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4-05 20:28:12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公共設施設計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城市公共設施是與我們生活密切相關的一種室內外輔助設施,是伴隨城市發展而產生的集合工業產品設計與環境藝術設計為一體的新型環境產品設計,它在城市空間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媒介功效,成為體現市民生活品質的人與環境的紐帶。好的城市公共設施不僅可以作為一種公共設施使用,同時亦是很好的城市景觀,是城市當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1]
城市公共設施在城市景觀設計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城市公共設施設計的好壞,不僅關系著城市整體的環境印象,同時也是城市文明的重要體現。以上海的城市公共設施為例,它的設計追求的是人與自然的和諧,從本質上講應以人為本,兼具生態性、經濟性與文化藝術性。上海的城市公共設施設計,很好地滿足了人們戶外活動諸多功能上的要求,豐富了城市的戶外生活,突顯了城市的人文特征,就是遵循了如下幾種基本原則:
(1)人性化原則
城市公共設施的規劃與設計要體現對人的關懷,關注人在其中的生理需求和心理感受,以人為基本出發點,研究人的需求,探索各種潛在的愿望,提出人在城市戶外生活中存在的各種問題,并在解決這些問題時通過戶外家具本身,使人的各個器官能得到延伸而發揮作用。
此外,人性化的設計不僅要考慮到正常人的需求,還要考慮到傷殘人、老人和兒童等的特殊要求。2010年8月,上海市設立首批殘疾人汽車無障礙停車位,體現了對人的關懷,對社會弱勢群體的關愛,人人都可以平等且無償地享有在戶外進行活動的權利,努力創造一個公平、平等的社會環境。
(2)生態化原則
自然生態環境是人們賴以生存的基礎。隨著噪音、擁擠、污染、疾病等城市問題越來越嚴重,人類的生存受到前所未有的威脅。因此,不濫用資源、不破壞環境的觀念,提倡一種生態型的城市景觀已成為人們的共識。城市公共設施設計的生態化原則主要是指在其原材料獲取生產、運銷、使用和處置等整個生命周期中密切考慮到生態、人類健康以及安全向題。具體而言,就是應該考慮選擇對環境影響小的原材料,減少原材料的使用,優化加工制造技術,減少使用階段的環境影響,優化產品使用壽命及產品的報廢系統。例如在上海的城市公共設施設計上采用和自然息息相通的材料,使城市公共設施的質感與自然和諧融合,這種取于自然,歸于自然的表現手法,使城市公共設施的營造充滿活力。
(3)科學性原則
城市公共設施的設計要采用國際通行的標識;使用符合國家標準的漢語和拼寫規范、符合英語習慣書寫規范的中英雙語文字標識。[2] 公共設施中的指示系統、公共座椅、垃圾箱、路燈、公共廁所、候車廳等,都要有一定的科學性。例如上海溫熱多雨,選材要注意防潮防銹,故材料的運用多運用塑料制品或不銹鋼材料,色彩上也以亮色調為主;要注意照明系統的防雨措施。
(4)藝術性原則
城市公共設施的創意與視覺意象,直接影響著城市整體空間的規劃品質,這些設施雖然體量一般不大,卻與公眾的生活息息相關,與城市的景觀密不可分并忠實地反映了一個城市的經濟發展水平以及文化水準[3] 。上海市隨著人們交往的增多,經濟的發展,城市的功能也越來越趨于完善,城市公共設施的種類和材料將不會再像從前那樣單一和形式簡單,更注重功能與藝術性的統一。在對于設施的藝術性所創造的價值,上海市已經認識到通過公共設施的藝術性去感知城市和建筑、交流情感、平和情緒、激發想象與創意;如果我們能從街區、局部地域、整體環境的角度來進行各種公共設施的設計探索,將有助于構建一個融都市特征、文化、品種、便利性和裝飾性等綜合元素為一體的優美環境。如上海人民廣場的公共設施,既是美化環境的花架,又是自行車存放處,功能與藝術的完美結合。
(5)歷史性原則
上海市在保護城市公共設施作過很大的努力。陸家嘴中央綠地旁那幢風雨斑駁的“陳家宅”,如今成了陸家嘴中心綠地最突出的亮點之一。它與金茂大廈、東方明珠等摩天樓形成的有趣對比,吸引了無數旅人的目光。同樣的事例還有復興公園東南門口的那座老消防龍頭。三十年代建成的這個金屬制品,粗看上去是那么生硬、那么笨拙,又橫攔在公園大門口“丟人現眼”。但主持公園大門重建的著名建筑師項秉仁聰明地保留了這個“老家伙”,搞了一個玻璃罩將它罩起來,再配上一段說明它來歷和歷史功勞的銘牌,如今這個消防栓成了復興公園最出色的景點之一。
我國逐漸意識到城市公共設施的重要性,并不斷加大對公共設施建設的投入,但是仍然存在很多問題。從國內的公共設施投放情況來看,產品普遍存在外觀設計缺乏創新,設計不夠人性化,以及產品設計與周邊環境沒有協調統一的造型美感;目前國內公共設施的設計對生態的考慮也存在著不足,產品材料、功能設計、產品生產、報廢過程還未考慮到生態的問題。[4] 城市公共設施的設計應該著眼于創新和生態發展,站在可持續發展的高度上尋求合理的產品設計思路和設計方法。要加強對公眾意識的關注,將公眾意識轉化為因地制宜,因人制宜的設計,在給人們帶來生活方便的同時,必定營造出人人共享成果,人人參與其中,人人受到尊重的和諧的城市公共設施氣氛。
參考文獻:
[1] 王昀,王菁菁.城市環境設施設計[M] .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6.
