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6-24 06:18:50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文化教學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一、在多樣化的數學活動中滲透數學文化
為了更好地在數學教學中滲透數學文化,教師可以開展多樣化的數學文化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加深對數學文化的理解,提高數學素養。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開展數學技能比賽、數學創意展示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對數學文化有進一步的了解,從中領會數學文化的內涵。比如,教師可以結合“七巧板“”找次品”等活動開展數學游戲。以開展“七巧板”游戲為例,教師可以先講解七巧板的由來,然后組織學生開展七巧板拼圖競技活動,讓學生在操作中探索七巧板的奧妙,發展學生的思維,并在動手活動中將學生引入有趣的數學世界。在玩七巧板游戲時,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玩五子棋、魔方等游戲,將這些有策略性的數學游戲活動與數學文化融合起來,有利于學生進一步感受數學的文化價值。再如,在學習分數演變史、加減符號演變史、除號演變史等內容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將“符號的演變史”作為主要內容,同時制作一份小報紙。在制作小報紙的過程中,學生通過各種方式搜集與符號演變史相關的材料,從而對數學符號的由來和歷史都有明確的認知,并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結構,這樣不僅有利于學生掌握數學知識,還能夠有效地滲透數學文化。
二、在解決數學問題中滲透數學文化
在數學教學中,解題是一個重要的學習內容,它是對數學知識以及數學方法進行有效運用的過程。因此,教師可以在解題過程中有意識地滲透數學文化,讓學生獲得正確解題的方法和技能,意識到其中蘊含著的數學文化,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數學文化的熏陶。以解答題目“12+14+……+1128”為例,假如用通分的辦法計算,過程會非常復雜,計算結果也未必正確。此時,教師可以用圖形來表示,這樣就能夠快速地解決問題了。將一個正方形看作單位“1”,連續對這個正方形進行平分,計算結果用陰影表示。學生在畫圖時就會發現,用加法運算的話,后面的加數分別是前面加數的一半,計算結果就是在第一個加數的基礎上乘以2,然后再減去后一個加數。運用數形相結合的辦法進行計算,復雜的問題立刻變得簡單,而學生也能夠掌握計算規律,更好地把握數學的本質。在這個教學案例中,教師引導學生用圖形代替計算,無形中將數學解題技巧及數學思想滲透到解題過程中,使學生輕易找出了解題的辦法,培養了學生的數學思維,挖掘了數學知識中蘊含的數學思想。
作者:李偉群 單位:廣東省中山市小欖鎮菊城小學
當前,大學英語教育中要注重開展文化教學,引導學生多閱讀一些英語名著,全面了解文化差異,充分認識到西方文化的魅力,也可以運用多媒體,播放英語視頻、英語電影,呈現出生動形象的英語文化,實現滲透文化教學的目的,使學生深入理解英語文化的含義,明確英語知識的文化背景,擴展學生文化知識面,從而逐步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
一大學英語教育中開展文化教學的重要性
在以往的大學英語教育中教師過于注重學生的考試成績,忽視滲透文化教育,一味地傳授英語知識,不注重開展文化教學活動,致使學生對西方文化知識不了解,不清楚英語知識的文化背景,導致學生對文化知識不感興趣,不愿意主動學習文化知識。為此,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依據新課改的要求,創新和改革教學理念,積極深入講解文化知識,多開展多種形式的文化活動,激發學生學習文化的熱情,也可以運用多媒體播放西方的民俗習慣和文化傳統,使學生全面了解西方文化,并感受西方文化的獨特魅力,不斷提高學生理解文化知識的能力,充分體現滲透文化教學的重要性。與此同時,引導學生多閱讀英語名著,使學生掌握更多的文化知識,靈活運用英語知識,使學生文化交際能力有所提高,從根本上解決存在的教學問題,從而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大學英語教育中開展文化教學分析
1.運用多媒體滲透文化,開拓學生視野。目前,大學英語教育中教師要根據新課改的要求,積極滲透文化教學,運用多媒體傳授文化知識,使教學生動化、形象化,以便于學生更好地學習文化知識,使學生對文化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文化的積極性,從而主動投入到文化教學中,并深刻感悟西方文化的魅力,深入理解東西方文化的含義,加深西方文化的印象。教師可以通過播放英語短片和視頻,增強學生對文化知識的記憶,豐富教學內容,為學生提供大量的文化知識以及教學資源,不斷拓展學生的知識面。例如,以英國影片《哈利波特》為例,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這部影片,這部電影闡述了英國的歷史文化等,是一部非常有教育意義的電影,能夠帶給學生啟示,引發學生積極思考英語知識和西方文化,每個人物都具有不同的特點,代表了當時英國的發展情況,同時電影中有很多經典的臺詞體現了英語句式的特點以及文化,如“Whenweinthefaceofdarknessanddeath,wefearthatisunknown,inaddition,noother”,要求學生用英語總結出這句話的含義,鍛煉學生的英語口語能力,使學生記住西方文化,取得最佳的學習效果,從而提高英語教育效率。2.引導學生閱讀名著,提高文化素養。當前,大學英語教育過程中教師要注重開展文化教學,引導學生多閱讀一些英語名著,使學生掌握豐富的文化知識,增強學生的文化意識,培養學生閱讀名著的習慣,逐步提高學生的跨文化理解能力,奠定堅實的文化基礎。