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2-21 17:33:28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化學新課程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新課標要求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這就要求學生能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在交流、合作與探索中形成知識。因此,學生的意見應被贊揚與肯定,教學氣氛應該是活躍與民主的,但與此同時,教師卻又走向了另一誤區,不敢過多的講解與引導,擔心這樣就不是素質教育了,擔心這樣就不能很好的體現新課程的思想。但是我認為,在新課程的環境下教學,教師的地位更重要,對教師的要求更高。教師必須實時而恰當的對學生進行引導與啟發,以新教材為基本的探究素材,以學生的自學討論為基本方法,聯系周圍世界以及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為學生搭建學習、探究、質疑、交流的平臺,師生互動。這就無疑要求教師要有淵博的知識,對新課程要有深刻的認識,所以,新課程對教師的要求更高,教師的主導作用顯得更重要。
二、新課程重視化學知識與生活的聯系,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能親身體驗到化學知識對于生活以及社會的重要性
新課程非常重視化學知識與生活的聯系,從學生熟悉的生活中的一些現象入手,使學生感受到化學知識與生活的緊密聯系,增強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例如,在學習食品中的有機營養素時,介紹了糖類、脂肪、蛋白質、維生素的作用;學習了葡萄糖的鑒定,使學生知道了如何檢測尿糖;學習燃料時,給學生介紹用陳化糧制造乙醇,生產乙醇汽油,用地溝油生產生物柴油;學習溶液的酸堿性時,讓學生用pH試紙測定醋、礦泉水、肥皂水等溶液的pH來判斷溶液的酸堿性;學習碘鹽時,給學生介紹如何鑒定食鹽是否為加碘鹽;使學生體會到生活離不開化學,化學與生活有緊密的聯系。
三、新課程實驗突出探究性,重視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本特征的科學,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體現這一特征,并將其作為化學教學的主要手段。和老教材相比,新教材把一些過去的演示實驗改為一邊實驗一邊講;將驗證性的實驗改為探究性的實驗,使學生的理論能與實踐相結合。例如,在講銅的性質探究時,通過對銅受熱時變黑的現象,做出了各種假設,然后一一的用實驗來驗證這些假設,去偽存真,使學生一步一步地接近真理,認識本質。類似的實驗有很多,舊教材的實驗突出了驗證性,不能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學習知識的過程是一個被動接受的過程,因此,新教材中的實驗,突出了實驗的探究性,使學生以探究活動為主要的學習形式。學生親自操作,邊實驗邊觀察,在實際操作中進行分析和思考,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探究思想,體現了新教材的教學理念。
四、新課程重視環境保護的教育,重視學生環保意識的形成
正如新課程實驗區一位教師所說:“原來的方法已經習慣了,習慣了的東西要打破,對誰都是一種挑戰,都不是一件輕松的事。”目前,從多個層面來認識課程的理念被越來越多的學者接受。既然課程存在不同的層次,那么評價課程時只針對某一層次而忽略其他層次,則將扭曲課程的真實面目。所以從理論上講,我們應該對每一層次的課程都進行評價。即課程評價的對象包括課程政策、課程方案、課程計劃、課程目標、課程標準、教材、教師、學生、教育行政人員等。而實際上,對課程目標體系、課程計劃、課程標準和課程政策等的評價由受過專門培訓的評價人員借助專門的評價方法和技術來進行。與化學教師息息相關的課程評價對象則是學生、化學教師、化學教材、化學課程教學資源、化學課堂教學過程、教育管理人員等。
1學生
學生是新課程的接受者,也是新課程的參與者,對于學生行為變化的判斷可以作為衡量課程優劣的重要標準。學生是范圍最大的課程實施的直接參與者,人數眾多,所以學生是課程評價中最為重要也最為復雜的一部分。我們在對學生實施評價時要廣泛收集他們對于課程發展的意見,判斷學生對于所實施課程的態度,以促進課程更完善的發展。
2教師
眾所周知,化學新課程是否能順利實施,教師是關鍵。教師的教育觀念、教學方法、科研能力是否隨著課程改革的推進而有所改變,新課程是否促進了教師的專業發展,這些都要對教師進行評價。當然,中學化學教師直接參與了化學課程的實施,他們了解化學課程實施的各個環節與細節,同時在教育教學方面有著豐富的經驗。因此,從教師那里可以收集到更多的有關學生、化學課程標準、化學教材、教學方法和課程資源等評價對象的信息。此外,教師還可能對課程的教育價值與社會影響提出客觀中肯的意見。在我國,處于教學第一線的中學化學教師參與課程標準和化學教材編寫的機會很少,但他們提出的意見對于課程計劃和化學課程標準的修訂,化學教材的重新編制,教學資源的開發利用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所以說教師不僅是課程的實施者,也是課程建設的主要參與者,是課程評價中的主要對象之一。
