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漢語言文學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3-02-24 10:11:16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本科漢語言文學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本科漢語言文學論文

篇(1)

【漢語言文學專業本科畢業論文一】

一、個性化教學是遠程教育的必然要求

 

所謂個性化教學是指教師以個性化的教為手段,滿足學生個性化的學習目的,并促進個體人格健康發展的教學活動。個性化教學包含三個因素,即教育者、教材、受教育者。“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是個性化教學的具體體現,個性化教學是教育規律的必然要求。受教育者當前掌握的知識和所達到的能力水平等智力因素及其性格特點、學習動機類型、認知風格等非智力因素千差萬別。針對不同受教育者,教育者只有因材施教,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學質量。近幾年,電大開放教育招生專業不斷增多,地方中小學教師學歷不斷達標,政府公務員學歷持續提升,但漢語言文學專業卻出現了招生人數遞減的情況,很難形成傳統意義上的班級規模。學生人數過少的現象,給開放教育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方式帶來了新的挑戰。漢語言文學專業迫切需要個性化教學以適應目前的現實。

 

二、漢語言文學專業遠程教育個性化教學特點

 

1.網上輔導多于面授輔導課時

 

隨著遠程開放教育模式的改革和探索,教師面授課程已經逐漸為網絡教學所替代。傳統的教師面授課時正在大幅度地減少。在這種背景下,如何進行個性化教學,提高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教學質量,已經成為電大教師共同關心的問題。網上教學資源建設和虛擬空間社區的師生交流被提上日程。

 

2.教師一專多能

 

在電大遠程教學中,“傳道、授業、解惑”作為教師的基本職責,已經有了新的內涵。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授者,是學生學習方法的引導者,要“授之以漁”,而且是知識載體的創建者,教師要運用現代化手段完成網上教學資料整理更新以及課程資源建設任務。電大課程責任教師既要熟悉教學理論內容,又要熟練掌握計算機技術,其教學工作量不是減輕了,而是比以前更重了。事實上,開放教育教師往往要負責很多門專業基礎課程或對多門課程進行教學輔導。在多媒體教學方面,電大遠程教學要優于傳統教學,各專業教師基本會制作或參與制作多媒體課件和網絡課程。

 

3.個性化教學的核心———創新性

 

每年專升本的學生中都有在專科階段不是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在基礎知識銜接上比較困難。學校針對這部分學生要開補修課。教師教的學生人數每屆總量并不多,但輔導學生的課程數量卻很大。每一個教師精力是有限的,隨著新課程的不斷出現,舊課程內容的不斷更新,要把工作做好,唯一的途徑就是不斷創新,挑戰自我。

 

三、漢語言文學專業遠程教育個性化教學實踐探索

 

1.靈活的授課機制

 

電大學生多數是成年在職人員,學生上課出勤率受到一定影響。當某屆學員本身人數少而又出現嚴重缺勤時,大班授課方式就很不合適。經過探索,我們認為出勤率較高時在教室授課較好,因為有多媒體大投影,可以方便學生邊聽邊看課件,可以提問或集體討論。而出勤率較低時,采取教師和學生面對面座談交流方式比較好,或與學生一起瀏覽課程網頁,營造出教和學的和諧氛圍。

 

2.根據教材設計不同的授課方式

 

對于文學性較強的課程,比如中國現代文學專題和中國古代文學專題課程,學生興趣較濃厚,教師以講課為主,提問和課堂討論為輔;對于比較抽象的理論性課程,比如中國古代文化要籍導讀和西方文論等學生不太感興趣的課程,可采用師生共同參與、合作講課的方式,即教師給學生示范講解后,讓學生輪流上講臺,每人講一個作家或作品,難理解的地方教師在講臺下配合解釋。學生參與式教學,調動了大家的積極性,臺上學生講得認真,臺下學生聽得注意力集中;對于實踐性較強的課程,比如中學語文教學研究課程,則是采取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授課方式。電大漢語言文學專業本科的學生,多數是中小學教師,在課堂上讓這些在職的中小學教師討論發言或講解課程設計方案,非常貼近教學實際,來自于教學實踐中的具體案例具有很大的實用價值。

 

3.進行多樣化的網上教學輔導

 

網上教學輔導是課堂教學的繼續。在網絡遠程學習環境中,應該給學生提供具有可操作性、有明確學習目標的課程資源。網上教學輔導的內容包括自主學習指導、電子教案、課程BBS論壇、期末復習指導、歷年考試真題分析及答案、形成性考核作業指導等。自主學習指導內容包括公布上課的時間和地點、預習上課的主要內容、課程的重難點提示、思考題。電子教案是對全書內容框架的梳理,以及對每個章節重難點的詳細分析。課程BBS論壇是網上師生互動的平臺,教師根據教材內容和考試重點定期專題討論題和小組討論題,學生在自主學習過程中出現的疑難問題可非實時提問。期末復習指導側重各章復習重點訓練并給出參考答案。歷年考試真題分析及答案,是讓學生熟悉課程的考試題型及解題思路。形成性考核作業指導,是學期臨近結束時網上公布作業參考答案,便于學生反思自己的答題方式是否準確。

 

4.富有特色的形成性考核方案

 

電大學生平時成績占終結性成績的一定比例。平時成績一般由三部分組成,即上課出勤率、書面作業和網上學習。平時成績的標準,一要突出電大特色,網上學習分值比重加大;二要突出成人在職特點,上課出勤率所占分值相應較小;三是突出自主性,學生的學習進程和網上學習方式可以自己做主;四是學習時限性,應該有一個大致時間范圍。對于網考課程,中央電大制定了詳細的形成性考核方案,布置了網上作業,并限定具體的答題時間,逾期成績為零。中央電大形成性考核方案的優點是督促學生按時完成作業,提高學習效率;不足是盡管教師不斷提醒學生學習時限,但是學生由于工作繁忙,有時還是來不及按時答題,結果失去了考試機會。

 

總之,“因材施教”實施個性化教學,是開放教育漢語言文學專業課程教學的必然選擇。在開放教育中,“材”包含兩個含義:其一是指教學的對象———學生,學生不同,教學方法應該不同,對于電大開放教育的學生,應該以網絡遠程教育為主,面授輔導為輔。其二是指教學的媒介———教材,教材不同,面授教學方法以及相應的網上教學也應該有所不同。電大開放教育的課程責任教師承擔多門課程,課程性質不一樣,資源建設應各具特色。無論是教育對象,還是教育媒體,都彰顯了電大教育是遠程“因材施教”,這也決定了我們對開放教育個性化教學的探索任重而道遠。

 

【漢語言文學專業本科畢業論文二】

一、以核心能力培養為主線,重構課程內容

 

課程體系的建構立足于人才培養目標。以筆者所在成都信息工程學院為例,中文專業在實踐教學方面的目標確定為:以培養學生綜合素質、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目的,強化全過程的實踐教學,著力于實踐教學的各個環節,注重課堂實踐教學與課外實踐活動的有機結合,使實踐教學成為學生能力培養的根本途徑。基本指導思想為“高素質、強能力、顯特長”,構建具有專業特點、崗位要求和學校層級類型三維關聯度的中文專業學生核心能力體系。結合其定位的“文化信息傳播”方向,核心能力表述為:合旨得體的言說和寫作能力、自如靈動的溝通與策劃能力、持續發展的學習能力等。教學的重點圍繞核心能力培養來展開:提煉漢語言文學核心課程的理論精髓,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突出專業方向課程、選修課程的實踐內涵,增強學生的就業能力。具體而言,保留中文專業傳統的專業基礎課程,以確保專業課程體系的完整性———凝煉核心課程,把握相應的理論精髓;綜合課程內容,合理取舍,形成語言類、文學類、寫作類、應用傳播類四大課程群,利用現代傳媒的技術手段,鼓勵學生合理利用這個載體學習、提高。

 

首先,文學類課程內容注重名著解讀的學理歸納,培養學生“思”的能力。將原來文學分階段授課的方式改為塊狀式講解的課程,弱化史的完整性,以小說、戲劇、詩歌、散文等文體形式發展為線索講解,以考察文學自身發展規律為主,并輔以具體作家作品研究的系列選修課,重點培養學生藝術感悟、藝術欣賞和審美判斷能力。

 

其次,適應市場需求,優化語言類課程教學,強化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操練,培養學生“說”的能力。以應用語言學內容為主,重視書面語言和口頭語言交際能力的培養,使學生自我表達能力和傾聽理解能力協調發展。

 

第三,優化寫作類課程內容,強化學生文字表述訓練,培養學生“寫”的能力。根據學生個性需求,提供相應的文學寫作、日常應用寫作、新聞寫作等課程,加強與外部的聯系,外聘著名作家、記者、編輯等開設專題講座,負責學生課外寫作輔導,全面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從本質上改變原有寫作課側重于理論的性質,使寫作課的實踐本質落到實處。第四,加強應用傳播類內容的實驗化,利用傳媒技能實驗室優勢,強化學生辦公、制作等操作實踐,培養學生“做”的能力。

 

二、分立教學層次,改變“教”、“學”態度和方法

 

