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2-16 20:25:13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油田化學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殺菌劑,通常包括非氧化型和氧化型兩種,其相關差異性在使用的功能和組成上表現得最為突出。在這當中氧化性殺菌劑具有較強的殺菌力,在眾多領域都獲得了廣泛的應用。如次氯酸鈉、氯氣、溴類、過氧化氫、臭氧等,但是其藥效難以長時間得以維持,缺乏穩定性、具有很大的需求量,十分容易對環境帶來污染,所以較少應用于油田污水處理方面。在油田污水處理中,非氧化性殺菌劑獲得了廣泛的應用,非氧化性殺菌包括非離子型、離子型兩種類型。非離子型殺菌劑要實現殺滅細菌或抑制細菌的目的,主要通過向細菌體內滲透或者在水中完成水解后,和細菌的某些組分產生絡合物沉淀來完成,主要有醛類,如戊二醛、甲醛、氯代酚類還有相關衍生物。離子型殺菌劑主要包括兩性離子殺菌劑、陽離子型殺菌劑、陰離子型殺菌劑,季銨鹽精確類屬于陽離子殺菌劑之一,是最廣譜有效的,另外還有有機胺類、1227防藻類。兩性殺菌具有十分廣泛的使用范圍,很少使用陰離子類。緩蝕劑,以主要化學成分為參照進行分類,主要包括有機和無機兩類,緩蝕劑具有很強的適用性,能夠有效控制金屬的腐蝕性。同有機緩蝕劑比較,無機緩蝕劑在種類上較少,并且要想發揮效用,一定要在高濃度條件,在這當中鉻酸鹽緩蝕劑具有非常顯著的緩蝕效果,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使用非常廣泛,但在環境保護方面,我國政府的管理力度不斷加強,鉻酸鹽緩蝕劑慢慢從市場淡出。有機緩蝕劑有很多類型,主要有銨鹽和季胺鹽類緩蝕劑、雜環型緩蝕劑、咪唑啉類緩蝕劑等。
1.2阻垢、絮凝等化學試劑的現實應用
油田產生能夠產生大量的污水,其中不少化學添加劑、天然的機械雜質等,會使得管線遭受腐蝕,或發生堵塞,要是對外排放勢必會對環境造成一定的污染。但是在現階段,處理油田污水的化學添加劑和天然雜質,已經開始廣泛應用化學絮凝法,大多當做預處理技術同氣浮法有效配合,發揮使用作用。絮凝劑成為了被經常使用的油田化學劑。現階段絮凝劑已經有很多種類,具體涉及有機絮凝劑、無機絮凝劑、復合絮凝劑等三類。在這當中,使用有機高分子絮凝劑具有很多的優勢,具體表現為能夠較快獲得處理,不需要太多的量,帶來的污泥量不大等,絮凝劑在油田污水處理中顯現出了重要的作用,其重要地位已經獲得了認可。結垢通常是指在管線、儲層、設備中形成的非常密實的,呈現出非正常溶解度的難溶或微溶鹽類物質的垢。開發油氣田,到達中期階段與后期階段后,在采油工藝上回注污水成為廣泛應用的方式。就生產過程來說,受溫度、壓力等各種條件不斷變化的影響,同時受水在熱力學上缺乏穩定性,并且在化學上呈現出不相容性影響,通常會導致地面注水管線、地層、注水井筒出現結垢。現階段,已經形成了多種油田污水的結垢控制技術:對不相容的水盡可能避免發生混合、對水的pH值加強控制、將成垢離子從水中清除、使用防垢劑、對物理條件控制好、磁防垢技術。將少量的防垢劑,加入水中實施化學防垢,這是應用比較多的一種方法。防垢機理是利用晶體畸變、螯合、分散等多種作用把垢粒、成垢離子在水中穩定保持,進而對結垢產生有效的阻止作用。
關鍵詞:
油田;壓裂;廢水處理;試驗;研究
自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我國的經濟水平得到了顯著的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生活質量也得到了不斷提高,人們在生產、生活中對石油、天然氣的需求量正在不斷的增加。水力壓裂技術經過近幾年的不斷研究與實驗實踐,逐漸成為一種成熟的技術,在油田生產過程中得到了廣泛的推廣及使用。但是在其發展以及應用過程中,形成了大量的壓裂廢水。本文主要對油田壓裂廢水處理試驗作了分析與研究。
1油田壓裂廢水
水力壓裂技術作為一項對油層滲流特性進行改造的技術,能夠促進注水井增注、油氣井增產,從而可以有效提高油田開采效益。經過近幾年的不斷研究與實驗實踐,水力壓裂技術得到了顯著的進步,在油田勘探、開采以及生產等領域內得到了廣泛的推廣與應用,特別是在滲透率比較低的油田中,應用水力壓裂技術能夠獲得十分明顯的效益。但是壓裂作業結束之后,壓裂液會出現破膠返排到地面的現象,從而導致了大量油田壓裂廢水的產生。據相關研究統計,我國某油田壓裂廢水的年產生量高達50000到80000立方米。壓裂液返排而產生的壓裂廢水中,含有壓裂液、原油中的多種污染物質,例如硫代硫酸鈉、丙烯酰胺、甲醇、瓜膠等無機添加劑,以及咪唑硫代衍生物等有機添加劑,此外,壓裂廢水中還會帶有從地層深處而帶出來的巖屑、粘土顆粒等多種污染物質。如果不及時對壓裂廢水進行處理,經過長時間的存放,壓裂廢水就會產生惡臭的氣味,對油田周圍居民的身體健康以及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的不良影響。不過必經過處理就直接外排,壓裂廢水就會對周圍環境造成嚴重的污染,特別是會對地表水系、農作物等造成不可挽回的污染。
2油田壓裂廢水處理試驗研究
2.1處理實驗所使用的儀器主要有:真空過濾裝置、恒溫箱、微量加藥器、分析天平、旋轉粘度儀、化學需氧量測定儀、濁度儀、混凝試驗儀以及電熱恒溫水浴鍋等。分析試劑主要包括:分析純、氫氧化鈉、硫酸、氯化鋇、硝酸銀、硫酸亞鐵、丙酮以及油醚。污水處理藥劑主要包括:氫氧化鈉、聚丙烯酰胺、聚合硫酸鐵、聚合氯化鋁、高錳酸鉀、次氯酸鈉、過氧化氫以及氧化鈣。本文所采用的試驗方法是化學氧化實驗以及混凝試驗。首先進行化學氧化實驗,在燒杯中放入50毫升壓裂廢水樣品,并將其調節到設定的pH值,所使用的藥劑是濃硫酸,再加入定量的氧化劑,對其進行充分地攪拌,促進氧化反應,攪拌一段時間后將其靜置15分鐘,之后取上清液進行水質指標分析;其次進行混凝試驗,將進行化學氧化實驗后的壓裂廢水作為實驗樣品,并加入復合調節劑將其調節到設定的pH值,之后依次加入無機混凝劑以及有機絮凝劑,之后將其靜置15分鐘,取上清液進行水質指標分析。
2.2結果隨著返排時間的變化,壓裂廢水的黏度、石油類污染物質含量與重鉻酸鹽指數、懸浮物含量及pH值均有所變化,具體見圖1、圖2、圖3。由圖1、圖2、圖3可知,隨著返排時間的不斷變化及推移,壓裂廢水的黏度總體呈現出了下降的趨勢;壓裂廢水中的石油類污染物質含量、重鉻酸鹽指數、懸浮物含量總體呈現出了增大的趨勢;壓裂廢水的pH值總體呈現出了降低的趨勢,并逐漸地趨向于中性。經過試驗發現將化學氧化實驗的pH值設定為3.0,氧化劑次氯酸鈉投入量為12.5毫克每升,氧化時間為20分鐘;將混凝試驗的pH值設定為9.0,氫氧化鈉、氧化鈣的投入量分別為200毫克每升、50毫克每升,將聚合氯化鋁作為無機混凝劑,投入量為800毫克每升,將1200萬分子量的CPAM作為有機絮凝劑,投入量為5毫克每升,將無機混凝劑、有機絮凝劑的投加間隔設為30到40秒時,能夠獲得最好的處理效果。在上述條件下對壓裂廢水進行處理,結果壓裂廢水中的總鐵離子、硫化物得到了全部去除,石油類污染物質含量、懸浮物含量最高風別為4.5毫克每升、25.5毫克每升,對壓裂廢水進行處理后,水質完全符合相關標準的要求。
3結語
綜上所述,油田壓裂廢水屬于多相分散體系,構成十分復雜,因此其處理難度也比較大,國內外許多研究學者對油田壓裂廢水處理試驗作了非常多的研究,并取得了非常多的研究成果。本篇論文經過學習與借鑒國內外比較成熟的研究成果,對油田壓裂廢水處理試驗作了研究,望有所幫助。
參考文獻:
[1]劉曉輝,沈哲,王琦,王文杰,張曉龍,劉鵬.油田壓裂廢水處理試驗研究[J].石油天然氣學報,2011,01:156-160+170.