3化學教材
化學教材是化學課程的重要因素,它以文字形式具體呈現化學課程內容、教學順序以及課程的邏輯結構等。化學教材是化學教學的主要依據,必須反映課程開發者的意圖和課程改革的預期目的。在新課程體系中,每一套教材都有各自的特色,哪套教材更符合化學教學規律,它們的科學性、教學內容的深廣度、教材編排的合理性等都要經過系統的評價后才能被推廣。因此,化學教材也應列為課程評價的對象。
4化學教學過程
化學課程標準所規定的目標是通過具體的化學教學過程來實現的。化學課堂教學質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化學課程實施的效果。以往我們通常以教師的活動來評價課堂教學狀況,從而判斷教師的教學水平。新課程提出,關注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表現也應成為課堂教學評價的主要內容,包括學生在課堂上的師生互動、自主學習、同伴合作中的行為表現、參與情感體驗、思考和探究活動的過程等,即課堂教學評價也應關注學生是怎么學的。從關注教師的“教”到關注學生的“學”,這一視角的轉變反映了評價觀念的轉變,同時對我國現行的課堂教學、教師教學行為及其相關的教學管理等都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和全新的啟示。
1.教師的教育觀念與思想陳舊,忽略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忽視調動全體學生學習化學的積極性、主動性;
2.在指導學生提出和發現問題的教學環節上,準備不足,在引導學生自己發現知識的教學過程中調控不力;
3.不能及時抓住學生的閃光點,幫他們樹立信心,從而提高學習化學的積極性;
4.不給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機會。
二、高中化學“小組合作式學習”具體內容
1.主動性原則
鼓勵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調動自己的一切思維,參與學習活動,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作用是創設問題情景,引發學生展開積極思維。
2.人人參與性原則
學生參與的程度是衡量課堂效率的重要標志,離開了學生的參與,整個過程就變成了老師唱獨角戲的過程,我們必須放棄這種做法。
3.開放性原則
首先,課堂教學的形式是開放的,學生四人一組,自由組合。其次,教學內容是開放的,教師就本節內容創設情景,提出疑問,然后小組討論,使學生自己能提出問題,并討論得到解決方案,最后形成小組成果,集體共享。
4.平等性原則
無論是在班級中還是在小組中,每一名成員都是平等的,都能感到因為有了自己而使集體變得更好,都以自己的小組為榮,都時刻為小組的榮譽而努力。
5.發展性原則
每個學生都是發展變化的,提出的問題都值得大家重視。學生都成為主人翁,都敢于表現自己,使每位同學的個性、能力、思維品質能得到全面發展。
6.合作性原則
每個小組都應是團結合作,靠集體的力量去解決問題,在這個集體里大家互相團結,共同進步。
三、高中化學“小組合作式學習”教學法的課堂模式
1.創設情境,調動學習熱情
從一堂課的引入開始到鞏固練習、總結評價、作業布置的設計,都要充滿奇、趣、新,有針對性,有啟發性或者有研究價值。使課堂的每個階段都成為一幅幅精美的“情境圖畫”,每個問題都成為一顆顆圓潤的珍珠。導入新課,我們力求做到快、新、奇。
快――教師引入的語言簡短明白、易懂,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
新――導入新課要有新意,形式新穎。例如在講“電解質”時,可以先讓學生思考:一個剛剛從沙漠中走出來的人可以飲用海水來解渴嗎?這樣就激發了學生的興趣。
奇――在導入新課時要給學生留下一個問題和懸念,以吸引學生,提高他們的學習的注意力。
2.組內交流與組間交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1)自己體驗
倡導讓學生自主探索,親身體驗,以實事求是的態度認識、質疑和思考。這樣一方面提高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觀察能力、歸納能力和自學能力,形成良好的個性思維品質和化學學習習慣;另一方面,也將親身體驗自然內化,從而穩固地納入知識系統,從而靈活的運用。同時充分享受成功帶來的喜悅,從而增強學生學習的信心。
(2)小組合作交流
學生自己得出的結論,是自己非常自豪的交流成果,在小組交流的過程中,通過互相表達和傾聽,不僅能使自己的想法和思路能更好地表達出來,而且還可以了解他人對問題的不同理解,有利于擺脫以自我為中心的思維傾向,使學生的理解逐步加深。
(3)組間交流總結
解決問題是能力,提出問題更是能力。交流總結是課堂重要的環節,離開了這個環節,課堂的質量提不到一個新的高度,更會使學生無收獲之感或有充滿問題的感覺。這個環節將是一個全班的交流過程,將顯現組與組間的交流與合作,你來問我來答,你不全我補充,你不會還有我,形成的問題及解答的結果全班共同享用。如果有共性的問題,教師不失時機地點撥,解決學生的問題。
(4)效果驗收
最后十分鐘,教師針對本節課的重點內容設計2~3道驗收題,檢驗本節課的學習效果。
A.鐵元素B.油脂C.維生素D.