1 設計文脈主義
1.1 文脈和城市的文脈:所謂文脈,英文即Context一詞,原意指文學中的“上下文”,在語言學中,該詞被稱作“語境”,更廣泛的意義上,引申為一事物在時間或空間上與他事物的關系,設計中譯作“文脈”,它更多的應理解為文化上的脈絡,文化的承啟關系。
城市文脈是一個城市誕生和演進過程中形成的生活方式以及不同階段留存下的歷史印記,是城市特質的組成部分,是城市彼此區分的重要標志,是一個城市的根,是城市的靈魂,有往日發展積累的寶貴經驗,也有未來發展的前進方向。城市文脈的真正載體是生活,所有的歷史遺跡不過是它的寄存之所,所以只要生活繼續,文脈就能流傳,但只有被充分理解、利用、改造、傳承,文脈才能實現它的最大價值。
1.2 公共設施的概念:關于“戶外公共設施”,這一詞產生于英國,英語為“Street Furniture”,直譯為“街道家具”,簡略為SF。在歐洲被稱為“城市配件”,在日本理解為“步行者道路的家具”或者“道路的裝置”,也稱“街具”,在我們可以理解為“城市環境設施”或“戶外公共設施”。從功能意義上來說,公共設施是指由政府或其他社會組織提供的、屬于社會公眾使用或享用的公共建筑或設備,按照具體的項目特點可分為教育、醫療衛生、文化娛樂、交通、體育、社會福利與保障、行政管理與社區服務、郵政電信和商業金融服務等。
1.3 城市公共設施文脈設計含義:城市中公共設施的設計,必須要遵循各個城市的歷史文脈來進行,這是因為:每個城市的生存發展,都要建立在它自身獨特的、區別于其他城市的歷史文化上,失去了歷史文脈的城市將會成為一座沒有靈魂的“空城”。城市的歷史文化首先要通過一定的文化基礎設施來體現,每個城市的文化都是通過各種文化設施、建筑風格等區別于其他城市。我們對一個城市的印象,首先是來自于我們所看到的帶有文化韻味的傳統建筑、迅速發展的商業建筑構成的大量建筑群的視覺形象,在此之中,當然也包括了構成城市環境的有特色的公共設施。所以,在城市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與更新過程中,加強街區中的基礎設施、特色景觀建筑物等硬件建設,體現出特定的文化意蘊和歷史街區個性,是我們城市設計工作者所必須承擔的歷史使命。讓城市公共設施的形象符合歷史文脈,把能表達城市意象的諸如文化、政治、經濟、民俗、審美、藝術等抽象的概念圖形化,融合到公共設施的設計形式當中,并在我們的大腦中留下深刻的印痕,對其貼上特殊印記的標簽以示與其它區域或其它城市的區別。這種留存在我們頭腦中的城市公共設施文脈的集體記憶,反過來又影響對未來城市設施形象的塑造,在代代傳承中,將主導城市形象設計的歷史文脈通過物質形式的文化符號保存下來。
2 城市公共設施設計文脈要求
2.1 結合城市主流文化:首先,城市公共設施的設計必須要結合城市的主流文化,尊重城市的歷史文脈。每一個城市,甚至每個城市中不同的歷史街區,都具有它特定且突出的地方文化和傳統歷史。而公共設施作為一種傳達文化的載體,在設計中,必須通過其恰當的形式、色彩、材料和工藝等方面逐步形成與城市的建筑、景觀風格相統一的設計風格;這種設計風格沉積在建筑與環境中,并與它相結合,形成一個由不斷傳承的觀念、文化和審美角度所制造出的“形象集合體”,即一個城市中人們對自己生存空間的集體記憶。它以物化的形式反映出人們的生活方式,與隱藏在人們心中的、駕馭其行為并產生地域認同的社會價值觀相吻合,引起人們的共鳴,進而產生文化的認同感,使城市的風貌與特色在歷史的雕琢中不斷延續與傳承。
作為依托于高校的農業實驗站,其公共設施設計的內容和方法都與普通的 農業實驗站有所不同。多重要素影響著設計方案是否能夠實現人與農業及自然的和諧統一,以及公共設施是否能為使用者帶來更為美觀、舒適、便捷的多重服務體驗。
1.設計性要素。設計性要素主要包含了設施的功能,顏色,結構,材質及工藝等多種要素。首要的功能要素是公共設施設計的基礎,決定了設施的實用價值。其次的顏色和結構要素,承載了公共設施產品的美術概念。富于藝術感令人賞心悅目的公共設施往往更能獲人青睞。最后的材質及工藝要素則滿足了設施對于安全性,耐用性的要求,同時也對設施的量產化給予了支持。
2.技術性要素。技術性要素是高校農業實驗站公共設施的強大支撐。不同于高校常規設計,農業實驗站往往能獲得更為便利的技術支持。諸如新能源,新材質,互聯網新技術等都比普通高校更加容易導入公共設施的設計當中。例如通過光伏農業一體化供電的技術為農業園區的公共設施提供電力支持,既完成了農業項目的研究,又避免了研究成果的浪費,自產自銷,形成了可持續的發展模式。
3.地理環境要素。公共設施設計要因地制宜,這一點在高校農業實驗站顯得尤為突出。不同的作物有著不同的自然需求,不同的農業技術也有著相應的環境條件。有的要求采光,有的要求風力等等。對此,公共設施設計應從避免對相關農業實驗產生影響的方面入手,同時根據實際情況對于避光避風沙等可能產生的需求進行設計考量。
4.其他要素。多為經濟及政策方面的要素。公共設施設計不是空想,必須根據實際的經濟條件進行構建。設計師在詳細掌握實驗站經濟條件的同時,也應多方了解政府農業建設相關的優惠政策,以期在獲取最大資源支持的情況下,為農業實驗站提供最優的設計方案。
二、高校農業實驗站公共設施的設計理念
如果說前文論述的種種設計要素相當于“磚瓦” ,那么若想砌一面墻乃至造一間房,就需要相應的設計理念。遵循一個合理的設計理念,往往有利于設計師裨補闕漏,避免因忽視某些環節而造成設計方案失敗的局面。
1.功能性理念。前文所述,功能要素是公共設施設計的基礎。同理,功能性理念也在設計理念中占據著同等地位。功能性是公共設施存在的意義[1],沒有功能性的產品也就無從稱之為公共設施。實現這一理念,旨在于設施中體現其可識別度及可操作性。比如實用性的椅子,在考慮到美觀的同時,更重要的是確保它的功能,不能因為刻意添加所謂的“藝術設計”而模糊了設施功能性,導致用戶的迷茫。另外,在農業科技的引入上也應有所斟酌,即便是融合了高新科技的設施,也應有可被大眾接受的可操作性,不然無論構想如何天馬行空,沒人會用的設施也不過是一堆廢品。
2.可行性理念。可行性理念主要分為三個部分:首要的是安全性能。保護用戶的生命財產安全是設計師在公共設施設計中貫穿始終的課題,也是可行性理念最重要的部分。不管是材質,尺寸,安置地點還是操作實踐,無論哪個環節的安全性無法保障,設計方案的都將被徹底否決。其二是承前文所述的可操作性,使用的難易程度決定了設施是否可以在大眾當中推行,這需要廣泛的調研與測試結果作為支撐。最后是實現設計所需的物料條件,考慮到實驗站面積往往較大,需要從成本、量產等多方面進行考察,以獲得最為經濟實用的可行方案。如果要求資源過于脫離實際,難免會淪為空中樓閣。