此外,教師應引導學生構建完整的文化知識體系,并學會融會貫通所學過的文化知識,在學習的過程中做到靈活運用文化知識,使學生具備較強的文化素養,促進學生更為長遠的發展。例如:在學習英國全稱“TheUnitedKingdomofGreatBritainandNorthern”時,教師可以給學生推薦幾本著名的英國名著,組織學生針對英語學習進行閱讀,使學生學到英國單詞的具體含義,了解到英國由幾個島嶼組成以及西方文化的特點,要求學生用英語表述讀后感,既鍛煉了學生的英語口語能力,又加深學生對西方文化知識的印象,進而更好地學習英語知識,從而提高對文化知識的認知水平。3.引用英語中的文化知識,全面理解文化差異。大學英語課堂上,教師引用英語中的文化知識,滲透英語文化知識,使學生全面理解文化差異,了解到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之處以及不同國家的發展趨勢。英語教材中蘊含著很多西方文化,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分析西方文化,調動學生學習文化的主動性,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對專業知識的理解更透徹,感悟到中西方文化存在較大的差異性。通過積極滲透文化知識,深入落實文化教學,使學生學會對比和分析中西方的文化,不斷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進而總結出在與西方人交朋友時,要注意避開一些錯誤的觀點,尊重和理解文化差異,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學會西方國家的社交禮儀,在習俗和飲食方面全面理解文化差異,培養學生學習文化知識的意識,同時輕松學習英語知識,從而獲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4.開展文化教學活動,更好地滲透文化教學。大學英語課堂上教師可以依據英語文化內容開展文化教學活動,進而更好地滲透文化知識,推動文化教學順利進行,精心設計新穎的文化活動主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熱情,使學生主動參與到文化教學活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進入良好的學習狀態。首先,組織學生對文化進行探究和總結,使學生對文化知識有初步的了解,開展多種形式的文化教學活動,使學生有自信心完成文化活動任務,不斷提高學生學習文化知識的能力。例如,在學習“Alllifeisagameofluck.”時,要求學生依據教材內容,進行專題講座或是英語演講比賽,營造活躍的學習環境,使學生全身心融入文化教學中,靈活應用所學的英語文化知識,使學生順利完成教學任務,學生之間相互辯論、相互補充實現最佳的學習效果,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英語口語能力,扎實牢記文化知識,符合英語教學的要求。學生在文化教學活動中充分展示自己所學的文化知識,突出學以致用的教學目的,并認識到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不同之處,不斷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
綜上所述,要想解決以往大學英語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必須要注重滲透文化教學,多開展一些文化教學活動,激發學生學習文化知識的興趣,全面掌握文化知識的內涵,使自身的文化素養有所提高,從而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
作者:林青 單位:銅仁學院
參考文獻
[1]于華.大學英語教學中文化教學內容的研究[D].燕山大學,2010
詩詞教學一直是中學語文教學的薄弱項目,許多學校對詩歌教學往往采取淡化處理。《語文學習》雜志曾經發起過關于詩歌教學的大討論,大力呼吁詩教傳統的回歸。因此,如果從學生喜愛的流行歌曲入手,也許有助于詩詞教學。在這方面,我們可以通過分析流行歌曲歌詞,來調動學生上課的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對那些歌詞追本溯源的興趣,從而學習古典詩詞的內容和技巧。如以《濤聲依舊》中的“留下一盞漁火讓它停泊在楓橋邊”、“月落烏啼總是千年的風霜”來引出唐代詩人張繼的《楓橋夜泊》。以《別亦難》來導出李商隱的《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同時,我們還可以通過比較二者異同,來加深對古典詩詞特點的認識。然而,古典詩詞與現代的流行歌曲畢竟是不同時代的產物,有著不同時代的語言和內容特征。在表現主題上,現在的流行歌曲比古典詩詞對情感的態度更為開放,個人化的東西也越來越受到關注與重視,而古典詩詞中寫個人情感大多極盡含蓄之能事。在語言表達上,古典詩詞對格式多有嚴格的要求,遣詞造句十分考究,而現代流行歌曲的語言則以現代白話為基礎,更為直白,也更加口語化。在這種比較下,能加深學生對古典詩詞的感性和理性認識。
二、在日常廣告中學習修辭
選用廣告語作為修辭教學的例句,會帶給學生耳目一新的感覺。廣告的最大特點是千方百計引起觀者、讀者的注意,充分調動起他們的購買欲望。因此,為了達到一鳴驚人的號召效果,各種修辭手法在廣告語中的運用相當普遍:既有嚴謹、工整的精雕細刻式的成語、聯語、排比句,又有綜合比喻、夸張、擬人、典故等修辭手法的不拘一格的自由體。如眼鏡的廣告:“胸中存灼見,眼底辨秋毫”,“眼睛是心靈的窗戶,為了保護你的靈魂,請為你的窗戶安上玻璃”。前者對仗工整,后者用的是比喻兼擬人的修辭手法,可謂比喻得當,擬人得體。類似的還有:“一明(鳴)驚人”(眼藥水)用的是成語諧音。“秦鏡如懸機關參透,廬山在此面目留真”(照相機)的廣告語中包含“明鏡高懸”的典故和“不識廬山真面目”的詩句。除了修辭格之外,還表現在修辭策略的運用上。如樂百氏純凈水廣告:幾個年輕人騎著自行車到大自然的山頂,一切美景盡收眼底,只見黎明拿起樂百氏:“樂百氏純凈水,和我們一樣,經得起純凈考驗。”然后打出字幕。該廣告在純凈水與大自然之間建立了意義聯系,同時也在純凈水與青春、活力、單純之間建立了意義聯系。這就是典型的廣告修辭策略:把一種附加的意義(所指)人為地嫁接到產品(能指)上。
