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7-01 13:15:25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對分課堂教學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對分課堂把教學分為在時間上清晰分離的3個過程,分別為講授(Presentation)、內化吸收(Assimilation)和討論(Discussion),因此,對分課堂也可簡稱為PAD課堂。理想的對分課堂不僅需要貫徹其基本理念,還需要一整套教學措施來保障教學效果[3]。 無論是基本理念還是具體措施,在教學中都需要根據學校、教師、課程、學生的特點做一定的調整。下面針對《物聯網基礎實訓》課程、以及本校學生自身學習特點,研究“對分課堂”在該課程教學組織中的運用。
1 對分課堂在教學中的應用
《物聯網基礎實訓》課程概念多,且抽象而嚴謹,不易講生動,課堂氣氛不活躍[4]。如果教師以繪聲繪色講授為主,單片機強大的控制功能均無法體現出來,并且單片機應用系統設計所需要的基本知識和能力穿插在各個實例完成的過程中講解。因此,這門課程的教學也是對授課教師在理論學識、實用能力、教學方法等方面的一種考驗[5-6]。運用“對分課堂”理論,對《物聯網基礎實訓》課程進行教學改革,主要進行了理論講解知識的調整、實踐課程對分課堂實施以及多元化的考核機制改革。
實例知識點:中斷系統。
傳統教學安排:首先詳細講解中斷概念、中斷結構,中斷在系統中用到的特殊功能寄存器以它們各自的設置方法,這些內容要花費大概2節課的時間,第二次上課講解中斷函數的定義、中斷4種工作方式以及中斷應用舉例,也需要2節課的時間。
“對分課堂”教學安排:以一個案例引出教學內容,這里精心選取了一個能涵蓋所有知識點,并且易于理解、易于操作的一個案例,8個繼電器全部打開,每按一次按鍵S1,低四位的與高四位的交替打開3次,然后從中斷返回,控制8只繼電器再次全部打開。首先在課堂上用硬件實踐這樣的功能并展示給學生,讓學生更加直觀的看到實現現象,然后對程序進行分析,講解用到的中斷概念、中斷結構、特殊功能寄存器等,對這些知識該要的講解他們的功能,并不詳細講解每一個知識點,這些知識可以以作業的形式留給學生課外學習消化、吸收。
1.1 布置課下討論作業
(1)中斷產生的條件,這些條件是如何用特殊功能寄存器控制的。
(2)中斷服務子程序是如何觸發的,為什么沒有被主程序調用但是卻能被執行到?
(3)外部中斷服務子程序的編寫方法。
1.2 布置實驗課內容
(1)采用下降沿觸發和低電平觸發中斷有什么不同,它們主要用在哪些方面?
(2)操作題:主程序運行狀態為數碼管依次打開循環顯示,按一下開關,產生中斷,數碼管顯示狀態改編為打開3次顯示字符8,然后返回主程序繼續執行依次打開數碼管。
在第二周的課堂上,分組討論自己學過的內容,然后與全班和教師進行深入的互動交流。增加了討論這一環節,提高的學生的學習興趣;另外,相同的內容,經過教師講授、課后復習、分組討論3個過程分階段學習,理解程度逐步加深,討論的內容為應用做準備,為實踐提供理論基礎。
項目組在2015學年下半學年,分別在3所改革試點學校進行試點研究,分別選取一個實驗教學班,在該班級的課程,采用對分課堂的教學模式進行教學。前期,項目組認真分析信息課程新課標的要求,邀請課程專家共同完成課程導學案的制定,在導學案的引導下,完成了對分課堂所要求的課堂設計,選取基礎條件比較好的班級作為實驗班,開展后續的研究。實驗班授課老師就是正常安排的授課老師,這些老師除了擔任實驗班教學任務外,還擔任對比班級正常課程的教學任務。
每次課安排討論上一周理論課課堂上或者實驗課課堂上所布置的任務,這里主要是布置對理論知識實踐、應用系統的設計,課下學生用不同的方法完成組織完成系統的開發,課堂上要抽出一節課的時間進行對分討論,學生首先進行組內交流,然后各組之間相互交流,其中上一周布置的外部中斷控制繼電器開合,一個組研究出3種不同的方法,并指出各自的優劣,還有的組總結用到的理論知識,以及研究如何改進,有的組研究中斷運用的原理,這樣的交流用學生的話來說就是“學會很多東西”。
2 考核方式改革
以往的課程考核一般采用期末考試卷面成績占70%、平時成績占30%的考核辦法。平時成績由考勤、作業、實驗報告等組成,最后的成績取決于考題內容和學生臨場發揮,分數偶然性高,評價準確度低,這樣的考核機制沒有考慮學生的學習需求,對某一特定課程,并不是每個學生都想獲得好成績,有些學生對考研課程感興趣,有些學生對應用型課程感興趣, 學習評價應該尊重學生不同的學習需求,讓低要求者能有一個保底的學習規劃,讓高要求者能有展示優異的空間。
中圖分類號:H31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7)09-0162-01
現在國際之間的關系越來越友善,國與國之間的交流也逐漸頻繁起來了,正因如此,造就了現在人們對于商務英語這一專業越來越重視的現象。促使一些沒有開設商務英語專業的高校也隨之開設這一專業,并且期望通過這一專業來提升學校的知名度。商務英語課程是結合商務專業知識和英語技能的學科,基于這一專業的受關注度越來越高,人們越來越重視的情況,我們需要提高對商務英語課程的要求,使學生在學習中真正有所收獲。
一、商務英語課堂教學F狀分析
1.陳舊的教學理念
當前商務英語還在使用陳舊的教學理念來教育現在的學生,這對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來說其實是一種阻礙。雖然教育在不斷發展,而且在教學中也有很多的創新舉措,但是現在許多高校商務英語課堂上依然是老師講學生聽,教學效率不高,而且還存在許多其他問題
2.教師的綜合素質水平不高
新時期下社會對學生的綜合素質越來越重視,同時,教師們的思想觀念與當前學生的思想有很大的不同。如果教師與學生一直處于較為困難的交流狀態的話,那么教師將無法有效發揮出本身教學作用及效果,因此教師需要提升個人的綜合素質。
3.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不高
學生是教育的重要主體,一旦學生缺少主體性地位,那么將失去教育的主要意義,所以必須提高對學生的關注程度。然而當前學生對商務英語的學習興趣并不高,他們只是在被動地學習知識,缺少主動性學習,主要原因也是由于其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沒有明確,仍然處在一種被動的狀態。
二、商務英語課堂教學現狀的對策
1.改變陳舊的教學理念
現如今陳舊的教學理念已不適應時代的發展,所以我們需要創新教學模式,并積極采用。我們可以通過新媒體設備來大力推廣新的教學模式,充分發揮新理念的優勢,讓那些理念陳舊的人可以更快地接受新理念,從而加快新理念的推廣。也可以使學生們促使更好地接受新理念,從而提高學習效率,以更有效地提高商務英語課堂的教學質量。
2.提高教師們的教學素質
教師在教學中占據主導性地位,針對當前師生角色轉換情況,教師本身的教學壓力隨之攀升,這對于教師而言不僅是機遇,同時也是巨大挑戰。所以教師們需要對自身進行反思,不斷提升綜合素質,這也是在督促教師適應當代的教學理念。還可以在高校中對教師教學質量開展有針對性的培訓,通過培訓,使教師的教學能力不斷提升,可以更好地與學生交流,以適應新時期帶來的挑戰。
3.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現如今很多學生自控能力不強,所以容易受到其他不良因素的影響,因此在提升學生學習積極性之前,還應促其堅定自身的信念,以此來鞏固學生的主體地位。因為學生的自控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所以需要先對他們的自控能力進行培養。另外,對于學生的學習興趣的培養也是很重要的,教師們需要多進行一些以學生為主體的活動來提高他們的學習積極性,進而提高他們的學習效率。
三、結語
“對分課堂”作為一種新的教學模式,在商務英語教學中的實際應用對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激發有著很重要的作用。“對分課堂”可以有效提高商務英語課堂教學效果,從而讓師生可以獲得更加高效的學習課堂。
參考文獻:
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就是把知識傳授時間和討論時間分隔開來,通過給學生安排一次自主學習的時間,幫助學生加深對所學內容的消化吸收,注重學生批判思維能力、探索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對分課堂既有傳統教學中充分發揮教師作用的優勢,同時還結合了啟發式教學,強調小組討論的重要性,幫助學生有效調控自己的學習過程。
一、大學英語教學現狀
大學英語教師一直在嘗試使用不同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但其效果卻微乎其微。當今社會大學英語課堂仍然以傳統教學模式為主要方法,以教師講課為主,學生沒有動力學英語且自制力差,在老師看來只要學生來了就行,至于課上師生間的互動交流則可有可無,不被老師所看重,因此學生們很難對英語產生興趣。與此同時,在對學生的評價方式上,大部分學校只注重過程性考核。在某些大學,老師會在課上組織學生進行知識點的討論,但這種當堂談論在沒有給予學生充足準備的基礎上,帶給學生焦慮感,也未能有效培養學生的批判思維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
二、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具體應用
1.知識講授階段。第一階段為老師講授知識的階段。老師先對本單元的重難點和教學目標進行詳細的講解,為同學們分析文章的結構和每部分的大意,并通過設置情境的方法幫助學生進一步了解課文內容。與此同時老師要對課文中的詞匯用法進行講解,對于部分長難句,老師要對其進行結構上的分析,并在其中穿插些技巧性的知識。在這個階段,老師必須要求學生認真做好筆記,約束課堂紀律,不能讓學生在下面擺弄手機,但不需要提問學生任何問題。
雖然第一階段要進行知識的講解與傳授,但老師不能把重難點知識全部講透,要講一半留一半,給學生獨立思考和自主學習的空間,借此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比如在講解虛擬語氣的知識點時,課文中用到的是如果與過去事實相反,應該用怎樣的句型結構來表達,即從句的謂語動詞用“had+過去分詞”,主句用“should(would,could,might)+have+過去分詞”,但如果與現在和將來事實相反的情況,應該使用的虛擬語氣結構并不需要進行講解。這樣可以給學生留下探索的空間,而在這個階段學生和老師的角色并沒有被改變,老師依然是傳統的講授者,學生也依然是知識的接收者。
2.內化吸收階段。在這個階段,老師需要適當地給學生安排一些作業,讓學生自主安排學習,以學生為主體,而安排了作業老師要在收上來后進行批改,不能讓作業的布置流于形式,批改后進行評價反饋。學生在這一個階段需要對老師前一階段所講的知識進行總結概括,學生要在第一階段有所收獲才行。學生也可以列出自己之前聽課時不理解的有疑問的知識點,在課堂討論環節向老師求助。對分課堂強調的是有準備的討論,老師布置作業也是為了學生在課堂上時可以有討論的內容,不會讓學生因為沒有準備的討論而產生焦慮感。有了討論這種形式的鞭策,學生也會認真準備作業,在這一個階段老師是評價者,學生是發現者。
3.課上討論階段。在課堂討論階段,因為學生完成了自主學習,再加上完成了老師布置的作業,就可以為學生安排課堂時間進行討論了,學生可以對上一節所學的知識點和心得體會進行討論,也可以對課后習題進行探討學習。這樣不僅提高了學生的思辨能力,還提高了學生的小組合作學習能力。討論時間不宜過長。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茨曾說:“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那也可以說班里沒有完全一樣的學生。每個學生都存在個體上的差異,不是班里的所有學生都有相同的英語基礎和知識掌握程度,也不是每個學生都有相同的性格,樂于參與進來。因此老師要在學生討論的過程中注意觀察,不認真參與的可以在之后讓其單獨起來發言。討論結束后老師要對作業進行點評,然后每組派一名成員進行提問,老師需要把小組中存在的問題或者不理解的知識點進行再講解。最后老師進行總結。整個討論的過程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同時還激發了學生的主動性,這是傳統教學所不能帶來的優勢。
雖然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彌補了傳統教學的短板,有效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批判思維能力,但在運用對分教學模式提升教學效果的同時,對教師也無形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師不僅要有豐富的知識儲備,還要能正確回應學生提出的問題。因此老師要不斷提高自身教學能力和專業水平,對如何合理組織課堂教學、分配討論時間、提高小組討論的效率及過程性考核中如何評價學生等問題做出進一步的思考和改進。
參考文獻:
[1]張博雅.對分課堂:大學英語課堂教學改革的新思路[J].科學與財富.2015(12):803.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684(2017)01-0007-03
一、引言
心理學以人的心理現象為主要研究對象,心理健康是與人密不可分的研究領域。1948年,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WHO)成立時,在其中開宗明義地指出:健康不僅僅是沒有疾病,而且是身體上、心理上和社會上的完好狀態或完全安寧。
學生從6歲左右進入小學到18歲左右高中畢業,再體驗三到四年的大學生活,要經歷生理上的成熟,智力上的發展,思維、人格、價值觀的完善。在曲折的成長道路上,心理健康伴隨學生的成長,在自我探索的過程中,更需要科學的引導。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推動心理健康知識普及,培養學生健康心理意識的重要途徑。我國學者把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劃分為傾向于癥狀治療和人格重建的醫學模式,側重心理問題的探討及處置的咨詢輔導模式,用于預防、教育和發展的教育模式三種類型。其中,教育模式是我國現階段心理健康教育普遍使用的模式[1]。在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途徑是豐富多樣的,包括學校開設課程的專門途徑,其他學科、學生日常活動和學校環境的滲透途徑,家庭與社區的支持途徑[2]。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是其中一條重要途徑,它針對學生心理發展不同階段的特點設置具體的教學內容,與學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問題和心理需求密切相關。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高新技術早已滲透到社會的各個領域并不斷影響著我們的生產、生活、學習習慣和教育教學方法[3]。目前,計算機與網絡對家庭、學校和社會各個方面的作用無處不在,現代教育技術也早已融入日常教育教學活動的細枝末節,心理課也不例外。但是,在推進現代教育技術與各個學科教學全方位融合的過程中也不斷涌現出各種問題和困難:教師在教學時運用現代教育技術,仍然停留在多媒體課件和PowerPoint的使用上,用電子板書代替粉筆板書,只是改變了教學手段,沿用的還是傳統的教學結構模式,沿襲著以往灌輸式的教學方法,由“人灌”演變成“機灌”或者“人加機灌”[4]。教師使用電子課件進行演示,學生專注的還是書本知識,跟隨教師的思路在轉,未能真正培養起獨立思考的能力,更缺少了發散思維的空間。在這樣的教學設計中,現代教育技術的作用依舊是用于輔助教師“教”,而沒有真正促進學生“學”[5]。相較于傳統的學科教學,心理課不僅僅只是知識的傳授,更注重的是培養學生健康、科學和全面的心理自助意識,這一過程和學生自身發展密切聯系,需要學生主動參與,結合自身的經歷和生活,用心體驗,才能真正實現知識的內化。
二、現代教育技術、微課和對分課堂
