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23 10:22:12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1.專業教學計劃改革與相關措施的制定
產品設計專業方向教學體系的實施必須先整合現有課程內容,將相互關聯課程內容合并,基礎課程壓縮在第一和第二個學年中,從而建立本專業方向的基礎平臺。
2.專業教學大綱的修訂
教學大綱作為專業教學的指導性文件,在教學方面應以實際案例教學與設計競賽教學貫穿始終,同時將設計競賽引入教學,作為課程的主要內容。主要以在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背景下的實際課題作為產品設計的實踐內容。
3.實踐工作室教學管理模式
實踐工作室教學管理模式以開放型為主,是提高產品設計水平的重要環節,教學與社會實踐聯系,在教學過程中,將產學研與課程教學融為一體,將教學環境與企業環境完全對接,建立具有企業運行模式又與專業教學緊密結合的環境。
二、文化創意產業基地的建設
依據吉林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建設文化大省和文化強省的發展戰略目標,緊緊抓住文化產業發展的特點,充分利用我省各種文化和經濟資源的優勢,優化全省各類文化創意產業資源的布局和配置,試圖構建適應吉林省經濟、社會、文化發展特點的文化創意產業體系。同時,制定和完善相關配套措施,保障我省文化創意產業藝術設計人才教育又好又快發展,不斷提高設計創意產業對相關行業的聚合關聯效應,培養民辦高校產品設計人才,使吉林省的文化創意產業真正成為拉動我省經濟發展和實現文化繁榮的支柱產業。將帶有歷史性產業建筑更新設計改造成集產、學、研為一體的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和設計創意產業人才培養基地。
前言
金融危機早已像瘟疫一樣在全球蔓延開來,在全球金融環境一片混亂的情況下,中國在應對這一次金融危機的挑戰的時候,卻在一些行業看到了希望和機遇,文化創意產業就是其中之一。發達國家的發展經驗證明,當人均GDP在1000-5000美元時,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是制造業、加工和傳統服務業;當人均GDP在5000-10000美元之間,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在科技創新、創意產業、高科技產業和服務業產業。中國的長三角地區的經濟發展,已經完全可以滿足這類要求。所以在這樣混亂的時候文化創意產業反而顯示出了自己的光輝,展現出了朝陽產業的魅力。
一、現階段中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背景
(一)國際經濟發展現狀
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爆發,逐步演變為金融危機并向國外擴散。特別是2008年9月份以來,國際金融形勢急劇變化,迅速演變成自上世紀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國際金融危機。全球各國包括文化創意產業在內的各個行業都受到了相應的沖擊,主要體變現在:
金融機構面臨嚴重的信用危機和經營危機。無論是美國還是世界其他國家都未幸免,金融市場呈一片混亂。美國五大投資銀行破產,特別是具有150年歷史的雷曼兄弟投資公司的破產,使得世界各國銀行和投資人損失巨大。部分國家財政危機,國家經濟瀕臨破產。金融危機發生后,冰島、波蘭、匈牙利、烏克蘭、阿根廷和巴基斯坦等國家經濟瀕臨破產;為了應對此次金融危機,各國政府不得不為銀行大量注資或收歸國有,但仍然難以避免大批金融機構倒閉和經濟衰退。
世界經濟將步入較長時間的衰退。由于世界經濟一體化,世界經濟必然面臨一輪較長時間的衰退。其主要體現在:訂單與消費的急劇下降,使眾多企業經營困難。通用等大企業的倒閉或減產。金融業、制造業、建筑業就業人數的下降;世界失業人數的激增,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和國際勞工組織預測,2009年全球失業人數將達到創記錄的2.1億。除此之外,世界各國股市連連暴跌,大多下跌幅度在40-70%之間,給世界各國投資者帶來約30萬億美元的損失。
但是根據過去的經驗來看,在經濟危機時引起的人們的信心不足和精神上的空虛與不滿往往增加了人們對文化創意產品的需求量,有時更形成短時間的井噴。
(二)金融危機下中國經濟發展現狀
全球金融危機給我國經濟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沖擊,負面影響超出了原來的預期。
1.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在國際金融危機快速蔓延和世界經濟增長明顯減速的影響下,我國經濟下行風險比預想的要嚴重,據國家統計局初步核算,2008年國內生產總值比上年增長9.0%,為2003年以來最低水平。
2.對投資的影響。受金融的牽制,固定資產投資增速持續下滑。面對當前存在的諸多不確定因素和潛在風險的經濟形勢,企業對經濟增長信心普遍不足,加上國際金融市場流動性明顯不足和國內銀行放貸更趨謹慎等因素,企業投資的意愿和能力。
3.對進出口貿易的影響。我國經濟對外依存度相當高,進出口總額已相當于GDP的2/3左右,其中美國、歐盟、日本等發達國家和新興經濟體是我國的主要出口對象。這次金融危機使這些國家經濟走向衰退或增速放緩,從而對外需求降低,進口萎縮。2008年11月份我國外貿進出口形勢急轉直下,是自2001年10月份以來首次出現負增長。出口方面,11月出口增速由上個月增長19.1%逆轉為下降2.2%;進口增速由上個月增長15.5%逆轉為下降17.9%。
4.對消費的影響。由于國內外經濟環境不景氣、股市低迷、企業效益下滑、失業增加等因素,降低了居民收入預期,消費增速開始放緩,一些消費熱點明顯降溫,消費者信心逐漸下降。1~11月,全國商品房銷售呈現負增長態勢,商品房銷售額和銷售面積累計增幅分別下降18.3%和19.2%,住房消費處于2000年以來最為低迷的時期。
5.對工業生產的影響。全國工業生產增速迅速回落,對沿海地區影響時間早,對中西部地區影響速度快。下半年以來,東部地區規模以上工業增速連續6個月下滑,平均每個月回落1.3個百分點;而中西部四季度才出現明顯回落,平均每個月下滑3.5%和2.8%。
6.對主要行業和企業的影響。2008年下半年以來,受產業聯動傳染機制影響,受金融危機影響的領域由外向型行業正在向內向型行業擴散,多數工業行業的生產增速開始放緩,特別是一些產能過剩行業受到的沖擊更大。1~11月份,電力、石化、冶金、有色、建材、機械、電子、紡織、輕工、醫藥和煙草等11個大類的工業行業增加值增速均低于上年同期。從企業層面來看,受國際國內需求萎縮、原材料市場價格大幅下降等因素影響,部分企業經營困難。不少企業訂單明顯減少,庫存大幅增加,資金嚴重短缺,一些企業不得不限產半停產或停產。
2008年下半年開始,由于上述情況的發生,文化創意產業方面的資金鏈條呈現出了不同程度的斷鏈現象,資金的缺乏使許多在進行的項目無法繼續;文化創意產品的出口受阻,海外市場減少;消費者對文化創意產品的消費能力明顯減弱,導致該行業呈現短期的低迷。而隨著金融危機的繼續,經濟的持續低迷使人們對未來的信心不足,反而引發人們對精神文化產品的渴求,促使文化創意產業在這一時期又突發出無限的潛力,市場需求量的大增,吸引了眾多的投資者,使該行業有更加充足的資金進入,出現良好發展的態勢。
二、金融危機下中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情況和問題
(一)中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情況
2005年就有統計顯示,全世界文化創意產業經濟每天創造著220億美元的產值,并以5%的速度遞增,占全球GDP總量超過7%。因此,文化創意產業被冠上“朝陽產業”或者“黃金產業”的稱號,各國政府都鼎力支持著國家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使該產業的發展乘風破浪。我國各地區都出臺相應的政策以支持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使北京、上海、深圳、廣州、重慶、杭州、長沙、成都等地的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尤為迅速。例如上海創意產業中心于2005年初正式掛牌運作,上海市政府出臺了十一五期間創意產業發展重點指南。上海改造利用了100余處老廠房、倉庫,形成了獨特的創意產業園區,如昌平路新型廣告動漫影視圖片生產基地、共和新路上海工業設計園、楊浦區濱江創意產業園等。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舉辦,為該市創造了良好的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契機。根據上海統計局的預測,文化創意產業將是十一五期間上海經濟發展的重點,占GDP得比重也將增加到10%以上,爭取用20年時間建成全球最有影響力的創意產業中心之一。而北京為迎接2008年奧運會,早已大力推進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每年撥出5億的專項資金,支持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包括對北京數字娛樂產業示范基地北京798藝術區、北京潘家園古玩藝術品交易園區、北京宋莊原創藝術與卡通產業集聚區和中關村軟件園區的支持。
與全球金融環境的一片看跌的形式相反,我國的文化創意產業帶著逆流而上的力量形成了一股暖流。以北京、上海、深圳三個創意產業發展比較早也比較完善的大城市為例,2008年,北京經濟增長12.3%,創意產業增長19.4%;上海經濟增長13.3%,創意產業增長22.8%;深圳經濟增長15%,創意產業增長25.9%。顯而易見,這三大城市的創意產業增長幅度都遠遠高于其經濟增長幅度.