明確了廣告語的寫作特點,借鑒大量優秀的廣告語,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進行廣告語的創作。這種創作有利于學生更好地掌握和利用修辭手法。
三、利用影視引導學生讀原著
二、融入傳統文化對民族的意義
我國的傳統文化,其將我國上下幾千年的民族智慧聚集在一起,將前輩們不斷創新、時間的經驗予以繼承,形成了我們現有的優良文化,這其實是我們最金貴的資源,其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不僅歷史悠久,而且內涵博大精深。傳統文化的融入,不僅能夠繼續弘揚我們的優秀傳統,還可以樹立我們的民族自信心,提高文化的自覺性,在學習和繼承中汲取優秀的精神財富,使我們的整個民族充滿不竭的動力,保持旺盛生命力。
三、視覺元素層
在設計教學中運用傳統文化視覺的符號,采用的形式為設計課題來表達設計的創意。設計應用的過程中,將我們的現代表現手法與設計思維融合到一起,以求避免不加思考地、簡單地描摹與挪用。可以從各個不同的程度來嘗試對符號元素予以分類分解、概念同構,或者是重構等藝術加工。以傳統文化的視覺符號,保障學生對此的熟悉,并以此促進學生認識和了解視覺元素中所有含的傳統文化元素,培養學生的修養,提高學生文化素質。加之,我們采用熟悉的傳統文化視覺元素作為載體來搭建信息傳遞,能第一時間吸引眼球,引發觀者內心的共鳴,激發默契感,達到印象深刻和快速交流的效果。比如說在傳統春節期間,元宵節的彩燈,那就是一個具有特殊意義的吉祥物品,彩燈集特有的光、色、形為三位一體,為我們營造出一種有著我國民族特色的那種節日氛圍,可以說其實這就是傳統文化中一種典型的視覺符號。元宵彩燈是以紙和竹條為基本原料的,不僅構造手法獨特、種類多樣,而且有著豐富的寓意。在設計教學中應用民間文化的視覺元素,使得傳統民俗文化在設計作品中有所體現,豐富設計者的一種情感體驗。
四、設計經驗層
能夠順利地、成功地完成一個設計,最重要的保證就是豐富的項目設計經驗,傳統文化所為我們提供的,其中有許多設計經驗都是超具價值的。計成是明末一位杰出的園林設計師,在他的《園治•掇山》中說到了不同場所疊石、假山營建的目標效果與設計方法,為園林設計提供了非常豐富的經驗予以借鑒,《園治》中,不但有相關的實踐層面規則和經驗,更高的一條藝術規則也被提出:“構園無格,體宜因借。”營造園林,要與實地的氣候環境、地理相宜;與園主人的知趣、財力、身份相宜。書房室內環境的設計,就拿明中晚期文人的書齋來說,那更是有著獨到的追求,與完全不同的見解。功能上講:書齋——當時文士“怡情悅性、修行養生”的私人空間,它的功能有別于臥室、廳堂等其他的一些空間場所。書房環境的設計,最需要體現的是:陳設品的位置經營與選擇。排列物品講究排偶、參差、錯綜等,來使室內空間的靈性與意蘊得到提升;選擇陳設品要從色澤、形制、工藝、質地等方面來考量。書房的陳設總體來說不是一成不變的,能夠進行更換陳設物品,或者對布局進行調整,可帶來生氣,改善心境。設計教學過程之中,要能夠實時對學生的感受與理解,予以巧妙地引導,將見過的、學習過的設計經驗轉化為自己的經驗。
五、哲學觀念層
每個時代都有象征他那個時代的精神,我們民族時代精神結晶,毋庸置疑那就是——中國哲學。尤其是儒道兩家,他們的精神深深影響著中國的傳統文化。儒道互補,共同在傳統文化的演化與傳承中起作用。不管是儒家,還是道家的,它們的核心觀念都表現為“天人合一”的思想。這一觀念對傳統設計理念與造物行為產生了深刻影響。能夠實現“工巧”需要的是考量的合理巧妙,能夠合理利用材料品質,根據地理環境和季節氣候等天然因素,去實現的。去雕飾的追求,對天然人造物的追求,要求我們不能人工雕鑿,另一方面說也是能工巧匠感受自然之美而做出的最佳直接的追求。從藝術教育的角度來說,藝術設計教學過程中真正高層次的追求是能夠培養出思考設計問題從哲學層面的人才。
對于如何建立新的教師教育課程項目,給予學生直接的實踐體驗,將學生派遣到國外進行跨文化的體驗,積累更多的海外實習經驗,了解國外教學實踐是一種理想的途徑。因此,跨文化的“國際教學實習”在職前教師培養中就漸趨普遍起來。
“國際教學實習”(InternationalStudentTeaching),作為一種跨文化教師教育項目,與之相似的概念還有“海外教學實習”(OverseasStudentTeaching)或“全球教學實習”(GlobalStudentTeaching)等。國際教學實習主要是通過語言訓練課程、文化活動、在當地家庭或院校宿舍寄宿及與課堂教學有關的活動等,使未來教師具備豐富的跨文化教學體驗,形成未來的教師的全球觀念與跨文化意識,培訓教師在多元文化環境中任教的能力。讓實習生到另外一種文化情景中進行文化體驗,對于實習生個人能力、專業能力以及跨文化能力的提升發揮著重要影響。M.Merryfield(1998)指出跨文化的經驗是培養未來教師能夠有效地應對K-12年級多樣化背景、語言和世界觀不可或缺的經驗,是超越國內學習經驗,能幫助師培生在生活與寬廣的世界中搭起聯系的橋梁。
這些國外實習的學生具備跨文化交往技能與跨文化意識后,將更好地面對國內學校多元文化環境,展示出優秀的教學能力。“這些海外學生學會了各種教學方法的知識,比如來自新西蘭的全語言教學(Wholelanguageinstruction),來自英國的現場管理,來自澳大利亞的代表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生班級的教學模式,來自俄羅斯的繼續教育程序,”他們帶回的這些不同教學思想、教學策略與教學資源,將是學校提升教育品質改善學校聲譽的重要而寶貴的教育資源。在全球化加速發展的情景下,以美國為代表的高等院校,更加關注教師的全球教育與多元文化教育,重視職前教師的跨文化經歷,為此創新實踐各種形式的國際跨文化教學實習,它正逐步成為美國許多大學或學院教師教育發展的重要共同特征。根據美國國際教育研究所(IIE)發表的年度報告所提供的數據,2002-2003學年,美國高校學生從海外獲得學分的總人數為174629人,比上學年增長8.5%。
