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資調查報告匯總十篇

時間:2022-01-31 16:46:50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農資調查報告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篇(1)

2010年,縣供銷系統所屬農資供應點共銷售了化肥1602噸,農藥45.6噸,農用薄膜8.3噸,農資商品供應總額234萬元,到2012年,全年供應化肥1529噸,農藥62.2噸,農用薄膜20.9噸,農資商品供應總額388.4萬元。五年間,其中化肥銷售下降了0.95%,農藥上升了13.6%,農用薄膜上升了25%,農資商品供應總額雖有上升,但剔除價格上升因素外,則相差無幾。2012年,全縣農資商品銷售總額620萬元,供銷社僅占60%的市場份額。

二、農資銷售徘徊不前的原因

近幾年來,縣供銷系統農資經營徘徊不前,市場份額下降主要有以下幾大原因:

1、以往化肥主要使用對象的水稻種植面積遂減是化肥銷售量減少的主要原因,近幾年來,農村的水稻種植面積逐年減少,由原來的雙季稻變為單季稻,從2011年起,政府號召“水改旱”,大批稻田改種經濟作物,到2012年,全縣水稻種植面積僅3.7萬畝,化肥銷售量隨之減少。

2、農資市場放開是供銷社市場份額下降的原因之一,農資市場放開后,供銷社一統天下的局面被打破,一批個體經營戶介入農資經營,目前,除供銷系統外,尚有8家個體農資經營點,年銷售農資額約200萬元,與供銷社搶奪市場份額。

3、計劃經濟時代以及以后一個階段,供銷社經營農資商品政府都給以一定的財政補貼,這對于供銷社在農資經營中進行靈活調節、物資儲備和平抑價格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以后,農資補貼取消,優勢消失,供銷社的市場競爭能力逐步減弱。

4、農業并非是的主導產業,農業生產規模有限,農資商品總體需求量不大,利潤空間小,這從一定程度上影響到了供銷社農資經營的積極性。目前,縣供銷系統所屬的15家農資經營點的經營場所大都年久失修,設施設備陣舊,門面老套過時,整體形象欠佳,也是影響農資經營的原因之一。

三、解決問題的對策和辦法

鑒于上述原因,要想有效控制農資經營下滑態勢,奪回失去的市場份額,保持農資供應主渠道地位,需要采取以下幾項措施和辦法。

1、從近幾年主要農資商品銷售結構的變化來看,化肥下滑,而農藥及農膜的銷售卻呈上升態勢,這是因為水稻種植減少而經濟作物種植增加所致,這就要求我們在今后的農資經營中正確把握,調整結構,根據市場需求增加農藥及農膜的規格和品種,擴大農藥和農膜及其他農資商品的經營規模。

篇(2)

20xx年12月,村、組干部順應農民意愿,引導群眾自發地掀起建設新農村的,經過前后不到三個月時間的改造,全村農戶共籌資54900元,人平約249元,共硬化13公分厚的水泥路6000多平方米(其中村外圍及村內公共部分約1200平方米)、拆房700多平方米(由農民自己或村里組織勞力拆)、修排水溝1300多米、栽樹200多株。實現了道路硬化、路路相通、溝溝相連、排水暢通、人畜分離,新農村村貌初現端倪。其主要做法是:

1、順應民意,引導農民。20xx年,××××村車田自然村作為我市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示范點,在省委組織部等單位的幫扶共建下,取得了有目共睹的創建成果。車田自然村建設新農村的成功嘗試,引發了××自然村多數村民的強烈欲望,紛紛要求鄉村干部將本村列為新農村建設示范點。××鄉黨委、政府審時度勢,順應民意,在充分調查論證的基礎上,決定從人力、物力上給予支持,派出一名班子成員和一名鄉干部進駐該村具體指導和協調。鄉政府拿出7萬元,采取以水泥實物補助的辦法支持建設。為彌補資金缺口,村委會召開村民大會,廣泛征求村民意見。根據絕大多數村民的意愿,對建設新村的缺口資金,議定按照房前屋后水泥硬化受益面積10元/平方米進行村莊內部籌資。廣大村干部和黨員帶頭籌資,并積極做好親朋好友的發動工作,數天時間籌資面就達到90%以上。對于少數暫不愿籌資的村民,鄉村干部不搞強迫命令,而是先示范,做給村民看。先對5戶進行房前屋后進行路面硬化和清溝排水,然后請村民參觀評議,未籌資的村民看到房前屋后環境衛生確實煥然一新時,當即自覺地交清了籌資款。

2、以人為本,尊重農民。新農村建設難以避免地會遇到拆遷問題。對此,該村從實際出發,充分考慮村情,尊重農民意愿,不搞大拆大建,只對一些亂搭亂建、不符規劃擋路的房屋以及人畜分離需要拆除的豬牛欄舍進行拆遷。具體拆遷辦法:一是對拆遷房不論正、附房,或者早建、晚建,每平方米一律補助20元,對正房拆遷面積安排一塊宅基地;二是在村莊后面統一規劃一塊地,按每戶18平方米的標準,由村民各自建豬牛欄;三是對按規劃需拆遷而又不主動拆遷的農戶,在做好耐心細致工作的前提下,由村民理事會統一上門做工作。如該村一農戶,有一間邊房邊廳的住房擋住了路需要拆遷,經過多次上門做思想工作還是想不通,不愿主動拆。村民理事會及村、組干部決定對其邊做工作邊強制拆遷,拆除一半約30平方米時,該村民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剩下的一半自己主動拆除了。村民理事會也及時做好善后安置工作,規劃一塊90多平方米的宅基地安排其兒子做房子。