金融危機反成為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契機。一方面由于金融危機初期的影響,資金鏈斷裂,通常投入到金融、地產、制造的大批資金由于投資風險加大,投資信心不足而轉投到創意無限的文化創意產業當中,加快了創意產業的發展速度同時也加快了其他行業的產業調整。另一方面在金融危機下,低迷的經濟,大企業的倒閉導致大量的裁員,使不安的因素四溢,不穩定、動蕩的社會使人們的內心更加的迷茫不安,這個時候人們需要一個可以宣泄的出口,而創意產業在這時迎合了這個需求。以致文化創意產業在這個時期逆市發展,同時我國在十一五期間就提出了對文化創意產業的重點扶持和重點發展,多個省市都將創意產業作為未來經濟發展的突破口,推進了其的快速發展,以帶動其他相關產業的發展。
(二)中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我國的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還存在許多的不理想和局限性。其呈現的問題主要有:
1.理論研究落后于實踐,許多人對創意產業的內涵、外延、特點及其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等方面認識比較模糊,我國尚未核定文化創意產業的門類。目前對創意產業政策的理論分析仍語焉不詳,政策設計明顯缺乏基礎理論研究的強力支持,使文化創意產業的理論研究明顯落后于實踐,實踐中涌現出來的一系列問題得不到理論的支持,在理論層面無從應對,相關的專業書籍和資料都較為陳舊,跟不上快速發展的該行業的要求。
2.特色不足。我國是多民族國家,各個民族保留著獨特的民族風情,各個地區有豐富的區域文化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近幾年地區政府逐漸重視發掘特色產業,如休閑旅游業,但在產業結合地區特色上,我國仍然發展得不足,例如在黃山景區和在張家界景區買到的旅游紀念品都大同小異,無非是水晶工藝品、玉石、茶葉、中藥材之類,并且相似度極高。這些紀念產品的開發完全沒有將結合當地的人文環境、民族特色、景色風光的特點結合進去,缺乏地方特色和新意,完全不具備紀念意義。這說明目前的創意產業在有效結合民族特色、區域特色方面做的還遠遠不夠。
3.人才缺乏。我國創意產業的人才培養機制有待創新,傳統教育培養的學生基本上追求標準化、規范化、規?;?,相近的思維方式和工作方法直接導致創造性人才的不足,特別是具有高度敏感性和直覺感悟的人才奇缺,人才的素質無法滿足產業需求,尤其是在將文化和科技緊密結合的創作環節,原創能力和核心創意能力亟需提高。這種情況的出現,一方面是因為社會對創意產業人才的培養重視不夠,創意產業還沒形成獨立的人才培養機制,人才大多來源于傳統產業;另一方面是因為我國的文化創意產業起步較晚,許多方面都還處于摸索階段,文化創意產業人才究竟要如何培養還沒有一套成熟的培養方法。雖然全國已經有40多所高校開設了與文化創意產業相關的專業,但是培養方式陳舊,停留在理論層面,缺乏相應的實習基地,當然很難講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更無法適應該行業的變化。美國南加州出了很多的藝術和影視人才,因為它靠近好萊塢,很多的課程直接搬到了好萊塢,許多一線的經驗也就直接傳授給了學生。
4.知識產權保護力度不夠。產權保護是創意產業發展的關鍵因素,而我國在這方面是比較落后的,相關法律法規還不完善,執行力度也不夠。突出的表現是我國產業化水平低和知識產權的保護還不盡人意,知識產權保護不力不夠,各種盜版產品泛濫,很容易對創意產品的創造者造成傷害,從而損害產業的發展例如像2008年大熱的動畫片《喜洋洋與灰太狼》,雖然有官方授權的衍生產品制造商,但是市場上喜洋洋的盜版衍生產品隨處可見;早在上海世博會開幕前半年,上海的市中心、地鐵站通道等人口流動大的地方就已經出現販賣假冒的世博吉祥物“海寶”的攤販。這些情況不僅對相關企業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對國家形象的樹立也是不利的。
5.文化創意產業的園區建設低端化傾向明顯、區域合作層次較低,完整產業鏈尚未形成。近幾年,全國各地的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建設方興未艾,對文化創意產業的集聚發揮了一定的作用。但是,由于缺乏統一的科學規劃和完善的配套服務體系,不少文化創意產業園區中的創意企業規模小、原創能力不足、核心競爭力弱、經營模式亟須創新,導致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建設背離了創意的核心而重回產業低端,完整的產業鏈尚未形成。在地域合作方面,以珠三角地區為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呈各自為戰的分割狀態,未能形成有效的合作聯動機制與粵港澳的合作更是停留在較低層次。此外,創意產業雖與高科技行業(如動漫、軟件等)互動較多,但是向傳統產業的滲透不足,自身的產業鏈未能得到有效整合和延伸,影響了文化創意產業的深度開發和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品牌塑造。
三、發達國家的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經驗
“文化創意產業”通常包括廣告、建筑藝術、藝術和古董市場、手工藝品、時尚設計、電影與錄像、交互式互動軟件、音樂、表演藝術、出版業、軟件及計算機服務、電視和廣播等等。文化創意產業的知識密集型、高附加值、技術整合性,對于增強城市文化競爭力、提升產業發展水平、優化產業結構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目前,全球每天自創意經濟創造的產值是220億美元,并以5%的速度遞增。在一些國家增長得更快,美國為14%(1996年開始,美國文化創意產業增長率已超過其他所有傳統產業,成為美國最大宗的出口產品來源),英國為12%(文化創意產業增加值占經濟總量的9%)。
許多國家很早就注意到了文化創意產業的價值和活力,投入和發展文化創意產業,而他們的發展經驗正是我們所需要的
(一)英國經驗
英國是最早提出創意產業的定義和內容的國家,也是第一個政策性推動創意產業的國家,創意是人類的高級思維,更需要高端的政府服務。所以英國成功的要訣即是運用政策扶持文化創意產業。1997年5月布萊爾出任英國首相,第一件事就是成立英國創意產業領導小組,把推廣文化創意產業作為拯救英國經濟困境的有效辦法。創意產業的推動政策主要包括:創意出口推廣、教育及技能培訓、協助企業融資、稅務和規章監管、保護智慧財產和地方推動自等6項,是目前國際上產業架構最完整的文化產業政策。同時強化財政、金融調控,為創意企業提供強有力的資金支持,英國政府協同金融界和有潛力的民間投資者為它們提供資助,逐步建立強大的創意工業財務支持系統。以獎勵投資、建立風險基金、提供貸款及區域財務論壇等方式作為對文化創意產業的財務支持。例如英國科學、技術及藝術基金會為具有創新能力的個人從業者提供發展資金;政府的小型公司貸款保證計劃為蘇格蘭企業連續5年提供2500萬英鎊作為創意種子基金。正因有這樣良好的扶持政策,才使英國從1997年以來文化創意產業年均增長9%,大大超過傳統工業2.8%的增長率,是其他產業的3倍。2002年文化創意產業增加值達809億英鎊,占經濟總量的9%,顯示英國經濟從制造型向創意服務型的轉變,英國成為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大創意產品生產國。
(二)美國經驗
美國文化創意產業最為發達的國家,文化創意產業產值占GDP的5.24%;創造就業800萬個,接近全國總就業人數的6%。在1977-1997年間,版權產業的國內生產總值平均年增長率達到6.3%,而同期美國國民生產總值年增長率為2.7%。在1977-1997年間,版權產業的國內生產總值平均年增長率達到6.3%,而同期美國國民生產總值年增長率為2.7%。在這20年間,美國版權產業就業人口翻了一番,達到380萬人,占美國就業人口總數的2.9%平均年增長率達到4.8%,而同期美國經濟就業人口平均年增長率為1.6%。1997年美國版權產業從國外銷售和出口中創利668.5億美元,超過了包括農業、汽車、汽車配件和飛機制造在內的所有主要產業?!?001年,美國的版權產業為國民經濟貢獻了5,351億美元左右,占國內總產值的5.24%。自20世紀30年代以來,美國已遭遇了多次經濟危機。盡管每一次經濟危機所處的時代、產生的根源、波及的范圍、帶來的影響各不相同,但美國文化產業卻愈挫愈勇,以百老匯和好萊塢為代表的文化產業往往成為蕭條時期的經濟增長點。
從20世紀30年代席卷全球的經濟危機結果來看,美國的文化產業和文化企業不僅沒有受到沖擊,反而逆勢而上,獲得了更大的發展空間和更快的發展速度,像美國迪士尼、蘭登書屋和美國的電影工業等,均是在那個時期發展壯大起來的。由此帶來了大量的就業機會,有力地拉動了經濟增長。
美國在文化創意產業方面的成功主要歸功于兩方面:
一方面是美國高度重視對創意產業的基礎設施建設和科技投入,科技含量高已成為美國創意產業的一大特征。以影視業為例,每一項可能對影視產業的創制與傳播產生影響的科技成果,幾乎都會同步運用于電影電視之中。在大眾傳媒領域,如印刷復制、錄音錄像、電子排版、網絡傳輸、數字化、地球通訊衛星等高新技術的廣泛應用,使美國創意產業具備了向全世界擴展的“橋梁”和“利器”。在圖書和唱片業,利用互聯網技術開發的網上售書等業務,極大地促進了其銷量的增長。
另一方面美國重視創意園區建設,創建企業孵化器。創意園區是一種介于政府、市場與企業之間的新型社會經濟組織和企業發展平臺,它通過提供一系列企業發展所需要的管理支持和資源網絡,幫助處于初創階段或相對弱小的新創企業,使其能夠獨立運作并健康成長。1956年,美國人喬曼首次提出了孵化器概念,并在紐約成立了第一家企業。從1980年到2001年,美國的船業園區數量從12個迅速發展到900個以上。美國創意產業園區主要有4種形式:政府主辦的園區、私人主辦的園區、學術機構主辦的園區、公私合營的園區。這些園區層次分明,分工明確。目前美國很多創業園區集團本身就是新創企業,它們不僅向其他新創企業提供辦公場所和設施,而且還提供更加全面的管理咨詢,包括企業發展和技術開發、市場營銷、競爭研究分析、法律顧問、會計等。這種模式的優點在于通過創業者和風險投資的聯合,將巨額資金與大量具有創意的新創企業結合,同時喜迎了大批優秀的管理人才加盟。
(三)日本經驗
日本在近20年來,幾屆日本政府都把發展資源消耗低、附加值高的文化創意產業作為一項基本國策。日本的創意產業發展有自己的特殊性。首先是有比較成功的市場動力機制日本創意產業的飛速發展得益于市場動力機制的成功解決,如日本在照顧國情因素和吸收西方文明的基礎上創造出了一種物質動力與精神動力并重,獎勵與懲罰、競爭與合作相結合的綜合型的動力機制。同時日本社會所極力提倡的“命運共同體”與“團隊精神”都很自然地使個人之間形成了一種緊密的合作關系。其次是比較嚴密的宏觀經濟計劃。日本政府在宏觀經濟政策上發揮了巨大作用,從而形成了政府主導型的文化創意產業模式。政府宏觀經濟政策的主要功能是制定發展戰略和經濟計劃,經濟計劃對企業起著“指導”、“引導”和“預測”的作用。1996年,日本確定了“文化立國21世紀方案”;1998年的“文化振興基本設想”又提出,要把文化的振興提高到國家最重要的位置;強調對文化進行重點投資,認為對文化的投資是對未來的先行性投資;2003年又制定子“觀光立國戰略”。對振興地區和地方文化,日本政府明確規定:政府應支持地區文化活動,包括重新挖掘、振興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遺產、民間藝術、傳統工藝和祭祀活動等;制訂長期規劃,對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藝術提供全面支持;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聯手舉辦全國規模的文化節。
