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匯總十篇

時間:2022-10-09 03:18:59

序論:好文章的創(chuàng)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yōu)槟扑]十篇望洞庭湖贈張丞相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篇(1)

首先,這兩首詩的寫作時代背景存在差異。孟詩寫于開元盛世,杜詩則寫于亂離之后。

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贈張丞相》一詩中,張丞相系何人,各家看法不同。據《孟浩然詩箋注》,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贈張丞相》詩題為《岳陽樓》,寫于717年前后。詩題中的“張丞相應為張說”,張說于“開元四年至五年間任岳州刺史,考見郁賢浩《唐刺史考》岳州下”(《孟浩然詩集箋注》佟培基P107 ,上海古籍出版社)。據朱東潤所編《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張丞相,即張九齡。”朱東潤認為,《望洞庭湖贈張丞相》一詩寫于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即733年。這時,孟浩然西游長安,應舉落第,失意而歸。此時,張九齡鎮(zhèn)守荊州,孟浩然寫詩給當時在相位的張九齡,開元二十五年(737年),張九齡征孟浩然為幕府長史。學界對《望洞庭湖贈張丞相》作于何時,寫給何人持不同看法,但是,這并不會影響我們確定這首詩的寫作背景。無論是在717年,還是在733年,唐代都處于全盛之時。唐王朝的狀況正如杜甫在《憶昔》一詩中寫道的,“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九州道路無豺狼,遠行不勞吉日出。”孟浩然在《望洞庭湖贈張丞相》中寫到的正是這一“圣明”時代。

杜甫的《登岳陽樓》則作于唐代宗大歷三年(768)。這年正月,杜甫由夔州出峽,在江湘一帶漂泊。兩年后,他病死在湘江的一艘船上。《登岳陽樓》一詩正寫出安史之亂后動蕩不安的政治大局,寫出了杜甫流離漂泊孤苦艱辛的個人生活。

其次,這兩首詩歌表達的思想內涵、感情指向也迥然相異。孟詩表達了欲渡無舟的感嘆以及臨淵羨魚的心情,展現出詩人對圣明之世的認同,表達了作者渴望建功立業(yè)的情懷。杜甫的《登岳陽樓》則表現了詩人遭受安史之亂后痛苦的心境,傳達出作者面對國破家亡時的悲痛與哀傷。

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贈張丞相》是一首干謁詩。作者先寫洞庭湖的浩瀚廣闊,接著,他筆鋒一轉,說到自己“欲濟無舟楫”。這句話一語雙關:表層義是說,自己想渡湖但是卻沒有船;在深層義上,詩人暗指自己報國無門。孟浩然進而直接地表達出“干謁”之旨。他說,“端居恥圣明”,如果沒有機會出來做官,沒有機會報效國家,實在是有愧于當今的圣明之世。孟浩然還引《淮南子?說林訓》“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的典故。他希望能得到張丞相的引薦,渴望能獲得“結網”的機會,在現實實踐中展現自己的才能,成就一番事業(yè)。干謁是唐代詩歌中的一個重要的主題。在盛唐時代,“詩人的精神風貌較其他時代的詩人顯得更富有自信心,他們大都懷有遠大的理想,自覺選擇了一種較崇高的社會角色”(傅紹良《盛唐氣象的誤讀與重讀》)。孟浩然寫《望洞庭湖贈張丞相》一詩的目的是,希望得到張丞相的提拔和重用。作者坦然地表達了治國平天下的理想,不卑不亢,不露寒乞相。