油田化學是研究油田勘探、采集、鉆井和原油運輸過程中相關化學問題的科學,也是石油科學中最早發展的一門學科,是由采油化學、鉆井化學和集輸化學三部分組成,由這些組成部分就組成了油田化學的研究目標和方向。勘探、鉆井、采油和原油集輸雖然是不同的過程,但它們是相互聯系的,所以油田化學的幾個組成部分雖然都自己各自的發展方向,但是它們都是相互關聯的。油田化學品在油田勘探、鉆井、原油集輸的過程占有絕對重要的地位,所以在油田化學發展的過程中,為了更好地更順利地勘采石油,油田化學品的發展應是重中之重。
一、油田化學在各方面中的應用
1.鉆井方面
在一般油田鉆井的過程中鉆進液的使用是最重要的,它是指在油田鉆井過程中的以其能夠滿足鉆井工作的需求的一切循環流體的總稱。其中鉆井液有攜帶和懸浮巖屑、沖洗井底(鉆井液在鉆頭水眼處形成高速液流,可將鉆井液與地層壓力差壓持在井底的巖屑沖起,起到快速清洗井底作用。)、穩定井壁、平衡地層壓力(在鉆進過程中通過不斷調節鉆井液密度,使液柱壓力能夠平衡地層壓力,防止井塌和井噴等井下復雜情況發生。)、冷卻和鉆頭、鉆具、傳遞水動力(鉆井液在鉆頭噴嘴處以極高流速沖擊井底,提高了鉆井速度和破巖效率。高壓噴射鉆井利用該原理,使高泵壓主要分布在鉆頭處,提高射流對井底的沖擊力和鉆井速度。)、獲取井下信息等這么一些功能。在整個應用過程中,對鉆井液也有很多相關的要求,首先應與所鉆遇油氣層相配伍,滿足保護油氣層要求,有利于獲取良好的巖樣、巖芯和電測資料;其次鉆井液應具有較好的抗溫、抗鹽、抗鈣鎂能力;接著鉆井液應環保,減少對鉆井人員及環境污染傷害;最后鉆井液應具有良好的緩蝕防腐作用,減少對井下工具及地面裝備的腐蝕。
2.采油方面
在采油過程中,最常使用的是表面活性劑、高分子化合物、酸化及酸液添加劑,其中常用的幾種表面活性劑烷基磺酸鈉(as)(有磺氯酰化法和磺氧化法兩種方法合成)、烷基苯磺酸鈉(abs)、span和tween型活性劑、聚醚型活性劑—高分子活性劑、多乙烯多胺型活性劑—ae、ap型活性劑,這些活性劑的作用主要是為了能在油田形成吸附界面膜,降低表面張力的物質,更好更方便地采集石油。油田采集中的酸化是決定油好壞的最重要的一步,酸化是用酸或潛在酸處理油田層,以恢復或增加油田層滲透率,實現油田井增產和注水井增注的一種新技術。酸化的分類主要有酸化分類:按油氣層類型可分為碳酸巖油氣層酸化和砂巖油氣層酸化;按酸化工藝可分為基質酸化和壓裂酸化;
按酸液組成和性能可分為常規酸酸化和緩速酸酸化。基質酸化:是指在低于巖石破裂壓力的條件下,將酸液注入油氣層,使之沿徑向滲入油氣層,溶解孔隙及喉道中的堵塞物。壓裂酸化:簡稱酸壓,是在足以壓開油氣層形成裂縫或張開油氣層原有裂縫的壓力下,對油氣層擠酸的一種工藝。常規酸化:是指直接使用鹽酸處理碳酸鹽巖油氣層或碳酸鹽膠結的砂巖油氣層和直接使用氫氟酸或土酸處理泥質膠結的砂巖油氣層。緩速酸酸化:是指用緩速酸處理的油氣層的酸化。緩速酸是指為了延緩酸與油氣層巖石的反應速度,增加酸的有效作用距離而配制的酸。目前國內外使用的緩速酸主要有:自生酸、稠化酸、乳化酸、泡沫酸和化學緩速酸等。酸液添加劑主要有緩蝕劑 、鐵離子穩定劑、表面活性劑、稠化劑。
3.原油的集輸方面
原油在集輸得過程中井壁結蠟會影響原油的產量,甚至會堵塞 油井,迫使油井停產。管線結蠟會使泵壓升高,甚至使原油失去流動性,在管內凍結。決定原油流動性的因素為:粘度、粘度、屈服值(即在一定溫度下,原油停輸后,使原油重新流動所需要的最小壓力(啟動壓力)。改善流動性可采取降粘、防蠟降凝及降低屈服值以及降阻的方法,而防蠟降凝又是改善流動性的關鍵。)
在地層的溫度和壓力下,蠟一般溶在原油中。隨著油從井筒上升,系統的壓力下降氣體從原油中逸出,并發生膨脹,吸熱,導致原油溫度降低,同時由于氣體會把原油中的輕組分帶出一部分,使原油的溶蠟能力降低,石蠟結晶就從原油中析出,造成油管結蠟。原油與管壁間的溫差造成輸油管道中的結蠟。在現今油田化學技術中主要使用的是防蠟劑,利用防蠟劑的作用,改變石蠟的結晶形態。蠟晶改性劑的分子中要有與石蠟分子不同的鏈節,這種物質加入原油中可以改變石蠟結晶形態,使蠟不能聚集長大成網絡結構,不易沉積,而易被油流帶走。
4.水處理方面
油田污水主要是指從原油脫出的含油污水。處理油田污水目的污水一般都含油、鹽、saa,且水溫高,隨便排放會造成環境污染,因此,一般采用污水回注。就目前看來,我國處理油田污水的化學方法主要是:除機雜方面是用凝聚或者加硫酸鋁、聚合鋁 、鐵鹽等加以沉聚。除油方面主要有自然重力除油(其原理是利用油水密度差,除油效果差,無法達到除油標準);斜板分離除油(斜板罐)增加分離設備工作表面積,縮短油粒上浮距離,提高分高效率“淺池理論”;凝聚與絮凝(混凝除油法)加凝聚劑、絮凝劑使油成絮團與水分離而除去。乳化油珠常常帶負電,加入帶正電的凝聚劑和絮凝劑,通過電中和作用使油珠變大,油珠上浮,達到除油的目的;
二、油田化學品的發展趨勢
1.油田化學品的納米材料的相關研究使得鉆井液的膠體更加穩定,這種材料的研制也滿足了油田開發所需的正電離子高和表面積很大的增粘劑的要求,現在的油田中所使用的化學品由納米的材料制作的主要有:有機正電膠bps、正電mmh。
2.鉆井液是油田化學的重要化學劑,最早的鉆井液就是從天然的產物改良而來的,所以,現在對既廉價的既實用的改良的天然的聚合物鉆井液的研制仍然顯得非常重要,在實際的應用中,具有很潛在的應用前景。
3.綜合水溶性聚合物疏水性的研究。該聚合物就是在原來的水溶性聚合物大分子上插入很少的疏水鏈而形成的一種新型聚合物。這種聚合物具有較強的疏水性。當聚合物的相關濃度超過臨界的結合濃度時,就可以形成結合為主要結構的超級大分子結構,這樣的結構就讓該聚合物能夠形成很好的增粘效果。
三、總結
油田化學的主要功能主要是更好地保證油田中鉆井、原油的采集、污水的處理等方面的運作。本文直接從油田化學的化學品方面對油田中相關的方面的主要作用和效果作了詳細的論述,解釋了一些油田化學劑在使用過程中的應用原理,最后簡單的概述了現今油田化學品的發展趨勢,相信本文對我國油田的發展有所裨益。
前言
中國文化最高深意之所在,在于“中國人所謂通天人合內外,亦可謂即是自然與人文之會合”[1]。中國儒家好言人道,即人文,緣于儒家經典《周易》之“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現在我國所提倡的“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可謂與我國傳統學說是一脈相承的。教學必須以人為本,對于自然科學及工程技術領域的教學,在強調理論的同時,除了要與實踐相結合外,還要與人文會合。作者從事高校教學和科研工作二十多年,恰逢盛世,有幸參與學樣的教改研究及“大學生創新性實驗”。現以曾講授過的石油工程專業課《油田化學》、《鉆井液工藝原理》及其專業基礎課《膠體與表面化學》等課程為例,結合相關課程以及目前已完成的“大學生創新性實驗”以及教學改革項目,探索高校專業課及專業基礎課的教改思路。
一、專業及專業基礎課程
《油田化學》是石油工程的專業課程之一,是研究油田鉆井、完井、采油、注水、提高采收率及原油集輸等過程中的化學問題的科學。油田化學其實由鉆井化學、采油化學和集輸化學三部分組成,以無機化學、有機化學、物理化學、膠體化學、表面化學、高分子化學等基礎化學為理論基礎,通過各種類型的油田化學劑來解決油氣鉆進過程中遇到的復雜問題,改造油層及油水井,改善原油在管道中流動狀況,以及分離油氣水,提供高品質原油,減少油田采出水對環境的污染。雖然這三個部分是不同的體系和過程,十分復雜,并且有各自的發展方向,但是它們又是相互關聯的,絕大多數體系屬于或涉及到膠體分散體系(屬于納米技術的范疇)。
《大學》八條目,以格物致知為先。朱子《大學格物補傳》有,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窮之。雖然石油工程本科生開設了《膠體與表面化學》等基礎課,但實際使用的教材中,膠體理論知識部分中所講述納米材料較少,內容較少,且與實際結合得不夠,講授時安排的學時也很少。其實自從進入21世紀以來,納米技術日新月異,已經影響到我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我們追蹤了相關學科在納米技術方面的研究熱點及其發展方向,補充講稿,完善教案。盡量做到理論聯系實際,培養學生們的學習興趣,提高他們的學習積極性。
二、納米技術
納米是長度計量單位,1納米是1米的十億分之一,相當于10個氫原子一個挨一個排列起來的長度。納米材料涉及凝聚態物理、化學、材料和生物等領域,被公認為21世紀重點發展的新型材料之一。納米材料現已發展到人工組裝合成有納米結構的材料。
納米技術在油田化學中經常用于鉆井液完井液的暫堵劑以保護油氣層,在油田采出水處理中可以利用納米材料的光催化作用,將采油污水中的油和高分子進行光催化和光降解,使其達到回注地層及外排的水質要求。利用納米技術甚至可以從水和空氣中清除細微污染物,從而提供更清潔的環境和更高質量的水。
三、教改探索
(一)教學探索
