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教育研究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3-01-02 03:00:44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中學教育研究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中學教育研究論文

篇(1)

近年來,經濟體制的轉型帶來了對社會傳統秩序的沖擊。道德標準出現了多元化,社會道德對行為的約束開始下降。因此,社會對建立適合經濟發展的道德新秩序,提出了迫切的要求。為了提高德育質量.國家已經加大了對德育的投人,但實際效果并不明顯。德育的實效性問題,即德育的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在學生的思想形成和行為塑造方面的實際效果,成為目前德育界最為關注的問題。研究者們歸納總結了若干學校德育低效的原因,包括學校德育觀念陳舊落后,學校德育內容缺乏時代性,與社會生活相脫離,學校德育目標空泛,缺乏可操作性,教師主體意識缺失和學生主體性失落,學校德育方法簡單化和成人化等。從這些因素中我們可以看到,德育管理缺失是一個更深層的因素。

關于德育管理的概念,不同的學者有不同的界定。國內學者如屠大華認為,“中小學德育管理是學校管理者通過對學校德育各要素實施組織、協調、指揮、控制,以保持德育各要素的適度狀態和良好的運轉機能,從而有效地完成現代學校德育任務的活動。”黃兆龍認為,“現代學校德育管理,指的是現代學校系統中管理者依據馬列主義思想和社會主義倫理道德科學,運用現代管理科學方法,對思想政治品德教育進行決策、計劃、組織、控制和評價,不斷增強學校德育系統功效,以最佳達成學校德育和德育管理目標的動態過程。”但在我們看來,德育管理不僅涉及了學校管理者,同時也涉及了德育中各方面的人員,包括學生,教師及德育管理體制的建立者,是四個主體之間共同完成的一項工作。

一、學生層面管理

學生層次的管理可以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是學生的自主管理.一個是以學生為德育客體中的教師隊伍管理。一方面,學生必須進行自我德育管理,自尊,自愛,自我約束等等。“自我”是心理學上一個十分重要的概念,在中學階段,學生的自我意識已經得到相當程度的發展和整合,學生完全有能力進行自我管理,包括學業自我管理,生活自我管理。德育的自我管理也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另一方面.德育教師必須圍繞學生開展德育工作。注重學生的生理年齡和心理年齡,把握規律性,創造德育環境和各方面德育條件,有條不紊地進行學生德育工作。我們覺得德育管理必須先了解學生當前的思想道德問題,而后再從管理角度對其加以分析,才能促進德育管理的有效開展。

(一)我國當前學生存在的主要思想道德問題在不同時期,不同社會環境下,學生的思想道德都或多或少表現出一些問題,這些問題或大或小,或輕或重,即有學生個體因素形成的,也有管理失范造成的。我國當前學生主要有以下主要的思想道德問題:

1.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缺乏科學的理想和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缺乏堅定的正確立場,政治信仰迷茫,政治方向上出現偏差。少數人把理想、信念、追求、情操等看成是美好的空談、虛無的夢幻,無理想、無信念、無追求、無激情,精神空虛、行為失范,有的甚至走上違法犯罪的歧途。

2.價值取向扭曲,社會責任感缺乏從目前學生的價值取向看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一是“功利型”價值觀。他們信奉“有用即真理”。二是“自我型”的人生價值觀。個人價值和個人目標與社會價值目標割裂,從而陷入狹隘的個人主義。三是“多元型”的價值取向。不僅對社會、對集體缺乏應有的高度責任感,對父母的責任感也不強,缺乏進取精神。

3.誠信意識淡薄,誠信缺失嚴重目前學生誠信缺失的突出表現是考試作弊嚴重。管理者們不得不以強制性手段——簽訂考試誠信合同來控制這類問題的繼續惡化。但這些強制性的手段都無法從根本上抓住學生誠信意識危機的命脈,只治標而不能治本。

4.團結協作觀念較差,心理素質欠佳個人英雄主義較為嚴重.不善于團結和協作,對他人缺乏必要的關心和尊重。隨著社會的改革和發展,學生個人自我完善、自我發展的意識大為強化。個人空間相對增大,集體觀念相對薄弱。這同現階段家庭以獨生子女為主的家庭構成相關,學生的個人意識膨脹,集體主義觀念便相對來說難以迅速建立。

5.艱苦奮斗精神淡化,追求物質享受傾向明顯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今天,不少人忽視了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教育,一些學生淡化了艱苦奮斗的觀念,害怕艱苦、貪圖享受、奢侈浪費、投機取巧的思想有所滋長。大部分學生都是家里的“獨苗苗”,是一個家庭的中心,家長的過度保護,學校以學習為教育根本,社會以成材為導向.使得學生不再像以前能夠得到艱苦奮斗的經驗。

(二)引導學生自我管理學生自我德育管理具有重要意義。首先.自我管理的教育環境有利于對學生的教育。自我管理能創造一種親切的、自由的、和諧的教育環境,這種環境有利于對中學生的教育。提高學生自我教育意識與能力,既有助于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有利于學生個性的發展和集體主義精神的培養,又能調動所有的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不斷進步。通過自我管理,學生在平等、民主、親密、和諧、富于情趣的班集體活動中認識自己、教育自己。其次,學生自我管理有利于學生表現自己的意愿和才干學生自我管理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內在動因,學生參與班級管理,有機會表現自己的意愿和才干。可以說,培養中學生自我管理能力是從根本上遵循青少年學生身心發展規律,有利于促進青少年學生身心的和諧發展。再次.學生自我管理有利于培養創新型人才。自我管理正是從多方面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問題與分析問題的能力,為學生增長管理才干提供一個平臺。長期在自我管理環境中成長的學生,長大以后會有進取心。不墨守成規.有較強的適應性,這也與新課程改革提出的培養人才的目標相一致。

蘇霍姆林斯基有一個著名的論斷:“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是實現自我管理的前提和基礎;自我管理則是高水平的自我教育的成就和標志。”借鑒蘇霍姆林斯基的觀點,我們完全可以這么說,真正的管理是引導學生自我管理。而學生的自我管理不可能自發產生,必須在老師的組織和引導下,逐漸學會自我管理。

第一,實現班級的自我管理。首先是引導學生認識到班級和自己需要有一定的行為規范和道德規范。當學生有了自我教育的愿望和行動綱領并付之于行動后,班主任及時幫助學生認識自己,發揚優點.改正缺點,擬出自我教育計劃,對教育有成效的成員及時鼓勵、推廣,使學生個體自我管理獨立地、主動地、持久地進行下去。

第二,全校社團的自我管理。中學不同于小學,尤其是現在的中學生,通過各種信息渠道,了解社會的面越來越廣,生活內容越來越豐富,個性的發展欲望也越來越強烈,因此要合理加以引導。發展其興趣和特長,廣泛開展學校的各類社團活動,吸引更多的學生投入到各種形式的自我管理中來。在展示個性、陶冶情操的同時,學生自我管理能力也得到提高。

第三,日常生活的全員管理。引導學生自我管理不是少數學生的事情,應當讓全體學生參與其中。要注意延伸學生自我德育管理的領域,將學生的德育同學校各種活動結合起來,如讓學生參與到維護學校紀律,校容校風,制定某些規章制度等.使學生在參與中獲得自我管理的意識培養。

二、教師層面管理

教師層面的德育管理同樣可以劃分為兩個部分.一個是教師德育教學管理,一個是以德育課教師為核心的管理。中國歷來主張德教為先.把道德教育放在首要位置,在道德教育中,教師的權威地位和重要不容質疑:教師承擔著道德知識和道德規范的傳授任務,指點解答學生的道德疑惑,教師為人師表、言傳身教,是學生的道德學習榜樣,是德育實踐的楷模,是學生崇敬和仰賴的對象,學校育人目標的實現、學生品德發展的促進,都需要在教師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傳道授業解惑的言行點滴中滲透體現。但在當前情況下,學校德育的低效性同德育主要實施者教師的師德素養問題不高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

(一)當前德育教師的主要問題德育教師是德育主要的實施者,是連接學生和德育管理者的中介,是實現德育管理觀念的先鋒,是修訂和完善德育管理體制的實驗員,作用舉足輕重。在德育實踐中,教師在一些方面卻已經表現出相當嚴重的問題,必須重視和分析。當前德育教師的主要問題有:

1.教師的德育觀念日益淡化一些研究者調查發現,在倡導落實全員育人、大德育觀的背景下,教師的德育觀念日益淡化。相當一部分教師不愿意擔任班主任,害怕承擔學生問題帶來的責任,工作中只管教學,不管教育.課堂上沒有體現德育滲透,對待問題學生不敢管不愿管、放任縱容,害怕學生打擊報復,很少主動配合管理班級、做好學生的思想工作,能推則推。