3、全民參與,依靠農民。該村充分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把調動群眾的積極性置于首位。一是成立新農村建設理事會,盡量減少行政介入。理事會由村民戶主選舉產生,主要由村小組干部、黨員代表、群眾代表共10人組成。負責建設資金籌集使用和管理、房屋拆遷監督、工程進度督促、建設質量監管、勞力調配等工作落實。理事會成員方保樓60多歲,自始至終義務保管修路進出材料,樂于奉獻,發揮了黨員先鋒模范作用。

二是充分利用本村勞力和技術,盡量節省資金開支。房前屋后的路面及排水溝由農戶自己平整和開挖;村外圍及村內共用部分的路面及排水溝由村統一組織勞力平整和開挖;路面澆注水泥除租借攪拌機外,集中本村勞力和泥工統一施工,僅此一項就節約開支4萬余元。三是確保工程質量,盡量使群眾滿意放心。針對村民擔心施工質量的疑慮,先在村組干部門前搞試驗,村民看到施工質量確實過硬,紛紛搶先要求修路,當修路施工人員修到自家門前時,還主動向施工人員遞煙端開水,態度非常熱情,參與的熱情空前高漲。

辨證唯物主義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體,是歷史的創造者。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偉大事業中,廣大農民是主體和主力軍,有了廣大農民的積極參與,黨的群眾路線在新農村建設中必將更加豐富和充實,科學發展觀的精神實質在 新農村建設中也必將充分體現在以農民為本、農村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過程中。××自然村的實踐探索,給我們的啟示是:

篇(3)

中圖分類號:G45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2)15-0038-01

一、師資現狀

(一)導子鄉師資現狀

經訪談發現,2012年初,湖南省耒陽市導子鄉共有小學生2210人,有小學在編教師88人,特崗教師6人,市教育局委派代課教師3人,共97名教師,其中在編教師有17人因病或其他原因在編不在崗,所以師生比為1:27.6。全鄉有2所中心完小,6所鄉村小學,每個鄉村小學平均有學生145人,教師7人,師生比為1:20.7.

(二)導子中心完小師資現狀

從校教務處獲知,截至2012年初,導子中心完小共有在編教師17人,特崗教師5人,市教育局委派代課教師1人。教師的年齡結構分三個層次:50歲以上的老教師;40歲左右的中年教師;20-26歲得年輕特崗教師;其中老教師偏多。

二、師資建設的成績與特色

(一)導子鄉的師資特色

從1999年至2010年間,每年有7至8個教師退休。近幾年,在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推進下,部分教師參加了計算機及一些教師專業技能的培訓。 2010年至2011年學校陸續招聘4名文化特崗教師,一名體育特崗教師,加強了學校綜合師資力量。2011年底,導子中心完小順利通過湖南省教育廳的審核,被評為省合格學校。

(二)特崗教師

從2010開始,耒陽市實行了由省教育廳直接招聘特崗教師政策,導子鄉陸續招聘了6名特崗教師。特崗教師是一批年輕合格的師范院校畢業生,她們帶給了學校新的理念、新的思想、新的潮流。

三、導子鄉師資力量建設面臨的問題與困難

(一)師資短缺

導子鄉雖然聘請了一些代課老師,招聘了特崗教師,但1:27.6的師生比,使導子鄉未來的師資力量還面臨嚴峻的考驗。隨著國家基礎課程改革方案的實行,學校需要更多適應以課程改革要求的專業教師。

(二)教師考核單一

盡管導子鄉對教師的考核從德、勤、能、績四個方面進行考核,但側重于學生期末考試成績,這不利于教師教學水平放的發揮,同時也違背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要求。

(三)特崗教師需扎根農村基礎教育

特崗教師在農村生活條件相對艱苦,不利于其自身的學習和發展,可能導致他們不愿長久在農村堅持下去。但其對農村基礎教育的發展與提高是不可估量的。國家實行特崗教師制度就是為了解決農村學校師資總量不足和結構不合理等問題,提高農村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促進城鄉教育均衡發展。但如果特崗教師大部分下農村是為了服務三年后的教師編制,并不是真心愿意服務農村基礎教育,這不能根本上提高農村師資隊伍的整體素質。

四、對策與建議

(一)努力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加強師資隊伍建設要從兩個方面入手:首先,擴充教師編制,鼓勵大學畢業生投身基層基礎教育工作,使更多的年知識分子投入到農村基礎教育工作崗位上來;其次增加教師繼續教育的機會。根據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方案,地方教育行政部門應制定有效、持續的師資培訓計劃,教師進修培訓機構要以實施新課程所必需的培訓為主要任務,確保培訓工作與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推進同步進行。