作者將自己平時積累的學習及科研經驗,應用到不同層次的教學中。在本科教學中,先側重基礎知識講解,然后再講授膠體的各種性質。在給碩士生講授《現代鉆井液技術》以及給博士生講授《高等膠體化學》時,作者也將納米技術等先進技術引入進來。針對學生們將來的工作,要求學生了解各油田的情況,使每一位學生能更快更好地了解未來的工作。
在本科生教學過程,針對納米材料的特性引入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從而提高學生們的學習興趣。例如,金紅石型納米二氧化鈦可用作涂料,涂層粗糙度小,表面光滑細膩;而銳鈦礦型納米二氧化鈦可以防紫外線,可用在遮陽傘的防紫輻射。女生們比較感興趣的話題是引入納米材料的化妝品,有同學提到互聯網上的天價納米金護膚品的廣告。作者在講解到《膠體化學》中溶膠的光學性質時,以多媒體的形式向學生進行展示金溶膠的顏色。金溶膠粒子逐漸減小時所對應的顏色從紅色到藍色,其實可以呈現出不同的顏色;而金屬銀在50~60納米時,也可以呈現黃色。學生們看了PPT后一目了然,除了不會再受不實廣告宣傳影響外,對本課程的學習更加投入了。此后提問的學生多了,學習的積極性得到普遍提高,學生們的期末考試成績普遍好于往屆。對碩士生及博士生的要求則要求更高一些,除了要求他們對日常生活中所涉及的納米技術有所了解外,還要求他們能夠結合專業知識,研制出可用于石油工程專業領域的納米材料。
在針對來自現場的學生進行培訓時,作者則是與學生多互動,既了解了各油田的研究現狀,又針對一些具體問題提供參考意見。例如,在講解部分黏土礦物對采油工程的影響時,特別提到在深部地層的油層有時會存在綠泥石,而綠泥石中可能有一定含量的鐵元素,在進行強化采油時,不適宜采用酸化作業來提高原油采收率。一些培訓的同學曾在某油田承擔過兩項酸化作業,但在施工后卻發現油井產量非但沒有上升,反而下降了。經學習后發現,就是由于未進行黏土礦物的組成分析。
(二)創新探索
在“大學生創新性實驗”中,作者與本科生一起完成了“鉆井液用超細顆粒的研制”。在近一年的研究過程中,本著“學不厭,教不倦”的精神,不以師自居,鼓勵學生多動手進行實際操作的同時檢索文獻。用孔子的五步學習法啟發學生: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2]。與研究生們一起研制出了多種鉆井液用超細顆粒,并獲得黑龍江省石油學會優秀論文三等獎。在學校的教改項目中,作者還與其他師生一起共同學習和共同實踐,圓滿完成了工作任務。
四、結論
錢穆先生曾說:教與學平等,共一業。師與弟子亦平等,共一生命。教者學者在其全人生中交融為一,始得謂之是教育[1]。作者一直認同錢穆先生的“能于教者中得一學者,則成為一不尋常之師。終其身惟有一大事業斯曰學”。孔子也說過:后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我等雖是教者,但應以學生為本,同時也以學習為終生職業。
[參考文獻]
微生物原油采收率技術(microbialenhanancedoilrecovery,MEOR)
是利用微生物在油藏中的有益活動,微生物代謝作用及代謝產物作用于油藏殘余油,并對原油/巖石/水界面性質的作用,改善原油的流動性,增加低滲透帶的滲透率,提高采收率的一項高新生物技術。該項技術的關鍵是注入的微生物菌種能否在地層條件下生長繁殖和代謝產物能否有效地改善原油的流動性質及液固界面性質。與其它提高采收率技術相比,該技術具有適用范圍廣、操作簡便、投資少、見效快、無污染地層和環境等優點。
一、微生物采油技術概況
1926年,美國科學家Mr.Beckman提出了細菌采油的設想。1946年Zobeu研究了厭氧的硫酸鹽還原菌從砂體中釋放原油的機理,獲得微生物采油第一專利。I.D.shtum(前蘇聯)及其它國家等學者也分別作了大量的創新性工作,奠定了微生物采油的基礎。美國的Coty等人首次進行了微生物采油的礦物試驗。馬來西亞應用微生物采油技術在Bokor油田做先導性礦物試驗,采油量增加了47%。2002年至2003年,我國張衛艷等在文明寨油田進行了微生物礦場應用,累計增產原油1695t,累計少產水1943t,有效期達10個月。
美國和俄羅斯在微生物驅油研究和應用方面,處于世界領先地位。美國有1000多口井正在利用微生物采油技術增加油田產量,微生物采油項目在降低產水量和增加采油量方面取得了成功。1985年至1994年,俄羅斯在韃靼、西西伯利亞、阿塞拜疆油田激活本源微生物,共增產原油13.49x10t,產量增加了10~46%。1988年至1996年,俄羅斯在11個油田44
個注水井組應用本源微生物驅油技術,共增產21x10t。
20世紀60年代我國開始對微生物采油技術進行研究,但發展緩慢。80年代末,大慶油田率先進行了兩口井的微生物地下發酵試驗(30℃)。大港、勝利、長慶、遼河、新疆等油田與美國Micro~Bac公司合作,分別進行了單井吞吐試驗。1994年開始,大港油田與南開大學合作,成功培育了一系列采油微生物,該微生物以原油和無機鹽為營養,具有降低蠟質和膠質含量功能,并在菌種選育與評價、菌劑產品的生產、礦場應用設計施工與檢測等諸方面取得了成績。1996年以來,吉林油田與13本石油公司合作,探究了微生物采油技術在扶余油田東189站的29口井進行的吞吐試驗,21口井見效,見效率達70%。2000年底,大慶油田采油廠引進了美國NPC公司的耐高溫菌種,在Y一16井組進行了耐高溫微生物驅油提高采收率研究和現場試驗,結果表明,采收率達43.41%,增加可采儲量1.81×10t,施工后當年增油615.5t。勝利油田羅801區塊外源微生物驅油技術現場試驗提高采收率2.66%。
二、微生物采油技術機理
(一)微生物采油技術與油田化學劑
在大慶油田開發的各個階段都會使用不同性質的化學劑,現以大慶油田為例。當大量化學劑進入油藏后,將發生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對微生物采油過程可能產生不同的影響。化學劑既可引起微生物生存環境(滲透壓、氧化還原電位、pH值)的改變,又可直接改變生物的生理(呼吸作用、蛋白質、核酸及影響微生物生長的大分子物質的合成)以及影響微生物細胞壁的功能,從而影響微生物的生長,降低采收率。
(二)微生物驅油機理
因為,微生物提高原油采收率作用涉及到復雜的生物、化學和物理過程,除了具有化學驅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機理外,微生物生命活動本身也具有提高采收率機理。雖然目前的研究不斷深入,但仍然無法對微生物采油技術各個細節進行量化描述,據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原油乳化機理。微生物的代謝產物表面活性劑、有機酸及其它有機溶劑,能降低巖石一油一水系統的界面張力,形成油一水乳狀液(水包油),并可以改變巖石表面潤濕性、降低原油相對滲透率和粘度,使不可動原油隨注入水一起流動[1引。有機酸能溶解巖石基質,提高孔隙度和滲透率,增加原油的流動性,并與鈣質巖石產生二氧化碳,提高滲透率。其它溶劑能溶解孔隙中的原油,降低原油粘度。
2.微生物調剖增油機理。微生物代謝生成的生物聚合物與菌體一起形成微生物堵塞,堵塞高滲透層,調整吸水剖面,增大水驅掃油效率,降低水油比,起到宏觀和微觀的調剖作用,可以有選擇地進行封堵,改變水的流向,達到提高采收率的效果。在較大多孔隙中,微生物易增殖,生長繁殖的菌體和代謝物與重金屬形成沉淀物,具有高效堵塞作用。
3.生物氣增油機理。代謝產生的CO、CO2、Nz、H、CH和C3H等氣體,可以提高地層壓力,并有效地融入原油中,形成氣泡膜,降低原油粘度,并使原油膨脹,帶動原油流動,還可以溶解巖石,擠出原油,提高滲透率。
4.中間代謝產物的作用。微生物及中間代謝產物如酶等,可以將石油中長鏈飽和烴分解為短鏈烴,降低原油的粘度,并可裂解石蠟,減少石蠟沉積,增加原油的流動性。脫硫脫氮細菌使原油中的硫、氮脫出,降低油水界面張力,改善原油的流動性。
5.界面效應。微生物粘附到巖石表面上而生成沉積膜,改善巖石孔隙壁面的表面性質,使巖石表面附著的油膜更容易脫落,并有利于細菌在孔隙中成活與延伸,擴大驅油面積,提高采收率。
(三)理論研究
1.國內外的數學模型。20世界80年代末,國外的Islam、Zhang和Chang等建立了微生物采油的數學模型并開展了相應的數值模擬研究。Zhang模型優于Islam模型在于可描述微生物在地層中的活動,卻難于現場模擬。Chang模型是三維三相五組分,能描述微生物在地層中的行為,不能描述在油藏中的增產機理。
2.物理模擬。物理模擬研究基本上是應用化學驅的物理模型試驗裝置及試驗過程。微生物驅油模型的核心是巖心管部分,其長度影響微生物的生長繁殖。應建立大型巖心模型,使微生物充分繁殖,便于分析研究微生物的驅油效果。通過物理模擬研究微生物驅油法,可獲得微生物在巖心中的推進速度及濃度變化,對巖心滲透率的影響等信息。
(四)源微生物的采油工藝