調適知識性、理論性課程與實踐性課程的比例,注意課程設置與學生專業素質、專業能力培養之間的匹配,強化實踐性課程的比重。中文專業的實踐教學是一種設計性教學,其核心環節是設計有效的實訓。實踐教學體系由兩個部分構成,一是課程內非獨立實踐環節;一是獨立實踐教學環節。通過大量包含實踐教學環節的課程的開設,如計算機文化基礎、多媒體技術與運用、動態網頁制作、信息資源檢索與利用、應用寫作等必修和選修課程,支撐“文化信息傳播”的專業方向,并針對實踐教學環節內容,編寫出完整的教學大綱,設計出詳細的實踐教學內容與考查措施。這樣就有助于強化學生基本專業能力,有利于提高其專業特質的顯示度。獨立實踐教學環節分為實踐環節必修課和實踐環節選修課程,如社會調查、專業實習、學年論文、畢業實習和畢業論文等作為必修的專業實踐課程,新聞采編實踐、傳播策劃實踐以及辦公文秘實踐等作為選修實踐課程。每門實踐課程通過時間安排、過程評價和綜合考查措施的完整設計、確立實訓主體并激發其內在動力從而達到實訓目的。如實踐必修課程“社會調查”,在學生第二學年結束后,利用兩周時間進行實習。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提前到社會中去鍛煉,檢驗自己的學習效果,其更重要的意義還在于強化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提高了職業技能。

 

以上是顯性計劃里能反映出的并帶有一定強制性的課程設計,另外還鼓勵所有老師進行課程實踐性探索。如《中國古代文學》課程作為一門傳統學科,在教學方法的運用上如何處理好傳統與創新的關系尤為重要。我們的任課老師進行了有益的嘗試并獲得成功:從傳統的角度,要求學生多讀、多背、多寫,立足傳統打基礎的一個方面。從創新的角度,強調師生互動,努力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創新精神。(1)除了老師講授之外,某些次要章節的內容布置給學生,由學生在課堂上主講,老師補充。有些章節也直接安排學生自學,寫出相應的學習提綱;(2)就重要的教學內容,設置論題,布置辯論會,在課堂上由教師引導學生展開論辯;(3)布置某一專題的學習時,讓學生到圖書館查閱資料,獨立完成小論文;(4)利用成都豐富的人文歷史資源,把課堂延伸至名勝古跡,如在講李白和杜甫時,組織學生到江油太白堂和杜甫草堂,讓學生感受傳統歷史文化。

 

三、恪守“結合”原則,加強過程評價,形成職業能力。

 

1.理論教學和技能培訓相結合。在專業基礎課的教學過程中,始終貫穿“能力培養”這一主線,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以專業理論指導實踐,在實踐中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進一步推動理論的學習和創新思維的開發。當前社會的專業化分工越來越細,學生是否掌握相應的職業技能,能否快速適應崗位需要,是用人單位在接收畢業生時優先考慮的因素。因此,與社會職業技能鑒定接軌,鼓勵學生在完成模塊教學后銜接參加社會各種職業技能培訓和技能考試、測試,取得社會公認的職業技能資格考試證書,不失為一條提高學生職業競爭力的有效手段。我們在教學中積極推行職業資格的培訓,如普通話等級證、秘書證、教師資格證、廣告從業資格證等。通過這些職業資格的培訓,培養學生從業規范和良好的職業素質,使其在畢業后能夠達到勞動準入制要求的相關技能等級,為自己順利就業“添磚加瓦”。在此涉及到師資問題,從中文專業教師基本構成看,博士、碩士學位和教授、副教授職稱教師居多,但多數只能紙上談兵、坐而論道,由于自身缺乏實踐,無法真正實現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所以安排教師到實習基地或指定單位兼職進行“鍛煉”,培養“雙師型”教師以彌補實踐性環節的缺失是目前切實可行的做法。

 

2.課內實踐教學與課外實踐相結合。一方面采用“崗位模擬”這一行之有效的實踐方式,充分利用課堂、實驗室和校內其他資源,如校園電視臺、校報編輯部等,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提高學生的基本技能。一方面開門辦學,積極利用社會資源形成雙方互利性的校外實習基地,集中開展實踐實訓,推動并完善人才培養方案。通過課外學分的設置和管理,把學生的個性和興趣、學生綜合素質和操作能力的提高、專業教學內容的深化和拓寬、社會發展人才類型需求相結合,在相對穩定的專業教學與不斷發展變化的社會需求之間構造一定富有彈性的中介。這對學生走向社會、適應社會,都具有不可忽視的意義。20世紀初,西班牙著名思想家奧爾特加曾經指出:“大學不僅需要與科學進行長期的永久的接觸,否則就要萎縮退化,而且需要和公共生活、歷史事實以及現實環境保持接觸。大學必須向其所處的時代的整個現實環境開放,必須投身于真正的生活,必須整個地融入外部環境。”①

 

3.教學實踐活動與學生社團活動相結合。能力只有在活動中才能體現出來,課內活動由于教學時數的限制,無法進行充裕的安排,因此與課內作有機聯動的活動設計,然后通過課外活動來實現成為十分重要的實現途徑。充分利用中文專業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優勢作用,通過創辦文學刊物,組織文學社、開展讀書征文競賽、演講比賽、寫作比賽、辯論賽、話劇表演等,在活動中提高學生的各種能力。

 

4.與教師科研項目相結合,培養學生初步科研意識。學生畢業論文和各種科技創新競賽活動,選題均可源于專業教師承擔的科研項目,通過師生間研討式交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

 

篇(2)

學校要求11月25日前提交論文定稿(電子稿)。

下載:電大漢語言文學專業(本科)畢業論文寫作輔導

2.方法、步驟:

在教師指導下選定課題、收集資料、擬定提綱、寫出初稿、修改定稿——指導教師寫出評語并給出建議成績——經答辯獲得成績。

3.考核要求:

(1) 畢業論文必須在教師的指導下獨立完成,沒有教師指導的論文不予承認。

(2) 必須杜絕一切抄襲、剽竊行為。有抄襲、剽竊形跡的論文不予承認。

(3) 文體:學術論文。畢業論文是學術論文的一個重要的門類,是反映學術成果、傳遞學術信息的工具,是對某一專業領域的現實問題或理論問題進行科學研究探索的具有一定意義的論說文,所以它應當具備學術文體的一般特征。調查報告、工作總結及文學作品等各類非學術文體的文章不能作為畢業論文提交。

(4) 內容:畢業論文的選題必須以所學專業課的內容為主,不能脫離所學專業范圍。選題還應鼓勵創新,避免選擇已經完全得到解決的常識性問題。

(5) 畢業論文應當做到觀點新穎、明確,材料翔實、有力,結構完整、謹嚴,論據充分,論證周嚴,層次清晰,語言通順,格式規范。

(6) 漢語言文學專業本科畢業論文不得少于6000字。

(7) 畢業論文中所使用的計量單位一律采用國際標準單位。

(8) 畢業論文定稿必須符合畢業論文格式要求并按要求排版。

二、寫作過程中必須注意的事項:

1.選題:確定“寫什么”。

在專業范圍內選題,選題要適中,量力而行。一忌超專業范圍,二忌難度大,三忌容量小。注意:要避開學術界都關注的課題;漢語言文學專業不能選擇教改方面的課題。

2.立意:確定“中心論點”。

中心論點一定要正確、新穎、鮮明、集中。

3.列綱:安排全文的邏輯結構,構建論文的基本框架。

(1) 列綱十分必要,大有好處:第一,可以體現作者的總體思路。第二,有利于論文前后呼應。第三,有利于及時調整,避免大返工。

(2) 列綱的原則:有全局觀念,從整體出發去檢查每一部分在論文中所占的地位和作用。從中心論點出發,決定材料的取舍,把與主題無關或關系不大的材料毫不可惜地舍棄,盡管這些材料是煞費苦心費了不少勞動搜集來的。考慮好各部分之間的邏輯關系。

(3) 畢業論文的基本結構由緒論、本論、結論三大部分組成。緒論、結論這兩部分在提綱中應比較簡略。本論部分是全文的重點,是應集中筆墨寫深寫透的部分,因此在提綱上也要列得較為詳細。本論部分至少要有兩個層次,層層深入,層層推理,以便體現總論點和分論點的有機結合,把論點講深講透。

(4) 列綱的程序、方法:

擬定標題;寫出總論點;考慮全篇總的安排:從幾個方面,以什么順序來論述總論點,這是論文結構的骨架;大的項目安排妥當之后,再逐個考慮每個項目的下位論點,直到段一級,寫出段的論點句(即段旨);依次考慮各個段的安排,把準備使用的材料按順序編碼,以便寫作時使用;全面檢查,作必要的增刪。

(5) 提綱的基本樣式:

“緒論:提出中心論點

本論:分析論證中心論點

一、(稱上位論點) ……

(一)(稱下位論點)……

1.……

(1)……

(二)……

二、……

三、……

篇(3)

畢業論文寫作是高等院校本科生培養計劃的重要環節,也是評價學生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的重要指標。與工科院校的其他專業相比,漢語言文學專業(高級文秘)學生的畢業論文的質量高低不僅關系到學生能否畢業,更是對四年來所學知識的全面總結,也是對學生寫作能力高低的檢驗。筆者通過抽樣,對近年所指導、評閱的漢語言文學本科生的畢業論文進行調查研究發現, 從論題的選擇、觀點的提出, 到論據的運用、文字的表述, 問題多多, 不一而足。在畢業論文寫作水平不斷下降的今天,研究這個課題更顯得尤為重要。本文結合南京林業大學2003——2008屆漢語言文學專業(高級文秘)本科畢業論文寫作實施過程中的一些情況,針對畢業論文寫作中出現的問題進行了分析,提出了解決的方法和對策。

