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22 21:37:55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語文教學與研究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一、更新了教學思想
教學思想的變化是改革教學的先導。長期以來,中學語文教學受傳統教學思想的束縛,加之后來“”十年的動亂,語文學科的性質被抹煞,致使廣大中學語文教師的教學思想混亂,教學無所適從。
黨的制定的路線,不僅給全國的經濟吹進了春風,也給中學語文教學撥開了云霧。繼“撥亂反正,正本清源”之后,湖北省中學語文教學也漸漸地舉起了“改革”的旗幟。不過,要改革,統一認識,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是第一要著。湖北省中學語文教師是怎樣更新教學觀念的呢?
(一)破“滿堂灌”為“啟發式”
傳統的“滿堂灌”教學是扼殺學生活力的一種教學模式。其實質是不信任學生的實際學習能力。正因為如此,教師教學只是一人唱獨角戲,把知識嚼得細細的,一口一口地喂給學生。這樣一來,學生在聽教師講課時可以不動腦筋,只要能像“容器”一樣裝進知識就行。不管你消化不消化。是懂了還是沒有懂,教師是不多過問的。換句話說,教學任務的完成只是以教師講授文章數量的多少為標準,例如一冊《語文》課本內有30篇文章,教師全部“講”了,那就算這位教師一學期的教學任務完成了。這是一種只看數量不問質量的衡量標準,是極其片面的。如若不改變這種狀況,教學質量是難以提高的。
當然,我們只是認識到“啟發式”教學是沖破“滿堂灌”教學模式的最佳途徑,于是,1982年我們就在全省范圍內提出了“改革課堂教學必須堅持啟發式”的研究課題,通過報告會、示范課等形式提高教師的認識,轉變觀念,努力實踐,提高效率。
現在,湖北省中學語文啟發式教學研究仍在深入探討之中。
(二)破“講堂”為“學堂”
在啟發式教學研究的啟發下,湖北省中學語文教師對“教師中心論”有了進一步認識,一致認為,啟發式教學不僅僅是一個方法問題,它是對“教師中心論”的否定,同時,要正確運用啟發式教學,還必須進一步明確教學的實質,弄清課堂教學中教師與學生的相互地位,掌握啟發式教學中的技巧性的問題。否則,啟發式教學就會流于形式。“滿堂問”就是“滿堂灌”的一種變式,一種翻板。于是,1983年我們又在全省范圍內提出了“中學語文教師如何指導學生學”的研究課題,真正解決教學的方向問題。
從那時起,這一研究課題不僅在我省范圍內,而且在全國范圍內也油然興起,其影響是深遠的。
(三)破“無序”為“有序”
在課堂教學研究的基礎上,我們漸漸地把目光投向了作文教學的研究。其中,就是要解決作文教學中的“無序”問題。閱讀教學教師還有課本,作文教學呢,教師手中無遵循的憑據,一上作文課,教師就摸腦袋,處于盲目性和隨意性狀態。這如何能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呢?基于這種情況,我們開展了作文教學的調查及作文序列的研究,并編寫了《初中作文自能訓練序列叢書》。
不僅如此,為了切實提高作文教學的效果,我們還開展了作文教學全程性的指導研究活動,積極開展學生的文學社團活動,每兩年舉辦一次全省學生的作文競賽,等等。
現在,湖北省中學語文作文教學的面貌已得到了根本性的改觀。
(四)破“教書匠”為“教育家”
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對教師的素質要求也越來越高。為了有效地解決教師隊伍中的“斷層”現象,我們一方面致力于提高教師的理論水平,另一方面把培養青年教師作為一項戰略任務來抓,使他們能迅速地成長起來,成為教學能手,直至教育專家。我們的措施是:舉辦各種類型的理論培訓班;舉辦各種類型的研究活動;舉辦青年教師的優質課競賽及其論文評比活動;提供實驗科研課題,鼓勵他們參加課題研究等。
20年來,湖北省已涌現出了一批教壇新秀。有不少教師在全國已贏得了榮譽,被稱為教育專家了。
二、結出了豐碩果實
一份耕耘,一份收獲。20年來,經過廣大教師的共同努力,湖北省中學語文教學改革已結出了豐碩果實。下面列舉幾例:
(一)單元教學研究初見成效
1988年至今,湖北省中學語文單元教學課題研究已有11個年頭了。課題名稱是:三段六步多課型能級遞進式單元教學。“三段”,是從學生學習的年段而言的;“六步”,是體現每一單元教學的步驟或環節;“多課型”是針對不同的課文內容在每一單元內的地位所采用的不同教學方式;“能級遞進”,是指教學所要達到的目標,由淺入深,由低到高,由簡單到復雜。具體地講,就是從識記、理解、分析、綜合、表達到鑒賞。這個“遞進”是循序漸進的,是滾動式發展的。我們之所以確定這樣一個研究課題,主要是因為它能結合學生的學習實際,體現單元教學整體性原則,以及所要達到的培養目標,即能級遞進。這個課題的名稱也不是從一開始就有的,它是從實踐教學中漸漸明確的。從而也說明了一點,我們在單元教學研究中也走過了一段從蒙朧到逐漸認識的曲折過程。
現在,單元教學課題研究不僅深入人心,而且在全省范圍內已廣泛開展起來。起初只是在初中開展實驗,現在已有不少高中教師也在運用單元教學的原理實施教學。
實施單元教學后,教學發生了哪些變化呢?從教師方面講,普遍增強了三個意識:目標意識、整體性意識、流程意識。從學生方面講,普遍增強了三種能力:自學能力、綜合能力、遷移能力。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實施單元教學后,避免了過去教學中機械重復的現象,不僅能提高教學效率,增加教學的容量,而且能減輕學生的過重負擔。正如有的教師說:“傳統的一課一教,貪多求全,胡子頭發一把抓,輕重不分,主次不明,樣樣要求學生掌握,學生囫圇吞棗,食而不化,死記硬背,惡性循環,造成學生過重的負擔。單元教學要求圍繞單元目標,在一個單元內按規律、有序列地完成一兩個重點教學任務,突出單元內相對集中的主要目標,分清主次,重敲輕點,完成單元教學任務。這樣不僅強化了重點,增強了教學力度,同時,相應地減輕了學生的負擔。”
提高教學效率,減輕學生負擔,這正是我們教改的目的。單元教學能達到這一要求,從這個意義上講,證明了單元教學的可行性及其推廣的價值。
今年下半年,根據全省單元教學的發展狀況,我們將準備邀請專家評估驗收,作階段性的小結,探討深化問題。
(二)課內外銜接研究粗具規模
在單元教學研究的基礎上,研究的領域又有所拓展,1993年,湖北省宜昌市提出了一個新的研究課題,即“課內外銜接語文能力訓練”。現在,這一課題研究已經歷了五個春秋了,遍及宜昌市的城鎮和農村,平原和山區,深受廣大教師和學生的歡迎。1998年,劉國正先生兩次到宜昌,第一次是進行實地考察,第二次是進行深入探討。特別是第二次,他帶領了人教社及全國中語會的領導、學者、專家一行10人對課題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影響是深遠的。
為什么該課題能迅速發展并受到專家們的高度重視呢?正如國正先生所說:“語文教學一與生活相聯系,必將面目一新。宜昌搞的課內外銜接實驗,本質就是語文教學同生活相聯系。語文教學要聯系生活,只靠課內是不行的,還必須把腳伸到課外去。”他還以《語文教學與生活》、《展開雙翼才能騰飛》為題充分肯定了實驗課題的方向。
正是因為方向對頭,所以實驗見效很快。對語文課,現在宜昌市的語文教師普遍樂教,學生普遍樂學。他們的課堂教學充滿了生活的氣息,他們的校園環境增添了文學氛圍,學生的視野開闊,知識面寬,自學能力強,談吐明快,舉止大方。這就是該項實驗所帶來的效果。
不過,這項實驗雖經歷了五年,但畢竟只是剛剛起步,還有許多問題有待研究,不斷完善。今后要加強研究的力度,突出課題特點,在“銜接”二字上下苦功夫;加強科學管理,使實驗納入科學化的軌道。
(三)素質教育研究正在深入