(4)將酚酞試液滴人碳酸鈉溶液中,發現溶液變成了紅色。由此可得到的信息是( )
A.碳酸鈉是一種堿B.碳酸鈉溶液呈堿性
C.碳酸鈉是一種白色固體
D.
(5)下表記錄了物質X的溶液分別加入到另外三種物質的溶液中產生的現象。則物質X的化學式可能是()
分析解答本題,首先要按題目要求找出正確的選項,然后根據選項所具有的知識特點書寫相應的內容,該題主要考查了元素符號的意義、化學反應的類型、化學與人體健康、酸堿指示劑及酸堿鹽之間的反應等知識,是集化學選擇、書寫于一體的學科內綜合性考題。
答案(1)C;Fe(或Ne、C等);(2)B;NaOH+HCl=NaCl+H20(或CaC03+2HCl=CaCl2+H20+CO2等);(3)A;鋅元素(或糖類、蛋白質);(4)B;使酚酞試液變紅的溶液不一定是堿溶液(或鹽溶液不一定顯中性等);(5)C;H2SO4等。
評析這是07年江西地區的中考題,它打破了以往純粹、單一的選擇題型或填空題型的界限,將二者巧妙的融合在一起,打消了學生選擇題不會可以試著猜的想法,讓學生在真正會選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對相應知識的應用能力,更為全面、準確地考查了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
二、自編試題
例2(2007年內蒙古呼和浩特)根據右圖中所有數據,自編一道有關溶液稀釋的計算題,并進行解答。(計算結果精確到0.l)
解析根據試題情境可以知道:命題者的意圖用98%的濃硫酸配制20%的稀硫酸。
答案示例:配制450 g 20%的稀硫酸溶液,需要98%、密度為l.84 g/cm3的濃硫酸的體積是多少?
解:設需濃硫酸的體積為x
x×l.84 g/cm3?98%=450 g×20%
x=450 g×20%/( l.84 g/cm3?98%)=49.9 cm3
答:濃硫酸的體積為49.9 cm3。(計算結果精確到0.1)
說明(1)以上各題凡涉及化學方程式書寫時,寫錯化學式、未配平、不注明反應條件、沉淀、氣體符號均不得分。
(2)答案包括兩項或兩項以上,缺一項即不得分。
(3)與參考答案不完全一致的其他合理答案均酌情賦分。
點評傳統的考試命題方法一般是教師命題學生做題,學生跟著教師走,隨著新課標的不斷實施,這種“壟斷”形式越來越被打破;給出情景讓學生命題然后求解的題型越來越普遍,它既考查了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和表達能力又很好的考察了學生的數據處理能力,凸現了中考化學命題中的人文精神,達到了“雙贏”的教育目的。
三、改錯題
例3(2007年吉林)下面是小剛計算硝酸銨(NH4NO3)中氮元素質量分數的解題過程。
解NH4NO3中氮元素的質量分數=N的相對原子質量×N的原子數/NH4NO3的相對分子質量 ×100%=14×1/80×100%=17.5%。
答NH4NO3中氮元素的質量分數為17.5%。
小剛計算過程中的錯誤是。
解析NH4NO3中氮元素的質量分數=N的相對原子質量×N的原子數/NH4NO3的相對分子質量 ×100%=14×2/80×100%=35%,本題中氮原子個數為2,而小剛計算時將氮原子個數誤認為1,從而得出錯誤的結果為17.5%。
答案小剛計算過程中的錯誤是:N的原子數弄錯了,應乘以2,而錯乘了1。
點評本題巧妙地將對計算化合物中元素的質量分數的考查,置于相應的問題情境中,讓學生帶著問題去思考,從而很好地考察了學生的糾錯能力和判斷能力。
四、開放型考題
例4(2007年山東威海)實驗室要配制50 g溶質質量分數為20%的硝酸鉀溶液,現有25 g溶質質量分數為40%的硝酸鉀溶液、20 g溶質質量分數為15%的硝酸鉀溶液及足夠多的硝酸鉀晶體和蒸餾水,請選用上述的藥品,設計三種配制方案填入下表
解析在給定的條件下欲配制50 g溶質質量分數為20%的硝酸鉀溶液,可采取以下方法:
(1)用25 g溶質質量分數為40%的硝酸鉀溶液中和水進行配制,即將其稀釋為溶質質量分數為20%的溶液,加入水的質量為:50 g-25 g=25g 。
(2)用硝酸鉀固體和水進行配制需要硝酸鉀固體的質量為:50 g×20%=10g,H2O的質量為:50 g-10g=40g 。
(3)用20 g溶質質量分數為15%的硝酸鉀溶液、硝酸鉀晶體和蒸餾水配制需要硝酸鉀固體的質量為:50 g×20%-20 g×15%=7g,需要水的質量:50 g-20 g-7g=23g 。
答案
方案一25g溶質質量分數40%的硝酸鉀溶液25g水;