一、本科畢業論文寫作中存在的問題

1.選題缺乏創新,主要集中在文學領域

與大多數高校相同,我校漢語言文學專業(高級文秘)專業的選題也是由教師根據自己所教科目和研究方向,向學生提供選題的范圍,然后教研室根據學號隨機平均分配給指導教師。學生的選題主要側重在新聞、公關、秘書、語言、文學、廣告、文化等方面。2003——2008屆論文共396篇,其中新聞類選題25篇,占6.3%;文化類選題23篇,占5.8%;廣告類選題12篇,占3%;秘書類選題70篇,占18%;語言類選題38篇,占9.5%;文學類選題220篇,占56%;其他8篇,占1.4%。論文選題主要集中在文學領域,結合秘書專業實際的很少。有的選題大而空,比如《周國平散文研究》、《淺析海巖小說的創作》、《大學生創業問題研究》、《關于中國民營企業道德倫理的探討》、《當代秘書素質要論》、《秘書美學淺談》等,對于本科生來說,這些問題很難在8000字左右的文章中論述全面而深刻。有的選題雖有新意,比如《中國飲食類廣告的文化內涵及其表現》、《秘書學研究現象新探》、《論秘書工作的管理效應》、《公共關系在企業秘書中的運用》等,但由于時間緊迫、資料查找困難、缺乏實踐感性認識、投入寫作精力不足等原因,泛泛而談,缺乏說服力,影響了論文的寫作質量。

2. 投入精力不足,抄襲現象嚴重

從六屆學生的寫作情況來看,因為選題陳舊,缺乏創新性,加上精力投入不足,每一屆都有相當部分的學生的初稿抄襲已有的論文,而且屢禁不止。原文照抄的學生較少,大多學生將別人已發表的成果進行剪切粘貼、注水,拼湊為不少于8000字的論文。這些論文在指導老師的嚴格把關下大部分都被退回重寫,如《淺論現當代文學創作中語言的突破創新與規范化》、《論李白詩歌中的送別情感》、《論中美文化下的姚木蘭與郝思嘉》、《對解夢文化的思考》、《淺談文學美與服飾美》、《試論中國公務員制度的特色》等。

3.論文寫作格式不規范

規范的論文格式也是合格的畢業論文的要求,論文的標題、中英文摘要、關鍵詞、正文、參考文獻、注釋、文獻綜述、致謝等的撰寫都要符合規范。比如《淺論古典詩詞與陽羨茶文化》,這個標題有歧義,實際上作者主要論述的是陽羨茶文化在古詩詞中的表現,標題可改為《從古典詩詞透析陽羨茶文化》;英文摘要中語法、拼寫錯誤很多;中文摘要中“本文”、“筆者”、“我”比比皆是,摘要“目的、方法、結果、結論”四要素殘缺不全;有的正文通篇都用第一人稱“我認為”,有的地方論述缺乏邏輯性與嚴密性,層次紊亂;錯別字、病句較多;標點符號使用錯誤;注釋不規范;小標題的序號標注欠規范、口語化嚴重;文獻綜述只是已有成果的綜合,缺少評述等等。

4.口頭表達能力欠缺

答辯主要是為了檢驗學生對論文的熟悉程度,考查學生的思維能力、心理素質和語言表達能力。每屆的答辯中,總有一些學生論文寫得不錯,但表達能力欠佳,影響了畢業論文的成績。有的照本宣科;有的回答問題的時候抓不住重點,不能做到言簡意賅;有的甚至因緊張而憋得滿臉通紅說不出話等等。這些對于文秘專業的同學來說,都是表達能力欠缺的表現。

轉貼于

二、上述問題產生的原因

1.傳統的選題方式缺乏科學性

傳統的選題方式剝奪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不利于激發學生的寫作積極性,使他們將畢業論文寫作等同于被動完成作業。另一方面,這種選題方式經常會使指導老師感到力不從心。比如研究外國文學的老師可能對武俠小說了解不是很深,研究文學的老師可能在語言學論文的指導方面也有困難,研究廣告的老師對公關、秘書等領域也不一定有深入研究等等。

2.學生重視不夠

從近幾年來的寫作實際來看,大部分文秘專業的學生不將畢業論文的寫作當成畢業前的一個重要學習環節,他們不以為然,覺得寫得好與不好都能畢業。有的學生甚至在寫論文前沒有進過圖書館,沒有查閱過期刊;有的在論文寫作過程中不主動與指導老師聯系;有的學生在交稿前幾天才匆匆忙忙趕論文;有的學生認為答辯就是走過場,念念提要和目錄,隨便回答幾句就行了。

3.就業、考研、考公務員與寫作論文沖突

因畢業論文寫作的時間安排在大四,與學生實習、找工作、考研、考公務員在時間上發生沖突,部分文秘專業的學生將畢業論文看作就業、考研、實習的絆腳石,產生抵觸的情緒。比如有的指導老師通過電子郵件、電話催交論文時,有的學生竟然拒絕:“老師,我在外地,兩周后才會學校。到時再說吧。”更有甚者給老師發短信:“我最討厭做的就是這件事。”

4.語言表達的基本功不扎實

畢業論文的寫作在人稱、標題、摘要、關鍵詞、標點、文獻綜述、序號標注、注釋等方面都有嚴格的要求。學生書面語言表達能力欠缺的原因有兩個方面:缺少理論知識的指導和寫作實踐能力低。答辯過程中的結結巴巴一方面說明學生對論文研究與寫作的過程不熟悉,另一方面說明學生口頭語言表達能力不高。

5.缺乏嚴厲有效的論文質量監控機制

對于不按時完成畢業論文或有嚴重抄襲現象的學生,學校應采取有力的措施加以處罰教育,否則會導致不良風氣的盛行。事實上,很多學校考慮到學生的就業率和學生的前途,對學生采取過分寬容的態度。

三、解決的方法和對策

1.改革選題方式,將寫作時間安排在大三

選題要注重學生的自主性與積極性,將興趣與專業相結合,盡量與指導教師的科研方向結合。可以先讓學生自己選題,教研室再根據學生選題方向確定指導老師。要選擇可行性與創新性相結合的題目,尤其要結合文秘專業的實踐。本科畢業論文之所以成為大學畢業生的負擔,主要原因是畢業論文寫作時間的安排不盡合理。多數學校都把畢業論文選題安排在大四第一個學期期末,把中期檢查放在大四第二個學期也就是四月中旬左右,把答辯時間安排在五月底或六月初,而這一段時間正是畢業生實習或急于找工作的時間。面臨當前如此巨大的就業壓力,大學畢業生根本無暇顧及畢業論文; 就算考上研究生的學生也正忙于復試, 根本沒有太多的精力寫畢業論文。為避免寫作時間與就業、實習、考研相沖突,將論文寫作在大三即第五學期布置,在第六學期結束前完成開題報告、任務書和計劃書和論文初稿,大四主要完成論文的修改。這樣錯開時間就能避免寫論文和找工作在時間上的直接沖突。畢竟大四第一個學期初的招聘會還比較少,畢業生還沒有完全開始找工作,如果指導教師嚴格要求的話,畢業論文應該能夠發揮它在鍛煉學生能力方面應有的作用。   2.開設專門的論文寫作課

文秘專業開設的寫作課程主要有基礎寫作、應用文寫作、新聞寫作、廣告文案寫作,平均只有32課時。建議在大二增設畢業論文寫作課與實習課,學時32,理論和實踐各16學時,在學生理解論文寫作理論的基礎上鍛煉學生論文寫作實踐能力,進行規范化系統化的訓練,切實提高論文書面表達能力。在寫作實踐課上,可以通過演講、主持、辯論、模擬答辯、模擬法庭等形式,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使他們在今后的面試、答辯中能夠從容面對,游刃有余。

3.完善論文質量監控機制

從大一開始,就對學生進行誠信教育,使他們明白為人為文都要誠實,這是道德的底線。讓學生知道論文的剽竊與考試作弊一樣會受到嚴重的處罰,并與學士學位的授予掛鉤。在論文寫作過程中指導老師和學校教務部門要嚴格把好選題關、論文寫作進度關、內容關、格式關,讓學生從思想上和行動上真正重視畢業論文的寫作。論文完稿后可以借鑒南京其他高校的做法,利用圖書館論文過濾系統,如抄襲超過40%,論文即為不合格。尤其對初評為校優秀的論文,也應進行過濾,抄襲不能超過10%。對答辯中表現極差的學生要求二次答辯,如仍不合格,推遲畢業。

4.端正師生對畢業論文重要性的認識

在畢業論文工作開展前,學校應采取多種形式,端正對畢業論文重要性的認識。一方面,要使學生明確畢業論文寫作是大學本科階段學習的重要環節,是畢業前學習的最后一關,與課堂教學同等重要。不少畢業生參加工作后接受實際工作,面臨具體寫作任務時,往往手足無措;甚至有些學生以高分考取研究生,撰寫碩士學位論文時,連內容摘要、關鍵詞、文獻綜述等都不會寫,更談不上內容的創新了,這些情況都與其大學階段缺乏科學系統和實際的寫作訓練、忽視畢業論文寫作環節有直接關系。另一方面,要讓教師明確指導學生畢業論文是自己的重要職責,另一方面從富有創造性的學生身上,教師也能學到一些知識和技能,教學相長。

寫作能力的高低對文秘專業畢業生的就業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本科畢業論文的撰寫可以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鍛煉學生的寫作能力,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在目前高校畢業論文整體水平下降的趨勢下,結合各校專業實際,尋求解決的措施和有效的方法,具有較強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篇(4)