3.生態性理念。作為農業實驗站,同時作為高校的農業人才培育基地,對于公共設施的設計更應該著眼于人與生態和諧共生的綠色理念。在選材,制造過程,投放使用等環節中都應最大限度的減少對于環境的破壞。例如選用可降解材料,使用綠色能源,生態廢料循環利用等等。另一方面,也可為公共設施采用整套的以綠色生態為主題的藝術風格,使整個園區富于整體性,成為學校,乃至地區的文化名片。
4.藝術性理念。對公共設施的設計應具有藝術感、時尚感。這是大部分公共設施設計所遵循的普遍原則。主要通過色彩,明暗的對比以及結構,造型的韻律突出產品的設計感。
三、高校農業實驗站公共設施的未來展望
人類社會處在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當中,我們身邊每天都有著日新月異的變化。公共設施設計是一個創新的過程,隨著人們的思想以及生活水平的進步,公共設施的概念和功能也在不斷發生著轉變[2]。限于國情,我國近年來才逐步興起各種農業園區及實驗站,相較于國外較為成熟的經營模式,還有著很大的發展空間。
1.更多功能。作為高校培養農業人才的重要基地,隨著現代科技的飛速發展,比如結合現在已初具規模的農業自動化,高校農業實驗站的公共設施必將在未來為農業人才儲備提供更多便利的功能。
2.更加生態。生態技術及生態農業的發展,也將促使高校農業實驗站公共設施向著更加生態的方向前進。智慧環境的建設以及精準化的管理,將使農業實驗站更好的轉向以清潔生產,循環經濟引領的資源化能源化發展模式。
1 曇華林藝術區概述
湖北美院文化發展有限公司暨曇華林藝術區是以原創藝術設計為導向、傳播藝術理念、弘揚藝術文化、推進藝術設計國際化進程為主題,將其建成集科研、商務、教育、會展、交流為一體的國際性、體驗式、創新型的藝術設計創意產業園。
2 園區內公共設施存在的問題與分析
(1)功能上的問題。曇華林藝術區內有很多公共設施年代久遠,已經不能滿足現在人們的需要,不能充分地方便使用者。(2)布局的問題。園區內的公共設施相對較少,分布也十分不合理,不利于發揮其功能。例如,湖邊開敞式的座椅的分布是非常不合理的,對于使用者來說,隱蔽的空間顯然更加吸引人。(3)系統設計的問題。公共設施種類、性質和功能復雜多樣,但是它們本身就是一個系統,目前園區內的公共設施缺乏這方面的考慮,如垃圾箱就有塑料的和鐵質的兩種不同的材質和形態。(4)文化特色的問題。曇華林藝術區是在原湖北美術學院基礎上創建的,代表的是美院的精神和文化,園區內的公共設施作為整個園區環境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當然應該體現出那種樸實厚重、不喧囂不浮華,內斂的藝術品質。
3 園內公共設施設計必要性
(1)公共設施是必備的物質條件。人群的活動不僅僅來自于天氣、場所這種戶外空間因素的影響,也來自于物質條件的影響,物質條件的好壞直接影響人們的活動頻率,擁有良好的物質條件的城市空間,大量的人群會在此駐足、玩耍。反之亦然。
公共設施就是為了滿足人們的戶外活動需求而被設計出來的,作為戶外物質條件最主要的構成部分,公共設施的優劣也影響人們活動,想象一下,如果我們在一個沒有公共設施的城市里,那將是一幅這樣的景象:人群車輛沒有秩序,垃圾滿街,晚上漆黑一片……在這樣的環境中,沒有條件也沒人愿意去做一些自發性的活動。
曇華林藝術區內的公共設施應該是備受關注的,在這樣一個環境下,它的交通、學習、休閑和美學欣賞等相應的功能設施就應該更完善,需要吸引人們逗留更多的時間和進行更多的戶外活動。完善的導識系統方便人們對園區的認知,合理的座椅提供人們休息、交流,良好的交通設施保障人們的安全,適宜的小氣候宜于逗留,雕塑,藝術品等設施讓人放松心情,帶來藝術感受。
(2)公共引導人們的行為。人們對公共設施的要求主要是兩方面:一是物質上的,就是設施本身功能齊全,方便使用,二是精神上的,就是設施通過造型、色彩、材料等方面傳達出來的信息來引導和規范人們更好的使用公共設施。對于曇華林藝術區來說,創造良好的戶外空間,讓人們更愿意去學習、交流才是最重要的。在園區的建設中可能會認為別具匠心的建筑物、紀念性的景觀更重要,但是從人群的角度出發,創造一些宜人的隨意性的集會地點才是最主要的。
4 曇華林藝術區公共設施的設計原則
(1)以人為本,創造宜人活動場所。園內公共設施的使用者主要為教師、職員、學生,其次也有老人、小孩、殘疾人和附近的居民,他們都有著不同的行為方式與心理狀態,必須對他們的活動特性加以研究調查后,才能有針對地在設施的功能中給予充分生理和心理上的滿足,只有這樣才能創造出舒適、宜人的活動場所,讓更多的人參與到其中來。如何兼顧不同使用人群的需求,如何使他們在使用設施時感到方便、安全、舒適、快捷,是設計師進行設計時應該考慮的因素。
(2)繼承歷史與創新突破的原則。園內那些具有歷史意義的場所往往給人們留下較深刻的印象,園中建筑、雕塑、景觀等在形式、空間尺度、色彩,符號方面所隱藏的地域文化是具有自己獨特個性的。新建的公共設施如果能夠很好地體現園內的歷史意義和文化內涵,就容易引起人們的共鳴,產生文化認同感。
(3)個性與整體性結合原則。園內的公共設施設計應該體現在“文化”“創意”這兩方面,這也是樹立園區的整體形象和展現個性的一個重要途徑。但是光追求單個物體的個性是不行的,必須要體現和展示園區的整體形象,保持整個區域尺度上的整體性。
(4)功能與形式相融合的原則。功能決定形式,形式傳達功能,而形式與功能的出發點都是人的使用方式。城市公共設施作為一個供人使用的公共產品,均具有一定的功能。在針對園區而設計的公共設施中功能應與形式相融合,如垃圾箱的功能是放置廢棄物,但是采取什么樣的形式來表達產品的內涵也是設計的重點。
(5)技術與藝術相融合的原則。技術和藝術二者缺一不可,產品設計最終要投入到工業生產中,公共設施設計也不例外,所以,在做園區公共設施的設計時應該考慮到這些因素的影響,由于科技的不斷進步,新技術、新工藝和新材料不斷涌現,應該把這些新的東西融入設計中,并體現公共設施最大的價值。
5 曇華林藝術區公共設施設計具體思路
公共設施設計作為工業設計的一部分,設計程序是一樣的。在針對曇華林藝術區公共設施的設計時,遵循前一節所述的設計原則,應該盡量體現出該區的藝術品位與層次,這也是樹立園區的整體形象和展現個性的一個重要途徑。
(1)垃圾箱設計。垃圾箱的主要作用就是儲藏垃圾,同時應具備美感。垃圾箱在造型上不宜過分夸張,既要給人干凈整潔和藝術感,更要便于識別和使用。在材料上選用鋼材和塑料。鋼材強度高,耐腐蝕,耐酸堿,抗老化,塑料方便且易清洗。整個設計要簡潔,同時應與建筑的簡約風格契合。
(2)公共座椅設計。公共座椅是提供人們休息,交談等各種活動的主要設施。座椅的品質好壞與擺放位置直接影響人們的戶外活動。公共座椅選用高品質磨砂質感不銹鋼,一方面保證椅子堅固耐用,不易損壞,另一方面磨砂質感給人親和舒適的感受。在造型設計上應力圖簡約、自然、整體。椅面與靠背的高度、長寬、傾斜度都要依據人機工學來確定,從而確保人體坐姿的舒適。