方案二10g硝酸鉀和40g水;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生主動學習的催化劑,在課堂上要依照知識的科學性和趣味性,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利用各種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化學是一門包容性很強的學科,教師要教會學生從生活中感受到化學的奇妙,從食鹽、味精、醋等生活用品到學習中用到的紙、橡皮、涂改液,從自然界中的空氣、水、巖石到礦泉水、百事可樂,從穿的衣服到吃的藥物,從古代到現代,從高聳入云的摩天大樓,川流不息的汽車,在原野上奔馳的火車,在藍天上翱翔的飛機,從“神六”、“神七”衛星成功發射,到城鄉人民華麗的衣著服飾,以及三峽工程,西氣東輸,南水北調,綠色奧運等,無不參透著化學的功用,無不體現化學的存在。
另外,富有啟發性的問題更能大大開闊學生的思路.為學生創造性的發揮提供更廣闊的天地。高中化學教師應緊密聯系教學實際,深入鉆研教材,從教材中發掘出有一定思考價值的知識內容,將其設計轉化為問題情境,通過精心設疑,努力優化課堂提問,以觸發學生思維的興奮點,啟動學生思維的激活點,培養學生一題多解,并評價最佳解題方案,進而把評價過程變成提高解題能力、發展高層次思維的過程,進而引發探求的欲望和動機,教師應不斷變換設疑的方式和策略,使這種欲望和動機得以維持和強化。
二、 培養化學實驗探究性學習能力
化學學科的特點是實驗探究。新課程標準指出,以化學實驗為主的多種探究活動,使學生體驗科學研究的過程,激發學習化學的興趣,強化科學探究的意識,促進學習方式的轉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學生在實驗探究中認識知識的發展與形成,體驗學習的方法與過程,培養學生研究意識和技能。探索性實驗教學比驗證實驗有更廣闊的活動空間和思維空間,可以激發和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探索和創新欲望。學生在自己“探索”化學規律的實驗過程中,可以通過動眼觀察、動手操作、動腦思考和動口闡述,鍛煉和培養自己的創新思維。教師要給學生一個親自參與設計、體驗,自由發揮的空間,有助于能力的培養、熱情的激發,并給與適當的指導,不能讓學生漫無邊際地進行實驗。學生遇到問題時教師要給予有效的支持,而不是提供具體實驗結論。教師要激發學生的思維和學習積極性,讓學生自主地解決問題,鼓勵學生在實驗情境中檢驗自己的觀點和對真實的理解。教師可以先先讓學生去查閱有關資料并補充相應的知識,然后與他們一起形成探索方案,開放實驗室,放手讓他們獨立實驗,鼓勵學生自己提出獨到的見解,這樣探索性實驗在不知不覺中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
三、 運用信息技術提高教學效率
化學中的許多概念、原理、微觀粒子的運動及變化過程等內容很抽象,物質的微觀結構看不見、摸不找,僅憑語言和文字的描述,學生仍然難以理解,頭腦中印象不深刻。而現代多媒體技術可以變抽象為形象、變平面為立體、變枯燥為生動、變靜態為動態,化難為易、生動直觀。例如如電子云、化學鍵、晶體結構、有機物分子空間結構、電解池原理等這些概念,可以通過多媒體技術給同學們更直觀的理解。這樣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優化了教學過程,提高了課堂效率。例如:在講述二氧化碳的教學內容時,上課開始先播放一段二氧化碳在生活中的應用以及重要性,使學生對它們又有了新的認識,渴望知道它們是如何制取的,還有哪些性質,有自己想試一試的沖動,給新授知識創設了一個良好的心里氛圍。另外,利用多媒體模擬演示實驗,可以彌補一些危險、安全性差、耗時長、難度較大、普通方法不易實現以及易造成環境污染的演示實驗的缺陷,增強實驗的可見度,又形象地顯示變化的動態過程,增強演示實驗的效果。如NaHCO3、Na2CO3與鹽酸反應速率的比較實驗,實物實驗時難以做到同時進行,且生成氣體的量也觀察不到,而采用Flas演示,可使學生看得十分清楚。而對實驗時會產生有毒有害物質造成環境污染有損師生健康的演示實驗,采用多媒體課件演示可以達到實物演示同樣的效果,且不會造成環境污染。例如紅磷與白鱗著火點比較的演示實驗,雖然操作簡單、現象明顯,但實驗時產生大量的有毒有害的P2O5污染環境,損害師生健康。用Flas演示演示可以避免這一問題。應用信息技術的重要意義在于充分而恰當應用它增強教學的有效性,協調教學系統中教師、學生、教育內容和教學媒體等教學諸元素的作用聯系和相互之間的影響,使整個教學系統保持協調一致,維持整體的過程和結果,產生聚集效應。把信息技術與化學教學進行整合,可以充分地利用現有資源,發揮設備的最大潛力,在有限的物質基礎上,實施高質量和高效率的教育。
將“面向全體學生的化學,面向公民的化學”這一理念落實到化學教學中,就要求化學教學要貼近生活和社會,使學生學習“有用的化學”。
