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8-29 08:40:07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臨床醫學研究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自從國家1977年恢復高考之后,我國的教育事業掀開了新的一頁,研究生教育也隨之蓬勃發展。經過多年的努力,醫學研究生教育為國家的醫藥科研和臨床工作輸送了大量的既有臨床工作能力又有高水平科研素質的臨床醫生,為我國醫學事業的發展培養了許多優秀人才。恢復高考后,最初的臨床醫學研究生教育主要是科研和臨床結合,招生對象也大多針對有過數年臨床經驗的醫生,不招收應屆畢業生,目的是對已經有一定臨床經驗的醫生進行科研素養教育,培養出既能從事臨床工作,又能從實踐中發現問題,或將自己的理論研究用于臨床的高素質醫務工作者。1998年,為適應社會對高層次臨床醫師的需要,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正式頒布《關于調整醫學學位類型和設置醫學專業學位的幾點意見》,同時出臺了《臨床醫學專業學位試行辦法》,改變了過去臨床醫學研究生培養的單一學位制,完善了我國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制度。其目的是逐步完善醫學學位制度,加快培養臨床醫學高層次人才,提高臨床醫療隊伍的科研素質和臨床醫療水平。2009年,本科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制度實施,專業學位研究生制度得到更快的發展。自從科學型和專業型臨床醫學研究生培養制度設立和試行以來,為我國醫療衛生事業培養了大量高層次應用型醫學人才,但由于各院校、各專業、導師對于兩類醫學研究生的要求不同,國家也沒有統一的培養要求和畢業標準,在培養過程中存在一些問題,影響了我國臨床醫學研究生的培養質量。臨床醫學專業學位教育以學術為依托,是學術性的職業教育,主要目標是提高研究生的臨床醫學實際工作能力,學生在學習少量課程后大部分時間在臨床實習轉科,同時根據各院校或導師的要求,從事部分科研工作。而科學型學生任務較重,一般都需要承擔導師的課題任務,同時也要參加臨床實習。前者學習任務輕,學校要求所學的學分少,后者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和時間。對于專業型的研究生,多數學校沒有嚴謹的臨床技能考核標準、臨床工作中忙于應付大量的日常瑣碎工作,真正的臨床技能培訓欠缺,最后導致臨床技能提高不大,科研能力更無從談起。少數導師不重視臨床技能培訓,要求專業型的研究生必須進入實驗室從事科研工作,造成培養目的不明確,專業型和科學型不分,達不到國家設立兩種學位的初衷。少數專業型的學生因為畢業論文的要求也相應偏低,對于科研課題被動應付,未能真正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最后的結果是專業學位的培養和住院醫差不多,有研究生之名,無研究生之實。對于科學型研究生,由于社會資源的分配并不一致,今后從事科研為主的職業和臨床醫生之間的收入存在一定差別,絕大多數招收為科學型的研究生,今后的人生計劃還是以做臨床醫生為主。很多進入臨床醫學攻讀學位的研究生,因為專業型學位有指標數量限制,是被動地被招收為科學型研究生,其目的是“曲線”進入臨床,而不是真正地喜歡基礎研究,拿到研究生學位就業時,即轉入臨床崗位,因此在校學習期間,用于科研實驗和臨床工作的時間有所偏倚,多數研究生希望更多地在臨床工作中接受鍛煉。這樣就造成臨床醫學研究生用于實驗的時間偏少,科研素質得不到應有的提高。為了使科學型的臨床醫學研究生能踏實地進行科研工作,國家也出臺了科學型研究生不能以該學歷報考執業醫師的規定,然而這一規定并不能限制具有本科臨床醫學學位的研究生報考,反而會使科學型研究生更加不重視研究生期間的教育,從而將研究生學習作為跳板,而不是踏踏實實地專心于科學研究。
(二)數量和質量的矛盾
研究生的培養要建立一套有針對性的考核制度,加強培養過程中的科研管理,這就需要一些科學嚴謹的考核制度和考核指標。考核指標可有很多項目,例如文獻閱讀和綜述、外文水平、科研能力和工作量等方面。科研能力和工作量是考核研究生的主要內容,它表現形式有畢業論文和。由于畢業論文的彈性很大,所以目前各院校往往制定一些政策,要求學生必須發表1~2篇論文,甚或必須發表在SCI收錄的期刊,才能畢業并拿到畢業證書。是經過期刊編輯部、審稿專家審閱,同時要面對廣大讀者和科研工作者的評判,故而這一指標較畢業論文更為客觀。這一考核指標無疑對導師和研究生造成了很大的壓力,提高了導師和學生對科研的重視程度。醫學院校中,尤其是臨床科室的導師忙于臨床工作,能直接參與實驗的時間有限,研究生是實驗研究的主力軍,對研究生畢業設立這樣的硬指標,無疑會提高導師的科研成績和產出量。同時,科研實力是高校之間的評比和競爭的重要一項。很多院校也樂此不疲,出臺相應的政策和制度,通過對研究生畢業發表的論文增加砝碼,來增加學校總體的科研產量,進而提高學校的軟實力。科研活動有其嚴謹性和科學性,不能搞急功近利和浮夸。尤其是醫學科學研究,臨床觀察和隨訪需要有一定的周期,基礎研究也需要一定的時間去進行選題、實施。如果不能科學地制定研究生質量的評判指標,單純地以作為畢業的條件,反而會出現不利影響。研究生為了畢業,把精力放在寫論文上,而不能專注于具有實際意義的科研活動上。臨床醫學研究生由于需要臨床實習,實驗時間多在一年左右,時間較短,難以完成高水平的課題。要么采取短平快的辦法,尋找一些較小的、先進性不足的課題;要么只能拼湊一些數據,難以形成深入、重要的醫學成果,寫出的論文質量也不高,只好找一些質量低劣的期刊來發表文章濫竽充數,實際上造成國家財力和人力的浪費。
(三)研究生擴招和質量的矛盾
最初大學生的擴招,有很大成分是為了緩解高中畢業生的就業壓力,將高等教育作為“就業蓄水池”;研究生擴招,也有將研究生教育作為大學本科生“就業蓄水池”的考量。碩士研究生的報考人數從1999年的31.9萬人上升到2010年的140萬,錄取人數從1999年的6.5萬人擴充到2010年的46.5萬人,十二年期間翻了七倍多。研究生人數的增加一方面促進了整個國家科研水平的提高,為國家的發展儲備了大量的人才;另一方面,研究生人數的增加也對研究生教育制度與管理以及教學等方面提出了巨大的挑戰。我國的經濟在改革開放后快速發展,每年為社會創造了大量的就業崗位,但面對如此龐大的畢業生群體仍顯不足,大學畢業生人數增加,報考研究生的考生數量隨之增加,很多畢業生攻讀碩士學位甚至博士學位不是因為他們喜愛科學研究,而是希望通過研究生學習增加自己的就業機會,這就導致了一部分學生學習不認真、不刻苦,在很大程度上浪費了國家教育資源。有高素質的生源,才能有好的研究成果。由于研究生規模不斷擴大,一些高校為了完成招生任務而降低錄取分數線,招收一些基礎薄弱、學科知識不扎實的學生,也難以培養出高質量的科研人才。
二、提升臨床醫學研究生教育質量的對策
(一)加強研究生導師隊伍建設
高質量研究生的培養需要有高水平、高素質的研究生導師隊伍,臨床醫學研究生導師隊伍建設,是提升醫學研究生學術水平和育人水平的重要因素。現階段,由于研究生的擴招和授予學位的細化,導師隊伍也不斷擴大,但是,導師隊伍的擴大不能以質量下降為代價。我們的研究生導師遴選制度仍在不斷完善,各種規章制度也不斷健全。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問題,比如具有正高級職稱的導師比例偏低、具有博士學位的導師比例偏低、導師隊伍年齡仍然偏大、學科建設中近親繁殖現象嚴重等。另外,臨床研究生導師多集中于大型三甲醫院等高一級的醫院或高校的附屬醫院,現階段醫療制度的缺陷又使這些醫院患者愈來愈多,使作為醫生的導師疲于應付臨床工作,對研究生的指導和教育所分配的時間明顯減少。因此,有必要通過制定更嚴格的導師隊伍建設機制,提高導師遴選門檻,廢除導師終身制,擴大導師隊伍、提高導師自身的素養,進而建設高水平的導師隊伍。
(二)增加科研投入,完善教育設施
伴隨著學校合并、研究生的擴招,研究生教育投入相對不足。一些學校和專業實驗設施不全,經費不足。由于醫學研究自身的特點,決定了其課題資金投入多,一個試劑盒就可能需要數千元至上萬元,而產出少甚至無產出。個別導師申請課題不積極,手中無課題無經費無實驗場地,研究生做實驗像游擊戰,到處找實驗室,甚至自籌實驗經費。其次,國家將醫療服務定位于醫療消費,將醫院推向市場,由市場經濟推動醫療服務的發展,勢必造成醫院追求利潤最大化,同時節制成本和支出。醫院管理部門對于支出多產出少的科研活動,自然會持消極態度。對于科研設備的購買、日常維護常常吝于投入,使院內實驗室的科研環境惡化,甚至難于維持正常的實驗。
2培養方式與實踐
2.1突出臨床能力,強化“三基三嚴”訓練
美國國家醫學考試委員會認為,臨床能力包括如下9方面:①病史采集;②體格檢查;③應用診斷性輔助檢查;④臨床診斷;⑤醫療決策;⑥執行醫療決策;⑦繼續治療護理;⑧正確處理醫患關系;⑨職業態度。臨床醫學專業學位本質是職業型學位,臨床能力訓練是臨床醫學專業學位培養的核心。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三基三嚴”培訓是改善醫務人員基本素養,加強基本技能,提高醫療服務質量的重要保障,是臨床綜合能力培養的基礎。“三基”即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三嚴”即嚴格要求、嚴肅作風、嚴謹態度。把“三基三嚴”貫穿到培訓始終,建立研究生“三基三嚴”培訓檔案,可以幫助研究生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掌握系統的專業知識,熟悉各種技能操作。
2.2制定全面、規范的考核制度
臨床專業型研究生考核制度是培養過程中重要環節,也是研究生質量的保證。目前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單位采取多種考核方法,如自我總結,理論考試,帶教教師、導師組評論,專家考評意見等。評分有百分制法,主觀判斷法(優、良、中、差)等。主要采取如下考核內容:①研究生階段理論考試。成績以百分制,大于或等于70分為合格,若1門低于70分,可申請下一年補考,若2門不及格延緩畢業或退學處理。②臨床能力評價。每個輪轉科室結束后,科研處統一時間,統一地點舉行考試,內容包括:理論基礎(筆試)、臨床操作、輔助檢查、病例書寫及分析。考試小組專家成員一般3-5人,提供一份本學科常見病例的現成病史資料,或準備一位常見病病人(研究生未參加治療),由研究生詢問病史、體格檢查、分析資料、作出診斷、鑒別診斷、提出處理意見。在此過程中,考試小組提問,研究生答辯。考試小組提問應注意了解研究生對本學科常見病、多發病的有關基礎知識和臨床診療知識的掌握程度,注意考察其臨床分析及思維能力,以及對學科發展動向和新知識、新方法的掌握與應用情況。診斷治療技術操作考試,內科系統主要考輔助診斷方法或有關特殊檢查,如心電圖檢查、骨穿、胸穿、腰穿、骨髓涂片、X線讀片等。外科系統各專業,主要考手術操作,無菌操作規范。醫療技術學科及專業(如影像、核醫學)則以考有關儀器的使用、操作和診斷為主。③階段考核。研究生應認真填寫《臨床碩士研究生培養手冊》及《臨床能力訓練手冊》,如實作好平時收治病人記錄,如門、急診就診病人數、病房分管床位數、所進行的診療操作、手術類型、術后并發癥、病例討論及參加學術活動次數等。輪轉結束時認真填寫統一制訂的輪轉小結表,對照培養方案的要求進行自我小結,業績記錄,然后由病房負責帶教的主治醫師審核研究生的自我小結,根據研究生在該科室的學習、工作情況,寫出評語,并由科室考核小組,進行臨床考核、評分。④畢業論文答辯。第六學期,培養科室及科研處組織學生統一答辯。