實施素質教育是近幾年提出的一個新的研究課題,我省廣大中學語文教師不僅十分關注,而且也積極參與了研究活動,特別是鄂西邊遠的山區——鄂西自治州,那里的教師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申報了該項課題的研究。我們可以這樣說,該項課題研究在湖北省是全面性的。為什么在“應試教育”籠罩下的今天,教師對素質教育研究還有這么高的熱情呢?這與教師對素質教育的認識提高不無關系。特別是語文學科,教師看到它在素質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更增添了自己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呢?我們的基本作法是:
第一,加強素質教育宣傳力度,努力使教師轉變觀念,樹立現代教育思想,在全面培養學生能力的基礎上,充分發展學生的個性及其創新精神。
第二,突出語文學科的性質、特點,梳理知識內容,明確教學任務,在教學過程中有機滲透道德情操、民族意識、個性心理等教育內容,使學生早日成為“四有”新人。
第三,占領課堂主渠道,遵循教學原則,努力改革教學方法,優化教學過程,正確處理主體與主導的關系,培養學生自立、自尊、自信的精神,積極學習,提高能力。
第四,倡導開展各種語文活動,密切聯系社會生活,不斷擴大知識視野,在實踐活動中提高綜合能力,為今后學生走入社會打下基礎。
第五,改革考試的內容和方法,發揮考試的正確導向作用,有利于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有利于改革課堂教學,有利于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力,等等。
第六,提高教師的素質,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關鍵。不僅要求教師有較高的業務能力,還要求教師有高度的政治責任感,高尚的道德情操,為人師表。同時,教師還要懂得教育規律,用正確的、科學的教育方法,促進兒童少年身心的健康發展,否則,就會迫使學生偏離正確的人生軌道。所以,我們要下大力氣抓好教師隊伍素質提高。
現在,素質教育課題研究還只能說剛剛起步,阻力還很大,但為了祖國的未來,我們是有信心和決心堅持下去的。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初步看到湖北省中學語文教學改革的發展狀況,它是有領導、有計劃地把改革逐步引向深入的,而且有一條明晰的發展軌跡。其間,我們還大力地鼓勵個人的鉆研精神,積極開展教改活動,如武漢市六級教師洪鎮濤的“本體”課題研究,荊州市沙市區教研室特級教師鄧嗣明的“情感目標”課題研究等都在全國頗有影響,為湖北省中學語文教學改革增添了光彩。
三、看到了美好前景
回顧20年來我們所走過的路,的確令人欣喜。它為我們證明了一條真理:只有改革,才有出路;只有改革,才能興旺;只有改革,才能發展。
但是,在歷史的長河中,20年時間只不過是一次短暫的停留,今后,教學改革的路還很長,任務還很艱巨。尤其是面向21世紀,不知有多少新的課題等待著我們去開掘,現有的課題還需要我們去深化,任重而道遠啊!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也是歷史賦予我們的使命。為了湖北省中學語文教學改革美好的明天,我們應該義不容辭,加倍努力。為此,我們還必須注意:
第一,積極學習教育理論,努力掌握現代化教學手段。教改實驗已經證明,沒有教育理論指導,教改的成效不會大,甚至堅持不下去,依然走回頭路。即或有的實驗有些成效,但因缺乏理論而失去了指導的意義,因此,掌握理論依據是教改成敗的關鍵。當前,我們引進的國外先進理論不少,國內許多教育專家總結的經驗也不少,特別是葉圣陶、呂叔湘、張志公“三老”的教育思想,都是值得我們認真學習的。我們只有掌握了這些理論,才能站在理論的高度、時代的高度去審視問題,才能大膽地去開拓進取。
一、必要性
當今時代是信息交流時代,如何恰當地進行信息表達和選擇,對人生的各方面發展都起著重要作用。言語信息交流和非言語信息交流都以各自的優勢在交際舞臺上發揮自己的作用。索緒爾說:“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這句話告訴了我們言語信息交流在交際過程中的位置。根據賓夕法尼亞大學教授伯德惠斯特爾統計,兩個人在交談時只有35%的信息是由語言傳遞的,其他65%的信息則由非語言交際方式傳遞的。從中不難看出身勢語在信息交流的中的作用。語文教學屬“科學世界”語文教育,是“學校語文”的教學現象,用“生活世界”語文教育的“習得”隨意剪裁“科學世界”語文教育的“學得”。我想,身勢語應該在語文課堂中得到淋漓盡致地發揮,以促進學生交際能力的提高。
二、可行性
縱觀中國數千年語文教學史,以誦讀經典為中心的古代語文教學模式,似乎不需要過多考慮身勢語的存在,但先生搖頭晃腦的范讀,弟子頭懸梁錐刺股的苦讀就是自發的身勢語的典型。以講授范文和語文知識為中心的近代教學模式由于以教師主持的班級授課為基本方式漸漸重視身勢語的作用。這對教師的言語交際能力和非言語交際能力提出了較高的要求。于是,對身勢語的研究應運而生。1952年賓夕法尼亞大學教授伯德惠斯特爾創造了kinesics(身勢語)這個詞,對身勢語陸續展開了系統的研究。1970年,朱利葉斯-法斯特發表了一部關于身體語言的著作以后,公眾才意識到這種現象的存在。于是,語言課堂教學慢慢自覺重視身勢語的作用,但這一時期的身勢語僅僅是作為語文課堂范文講解和分析的輔助工具而存在。直到以科學高效培養語文能力為直接教學目的、以言語技能訓練為中心的現代語文教學模式出現,身勢語才獲得了自己合理的名分。它與言語交際相輔相成來完成教育教學目標,不僅是語文課堂的教學工具,更是語文課堂教學的直接目標。
三、概念、分類、特點
身勢語又稱體態語、形體語言,指人們利用姿態、動作(包括身體動作和面部表情)來傳遞信息的非言語行為。人們交際時的點頭、招手、揚眉、聳肩等姿態動作構成身勢語的單位。
很多身勢語可能是人類所共有的、先天的,也是無意識或下意識的。如:人在最興奮時,眼睛瞳仁會自動擴大,打招呼時眉毛會快速閃動,不滿時會皺眉。有些身勢語是后天習得的。由于人們生活于不同的語言文化背景下,形成了各民族獨特的身勢語。這些身勢語大都需要模仿才能習得,具有極大的差異性。同是蹺二郎腿,英、美男子的姿勢卻截然不同,中國人對此均認為極不禮貌。同一身勢語在同一文化中的不同場合下,往往具有不同的社會功能。如:美國人擦鼻子時,可能表示不同意某人或拒絕某事,但也可能表示另外的含義。相同的身勢語在不同的文化中常具有不同的含義,從而代表不同的交際功能。如:吐舌頭,英美人往往表示蔑視對方,而漢族人表示驚訝,藏族人則表示對客人的尊敬。不同的身勢語在不同的文化中可以表示相同或相似的意義,起到相似的社會交際效果。如:表示問候或歡迎時,美國人一般握握手,日本人則彎腰鞠躬,阿拉伯人、猶太人與南歐一些民族則相互撫摸或聞對方的氣味。