杜甫的詩寫于國家動蕩不安,百姓流離失所之時。詩人說,“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老”、“病”、“孤”三個字是杜甫對自己晚年生活的真實概括。此時,杜甫年邁衰病。一“無”一“有”,極寫杜甫在現實生活中面臨的煎熬,老年仍無安定居處安然生活的痛楚。親人都在戰(zhàn)亂中失去了聯系,漂泊流離,失去了音訊;年老多病杜甫,只有在一葉“孤舟”中,在動蕩不定中輾轉。全詩在“有孤舟”、“無一字”的對比中,展現了杜甫生活的困境。洞庭湖本是波光浩淼,詩人登上岳陽樓,望洞庭湖,本應該是有壯闊之感,豪放之思,但是,在現實的冷酷對照之下,在無限的時間長河中、在無垠的空間中,卻更見出個體的渺小與卑微。更讓人唏噓感嘆的是,“是年,郭子儀將兵五萬屯奉天,備吐蕃,白元光、李抱玉各出兵擊之”(《杜詩詳注》仇兆鰲)。國家搖搖欲墜,百姓居無定所,而詩人則年老多病,不能為國出力,只有“憑軒涕泗流”。

再次,這兩首詩歌營造的意境不同。孟浩然寫景的視角是平視,勝在氣勢激情;杜詩寫景視角為俯視,勝在包納萬有。

孟詩首聯“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展現的是洞庭湖水的浩渺無垠。八月秋水上漲,與岸齊平,涵容著天宇,水天相連,湖面倒映天光,分不清哪是天,哪是湖。頷聯“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展現的是湖泊的水汽蒸騰無比壯闊的情景。浩蕩的洞庭湖,水氣蒸騰,連云夢澤都在蒙蒙水氣籠罩之中,洞庭湖洶涌的波濤,仿佛岳陽城也為之搖動。孟浩然將自然景象寫得氣勢磅礴,這與他的內心激情是一致的;遼闊無垠的水天景象,也與他積極進取力爭入世的心境是統(tǒng)一的。孟詩寫洞庭湖岳陽樓,季節(jié)是蒸騰熱氣的農歷八月,景物描摹的重心是激蕩不息的湖水和高遠清澈的天空,是蒸騰的水汽和壯闊的波瀾,像極了那樣一個激情勃發(fā)人人都自負不得了而渴望建功立業(yè)的盛唐氣象。

篇(2)

3、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孟浩然《臨洞庭湖贈章丞相》

4、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白居易《錢塘湖春行》

5、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里一青螺。唐劉禹錫《望洞庭》

6、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范仲淹《岳陽樓記》

7、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蕩蕩,橫無際涯。

8、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李白《贈汪倫》

9、舟如空里泛,人似鏡中行。釋惠標《詠水》

10、煙波不動影沉沉,碧色全無翠色深。--雍陶《題君山》

11、洞庭西望楚江分,水盡南天不見云。

12、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宋楊萬里《小池》

13、楊柳滿長堤,花明路不迷。畫船人未起,側枕聽鶯啼。張寧

14、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杜甫《登岳陽樓》

15、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楊萬里

16、南匯群崖水,北注何奔放。--韓愈《登岳陽樓》

17、洞庭九州間,厥大誰與讓?

篇(3)

人教版初二語文課本上冊必背課文有文言文和古詩,具體如下:

1、文言文:《桃花源記》《陋室銘》《愛蓮說》《核舟記》《大道之行也》《三峽》《答謝中書書》《記承天寺夜游》《湖心亭看雪》;

2、古詩:《望岳》《春望》《石壕吏》《歸園田居》《使至塞上》《渡荊門送別》《游山西村》《長歌行》《野望》《望洞庭湖贈張丞相》《早寒江上有懷》《黃鶴樓》《送友人》《秋詞》《魯山山行》《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浣溪沙》。

(來源:文章屋網 )

篇(4)

孟浩然的詩已擺脫了初唐應制詠物的狹隘境界,更多地抒發(fā)了個人懷抱,給開元詩壇帶來了新鮮氣息,并博得時人的傾慕。孟浩然是唐代第一個創(chuàng)作山水詩的詩人,是王維的先行者。他的旅游詩描寫逼真,《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寫得氣勢磅礴,格調渾成。

2、王維

篇(5)

一、校釋“殷勤”、“看”

蘇教版初中語文八年級下冊,李商隱《無題》:“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教材將“殷勤”釋作情誼深厚,“看”釋作探望。我認為“殷勤”應當釋作、煩請之義,“看”應當釋作試試看之義。“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一聯,應譯作“此去蓬山沒有多少路,煩請青鳥為我試著探望。”