2.3培養臨床思維與創新型思維能力
臨床思維是培養高素質醫學人才的關鍵。在臨床上認真對學生進行臨床思維的訓練和培養,達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及獨立工作的能力。醫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科學,臨床思維是在臨床實踐中通過不斷積累得來的,因此,在臨床訓練中,如詢問病史、體格檢查、基本操作、病例分析等,讓學生處于主體地位,主動分析解決問題,具備較強的分析、綜合、判斷、鑒別等臨床思維能力,這是今后在臨床工作中正確診療的根本保證。哈佛大學校長普西曾說過:一流人才與三流人才之間的分水嶺在于是否具有創新能力。創新型思維是創新能力的關鍵,具有創新能力的人必需具有創新思維。創新型思維需在廣泛積累知識的基礎上結合臨床實踐逐漸養成的。由于研究生整天忙碌臨床瑣碎的工作,憑借個人經驗,機械地接受上級醫生意見,依葫蘆畫瓢,不善于獨立思考,缺乏臨床思維,更談不上創新思維,這樣使得其思維變的狹隘、固化,難以達到高層次人才要求。在培養過程中不僅要加強理論知識學習,加強“三基三嚴”訓練,更應引導學生從被動中接受變為主動求索的學習方式,在掌握相關疾病診治的同時加強臨床思維鍛煉。
2.4增加人文素質和醫德醫風教育
醫學教育,德育為先。要將德育和職業素質培養列為醫學教育人才培養的重要內容。當前,患者對自身權利意識逐漸增強,對醫生的期望和要求也越來越高。醫生的服務對象是人,直接面對患者及家屬,在利益與道德選擇上難免不會受到環境影響,稍有不慎便容易引發醫患糾紛。因此,醫學生不但要注重醫技水平的提高,同時要加強人文素養及醫德醫風培養。除在本科階段接觸醫學倫理學、思想品德教育外,在研究生階段很少把人文學科納入培訓計劃內,形成一種重知識、技能,而偏廢人文素質教育。吳孟超曾說過:“醫德比醫術更重要,醫生最重要的是學會做人”,做人先立德,只有德才兼備的醫生才能盡心盡責為病人服務,才會不斷提高自己的醫技水平。在研究生培養過程中,應加設倫理學、醫療法規、心理學等人文學科,把專業型研究生培養成臨床過硬,溝通能力強,具有高尚醫德、較強人格魅力的合格醫生。啟發學生設身處地替病人著想,急病人所急,痛病人所痛,一切為病人。只有全心全意為病人服務,才能贏得病人的信賴,獲得第一手臨床資料,做出符合病人實際情況的診斷,制訂出合理的治療方案。
3加強導師隊伍建設
導師在研究生培養過程中占有十分重要角色,是培養高質量專業型研究生的關鍵。一支優秀的德才兼備的研究生導師隊伍才能培養出優秀的研究生。在研究生培養諸多因素中,導師是最基本的,最具有能動作用的因素,始終起著引路、督促、指導作用。導師的人生態度、學術作風以及思維方式,時刻影響著學生的成長。在研究生導師隊伍建設中考慮如下幾點:①研究生導師遴選與考核。研究生導師不僅要具有較高學術水平、較強科研能力,還要具備較高的道德境界,對自己品行嚴格要求,恪守學術道德和教育規范。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培養出高層次、高水平的研究生。一但成為研究生導師并不是一勞永逸,還應加強考核,如:科研項目、學術水平、論文質量、研究生實踐與培養情況,對于責任心不強,自身素質差的導師,相關部門應給予停招或取消資格等處理。②培養研究生導師后備力量。把優秀青年教師吸納入研究生導師后備隊伍中,加強對他們的培養,提供更多的深造機會,從而形成較強研究生導師人才梯隊,為培養高素質專業型研究生奠定良好的基礎。
4加強培養過程中的日常管理
4.1關心研究生身心健康
如今就業壓力大,學習科研任務重,研究生內心脆弱,人生目標不明確、人際關系不協調等問題仍較突出。研究生導師及科研處工作人員應在研究生入學后全面了解其思想政治、身心健康等狀況,每學期應與研究生直面交流,對其學習生活、思想動態及個人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和實際困難及時給予指導和幫助,生活上應給予關心和照顧,使其順利完成學業。
4.2規范培養過程中的管理
在研究生培養過程中強化院級對培養環節、教學環節的監控及規范化是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的有力保障。醫學專業型研究生除其導師直接管理外,每個輪轉科室應配有教學秘書并與科研處相關人員共同執行培養計劃、監督,使學生順利完成學業保證研究生培養質量。①做好考勤、考核登記管理制度。認真填寫臨床培訓手冊及訓練手冊。研究生入學后根據培養計劃進入各個臨床學習,教學秘書應對研究生認真做好考勤、考核工作,如實登記,并監督研究生。②加強輪轉管理及階段檢查。據研究生培養計劃有12-18個月輪轉時間,須嚴格按照輪轉培養要求進行,加強輪轉期間檢查,發現問題及時處理,順利完成培養計劃。
(一)教學計劃分類管理缺乏保障條件
教學計劃管理是醫學院校教學管理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主要是指教學計劃的實施和管理。教學計劃是整個教學環節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文件,是培養人才的總體設計和實施的藍圖,也是安排教學內容、組織教學活動及有關工作的基本依據。在臨床醫學專業學位教學管理實踐中,雖然針對不同類型學位研究生,教學管理部門制定了不同的培養目標、方案、課程體系等一系列教學計劃。而在實際情況中,由于兩種類型的研究生都是在一個相同的學習和實踐環境中,他們面臨著基本相同的師資條件,培養方案的實施也普遍類似,無論是學校的教學管理部門還是醫院的科教部門,很難真正針對不同的學位類型做到分類培養與管理。
(二)“考教不分”影響教學質量管理效果
教學質量管理是學生經過一定時間的學習后所達到的教育目標的程度。教學管理的核心就是質量管理。抓教學質量管理,就是要通過管理工作的全過程(包括質量控制、質量反饋),動員全員,進行全面質量控制。加強臨床能力的培養與訓練是臨床醫學專業學位培養的重點與核心,如何客觀、有效地對專業學位研究生的臨床技能進行考核與評價是保證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質量的關鍵。目前大多醫學院校都根據自身特點,制定了種類繁多的臨床技能考核體系,但隨著院校招生規模的擴大,院校往往只能將專業學位研究生的臨床技能考核交由培養醫院組織完成,作為質量監控的關鍵手段的臨床技能考核也往往由于“考教不分”而流于形式。
(三)教學資源管理需要合理配套
教學資源管理,其范圍大致包含:一是教學基本設施,如教室、實驗室、實驗設備、圖書館等的維護與管理;二是計算機、網絡資源等現代化傳播技術資源的維護與管理;三是臨床教學基地的管理。臨床醫學專業學位以培養技術精湛的高級臨床醫師為其目標,因此在其培養的整個過程中,必須突出臨床實踐教學環節,實現早臨床,多臨床,反復臨床,培養醫學生關愛病人、尊重生命的職業操守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然而,隨著醫療糾紛的不斷激化,面臨無法較好地安排學生臨床實踐的實際困難。
(四)師生對專業學位研究生的理解存在模糊
對于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應著眼于臨床能力的提高。但是多數導師甚至學生未能意識到臨床醫學專業學位培養模式的特點,這些導師大多身兼醫生和老師的雙重身份,基本上科學型、專業型研究生一起帶,在繁重的臨床任務和科研壓力下,很難真正區分培養,難免存在“重科研,輕臨床”的現象,研究生一起被派到實驗室做實驗以發表高質量的文章。而對于醫學生來說,在讀期間有好的科研成果對其評獎評優、以后就業、晉升都有利,因此他們也希望減少臨床實踐和臨床輪轉,埋頭搞科研,做出與科學學位研究生水平相當的論文。這類學生并不理解專業學位的真正含義,圖一時之利,把專業學位作為獲得學位的一種捷徑。
二、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教學管理模式優化設計
(一)做好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教學分類管理與分層次培養
嚴格分類培養,建立針對臨床能力培養的教學體系。根據崗位勝任力制定更加明確的分類培養方案;設置科學合理的課程體系。一方面利用綜合性大學的優勢,開展跨專業學院選課,加強人文教育,構建合理的知識結構,為將來更加適合復雜的臨床工作打下基礎;另一方面壓縮學生在校理論課上課時間,突出臨床實踐,加強臨床教學;教學形式多樣化,教學內容要強調理論性與應用性課程的有機結合。
(二)注重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過程管理其一,抓臨床輪轉
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嚴格要求在相關科室的輪轉,通過輪轉科室的出科考核,達到一定的目標水平。作為教學管理部門,要建立健全教學檢查制度,通過定期檢查,對不符合培養要求的部門或違反有關制度的研究生,要及時反饋信息,及時糾正不足。其二,抓論文開題。培養方案應明確指定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論文選題應為臨床實用型研究課題。研究課題一定要結合臨床,在臨床中尋找課題,解決臨床中的實際問題,以提高臨床的診療水平與技術手段為出發點。管理部門通過挑選高水平的專家組成考評小組對臨床醫學專業研究生的選題的科學性、應用性、可操作性進行審核。其三,抓臨床技能考核。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的臨床技能考核工作應由學校統一組織、管理,按學科抽調出醫德高尚、醫術高超的臨床專家組成臨床技能考核委員會,具體負責考核的相關事宜。考核可試行一定的重考率和不合格率使臨床技能考核落到實處。其四,善用教學督導,檢查臨床帶教情況。教學管理部門要挑選具有豐富的教學經驗,工作認真負責,有責任感并具有一定的權威性的退休及部分在職的資深教授組成教學督導組。通過教學督導定期檢查,掌握臨床教學的全面情況,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三)加強教師隊伍建設