(二)提高農村基礎教育教師尤其是特崗教師待遇

篇(4)

除此之外,近年來,上級政府和有關部門還安排了其它專項投資,用于支持我縣“三農”發展,主要包括農村公路、農村電網改造、小城鎮基礎設施建設,以及農村教育、衛生、文化等社會事業發展,約8000萬元。

各級政府和部門對我縣“三農”的投入,對促進我縣農業發展,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增加農民收入,推動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僅*年、*年兩年,上級政府和部門下撥我縣的移民扶貧資金就達3670萬元,使11000余貧困人口告別了生存條件惡劣的深山區和庫區,搬遷移民到了生存條件較好的移民新村進行安置,走上了脫貧致富之路,被廣大群眾稱為“民心工程”“德政工程”。但通過調查發現,我縣在支農投資過程中,也存在許多問題,主要表現在:

1、管理部門過多,統籌協調難

從調查的情況看,我縣直接分配和管理支農投資的有發改委、財政、科技、扶貧、農業、林業、水利、國土、交通、水保、電力、教育、衛生、民政等10多個部門,管理部門較多,造成管理層次和環節多,存在部門各自為戰,通氣不夠,責任不清等現象,有些相關項目之間配合不夠,影響工作效率和投資效益。

2、上級計劃下達方式不一,項目管理辦法多樣

目前的支農投資基本上都是以“條條”為主管理,主管部門在安排有些支農投資時多從部門角度考慮,加之缺少溝通,不僅在項目的建設內容上缺乏配合,在計劃下達和管理要求上也不一致。在投資計劃下達上,既有由財政直接下達到鄉鎮的,也有由財政先下達到行業部門,再由行業部門下達到鄉鎮的,還有由財政局與有關部門聯合下達到鄉鎮的。在投資管理方式上,不同部門都有各自的管理辦法和要求,甚至同一類項目,不同部門也有不同的管理辦法和要求。在資金撥付上,不同來源的資金撥付渠道也不一致,由財政部門直接撥款的,有些地方反映資金到位緩慢;由行業部門按條條撥款上,有些資金在部門內部運轉,容易造成資金沉淀,監管難度大。

3、資金使用分散,難以形成合力

農業項目具有點多面廣、單項投資規模小等特點。一些部門在安排支農投資時撒“胡椒面”,人為造成項目數量多、資金使用分散,有一部分資金甚至被用作管理人員的經費支出,政府為農民辦事的錢成了部門養人的錢,投資效益大打折扣。據調查,*年上級下撥我縣支農資金約20余項100多個項目。這些項目中,投資10萬元以下的項目占48,投資10—50萬元的項目占29,投資50萬以上的項目占17,投資100萬元以上的項目占6,有的項目僅安排了幾千元。

4、項目交叉重復,資金使用效率低下

目前不同渠道的政府支農投資,在使用方向、項目布局、建設內容等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交叉和重復,加上地方財政困難,配套能力低,使不少項目在不同渠道重復申報,受各部門不同管理辦法和要求的影響,許多項目在實施和管理上造成混亂。許多項目雖多頭申報,仍不能解決根本性問題,“治標不治本”,造成半拉子工程,資金使用效率低下。

二、整合我縣政府支農投資的基本思路

為更好地發揮我縣政府支農投資的效益,切實解決支農投資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優化投資結構,提高資金使用效率,降低管理成本,建立支農投資穩定增長機制,整合政府支農投資勢在必行。特提出如下基本思路:

1、指導思想

整合政府支農投資,必須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按照科學發展觀和“五個統籌”的要求,以努力構筑農業生產穩定發展、農民收入穩定增長的長效機制為目標,以深化政府投資體制改革為契機,規范政府投資管理,明確事權劃分,優化投資結構,提高投資效率,逐步建立起分工明確、權責一致、協調高效,科學、公平、透明,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支農投資管理體制。

2、基本原則

——統一規劃,統籌安排。要圍繞國家確定的農業和農村經濟階段性發展目標,對支農投資涉及的重要領域,按照項目類型和建設內容,制訂和完善發展建設規劃,嚴格按規劃確定項目,按項目安排資金,發揮規劃對支農投資安排的指導作用,加強對不同渠道支農投資安排的統籌協調。

——明確分工,責權一致。要進一步明確各相關部門在支農投資方面的職責,規范工作程序和管理辦法,減少事權交叉,把管項目與管資金區分開來,形成部門間分工明確、責權統

一、相互協作與制衡的機制。

——突出重點,分類指導。整合的重點是建設內容和投向上交叉重復明顯、地方反映強烈的各項支農投資,特別是用于田間地塊的各類農田建設改造投資、生態建設投資和農村小型基礎設施投資。

——先易后難、穩步推進。整合政府支農投資涉及部門職責分工和多方面利益關系的重大調整,與投資體制改革、財政體制改革、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等密切相關。既要看到這項工作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又要充分認識其艱巨性、復雜性和長期性。在具體操作上,當前首先從最能達成共識、最易取得成效的方面入手,先行試點,總結經驗,逐步