國內油田(大慶等)已進人高含水開發期,是采用內源微生物驅油還是采用外源微生物驅油,要根據具體油藏內的微生物群落進行分析。若具體油藏中內存在有益微生物驅油的微生物群落,宜采用內源微生物驅油工藝,這是目前國內致力于運用最新微生物采油技術。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在我國油田中,特別是大慶油田,在微生物采油技術具有提高采收率的效果,對大多數的油藏都能充分發揮微生物采油的優勢。制約微生物采油技術的主要因素在于油藏中微生物群落結構、現場試驗工藝及物理模擬實驗的局限性。外源菌種的選育和評價指標、特性,微生物的研究、菌液的生產和礦場試驗等方面還需深化。
高等教育的職能是培養高素質專門人才。從經濟社會發展中預測各行各業的人才需求,進而決定高校各專業的招生數量,各高校對各專業學生進行專業化訓練,使其畢業后能“對口就業”。這就是高校教育教學及人才培養的一般模式。通過這種模式,高校為社會輸送了一批又一批的專業化人才。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多學科不斷融合,新的學科、專業不斷涌現。同時,企業不斷向縱深方向發展,越來越需要多功能人才,即復合型人才。具有石油特色的地球化學復合型人才的培養有利于滿足企業對地質、環境等專業人才的需求,也有利于提高人才的綜合素養。
一、知識復合、能力復合與思維復合相結合
一是思維復合。地球化學復合型人才培養本身就是一種創新型思維。高素質的、復合型的地球化學人才需要具備較高的集中思維,即能自成體系地學習好具有石油特色的專業結構。另外,以發散思維,拓寬地球化學人才培養渠道,在培養大學生專業體系的同時,還應發展學生的交際技能及其他專業技能。
二是知識復合。基于石油的地球化學專業人才既要注重地球、地質等方面的知識,又要完善化學、環境等方面的專業知識。作為石油特色的地球化學專業學生發展是以石油勘探、提煉等理論知識與實踐知識為核心的,但同時又以環境、礦產等輔知識為有效支撐。
三是能力復合。一方面,教師要提高自身創新實踐意識,勇于、善于和敢于突破原有教育模式,堅持“夠用”原則,快速使學生掌握石油開采、生產、利用一體化的技能,且還要具備礦產勘察、環境保護方面的一般能力。另一方面,開展與兄弟學院交流與合作,不斷完善科技創新機制,引導大學生參與地球化學專業技能的探索與提高。
二、實踐教學內容與油田生產相結合
教學內容的選擇直接決定著地球化學專業人才的培養。按國家特色專業建設目標及發展思路,地球化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以“強基礎、寬口徑、重能力”為主要原則與方向。目前,教學教學實踐內容陳舊,不符合油田生產的具體實際,以致高校人才培養與油田科技發展脫節;教材編寫過于概念化,缺乏應有的靈活與實踐,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熱情。所以,高校要積極參與油田生產實踐,掌握油田第一手數據,讓地球化學專業有堅強的產業依托。
三、關注行業發展,累積專業技能
一是關注地球化學行業發展情況及趨勢。地球化學行業在中國的發展歷史較短,還處在不斷變化發展之中。培養復合型人才的前提與關鍵就是要讓學生熟悉將來所從事行業的發展現狀及趨勢。全盤掌握行業發展動態有利于促使學生合理規劃自身職業發展,也有利于推動地球化學專業的合理發展。
二是集聚專業技能。“一紙文憑”闖天下的局面一去不復返了。市場經濟環境下,企業對 人才的需求開始多元化,不僅要求學生掌握規定的專業知識,還要求學生具備一定的工作經歷與操作經驗。因此,學生要制定合理的職業規劃,積極參與社會實踐,在實習、見習中提升自身 素養,具備較強的地球化學專業技能,從而適應行業發展。
四、發展行業興趣,增強國際化視野
復合型人才并不等于本職業、本行業的復合,而是職業能力的多元化。一般而言,地球化學專業學生畢業后從事本行業工作,其職業成功的可能性就相對較大;而大部分情況下,許多職業者所從事的職業并非其所喜愛、感興趣的職業,因此發展行業興趣愛好對推動復合型人才的發展與構建具有重要作用。另外,社會不斷發展與融合催生了越來越多的邊緣學科、行業。地球化學專業起源于國外,其發展歷史還相對較短,其在不同國家的發展情況都各有不同。在中國,地球化學專業更多的是以“石油”為主要依托,所以,高校在培養地球化學專業復合型人才過程中要立足實際,不斷將國內石油產業發展與國外相關行業、產業發展結合起來,不斷提高人才的國際化視野與意識。
五、培養中、高端人才隊伍
一方面,高校要投入實驗室設備更新資金,改革課程教學,發揮校企合作優勢,使“產學研一體化”落實到實處。作為毗鄰大慶油田的黑龍江省各高校要聘請一大批一線的油田的科技人員到學校任教,讓其參與地球化學專業課程設置與發展,縮小高校與企業的差距,不斷培養“走得出、拿得出”的一線人才隊伍。
另一方面,聘請一批“雙師型”教師參與地球化學專業人才培養,使學生能創造性地研究地球化學專業的相關性問題。為促使大學生更好地運用專業知識與技能,不斷提高地球化學專業科研的興趣,高校還可以從畢業設計、畢業論文寫作、畢業論文指導等方面加快構建大學生的地球化學專業知識、技能網絡。目前,大批一線的地球化學專業人才已經出具規模,能滿足石油企業的一般性發展。但高尖端地球化學人才,特別是國際化地球化學專業人才卻相對缺乏。所以,依托黑龍江省的石油優勢,不斷挖掘高尖端地球化學專業人才對企業的貢獻,已經成為地球化學專業發展的未來趨勢。
石油特色地球化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是高校立足市場經濟,加強與石油類企業合作、交流,在地質、礦產、化學、環境類行業不斷構建復合型人才隊伍的過程。為推動復合型人才隊伍建設,高校要不斷轉變教學理念,從具體實際出發,深入推動產學研一體化機制,完善人才知識與結構。
參考文獻
[1] 戴春雷,薛海濤.張云峰.國家特色地球化學專業創新實踐型人才培養模式探討[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5).
石油勘探開發是高科技、高風險、高投入的知識密集型行業。隨著知識成為企業資本和最重要的生產要素,石油企業在戰略中重視并研究自己的知識管理已成為必然。目前國際上許多油氣公司都在積極探索,尋求實施知識管理的辦法,試圖形成一套完整的知識管理體系,以提高勘探開發決策水平,減小風險,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從而提高企業的生存和競爭能力,增強企業實力,促進企業可持續發展。
江漢油田勘探開發業務的開展基于現有的圖書館文獻信息資源。搭建一個網絡環境下開放的分布式知識共享平臺,整合現有的文獻信息資源,構建知識資源的管理系統,促進相同區域和不同區域之間的知識交叉共享,引進外部的知識,對提高整個油田的創新能力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1油田圖書館知識資源分布狀態
油田圖書館現有的知識資源由兩部分組成:即紙本文獻資料和數字信息資源。
1.1圖書館館藏紙本文獻資料
截至2007年底,油田圖書館館藏圖書158,890冊;各類期刊現、過刊53,000多冊,以石油地質類圖書和期刊為主館藏。日常業務由圖書館自動化集成系統(ILASII)運行。
ILASII系統不包含了傳統的圖書館自動化業務,而且設計了征訂訂購系統、聯機編目系統、專項服務系統、電子閱覽室系統、預約/預借/閉架借書系統、聯合目錄管理系統、期刊目次管理系統、網上流通系統、我的圖書館等等,形成了一個大的系統家族。
1.2圖書館數字資源
采用先進的計算機技術,讓數字化文獻在網絡上傳播、安全共享,對油田圖書館帶來了很深遠的影響。主要數字資源包括自建電子期刊、自建數據庫、引進數據庫和因特網上的公共數字資源:
1.2.1自建電子期刊
三新科技信息網于2001年9月25日正式開通。從2002年3月開始每周都有新信息上網。現已累計報道文獻量達到900篇、330萬字。其主要欄目有:①騰飛進軍號:刊登有關領導的講話和指示;②科技新視野:主要登載當今世界“三新”技術的最新動向和原始研究論文:③神州嘹望塔:主要登載國內油田、大專院校和科研機構的研究成果及動向;④江漢科技城:報道江漢油田在勘探、開發和科研攻關等方面的進展情況;⑤網上讀書城:登載《江漢石油科技》和《國外油氣地質信息》的摘要供讀者查閱;⑥創新金點子:選擇性地刊登一些有關“三新”技術方面的讀者來信或論文。
1.2.2自建數據庫
《江漢油田科技成果數據庫》是由研究院開發建沒的二次文獻型數據庫,是江漢油田圖書館文獻、技術檔案等信息部門以及各二級廠處、科研單位了解我局科技成果、開展科研工作、成果查新、信息檢索的必用工具。
《江漢油田科技成果數據庫》收錄了1973年至2005年江漢油田的科技成果,專業范圍包括石油地質與勘探、石油物探、測井、鉆井、油氣田開發與開采、油氣田建設工程、機械設備與自動化、油氣田環保與綜合利用等專業。約220萬字。
該數據庫的檢索路徑有分類檢索:主要按石油地質、石油物探、鉆井工程、測錄井工程、油氣田開發、地面建設、計算機應用、油鹽化工等類別;關鍵詞檢索、課題完成人姓名檢索以及綜合性檢索等檢索方式。
該數據庫目前鏈接于江漢油田局域網可供8000多個用戶直接查詢。
1.2.3引進數據庫
江漢油田圖書館引進了《中國石油文摘數據庫》、《國外石油文獻數據庫》和《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等12個數據庫。