(3)導識牌設計。導識牌是城市公共信息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引導人的行為、提供豐富的信息,導識牌應該簡潔、易懂。其安裝位置要利于行人觀看。導識牌選用鋼木結構的材質,堅固,經濟,易加工。在設計上力求簡約但不簡單,導識牌高度為一米六,符合人的視覺習慣,更加便于路人讀取信息。
(4)宣傳欄設計。當今社會是一個信息時代,公眾獲悉信息的渠道可謂五花八門,宣傳欄的作用不可忽視。宣傳欄用鋼木結構的材質,采用灰色與園區內建筑環境相協調。頂部設計一塊半透明的有機玻璃,便于采光,同時也豐富了宣傳欄的整體視覺感受。
6 結論
城市公共設施本身是一個涉及多種元素的復雜系統,也是城市外部空間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對曇華林藝術區的公共設施存在的問題與設計的必要性進行了綜合分析,更多的關注公共設施與園區內人們的活動習性以及活動規律之間的關系,闡述了公共設施的基本設計原則和注意事項并有針對地提出相應的設計思維。雖然不能代表整個城市的公共設施設計,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公共設施的設計必須從研究人的行為出發,針對地域特征,做到“人――物――環境”相融合,從而使得在此環境中的人們潛移默化地感受到城市的文化內涵。
一、引言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對生活環境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多種多樣的公共設施有力地支持著人們的室外生活,城市公共設施的建設與完善已顯得相當迫切。
二、城市公共設施現狀
城市公共設施,通常是指候車亭、座椅、垃圾桶、路燈、各式商亭、公共廁所、公共布告牌、地圖指引牌、電話亭等為人們提供生活方便的固定設施,是在城市中使用最多,分布最廣,且與人群接觸最為密切的公共設施,它以其特有的功能特點遍布城市的大街小巷。
人類社會在21世紀到來前開始進入信息時代,信息時代經濟高速發展,帶動中國城市建設正以史無前例的規模和速度向前發展,城市公共設施作為城市文化和形象的標志,不應該單單成為城市的裝飾品,創造舒適的環境;在功能上應該多樣化,滿足現代人的多種需求,引導城市的發展。所以,必須充分考慮公共設施的設計問題。事實上,發展公共設施領域已經成為許多國家城市開發項目的設計原則,并且也被認為是當代建筑師應該承擔的社會和政治責任。
三、信息時代對設計的影響
20世紀70年代以來,計算機智能化和信息綜合化的程度得到了很大發展,人的許多最高明的知識和本領都可以編成程序輸入機器之內,并可以根據指令毫無差錯地將其重現出來時機器變成了人的輔導者。人們所進行的設計是從“信息”著手,將人們通過感覺和知覺而獲得的對事物的認知作用及其效果作用作為設計的基本價值,促進了產品的智能化和人的親和力。
從工業設計的角度上看,設計實質上是一種人工造物的創造行為,是“創造一種更為合理的生存(使用)方式”。現在社會對于可參與性的要求越來越高,表現在公共設施上就是人們盡可能多地利用這些公共設施,享受這些公共設施帶來的樂趣。可參與性好的公共設施,用戶體驗品質高,使人難以忘懷,人們可以從中感受到使用的樂趣。“體驗時代”的來臨使人們對產品使用功能的要求越來越高,用戶體驗功能就成為未來產品的必要功能。
四、信息時代下公共設施發展趨勢
現代公共設施是一個綜合的、整體的有機概念。人們過去常常把它們簡單的分解為實用或裝飾等兩大類,實際上城市公共設施的功能有四個特性:基本性,環境性,裝飾性,復合性。在信息時代的今天,信息資源在人們的生活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僅僅把公共設施作為城市必備的“硬件”來處理是遠遠不夠的,在未來的設計中應該更多注重“軟件”的應用。下面通過與人們生活密切相關的幾個方面來談談信息時代下城市公共設施的發展趨勢。
(一)城市指示系統設計
指示系統屬于城市公共設施領域的公益性視覺傳導系統,具有幫助人們對于具體目標對象,空間位置及環境特性等進行有效的指引和識別作用,同時也提供給人們對活動于其間的環境形態及功能作用的直接認知和幫助。成功而有效“城市設施”的視覺傳導設計必然構成城市環境中不同時期的公共性功能設計和公共性文化理念的復合體。它們在為市民提供方便的同時,也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的審美觀念和行為方式,從而把藝術和文化最為生活化地融入到任何一個社區、公園、劇場、博物館、醫院、商廈、學校、公司、車站。
轉貼于
在現代信息社會高度發達的技術支持下,每天生活都在發生著巨大變化的我們,對于出行的要求,更多時候已經不可能再像過去一樣,完成僅僅依靠記憶來到達目的地的過程。而且交通工具技術的進步,實現了人類可以用很低的成本在很短的時間內跨越大洋到達不同的國家或地域。換而言之,將來的社會在隨著經濟,文化交流的進一步開展,與不同種族,不同國家的交流也將不斷的擴大。同時我們出行的時候,對于在完全陌生的環境中,如何簡單地獲得急需行動支援信息也是出行之前必須檢討的一個問題。所以,僅僅憑借傳統上以形象傳達為目的的VI系統,將很難完成對于來自不同地域的人的行動支持的功能。
為解決這一問題可以考慮在城市街道上設計一些定位導航設施,現代城市雖然在一些公交站牌上配置了地圖和車站線路,但是許多方面指示并不是明確,而且對于國外旅游者來說,語言文字不同,信息也無法識別,拆除不合理的標識牌,設計電子定位導航設施是發展的趨勢,其應用軟件方便、高效。設置不同語言版面,滿足不同地域人們的需求,觸摸式屏幕使出行者更快知道自己所處位置,以及怎么到達目的地,不僅滿足了城市人們的生活需求而且美化城市環境,提高城市品味,給世界人們留下美好的印象。
(二)手機的街頭歸宿——新式電話亭
隨著手機的普及,曾經備受寵愛的街頭IC公用電話正漸漸地被人冷落和遺忘,甚至被惡意破壞。
據統計,2004年至今,在中國一些大城市每天平均有2部半公用電話遭破壞,被盜設施的價值累計達500多萬元。同時,大部分電話亭都陳舊破爛。亭子污跡斑斑,電話卡插口處已大塊地掉色生銹,亭蓋里貼著各式各樣的廣告——辦理車牌、辦理證件、招聘電話等。亭蓋上原有使用方法的說明介紹被“牛皮癬”遮蓋。這樣的電話亭沒有起到應起的作用還影響城市面貌的。一部分市民認為應該取消電話亭的設置,但是我國畢竟還沒有達到“手機人手一部”的發達程度,電信部門還得為外來工和異地求學的學子們多加考慮,他們需要IC電話亭。