教師是搞好教學的關鍵因素之一,要搞好臨床教學工作,必須充分調動臨床醫生的積極性。首先,建立教學獎勵制度,引導臨床教師重視教學的投入;其次,健全教師培訓制度,加強對青年臨床教師的培養與提高,挑選一批臨床經驗豐富、樂于教學的高水平臨床醫師加入到臨床醫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導師隊伍中來;再次,逐步規范專業型指導教師和學術型指導教師的隊伍,以便使承擔不同指導任務的教師可以在不同的專業領域內提高各自的指導水平,使不同的導師群體具有更加專業化的水準。
根據我校對于臨床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目標,采用文獻綜述法廣泛閱讀文獻,制定70-80個相關評估項。同時,成立由12名不同專業、不同職稱構成的專家組,其中正高級碩士生導師4名,副高級專家3名,從事臨床專業學位管理工作人員5名。結合文獻綜述得到的評估項,通過理論分析制定專家咨詢問卷,確定所要咨詢的專家,經過對專家反饋意見的整理,對關鍵指標進行逐條討論、修改、刪除。最終確定包含4項I級指標、12項Ⅱ級指標、28項Ⅲ級指標、83項Ⅳ級指標的研究生培養質量評估體系的初級條目池。
(二)用德爾菲法合并李克特量表確定評估體系的評價指標
選擇培養臨床專業學位研究生經驗豐富的博(碩)士生導師38名,組成咨詢專家組,運用德爾菲法將評估調查表以通信的方式發放給咨詢專家,附以評估調查表產生的背景和預期目的,以匿名方式向專家征詢意見,咨詢專家對各級考核指標的內涵及考核方法的重要性賦值和熟悉程度賦值及依據,依照李克特5級分級評分法進行評分,同時允許咨詢專家反饋意見。對于反饋回來的意見歸納整理,去掉分歧較大的評估項,而將有建設性的意見補充到評估調查表中,再次發放給咨詢專家。此過程循環直至意見統一(接近中位數),最終得到不同評估內容及指標。本次研究共進行一輪問卷調查,反饋一次。選擇的38名咨詢專家全部提交有效問卷,專家平均年齡45.08歲,其中最高齡為53歲,最低齡為39歲;平均從事專業年限20.33年,其中最高年限為30年,最低為15年;所選咨詢專家遍及各個臨床專業學位點學科,男女比例為2∶1,75%為正高級職稱,并全部為博士研究生學歷。
(三)統計學處理
數據采用SPSS13.0軟件進行統計處理,計算各指標重要性賦值、熟悉程度、判斷系數、權威系數等及各級指標的協調系數(w);使用層次分析軟件Yaahp0.5.2進行各指標權重的計算。
二、結果
(一)咨詢專家組專家的積極系數及權威系數(Cr)
問卷發放38份,回收38份,均為有效問卷,有3名專家提出19條建議。專家的判斷系數和對咨詢內容的熟悉程度值為0.800和0.885,權威系數為0.867,重要性賦值的克朗巴赫系數為0.989,各條目重要性評分為2.00分-4.88分,變異系數為0.07-0.23。
(二)咨詢專家組的意見協調程度
經統計計算,協調系數顯著性檢驗均為P<0.01,專家意見在一定程度上是可靠的。
(三)問卷調查結果的處理
咨詢專家對第Ⅰ、Ⅱ級指標構成無意見,僅對個別條目名稱的措辭提出修改建議,經討論予以采納、修正;對Ⅲ級指標提出4條刪改建議,經討論予以采納并刪除;對Ⅳ級指標提出增換條目1條,刪除條目12條,經討論,不予采納增換條目意見,刪除條目采納6條。在改進量表的基礎上,專家組收到咨詢專家組意見匯總、統計后趨于一致。
(四)培養質量評估體系的建立
對問卷調查結果進行匯總、分析,并及時調整評估體系,最終形成包含4項Ⅰ級指標、12項Ⅱ級指標、24項Ⅲ級指標和68項Ⅳ級指標的臨床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培養質量評估體系。
三、討論
(一)問卷結果的可信度及相關指標的分析
德爾菲法專家選擇的基本原則是必須突出廣泛性、代表性和權威性,兼顧相關專業領域和地域分布。所謂專家,應當是在自己所擅長的領域很少犯錯誤的專門人才,應當擁有一定的信息儲備量,如一般方法學和基礎、理論規律性與基本趨勢的知識、參考資料量、專業領域及其相近領域的交叉學科知識、以往評估的經驗、對該部分其他評估專家不同觀點的獨立見解。專家人數的確定要根據研究的主題和課題要求達到的精確性而定,目前較為一致的看法是以15-50人為宜。本研究中在經過專家組推薦和篩選過程后,選擇38位從事臨床專業學位教學的碩士生導師作為咨詢專家,是符合德爾菲法的條件的。專家的積極系數即調查表的回收率和每個問題的應答率,說明專家對該研究項目的關注程度。在本研究中,38名咨詢專家在應答問卷的過程中,問卷回收率和每個條目的應答率均為100%。這說明在本研究中,咨詢專家的積極系數很高,也側面反映了咨詢專家對該項問卷的關注程度和重視程度。專家的權威系數與預測精度通常呈一定的函數關系,預測精度隨著專家權威程度的提高而增加。一般認為,專家權威系數≥0.70為可接受值,即專家在問卷中的應答數據的可靠性。在本研究中,咨詢專家的權威系數較高,說明咨詢專家對問卷的咨詢結果具有較高的可靠性。另外,咨詢專家對各指標的重要性評分的變異系數小于0.25,這說明咨詢專家意見的一致性程度較好。同時,咨詢專家對Ⅰ級、Ⅱ級指標的結構未提出任何異議,可見專家對指標分級思路持認同觀點。在匯總咨詢專家提出的建議的過程中,有專家認為Ⅲ級指標中研究生的政治面貌、違紀經歷不能反映研究生的培養質量情況,應予刪除,該建議采納;同樣是Ⅲ級指標中,有專家認為教學能力不是研究生培養階段的重點,所占時間也不多,應予刪除,該建議采納;而對研究生畢業率的問題上,有專家也指出不能如期畢業的學生問題大多為因病、因事等休學造成,不能作為判斷培養質量的標準,應予刪除,該建議采納;同時,有專家指出應將臨床療效作為一項指標加入體系中,經討論,由于研究生在輪轉時是學習實踐的過程,對病患真正的臨床療效主要還是依靠帶教導師,因此,該建議不予增設。咨詢專家在政治問題、社會問題、學生性格問題及著書立說等方面作出了建議,經討論后均予以采納。
原因是“中華醫學系列期刊”版權被萬方公司整體買斷,2007年后《中華檢驗醫學雜志》等部分檢驗醫學期刊已不在《中國知識資源總庫》中。雖然本文的數據并不能完全代表檢驗醫學論文數量的真實情況,但不影響論文數增長的態勢。
2檢驗醫學、臨床檢驗、檢驗科等是檢驗醫學研究的主要關鍵詞
從表1可看出,醫學檢驗、檢驗科、臨床檢驗、檢驗醫學、質量控制是我國檢驗醫學論文使用頻次較高的關鍵詞,證明了檢驗醫學與臨床醫學的密切關系。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有關某種疾病或某種檢測方法的關鍵詞逐漸減少,如腦脊液、軍團病聚合酶鏈應、糖尿病等;而質量控制、教學改革、管理、實驗室、實驗教學、質量管理等與檢驗醫學相關的關鍵詞比例逐漸增多,說明檢驗醫學的研究領域在不斷拓展,研究層次和研究水平在不斷提高。
3臨床醫學、醫藥衛生方針政策與法律法規研究和醫學教育與醫學邊緣學科是檢驗醫學主要的研究領域
198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頒布實施,按醫學門類授予學位,分設學士、碩士、博士三級學位。1997年4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15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調整醫學學位類型和設置醫學專業學位的幾點意見》和《臨床醫學專業學位試行辦法》,將醫學碩士、博士學位分為科學學位和專業學位。我國臨床醫學學位體系的改革與發展大體上經歷了三個階段。
(一)提出問題階段
早在上世紀80年代初,我國學位制度剛剛建立,醫學學位就遇到兩個突出問題:一是我國臨床醫學研究生的培養側重于實驗研究和科研能力訓練,而對臨床能力的培養比較薄弱,出現了已畢業的臨床醫學博士和碩士不能勝任相應的臨床醫療工作的問題;二是醫學門類學位類型單一,科研型和應用型均授予醫學博士、醫學碩士學位,這就出現了科研型醫學博士不會看病的現象。針對這種狀況,許多臨床醫學專家呼吁改革臨床醫學研究生培養模式,建立專業學位制度。由于當時我國學位制度建立不久,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制度尚未建立,醫學界內部對設置醫學專業學位的認識也不盡一致,因此,設置醫學專業學位的時機尚不成熟。
(二)培養應用型臨床醫學研究生階段
針對上述問題,從1984年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原國家教育委員會和原衛生部對臨床醫學研究生的培養模式和學位設置進行了反復的調查研究,對臨床醫學研究生的培養方法采取了一些改革措施,適當增加了臨床能力的培養,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原國家教育委員會和原衛生部于1986年11月聯合頒發了《培養醫學博士(臨床醫學)研究生試行辦法》(學位[1986]22號),決定把醫學門類博士研究生的培養規格分成兩類:一類以培養科學研究能力為主,達到博士水平授予醫學博士學位;一類以培養臨床實際工作能力為主,達到博士水平授予醫學博士(臨床醫學)學位。經過幾年的實踐,普遍認為此《試行辦法》是培養應用型臨床醫學高層次人才的—條有效途徑,為我國設置臨床醫學專業學位提供了寶貴經驗。但由于此《試行辦法》受到招生人數的限制,培養數量太少,遠遠滿足不了社會需求,而且在培養過程中難以把握科研能力與臨床能力的培養,沒有從根本上解決上述兩個突出問題。
之后,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原國家教育委員會、原衛生部多次組織有關專家就設置醫學專業學位的分級、學位授予對象、專業學位與醫學學制的關系以及臨床醫學與醫學門類其他學科授予學位的關系等問題進行了反復調研和論證。在此期間,為了加速高層次臨床醫師的培養,1993年原衛生部頒發了《臨床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試行辦法》(衛教發[1993]〕1號),這是一項全面培養和提高臨床住院醫師素質和臨床醫療工作水平的培訓制度,為設置臨床醫學專業學位提供了有利條件。1996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頒發了《關于專業學位設置審批暫行辦法》,為設置臨床醫學專業學位提供了重要依據。至此,設置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的內部條件和外部環境已趨成熟。
(三)設置臨床醫學專業學位階段