2.教師的師德素養問題嚴重社會轉型時期的人文失落對教師形成沖擊,一些教師向家長索要財務、暗示家長送禮、利用家長關系為自己辦事:從事有償家教.或炒股經商而影響正常教育教學任務的完成;教師隨意用侮辱性的語言辱罵學生,變相體罰,甚至批評指責家長等等.已經完全失去了一個教師應該有的責任。

3.師生關系緊張德育過程中教師仍然習慣以權威家長式的態度對待學生,采用強令式、指令式的教育方式,憑借獎懲權威,專制壓服學生.強迫學生接受和服從既定的道德規則.不太關注學生的心理需要和情感需要,忽視對學生人格特點和個性發展的尊重,不善于化解師生間的矛盾.容易引起學生的反感情緒.造成師生關系緊張,不利于德育的實施。

4.教師德育能力和技巧缺乏一些教師缺乏終身學習觀念和自我提升意識,不能主動把握社會道德動態和道德信息,不注重自身道德知識的更新和充實,不注重德育方式方法的改進提高,不注重學生身心發展的階段性和特點研究,德育能力落后.德育技巧缺乏.不能滿足學生道德成長的新要求。

(二)加強德育教師隊伍管理鑒于教師問題的成因是多方面的,要從根本上解決教師問題,改變學校德育低效現象,需要多方合力。教師自身需要進行自我管理.學校領導對教師進行統一輔助式的管理和教育,此外還需要學生家長的支持和社會各方面力量的支持。

第一,教師必須提高自我德育意識和能力。首先要樹立“德育首位”意識。要將“德育首位”意識落實在教師的德育觀念和教育行為中。以德育引領學生全面而自覺的發展,即前面提到的引導學生德育自主管理;堅持教書育人,以實踐活動促進學生道德成長;在素質教育的大前提下,利用減負加強德育工作。其次要提升以師德為核心的教師德育素質。加強自身師德培養,提高道德知識素養和德育能力,保持穩定情緒,提高心理素質。再次要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要以“民主平等”重新定位師生關系,要以“愛”營造師生和諧空間,要以“溝通和理解”贏得教育先機。

第二,圍繞“大德育體系”對教師進行管理。一要營造大德育體系下的教師團體德育氛圍。二要善于發揮其他學科教師的德育優勢。學校要重視學科教師的德育優勢,要注重培養學科教師的德育能力。三要樹立全員育人觀念,建立相應德育系統。四要加強教師德育培訓。無要制定合理的評價考核制度。

第三,學校領導管理與教育行政部門監督管理。要發揮教育行政部門督導評估的導向作用,促進學校德育工作;要完善教師德育培訓制度;要加強學校與教育行政部門的雙向聯系.共同參與到學校德育管理中去。

三、學校領導層面管理

德育管理的學校領導管理層面是被廣泛論及的關于德育管理的核心成分,是德育管理中的重中之重,在一定程度說,德育管理由學校領導統籌規劃,是將德育管理體制實施的第一人,在整個德育中具有統率作用。也正因為此,學校領導的責任重大,他們所造成的失誤對德育工作的展開影響重大而深遠德育管理的內容主要包括德育目標的管理、德育計劃管理、德育組織管理、德育隊伍管理和德育過程管理。這些內容都需要學校領導;統率全局,親歷親為。此外,德育管理價值的理解和體現,德育管理原則的確認和堅持,德育管理機制的維護和實現及德育管理技術的提高和選用等等.都必須由學校領導者、德育管理者去分析和考慮。

(一)目前學校德育管理存在的主要問題

1.德育管理思想內容的封閉性長期的德育改革與發展中仍存在著“唯德本論”“唯校本論”“唯國本論”的弊端,“唯德本論”就是以德育論德育.沒有很好地處理德育與智育、體育、美育、勞動技術教育的關系,“唯校本論”就是認為思想道德建設唯學校止,沒有將學校、家庭、社會很好地聯系為一體.“唯國本論”是指在國家內部談德育,沒有建立與世界部分德育思想、內容的互補共融。這無疑會阻礙新世紀我國德育管理事業的發展。

2.德育管理目標的理想性從各級各類德育目標系統中可以看出我們的德育目標過于理想化與完美化,我們必須清醒意識到我們還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無論是市場經濟,還是知識經濟都是實事求是的經濟,只有具有匹配的政治、思想、品德的人才能更好地為之服務,理想化的德育目標對應著德育管理工作的完美性,從而形成了某種定勢:無論學生出現什么問題,都希望到德育處找到解決辦法。這種理想化、完美性的德育目標顯然不適應當前我國政治、經濟發展的要求,也只能使我們與時代相脫離。

3.德育管理價值的他本性傳統德育價值實質就是“利他”或者說“奉獻”。從”為了他人的”到“毫不利己,專門利人”再發展到“舍己為人”的他本性思想成為中國德育史的關鍵詞。我們首先要擺正利他性與利己性的關系,唯利他性會使人們在享受高尚情操所帶來的快慰時產出一種發自個體內部的自然性的種種疑惑。處理好利他性與利己性的矛盾.平衡它們之間的關系對于解決目前德育管理價值中存在著的市場經濟多元化與德育一元化,德育價值功能紊亂等矛盾有著重要的理論與實踐意義。

4.德育管理方式的機械性德育思想內容的封閉性必然導致德育管理方式的機械性。在學校中.德育的地位沒有真正得到重視,被認為是一種軟性的東西,雖然建立起德育管理的機構系統,但往往都是充當智育主戰場的配角,教書育人在思想上應是平等的,或者說育人才是最重要的;家庭中,家長認為,德育的主陣地應在學校,家庭的教育作用只是做好學生的物質供給而已,家庭所關心的是學生的成績如何,以及怎么樣才能讓自己的孩子學到更多的知識技能;社會將德育歸于學校與家庭,沒有真正意識到環境的作用。因此,真正地處理好各種關系,建立靈活的德育管理方式,把德育真正落在實處,對于新世紀我國德育管理工作而言.是十分重要的。

(二)德育管理領導者的管理正如前面所說,德育管理領導者的特殊地位和特殊作用的存在,對其的管理也就顯得尤為重要。而對德育管理領導者的管理重要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人手:

第一,管理者的自我管理。同學生的自我管理,教師的自我管理一樣.學校領導者同樣需要自我管理,且其重要性更為突出和關鍵。管理者要善于接受新的德育管理觀念,德育管理方式方法,德育管理技術等等,善于提升德育管理意識,使之與德育管理現狀,德育管理目標等相適宜。

第二,德育管理體制的約束管理。健全的德育管理體制能夠對德育管理者形成約束作用,使其圍繞著德育管理體制的要求開展德育工作。德育管理者應該在德育管理體制的指導下,有條不紊的開展德育管理工作.并善于與德育實踐相結合.從實踐反饋中發現德育管理體制中的不足,及時反饋給上級領導部門,形成一個良性循環。

第三,上級教育主管部門的直接管理。上級教育主管部門有責任對學校領導進行監督,同時要善于從反饋的信息中發現問題及時有針對性的采取措施。定期接收德育管理者的反饋信息.監督其管理工作的展開。

第四,學校各部門人員及學生的監督管理。學校領導同樣也需要受學校其他人員,包括所有老師,行政人員以及所有學生的監督。在整個德育工作中,使之上下一體,環環相扣,這樣才能獲得德育的高效性。

四、完善德育管理的思路與方法

學校德育工作涉及四個主體:學生、教師、學校管理者和德育管理體制,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都可以在這四個主體身上表現出來。如上文所述,學生思想道德出現了問題直接反映出德育工作的失效和問題的存在;德育工作的失效或缺乏實效性則直接反映出學校德育管理的失職和問題的存在;德育管理問題的存在同樣直接反映出德育管理體制的不健全和疏漏,反之亦然。我們可以將這四者的關系概括為:

如上所示,這四個主體都是雙向聯系的,任何一方出現了問題,必然會在其他三者身上有所體現。所以,我國中學德育管理體制的改革和完善必須從學生、教師及德育管理者三個方面著手.不可切斷其中的聯系。筆者認為,學校德育管理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改進和完善。

1.融人德育管理新觀念改革現有德育管理必須接收德育管理的新觀念:(1)德育的價值管理:以共生性為主體,并兼有單子性的某些特點。(2)德育的目標管理:立足于民族性之上堅持全球視野。(3)德育內容管理:重視多元性的同時,積極探求同一性的普世倫理。(4)德育方式管理:堅持開放性與協作性的統一。(5)德育過程管理:強化終身性過程管理,建立生態性管理觀念。