20世紀90年代以來,數字音像技術、多媒體計算機等各種高科技手段,以其強大的功能、便捷的操作改變著人類社會生活的點點滴滴。隨著信息技術向教育領域的延伸,產生了現代教育技術。它為實現教學優化的理論和實踐,運用現代教育理論和現代信息技術,從而對教與學過程和教學資源進行設計、開發、利用、評價和管理[6],這已成為教育改革的一個重要環節,迅速改變著人們的教育思想、教學手段、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等[7]。現代教育技術具有豐富多樣的表現形式,利用多媒體將教學內容通過文字、圖片、聲音、動畫等方式呈現給學生。同時,全球的教育資源借助互聯網形成了一個知識的海洋,供教師與學生共享。我們甚至可以不出家門,僅僅通過網絡遠程教學便可享受名師教育和名家指點。此外,現代教育技術使我們的教學管理網絡化,使學校、班主任的工作管理更加科學、有效。
現代教育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有其積極面,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其消極的一面也是顯而易見的。如今,檢驗教師教學水平的重要標準之一便是現代化教育手段的運用,導致一些教師因過于追求技術的展示而忽略了學生對學習內容的掌握。也有些教師對它存在誤解,缺乏足夠的認識,使得現代教育技術沒有發揮良好的作用。還有很多學校花費了大量的財力購買計算機,建造“班班通”,并不是為了更好地教學,只是為了適應形勢的發展。
比如,鄉鎮的一些學校使用了現代教育技術,但整個學校里竟沒有一個人會使用計算機,更不懂如何使用“班班通”。盡管有關教育部門也組織了相關知識與技能的培訓,但由于學校領導和參加培訓的教師的認識不到位,培訓前和培訓后幾乎沒什么區別。有的教師上課時只是在利用多媒體給學生放映電影,真正需要教授的知識完全沒有進行充分的準備,這如何讓學生的素質得到全面發展?雖然也有一些教師懂得如何使用現代教育技術,但卻是為了跟上時代的步伐,過于依賴多媒體教學,為了使用而使用,沒有更新自己的教育觀念,還是一如既往地采用傳統模式開展教學。眼花繚亂的多媒體素材分散了學生的注意力,減少了他們對日常事物的觀察和思考,不僅沒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還束縛了學生的創造性,出現了穿新鞋走老路的模式。如何恰當地使用現代教育技術?如何讓教學各環節能有新的突破,使學生既快樂又高效地學習?這是每一位教育者努力要探索的問題。
繼各種新興網絡技術的出現,近年比較熱門的微課也受到各個學校的關注和推崇。依據新課程標準及教學的要求,微課是通過視頻記錄教師在針對某個知識點、重難點或某個教學環節而展開精彩教學的課堂內外教育教學活動過程[8],包含教學主題、實驗、素材課件、練習測試和學生反饋等內容的課堂教學視頻是微課的核心成分[9]。與傳統單調的課件、試題等資源類型相比,微課是基于傳統教學資源發展起來的一種新興資源類型和應用方式[10]。
信息化的課堂,不僅僅體現在如何運用新穎、先進的教育信息技術上,更應在充分發揮現代信息技術的基礎上,更新教學觀念,轉變教育思想。張學新等[11]研究者基于討論式與傳統式課堂各自的優勢,提出“對分課堂”這樣一個新的課堂教學模式。這種模式,既像傳統課堂,強調教師講授在先,學生學習在后,又像討論式課堂,突出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交流,鼓勵自主性學習。對分課堂將課堂時間一分為二,一半由教師傳授知識,另一半由學生以討論的形式進行交互式學習。它的突出特點是錯開講授和討論時間,學生課后有一周時間自主安排學習,進行個性化的內化吸收。此外,對分課堂強調過程性評價的考核方法,關注不同的學習需求,讓學生能夠根據個人的學習目標確定其對課程的投入。對分課堂把教學分為在時間上清晰分離的三個過程,分別為講授(Presentation)、內化吸收(Assimilation)和討論(Discussion),因此對分課堂也可簡稱為PAD課堂。
三、建議
眾所周知,教學的常規程序包括課前預習、課堂學習、課后復習三個階段。教育內容因現代教育技術引入課堂發生了根本變革[12]。教學內容通過互聯網的信息傳遞將書本內容擴展到社會的方方面面,擴展了書本知識,為促進全球一體化提供了豐富的教育資源[13]。因而,知識不再被教師壟斷,教師也不再是學生學習的唯一知識源。現代教育技術與教學的完美結合,有利于調動學生的感官進行綜合體驗,引發學生的高度注意和特別興趣,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微課的教學模式到對分課堂的討論互動,看似相互矛盾的教學方式,卻給我們的教學提供了新的途徑。我們發現,微課的教學重在課前的預習,對分課堂的討論互動突出在課后的鞏固和運用。尤其是心理課,課堂上的知識層層遞進,與學生的身心發展密切相關,更需要學生通過實踐和體驗進行內化。教無定法,我們可以根據學生的發展特征設計出符合學生自身發展規律的教學模式。
在課前,用微課形式作引導,通過簡短的視頻,提出與主題相關的問題,引發學生對問題的好奇、觀察與思考,達到拋磚引玉的效果。微課的主要特點是簡短、精煉,便于學生隨時隨地觀看學習。心理健康知識利用微課的形式傳播,可以通過碎片式的方式穿插在日常的零碎時間中。這樣既可以實現知識推廣,又可以讓學生在緊張的學習中有一個緩沖、放松的空隙,更不會給學生造成為了學習而學習的負擔和壓力。
在課堂教學中,應以對分課堂的模式對課堂時間進行適當分割。首先,結合學生課前觀看的微課內容,運用各種多媒體資源,突出課堂主題與重點,對核心問題和知識作分析與解釋;然后,以小組討論的方式進行有關問題的討論,教師可以參與其中進行師生互動、答疑解惑;最后,進行分享,總結典型問題的特征并給予相關的建議。對分課堂的方式,可豐富課堂教學手段,促進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提高思考的主動性。
在課后,教師一方面可以推薦相關的書籍資料、網絡課程資源等,促進學生對心理健康知識的了解;另一方面,教師還可以通過形式多樣的課后作業,促使學生對相關知識進行生活的驗證,推動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將知識應用于生活中。此外,心理教師在課后也要與學生保持聯系,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必要時給予幫助和輔導。
時代在不斷前進,科技在飛速發展,心理健康教育課堂更要緊跟時代步伐,與時俱進。運用現代教育信息技術開展教學,在享受科技成果的同時,教師也要更新教學理念,掌握新型的教學方法,探索更適合學生的教學模式,拒絕穿著新鞋卻走在老路上。
參考文獻
[1]徐永琴.江蘇省KS中學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踐探索[D].華東師范大學,2006,9:21-21.
[2]姚本先.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新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3:105-112
[3]荀巧燕.信息技術與教育改革[J].神州(上旬刊),2013(12):128-128.
[4]尹禹.現代教育技術在學科教學應用中應該注意的幾點問題[J].心事?教育策劃與管理,2014(10):92-92.
[5]王俞敏.現代教育技術與初中數學教學整合的設計與應用[D].上海師范大學,2011,5:3-4.
[6]張朝紅,吳彥良.教育技術相關概念的關系分析[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 2008(5):168-169.
[7]張興科.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思考[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09(10):66-66.
[8]張俊敏.微課制作淺議[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電子刊),2014(9):9-9.
[9]鐘莉傳.微課芻議[J],廣西教育C(職業與高等教育版),2014(7):157-158.