推進,為完善政府支農投資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創造條件。

3、整合目標

整合政府支農投資要遠近結合,逐步進行,統籌兼顧。應在維護現有各類支農投資投向相對穩定的前提下,按照“統籌規劃、明確分工,各負其責、加強配合,規范管理、運轉高效”的思路,加強各部門之間的通氣和各類支農投資的統籌協調、相互銜接、集中安排,著力解決投入分散與重復建設問題,建立支農投資穩定增長機制,提高政府支農投資宏觀調控能力和效率。

三、整合我縣政府支農投資的具體意見

1、成立涉農投資領導小組,建立組織協調機制

為更好地整合支農投資,科學合理地安排項目,建議成立“修水縣涉農投資領導小組”,由縣政府主要領導、縣委分管領導、縣政府分管領導和涉農部門負責人組成,負責對涉農項目的編報、項目的安排、資金的使用進行統一審定,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設縣發改委,具體負責做好項目的前期準備工作,并在項目實施過程中的做好溝通和協調工作。

2、制訂和完善綜合性發展規劃,充分發揮規劃的指導和統籌作用

建議修水縣各涉農部門深入調查研究,提出各自的中長期發展規劃,包括發展的指導思想、戰略目標、總體布局和主要建設項目。縣涉農投資領導小組根據各部門的發展規劃,制訂和完善縣級綜合性發展建設規劃,在規劃的指導下,逐步做到今后所有渠道的支農投資和項目的編報、實施,都按照規劃進行統籌安排,避免項目申報和實施過程中的盲目性、片面性、偏離性和照顧性。

3、規范項目管理程序,嚴格項目管理辦法

統一規范涉農項目的管理程序和辦法,凡上級下撥的支農投資一律由縣財政管理,縣財政按工程項目進度撥付項目資金。項目一經批準下達,就必須嚴格按計劃進行實施,不得擅自變更建設地點、建設內容,確需調整項目的必須由項目建設單位向涉農投資領導小組申報審定。

4、明確部門職責,加強項目監管

篇(5)

做為脫胎于農業縣份的新城區,區的農民人口比重較大,占全區人口總數的71%。從這個意義上講,農民的綜合素質,決定農村的文明程度,決定著城區整體文明水平。因此,區委、區政府一直把提高農民素質列為重點工作,通過積極整合農村文化資源,創新教育活動載體,使農民素質有了極大提高,農村文化事業有了較快發展。

(一)文化陣地建設力度明顯加大。為了提高農民的生活質量,近年來,我們加大了對農村文化事業的投入,加快了農村文化陣地建設步伐。一是啟動實施了廣播電視村村通、農家書屋、數字電影下鄉等文化惠民工程,保障農民能夠享受經濟社會發展帶來的的各項成果。目前,全區134個行政村,村村都建成了農家書屋,擁有各類圖書達80余萬冊。同時,他們還與市圖書館建立了勾通協調機制,定期更換科普類圖書,保證農業新科技的推廣和普及。二是推進了“歡樂莊稼院”的深化與普及。針對農民求知、求樂、求美的現實需求,著力打造了四型“歡樂莊稼院”,即知識普及型、才藝展示型、經濟主導型和風氣整肅型。“歡樂莊稼院”的深化普及,有效解決了農村文化活動缺陣地、缺指導、缺設施的“三缺”現象。目前,我區“歡樂莊稼院”共建成市級示范點2個,達到市級標準的46個,其中,奢嶺街道幸福村“歡樂莊稼院”在2008年承辦了全省首屆農民文藝匯演,取得了巨大成功。

(二)人力資源整合步伐明顯加快。在整合農村文化資源工作中,我們始終把優化人員結構,整合人力資源列為頭等大事,重點體現為“三抓”。一是抓好鄉鎮文化站建設。鄉鎮撤并后,各鄉鎮文化站職能均有不同程度削弱,特別是人員配置方面,參差不齊,不能適應新形勢下農村文化活動的開展,針對這種實際情況,區委、區政府專門召開編委會,拿出23個編制充實鄉鎮文化站,使鄉鎮文化站工作人員由原來的每鄉鎮街1人,增加到大的鄉鎮4名,中小鄉鎮3名,基本解決了農村文化工作指導力量薄弱的問題。二是抓好農民學校師資隊伍建設。我區太平鎮農民夜校模式推廣后,我們加大了成人職業學校師資力量的配備,把一批有一定教學經驗和技能特長的骨干教師充實到農村教學第一線。目前,這項工作取得了較好成績,鹿鄉鎮職業學校培訓的農民學員現已成為村社兩級班子的骨干,并有多人活躍在省市各個公司。三是抓好文藝骨干的培育。我們通過農民學校培訓、專家輔導和演出集訓等方式,培育了大批農村文藝骨干分子,形成合理的鄉村組文化人力資源梯次結構建設。據統計,全區擁有各類文藝骨干分子3000余人。