(一)釋“殷勤”

“殷勤”可釋作煩請、多承之義,動詞。司空圖《重陽山居》:“滿目秋光還似鏡,殷勤為我照衰顏。”言:“滿目秋光似鏡子,煩請為我照衰顏。”李咸用《謝僧寄茶》:“傾筐短甑蒸新鮮,白眼細勻于研。磚排古砌春苔干,殷勤寄我清明前。”鮑溶《相和歌辭?采蓮曲二首》:“殷勤護惜纖纖指,水菱初熟多新刺。”劉虛《送韓平兼寄郭微》:“余憶東州人,經年別來久。殷勤為傳語,日夕念攜手。”白居易《長恨歌》:“臨別殷勤重寄詞,詞中有誓兩心知。”翁綬《橫吹曲辭?折楊柳》:“殷勤攀折贈行客,此去關山雨雪多。”于武陵《游中梁山》:“因此見喬木,幾回思舊林。殷勤猿與鳥,惟我獨何心。”元稹《任醉》:“本怕酒醒渾不飲,因君相勸覺情來。殷勤滿酌從聽醉,乍可欲醒還一杯。”郭紹蘭《寄夫》:“我婿去重湖,臨窗泣血書。殷勤憑燕翼,寄與薄情夫。”韋莊《洪州送僧游福建》:“八月風波似鼓鼙,可堪波上各東西。殷勤早作歸來計,莫戀猿聲住建溪。”張籍《送友生游峽中》:“殷勤一杯酒,珍重歲寒姿。”“殷勤”義同上,可證。

(二)釋“看”

張相《詩詞曲語辭匯釋》:“看,嘗試之辭,如云試試看。”李商隱《無題》:“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教材將“看”釋作探望,誤將“探看”看作一詞解。

韋應物《送宮人入道》:“公主與收珠翠后,君王看戴角冠時。”看戴猶如試戴。杜甫《空囊》:“囊空恐羞澀,留得一錢看。”王昌齡《別辛漸》:“別館蕭條風雨寒,扁舟月色渡江看。酒酣不識關西道,卻望春江云尚殘。”王建《老婦嘆鏡》:“十年不開一片鐵,長向暗中梳白發(fā)。今日后床重照看,生死終當此長別。”耿《秋夜思歸》:“何處無留滯,誰能暫問看。”崔峒《江南回逢趙曜,因送任十一赴交城主簿》:“江上長相憶,因高北望看。”看義同上,可證。

二、補釋“坐”

蘇教版初中語文八年級下,孟浩然《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教材釋作:“看著人家釣魚,只能白白地產生羨魚之情了。”很好地規(guī)避了對于“坐”字的解釋,我認為此處的“坐”應當釋作空、徒或枉之義,不同于動詞坐之義。

(一)自證

孟浩然《同張明府清鏡嘆》:“愁來試取照,坐嘆生白發(fā)。寄語邊塞人,如何久離別。”此處,坐猶空、徒也,言空嘆自己白發(fā)生。愁與坐相應,故可證。孟浩然《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坐”與“徒”相應,故“坐”可釋作空、枉。

(二)詩證

江淹《望荊山》:“歲晏君如何,零淚沾衣裳。玉柱空掩露,金樽坐含霜。”“坐”與“空”均互文。韋應物《清明日憶諸弟》:“唯恨乖親燕,坐度此芳年。”“唯”與“坐”相應。陳子昂《題居延古城贈喬十二》:“徒嗟白日暮,坐對黃云生。”“徒”與“坐”互文。毛:“漏殘鐘斷,坐愁人世超忽。”“坐”猶空、徒。石孝友《卜算子》:“折得月中枝,坐惜青春老。”猶言枉惜青春老去。李白《擬古》:“愚夫同瓦石。有才知卷舒。無事坐悲苦。塊然涸轍鮒。”鮑溶《秋夜對月懷李正封》:“徒望空景光坐憶執(zhí)手時”杜甫《錢注杜詩》:“鑾刀縷切空,紛綸黃門飛。”“空”一作“坐”。李白《李太白集》卷十六:“奈何懷良圖,郁悒獨愁坐。”“坐”一作“空”。李白《代美人愁鏡二首》:“鉛粉坐相誤,照來空凄然。”“坐”與“空”相應,可證。