①中國知網
江漢油田圖書館購買了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中有關本行業的理工A、理工B兩專輯。開通了鏡像站,月訪問量約15000次,下載5000篇,該網信息量大,資料更新快,資料比較齊全,給科研人員的科研工作帶來了極大的方便,現在已成為科研人員的主要文獻資料獲取方式。
②萬方學位論文數據庫
江漢油田圖書館引進的第一個鏡像資源,該館根據油田科研生產的實際需求引進了理學和工業技術分類中的石油、天然氣工業及地球科學。它的引進,填補了油田在學位論文信息方面的空白,給科研工作者的科研工作又提供了一個強大的技術支撐。經過幾年的運行,科研工作者對它的普遍反映是文章專業性、可參考能力強,由于它是作為一個鏡像資源,所以它的訪問速度也相當地快。訪問量累計已達236030次,累計下載53600篇。
③《中外石油文獻數據庫》
該數據庫包括《中國石油文獻數據庫》和《國外石油文獻數據庫》,是由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開發建設的綜合性、二次文獻型數據庫。
兩庫分別收錄了中文期刊256種,外文期刊近200種(包括,英、俄、日、法、德等語種)。此外,還收錄了會議論文、科研成果報告、學位論文、考察報告、技術講座總結、專利、技術標準和科技圖書等多種類型的中、外文文獻。兩庫收錄石油文獻的專業范圍包括石油地質與勘探、石油物探、測井、鉆井、油氣田開發與開采、油氣田建設工程、海上油氣勘探與開發、油氣加工、油氣儲運、機械設備與自動化、油氣田環保與綜合利用以及石油工業經濟和企業管理等石油工業12個專業大類。
④《美國石油文摘數據庫》
該數據庫由Tulsa(美國塔爾薩)大學編輯出版,是一個查找石油勘探開發有關文獻和專利最權威的英文數據庫,收錄的文獻包括:地質、地球化學、地球物理、鉆井、油氣開采、油藏工程和開采方法、管道及儲運、生態學和污染、替代燃料和能源、輔助工藝和其他礦產品等。
⑤《中國科技成果數據庫》
該數據庫始建于1986年,是國家科技部指定的新技術、新成果查新數據庫。數據主要來源于歷年各省、市、部委鑒定后上報國家科技部的科技成果及星火科技成果。其收錄成果范圍有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新材料、新設計、涉及化工、生物、醫藥、機械、電子、農林、能源、輕紡、建筑、交通、礦冶等十幾個專業領域。《中國科技成果數據庫》數據的準確性、詳實性已使其成為國內最具權威性的技術成果數據庫。
1.2.4因特網上的公共數字資源
因特網上的公共數字資源可免費獲取,根據油田科研生產需要,主要以專利文獻數據庫為主:
①《中國專利數據庫》
該數據庫記錄了1985年實施專利法以來的全部中國專利文獻的全文,面向公眾提供免費專利檢索服務和全文提供服務。提供檢索的內容包括中國發明專利、實用新型專利、外觀設計專利相關說明書、附圖、權利要求書的摘要與全文。
②《美國專利數據庫》
該數據庫由美國專利與商標局提供,可以檢索并瀏覽美國專利全文。收錄了1790年至今的美國專利,1790至1975年的專利只能通過專利號和現行美國專利分類號進行檢索,1976年至今的專利可以通過多個檢索人口進行檢索。
③《歐洲專利數據庫》
該數據庫是由歐洲專利組織(EPO)及其成員國的專利局提供的,可以免費檢索。在數據庫中可以查到文摘、著錄信息和說明書全文的國家有:歐洲專利組織(EPO)、法國、德國、瑞士、英國、美國、專利合作條約組織(EPO。可以查到文摘和著錄信息的國家有:中國、日本。僅可以查到專利文獻著錄信息的國家有澳大利亞、俄羅斯、香港、印度、愛爾蘭、奧地利、比利時、巴西、保加利亞、加拿大、古巴、丹麥、埃及、埃拉、非洲地區知識產權組織、歐亞專利局(EurasianPatentOffice)等。檢索結果記錄中可以得到的項目內容:發明名稱、專利號、公開日期、發明人、申請人、申請號、優先權號、國際專利分類號、歐洲專利分類號、等同專利號、權力要求項、專利說明書全文、專利附圖等。
從以上分析可知,油田圖書館知識資源比較豐富。但各模塊分別鏈接于江漢油田局域網,向油田讀者提供初級服務,尚未構建統一的服務平臺,知識化服務體系尚未建立。
2江漢油田圖書館知識管理系統的構建
根據筆者對油田圖書館部分科研讀者所作的調查表明:科研讀者目前利用圖書館文獻資源的途徑以局域網下載資料為主。到館借閱逐漸遞減;現有的電子資源能滿足大部分的科研工作基本需要,但個性化和針對性的數宅資源還不能滿足需要;大部分讀者希望建立門戶網站,提供簡便檢索方法,讓讀者自由使用電子資源。由此本文提出了江漢油田圖書館知識資源管理系統的構建方案:
2.1門戶網站系統
江漢油田圖書館門戶網站是在網上訪問圖書館知識資源的入口點。主要任務為:
信息。包括新聞公告、專題資源、新書推薦、專題服務、讀者指南、下載瀏覽器、FAQ等。這些欄目具有動態更新的特點,屬于圖書館日常業務工作范疇,需要進行授權管理,規范數據加工過程與數據格式,及時、及時更新。這些欄目的實現是通過圖書館網站的功能來完成的。
系統嵌入。如電子資源、館藏檢索、咨詢臺、館際互借與原文傳遞、站內導航等,各欄目分別由一個個功能獨立的應用系統支持,構成了圖書館數字服務平臺。這些子系統的建設可以引進第三方成熟產品,也可以自主開發。在建設過程中,網站系統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它可以實現對這些欄目的創建、修改、刪除等管理操作,以便支持這些功能。
2.2電子圖書庫
江漢油田圖書館目前尚沒有圖書數據庫。為了滿足油田廣大員工對電子圖書的需求,目前急需建設一個能夠與已建資源相互補充的電子圖書庫。由于之前的期刊、論文等資源相對比較專業,所以此項目需建設一個集石化、采礦、工業技術圖書及綜合社科類圖書資源為一體的綜合性圖書數據庫。
江漢油田電子圖書數據庫的讀者定位為江漢油田的內部員工,所有江漢油田的員工將可以通過江漢油田內部局域網或互聯網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訪問江漢油田的電子圖書數據庫。
為了能夠使得電子圖書數據庫與傳統紙書起到相互補充、相互帶動的作用,江漢油田的電子圖書數據庫需要與現有的紙書管理自動化系統實現無縫連接。通過紙質書系統與電子書系統的互聯和互檢,讀者將能夠從紙書圖書館到電子圖書館進行自由的切換訪問并獲取相應的借閱、查詢等服務。
電子圖書庫應該具備資源管理、系統管理、用戶管理等主體功能,為了能夠及時監控電子圖書的借閱、流通和使用情況,電子圖書庫的管理平臺需要提供相關統計功能,并能定期生產統計報告,以方便圖書館迅速了解圖書借閱情況,并調整相應服務策略或進行相關決策。
用戶管理方面需要實現兩者管理方式,lP范圍用戶管理和非IP范圍用戶管理。資源管理方面可以設置相關的檢索方式,讀者可以通過系統檢索電子圖書,實現簡單檢索、模糊檢索、全文檢索、分類導航等多種檢索方式,無論是從書號、書名、作者還是圖書類別或圖書內容等都可以實現查詢。為了能夠保證廣大江漢油田員工能夠第一時間獲得更多好書和新書,電子圖書庫的圖書資源需能夠定期更新,更新后的資源能迅速上架。
2.3資源數字化加工系統
資源數字化加工系統實現紙質資源,包括圖書,期刊、報紙、圖集、文件等多種形態文獻的數字化,其工作流程包括掃描、上傳、標引、等。資源數字化加工系統支持數字圖書館用戶的檢索、瀏覽等操作,是專題資源建設、新書通報等服務的基本支撐工具。在江漢油田圖書館中,數字化加工資源僅僅是對購買電子資源的補充,主要是用于建立本館特有油氣勘探開發知識資源的特色數據庫,因此,只要具備掃描、轉換、元數據加工和等基本功能即可。
通過調研,方正德賽(DESi)特色資源庫建設系統解決方案將各式各樣的文獻資源數字化,統一成符合國際標準格式的電子資源,再進行深度數據加工和加密處理后在局域網上安全,或者以光盤介質出版,供特定范圍內的讀者進行使用。
2.4跨庫檢索系統
跨庫檢索系統是借助單一的檢索接口,利用統一的檢索方法,實現對分布式、異構信息資源檢索的系統。用戶通過標準的Web瀏覽器接El,向系統提交檢索請求,跨庫檢索系統在接收到用戶的檢索式后利用并發機制將其轉化為各個數據源能夠識別的模式,同步發送到目標資源獲取相關檢索結果,系統對來自不同數據源的結果進行整合,將結果記錄轉化為統一的標準格式,并進行排序、去重等操作,最終,形成格式統一的結果集,顯示給用戶。
近年來,隨著電子資源建設的發展,油田圖書館購買了大量的數字資源,由于不同廠家系統結構的差異,用戶要進入不同的資源系統,按不同檢索規定進行查詢,才能找到所需的信息,手續繁雜,費時費力。電子資源的種類越多,用戶的檢索負擔越重。通過跨庫檢索系統,可以有效地解決這個問題。從這個意義上說,跨庫檢索系統是小型專業數字圖書館建設的核心內容,是進行資源整合及一站式服務的重要手段。方正CAII.S統一檢索系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CALLS統一檢索系統能夠提供以下三類檢索服務
1)對多種異構數字信息資源系統的聯邦檢索服務。
2)對各種數字資源元數據聯合倉庫的跨庫檢索服務。