(四)韓國經驗
韓國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的總體戰略主要有三步。第一步是實行立法保障。以此來明確產業發展方向,規范經營秩序,凝聚國力、民力,確保文化產業高效有序發展。1999年2月,韓國頒布了《文化產業振興基本法》,界定了文化產業的范疇,對政府扶持文化產業的職責范圍、實施手段、運營規則、組織機構、財源籌措及使用方法,均做出具體規定,做到政策落實,有法可依。依據該法,韓國政府1999年至2001年先后制定和實施了《文化產業發展5年計劃》、《21世紀文化產業展望》和《文化產業發展推進計劃》等,對文化產業發展進行戰略規劃和政策引導,針對不同階段出現的問題,適時采取有效的扶持對策。第二步即打開資金瓶頸。資金供給是文化產業發展的“血脈”。韓國根據文化產業發展規律,貫徹“選擇與集中”的原則,對選定的重點扶持對象,從創業到研發、創作、制作和營銷、流通的每個階段,都提供必要的資金扶持。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后,韓國在國家財政全面吃緊的情況下,文化事業預算反而逐年增加:1998年占國家財政預算0.62%,2000年首次突破1%,2001年大幅提高為9.1%。同時動員民間資本,建立官民共同投融資體制,是韓解決文化產業資金的有效辦法。具體做法是運作“文化產業專門投資組合”。韓文化產業振興院在2000年至2001年的兩年里,先后組建17個“投資組合”,融資總額達2073億韓元,其中政府350億韓元,民資1723億韓元。在此基礎上,運作日臻成熟,成功率大幅提高,年融資達1000億韓元以上,為產業發展提供了有力的資金保障。最后一步為稅收優惠激勵。韓國政府根據文化產業發展需要,提高扶持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對從事知識基礎產業的小企業實施減稅優惠。
四、借鑒國際經驗,加快發展我國文化創意產業
無論是工業經濟時代,還是知識經濟時代,文化產業所釋放出來的巨大生產力、推動力和影響力,都超乎了人們的想象?!拔幕洕迸c“經濟文化化”的互動,展示出這一朝陽產業的廣闊前景尤其是在經濟蕭條的背景下,我們透過發達國家的歷史經驗審視文化產業的發展,就發現經濟危機的出現一般都伴隨著文化產業的勃興。我要善于從危機中抓住契機,推動文化產業逆勢而上、加速前進。
宏觀經濟的蕭條期往往是文化產業的機遇期。歷史經驗表明,經濟危機期或蕭條期,往往是文化特別是文化產業發展的機遇期。在這個階段,經濟會出現低增長與高失業,但出于提升競爭能力和獲得精慰藉的需要,教育和文化方面的消費與投入不降反增。同時越是經濟蕭條文藝創作就越有素材、越有靈感、越有創新源泉,正所謂“文章僧命達”、“詩窮而后工”。審視美國、日本和韓國文化產業在經濟危機時的發展,我們可以獲得很多規律性的認識和有益的啟示。美國的經驗表明文化產業是應對金融危機的寶貴財富和精神支柱。
所以我國應該借鑒他國在文化創意產業發展上的經驗,加快發展我國的文化創意產業:
(一)將發展創意產業列入國家創新計劃
科技創新和文化創意是推動經濟持續發展的兩大引擎,它理應成為國家創新戰略中的一個重要內容。為此建議學習英國的經驗有計劃的使用政策扶持文化創意產業,盡快出臺與“科技創新”并駕齊驅的“中國創意產業發展的中長期發展規劃綱要”和近期行動計劃。同時要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并合各種文化資源,通過應用技術的嫁接為各產業的創新服務。
(二)營造寬松寬容的文化氛圍,鼓勵各類創意產業非營利組織的發展
文化創意的繁榮需要寬松寬容的文化氛圍,對各種文化創意,只要無害就應允許其存在。同時創意產業的發展還需要多元文化的交流,中國本就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而多民族必定又孕育出了多樣性的文化,同時東西南北地域的差異性使中國的民族文化和風俗更加的豐富,可以成為文化創意取之不盡的文化資源庫,在此基礎上通過文化的交流可以促進創新,可以為文化創意注入新的活力。另一方面要學習美國的經驗積極發揮社會組織的力量推動創意產業的發展,重點推進包括協會、研究機構、大學等非營利組織的建設,將研究與應用相結合,這有利于資源的有效利用也可以更廣泛地開展國際交流吸取國際經驗。為此建議:盡快成立全國性創意產業協會,整合社會各界力量,協助政府推進創意產業的發展和監管產業的運作有效的將創意產業這樣的朝陽產業引入良好的發展方向。同時建立國家創意產業品牌促進中心,定期舉辦節事活動,設立國家級的創意產業大獎,以吸引和培養文化創意方面的人才,并為創意企業和產品提供信息、展示、推介等公共服務。
(三)制定促進創意產業發展的政策
對于文化創意產業,建議政府學習英國政府的做法為創意企業提供強有力的資金支持并協同金融界和有潛力的民間投資者為它們提供資助,逐步建立強大的創意工業財務支持系統,同時給予一定的財政傾斜,成立專項資金,以獎勵資助、貸款貼息、項目補貼等方式支持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尤其是對公益性文化創意產業相目應當給由于更多的扶持,逐步建立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政策體系。包括:建立創意產業的投資基金,擔?;?鼓勵創新的獎勵計劃和文化創意產品走出去的財政支持政策等;制定支持中小創意企業的發展政策,包括促進投融資與風險分擔的機制、知識產權的保護與運作、加強與創意產業相關的人才培養等;對一些市場化程度高的文化創意企業,可以積極大膽的引進并合理利用外資,鼓勵外商在該領域直接投資;出臺“中國創意產業統計指標體系”的指導性意見,以便各級政府部門在實際操作中能夠規范并有效地落實國家發展創意產業的各項鼓勵政策。
(四)制定針對文化創意產業的用地優惠政策,支持企業發展
對于像文化創意產業這樣低耗能,低碳的產業,應該多方面得政策優惠,特別是在用地方面,為創意產業的發展預留空間。特別是如今土地資源不足的一級城市,尤其要注意發展空間的騰換,應鼓勵城市建成區內的廢舊廠房、倉庫等存量房地資源以廉租等的經營方式吸引文化創意企業的入駐對廢舊資源的再次利用。北京的798是這方面成功的典型,它不僅成功的對廢舊資源再利用,也降低了文化創意類企業的運作成本,同時成為了著名的新型文化區,吸引了大批游客發展了旅游業,達到了一舉三得的資源高效利用開發。
(五)健全相關法律制度,加大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
知識產權保護是創意產業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重要保障,創意產業的易復制性使其相對于傳統產業來說風險更大、成本更高,只有實施比傳統產業更為嚴苛的知識產權保護措施,才能為創意產業營造出良好的外部環境。創意之父霍金斯曾言知識產權(專利、版權、商標、設計)是創意經濟的一種貨幣,知識產權保護在創意產業發展過程中是“中央銀行”,對此,我們應該借鑒韓國的做法,實行全面系統的立法保障,以此來明確產業發展方向,規范經營秩序,凝聚國力、民力,確保文化產業高效有序發展。如果知識產權得不到有效的保護,會損害創新主體的創新動力和再創新的積極性,就如當今的中國歌壇,優秀的原創歌手和歌曲匱乏,優秀的音樂人和歌手都無法以出音樂專輯盈利,全靠走穴掙錢,唱的永遠是那么幾首歌,盜版的泛濫和網絡下載的興起將中國音樂人逼到了絕境,中國音樂市場的衰落時必然的。為了不讓創意產業也重蹈覆轍我們必須將該行業的知識產權保護相關的法律和法規盡早的完善。另一方面要形成一種尊重知識產權和創新成果的社會文化氛圍,創造出一種保護創意產業發展的良好的軟環境,是促進文化創意產業健康、快速發展的根本。
(六)吸引并培養有創造力的人才
目前我國的創意產業發展的瓶頸之一是創意人才的匱乏。全方位、多渠道培養和集聚創意人才是發展創意產業的重要環節。大批量創意人才的教育與培養是我國未來文化創意產業獲得大發展的前提,從近10年來的經驗來看,各國創意產業的發展無不得力于各國創意人才的教育與培養。僅以游戲產業為例,到2003年美國設有游戲專業的大學(學院)有540所,日本有200所大學設有游戲(開發、設計、管理、運營)專業。美國和日本的游戲業一直處于高速發展相互競爭的狀態,與其豐富的人才資源的強大支持分不開。國內創意人才的培養,受到原有教育培訓機制的制約,不能適應飛速發展的需要,為了改變這樣的現狀,應該相應的創造新的培育機制培養大批量創意人才,推動我國創意產業的健康高速的發展。著力培養創意產業的領軍人物,重點吸引一批海外從事創意產業的優秀人才特別是那些既有深厚傳統文化底蘊又有寬闊國際視野的海外留學歸國人才。對于已經在文化創意產業工作崗位上的年輕專才,應營造寬松活躍的工作環境,鼓勵其大膽創新,采取各項激勵措施,獎勵先進,不斷激發其創新熱情。
(七)以舉辦如上海世博會這樣的世界級的會展為契機,推進中國創意城市的建設
世界創意產業的發展已經從產業層面的第一階段發展到創意經濟的第二階段,一些發達的國際大都市已進一步向“創意社會”第三階段發展。我國可以汲取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經驗,推進中國創意城市的建設,在北京、上海、深圳等條件成熟的地區開展“創意示范城區”的試點建設,跳出單純的“創意產業園區”建設的局限,將創意結合在城市規劃、旅游休閑中去,例如成都的合江亭由于其百年好合的美好寓意而成為成都人結婚必到的地方,由此在合江亭前的斑馬線被畫成了粉紅的型心的“愛情斑馬線”,這就靈活的運用創意將人們美好的祝福運用到了交通設施中去。又如深圳的大芬村,由于加工出口油畫而成為世界油畫的生產基地,而大芬人更是借此機會將村內的建筑外墻都畫上了各種彩繪使原本平凡的小村莊成為一個充滿濃郁藝術氣息的藝術村,這就是將創意充分的運用到了城市規劃建設當中去的典型。借鑒這些成功的創意方式實現創意硬軟件的互動,在街區、社區的地理范圍內實現將創意與平凡的生活巧妙的結合,真正的實現創意隨處可見,創意無處不在,展示出中國文化創意的活力,推進我國創意城市的建設。
參考文獻
[1]喻翠玲.英美創意產業發展對中國的啟示[J].重慶工商大學學報,2009,19(2):69-73.
[2]劉晗.在金融危機中“做創意”[J].職業,2009,(19):14.
[3]周任遠.上海創意產業聚集現狀分析及動因探討[J].管理觀察,2009,(5):13-14.
[4]曹新卓.全球文化創意產業巡覽[J].中國商界,2009,(1):46-47.
[5]陳澤琿.金融危機之際正式文化雄起之時[J].今日中國論壇,2009,(4):45-48.
[6]領導決策信息.10城市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比較[J].領導決策信息,2009,(2):26.
[7]厲無畏.創意產業:經濟寒冬里的一股暖流[J].中國流通經濟,2009,(2):4-6.
[8]李世忠.創意產業概念析[J].生產力研究,2009,(9):130-132.
[9]埃德蒙•菲爾普斯.世界金融危機對中國的挑戰——文化創意產業:經濟增長新動力[J].中國流通經濟,2009,(3):4-6.
[10]黃志祥.金融危機對傳媒業的影響與對策[J].新聞與寫作,2009,(6):18-20.
[11]李光斗.創意經濟迎戰蕭條[J].現代企業文化,2009,(5):34-35.
[12]魏愛梳.創意產業文獻綜述[J].經濟論壇,2009,(1):64-66.
[13]柳士發.創意中國宣言[M].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09,132-145
[14]趙斌發.達國家醫療救助制度模式及理論述評[J].國外社會科學,2009,(6):116-125
[15]UnitedNationConferenceonTradeandDevelopment.CREATIVEECONOMYReport2008[M].UnitedNation,2008.