1996年4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十四次會議提出要對臨床醫學專業學位設置方案進行研究。會后,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辦公室與原衛生部科教司組織專家進行了大量的調研和論證工作,草擬了《關于調整醫學學位類型和設置醫學專業學位的幾點意見》及《臨床醫學專業學位試行方案》,1997年4月獲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十五次會議審議通過。
該《意見》明確了調整醫學學位類型及設置醫學專業學位的基本思路、框架和基本內容:醫學門類仍設置學士、碩士、博士三級學位,學士學位不設專業學位,仍按先行辦法授予醫學學士學位。碩士、博士這兩級學位針對不同學科和不同職業背景對人才的不同要求,分為“醫學科學學位”和“醫學專業學位”兩種類型;該《意見》界定了“醫學科學學位”和“醫學專業學位”的授予標準和學科范圍:“醫學科學學位”要求側重學術理論水平和實驗研究能力,以培養從事基礎理論或應用基礎理論研究人員為目標,涉及基礎醫學以及臨床醫學、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口腔醫學和藥學等有關的理論與實驗研究的學科,屬于這類學科,其合格者均授予“醫學科學學位”。“醫學專業學位”要求側重于從事某一特定職業實際工作的能力,以培養高級臨床醫師、口腔醫師、衛生防疫和新藥研制與開發的應用型人才為目標,合格者授予“醫學專業學位”,根據不同學科及其職業特點分為臨床醫學專業學位、口腔醫學專業學位等;該《意見》確定了開展工作的基本原則。在此基礎上,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辦公室和原衛生部科教司再次廣泛聽取意見,并通過“全國臨床醫學專業學位教育指導委員會”和“全國臨床醫學中醫、中西醫結合專業學位教育指導委員會”對《臨床醫學專業學位試行辦法》等文件進行了認真修改和完善,報送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審核批準。1998年2月4日,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正式頒發《關于調整醫學學位類型和設置醫學專業學位的幾點意見》(學位[1998]5號、及《臨床醫學專業學位試行辦法》(學位[1998]6號),標志著我國臨床醫學專業學位試點工作進入實施階段。
綜上所述,設置臨床醫學專業學位,是為了有效地改變在臨床醫學研究生培養過程中臨床能力訓練不足及臨床能力較差的狀況,更好地培養能勝任臨床醫療工作、解決臨床實際問題的高級臨床醫師,滿足社會對臨床醫學高層次應用人才的需求,也是為了完善我國醫學學位制度,有利于與歐美等國家醫學研究生教育的對等交流。
二、我國臨床醫學專業學位與科學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的比較
(一)培養目標
培養目標是指通過培養過程,使研究生在知識、能力、素質上所要達到的基本要求和規格標準。臨床醫學科學學位研究生的培養目標,主要是面向高等醫學院校和醫療科研機構培養醫學師資和從事基礎或臨床基礎研究的研究人員,要求掌握本學科堅實系統的醫學理論知識,具有進行創造性學術活動和較高水平的科研工作能力,培養的側重點在于學術理論、實驗研究和科研能力訓練;而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目標,主要是面向醫療衛生機構培養高層次臨床醫師,要求具有堅實系統的臨床醫學專業知識,較強的臨床工作能力,熟悉臨床科學研究過程,培養的側重點在于臨床能力的訓練和提高。
(二)指導方式
設置專業學位之前,臨床醫學研究生培養主要采用“學徒式”指導方式,其特點是研究生充當導師的科研助手,在導師的指導下獨立開展研究活動。這種方式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科學研究能力及其學術理論水平,適用于臨床醫學科學學位研究生的培養,要求導師具有較高的理論學術水平和較多的科研項目與經費。根據《試行辦法》要求,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一般需要18個月時間到本專業以外的相關科室輪轉,以全面培養學生的臨床工作能力,而研究生在導師指導下從事本專業臨床工作和撰寫學位論文的時間通常為12個月,所以“協作式”指導方式更適用于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有利于充分發揮導師與相關科室帶教醫師的協作指導作用。這種培養方式,要求導師不但要具有較高的臨床工作能力水平,還應當具有豐富的臨床教學經驗。
(三)課程學習
臨床醫學科學學位研究生教育注重學生理論知識的學習和發展知識能力的學習,通過傳授系統和完整的學科知識,實現研究生對學科知識的創新與發展。因此要以學科知識體系為框架設置學位課程,多采用“啟發式”、“學術交流互動式”等教學方式來組織課程教學。而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在課程體系設計和教學內容選擇上,注重基礎性、實踐性的同時,更要突出臨床醫學的新理論、臨床醫療新技術和新方法,教學方式多采用案例教學、模擬訓練或現場教學等,注重培養學生臨床思維和臨床分析能力以及對臨床診療新技術、新方法的運用能力。
(四)臨床實踐
臨床醫學科學學位研究生側重科研能力的培養,所以通常只安排6個月時間在本學科進行臨床實踐,如跟隨導師查房、看門診,熟悉了解臨床醫療工作的—般過程和基本要求。而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側重臨床思維能力和分析能力的培養,一般安排12個月時間跟隨導師在本學科專業臨床工作實踐,安排18個月時間到與本專業相關的臨床科室、輔助科室輪轉。因此,與科學學位研究生相比,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的臨床實踐時間較長,輪轉科室較多,使得他們臨床能力的訓練和提高得到有力的保障。
(五)學位論文
學位論文是研究生培養環節的重要組成部分。研究生通過論文選題、研究材料整理與歸納、數據處理與分析以及學位論文撰寫等方面的訓練,掌握課題研究的方法與手段,培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臨床醫學科學學位研究生論文的選題—般是導師科研基金項目的子課題,是對本學科領域新知識、新理論或新技術的實驗研究,要求做出具有理論學術價值的創新性成果。論文質量標準體現為學術性和創新性。而“專業學位論文與科學學位論文的根本區別就在于其應用價值。沒有應用性,只是理論探討或機理研究就不能稱其為專業學位論文”,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學位論文形式可以是病歷分析報告或文獻綜述。臨床專業學位研究生論文選題,一般結合臨床工作實踐,以臨床實際工作中遇到的實際問題為研究對象,其創新性主要表現在通過分析過去及現在的臨床工作實際問題,歸納總結出的新理論、新方法或新技術,對以后的臨床工作具有指導意義,具有新的應用價值。
(六)質量評價
臨床醫學科學學位研究生的培養質量評價一般采用“中期考核”和“學位論文答辯”的辦法,比如:嚴格的開題報告審查制度,學位論文所解決的學術問題要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先進性、創新性。而臨床能力考核和答辯則是評價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質量的主要方式。如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在完成每一個臨床科室輪轉培訓時要進行出科考核;在完成所規定的臨床科室輪轉時要進行階段考核;在完成臨床專科培訓時要進行臨床能力畢業考核答辯。只有通過臨床能力畢業考核的研究生,方可申請學位論文答辯。按照《試行辦法》的要求,把考核和答辯貫穿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的全過程,保證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質量。
三、我國臨床醫學專業學位教育的特色和創新
隨著醫學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傳統醫學教育觀念逐漸被終身醫學教育觀念所替代。醫學教育連續統一體是由三個性質不同而又互相連接的培養階段組成,即醫學院校基本教育、畢業后醫學教育和繼續醫學教育。醫學院校基本教育(本科生)以醫學院為主要培養基地,定位在臨床醫學一級學科。畢業后醫學教育(研究生)以醫學院校的附屬/教學醫院為主要培養基地,包括住院醫師培訓和專科醫師培養兩個階段(美國統稱住院醫師培訓),醫學院校畢業生在住院醫師培訓階段接受最基本的臨床技能和各種專科臨床技能訓練,定位在臨床醫學的二級學科如內科和外科等,考核合格后獲得醫師執照并具有行醫資格;只有經住院醫師培訓考核合格者方可申請繼續參加專科醫師培養,專科醫師培養定位在臨床醫學的三級學科/專科,也可根據技術難度和培訓條件分為初級(三級學科/專科,如胸心血管外科學)、中級(亞專科,如手外科)和高級(專病,如脊柱損傷)專科培養。經專科醫師培養考核合格后才能成為嚴格意義上的專科醫師。繼續醫學教育是執業醫師/專科醫師自我完善和發展的醫學教育階段,以學習新知識、新理論、新技術、新方法為重點。
在美、日、韓等國,醫學生院校教育和住院醫師培訓的銜接是非常緊密的。美國的醫學博士學位(MD)是住院醫師培訓的準入條件,醫師資格考試的前兩部分在醫學院學習階段完成,第三部分測驗在畢業后的1-3年內進行,通過者才能獲得行醫資格。在法國和新加坡等地,醫學生院校教育和住院醫師培訓是融為一體的。法國的醫學院學生在完成了6年的學習后,凡進入全科醫師培訓(3年)通過博士論文答辯者,就可獲得國家醫學博士學位(全科醫師);凡進入其他專科培訓(5-6年)通過博士論文答辯者,就可獲得國家醫學博士學位(專科醫師)。在中國,臨床醫學專業學位屬于畢業后醫學教育,其授予對象為臨床醫學研究生、七年制醫學生和同等學力在職申請學位的住院醫師。