中圖分類號:G6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4107(2016)12-0055-03
2009年,教育部對研究生教育結構類型進行了重大調整,確定開始招收以應屆畢業生為主的全日制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并逐年擴大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的招生比例,國家計劃五年內調整為學術型與專業型研究生比例各占 50%,計劃十年內調整為專業型研究生占碩士研究生培養總量的 70%,工程碩士是專業學位的一種類型。我國工程碩士專業學位培養起步于1997年,經歷了試點培養、規模發展到質量提升三個階段[1],目前,全日制工程碩士專業學位涵蓋40個授權領域,200多家培養單位,是全日制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教育的主要類型。和學術型研究生相比,實踐性、應用性、職業性是全日制工程碩士研究生教育的顯著特點。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是我國首批工程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單位,2009年按照教育部的部署開始招收全日制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2009年招收128名全日制工程碩士研究生,2015年招收577名全日制工程碩士研究生,比2009年增加3.5倍。作為石油行業院校,具有石油與天然氣工程、地質工程、石油化學等石油特色鮮明的學科領域,承擔著培養石油石化高層次應用型專門人才的重任。經過幾年的不斷探索和發展,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成為教育部深化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綜合改革工作試點單位,努力打造專業學位教育品牌。
一、全日制工程碩士研究生實踐能力培養現狀
全日制工程碩士研究生的培養目標是培養研究生成為能掌握工程領域堅實的基礎理論和寬廣的專業知識,具有較強的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能夠承擔專業技術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職業素養的高層次應用型專門人才[2]。它以提升職業能力為導向,以專業實踐能力培養為核心,重視工程實踐和應用。實踐能力培養是全日制工程碩士培養過程的重要環節,是與工學碩士在培養體系上的一個重要區別,也是和在職攻讀工程碩士學位研究生教育相區別的重要特征。全日制工程碩士培養基礎薄弱,對于如何提高實踐能力、達到預期培養目標是大家共同關注的問題。
(一)課程結構失衡,體系不完善
全日制工程碩士研究生招收對象以應屆本科畢業生為主,這部分學生嚴重缺乏實踐經驗和工作經驗。學生入學第一年首先進行課程學習,課程也就成為學生獲取理論知識和實踐知識的中介與橋梁。因此,課程設置在全日制工程碩士研究生教育中處于重要地位,課程設置是否合理直接影響著研究生專業基礎的寬廣度和研究潛力能否發揮,決定著研究生培養規格和培養目標的實現程度[3]。
經過多年發展,學術型研究生在課程教學方面形成了比較完備的課程體系。在全日制工程碩士研究生培養方案制定之初,石油學科的課程設置仍沿用學術型研究生培養思路,課程重理論輕實踐,實踐課程嚴重缺乏。選修課程偏少。除政治、外語和專業基礎課外,選修課程所占學分相對較少,有些領域選修課學分僅占學生總學分的1/4。
(二)“雙導師”指導效果欠佳
導師是研究生培養過程中的直接指導者,在研究生各個環節都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采取“雙導師制”,研究生不僅有校內導師指導還擁有由企業專業人員擔任的校外導師指導。雙導師的設定就是為了彌補校內導師工程實踐經驗不足的缺點,發揮校外導師的作用,達到共同指導的目的。
石油學科聘請100余名企業專家擔任全日制工程碩士研究生的校外導師。但是校外導師因對人才培養認識不足,而參與研究生培養過程環節較少。即使在企業實踐基地,工程應用工作并未讓研究生過多參與,甚至個別學生處于無人管理的“放羊”狀態,實踐能力培養未達到預期的效果。
(三)實踐基地建設有待加強
教育部《關于制訂全日制工程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方案的指導意見》中,明確要求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中的應屆本科生要參與不少于一年的專業實踐。對學校而言,實踐基地的建設對培養研究生工程實踐能力方面顯得尤為重要。
專業學位教育起步較晚,適應全日制工程碩士研究生實踐能力培養的實踐教學基地建設經驗不足。全日制工程碩士研究生規模逐年增加,增幅較大,而實踐教學平臺數量與學生規模相比明顯偏少。管理部門對已建立的實踐基管理缺乏有效的監管。一是學校和企業相距較遠,與企業溝通不夠,從而對實踐基地建設情況掌握不及時。二是培養基地的管理水平不高,導致實踐方案不落實或落實不到位,影響培養效果。
(四)畢業論文缺乏工程實踐設計
全日制工程碩士研究生培養采取教育部推薦的“課程學習”+“專業實踐”+“學位論文”的三段式培養模式。學位論文的選題強調應用性、開發性和實踐性,考察研究生綜合運用科學理論、方法和技術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專業學位研究生畢業論文所依托的課題一般應直接來源于工程實際或具有明確的工程技術背景和應用價值,但在學位論文完成階段,很多工程碩士研究生的論文選題與學術型研究生的相似,在工程實踐方面涉及較少,并且與專業實踐環節相脫節,缺乏工程實踐設計。
二、全日制工程碩士研究生實踐能力培養體系的構建
石油學科針對全日制工程碩士研究生實踐能力培養過程中逐漸暴露的問題,結合實踐能力培養實際,構建由課程設置、實踐教學、學位論文工程背景等方面為組成要素的培養體系,這些要素之間互相關聯,互相支撐,逐步形成以課程設置為基礎,以實踐教學為手段,以學位論文為載體的培養體系(見圖1)。
(一)發揮石油學科優勢,構建特色實踐課程體系
服務國家能源戰略、滿足石油石化企業人才需求是中國石油大學(華東)石油學科領域研究生培養的主要目的。課程體系是培養方案中最核心的組成部分,是實現培養目標的關鍵。2014年教育部頒布的《關于改進和加強研究生課程建設的意見》指出,“科學設計課程分類,根據需要增加研究方法類、研討類和實踐類等課程”,“鼓勵培養單位與企事業單位合作開設實踐性課程”。該意見強化了實踐教學在課程體系建設中的重要性。
1.優化課程結構,廣泛開設選修課。結合石油石化企業的人才培養目的及知識結構需求,按照用人單位的實際需要,根據學科領域和專業的性質,制定培養方案,著力體現工程碩士培養的工程性、實踐性和職業性,課程設置由公共必修課、專業基礎課和選修課三部分組成,適當調整開設的專業課程,強調理論性與應用性的有機結合。在選修課方面強調涵蓋內容廣,除開設油味濃的專業課外,還開設交叉課程,包含現代管理、技術經濟、計算機等方面的課程,學生根據自己的需求選課,知識面得到擴充。
2.改變教學模式,增設實訓課程。以往的教學模式基本都是“填鴨式”教學,石油學科改革教學模式,采取“授課”和“實訓”相結合的模式,為全日制工程碩士研究生開設了校內實訓課程,采取理論學習、案例教學的方式,增強了課程的實踐性。例如:地質工程領域開設“油氣勘探地質綜合技術實訓”、“油藏地質基本技能實訓”、“綜合地球物理勘探實訓”和“地球物理測井綜合實訓”,石油與天然氣工程領域開設“油氣田開發設計與應用”、“油氣井工程設計及應用”、“采油采氣工程設計實訓”、“油田化學工程與應用”實訓課程。實訓課程的開設,使專業理論知識和實踐知識得到有機融合,培養研究生初步具備分析工程實踐問題和掌握基本的工程實踐能力,為以后的專業實踐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加強導師隊伍建設,完善“雙導師”指導
學校在工程碩士導師隊伍建設方面大力探索,以期最大限度地發揮“雙導師”指導作用,為工程碩士研究生實踐能力培養提供保障。
1.加大對指導教師的考核與遴選力度,包括校內教師和企業專家,主要采取每兩年對在崗導師和申請新增導師進行全面的考核和遴選。采取能上也能下的制度,對不符合當年遴選條件的導師實行停止招生。將理論基礎扎實,工程實踐經驗豐富,并且在企業科研項目較多的教師選擔任全日制工程碩士研究生的指導教師,以保證全日制工程碩士研究生的學習更加結合實際。
2.加強企業導師培訓,充分發揮企業指導教師的作用。企業導師對行業工程應用方面深入了解,對指導學生的方式方法等知之甚少。通過對企業導師培訓,明確包括授課、講座、工程實踐、學位論文、實踐基地建設等在內的導師職責,使導師充分認識全日制工程碩士的培養特點和發展規律,激發企業導師參與全日制工程碩士培養的熱情。
