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1-16 16:19:44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大學生就業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面對高等教育大眾化和日益嚴峻的就業形勢,各大高校已經把如何提高高校畢業生的就業率和就業質量作為研究的重點課題。由于我國的這項工作起步晚,無論在就業指導的理念、內容、方法上,還是在人員構成、組織結構上,都與國外存在距離。分析研究其他國家此項工作的特點、內容和措施,借鑒他們的成功經驗,可以豐富我們就業指導內容,改進我們的方法,建立高效的就業指導運行機制,使我們的工作規范化、科學化。
一、國內大學生職業教育指導存在的問題
目前我國的職業指導教育正穩步發展,但是在通過市場調節教育結構與就業結構之間的關系、合理配置人力資源的要求方面,學校教育工作滯后于現實的需要。總體上講,國內各高校都劃拔一定的經費,建立了專門的職業指導服務機構,配備相應的工作人員,并開設職業指導課、就業信息、組織雙向選擇等活動;同時,政府重視并倡導社會參與高校的就業指導工作。但與有效幫助大學生充分就業、實現職業發展仍有一定的距離,指導對象多半是臨近畢業的高年級學生,低年級學生很少得到就業方面的指導;指導地點局限在校內,很少在校外進行;指導內容多半是就業政策、業信息和就業技巧等,而有關職業發展需要等很少涉及;指導形式多半是就共性問題進行集中指導,而針對不同學生的個性問題進行個別指導的很少;指導人員多半是學生輔導員和就業處工作人員,專業教師參與的很少,雖然有時也邀請一些社會人士參與,但一般也只是做些報告或講座而已;關心學生就業數量的多,考慮學生就業質量的少。
二、國外職業指導的特點和內容
很多國家都認為大學生職業指導不僅是選擇職業的一時行為,而是發展、培養人的過程,他們的就業指導擴展到整個人生的職業活動,職業指導師幫助大學生不斷發展自我形象,在未來的工作中,通過滿足社會需求來展示自我,求得自我的發展和完善,由原來關注的某一特定職業現狀轉向分析、預測、研究整個職業世界。這種“可持續性發展”的職學校業指導的具體內容如下:
1.政府和主管部門高度重視并且大量投人
高校、政府、用人單位等部門協同合作建立完備的就業指導體系,主要是在政府宏觀管理和協調下,各部門積極行動協調工作;同時大學生的就業指導機構比較完備,高校的就業指導部門、用人單位的人事部門及一些社會中介組織機構相互補充,相互作用,建立完備的社會服務體系。如:美國有很多非贏利性就業中介組織,它們提供人力資源信息,吸納高校和用人單位作為會員,聯系畢業生和用人單位,幫助用人單位制定有效的招聘計劃并為之提供優秀人選,對就業市場的現狀、職業發展前景、求職和招聘過程中可能遇到的法律問題進行調查分析,為畢業生提職業發展服務。而且美國勞工部在全國各地采集數據,未來十年的業環境和各行業需求的信息,分析各行業的需求形式,每兩年微調一次,并結集出版,成為美國大學生人手一冊的就業“圣經”。又如日本在全國各主要城市都設有學生職業中心,作為政府和安排高校畢業生就業的辦事機構,這些機構根據畢業生本人的特點和要求,為之介紹符合條件的職業;大學生如若在一定時間內還未能找到合適的工作,就業中心就為其組織培訓并安排各種實習活動,再對其進行求職面試技巧和適應性訓練,以增強他們推銷自己的能力和就業的信心。此外,還有如日本的雇傭信息中心、雇傭開發協會、人才介紹事業協會、人才派遣協會等眾多的就業咨詢服務中介機構,不但解決了學校無法解決的困難和問題,也讓大學生職業指導工作與市場需求及職業界的要求緊密結合。
2.注重職業指導策略的個性化
國外學校很注重學生發展的具體情況和內在需求相結合,除了常規的專業和學科分類外,更多的是按大學生的就業要求、期望、特點、條件等進行分類,并針對不同類型的學生進行不同內容、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的指導工作。在德國,從人學起,就業指導人員通過開展性向測評(personalitytest)、一對一面談的方式,了解大學生的能力傾向、興趣愛好、性格氣質、職業適應等個性特點,建立學生特性檔案,幫助他們做好職業發展規劃設計,并結合學生職業意向設計科學合理的課程結構,重視培養終身學習能力、創造能力、適應能力、溝通管理能力、團隊合作精神。職業指導人員根據學生不同需要進行指導,如果對職業要求高的學生,幫助他們分析職業行情和職業發展動態、前景和趨勢,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和評價自我,合理定位;對重視工資待遇的學生,幫助他們分析各行業的薪酬情況,引導學生合理“報價”,并面授談判技巧;對有自卑感的學生則鼓勵他們增強信心,學會心理調適,化解心理危機,引導他們正確認識正確評價自我,培養健康心理和優良的個性品質。
3.注重職業指導策略的科學化
首先,國外的職業指導主要針對學生進行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用數據來說話。在進行職業診斷時候很多國家采用方法有:測量法,生理—醫學診斷法、觀察—調查與積累記錄法、學業—能力評估法等;提前開展測評服務,測試與職業相關的數據,用數據來說話,引導學生自我分析,明確自己,正確估價自己,而后自我啟發和自我成長。根據性格特征分析自己的信心、人際關系、應變能力等。
其次,注重對職業前景的科學預測和分析,對科學技術發展趨勢進行分析研究,對產業結構的調整進行前瞻預測,幫助學生分析和預測職業發展前景,從而使大學生能更好地進行職業定向和選擇崗位。
4.校內職業指導與教學結合緊密
國外大學指導課程,從人學開始就在選擇專業和課程方面給學生以幫助,體現在通過指導幫助學生了解自己的特征、興趣和能力,選擇專業和預期的職業。整個大學期間,學校有很多教學組織方式:單元教學、教學模擬、主題設計等,將學科、課程建設與職業指導相互滲透;就業指導內容涉及職業的性質、發展前途、經濟收人、就業難易程度、學生職業興趣測定與調查、擇業技巧和準則等。就業指導形式有講座、報告、咨詢服務、模擬實驗、心理測試等。畢業后,畢業生仍可以回到母校接受公眾職業指導和培訓教育,接受學校延續不斷的服務和幫助。學校還注重對畢業生職業發展狀況的跟蹤調查分析,并以此作為下一步改革的參考。
5.開展創業教育
國外就業指導中很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業能力,要求學生將所學的知識應用于解決實際問題,他們邀請知名企業家到學校開設講座,與學生深度交談,培養學生自我創造意識和企業家精神,而且還把產品設計技術、質量管理、銷售、資金籌措、人際關系、商業法規、事業策劃、事業管理和政府的相關法律作為“職業指導”課程的內容。他們認為:獨立創業對未來勞動力市場很重要,大學生創辦企業,不僅解決了自己的工作問題,還能為社會提供大量的工作崗位,促進經濟發展。
三、對我國大學生就業指導的建議
1.提高大學生就業指導人員的業務素質