三、校釋“悠悠”

蘇教版初中語文八年級上冊,崔顥《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教材中“悠悠”作飄蕩的樣子解。我認為應釋作遙遠、長久之義,表明時間之久遠。

《詩?王風?黍離》:“悠悠蒼天,”言蒼天之久遠。《楚辭?九辯》:“襲長夜之悠悠。”猶言長夜漫長。毛亨《毛詩注疏》:“驅馬悠悠言至于漕。”《注》:“悠悠遠貌”《詩經》:“山川悠遠。”《疏》:“其道路悠悠然而長遠。”揚雄《方言箋疏》:“【箋疏】夏傳作攸攸,荀作悠悠,劉作云遠也。”《楚辭》:“彌遠路兮悠悠”,言路之悠遠。

白居易《長相思》:“思悠悠,恨悠悠。恨到歸時方始休,月明人倚樓。”猶言思悠遠,恨悠遠。陳子昂《春夜別友人二首》:“悠悠洛陽道,此會在何年。”皎然《南湖春泛有客自北至說友人岑元……敘相思之志以寄焉》:“故人隔楚水,日夕望芳洲。春草思眇眇,征云暮悠悠。”胡舒元輿《橋山懷古》:“今來古往無不死,獨有天地長悠悠。”劉禹錫《九華山歌》:“疑是九龍夭矯欲攀天,忽逢霹靂一聲化為石,不然何至今,悠悠億萬年,氣勢不死如騰。”“悠悠”義同上,可證。

以上幾點是我對于蘇教版初中語文教材中唐宋詩詞注釋的校補,僅作參考。

參考文獻:

[1]張相.詩詞曲語辭匯釋[M].中華書局出版社,1977.

篇(6)

3、感此懷故人,中宵勞夢想。唐孟浩然《夏日南亭懷辛大》

4、風乍起,吹縐一池春水。閑引鴛鴦香徑里,手捋紅杏蕊。斗鴨闌干獨倚,碧玉搔頭斜墜。終日望君君不至,舉頭聞鵲喜。

5、多情卻似總無情,唯覺樽前笑不成。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

6、曉夢隨疏鐘,飄然躡云霞。宋李清照《曉夢》

7、別夢依依到謝家,小廊回合曲闌斜。多情只有春庭月,猶為離人照落花。

8、淚盡羅巾夢不成,夜深前殿按歌聲。唐白居易《宮詞》

9、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胭脂淚,相留醉,幾時重。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

10、春心莫共花爭發(fā),一寸相思一寸灰。

11、故欹單枕夢中尋,夢又不成燈又燼。宋歐陽修《玉樓春別后不知君遠近》

12、平生不會相思,才會相思,便害相思。

13、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唐李商隱《錦瑟》

14、滴不盡相思血淚拋紅豆,開不完春柳春花滿畫樓。

15、夢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唐李煜《浪淘沙》

16、多情自古空余恨,好夢右來最易醒。

17、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唐孟浩然《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18、夜來幽夢忽還鄉(xiāng),小軒窗,正梳妝。宋蘇軾《江城子》

篇(7)

山西永濟的鸛雀樓。唐朝詩人王之渙寫下《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說明站得高,才能看得遠,此哲理足以啟人心智。

湖北武昌的黃鶴樓。唐朝詩人崔顥寫下《黃鶴樓》:“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xiāng)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傳說李白登此樓睹此詩,大為折服,說:“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南宋評論大家嚴羽論唐人七律,以此詩為第一。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也膾炙人口:“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黃鶴樓別,依依不舍,情景感人。

篇(8)