在這種背景下,美國負責承擔師資培養任務的高等院校在教師教育課程與教學中,將多元文化教育與跨文化教育列為核心課程之一,實習生必須在當地的托兒所為新移民提供服務,體驗跨文化的經驗。有研究統計,美國大概有一百所大學或學院提供了類似的本科生海外教學實習計劃。早期主要是美國的中密西根大學(1975)、印第安納大學(1977)、北伊利諾大學(1980)、貝塞爾學院/圣克勞德州立大學(1987)等中西部地區的院校。這些院校創造性地結合學校與州地方實際,選擇師范生到海外進行教學實習,推出各自的全球跨文化教學實習計劃。
二、美國印第安納大學的文化體驗方案
目前,開展跨文化教學實習計劃已經成為美國院校日益普遍的教師教育的教學實踐活動。其中印第安納大學的文化體驗方案(CultureImmersionProjects),提供該校各類教育學課程的實習教師為期八周的海外學習方案(OverseasProject),使實習教師通過該方案的實施中,體驗不同文化間的教育方式,拓展其國際視野及跨文化的理解,是美國院校中國際跨文化教學實習實踐中比較成功和富有特色的一項計劃。
(一)海外學習方案的目標
印第安納州是美國移民聚居的集中區域,不同人種與膚色的人匯聚形成了豐富的多元文化。為了讓不同文化的教師與學生能夠相互包容、理解與尊重,印第安納大學負責教師教育的領導者們開始嘗試各種讓職前教師走進少數族裔社區,與有色人種進行零距離接觸的嘗試,推出一系列的文化體驗方案,包括“美國印第安人保留地方案”(A-mericanIndianReservationProject)、“都市項目”(urbanPro-ject)等。印第安納大學海外學習方案就是該大學文化體驗方案的一部分。有意申請海外實習的在校各類教師教育專業的實習教師均可參與海外方案,請求安排到澳大利亞、中國、哥斯達黎加、厄瓜多爾、英國、印度、愛爾蘭、日本、肯尼亞、新西蘭、俄羅斯、西班牙和土耳其等地區的合作學校、家庭和社區。凡是最后參與并完成海外學習的學生可以獲得印第安納大學畢業的3個學分。
通過海外學習方案的實施,該大學希望到海外教學實習的學生都能夠:發展對于生活的多元世界以及世界上國與國的互相影響之較為寬廣的認識;提供其它國家不同文化間的教學和社群發展經驗,即提供真實、深入體驗其它生活方式和學校教育的經驗;通過增強自信、自尊、更佳的適應能力以及獲得新的與不同的教學方式、理念和哲學觀來促進專業和個人成長。近幾年以來,印第安納大學深刻體會到教師教育改革的發展趨勢,不斷深化教師教育培養計劃。它強調將新的教師教育培養計劃融入其中,力求重構印第安納大學海外學習方案的理論框架,因此海外學習方案的目標有所調整,這主要希望在以下六個方面獲得突破。①在參與該方案的所有人員中間,包括申請計劃者、印第安納大學教職工、接受國學校相關人員等,培育一種社群感。②在學校功能發揮以及關于社會與教育議題的國際觀方面的多種場境中,鼓勵批判性反思。③注重終身學習,努力提高個人以及專業智力的成長。④不斷獲得在接受國學校與社區有意義的體驗。⑤增進具有良好基礎的學科知識,通過多種形式來理解學生所處的教室環境。⑥提供個人化的學習方式,允許計劃參與者利用自己的興趣與價值來改變涉及他們海外方案的體驗的主要方面。
(二)海外學習方案的實施
印第安納大學的文化體驗方案的推行,是與國際教育基金會密切合作下實施的。印第安納大學的海外方案由以下三個階段組成。第一階段是預備階段,包括出席所有晚間的研討會,參與一系列工作坊,閱讀和記錄接待國家的教育、歷史、文化以及與之相關的社會、經濟和政治議題。同時要和計劃小組會面訪談,準備一個海外計劃日志等,以籌備安排未來的跨文化實習活動。第二階段是為期至少十周的印第安納實習。海外計劃的參與者必須在報到海外國家前,成功的完成至少十周的在印第安納的小學或中學的實習。該安排活動的目的是檢驗這些海外實習學生是否在專業教學方面具備必要的資格。該資格的確認是通過印第安納中小學的課堂教師、學校校長及印第安納大學的教師教育管理者集體決定的。只要完成準備階段任務且具備相應資格的所有學生,都可以參與申請該計劃。接下來就是為期八周(40天的教學)的海外體會經驗階段。海外生活學習主要由接受學生教師的對方學校教師安排,實習教師通常生活住宿在教師的家庭中。
在海外國家進行教學實習期間,計劃參與的學生必須完成相應的學習任務。首先,要保證在四十天的安排時間里,與國外的同行開展直接的教學以及參與一系列其它的專業活動。其次,計劃參與者要住在學校社區的教師家庭里,確保接受更充分的文化體驗。為此,所有的計劃參與者必須適時參與社區活動,完成每周的文化反思(CulturalReflection)報告,并寄給計劃小組。最后,計劃參與者要盡可能學習獲取新的教學思想、教學材料,同時與當地教師、學生以及社區成員建立穩固的聯系,完成每年可能不同的研究計劃。同時,在國外教學實習結束的最后一周完成所有涉及該方案的評估和調查。
(三)印第安納大學跨文化教學實習方案的評估
總的來看,從早期就開始實行跨文化教學實習方案以來,印第安納大學為此付出許多努力,始終將該方案的跨文化與社區參與作為師范生學術發展組成的一部分,30多年來已經有近2000名的實習教師在國外學校實習,拓寬了他們的全球視野,豐富了他們的專業能力。近幾年,參與海外實習計劃的學生人數不斷增加。2001年,該方案獲得了國家的認可,獲得了美國師資培育機構協會(AACTE)特別設置的“BestPracticeAwardsforGlobalandInternationalTeacherEducation”獎項,該獎項專門用來獎勵在國際文化、全球、跨文化、以及國際地區合作等方面作出重要實踐的教師教育項目或計劃。隨后,在2005印第安納大學跨文化教學實習方案又獲得高盛(GoldmanSachs)基金會設置的“國際教育卓越”(ExcelenceinInternationalEducation)獎。
為了更好地推動該方案持續進行下去,印第安納大學通過每屆的國外教學實習結束的最后一周學生所完成的評估和調查,對之成果進行科學客觀的分析評價。這些報告都認為海外學習方案的實施達到了其開初表述的目標,實習生與接受國的學校以及師生之間建立了良好的專業伙伴關系。在這些報告中,都傳遞這樣的訊息:國外的專業學習體驗、參與社區活動任務以及所要求的反思性報告,都是一種新的學習,除了課堂教學教學本身的收獲之外,許多積極的影響都業已超越教室場景之外了。
三、美國國際跨文化教學實習的影響