2.堅持“與時俱進,整合創新”的德育管理改革與發展的戰略思想我國建國以來德育管理發展大體上可分為四個階段;第一,從建國到“”前德育管理的批判改造與初步發展。第二,時期的德育管理的異化。第三,改革開放初期德育管理的本體回歸與曲折發展。第四,世紀之交德育管理發展的新時期。各個時期的德育管理都表現不同的時代特點,只有與時俱近才能同時展共同進步,只有整合創新才能適應具有時代特色的德育工作。

3.形成德育回歸生活,德育與學科發展整合的德育范式新德育倡導德育培養回歸生活,因為道德只有通過人們自己的生活才能得以發展,回歸生活的課程才是真正綜合的課程。具體地說:一要注重讓學生接觸自然和社會,開展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增加現實體驗,在體驗中豐富情感’鍛煉意志,形成良好的道德行為,克服“重認知灌輸、輕能力培養”的德育弊端;二要增加學生體驗機會,加強師生談心活動等方式,著重于在學生理解上下功夫,促進學生的道德內化,形成學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克服“重教化、輕內化”的德育弊端;三要加強家校聯系,發揮學校對家庭的幫助指導作用,使家長形成與學校一致的教育理念,掌握一定的教育技巧和方法;四要充分發揮社區環境育人的功能,充分利用社區教育資源,通過社區教育的組織形式.使德育要求得到社會的支持和理解,促進青少年靈魂塑造的德育合力的形成。

篇(2)

順德區選用的蘇教版初中語文教材就蘊涵著極其豐富的德育內容,選文不僅體現語文工具性,更凝結著古今中外熠熠生輝的思想精華,比如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等崇高情感,勤勞樸實、誠實可信等傳統美德,堅強不屈、勇往直前等優良品質,教師要善于因文釋道,使學生能從這些作品中接受熏陶,提高修養。

一、情感教育

1.培養愛祖國、愛家鄉的情感。愛國主義從來就是一種巨大的精神力量。《管子·牧民》“以家為家,以鄉為鄉,以國為國,以天下為天下”②就提出了這個觀點。語文教學中的愛國主義教育不同于政治課的說教和概念化,它以典型的人物形象、感人肺腑的事跡和優美動人的語言來感染學生。教師只要因勢利導,自然能激發學生強烈的愛國熱情,提高民族自尊和自強不息的奮斗激情。諸如《展示華夏文化魅力》以祖國深厚的文化感染學生,三首歌詞《我的中國心》、《在希望的田野上》、《黃河頌》等從不同角度歌頌祖國,激發學生愛國之情。而《鼎湖山聽泉》、《飛紅滴翠記黃山》、《畫山繡水》《岳陽樓記》用優美的語言介紹了鼎湖山、黃山、桂林、岳陽樓等綺麗的風光。祖國壯麗的山河,欣欣向榮的面貌可以激發學生對祖國、對家鄉的熱愛。

2.培養愛親人、重友誼的情感

語文教材中不少篇章洋溢著濃郁的親情氛圍,語文不應當成為干癟的說教,只有利用課文,結合學生自身實際,動之以情,才能曉之以理。《背影》讓學生感受到骨肉親情感人的力量,《散步》寫了一家四口一起散步互敬互讓的濃濃親情,學生學了不僅感動,而且羨慕,更有一些學生帶回家和家人欣賞,說自己的家人更加和睦了。而《偉人細胞》可以讓學生學會友愛,重友誼。《故鄉》里“我”和閏土厚重的隔膜造成的悲哀和《我的叔叔于勒》以金錢為標準衡量兄弟關系的炎涼世態從反面告訴學生友情和親情的可貴,失去這兩樣感情是多么的可悲。學生聯系實際進行分析和交流,感受自己所享受的親情和友情,回憶曾經錯失的或者是忽略的親情和友情,自然變得格外珍惜和重視神圣的感情。

3.培養熱愛生命、熱愛生活的情感

經濟的發展讓學生的生活條件越來越優越,尤其是像順德等經濟發達的地區,學生大多居住在環境幽雅的小區或者別墅,條件是好,但無形中限制了學生的生活空間,容易形成孤僻、壓抑的心理。語文教材到處滲透著開導的良藥。《紫藤蘿瀑布》就是一首生命的贊歌,“花和人都會遇到各種不幸,但是生命的長河是無止境的。”引導學生樂觀面對挫折。《錯過》告訴學生生活有得有失,錯過不要緊,關鍵是要積極,熱愛生活,要把握機會。

二、美德教育

1.勤儉節約和艱苦奮斗精神的教育

勤儉節約、艱苦奮斗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日漸提高,許多人對勤儉節約、艱苦奮斗這一優良傳統已逐漸淡忘。對于今天的獨生子女來說如何養成勤儉節約、艱苦奮斗這一優良作風顯得尤為重要。不懂得節約、不懂得奮斗的人,將是一個平平庸庸、胸無大志的人。語文教材中,表現這方面美德的內容是很多的。如《多收三五斗》、《柳葉兒》讓學生了解生活的艱難,現在幸福的生活來之不易。《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批判了貪圖安逸的人生態度,倡導憂患意識;《儉以養德》明白節儉的重要性,認識“要富日子窮過”的原則。

2.助人為樂和嚴已寬人的教育

關心他人、助人為樂,歷來是我們國家的優良傳統。培養青少年關心他人、助人為樂的思想,也是語文教學中德育教育的一個方面。如課文《窗》,講述了病房里靠窗的瀕危病人為另一位病人講述捏造的“窗外景色”,只是希望在生命最后階段為他人送去一些快樂。這是很感人的事例,很有教育意義的,學生在讀懂小說的同時自然受到感染和熏陶。《多一些寬容》告訴學生在人際交往中如何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要互諒、互敬、互讓、互愛。在日常教學中要求學生聯系自己,學習這些優秀品格。

3.道德情操和人生修養的教育

人的行為是社會行為,必然對社會產生影響。如果一個人的行為方式、行為結果對社會大多數人有利有益,這種行為就是道德的。人的心靈美實質上就是道德美。中學語文教學大綱中就明確要求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培養學生的社會主義道德情操。道德具有歷史性和社會性,但社會主義的道德情操作為歷史發展到一定階級的精神產品,并不全盤否定歷史上所有的道德傳統。事實上,歷史上的道德倫理對學生社會主義道德情操的形成也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遺產。孟子的“富貴不能,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語文教材的傳統名篇中這些膾炙人口的名句對中學生道德品質的積極影響是顯而易見的。當然,培養社會主義道德情操更要發揚我們無產階級革命先烈、前輩和英雄人物的革命傳統和崇高品質,《——你在哪里》、《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巍巍中山陵》就是很好的文本。除了中國傳統革命英雄人物的影響,外國文學的選文中也體現高尚的道德情操。教師要充分運用教材中英雄人物的思想言行,對學生施以良好的影響。如《紀念白求恩》中的白求恩,《“諾曼底”號遇難記》中的船長等都具有高尚的情操,舍己為人的無私品質。教學時緊扣作品中的文字,剖析他們的崇高思想和英雄業績,就能使學生的心中樹立愛的豐碑,培養學生高尚的情操。

三、人生觀教育

德育中要重視學生個性心理品質的發展。由于中學生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審美觀的形成中,各種語文信息中的美與丑、善與惡、健康與腐朽經常錯綜交織,對學生的個性心理品質的發展都會產生一定影響。所以,教師應幫助學生分清良莠,辨別精華與糟粕,在“分析”上多下功夫,并對學生在語文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不健康的個性心理品質及時加以診治,促其轉化。這就要求,中學語文德育中必須注意學生個性心理品質的發展。這種個性心理品質的發展目標,應該包括諸如熱愛生活,熱愛人民,具有強烈事業心,富有社會責任感、正義感、集體榮譽感、民族自豪感等品質在內的情感目標構建;包括積極進取,勇于探索,自尊自強,謙虛謹慎等品質在內的性格發展目標構建;包括吃苦耐勞,頑強勇敢,知難而進等品質在內的意志目標構建。

教材中不少體現積極的人生觀的內容。《十三歲的際遇》講述了中學生田曉菲十三歲靠自己的努力進入了夢寐以求的北大,啟發學生早立大志,為理想而奮斗。《貝多芬傳》通過貝多芬在逆境中仍然執著的謳歌歡樂那種積極的人生態度教育學生面對挫折和困難如何堅定自己的意志,樹立正確的積極的人生觀。《敬業和樂業》則告訴學生如何對待生活,才能實現理想。總之,教材中到處滲透著優秀品德的光芒,只要利用好,學生自然在提高語文素養的同時,提高人生修養。

德育是中學語文教學中不可忽視的一個內容,德育在教材中的體現也很多,只要恰當利用和引導,會使語文教學事半功倍,培養的學生不僅有更高的文化素養,也有更高的道德修養。

篇(3)