[10]胡鐵生.“微課”:區域教育信息資源發展的新趨勢[J].電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11]張學新.對分課堂:大學課堂教學改革的新探索[J].復旦教育論壇,2014,12(5):5-10.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7)19-0139-02
一、成果導向教育理念
我國于2016年6月加入《華盛頓協議》成為正式成員國,工程教育J證體系得到了國際上的認可。目前,工程教育占到了中國高等教育專業設置以及畢業生總量的三分之一,通過工程教育認證意味著我們的畢業生能夠拿到通行國際的執業資格。因此,幾乎所有相關院校都對參與工程教育認證表現出了空前高漲的熱情。許多高校也逐步開展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申請的準備工作,此時迫切需要引入先進的教育理念來指導工程教育的教學改革工作。目前,成果導向是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的三個基本理念之一,李志義教授提出要用成果導向教育理念來引導高等工程教育的教學改革工作。成果導向教育強調要以學生的學習為中心,教師結合具體情境并應用團隊和協同方式,來協助學生學習。
成果導向教育(Outcome Based Education,簡稱OBE)是在反思教育的實用性以及教育成果的重要性的背景下,由Spady等人于1981年首次提出的,也稱能力導向教育、目標導向教育或需求導向教育。目前OBE已成為美國、英國、加拿大等國家教育改革的主流理念。這是一種以學生的學習成果(Learning outcomes)為導向的教育理念,認為學生通過教育過程最后所取得的學習成果是教學設計和教學實施的目標。
不同于傳統的課程期末分數,學生的成果應該是其通過某一階段的學習后所能達到的最大能力,簡言之就是最終取得的學習結果。學習成果具有如下特征:(1)此成果是該學生完成所有學習過程后獲得的最終結果;(2)成果不是學習的暫時表現,不僅是學生知道、記得和了解,而是學生內化到其心靈深處的學習歷程;(3)成果還應包含工程實際的應用能力,以及可能涉及的其他情感因素或價值觀;(4)經過學生長期和廣泛實踐的成果,持久的時間越長;(5)成果應注重其實用性,并且兼顧生活的重要內容和技能;(6)學校應同樣關注學習過程中的結果,根據最終培養結果按照反向設計原則來設計課程教學,并對階段性成果進行多樣化的評價。
OBE的成功實施須遵循如下四個原則:(1)教師進行的課程設計與教學工作要與學生在完成學習過程后能夠達成的最終學習成果相對應。(2)教師在課程設計與教學中應保證具有個體差異的每個學生都有完成學習成果的平等機會。(3)教師需要提高對學生學習的期待,鼓勵學生開展深度學習。(4)教師應以最終學習成果為起點,反向進行課程設計并開展教學活動。
二、對分課堂教學模式
在目前的信息時代,高校學生成為新興的Online一代。為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復旦大學張學新教授提出了一個稱為“對分課堂”的新課堂教學模式。對分課堂的核心理念是把課堂時間分配給教師和學生,教師在課堂上進行講授,學生則以討論的形式在課堂上進行交互式學習。對分課堂把教學分為講授(Presentation)、內化吸收(Assimilation)和討論(Discussion)三個在時間上清晰分離的過程。把講授和討論時間錯開為對分課堂的關鍵創新點,這樣一來學生在課后就有一周的時間來自主安排學習,進行個性化的內化吸收。
三、我校《化工原理》對分課堂教學的實踐內容
我校環境工程專業已開展專業認證申請工作,而化工原理是我校環境工程專業的重要專業基礎課,利用成果導向教育理念來引導化工原理課程的教學改革工作具有現實意義。本次化工原理教學改革實踐采用對分課堂“隔堂討論”的形式,課堂上教師負責精講基本概念和重難點。我們將化工原理的課程內容按照傳遞現象的特點分成動量傳遞、熱量傳遞和質量傳遞三大部分,并分別結合相應的分離過程進行介紹。在課堂講授中,我們還結合了工程案例教學法,在化工原理這門具有較強工程背景的課程教學中,引入工程實際案例,目的在于提高學生解決工程中實際問題的能力,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工程觀念。另外我們還采用演示仿真動畫等方法介紹課程中難于理解的教學內容和工程設備運行,通過多媒體教學手段生動地呈現授課內容,使抽象的概念和理論更加直觀和具體,以期充分提高學生的興趣和注意力,進一步提高教學效果。例如:通過展示換熱器實際運行時冷熱流體的流動狀況來幫助學生理解換熱器的管程和殼程;利用不同種類吸收塔的仿真模擬來了解吸收塔的構造特點、氣液兩相在吸收塔中的實際流動和傳質過程。在每次課中,我們還結合我校自行開發的課堂互動Hclick系統通過一兩道選擇題來檢查學生對重要知識點的掌握程度并輔助完成課堂考勤。每次上完課后教師布置兩道與本次課程內容對應的中等難度的習題。與學生約定好需要完成的作業包括習題解答以及“亮考幫”(亮閃閃――分享個人學習所得;考考你――挑戰自己的學習對手;幫幫我――向能者求助)兩部分。課后學生需要對講授的內容進行吸收和內化,并通過作業深化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和掌握,為分組討論做好準備。完成的電子版作業上傳至我校采用的網絡教學平臺供教師批閱,紙質版作業在課堂小組討論時使用。作業不僅是自主學習的成果,也是討論中非常重要的材料。
一周之后學生按4人一組先對上一次課的學習內容以及“亮考幫”展開分組討論,我們要求學生都參與討論,并強調在此過程中的學習分享以及互幫互助。我們也會安排預設的問題供學生討論,例如在簡單與復雜管路知識點講授后,我們安排了從高位水塔引水至車間管路改造的問題。之后我們隨機抽兩位學生提出該小組尚未解決的問題,并引導全班學生把一些未考慮到的關鍵問題提出來,此階段以教師回答為主。最后,由教師在精講與討論的基礎上做總結和拓展性陳述。
化工原理Ψ摯翁媒萄Ц母錕己朔絞繳锨康鞴程性評價,關注不同的學習需求,讓學生能夠根據個人的學習目標確定對課程的投入。課程末期我們還進行了化工原理課程問卷調查,收集學生對各教學環節和學體效果的反饋和評價來指導課程教學的持續改進。該期末調查問卷一共包括16道題,詢問學生在本門課程中的學習負擔、對對分課堂的總體評價、對自己在本門課程中的學習效果的滿意度以及是否認同并達到了對分課堂的教學目標等問題。學生的調查問卷結果表明,化工原理對分課堂在保持適度學習負擔的情況下,獲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得到大多數學生的認可。
四、結論
總之,基于成果導向教育理念,以學生的學習為中心,對分課堂教學方法在化工原理課程的教學改革實踐與探索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工程實踐能力。但也發現了一些問題,如:教學內容要更加精練,重點突出;還應進一步完善過程性評價,關注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力爭使每位學生都能達成最終的學習成果。我們將在今后的教學工作中對發現的問題做出持續的改進。
致謝
感謝杭州電子科技大學教學模式改革項目對本課程教學改革研究工作的資助。
參考文獻:
[1]李志義,解析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的成果導向理念[J].中國高等教育,2014,(17):7-10.
[2]Spady,W.Choosing Outcomes of Significance[J].Educational Leadership,1993,51(6):18-22.