作為化學教學內容重要組成部分的化學實驗,尤其要注意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和社會實際,這一方面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感到化學就在自己的身邊,身邊無處不化學;另一方面也可使學生在知道和理解化學的基礎上能夠清楚所學的知識可用于做什么和怎么做,同時對化學的本質和價值(尤其是化學科學的“兩面性”)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因此,通過化學實驗來解釋和解決日常生活和社會實際問題,對于拓展化學實驗的功能、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和價值。
1、選取學生身邊的化學物質作為實驗藥品
以學生身邊常見的化學物質作為實驗藥品,可以使學生有一種親切感,感到化學并不神秘,就在我們身邊,這有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激發他們進行實驗探究的興趣,如“灼燒葡萄糖、砂糖和面粉”、“蛋殼的性質實驗”、“食用油和洗潔精在水中的分散情況實驗”、“純堿、肥皂水、石灰水、食鹽水、蔗糖水的酸堿性實驗”、“蔗糖溶液的配制實驗”等等。
2、選取生活和社會中的化學現象作為實驗內容
日常生活和社會生活中的很多化學現象,都可以作為化學實驗內容選取的素材,這些素材學生熟悉,內容豐富,易于選取,以這些素材為實驗內容,對于學生注意身邊的化學現象,解釋身邊的化學現象,利用身邊的化學現象更好地學以致用,具有重要作用,如“人體吸入與呼出氣體的比較實驗”、“鐵釘銹蝕實驗”、“食鹽溶液、蔗糖溶液及水的凝固點的測量實驗”、“氫氣流吹肥皂泡實驗”等等。
3、選取與化學有關的社會問題作為實驗內容
化學在給人類帶來巨大福祉的同時,也出現了很多與化學有關的社會問題,這些問題關乎每一位社會成員,當然也應當是作為未來社會公民的學生所關注的內容。因此,選取這些問題為實驗內容,對于學生形成以化學的視角來解釋和解決現實中與化學有關的生活和社會問題,具有重要作用,如“硫在空氣中和氧氣中燃燒及形成酸雨的實驗”、“污水凈化實驗”、“設計實驗,探究農藥、化肥對農作物或水生生物生長的影響”等等。
二、化學實驗的趣味化
化學實驗具有動機功能,可以激發學生的化學學習興趣,這是人們的共識。但是,過分強調“學科中心”的化學課程與化學實驗教學的“學術化”傾向十分明顯。國內外的各種調查顯示,很多中學生對化學學習的興趣正在明顯降低,甚至一些學生放棄了化學學習。導致這一狀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做了化學實驗,是否就一定能夠激發學生的化學學習興趣”的問題引起了人們的思考。因此,如何增加化學實驗的趣味性,成了人們開始關注和研究的一個問題。為此,人們創設了“趣味實驗”、“家庭小試驗”等新的化學實驗形式,并注意總結、梳理已有的一些做法,使趣味實驗系列化。
1、選取趣味實驗
所謂“趣味實驗”,是指以生動、鮮明、新奇的實驗現象來引發學生興趣的一類實驗,按照主要實驗現象的特點,可以將趣味實驗分為“火系列實驗”(如“火山爆發”、“紙炮”、“燒不壞的手帕”、“冰川上的火焰”等)和“水系列實驗”(如“寶瓶”、“化學酒店”、“凈水變色”、“水中火花”等)。
趣味實驗,尤其是火系列實驗要用到一些易燃,易爆藥品。因此,教師要注意選擇一些相對較為簡單,安全的實驗;同時,對所選取的趣味實驗要明確注意安全要求,以避免實驗事故發生。
20世紀60年代以后,國際化學課程改革風起云涌,不少國家和地區在高中化學課程目標、課程內容體系、教學方式、課程評價等方面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研究和實踐,從關注課程的“學術性”向重視課程的“社會性”,從“知識系統”向“多元能力”轉變。在這一系列轉變中科學素養顯得尤為重要,因為科學素養不僅是所受教育程度高低的象征,而且是現代社會中人類普遍文明的標志。
一、科學素養的發展背景
科學素養的具體內容是隨著人們的認識發展而不斷的變化的。最初由美國的Miller J.D.提出,后來《國際課程大全》的作者Klopfer L.E.再次提出。
二、科學素養的含義
科學素養包括科學精神、科學意識、科學方法和科學能力等方面。
科學精神是通過思維等心理活動形成的約束科學活動的價值規范和準則,也包括通常所謂“科學意識”在內。科學精神是在科學實踐中逐步形成的,主要表現為求實務實、開拓創新、崇尚真理,依據科學原理和科學方法辦事;甘于奉獻、不怕困難,等等。
科學意識是通過科學實踐獲得的關于客觀事物及其內在規律的認識;是形成科學觀念、發展智能的基礎和載體。包括有關的概念、事實(命題)、理論、規則等。