大學生就業指導教師隊伍須進行職業指導業務的專業培訓,使他們盡快熟悉和掌握職業指導的專業知識,掌握職業指導與咨詢的方法和技巧,提高職業指導教師的專業化程度,具備法律知識、心理學知識而且具有相應的職業測評能力。
2.結合專業教育的全程進行就業指導
大學生就業指導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全社會參與,如:建立實習基地,與用人單位建立長期的合作關系,邀請人力資源主管定期進行咨詢、模擬面試等;同時應充分利用中介機構。
就業指導應該貫穿學生學校學習的全過程,對低年級的學生進行職業意識、職業選擇、職業發展教育;對中年級學生開展個性心理測評和職業適應性測試,讓學生了解自己的愛好、性格、特長能力,確定自己的擇業目標;對高年級學生就可以引導其進行職業生涯設計和創業設計,培養畢業生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的能力,并且開展擇業技巧、禮儀、心理調適的訓練。
3.進行心理指導
通過心理測量和其他手段,幫助學生更充分了解自己,分析各種職業對人的需求,即各種職業需要什么特長和能力,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評價自己。針對不同學生進行有效指導,因人而異地幫助學生做好職業生涯規劃。
4.開展職業市場研究
開展行業的人才預測和畢業生就業后的跟蹤調查,加強對畢業生就業素質的研究,并且以此作為改善和完備就業指導工作的參照,使高校的專業設置適應社會的需要。而且及時讓學生了解專業的特點和本專業擴展的空間可能、專業知識的相關性、專業發展的前景、專業適應性、專業現狀和趨勢,對人才的要求等等。
5.完善就業服務體系
大學、企業和社會都要承擔大學生就業指導的工作。各高校在充分發揮其對大學生就業指導的主渠道的同時,注意加強與其他高校以及社會機構(勞動中介組織、職業中介組織和人才中心等)之間的聯系。例如,建立大學生社會實習基地,開展社會實踐課。學校、社會的各種機構系統的充分發揮各自優勢和特點進行指導,形成系統的就業指導網絡,提供更全面有效的就業指導。:
6.加強中介組織參與
一、用人單位和大學生擇業的失信行為表現
用人單位的失信行為主要表現在:一些用人單位為了吸引優秀大學畢業生,刻意地對自己單位進行全方位的失實包裝,乃至“提高”工作待遇,做出無法本畢業論文由整理提供兌現的承諾。還有一些用人單位不按照規定的時間與畢業生簽訂三方協議。甚至有一些用人單位為了騙取畢業生的信息和研究成果,提供虛假的招聘信息。縱觀如今的就業市場,用人單位無疑是掌握主動權的一方,因此,一些用人單位的不誠信行為在就業市場中產生的負面影響是很大的,在某種程度上助長了某些畢業生在擇業中的不誠信行為。
大學畢業生在擇業中的不誠信主要表現在:個別畢業生為了獲得面試機會,找到一份滿意工作,不同程度地在自己的簡歷、自薦信上“添油加醋”;還有的為了增強競爭力,涂改成績單,隱瞞不及格記錄,冒用導師的名義寫推薦信;更有甚者,為了達到用人單位的聘用條件,不惜制造假英語四、六級證和計算機考級證等證件。另外,有些畢業生與用人單位簽訂了協議而不履約。
就業市場存在的這些不誠信行為所造成的影響是不可低估的。它已經擾亂了就業市場,使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情況真假難分,選不到合適的人才,也使畢業生對擇業無所適從;對社會公共道德建設造成了嚴重危害;污損了大學生的心靈,使得一部分大學生意志消沉,不努力學習,一心想著弄虛作假、投機鉆營;影響了高校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
二、大學生就業過程中不誠信行為的原因分析
第一,日趨嚴峻的就業形勢對就業過程中的失信行為起到了一定的“催化”作用。目前就業市場主要表現為買方市場,供大于求的總體形勢使很多學生處于被動和不利地位,為求職成功,一些畢業生想方設法弄虛作假。
第二,一些用人單位選拔的方式不利于畢業生,導致誠信缺失現象。一方面,招聘過程中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了解,往往僅限于個人提供的帶有主觀色彩的材料和自我介紹,并以此作為評價依據。另一方面,隨著畢業生數量的不斷增多,供大于求的矛盾日益突出,很多用人單位的門檻也水漲船高,不考慮工作崗位的實際需求,不切實際地對畢業生提出了過高要求。如要求有豐富的實踐活動或者社會工作經驗,甚至不需要較高英語水平的崗位也規定一定要過六級等等。有的畢業生為了獲得用人單位的青睞,不得不按用人單位的口味投其所好。再者,有的用人單位考察畢業生的程序復雜,戰線拉得過長,增加了畢業生簽約的風險,使得一些畢業生不得不先與別的單位簽約保底,造成了之后的違約行為。還有的單位一旦給學生提供職位后,就催促學生盡快簽約,不給學生充分的考慮時間,也會導致學生倉促決策而埋下違約的隱患。
第三,從制度層面說,我國還沒有形成完備的個人信用體系,從而不能用制度來保證個人對自己行為的完全負責。有專家從經濟學角度對誠信問題進行了分析,認為誠信的缺失,一是因為不講誠信的成本過低,二是因為追求誠信的利潤過低。在市場經濟高度發達的社會,誠信是需要高成本的,也應該有高利潤,失信行為須付出較高代價作為補償。但在我國目前的環境中,遵循誠信法則行事的人并不一定能得到較多的實惠,相反某些處處行事與誠信相悖的人并不會付出較高代價,甚至能得到一時或眼前的好處。當然這種經濟學的分析是偏重于短期的、經濟的后果考察的。從長期效應來說,誠實守信的人終究是不吃虧的,我們應當有這種基本信念。
第四,學校對誠信教育不夠,學生的誠信觀念樹得不牢,行事過程中誠信意識不強。雖然各高校都要對畢業生進行系統的就業教育和指導,但多是教一些技巧性和心理方面的問題,沒有或很少把誠信教育作為重要內容來抓。在平時的思想品德教育中,對誠實守信觀念的養成也重視不夠,只是作為德育課的內容在課堂上講講而已,至于理解得怎樣,做得如何,基本上很少過問,使得不少畢業生不以虛偽失信為恥,不以誠實守信為榮。
三、提高大學生擇業誠信度采取的措施
第一,加強對大學生的誠信教育,提高誠信素養。講究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現代社會人際交往中最根本的道德原則之一。高校要重視對大學生的就業誠信教育,著眼點不能僅限于就業環節,而是要從學生入校的第一天起,就對學生進行誠信教育,把誠信教育貫穿于人才培養的全過程要結合貫徹落實大學生行為規范和建設文明校園等日常教育管理工作,經常對大本畢業論文由整理提供學生進行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原則,以誠實守信為重點的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道德教育,引導大學生自覺履行愛國守法、明禮守信、團結友善、敬業奉獻的基本道德規范。結合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把“以誠實守信為榮,以見利忘義為恥”作為一項重要內容展針對性教育,使大學生切實提高誠信素養。