美國國際跨文化教學實習推行以來,取得了許多正面效能,吸引了許多研究者的目光。一些研究者開始從實證研究的角度,通過觀察實驗、訪談與個案研究方法;還有的研究通過現象學研究方法,從定性的角度,深入具體分析這些海外教學實習項目,對其效用作出客觀科學的評價。總的來看,國際跨文化教學實習對于實習教師在個人成長,世界視野與跨文化能力及專業能力三方面均有明顯的積極作用,但也還存在一些影響其發展的實踐性問題。首先,國際跨文化教學實習提高了教育專業學生的跨文化教學能力。在國外實習過程中,普遍提高了與學生、同事、學校領導及家的合作與溝通能力,明顯提高了實習生對他人的關注程度。B.H.Myers(2001)研究教師跨文化的經歷對爾后課程與教學的各種感知的影響,其研究結果發現,受試者察覺到國際經驗對教師教學實踐的影響,甚至還超過在一般教師培訓課程學習的知識技能。
在專業能力方面,有學者指出海外教學實習讓實習教師學習教學策略與技巧,發展他們關于跨文化教學(interculturalteach-ing)的策略與教材,增強了他們的教學反思能力。通過比較訪問國與母國的教育制度及教學方式,這些學生對于教育體制的認識得到了提升,對于教育體制對學習環境的影響具有了一定的分析能力。在另外一項關于跨國教學實習的計劃報告中,認為該項目對于支持美國學生與英語學習者一起工作所需要的教學技能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它為職前教師未來多元文化的教室里教學準備,提供了巨大的潛力。其次,國際跨文化教學實習提升了教育專業學生的跨文化技能。Heyward(2002)指出跨文化能力(inter-culturalliteracy)的多面性,包括文化知識、語言能力、適應能力、對不同文化的態度、參與性及認同程度。
2.語言文化差異的必然結果。在中學英語教學工作中,因為我國和西方在語言和文化環境中的不同,造成了雙方在語言中經常會出現文化差異造成的誤解問題。正是因為這類問題的出現,所以在英語教學中加強對于這類文化方面的差異問題進行教育就變得很重要了。如在中國文化中,蝙蝠在中國文化中因為與“福”字同音,所以具有祝福的含義,但是在西方社會中,其英文名bat因為與西方的魔鬼形象相似,所以在英語中是一個具有貶義含義的詞語。正是因為這些原因的存在,在英語教學工作中將這些文化差異問題帶進教學工作中,使學生可以及早的了解到文化差異內容,避免出現交流中的交流誤解是很重要的教學工作。
二、中學英語教學中文化問題教育的工作方法
1.英語教學中文化比較法。在英語教學的文化教學工作中,對于中西方文化中的差異問題等內容的教學工作中,比較式的教學方法經常被采用。這種比較式的教學方法就是在教學工作中,對于存在文化差異,容易引起語言誤解的英語教學進行中英語文化差異比較,利用比較的結果使學生了解其中的差異所在。以語言中的隱私類問題為例。中國文化中對于人的年齡問題一般不會在意,所以經常在日常中詢問人的年齡。但是在英語中,Howoldareyou?屬于個人隱私問題,一般在私人交往中不能問及的。所以在英語文化教學工作中,對于此類西方社會中比較注意和重視的隱私類問題,與中國傳統文化進行比較,就可以很好地引起學生的重視,增加學習的效果和質量。對于這種文化差異的問題,利用文化差異比較的方法進行教學工作就會形成很好地教學效果。
2.語言的詞義內容挖掘法。在不同的文化環境中,一些語言往往除了表面的意思外還含有更深層次的內容。中西方的文化環境中都存在著這樣的內容。所以在進行英語教學工作中必須對于這一類具有更深內容的英語語言進行挖掘工作。如WhiteChristmas,白色圣誕節在西方文化中除了字面的意思外還具有特殊的文化意義,是吉祥的象征。所以再進行英語教學工作中,教育者必須在教學工作中對于這一詞語中更深層次的內容講解出來,使學生對這一詞語的全面內容有所了解。
3.教學中的文化提示法應用。在英語教學工作中,英語語法、文化背景等相關的內容都可以在文化教學中起到提示的作用。這種提示可以在教學工作中起到很好的幫助作用。如在英語的問候語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問候天氣情況的。這種問候的方法是因為英國天氣問題比較嚴重。在英國人的生活中對于天氣問題比較重視而產生的。使用英語的語法現象和自然環境現象對于這種文化問題進行提示,是很好的教學方法。
4.教學中的文化體驗法應用。在英語教學工作中,經常使用的英語體驗工作方法。這種教學方法主要就是利用模擬的環境對學生進行文化模擬的方式進行教學。比如組織學生進行有劇情的表演,利用劇情中所展示的文化氛圍對學生進行文化教育工作。以節日文化為例,教師以西方重要節日為題,為學生安排出自己的角色,利用英語進行模擬教學工作。這樣既可以提高學生的英語實踐能力,又可以很好的在教學工作中傳播西方的文化知識,是一舉兩得的工作方法。
三、英語教學中文化現象教學應注意的問題
二、舉辦傳統文化專題講座
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如果有涉及到中國傳統文化的相關內容時,可以給學生隨堂滲透,介紹相關知識文化背景知識,及時為留學生掃除語言學習中的障礙。但是對于一些中文程度較好,且對中國傳統文化知識非常感興趣的留學生們來說,他們更渴望對中國傳統文化有更深入、系統的了解。這種蜻蜓點水、淺嘗輒止的隨堂滲透,已經無法滿足他們旺盛的求知欲。所以,適當舉辦一些“傳統文化專題講座”就不失為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了。這種教學方法使學生能夠對某一部分的中國文化有一個較為系統完整的認識,在知識性文化教學方面有著自身獨特的優勢。比如可以開設書法課、剪紙課、中國音樂欣賞課、中國傳統手工藝制作課、太極拳課等中華才藝課等,這些生動有趣的文化課程,讓學生在學習了一項中國才藝的情況下,也了解了這項才藝的起源,傳承和發展。此外,還在特定的節日舉行主題文化的交流講座,這種交流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在漢語和中國傳統文化學習中的積極性。學生經過主題交流,對中國文化的某一方面作詳細深入而理性的思考.并且可以記錄下自己的感受,變被動為主動。將自己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這樣的主題交流講座既培養了學生的漢語表達能力和漢語寫作能力,又加深了他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