我國臨床醫學專業學位制度的特色是將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與研究生教育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開辟了一條培養高學歷臨床醫師的重要途徑。臨床醫學專業學位授予對象是臨床醫學研究生、七年制學生和經過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的優秀在職臨床醫師,分為臨床醫學碩士和臨床醫學博士二個級別。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的突出特點是強調臨床能力的培養。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要求具有較強的臨床分析和思維能力,能獨立處理本學科領域內的常見病,能對下級醫師進行業務指導,達到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第一階段培訓結束時所要求的臨床工作水平;臨床醫學博士專業學位要求具有較嚴密的邏輯思維和較強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熟練地掌握本學科的臨床技能,能獨立處理本學科常見病及某些疑難病癥,能對下級醫師進行業務指導達到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結束時所要求的臨床工作水平。
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是我國醫學教育改革的一個重要部分,它與臨床醫學本科生畢業后現階段采取的臨床醫師規范化培訓體系雖然是并軌進行,但培養的要求和目標不同,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的目標是高層次的醫學人才,要求在臨床能力培養的同時注重科研能力發展,因此,如何將科研意識貫穿在整個規范化培訓過程之中,值得我們探索。
1以往臨床醫學研究生培養背景
我國傳統的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往往為6~12個月的脫產式課程學習,以及1年到1年半的科研實驗及論文的撰寫。這就導致了研究生在臨床輪轉的時間往往不足1年。多年以來,臨床醫學專業型碩士研究生畢業后其臨床技能操作、臨床實踐經驗、臨床應變能力等臨床能力方面存在明顯不足,為了扭轉這種“重科研、輕臨床”的培養模式的弊端,在2014年,國家教育部、國家衛生計生委等六個部門聯合下發了《關于醫教協同深化臨床醫學人才培養改革的意見》的文件。該文件中明確提出了構建以“5+3”(5年臨床醫學本科教育+3年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或3年住院醫生規范化培訓)為主體的臨床醫學人才培養體系[1-2]。正因為這項硬性規定使得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制度在臨床專業型學位研究生培養過程中全面啟動,這也充分保障了臨床專業型學位研究生在畢業后能夠具備較強臨床實踐能力以及掌握對本專業常見疾病的基本處理原則。通過3年的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及考試,對于臨床專業型研究生而言,將會明顯提高個人的專科疾病診療能力和技能操作水平,使之今后在工作崗位上,成為一名“會看病、能手術”的名副其實的高級別高層次臨床醫師,同時對提升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的整體實力具有積極長遠的意義[3]。
2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與本科畢業的規培生的區別
自2015年開始,新入學的所有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同時成為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的住院醫師,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碩士培養模式將參照教育部、國家衛生計生委等六部門統一下發的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要求。這意味著對于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不僅必須完成為期33個月的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還需要在碩士研究生的3年學制內完成科研論文的選題、資料收集、實驗、論文撰寫等工作。那么專業型醫學碩士研究生在讀研期間,由于所有的時間都在進行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他們又將如何利用非常有限的時間來完成科研論文呢?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工作與研究生科研意識的培養之間是否存在一定的沖突呢?同樣的3年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結束后,臨床醫學碩士研究生與本科生畢業又有哪些不同之處呢?如何在培養好臨床醫學碩士研究生的科研能力的同時達到住院醫師規范化培養目標,這些都是需要我們去思考和探索的問題。本科畢業后的住院醫師的培養著重于緊密結合臨床實踐,使其掌握臨床基本技能和實際的臨床工作能力。這為其將來能夠勝任日常的臨床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4]。提高臨床實踐能力及掌握基本的臨床科研方法是臨床醫學專業型碩士的培養目標,研究生們還需要最終完成學位論文及答辯。因此,“規培”制度下的臨床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是對醫學生素質的全面提升,在完成“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臨床培養的過程中,同時培養了科研能力、教學意識。研究生畢業后的視野和發展空間將明顯提升,為將來成為臨床、教學、科研全面發展的醫學高級人才打下夯實的基礎。
3如何在臨床輪科中培養科研意識、完成科研課題
3.1避免臨床與科研脫節,科研課題緊密聯系臨床實踐
雖然臨床專業學位研究生必須在臨床輪科,時間長達33個月,看似沒有多余的時間脫離臨床去完成科研課題,但如果引導研究生在臨床實踐中尋找科研課題的靈感,帶著科研意識去開展臨床工作,例如發現手術技巧的改進、臨床藥效的評估、臨床疾病數據的分析、某些疾病臨床進展的機制等等,只有在臨床工作中尋找科研課題,讓科研結果能直接解決或說明臨床中的實際問題,才能真正讓臨床與科研緊密相連,并給科研課題帶來許多亮點。要徹底改變“科研就是去實驗室做實驗”的想法,就要建立“在臨床實踐中完成科研課題”的觀點。
3.2完善臨床醫學專業型碩士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培養機制
通過完善科研專項基金的設立、科室專科業務學習、積極開展專家科研講座、提供平臺交流科研成果和激勵相關科研人員等幾個方面的措施[5],使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養進入一個良性循環的模式。專項研究基金能夠提高臨床研究生申請課題、參與科研的積極性;以科室或小組為單位,進行科研交流,組織論文閱讀,是提升專業型研究生科研能力的良好途徑[6];國內外相關專家定期展開的科研專題講座,能拓寬研究生的視野,了解臨床科研的前沿知識,激發科研的靈感,建議把聽取科研講座納入研究生培養體系考核環節;醫院也應當積極提供科研成果交流平臺,除了邀請專家學者來院授課,研究生也可以彼此在臺上相互交流,建立良好的學術氛圍;一旦臨床專業研究生發表了高質量的論文、或者協助導師申報了相關課題。研究生管理部門將對研究生及相關人員給予足夠的獎勵,徹底去除以往某些“富臨床、貧科研”的錯誤思想,激勵研究生們臨床科研齊頭并進。
3.3加強對研究生導師的遴選
選擇一批具備較強臨床科研能力的研究生導師,導師的素質直接影響研究生的培養質量。對研究生導師開展“雙軌培養”模式的宣傳和學習,加強指導教師的帶教能力。此外學院還可以為研究生配備一到兩位副導師,并采取導師及副導師聯合培養的機制來強化研究生的培養。傳統的高級導師是主導師,他往往具有豐富的臨床經驗和較強的科研能力,能指導和督促研究生在臨床、教學及科研能力等方面全面發展。副導師可以是醫學院或醫院中從事科研的老師,主要負責傳授科研理論知識和指導科研實踐[7]。當然副導師也可以是研究生在輪科期間的帶教老師,他們不但能直接教導研究生臨床實踐技能,也能開拓研究生在跨學科及多學科等方面的科研思路。副導師還可以大膽選用具備較強科研能力的年輕博士,讓他們來帶動研究生的科研意識的提高。研究生入學后,導師應定期召開研究生組會,了解研究生的輪轉學習情況,并督查學生科研工作完成情況,從而及時發現學生可能存在的問題或不足,以此入手來培養研究生的臨床科研能力。
3.4適當調整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的臨床培訓考核方案和科研課題
高校在探索培養專業學位研究生科研能力新模式時,需要建立相應的科研考核評價體系,良好的科研氛圍才能激發學生們的科研熱情[8]。合理安排和調整課程的上課時間,科研課題重在科研思維和科研意識的考核,基礎醫學研究將不再是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科研課題的主要方向,而與臨床密切相關的治療方法評價、手術效果分析、新技術療效利弊、臨床數據的統計、跨學科間的關系等等都可以成為科研課題的亮點。讓臨床專業學位研究生在規定時間內通過各種水平考試、臨床技能考核和學位論文答辯,將臨床專業碩士培養與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相結合,將獲得執業醫師資格與授予碩士學位相結合,使研究生在畢業時不僅獲得碩士學位證及畢業證,同時獲取執業醫師資格證和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證。將臨床醫學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養與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緊密結合,讓研究生可以在臨床實踐中完成科研課題的選擇和研究,高效利用業余時間完成科研論文的撰寫,培養出具有良好科研意識的臨床醫學人才,這才是培養現代臨床醫學高級人材迫切需要的[9]。
參考文獻
[1]雷笑瑜,張勇,黃卓,等.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與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雙軌合一”培養模式分析[J].現代醫院管理,2015,13(2):65-67.