一、師生互動,首先要強調師生的平等。

師生平等,老師不是居高臨下的“說教者”,而是作為引導者,引導學生自主完成學習任務。我們知道,教育作為人類重要的社會活動,其本質是人與人的交往。教學過程中的師生互動,既體現了一般的人際之間的關系,又在教育的情景中“生產”著教育,推動教育的發展。根據交往理論,交往是主體間的對話,主體間對話是在自主的基礎上進行的,而自主的前提是平等的參與。因為只有平等參與,交往雙方才可能向對方敞開精神,彼此接納,無拘無束地交流互動。因此,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師生互動,首先應是師生完全平等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

應該說,通過各種學習,尤其是課改理論的學習,我們的許多教師都逐步地樹立起了這種平等的意識。但是在實際問題當中,師生之間不平等的情況仍然存在。教師聞道在先,術業專攻,是先知先覺,很容易在學生面前就有一種優越感。年齡比學生大,見識比學生多,認識比學生深刻,有時就很難傾聽學生那些還不那么成熟、幼稚,甚至錯誤的意見。尤其是遇到一些不那么馴服聽話的孩子,師道的尊嚴就很難不表現出來。因此,師生平等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其實是比較難于做到的。

怎樣才有師生間真正的平等,這當然需要教師們繼續學習,深切領悟,努力實踐。但師生間的平等并不是說到就可以做到的。如果我們的教師仍然是傳統的角色,采用傳統的方式教學,學生們仍然是知識的容器,那么,把師生平等的要求提千百遍,恐怕也是實現不了的。很難設想,一個高高在上的、充滿師道尊嚴意識的教師,會同學生一道,平等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要知道,歷史上師道尊嚴并不是憑空產生的,它其實是維持傳統教學的客觀需要。這里必須指出的是,平等的地位,只能產生于平等的角色。只有當教師的角色轉變了,才有可能在教學過程中,真正做到師生平等地參與。轉變教育觀念,改變學習方式,師生平等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實現新課程的培養目標,是這次課程改革實施過程中要完成的主要任務,這也正是綱要中提出師生積極互動的深切含義。為什么我們要強調綱要提出的師生互動絕不僅僅是一種教學方式或方法,其理由就在于此。

二、師生互動,還應該徹底改變師生的課堂角色,變“教”為“導”,變“接受”為“自學”。

課堂教學應該是師生間共同協作的過程,是學生自主學習的主陣地,也是師生互動的直接體現,要求教師從已經習慣了的傳統角色中走出來,從傳統教學中的知識傳授者,轉變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參與者、組織者、引導者。現代建構主義的學習理論認為,知識并不能簡單地由教師或其他人傳授給學生,而只能由每個學生依據自身已有的知識和經驗主動地加以建構;同時,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去論及自己的思想,與同學進行充分的交流,學會如何去聆聽別人的意見并作出適當的評價,有利于促進學生的自我意識和自我反省。從而,數學素質教育中教師的作用就不應被看成“知識的授予者”,而應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促進者、啟發者、質疑者和示范者,充分發揮“導向”作用,真正體現“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的教育思想。所以課堂教學過程的師生合作主要體現在如何充分發揮教師的“導學”和學生的“自學”上。

舉個例子,在初中幾何中,講圓柱、圓錐的側面展開圖時,教師的“導學”可以從實驗入手,實際操作或演示就可很快得出結論:圓錐側面展開圖是扇形,此扇形的弧長是圓錐的底面圓周長,扇形的半徑是圓錐的母線長。這種演示“導學”既直觀又能引起學生注意,學生非常容易接受這個知識點。在上述老師提示后,學生自己閱讀,找出本節的重點,新知點和難點,先自己利用已學知識嘗試解決,攻克疑難問題。這是學生“自學”的過程,在老師做了演示之后,再讓學生閱讀,自行解決課本中的例題和練習。有了“導學”的認識,學生對本節課的知識點就相當明確,“自學”的過程實際上是在運用舊知識進行求證的過程,也是學生數學思維得以進一步鍛煉的過程。所以,改變課堂教學的“傳遞式”課型,還課堂為學生的自主學習陣地是師生雙邊活動得以體現,師生互動能否充分實現的關鍵。

總之,教師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參與者,平等地參與學生的學習活動,必然導致新的、平等的師生關系的確立。我們教師要有充分的、清醒的認識,從而自覺地、主動地、積極地去實現這種轉變。與此同時,我們也應看到,這次課改,從課程的設置,教材的編寫,教學要求等許多方面,都為我們教師這種角色轉變,提供了很多有利的條件(其實不轉變角色已不能適應新課程實施的要求了)。我們應充分利用這些有利條件,在課改實驗中,盡快完成這種轉變,以適應新課程實施的要求。

三、創設問題情景,在教學過程中體現師生的合作與交流是“師生互動”的直接表現

在教學過程中,師生之間的交流應是“隨機”發生,而不一定要人為地設計出某個時間段老師講,某個時間段學生討論,也不一定是老師問學生答。即在課堂教學中,盡量創設寬松平等的教學環境,在教學語言上盡量用“激勵式”、“誘導式”語言點燃學生的思維火花,盡量創設問題,引導學生回答,提高學生學習能力及培養學生創設思維能力。例如,在教學“完全平方公式”時,可以這樣來進行:

1.提出問題:(a+b)2=a2+b2成立嗎?

(顯然學生的回答有:成立、不成立、不一定成立等等)

2.引導學生計算:

①(a+b)(a+b)=

②(m+n)(m+n)=

③(x+y)(x+y)=

④(c-d)(c-d)=

3.引導學生發現①算式的左邊就是完全平方式(a+b)2

②算式的結果形式是a2±2ab+b2

4.進一步提出:能直接寫出結果嗎(a+1)2=?

這樣學生也就一下子明白了這個規律可以作為公式…

通過教師的誘導,學生的參與,使學生既認識了完全平方公式的形成,對該公式的掌握也一定有很大的幫助,這種探索精神也勢必激勵學生去習,從而提高學習能力。再如講授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例1解不等式4(1+x)<x+13

解:去括號,得

4+4x<x+13

移項,得

4x-x<13-4

合并同類項,得

3x<9

不等式兩邊都除3,得x<3

“無問題”教學可以是照本宣科,學生很快便會“依葫蘆畫瓢”,不知“所以然”,當然就難以有應變思維了。“創設問題”教學,教師設計以下問題讓學生思考:

①不等式的結果(解集)的形式是怎樣的?

②結果(解集)的形式與原題的形式有哪些差異?

③如何消除這些差異?

學生有了問題,自然注意力集中,思維活躍……

在學習新內容時,如果都能誘導分析,讓學生開動腦筋,那么學生不但對知識理解深入,而且有利于他們創造思維的培養。如上例,學生弄清了去括號,移項等……是朝著解集的形式轉化的目的后,對于解不等式,也就能很清楚知道“第一步是去分母”了。這也就是我們所希望的創造思維能力所起的作用。

古人常說,功夫在詩外。教學也是如此,為了提高學術功底,我們必須在課外大量地讀書,認真地思考;為了改善教學技巧,我們必須在備課的時候仔細推敲、精益求精;為了在課堂上達到“師生互動”的效果,我們在課外就應該花更多的時間和學生交流,放下架子和學生真正成為朋友。學術功底是根基,必須扎實牢靠,并不斷更新;教學技巧是手段,必須生動活潑,直觀形象;師生互動是平臺,必須師生雙方融洽和諧,平等對話。如果我們把學術功底、教學技巧和師生互動三者結合起來,在實踐中不斷完善,逐步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那么我們的教學就是完美的,我們的教育就是成功的。

四、師生互動,還應該建立在師生間相互理解的基礎上。

教學過程中,師生互動,看到的是一種雙邊(或多邊)交往活動,教師提問,學生回答,教師指點,學生思考;學生提問,教師回答;共同探討問題,互相交流,互相傾聽、感悟、期待。這些活動的實質,是師生間相互的溝通,實現這種溝通,理解是基礎。

有人把理解稱為交往溝通的“生態條件”,這是不無道理的,因為人與人之間的溝通,都是在相互理解的基礎上實現的。研究表明,學習活動中,智力因素和情感因素是同時發生、交互作用的。它們共同組成學生學習心理的兩個不同方面,從不同角度對學習活動施以重大影響。如果沒有情感因素的參與,學習活動既不能發生也難以持久。情感因素在學習活動中的作用,在許多情況下超過智力因素的作用。因此,新課程實施中,情感因素和過程被提到一個新的高度來認識。發展學生豐富的情感,是這次課程改革的目標之一。可以這么說,增進相互理解的過程,其實也是豐富、發展交往雙方情感因素的過程。