Concept of Outcome Based Education and PAD Class Practice in "Principles of Chemical Engineering"Teaching Reform
ZHOU Jie,WU Sheng-ji,CHEN Lin,LV Ting
高校開展教學不單單是對學生進行知識灌輸,更要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對分課堂教學模式不僅能使教師課上完成理論知識講授,還給學生留出了足夠的自主學習時間;在課堂討論過程中不僅能使教師深化教學內容,還能促進師生間的有效溝通以及學生團隊協作意識的培養。該教學模式充分滿足了我國高校教學模式改革的需求,對提升教學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1對分課堂的概念及優勢
1.1對分課堂的概念
對分課堂教學模式是由普林斯頓心理學博士及復旦大學教授張學新提出來的,通過將傳統講授式和討論式教學模式相結合,有效解決了高校教學中出現的問題。該模式的核心觀念是對課堂時間進行劃分,一部分用于教師講授,另一部分則留給學生進行討論學習,其特點是突出課堂中學生討論過程。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將傳統課堂教學過程分為3部分,即講授—內化吸收—討論。目前,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在我國引起了廣泛的關注,也進行了諸多教學實踐,實踐表明,對分課堂教學模式是對傳統課堂教學的一種深層次變革,能夠有效解決高校傳統課堂教學中的難題,提升教學質量[1]。
1.2對分課堂的優勢
與傳統課堂講授教學模式相比,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具有協調課堂學習時間的優勢。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將討論時間和講授時間錯開,使學生有一周時間自主進行學習安排,促進知識的內化吸收,在此基礎上提出問題并針對問題展開討論,這對學生探索精神與思維能力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然而,對分課堂不同于討論課堂。討論課堂主要通過問題討論來激發學生學習主動性,從而提升學習積極性,學生需在課前對教學內容進行充分預習。目前我國高校課程安排非常緊湊,學生充分預習很難實現。同時討論課堂討論時間居多,講授時間較少,教師的作用未能充分發揮[2]。在對分課堂中,教師對知識的基礎概念、框架以及學習重點進行講授,學生對章節內容有了基本了解,降低了課后學習難度。學生課后可按照自己的學習程度有效進行吸收與內化,在后續課堂上對所學內容進行分組討論,同時與教師和同學進行深層次的交流互動。對分課堂通過講授—內化吸收—討論3個階段性的學習,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深化了教學內容,有效促進了教學質量的提升,營造了活躍的課堂氣氛,同時提高了學生學習積極性。
2醫用化學教學現狀及優化策略
2.1醫用化學教學現狀
在醫用化學教學過程中發現,目前學生缺乏學習積極性,課上被動聽課、記錄,缺少發現問題能力和探索精神,普遍存有應試心理,同時師生之間缺乏有效交流與溝通。在教育體制不斷改革的背景下,醫學教學形式發生了極大變化,醫用化學教學形式也隨之變化[3]。目前,醫學理論課時逐漸被壓縮,教材不斷更新改版,教學內容變化快,而教學又要追求知識的完整性與系統性,從而導致不斷膨脹的課程內容和有限的課時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教師完全按照教學大綱進行教學很難完成教學任務。因此,改變傳統課堂講授模式對解決醫用化學教學過程中的難題具有重要意義,是有效提升醫用化學教學效果的重要途徑。
2.2優化醫用化學教學的策略
改變醫用化學教學現狀主要是對教學模式進行改革,在教學模式改革中,翻轉課堂與慕課得到了普遍關注。前者主要是學生課下學習教學視頻,隨后進行課堂討論,要求學生具備較強自控能力。同時翻轉課堂需制作大量的視頻課件,要求任課教師具備較好資源掌控能力及技術,但因高校教師教學科研雙重壓力,翻轉課堂未能得到較大范圍的應用。后者則是通過互聯網對課堂進行虛擬構建,教師面對的是成千上萬的世界各地的學生,規模龐大且開放程度高。然而,慕課規模過大,很難實現師生之間有效的溝通交流。同時,該模式不僅需要進行大量的視頻制作工作,還必須有強大的網絡服務作為后臺支撐,人力投入和資金投入都相對較大,大部分高校難以承擔,推廣難度較大[4]。對分課堂主要針對教學過程進行改革,資金投入較少,具有很強的經濟適用性,任何學校都可以開展。對分課堂不僅汲取了傳統課堂講授教學模式的精髓,還結合了研究、討論、參與以及合作等多種學習模式的優點;不僅有效激發了學生學習積極性與學習興趣,還促進了學生創造能力和思維能力的培養;同時改變了教師低水平機械教學現狀,提高了教學水平和課堂質量。因此,對分課堂教學模式符合我國高校課程改革需求,并從根本上優化了課堂教學方案,是教育改革的新思路。
3對分課堂在醫用化學教學中的應用
醫用化學是一門基礎課程,課程本身具備系統性與完整性,但每個專業對該課程有特定的學習要求,因此必須結合學生特點和專業特征進行個性化教學。在醫用化學教學中實行對分課堂教學模式,能激發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促進教學質量的提升,從而解決醫用化學教學過程中的難題。
3.1對分課堂實施步驟與過程
(1)實施步驟:醫用化學課程共48學時,實驗課16學時,理論課32學時。其中理論課每周一和周三各一次,一次安排2學時,每學時為50min。按照對分課堂教學模式,第二周在班級內部設立8個學習小組,每組5~6人,選出組內發言人和組長。要求每組有3~4名非醫學專業學生,安排其擔任該討論小組的發言人或組長。因每周只進行2次課,且課程間隔時間短,針對此種情況我們設置了大、小兩個交流討論環節。周一進行大交流討論環節,此時教師安排1學時時間讓學生就上周授課內容展開交流討論,分享學習體會、心得,并且提出相關問題,與小組成員或教師一起分析解決。教師對學生進行抽查提問,并對任務完成情況進行檢查,以此了解各組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程度。另外1學時則由教師講授新課程知識的概念、框架以及重點內容,學生認真聽講后進行課本閱讀和資料查找,進而吸收、內化。教師布置作業深化課堂教學內容,為下次課堂分組討論做充分準備。周三開展小交流討論環節,因學習的課程較多,學生對知識的消化程度相對較低且提問較少,所以教師安排1/3的課堂時間進行小組討論,和學生一起對上次課內容進行復習鞏固,同時分析解決小組課后復習中遇到的難題。安排另外2/3的課堂時間進行新知識講解,在下周一再進行大交流討論環節。(2)實施過程:開課之初,教師將教學大綱發到學生手中,使學生初步了解本學期學習內容。教師課上講解重點、難點內容,學生課后閱讀材料并完成相關作業和筆記記錄,有目的地依據教師提供的教學大綱要求進行復習,對遇到的難題進行總結,以備交流討論。討論時間為20~40min,主要圍繞重要概念的回顧、重點掌握、難點解析等分享見解、展示個性、開闊視野以及鍛煉合作能力等。交流討論環節主要為組內、組間、全班交流,教師抽查提問,各組代表提問,展示作業及教師進行總結,等等。
3.2對分課堂教學評價
對分課堂教學模式更加重視過程性評價,通過多元化評價方式評定學生平時成績,促進了其參與課堂的積極性,激發了對課程的學習興趣。在對分課堂教學模式下,作業布置應起到督促學生課后復習的作用,同時教師應準備小部分綜合性強且具有開放性的題目,以為下次討論提供素材[5]。課堂中,組織學生交流討論,促進組間、組內的互助協作,共同完成課堂作業。在進行課堂提問時,著重了解非醫學專業學生知識掌握情況。考核方式為8次作業,每次作業的最高得分為2分,主動提問與積極回答問題最高可獲得8分。期末考試選擇閉卷方式進行,總分50分。考試的主要內容為課堂講授重點、課下吸收的知識以及課堂小組討論的核心內容、必須掌握的內容等。
4結語
綜上所述,通過應用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對課堂時間做出合理分配,實現了教師引導學生學習的目的,同時有效促進了學生快速進入學習狀態,提高了對新知識的接收速度。對分課堂教學模式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增加了師生互動,對學生學習效果有改善作用,說明該模式具有重要的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1]趙培亮,馬豫峰,游文瑋.案例教學法在醫用化學實驗教學中的實踐與體會[J].廣東化工,2014,2(3):122.
[2]劉明秋.“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在微生物學教學中的應用[J].微生物學通報,2016,3(4):730-734.
[3]宋建平,王紅斌.“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在有機化學課程教學中的運用[J].文山學院學報,2016,2(3):83-85.