[2]汪玲.“5+3”模式下醫學研究生科研能力培養[J].中國高校科技,2016(1):65-67.
[3]陳文娟,唐郢,李蓉.規范化培訓中臨床醫學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培養路徑探索[J].科教文匯,2019(21):95-97.
[4]肖志波,張淼波,滕雯,等.規范化培訓制度下臨床專業學位研究生科研能力培養的新思路[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6(3):103-104.
[5]顏汝平,平秦榕,梁劍偉,等.“雙軌合一”模式下專業學位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養研究[J].醫學與哲學,2016,37(10):88-90.
[6]欒婷,李寧,王劍松,等.規范化培訓大背景下專業型研究生綜合能力的培養方法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8(44):29-30.
2.臨床實踐考核。為了提高研究生臨床能力的培養質量,應進行臨床能力考核。考核可分為出科考核、中期考核和畢業前考核。一是出科考核。各臨床科室成立科室考核小組,負責出科考核工作,以保證研究生在各科室輪轉的質量。出科考核的內容包括3部分:(1)平時表現;(2)理論知識、臨床操作技能和病歷質量的考核;(3)醫德醫風考核。對于出科考核不合格者,繼續留在本科室學習,直至考核合格為止。二是中期考核。中期考核由附屬醫院組織進行。附屬醫院成立專門的教學管理小組,由小組選擇一名病人,考核研究生的臨床診治能力。考核內容包括病史的詢問、體格檢查、診斷和治療水平、書面與口頭表達能力等。三是畢業前考核。畢業前考核由醫學院校的研究生處組織進行,主要考核研究生的臨床操作技能和處理常見病的能力。
二、加強臨床醫學研究生的科研能力
研究生與本科生的主要區別是研究生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因此,培養臨床醫學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是研究生教育的另外一個重要方面。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是指研究生完成科研活動所需的能力,包括科研的洞察力、創新能力、動手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溝通能力以及論文寫作能力[4]。科研工作主要按照以下3個步驟來實施。
1.選擇課題。選擇課題是科研工作的核心,也是科研工作的前提和基礎。選擇課題必須以一定的理論基礎為依據,因此,研究生應在導師的指導下,查閱文獻和資料,了解本學科最新進展,找出專業發展的空白與不足之處作為自己的研究課題,并寫出課題設計報告。通過選擇課題可以培養研究生的科研洞察力和創新能力。臨床研究生的課題選擇應與臨床工作緊密結合,盡量涉及常見病、多發病、重大疾病的研究,其研究結果有助于臨床疾病的診斷與治療,這樣才有臨床意義。反過來,可以通過臨床實踐檢驗研究結果的實用價值,發現其不足之處,有助于課題的完善與提高。研究生選擇課題后,舉行開題報告會,邀請本領域的專家參加,對課題的科學性、創新性、實用性、可行性進行評價,提出修改意見,從而使得課題的設計進一步完善。
2.課題的實施。在課題的實施過程中,研究生不僅要動手做實驗,還經常會碰到這樣或那樣的困難,這就需要研究生開動腦筋、解決問題。在克服一個又一個的困難中,提高了自己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此外,課題研究開始以后,研究生往往需要與實驗室工作人員、同學、病人及其家屬打交道。在這個過程中,逐漸培養了研究生的溝通能力。總而言之,通過課題的實施,鍛煉了研究生的動手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溝通能力。在研究過程中,研究生應定期匯報研究工作,使導師及時了解課題的研究進展和存在的問題,以便對研究生進行指導和幫助,保證課題研究順利完成。同時,導師也要隨時檢查研究生的工作,防止弄虛作假。
3.撰寫論文。論文寫作能力非常重要,研究生多年的學習成果最終以學位論文的形式得以體現,研究生的學位論文能夠充分證明研究生的學術水平和科研能力,是對其學習和科研成果的總結[5]。在研究生撰寫學位論文之前,邀請一些專家就如何寫好論文進行輔導,傳授論文的寫作技巧與方法,提高研究生的寫作能力。同時,導師也應檢查和指導研究生的論文寫作,及時發現并解決問題。論文質量不高者,不得參加答辯。
三、改革教學模式,提高臨床醫學研究生的理論知識
1.優化課程體系。高等醫學院校傳統的課程體系明顯落后于現代高科技發展的需要,存在著專業劃分過細、知識面過窄等問題。因此,要強化跨學科、開放性的課程設置,體現基礎知識、專業知識、人文知識、前沿知識的統一[6]。跨學科知識是研究生進行創新的理論基礎,如果沒有跨學科知識,研究生的視野就受到限制,從而影響研究生創新素質的培養。
2.更新教學內容。傳統的教學內容是以教科書為中心的,內容比較陳舊,即使是最新版的教科書,從編寫到審稿、出書一般需3至5年,甚至更長時間[7]。經過如此長的出書周期,教科書的內容明顯落后于當代科學技術發展水平,用這種陳舊的書本知識很難培養出高素質的研究生。因此,老師在進行教學時,應當結合本學科的發展動態,把本學科最新的研究成果介紹給研究生,使研究生了解這些成果,選擇適合自己的領域進行科學研究。
3.改革教學方法。傳統的教學方法是“灌輸式”教學法,即教師講,研究生聽,研究生被動接受知識,造成研究生學習缺乏主動性,學習效果不佳。教師應當明白“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這個道理,在教學過程中應改變“灌輸式”的教學方法,大力倡導啟發式、討論式、研究式、競賽式、案例式等教學法,變研究生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激發研究生的學習興趣,從而促進理論知識的學習。
四、加強研究生導師隊伍建設
俗話說“名師出高徒”。要培養出高質量的研究生,必須要有一支高水平的研究生導師隊伍。陳至立在第一屆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評選專家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導師的水平直接影響研究生,特別是創新能力的培養。高水平的導師能夠站在學科的前沿,預見學科今后的發展方向,他們一般具有創造性的思維方法,有創造性工作的經驗,他們治學嚴謹,對研究生嚴格要求,鼓勵研究生大膽探索,勇于創新[8]。”在研究生的培養過程中,導師的理論水平、臨床能力、科研素質、醫德醫風等都對研究生的培養質量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然而我國目前的導師隊伍建設相對薄弱,主要原因如下:(1)師資力量相對薄弱,導師的學歷層次整體偏低;(2)由于擴招,有的導師帶的研究生過多,或因為兼職太多,工作量過重,無暇指導研究生;(3)有的導師是剛剛畢業的博士生,缺乏指導經驗;(4)相當數量的導師研究經費不充足,具有國際學術研究背景和經驗的導師比例偏低、國際交流能力偏弱,這些都會影響到研究生的培養質量[9]。因此,必須加強導師隊伍建設,具體措施如下。
1.完善導師的遴選和淘汰制度,提高導師隊伍的質量。學校應建立學術委員會,制定導師選拔的標準和條件,將承擔有科研項目、科研經費充裕、科研成果突出、教學能力強、道德品質優秀、臨床經驗豐富的人員納入導師隊伍。對新增的研究生導師進行上崗前培訓,讓他們聆聽老專家、老教授介紹指導研究生的經驗,使他們了解研究生的培養目標、過程和自己的職責。定期考核導師的學術業績(如科研項目及學術論著)、工作態度、培養能力等,督促導師履行職責。對于連續幾年沒有科研項目、經費和成果的導師,或者因導師失責而出現研究生畢不了業的,則取消其導師資格。
2.研究生導師需要不斷學習本專業的前沿知識,提高自己的學術水平,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高素質的醫學人才。
3.堅持執行導師每年招收研究生不超過3名的規定,以保證導師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來指導每一位研究生。同時,要求導師在社會上的兼職不能太多,否則會減少對研究生的指導,影響研究生的培養質量。
中圖分類號:G64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49-0212-02
循證醫學(Evidence Based Medicine,EBM)即遵循證據的醫學,它是國際臨床領域近年來迅速發展起來的一種全新的醫學模式,是一種重證據的科學思維方法[1]。隨著臨床醫學、醫學統計學、臨床流行病學、計算機互聯網等學科和技術的迅速發展,循證醫學在臨床醫學領域迅速興起,經驗醫學向循證醫學的轉變已成為21世紀臨床醫學發展的必然趨勢。