教學實踐顯示,教學活動中最活躍的因素是師生間的關糸。師生之間、同學之間的友好關系是建立在互相切磋、相互幫助的基礎之上的。在數學教學中,數學教師應有意識地提出一些學生感興趣的、并有一定深度的課題,組織學生開展討論,在師生互相切磋、共同研究中來增進師生、同學之間的情誼,培養積極的情感。我們看到,許多優秀的教師,他們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與學生建立起了一種非常融洽的關系,相互理解,彼此信任,情感相通,配合默契。教學活動中,通過師生、生生、個體與群體的互動,合作學習,真誠溝通。老師的一言一行,甚至一個眼神,一絲微笑,學生都心領神會。而學生的一舉一動,甚至面部表情的些許變化,老師也能心明如鏡,知之甚深,真可謂心有靈犀一點通。這里的靈犀就是我們的老師在長期的教學活動中,與學生建立起來的相互理解。

五、創設有利于師生互動的教學方式及組織形式。

教學過程中要實現師生積極互動,要求師生間有盡可能充分的交往活動。目前,中學教學班的班額還普遍偏大(一般50多60人,有的甚至達70多人),要實現充分交往活動是有很大難度的。因此,必須積極探索在現實條件下,有利于師生在教學過程中實現積極互動的教學方式及組織形式。

在教學過程中,由于教師采用的教學方法不同,一般存在以下三種主要課型:

1、以講授法為主的課型;

2、以討論法為主的課型;

篇(4)

在以往的體育教學中,往往是采用全體學生統一標準進行教學,沒有注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在新課程改革下,體育教師在進行教學時,應針對學生的個體差異進行教學,這樣可以使得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積極性得到提高,潛力得以發揮,達到逐漸提高的培養學生的目的。初中體育教學中對于學生的評價機制單一。

在以前的體育教學中,對于學生的評價機制單一,簡單地靠運動的成績進行評價,運動成績是學生體能的一種表現,但是由于學生的個體差異,這樣的評價方式并不全面。在以前的體育教學大綱中,對于初中體育教學的內容,規定得較為空泛與死板,學生在進行體育學習時,學習到的體育知識較為淺乏。在進行課改后,體育教學較更為側重與學生的戰術與技術的運用,在進行體育教學時,教師應針對每個學生自身的條件及其興趣愛好,確定教學內容及其評價體系,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體育教學氛圍中,掌握相關的知識及其技能,初中體育教學的課程改革,充分體現出學生的主體性,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進行多方面的評價,讓學生的提供廣闊的發展空間。

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前的初中體育課程上,教師在教學中起著主體地位,學生的地位相對被動。學生被動地接受教師設計好的教學內容。在新課程改革下,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明確的體現,學生成為了體育教學的中心,有著學習的主動權,教師的主導地位相比以前較為弱化,讓教師與學生一起參與進行體育課程的教學,成為體育課程教學的參與者,這樣不但可以創造出民主、和諧的教學氣氛,還使得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充分的體現。

篇(5)

1.2師資力量薄弱一般情況下,部分中學的計算機教師只是進行短期培訓就開始上崗教學,不具備專業的計算機文化水平,無法制定出有效的教學方案與計劃。隨著計算機系統的不斷更新與發展,一些計算機教師所擁有的專業理論知識與操作方法難以跟上時代的變化;另外,部分中學會聘請大專、本科院校的計算機專業畢業生進行教學,雖然這些教師的計算機理論知識掌握全面,但是他們缺乏教學經驗,而且遇到問題無法及時處理,需要不斷地進行自我培訓來積累教學經驗,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計算機教師。

2實施中學計算機教育改革策略

2.1改變教學理念改變教學理念主要包括以下兩個方面:第一,思想觀念。一些計算機教室不僅身兼教師一職,而且還要分管計算機機房管理工作,相較于其它科目教師而言,工作量與待遇呈反比,從而使計算機教師對工作缺少熱情與積極性。所以,計算機教師要提升自我的思想觀念,了解素質教育與計算機教育之間存在的必然聯系。第二,教育理念。教師必須摒棄傳統的教育思想,理解教育不只用于傳遞文化知識,而且是發展認知的必要方式。所以,中學教師要注重對學生自主性學習進行培養,使學生能夠積極參與到教育學習之中,從而發揮了其主體作用。

2.2課程結構的改革因為中學生學習任務量大,學習科目繁多,所以無法編排更多的計算機課程。針對有限的計算機課程學習,應該制定難易程度適中的教材來實施教學,教材的內容要能發揮出全面性和實用性,使學生不僅能夠學到自己感興趣的計算機內容,又可以對目前市場發展的最新狀態有所了解,開闊學生的視野。除此之外,學校教師還可以設計相關的計算機輔助材料或者成立學校的教學網站,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平臺。

2.3教學內容的改革教材應該選擇與中學計算機素質教育相符合的理論內容。教材內容應該以實際為出發點,做到有重點、有規范、層次分明的計算機基礎教學。而且,計算機教材也要隨著計算機系統的更新進行升級調整,使計算機教材內容涵蓋多方面的理論知識,同時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操作能力。

2.4提高教師的整體素質在中學計算機教學評價系統中,教師的品格素質是決定計算機教學質量的決定性要素之一。所以,中學教師要往多元化的方向進行發展,積極參加學校開展的學習交流活動,通過自我提升來充實計算機教學能力,加強自身的素質鍛煉,吸取成功的教學案例來積累經驗,從而達到全面發展教師教學水平的目的。

篇(6)

1高職院校大學生誠信缺失的主要表現

1.1學習方面的學風不正學習動機不端正,學習不夠刻苦,復印他人筆記、抄襲作業、參加考試夾帶相關資料、人為地杜撰實驗數據、寫論文“移花接木”等情況時有發生,考試作弊現象屢禁不止。甚至有的學生在考試過后還采取請客、送禮等方式,要求老師提分、加分,或者要求老師為其隱瞞違紀作弊事實等。這些現象的存在影響了勤學苦練、實事求是學風的形成,不利于大學生誠信觀念的培養,很大程度上也制約了高職院校教學質量的提高。

1.2生活方面的信用不足一些大學生社會公德意識不強,無視誠信為本、恪守信譽等做人的基本道德,日常生活中很大程度上存在著言而無信、違背社會公德等現象。國家為了解決貧困大學生的經濟困難,千方百計向困難學生提供助學貸款,但是一些大學生不珍惜自己的個人信譽,辜負了政府的信任,不僅不積極償還利息,到期也不償還貸款本金,甚至于少數大學生在畢業后即無影無蹤,使助學貸款成為呆賬。

1.3求職方面的弄虛作假一些大學生在畢業時為了給自己的求職增加亮點,也給有關用人單位留下一個好的印象,采取偽造學習成績、各種獲獎證書、培訓經歷等方式,進行明目張膽的弄虛作假。在畢業生就業招聘會上出現了人人都是優秀學生干部、三好學生,個個都有一疊榮譽證書、一流的外語和計算機水平等情況,甚至還出現過一個班級里出現十幾個“班長”的咄咄怪事。還有一些大學畢業生在擇業時與用人單位簽訂了就業協議,卻不履行就業協議書、合同規定的義務,更不愿意按章繳納違約金,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畢業生人才市場的正常秩序和健康發展。

2學生誠信意識的形成的影響因素

2.1教師的誠信素養影響著學生誠信意識的形成由于目前高校間的校際競爭激烈,一些教師的教育價值觀、職業道德、專業水平都出現了偏差,這些教師在教學上將經濟利益最大化,盡可能地多上課、多兼職,不備課就給學生講課,隨意更改上課時間,把生活中的情緒帶到課堂等等,這些教師教風不認真、學風浮躁、學術道德卑下,不能在誠信意識和行為上起到榜樣和示范作用,存在著教書與育人相分離、理論與實踐相矛盾、言傳與身教相背離的現象,在學生中造成不良影響,使誠信教育成為流于形式的空洞說教。

2.2學校的德育方式、方法問題影響著學生誠信意識的形成誠信教育,主要通過道德教育。但長期以來,就學校的德育而言,多以說教和灌輸的方式方法為主,存在著一定程度的抽象化、空洞化、形式化的弊端。教育方法枯燥、單一,流于形式,帶有濃厚的政治色彩,尤其是不分對象、內容、場合的“命令式”、“填鴨式”的教育方法使認知教育和實踐教育脫節,并且直接導致知行脫節,嚴重影響德育實效。

2.3學校內部管理體制問題影響著學生誠信意識的形成目前高職院校許多領域和部門存在著一定的漏洞,管理松散,約束機制不健全,特別是一些與學生聯系比較密切的職能部門,由于缺乏監督機制,客觀上為學生不講誠信提供了可乘之機。學校為保障教學而制定了各種規章制度,但在執行過程中常常出現偏差,例如,在獎學金評定中的不實事求是,三好學生、優秀干部評選中的暗箱操作等現象,都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對大學生的正面誠信教育。