相關概念分析
(一)文化創意產業
創意產業的概念最早出現在1998年出臺的《英國創意產業路徑文件》中,其明確提出“所謂創意產業,就是指那些從個人的創造力、技能和天分中獲取發展動力的企業,以及那些通過對知識產權的開發可創造潛在財富和就業機會的活動”。這一概念影響了歐洲、美洲、亞洲等許多有意發展創意產業的國家。在中國的北京、臺灣和香港等地創意產業也稱作文化創意產業。雖然各個國家對文化創意產業定義不盡相同,但多數人認為文化創意產業是指依靠創意者的智慧、技能和天賦,并借助于高科技對文化資源進行創造與提升,通過知識產權的開發和運用,產生出高附加值產品,具有創造財富和就業潛力的產業。文化創意產業包含文化產品、文化服務與智能產權,主要包括信息服務業、動漫游戲業、設計服務業、現代傳媒業、藝術品業、教育培訓業、文化休閑旅游業、文化會展業等行業(佟賀豐,2005)。
(二)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模式
發展模式的概念源于經濟學,是指既定的外部環境和內部因素相互作用后,所反映出來的要素組合方式和資源利用方式。根據庫恩的“范式”理論,在經濟學和社會學領域任何理論的突破和實踐的發展都會帶來新的模式,如市場主導型模式、產業關聯模式、外向或內向模式等,因此發展模式并不是單一的概念,而是多方面、內外部因素交互影響發展的結果。
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模式包含資源的利用方式、企業管理形式、要素組合方式、政府職能定位以及產業發展方向等視角分類。對文化創意發展模式的研究目前主要有以下方面:產業集群理論下的建設創意園區模式,根據自身產業環境和產業特點,進行正確的產業定位,制定合理的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模式;另一種是根據政府和市場在文化創意產業發展中的角色定位,有政府主導型模式、市場主導型模式、政府市場混合主導型模式,然而如何對政府和市場進行準確的角色定位,成為眾多研究的爭論焦點(梁吉剛,2011)。
倫敦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模式分析
(一)倫敦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背景
1.經濟環境: 20世紀90年代英國人均GDP已超過10000美元。根據國際經濟數據顯示,國家人均GDP達到5000美元后,國家經濟的增長主要靠創新產業驅動,英國居民消費水平的增高使得人們在文化發面的需求不斷增長,需求已成為創意產業發展的動力。
2.區位優勢:倫敦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城市,既是英國的政治中心又是經濟文化中心。倫敦匯聚了世界一流的時尚創意人才,具有頂尖的設計師、著名的作家、藝術家等人才資源,世界上許多改變生活方式的重要發明和創意靈感均源自倫敦。此外倫敦是一個非常多元化、和充滿包容性的大都市,來自世界各地的居民,多元化的種族、宗教和文化在這里融合。倫敦亦是世界聞名的旅游勝地,擁有數量眾多的名勝景點與博物館等。倫敦這些獨特的區位優勢給創意產業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并刺激了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
3.機遇條件:上世紀末英國陷入經濟困境,國內急需尋求改革創新,加之英國政府的強力支持,給文化創意產業在英國國內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內部環境;1998年的經濟危機以及創意產業在全球范圍內剛剛興起,使倫敦文化創意產業在外部也面臨著較好的條件。
(二)倫敦文化創意產業模式
政府主導型創意產業發展模式通常是政府作為產業發展的主體與主導推動力,通過制定相關政策措施與發展戰略,實施相關的稅收、公共服務等優惠措施,促進某一地區創意產業的迅速形成并高速發展,從而實現創意產業的跨越式大發展。政府主導型模式如圖1所示(張望等,2011)。
倫敦文化創意產業模式是典型的政府主導型模式。倫敦文化創意產業的興起,源于政府的主動干預。
1.倫敦市政府為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出臺了諸多相關政策。1997年英國政府成立了創意產業小組,并了《創意產業勘察報告》將創意產業發展列為國家發展戰略。1999年,倫敦市政府設立了文化戰略委員會。2003年,倫敦市政府出臺了關于倫敦創意產業的發展戰略:《倫敦文化資本—市長文化戰略草案》,提出了卓越、創新、參與、價值的新世紀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方針,并做出了一系列創意產業扶持措施。2004年創立了“創意倫敦”工作組,這是一個由倫敦發展署管理的戰略團隊,以政府和企業合作的方式運作,廣泛征集創意公司組織部門的建議,支持和促進倫敦市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2008年11月,倫敦市公布了關于倫敦發展文化產業的戰略草案,即《文化大都市—倫敦市長2009-2012年的文化重點》。在世界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大背景下,倫敦采取的這些政策和措施有力地推動了文化創意產業的大發展。
2.倫敦發展局每年投入3億多英鎊支持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在資金方面為創意產業的發展提供了許多便利。2004年4月,倫敦市市長啟動了由倫敦發展局領導的“創意倫敦”大計劃,目標是促使倫敦獲得世界首要創意中心的名聲和表現(王琪,2007)。2005年,倫敦市通過設立“創意優勢基金”,為倫敦創意產業中有才華的企業家提供資本投入和商業支持,目前基金資產己經達到了1億英鎊(吳悅等,2011)。倫敦市政府最近幾年時間投入了接近10億英鎊,給倫敦帶來了大量博物館和藝術畫廊。倫敦市政府通過設計各種扶持基金為從事文化創意產業的人員提供資助,以激發他們的創意潛力,促進整個倫敦市經濟的發展。
3.倫敦市政府非常注重培養創意氛圍,為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倫敦市政府根據該市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實際情況確定了創意空間及發展類型,然后按其所需提供相應的軟件和硬件設施,并大力宣傳吸引相關人才聚集。隨著產業區規模不斷擴大,更多創意人才和機構被吸引進來,舊城區的功能與面貌發生了根本轉變,演變成集生產、居住和時尚消費于一體的高檔區。
倫敦發展局通過教育培訓推介支持公民的創意生活,給公民提供接觸創意的機會,如免費開放博物館和數字化的數據檔案等。此外,倫敦設立了四大文化節日,這也是倫敦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模式的亮點之一。這四大節日分別是倫敦電影節、時裝節、設計節、游戲節。該節日的設立極大促進了倫敦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
4.倫敦作為英國的首都,在英國政府的推動下,本著互利共贏的原則,積極推動創意產業的“國際化”,開展與其他國家在文化創意產業方面的合作與交流。
5.文化創意產業需要大量的創意人才,倫敦市政府為此做出了很多努力。如:刻意為創意產業提供實習崗位,協同社會團體或組織為畢業生提供繼續深造的機會,鼓勵更多高等院校設立創意專業等。
倫敦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模式應用效果
(一)文化創意產業為倫敦帶來巨大的經濟效應
倫敦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使得倫敦文化創意產業給英國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應。創意產業已經成為倫敦最大的產業部門之一,年產值超過250億英鎊,總產出和就業僅次于金融/商業服務業,并保持年均4.5%的增長速度(張國,2011)。2010年,英國創意產業增長速度是整個國民經濟增速的2倍,占GDP比重已達到8.2%,與創意產業有關的企業已達到15萬個,吸引的就業人數占總就業人數的8%以上。
(二)創意階層為倫敦創意之都地位提供保證
所謂創意階層,是指需要創意的職業,包括科學家和工程師、詩人、藝術家、設計師、衛生及法律從業者、高科技和知識密集型行業的從業者。隨著倫敦創意產業的迅速發展,創意產業人群也在不斷擴大,而且具有了相當可觀的規模。根據倫敦官方統計的數據,其十三項文化2001年產值達120億英鎊,雇用4.3%的人口,英國廣告人員的46%、時裝設計師的80%-85%在倫敦工作。目前,倫敦創意產業就業人數超過50萬,其中有10萬人從事電影和傳媒業。創意階層為倫敦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新創意,保證了倫敦創意之都的地位。
(三) 倫敦成為多元化的全球創意中心
文化創意是以文化為依托的,多元文化是文化創意產業不可或缺的激勵因素。全球經濟的一體化加強了世界各國之間的交流與合作,使來自不同地域、擁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交流越來越頻繁。倫敦聚集了來自世界各地的時尚、理念、藝術、音樂等,涵蓋五百多種語言,幾乎1/3的倫敦人屬于外來民族。各種文化的交流、互動,造就了倫敦成為全球創意中心的地位。
倫敦文化創意發展模式對北京的啟示
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需要政府的全方位推動。倫敦模式最主要的特點就是政府的大力支持。雖然北京市政府也制定了一系列相關扶持文化創意發展的政策,如2007年在《北京市“十一五”時期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規劃》中提出了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指導思想和工作目標。2012年,北京市出臺了《發揮文化中心作用,加快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之都的意見》,推出系列配套政策重點扶持民營中小文化企業發展。但由于政府職能的轉變尚未完全到位,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未得到充分發揮,部分行業市場化程度不高。如新聞出版、廣播影視等領域,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相對薄弱,渠道壟斷、資源壟斷等問題比較突出,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資源配置的效率和產業發展的活力(朱婧達等,2009)。
創意人才培養。“人才”是文化創意產業創意的關鍵,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離不開創意階層的貢獻,位居倫敦就業量第二的文化創意產業就很好地證明了倫敦有豐富的創意人才。然而雖然北京人才濟濟,但是文化創意企業缺乏高端創意人才、高級經營管理人才、特殊藝術人才和擁有實踐經驗的成熟人才,人才供求不均衡。北京市政府要創造吸引創意人才的環境,鼓勵高等院校、社會培育機構、企業等機構大力培養創意人力,逐步建立起創意人力資源。
加大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建設。在倫敦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過程中,倫敦東區、西區、SOHO區都大力加強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建設,并且各個區形成鮮明特色的創業園。通過政府的規劃引導和政策扶持,盡管北京市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建設取得了明顯成效,形成了一批產業特色鮮明的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但制度建設相對落后、創意產業的發展限于文化的束縛、存在較高的創意產業準入門檻、缺乏促進創意產業化的有效措施、龍頭企業的培育和發展不規范、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沒有發揮應有的輻射能力等。未來,應采取切實可行的有效措施,促進北京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的健康、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
1.佟賀豐.英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概況及其啟示[J].科技與管理,2005(1)