但這樣一條路走起來卻并不美好,君不見杜甫“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的凄涼艱辛,君不見李白“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行路難?大道如青天》)的痛苦絕望,君不見蒲松齡古稀之年才成歲貢生,君不見馮夢龍年近花甲才補為貢生(所謂貢生只是升入國子監(jiān)讀書的一個資格),君不見黃巢、洪秀全皆因多少年“屢舉進士不第,遂為盜”,當然黃洪二人算是不得志文人的另類,但也可見這條路的艱辛漫長。“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即便是他們,也必須飽受“羞逐長安社中兒,赤雞白雉賭梨栗”(《行路難?大道如青天》)的屈辱,這與他們“天生我才必有用”“我輩豈是蓬蒿人”的自我定位和“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豪邁情懷是矛盾的,這種矛盾是那樣的根深蒂固,不可調和。殘酷的現實在他們與理想中間橫亙起一堵“南墻”,每每“夜中不能寐”,獨自默默在黑暗中舔舐傷痕累累的心靈,一種咬噬靈魂的苦楚沉痛讓他們發(fā)出聲聲哀吟。

他們在尋找,在探索,慢慢的另外一條路明朗起來了,它有屈原布置的香花香草點綴,又有陶淵明“臨清流而賦詩,登東皋而舒嘯”的放歌,于是他們互相鼓舞著走上了一條隱士的道路。李白歌唱孟浩然:“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云。醉月頻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贈孟浩然》)杜甫歌唱李白:“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飲中八仙歌》)在這種互相鼓舞中,他們漸漸出離“對案不能食,拔劍擊柱長嘆息”(《行路難》鮑照)的痛苦,改變“蝶躞垂羽翼”的精神面貌。他們開始尋找自己在科考仕進途中被否定的能力被壓抑的個性,重溫那個迎風舒展的“我”。他們可以把“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行路難》)的現實歸結為“端居恥圣明”(《望洞庭湖贈張丞相》),還可以自我解脫“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夢游天姥吟留別》),更可以學習五柳先生的“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歸園田居》),認為自己原本就是自然之子,之前是“誤落塵網中”、“久在樊籠里”,此刻腳步踏在隱居的路上,是“復得返自然”。

他們以歸隱昭示自己不愿與世俗同流合污,以寄情山水顯示品性的高潔,把返歸自然作為精神的慰藉,而大自然的靈秀山水確實讓在仕進途中身心俱創(chuàng)的文人忘卻了塵世的紛擾,受傷的心靈也得到了撫慰。

可是走在隱士的道路上的文人能否徹底與仕途一刀兩斷,劃清界限呢?屈原沿著長江漫溯,沉浸在香花香草的美麗高潔中,從未有一刻放下失意的痛苦。朱光潛先生在《陶淵明》一文中說:“他和我們一般人一樣,有許多矛盾和沖突;和一切偉大詩人一樣,他終于達到了調和靜穆。”可是仕與隱的矛盾只是調和了,卻從未消失,相反它將伴隨詩人的一生,所以魯迅先生看到了“歷來的偉大的作者,是沒有一個渾身是‘靜穆’的”(《且介亭雜文二集》),即便是躬耕田園,過了若干年“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生活,還是免不了抒發(fā)“精衛(wèi)銜微木,將以填滄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的豪情。這樣一個看似矛盾的人才是一個真實的人。因為陶淵明無論身在何方,卻改不了他的“儒家出身”。梁啟超先生《陶淵明之文藝及其品格》一書中說,陶淵明“一生得力處用力處都在儒學”。既然如此,“立德立功立言”的人生目標在他的思想深處打下的烙印豈會一朝煙消云散?