一、電大開放教育中漢語言文學畢業論文寫作問題

由于電大開放教育中所采用的學習方式是以現代教育技術為主、面授為輔的方式,由此學生與教師面對面的互動時間較短,教師無法實時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對于畢業論文的寫作情況缺乏有效的指導,可以說這是導致漢語言文學畢業論文寫作出現眾多問題的直接原因。不同年齡、不同工作學習經歷的漢語言文學畢業學生而言,對于漢語言文學專業所掌握的理解能力不同,其學習的效果和質量也不同,因此在畢業論文的寫作過程中面臨的問題也不同。當前要全面提高漢語言文學畢業生畢業論文寫作的質量,其根本在于梳理總結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的畢業論文寫作中所面臨的問題,如此才能夠對癥下藥優化畢業論文寫作質量。

1.學生對于畢業論文寫作重視程度不夠

由于電大教育采用寬進嚴出的辦學方式,并且所有的課程學習可以在3~8年完成,學生可以隨時隨地接受遠程教育,完成學分選修。但是從根本上來說,這些學生所承擔的社會角色較為豐富,其在日常的一些學習時間會被其他的各項工作、交際等取代,這直接導致學生對電大教育抱有一種錯誤的看法,特別是對于漢語言文學專業具有偏見。例如,漢語言文學專業是一門平時學習靠積累的學科,漢語言各個專業課程學習的情況并不是僅僅依靠一個考試考核成績可以檢驗的,而漢語言文學的畢業論文卻是需要學生調動其平時的知識積累,發揮文學審美能力、文學評論創造能力等完成論文的選題、論文材料的收集以及論文的寫作。而事實上平時學生對于漢語言文學專業產生了錯誤的看法,使得其并未能夠正確地認識到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習的積累性特點。導致在最后的畢業論文寫作中,學生完成論文時無從下手,既找不到要寫的論題也不知道如何下手挖掘。與此同時,這些錯誤的看法使得學生認為漢語言文學專業論文寫作也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因此沒有提前積累材料,準備論文寫作。而在短短的一兩個月內想要完成一份有分量的畢業論文,更是使得漢語言文學畢業論文寫作漏洞百出的重要原因。

2.學生未能掌握漢語文文學專業畢業論文寫作重難點

畢業論文寫作是一項工程量較大的實踐活動,同時也需要調動各種學習資源、教學資源,才能夠正確認識漢語言畢業論文,完成科學的論文寫作。但是事實上,當前電大開放教育中漢語言文學的畢業論文寫作的相關指導課程并不是強制性的有學分要求的課程,其僅僅是一種參考指導的課程,而電大學生因為自身的學習時間限制等,使得學生不能夠真正地完成對畢業論文寫作是什么、怎么展開畢業論文寫作這樣問題的探究,在真正展開畢業論文寫作中面臨眾多問題。第一,畢業論文的論題選擇不科學。漢語言文學專業作為中國語言文學類的根本,蘊含著上下五千年的文學內容,也閃爍著一些耀眼的文學著作、文學明珠,而這些內容剛好是沒有接受過漢語言文學本科教育的人都普遍掌握的知識。如大多數人都知道《紅樓夢》、李白的豪放詩,因此由于學生平時沒有積累文學知識,沒有展開獨立思考,則在最后論文定題目的時候,會直接選擇自己熟悉的論題,但是這類題目范圍較大,使其無法在一個本科畢業論文中清晰地概述這些內容,使得自己的畢業論文沒有實質性內容。第二,論文題目的制定缺少獨創性。電大漢語言文學畢業生在平時的教育活動中缺少自主創新性教育,學生僅僅需要照搬教材內容完成漢語言文學知識的學習即可,因此在論文的題目確定過程中,學生往往從知網等文獻網站中直接抄襲一個題目作為自己的論題,其中所涉及的論文內容也僅僅是對于別的學者的研究的重新闡述,整體上缺少創新性。第三,未能掌握畢業論文的寫作流程和規定。對于本科畢業論文寫作程序而言,首先展開開題報告寫作,確定自己的寫作方向、明確寫作的重難點,其次是經過文獻資料、數據等的收集,編寫文獻綜述,如此才能夠站在前人的研究基礎上,提出自己的觀念,讓自己的畢業論文具有可讀性和文學價值。但是事實上,電大專業學生僅僅是確定論文題目就直接開寫,并沒有收集文獻資料,因此整個論文即便是自己獨立創作的,但也可以看出是對于前人研究的淺薄復述而已。第四,論文的寫作格式不標準。對于大多數的電大專業學生而言,其論文寫作不僅僅是文字內容,更重要的還有格式要求,如此才能夠讓整個論文更加簡潔明了。但是不少學生對于電子文檔的操作還不夠熟練,不會自己調格式,不懂得生成目錄格式。

二、電大開放教育中漢語言文學畢業論文寫作指導的優化措施

在電大開放教育中,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論文對于考核學生學習能力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分析其所面臨著的寫作問題,可以窺視電大開放教育現存的教育不足。因此電大開放教育必須以畢業論文寫作所反饋的問題作為切入點,做好專業教育指導。

1.將畢業論文指導當作教學重點

將畢業論文的寫作指導、平時的資料收集以及小論文的寫作當作是平時的教學考核所在,由此才能夠從根本上樹立學生對于畢業論文的正確認識。如在展開現代漢語教學中,教師所布置的學期作業為要求學生能夠展開現代漢語教育的畢業論文的擬題,并且初步形成論文的寫作大綱,并將這些作業郵件傳給教師。由此提升學生對于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正確認識。即該專業是需要平時的積累學習,展開思考探究的,而非完成課堂作業即可。

2.要求學生注重寫作教學積累

在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論文寫作中,學生的論文寫作思路混亂,不能夠準確地表達自己的觀點,這主要與學生平時的學術素養不高以及論文寫作能力不高息息相關。因此在電大教育過程中,學校和專業課教師要提前做好學生論文寫作的指導管理。如訓練學生完成資料的收集、撰寫文獻綜述等能力。同時還要從根本上提高學生對于電子文檔的應用熟練程度。

3.在論文寫作過程中展開專業化的指導管理

畢業論文寫作是有一定的流程的,學生要先選擇導師,確定論文方向,展開論文題目的確定,明確自己的寫作意義,然后才開始收集資料、開展研究、嘗試寫作,更改成稿。而這些都需要教師展開專業化的把關指導。如確定時間節點,讓學生展開自主選題,明確自己的方向,并且與教師展開各種形式的交流,由教師把關該題目方向是否正確,同時教師的指導還要對學生有所啟發,讓學生能夠開拓思維展開獨立探究學習。其次,教師要展開對學生的分類指導,在論文寫作之后有的學生是論文的內容不合格,有的學生論文的格式不合格。而針對不同問題的學生,教師必須展開分類指導,與學生保持更為密切的聯系,對其畢業論文寫作情況展開跟蹤分析,避免出現畢業論文抄襲等違規現象的出現。

4.完善畢業論文教學支持服務體系

篇(5)

一 夯實專業基礎強化人文素質

強化人文素質和文學素養的培育,是中文本科專業的要求,是社會發展的要求,也是高等教育基礎化的要求。漢語言文學專業作為傳統的人文學科,承擔著傳承與提升全民文化素質的重任,重點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影響他們的社會觀念與價值觀念。學生將文化知識內化之后所養成的精神境界、意志品格與人文情懷,雖然在實際工作中不一定用得上,但卻能使他們受益終生,有著實用性專業不可替代的作用。學習語言學、中外文學史及基礎寫作等中文專業傳統課程,對于學生掌握較為系統的漢語言文學理論和知識,具備扎實的專業基礎,培養文化素養和藝術鑒賞能力等具有重要意義。財經院校的漢語言文學專業不能機械地以實用性專業的應用性作為衡量標準,應該在充分考慮本專業人文性的前提下來理解應用性的內涵,這樣培養的學生才有深厚的根基,才有發展的后勁。

西安財經學院的漢語言文學專業是2001年6月經陜西省教育廳批準成立的四年制本科專業,該專業方向定為高級秘書及宣傳出版,主要為培養高級文秘方向的實用性人才,故在課程設置方面更多側重于公文寫作等實用技能的培訓,從而相應地壓縮了漢語言文學專業基礎課的課時。這樣導致培養出來的學生基本素養不夠,基礎不扎實,沒有底蘊,沒有后勁。雖然一時上手易,但跟進時代難,缺乏持續競爭力。而應用型人才必須具備較寬廣的基礎知識和厚實的專業理論,不能因為突出應用而縮窄專業知識面,削弱基礎理論教學。因此,我系在培養規格上,按照寬口徑、厚基礎、重實踐的模式塑造人才,逐步加大基礎理論課的份量。我們不斷修訂培養計劃,遵從規范性、科學性、系統性與前瞻性等原則,在課程設置方面作出相應的調整:嚴格按照教育部規定的漢語言文學專業課程設置要求,在借鑒其他同類院校培養方案的基礎上,結合本校實際情況,取消了一些與中文專業相容性不大的課程,遵循由淺入深的教學規律,有機地銜接相關課程,并選用能夠反映本學科最前沿理論的課程教材或部、省獲獎等重點推薦教材。通過不斷地調整培養計劃,我系的培養特色愈加鮮明,培養質量愈加提高,收效也很明顯。由于增加了漢語言專業基礎理論課的課程與課時,使得我校學生在考研時與外校學生能同臺競爭,大大提高了考研升學率,如2009年漢語言文學20人參加碩士生入學考試,上線16人,在學校及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