3.全面提升校內導師的工程實踐能力。培養和建設一支具有扎實的理論基礎和豐富的工程實踐經驗的教師隊伍是提高石油主干學科全日制工程碩士研究生實踐能力的基礎。工程碩士研究生工程實踐能力培養不能完全依賴于企業導師,應逐步提高校內導師工程實踐能力。鼓勵校內導師參與石油石化生產一線的生產實踐,參與應用型課題研究,也鼓勵教師到企業掛職鍛煉。
(三)深化與石油石化企業的產學研合作,構建綜合實踐平臺
實踐教學平臺是石油學科全日制工程碩士研究生培養的載體和依托。經過幾年的發展,石油學科建成了校內實踐實訓平臺、校企聯合培養基地相互依托的綜合實踐教學平臺(見圖2)。校內實踐實訓平臺是依托學校建設的,科研實力較強的研究所、實驗室和工程技術中心或者校辦企業,除了開設一般實驗課程,校內實踐基地還著力建設高仿真訓練系統,加大全日制工程碩士研究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培養;加強產學研合作,積極建設校企聯合培養基地。依托產學研合作,學校逐步在勝利油田、中原油田、遼河油田、塔里木油田、大慶油田等石油石化企業建立石油學科全日制碩士專業研究生校企聯合培養基地近40個,包括企業實習基地、全日制碩士專業研究生企業工作站等。
圖2 綜合實踐教學平臺
建立有效的管理機制。聯合培養基地建立以后,如何有效管理、最大化地發揮其培養研究生工程實踐能力是目前大家關注的問題。校企雙方協商成立聯合培養基地管理委員會,由其全面負責培養基地的運行。管理委員會人員來自校企雙方,通過定期協調、溝通和反饋,有效保障培養基地的運行。培養基地如果連續三年沒接納研究生參加專業實踐和論文研究或不具備培養條件或管理混亂,協議將取消。
工程碩士研究生在培養基地參與到科研課題和技術改造中去,使研究生能發現問題,解決實際問題并能得到及時的指導。企業同時將大量的科研開發資金投入到培養基地開展科研攻關,來自企業、學校和學生之間的內在激勵機制使學生能夠主動去開展工作,提升科研能力,也為完成高水平論文提供有力的保障。
(四)將學位論文與專業實踐緊密結合
學位論文階段是全日制工程碩士培養的最后一個階段,應和專業實踐階段緊密結合。首先,論文開題在第二學期末或第三學期初進行,此時學生對生產實際、行業現狀有了一定認識,可以結合專業實踐內容,選定論文題目,邊實踐,邊開展論文。其次,學位論文選題應具有工程背景,強調實踐性、應用性、創新性和可行性,選題應來源于生產實際,或者是導師已立項以及準備立項的技術課題,有明確的生產背景和應用價值。最后,審查專業實踐完成情況。學生不參加專業實踐或專業實踐考核未通過的,不能申請畢業和學位論文答辯,需要重新參加專業實踐環節等。評定研究生論文還應參考現場實踐工作量、綜合表現及現場實踐單位的反饋意見等,綜合評定論文成績。
通過專業實踐環節,明確生產實際問題,針對問題進行論文選題,在國家油氣重大專項項目、校企聯合科研項目的支撐下,由校內導師和企業導師共同指導開展學位論文工作,最終由企業專家為主導,進行質量把關。通過這些學習環節的銜接,激發學生實踐創新意識,提升解決實際生產難題的能力。
具有較強的實踐能力是全日制工程碩士研究生培養的重點和目標。石油學科全日制工程碩士研究生實踐能力培養體系的構建,為石油學科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提供了保障,為其他學科全日制工程碩士研究生培養樹立了典范。培養體系建設不僅鞏固了研究生的基本理論知識,培養了研究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創新思維,也促進了研究生專業能力和實踐應用能力的全面提升,為研究生更好地適應工作環境與崗位要求奠定了基礎。
參考文獻:
[1]宋平,楊連茂,甄良等.淺議全日制工程碩士生實踐能力
培養體系的構建[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1,(3).
[2]教育部.關于做好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工作
中圖分類號:G643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2-4107(2014)05-0086-02
一、校企聯合培養模式的特點
按著國家確立的儀器儀表專業領域碩士研究生培養目標,創新能力的培養對研究生教育至關重要。結合工科研究生教育的實際,國內有學者提出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中影響創造能力培養的重要因素有:知識結構、實踐環節、科學方法、個性培養、管理工作[1];也有學者針對全日制工程碩士教育提出,培養具有創新活力的未來工程師需要合理的師資隊伍結構,未來工程師應該依靠工程師與科學家共同培養。應該探索工程型科學家與科研型工程師合理配比的雙師型師資結構[2]。西方發達國家與國內創新教育有所不同,譬如美國研究生學術能力培養的特點可概括為:重視基礎理論,強化學科間滲透;注重探索精神和研究能力的培養;有具體的學術標準和良好的學術氛圍;學術自治和社會監督[3]。為了保證實現培養目標的同時,突出專業研究生實踐開發特色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東北石油大學電子科學學院和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測試技術服務分公司共同啟動了校企聯合培養模式,針對儀表工程領域工程碩士專業業務素質培養進行了一系列的探索與實踐,集中概括為三個方面:第一,為確保研究生具備從事本專業設計開發所必需的扎實理論基礎和優化知識結構,結合實際建立了一套特色鮮明的課程體系;第二,為確保研究生歷經嚴格的專業訓練以提升其研發能力,建立了嚴格的學位論文質量保證體系;第三,為確保研究生綜合素質的提升,建立了高效的研究生實踐創新能力培養機制。
二、特色鮮明的課程體系
課程體系的構建是校企聯合培養模式中十分重要的環節,事關研究生培養質量。根據國家儀器儀表工程碩士學位標準,為了保證學習基礎突出、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前沿技術與現實需求結合的培養特色,構建課程體系要明確本專業的辦學定位,即掌握儀器儀表學科的基本理論和相關工程技術,了解本學科的歷史、現狀和國際上的學術動態,掌握一門外語并能閱讀本專業的外文資料。培養學生具有較好的專業理論基礎,能較熟練運用相關專業技術從事儀器儀表工程開發或實際應用。要求學位獲得者掌握所從事工程領域的堅實的基礎理論和寬廣的專門知識,具有解決儀器儀表工程領域實踐問題的先進技術方法和現代技術手段。在明確辦學定位基礎上,結合培養目標和專業特色研究確定課程體系。具體課程規劃為公共必修課、專業必修課、必修環節和選修課四個模塊。按著培養方案要求每人修業不低于30學分,該課程體系突出現代傳感技術、光電檢測技術、智能信息處理技術、虛擬儀器技術四大研究方向。研究生可以根據自身研究方向自行選定選修課程,也可以根據課題需求和自身愛好跨專業選課,研究生有權自由選擇集中修業或跨學年修業。研究生參加全國電子設計大賽并榮獲獎勵的可以置換智能儀器設計實踐學分。
三、“四位一體”的學位論文質量保證體系
針對儀器儀表專業領域碩士研究生校企聯合培養,歷經探索形成了以研究生為主體、導師為引領、平臺為基礎、項目為依托“四位一體”的學位論文質量保證體系。
第一,突出研究生的主體地位和作用。研究生是學習的主體,是創新設計的主體,更是受教育的主體。其知識結構、理論基礎、思維模式、實踐技能等內在素質和研究態度、工作熱情、勤奮程度等外在體現都是決定學位論文質量的內在因素,這些都需要導師對其研究生有充分的了解并經常予以高度關注。為此在校企聯合培養模式下采用了雙導師制,研究生在校理論學習期間,主要由高校的導師負責理論學習指導和綜合素質考核,進入企業從事課題研究過程中主要由企業的導師負責指導開發實踐。無論校內還是校外均以任務化管理的方式提供給研究生最大化的自由度和獨立研發空間。事實證明,這更有利于發揮學生自主創新思維。
第二,充分發揮導師的引領作用。雙導師作為創新培養體系的特征體現,在導師和研究生之間建立一種新型的“導學”關系,導師即要當好向導,引領學生朝著正確的方向前行,使學生在探索創新的路上不至于迷茫;導師又要當好伴侶,從思想層面上陪伴著學生,使學生在攀登科學高峰的進程中不感到寂寞和孤單。目前儀器儀表專業聘請校內導師12人、企業兼職導師5人,采取兩種選配方式:其一是由校內教授擔任主導師,企業高級工程師為副導師;其二是由企業教授級高級工程師主導師,校內年輕的副教授擔任副導師。無論哪種方式,主導師都要負責培養計劃的制訂并提供論文研究課題,副導師配合主導師完成對研究生的指導任務。雙導師配備原則主要考慮主副導師是否有深入合作研究的背景,是否能夠真正形成理論研究與實踐開發兩者優勢互補。除此之外,有計劃地引進和培養青年后備人才,將青年博士列入后備導師團隊,形成導師梯隊。近五年本學科引進博士5人,在職培養博士7人,在讀博士12人,這些對于強化導師隊伍建設至關重要。