四、身勢語的選擇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為了突出教材內容中的重點、難點,教師往往會用加重語氣、放慢語速、反復強調等有聲語言形式來增強對學生聽覺系統的刺激,以期達到一定的教學目的。有經驗的教師會運用身勢語的模擬性和象征性來幫助學生理解難點、掌握重點,從而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為了讓學生對語文教學的內容產生興趣,從而更好地理解教學內容,全面完成教學任務,教師要善于選擇和運用身勢語這種特殊的語言。以科學高效培養語文能力為直接教學目的、以言語技能訓練為中心的現代語文教學模式對身勢語運用和培養是有所選擇的——并非所有的身勢語都可以挪進課堂,必須有所選擇。首先,要恰當運用面部表情。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察“顏”觀“色”,一方面要注意學生的眼、眉、鼻、嘴的變化,另一方面也要注意自己的面部表情,使自己的表情與教學的內容相吻合,以感染學生,增進學生對內容的理解。如:講解《藤野先生》一文第一段“東京也無非是這樣”這個關鍵句子時,就可以同時做以下動作:輕鎖眉頭,稍聳鼻子,緩緩擺動頭部。這樣,學生就能夠較容易地理解作者在這里所要表達的感情,即對東京的失望;對東京“清國留學生”行為的輕蔑、憤怒。其次,要注意手勢的運用。人的整個手勢可分為上中下三個區,不同區域的手勢可表達不同的含義。如:肩部以上為上部區,這個區的手勢多表示理想、宏大、張揚的內容和情感;肩至腹部為中部區,這個區的手勢可表示記敘事情和說明事理;腹部以下為下部區,這個區的手勢多表示憎惡、鄙視的內容和情感。教學中應根據不同的內容分別對待。如:講《最后一次講演》時,對“正義是殺不完的,因為真理永遠存在”和“我們不怕死,我們有犧牲精神!我們隨時象李先生那樣前腳跨出大門,后腳就不準備再跨進大門里”等句子,就可輔以上部區的手勢,用以表達昂揚的英雄氣概。再如:講《核舟記》一文“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許”這句時,就可以用中部區手勢再現核舟小巧靈瓏的形象。而且,聽、說、讀、寫的言語技能訓練對身勢語的利用也有所選擇。第三,要用眼睛接觸。在各種身勢語中,眼睛接觸是最重要的——這樣最能傳遞微妙的感情差別。雖然眼球本身表示不了什么,但是目光的長短、眼瞼的開闔、眼睛附近面部表皮的變化,可以表達各種各樣的意思。教師在語文課堂中要及時捕捉學生眼睛所傳達的信息,同時要適當發揮眼睛在傳情達意方面的魅力,以期達到良好的交際效果。
另外,聽、說、讀、寫言語技能的單項目訓練對身勢語的要求各不相同。聽說的訓練對身勢語要求較多,而讀寫的訓練則相對要求較少。教師對身勢語在課堂上的運用也要控制一定的度,因為教室不是舞臺,師生不是演員,都應該有所為有所不為。
參考文獻
1、杜詩春:《應用語言學》,湖南教育出版社
2、杜詩春:《認知和語言》,1993
3、阿倫-皮斯:《身體語言》
4、余應源:《“科學世界”語文教學科學化芻論》、《論我國語文教育的基本模式》
5、雷良啟:《論語文教育乃是言語交往教育》
長期以來,我國中學語文教育理論研究領域缺乏權威性統一研究機構。作為民間學術團體、中語界唯一的全國性研究機構——全國中語會及地方各級中語會,近些年來由于受諸多社會因素的制約,它在中學語文教育理論研究方面的力度及影響呈弱化趨勢。不少基層中語會實際上早已形同虛設。地方各級教育行政部門所屬教研室的專業教研人員也往往成年累月地忙于繁雜事務,忙于各類考務而難以專心致力于研究工作。一線教師中的不少人或因學術造詣、理論修養的力不從心,或因條件所限而難以使研究趨向深入。在眾多的語文教學專業期刊中,真正能在語文教育理論研究上獨樹一幟的也屈指可數。于是,中學語文教育理論研究在宏觀上呈“散兵游勇”狀,在微觀上呈“人自為戰”狀,既沒有形成強有力的研究導向中心,也沒有形成頗具實力的研究陣容,當然也就難以使語文教育理論研究系統化,使之走向整體性與高層次。
2、語文教育理論研究內容(課題)的無序與模糊
就整體看,新時期以來的語文教育研究可謂百家爭鳴,百花齊放。從專家到教師,都想在攻克語文教育這一難題上有所突破,有所建樹。但是,如果對近十幾年來語文教育理論研究現狀作冷靜的觀察與思考,即可發現,在這理論研究空前活躍的另一面,卻又給人以濃重的撲朔迷離之感,面對令人頭暈目眩的語文教育思想,一方面是理論研究者各執一辭,認定自己的觀念是“五岳獨尊”;另一方面是在第一線工作的語文教師多數對此難以接受且深感無所適從。今天強調布魯姆目標分類教學的著手成春,明天宣揚系統論、控制論、信息論的神奇妙用;今天說語文教育要以德育為主,明天稱語文教育要以工具性為重;今天說語文教育要限制科學主義,弘揚人文主義,明天講語文教育要使塑造健康人格與發展語文能力同步。對寫作教學有研究的,認定寫作是語文教育的第一要素;對閱讀教學有探索的,強調閱讀能力是語文能力的核心內容。甚至在教材的選文比例問題上,直到今天仍然爭執不休。有人堅持當代語文教材要削減文言文分量,有人則認為教材選文要以文言文為主。時至今日,只要認真閱讀各類語文報刊的若干文章(其中包括一些專家學者的大作),我們仍然會強烈地感受到各種語文教育觀念的無序與模糊。面對這樣一種局面,如果有迷惘者站出來,求教于莘莘研究者——語文到底該怎么教?語文教師到底該如何當?那將是怎樣一種場面呢?筆者在此絕無非難學術上的百家爭鳴之意(筆者也曾涉獵其中)。學術昌明,從來都是有益無害的。只是認為,在這曠日持久、莫衷一是的爭鳴之中與爭鳴之后,語文教育理論研究界沒有一個中心機構來對這些學術性見解進行哪怕是初步的去粗存精,去偽存真的篩選和再研究工作,以致使相當一部分語文教師(包括相當一部分研究人員)難以發現這異彩紛呈的各種學術觀念之間的內在聯系,更難以使這些零散的教育理論觀念臻于整飭。結果,它們也就很難對語文教育實踐起具體而有效的指導作用,有時甚至會對實踐產生誤導。我們完全可以靜心想一想,長期以來,各類專業報刊上發表的語文教育理論文章怎一個“多”字了得,其中不少文章確有一定的甚至很高的學術水平和實踐價值。然而,遺憾的是,這些文章發表之后,充其量或則由權威報刊轉而載之,或則引起部分讀者當時情感上的共鳴和認識上的趨同,然而時過境遷之后,就如同天女散花般地煙消云散了。這不能不說是語文教育理論研究的重大損失,這種零散、無序的格局如果得不到改變,損失仍然會繼續下去。
3、對語文教育專家教育思想研究的單向性
若干年來,中學語文教育理論研究界對葉圣陶、呂叔湘以及于漪、魏書生等許多專家學者的語文教育思想和語文教學藝術進行了熱烈的研究。但時至今日,還僅僅限于對這些專家學者的單(縱)向研究——研究一個個具體對象的語文教育思想或語文教學藝術,卻沒有對其進行橫向的比較、分析、綜合與提煉。這就出現了一個令人十分遺憾甚至尷尬的現象:盡管中國近現代語文教育史上群星璀璨,但我們卻至今沒有能夠使之融會貫通,使之珠聯璧合,進而使之成為建構當代中國語文教育理論體系的基石,成為指導當代中國語文教學實踐的指南。這樣下去,中學語文教學就永遠不會形成合力,也就永遠不會有突破性的進展。
4、語文教育理論研究過程中的功利主義傾向
若干年來,語文教育理論如同其他社會科學領域的理論研究一樣,存在著一種理論功利主義傾向。一方面,某些所謂高層次理論文章并非來自直接或間接的語文教育實踐,而是源于某些理論研究者的“純智力”,往好處說,它們只是一種語文教育理論研究領域的“貴族文化”,是一種堆砌新辭、大而不當的“思辨哲學”;另一方面,有些文章又走向另一極端,它們只是一種夸大的、帶有不少主觀想象和虛構成份的直接經驗或實踐過程的描述,缺少(恐怕也無力進行)切中肯綮的理論闡發。這兩類文章給人的總體感受是華而不實。許多時候,它既不像作者與整個中語界教師群體的娓娓而談,也不像作者與語文教師個體的思想(學術)交流,而仿佛是作者旁若無人般的自言自語。這樣的文章,或則曇花一現,或則自賞孤芳,實在沒有什么研究和實踐價值。
從大量的現實和有關的調查中反映出這樣一個現實:盡管經過許多年語文課堂上的學習,但學生卻積累淺薄,閱讀面狹窄;寫文章時言之無物,常感到沒有生活;學得很苦卻收獲很少,對語文課感興趣的同學越來越少,厭學情緒較濃。究其原因,我們不難發現在教學中常有這樣的課堂:學生有思維,但無智慧;有行動,但無熱情。因為老師沒有把生活中鮮活的事實引入課堂。表面上看,生活事實不是沒有出現在教材、課堂或作業中,遺憾的是,這種生活事實僅僅是以例證的角色出現的。當教師為了說明某個觀點、證明某種結論、鞏固某一記憶時,事實才臨時被拉進了課堂,而此時此刻的生活事實,已經不是那種能給人熱情、沖動、直覺、遐想的事實,它是被人制作、化妝過的一個道具或角色。老師講得很辛苦,學生卻絲毫沒有感觸,因為這不是他有體會、有想法、有感受的事實,他是被動的、勉強的理解事實,而要讓他再寫出這種生活來就更是難上加難了。所以我們的課題“生活化語文教學研究”就是針對當前語文教學為了教而教,遠離生活遠離學生興趣的現狀提出來的。應該講這是一個很有現實意義的,也是非常值得研究的課題。