2.梁吉剛,林如鵬.廣東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模式研究[D].暨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
3.張望,安同良.中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模式研究[D].南京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1
4.王琪.世界城市創意產業發展狀況的國際比較[J].上海經濟研究,2007(9)
5.吳悅,郝梅瑞.北京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模式研究[D].首都經濟貿易大學,2011
創意產業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產業,它是思想產業、觀念產業、核心產業、關鍵產業、高端產業,是涉及具有高科技含量、高文化附加值和豐富創意度的任何產業。因而,它通過對傳統要素的整合,從本質上體現了知識經濟時代、信息時代最為鮮明的特征。
創意產業的特征
創意產業曾一度被學術界歸入服務業,原因是創意產業的主體部分是與信息、通訊、網絡等最前沿的知識創新有關的行業,這些主要集中在第三產業。隨著第三產業行業的增加,創意產業范圍也不斷擴展,如軟件、科技、交流、服務推廣等,涉及行業和企業中以知識創新和文化為增值主體的部分企業,與生產、銷售、制造分離,處于一、二、三產業鏈的高端,且具有拉升的趨勢。
第三產業資本有機構成較低,既包括低素質的勞動密集型產業,也包括容納高素質人才的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產業。第三產業中的某些部門,特別是其中的個人和社會服務業是吸納勞動力最多的領域。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均國民收入的提高,第三產業從業人員的比重將不斷上升,這是被發達國家經濟發展已經證明了的規律。我國第三產業的勞動就業貢獻明顯偏低,結構偏離度較高。因此,我國要實現經濟的持續高增長,并緩解日益嚴重的就業壓力,大力提升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不僅刻不容緩,而且也存在很大的空間。
創意產業與高新技術的結合
創意產業是文化與高新技術的結合,創意文化產業離不開高新技術,高新技術也需要創意文化產業,所以需要用高新技術手段改造并提升傳統文化產業,開發新興的創業文化產業,不斷提高創意產品的科技和文化含量。另一方面,也要在政策上引導高新技術進入創意領域,不斷實現科技創新??萍汲晒涂萍假Y源效能的評價,要以產業化、市場化為主要標準。要堅持市場導向機制,改革科技成果評價標準,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促進全社會科技資源的有效整合和合理配置,促進成果轉化,鼓勵知識、技術、管理等要素參與分配,鼓勵支持科技與金融的結合,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創意產業是一種聚合發展的形式。在產業集群內,知識創新的協同性表現為產業集群內人與人之間的知識協作、不同技術創新系統、數據資源、創新情景等全方位的知識整合。加強產業集群知識主體之間的有機關聯,通過相互的學習和理解等知識的催化作用實現技術創新與知識對接。
關注創新體系的開放性
目前,越來越多的國家意識到,國家創新體系是一個開放系統,尤其是在經濟、科技全球化的背景下,本國的創新體系能否融合到有關全球知識集中的網絡是發展的關鍵。哈佛商學院的Henry Chesbrough教授首次提出“開放式創新”的概念,認為企業在創新過程中應該改變原有的機械的思維方式,將外部和內部的技術有機地結合成一個系統。這一系統一方面使企業能夠通過技術許可從外部獲得企業需要的技術成果;另一方面能夠激活在封閉的創新環境下可能被否定的某些企業的技術,實現內部技術的商業化。開放式創新強調獲取外部信息資源和知識資源,彌補企業內部信息和知識資源的不足。主張企業尋找外部的合資、戰略聯盟和風險投資等商業模式,通過內外資源的整合加快技術研發和商業化速度。
創意產業發展需要有創新精神的中小企業
創意產業的性質和特點不同于傳統產業,其繁榮和發展要依靠大批自由靈活而富于創新精神的中小企業。由于這些中小創意企業主要是大眾文化的消費產業,它們必須與市場緊密相連。但這些數目眾多的中小創意企業,往往缺乏穩定性和大企業所能提供的科研和實驗環境,因此,除了在政策上、資金上對這些企業適當傾斜外,還要努力構建和完善公共服務平臺,并打開創意產業國際合作新局面。我國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創意和革新理念,但是,其國內市場還相對狹小,而且缺乏整體性。巨大的國內市場誘使企業將客戶群限定在本國民眾,而忽視了海外市場。如果不能成功的向全世界販賣“中國創意”,中國將很難成為一個創意大國。
創意經濟對教育和人才的要求
知識經濟時代,社會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不再是土地、資源、資本,而是知識、信息、技術。物質資本和勞動數量的投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已大大下降,而知識和信息對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的貢獻率則超過資本和自然資源。經濟效益的提高,越來越依靠知識、信息、技術的創新。1968年,彼得?德魯克就指出:“知識是經濟潛力和經濟活力的基礎和度量手段,知識已成為經濟的核心資源。知識(包括科學)已經成為現代經濟的基礎?!彼€指出,真正起控制作用的資源和決定性的生產要素是知識,傳統的生產要素并未消失,但它們已退居次要地位,唯一能夠成功的長期政策就是把生產從以勞動力為基礎轉變為以知識為基礎。高新技術已成為21世紀競爭的制高點。
目前,信息產業已經成為世界經濟的龍頭產業,在整個經濟構成中占有相當的份額。從事信息產業的微軟、IBM、英特爾等公司已經取代美國三大汽車公司當年的地位。微軟公司僅用20多年時間所創造的市場價值就大于美國三大汽車制造公司的總和,微軟公司的財富包含在計算機軟件的知識中。比爾?蓋茨的成功主要靠的是軟件和軟件中蘊含的知識、信息和智力成果。微軟公司開發計算機軟件業創造的成功是知識經濟開始形成的典型標志。全世界的知識資本的價值可能超過金融資本和實物資本的價值,知識的價值,以及創造出來的無形價值可能超過有形物質的價值。因此,在依賴專利和版權的產業以及依靠品牌的企業中,知識資本都扮演了重要角色。
1999年,比爾?蓋茨在倫敦商學院的《企業策略評論》中寫道:“我們最主要的資產就是我們的軟件以及軟件開發技能,但是,在資產負責表上,這些都是沒有標明。”可口可樂公司董事長也承認,公司知識資產的資本價值超過公司土地、辦公室、廠房以及交通工具等價值的總和。但是,和微軟一樣,在年度會計報告中不得不依法給予后者更高的價值評估。
知識經濟的基礎是知識、信息、科技,關鍵是人才,核心是教育。教育在發展知識經濟的過程中肩負著為現代化建設提供各類高素質人才支持和知識貢獻的雙重歷史使命。教育,而不是技術,成為創意經濟的首要推動力,正如其它資本資產的投入所能產生的效果一樣,投資教育、研究和思想,可以增加創意的價值和效力,創意經濟的成長很可能超過所有其它經濟領域的增長。創意產品不僅是信息和新科技的基礎,也是整個現代經濟的基礎。
我國創意經濟的發展
通過計算機和互聯網發展起來的數字貿易,是幫助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有效手段,對各類傳統產業和新興產業都起到了巨大的助動作用。
網絡產業刊物《發表1.0》的出版商埃瑟?戴森即假定知識產權的崩潰瓦解是不可避免的。她預見會有新的商業模式誕生,傳統的知識產權將會喪失經濟價值,而附加的要素服務和支撐等,則會增加其價值,她相信后者所獲得的除了能補償前者的損失外,還綽綽有余。在新的世界里,復制資訊會變得相當容易,而創造力會增值。《路徑時代》的作者杰里?里夫金說,我們正從一個以買賣雙方所形成的社會,進入一個由供應者和使用者所組成的社會,所有權正被享用權所取代。關鍵問題不在于誰擁有什么,而在于誰可以接近它,或者說誰可以使用它。
在創意經濟領域,我國的文化領域國際化發展步伐比較慢,而在經濟領域用國際資本來發展自身,大量地引進外資,應該說是比較快的。在文化領域不夠快,這和開放度也有一定的關系。所以,要利用國際、國內兩種資源加快發展,同時要做好一些制度安排。沒有制度安排,這個問題也是很難解決的。
我國在經濟領域引進大量的人才、技術、資金,文化方面如果能在這方面更好地利用國際資源來發展自己的話,那么就會發展得更快。只有發展我國自己創意經濟,才能更好地利用國際資源,這兩者要更緊密地聯合起來。在20世紀90年代加入WTO的過程中間,WTO談判過程中最敏感的有兩個問題,一個是服務貿易,一個是農產品,而服務貿易的一個重點是文化產品。改革開放30多年,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但是相比較而言,我國文化的發展卻嚴重滯后,與經濟發展有很大落差,完全可以更多地利用國際資源來發展自己,但前提是,要有很好的制度支持。人均GPP實現了3000美元后,將進入一個文化消費的期。因此,我國必須下決心把文化產業作為戰略產業做大做強,必須對文化體制進行改革以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文化產業的發展在加快經濟發展方式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
文化創意的高度產業化、工業設計與文化創意的有機結合、高新技術與文化娛樂的高度融合、老制造業體系向文化創意體系的順利過度,說明我國已經出現了由傳統科工貿投資驅動型經濟向創意驅動型經濟的轉型,這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積極信號。我國新興文化產業正在加速發展,原所屬于文化產業層的娛樂文化服務、旅游文化服務、廣告服務、會議及展覽服務等新興文化服務行業迅速發展,這決定了我們必須乘勢而起、順勢而為,形成跨地區、跨媒體、跨行業、跨所有制的發展路徑。
經濟全球化趨勢下,世界的商業環境變得前所未有的復雜。比爾?蓋茨曾這樣評價創意產業:“創意具有裂變效應,一盎司創意能夠帶來無法計數的商業利益和商業奇跡”。他在《未來之路》中指出,企業利用有效的信息管理手段觀測市場,并據此提前采取行動,可以為企業帶來新的營收增長點。
目前,我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仍沒有很大的突破,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沒有分清文化產業和創意產業的本質區別。文化產業是指按照工業標準生產、再生產、儲存和分配文化產品和服務的一系列活動。所有產品按大眾需求統一生產,依照資本力量按市場規律自發成長。而創意產業是源于個體創意、技巧和才干,通過知識產權自由生成及利用的產業,具有全球化、多樣化及地方風格。創意是在對文化進行深層挖掘后的升華,對文化修改后形成的一種更加優質的文化,是一種符合時展的文化。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為,文化創意產業包含文化產品、文化服務與智能產權三項內容,具有高智能化、高附加值且具有強融合性特征,是經濟、文化、技術等相互融合的產物。
美劇的成功,來源于其高度產業化的流水線文化制作方式,而韓劇的成功,則要把根本原因歸結于其“文化立國”的策略。現在美國是世界第一文化產業強國,文化產業在其國內產業結構中位居第二,在出口方面則是第一大產業,其中影視功不可沒。對照中國的情況,則情況不佳。中國文化產品貿易嚴重赤字,中國文化正在失去其影響力。因此,在文化創意方面必須考慮跨越文化的鴻溝,化解與超越不同文化的差異,在歷史與現代的交匯中與全球經濟現代化相匹配,同時在體制中爭取得到國家政策的扶持。
在全球文化競爭越來越短兵相接的當下,全球化視野下的文化產業,需要的不僅僅是融合,更多的是競爭。發展的最成功的創意經濟體如美國、英國和其他幾個歐洲國家,都保持著一種共同的文化傳承和習慣,即鼓勵新的思想,購買、認同并銷售、傳播以創新和新穎性取勝的新產品。值得借鑒的例子還有英國的流行音樂、意大利的時裝和美國的電子商務的發展等。
文化創意產業,首先是一種產業化的商業形式,它必然受到經濟的統領和牽制,是自由經濟與跨國資本的互動。在很大程度上,如今的美國創意文化產業是由跨國公司來運作的。美國文化霸權地位的取得,科技含量占據很大比重,更有價值融合與文化資本的輸出,這些都值得我國的創意文化產業去借鑒。
參考文獻:
1.謝學軍.開放式創新模式下的企業信息資源重組研究[J].圖書館情報工作,2010(4)
琉璃廠西起南北柳巷、東至延壽寺街,全長800米。遼金名為海王村,元、明時這里開設官窯燒制修建皇宮用的琉璃瓦件,故稱為“琉璃廠”。清康熙至乾隆年間,逐漸形成了集琉璃精粹的著名文化街。清乾隆年間停止燒窯,“琉璃廠”的名字保留至今。是一處著名的展示中國傳統文化,特別是書畫藝術的歷史文化旅游景區。