教育部于2007年公布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指出,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使他們在今后的學習、工作和社會交往中用英語有效地進行交際,同時增強其自主學習能力,提高其綜合文化素養,以適應我國社會發展和國際交流的需要。然而長期以來,聽力課堂的弊端在于,教師講授無法充分吸引學生,練習練習形式單一,聽力枯燥,無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學生參與度不高。因此,為了調動學生聽力課堂的學習積極性,提高教學效率,筆者在課堂中引入“對分課堂”這種新型教學模式。
1.“對分課堂”教學模式
“對分課堂”是由復旦大學心理系張學新教授在2013年提出的一種新型教學模式。“對分課堂”將教學過程分為三個緊密聯系、相互支撐的階段,分別為講授(Presentation)、內化吸收(Assimilation)和討論(Discussion),因此被稱為PAD課堂。其核心理念是“師生對分”,即課堂時間的一半分配給教師講授,另一半給學生進行討論,其關鍵創新在于講授和討論之間有一個時間差,讓學生在課后有一周時間進行自主學習,對所學知識進行個性化的內化吸收。對分課堂強調的課下內化吸收,關注的是學生的自主學習學習和思考。
2.“對分課堂”在聽力課堂中的實踐
2014年秋季學期,筆者首次在任教兩個班級的大學英語聽力課程中引入了“對分課堂”教學模式,進行了為期16周的課堂教學實踐。本次研究的對象是非英語專業一年級兩個班級的94名學生。
2.1實驗方法
筆者作為任教老師,在對分班和傳統班進行了不同教學方法的教學。對分班級的教學流程按照對分課堂“講授―內化―討論”三個階段展開。傳統班級以聽力課堂“語言知識講解―聽力技能講解―聽力練習―題目反饋―口語訓練―知識點回顧總結”為基本思路進行教學。由于對分班在課下有內化學習過程,教師在傳統班同樣布置了課下聽力和口語任務。兩個班級所學教材內容一致,都按照每4個課時完成一個單元的進度學習。學期結束后,兩個班級學生同時進行聽力水平測試。
2.2“對分課堂”聽力教學流程
聽力學習具有特殊性。首先,“聽”是一種被動的行為,學生被動地接受聽力材料,容易缺乏積極性,不能很好地融入課堂學習。其次,聽力教學必須包含聽力方法的講解,而不僅僅是放錄音、對答案。如果教師沒有恰當的切入點對學生進行啟發,就容易使課堂沉悶枯燥,學生喪失興趣。基于此,視聽說對分課堂教學流程安排如下:第一步,教師統一對單元重點難點進行講解。第二步,要求學生對所講重點難點進行聽力練習,提出疑問,教師進行統一解答。第三步,教師將課堂內沒有完成的聽力習題有選擇地布置為作業,要求學生課下完成,并鼓勵學生在做練習的過程中就好的語言形式進行摘錄。第四步,在第二次課堂上,教師組織學生就課下聽力作業進行討論,給出正確答案。第五步,教師就學生作業和討論情況做總體評價和反饋,對普遍反映的難點進行二次講解。
教學流程的重點在于,教師對講解和學生討論中間隔著一周的課下內化,課下內化的目的在于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內化吸收聽力材料。一方面,學生在課下聽練過程中可以仔細揣摩運用聽力技能,如捕捉細節、聯想猜測、義群理解等,這對提高學生的聽力水平有重要意義。另一方面,教師要求學生在聽材料的過程中提取地道的語言表達和句子,這既要求學生對材料進行精聽,又促進學生學習聽到的句子,促成其內化為自身語言。課上討論的內容圍繞課下練習分為兩個方面:一是討論題目本身,就題論題,有助于教師發現普遍難點;二是討論聽力內容和文化。聽說一體,學用一體,鼓勵學生在討論中運用聽力材料所學習的表達形式,鼓勵學生就聽力內容和所涉及的文化進行思考,提出自己的觀點,使學生在討論中鞏固所學知識,鍛煉辯證性思維。
3.結果與討論
經過為期16周的教學,對分班和傳統班統一進行聽力測試。試卷包括短對話、長對話、短文聽力三種形式。考查包括5道主旨題、6道細節題、6道推理題,每題一分,共17分;1道內容概述題,3分。從對分班和傳統班的成績來看,兩個班級在主旨題上成績幾乎沒有明顯差別,但在細節題和推理題上差別明顯,平均分分別為9.78分和6.14分。在內容概述題上,對分班學生答題情況明顯優于傳統班級,平均分為2.4分,而傳統班級內容概述題平均分僅為1.3分。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有以下幾點:(1)教師在兩個班級的授課量方面幾乎沒有差別。教師都對聽力材料、聽力技能和技巧進行了詳細講解。主旨題相對比較簡單,答案一般出現在對話或短文的開篇或結尾處,信息提取起來比較容易。(2)細節題和推理題涉及的聽力技能比較多,題目考查的知識點和各種技能也比較多。對分學生的課下精聽能更好地理解教師所講的聽力技巧,并在實踐中反復操練揣摩,在知識內化上更精細,記憶更深刻,效果更好。(3)內容概述題考查的不僅僅是聽的能力,還需要學生根據聽的內容進行輸出,即語言表達能力。對分班學生的概述內容普遍比較完整,時態恰當,連詞運用合理。究其原因,圍繞聽力材料和相關文化展開的課堂討論是重要因素。對聽力材料及其相關文化的討論,鍛煉了學生的辯證性思維,其表達更有邏輯性。
“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強調“師生對分”、“隔堂討論”,賦予學生更多的自,將教師從課堂中解放出來。聽力教師擺脫了以往放音頻,對答案,講單詞句子的授課困境,而是針對學生的需要出發,對癥下藥,極大地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另外,“隔堂討論”使學生有時間進行知識內化吸收,尤其對聽力課而言,學生在課下完成任務的過程是反復對聽力材料精心揣摩的過程,有助于學生對聽力材料的理解,也有助于學生體會各種聽力技巧的運用,提高他們的聽力能力。因此,“對分課堂”教學模式是一種適合大學英語聽力課堂的新思路,對于切實提高學生的聽說能力有很大幫助。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對分課堂”是由復旦大學心理學系張學新教授基于對大學課堂教學現狀的思考和實踐,于2013年提出、2014年春季學期開始實施的課堂改革教學方法,目前正不斷在高等教育、中高等職業教育、中小學教育中得到廣泛嘗試和認可。
“對分課堂”的關鍵創新是“隔堂討論”。該教學方法將傳統講授式課堂與討論式課堂各自的優勢進行整合,把一部分課堂時間分給教師主導講授基本知識,另一部分課堂時間分給學生以討論的形式進行交互式學習。在實施“對分課堂”中最關鍵的一點是教師對知識點的講授和學生交互式學習的討論需要在時間上分隔開來,即“隔堂討論”,學生在本次課上所討論的內容是教師在上一堂課上根據講授內容而提出的任務。
實施“對分課堂”值得注意的是課堂時間安排的靈活性。“對分課堂”對一次課中教師講授和學生討論的比例沒有進行硬性的規定。教師可以根據課程的性質、任務的難度和學生的狀態靈活安排講授和討論的時間,可以五五開,也可以八二開,甚至九一開。“對分課堂”強調給學生充分的時間進行“內化”。教育家杜威認為實現有效學習必須“將思考作為學習的中心”。所謂思考,就是識別我們所嘗試的事情和從這種嘗試引發的結果之間的關系。學生在自主學習的時間段能對課堂講授內容進行個性化的內化吸收的過程也是思考的過程。學生通過內化對課程相關內容進行自主學習,學習任務明確,學習內容清晰。思考的成果會在后續的交互式討論中得到體現,并作為對學生學業過程性評價的一部分,使自主學習和課堂學習得到有效的統一。
2 “對分課堂”在《飯店收益管理》的教學實踐
我國的飯店業發展經歷了經濟持續高速增長時期與暫時調整時期,飯店市場日趨成熟,競爭日益激烈。而收益管理是當今飯店業矚目的管理策略與工具,國內外實施收益管理的飯店都取得了顯著成效。《飯店收益管理》是我院酒店管理專業的一門重要的專業課,通過課程的學習,酒店管理專業的學生能夠具有飯店收益管理的理念,熟悉飯店收益管理的基本理論知識,掌握飯店收益管理的實戰方法和技巧。
對于高職院校的學生而言,本課程理論性較強,邏輯思維要求高,學生易感到枯燥、乏味。我們對2014級酒店管理專業的一個教學行政班嘗試使用“對分課堂”教學方法。該班有學生44人。《飯店收益管理》共有36學時,每星期2學時,每次課連續80分鐘。
2.1 《飯店收益管理》的課堂教學實施步驟