面對語文教學的這種現狀,我們認為,語文學科作為多門學科的基礎學科,要做到真正實施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突破點,就是要變“應試語文”、“課堂語文”為“生活語文”。我們希望通過多渠道的研究,能尋找到一條突破課堂教學封閉模式的新道路,擴大學語文和用語文的時空界限,使學生利用課堂上的“知”,到生活中去廣泛的運用,在實際運用中提高聽說讀寫能力。要讓學生對語文學習產生足夠的興趣,由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由狹窄的課堂教學變為融入生活的生活化教學。
我們要通過課題的研究使師生自然擺脫語文教學的形式主義和繁瑣哲學。在教與學中自覺地意識到:不熟讀背誦課文,經典語言材料就吸收不了;不擴大閱讀,就不可能擴大知識面,豐富營養,提高眼力;不到生活的源頭活水中去學語文,不為生活而學語文,語文就失去了生命力;沒有豐富的生活體驗、直接的和間接的閱讀,閱讀能力就不可能有實質的提高,寫作就會無病,搞文字游戲,抒虛情假意。因此,要使師生共同清醒地意識到要改變單一的語文課堂教學模式,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活動,把語文教學和生活緊密結合起來,是提高學生語文學習興趣,提高語文教學效率的有效途徑。
當然,語文教學要改革、要創新,首先應是它的施教者——教師的素質要提高、觀念要更新。我校作為中新合作開發的工業園區內的第一所九年一貫制學校,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學校的每一位教師都是經嚴格考核選的,他們既有豐富的教學經驗,又有著較新的教學理念,愿意嘗試,敢于創新。新的學校,新的活力,需要新的教學思想來體現其強大的生命力,同時眾多來自各所學校的教師聚集在一起,也需要有新的教學研究所追求的目標來將他們統一到一起,開始譜寫嶄新的篇章。因此,新的學校沒有舊體制遺留下來的固定模式的限制,沒有參差不齊的教師隊伍的制約,更適合開展本課題的研究。
語文學科是基礎學科的基礎,從社會的要求、學科的要求、學校的要求、師生的要求幾方面來看,我校確定的研究課題是體現社會需求的、符合教學規律的,也是非常有現實意義的、可行的課題,它的研究必將使學生獲得最大的利益。
二、概念的界定:
“生活化”即將學生從抽象、虛擬的課本堆中解脫出來,給學生感受自然、社會、事實、事件、人物、過程的機會,使學生在與實在世界的撞擊、交流中產生對世界、對生活的愛,從而自發地、主動地去獲取知識。
“體驗”是用全部的心智去感受、關注、欣賞、評價某一事件、人物、事實、思想。只有經過體驗,我們才能把一個陌生的、外在的、與己無關的對象變為熟悉的、可以交流的、甚至是融于心智的存在。所以語文學習中,我們不是要把別人的文字化為自己的生活,而是要借體驗把生活化為文字、感受、理解,從而達到主動地吸收、自覺地獲取、高能力地反饋。讓學生從生活體驗積累中上升到生活體驗的實踐。
三、理論基礎:
顧黃初先生早在《語文教學要貼近生活》一文中就指出:“要謀求語文教學效率的提高,老是把思想封閉在四壁合圍的教室里,把眼光死盯在篇幅有限的課本上,恐怕很難求得突破性的進展。語文是在生活的廣闊天地里頻繁運用的重要工具,要教學生掌握好語文工具,我們的思想要向廣闊的生活審視。”他同時強調“語文教學的改革,關鍵在貼近生活。這是‘根’”。這番話,正為我們指明了語文教學改革的方向。
顧先生還為我們詮釋了“貼近生活”的內涵:“第一,根據實際生活中運用語文工具的規律來探求語文教學的規律;第二,根據實際生活中運用語文工具的眾多場合來開拓語文教學的空間領域;第三,根據現代生活的發展前景來規劃語文教學的未來。”這三點,正告訴了我們“生活化語文教學”具體的做法。
《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書中指出“教師的職責現在已越來越少地傳授知識,而越來越多地激勵思考,他將越來越成為顧問,一位交換意見的參加者,一位幫助發現矛盾、論點,而不是拿出現成真理的人,他須集中精力從事那些有創造性的活動,相互影響、討論、激勵。”(德)第斯多惠也指出“不好的教師是傳授知識,好的教師是叫學生發現真理。”這些理論也提醒我們教育工作者教育的方向和應追求的目標。“生活化語文教學研究”正是想探討這個問題并付諸于實踐。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學會學習、學會發現、學會運用。
四、研究目標:
“生活化語文教學研究”課題研究的目標就是要讓教師努力研究改進傳統的不適應社會發展的陳舊的課堂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率;并要在解放教師教學思想,改變教學理念,提高教師教學能力的基礎上,積極引導學生把語文學習和生活實踐緊密的結合起來,讓學生在廣泛的生活實踐與閱讀精品中吸取生活素材,增加生活積累,提高語文的實踐能力、審美情趣和創造思維。通過課題的研究和實施使學生將語文學習與生活實踐緊密結合起來;擴大學生的閱讀范圍,拓展學生的知識面;突出學生的學習主體性,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豐富學生的學習生活,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學習語文的綜合能力,讓語文真正發揮其應有的功效。
五、主要內容:
“生活化語文教學研究”主課題包括以下三個子課題:
1、語文課堂短時、高效的生活化教學研究:(責任人:洪越)
研究改進課堂教學,壓縮語文課文的教學時數,提高教學效率,幫助學生掌握語文的各項基本知識,基本能力。課堂教學以教給方法為主,將多出的課時用于指導學生課外閱讀的方法。讓學生學會質疑,不迷信教師,也不迷信課本,敢于提出自己的觀點和見解。在學習中學會合作,學會探討,學會與他人交流信息。能深入教材,又能走出教材。
2、學生生活體驗積累研究:(責任人:吳萍)
研究如何指導學生加大課外閱讀量和寫作量,提高學生語文整體素質。學會在廣泛的閱讀中吸取他人對生活的體驗,并將生活的“活水”引入語文教學。同時要讓學生走出狹窄的課堂天地,融入廣闊的社會大課堂中去吸收養料,培養學生自己吸收文化并能靈活運用的能力。
3、學生生活體驗實踐研究:(責任人:毛文生)
研究如何通過建立課外活動基地和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積極引導學生觀察生活,使他們懂得“到處都可以學習語文”的道理。最終走出狹窄的課堂,走向大自然,走向社會,走向世界。在深入生活、吸收生活的基礎上,學會創造生活。這個創造性一方面要在學生的寫作方面反映出來,所有的習作是內心體驗的反映,言之有物,言為心聲,有思想,有想象,有創新;另一方面也要在學生創造性的開展語文活動中體現,自辦刊物、報紙,自辦電視臺、廣播站,成立劇社等。
六、研究對象及主要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
本校為九年一貫制的學校,按現有的規模,先以7——9年級的學生作為研究的對象,初步建立課題框架,爭取取得突破性成果。最終在研究初有成效的基礎上,再延伸至1——6年級的學生,使得課題起到連貫性、整體性,真正成為我校語文教學的指導思想和實踐準則。
(二)主要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
通過對國內外有關國文教學生活化、課內外結合等文獻的收集和研究,使課題研究的內涵和外延更豐富,更明確,更科學。爭取在現有研究水平的基礎上有提高和突破。
2、調查、檢測法:
在實施課題階段,對被實施此課題之前的本校的各年級學生采用問卷、測試等方式進行調查研究,并根據調查結果及時調整相應的做法。
3、行動研究法:
教師課堂教學短時、高效行為的研究,研究這種做法的效果。
4、經驗總結法:
在教學實踐和研究的基礎上,根據課題研究重點,隨時積累素材,探索有效措施,總結得失,尋找有效的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提高學生實際運用、實踐能力的方法。
七、成員組成及分工:
課題的主要負責人:洪越
課題組的主要成員及分工:
1、卜延中負責課題的創意和指導
2、洪亮負責課題的組織、統籌
3、洪越負責課題的策劃、協調、管理,課題方案的制定,并負責子課題一“語文課堂短時、高效的生活化教學研究”
4、吳萍負責子課題二“學生生活體驗積累研究”
5、毛文生負責子課題三“學生生活體驗實踐研究”
八、實施步驟:
(一)前期工作:(2001年4月——2001年8月)
A、籌建課題組,制定主課題,構建子課題,明確各子課題的負責人。
B、各子課題負責人制定本子課題的具體實施方案,明確最終所要達到的目標,并設計最后的成果展示形式。
C、對研究對象進行前測。
D、制定和健全學習和交流的制度。
E、方案制定后,請有關專家提出修改方案,并進一步作可行性和可能產生的效果分析,最終完善方案。
(二)具體實施階段:(2001年9月——2004年7月)
第一階段:(2001年9月——2002年6月)
課內:仔細研究小學、初中和高中的語文教學大綱,明確初中階段所要掌握的基本知識和基本能力,確定三年的分層、遞進的教學重點和目標。做好與小學的銜接,制定每篇課文的教學時數和每課時的教學目標。
課外:開展多種形式的活動,了解語文與生活的關系,充分意識生活是語文學習的源泉這一道理。加強古詩文的誦讀和對課外名作的閱讀,學習寫心得、體會。
第二階段:(2002年7月——2003年6月)
課內:進一步研究如何在完成教學目標的基礎上縮短教學課時,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一節課重在實實在在真正有所收獲的完成一個教學目標,減少不必要的冗長的分析,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培養學生的基本能力。留出一定量的課時,對課外的閱讀和寫作進行指導。
課外:由學生創造性的開展多種活動,由被動吸收知識轉為主動獲得,并能寫出一定的活動計劃、調查報告、觀察日記等。學會利用圖書館資料和網絡資源,來獲得更多的需要的信息,并學會交流信息。
第三階段:(2003年7月——2004年3月)
課內:由老師教轉為進一步發揮學生自主學習的作用,將更多的課堂教學時間留給學生,最大潛能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加大教師的主導作用。做好與高中的銜接。在實踐的基礎上,形成經驗總結和一定的理論建設。
課外:能根據自己的特長愛好,制定自己的閱讀、寫作計劃。每個學生都能在課堂學習的基礎上,參與一、兩項課外團體活動,并在語文的某個方面形成自己的特色。
(三)中期匯報(2003年10月)
對前一階段的工作做一總結,請專家論證、檢驗前期成果,提出修改和調整的方案。
(四)成果總結階段:(2004年3月——2004年6月)
A、總結研究執行情況,做好結題工作;
B、撰寫科研報告、研究論文,全面展示研究成果;
二十一世紀是以技術創新為核心的知識經濟社會,致力于受教育對象創新思維的發展及創新能力的提高,是新的時代對教育的必然要求。語文學科是一門基礎的人文科學,內蘊豐富,知識層面復雜,既具體生動、血肉飽盈,又思想深厚、風光蘊藉。作為基礎教育中的基礎學科,初中語文教學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具有特別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們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急需更新教育觀念,深化教學改革,自覺摒棄以分數、應試為目標的教育模式,積極開創初中語文創新教育的新格局職稱論文。
一、語文創新教育的目的
實現學生語文學習方式的轉變,使學生的語文學習不再是單純地一味地接受,為學生創造開放的語文學習環境提供多渠道獲取知識,并將學到的語文知識加以綜合應用于實踐的機會,促進他們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和良好的學習策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同時為學生在語文學習中對自己感興趣的問題開展探究性學習提供時間和空間,努力讓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逐漸形成親近自然、觸入社會、認識自我的意識,以及關注自己的生活和關注自己周圍社會的態度,從而最大限度地激發他們對于語文學習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這能使學生在探究問題的過程中獲得積極良好的情感體驗,發展初步的問題探究能力。培養學生團隊精神與合作意識,并逐步發展他們與他人交往和經驗共享的能力。加強學生語文學習活動的社會實踐性,從而體現語文課程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也充分體現人的全面發展、生成的教育真諦。能使學生的語文學習行為和學習過程由單一的線性結構模式向多元的立體結構模式轉化。能使學生掌握信息時代、知識經濟時代更多的學習知識,掌握信息的學習方式,提高學生在語文學習中搜集信息、處理信息、運用信息的能力。
二、當前語文課堂存在的問題
首先是教學交流方式多數局限于師生的一問一答單向交流,課堂氣氛顯得沉悶。所有問題是老師提出,學生沒有質疑,學生被動地學習,缺乏主動探究思考,思維停滯、萎縮。
其次是語文課堂授課上教師講授多學生思考探討研究活動少,死記硬背的多鼓勵創新的少,沒有很好地去鼓勵學生進行富有創意的表達,表達獨到的見解。在寫作的練習上,擬題和指導構思沒有給學生的自由寫作、自由表達、自由探究提供必要的條件和廣闊的空間,寫作題目單一,構思內容雷同;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缺乏自己的感悟和探究,讀出來的是教師分析的內容。學生在筆記本上所記的也是教師講授的內容,沒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喪失了話語權。沒有給學生充分的讀書時間,導致學生無法真正產生自己的感受和看法,以致學習不夠深入。
三、初中語文課堂創新教育的策略
1.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促進教師角色轉化。
良好的師生關系是良好教學氛圍關鍵所在,也是激發學習興趣所不可缺少的重要條件。我國的新一輪課程改革非常重視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平等“交互主體性”關系,以體現“以學生為本”,“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特點。因此,語文教學必須實行教與學民主、平等,師生彼此尊重,教學相長,從而為提高學生的語文應用能力、審美能力、探究能力,為學生學會終身學習和實現有個性的發展奠定基礎。
語文教師要處理好與學生的關系,建立平等的、民主的、和諧的師生關系,就要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首先,教師要具備民主、平等意識,以及優秀的人格品位。教師要尊重和愛護學生,要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理智地同情、關懷、了解與輔導學生。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注意觀察學生,通過調查活動、查看檔案、開家長會、與其他任課教師交流等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并做相應的記錄。在語文教學的全過程中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引導學生,有針對性地指導學生預習、討論、總結。同樣,學生也應該對教師有基本的了解,體諒教師,理解教師的良苦用心。