第二,引導廣大教職工注重做好管理育人工作加強對學生的管理。要教育好管理好學生,首先要教育好廣大教師、職工。要明確要求教職工樹立誠信觀念,并在教學、管理服務工作中以身作則,處處講求誠信,言傳身教,為學生樹立良好的榜樣。在此基礎上,調動教職員工的積極性,加強對學生的管理,在嚴格管理中育人。一方面,認真按照教育管理程序嚴格要求,規范管理;另一方面,及時制止和批評學生中發生的不誠實、不守信行為,幫助他們認識并改正錯誤。在嚴格管理中使大學生增強誠實守信的意識,養成誠實守信的習慣。
學校要進一步嚴格就業管理流程,在給所有畢業生提供公開、公平、公正就業環境的同時,要建立相對科學的、嚴格的就業管理體系。比如,要進一步規范就業推薦表和就業協議書的管理,確保學生人手一份。對于畢業生就業協議書遺失或違約的情況,給予備案登記,并在學校就業網上公示,必要的時候,記錄到新的協議書中去,供用人單位參考。此外,要充分發揮院、系、班主任或輔導員的作用,對于學生基本信息、推薦信息,班主任或輔導員有義務配合用人單位進行核實。
高校大學生的畢業去向,選擇什么樣的就業單位,大學生的就業狀況已成為家長、學生、乃至整個社會在內關注的焦點。我國自20世紀90年代以后,國家對大學畢業生的分配體制進行改革,計劃經濟時期的計劃分配模式不復存在,國家不再安排學生就業,而是實行供需見面,雙向選擇,自主擇業,不包分配的雙向選擇就業模式,在這種與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就業模式下,大學生一方面獲得了職業選擇的主動權與選擇權,另一方面失去了就業保障,面臨嚴峻的壓力和挑戰。加之大學人學率的提升,大學教育越來越普及,大量畢業生走向社會,大學生就業市場已成為買方市場而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賣方市場了。因此,大學生就業問題就尤為突出。究竟什么樣的大學生受用人單位青睞?大學生應該具有什么樣的能力和素質?高校、用人單位、政府、大學生自己還存在那些問題?等等一系列問題都值得進一步的探討。我們于2005年4月對西安市人才招聘市場的73家單位進行了人才需求標準調查,現將結果總結如下。
1對象與方法
對象:2005年4月參加西安市綜合人才招聘會的71個單位,分別為國家機關6個,學校9個,科研單位5個,國營企業7個,鄉鎮企業5個,私營企業16個,外資企業6個,合資企業6個,其他性質的單位11個。其中46個單位來自于大中型城市。
方法:采用自行設計的人才主要需求調查表進行無記名方式填寫,包括內容:①招聘單位的一般狀況、招聘途經及工資待遇等;②招聘單位對大學生的需求標準,包括一般情況、專業技能、政治面貌、身體素質、在校表現、道德品質、綜合能力等多方面;③招聘單位對學校就業指導工作的建議。
數據處理:問卷回收后以Excel數據庫方式輸人計算機,采用SPSS12.0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
2.1單位招聘途徑和工資待遇
67.61%的單位通過人才招聘會的方式招聘畢業生,其中35.21%的單位傾向于學校舉辦的供需見面會的形式,個人推銷方式也占到4.22%的比例。50.70%的單位給予畢業生月薪1,000-1,500元,38,03%的單位工資待遇為800一1,000元明,1,500元明以上的工資待遇僅占11.2706。
2.2單位對大學生的主要需求標準
精神品質:單位最看重的單項品質排在前三位的為實干精神(占28.16%)、敬業精神(占26.7606)、誠實守信(占23,94%),然后依次為團隊精神(占5,6306)、社會和工作責任心(占4.2306)、競爭意識(占2.8206)。
綜合能力:單位最看重的單項能力前三位為專業知識技能(占31.00%)、實際操作能力(占31.0006)、創新能力(占28.71%)。但是事業單位與企業單位也體現出了不同,企業最看重的前三位的是:實際操作能力(占36.6206)、專業知識技能(占28.1606)、語言表達能力(占26.76%),事業單位前三名依次專業知識技能(占33.800})、創新能力(占26.760.6)、實際操作能力(占23.9406)。
在校情況:單位最看重的在校表現前三位的是學習成績(占28.1706),獲獎情況(占26.7606),身體素質(占25.350),70.42%的企事業單位對于畢業生是否是學生干部、黨員等政治情況并沒有提出特殊要求。
2.3單位對于學校就業指導工作的建議
單位建議學校就業指導工作的主要內容應該為社會實踐能力培訓(占33.80、面試技巧訓練(占3106)、教育學生自我定位(占28.17%),其中84.21%的企事業單位著重傾向于社會實踐能力培訓、面試技巧訓練,而66.67%的外資、合資、私營等企業更希望學生能夠做好自我定位。
3討論
本次調查中大部分單位承諾的月工資待遇為800-1,500元,而在我們前期對大學生就業期望值的系列調查,大部分學生選擇月工資待遇高于1,500元,企業給大學生的工資待遇與大學生的期望值存在一定的差距,從目前來看,用人單位加薪的期望值很小,而且即使有這種可能,其幅度也不可能達到大學生的預期值。因此,主要還得靠大學生自己調整心理預期,就業時選擇現實的應對之策。另外目前單位選擇以人才招聘會的方式招聘畢業生就業途徑還是比較單一,招聘單位應當拓寬招聘途經,將其形式多樣化,充分利用網絡等新型媒體資源,對于畢業生而言,應注重面試技巧積累和就業準備工作,以提高就業成功率。
“專業技能是技術含量高的企業很看重的用人標準,對專業人才的選拔可以說是精挑細選。”招聘單位對畢業生綜合能力及精神品質的要求卻大大提高,尤其是創新能力、專業技能、實際動手能力以及實干精神、誠信、團隊精神,還對畢業生的良好的心理素質、競爭意識、社會責任心等方面提出了較高要求。不難看出所有用人單位都希望所招聘的畢業生比較務實,能用自身所學切實為單位做出成績。所以畢業生應在日常學習及實踐過程中側重培養務實精神,加強社會生存觀、價值觀的教育,加強職業素質、情商、適應能力和心理素質培養。同時單位對于畢業生在校表現的要求已經居于次位,學生干部、黨員等政治情況已經不作為優先參考條件,究其原因,當前學生干部的工作能力及自身素質較前有所下降,較一般同學并沒有過高的優勢;其次,在大學生求職制作簡歷時,作假聲稱曾擔任過學生干部的現象仍然存在,故單位對學生干部及黨員等條件的信任程度明顯不如從前。無論企業單位還是事業單位都對外語、計算機等方面的能力提出較高要求。分析目前局勢,經濟全球化客觀上要求我們既要引進來,又要走出去,要努力謀求各種國際經濟合作、技術合作、信息合作,這種國與國之間的密切經濟聯系,客觀上要求大學生應掌握一定的外語知識(特別是英語),要有一定的聽、說、讀、寫能力,盡管有的學生英語已經過了四級或六級,但還是缺乏必要的口語交流能力。大學生應加強英語聽、說能力和計算機使用能力的培養,以適應工作單位的要求。
4思考