那么后來步入這條道路的文人有沒有真正得到心靈的淡泊寧靜呢?李白漫游途中,與孔巢父等人在山東任城隱居,號稱“竹溪六逸”,但不久他卻“仰天大笑出門去”,在賜金放還之后漫游十年,寫下山水詩不計其數,抒發(fā)寄情山水,不要“以心為形役”的人生理想,卻仍難以避免誤入李幕府的悲劇發(fā)生。

篇(9)

美育是語文教學的主要目的之一,因為美育能用美的信息去激發(fā)、引導教育對象的情感,培養(yǎng)人們具有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和正確的審美觀,并在獲得知識的同時感到愉悅和滿足。初中階段側重培養(yǎng)學生感受美的能力。從美學的角度感受語文課文中的美,能夠感染學生的思緒,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對于學生開闊視野,提高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豐富想象力,強化記憶力和實踐能力是很有幫助的。縱覽語文課本,能感受到精妙之美的作品不勝枚舉。

一、感受充滿活力的動態(tài)美

一般地說,對景物進行動態(tài)描寫,要么抓住它的動態(tài)特征進行描繪,要么用動態(tài)詞語對靜態(tài)事物進行描繪,從而使景物達到形象鮮明、動感十足的美學效果。如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贈張丞相》:“汽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這里用了動態(tài)詞語“蒸”“撼”,精確,貼切,生動形象,氣勢磅礴。“汽蒸云夢澤”寫出了洞庭湖的云蒸霞蔚,湖廣物茂,美麗寬闊;“波撼岳陽城”筆力千鈞,寫出了洞庭湖的波濤洶涌,古城搖動,宏偉壯觀。這兩句詩著意描繪動態(tài)中的洞庭湖,充滿著活力與生機,讓人倍感心胸激蕩,似乎洞庭湖之壯闊景象就在眼前。又如林希的散文《石縫間的生命》,有一段對松柏樹根的描繪:“那粗如巨蟒,細如草蛇的樹根,盤根錯節(jié),從一個石縫間扎進去,又從另一個石縫間鉆出來,于是沿著無情的青石,它們延伸過去,像犀利的鷹爪抓住了它棲身的巖石。”作者觀察細致,描繪了樹根在一個又一個的石縫間“扎進”又“鉆出”,并“沿著”青石“延伸”,努力地“抓住”棲身的巖石的情景。這樣用動態(tài)詞語把靜態(tài)的景物寫得活靈活現,呈現出漫畫式的動態(tài)美,讓人體會到樹根的這種頑強拼搏、默默無聞、堅持不懈的戰(zhàn)斗精神,真是妙不可言。

二、感受溫柔清新的寧靜美

《再別康橋》是徐志摩的代表作,詩的起勢輕靈、悄然,“輕輕的”連用三次,不厭其煩,然而正是在這回環(huán)往復的韻律中,表露出作者與康橋無限纏綿的感情,且渲染出日暮黃昏之時的康橋是多么的寧靜。接著,開始描繪康橋迷人的景色:河畔的“金柳”如風姿綽約的“新娘”,波光里的艷影,在水中心中亦隱亦現,河底搖曳的水草似乎也在輕輕地向癡迷的詩人招手致意。而詩人在這仙境般的寧靜而和諧的暮色里,極甘心地做一條靜靜的小草。當詩人繼續(xù)在康河中泛舟“尋夢”時,這夢像彩虹一樣,是那么的迷人:“金柳、青荇、清潭、清波、星光……”此情此景,多么令人心馳神往,多么令人如癡如醉。眼下,就要與康橋惜別了,一種離愁別緒涌上心頭。作者雖十分留戀康橋,然又不愿打破康橋的寧靜恬美,只想“悄悄的”離開,也“不帶走一片云彩”,只愿它靜靜地、靜靜地立在康河上。全詩寫的是何等的美妙。在這里,讀者完全陶醉了,如臨其境一般,享受著康橋那美麗的寧靜與寧靜的美麗,感悟那種對母校的熱愛與依依不舍的眷戀之情。

三、感受樸實無華的自然美

就美學來說,“濃妝淡妝”總是美。然而人們有時常常偏好于淡雅、樸素、自然之美,喜歡追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返璞歸真的情趣。因此,景真、情真、意真的自然美,常常受到人們的青睞。如孟浩然的《過故人莊》:“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絲毫沒有雕琢的痕跡。詩人以畫家那樣敏銳的眼光描繪進村所見的景物的畫面美:村舍綠樹環(huán)繞,青山斜隱村外,谷場寬敞平坦,菜園果蔬滿是,故友暢飲話桑麻。這一派恬靜的山野村舍景象,散發(fā)出清香的泥土氣息,呈現出和諧的自然之美。試想,讀者們眼前展現的難道不是一幅如詩如畫的田園生活圖景嗎?