其次,教師要根據教材和學生的特點,精心設計教學方法。或精心啟發、悉心觀察,或耐心等待、有心保留、導而有方,營造最佳的教學氣氛,使學生都學有所得。
2.充分利用第二課堂提升學生創新能力
第二課堂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方面有它自身的特色。語文學科的第二課堂豐富多彩,可以是校報、校刊、學校美化校園的標語、征文比賽等,這就要求學生勤于觀察,寫日記、作筆記,平時有所積累,在需要時才有好的東西利用。第二課堂既豐富了校園文化生活,又鞏固了所學的語文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活動中遇到了更多的比語文教學中更為復雜的問題,這些問題極具挑戰性,促使學生大膽思維,轉化角度,變化方式,尋求解決問題的新方法,因此,第二課堂為培養創新型人才提供了最寶貴的機會,能較好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充分挖掘學生的思維潛力。
3.重視人文特點,增強創新內力。
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必須注意塑造學生的健全人格。在這方面,語文教學有著其他學科無法替代的特殊功能,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和最重要的文化載體。新課標下的初中語文教材,注重對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教材中有許多充滿人性美、人情美與語言藝術美的風光蘊藉的華章。如果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能積極地培養學生自主解決問題的興趣,讓學生感受到文學作品帶給人的崇高的審美趣味和愉悅的審美感受,則必將加速學生精神自由的回歸。加快人文價值體系,包括理想道德、個人信念、審美趣味的回歸,經過一段時間的教育培養,學生的思想、能力、意志、情感等將得到更全面的發展。
教學就要通過語言載體,充分挖掘依附其中的人文精神,引導學生求真、求善、求美,對他們進行認知教育、情感教育和人格教育,從而使他們的智力得到發展,情操得到陶冶,興趣得到激發,意志得到鍛煉,并更進一步激發他們的認識需要和審美需要。而這種內在動力一旦充分發揮出來,就會表現為一種創造渴望,從而形成語文教學與創造力培養的良性循環。
總而言之,初中語文教育要努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這是新課程改革的需要,也是時代賦予的責任。只要每一位語文教師都能告別傳統模式,勇于創造,開拓進取,就一定能實現陶行知先生所說的“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的美好理想,就一定能為祖國的繁榮富強培養出更多更好的富有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的新型人才。
參考文獻:
1中學語文有效教學行為的定義
經濟新常態下,隨著政府部門和民眾對提高學生語文成績的強烈呼聲,通過中學語文有效教學行為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的研究也呈現進一步的增加趨勢。國內教育學者通過教師、學生、教育管理者以及教育理論工作者開放性地描述教師的中學語文有效教學行為,并對其重要程度進行排序,研究結果表明,與改進學生學習成績高度相關的教學行為是被試者十分看重的中學語文有效教學行為。雖然大多數教師都了解和實際表現出與學生良好成績相關的行為,但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更多地表現出這些教學行為。姚利民(2005)教學行為有效性研究的一個基本假定就是,教學是線性活動,過程(教學行為)直接影響結果(學生的學習效果)。楊帆(2009)根據有效教學和教學行為的特征總結出中學語文有效教學行為的定義:是指教師以正確的教育、教學理念為指導,在具體的課堂情境中靈活地運用教學智慧和教學策略,為達到課程與教學目標要求,促使學生學業發展及教師自身專業成長而參與的專業行為。綜合國內有關中學語文有效教學行為的定義,教育專家用多種觀察工具和評定量表客觀激勵教師的教學行為,通過教師教學行為出現的頻率與學生成績的相關而確定兩者之間的關系,標定那些與學生優異成績高度相關的教學行為是教師的中學語文有效教學行為。姚利民(2004)從中學語文有效教學行為的教學、效果、效益和效率等四方面進行分析和綜合,指出中學語文有效教學行為是教師通過保證教學過程的合規律性,成功地引起、維持和促進學生的學習,相對有效地達到了預期教學效果的教學。
2中學語文有效教學行為的內涵
GDBorich(2000)在《有效教學方法》(第4版)這本著作中指出10種教師行為與理想的學生學習業績有顯著關系,其中有以任務為導向、讓學生參與學習過程、教學的多樣性、授課的清晰明了以及確保學生的成功五種行為在過去30年里在眾多學者的研究中獲得了一致的認同和支持,這五種行為被稱作關鍵行為(keybehavior),它們被認為是有效教學的主要教學行為。另外適當提問、參考學生的觀點和建議、精心組織、展開詢問以及傳遞自身的影響五種行為被稱作輔助行為,它們通過與關鍵行為配合使用,促進有效教學。姚利民(2004)通過參考大量國內外有關有效學校和有效教學的研究論著,同時征求眾多優秀中小學校長和優秀中小學教師的意見,選定三大類、15種行為為教師的有效課堂教學行為,它們主要是:第一,主要教學行為:講授、組織課堂討論和提問,其中講授包括講授組織條理性、講授清晰明了性、講授科學性、為理解而講授;第二,輔助教學行為:適應性教學、激發動機、運用非言語手段和創設課堂環境,其中創設課堂環境包括創設適宜課堂環境和創設教與學環境;第三,管理行為:管理課堂、管理教學時間、管理課堂作業和家庭作業,其中管理課堂又包括制定和執行課堂規則、管理課堂。
3中學語文有效教學行為的特征
中學語文有效教學行為的特征主要是區別去低效或無效教學行為的獨特標志,其應是在符合中學語文有效教學行為的涵義,有助于中學語文有效教學行為目標實現的基礎上,表現在教師的具體教學行為上。國內外有關中學語文有效教學行為的特征研究主要有:(1)正確的目標;(2)充分的準備;(3)充滿熱情;(4)促進學生學習;(5)以融洽的師生關系為基礎;(6)高效利用時間;(7)激勵學生。姚利民(2005)通過綜合分析國內外有關中學語文有效教學行為的特征研究,指出五種公認的特征:教學清楚明了,主要是指教師對于教學內容的充分了解和對教學目標的正確認識,并清楚明了地傳遞給學生;充滿熱情,主要是指教師教學活動中通過言語、情感、肢體動作等顯示自己對教學行為、學科和知識的理解,以及對學生的熱情,促使整個教學活動充滿感染力和影響力;精心準備教學和合理組織教學,主要指教師為確保一門課程或一堂課能有計劃地進行并完成教學任務所對教學活動進行的精心策劃,并合理地安排和控制教學時間,按計劃完成教學任務;善于激勵學生,主要是指教學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習動機,促進其對教學活動的參與程度;知識豐富,主要要求教師不僅有扎實的學科知識和一般教育學知識,而且要求教師具備融合、綜合學科內容知識和一般教育學知識,形成特定學科的知識。
4中學語文有效教學行為的結果變量