因此電話亭擺放位置以及功能全面化問題是設計者應該考慮的重點。手機使用率遠遠高于電話亭,但是考慮到一部分群體的需求,電話亭不能取消,因此可以考慮電話亭功能多樣話,在有電話亭的地方設置手機街頭充電設施和銷售手機充值卡的自動販賣機,設計者要考慮到安全性,在手機充電的時候,可以設置密碼箱存放手機,以免機器丟失。設計新式電話亭可解決人們在外通訊的問題,保證信息的準確快速傳送。
還可以借鑒發達國家的一些經驗,在日本,人們可以看廣告免費打公用電話,兩家公司計劃用三年時間在日本全國設置10萬部免費公用電話。據了解,在撥打這種免費公用電話時,用戶首先拿下話筒撥打電話號碼,之后液晶畫面上會出現約15秒鐘聲像并茂的廣告,廣告結束后電話就會接通。如果你撥打的是固定電話,你可以免費通話9分鐘;如果你撥打的是手機,則至多只能免費通話1分鐘。這種理念無疑可以達到雙贏的目的,值得借鑒。
五、結束語
在21世紀,伴隨著人類社會的信息化進程,人們的生活方式將會發生很大變化,公共設施也會隨之發生變化。人們對于體驗與互動的要求逐漸增強,設計的趨勢要滿足人們的要求,做到以“人”為核心,創造有序、和諧、合理、人性化的公共設施,并且在設計中應用高科技元素,方便城市居民的使用,使公共設施脫離擺設的定義,真正融入到人們的生活中來,同時體現出城市的特色,對城市起到很好的宣傳作用。
參考文獻:
校園公共設施的用途
高校公共設施是高校校園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也一種特殊的校園藝術品。對于宣揚校園文化,協調人與環境的關系起著關鍵作用。高校公關設施主要有一下用途。
1.導視作用
以傳達視覺信息為主的設施,包括道路標識、建筑物標識。主要形式有路牌、路標、宣傳欄、廣告招貼欄等。
2.衛生作用
以清潔衛生為目的的公共設施。如垃圾箱、垃圾站、衛生間盥洗室等等。
3.休閑作用
以游憩休閑為主要目的的設施。有公共座椅、臺桌、景觀小品等。
校園公共設施設計的原則
1.與校園整體規劃相協調
現今高校的校園環境越來越受到師生乃至社會人群的關注,校園環境是否協調統一直接影響對整個校園環境的評價。高校公共家具的外觀造型設計也要與校園整體規劃相一致,才能滿足整體的統一性。雖然公共家具都是單獨的個體,在局部環境中各自獨立,承擔各自的使用功能,但是在整體系統中,卻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所以,即便單體家具設計構思新穎,創意獨到,但如果不能與整體校園環境協調統一的話,依然是不成功的設計。
2.與校園文化發展相吻合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人們對高校教育的關注越來越高,校園文化對高校師生的影響力是不言而喻的,不同高校推出各自不同的校園文化。國家教育委員會指出:校園文化是以學校師生為主體共同創建和享有的群體文化,是除課堂教學、實習、設計及校園基礎物質建設之外的一切校園活動的總和,它包括師生的價值觀念、精神境界、校風學風、思維方式、行為準則、學校的傳統與習慣、學生社團、校內文體活動、學校電視、廣播、報刊、環境布局、美化等方面。高校公共家具在校園中是有明顯文化意味的物質設施,例如宣傳招貼欄,路標路牌,另外還有校園內的景觀小品等,它是校園文化的物質表現載體,因此在高校公共家具設計時要符合本校的校園文化建設,體現出校園文化的特色。
3.與人性化設計相匹配
為了滿足校園公共場所活動的不同需求,在進行設計時應以人為本,充分考慮不同師生群體的需要,怎樣使他們在使用中感到便利、安全、舒適是設計此類產品必要的考慮因素。
校園公共設施設計方法
1.整體環境與單體設施的協調統一
整體環境協調與否關系到一個高校校園環境的規劃程度水平高低,設計師在設計公共設施的單體時,第一應時刻注意與環境的整體協調性。例如對色彩的選擇、材料的運用、紋樣的處理等方面。其次設計方案應進行反復的比較推敲,以大環境樹立全局觀,但同時要注重細節的表達,也不可過于籠統粗糙。第三,在每一個不同的單體設計時都應具有統一表現的元素,即共性表現,以達到統一的目的,使局部的單體與全局的整體環境相融合,實現統一中有變化,個性中體現統一。
2.視覺化效果的協調統一
在現代化的高校校園中,視覺標示系統是必不可少的一項要素,因此在對公共設施進行設計配色和裝飾時,必須注重視覺效果的完整度和統一性。首先,高校的校徽、校旗和校園文化等符號標識,應合理地體現在公共設施之中;其次,色彩是視覺系統中最易顯現的元素,在選擇配色方案時應盡量選取該校校園內的特相,同時要與周圍環境相統一,與該地區地域特色相協調;第三,在設計時應注意將該設施與周圍的景觀設計風格相統一,不能過分跳躍突出,把握全局效果,這樣才能使二者相得益彰,襯托校園整體環境。
3.功能與形式的協調統一
公共設施的功能與形式兩者之間是一種二者是對立統一的辯證關系,公共設施產品應充分考慮二者之間這一基本關系,并將其充分融合。高校公共設施服務于校內師生,功能性必須得以充分體現,因此設計者在對單體設施或組合設施產品創作時,必須先了解該產品的主要用途和服務對象,在功能需求方面盡可能滿足人機工程學的要求,體現功能使用的科學性。同時,在外形審美與視覺環境方面,形式美也是不可忽視的,由于當代高校對校園環境的要求越來越高,單調乏味的功能主義也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精神需求。設計師應盡可能多考慮校園文化、地域特色、整體配色方案等形式美元素,使功能與形式完美協調,和諧統一。
一、解讀公共設施
1、城市公共設施的概念
對于城市公共設施的定義,由于不同領域的研究者因研究方向和著眼點的不同存在著不同的見解。公共設施這種叫法最早出現在歐洲,“羅布.克里爾認為:城市公共設計就是指城市內開放的用于室外活動的、人們可感知的設施,它具有幾何特征和美學質量,包括公共的、半公共的供內部使用的設施。我國學者認為:城市公共設施是指向大眾敞開的、為多數民眾服務的設施。不僅指公園綠地這些自然景觀,城市的景觀、廣場、庭院等都在公共設施范圍內。綜合分析以上相關概念,我們可以看出公共設施主要是為了提供公眾某種服務或某項功能,裝置在都市公共空間里的私人或公共物件或設備的總稱。“城市公共設施設計是城市環境不可缺少的構成元素,是城市的細部設計,它的主要目的是完善城市的使用功能,滿足共公環境中人們的生活需求,方便人們的行為,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和工作效率”。
2、城市公共設施的功能
城市公共設施的物質功能
(1)休息功能
公共設施可以營造出溫馨、親切的生活空間,為居民提供良好的休息和交往的場所。
(2)安全功能
利用公共設施對場地邊緣的處理,避免居民在公園里發生安全事故。
(3)便利功能
垃圾箱、公廁、電話間、指示牌、座椅等公共設施的設計,為居民生活提供了方便的服務。