四、感受匠心獨運的對稱美

對稱,是世間萬物所共同具有的特性。人們生活在對稱的環(huán)境中、觀念中,受儒家思想的影響,非常講究事物的對稱性,追求對稱美,認為人體的四肢五官,座椅上的兩個扶手,葉子的脈絡,等等,都很美。因此,對稱美自然就滲透到人們的審美意識中去。人類依照對稱美的規(guī)律創(chuàng)造出了它的表現形式。如范仲淹的《岳陽樓記》,它的對稱美真是令人嘆為觀止。(1)體現語句的對稱美。“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句式整齊,用詞精確,詞義相對,音韻鏗鏘,讀起來抑揚頓挫,悅耳動聽,無不體現出語言的對稱美,展示出他過人的語言功力和高雅的音樂藝術細胞,對提高學生的語言文字的錘煉和概括能力具有很好的示范作用。(2)體現段落間內容與表達方式的對稱美。“若夫霪雨霏霏”至“感極而悲者矣”段與“至若春和景明”至“其喜洋洋者矣”段,它們的對稱美更是妙絕了,不僅內容對稱,表達方式也對稱,實乃創(chuàng)作典范。從段落內容上看,這兩段形成排比,分別寫出“洞庭之美景”與“遷客騷人的覽物之情”:一暗一明、一悲一喜,互相對稱,形如雙峰對峙。從表達方式上看,兩個畫面:每一個畫面都是先寫景,后抒情。即第一個畫面,描寫洞庭湖景色之陰,抒發(fā)遷客騷人之悲的心情;第二個畫面,描寫洞庭湖景色之晴,抒發(fā)遷客騷人之喜的心情。這種形式與內容的完美結合,情景交融,達到了極力渲染“遷客騷人”的悲和喜的最佳效果。悲則“去國懷鄉(xiāng),憂讒畏譏”,喜則“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意境如詩一般。這種對稱能讓學生在更寬廣的范圍內飽覽洞庭一湖的氣象萬千之美,又從內心感受到高度概括遷客騷人的覽物之情之妙。這兩段分門別類,層次清楚,無不體現出段間的對稱美。對稱美的魅力在這里得到了最好的詮釋。同學們在這種簡單之中藏精妙的對稱美的引領、熏陶下,自然會對美好事物孜孜追求,達到講究均衡、穩(wěn)健、圓滿、和諧的至高境界,培養(yǎng)出高尚的審美情趣,獲得美的享受。

五、感受浮想聯翩的朦朧美

這種美是一種形象模糊、概念不確定、可意會而難以言傳的朦朧含蓄的美,是我國傳統(tǒng)的美學思想之一。它可以造成特定的意境,誘發(fā)人的好奇心,激起人的探究心理,使欣賞者通過猜測、想象和意會,在似明白又模糊中得到一種特殊的審美享受。如在漢樂府詩《陌上桑》中,作者沒有從正面描寫羅敷“閉月羞花、沉魚落雁”的美貌,而是以洗練的文字,從側面虛化勾勒出人們見了她后的如癡如醉的“美”的反應:“行者見羅敷,下擔捋髭須。少年見羅敷,脫帽著綃頭。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來歸相怨恨,但坐觀羅敷。”至于羅敷的音容笑貌則不著一字,給羅敷的美貌罩上了一層輕紗。羅敷的美,讀者只能根據行者、少年、耕者、鋤者見了羅敷后所產生的言行舉止各自去想象,去感悟,去琢磨,并按自己的審美標準,再塑一個新羅敷。這樣,一千個讀者心中就有一千個形色各異、美若天仙的羅敷,這就是朦朧之美所特有的極高的藝術魅力和神秘的藝術效果,這種效果也滿足了中學生對羅敷完美外貌形象的期盼。

