂學多出音樂科技和藝術專業,在影視學中加進了數字影視技術專業,這些新興戰略性專業體現出國家對教育格式的調整。武漢大學教授彭萬榮從所在院校出發,談了藝術升級門類帶來的變化。這次調整藝術門類獨立以后出現五個一級學科,對高校影響很大,除了極少數院校能夠同時辦五個一級學科以外,其他學校也許只會涉及到一個、兩個或者三個,音樂、舞蹈、電影、書法都有一點,但是要真正形成一級學科很難,沒有一定的師資恐怕不行,現有的師資分散在五個一級學科里,作為一級學科一評估,就顯得捉襟見肘了。還有一個想法,原來藝術學附屬在文學學科里,因此可以借助文學學科的力量發展藝術,比如說南京大學、武漢大學在文學系下面設了戲劇影視文學博士點,和本科點名稱一模一樣,本科變成藝術類專業以后,博士點是不是可以考慮這方面的建構問題。1998年國務院進行了一次學科目錄調整,當時把在文學學科下面的一個民俗學二級學科授予文學學位,后來學科調整以后,征求大家意見,幾個老師紛紛要求到法學系,后來武漢大學把民俗學從文學里剝離出來,分到法學系。藝術學一級學科門類獨立以后,能不能仿效原來的做法,按照學科歸屬慎重考慮這個問題。既然門類獨立對原有格局會產生新的變化,那這個變化應該有指導性的影響,應該使學科的歸屬更加明確,更加有利于學科的發展。

篇(9)

1.音樂欣賞課程有助提高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藝術來源于生活同時是社會生活的反映,而優秀的音樂作品往往體現著作者對現實世界的觀察與思考,飽含豐富的思想情感,或表達對祖國的熱愛,對老師的尊重,對父母的感激,亦或是對朋友的珍惜等等,這些作品能夠帶來思想上的鼓舞以及產生情感上的共鳴。電影《上甘嶺》中《我的祖國》,獨唱部分抒情委婉,一唱三嘆,合唱部分氣勢磅礴,增強獨唱部分情緒。聆聽這首歌曲,學生可以感受到歷史背景下人民對祖國的深情歌頌,對家鄉的美好回憶,以及保衛祖國的果敢決心。通過不同題材的作品欣賞,提高學生審美情趣,進而提高思想道德素質。

2.音樂欣賞課程有助豐富大學生人文知識音樂是人類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與文學、歷史、戲劇、舞蹈、繪畫等領域有著密切聯系。在多元文化教育視野下,引導學生欣賞分辨不同文化傳統下產生的世界音樂,認識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與不同文化形態下所產生的音樂,感受東西方音樂在文化上的差異,培養學生用“平等”與“差異”的人類學視角去看待不同民族的不同文化。如琵琶曲《十面埋伏》的楚漢之爭,古琴曲《廣陵散》是據《戰國策》及《史記》中記載的聶政刺殺韓相,這些作品都蘊含了大量的文學、歷史知識。

3.音樂欣賞課程有助拓寬學生思維上文中提到,通過欣賞不同民族的世界音樂,有助于培養學生建立起全新的文化研究視野,從多元文化視角多維的去看待世界。聆聽音樂的過程是人們在頭腦中對音樂形象的在塑造過程。每個人的先天遺傳情況不同,思維能力也具有一定的差異,大腦思維能力的形成和發展在很大程度上要靠后天學習與訓練。音樂欣賞在提高對音樂的感知能力的同時,也有益于人們對于運動控制、記憶能力和思維的發展,使大腦功能得到更廣泛地開發和利用。二胡曲《賽馬》中具有許多對現實世界的音響模仿,引導學生通過對不同音型的聽覺聯想,進而展開創造思維。李嵐清同志說:“音樂的美育功能還不是一般地提高審美能力和陶冶情操等,它對人的智力開發,特別是提高人的想象力和創意動力,鍛煉表達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等方面都有幫助,音樂對社會的文明進步有著深遠的影響……我們能不能想個辦法對他們進行這方面普及的教育,給他們補上一課……使得這批跨世紀的青年知識分子能夠有這方面必要的修養……”音樂是情感的藝術,人們在欣賞音樂的過程中提高人的思想意境和高尚情操,給人以美的享受。