(4)遮蔽功能
如亭、廊、公共汽車站等公共設施的設計,在空間環境中起到為人們遮風擋雨的作用。
(5)城市公共設施的精神功能
公共設施作為一種特殊的空間符號,除了使空間環境更加舒適、有趣外,還增加了空間的可識別性與地域性,同時,兼有裝飾和文化傳播的作用。
二、地域環境影響下的城市公園公共設施設計
自然的地域特征是形成城市特色的基礎,也是城市公共設施設計中需要尊重的前提。自然特征不僅是塑造城市景觀的依據,同時也是一個城市區別于其他城市的主要元素。當我們在描述一個城市時,人們時常都是把本城市的自然特點作為參照來介紹,是“丘陵城市”、“海濱城市”、還是“平原城市”?作為當今的設計師,在進行城市公共設施設計時,適當的強調城市的地域特征是展現城市特色的基本方法。
1、自然因素
城市的自然環境是塑造城市景觀的基礎,任何一個城市都是在一定階段的地理環境中發展的產物。不同的自然環境塑造的城市布局、功能結構和面貌也都是不同的,例如大連的老虎灘、杭州的西湖、重慶的洪崖洞等,這些城市所特有的名勝古跡都與本城市所特有的自然環境是密不可分的。
我國國土面積幅員遼闊,地貌特征豐富。不同的地形地貌和地理環境都給城市帶來了不同的自然資源。在城市公共設施設計時,我們需要充分的利用這些地域特色的自然資源。例如,我國西南地區竹資源豐富,設計師可以利用這些竹子做一些家具、手工藝品、指示牌等。
不同城市的氣候和地理環境的不同,也會影響到城市家具的設計。例如,我國南北緯度跨越大,南北溫差懸殊,在城市公共設施設計中就必須考慮到南北方功能的特殊要求,南方要求遮陽、防雨;北方保暖、防風。另外,不同地區有其特有的材料,在公共設施設計時,注重對本土材料的運用,即可以節約成本,又在側面呼應了地域文化。
2、社會因素
社會環境,又稱人工環境、人文環境。人們不斷地以自己的力量改變著自身生活的環境,力圖為自己營造安樂、舒適的生存條件,形成了人和自然的生存環境。
三、地域文化影響下的城市公園公共設施設計
1、人文因素
人們的生活方式對城市公共設施設計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在城市和城市公共設施的發展過程中起著決定性作用。根據社會學的理論,生活方式是指同一定的社會生活條件相適應的人們生活活動的典型途徑及其特征的總和。這就是說,生活方式是由兩個因素組成的:一世客觀方面的,即人的生活活動的社會條件;二是主觀方面的,即人對這些客觀條件的態度和活動途徑。通俗的說,生活方式是在一定條件下,人們對時間和金錢的消費途徑。“文明的、健康的、科學的生活方式”是對現代生活方式的總要求的高度概括,體現了時代對家庭生活方式的要求,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東西方之間、國家之間、城市之間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存都存在著差異。不同的文化和生活方式體現著不同地域的文化,城市公共設施設計會受到不同生活方式的影響。例如,在我國一線城市,由于人們生活和工作的節奏的加快,這些人群所需要的設施或者產品,使用功能是第一位的;而在具有濃郁文化氛圍的1.5縣級城市,沒有那么強的工作壓力,那么快的工作節奏。這些人群對公共設施的要求,不僅要滿足使用功能,精神功能同等重要。
2、民俗因素
除生活方式因素的影響外,一個地域特有的文化與習俗,都是地域性不可缺少的組成。
民俗文化是社區與社區共存關系的一種社會活動過程,是社會歷史的產物。每一代人都需要從上一代人那里承接民俗文化的遺產,并把它傳繼給下一代人,使民俗成為一個不問斷的連續存在。因為風俗習慣反映了一個民族的共同心理感情而且是具有相對穩定性的。民俗的體現是全方位的,從衣食住行,處處都有民俗文化的烙印。它產生自歷史,同時又具有強烈的地方特征。地方性是民俗在空間上所顯示出的特征。這種特征也可以叫做地理特征或鄉土特征。因為這個特征是在民俗的地域環境中形成并顯示出來的。俗話說的“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正是這種地方性的很好說明。民俗的地域性具有十分普遍的意義,無論哪一類民俗事象,都會受到一定地域的生產、生活條件和地緣關系所制約,都不同程度地染上了地方色彩。例如,中國傳統的民俗文化活動廟會和民間社火。同時,帶有地域性的民俗具有很強的傳承性。這個特征對于民俗事象的存在和發展來說,是一個主要特征,具有普遍性。民俗在發展過程中有相對穩定性。即使民俗事象有了某些改變,往往也可以找到這種傳承特點所顯示的繼承與發展的脈絡。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TP3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03(b)-0019-01
公共設施設計是一種新型的環境產品設計,是伴隨著城市的發展而產生的并融和了工業產品設計與環境設計,是工業設計的一部分,公共環境設施是城市的不可缺少的構成元素,是城市的細部設計。[1]對公共設施設計的目的是完善城市的使用功能從而滿足人們在公共環境中的生活需求以及生活質量的提高,而在公共環境設施設計中引入語意學的概念是為了讓人們在公共環境中感到愉悅、緩解城市壓力、感受自然。公共設施是城市文明的一種體現方式,對于提升城市文化品味,具有重要意義。
1 語意學概述
產品語意學(Product Semantics)是20世紀80年代工業設計界興起的一種設計思潮,它是研究產品語言的意義的學問,其形成于1950年德國烏爾姆造型大學的“符號運用研究”,被正式提出是在1984年美國的克勞斯?克里彭多夫(Klaus Krippendorff)和德國的雷恩哈特?布特(Reinhart Butter)教授在他們合作的《Product Semantics:Exploring the Symbolic Qualities of Form》一文中。并在同年美國克蘭布魯藝術學院(Cranbrook Academy)由美國工業設計師協會(IDSA)所舉辦的“產品語意研討會”中予以定義:產品語意學是研究人造物的形態在使用情境中的象征特性,以及如何應用在工業設計上的學問。它突破了傳統設計理論將人的因素都歸入人機工程學的簡單做法,擴寬了人機工程學的范疇,突破了傳統人機工程學僅對人物理及生理機能的考慮,將設計因素深入至人的心理、精神因素。[2]
2 產品形態語意簡析
“形態”是一種語言符號,是語意學中的一項基本元素,“形態語言”是一種產品與人的思想交流媒介。在語意設計活動中包含設計者、設計物、使用者三方面。為了使設計意圖、表達信息能暢通無阻地被使用者了解并接受,不造成誤讀、誤解,設計師在設計前要對產品的形態語言的使用情境進行分析,稱為形態的語境分析。[3]產品形態的表現可以理解為一系列視覺符號的傳達,產品形態語意設計實際上就是對產品的造型、色彩、材質等造型符號進行編譯從而傳達出產品的功能和結構特征。