二 增強知識儲備適應社會需求

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既要有理論的修養作功底,又要在此基礎上實現知識的遷移、職業技能的培養,這才是漢語言文學專業教育應用性的基本定位。由于財經院校所培養的學生不是研究型的而是應用型的,學生的價值取向和發展期望不同,畢業生主要是走向市場融入社會,從人才定位上,還是從辦學實力上,其建設發展方向應是應用型的,培養的人才應是適應現代經濟社會需求的應用型人才。學生在學習好本專業基礎知識的前提下,還需廣泛涉及其他學科的知識。因此,我們應該大膽突破學科體制的限制,在知識傳授的基礎上,側重培養學生的文化素質與應用能力,探索漢語言文學專業與社會的結合點,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現代轉型。

我系根據不同行業與領域對人才規格的需求,在夯實漢語言文學基礎的前提下,對專業進行方向分流,形成基礎加特色的培養模式,開設一些實用性強的課程,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與需要,選擇不同的課程學習,使學習更具有針對性和目標感。我們利用學院在經濟學、法學、新聞學、外語與廣告學等方面的資源優勢,給廣大學生開設了會計基礎、財經寫作、法律實務、新聞采訪與寫作、影視創作與欣賞、實用英語口語和廣告設計等跨學科的選修課程,從而大大拓寬了學生的專業基礎,增強了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如文秘知識和辦文、辦事、辦會的能力,新聞知識和文字宣傳能力,法律知識和起草合同、協議等法律文書的能力,廣告策劃知識和廣告文案創作能力等,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知識平臺。這樣的課程設置使學生既有比較厚實的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功底,又有適應未來就業方向所需要的知識和能力,從而能夠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如我系培養的學生除了考取公務員及中文專業的研究生之外,還有的考上了法學、新聞學與經濟學專業的研究生,有的甚至還考取了會計資格證,從事金融行業方面的工作。

三 強化實踐教學培養應用技能

實踐教學環節一直是文科人才培養中的一個薄弱環節。財經院校應用型人才培養應體現以培養側重實踐應用能力、具有創新能力、有特色的高級應用型人才為主。我們要想使自己培養的人才有市場競爭力、專業針對性和快速適應性,就必須在實踐教學方面下工夫。

第一,突出課堂實踐教學。漢語言文學專業要培養出素質高、能力強、上崗快、用得上的應用型人才,除了課程設置科學合理,還必須在教學中加強實踐訓練。要增加實踐性強的課程,主要是加強實驗課,開設技能課,并提高教學過程的實踐性。我們按照“一體兩翼”培養模式的要求,建設了投資180多萬元的文化資源與文化創意實驗室及語言實驗室兩個實訓中心,從而使學生在實驗中得到充分鍛煉,增強了實際操作能力,使他們能夠迅速進入角色,勝任未來的工作。

篇(6)

一、民族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設置概況。

漢語言文學專業是我國高等院校設置最多、歷史最悠久的專業之一,更是高等院校專業構建中不可或缺的基礎專業之一。漢語言文學專業在近現代大學中又稱中文系或國文系,近年有些高校稱中國語言文學系。

在設置漢語言文學專業的眾多高校中,民族院校處于一種比較特殊的地位。民族院校是我國專門培養少數民族干部和專業技術人才的高等院校。我國目前共有本科民族院校13 所,其中國家民委直屬6 所即中央民族大學、西南民族大學、中南民族大學、西北民族大學、西北第二民族學院、大連民族學院,各省、區屬7 所即云南民族大學、貴州民族大學、廣西民族大學、內蒙古民族大學、西藏民族學院、青海民族學院、湖北民族學院。此外還有一些處于少數民族地區、以培養少數民族干部為主的綜合性高校如新疆大學、內蒙古大學、西藏大學、廣西大學、寧夏大學、青海師范大學等,都設有漢語言文學專業。設置較早的是在20 世紀50 年代,如西南民族大學1956 年設專科,1957 年設本科。

相對于各類綜合性大學、師范院校的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科建設而言,民族院校中的漢語言文學專業在師資隊伍、專業建設、教學改革、人才培養等方面既有相似的問題,更面臨著各自特殊的難題。首先,民族院校的漢語言文學專業在諸多方面本來就無法和綜合性大學相比;其次,在我們民族院校內部強調突出民族特色因而對漢語言文學專業重視不夠,無論是經費還是科研項目等方面都不可能向其傾斜;第三,民族院校內其他專業的同志沒有認識到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基礎性、應用性地位和作用,一味強調各自專業的應用性、實用性,忽略了漢語言文學對其他那些應用性、實用性專業的支撐作用。

二、漢語言文學專業在民族院校的重要意義。

(一)對于少數民族人才培養的重要意義。

首先,從民族院校學生在校學習來講,漢語文是他們必備的工具。民族院校的學生無論在學校選學什么專業,都離不開漢語文這根拐杖。如果漢語文的基礎比較差,學習各類專業知識將必然會面臨許多困難,肯定會影響到他們的專業學習和研究。

其次,漢語文可以提高民族院校學生擇業的競爭力。當今對人才綜合素質的要求越來越高,假如學生只是精通某種民族語文而缺乏漢語文的表達和書寫能力,學生畢業時就會感受到比別人更大更多的就業壓力。

第三,漢語文對于中華大家庭各民族共同交流和經濟建設有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中華大家庭中有55 個少數民族,黨和政府一貫主張“尊重少數民族的語言文字”,憲法也明文規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發展自己語言文字的自由”,民族語文是民族地區教育和民族文化傳承所必需的。但是漢語是我國最廣泛的交際工具,也是聯合國工作語言之一,更是在世界上有重要影響的語言之一。因此,少數民族人才的培養就離不開漢語言文字學的學習。有少數民族學者早就指出:“少數民族懂得漢語文的人越多,運用漢語文的能力越強,本民族的政治、經濟、文化也就發展越快。”

(二)有利于加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

首先,漢語言文字是中華優秀文化的結晶。語言作為一種歷史文化現象,是隨著歷史的發展變化而形成和變化的,在形成、發展、變化的漫長歷史進程中會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包括各民族之間的交往都會對漢語產生影響,換句話說漢字不單單屬于漢民族,而且是中華優秀文化的結晶。

其次,漢字文獻也不僅僅是漢族文化的載體。浩如煙海的漢字古籍文獻,是中華民族發展歷程中綜合知識的總結,也記載著各民族文化的融合與交流,甚至許多少數民族的生產生活經驗、文學藝術也主要靠漢字文獻而得以流傳至今,換言之漢字文獻成為中華多民族交流的見證,也為保存各少數民族文化做出過積極貢獻。

因此,少數民族學生學習漢語言文學,可以進一步增強對民族團結的認識,樹立在中華大家庭中漢族離不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離不開漢族的思想觀念,樹立“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格局”的意識,從而加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

(三)有利于少數民族地區的建設、穩定與發展少數民族人才學好漢語言文學,可以更好地對外交流,可以更便捷地獲取各類信息,從而更好地為少數民族省、區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態文明建設作貢獻,縮小發達地區與落后地區的差距,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和繁榮昌盛做出更大貢獻。

三、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科建設的思考和愿景。[ hi138\Com]

西南民族大學文學院已經開始在漢語言文學學科建設上作思考、探

索和改革。

第一,文學院近些年高度重視學科建設,并從學理上進行探討,在實踐中進行改革。比如徐希平早在2003 年就發表了《關于民族院校漢語言文學本科人才培養的思考》,2007 年又發表了《加強實踐、突出特色,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等論文,從理論上對此進行了思索和研究;漢語言文學專業各學科的老師都在積極探索、踏實改革、認真實踐,學院在2007 年西南民族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本科辦學50 周年之際,特地將全院師生對于漢語言文學學科建設和教學改革的相關論文結集出版。

第二,加強教學改革與研究。文學院從2006 年期每年定期舉行“文學院教學活動月暨教學藝術研討會”,至今已連續舉辦了三屆,全院師生共同參與,推動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科建設、教學改革和人才培養。

第三,加強課程建設,深化教學改革。學院十分重視課程建設,到目前為止漢語言文學專業有省級精品課程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校級精品課程現代漢語、美學概論、外國文學史。漢語言文學專業2007 年被批準為四川省特色專業。

第四,在學校實行完全學分制的前提下,認真調查研究,切實修訂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學計劃和學生修讀指南,突出漢語言文學在民族院校的特色和優勢。其中我們注意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在堅持完成漢語言文學專業普通教學計劃的前提下,拓寬對民族文化、民族文學以及民族交融有關知識的了解和認識;其次適當調整課程結構,加強對各民族學生漢語言文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培養訓練;再者增加對中國文學和文化介紹的完整性和準確性,即重視過去被忽略的各少數民族代表性文學作品和許多保留在漢字文獻中的少數民族作品;最后注重基礎課與應用型課程的有機結合,強化實踐性教學環節,培養各民族學生的綜合素質與創新能力。

第五,切實改進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增大各門課程的信息量,有效激發學生專業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到目前為止,漢語言文學專業所有課程都已實現多媒體教學。

雖然我們做了一些嘗試和努力,但我們和兄弟院校還有差距,我們也還有許多困惑,所以我們殷切期望通過全國民族院校和民族地區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科建設研討會,實現如下愿景:

其一,加強民族院校和民族地區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的交流和溝通。有利于我們揚長避短、進一步突出各自的特色,更好地適應西部地區、民族地區對多民族人才的需求。

其二,希望由此搭建一個平臺,將研討會辦成一個可持續的、松散的民族院校和民族地區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聯誼、交流和溝通的論壇。我們希望由今天開始,以后大家輪流、不定期地舉辦此研討會,增進友誼,互相學習,使我們辦出各自特色。

其三,推動民族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教材建設。過去因為各種客觀和主觀的原因,我們不得不選用“權威”教材,可是這些教材卻不適合民族院校多民族學生的文化和知識水平,我們希望組織力量編寫立足于民族院校多民族學生實際情況的、適合多民族學生多元文化背景的教材。

其四,推動西南民族大學文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科建設再上新臺階。召開研討會,有幸請到民族院校和民族地區高校文學院、中文系的各位領導、專家,希望能不吝賜教,毫不保留地將您們好的辦學理念和思路,成功的改革實踐經驗傳授給我們,我們將認真學習,深化我們的教學改革,推動我們的專業建設,從而使漢語言文學專業,使文學院辦得更有特色。

參考文獻

[1]張綿英,阿旺措成。略論藏族地區的‘雙語’教學[J]。西南民族學院學報,1988(民族語言文學研究專輯)。

[2]。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M]。北京: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1989.