二、音樂欣賞課程教學改革思考

1.量化教學方法評價指標體系關于教學方法的評價指標,應該在教學改革與建設中作為重點。教師能否融匯本學科前沿知識、能否將跨學科知識貫通與課堂,實現教學多樣化、個性化等方面的評價指標較少。因此,增加教學方法評價標準的確定性、可操作性,能使教學評價體系制度化、標準化發展的同時,應進一步完善各層次評價體系的構建。

2.完善音樂教育的考核、評價系統構建完善的音樂教育考核評價系統,從課程教學工作量、學生課外藝術活動及參與社會藝術實踐活動指導、學生學習成果、學術研究水平等方面設立相應指標,更為符合音樂教育的本質特點,能夠進一步調動教師教學積極性,活躍豐富教學氣氛。

篇(10)

舞蹈是一門有著悠久歷史的藝術。它起源于勞動,又與文學、音樂、美術相伴而生,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產生的藝術形式之一。它以經過提煉,組織和美化了的人體動作為主要表現手段,表達人們的思想感情,反映人們的社會生活;以動作的姿態、音樂的節奏和人的臉部表情為基本要素,鮮明地反映出人們不同的思想、信仰和審美要求,同時又培養了人們優美的舉止和正確的體態。舞蹈自產生以來不但具有供人欣賞和娛樂的作用,同樣也起到了宣傳教育的社會作用,而如今它也已成為了當今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但是我們國家目前基礎教育并沒有足夠重視舞蹈教育這一重要的作用。

一、我國舞蹈教育的現狀

長期以來,除了專業的舞蹈院校和藝術院校,我國基礎教育一直沒有接納舞蹈這個藝術家庭中的核心成員,使它遠離了學校素質教育的體系,絕大多數學校從小學到中學均未開設舞蹈課(必修課或選修課)。大部分學生都是在追求升學率的沉重壓力下學習的,他們學得很苦,也學得很死,厭學情緒嚴重。由于學業負擔過重,造成學生身體發育不良,身體素質欠佳。他們頭腦十分疲勞,心理矛盾無法排解。針對這些狀況,舞蹈可以提供給他們一個“休息”的空間,舒緩一下緊繃的神經,輕松一下疲憊不堪的身體,使他們重新發現生命的希望與樂趣。舞蹈是“勞”與“逸”相結合的最佳途徑。

許多國家的教育經驗值得我們借鑒。在日本、美國、韓國等一些發達國家,從小學到初中,舞蹈是必修課,在這種教育制度下,人們把舞蹈作為一門學問來對待,政府認為舞蹈是一種文化,是一種文明,理所當然地同其它學科一樣受到重視,其目的是為了使受教育者在舞蹈教育中使身心得到健康發展,提高本國整體國民素質。

我國基礎教育隨著教育教學改革的深入,已由當前的“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教育界的有識之士和職能部門也正著手對教育內容,課程設置等方面進行調整。目前,一些有條件的師范院校設立了培養專門人才的機構,部分中小學也相繼開設了形體課、舞蹈課,這是我國基礎教育的一項重大改革,必將對民族素質的提高產生積極深遠的影響。

二、舞蹈教育對素質教育的重要作用

1.舞蹈教育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民族觀

舞蹈起源于勞動,與文學、音樂、美術相伴而生,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產生的藝術形式之一,可供人們欣賞愉悅,進而陶冶人們情操。俄羅斯文藝理論家車爾尼雪夫斯基說“優秀的藝術作品能夠引導人們追求對生活的崇高理解和崇高的情操。讀他們的作品,會使我們自己變得更好、更善良、更高尚”。當優秀的、積極的作品展現在學生面前時,一種內在深處的善良、高尚品質便會滋生蔓延,從而轉化為主導動機而推動學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發展。