文房四寶為紙、墨、筆、硯的總稱。琉璃廠以經營各種文房四寶贏得了文化人的贊譽。著名的“一得閣”,開業于清同治四年(1865),為中國墨汁制造首創者。制筆名家“戴月軒”,1916年以自己的名字創辦制筆店。其制毛筆具有“提而不散,鋪下不軟,筆鋒尖銳,剛柔兼備”的特點,齊白石生前最鐘愛該店毛筆。
琉璃廠與新華街交界處為“廠甸”,是二百年來京城最盛大的春節廟會所在地。清人馬炯章的《廠甸記》中說“至正月則傾城士女,如荼如云,車載手挽,絡繹于道?!睋嘘P資料記載,1963年的春節,廠甸的游客就達400萬人次。后廠甸中斷。自2002年起,每年農歷春節初一至初六,又恢復了“廠甸民俗文化廟會”。主要展示北京文化、宣南文化、重溫百姓樂事,展現時代風采,再現古都神韻。廟會集旅游觀光、休閑娛樂、購物餐飲為一體,以開放式的“趕大集”為特色,由文藝演出、花會游行、工藝展示、餐飲服務、觀光購物、娛樂游藝等形式組成,成為京城春節期間最為熱鬧、火爆的去處。
琉璃廠有許多著名老店,如槐蔭山房、古藝齋、瑞成齋、萃文閣、一得閣、李福壽筆莊等,還有中國最大的古舊書店中國書店,以及西琉璃廠原有的三大書局――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世界書局。而琉璃廠最著名的老店則是榮寶齋,有人說:琉璃廠因榮寶齋等著名文化老店而享有盛名。這種說法有它的道理。
有300余年歷史的榮寶齋,于清康熙十一年(1672)創辦,取“以文會友,榮名為寶”之意。其木刻水印知名于世,成為獨家的“亂真藝術”,齊白石也曾對榮寶齋印制的自己的作品難辯真偽。、曾把木刻水印畫《簪花仕女圖》作為國禮贈送給外國元首。榮寶齋的前身是“松竹齋”,光緒年間取“以文會友,榮名為寶”之意,更名為“榮寶齋”。著名書法家陸潤庠題寫了“榮寶齋”三個字。
清末民初,榮寶齋、大千畫廊等琉璃廠老店紛紛爭懸名家書畫于窗前。引來人們駐足觀賞,成為琉璃廠的一道風景。當時,也是數榮寶齋名畫最多而最為熱鬧。榮寶齋最著名的是木版水印和復制品。榮寶齋的木版水印技術融刻版、印刷、折裁等技術為一體,使水印品的藝術更臻完善,曾得到魯迅先生的贊許。
清末,在原琉璃廠廠址上修建了師范學堂,這就是現在的師大附中的前身。在原廠址往南修建了海王村公園,成為了琉璃廠集市的中心,也是后來廠甸最為熱鬧的地方之一。文人墨客常聚此地,而民國年間老一輩書畫家如于右任、張大千、吳昌碩、齊白石等也是這里的??汀?/p>
民國以來的琉璃廠,書店、琉璃等業早已衰落,特別是北京淪陷時期,所有書店都是奄奄一息,許多店鋪紛紛倒閉,正如當年《故都竹枝詞》中所云:“閱肆張羅雀掠門,海王村果靜如林??臻e海估尊哥定,待價千年畫宋元”,一片蕭條景象。
1927年,又建了和平門,修了新華街。從此,琉璃廠文化街分成了如今的東琉璃廠和西琉璃廠。
建國后這里更富有文化街的特色。馳名中外的榮寶齋及中國書店和文物商店的許多門市部如文奎堂、邃雅齋、寶古齋、慶云堂等先后在此設立。過去,書家、名士如何紹基、陸潤庫、康有為、華世奎、翁同、梁啟超、沈尹默等都曾為書鋪、文物店題寫牌匾,后又有當代書家為革文閣、悅雅堂、恰肪齋、振寰閣、韞玉齋等商店題匾。名人書寫的牌匾給人以文苑意境的清雅古樸之感。
1980年,國家對古老陳舊的六里長街進行了大規模的翻擴建,于1984年竣工。建成59幢古樸典雅,富有民族傳統風格的店鋪,總建筑面積3.4萬平方米,融圖書、玉石、陶瓷、雕刻、銅器、字畫、文房四寶為一體的高品位文化藝術品集散地和古都風貌游覽區。
1982年琉璃廠文化街整修重建。新建后的街道全長750米,東至延壽寺街,西至南北柳巷,中為南新華街。街道兩旁,鋪面店堂青磚灰瓦,磚雕彩繪古色古香,更具有濃厚的古代街市色彩。
如今這里經營琉璃字畫的店鋪依舊很多。沿街商店近100家,有以榮寶齋和寶古齋為代表的古今字畫,以韻古齋和萃珍齋為代表的金石陶瓷,以來薰閣和一得齋為代表的文房四寶,以振環閣和震云閣為代表的珠寶雜項,以樂海軒和古藝齋為代表的音響樂器,以觀復齋和慶云堂為代表的歷代碑帖,以汲古齋和韞玉齋為代表的仿古文物,以瑞成齋和邃雅齋為代表的文物錦盒和古書裝修,還有文盛齋的紗燈、宮燈和錦昌店的地毯、壁毯等。
太平盛世貴收藏這句千年老話,在中國當今琉璃廠顯得格外貼切。十多年來,沖破樊籬的中國琉璃收藏愛好者,一發而不可收。收藏大眾、收藏組織、琉璃廠文化創意全區、拍賣會,后來又誕生了行業鑒定;這還不算完,收藏雜志,報紙鑒藏專欄,電視專欄《找你》、《鑒寶》、《藝術品投資》等,網絡的收藏網站,還有小說《古街》、電視連續劇《琉璃蟲》、《五月槐花香》等紛紛殺出,吸引了國內外無數人的眼球。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國各類收藏協會、收藏品市場均已超過了萬家。中國的琉璃經濟已經成熟了。這真是“飽暖生‘閑’事”、“衣食足而雅趣生”??!的確,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步伐加快,人們的腰包鼓了,接著就是精神生活的需求與提升,琉璃收藏已經成為一種現代時尚。的確,人們有錢了,琉璃收藏經濟成為社會生活的新寵而持續走高。
從1989年全國誕生第一家琉璃城――北京琉璃城,到1996年第一屆“北京中國琉璃藝術品博覽會”召開,再到如今琉璃廠文化創意全區火爆的交易現實,我們不能不承認,個人經營琉璃的出現對我國文物市場的發展所起的巨大推動力和影響程度。
二、北京琉璃廠創意園區興起的原因
(一)文化大繁榮
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文化市場以“一手抓繁榮,一手抓管理”的方針為指導,基本形成了由娛樂、演出市場、音像市場、電影市場、網絡文化市場、藝術品市場等組成的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文化市場體系,初步建立起以綜合行政執法、社會監督、行業自律、技術監控為主要內容的文化監管體系。
文化產業是投資回報最好的行業之一。當代社會各種產業利潤主要靠領先的自主創新和技術進步來實現,而文化產業正是自主創新和技術含量高的一個門類。加上政策因素和市場因素的作用,文化產業的資本盈利率比較高,文化產業領域投資熱將會長期存在。最后從消費的角度看,文化產品是與日俱增的消費熱點。在中國文化產業大繁榮的背景下,琉璃品收藏悄然興起。
(二)現代科技的發展
現代科技的發展使世界范圍內人們的交流更加方便和廣泛,不同文化之間的吸引更加強烈,對歷史的審視就更加冷靜和合理,對文物和藝術就更加珍視。媒體,特別是網絡的驚人發展縮小了地球空間,人們足不出戶就可以了解、欣賞甚至購買到異域的琉璃,收藏網站與網上拍賣的勃興就是最好的證明??萍嫉牧α堪巡┐缶畹闹袊幕莫毺伧攘Γ涨暗卣故驹谌澜缑媲?。
(三)觀念的轉變
隨著中國琉璃行業的進一步發展,琉璃收藏的概念已經發生變化,不僅限于古代文玩,而且包括文物復制品,包括繼承傳統的現代美術品和現代工藝品。珠寶玉器作為反映人與自然密切關系的傳統飾品已經進入琉璃廠。因此琉璃收藏的外延已經擴大,成為藝術欣賞品的代名詞。琉璃收藏范圍的擴大,必將給琉璃收藏、琉璃廠文化創意園區、琉璃拍賣以及以琉璃為載體的媒體和藝術提供更廣闊的舞臺和更多的商機。
(四)琉璃收藏隊伍的不斷擴大
中圖分類號:G1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2)32-0217-01
一、揚州創建“藝術家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的意義分析
(一)揚州創建“藝術家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的優勢
揚州這座歷史文化名城,歷來文人層出不窮。繼八怪之后,又一批杰出的藝術家登上這個城市的文壇。目前在藝術領域非?;钴S的約有80位藝術家,其中揚州本土藝術家大約有60位,從揚州走出去的藝術家有20位左右。他們所從事的藝術形式多樣,涉及繪畫、書法、雕塑、音樂、攝影、影視制作等。這些藝術家無論從學識還是藝術修養都是常人所不能及的,他們中有的是職業畫家、音樂人等等,有的則是將藝術作為提高自身修養的業余事業。但是無論是專業還是業余,他們所取得的成就都是令人矚目的,很多作品不僅為揚州藝術領域增添新生活力,甚至走向了全國和世界,得到了很多獎項,參加過的國內、國際展覽更是不計其數。
(二)揚州創建“藝術家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給揚州帶來的機遇和意義
揚州“藝術家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對揚州人民的心靈、藝術感、創造力等會產生正面的、積極的作用。它的獨特性也會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創意產業園區,有利于培育揚州藝術創新活力的土壤,目前揚州正在大力發展具有比較優勢的創意產業,整合發展漆器、玉器、玩具等創意產業發展,這些產業的發展也離不開城市整體藝術創意的氛圍。
從揚州古城旅游的角度來說,“藝術家文化創意產業園區”旅游實際上就是以創意產業園區為旅游目的地,依托園區企業開展的活動,以及園區創意企業所營造的創意工作氛圍,來吸引游客的旅游活動。揚州是我們著名的現代都市更是歷史文化名城,從這一特點出發的話,揚州應該沖破對旅游資源,旅游產品等問題的傳統認識和狹隘理解,拓展揚州發展旅游業的視野。建立“藝術家創意產業區”會使揚州旅游產業由原來傳統的觀光型為主向文化旅游轉變,最終逐漸成為多層次的旅游結構。相信如果建立了揚州古城“藝術家創意產業區”在未來一定是揚州古城旅游的重要組成部分,會給古老的揚州城的旅游發展注入新鮮的血液,成為揚州市的一張重要的城市名片。
有利于古城產業結構的優化:文化創意產業正在成為提升城市文化品質、轉變城市發展方式的強勁動力?!八囆g家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的建立,將有力改變目前 “處處三把刀、遍地旅游品”的初級產業模式,為古城的長遠發展提供新鮮活力。藝術家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必定帶動區內其它相關創意產業和服務產業的發展,包括文化沙龍、茶吧、畫廊、藝術家旅社,以及適合演藝的廣場中心等。因為一個成型的藝術園區自身就具備很多的關注點,不僅可以吸引普通群眾的參觀,還可以吸引很多不同文化的海外人士來參觀。
有利于老建筑、老廠房的充分利用:古建筑和近現代重要產業建筑是揚州古城歷史發展的見證,構成城市豐富的文化遺產。目前這類建筑有很多處于閑置或不合理的使用狀態。在客棧、商鋪、餐館日漸飽和的狀態下,“藝術家創意產業區”將為這些老建筑提供新的再利用方式,這樣改造后的藝術區,大多身處在鬧市,不僅帶有現展的氣息,更擁有古城的印記。發展開發老建筑和老廠房是保存揚州城市風貌特色和歷史遺存建筑的新模式,不僅可以實現歷史文化和舊產業建筑的保護和再利用,而且對老建筑的藝術史料研究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結語
“藝術家創意產業園區”可以為藝術家的交流提供最大的平臺,包括吸引國內外著名藝術家的入駐、舉辦國家級和省級的藝術家沙龍等。同時,“八怪文化”曾是中國文化藝術的巔峰,標志著不斷打破窠臼、銳意創新的藝術追求,在國內影響力具有巨大號召力,是全國藝術家所向往的精神圖騰。
引言
當今世界,經濟與文化日益融合,文化競爭力已成為綜合國力的重要體現。文化創意產業是知識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經濟與文化日益融合的時代產物,是信息時代和文化經濟時展的產物。在“全球化”語境下,文化創意產業近十年的發展,證明了其是最具前景、最具發展潛力的產業之一。許多發達國家的文化創意產業不僅在發展速度上超過傳統產業,而且在產業發展規模上也已經成為國家的支柱產業。
1創意產業及“大設計”觀概念的界定
1.1 創意產業概念
創意產業指源自創意或文化積累,透過智能財產(即知識產權)的形成與運用,具有創造財富與就業機會潛力,并促進整體生活環境提升的行業。包括視覺藝術產業、音樂與表演藝術產業、文化展演設施產業、工藝產業、電影產業、廣播電視產業、出版產業、廣告產業、設計產業、數字休閑娛樂產業、設計品牌時尚產業、建筑設計產業、創意生活產業等共 13 項產業。
創意產業相對傳統產業是一個新的事物,“(20世紀)資本的時代已經過去,創意的時代在來臨”。21世紀是創意主宰的時代,這一點已經成了人們的共識。在全球化趨勢不斷加強,國際間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 創意產業所帶來的巨大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已經遠遠超出人們的想象。英國著名經濟學家約翰霍金斯在《創意經濟》一書中指出,創意產業占全球GDP的7%,每天產生的價值高達220億美元經濟學論文,并以每年5%的速度快速增長。美國增長速度更達14%,英國為12%??v觀全球,發達國家的眾多創意產品、營銷、服務,吸引了全世界的眼球,形成了一股巨大的創意經濟浪潮,席卷世界例如美國的好萊塢影視產業、迪斯尼等娛樂產業、軟件產業、甚至美國的快餐、可口可樂等等都成為美國創意產業及文化的代表。