公共設施是將它自身的造型要素包括尺寸、外形、結構、色彩、材質等作為載體來傳達各種信息的語言或符號,經過一些設計加工營造出與周圍環境融洽的氛圍,并帶給大眾輕松、愉悅、趣味、警醒等不同的心理感受和某種心理體驗,吸引用戶的注意力、帶給用戶親切感,從而建立起一定的設施形態。
3 基于語意學的公共設施設計
3.1 影響因素
功能造型
功能造型要素是公共設施通過語意設計傳達給人的第一感覺,包含形態(結構)、色彩、材質、紋理等。功能造型要素是通過人的視覺、觸覺等感官系統傳達我們容易感受到的意象,進而滿足大眾的基本功能需求。
公共設施的設計還應在充分了解地區特色、人文特色的前提下將二者融合到具體設施的設計中,如果景觀中出現與當地文脈極不協調的設計也背離了語意設計的初衷。
3.2 設計原則
公共設施作為空間環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形式和內容的確定取決于多方面的因素。它涉及到人的主觀因素,如設計者的藝術水平、文化修養、風格傾向等,又有大眾對公共設施的性質、內容、風格的要求等。它還涉及到其他客觀因素,如公共設施所處空間環境的地域條件,不同地區的歷史背景、文化傳統和民俗習慣等,以及可供選用材料和可操作技術條件及經濟因素等。經過研究將設計原則歸納為以下三點。
(1)功能實用性原則
以人為中心是公共設施功能實用性原則的直接體現,只有充分考慮到“人”這一基本元素,才能設計出真正適合人們使用的公共設施,好的公共設施不僅提供給人們各種活動的基本需求,同時引導人們趨向合理、健康、正確的生活方式和行為模式,對空間環境的整體塑造起到一定的點綴作用。
(2)滿足人的心理需求
在公共設施設計中,通過對設施的形態、色彩、材質等賦予其相關屬性,才能滿足人們不同的心理需求,如私密性、舒適性、安全性等,例如在城市主題廣場內設計休息座椅時,只單純考慮基本功能,是不能完全滿足使用者的,必須同時考慮設施所處環境對人在休息時的心理影響。只有充分考慮到人的生理、心理特征,才能設計出與空間環境互相適應的高品質的公共設施。
(3)與環境結合原則
整個空間環境中公共設施是其中一項組成要素,作為個體的公共設施與整體空間環境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它們之間既統一又獨立,環境設施在造型、材質和色彩等要素的設計上都應該與周邊環境相協調,盡量體現地方區域特色。在設計公共設施時,既要了解社會需要與社會條件的關系,認識社會成員對公共設施的合理需求,以及在當時社會經濟、文化條件下滿足這種需求的可能性,又要分析空間環境對公共設施的影響,考慮公共設施放置在空間環境中的效果,因地制宜,確立整體的環境觀。[5]
4 結語
產品語意學對公共設施設計的指導作用體現在多個方面,包括設計前的調研、用戶分析、設計執行等各個環節,并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能一直有效地發揮作用。通過對公共設施設計的語意學方法研究,相信能為公共設施的發展和完善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
參考文獻
[1] 薛文凱.公共環境設施設計[M].沈陽:遼寧美術出版社,2006.
[2] 陳浩,高筠.語意的傳達[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9.
隨著衡陽經濟的發展,人們對于生活空間的質量要求也越來越高。國際著名的設計師及理論家沙里寧曾說過:“讓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說出這個城市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城市是一本打開的書,從中可以看到它的目標與抱負。”城市公共設施既是現代城市環境的一部分,也是一個城市的文化構成因素之一,可以說城市公共設施是城市化不斷發展的產物,它與城市建筑,城市景觀,城市文化共同構筑了一個城市的形象特征。在進行衡陽城市公共設施設計的時候,要尊重衡陽地域文化的文化,將當地獨有的文化內涵融入到設計中去,優化衡陽城市環境質量,打造城市品牌名片。
1 衡陽公共設施現存的問題
城市建設的推進必然會帶動公共環境質量的提升,但是公共設施的現狀仍有很多的不足之處。首先,衡陽現有的公共設施跟很多的其他城市一樣,衡陽的歷史感和地域文化特色并沒有體現在城市形象中。城市公共設施是城市文化的一種表達方式,它是城市文化的物質載體。城市形象的千城一面讓城市與城市自身的文化脫節,也使得衡陽地域文化面臨被同化的危險。第二,人是城市公共設施中的核心,人性化設計比較缺乏。例如衡陽很多街道沒有盲道的設置,也沒有無障礙通道的設置。第三,各類現有的公共設施審美性不足。我們城市里的公共設施與我們每天的生活息息相關,我們所看到的不僅是出門的指示系統,休閑的座椅,公交站,垃圾箱等等,每一個公共設施都在構成城市風景,但是衡陽目前很多的公共設施造型粗糙而單調,缺乏文化藝術性。所以一方面公共設施要滿足人們對其使用功能需求:休息功能,安全功能,便利功能,遮蔽功能,界定功能;另一方面,公共設施也要滿足人們對其精神功能的需求:地域性、美觀性、空間可識別性等。
2 衡陽公共設施文化性表達的方法和策略
2.1 視覺表達
自然地理條件是形成衡陽城市景觀特色的基礎條件,而城市公共設施是城市景觀的一部分,所以不能脫離城市環境存在。衡陽位于中國湖南省的中南部,是湖南省的第二大城市,坐落于南岳衡山的南面,因為山南水北被稱為“陽”,衡陽因此得名。濱水是衡陽地理優勢,湘江蜿蜒將衡陽市區一分為二。衡陽又稱雁城,北雁南飛,至此歇翅停回”棲息于市區回雁峰。回雁峰雖然地勢不高,卻居八百里南岳七十二峰之首,壽佛源頭。在雁峰公園里建有地標性雕塑大雁塔,回雁峰的“雁文化”淵遠流長,象征“雁”的建筑隨處可見,有雁雕、雁亭、雁廊、雁壁等。例如在進行衡陽公共設施設計的時候可以將水和大雁作為設計元素,應用在其造型表現上。其次各類公共設施設計的時候可以采用本地的一些材料。衡陽地域內有很多特色材料,如南岳盛產竹子,界牌的瓷器,演陂的瓦罐陶缸,都有成百上千年的歷史。如果能將這些地域特色或特產材料等應用到公共設施設計中,一方面因地制宜順應氣候,另一方面能夠喚起城市中的人們對以往生活體驗的熟悉感,彰顯地方特色。
2.2 情景表達