大學生應轉變就業觀念,提高綜合素質和就業競爭力。調查顯示用人單位對人才的要求逐年提高,要求學生德、智、體、美綜合素質全面發展,專業技能扎實,實際動手能力強、知識面寬、踏實肯干,能吃苦,因此大學生應該充分利用在校的學習機會,努力提高綜合素質,不斷提高就業競爭力,重視專業學習,構建復合型知識結構,結合專業加強社會實踐,增長專業實踐經驗,增強社會適應能力并善于培養自身的特長。大學畢業生最大的優勢在于可塑性強,有潛力,因此大學生必須更新自己的就業觀念,樹立基層意識、事業意識和奮斗意識,積極主動地到西部、到基層去發揮自己的優勢,挖掘自己的潛能。只要廣大畢業生更新就業觀念,實事求是地分析自我,確定合適的就業期望值,在社會的大天地里就一定能找到充分發揮自己聰明才智的位置。用人單位應吸引人才加人,建立和完善良好的人才培養體系。調查發現,隨著就業市場競爭的日益激烈,“跳槽”成為影響單位發展的絆腳石。實際工作經驗對于某些行業來說是最重要的因素,但在知識更新日新月異的知識經濟時代,經驗越來越失去了它的決定性,用人單位片面強調應聘者的工作經驗是一種短視行為,一定要加大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力度,樹立全局觀點和戰略眼光,要充分認識到,大學畢業生是寶貴財富,接收大學畢業生是事業的延伸和發展,不能只看眼前利益搞短期行為。用人單位應盡早樹立起人才培養的意識,建立完善的人才培養機制和激勵機制,實現“單位招人、事業引才、機制育能”的好氛圍,把優秀的人才培養出來,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高校應深化教育改革,強化構建全面的就業指導與服務體系。高等院校要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對人才的需求,進一步深化教育改革,首先要在專業和專業方向的設置上創造條件,開辦社會急需的熱門專業,使之適應社會的需要;其次是要重視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使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對人才的要求;最后是要建立和完善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畢業生就業機制,包括對大學畢業生的就業指導,需求信息的收集,建立與人才市場的網上交流平臺,提供畢業生與用人單位見面洽談簽約的條件等等。
1.2就業信息渠道比較獲取就業信息是大學生實現就業的基礎,通過中國大學生就業信息渠道(表2)與美國大學生就業信息渠道(表3)的對比發現:我國高校提供的提供的就業信息平臺比較少,政府部門缺乏與職業相緊密的具體信息,而美國在為學生提供針對性的就業指導與預測信息,我國大學生獲取招聘信息的主要途徑是各種招聘會,而美國則是由高校提供信息,民間機構提供針對性的就業信息,是對高校就業信息的補充。
2國內外就業指導對我國大學生就業指導的啟示
2.1構建合理的就業信息服務體系一是整合就業信息的渠道。高校要做好對就業政策的宣傳工作,以便學生能夠及時的了解各種就業政策,高校在宣傳就業政策時一定要克服狹隘的視野觀念,擴大宣傳面,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通過QQ、微博、微信等工具,確保每個學生都能收到并且深入了解就業政策。同時也要加大服務的力度,為學生提供全面的就業信息,增加招聘會的次數,尤其是積極開展專場招聘會;二是充分發揮社會以及校友力量提供就業信息。優秀的社會人士以及校友可以從不同的角度為學生就業提供建議,避免學生在求職過程中出現一些不必要的錯誤,同時也可以發揮他們的社會力量將各種就業信息傳遞給學生;三是加強高校與政府、企業以及其它用人部門的合作。高校要積極吸取國內外就業經驗,發揮社會的力量,爭取更多的社會資源為高校學生就業提供各種服務。
2.2樹立職業生涯發展理念一是將職業指導與生涯規劃相結合。目前由于我國高等教育的大眾化教育,我國每年畢業的高校生數量遠遠高于社會崗位需求,為此就形成了就業難的巨大社會壓力,在此情境下,高校就業指導的理念還是強調工作本位需求,忽視了學生本位需求,這樣對于學生的長期職業發展而言是非常不利的,因此高校就業指導工作人員和學生要樹立職業指導與生涯規劃相結合的模式,實現“以人為本”的理念,就業指導部門由管理職能向服務職能轉變;二是加強大學生的全程指導。全程化指導就是將大學生的整個生涯發展貫穿于學生的學習生涯和規劃中,每個學生遇到的情況不同,他們在不同的時間遇到的問題是有區別的,因此要深入分析不同階段的問題,并且針對不同的問題制定不同的生涯規劃。
2.3構建以學生為主的就業指導思想首先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基于當前大學生就業形勢,大學生要改變傳統的擇業觀,樹立“先就業再擇業”的正確觀念,合理的引導學生根據社會發展動態不斷地調整自己的職業目標和就業期望值等,讓學生懂得成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學生在正確認識自己才能的基礎,不斷地尋求機會,發展自己;其次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意識。社會是不斷變化的,學生要想被社會認可就必須要不斷地學習、學習再學習,因為只有不斷地學習才能保證自己不被社會所淘汰;最后提高學生的職業素養。職業素養的高低直接影響學生的就業,因此高校要加強對學生的職業素養的培養,學生要通過各種社會實踐活動,提高自身的職業素養,就業指導者要合理的引導學生對自己的綜合素質有一個全面的了解,進而幫助他們制定具體的職業發展規劃,實現人職匹配,這要求就業指導工作要由行政事務轉為加強培訓和輔導實踐、將學習、心理以及事業相結合等方面。
二、充分利用第二課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高校共青團應當牢牢占據第二課堂陣地,組織大學生開展形式多樣的實踐活動,將就業創業教育有意識、有目的的融入到第二課堂中去,讓第二課堂在就業創業教育上充分發揮其優勢及作用。首先,第二課堂活動能夠讓學生在就業創業教育中處于主體地位,讓大學生對于參與實踐的過程有充分的自,積極促進了學生們主動參與實踐的熱情;其次,第二課堂活動可以促進學生們在就業創業問題上的交流。他們相互學習、取長補短,這將提高學生們學習的效率,縮短將專業知識應用到實踐中去的過程和時間。
三、培養大學生的就業創業意識。
在社會中,技能要求越高,待遇越高,職位數量越少;技能要求降低,工資待遇下降,職位數量增多。高校共青團要幫助大學生積極調整就業心態,充分認識到大眾化的趨勢,調整自身的就業理想和價值取向。通過“職業生涯規劃”、“校園文化節”、“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等方式,對大學生進行啟發式、互動式的就業指導,在潛移默化中完善大學生對就業的認識;其次,創業意識是創業思維和創業行為的必要準備,是創業的先導。高校共青團應當將創業教育的內容引入到系統的課堂教學中,通過對社會經濟的需求和動向進行深入分析,并結合當代大學生的特點,設置創新性、靈活性、生動性的創業教育課程。這樣,共青團既可以利用課堂教學傳授系統的就業創業知識,又培養了大學生創新、創業意識。