創意產業關注的核心是創意設計。這種創意設計主要包括四個層次一是信息創意設計, 主要與高科技信息與互聯網相關聯,如網絡設計, 各種軟件設計, 數字技術設計, 手機增值業務設計;二是文化內容設計, 主要與各種媒體上刊載的內容或節目的設計制作相關如廣告、電影、電視、廣告、動漫設計;三是藝術創作設計, 主要與藝術、工藝品的原創性設計相關, 如音樂、繪畫、雕塑、舞蹈、手工藝品、服裝設計, 文學創作等;四是工業產品設計,主要與制造業各行業相關, 如建筑、陶瓷、汽車外形、商品包裝設計等雜志網。
1.2 “大設計”觀內涵
現代設計自上世紀初興起以來,本來就是一個涉及藝術與技術,自然與人文、經濟與市場的交叉學科,至今發展已近百年,人們對于設計的理解,工業生產和社會生活對于設計的要求,設計業對于設計的定義與范疇都日益寬泛,設計的功能外延與相關領域也趨于復雜。在此形勢下,包含“協作設計”、“綠色設計”、“整合設計”等等在內的“大設計”概念逐漸產生。當今的“設計”觀念,已逐漸形成包含傳統造型藝術、工藝美術、影視藝術、數字藝術、動漫游戲、建筑設計、城市規劃及現代工業設計和藝術設計等等在內,當然包括前面提到的“協作設計”等概念。所謂“大設計”觀念,是以設計實現大協作、大整合、大統籌的方式,達到全民高素質化、生活藝術化、環境美化、社會和諧化的目標。譬如CI開發是一項綜合性的系統工程, 從概念、行為、到視覺化的表達是一整套的系統運作。因此, 謀劃、策略、創意、視覺化等等僅有平面設計的能力是不夠的,它不僅是設計,還包括了策劃等等。而“生態人文主義”也是大設計觀在現實生活中的體現,在實踐中,人們提出了生態經濟觀、生態法學觀、生態倫理觀和生態美學觀等等新的觀點。使生態設計觀念進一步滲透到城市的規劃、建筑和環境設計、工程設計以及工業設計領域,形成了對這些設計的一種導向和組織管理模式。
基于“大設計”觀的創意產業整合設計與傳統的觀念有所不同,前者更注重將設計學、哲學、文學、文化學、傳播學、藝術學、經濟學、管理學、營銷學、廣播影視學等多門學科進行整合與融通。除了注重建立創意產業群,培養一大批“創意產品”的設計者、開發者等等“建設”層面外,創意產業市場的培育和完善,培養更多“創意產品”的消費者同樣重要,而且認為與傳統產業中“設計”與“消費”相對分離不同,處于后工業時代的創意經濟,全社會往往即是設計者也是消費者!因此“大設計”觀念的普及和全民素養提高與廣西創意產業發展的有密切關系。其中,協調發展理念的建立是廣西創意產業能否健康、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問題。
2 創意產業的發展促進因素分析
2.1 創意產業發展的核心――個人創造力。
創意產業是文化產業的一種特殊形態,具有創新性與創意不可復制性,創新是文化創意產業的核心競爭力,創新性是文化創意產業與其他產業相比較經濟學論文,尤為明顯的特征,這也是其從誕生之時就賦予的主要特征,所以創新成為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動力。創意的激發可以成為促進經濟增長的方式,而創意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并且隨著現代科技和大眾傳媒技術的進步,可以不斷實現升級、轉換。創意是文化產業的核心和靈魂,強調人、人的知識和文化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性,把文化創意的地位和作用提高到極為重要的高度,注重人和肯定人的發展。而創意產業源于人才的創造力、技能與才華,是智力高度集中的產業。藝術家的個人創意是產品最重要的構成因素,也是創意產業的核心源頭。知識經濟社會是充滿創造性的社會, 只有創造出新知識才能推動社會的進步, 才能為財富的創造提供源泉。
2.2創意產業發展的根本――消費者的創意需求動力。
文化創意產業生產的目的是為了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當代社會,人們對于文化消費需求呈審美性、娛樂性、時尚性、多變性的特征,這就要求文化產品的生產者具有無窮的創造力和豐富的想象力,在文化產品和文化創意生產過程中別出心裁,以新穎的、獨特的風格,以特色化、個性化、審美化的產品特征來吸引消費者,生產出人們普遍能接受的,適合人們消費的文化產品,增強自身在市場競爭中的實力。從顧客價值創造的角度設計和生產的優秀創意產品能激發消費者的潛在需求,并帶動衍生產品和服務的生產與消費。消費者創造力也在不斷上升。創意產業的發展不僅與供給方的創造力有關,還取決于供求雙方的交流與互動。創意產業中的消費者同樣富于創造性,他們可以想象風格,消費者選擇、組合并消費,社會或者消費者群體評價,消費行為不僅在消費過程中,而且通過多種反饋渠道影響創意。
2.3創意產業發展的保障――企業政府的管理機制
我國創意產業總體上仍處于起步階段,加快創意產業發展,離不開政策的支持?!秶椅幕a業“十一五”發展規劃綱要》強調,要“逐步完善有利于文化創意群體創業發展的市場環境和政策環境,為各類創意人才群體提供良好的條件”。 這些政策針對本地創意產業發展的實際情況,解決發展過程中的問題,取得了明顯成效。由于創意產業涉及的行業門類眾多,各地發展的情況又千差萬別,出臺統一的扶持政策需要一定的時間雜志網。在這個階段經濟學論文,由各地根據本地區創意產業發展的實際情況,制定有針對性的扶持政策,引導創意人才和企業向城市重點發展的行業集中,是一個行之有效的辦法。文化創意產業,需要追求經濟效益,這是由其市場屬性和產業屬性決定的,但文化創意產業不僅僅是經濟行為,它還具有文化屬性,中國文化創意產業要在“產業化”和“文化化”二者間相互促進中協調發展,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和諧統一、協調發展。政府引導創意產業相關政策,以及推進工業設計的相關政策,將工業設計公眾化、普及化,提高創意水準:公益性設計展覽、展示必不可少,將工業設計觀念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潛移默化中普及全民設計觀念,創立一套激勵全民創意的機制及評判標準。
3促進創意產業的協調發展設計整合服務平臺建立
創意產業以人的知識、智慧作為主導的運作模式,對文化資源進行整合,生產出來的產品是人類文明智慧的結晶。而基于大設計觀的整合設計理念,探索如何成立一個新的促進創意產業的協調發展設計整合服務平臺體系,研究形成良好的創新設計轉化機制,研究如何通過優化資源配置,讓這個創新平臺成為政府、企業和學校之間的溝通平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圖1)
(1)設置創意產業資源中心,運用現代的管理方式進行科學管理,有效協調各個高校、相關專業、學校大學生創新基地、大學生產業園等機構和相關企業,即教育及建立數據庫等內容,加強對于本土優秀的創意設計人才的培養。應統計資料顯示,在紐約,文化創意產業人才占所有工作人口總數的 12%;倫敦是 14%;東京是15%.而目前我國上海創意產業從業人員占總就業人口的比例還不到千分之一。
創意產業設計整合服務平臺基于大設計相關專業:藝術設計、計算機、機械學、管理學等學科和專業,圍繞廣西社會生產和創意產業發展需要,在工業產品造型、功能結構創新、廣告包裝、環境藝術、公共藝術、動漫游戲、服裝等方面進行深層次的研究,為廣西乃至整個西南地區的藝術設計界搭建一個公共服務平臺,提供校企合作、成果轉化、政策質詢、設計質詢、設計管理、設計培訓、設計展評、設計比賽等與設計相關的服務,成為企業、高校聯系的紐帶。把高校的科研優勢轉化為企業創新設計的能力,形成全新的區域性藝術設計創新體系。
(2)加強不同部門之間的協作;搭建設計與相關行業之間的互動平臺:如各類設計網站、服務平臺經濟學論文,推進工業設計與制造業的融合;借助于網絡將工業設計融入生活、融入創意產業;分類推進創意產業集聚區建設,以“孵化+投資”為基本模式,吸引活躍的創業投資,形成具有研發、投資、制作和培訓的產業基地,促進產業鏈的形成和拓展。
(3)利用高校在設計和管理方面的專業優勢,成立專門的專家委員會,提供專門的政策咨詢,設計服務等。同時利用學校的教師和學生的資源,廣泛和企業展開設計服務。
(4)整個創新平臺是開放的,能夠讓更多的企業、學校的人能有機會隨時參與進來,形成推廣價值。
結語
1 文化產業發展模式的內涵和依據
由于文化產業發展時間很短,各國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產業特色不同,因此對文化產業發展模式內涵的理解還沒有形成統一的認識。認為,所謂發展模式是指“在一定地區,一定歷史條件下,具有特色的經濟發展的路子”。由此,周勝、段淳林認為,發展模式就是對特定時空經濟發展特點的概括。文化產業發展模式就是對特定約束條件下文化產業發展路徑和機制的抽象概括。①汪茂泰、丁翠婷認為,文化產業發展模式就是指以區域經濟發展理論和產業發展理論為指導,結合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環境條件,走出一條具有特色的發展文化產業的路子。②這些觀點,包含了理論基礎、依據條件、模式特色和發展路徑,比較完整地概括了文化產業發展模式的內涵,為進一步深化此問題的研究奠定了基礎。
馮子標、焦斌龍認為,選擇文化產業發展模式的理論依據是分工理論和比較優勢理論,③溫燕則認為,主要涉及到比較優勢理論和產業競爭理論,④而田巧芳認為,主要是“增長極”理論和“產業關聯效應”理論。⑤吳聲怡、許慧宏認為,文化產業開發所具有的優勢、劣勢以及發展面臨的機遇和挑戰,是發展模式選擇的現實基礎。⑥周勝、段淳林認為,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歷史、文化和經濟環境,選擇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模式要因地制宜。⑦焦斌龍則認為,要綜合考慮文化資源狀況、文化產業發展水平、文化市場狀況、經濟發展水平和政策環境及其發展趨勢。⑧這些論述,比較全面地闡述了選擇文化產業發展模式的理論基礎和現實依據。但發展經驗表明,文化產業發展模式的選擇,既離不開經濟理論的支持,也離不開文化理論和管理理論的支撐。只有全面吸收相關理論的有益成果,才可能找到正確的道路。
2 文化產業發展模式的類型和特點
溫燕認為,世界主要國家和地區的文化產業發展模式主要有四種:一是美國模式,特點是投資主體多樣、注重科技投入、擁有豐富的人才、政府支撐體系強大;二是英國模式,特點是加強基礎研究、注重數字化對創意產業的影響、加強資金扶持;三是日本模式,特點是以政府為主,培育特色鮮明的產品市場、建立完整的產業鏈體系;四是韓國模式,特點是政府主導,實施國際化戰略,注重基礎設施建設,多渠道籌措發展資金,建立獎勵政策。⑨雷光華認為,西方國家的文化產業已經形成了競爭―保護模式、產業綜合模式、集約化經營模式以及特色推動模式。⑩馮子標、焦斌龍認為,國際上主要的文化產業發展模式有三種:一是以美國為代表的資本主導型;二是以歐洲為代表的資源依托型;三是以韓國為代表的產業政策推動型。Z
許清林認為,我國文化產業發展出現了東西南北“四大模式”:一是北方模式,以京津地區為代表,特點是以厚重的歷史文化積淀和豐富的文化資源為基礎,以政治引導和政策推動為動力,運用行政手段整合資源;二是南方模式,以珠江三角洲地區為代表,主要借助經濟發展,依靠新的技術手段,實現文化產業與社會經濟發展的良性互動;三是東部模式,以蘇滬杭為代表,特點是發掘文化遺產,突出地方特色,以旅游帶動整個文化產業的發展;四是西部模式,以陜川地區為代表,特點是歷史文化和自然文化資源極為豐富,地域特色尤為突出。[此外,華正偉認為,還可以分為政府引導型、藝術家聚集型、市場推動型、社區合作型、地區傳統保護型等五種模式。\從以上眾多觀點看,文化產業發展并沒有固定統一的模式,模式的劃分也沒有統一的標準。這既在理論上給我們留下了繼續研究的自由空間,也給各個國家和地區根據本地實際探索和創新發展模式提供了廣闊舞臺。
3 文化產業發展模式的實現路徑和實現機制
袁北星結合湖北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特點,提出了加大政府扶持、整合資源、集聚人才、延伸產業鏈的產業發展路徑。]李巧、王會欣、師偉力認為,切實可行的路徑應該有五條:一是要扶持龍頭企業,組建大型文化企業集團,形成帶動文化產業發展的“主骨架”。二是要增強以創意化為特色的原創能力,提高文化產業的核心競爭力。三是利用以數字化為特色的高新技術,占領文化產業發展的“制高點”。四是實施“走出去、引進來”戰略,加強區域協調合作。五是實施人才培養工程,創新人才管理機制。^吳聲怡、許慧宏等提出文化產業發展模式的運行機制應該包含文化企業的運行機制、政府部門的管理機制、優秀原產品的制作機制、人力資源開發機制四個方面。_實現路徑和實現機制是保證一種發展模式取得預期效果的關鍵要素。不同國家和地區選擇的發展模式不同,其實現路徑和機制也必然不同。在實際工作中,我們既要學習參考其它國家和地區的具體做法,也要結合本地實際,尋找具有自身特色的發展道路和運行機制。
從以上成果看,文化產業發展模式的理論框架已經基本形成,為進一步深入研究打下了良好基礎。同時我們也看到,現有研究雖然成果豐富,但卻忽視了一個更為核心的問題,即文化產業資源整合對發展模式的直接影響。從根本上講,文化產業發展模式就是文化產業資源的獨特配置方式,不同的配置方式會形成不同的配置特點,從而產生不同的配置效果。因此,加大文化產業資源整合與文化產業發展模式關系的研究具有更為重要的意義。
注釋
1 7周勝,段淳林.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創意產業創新模式研究[J].經濟問題,2009(3).