世界上許多民族都具有獨特風格的舞蹈,其中民間舞蹈占有重要地位,它是經歷代人民群眾不斷加工創造,在民間廣泛流傳,具有鮮明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的傳統舞蹈形式。它產生于人民的勞動和斗爭生活中,因各民族地區人民的生活、歷史、風俗習慣和自然條件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風格特色。通過對這些民族音樂、舞蹈的了解與學習,可以使學生掌握民間藝術、文化寶貴遺產,并且在老師指導與講評中了解中國的燦爛文化,精湛的藝術,激發學生身為中國人的驕傲、自豪感,促進其愛國、愛家、愛民的思想情操的形成。

2.舞蹈教育是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的有效途徑

舞蹈不僅是一種運動,而且是一種經過組織、美化、節律化的人體運動,是一種比較一般意義上的運動更為高級的藝術化運動。參與者在旋律優美和節奏鮮明的音樂伴奏下跳起舞蹈時,不但能達到健身的目的,而且還能在自娛自樂的同時,又在某種程度上進入藝術表現的境界,在身心兩方面都能得到調適和發展。

學校教育階段是奠基舞蹈教育的最佳時機。這是因為,舞蹈是身體的律動,它既符合學生活潑好動的天性,又能對他們野馬般無規律的運動進行合理規范,使他們在律動的興奮中學習平衡,美和配合,讓他們的身心在舞蹈中得到鍛煉、熏陶和滋養;舞蹈是表現,他們在舞蹈中逐漸認識自我和自己的潛能;舞蹈是合作,他們從中懂得與人配合與尊重他人的重要,舞蹈還是身體對空間的占領,他們從這里更多地認識周圍的世界。

另外,舞蹈對左右腦的平衡發展和身心鍛煉與體育相比從某種意義上講更有效,這是因為舞蹈動作多變、均衡、全面和精細,動作受大腦支配,對身體的訓練同時是對大腦的訓練,所以,舞蹈能把大腦鍛煉得更靈活、健全和周密。同時,舞蹈不會給學生造成任何生理和心理壓力,因此,加強對學生的舞蹈教育是實施人生奠基教育的最好選擇。

3.舞蹈教育可以培養學生熱愛生命、堅忍不拔的品質

舞蹈是人們自娛自樂、抒懷的一種形式。舞蹈是一種生命形式的躍動,有生命的地方就有生命形式的躍動,就有歡悅的舞蹈。

舞蹈的訓練同時也是學生堅韌意志的訓練過程。舞蹈是人體造型上的“動的藝術”,而要使人體成為這一藝術的“工具”,離不開基本功訓練,而要使基本功柔韌性達到要求,就必須付出艱辛的努力。在演出的背后,有著學生們壓腿開跨等練習的疼痛而不為所折服、持之以恒的精神。俗話說:“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在練功中,常常旁觀者都會為之噓唏,而隊員們卻能咬緊嘴唇一聲不吭,只有淚水、汗水在臉上身上流淌。在練習中,一個個動作的反反復復,直至達到要求,鞏固又何嘗是輕易做到的,而正是這不易磨練了學生的意志、耐力,為他們具有堅強的心理素質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4.舞蹈教育可以通過培養學生鑒賞美、欣賞美的能力,提高學生的藝術修養

蘇聯著名美學家斯托洛維奇曾指出:“人的審美教育可通過多種途徑實現,但是不能不承認,藝術是對個人目的明確地施加審美影響的基本手段,因為正是在藝術中凝聚和物化了人對世界的審美關系,因此,藝術教育—對藝術需要的教育、對藝術感召和理解的發展、藝術創造能力的形成和完善—組成整個審美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舞蹈給人以美的享受和娛樂,使人的境界變得更美,鼓舞人們為著更美好的生活而進行斗爭的勇氣和信心。對優秀舞蹈作品的欣賞能培養觀眾的審美能力,提高其藝術修養。在對學生進行舞蹈訓練時也是一樣。在教師的示范中讓學生感受到形體美,學習美的動作、事物;在教師糾正學生錯的動作的模仿時,學生不僅領會到動作要領,而且學會了鑒賞美的能力,更能促進他們表現美的能力。

上一篇: 培訓機構主管工作總結 下一篇: 汽車銷售月度總結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国产成在人网站天堂网 | 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色吧福利视频导航 | 亚洲中文字幕91在线 |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69 | 亚洲喷潮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