篇(7)

一、民族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設置概況。

漢語言文學專業是我國高等院校設置最多、歷史最悠久的專業之一,更是高等院校專業構建中不可或缺的基礎專業之一。漢語言文學專業在近現代大學中又稱中文系或國文系,近年有些高校稱中國語言文學系。

在設置漢語言文學專業的眾多高校中,民族院校處于一種比較特殊的地位。民族院校是我國專門培養少數民族干部和專業技術人才的高等院校。我國目前共有本科民族院校13所,其中國家民委直屬6所即中央民族大學、西南民族大學、中南民族大學、西北民族大學、西北第二民族學院、大連民族學院,各省、區屬7所即云南民族大學、貴州民族大學、廣西民族大學、內蒙古民族大學、民族學院、青海民族學院、湖北民族學院。此外還有一些處于少數民族地區、以培養少數民族干部為主的綜合性高校如新疆大學、內蒙古大學、大學、廣西大學、寧夏大學、青海師范大學等,都設有漢語言文學專業。設置較早的是在20世紀50年代,如西南民族大學1956年設專科,1957年設本科。

相對于各類綜合性大學、師范院校的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科建設而言,民族院校中的漢語言文學專業在師資隊伍、專業建設、教學改革、人才培養等方面既有相似的問題,更面臨著各自特殊的難題。首先,民族院校的漢語言文學專業在諸多方面本來就無法和綜合性大學相比;其次,在我們民族院校內部強調突出民族特色因而對漢語言文學專業重視不夠,無論是經費還是科研項目等方面都不可能向其傾斜;第三,民族院校內其他專業的同志沒有認識到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基礎性、應用性地位和作用,一味強調各自專業的應用性、實用性,忽略了漢語言文學對其他那些應用性、實用性專業的支撐作用。

二、漢語言文學專業在民族院校的重要意義。

(一)對于少數民族人才培養的重要意義。

首先,從民族院校學生在校學習來講,漢語文是他們必備的工具。民族院校的學生無論在學校選學什么專業,都離不開漢語文這根拐杖。如果漢語文的基礎比較差,學習各類專業知識將必然會面臨許多困難,肯定會影響到他們的專業學習和研究。

其次,漢語文可以提高民族院校學生擇業的競爭力。當今對人才綜合素質的要求越來越高,假如學生只是精通某種民族語文而缺乏漢語文的表達和書寫能力,學生畢業時就會感受到比別人更大更多的就業壓力。

第三,漢語文對于中華大家庭各民族共同交流和經濟建設有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中華大家庭中有55個少數民族,黨和政府一貫主張“尊重少數民族的語言文字”,憲法也明文規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發展自己語言文字的自由”,民族語文是民族地區教育和民族文化傳承所必需的。但是漢語是我國最廣泛的交際工具,也是聯合國工作語言之一,更是在世界上有重要影響的語言之一。因此,少數民族人才的培養就離不開漢語言文字學的學習。有少數民族學者早就指出:“少數民族懂得漢語文的人越多,運用漢語文的能力越強,本民族的政治、經濟、文化也就發展越快。”

(二)有利于加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

首先,漢語言文字是中華優秀文化的結晶。語言作為一種歷史文化現象,是隨著歷史的發展變化而形成和變化的,在形成、發展、變化的漫長歷史進程中會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包括各民族之間的交往都會對漢語產生影響,換句話說漢字不單單屬于漢民族,而且是中華優秀文化的結晶。

其次,漢字文獻也不僅僅是漢族文化的載體。浩如煙海的漢字古籍文獻,是中華民族發展歷程中綜合知識的總結,也記載著各民族文化的融合與交流,甚至許多少數民族的生產生活經驗、文學藝術也主要靠漢字文獻而得以流傳至今,換言之漢字文獻成為中華多民族交流的見證,也為保存各少數民族文化做出過積極貢獻。

因此,少數民族學生學習漢語言文學,可以進一步增強對民族團結的認識,樹立在中華大家庭中漢族離不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離不開漢族的思想觀念,樹立“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格局”的意識,從而加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

(三)有利于少數民族地區的建設、穩定與發展少數民族人才學好漢語言文學,可以更好地對外交流,可以更便捷地獲取各類信息,從而更好地為少數民族省、區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態文明建設作貢獻,縮小發達地區與落后地區的差距,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和繁榮昌盛做出更大貢獻。

三、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科建設的思考和愿景。

西南民族大學文學院已經開始在漢語言文學學科建設上作思考、探索和改革。

第一,文學院近些年高度重視學科建設,并從學理上進行探討,在實踐中進行改革。比如徐希平早在2003年就發表了《關于民族院校漢語言文學本科人才培養的思考》,2007年又發表了《加強實踐、突出特色,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等論文,從理論上對此進行了思索和研究;漢語言文學專業各學科的老師都在積極探索、踏實改革、認真實踐,學院在2007年西南民族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本科辦學50周年之際,特地將全院師生對于漢語言文學學科建設和教學改革的相關論文結集出版。

第二,加強教學改革與研究。文學院從2006年期每年定期舉行“文學院教學活動月暨教學藝術研討會”,至今已連續舉辦了三屆,全院師生共同參與,推動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科建設、教學改革和人才培養。

第三,加強課程建設,深化教學改革。學院十分重視課程建設,到目前為止漢語言文學專業有省級精品課程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校級精品課程現代漢語、美學概論、外國文學史。漢語言文學專業2007年被批準為四川省特色專業。

第四,在學校實行完全學分制的前提下,認真調查研究,切實修訂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學計劃和學生修讀指南,突出漢語言文學在民族院校的特色和優勢。其中我們注意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在堅持完成漢語言文學專業普通教學計劃的前提下,拓寬對民族文化、民族文學以及民族交融有關知識的了解和認識;其次適當調整課程結構,加強對各民族學生漢語言文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培養訓練;再者增加對中國文學和文化介紹的完整性和準確性,即重視過去被忽略的各少數民族代表性文學作品和許多保留在漢字文獻中的少數民族作品;最后注重基礎課與應用型課程的有機結合,強化實踐性教學環節,培養各民族學生的綜合素質與創新能力。

第五,切實改進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增大各門課程的信息量,有效激發學生專業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到目前為止,漢語言文學專業所有課程都已實現多媒體教學。

雖然我們做了一些嘗試和努力,但我們和兄弟院校還有差距,我們也還有許多困惑,所以我們殷切期望通過全國民族院校和民族地區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科建設研討會,實現如下愿景:

其一,加強民族院校和民族地區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的交流和溝通。有利于我們揚長避短、進一步突出各自的特色,更好地適應西部地區、民族地區對多民族人才的需求。

其二,希望由此搭建一個平臺,將研討會辦成一個可持續的、松散的民族院校和民族地區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聯誼、交流和溝通的論壇。我們希望由今天開始,以后大家輪流、不定期地舉辦此研討會,增進友誼,互相學習,使我們辦出各自特色。

其三,推動民族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教材建設。過去因為各種客觀和主觀的原因,我們不得不選用“權威”教材,可是這些教材卻不適合民族院校多民族學生的文化和知識水平,我們希望組織力量編寫立足于民族院校多民族學生實際情況的、適合多民族學生多元文化背景的教材。

其四,推動西南民族大學文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科建設再上新臺階。召開研討會,有幸請到民族院校和民族地區高校文學院、中文系的各位領導、專家,希望能不吝賜教,毫不保留地將您們好的辦學理念和思路,成功的改革實踐經驗傳授給我們,我們將認真學習,深化我們的教學改革,推動我們的專業建設,從而使漢語言文學專業,使文學院辦得更有特色。

參考文獻:

[1]張綿英,阿旺措成。略論藏族地區的‘雙語’教學[J]。西南民族學院學報,1988(民族語言文學研究專輯)。

篇(8)

    一、民族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設置概況。

    漢語言文學專業是我國高等院校設置最多、歷史最悠久的專業之一,更是高等院校專業構建中不可或缺的基礎專業之一。漢語言文學專業在近現代大學中又稱中文系或國文系,近年有些高校稱中國語言文學系。

    在設置漢語言文學專業的眾多高校中,民族院校處于一種比較特殊的地位。民族院校是我國專門培養少數民族干部和專業技術人才的高等院校。我國目前共有本科民族院校13 所,其中國家民委直屬6 所即中央民族大學、西南民族大學、中南民族大學、西北民族大學、西北第二民族學院、大連民族學院,各省、區屬7 所即云南民族大學、貴州民族大學、廣西民族大學、內蒙古民族大學、西藏民族學院、青海民族學院、湖北民族學院。此外還有一些處于少數民族地區、以培養少數民族干部為主的綜合性高校如新疆大學、內蒙古大學、西藏大學、廣西大學、寧夏大學、青海師范大學等,都設有漢語言文學專業。設置較早的是在20 世紀50 年代,如西南民族大學1956 年設專科,1957 年設本科。