四、培養大學生的就業創業能力。
大學生就業能力,是指在一定的必要條件下,發揮自身的潛能,將自己成功地推銷出去;創業的能力是將自己的創業設想、創業計劃轉變為創業實踐并且成功實現的一種綜合能力。這種能力在大學生成功就業及成功創業的過程中必不可少。在高校共青團服務大學生就業創業教育的過程中,要重視對大學生就業創業能力的培養,通過加強建設就業創業教育的專業教師隊伍、加強建設大學生社團、建立穩定的就業創業實踐活動基地等措施,循序漸進地提高大學生綜合能力。
五、搭建高效有力的平臺。
高校共青團對青年學生的全覆蓋使得共青團在大學生就業創業的教育、引導、動員、組織等方面所做的工作能夠到達每一個學生。從高校的外部環境看,共青團組織遍及各個領域、各個單位,團組織之間感情深厚,關系密切。高校共青團組織應當充分利用社會關系網絡,在大學生就業創業服務工作上搭建有效的平臺,加強與當地政府、校外職能部門、企事業單位間的聯系,適當引入校外的社會有利資源,通過“大學生就業創業見習基地”建設等方面的交流合作,為服務大學生就業創業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并提供服務。
自高校擴大招生以來,中國的大學教育得到了快速的發展,每年的畢業數量都在攀升。學校的數量也在增加,這樣入學人數自然而然地隨之增長,但政府在高等教育方面的經費支出卻遠遠不足,教師數量增長幅度沒能趕上大學生增長速度,這樣無疑就會形成教育經費投入和師資隊伍相對缺乏的結果,導致大學的辦學條件及辦學質量均下降的局面出現。
1.2來自于待就業群體的壓力
中國依然是發展中國家,吸納勞動者就業的能力是有限的。當前,高校畢業生的人數增多與全國范圍的就業高峰期相重合,諸如農民工的進城、城市年輕的就業人員、城市下崗職工等待就業群體,這就大大增加我國每年就業市場的人數。
1.3來自市場需求方面的矛盾
很多用人單位為了節約單位的成本開支,在招工時多青睞于有工作經驗的人才,使得大學畢業生的專業、知識結構、工作閱歷等不受用人單位的歡迎。而我國大學教育培養制度大多只注重理論知識的灌輸,對大學生實際動手能力的強弱、處理問題方式方法及組織協調能力的好壞等方面往往加以忽視。
1.4就業市場的大環境的不利
來自性別、學歷、年齡、戶籍等方面的歧視,更加重了大學畢業生的就業難問題。例如相對男性大學生就業而言,很多用人單位對女性大學生存在一定的性別歧視,使女性大學生的就業難問題更加突出。
1.5來自高校教育自身的問題
其一,自高校擴大招生至今,高校的數量和高校的辦學規模均取得了一定的發展。而在大學教育發展過程當中,很多高校只是在研究型大學或綜合型大學轉變方面進行著盲目地操作;與此同時,實踐課和實驗課相對缺乏。其二,一些高校的很多專業就業方向不夠十分明確,而當今社會對大學生人才的要求卻是逐漸地嚴格,這樣就致使那些專業不對口的大學生在就業市場上很難覓得一席之地。
2當代大學生就業難的主觀方面因素
2.1個人能力欠缺
用人單位在對大學生個人能力的判斷上,大多依賴于大學生自己提供的在校課程成績單、英語、計算機水平考試結果及大學生在校的政治思想表現等方面,作為招聘單位考量大學生個人情況的這些定性指標,業已成為對大學生個人就業的重要試金石。
2.2落后且不合理的就業理念
高預期甚至不切實際的擇業標準,致使很多畢業生在職業選擇、薪金待遇等方面與招聘單位實際所提供的崗位需求常常會擦肩而過。很大比例的大學生甚至沒有一個完整的工作設想及職業規劃;有的大學生自身能力不足,又缺乏吃苦耐勞的精神,而在就業市場中一味追求優越、舒適的工作和生活環境及高薪的職業待遇;同時相當一部分畢業生也不愿意降低個人要求,過分熱衷事業編和公務員的崗位。
3關于解決大學生就業難問題的對策探析
3.1進一步完善大學畢業生社會保障體系
一者進一步大力發展大學生就業專業化指導機構,為高校大學生的就業提供指導性、技能性及專業性方面的服務。在此機構中,可以設立不同職業的能力樣式和模型,通過測試、咨詢及培訓等方式,使大學生上崗前的職業能力得到提升;二者進一步規范就業職業市場,使中介機構服務能力得到提高,設立標準化、規范化、個性化及多樣化的人才中介機構,以滿足高校大學生對人才就業市場的需求。
3.2注重家庭教育,改進就業理念
在大學生未來職業設計方面,或多或少地有家長的建議甚至有時強加干預。大學生家長應主動加強對孩子自主能力的培養。在擇業方面,家長要充分發揮大學生自身的創造力,幫助孩子分析當前人才市場的需求信息和相關職業是否真的適合自己的孩子,在進行一定的調研后,對地域、行業及單位等方面為孩子提供指導性建議。
3.3調整大學的相關學科和專業
以就業市場的需求為風向標,結合全國乃至全球的宏觀經濟,研究自己大學所在地域的社會、經濟發展的變化,使自己大學師資資源進行整合,提高大學專業發展的科學規劃能力,使教學方法得到創新,組織大學生參與“三下鄉”等社會實踐活動,進一步完善相關課程的實踐教學,結合課堂所學的理論知識,增強大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和對課本知識的應用能力。一些校辦企業和校外單位聯系就是大學生最好的實習基地。加強大學生就業和創業觀方面的教育,設立大學生就業指導服務機構,可以將有關就業指導方面的課程列入必選課。
3.4創建良好的就業社會環境
當前大學畢業生就業供求方面的信息主要由學校本身、大學生就業人才市場、大學生招聘會等方式獲取,信息渠道相對狹窄,就業率相對低。在當今市場經濟的大環境下,為了進一步提升大學生的就業率,各級政府職能部門應該做到以下幾點:第一,促進地方經濟增長。社會經濟得到了發展,就會有更多的就業崗位提供給社會。第二,必要而比較寬松就業環境的營造。大學畢業生就業和創業的政策體系需要進一步得到完善和加強,要對人事、用工、戶籍管理及社會保障等諸多方面加快改革。第三,完成高校大學畢業生就業服務體系的構建,加強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對大學生就業實行全程教育,為高校大學畢業生打造一個全面、方便而快捷的就業信息交流平臺。
隨著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高職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它不僅直接關系到高職大學生自身的成長和發展,也關系到高職院校在社會中的形象和地位。高職院校就業指導工作尚處于起步和探索階段,與市場經濟發展和學生的需求相比,存在著較大差距,加強高職大學生的就業指導工作,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為實現高職學生就業的基本目的,幫助高職大學生運用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指導自己的擇業活動,樹立正確的成才觀、擇業觀,確立正確的擇業意向,讓學生了解國情及就業形勢,提高大學生自我認識、自我激勵和自我決策能力,增強適應社會、融人社會的能力,必須加強就業指導工作。