2.4高校擴招導致的就業壓力影響著學生誠信意識的形成由于市場對高校擴招未能做出及時反映,導致就業壓力加劇,一時間呈現虛假的“人才過剩”和片面的“學歷高消費”。有些用人單位在招聘大學畢業生時,不能客觀的實事求是,而是重學歷、重證書、輕能力,專科生能做的事用本科生,本科生能做的事用研究生,不管是否需要,招個博士充門面。這些都促使大學生畢業時弄虛作假,努力粉飾自己,甚至鋌而走險篡改個人資料。

3高職院校大學生誠信教育的培養方法策略

3.1與時俱進,創新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

3.1.1全面闡述誠信內涵,實現自律與他律的和諧統一誠信既是一個道德范疇,又是一個法律范疇,要將誠信在道德范疇與法律范疇的涵義向學生講全、講深、講透。讓學生真正明白,誠信不僅是一項道德的義務,更是一項法律義務。因此,既要通過道德的自律提倡誠信,又要通過法律的他律規范誠信。要通過各種方式和手段使學生把外在的誠信準則內化為自身所遵循的理念,并通過道德的自律,通過自我評價、自我監控、自我激勵等來塑造自己的誠信形象。

3.1.2提高教師思想道德素質,實現言傳與身教的和諧統一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身教重于言傳。只有教師先做到身正行直,認真踐行“八榮八恥”大學生們才能信服,才能為大學生樹立誠信意識做出表率,才有資格教育大學生樹立誠信意識。因此要把師德建設作為重點,進一步建立和完善教師職業道德和行為規范,引導教師履行《教師法》規定的職責和義務。

3.2鼓勵誠信,完善大學生誠信教育的體制機制

3.2.1建立大學生誠信的檔案管理機制對大學生的學習和日常生活行為中的誠信表現進行客觀記錄,建立大學生誠信檔案,將其納入大學生綜合信息管理系統,實現學生誠信檔案的電子化管理。大學生誠信檔案的內容涉及面廣泛,可以包括在校期間國家助學貸款還貸情況、學雜費交費情況、違反校規校紀情況、勤工助學情況等,要具有可操作性、針對性、學生參與性、教育性等特點,真實反映大學生在校期間的思想道德水平狀況,便于學校和社會對大學生本人的了解。

3.2.2構建大學生誠信度評價機制結合大學生的誠信檔案,學校應該成立相應的大學生誠信度的評估部門,構建大學生誠信度測評體系。測評體系要有測評內容和具體量化指標,測評的途徑可通過學生自評、同學互評、老師評議和社會中介機構評議,從而把大學生誠信狀況劃分為不同的級別。逐步建立起大學生個人信用評價體系,引導大學生終身誠實守信,珍惜自己的信用,使個人信用如同自己的第二張身份證。

3.2.3建立大學生誠信的獎懲機制對誠信表現優秀的學生進行獎勵,同時根據大學生誠信度測評的結果,將大學生的誠信情況作為評比三好學生、優秀學生干部和推薦優秀團員入黨的重要標準;對于違反誠信規范的大學生,可以視其情況進行程度不同的處罰,使他們為自己的失信行為付出代價。守信者得到精神和物質的褒獎,失信者受到物質和精神雙方面的懲罰,這樣能促使大學生誠信行為的良性循環,逐漸形成守信光榮,失信可恥的濃厚氛圍。

參考文獻:

篇(7)

研究性學習作為“綜合性學習”的一種方式,應值得大力提倡和推廣。在中職語文教學中怎樣進行研究性學習呢?筆者談一談自己的看法。

一、語文教學中學生研究意識的培養和探究氛圍的營造

傳統的語文教學,無論是采用了何種獨特新穎的啟發式教學,無非都是在師生一問一答的方式中進行著,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始終受制于教師的主導性。不管學生的個人興趣,愛好差異,也不管知識水平、能力層次的高低,個性氣質的不同而異中求同。研究性學習活動是以學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學習為基礎,從學生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專題,主要以個人或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通過親身實踐獲取直接經驗,養成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提高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由于中職生的知識、能力等因素的制約,單獨個人開展研究性學習的能力尚不具備,我們應該重點指導小組合作式的研究性學習方式。教室內學生的座位擺放有利于學生之間交流與合作。研究性學習活動中教師的角色發生了轉變,從傳統的管理者、解釋者、評判者、講授者,轉變為服務者、咨詢者、合作者、協調者、組織者、支持者、指導者和促進者。

二、營造和創設“探究、創新”的校園和課堂氛圍

我們要努力營造陶行知先生所倡導的“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的校園和課堂氛圍。在教學組織活動中,教師應創設具有一定挑戰性的問題情境,給學生以主動探究、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感受、理解知識產生和發展的過程。同時,創設一種給學生以心理安全的教學氛圍,讓他們樂于去探究,并在適當的時間和條件下,以適當的方式組織探究活動,在探究學習的過程中,無論是對于學生何種方式的問與答、說與寫,都應多給予肯定與支持,鼓勵其思維向縱深及科學性、邏輯性和周密性、完備性的方向發展。作為教師,還應主動參與到學生的研究性學習活動中去,以身作則,親身實踐,帶動學生探究的積極性與熱情。

三、處理好語文教學中讀書與研究的關系

語文的閱讀教學強調要重視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和讀書方法的掌握。要求學生在讀中析文、讀中悟情、讀中求知、讀中求樂。研究性學習活動的教學模式是以學生產生需要研究的問題開始,以學生發現新問題為終結。在語文研究性學習指導教學活動中,我們應將讀書方法的指導融入探究活動中去,以讀為探究的基礎,在讀的基礎上提問,以讀的方式研討、交流和發現新的問題,以讀的方式來解決問題。由于研究性學習活動的自主性和開放性,決定了讀的方式的靈活性和多樣性。總之,在讀中探究、在探究中讀;以讀促探、以探助讀的這種新的語文閱讀教學方法必然會使語文閱讀教學事半功倍,從而使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得到地全面提高。

四、建構多元、開放、靈活的評價方式

由于研究性學習改變了傳統的學習模式,因而學習成果也是開放的、多元化的、多層次的。在對研究性學習的成果進行評價時,無論是評價目的、還是評價方式都要進行系統地改革。我們應重視對研究過程進行跟蹤評價,尤其要重視研究活動的參與度的評價。因為任何一項研究都有失敗的可能。因此,我們不因把評價的重點放在研究的成果上,而應放在研究的過程與方法上。學寫作文或撰寫、制作各種稿件作品時,可允許多人合作完成;語文試卷上可設計只要求寫出問題,而不需要學生回答的質疑型答題;學生自行或合作編制復習提綱,建立單元檢測試題庫,自行測評學習水平和知識能力情況等方式,均是語文教學評價方式開放性、多元化的體現。

篇(8)

一 發現式學習

1、創設特定的情境,確定學生感興趣的問題;2、把問題分解成若干必須回答的疑點,激發學生的探究精神;3、運用直覺思維假設答案;4、收集和組織所占有的材料驗證自己的假設,如學生中有不同見解,還可展開討論;5、“發現”科學結論。在這里,發現式學習強調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強調學習是一個歸納過程,要求學生是在實踐中得出結論。

這種發現式學習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智慧和潛力;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內在學習動機;在學生養成“發現”的習慣后,有利于學會“發現”的技巧,對今后的獨立學習和研究提供了有利條件;由于學生所掌握的知識是自己親自發現的,這種學習也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記憶和保持。因此,布魯納提出了一個大膽的假設:“任何學科都能夠用在智育上是正確的方式,有效地教給任何發展階段的任何兒童。

二、發現式學習方法在閱讀教學中的應用

對于初中年級的學生,已具備了一定的認知能力和審美能力。如何誘導他們饒有興趣地投入到文本閱讀的情境中去,發現式學習是一種很好的學習方式。

三、探究性學習的理論

探究性學習能夠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養成探究意識和探究習慣;培養學生收集信息、整理信息以及與人合作交流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意識;能夠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這些都是新時代所要求的。

探究性學習重視學習的過程、學生的思維方法和思維水平的提高。重視學習者能否對所學知識有所選擇、判斷、解釋、運用,從而有所發現、有所創造。這種學習方式重視學生的學以致用,重視知識技能的應用,同時強調學習者在探究性學習過程中解決復雜的、綜合性的問題,需要充分調動學習者多方面的知識。這種學習還十分重視學生的感性認識,即學習的體驗。此外,這種學習需要全員參與,培養了學生們的合作意識與能力。