    相對于各類綜合性大學、師范院校的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科建設而言,民族院校中的漢語言文學專業在師資隊伍、專業建設、教學改革、人才培養等方面既有相似的問題,更面臨著各自特殊的難題。首先,民族院校的漢語言文學專業在諸多方面本來就無法和綜合性大學相比;其次,在我們民族院校內部強調突出民族特色因而對漢語言文學專業重視不夠,無論是經費還是科研項目等方面都不可能向其傾斜;第三,民族院校內其他專業的同志沒有認識到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基礎性、應用性地位和作用,一味強調各自專業的應用性、實用性,忽略了漢語言文學對其他那些應用性、實用性專業的支撐作用。

    二、漢語言文學專業在民族院校的重要意義。

    (一)對于少數民族人才培養的重要意義。

    首先,從民族院校學生在校學習來講,漢語文是他們必備的工具。民族院校的學生無論在學校選學什么專業,都離不開漢語文這根拐杖。如果漢語文的基礎比較差,學習各類專業知識將必然會面臨許多困難,肯定會影響到他們的專業學習和研究。

    其次,漢語文可以提高民族院校學生擇業的競爭力。當今對人才綜合素質的要求越來越高,假如學生只是精通某種民族語文而缺乏漢語文的表達和書寫能力,學生畢業時就會感受到比別人更大更多的就業壓力。

    第三,漢語文對于中華大家庭各民族共同交流和經濟建設有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中華大家庭中有55 個少數民族,黨和政府一貫主張“尊重少數民族的語言文字”,憲法也明文規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發展自己語言文字的自由”,民族語文是民族地區教育和民族文化傳承所必需的。但是漢語是我國最廣泛的交際工具,也是聯合國工作語言之一,更是在世界上有重要影響的語言之一。因此,少數民族人才的培養就離不開漢語言文字學的學習。有少數民族學者早就指出:“少數民族懂得漢語文的人越多,運用漢語文的能力越強,本民族的政治、經濟、文化也就發展越快。”

    (二)有利于加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

    首先,漢語言文字是中華優秀文化的結晶。語言作為一種歷史文化現象,是隨著歷史的發展變化而形成和變化的,在形成、發展、變化的漫長歷史進程中會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包括各民族之間的交往都會對漢語產生影響,換句話說漢字不單單屬于漢民族,而且是中華優秀文化的結晶。

    其次,漢字文獻也不僅僅是漢族文化的載體。浩如煙海的漢字古籍文獻,是中華民族發展歷程中綜合知識的總結,也記載著各民族文化的融合與交流,甚至許多少數民族的生產生活經驗、文學藝術也主要靠漢字文獻而得以流傳至今,換言之漢字文獻成為中華多民族交流的見證,也為保存各少數民族文化做出過積極貢獻。

    因此,少數民族學生學習漢語言文學,可以進一步增強對民族團結的認識,樹立在中華大家庭中漢族離不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離不開漢族的思想觀念,樹立“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格局”的意識,從而加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

    (三)有利于少數民族地區的建設、穩定與發展少數民族人才學好漢語言文學,可以更好地對外交流,可以更便捷地獲取各類信息,從而更好地為少數民族省、區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態文明建設作貢獻,縮小發達地區與落后地區的差距,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和繁榮昌盛做出更大貢獻。

    三、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科建設的思考和愿景。

    西南民族大學文學院已經開始在漢語言文學學科建設上作思考、探          索和改革。

    第一,文學院近些年高度重視學科建設,并從學理上進行探討,在實踐中進行改革。比如徐希平早在2003 年就發表了《關于民族院校漢語言文學本科人才培養的思考》,2007 年又發表了《加強實踐、突出特色,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等論文,從理論上對此進行了思索和研究;漢語言文學專業各學科的老師都在積極探索、踏實改革、認真實踐,學院在2007 年西南民族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本科辦學50 周年之際,特地將全院師生對于漢語言文學學科建設和教學改革的相關論文結集出版。

    第二,加強教學改革與研究。文學院從2006 年期每年定期舉行“文學院教學活動月暨教學藝術研討會”,至今已連續舉辦了三屆,全院師生共同參與,推動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科建設、教學改革和人才培養。

    第三,加強課程建設,深化教學改革。學院十分重視課程建設,到目前為止漢語言文學專業有省級精品課程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校級精品課程現代漢語、美學概論、外國文學史。漢語言文學專業2007 年被批準為四川省特色專業。

    第四,在學校實行完全學分制的前提下,認真調查研究,切實修訂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學計劃和學生修讀指南,突出漢語言文學在民族院校的特色和優勢。其中我們注意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在堅持完成漢語言文學專業普通教學計劃的前提下,拓寬對民族文化、民族文學以及民族交融有關知識的了解和認識;其次適當調整課程結構,加強對各民族學生漢語言文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培養訓練;再者增加對中國文學和文化介紹的完整性和準確性,即重視過去被忽略的各少數民族代表性文學作品和許多保留在漢字文獻中的少數民族作品;最后注重基礎課與應用型課程的有機結合,強化實踐性教學環節,培養各民族學生的綜合素質與創新能力。

    第五,切實改進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增大各門課程的信息量,有效激發學生專業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到目前為止,漢語言文學專業所有課程都已實現多媒體教學。

    雖然我們做了一些嘗試和努力,但我們和兄弟院校還有差距,我們也還有許多困惑,所以我們殷切期望通過全國民族院校和民族地區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科建設研討會,實現如下愿景:

    其一,加強民族院校和民族地區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的交流和溝通。有利于我們揚長避短、進一步突出各自的特色,更好地適應西部地區、民族地區對多民族人才的需求。

    其二,希望由此搭建一個平臺,將研討會辦成一個可持續的、松散的民族院校和民族地區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聯誼、交流和溝通的論壇。我們希望由今天開始,以后大家輪流、不定期地舉辦此研討會,增進友誼,互相學習,使我們辦出各自特色。

    其三,推動民族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教材建設。過去因為各種客觀和主觀的原因,我們不得不選用“權威”教材,可是這些教材卻不適合民族院校多民族學生的文化和知識水平,我們希望組織力量編寫立足于民族院校多民族學生實際情況的、適合多民族學生多元文化背景的教材。

    其四,推動西南民族大學文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科建設再上新臺階。召開研討會,有幸請到民族院校和民族地區高校文學院、中文系的各位領導、專家,希望能不吝賜教,毫不保留地將您們好的辦學理念和思路,成功的改革實踐經驗傳授給我們,我們將認真學習,深化我們的教學改革,推動我們的專業建設,從而使漢語言文學專業,使文學院辦得更有特色。

    參考文獻:

    [1]張綿英,阿旺措成。略論藏族地區的‘雙語’教學[J]。西南民族學院學報,1988(民族語言文學研究專輯)。

篇(9)

情境教學法主要是從學生一方的思維特點入手,將學生作為整個教育教學的主體,保障學生可以通過相關的教學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由于學生對教育教學的需要不斷增加,傳統意義上的教育教學方法已經滿足不了學生的真實學習需求,在這樣的大環境下,情境教學法在漢語言文學教學中進行了有效的運用。

1情境教學法引入漢語言文學專業中的必要性分析

漢語言文學專業與其他專業的教學相比,其實用性及人才培養的目標并不是特別明確,再加上這一專業受傳統教學方法和教學觀念的影響,使得漢語言文學專業在實際的教育教學過程中存在教學方法單一的問題,教學過程中學生參與教學內容的機會非常少。這樣導致漢語言文學教學效果達不到預期,學生的整體學習質量也出現了大幅度的下降。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在今后的就業中也同樣會受到相關專業的挑戰,可以說其教學質量和學生的就業情況并不樂觀。由于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學本身的特殊性,要求在實際的教育教學中引入情境教學法,運用情境教學法不斷提升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整體教學效率和質量。在情境教學法運用的過程中,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更為形象生動的教學情境,學生在這一教學情境中可以發揮積極主動性,通過教學情境的運用,學生還可以對教學內容有一個更為深層次的了解,真正提升了學生的人文素養和自身的綜合能力。

2漢語言文學中情境教學法的作用分析

2.1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漢語言文學專業涉及的知識范圍非常廣泛,它不僅僅是一種語言文化,更是一門人文學科。雖然漢語言文學專業中的教學內容非常豐富,但是也有一些與文言文內容相類似的教學內容,對這一部分的探索性相對比較欠缺,而在這一部分內容的教學中,很多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得不到全面提升,再加上文言文本身內容枯燥難懂,學生比較容易產生抵觸情緒。為了全面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一方需要在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實際教學中引入情境教學法,運用多種教學情境來給學生帶來情感上的沖擊和共鳴,保證學生可以在情境教學中獲得更為真實的教學體驗。

2.2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情境教學中的情境創設并不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這樣學生就可以重新審視自身的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學。漢語言文學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離不開社會生活的共同作用,教師應摒棄傳統觀念的影響,進一步注重漢語言知識的拓展,幫助學生提升漢語言文學基礎知識積累量,這樣漢語言文學自身的魅力才能展現。再加上學生本身已經有了一定的漢語言文學基礎,可以更加直觀地了解漢語言文學的真實魅力,這對于提升學生的漢語言綜合能力來說也是非常有幫助的。