近年來,隨著市場對英語跨文化教育的需求,多數高校英語教學工作開始有針對性地添加進跨文化教育課題,取得了不錯的成效,但是整體而言還存在很多問題。首先,我國大學教師跨文化教育意識缺乏,對于中國文化認知感和鑒賞力較為薄弱。大學教師本身就沒有學習各種文化的過程和經驗,再去指導學生跨文化學習顯然有些困難,其中文化素養的欠缺主要表現在無法教育學生對各國文化進行準確分析和學習,所傳授的文化理論存在片面化和主觀化;對中國的文化底蘊缺乏了解,部分大學教師雖然在自己的語言教育課堂中做得很好,但是一旦涉及中國母語文化和外語文化等問題就變得手足無措。對英語翻譯教學,只是負責教授學生將英語翻譯成中文,忽略了表達方式和語法結構。缺乏對中西方文化的認識,甚至對某些文化存在排斥情緒,直接影響到學生的文化評判標準。學生不能將中國文化和外國文化形成對比,因對文化理解有限,對比程度不夠深入。教師缺乏挖掘語言文化內涵的能力,對語言所代表的文化底蘊不能客觀公正地進行評價。
1.2學生的外來文化評判原則存在問題
當前我國學生在外來文化的認知上存在問題,導致這種情況的原因有很多種,最重要的就是學校外語教學模式存在誤區,過分要求學生的考試成績,不重視外語所涉及的文化倫理的培養。很多學生的外語學習目的僅僅是為了有好的發展前程,是為了實現某個目的而被動學習,外語學習效果大打折扣。從我國學校教育方式來看,我國英語教學基礎設施很不完善,很多地區教學條件很簡陋,師資力量也很缺乏,導致英語教學工作無法按照教學標準進行。此外,家長對學生的要求越來越嚴厲,使得孩子在英語學習上產生了抵觸心理,很難對英語文化形成認同感,孩子每天生活在跟英語毫無聯系的家庭中,也不利于英語的學習和掌握。鑒于這些問題,我國必須有針對性地改善學生學習外語的環境,強化學校教育設施建設,尤其是我們的大學生肩負著重要的歷史使命,必須正確對待英語跨文化教育,提高對各種文化的批判認知能力,形成較為合理的跨文化學習態度。
1.3我國跨文化教育的涉及范圍較小
雖然我國近年來加強了學校跨文化教育,但是這個教育模式還沒有被正式列入教育部教學大綱。直到1999年《大學英語教學大綱》(修訂本)才增加了“提高文化素養”這一教學要求,目的是為了我國發展建設培養復合型人才,這個大綱中開始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化,但是在涉及大學英語文化教育層面上還沒有形成完善的體系結構,完全依賴于教師的課堂分析,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目前的語言教學中,跨文化教育涉及的內容存在認識偏差,大學的英語教材還只是停留在英語書面認知層面,沒有涉及文化領域的思維發散板塊,其參考數據相當少,尚未形成完善的教育系統。此外,在某些高校雖然有涉及英語文化的書籍,但是大多是介紹些表面知識,對于跨文化教育的實質內容沒有進行總結,不利于學生的全面成長,不利于跨文化交流的進行。
1.4跨文化教育的方式不夠全面
教師的跨文化教育方式非常單一,缺乏靈活性。就目前形勢而言,很多高校的英語教師對于跨文化教育理念較為陌生,缺乏教育方式的靈活性,不能有效拓寬教學模式,根據實際情況及時做出教學調整。當前我國的教育機制過分地要求學生的考試成績,用分數的高低來評價教師的教學業績,導致教師也只能想方設法提高學生考試成績,忽視了學生的跨文化教育,這樣導致學生失去了學習積極性,不利于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根據實際教學經驗分析,適合跨文化教育的英語教學主要分為翻譯法、直接法、聽說法、交際法等,這些方法都是以學生作為課堂教學的主體,充分發揮學生的潛質,教師應該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英語教學方法,確保可以有效將跨文化教育添加到英語教學中。隨著文化多元化的發展,我國教育部門也有針對性地引進了一系列的教育理念,通過與我國教育現狀的結合,為我國的英語教學方式拓寬了思路,促進了我國英語教學跨文化課題的研究。
2針對大學英語教學中跨文化教育的建議
大學英語的跨文化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具體可以就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改進:提高教師跨文化教育意識,提高教師文化教育能力,做好學生跨文化教育指導工作,結合實際情況進行跨文化教育改革,拓寬教學方式等。
2.1進一步明確教學目標,提高教師跨文化教育的意識和能力
我國越來越重視學生的素質教育工作,在2007年出臺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中明確表示:“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出適應國際需求的人才,應該重點培養學生的聽說能力,使其可以在未來的學習工作中充分發揮英語的作用,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保持主動地位,適應我國經濟發展的需要”。這個課程教學要求的提出具有一定時代特征,對于綜合性人才的培養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從某種程度上涉及了跨文化教育的內容,主要表現在:使學生見識更加廣闊,培養學生對于外來文化的意識,取其精華,棄其糟粕,有正確的文化認知感,可以對外來文化有客觀的分析,對本國的文化既不盲目自信也不完全否認。提高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帶動學生不斷進行探索,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教師是教學內容的關鍵,必須首先明確教學目標,有跨文化教學的意識和能力,可以主動了解外國文化,并且對中外文化的區別有自己的正確理解,使學生能夠信服,也可以活躍英語課堂氣氛。跨文化教育重點是教師的指導和對課堂進程的合理把握,這就需要教師不斷強化自身素質,及時學習先進的教育理念,提高自身文化鑒賞和分析能力,真正做到教學相長。
2.2不斷強化教育引導,使學生形成正確的跨文化心態