科學方法是人們自某種理論支持下,在認識和改造客觀世界的科學活動中形成的有效的規則、方法和手段,是科學活動經驗程序化、規范化的結果,是進行科學研究的有利工具。
科學實踐能力是運用科學知識和技術方法解決實踐問題的能力,包括科學探究能力、技術設計能力、時間操作能力、知識應用能力、成果評價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等。
三、科學素養在中學化學教學中的滲透
1.加強科學精神、人文精神的教育。
我國著名的化學家付鷹先生說:“化學可以給人以知識,化學是可以給人以智慧。”在化學教學中,教師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開展化學是教育培養學生科學精神、人文精神的有效途徑。
例如,在學習稀有氣體時,向學生介紹氬的發展史。1785年,英國科學家亨利?卡文迪許就預言大氣有一種未知的氣體,他在實驗報告中記錄了氧與氮化合為氨的氧化物在溶解在苛性鈉溶液后,最后管內總有一個小氣泡,其體積不超過原體積的1/200。100多年后,英國科學家瑞利用兩種不同的方法制取氮氣,測定出來的氮氣密度并不相同,兩者相差0.0064g/L。瑞利在百思不得其解的情況下,在1892年9月29日在《自然》雜志上公開征求答案,拉姆塞欣然與瑞利合作研究。他們重復了卡文迪許的實驗,最后殘留的未知氣體為原來空氣的1/80。他們通過對未知氣體進行光譜分析,確認它是一種新元素,后來命名為氬。這個事實給人以極大的啟發,一個小小的氣泡里面隱藏著一個化學元素的大家族――零族。它們默默無聞地酣睡了100多年,直到細心過人的瑞利和拉姆塞不放過第三位小數的差異,才把它們從不易察覺的細節中探索出來。這充分體現了科學家誠實的科學態度和精益求精的思維方法,以及科學家們團結協作的精神才使他們會成功。化學史教育能使學生感受到科學家們的人格魅力,化學史是加強科學精神、人文精神教育的好教材。
2.重視科學研究,提倡學習方式的多樣化。
新一輪的課程改革大力提倡“研究性學習”,將其切實貫徹在日常化學課堂教學中尤為重要。我們根據化學的學科特點和普通中學學生的實際情況,在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從“學會”逐步轉向“會學”,注重學生獨立鉆研,著眼于思維和創造力培養的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和創造精神。
例如元素周期律一節,課前要求學生查閱資料,收集1―36元素的原子半徑、主要化合價、單質的熔點等大量數據;課上,通過展示學生收集的材料進行交流、分析,學生不難“發現”元素周期律,而且這種周期性變化并不是指簡單、機械的重復。引起元素性質周期性變化的根源是什么呢?問題一提出,學生積極熱烈地討論起來,在我的點撥指導下,學生明確了元素原子的核外電子周期性變化是引起元素性質周期性變化的根源。學生在實踐、認識、再認識的過程中獲取了知識,培養了能力。
又如,我在乙烯的教學中通過多媒體介紹2002年上海石化四期工程情況引入新課后,提出:乙烯分子式為C2H4與乙烷C2H6相比少了兩個H原子,請大家搭建乙烷、乙烯的分子模型,寫出它們的電子式、結構式、結構簡式,并比較它們結構上的異同點。結果,學生搭建的乙烯分子模型有兩種:一種碳原子之間是雙鍵,另一種碳原子之間是單鍵。學生爭論不定。我請學生利用我提供的藥品、儀器(乙烯氣體、水、溴水、酸性高錳酸鉀、火柴、試管、燒杯等)探究乙烯的性質,然后交流小結乙烯的性質,并說明是怎樣得到結論的。學生發現乙烯使溴水、酸性高錳酸鉀都褪色了,與以知的甲烷的性質不同,從而肯定了乙烯分子原子之間是雙鍵,又合理地解釋了乙烯與溴水、酸性高錳酸鉀的反應,學生理解了雙鍵能發生加成反應、加聚反應的特征。課后作業是乙烯給人類帶來什么。我從作業中看到,學生通過查閱資料,上網檢索,列舉了大量事例,說明乙烯給人類帶來了種種好處,同時也帶來負面影響,如“白色污染”問題,并提出了自己的觀點。
總之,教師應該培養學生善學、好學的品質,面對問題解決過程中莫衷一是的情形時樂此不疲的情懷,從而在知識、能力和情感等諸多方面為中學后教育做好充分的準備;培養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運用知識的能力,讓他們掌握先進而實用的技術,引導他們把今天的學習和明天的工作緊密聯系起來,為今后獨立的生活做好準備。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實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任長松.新課程學習方式的變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3]魏冰.科學素養教育在我國初中化學課程中的歷史演進.化學教育,2004,25(10):14-17.