該課程在授課過程中有9周的授課安排了“對分課堂”。根據對分課堂的理念和操作要求,每次課的前部分時間由學生4人為一組的分組討論上次課所布置的任務,每次“對分課堂”的小組成員都是不固定的,由學生當時的座位情況決定,共分成11組。后部分時間由教師講授后續新知識的框架、基本概念和重點難點,并布置新的任務,作為下次課討論的題材。
學生可以在討論時間交流自己在解決任務的過程、方法以及在解決問題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彼此分享學習體會,發表自己對相關問題的觀點和建議,并解答疑難。教師在大局上把握學生的討論節奏,調節學生的討論氛圍。討論階段由4個環節組成,即小組討論、教師抽查、自由提問、教師總結。每次都按照該次序組織討論。小組討論的時間根據具體情況確定為5到20分鐘不等。
每一個專題結束后,要求每個學生完成讀書筆記。鑒于高職學生的學情,讀書筆記以“亮考幫”的形式完成。“亮閃閃”是指在本專題的學習過程中自己感受最深、收獲最大、最欣賞的內容,至少1個,更多不限;“考考你”是指自己已經弄懂了,但是別人可能還不懂得,可以拿來考其他同學的地方,至少2個,更多不限;“幫幫我”是指自己還不懂的,需要在討論時請其他同學給予幫助的問題,至少2個,更多不限。“亮考幫”的內容也會作為課堂討論的題材,通過上述的討論過程解決學生存在的問題。
具體地,以“實用的預測方法”為例,第一次課介紹飯店收益管理中實用的預測方法,如定量預測法、定性預測法、根據預訂進度預測等。在講授過程中,教師不會對每種預測方法都給以面面俱到的全盤講授,而是重點分析、講解預測方法應用中的難點,給學生留有獨立思考和提升的空間。然后給學生一個預測的案例,請學生思考是否同意該收益經理所做的預測?為什么?以該案例為載體,學生在課后自主安排學習,對課堂上提到的預測方法進行內化吸收,并對案例做出自己的分析和判斷。第二次課前面部分時間先按照上述程序組織討論,互相解惑答疑,共同成長。通過討論,學生不僅學會了飯店收益應該怎樣做預測,而且學習主動性和合作學習能力得以激發和提高。
2.2 “對分課堂”中對學生的評價
在“對分課堂”教學方法中,我們對學生《飯店收益管理》課程業績的評價采用過程性評價為主的彈性評價機制,強調對學生平時學習狀態的評價。教師可以通過學生個人作業的質量、“亮考幫”的完成情況、課堂討論的參與度,對學生的課程成績做出全面、客觀的評價。具體來說,在學校對學生課程考核的規定前提下,《飯店收益管理》課程業績的評價由平時評價和期末評價兩方面構成,各占50%。在平時評價中,學生的到課率占比10%,課堂討論參與程度占比20%,個人作業和“亮考幫”各占30%,階段測驗占比10%。期末評價以閉卷考試為主,考試內容為課堂上教師重點講授的,并且學生在自主學習階段內化吸收和課堂討論階段掌握的知識點和基本內容。
3 “對分課堂”教學效果的調查及反思
3.1 教學效果的調查與分析
為了了解《飯店收益管理》實施“對分課堂”的教學效果,在一學期的課程教學結束后,我們對該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問卷有8個題項,涉及三個維度的效果反饋:課堂學習意愿、課后自主學習和“對分課堂”本身。發出問卷44份,回收44份,問卷回收率為100%。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09.071
生理學作為生物科學的一個分支,是一門連接基礎醫學與臨床各?W科的橋梁課程。相對于其他醫學類基礎課程,生理學的理論性更強,內容也更抽象,在學生中通常流行這樣一句話“天不怕,地不怕,就怕生理和生化”。傳統的“教師教-學生聽-課后學”的教學模式,由于師生間交互少,學生學習主動性低,難以達到教學目標。當前,隨著高校教育改革的日益深化,尤其是網絡新媒體更加深刻地影響學生的日常生活和學習教育,傳統教學模式已無法完全滿足當代生理學教學的需要。
為此,國內外教育界對高校教學模式也進行了諸多探討,但由于師資力量有限,目前大多數二本醫學院校五年制醫學本科的生理課仍以大班授課為主。雖然CBL(Case-Based Learning)、PBL(Problem-Based Learning)、TBL(Test-Based Learning)等討論式教學模式在調動學生積極性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遠沒有顯示出其應有的效果。其主要問題表現在:(1)學生層次參差不齊,無論上述哪一種教學模式,無法照顧到各個層次學生的需求。(2)教學內容按章節學習,從而使學生缺乏整體把握意識,知識結構松散,難以將所學知識串聯起來。(3)采用討論式教學模式需要學生主動配合,根據病例、案例去查閱大量的文獻,占用學生較多課余時間,學生負擔較重。(4)學生缺乏相關臨床學科的知識背景,大部分案例、病例無法完全運用于教學,導致教學效果不理想。(5)不適合中國學生的現實情況:中國高校的學生大部分從小學始,就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學習,要適應全新的教學法尚需時日。
基于上述的問題,我們引入了“對分課堂”的教學模式。
1對分課堂概述
1.1“對分課堂”簡介
“對分課堂”由復旦大學心理系張學新教授首次提出,其核心理念是把課堂時間的一半分配給教師進行講授,另一半分配給學生以討論的形式進行交互式學習。其中,講授時間和討論時間也并不都是各占50%,可以根據課程的性質、學生的水平及其他因素進行靈活調整。
1.2“對分課堂”實施流程
“對分課堂”具體到教學活動上,由三個基本環節組成,即講授(Presentation)、內化吸收(Assimilation)和討論(Discussion)組成,也簡稱為PAD課堂。
(1)講授(Presentation):對分講授的主要原則是精講和留白,簡稱精講留白。在授課時間減半而教學目標不變的前提下,教師將重點內容講透;剩余的內容只做引導性的、框架式的講授,課后預留一定的作業,幫助學生有針對性的查閱資料。
(2)內化吸收(Assimilation):即在教師講授知識點后,學生在課后根據對知識點的理解和教師預留的作業,通過閱讀教材或借助于新媒體手段獲得的資料,再內化吸收為個人的知識儲備。內化吸收的成果要求學生用思維導圖的方式呈現;除此之外,還要寫出“亮考幫”。亮指的是,將學習過程中自己感受最深、受益最大的內容稱之為“亮閃閃”;自己懂但覺得別人可能存在疑惑的內容,可在班級討論時挑戰別人,稱之為“考考你”;而自己不懂可在班級討論時用來向同學請教的內容,稱之為“幫幫我”。內化吸收也是學生主動思考、主動學習的過程,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學習能力和知識結構,完成作業并借助新媒體提交給教師進行評閱。
(3)討論(Discussion):學生帶著課后的學習成果,在課堂上與同學、老師進行有準備的討論。課堂討論以小組為單位,4人/組,學生可圍繞作業尤其是“亮考幫”展開,讓每人都有表達的機會;隨后教師抽查,每次提問3-5個小組,每組派一位發言人分享剛才討論的精華或尚未解決的問題;老師針對學生尚未解決的為題給予提示、引導和解答;最后教師將學生遺漏的、需要進一步深化提升的內容再梳理一遍。在討論過程中,學生是主體,教師只進行必要的指導。學生在討論中表達自己的見解,從而促進學生對知識的認知與理解;同時借鑒其他學生的學習方法,促進生生互動。討論過程中教師要給予一定的指導,及時糾正學生的錯誤,并對討論結果給予評價,以提高學生參與討論的積極性。
“對分課堂”的創新之處在于把講授和討論時間錯開,強調先教后學,既保留了傳統課堂的“教”,又兼顧了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動”,提高了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
1.3“對分課堂”的考核方式
“對分課堂”強調過程性評價,把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及作業質量的高低作為考核學生學習效果的一部分。
(1)學生將作業通過網絡平臺交由老師在下次上課前進行批閱。每次作業滿分是5分:作業內容有新意給5分;作業認真給4分;能交作業給3分。每次成績匯總后作為期末評價的一部分。
(2)只要討論時,敢于起來表達自己的觀點均給滿分――-5分。
(3)最后,學期末的考試成績可占總成績的45%-60%。
此種考核方式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興趣和動機,激勵學生學習,幫助學生有效調控自己的學習過程,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2“對分課堂”在生理學教學中實施的優勢