教師在充分了解學生的興趣、需求以及真實的學習水平,尊重和關懷學生,公平、公正地對待每一位學生,并且科學地運用提問、激勵、組織討論等教學方法,其中學語文有效教學行為對于學生學習成績和認知發展有一定的積極影響。楊春英(2010)通過對杭州采荷實驗學校進行的教學實驗,研究發現教師中學語文有效教學行為有助于學生的元認知技能水平的提高,具體表現在操作班學生的測驗成績優于對照班,同時發現操作班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普遍顯得主動、思維活躍、提問質疑的積極性也較高,并且顯示出一定的深刻性。中學語文有效教學行為強調教師與學生之間構建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消除學生在教學活動過程中的壓力,營造良好的課堂學習氛圍,這些對于學生的學習效率和學習有效性均有一定的促進作用。美國的帕里克的對比實驗研究發現:學生在良好的學習氣氛中,其學習情緒高漲,對知識感受性高,記憶深刻,思維敏捷,注意力集中;學生在壓抑的學習氣氛中,其情緒會不穩定,認知活動效率下降,機械重復和混亂反應增多。中學語文有效教學行為要求教師注重激勵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鼓勵學生更大程度地參與課堂教學活動,并且適時、適度地組織學生進行討論。中學語文有效教學行為注重課堂教學中的情感教育,有利于學生的認知和記憶。中學語文有效教學行為強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充滿熱情,不僅對所教學科充滿熱情,并且在與學生進行情感交流、言語交流以及學習互動中都表現積極、熱情,中學語文有效教學行為的充滿熱情有助于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機,對于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增強具有積極作用。莊緒靜(2008)通過研究發現,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冷漠行為對學生造成的影響要大于批評和體罰等行為的消極影響,傷害學生的自信和自尊。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公平、公正地對待每一位學生,教學行為充滿熱情,摒棄冷漠的行為,有利于學生自信心的增加和自尊心的認可。另外教師中學語文有效教學行為強調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應當注重眼神交流、肢體語言等輔的教學行為,有利于學生感知教師的關心、關懷、尊重和重視。大量研究表明,教師根據學生不同方面的特征,會自覺或不自覺地形成不同的期待,這種期待主要通過教師的表情、與學生的目光交流和態度表現出來,并被學生所感知。
參考文獻
[1]姚利民:《有效教學研究》,《華東師范大學博士論文》,2004年,第34-35頁。
[2]姚利民:《有效教學研究》,《華東師范大學博士論文》,2004年,第37-38頁。
美國教育學家盧布姆說:“目標是預定的教學成果”葉圣陶先生也說過:“教育的目的是為了使受教育者能自己解決問題。教,就是為了不教。”這就是說,教學目標就是教師所預期的學生達到的某種程度和變化。它是教學大綱要求在教學中的具體化,是評估教學質量的依據,是素質教育中學生應達到的水平標準。而目標教學,就是將教學目標貫串于教學的全過程,充分調動師生的積極性,為實現教學目標而共同努力。語文課的目標教學,就是語文教師根據語文教學大綱的要求和課文的實際內容,制訂出嚴密的教學目標并付諸教學實踐以期達到預期效果的教學。
與其他課程的目標教學一樣,語文課的目標教學必須解決識記、理解、運用、分析、綜合、評價六個層次的教學目標。為此,教學實踐中各階段應做到:
課前要做好目標展示與自達。這是調動師生雙邊積極性以期共同為達標而努力的重要一環。所謂目標展示,就是課前對學生布置預習內容時,把所需掌握的有關內容和要求,如文章的作者、出處、時代背景、生字新詞、語法修辭等,告訴學生,以便學生在預習時做到心中有數。所謂自達即學生按所定目標進行預習,通過自學課文,查閱工具書和借助已有的舊知識,解決識記、理解和一般運用這幾個低層次的目標。目標展示與自達,對于培養學生良好的自學興趣和提高學生獨立閱讀理解的能力,是一種極好的方法。筆者在教學實踐中深深感到,在對學生的問卷中發現,學生對教師的上課表示滿意,教師在課堂上對學生的提問、檢測等都不錯,但在關鍵性的高考中,語文成績并不理想,特別是閱讀分析題的失分情況更加嚴重,這就充分說明了這個問題:學生的獨立理解能力差。因此,語文課目標教學的第一步,首先應解決學生自學興趣和自達的問題。讓學生通過預習自學,自己發現問題,并加以識記、理解,進而運用。只有這樣,預習才算是達到了預期目標。而這個目標的實現,就為教師在導讀講授中把主要精力和時間放在重點、難點和較高層次的教學目標的研討上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換句話說,目標展示后學生能夠自達,那么,目標教學的第一步,就是成功的,反之,就是失敗的。
課間是協同實現目標教學的中心環節。課堂教學是教學的主要形式,教學質量的高低優劣,取決于課堂教學。因此,課堂教學必須目標明確。就語文課而言,所教授的內容必須符合教學大綱的要求,什么是重點,什么是難點,雙基怎樣,特色如何等等,教師都必須心中有數。只有這樣,在實施目標教學時才能講有依據,授有章程,循序漸進,得心應手,經過師生的雙邊努力,教學目標才有可能在最大程度上得以實現。誠然,課堂教學還必須教法得當,設疑、點撥、誘發、拓展都要恰到好處,在注意縱橫聯系,前后貫通。如“咽”字,在課文中就有多種讀音和多種意義:(1)yān,如把握命運的咽喉;(2)yàn,如狼吞虎咽;(3)yè,如哽咽悲傷。只有這樣縱橫聯系,緊靠課文前后貫通,學生才能得到綜合性的提高。也只有這樣散發性與綜合性的反復練習,目標教學才能得以實現。否則,要提高語文成績,那只能是一句空話。此外,課堂教學不管是授課還是板書,語言都應精煉、準確,富于條理性和啟發性,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如上面所舉到的“咽”字,若歸納則為:用作名詞談yān;用作動詞讀yàn;形容哭泣讀yè。這樣的概括,學生定能心領神會了。又如教授古代文化常識的農歷的干支紀年法與公歷換算時,更應總結出規律性的東西。如已知1968年是農歷戊申年,以此推算,1898年和1993年是農歷什么年?象這樣的題,除了要求學生必須熟記十天干、十二地支外,還必須教會學生,在已知年份的基礎上,年份增加的,天干地支紀年換算向右推;年份減少的,向左推。這樣,1898年向左推70年,而實際上六十甲子輪回轉,所以只須向左推10年即可,則得出1898年為農歷戊戌年。而1993年,是在1968年的基礎上向右推25年,實際上天干向右5位,地支只須向右1位,則得癸酉年。經過這樣畫龍點睛的概括性總結解釋,再讓學生自己動手練一練,“換算”的問題就迎刃而解了。這樣的教學,學生學得活記得牢,趣味無窮,以后不管遇到怎樣的變換,學生都可以毫不費勁地解決問題了。