(三)農民文化活動載體不斷創新。為了適應發展形勢的需要和農民的需求,我們加大了文化活動載體的創新力度,提高文化活動的吸引力。一是在組織形式創新,我們改變了政府主導的形式,普遍推廣農民自辦,政府參與的模式,在提高工作的效率的同時,最大限度地調動農民參與的積極性,太平鎮半截橋屯農民自發演出的大秧歌,不僅凈化了村風屯風,也帶動了當地各項文化活動的推廣。目前,全社在家人群有80%參加文化活動。二是載體形式創新,我們通過組織農民藝術節、大型紀念活動演出、秧歌大賽、才藝表演等多種形式,鼓勵農民參與文化活動,在陶冶情操中得到教育和鍛煉,奢嶺街道開展的書畫表演、泥塑講座在當地都引起不小的轟動,其中,裴家村農民聶占忠多次在省市泥塑作品展中獲獎。三是活動內容上創新,在組織文化活動中,我們既重視科技知識、技能知識的教育,也注重藝術才能的培養和挖掘,既重視組織開展娛樂活動,也著力推進體育健身活動,得到了農民群眾的積極響應和歡迎。劉家鎮的定單培訓,太平鎮的專項輔導已成為我區農民培訓的品牌工程。

(四)主流文化的氛圍進一步濃厚。我們結合精神文明創建工作,加大了先進文化的傳播和推廣,在廣大農村弘揚了積極向上的主流文化。重點做好三種宣傳:一是以弘揚創業文化為重點。加大了對創業典型事跡的宣傳推廣,在全區形成了學典型,做典型,爭做創業先鋒的良好效應。其中,武蓮珍、李云鳳等省級“創業先鋒”分別在省、市進行了巡回宣講,成為廣大市民學習的楷模。二是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為重點,加大了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各種英模人物的宣傳,目前,全區共組織開展18次理論宣講活動,受眾5000余人次,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活動場38批次,受眾400多人,這些活動都得到了群眾的普遍歡迎。三是以弘揚文明禮儀為重點,廣泛開展了文明市民先進事跡的宣傳推廣,我們在評選全區首屆文明市民的基礎上,在全區開展了向文明市民學習活動,形成了一種講文明、講道德的新風尚。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

盡管通過整合文化資源,農民素質得到很大提升,但是距離我區建設“宜居、宜游、宜興業”的發展目標,距離實現由農民向市民轉型還存在不小差距,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上:

(一)教育瓶頸問題制約農民整體素質提高。近年來,雖然區各項社會事業得到了長足進步與發展,但是由于歷史因素的影響,還有許多薄弱環節得不到有效解決,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農民文化程度偏低的問題,這是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根據我們下發的調查問卷,農村在家人口中,高中文化程度的占總數的10%左右,這方面和主城區的人口結構存在著巨大的差距,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有三點,首先,一部分高學歷的農民走出農村、走出土地。市場經濟的深入推進,加快了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步伐,特別是那些享受到高中以上教育的農民中青年,對外出發展勞務經濟更有信心。其次,教育資源搭配比例失調。區38萬人口,僅有兩所高級中學,初中升高中的競爭異常激烈,家庭條件不好或者初中階段學習成績不是很優秀的學習,很多喪失進一步深造的機會,這也是造成農村高中學歷人群偏低的重要原因。三是成人學校教育吸引力不強。雖然在我們的教育體制改革中,配置了成人教育的資源,但由于教學內容脫離實際需求、師資力量薄弱和就業人渠道不暢通等多方面原因,吸引農村適齡青年就業的能力一直偏弱,不能有效緩解農村人口文化程度偏低的現實問題。

(二)文化陣地建設滯后影響農民素質提高。做為一個經濟基礎相對薄弱的新城區,我們在文化陣地建設上,欠帳很多,特別是在農村文化設施投入上,與先進縣市區還存在較大差異。一是基礎設施投入不夠,農村普遍存在娛樂場所少、培訓地點少、健身器材少、骨干人才缺的“三少一缺”現象,不能滿足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二是活動開展不足,由于受經費限制,近年來農村的文化活動明顯呈現遞減趨勢,即使有些鄉鎮活動開展的很好,但是由于是群眾自發組織的活動,娛樂成分多于教育成分,很難發揮寓教于樂的目的,很難保證用先進的文化占領農村文化陣地。三是培訓工作相對滯后,盡管我們已經加大了對農村各種人才的培育工作,但是相對于發達地區,我們做的還很不夠,特別是在培育有又紅又專的文藝骨干隊伍方面做的還有不到位的地方。

(三)農村文化風氣還有待于進一步加強。由于主客觀等多方面因素影響,文化部門對農村文化市場的監督還存在著肓區,不健康的文化有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農民文化生活。一是對農村文藝隊伍的演出監管還存在肓區,特別是偏遠山區,低俗的文藝表演形式不時出現,特別是臟口二人轉在部分村屯,還有一定市場,這不僅制約著農民素質的提高,也影響著鄉村的風氣。二是宗教文化的滲透,在很大程度上抵制了先進文化的傳播。近年來,部分西方敵對勢力,加大文化滲透力度,特別是在農村,利用文化活動的缺失,加大了宗教滲透力度,使教會成為和黨搶奪宣傳陣地的重要勢力。