探究性學習的實施一般包括這樣幾個階段:1、知識背景準備階段2、指導學生確立課題3、組建課題小組,制定研究方案4、實施研究5、處理信息,得出結論6、成果交流,總結反思。從這里,可以看出,探究性學習在吸取了發現式學習的經驗之后,更重視團體合作,并不僅僅停留在個體的單方面“發現”上。本課題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是在科學理論的指導下,探索在普通中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實施研究性學習的優勢、活動組織形式、教學動態過程、教學方法運用、教學原則遵循,尋找到每篇教材和學生研究性學習的結合點,充分貫穿起學生自動、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的教學鏈,使學生的認知結構、意志結構、情感結構、身心結構都得到自主地變革和發展,以真正落實語文教學的本體性和創新教育的務實性。

四、總結

有不少教育方面的專家發現,在教學中,要特別注意,不要將“探究”方法與“發現”方法混淆起來。從哲學意義上講,“發現”方法是一種現實的、實證的認識世界的方法,它體現本體論的思想,以認識世界“是什么”為目的。而“探究”方法則是一種建構主義的認識方法,它強調了解世界是“怎樣”發展的,它是一種開放的、強調過程的方法。因此,我們采用“發現”方法時,有時會局限在某些重要的科學過程、事實、原理或者定律的使用,而忽略其他的某些方法的使用。

相對于發現式學習對于學生、教師提出了較高的要求,而探究性學習更有有效的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收集信息,整理信息以及與人合作交流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能夠調動學生積極性、主動性。

筆者認為,無論是發現式學習還是探究性學習,都是對傳統的機械的接受式學習的挑戰。教學的目標都是由要求學生“學會”轉向要求學生“會學”,在“增知”的同時“增智”,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探求精神和創新能力。這些方法的嘗試符合信息高速增長的現代社會對于教育的要求,符合素質教育的目標要求。在實施這種學習模式的時候,我們也要避免出現矯枉過正的情況,同時還要注意針對不同的學習對象、不同的學科;探究性學習的具體實施方式也要因人施教、因科施教,并且與接受式學習結合,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發揮其最大功效。

于光遠、帥小伶·試論教學中的接受式學習與發現式學習·航海教育研究·2000. 1

何克抗·關于建構主義的教育思想與哲學基礎——對建構主義的反思·中國大學教學·2004年第7期

篇(9)

目前,藝術學校的學生年齡大致在10—18歲之間,正處于半成熟、半幼稚階段,是獨立性與依賴性、閉鎖性與開放性、自覺性和幼稚性錯綜矛盾的時期。針對學生的這些特點,學校必須做好以下幾點:第一,建立健全學校各項行之有效的規章制度,嚴肅校風校紀,并真正貫徹落實到教學、日常活動中去。第二,加強和改進德育工作,成立德育委員會,由副校長主管學生工作,學科設專職支部書記主抓學生管理和德育工作。旨在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建設社會主義的志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等。第三,活躍校園文化,努力營造健康、文明、向上的校園文化氣氛,使學生有進取心,教師舒心,家長放心。第四,實行封閉式管理模式,重點培養學生的集體觀念、遵守紀律的觀念、文明的行為習慣、自我管理的能力,提高學生適應社會需要的思想道德素質。

二、強化文化課教學,提高學生的文化素質

由于中等藝術教育的專業性和特殊性,學生的文化素質相對薄弱,給他們的升學和就業帶來了一定的困難。若想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就必須大力加強文化素質教育。

第一,要調整課時比例,細心研究教材,精選教學內容。在遵循文化部指導性教學計劃的基礎上,根據專業的不同,調整文化課程比例。目前,藝術類中專大多采用全日制普通初、高中教材。在這種情況下,使用時必須對教材進行深入細致地分析研究,科學地精選、取舍,盡快建立符合自己實際的文化課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

第二,注重教研,探討藝術學校文化課教學的方法和途徑。組織文化課教師參加“新大綱、新教材”及各種教學改革研討會,定期到重點中學聽課、觀摩,積極撰寫教改、教研論文,研究藝術類文化課教學如何在課時少等條件下提高教學質量的新途徑、新方法。

第三,要在課堂教學主渠道之外,開設各種文化輔導、補習班。對文化課基礎差的學生要進行個別輔導;對入學后文化成績較差的部分學生利用業余時間,以小班形式補課,使之盡快達到中等生水平;對參加高考的畢業生開辦高考補習班,進行強化訓練,提高升學成績。三、改革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提高學生的業務素質

從一定意義上講,未來人才質量和水平如何,關鍵在于學習了什么課程,從所學課程中獲取怎樣的知識、素質和能力。因此,中等藝術學校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關鍵,在于深化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的改革。

第一,調整課程體系結構。在課程體系中,根據實用、實效的原則,形成以文化知識為基礎、專業技能為核心、專業理論和專業基礎知識為專業技能服務的課程體系結構。這就需要適當壓縮理論課和專業基礎課,加強文化課和專業課,以適應學生升學就業的需要。

第二,加大專業課程教學改革。大部分藝術學校都是以戲曲專業起家的,可以把戲曲專業作為課程改革的突破口,從而積極推進各學科的專業課程改革。戲曲專業課程改革首先要以京劇表演專業為主攻方向,緊緊圍繞推進素質教育這個中心,加強專業基礎課教學、調整部分專業課的設置,遴選規范教材內容,優化課堂教學結構,加強教學研究,強化集體備課,博采其他藝術門類之長為京劇教學所用。在實施專業課程教學改革中,要充分發揮教師、教研組、學科和學術委員會的積極作用,認真論證、抓住重點、舉一反三、務求實效。積極倡導教學方式改革,使學生從“要學會”向“要會學”;從“要我學”到“我要學”的方式轉變,使學生從紛繁的灌輸教學中解脫出來,留給學生更多的消化吸收空間,突出學生能力的培養。其他學科的專業課程教學改革,要以京劇表演專業改革的思路為指導,根據自身專業特點加強教研,及時總結,擴大積累,特別是新專業要盡快形成自己的課程體系。

第三,建立課程教學質量評價機制。要建立校、科兩級課程教學質量評價機構,學科評價機構由科主任牽頭組成,學校評價機構由校學術委員會組成;采取多種形式,逐步對全校各門課程的教學質量進行評價,重點評價各學科的專業主課;并把評價結果以書面形式通知學科主任及個人,存入教師業務檔案,作為評職、晉級及崗位工資的重要依據;還要逐步建立科學的課程質量評價體系,以保證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改革的順利進行和學生全面素質的穩步提高。

四、重視青春期教育指導,提高學生的身體心理素質

中等藝術學校學生的心理素質和身體素質雖然好于中小學和其他中專學生,但繼續提高也是不容忽視的問題。要開設青春期教育課程,配備專職的心理咨詢教師,讓學生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對美術、器樂等專業做到保證體育課時、有專職體育教師、有體育設施等,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還要加強疏導教育,使學生正確對待人生、前途、家庭、社會、榮譽、人際關系等。

篇(10)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41-0132-03

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是21世紀教育的主流,然而傳統的以傳授知識為中心的授課型教學模式和學生的被動性學習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發展[1]。同時,根據《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06]16號)的文件要求,培養具有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高技能專業人才已成為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核心目標。然而,研究型學習作為創新人才培養的一種教學理念和方式,得到普遍認同和廣泛關注[2]。近年來,根據我院教學改革和人才培養方案要求以及該課程的特點,我們有效地將“研究型學習”教學模式應用于教學中,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一、對象與方法

(一)參加對象

我系公共衛生管理專業、衛生檢驗與檢疫技術專業和醫學營養專業三個高職專業的學生,每年共計150人左右,安排時間第四學期。

(二)研究型學習教學模式的教學策略

1.教學安排。將該課程劃分為:醫學科研方法和論文的認知、文獻檢索與信息提煉、項目內容的選定、項目技術路線的設計、項目可行性分析、項目的實施、項目結果的處理與總結、項目論文的撰寫與發表和項目的匯報9個項目工作任務板塊。教學活動以“學生為主、教師為輔”的原則,圍繞“匯報――講解――討論”展開,教師在整個過程中起引導作用。該課程的教學時數均為36學時。

2.項目內容來源和設計。課程要求項目內容選定按人才培養方案和行業崗位工作內容需求的原則,選擇有針對性的項目工作任務,靈活運用研究型學習的理念進行組織教學,既達到了基本的教學目標,也有效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綜合應用知識的能力及創新意識。

3.項目內容的組織實施辦法。實施小組合作學習方式。首先教師根據對整個班級學生學情進行分析,選出學習態度認真、責任心強、有一定組織能力的學生擔任項目組組長。然后組長再根據教師對成員的要求,選擇其組內成員。每個項目學習小組由6~8名學生組成,每個學生按照項目內容進行分工,各自承擔相應工作任務,然后由組長負責資料整合與專題匯報。每個項目工作任務板塊,學生均有2周的準備時間。每組必須根據每個項目任務的評分標準合格后,方可進入下一個環節項目任務的開展。