1.精湛的專業技能。
高中化學教師應注重理性思維,注重科學方法與專業技能方面的研究,注重化學知識綜合技能的鞏固、完善和更新。除了必須具備一般教師所需掌握的一般教學技能外,教師還必須具備嫻熟規范的實驗操作技能,推陳出新的實驗改革技能;加強微型實驗研究,熟悉多媒體教學,積極開辟第二課堂。教師要勇于改革,勇于鉆研,煉就精湛的專業技能,形成獨特的教學風格,從經驗型教師轉為研究型教師。
2.廣博的知識素質。
化學是應用學科,中學化學教學大綱和高考大綱對學生從數學、物理、生物、哲學和心理學等方面的知識與能力也提出了較高要求。高中化學教師要深入理解和熟練運用教育學、心理學、教學法等教育科學理論,根據教育規律,知識的內在規律及學生的年齡特征和心理發展規律進行課堂教學。教師要能用數學、物理等手段解決化學問題。高中化學教師應具備多學科知識素養,完善科學的思維方法,由教書匠向教育家轉化。
3.現代的創新素質。
現代的創新素質體現在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三方面,即應有創造的愿望與激情,有頑強的意志和人格,勇于創造勇于改革和創新教育教學方法。在新課程的實施中,高中化學教師要創造性地使用新教材,對教科書的結構內容作適當調整,合理開發利用課程資源,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等多種途徑進行教學,以更好地符合學生的認識特點和發展需要。教師要積極探究化學課程中的研究性學習內容和策略,要經常反思自己的教學活動,加強教學研究和教改探索,真正成為創造型的高中化學教師。
二、對高中化學教師進行培訓
1.化學學科發展與前沿知識。
本專題培訓內容要求高中化學教師更新化學科學知識及觀念,了解和掌握各個分支學科領域的最新成就進展及應用。教師要結合中學化學教學實際了解現代化學在科學、技術中包含的生態資源、環境、能源、材料、健康等方面的實際應用。
2.化學學科教學方法、教學模式的研究。
本專題培訓,可使教師在現代教育思想、教育技術的基礎上形成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所必須的教育觀念、思想、方法,更深入了解化學的學習過程及認知建構的過程,探討優化的化學課堂教學模式。
3.化學實驗研究與創新。
本專題培訓,可使高中化學教師了解現代化學儀器實驗的原理、各種化學實驗的典型儀器的使用,并能將現代實驗技術應用到中學化學創新實驗中。對中學化學實驗與創新的研究,可培養教師設計新實驗和化學活動實驗的能力。
4.化學學科與教育課題研究方法。
本專題主要培訓內容為學術研究與教育科研的一般原理與方法,化學學科專業課題研究指導;化學學科教育教學課題研究指導;培養科研習慣,進行科研思維、方法的系統訓練。本專題要求高中化學教師熟悉選題立項、確立研究方案,開展課題研究,撰寫論文及課題研究報告等,指導學生研究性學習的方法和策略。
5.計算機基礎應用能力。
本專題主要培訓計算機基礎知識,化學多媒體教學與制作技術。本專題要求高中化學教師學會化學工具軟件的應用、多媒體課件制作,掌握網絡及遠程登錄和教學資料下載的方法與技巧,使計算機多媒體技術更好地輔助教學。
6.化學教育的評價與測量。
高中化學課程評價既要促進全體高中學生在科學素養各個方面的共同發展,又要有利于高中學生的個性發展,積極倡導評價目標多元化和評價方式的多元化,堅持終結性評價與過程評價相結合,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學生自評互評與他人評價相結合,努力將評價貫穿于化學學習的全過程。在培訓中,我們應努力實踐探索紙筆測驗、學習檔案評價和活動表現評價等多種方式的結合、互補,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三、優化學生練習,讓學生走出題海
當人類跨入21世紀之時,知識正在取代資本和能源,成為未來社會最主要的生產要素, 其結果必然是重視教育,重視人才。從20世紀80年代末開始,世界各國紛紛對本國的教育系統作重大改革,“研究性學習”正被國際教育界普遍推崇。研究性學習作為一門全新的課程,立足于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強調一種主動探究式的學習,和現有的學科教學相比有很大的差異:
1.1 以“問題”為載體;注重調查。研究性學習以研究問題為目的,沒有教材和大綱,這給老師和學生留下了更多的創造空間。
1.2 呈開放性態勢,注重實踐。從研究問題的提出,資料的獲得,到研究結果的得出,都突破了原學科教學的封閉狀態,學生走出教室,走出校門,走向社會。
1.3 由學生自己完成,注重能力培養。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生按自己的興趣選擇研究學習的內容,自由組合小組,制定實施計劃,設計方案。直至完成學習任務。