在英語課堂上,教師需要根據課堂教學內容對學生的文化認知感進行正確引導,使學生可以自主對不同文化進行正確評判。首先,在進行教學之前,教師應該根據所教授語言的類型和特點進行分析,找到跨文化教育的切入點,使得教學過程可以實現由課堂教學合理地轉向跨文化教學內容,不會引起學生的抵觸心理。其次,教師應該正確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文化觀,培養學生的文化認知感和評價能力,既不能盲目追求外來文化,也不能對本土文化盲目自信,在研究過程中以客觀的心態進行文化理解,盡量不將主觀感情添加到文化評價過程中。最后,教師應該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培養學生對不同文化教育模式的策略分析能力,將英語教學課堂內容豐富化,因材施教,根據每個學生的特點進行跨文化教育,不斷增加英語教育跨文化課題的解決方式,強化學生對于跨文化教學的認知,將文化教育融入各個教學內容之中,經常啟發學生去對比反思,逐步形成較為完善的英語教學策略,改進傳統的教育模式和方法。
2.3加快教育理論改革,提高跨文化教育成果
跨文化教育工作必須做好教育理論改革,傳統的教育模式只追求學生的考試成績,所培養出來的學生明顯不能適應社會的需求。事實證明,學生的教育基礎存在差別將直接影響到其思維邏輯、認知角度、判斷依據和思考能力,因此,我國的跨文化教育工作必須做到因材施教,充分考慮每個學生的優勢和不足,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邏輯引導。另外,教師應該充分理解跨文化教育工作的實質含義,不斷創新教育理論改革,從教育實際出發,將教學方案中添加跨文化教育內容,進一步提高跨文化教育成果。
文化素質指人們在文化方面所具有的較為穩定的,內在的基本品質,表明人們在這些知識及與之相適應的能力行為、情感等綜合發展的質量。歷史課程是一門綜合性的知識集合,高中生在學習過程中需懂得歷史情懷,不斷培養個人的文化素養,才能提高個人知識水平。因此,教師積極培養學生歷史文化素養是不可缺少的,也是教學改革的新思路。
1重視課堂教學實際成效
當前,素質教育是一種旨在促進人的素質發展,提高人的素質發展質量和水平的教育活動。一個有學識不具備教育能力的人可以從事別的職業,但不能從事教師職業。歷史是培養學生歷史觀念的主要科目,可從主觀意識方面培養學生的先進理念,引導其樹立科學的學習觀念。結合有效教學思想內涵,從課程教材、歷史素養、結構組合等方面,提出高中學習歷史教法調整對策,為高中歷史教學改革提供可行性指導。為了避免早期教學平臺造成的不利影響,高中學校開展歷史教學活動中,要充分考慮教學思想應用的實效性。樹立科學的教學原則,堅持教學方法多樣化,實現教學形式創新化,這些都是有效教學思想的新方向。有效型教學是現代高中課堂常用方式之一,可從多個角度設定不同的教學任務,輔助教師全面開展思想歷史教學活動。面對日趨更新的歷史教學準則,高中學校必須調整原有的教學模式,以實效性為核心準則調整教學平臺,這些是當代高中教育改革創新的基本思想。基于有效教學思想引導下,高中歷史教法改革將朝著多樣式方向進行,教學原則、教學方法、教學路徑等,均是有效教學思想改革重點,對學生未來高中化轉型具有促進作用。“實效性”是衡量歷史教學的硬指標,體現了課堂教學實效與質量水平。隨著教育模式不斷改革與調整,高中學習歷史過程中更加重視有效性原則,從而為學生創設更具高效率的教學平臺。
2廣泛開展歷史課堂閱讀
文化素質不只是學校教給你的科學技術方面的知識,更多的是指你所接受的人文社科類的知識,包括哲學、歷史、文學、社會學等等方面的知識。歷史是一門文化性極強的學科,歷史知識通過你的語言或文字的表達體現出來的,通過你的舉手投足反映出來的綜合氣質或整體素質。新課標下,高中學校歷史教學模式必須堅持改革創新,才能從高中化角度培養學生的知識能力,鍛煉學生掌握高中歷史學習要點。“閱讀教學”是現代高中歷史教育改革要點,其通過廣泛閱讀培養學生的歷史知識水平。教師需聯系歷史閱讀教學特點,從學習思維、閱讀策略、網絡教學等方面,對歷史閱讀教學法改革提出建議。歷史閱讀是高中教學難點之一,教師與學生要轉變過去的學習思維,及時適應新型教學模式創造的優勢,為課堂教學活動做好充分的準備。歷史閱讀教學是高中課程主要內容,教師需重視閱讀教學模式改革與調整,以學生為中心設定科學的閱讀教學流程。總體來說,歷史閱讀教學涉及面十分廣闊,教師要結合多種角度展開教學工作。既要考慮高中生的學習思維,也要融合閱讀教學特點,這樣才能創設符合高中生學習需求的歷史閱讀教學平臺,從多個方面實施一系列的教學調整,滿足不同區域內歷史教學目標的改革要求。閱讀教學模式是新課標提出的新方向,依據師生課堂學習需求調整原有的授課模式,發揮了教師與學生在課堂中的主觀能動力。為了進一步落實歷史閱讀實踐教學改革,教師需以科學發展觀為襯托,深入學習“歷史閱讀”內涵,共同實施高中學校歷史閱讀教學改革工作。
3全面優化課程教學方法
歷史文化素養需要長期積累,有知識的人不一定有文化,不一定有思想,因為歷史技術方面的知識也有很大的局限性,尤其是現在學校教育傳授的歷史課程中,學生所接觸的知識更具有局限性特點。教學方法是決定教學質量的核心因素,轉變教學思維可實現教學方式創新改革,為學生創設更為精彩的學習課堂。引入項目教學法,不僅體現了歷史教學改革方向,也是實現學生專業知識水平提升的保障,成為當代高中教育發展的一種必然趨勢。教師要深入理解項目教學內涵,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學習思維,從而體現出新教學方法的應用價值。“理論+實訓”是現代教育體制的新模式,借助理論指導實訓工作,以實訓驗證理論知識,進而促進歷史專業教學的一體化發展,這些都是帶動專業教學改革的新思路。教師是課程教學的引導者,必須從多個方面為學生提供學習平臺,促進歷史教學體制優化改革。高中教育在社會人才培養中占據重要地位,歷史是一門融合歷史、人文、文化等多種元素學科,重視歷史教學是高中學校教學發展的一部分。針對傳統教學模式存在的不足,引入項目教學法改變了傳統教學缺陷,體現出新課標改革理念。教師要尊重高中生的學習興趣,按照歷史教學大綱擬定課堂教案,以項目教學法帶動教學模式創新,實現教學質量水平提升。鑒于傳統教學模式存在的不足,教師需積極引入新方法參與課堂教學活動,推動高中歷史教學模式實現優化改革。
4結論
總之,文化素養是學習歷史不可缺少的條件,只有具備了文化素養,才能深入地學習與理解歷史知識,幫助學生建立更為有序的學習平臺。歷史文化教學中,教師要重視課堂教學成效,歷史閱讀、方法革新等方面,不斷優化現有的教學模式。
作者:王泉水 單位:衢州第一中學
參考文獻:
[1]張美鳳.科任教師需涵養“班主任情懷”[J].班主任之友,2009,(9).