一、高職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的現狀與存在問題
(一)從高職大學生就業的思想狀況看,高職大學生的就業指導工作與大學生就業需要還不相適應調查中發現,不少同學選擇了自主擇業,但也有同學在擇業過程中更看重待遇、地理位置與自然環境;很多同學認為在求職過程中應主動參與競爭,表現出了較強的競爭意識,但也有學生存在等待學校推薦或希望自己的父母親友為自己聯系工作等依賴思想;部分同學對社會現狀缺乏了解,職業期望過高,不能準確定位;不少單位在人才需求上“高消費”,只要普通本科以上的學歷,不管能力,不講究實際崗位的要求,讓很多學生擔心以后找不到理想的工作而無法安心學習,上高職有失落感,給高職畢業生求職造成了困難。
從高職大學生就業的思想狀況可以看出,高職畢業生的擇業心態是復雜的傳統的就業意識與新的就業觀念相碰撞,表現出多元化的擇業取向,他們迫切需要學校在就業咨詢、就業信息、求職技巧等方面給予有效的指導和幫助。而目前高職院校的就業指導工作內容較窄,缺乏針對學生個體特點的專門咨詢和有效指導。在就業觀念和價值取向的引導、職業判斷和選擇能力的培養以及創業教育、職業道德教育等方面重視不夠,難以適應高職大學生的求職需要。
(二)從高職大學生就業面臨的形勢看,高職院校的就業指導工作與當前社會經濟發展的要求還不相適應
當前,高職畢業生就業遇到了許多新情況、新問題。一是傳統的高等教育培養模式造成人們重理論、輕實踐,把高職教育視為“二等教育”,由于人們對職業教育的偏見,造成一些用人單位不敢大膽使用高職畢業生;二是很多企業面臨轉軌改制,下崗人員較多,不可能接收大量的高職畢業生;三是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隱陛失業顯性化,增加了高職畢業生的就業矛盾;四是農村勞動力向城鎮轉移的速度加快,規模加大,就業的矛盾更加突出。因此,高職大學生就業面臨著嚴峻的挑戰,迫切需要加強就業形勢的教育和指導。而目前高職院校就業指導工作功能單一,缺乏對地方經濟發展和人才需求變化趨勢的了解,就業信息來源分散,缺少為畢業生擇業提供社會化服務的體系。同時在就業形勢的預測和教育方面十分薄弱,往往停留在就業形勢的一般介紹和就業政策宣傳的層面上,缺少適合高職大學生特點的手段和方法,致使就業指導工作缺乏有效性和針對性。
(三)從高職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隊伍來看,高職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隊伍的培養與高職教育的發展不相適應
高職院校在學生就業方面缺少實際指導及幫助的部門,缺乏專門對市場需求進行研究的人員。盡管目前高職院校都設立了就業指導機構,但由于人手少,忙于應付大量與就業有關的事務性工作,難以有充足的時間和精力來開展針對性的就業指導,而且由于缺乏系統的業務培訓,就業指導人員素質參差不齊,無論是在占有信息還是知識儲備方面均難以達到應有的效果。因此,高職院校需進一步加強就業指導工作的隊伍建設,逐步使高職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正規化、科學化、系統化和專業化。
二、加強高職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的現實意義
(一)加強高職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要求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客觀上要求通過市場配置人才資源,而作為高等人才資源之一的高職畢業生的就業也必然走向市場,通過供需見面、雙向選擇、學校推薦、自主擇業方式就業。市場經濟的這種內在要求,能充分發揮高職人才的作用和優勢,使高職畢業生的配置、流動更趨于合理,更有效率,更好地滿足基層和生產第一線對應用性人才的需要。但是,目前高職畢業生的一些擇業心態與市場經濟的開放性、競爭性和主動性還不相適應。如何指導高職畢業生把握高職教育的特色,準確定位,正確選擇用人單位,選擇職業,如何指導高職畢業生確立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職業意識、職業選擇觀、職業價值觀等新觀念,使高職畢業生主動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已成為高職院校必須解決的問題。
(二)加強高職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是高職教育健康發展的客觀要求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高職教育要健康發展,必須為學生的出路著想,才能辦出高職特色,才能增強高職的競爭力。如果高職大學生不能適應社會的需要,不能充分就業,就會使高職在社會上的聲譽和地位下降,造成生源不足,專業萎縮,形成分不出招不進的惡性循環,高職教育也必將陷入困境。
因此,高職院校必須做到“兩手抓,兩手都要硬”:一手抓教育教學改革,培養出市場需要的高質量、高素質的應用型人才;一手抓畢業生就業,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就業保證體系,不斷提高畢業生的求職技能和主動適應社會的能力,使畢業生充分就業,不斷提高高職教育在社會上的聲譽和地位。
(三)加強高職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是高職大學生實現人生價值的客觀要求
高職大學生是高等技術應用性專門人才,高職大學生只有順利就業,才能實現人生的價值。但是,部分高職大學生期望值過高,不能正確估價自己,不了解社會需要,在選擇職業時,往往脫離客觀現實,這山望著那山高;一些畢業生缺乏全局觀點,在處理事業和待遇方面,重利益輕成才;一些畢業生不能正確評價和定位自己,不愿到基層一線去等等。上述諸多缺乏正確就業指導的片面認識都會導致擇業的失敗。由此可見,加強高職畢業生的就業指導工作,根據畢業生的就業心理和追求動向,正確引導他們轉變就業觀念,培養健康的擇業心理,在思想上、政策上、信息上、心理上、技巧上給予具體的指導,是畢業生順利就業、實現人生價值的重要前提。
三、高職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的幾點建議
(一)開設就業指導課
把就業指導課作為高職大學生的必修課程,改變就業指導只局限在高職大學生畢業前夕搞的做法,使就業指導貫穿于高職大學生受教育的全過程。
(二)開展就業指導專題講座
學院應根據高職大學生求職意向、求職心理的實際情況,聘請企業界人士、人事管理部門的工作人員、校友作專題報告,以榜樣的力量感染人。
(三)加強日常思想教育活動