課后是目標教學的補救和延伸。課堂教學的結果,如果絕大多數學生都能基本掌握了所授的知識,達到了預定的目標,并順利地通過了達標測試,那么可以說,目標教學算是成功了。但由于學生素質的差異,學生的領悟程度必然存在著比較大的差距。因此,我們要對那些領悟較差的“后進生”進行填漏補缺,對他們進行個別的或集體的輔導幫助,使他們順利地達到預定的教學目標。而對于那些尚有余力的“尖子生”,則應指導他們在達標的基礎上拓寬加深,以課內學到的知識或規律向課外擴展延伸,去研究解決課外的實際問題。在這方面,我深感我們的語文教師實在做得還不夠。不少教師注意了差生的輔導,卻忽視了尖子生的再提高,或反之。因此,要想使語文成績獲得大面積的豐收,課后的補救和延伸實在不可或缺。差生輔導好了,我們豐收的面積就擴寬了;尖子生輔導好了,我們的“單產”則更可觀。只有這樣,語文課的目標教學才能得到真正的實現,語文課才更加顯得阿娜多姿,妙趣橫生。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語文學科中議論文較不易被學生所接受,枯燥乏味常使他們望而生畏,新課標內容的構建已與生活聯系更加緊密,使教學內容有了可辯論性,因此構建辯論模式教學,可使學科內容更具條理化、信息化、口述化,也更生活化,因而更容易被學生所接受,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鍛煉學生的口才、合作與交流能力,提高學生處理信息的能力,也使單純的學科知識與語言表達、信息處理、邏輯推理、思維方式等各種技能思想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新的時代,知識大爆炸,信息滿天飛,人與人的合作與交流顯得更為重要。怎樣處理信息,從何種角度思考問題,怎樣表達,這些問題都可以在辯論中去體會、去提升。因此,在中學階段的語文教學中有意識地穿插辯論模式教學,促使知識轉化為能力,使學生能善于從正、反兩方面去思索問題,并使學生在學以致用方面產生深遠影響,讓學生終生受益,對培養新型的現代化人才具有重要且深遠的意義。
二 辯論模式教學具有可行性
第一,現代中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點適合辯論模式教學。義務教育中學階段的學生具有活潑好動、喜歡自我表現,對新生事物充滿好奇、渴望自我探索,面對紛繁復雜的信息不知所措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點,這些正好說明了他們更喜歡一種能讓他們自主探索的學習過程,而且在這個探索過程中去獲取體驗與知識。辯論模式的教學提供了一個平臺,并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他與同伴合作與交流的心理體驗;同時辯論教學方式又讓他們體會到作為學習主體在辯論過程中的樂趣,并有時會體會到挫折和失敗感,能增強其心理承受能力。
第二,新課標下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特點適合辯論模式教學。在傳統的授課方式中,教師與學生角色在新課標下已發生了轉化,新課標下,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去探索學習的苦與樂、得與失。這種角色的體現在辯論模式教學中再明顯不過,教師通過設置論題來達到引導學生的目的,學生確定正、反方后,圍繞論題而展開搜集相關信息的活動,并從中汲取知識,成為學習的主人,并在辯論中不斷地疏理知識點,提升能力。
第三,從教學指導思想來看,義務教育的中學階段適合穿插辯論模式教學。教學指導思想中,要求在教學中要滲透分類討論的思想、變換思考的思想、收集與統計的思想、培養學生邏輯推理能力、明辨是非的能力、集思廣益的能力,所有這些需要滲透的思想方法和需要培養的能力,都可以在辯論模式的教學中去體現,這也是教師實施辯論模式教學核心的指導思想。
三 辯論模式教學具有可操作性
教師的主導作用體現在精心制作一個命題,在辯論模式教學課堂中,教師根據教學緊密相連的內容,精心制作一個內涵或外延都能讓學生有論可辯的命題,以便讓學生能力所能及地去收集相關的論據。命題設立后把學生分成正反兩方,讓他們分別收集各自的證據材料。
在辯論模式教學課堂中,通過學生的群體發言、個體發言,正反兩方互相辯論來完成辯論教學的主要過程。辯論中,要求學生大膽陳述自己的觀點,鼓勵說理;辯論中,教師可隨時注意辯論的方向,對有理有據的論述應予支持,對偏離主要方向的言論可適當糾偏;在辯論的最后可由學生進行口述總結,也可用布置書面作業的形式進行書面總結,或在教師的幫助下把辯論的知識點歸納總結使之條理化、具體化,從而達到辯論教學的目的。
從美學角度講,美主要包括自然美、社會美和藝術美三個主要方面。
其中又分別蘊含著諸多的子因素。語文教材的主體是例文,文章以生活為基礎,豐富多彩的生活決定了文章多側面、廣角度的基本內涵。因此,必須首先深入研究教材,發掘課文中的美學主旨,進而尋找它與美育由蘊的溝通點和結合點,然后實施美育教學的基本目標。
二、施教。
在教學中,教學目標和內容的落實有賴于科學的施教程序。一般來講,美育教學的施教程序主要表現在教與學兩個方面:“析事--歸納--求真,這是教的程序。”“討論--明理--升華”,這是學的程序。同時兩者又是對應融合的。
1、析事(討論)。所謂析事,就是教師緊緊抓住教材中相關的內容,有計劃有步驟地實施點撥,引發學生討論,以使其感知美的存在,這一階段是美育教學的感知階段。意在讓學生知其然。例如矛盾的《風景談》,第一畫面西北大沙漠“茫茫一片”、“純然一色”,“熱空氣作哄哄的火響”、“駝馬的枯骨泛著白光”,給人以恐怖之感,并不美。然而,當微風傳來駝鈴響,紅旗映入眼簾中,這里便有了風景。
2、歸納(明理)。所謂歸納,就是教師在析事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得出結論性意見,明了美的真諦。這一階段是美育教學的感悟階段,意在讓學生知其所以然。承上對《風景談》作進一步分析,可引導學生去認識:人是美的主體,他可以使西北高原不美的沙漠變美,也可以使西北高原靜態的淺層美變成動靜相誼的深層美,從而深化了課文“自然是偉大的,然而人類更偉大”的主題。
體育教學體育和美育都是全面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均屬于社會現象,它們的發展和社會教育的發展是緊密聯系的。從培養人的角度上來講,體育主要是培養人的健壯體格,美育主要是形成人的審美風貌。所以說美是體育的內涵,體育始終與美育聯系在一起。體育是育人為健,而健是美的物質基礎,美又是健的生動客觀反映,健和美兩者猶如形和影一樣不可分離。作為一名體育教育工作者,應把形體美、運動美、體育美等美育更好地實施于體育教學之中,并通過體育教學這塊育人之美的陣地,教育與培養人的形體美、心靈美和美,從而增強青少年及廣大人民群眾表達美、觀賞美、創造美的能力。
1.體育與美育的關系
美育和體育都是教育的組成部分,體育是美育的基礎,美育也參與并滲透于體育之中。在體育中,人體和人體的運動以其美的形式進入審美領域,使運動者在親身操作的運動中,積累了審美經驗,形成并發展了審美心理結構。同時,體育文化的各種形態都含有教育的因素,成為審美教育的內容。
2.體育的美育功能
2.1強身健體的鍛煉功能
體育運動可以從形態與技能上完美身體,使人肌肉發達,舉止大方,青春煥發,使人體魄健康強壯,體形勻稱健美。
2.2精神美的升華功能
體育運動有進取、競爭、對抗、承擔負荷、戰勝艱難困苦和經受勝敗考驗等特點,可以鍛煉人的思想、意志和道德品質。
2.3技巧美的激勵功能
體育中精湛的技巧與身體美、精神美交相輝映,形成一個體育健兒的完美形象。這些運動中的技巧、戰術,把各種精湛的運動繪成動人的畫卷,編就成美妙的詩篇,無不誘發青年學生對技巧美的向往,使他們產生模仿的欲望。而在學生的日常體育活動中,體育教師完美、正確、成功的動作技術示范,也同樣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4不拘一格的創新功能
在體育教學中,創新是“硬道理”。新則趣、新則美、新則靈。世界跳高記錄的不斷刷新,與跳高技術從跨越式、剪式、滾式、俯臥式直到背躍式的創新密不可分。體育運動創新產生的美能激發學生的內在潛力,使學生能接受新經驗,改變對體育運動的認識,進而向往體育運動的創新美,產生從事體育運動的新動力。
3.體育教學中美育的實施
3.1教師應是教學中美的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