三、提高農民整體素質的建議

(一)加大政策支撐力度,為農村文化事業發展與繁榮奠定堅實基礎。農村文化陣地是加強農民教育,提高農民素質的重要載體,在推進農民向市民轉型的進程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整合農村文化資源,必須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進農村文化陣地的繁榮與發展。一是要強化財政支撐能力。要按照省市相關要求,加大對農村文化陣地的投入力度,保證農民學有陣地、樂地場所。有關部門要做到專款專用,嚴格按照規定用好專項資金。同時,相關部門要加大對向上協調力度,要用足用好國家及省市的優惠政策,盡量彌補在農村文化陣地方面的沉欠。二是要強化教育支撐能力。要盡量降低高中教育門檻,調動農村適齡學生繼續學習的積極性,為農村高人才隊伍建設打下堅實基礎;要加快農村教學體制改革步伐,在成人教育方面配強師資隊伍,提高良好的就業渠道,保證農村青年學習能夠積極參加各種成人教育活動,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

篇(6)

我們學校地處近郊農村,6所學校分布于新城子現代副城周邊。事實上,已成為大量接納農民工子女的小學。我們學校的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的體現,不是簡單的城鄉差異,而是本地學生與外地學生間的差異。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更值得我們深入研究。

二、調查方法

我們采用了問卷調查的方法。對全校所有的農民工子女的問卷和統計資料進行了分析。

三、結果分析

農民工子女實際上包括了兩個群體,一個是流動兒童,一個是留守兒童。從這樣一個整體的概念出發,這兩個群體都是我們所要關注的。這兩個群體之間,從整個變化態勢來講,是動態的,今天的流動兒童可能會成為明天的留守兒童,今天的留守兒童也可能成為明天的流動兒童。

(一)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的成因

隨著我國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圍繞解決“三農”問題和增加農民收入,加之城市勞動力的缺乏,廣大農民紛紛進城務工就業。隨之而來的人口遷移帶來了許多社會問題,尤其是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日趨突出。

(二)農民工子女教育存在的問題

1.心理問題突出。文化背景各異、學習方式不同, 農民工子女心理發展不平衡。農民工子女大多來自經濟條件比較差、物質和精神生活相對貧乏的偏遠農村,且農民工子女都是從農村的學校直接進入本地,他們和真正的農民并不相同,而是介于城市和農村這兩個群體之間的一個特殊群體。他們無法在短時間內適應生活,不同的口音、不同的教材、不同的教學進度以及不同的教學方式使得他們的成績較本地孩子差,使農民工子女極易產生自卑、自控能力不強、意志力薄弱、戒備能力強等不良心理。來自本地孩子的歧視,內心世界對社會差別感受到的強烈不平等,也讓農民工子女承受著一定的心理壓力。

2.安全無法保障。流動人口的工作大多不穩定,工作變動導致了居住場所的不固定,而且流動人口出于經濟上的考慮,租住房往往都是在環境較差、出行不便、租金低廉的地方。這樣一來,學校和家庭無法建立穩定的聯絡方式,致使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無法有機結合起來,學生脫離家長監護問題非常突出,而且導致學生的出行安全無法保障。

3.教學內容相異。一般來說, 農民工子女大多是從偏遠農村的學校轉入我校。他們的文化基礎較差,所采用的教材版本往往不同(尤其是英語教材),不同的教學進度、不同的教學方法以及不同的學習環境導致流動兒童在學習、生活等各方面都出現了不能適應的現象。主要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沒有學習熱情,缺乏成就感,情緒不穩定,如忍受性低、孤獨感強等;二是缺乏團體歸屬感,易產生不良情緒如反抗傾向、被壓迫感等。同時, 農民工子女還普遍存在自信心不足、自我評價偏低、自卑、自閉、壓抑等心理特征。這些原因導致流動兒童產生厭學態度。

4.家長思想觀念落后。家庭能否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和學習上的幫助對學生適應性有顯著影響。調查表明,大多數家長對其子女的教育還是非常關注的,但是由于各種客觀原因,家長不能對子女的學習進行有效的輔導。流動人口多半來自經濟、文化較為落后的農村,較低的文化程度和生活上巨大的壓力讓他們沒有能力、時間和精力來科學合理的教育孩子。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嚴重脫節,家里根本沒有讀書學習的氛圍,以致流動兒童在學習心理上也存在一定問題。

(三)解決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的建議

農民工子女義務教育問題的解決,不僅是對農民工子女權益的尊重,更關乎國家、社會的長期穩定和長遠發展,因此全社會應一起來關注農民工子女的教育,讓所有的農民工子女都能在共同的藍天下一起成長。

篇(7)