要把就業指導課的教學與高職大學生日常的思想教育結合起來,通過座談、討論、板報、櫥窗、專題報告會、模擬洽談會等各種形式對高職大學生宣傳就業方針、政策,介紹求職知識,培養高職大學生的求職能力和技巧。
(四)開展就業方面的心理咨詢
通過咨詢,幫助高職大學生克服擇業活動中的心理障礙,培養健康的就業心理,使他們具有良好心理素質和擇業心態,能正確地認識自己,能正確地估計形勢,面對求職活動中出現的各種矛盾,能沉著應變和處理,對就業有充分的思想準備、業務準備和心理準備。走上工作崗位后,能較快適應新的環境,實現由學生到從業人員的轉變。
(五)組織高職大學生進行社會調查和參觀
訪問學院可針對高職大學生在就業方面存在的某些糊涂觀念和高職大學生普遍關心的一些社會問題進行專題的社會調查和參觀訪問,然后加以理性分析,寫出調查報告或心得體會,能收到課堂上難以達到的效果。
(六)加強與用人單位、勞動人事和其他相關政府部門及社會就業中介服務組織的聯系與合作,廣泛收集人才和勞動力市場需求信息建立和利用人才信息網,組織多種形式的供需見面會,為高職大學生提供就業信息,進行就業咨詢,開展就業技能方面的訓練。
(七)實施預就業制(實習與就業相結合)
為體現高職特色,學院可實施將畢業實習與推薦就業相結合的預就業機制,讓學生直接到基層一線崗位,按職業勞動者的要求進行社會角色的實習,把理論知識與實際操作結合起來,提高綜合職業能力,增強對社會、國情的直接認識和了解,充分認識到競爭、就業、生存等問題,培養強烈的職業責任感和遵守職業道德規范的自覺性。我院市場營銷專業在校期間實施工學交替方案就收到了良好效果。
伴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迅猛推進.大學生就業也進入了新的歷史時期.就業制度的改革給畢業生提供了更多就業途徑和機遇:同時.愈演愈烈的人才競爭也對大學生就業提出了嚴峻的挑戰。面對這一新形勢.各高校應加強對大學生進行就業指導,以此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在準確了解自身的前提下順利找到合適的工作。輔導員作為大學教師的特殊群體.處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學生管理工作的第一線,承擔著育人的重要任務,他們熟悉學生的情況,與學生易于溝通且關系密切,在參與就業指導工作方面有諸多有利條件.理應在當前的就業指導中發揮更為重要的作用。
一、輔導員參與就業指導工作的現狀
(一)對就業指導的認識不足。
當前.大學生就業問題日益凸現,大多數輔導員都能夠認識到就業的重要性,但還有相當一部分輔導員認為就業指導工作是畢業班的事,一些低年級輔導員對就業工作甚至不關心。即使有的輔導員認識到就業指導工作的重要性.也缺乏對就業指導目標的深層思考,把提高就業率看作唯一目標,強調就業指導的實用性.滿足于一般的就業信息服務、求職技巧等,而忽略對大學生進行就業觀教育,如怎樣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擇業觀:如何轉變就業觀念、端正就業態度、調整就業期望值;如何進行職業道德教育和“創業”教育等。
(二)缺乏系統的理論與實踐知識
就業指導是一項專業性很強的工作,需要掌握系統的理論知識,了解國家就業方針政策。但目前高校輔導員由于其自身工作的局限性.大部分都缺乏必要的社會實踐經驗和系統的就業指導理論與實踐知識.不能幫助學生進行科學、合理的職業生涯設計與規劃,在對學生進行就業指導時,顯得力不從心,指導缺乏針對性和科學性.不能很好地滿足學生的需要。
(三)輔導員就業指導的形式、內容較為簡單。
當前,大多數輔導員都會開展就業指導,但隨意性大,缺乏系統的指導。形式和內容比較分散、單一、針對性差;停留在講解就業政策,分析就業形勢,收集需求信息,傳授擇業技巧.協助校、院兩級就業指導機構開展工作等方面;不能很好地發揮其接近學生.廣泛收集第一手學生就業動態的優勢,不能有效地指導大學生培養就業能力,進行生涯規劃和進行個性化的指導。
(四)輔導員在就業指導中全程化意識薄弱。
由于輔導員的工作紛繁復雜,很難有大量時間花在就業指導工作上面,就業指導工作基本上集中在對畢業班學生的指導.所以,輔導員在就業指導工作中只能“臨陣磨槍”.沒有形成從入學到就業全過程的系統化、規范化、科學化的就業指導體系。
誠然,出現以上現象與輔導員事務繁雜的工作性質和輔導員隊伍年輕、缺乏經驗等自身特性不無關系,然而,筆者認為,最重要的原因在于輔導員在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中的角色不明晰、認識不到位。如果說整個高等學校就業工作是一個有機系統網絡的話.那么輔導員在就業工作中的角色就是這個系統網絡中的一個重要結點。找準結點、準確定位是輔導員做好就業指導工作的前提和基礎。
二、輔導員在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中的角色定位
(一)就業觀念、就業技能、就業道德的引導者。
新形勢下,大學生的就業觀念亟待轉變,職業對學生的專業素質與能力有了新要求,就業所引發的道德問題日益凸現這些都需要輔導員對學生進行積極正確的引導。首先,要有針對性地加強大學生的擇業和創業教育,引導學生更新就業觀念,明確目標,正確認識和評價自我,在擇業過程中求“滿意解”而非“最優解”,避免選擇一些不適合自己的工作崗位。增強大學生的創業意識,豐富他們的創業知識,培養他們的創業能力,這樣一旦機會來臨,學生就會抓住機會進行創業,并能夠為社會提供新的就業崗位。其次,指導學生了解未來想要從事的工作對個人素質與能力的要求.并朝這個方向不斷努力,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及專業能力。另外,輔導員應強調就業過程中的道德問題,教育學生在就業中避免違約、毀約、偽造材料等不誠信現象。
(二)就業形勢、政策的宣傳者。
國家歷來十分重視大學生就業工作,每年制定出臺一系列支持、優惠政策和具體措施,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有一套完整規范的管理服務辦法和程序,社會對人才需求的變化信息等也需要畢業生們及時地了解和遵循,如有疏忽,將會給學生造成難以彌補的差錯。輔導員是學校教育學生、管理學生、服務學生的一線直接責任人,應該做好有關學生就業的各項方針、政策、辦法、措施,以及其他信息的宣傳和解釋工作。
(三)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指導者
學生一進入大學,輔導員就應針對學生特點開展形式多樣的專業思想教育和就業指導教育,幫助學生端正學習態度,樹立遠大理想,制定職業規劃,明確職業生涯每一個階段的奮斗目標和實現目標的具體措施。輔導員可從日常教育服務管理的工作過程中,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啟發學生職業夢想,參與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制定,并因人而異地提出個性化的指導意見。