當前我國醫學研究生的培養分為“醫學科學學位”(科研型)和“醫學專業學位”(臨床型)兩種類型。臨床型研究生由于缺乏較為系統的科學思維模式的訓練,在臨床實踐中遇到疑難問題時往往束手無策,不能很好地利用科學的思維模式解決工作中遇到的實際科學問題。因此,臨床型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養尤為必要。臨床型研究生的培養不能只限于臨床能力的培養、導師經驗的總結和臨床綜述的寫作,還應立足于運用循證醫學的思維方法培養其全面的臨床思維能力、嚴謹的科研思維意識、系統的科研方法和綜合的創新能力和素質。通過運用循證醫學思維模式解決臨床實踐中存在的實際科學問題,可使臨床型研究生能有效運用循證醫學的思維方式發現臨床工作中遇到的實際問題,然后再利用循證醫學的重視證據的科學思維方法解決遇到的臨床實際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一、以循證醫學思想加強理論知識的培養
擁有扎實的基礎理論知識是臨床型研究生培養的前提條件。目前由于受到各種因素的干擾,新入學的臨床型研究生的質量參差不齊,高分低能的現象較為普遍。因此,研究生入學后,要更加重視基礎知識的學習與積累,重視知識結構學習的廣度和深度,特別是充分利用學校的各種有利條件,如圖書館、校際資源等,學習掌握一些跨學科的綜合知識,尤其加強循證醫學理論知識的培養,提高個人綜合水平與能力。通過把臨床所面臨的問題進行歸納總結并進行系統的文獻檢索,了解相關臨床問題的研究進展,并對研究結果進行科學評價以獲得最佳證據,從而深刻理解循證醫學思想指導臨床實踐的科學性。以循證醫學思想為指導,加強理論知識的培養,可快速提高研究生的臨床綜合能力,培養科學的思維意識,為今后利用循證醫學知識提高臨床醫學研究生的綜合素質與能力,以及發現、分析和解決臨床科學問題奠定堅實的知識基礎。
二、以循證醫學思想拓展醫學研究生的臨床思維和創新能力
臨床科學是一門基于實踐的科學,而臨床思維能力是臨床實踐科學中決定臨床醫生醫療水平高低的關鍵,也是醫生對疾病理性認識的過程。臨床思維能力包括臨床觀察、判斷、分析、綜合和預測能力,這種能力往往通過分析病例、解決具體問題等方面表現出來。臨床思維的質量主要取決于詳實的臨床資料、扎實的理論知識、高質量的臨床經驗和敏銳的觀察能力。循證醫學作為基于臨床證據的醫學,其本質是一種實踐,是將醫學研究產生的原始證據不斷總結、提煉、整合,進行二次應用的過程。循證醫學可以把臨床思維的模式科學化、系統化,可以更好的為臨床思維的創新提供動力。將循證醫學引入醫學教育是臨床醫學發展的必然趨勢,有利于培養具有人文精神、綜合能力、創新能力強的合格醫學生。一般認為,臨床思維能力的培養最有效的方法是讓臨床型研究生通過臨床見習和實習以及遵循循證醫學研究的思維模式,把理論知識與臨床實踐緊密結合起來,把臨床實踐的精華與理論知識有機系統的掌握扎實并系統地應用循證醫學思維模式加以指導,同時盡可能多地參加各學科的臨床疑難病例討論、會診、術前討論及術后總結等,進一步擴大知識面,理解并掌握許多書本上學不到的知識,從而開拓思路、提高臨床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
三、以循證醫學思想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創新教學機制
傳統的教學模式禁錮了臨床型研究生的創造性思維,培養的絕大部分是知識型人才而非創造性人才。因此,在臨床型研究生培養過程中,積極采用循證醫學的手段和觀念改革傳統的教學模式,實施基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培養的研究生教學手段。通過對臨床實踐中遇到的典型病例,凝練出科學問題,運用循證醫學思想進行系統的文獻檢索,分析匯總相關的解決科學問題的證據,并客觀評價研究證據的真實性和臨床重要性;通過將教師的授課內容以及學生的學習效果通過正確的教學方法串聯起來,同時,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與臨床專業課知識組織研討,歸納總結病例并進行系統的分析與思考。帶教老師通過讓學生利用各種數據資源查詢相關臨床的研究證據,審慎、客觀地尋找出最可信的證據,提出最佳的治療方案。通過利用循證醫學的思維模式對案例進行深入剖析,進一步提高研究生提出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全面提高研究生的科學思維與創新能力的培養。
四、以循證醫學思想加強臨床型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養
(一)重視培養醫學研究生的科研意識和創新能力
臨床型研究生經過系統科學的培養與訓練,是未來臨床學科帶頭人和學術骨干;而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在于全面提高研究生的綜合素質,牢固樹立創新意識,培養創新精神和科研能力。臨床型研究生在科研選題時,需要遵循循證醫學的理念。即要求其研究選題一定要結合臨床實踐,并將科學訓練與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貫穿臨床實踐的全過程,通過培養研究生敏銳的科研思維洞察力,不斷在臨床實踐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運用科學手段與方法解決問題,從而達到培養臨床型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通過運用循證醫學的思想與方法對待現有的醫學理論,敢于質疑與挑戰現有的學術觀點,通過尋找各種科學證據,解決自己遇到的疑問,提高科學思維與綜合能力,提高自己的專業知識水平。因此,臨床型研究生在進行科學選題時,以循證醫學的科學思想為指導,發現提出和解決科學問題的突破口,也是提高臨床型研究生系統科學思維和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
(二)加強研究生文獻閱讀的能力
循證醫學是利用新的最佳證據指導臨床實踐,是科學、系統的思維研究方法論。醫學研究生對于專業文獻的閱讀是提升專業素質不可或缺的關鍵一環,醫學研究生對于專業知識和綜合能力的提高除了在臨床實踐中通過學習獲得以外,還可以通過大量閱讀相關專業文獻,汲取他人寶貴的經驗,豐富自己的閱歷與知識,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臨床型研究生在進行科學選題時,在導師的指導下,也要經過大量閱讀相關文獻,找到自己在臨床實踐中的突破口,找到解決問題的思路與方法。目前很多醫學研究生缺乏提出自己科學問題的能力,主要與知識面狹窄、閱讀文獻過少、不善于總結有關。通過大量調研閱讀相關文獻,以循證醫學的科學方法找到提出科學問題和解決科學問題的突破口,也是提高臨床型研究生系統科學思維和能力的重要途徑。
(三)重視培養醫學研究生科研寫作能力
現代的科學文化知識是人類智慧的結晶,也是人類所特有巨大精神財富,而科研論文的撰寫與發表是科學文化知識的承載與傳播。人類的醫學知識具有傳承性,科研論文的撰寫需要豐富的專業知識和一定的寫作能力。在研究生臨床實踐過程中,導師通過指導學生撰寫個案報道、病案分析、文獻綜述等,逐步提高學生的閱讀總結與科研寫作能力。因此,通過撰寫科研論文進一步促進臨床型研究生專業知識的提高和綜合業務能力的增強,從而真正達到研究生培養的目的,為社會輸送合格的人才奠定基礎;在科研論文的撰寫過程中,以循證醫學思想指導科研寫作的全過程,通過撰寫科研論文進一步促進臨床型研究生專業知識的提高和綜合業務能力的增強;通過協助導師進行各項基金課題的撰寫,根據導師提出的思路進行相關資料的收集與知識凝煉,進一步鍛煉學生的綜合科學思維和創新思維能力,從而真正達到研究生培養的目的,也為社會輸送合格的醫學研究生奠定堅實的基礎。
循證醫學是新世紀醫學發展的必然趨勢,是提高臨床水平的重要途徑。利用循證醫學的手段進行教學改革并加強醫學研究生綜合素質能力的培養,對臨床研究生的綜合能力的提高是十分必要的。一名合格的醫學生不但應具有精湛的醫術,還要具有嚴謹的科學態度,并能及時產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將循證醫學知識運用于臨床教學以及臨床實踐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因此,在教師和臨床研究生中應進一步普及循證醫學理念和知識,在研究生學習期間樹立終生自我教育的意識,樹立科學嚴謹的思維意識,從根本上促進臨床決策的科學化、合理化,為推動醫學科學的發展提供不竭的動力。
參考文獻:
“中藥大品種腦心通膠囊技術改造研究”
對中藥藥效物質基礎不明確、作用機制不清楚等共性問題開展研究,開發了動物藥濕法超微粉碎與膜分離技術相結合的創新工藝,創建了從藥材到制劑的全程質量控制體系。
“新型HER2靶向抗腫瘤蛋白質藥物研究”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抗HER2陽性腫瘤新藥,獲國家發明專利。為我國惡性腫瘤生物治療技術提供了新途徑。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美妥昔單抗注射液”
研發的一種國家生物制品1.1類抗體藥物,用于非小細胞肺癌的靶向治療。該藥與化療藥物聯用可增強腫瘤細胞對化療藥物的敏感性,提高抑瘤效果,具有高效、低毒的特點。
“陜西地道藥材黃精GAP研究與基地建設”
建立了黃精有性和無性繁殖等技術體系與生產質控體系,結束了黃精藥材全部依賴野生資源的局面,獲陜西省科學技術獎二等獎。
臨床醫學
“GTKO小型豬一藏酋猴異種異位輔肝臟移植實驗研究”
創新異種肝移植術式不損傷受體自身肝臟,有利于控制免疫排斥反應、促進受體肝功能恢復。完成了亞洲首例GTKO豬一猴異種肝移植、腎移植動物實驗,創建了穩定的異種器官移植動物模型。研發水平處于國際先進水平。
“嚴重顏面刨傷缺損與畸形的形態修復和功能重建”