篇(10)

教學設計是指教師在教學前對現有學生的知識水平和教學內容而制定教學目標與要求、教學策略與方式、教學手段與工具等的設計和準備。教學前反思是對教學設計的反思。教學設計就是備課。通常說,備課,就是備教材、備學生、備教學情境。反思教學目標要求是否適宜學生現有水平的發(fā)展,教學內容是否適合學生以及學生所學專業(yè)要求或基礎要求,高了學不進去,低了又吃不飽。教學策略、方法是否與當時的教學情境得當,教學效果能否達到預期等等。

為此,我盡量要求自己,在教學設計中,就目標要求、教學內容、策略方式策略能針對學生的學業(yè)基礎、教學環(huán)境來進行設計,盡量做到目標明、內容宜、方法巧,讓教學效果能達到預期。如孟浩然《望洞庭湖贈張丞相》,我另選朱慶余《近試上張水部》作比較,指出兩首詩均用曲筆表達真情實意。孟詩用起興手法,首聯、頷聯先言他物,寫洞庭湖所見及其浩瀚氣勢,頸聯、尾聯再引起所詠之詞,直抒胸臆,導出真意,即希望張能援引。朱詩則用比喻手法,以新嫁娘畫眉深淺是否入時作喻來問考試情況,薦引之意較淡,比喻形象生動,所問得體明了。又如王之渙《登鸛雀樓》與蘇軾《題西林壁》和另引趙壹《論詩》做比較,指出都以議論入詩,但各有特點。王詩先通過西望東眺,描繪廣袤的空間,再以假設升華,引出作者之見,用的是起興手法。蘇詩則對廬山全貌的題詠,道出既平凡又深刻的哲理,以形象反觀抽象,也有當局者迷之味。趙詩也用起興手法,先言李杜,再指出人才輩出,前赴后繼歷史規(guī)律。三首詩都氣度不凡,深入淺出,富于哲理。這些唐詩宋韻如果真如以往那樣,熟讀、背誦、簡單闡述一下,待到學生不滿意,引起抵觸情緒時再處理就不佳了。因而得反思以往教法,再在此基礎上總結提高,才有可能收到最佳的賞析效果!

二、教學中的反思,能否抓重破難,調動激情,誘導到位。

教學過程是教學的實施階段。在實施階段中,學生情緒,學生的參與,師生互動,有沒突發(fā)事件等,直接影響課堂的學習氛圍,教學是否順利進展。對之進行反思,我覺得成功的教學都離不開抓重點,破難點的教學策略;離不開調動引導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三、教學后的反思,有否長短結合、顯隱相顧、授受雙贏。

教學效果包括眼前的、顯性的即檢驗課堂教學目標是否達成,長遠的、隱性的即長期教育目標是否達成兩方面。對之反思就是教學后反思。就學生而言,通過抓重點,破難點進行啟發(fā)誘導方法進行教學,加上課上的練習指導,課后的作業(yè)加強,讓學生既‘知’又‘行’。從課堂教學目標看,大體達到預期,但由于對標題的擬定講得不夠深入,有部分學生對標題事由部分理解未透,因而所擬標題不夠簡潔。這也和學生學業(yè)基礎參差不齊分不開。

就長期教育目標看,拓展了思維,開闊了視野,為學生更好地了解社會,步入社會做好準備,也基本達到預期。就教師而言,學生對標題的擬定不盡人意,是對學生的估計過高,未能做出深刻到位的指點,其實,在講事項與標題的關系時,采取更深層次的敲打,就有可能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有吃塹長智,就能成熟提高,授受雙贏。

上一篇: 職務管理論文 下一篇: 學校環(huán)保調研工作計劃
相關精選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日韩国产欧美另类 | 日本一本精品中文字幕视频 | 在线观看亚洲人成电影 | 日韩综合国产区 | 日日摸日日碰夜夜爽免费中文字幕 | 亚州国产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