農民自辦文化,是指農民個體或群體依靠其擁有的各類文化資源,而進行的以滿足自身或群體的精神文化需求或物質利益需要為目的的各類文化實踐活動。農民自辦文化是反映當地的經濟基礎、文化氛圍及農民自身的素質的一個重要表現。近年來,XX區文化局在區委、區政府的正確領導下,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科學發展觀,以配合四區建設為著力點,積極扶持和關心農村自辦文化活動,大力開展農村三項活動,全區各鄉鎮農民自辦文化工作得到了長足的發展。為全面了解我區農民自辦文化活動情況,近期,XX區文化局組成農民自辦文化活動調研組,深入各鄉鎮和農村,采取聽匯報、看材料,現場考察等形式,開展農民自辦文化調研活動。現形成調研報告如下:

1、凈化農村文化市場,樹立鄉村文明新風。農民自辦文化普遍具有文化實踐活動吸引力強、內容比較健康、參與者身心滿足感強的特點。這也就意味著,在鄉村社會,農民自辦文化越多越普及,則深度參與其中的農民群眾必然越多,相應地,留連于、沉湎于腐朽、落后文化的農民群眾就會越少。從而為形成文明鄉風提供健康的養料和良好的導向。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多了,參加健康有益的活動多了;搞封建迷信活動的少了,聚眾賭博的少了。

2、傳承鄉土文化,推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相當一部分農民自辦文化源自鄉村民俗文化,或具有不同程度的民俗特征,是對鄉村民俗文化的繼承。這是由于鄉村民俗文化在時間安排、內容和形式上往往與農民群眾的生產互補和平衡,與其生活相適應和相融合,容易培養共同的興趣愛好,成為農民群眾豐富的文化資源,因而,鄉村民俗文化很容易被今日的農民群眾在生產之余和生活之中所沿襲、所采用,很容易轉化為農民自辦文化。因此,農民自辦文化因具有文化的傳承功效,將為當代的農村精神文明建設作出重大貢獻。

3、提高農民文化素質,增強農民致富能力。在豐富的農民自辦文化中,以開啟民智為主要目的和主要內容的農民自辦文化不在少數,如,農民讀書社、農民書屋、農家文化大院、農民故事會、農民電影放映隊(放映各類科教片)等。此類農民自辦文化開展得越多、越普及,則越有助于提高廣大農民群眾的科學文化素質,有助于農村的經濟發展。

4、增加溝通交流,促進農村社會穩定的聚合功能。由于農民自辦文化一般伴生著農民群眾的聚合現象,從而也就大大地增加了農民群眾互動、交流和溝通的機會,其結果往往是有助于促進鄰里、婆媳、黨員干部與群眾之間關系的和諧,有助于實現農村社會的穩定。有助于農村和諧社會的構建。

篇(8)

農民自辦文化,是指農民個體或群體依靠其擁有的各類文化資源,而進行的以滿足自身或群體的精神文化需求或物質利益需要為目的的各類文化實踐活動。農民自辦文化是反映當地的經濟基礎、文化氛圍及農民自身的素質的一個重要表現。近年來,**區文化局在區委、區政府的正確領導下,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科學發展觀,以配合“四區”建設為著力點,積極扶持和關心農村自辦文化活動,大力開展農村三項活動,全區各鄉鎮農民自辦文化工作得到了長足的發展。為全面了解我區農民自辦文化活動情況,近期,**區文化局組成農民自辦文化活動調研組,深入各鄉鎮和農村,采取聽匯報、看材料,現場考察等形式,開展農民自辦文化調研活動。現形成調研報告如下:

1、凈化農村文化市場,樹立鄉村文明新風。農民自辦文化普遍具有文化實踐活動吸引力強、內容比較健康、參與者身心滿足感強的特點。這也就意味著,在鄉村社會,農民自辦文化越多越普及,則深度參與其中的農民群眾必然越多,相應地,留連于、沉湎于腐朽、落后文化的農民群眾就會越少。從而為形成文明鄉風提供健康的養料和良好的導向。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多了,參加健康有益的活動多了;搞封建迷信活動的少了,聚眾賭博的少了。

2、傳承鄉土文化,推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相當一部分農民自辦文化源自鄉村民俗文化,或具有不同程度的民俗特征,是對鄉村民俗文化的繼承。這是由于鄉村民俗文化在時間安排、內容和形式上往往與農民群眾的生產互補和平衡,與其生活相適應和相融合,容易培養共同的興趣愛好,成為農民群眾豐富的文化資源,因而,鄉村民俗文化很容易被今日的農民群眾在生產之余和生活之中所沿襲、所采用,很容易轉化為農民自辦文化。因此,農民自辦文化因具有文化的傳承功效,將為當代的農村精神文明建設作出重大貢獻。

3、提高農民文化素質,增強農民致富能力。在豐富的農民自辦文化中,以開啟民智為主要目的和主要內容的農民自辦文化不在少數,如,農民讀書社、農民書屋、農家文化大院、農民故事會、農民電影放映隊(放映各類科教片)等。此類農民自辦文化開展得越多、越普及,則越有助于提高廣大農民群眾的科學文化素質,有助于農村的經濟發展。

4、增加溝通交流,促進農村社會穩定的聚合功能。由于農民自辦文化一般伴生著農民群眾的聚合現象,從而也就大大地增加了農民群眾互動、交流和溝通的機會,其結果往往是有助于促進鄰里、婆媳、黨員干部與群眾之間關系的和諧,有助于實現農村社會的穩定。有助于農村和諧社會的構建。