2.3進一步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及綜合能力

漢語言文學專業具備較強的人文教育作用,可以促進學生自身人文素養的提升。在當前的漢語言文學專業中,不管是教學的理念還是教學手段都相對比較單一,這也就容易造成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師在實際的教學中出現教學吃力、學生接觸力差等現象,一旦這種形式發展下去,學生一方不僅不會得到良好的發展,漢語言文學的教學進程也會受到極大的影響。而情境教學法在漢語言文學中的應用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這種教學困境,在情境教學法中,漢語言文學教師會引入科學的教學情境,與學生產生共鳴,這樣學生就可以在一個更加輕松、真實的學習氛圍中學習。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會被極大的激發出來,進而積極主動參與到漢語言文學教學中。情境教學法可使學生自身的學習效率得到極大的提升,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也會得到有效的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及綜合能力也會得到全面提升,這才是情境教學法引入的主要目的。

3情境教學法在漢語言文學中的具體應用

3.1營造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

學習氛圍是學生學習的基礎,在漢語言文學教學中,如果沒有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那么學生的整體學習積極性會受到極大的影響,而良好的學習氛圍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學生的學習思維,提升學生主動探尋知識的積極性。教師要將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放在關懷學生上,與學生成為真正的朋友,這樣學生才會將自己內心的想法說出來。教師根據學生的想法適當改變教學模式,這樣對于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來說是非常有效的,教師要將學生作為教育教學主體,引導學生樹立主人翁意識,這對于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來說也是非常有幫助的。

3.2運用實物來展示情境

在現實生活中,大部分事物都是用眼睛去看的,還有的是結合眼睛和語言來描繪某個場景,在面對教材中出現的事物,單單通過教師的語言進行描述,學生很有可能會對事物感到陌生。這種方式無法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事物,但是當情境教學法引入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創建一個實物演示情境,這樣學生就能很快的理解教材中的語言含義及想要表達的情感內涵,一般在實物演示環節,如果沒有找到實物,教師還可以通過一些仿制品進行代替,有時還可以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設備向學生展示,幫助學生全面了解實物特征。

3.3運用語言描繪教學情境

情境的創設基本上都是通過教師口頭描述進行的,有時教師還會通過語言表達教育內容,這種教學內容有利于學生積累更多的漢語言文學知識,但是因為漢語言文學這門學科與其他學科有一定的區別,它對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有一定的要求,因此,只有讓學生掌握足夠的詞匯和語法,才能促進學生交際能力的真正提升。

4結語

情境教學法在漢語言文學中的應用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且對學生創新能力的提升也是非常有幫助的。在教育教學領域,一定要將情境教學法引入其中,運用實物、語言描繪等多種形式為學生創設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

參考文獻:

[1]谷建軍.專業教材與職業教材的互補———漢語言文學教材實踐變革[C]//探索的腳步———“十一五”北京高等教育教材建設論文集,2010.

[2]任心慧.應用型大學漢語言文學本科實踐教學體系探討[C]//北京高教學會實驗室工作研究會2010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2010.

[3]劉淑梅.富饒的西沙群島教學設計[C]//河北省教師教育學會第二屆中小學教師教學案例展論文集,2013.

[4]阮金生.河大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春》[C]//河北省教師教育學會第二屆中小學教師教學案例展論文集,2013.

[5]傅治淮.也談寫作與人文精神[C]//貴州省寫作學會2004學術年會論文集,2004.

[6]蔡志忠.從接受美學的角度談對外漢語教材建設的構想[C]//首屆全國教育教材語言專題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6.

[7]綏化學院精品課程寫作綜合材料[C]//中國寫作學會第六屆(第二次)理事會暨第十二次學術年會會議交流論文集,2004.

篇(10)

漢語言文學專業是一門傳統人文學科,幾乎各種層次的高校都會開設這個專業。雖然歷史悠久,科研成果豐碩,也培養了一大批的優秀人才,但是在看到過去輝煌的同時,也要注意地方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發展所面臨的尷尬境地。面對學生就業市場的變化,地方高校應主動轉變人才培養模式,特別是漢語言文學這樣的老專業,更應該走應用型專業人才培養之路。

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道路上存在著一系列的問題,首先,人才培養目標依然強調專業教育,注重理論知識的學習,從而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形成學無所用的觀念,進而產生厭學情緒,影響教學質量。其次,課程的設置不夠合理。專業必修課和專業選修課等課程模塊雖然構成了嚴密的體系,但是普遍理論性較強,而且有些內容陳舊,缺乏時代特色,不利于學生創新實踐能力的培養。在一些地方本科院校的漢語言文學專業課堂上,教師普遍還是采用傳統的“滿堂灌”的教學方式,缺乏與學生的互動交流,雖然很多課程設置上增添了課內練習和課外實踐周內容,但是很多都是形同虛設,并未真正達到實踐教學的目的。教學方法的單一和教學效果不佳的很大一方面的原因在于師資隊伍建設的不完善。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教師多是科班出身,具備系統豐富的理論知識。但是因缺乏相關實踐經驗,對將來學生在實際工作中的問題不甚了解,導致在應用型實踐教學環節上是一籌莫展。

基于以上問題,緊跟學生就業市場變化,主動尋求應用型專業發展之路才是地方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發展的上策。

一、轉變人才培養目標

在很多地方高校的人才培養方案中,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培養目標多被定義為:本專業培養具備一定的文藝理論素養和系統的漢語言文學知識,能在新聞文藝出版部門、高校、科研機構和機關企事業單位從事文學評論、漢語言文學教學與研究工作以及文化、宣傳方面的實際工作的漢語言文學高級專門人才。從這個目標中可以看出,傳統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過分注重專業教育,除系統地掌握本專業、本學科的知識與理論外,對其他學科門類的知識與理論較少涉獵。這種人才培養目標會導致學生知識面不寬,視野狹窄,難以滿足當今社會對應用型人才的要求。因此,需要轉變人才培養目標。

面對當今的就業趨勢,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一般會選擇在中學從事語文教學工作,或在企事業單位從事文秘、宣傳等工作。因此,應該在學生掌握基本的漢語言文學知識的基礎上,培養其在實際的工作崗位中的語文教學能力、新聞采編能力、談判溝通能力、管理能力等。

所以,在教學過程中,要修訂教學大綱,不適應于人才培養目標的教學內容要果斷地進行刪減,適當壓縮理論性課程的學時,增添一些學科前沿的知識和研究成果,加大實踐類課程的開設,增加學生的自主學習時間,重視學生主體意識、寫作能力的培養,使教學從單一知識傳授型的舊模式中解脫出來。同時還要強化實踐與創新能力的培養。除了在教學內容上加大對實踐環節的投入外,同時也要加強學生在專業實習和畢業實習環節的監督。

二、調整課程設置

長期以來,漢語言文學專業課程一直集中在文學和語言類課程上,例如: 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外國文學、文學理論、現代漢語、古代漢語等,所開設的選修課也是為對專業課的延伸和深化,如民間文學、古代文論、西方文論等。這種課程設置過于專業化、口徑狹窄,不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因此,為了培養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用型本科人才,課程設置上要適當壓縮基礎專業課程,大量增加技術型、應用型課程,例如文秘類、新聞類和視聽語言類的課程。將原有漢語言文學專業重視知識點傳授、以培養知識型人才為主的教學模式,調整為以培養學生的文學審美能力、語言交際能力和寫作能力為主的能力型教學模式,在課程設置上以中文為主、學科交叉、文理滲透的課程體系,為培養厚基礎、寬口徑、復合型中文人才奠定基礎。

增加實踐課程的教學比重,改革實踐課的考評方法,要明確學生實習實踐的時間、地點、內容、指導教師以及相應的考核制度,使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切實有所收獲,而非流于形式。在課堂教學中,強化學生文字表述訓練,培養學生“寫”的能力。

三、改進教學方法

強調“應用型”并非排斥“專業理論課”,而是在理論課的基礎上進行教學方法的改進,改變過去以理論為主、重知識傳授的教學方式,以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認識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為目標。內容上多補充些本學科的前言知識,將教學與當今社會相結合,改變教學內容與實際生活脫節的局面。課堂上,教師應增加與學生的互動,發揮學生的自主能力,使學生切實參與到教學中來,而非一味地灌輸知識。除了讓學生在課堂上“說”之外,更應該鍛煉他們的“寫”和“做”的能力。

四、強化師資隊伍

轉變人才培養目標、調整課程設置、改進教學方法,要落實這一系列工作,關鍵還是在教師。要培養應用型人才,教師也應該熟練掌握和了解相關技能,具有應用型人才核心技能培養所需的相關職業資質。目前,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教師大多具有高學歷,具備全面系統的專業理論知識,但缺乏與所授應用型課程相應的實踐經歷,對社會于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的能力要求知之不詳。

因此,為了使教師能夠順利地完成教學工作,必須加強師資隊伍建設,鼓勵缺乏實踐經歷的教師走出校門,去相應地單位和部門掛職鍛煉,切實提升自身的實踐能力。同時,學校也應組織教師參加相關的培訓學習,向其他兄弟院校取經求教,建設“雙師型”的教師隊伍,從而提升教師的自身能力。

面臨知識型人才向能力型人才轉變的大環境,地方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改革是不可避免的。改革之路漫長而艱辛,需結合學校的辦學定位,在保持自身核心的基礎上,突出應用型。只要堅持改革,不斷探索,必然會走出一條應用型人才培養之路。

作者簡介:

上一篇: 小學語文試卷 下一篇: 軟件工程專業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欧美日韩精品专区在线插放免费 |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 最新欧美国产91麻豆免费观看 | 亚洲七七久久综合 | 日韩欧美激情国产一区二区蜜 | 日本中文字幕有码在线视频三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