[2]胡曉.德育課程中歷史教學的困難[J].思想•理論•教育,2006,(6).
近年來,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人們的文化交流也在加強,文化的多元化發展成為一種必然趨勢。當前美術文化朝著多元化發展,促進了高校油畫教學的進步。在高校油畫教學中,要抓住多元化的發展機遇,完成油畫教學的進一步突破及發展。
一多元美術文化發展背景分析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各個國家、各個民族、各種文化的相互碰撞與交融,使多元文化不斷更新、發展加速,新的文化層出不窮,對人們的觀念產生了沖擊。藝術作為文化的重要載體,是反映文化變化發展的主要陣地,在多元美術文化發展背景下,藝術作品中也出現了許多變化。高校作為藝術人才培養的重要陣地,教育工作者應關注到學生思想的發展變化。在文化多元化背景下,多元的美術文化具備如下特點:其一,多樣性,在各類文化的沖擊下,多元文化對于學生的成長與發展產生沖擊。其二,聯系性。多種不同的文化相互交融,實現聯系與互動,在發展中進一步形成新的文化。其三,民族性。在當前多元文化發展下,我們要保持本土特性,堅持民族特色。
二多元美術文化發展背景下的高校油畫教學
1.堅持油畫的本質。盡管多元文化為文化發展帶來了更多的包容性,但是在高校教學中也出現了一些新問題。在信息快速傳播以及自媒體的形成中,新的觀點不斷出現,一些良莠不齊的觀點在信息技術發展的帶動下快速傳播,對各方面造成沖擊。具體到油畫的學習與發展中,也會出現一些新奇的作品,這些作品背離了藝術對真善美的追求,有時甚至傳播丑陋、消極、落后的思想。高校學生一方面是新鮮文化的接收者,另一方面又缺乏自己的判斷,很容易被蒙蔽。此時需要在教學中為學生堅定“藝術是什么”“藝術來源于哪里”等問題的答案,避免學生誤入歧途。在油畫發展過程中,經歷了古典主義、浪漫主義、現代主義三大階段,不斷出現新的突破,以及一些推動歷史發展的畫家。比如,莫奈追求光與影之下色彩的變化,其之后發展的印象派畫作進一步豐富了油畫的表達;凡•高追求油畫中情感的表達,表現了油畫在情感表達方面的張力,實現了油畫發展的突破。這些大師盡管在某一方面發展和突破了油畫,但是都是在油畫的實質基礎上進行的。當代高校油畫教學需要引導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其基礎與前提就是引導學生認識油畫發展的規律,實現教學的突破及完善。2.鼓勵學生嘗試創新。油畫教學要想取得發展,就要鼓勵學生進行大膽的創新。對于一幅油畫作品,除了為學生講解其本身的創新意義,還可以帶領學生去重組一幅油畫作品,探索其中的奧秘。一幅油畫作品比較重要的是篇幅的布置、畫面的色彩等,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設備,帶領學生一同探究其中的奧秘。如夏加爾的《散步》,夏加爾自己是行走在陸地上的,而妻子在空中飛著,在這幅油畫中,教師需先引導學生思考,創新在何處,進而引導學生探索如何實現教學的突破及完善,這也是當前油畫教學的一種思路。在《雅典學院》這幅畫中,引導學生對畫作中人物位置進行調換,看會出現什么樣的情況等。這些簡單的創新是要讓學生仔細地領略簡單的變化對教學可能帶來的影響,從細節中重新探究油畫的內容。3.立足于民族特色推進油畫的發展。在油畫學習中,需要堅持我國的民族特色。我國當前的油畫教學體系,多數是引入西方的油畫教學體系。一個民族的藝術要想發展,必然有民族特色。因此,在多元文化發展下,要堅持民族特色。例如徐悲鴻的《愚公移山》,畫的是我國的傳統故事,而畫面上卻是印度人,這種中西合璧的寫實風格凸顯了畫作的藝術價值。很多人問徐悲鴻為什么畫卷上的人物都是印度人,還都是的,他回答說,“藝術但求表達一個意思,不管哪國人,都是老百姓”,巧妙地將主題立意表達了出來,這幅具有特色的畫作也成為經典。4.結合學生自身的特點加以引導。藝術學科側重發展學生個體的特色,要想成為藝術大師,需要學生在堅守藝術底線的過程中實現繪畫的突破。在當前高校美術教學中,整體上存在著重技術輕藝術的情況,這需要轉變。在教學中,教師要從學生本身的情況入手,引導其實現個性化發展。如有些學生用色大膽,善于捕捉色彩的變化,教師要引導這部分學生從色彩入手,形成自己的特色;有些學生在繪畫角度的選取上獨特,則要引導這部分學生進一步以此為突破。在當前的高校油畫教學中,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特色,發揮學生的優勢,實現教學的進一步突破與完善,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油畫觀,培養學生的油畫審美能力。
作者:陳淼 單位:鄭州師范學院美術學院
參考文獻
[1]饒湘平.油畫教學的誤區[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3)
[2]崔衛.學校制度下中國美術教育的起源與早期發展[D].南京師范大學,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