篇(9)

    一、查基礎工作

    2006年,是國家統計基礎工作年,為適應鄉鎮綜合配套改革的要求,盡快使全縣農村基層統計工作走上制度化、規范化軌道,以適應農村經濟和社會事業發展的需要,各鄉鎮均按照《恩施州鄉、鎮、街道辦事處統計基礎工作規范化建設考核實施方案》要求大力開展農村統計基礎工作規范化建設,到目前為止,全縣8個鄉鎮均成立了統計工作領導小組,合理設置了統計崗位,確定了統計人員,有辦公場所,配備了統計專用微機,并成功實現國家、省、州、縣、鄉鎮五級計算機聯網。各鄉鎮制定了有關統計工作制度、崗位職責制度、報表報送制度、報表審核制度、考核評比制度,等五個制度。全縣所有鄉鎮農村統計調查核實數據均以村級上報,所有鄉鎮的2005年報實行了計算機處理。有6個鄉鎮建有《畜特水產蔬菜季度臺賬》、《夏收作物播種面積核實臺賬》、《夏收作物產量核實臺賬》、《春夏播種面積核實臺賬》、《農村統計年報臺賬》、《鄉鎮基本情況臺賬》,有2個鄉鎮建有部分臺賬。同時各鄉鎮統計人員還經常深入基層開展調研活動,加強與其他部門之間的聯系,還積極開展統計數據質量評估。因此,我們認為現行農村統計調查方法是比較科學的,數據來源較為真實可靠,基本上能夠反映客觀實際。

篇(10)

二、數據整理及分析

1.學習主動性

調查中,學生能主動完成學習任務的占47%;需老師同學督促的占4%;完成任務比較拖沓的占21%。這說明經過課題實驗,有半數學生能自覺主動的完成學習任務,學習主動性增強了,自主意識也比之前有了大幅提高,這對基礎薄弱的農村學生來說,是個可喜的進步。

2.學生課前預習情況

調查中,預習時努力在規定時間完成任務的占17%;部分做到的占80%;很少預習的占3%。這表明絕大部分學生已有預習意識,學生已經建立了自主學習觀念,預習的作用得到大多數學生的認可。調查反映,教師在教學中還要適當指導學生進行科學的預習,檢查預習效果,對部分后進生應提出預習要求和目標,并對難以處理的問題作必要的提示以降低預習中的困難。

3.課堂教學情況

教師授課時間分配調查:認為老師上課講得太多的占46%,老師上課應該多講一些的占23%,時間合適的占32%。參與課堂討論調查:積極投入參與討論的占28%,偶爾參加的占57%,沒興趣參加的占15%。這反映自主性學習課題研究,改進了課堂教學模式,課堂上的主流是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說明這樣的教學模式在激發學生興趣方面有較大的成效。教師在課堂上應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創設自主學習氛圍,讓他們多嘗試學習的快樂,增強學習的興趣和信心。

4.課后復習方式:把重點內容看熟練的占26%,抓重點和難點的占37%,以單元為單位復習的占33%。以上數據說明,經過課題實施,“學而時習之”的學習方式已深入人心,已有大部分學生傾向于自覺、自主復習。并且能在復習中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說明學生自主性學習習慣已逐漸養成。但教師還要在復習方法指導上多下工夫,讓學生的復習實現高效率。這將是我們下一階段的研究重點。

三、調查結論簡析

1.通過調查可知,教師應盡可能多提供學生發表見解的機會,通過恰當的評價鼓勵不善發言的學生。數據反映目前雖然進行了深層改革,進行了自主性學習課題研究,但學生對自己潛力發揮仍感不足。說明課堂上還需要加大學生研究問題,討論問題,解決問題的力度。要充分相信學生,讓學生盡情地發揮想象和創新能力。

2.自主性學習中,學生只有課前認真預習,課堂上才能較好地適應快節奏的教學形式。調查表明,大多數學生已養成預習習慣,并且較好地體現預習效能,預習的方法有了改進。但學法指導方面,還需加強,少數學生預習具有盲目性。預習時,把做題當作主要目的,而忽視了知識的產生和發展過程。因此,預習時教師課前進行必要的預習指導,以及預習檢查都是不可忽視的。

3.自主性學習課堂教學模式,培養了學生自主探索精神。調查反映,大部分學生都適應了自主探索,手腦并用,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并且有了較強的自主意識。大多數學生認識到語文學習不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知識的結果需要自己去探索,只有自己勤奮,才能較好地獲得知識,減少了對教師的依賴性。學生逐漸掌握了自主學習的方法,形成了“先學后導,自主鉆研,互相討論”的學習習慣,逐漸“能學”、“會學”。

四、展望和思考

上一篇: 施教自我總結 下一篇: 創建國家森林城市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福利欧美午夜福利 | 久国产乱子精品免费视频 | 新91精品中综合久久久久 | 久久亚洲女同第一区 | 中文字幕日产乱码一区 | 亚洲国产人成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