2.1“對分課堂”可彌補現有教學模式的不足
“對分課堂”的教學理念汲取了多種教學模式的優點:既保留了傳統教學模式的“教”,強調先教后學,教師講授知識在前,學生內化吸收在后;也兼顧了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動”,通過“生-生”之間、“師-生”之間的討論,避免了傳統教學模式的“滿堂灌”,促進了“生-生”之間、“師-生”之間在思維、情感和行為上的互動,激發了學生學習生理學的積極性,活躍了課堂氣氛,提高了課堂授課效果。
2.2“對分課堂”可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在傳統的授課模式下,教師講授力求完整詳盡,學生接受的是“填鴨式”教育。在對分課堂上,教師只將重點內容講透,剩余的內容只做引導性的、框架式的講授,給學生留有進一步主動學習的空間;課后,為了提交作業及下一堂課的討論,學生在課下根據教師的講授,厘清基本框架,掌握重點,理解難點,查找相關資料,完成作業;同時受周遭同學的壓力之下,其課下學習也??更認真、主動。另外,生理學知識注重理解、分析和推理,學生從基本知識和概念入手,在學習的過程中會逐漸體會到知識之間的推理所帶來的樂趣,增強學習生理學的信心。
2.3“對分課堂”適用于大班授課
“對分課堂”采用教師講授+學生的內化吸收+課堂討論的模式,對三個過程時間的分配,教師可根據課程特點、章節特點靈活安排;課堂討論的分組可根據班級及上課的人數來進行,“生-生”之間討論時,教師不需要參與,故“對分課堂”對授課人數沒有限制,大班、小班授課均適用。
2.4“對分課堂”可提升考核評估的準確度
傳統授課模式下的生理學對學生的考核方式是以終結性評價為主來體現的,即期末考試。這種評價方式只注重學生的期末考試結果而忽視了學生的學習過程,無法有效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批判性思維。而“對分課堂”改變了傳統標準的考核方式,在評價過程中引入過程性評價。通過課后作業、課堂討論等環節的考核,教師對學生的學習質量有更加客觀、穩定和公正的評判。
將學生平時的課堂表現、參與討論的頻次等納入考核指標,建構多元評價標準,既可以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實時監控,又可以讓學生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有所側重的學習,避免為應付考試而學習,從而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結合生理學教學的實際情況,學生考核成績具體實施辦法,包括(1)作業:根據人體的系統,作業分8次,每次5分,共計40分;(2)課堂表現:本著鼓勵的原則,只要課堂積極參與討論的,均給5分;(3)期末閉卷考試成績:將課堂講授的重點內容及內化吸收的基本知識用閉卷的方式進行考核,共計40分;(4)實驗報告:15分。
3對分課堂在生理學教學中實施過程中可能存在的問題與建議
“對分課堂”在實施過程中,也存在一些不可控、過難的問題:
(1)如何把控學生課后作業的“零抄襲”現象?對于二本院校的學生,水平參差不齊,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普遍不如重點院校。要激發學生的學習潛力、培養高素質的醫學畢業生,“對分課堂”的作業給學生提供了一個相對寬松的環境,有利于增強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避免相互抄襲。
(2)如何處理在課堂討論環節學生提出的疑難問題?面對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要甄別、選擇出共性的問題并給予當堂解答,這是保障課堂效率和教學質量的關鍵;對于問題的代表性不強的問題,可在課后單獨給予講解;還有一些問題是需要教師查閱資料才能得知的答案,教師可與學生一道共同探討。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46-0107-03
一、前言
信息化時代,知識無處不在,高校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也越來越廣泛。在這樣的背景下,高校中以教師講課為主的傳統的講授式課堂面臨著越來越嚴峻的挑戰:一方面是教師教學理念陳舊,缺乏大膽創新;另一方面教學過程中師生之間的互動狀況較差,學生學習目標不明確,缺乏學習的動機。這兩方面的因素使得目前的高校課堂學習效率急劇下降,“手機控”、“低頭族”、“60分萬歲”已經成為了傳統講授式課堂中學生的普遍狀態,這就使得我國的高等教育質量整體下滑。
鑒于此,本文結合復旦大學心理系張學新教授提出的“對分課堂”理念,在《路基工程》課堂教學過程中進行了實踐,通過實踐感受了“對分課堂”實現“教學相長”的過程,總結了實踐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應對措施,調查了學生對“對分課堂”的實踐效果的反饋。
二、目前課堂教學方法存在的問題
1.課堂教學方法單一――滿堂灌。目前,多媒體教學作為一種先進有效的教學手段,已經成為《路基工程》課堂教學的主要手段。但是,多媒體教學仍然以教師課堂教授為主,學生被動接收教師所灌輸的內容。
2.課堂氣氛沉悶、學生注意力下降。在互聯網+時代,高校學生獲取知識的渠道和方式都呈現多元化趨勢。在多樣性、趣味性、及時性方面,教師傳授的知識無法同網絡相比,因此讓學生長時間保持對教師的注意力比較困難。如若不采取措施加強師生互動,則課堂氣氛非常沉悶。
3.學生失去了思考能力。愛因斯坦曾說過:“教育不是要記住各種事實,而是要訓練大腦如何思考。”然而在傳統講授式課堂模式下,學生被動跟隨教師的思路,不能主動參與知識構建,思維能力和探索精神的培養無法落到實處,長期的講授式課堂使得大部分學生失去了思考能力,這在“對分課堂”實踐之初體現得尤為明顯。
三、“對分課堂”基本理念
上世紀90年代創立同輩互助教學的馬祖爾把學習分為“知識傳遞”和“吸收內化”兩個步驟,并指出傳統教學只重視“知識傳遞”但忽略了“吸收內化”。內化作為一個心理認知過程,具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特點:不同學生的內化速度和內化方式不同,學生要以自己的節奏去完成內化過程。
針對傳統教學方式存在的缺陷,并結合馬祖爾的學習理論,復旦大學張學新教授提出了一個新的課堂教學模式,稱為“對分課堂”。對分課堂的核心理念是把一半課堂時間分配給教師進行講授,另一半分配給學生以討論的形式進行交互式學習,且討論是在學生聽教師講解后隔堂進行。在講授課堂上,教師著重講授內容的基本框架、重點、難點;課后,學生完成對教學內容的內化吸收;再回到課堂分組討論,進行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交流。
四、“對分”在“路基工程”課堂教學中的實踐
在了解了“對分課堂”的基本理論及操作步驟的基礎上,在《路基工程》課程中選擇了路基受力特性、路基穩定性分析等章節內容進行“對分課堂”的實踐。
1.“對分”――教學相長的有效手段。對分課堂實施過程中,老師首先在課堂講授重點、難點,然后給學生留綜合作業,并要求做作業過程中每人至少提出3個問題,下次討論時每組同學先對本組每位同學提出的問題進行討論,小組同學不能解答的問題,再進行組間討論,最后提煉出共同的問題由教師集中解答。
(1)對分課堂可以使老師充分了解學生的學習難點。通過對分課堂的實施,使老師充分了解了學生學習過程中的難點。比如在講授了路基受力部分內容后,給學生留了兩個綜合題目:基床厚度是如何確定的?論述動強度控制法與彈性變形控制法確定基床表層厚度的過程。對于這兩道題目,均要求說明附加應力的確定過程、變形量的計算方法等。
通過做作業以及隔堂討論后,同學們提出的問題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動應力是如何從軌道結構傳遞到路基面的?傳遞到路基面上的荷載分布情況如何?路基面上的動應力幅值如何計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