不同區域的文化背景造就不同區域城市公共設施的特色,這些潛在于客觀環境中的歷史文化,風土民情,風俗習慣等與人們的精神生活息息相關,而作為公共設施作為城市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要能夠負擔起一定文化傳承的作用。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的人本主義心理學認為人是通過“自我實現”,滿足多層次的需要系統,達到“高峰體驗”,重新找回被技術排斥的人的價值,實現完美人格。衡陽有著兩千多年的悠久歷史,歷史名人輩出,書香氣息濃郁。南岳的壽文化深受人們的喜愛,衡陽市的湘劇,祁東的漁鼓、祁劇,常寧的雕刻、版畫,衡東的花鼓、剪紙,衡山的皮影都是衡陽人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也是留在記憶深處的回憶。雁峰煙雨實堪夸,石鼓江山錦繡華;花藥春溪龍現爪,岳屏雪嶺鳥喧嘩;朱陵洞內詩千首,青草橋頭酒百家;試看東洲桃浪暖,西湖夜放白蓮花。這些熟悉的場景,記憶中的風景,本應該與我們的城市發展一同存在,但美如畫的雁城八景如今基本無處可尋。在進行衡陽城市公共設施設計的時候,如果既能夠滿足功能需求又能展示衡陽文化底蘊和生活情趣,將極大的發揮公共設施鏈接景觀環境,人文環境與人之間的作用,也能夠提升城市文化品味,打造有自己特色的城市品牌名片。
2.3 交互式表達
公共設施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城市中的家具,給城市中的使用者提供便利。隨著科技的進步,使用者不單單滿足設計者為其提供的已知的便利,也渴望自己去了解,探索,參與到城市建設中來。城市公共設施中交互式表達,就是要讓公共設施、使用人群,城市環境三者之間實現信息傳達、交流體驗感受的雙向反饋需求。科技的手段讓交互式表達成為可能,讓城市文化更加直接的融入到公共設施設計中,也使得城市公共設施更好地發揮其服務市民、構建和諧城市環境的功能。
3 結語
公共設施設計是一門它涉及多個學科的綜合體,透過一個城市的公共設施設計能看到城市文化內涵以及城市的文明,是打造城市文化品牌與價值取向的重要構成要素。在當今物質極大豐富的信息時代,衡陽的城市公共設施設計除了滿足其功能性,實用性,美觀性,還需要把本城市悠久的歷史和濃厚的文化底蘊融入到公共設施中,讓人感受到衡陽這座城市的個性與魅力。
【參考文獻】
[1]張葳,蔣楠楠.從系統論的角度看城市公共設施設計[J].中國科技博覽,2012.10.
[2]魏溪清.城市空間設計初探[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2.12.
在校園建設快速發展的今天,校園的面貌可謂是日新月異,但是在美好的背后,我們常常可以在校園中發現因各種原因導致的違背使用者行為心理需求,和給使用者造成不便的校園公共設施設計,而對使用者行為心理研究的缺失造成這一現象的根源
一、校園公共設施現狀分析
公共設施作為校園信息的載體,在人與環境的交流中起著媒介作用,因此在校園公共設施的設計上,應從使用者的行為和心理需求出發,遵循以人為本的原則 “量身定做”。但通過調查發現,校園公共設施設計中卻存在著各種問題:
1、色彩語言不統一,不符合師生心理需求。
2、形態和形式單調,缺少獨創性和統一性。
3、在尺寸、擺位和數量上不符合人體工程學。
4、材料使用上對人體的舒適度考慮欠缺。
二、行為心理學的概念
行為心理學是20世紀初起源于美國的一個心理學流派,行為主義觀點認為,心理學不應該研究意識,只應該研究行為。所謂行為就是有機體用以適應環境變化的各種身體反應的組合,這些反應不外是肌肉收縮和腺體分泌,它們有的表現在身體外部,有的隱藏在身體內部,強度有大有小。
本文中的行為心理是指研究在校師生在參與和體驗校園公共設施的過程中,通過對公共設施的接觸所反應出來的行為心理現象,以及對在校師生在行為心理方面對公共設施設計的心理需求。
三、行為心理角度探究校園公共設施設計
(一)歸屬心理
從喚醒理論的角度來看,一個校園的特色是一種潛移默化的環境刺激,它會提高師生的喚醒水平,使其產生積極的、愉悅的情緒,同時從領域性的角度來看,校園的特色可以增加師生對學校的歸屬感,使師生從內心里產生一種自豪感和認同感,有利于其情感的歸屬。
1.色彩
“色彩是會說話的”這句話正表明了色彩是帶有感情的,人們通過的色彩的識別,從而產生不同的心理和聯想;同時色彩作為視覺識別中的第一要素,是最迅捷的信息符號。因此在校園公共設施的中,我們需要十分注重色彩的設計,把校園的色彩文化和師生的情感心理相結合,營造一種和諧的色彩氛圍,發揮其在情感心理上的導向作用。
本案的色彩設計中,我們對校標的主體色調墨綠色進行變化和延續,作為主色調;同時在考慮師生的情感心理上,我們采用了代表冷靜、沉著的淺藍色和代表熱情活潑、積極向上的中黃色和玫紅色。
2.形態
形態作為視覺識別的第二要素,在視覺的識別過程中僅此于色彩的識別。在公共設施形態的識別、反射、聯想的一系列過程中,使用者主要從中感受校園的文化,這也正是師生與校園公共設施形態的行為心理需求。
本案的形態設計中,我們對浙師大英文縮寫“ZJNU”進行變化和創新,與色彩體系相結合,應用于師大文化宣傳欄、制度牌、路標牌等一系列公共設施中,在滿足師生行為心理需求的同時,達到公共設施形態上的獨創性和統一性。
(二)舒適心理
公共設施設計應回歸到最基本的功能狀態,即為大眾服務,滿足人們生理上的需要,滿足人們渴求舒適的心理。校園公共設施的服務對象主要為在校師生和在職員工,所以在公共設施的造型、位置、方式、數量主要考慮師生和員工的行為心理需求,尺度適合他們的使用,更加人性化,充滿人情味,方便更多不同人群的使用需求和不同時間段的使用性能。
1.尺寸
從人的舒適心理出發,校園公共設施在尺寸上的舒適性集中體現在校園內一系列的休息座椅,因此應在座椅設計中要用合適的坐面、坐高等尺寸,同時要考慮到公共設施擺放的相間尺寸,將公共空間與私密空間區分開來。
本案的公共座椅設計中,我們從人體工程學角度出發,對座椅的尺寸進行合理設計,同時結合色彩和形態設計,將兩者應用到各系列公共座椅上,且座椅可隨師生行為心理需要隨意擺放,增加公共設施的趣味性和能動性。
2.材質
材質往往是人們在參與公共設施體驗中較尺寸產生的第二感受,在具備舒適的尺寸條件下,材質的舒適度往往決定了公共設施設計的好壞。在校園中,我們隨處可見大小規格一樣的不銹鋼垃圾桶、不銹鋼座椅和鐵制的公共健身器材,首先,此類金屬質感的設施容易讓人產生冰冷、強硬的心理感覺,而使得人們不太愿意參與到此類設施的使用中去,同時在使用過程中,容易使人在生理上產生各種不舒適。
在浙江師范大學公共設施的材質選擇上,我們選用原木、金屬和軟質材料相結合,使得新的公共設施從心理和生理兩方面給使用者帶來舒適,使得人們愿意參與到公共設施的使用和保護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