第三,加強平臺基礎建設,充分利用各級各類平臺為研究生研究課題和創新實驗提供實驗條件。目前儀器儀表專業主要依托油氣田控制與動態監測黑龍江省重點實驗室和黑龍江省高校校企共建測試計量技術及儀器儀表工程研發中心,并與大慶油田測試技術服務分公司共建研究生創新設計培養基地。
第四,依托重大研究課題并結合生產實際精選研究生論文研究項目。校企聯合培養的研究生學位論文課題都是源于國家油氣重大專項、國家自然基金項目、黑龍江省自然基金、石油天然氣總公司計劃項目等課題。其主體研究方向面向油田生產測井及計量儀器儀表的現代傳感器研制。
四、“一個面向、三個結合”,實踐創新能力校企聯合培養機制
為了提高研究生實踐創新能力,建立了校企聯合培養機制。為此采取了一系列的手段與措施,突出體現一個面向、三個結合為特色的校企聯合兩段式教育培養模式。其中,一個面向特指儀器儀表專業研究生論文選題面向油田生產實際;三個結合特指具體研究開發與本專業研究方向密切結合、與高級別科研項目密切結合、與先進實驗裝置密切結合。校企聯合兩段式教育形式上體現為理論學習階段在校內,實踐開發階段在企業。校企聯合兩段式教育的內涵要充分利用儀器儀表工程學科特有優勢,發揮研究生創新培養基地的作用,按高級工程技術人才培養模式,與行業企業深度合作,與油田生產測試及標準計量密切結合的儀器儀表研發課題密切結合,形成儀器儀表工程專業學位研究生的校企聯合共同培養的教育模式。
具體操作上,第一,堅持論文選題與油田生產實際相結合。東北石油大學電子科學學院與大慶油田測試技術服務分公司共建研究生創新設計培養基地,因此,只有選擇面向油田生產實際與儀器儀表工程相結合的課題,才能將研究生真正置于校企聯合培養教育模式之中。第二,研究生要深入導師科研團隊參與高級別項目研究:校企聯合培養模式中雙導師制的具體落實,集中體現在對于研究生的教育培養,而雙導師之間的分工與配合顯得尤為重要。對于研究生而言,必須深入導師科研團隊參與高級別項目研究,才能以更加寬闊的視野面對技術領域高深問題,在實踐中更有效地鍛煉和培養自身的科研開發能力,快速提升思維能力。第三,研究生要深入開發現場親歷創新實踐。只有深入開發現場才能深入了解企業需求,進而才能進一步實踐創新。測試的核心技術是傳感器技術,油田測試領域的傳感器有其鮮明的特色,必須在苛刻的尺寸限制下實現井下各參數的測量,必須適應井下的惡劣環境。因此,只有深入企業了解生產實際,才能有針對性地開展現代傳感技術及儀器研究,以提高測試水平,更好地為油田開發服務。否則,其研究成果將無法與生產實際對接,自然也無法參與創新設計。
通過三年儀器儀表工程專業碩士研究生校企聯合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結合自身的辦學條件及合作企業的生產實際,尋求出一條有效路徑,從而進一步明確了培養目標;構建了一套科學的課程體系;明確了以研究生為主體、導師為引領、平臺為基礎、項目為依托“四位一體”的學位論文質量保證體系;突出體現儀器儀表專業研究面向油田生產實際、與本專業研究方向密切結合、與高級別科研項目密切結合、與先進實驗裝置密切結合的提高研究生實踐創新能力手段與措施。盡管因合作企業突出的行業特點和自身的企業文化,致使該校企聯合培養模式更多體現出個性化的特征,但仍有一定的推廣價值。今后,將繼續深入研究和不斷實踐,使得接續研究成果有更加廣泛的應用性。
參考文獻:
[1]高潔,王斌.理工科研究生創新教育的幾點思考[J].教育新觀察,2009,(9).
[2]王鈺,康妮,劉惠琴.清華大學全日制工程碩士培養的探索與實踐[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0,(2).
[3]張莉,柴寶芬.美國研究生培養模式解讀[J].現代教育科學,2010,(1).
收稿日期:2013-10-05
0.引言
沉積有機質的演化是一個非常漫長而復雜的物理化學過程,這個過程受控于許多因素包括有機質本身性質。沉積有機質在一定地溫、壓力以及微生物作用下可形成對人類文明發展有巨大幫助的化石能源——煤、石油、天然氣。隨著資源的日益緊缺,深入認識有機質的演化過程對于指導我們尋找化石能源有重要意義。
1. 認識有機質的演化過程的重要意義
在沉積盆地中,原始的沉積有機質伴隨其它礦物質沉積后,隨埋藏深度的逐漸增加,地溫不斷上升,在缺氧的還原條件下,有機質發生一系列復雜的物理化學變化。由于地質因素以及有機質的自身性質的差異,發生的物理化學反應類型和產物不同,且具有較大的差異。為表示在溫度作用下有機質的熱演化程度,我們常用的指標是鏡質組反射率。隨著鏡質體演化程度的增高,反射光能力增強。科技論文。針對分散有機質的演化特點,根據有機質鏡質體反射率的大小,一般將有機質的演化劃分為四個階段:未成熟階段、成熟階段、高成熟階段、過成熟階段。在不同的階段,油氣生成的機理和產物類型都有區別。科技論文。未成熟階段即鏡質組反射率小于0.5%,此時生成的化學物質主要是一些生物成因的氣體,其中以甲烷含量為主,干酪根呈黃色,對應的煤階為泥炭——褐煤,這一時期的沉積有機質主要受壓實作用的影響,孔隙水分被大量排出,發生一些化學物質分解和聚合。在這個階段會有少量的液態烴生成,從化學成分上看,這些液態烴中相對分子質量較高的正烷烴在C22——C34范圍內有明顯的奇數碳優勢;芳香烴也是以相對分子質量高的化合物為主。成熟階段又稱為熱降解生油階段,鏡質組反射率在0.5%——1.2%,干酪根為暗褐色,這一階段生成的有機產物主要是石油,不過在鏡質組介于0.5%——0.7%之間時,生成的石油以低成熟度石油為主,它們會與一些未熟油混合,形成所謂的未熟油——低熟油。科技論文。這個階段粘土礦物可作為降低干酪根降解反應活化能的催化劑,尤其是蒙皂石。它可以是有機質組分在顆粒表面富集,并依據物質吸附性能的差異進行重新分布,這一過程可以降低有機質的成熟溫度。高成熟階段即熱裂解生濕氣階段,此時處于高成熟階段的有機質,鏡質組反射率介于1.2%——2.0%,干酪根顏色為深褐色,生烴機理為熱裂解作用,對應的煤階為焦煤——瘦煤——貧煤,該階段地溫是超過多數烴類的臨界溫度,主要反應時大量C—C鏈的斷裂,包括環烷烴的開環和破裂。一些相對分子質量較高的正烷烴含量漸漸趨于零,而相對分子質量較低的烷烴數量劇增。原油裂解氣的生成時間要晚于干酪根降解氣的生成時間。進入高成熟階段后,在鏡質組反射率低于1.6%時,生成的氣體以干酪根降解氣為主,而鏡質組反射率大于1.6%之后,大量的原油發生裂解,產生裂解氣。雖然原油裂解發生的時間較晚,但是生氣量遠遠高于干酪根降解生氣的量。過成熟階段即深部高溫生氣階段,鏡質組反射率大于2.0%,干酪根顏色為黑色,生烴機理以熱裂解為主,對應的煤階為半無煙煤——無煙煤,主要產干氣。在該階段干酪根的殘渣釋放出甲烷后進一步縮聚,H和C的原子比會接近生成甲烷的最低限度。幾乎所有的有機質在這個階段的熱演化中形成最終的產物——干氣甲烷和碳瀝青或石墨,也就是說先期形成的一些液態烴類最后形成了氣體與固體。在干酪根的熱演化過程中,生油還是生氣取決于干酪根的種類。I型干酪根和II1型的干酪根在熱降解作用中以生油為主,天然氣的生成量較少,而II2型與III型的干酪根則以生氣為主。在煤層中積聚的III型干酪根可以形成所謂的煤層氣,不過在中國的吐哈盆地中,煤層中賦存的II2型與III型的干酪根經過熱演化形成了液態烴,即煤成油,而且聚集形成了規模較大的油田。關于這點,事實上煤中若含有較多的富氫顯微組分就會具有一定生成液態烴的能力。煤或煤系有機質的生烴機理與干酪根生烴機理無本質上區別。只要煤中富氫顯微組分的含量占總有機質的5%——10%以上,就可以形成達到一定工業規模的油。
2.結束語
有機質演化的四個階段代表了有機質從沉積開始一直到演化終極的全過程,有些盆地中的有機質演化到某一階段可能由于地質因素的變化而停止。從演化的歷史來看,隨著地溫和埋藏深度的增加,演化階段在不斷提高。在一些古老地層中的有機質可能大多已向天然氣或瀝青轉變。因此在有機質處于高成熟或者過成熟階段的盆地中找到石油的可能性就不太大而極有可能找到天然氣資源。由于不同沉積盆地地質環境和演化歷史的各異性,油氣生成過程以及煤化過程可能具有較大的差異。這些過程本身都是非常復雜的,各異性又增加了研究它們的難度。自二戰以來,許多特大油田、氣田和煤田被接連發現,這極大地促進了社會發展,然而到今天能源問題已越來越嚴重,尋找未發現能源的緊迫性日益增加,勘探難度也在提高,這就需要我們進行大量的科學研究和理論創新。地球化學知識及手段是尋找能源的一個重要支撐。相關領域的工作需要油氣地球化學家、煤巖學家以及廣大的地質工作者密切配合,相信取得的一些成果將會對資源勘探提供重要理論支持和科技保障。
【參考文獻】
[1]傅雪海,秦勇,韋重韜.煤層氣地質學.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2009.
[2] (蘇)熱姆楚日尼科夫,Ю.А.,金茲布爾格,А.И.煤巖學原理.科學出版社,1965.
[3] 盧雙舫, 張敏主.油氣地球化學.石油工業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