2汪茂泰,丁翠婷.安徽省文化產業發展模式研究[J].邊疆經濟與文化,2008(12).
3Z馮子標,焦斌龍.分工、比較優勢與文化產業發展[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4 9溫燕.武漢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模式研究[D].碩士研究生論文,武漢理工大學,武漢.
5田巧芳.北京市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模式研究[D].碩士研究生論文,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6吳聲怡,許慧宏.論民俗文化的產業開發[J].農業經濟問題,2007(1).
8焦斌龍.簡析文化產業發展路徑及其選擇[J].前進,2003(7).
10雷光華.西方國家文化產業發展模式與發展趨向探析[J].湘潭大學學報,2004(4).
11許清林.濮陽文化產業發展模式與發展策略研究[EB/OL].河南省統計網,2008-11-18.
12華正偉.文化創意產業的形成條件與發展模式[J].遼寧經濟,2008(12).
一.前言
隨著旅游產業不斷擴展和復制,旅游者漸漸產生審美疲勞乃至厭倦,尤其在經濟高速運轉的今天,旅游者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及工作的壓力,其需求更加多樣化和個性化;同類產品的增加,導致旅游企業之間競爭更加激烈,迫使他們急切尋找、選擇和創新差異化的旅游產品,力爭在競爭中取得領先地位,獲得超額利潤。在“推”和“拉”的雙重動力作用下,必須實現旅游業態創新,旅游業態創新的形式多種多樣,其中業態融合是旅游業態創新的最主要形式和發展趨勢,產業融合是為適應產業發展或為加強各行業企業間的競爭合作關系在技術創新的推動下而發生的不同產業或同一產業內的不同行業通過相互交叉、相互滲透,逐漸融為一體,形成新產業屬性或新型產業形態的動態發展過程,其本質是對傳統產業組織結構和形態的突破和創新。旅游產業融合是順應國內旅游產業發展趨勢和游客需求而提出的一種旅游產業發展新理念,是旅游產業化的新路徑,其創新對于突破原有旅游資源的限制,延伸旅游產業鏈條,拓寬原有的傳統營銷渠道,提升旅游產品內涵市場營銷論文,打造旅游產品精品等具有重要的意義,為旅游業帶來廣闊的發展前景。目前以旅游產業融合模式發展起來的旅游業越來越多,主要有文化產業、農業、創意產業中演藝業及網絡游戲業等與旅游產業的融合,其中,創意產業與旅游產業的融合是整個旅游產業融合模式的主流。本文以“印象?劉三姐”為例,提煉其產業融合模式,并以此為視角,分析其存在的問題及發展,同時為相關旅游業提供借鑒。
中圖分類號:G05,F2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4)03-010-02
技術創新與文化產業發展歷來如影隨形,呈現出相互支撐的重要特征。文化產業的內在需求成為科技創新的動力和源泉,而科技創新突破了關鍵技術,推動了文化產業的升級換代。文化的每一次革命性進步,都是重大技術創新和擴散的結果。因此,探索技術創新的動力及對文化產業發展的作用具有現實意義。
一、文化產業技術創新的三大動力
本文是基于創新主體、外部環境和市場需求三個方面闡述文化產業技術創新的三大動力。
(一)創新主體的內生驅動力
文化企業是技術創新的主體,他們既是技術創新的承擔者,也是創新成果的受益者。企業的最終經營目標是追求利益最大化。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市場競爭的日益加劇,任何企業要想生存下去,就要不斷地進行技術創新,提高文化企業的原創能力和競爭實力。所以,企業為了自身的長遠利益和可持續發展,只能采取或選擇創新行為,也就是說技術創新是文化企業發展的內生驅動力。
(二)外部環境的外在推進力
概括來說,文化產業科技創新的外部環境包括政策制度環境、科學技術環境和科技服務環境。
1.政策制度環境。在文化產業發展的過程中,政府在政策上、制度上、資金上給予支持,將推動技術創新及文化產業的發展。如韓國政府在1998年就提出了“文化立國”戰略,政府采取了文化產業科技創新的系列措施,取得了顯著成效,使韓國成為世界第五大文化產業國。由此可見,政府所創造的政策制度環境,作用于企業和市場,將會形成文化企業技術創新的外在激勵力。
2.科學技術環境。科技的不斷進步,新技術的不斷出現和采用,改變了傳統的生產方式,顛覆了傳統的文化理念和文化模式,如網絡傳輸、數字化、通訊衛星、數字電視等都是科學技術發展的產物,而且它們自身發展又對科技提出了新的要求,成為技術創新的動力和方向。也就是說,科學技術環境是文化企業創新的外在推動力。
3.科技服務環境??萍挤窄h境包括產學研組織系統、政府服務支撐、中介服務支撐等環境要素。在產學研組織系統內,高校為企業及科研院所提供技術和人才支撐;企業是創新主體,具有創新需求和創新成果產業化的物質能力;科研機構針對市場需求不斷開發新技術;中介服務在文化技術創新中的供方與用方之間搭建起溝通的橋梁;政府可以利用經濟、行政、法律等手段,通過制度、政策、法規的制定,以及相關服務來培育和促成科技服務系統的協調運行。可見,良好的科技服務環境是文化企業技術創新的外在支撐力。
(三)市場需求的外部拉引力
文化產業處于國內外的市場競爭中,文化產業市場需求會隨著時代的變遷、科技水平的發展、物質文化水平的提高而發生變化。作為文化產品只有不斷創新,才能滿足日益變化的市場需求,才能為企業提供新的市場機會,才能獲取市場競爭優勢和豐厚的利潤。市場才是文化企業創新成果最終的檢驗場所,而市場競爭的無情性、危機性、緊迫性是企業技術創新的外在壓力。可以說,市場需求是文化產業技術創新的真正壓力和動力,也是文化產業技術創新的外部拉引力。
二、技術創新推動文化產業發展的三個作用
技術創新對文化產業發展的推動作用可概括為三個方面,即促進了文化產業的價值倍增,提高了文化資源的整合效率,加速了文化產業的重構與升級。
(一)技術創新促進文化產業價值倍增:驅動作用
以科技創新為動力的美國電影業、英國和意大利的創意產業、日本的動漫產業、韓國的游戲產業產值都超過了各自國家鋼鐵業的產值。中國近幾年文化產業得到了飛速發展,文化產業對國民經濟增長貢獻率不斷上升。2012年,我國文化產業法人單位實現增加值18071億元,文化產業對當年經濟總量增長的貢獻率為5.5%。其中,科技創新是重要推手。以北京市為例,2012年,北京市文化創意產業實現增加值2189.2億元,比上年增長10%,高技術產業實現增加值1139.2億元,增長9.2%,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6.4%。
(二)技術創新提高文化資源整合的效率:協同作用
文化產業資源整合,主要是指對文化管理、文化規范、文化教育、文化設施、文化資源和文化人才等諸多因素進行科學合理利用,發揮整體效能。通過技術創新整合文化資源,能夠提高文化資源的使用效率,發展文化生產力。如美國好萊塢通過吸收世界各國文化和元素,并整合文化與技術資源,拍攝出眾多影響力較大的經典影片,引領了全球文化產業的發展。文化產業通過科技創新,綜合運用文化資源、信息及數據庫技術等,聚合核心文化、整合文化資源,利用規?;瘜崿F多層次的文化功能整合,充分發揮文化資源的最大潛能和效用,進而達到文化資源增值的目的。
(三)技術創新加速了文化產業重構與升級:變革作用
隨著文化產業技術創新的深入開展,文化產業的發展模式也在發生變化,科技顛覆了傳統的文化生產模式,產生了新的文化業態,促進了文化產業的裂變,催生了文化產業的變革。當技術水平達到一定程度,其相應的產業結構定將自愿或非自愿地進行調整。以當今技術條件已經成熟的三網融合為例,電話、計算機、電視這三種原來完全不同的產業,現已相互交叉與融合。這說明技術創新對產業結構調整不僅是起到技術支撐作用,更重要的是加速了文化產業的重構與升級,在產業變革中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2012年5月中國網絡視頻聯盟成立,由聯盟主席領導跨媒介營銷、版權合作、智能電視、移動視頻、研究專家、會員服務及活動培訓等七個委組構成??梢哉f,技術創新開辟了中國網絡視頻產業發展的新旅程。
[本文是遼寧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基金項目(編號:L12BWJ013)“遼寧文化產業技術創新體系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 孫啟萌.我國家電企業技術創新動力機制研究.北京交通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0.6
[2] 王影.企業技術創新環境及其評價研究[D].吉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3
[3] 劉汶榮.技術創新機制的系統分析[D].吉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9.6
[4] 陳小紅.技術創新促進經濟增長的動力研究[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11(6):63-64
[5] 張忠治.文化產業發展中的技術創新問題研究[D].山西財經大學大碩士學位論文,2011.3
[6] 孫國學.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基本方略[J].科技管理研究,2011(13):201-204
[7] 國家統計局.2012年我國文化及相關產業法人單位增加值18071億元[EB].http:///.2013.08.26
[8] 前瞻網.北京去年文化創意產業實現增加值2189.2億[EB].http:///.2013.2.17
[9] 王兆峰,楊琴.技術創新與進步對區域旅游產業成長機理作用與動力機制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