創建了包括自體移植、異體移植、假體仿真修復和組織再生修復在內的顏面創傷形態修復與功能重建技術體系,首創顏面智能化仿真設計及快速修復技術。成功實施世界首例“坑面女”造臉術和中國第一例、世界第二例“缺面男”換臉術。獲2011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
“心腦保護的關鍵分子機制及圍術期心腦保護新策略”
在國際上首次發現了心腦保護的共同關鍵分子機制和調控方式,創建了以“預處理―胰島素強化―腺苷后處理”為核心的圍術期心腦保護序貫新策略。317篇,其中國外SCI論文179篇。獲2011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
醫學、醫藥中心建設
陜西省臨床醫學研究中心
胸腔外科疾病臨床研究中心
將形成胸部腫瘤、創傷、移植相關救洽規范。已完成“局部進展期肺癌診療新技術基礎研究與臨床應用”項目,83篇,其中SCI論文32篇;出版專著、教材12部;獲國家發明或實用新型專利18項。完成世界首例4D打印氣管外支架植入術、首例3D打印鈦合金胸骨植入術、首例3D打印漏斗胸矯形鋼板植入術。
神經外科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
重點開展對成癮性腦病、抑郁癥、癲癇等病的發病機制研究。轉化阿片類藥物成a、顱內電極監測癲癇的神經外科診療新技術,開發國產專病專用的神經刺激器。
肝脾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
主要開展肝炎、肝硬化、肝癌的生物治療和轉化及門靜脈高壓癥、上消化道大出血的臨床及轉化醫學研究等。中心獲陜西省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1項;編譯專著4部;8篇;新增標準化肝脾疾病生物樣本資源4273份。
兒童內科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
主要開展兒童內科疾病的發病機理、診斷、治療等的研究;建立陜西省兒內科疾病臨床資料數據庫和標本庫,完善兒童疾病的臨床診療規范。
胃腸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
主要開展胃腸功能性疾病、胃腸道良性腫瘤、胃腸道出血性疾病、胃腸炎癥性疾病的研究。中心獲陜西省科學技術一等獎、二等獎各1項,發表中文論文20篇,SCI論文9篇。
婦科疾病臨床研究中心
重點開展不孕不育癥的規范化診治及相關疾病病因機理、婦科腫瘤的防治和女性生育力保存的研究。編譯《輔助生殖技術臨床手冊》;建立復發性流產門診,組建生殖免疫實驗室;建立宮頸疾病篩查信息數據庫。
精神疾病臨床研究中心
分析了不同病人及健康對照的基因組特征及腦功能成像數據特征。優化治療方案和篩選治療靶點。圍繞孕期及產后心理保健、母嬰行為關聯性等領域建立數據庫,探索上述因素對精神疾病發生的作用。
口腔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
2015年獲批國家口腔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陜西省科學技術一等獎4項,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國家級課題100余項;發表SCI論文626篇;獲批專利117項。完成了全國首例“眶矩過寬”整形手術;研制了我國第一個、世界第二個組織工程產品,擁有國內唯一的口腔醫學國家臨床教學示范中心。
慢性肝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
開展慢性病毒性肝病規范化治療的推廣及新藥物治療的臨床觀察,推廣病毒性肝炎病毒載量高敏檢測,開展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的新藥物臨床試驗等。通過合作形成慢性肝病綜合防治和研究的網絡體系。中心獲陜西省科技一等獎1項。
免疫性皮膚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
開展銀屑病、白癜風、自身免疫性大皰性皮膚病和生物靶點治療研究,開發靶向治療新藥并進行動物及臨床試驗。
耳科與咽喉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
針對耳鼻咽喉常見病、多發病開展相關研究,建立新生兒感音神經性聾干預體系,進行突發性聾的臨床研究。中心獲陜西省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主編專著3部;獲國家發明專利3項。
肝膽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
圍繞肝癌術后復發轉移機制及臨床處理、復雜膽道疾病的臨床處理等方面開展研究。建立國內領先的肝癌標本庫及膽管損傷手術規范;建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異種移植免疫耐受誘導方案。
生物藥和化學藥研發創新藥物研究中心
獲授權肝靶向藥物發明專利4項,獲肝靶向藥物臨床試驗批件5個,獲微管抑制劑抗癌藥物臨床試驗批件2個,有2個肝靶向新藥進入國家新藥重大創制計劃。
首仿藥品和大品種的技術升級及二次開發創新藥物研究中心
選擇腦心通膠囊、冠心舒通膠囊等步長制藥年銷售過億的中藥大品種,進行二次開發和技術升級研究。開展了28個首仿藥品的研究開發,獲陜西省科學技術二等獎1項、授權發明專利7件。
現代中藥新藥研發創新藥物研究中心
開展中藥新藥、中藥藥效成分分析和物效機制三個方向研究。完成“二苯乙烯苷、苦龍膽酯苷、三七素”三個藥品的成藥性評價,以及成藥平臺建設。獲國家發明專利3項,陜西省科學技術二等獎1項。
“現代中藥新藥研發”創新藥物研究中心
開展新藥肉桂油滴丸臨床前研究。中心獲國家新藥證書1個,臨床批件2個,保健食品證書2個,發明專利7項。填補了目前速效高效單味中藥治療心律失常藥物的空白。
資源環境
“水與廢水強化處理的造粒混凝技術研發及其在西北缺水地區的應用”
針對西北缺水地區高濁度水、高濃度污染廢水處理和資源化利用難題開展研究,獲國家授權發明專利10件,公開發明專利申請6件,制定企業與地方技術標準3項。項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水泥生產節能成套技術開發與示范”
開展了日產4500噸水泥熟料節能減排煅燒新工藝與核心裝備的研發,建成高固氣比懸浮預熱反應熱態模擬試驗基地1個、半工業化中試平臺1個、大型高壓輥式立磨裝配平臺1個、示范基地1個。
“引漢濟渭工程安全生產關鍵技術研究”
研究了秦嶺超長深埋隧洞施工過程中突涌水、巖爆發生的規律和機理等技術難題,提出有效消除重大水利工程建設對環境影響的技術方案。
“渭河水污染防治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
解決了渭河流域關中段典型工業點源、農業和生活污染源控制問題,形成并提出針對果汁、造紙、氮肥、鄉鎮及農村分散型污染源以及城市污水等關鍵技術處理處置技術體系,并應用于示范工程。
“延安黃土丘陵溝壑區工程建設重大地質與巖土工程問題研究”
解決了延安“削山填溝、上山建城”過程中出現的挖填黃土高邊坡穩定性、高填方地基沉降變形等重大技術難題,提出黃土丘陵溝壑區挖填黃土高邊坡的穩定性設計防護方法;形成該地區填筑技術和沉降變形控制預測及監測技術。
科技惠民
國家級科技惠民計劃
“成陽地方病、出生缺陷等防控體系建O”
在咸陽市旬邑縣建立心血管疾病、大骨節病和出生缺陷網絡數字化隨訪管理系統平臺,構建了慢性病縣、鄉、村三級網絡數字化防治體系;對高血壓、心力衰竭患者及妊娠婦女進行治療和綜合防治。項目的實施,使該縣高血壓、心力衰竭、大骨節病、克山病以及出生缺陷疾病得到有效控制。
“陜西省漢中市中藥材產業化推廣及惠民服務體系建沒”
建立黃精種子種苗繁育基地1000畝;規范化種植基地1000畝;黃精林下種植及野生撫育示范基地3000畝;種植及野生撫育基地60000畝。在略陽、佛坪和南鄭縣試點建立惠民服務體系。
“定邊縣鹽堿地綜合治理技術集成示范惠民工程”
總結先進的栽培管理技術標準。引進10個蓖麻新品種,累計種植蓖麻17000畝,總產2977噸,實現土地改良、生態修復、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
“丹鳳縣山茱c產業技術推廣與服務體系建設”
建立山茱萸規范化栽培和繁育基地,推廣示范山茱萸規范化栽培技術與林下套種模式;引進石磙棗1號、大紅棗1號等4個山茱萸新品種,建立山茱萸規范化栽培基地1500畝;完成“山茱萸果酒及其制備方法”1項,生產4個種類6個系列產品。
“洛南縣核桃產業技術推廣與服務體系建設”
建成核桃采穗圃200畝,實現年產良種核桃接穗20萬根;推廣了“西洛3號”“香玲”等4個核桃良種;新建良種核桃示范基地21000畝;在全縣實施核桃綜合科管34000畝;制定了陜西省地方標準《核桃標準綜合體》1項。
“洋縣銀杏規范化栽培及加工體系建設”
主要開展銀杏等藥材的良種繁育、種植及深加工。發展銀杏種植基地12000余畝,推廣銀杏面積52000萬畝;建成年產8000萬粒銀杏保健食品生產線1條,建成銀杏產業研發中心及銀杏及中藥材展示中心各1個。
“漢中綠茶標準綜合體的產業化推廣應用”
篩選出“龍井長葉”“平陽特早”“陜茶1號”3個主栽品種,新栽無性系良種園410畝;改造低老茶園2580畝;帶動寧強40000畝茶園的標準化種植與加工。
“留壩縣豬苓規范化栽培綜合配套技術集成示范與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