1.4 強調學生的感受和體驗,注重研究過程。可見研究性學習突出的是實踐性、開放性、自主性和過程性。它的出現改變以往教師在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教師不再只是知識的傳授者,他將同時成為學習者、組織者、協作者、參與者、研究者、指導者、促進者。
2.教師的角色將發生哪些改變
由傳授者轉化為促進者
由管理者轉化為引導者
由居高臨下轉向“平等中的首席”
我國長期以來形成的傳統師生關系,實際上是一種不平等的關系,教師不僅是教學過程的控制者、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教學內容的制定者和學生學習成績的評判者,而且是絕對的權威。多年來,教師已經習慣了根據自己的設計思路進行教學,他們總是千方百計地將學生雖不大規范、但卻完全正確、甚至是有創造的見地,按自己的要求“格式化”。面對新教材,我們的化學教師再也不是昔日知識的主宰者了,因為新教材決不是讓教師唱獨角戲的劇本。
一位教師在課程改革實驗體會中寫到:“最近幾年我們一直在探索素質教育問題,而素質教育在我們的學科的突破口到底在哪兒?課程改革從目標上為教師提供了具體做法和指導,教師僅讓學生掌握基本技能,還要注重學習的過程和方法,并形成良好的情感態度與正確的價值觀,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變重結果為重過程,變重教知識為教方法,變重知識的掌握為重學生良好的情感體驗,變重學習成績為重學生的發展。”這位教師的體會較為典型地反映了教師的思想轉變過程,這些“變”的背后說明了什么呢?不言而喻,恰恰就是教師角色的轉變。通過課程改革實驗,廣大教師充分認識到,教師就是要由原來化學知識的代言人、教學內容的傳遞者、知識生產線的操作工變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教師的角傾變,為課程改革實驗的順利實施鋪平了道路。
新課程強調,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和參與者,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交往意味著人人參與,意味著平等對話,教師將由居高臨下的權威轉向“平等中的首席”。在新課程中,意義上的教師教和學生學,將不斷讓位于師生互教互學,彼此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教學過程不只是忠實地執行深程計劃(方案)的過程,而且是師生共同開發課程、豐富課程的過程,課程變成二種動態的、發展的,教學真正成為師生富有個性化的創造過程。過去,教師偏重知識的完整性和系統性,重理論輕實踐,從而導致教師在教學中把精力放在了知識的傳授上。而教材拋棄傳統教材的弊端,更注重知識的應用性,在知識傳授上重視以“觀察與思考”、“活動與探究”、“交流與討論”等形式出現,強調了學生主體性。注重了實踐和創新,以學生的發展為本,教師的工作重心也發生了轉變。
二、通過與學生交流不斷完善教學
教師在課后可以通過與學生的交流,及時了解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教師同時要及時改進與完善,通過教學效果.在教學過程中常常存在的疑問,不管是一個初出茅廬的年輕教師還是一個經驗豐富的老教師,雖然不是每節課每個學生,都存在疑問,但確實有課堂上沒有及時得到解決的問題存在.一旦產生了疑問,教師就要把從學生那里反映出來的問題,仔細研究,才有利于今后的教學和復習;教師對教材中的問題,并非都理解得十分透徹明白,尤其對年輕教師而言,對某些問題的理解,有時甚至是似是而非.通過課堂教學,自己可能會感覺到這些問題.教師應把問題記錄下來,課后加以深入思考;或向老教師討教,使之明白透徹.此外,教師還應對自己在教學過程中的重點難點、教學方法、教學過程、板書等方面的設計安排是否合理進行反思和評價.新課程標準的理念已經體現在教材中.僅僅使用新課標教材,但理念卻沒有進入自己的教學行為中,未必能保證每個化學教師都能按照課標要求實施教學.在化學教學中,到底有沒有體現新課程標準的教學精神,還存在什么問題?化學教師怎樣進行自我評價?目前,已有一些文獻對教學評價的各種形式進行了不同角度的研究,其中也包括教師的自我評價思路,有的比較詳細、有的比較簡略,各有長處,在此不再評論.有人用測試表的形式對教師的自我評價研究做了一些工作,在此基礎上,結合我們的教學實際以及教學要求,提出初中化學教師課堂教學自我評價和反思的形式.讓評價的公正性得到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