(三)教學模式的評價

1.考核方式。課程考核主要采取由項目評審小組和項目匯報評委組共同完成項目的考核。科任教師和學生共同組成項目評審小組,按照制定的課程項目評分標準,對項目選題、項目設計、項目匯報、項目論文進行評分,占總成績的60%。項目匯報評委組成員由系主任、教研室主任和相關專業教師組成的評委小組,按照《衛生管理系項目教學評分標準》對每組項目進行評分,占總成績的40%。

2.問卷調查。自制調查表,每班隨機抽取30名學生,集中發放問卷,當場收回。調查表的內容包括研究型教學方式對學生的作用、能力的提高、對教學過程和教學效果的評價等。用SPSS 11.5統計軟件做統計分析,用頻數分布來描述和分析這些數據。

二、結果

(一)項目內容完成情況

從表1的項目內容來看,學生選取的內容均結合了各自的專業發展特點和行業崗位工作需求。部分項目小組還設計了實驗研究,也有部分小組還走出校園、面向社會人群進行了相關的調查。

(二)項目教學問卷調查結果

1.參加的項目性質。根據研究型項目教學模式的實施,按照教學標準的要求,大部分學生是參照教師根據行(企)業需求設計的模擬項目,占54.42%;有44.58%的學生自己尋找的行業項目;而僅僅只有1%的項目為企業委托的真實項目。

2.教師的教學能力評價。教師在研究型項目教學中扮演著主要的指導作用,這就要求教師不僅要有廣博的專業知識,而且還要擁有豐富的實踐經驗,才能使不同項目得以順利實施。通過調查發現,有98.24%學生認為帶教老師有較豐富的實踐經驗和高度的責任心。

3.學生的能力反饋情況。從研究型項目教學對學生最大的作用來看,認為可以培養團隊精神的占80.67%;可以最大地激發創新思維和潛力占30.09%;也促進了解企業情況,占85.31%。在對學生能力提高的改變情況分析,大部分學生認為在專業應用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能力有明顯提高,分別為77.39%和65.45%;另外還有51%的學生認為明顯提高了溝通合作能力。在研究型項目教學同其他教學方法相比,有74.52%的學生認為實踐技能提高比較明顯,而認為和其他方法效果一樣的僅為3.80%。對于學生在完成項目的過程中,有35.67%的認為自己對項目策劃表現最欠缺,但只有8.60%的學生認為是表達最欠缺。在研究型項目教學過程中,38.29%和36%的學生分別表示在老師指導下和小組協作下能獨立完成該項目;而只有23.81%的表示能獨立完成。學生在參與研究型項目教學中面臨的最大困難,主要分別體現在學過的理論知識無法得到有效運用和自身實踐的操作能力不夠,各占41.67%和45.49%。從學生完成項目后的狀態分析可知,找到了自己的不足、學習目標更明確的學生占80.34%;有74.57%的學生發現了自己的潛力,對未來充滿希望,以及39.91%的學生后悔平時的學習不夠;還有27.74%的學生表示收獲了挑戰成功的喜悅,有機會還想參加。

三、討論

(一)教師的教學能力和態度與角色轉變

研究型學習教學模式必須要求教師不僅要具備較強的教學能力和認真負責的態度,而且還要有教學熱情和樂于奉獻時間的精神。在項目實施過程中,有98.24%學生認為帶教老師有較豐富的實踐經驗和高度的責任心。他們表示教師在研究型教學模式中起到了指導、促進作用而不是灌輸作用,使學習過程變得更加的積極和輕松。隨著現代教育的發展和人們認知能力的增強,傳統的教育將不再滿足當前的需要。教師是教育改革的實踐者和推動者,這就要求教師的角色要不斷發生改變。于是當代教育的教師職責現在已經越來越少地傳遞知識,而是越來越多地激勵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職能外,他將越來越成為一名顧問,一位交換意見的參考者,一位幫助發現矛盾論點而不是拿出現成真理的人[3]。所以研究型學習教學模式實現了教師由教材的講解者、傳授者,轉變為學習指導者、活動組織者。

(二)學生的學習方式與地位發生轉變

學習方式不是指具體的學習策略,而是學生在完成學習任務的過程中表現出的基本行為特征和認知取向。在學生接受項目任務實施完成以后,明顯提高了相應的能力,其分別是77.39%的學生認為在專業應用能力和65.45%的學生體現在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96.20%的學生認為明顯提高了實踐技能。這是因為研究型學習教學模式采用的是項目任務組織教學,以解決問題和表達、交流觀點而結束。學生的學習過程成為了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在此過程之中學生采取的是自主性、探究性學習,以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主動構建知識。學習地位由被動接受者,轉變為學習活動的主體,成為參與者、探究者和意義建構者。學習方式也從聽講―存儲―再現,轉向了探索―內化―創造,使得學生在傳統學習方式中被忽略和壓抑了的主動性、創造性和個性特征得以釋放和張揚,享受到了學習帶給學生們的快樂。

(三)增加對行(企)業工作崗位的了解與關注

研究型學習教學模式改變以課堂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模式,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實現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資源的優化配置。學生通過項目的選取、實施與總結以及論文撰寫后,85.31%學生認為促進了其了解企業的情況。對行(企)業崗位的工作內容有了更深的了解,將為學生實習與就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實現高職學生由學校到工作崗位的“零距離”人才需求培養目標。

(四)培養學生團結協作與服務集體的意識

在項目任務實施中,只有1.84%的學生認為小組協作精神太差是研究型項目教學中面臨的最大困難,這說明大部分學生意識到組內同學間合作是學生任務完成和獲取知識的關鍵。因為小組合作學習有利于知識的獲得,能增強與他人的合作能力,能改善同學之間的關系。也對學生的同伴關系、交流能力和知識的獲得有著積極的影響。同時,學生之間相互學習、相互交流有利于幫助他們理解他人、分享彼此的觀點和學習成果;有利于幫助他們學到一些與人相處、與人合作做事的技巧。分享和合作也是社會對職業人才在未來工作中的要求。

(五)需要進一步探討和解決的問題

在近幾年的實施過程中,也面臨著一些新的問題與挑戰。其主要體現為:一是需要加強教學過程管理,提高教學質量。從傳統教學模式向研究型教學模式轉變需要一個過程,教學模式實施過程中也有部分學生認為無法提前準備,學習盲目性大,加上學習能力要求高,跟不上研究型教學步伐,于是感到教學內容及課堂秩序有些亂。這就要求教師應充分利用教學網絡,努力培養學生開發第二網絡課堂,建立項目學習網絡平臺,方便學生學習與交流,并且需要根據高職學生的學情與能力,注意把握教學內容的深度,加強課堂教學的組織和引導。二是當前課程設置上安排課時較少,在這種情況下進行研究型教學對教師的學術水平、教學能力和工作責任心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師要全過程跟蹤費時、費力,通常在耐心指導每個項目的實施時,需要教師付出大量的課余休息時間來完成指導工作。為了使研究型教學模式得到更好的發展,培養出更能適應現代社會所需的高素質高技能人才,學校(院)應在制度制定時應注意適當給予傾斜,多鼓勵教師開展新型教育教學改革模式。三是需要努力打造優良師資隊伍與優良的教學團隊。研究型教學模式具有學科知識點開放性、自主性和多元性的特點,于是學生在選擇項目內容上就會涉及到專業各學科知識點的有機結合與運用,這就需要建立一支多學科專業背景的教師作為項目指導組,參與到學生項目指導的工作,為學生項目的順利完成提供充分的保障。

參考文獻:

[1]喻思紅,范湘紅,趙小紅.研究性學習教學模式在課堂教學中的實踐及評價[J].中華護理雜志,2005,40(5):380-382.

[2]尹偉,范旭,胡德渝,等.研究性學習的教學模式在口腔預防醫學課程中的實踐[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1,(9):53-54.

[3]王林發.研究型教師培養的“項目學習”教學模式[J].教育研究,2010,367(8):105-109.

[4]范秉琳,楊志軍,袁建梅,等.“研究型學習”教學模式在分析化學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4,(6):62-63.

Application of Teaching Method of "Research-based learning" in the Medical Scientific Research Methods and Thesis Writing Course

YANG Ming-fei,WANG Xu-hui

上一篇: 市政工程工作總結 下一篇: 信息中心半年工作總結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五月天轻轻草骚女在线观看 | 亚洲中文字幕视频在线 | 日本熟女刺激视频 | 中字幕AV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综合色自拍一区首页 | 久久综合国产乱子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