(四)就業心理問題的疏導者
近年來,由于就業競爭日趨激烈,涉世不深的大學畢業生在求職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遇到各種困難和挫折,從而引發焦慮、自卑、抑郁、嫉妒等心理問題。輔導員應重視大學生就業心理指導工作,主動學習心理學知識.成為大學生心理困惑的疏導者,引導大學生全面客觀地認識和評價自己,調整就業期望值,樹立積極向上的態度.不斷完善自我。
(五)大學生就業的服務者。
輔導員應加強對大學生就業的服務工作,包括:完善學生信息管理系統。以便用人單位了解情況時及時調閱:充分利用網絡、媒體和其他相關渠道為學生采集有用的就業信息:加強與用人單位、學校就業指導中心和學生本人的有效溝通:為畢業生做好個人自薦和集體推薦的材料:幫助學生策劃面試:開展模擬招聘會、就業指導講座活動。等等。做好這些服務工作對大學生順利就業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輔導員如何發揮在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中的角色作用
(一)增強主動學習意識,豐富就業指導知識
輔導員要開展好就業指導工作.首先必須豐富自身的就業指導知識.包括就業形勢和國家相關方針政策、職業生涯規劃理論和方法、學生所在專業的特點和就業方向、求職擇業技巧及相關心理知識等。要做到這些,就應增強主動學習的意識,建立健全學習機制,努力做到以下“三多”:一是多培訓,即多聽取就業指導方面的專家學者開設的輔導報告和專題講座,有計劃、有步驟地參加就業指導相關培訓,特別是參加職業指導師資格考試的相關培訓并爭取取得資格證書:二是多實踐,即把掌握的理論知識運用于實際工作中.對學生進行具體指導的同時檢驗自己對理論知識的掌握情況;三是多思考,要把思考貫穿在實踐和學習過程中。通過認真地思考找出在就業指導的實踐工作和理論學習中出現的問題,針對問題再進行有效的學習。
(二)樹立全程化意識,突出就業指導的針對性
就業指導工作是一項系統性的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輔導員在進行就業指導時要樹立全程化的就業指導意識。輔導員要根據各個年級學生的身心特點,針對不同年級,各有側重,明確目標,突出重點,分步實施。大一應側重于指導學生適應和規劃大學生活。教育學生樹立職業生涯概念,培養職業意識。大二應側重于教育學生正確認識、塑造和完善自己,激發專業興趣,建立合理知識能力結構,提高綜合素質。大三應側重指導學生了解就業市場狀況,根據社會需求和個性特點來設計自己未來的職業生涯,發揮特長,進一步挖掘潛力,增強就業的主動性。大四應側重擇業技巧指導,調整就業心理,引導大學生適應社會.教育學生把個人成才同時代的需求結合起來,引導畢業生到基層、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就業。
誠信分為法律誠信和道德誠信。法律上的誠信,是指作為法律原則的誠信,法律誠信作為一項法律原則,是指在法律上普遍規定的誠實信用原則。道德_J的誠信,是指作為道德準則的誠信,道德誠信要求人們言語真實、恪守諾言、無虛假、不欺詐。對于大學生就業市場中的誠信問題,法律上的誠信表現在對就業管理制度的遵守與執行,這些制度包括國家制定的、地方政府制定的、還有各個高校制定的。道德上的誠信表現在就業市場三方言語的真實程度,即向他人發出的信息是否真實,還包括三方是否恪守諾言、履行義務。基于以上理路,大學生就業市場的不誠信歸因就是法律制度的不完善和道德監督的不力。就業市場的誠信制度體系的構建也基于以上兩個層面來要求,一是從法律制度層面,通過制度來硬性規范就業市場。二是從道德角度來要求,通過軟環境來約束就業市場。文中提到的大學生就業市場主要指以學校為中介的就業市場,它包括畢業生、用人單位、學校三方,是全國就業市場的特殊部分,畢業生是大學生就業市場的主體,用人單位是大學生就業市場的客體,校方只是大學生就業市場的中介。
一、大學生就業市場中的不誠信現象
大學生就業市場中不誠信現象經常發生,這些不誠信現象按大學生就業市場的三方(畢業生、用人單位、校方)進行歸納,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就業主體的不誠信現象
部分畢業生誠實守信觀念淡薄,想通過投機取巧的辦法找到一份稱t2,如意的工作,致使不誠信現象頻頻發生,主要有以下方面:(1)“一女多嫁’’式簽訂就業協議。目前,每年都有畢業生采取一些違反就業市場“游戲規則”的做法,同時與多家用人單位簽定就業協議,最后畢業時才挑出一個自己最滿意的用人單位就業。(2)不真實的畢業生就業材料。有的畢業生在自薦材料中把自己的某些能打動用人單位的方面寫得淋漓盡致,缺點卻一字不提,甚至有的材料造假,如各種假證書、假材料充斥其中,導致用人單位無法真實全面地了解畢業生。(3)“瞞天過海”簽汀就業協議。如有的學生拿不到學位證書、畢業證書,不符合用人單位要求,畢業生沒有主動向用人單位通報,違背了就業市場的誠信原則。
(二)用人單位的不誠信現象
用人單位在招聘時,有責任和義務向畢業生介紹用人單位的真實情況、用人崗位要求,履行就業合同的基本內容。但現在有些用人單位在招聘過程中也時有違約現象發生,主要表現在:用人單位在招聘時有意宣傳不當造成的違約,有的用人單位在宣傳時多講優勢和長處,少講或不講劣勢和不足,有的甚至許諾不切實際的優惠待遇,引導畢業生走入誤區;有的用人單位由于主管領導發生變動,位用人政策隨之變化,單位不再承擔對就業協議的違約責任。用人單位片面強詬J用人自,忽視了畢業生就業權利保障,擾亂了就業市場的正常運轉,損害了就業主體的合法權益。
(三)校方中介不誠信現象
校方在大學生就業市場中起著中介的作用。應該履行管理、監督的職責,保證學生和用人單位材料的真實性。但有些學校為提高學校就業率,為畢業生大開方便之,如推薦表的內容(畢、I生基本情況、學習成績、在校表現等),相關環節把關不嚴,在沒有嚴格核查的情況下就蓋章,不能實事求是地反映真實情況,有的內容含糊其辭,模棱兩可,使用人單位不能獲取真實的信息..再如推薦表原件每位畢業生只應有一份,但有的學校卻控制不力,致使有的畢業生持有多份推薦表,導致大學生就業市場混亂。
二、大學生就業市場中不誠信現象歸因
以上二三方面不誠信現象,在大學生就業市場中不同程度存在,并且有蔓延的趨勢。其主要原因是在社會轉型時期,畢業生就業制度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一方面,畢業生就業市場三方的地位逐步回歸。計劃經濟時代,是以客體(用人單位)與中介(校方)為主,畢業生只是被動接受由校方與用人單位簽訂的就業合同,而校方更多地充當了就業市場的主體,取代了畢業生的主置,行使了本應該屬于畢業生的權力。現在由于市場經濟制度的逐步完善,畢業生就業市場三方的地位逐步回歸,逐漸改變過去本末顛倒的機制.主體由原來的校方逐漸轉變為畢業生本人,實現了根本性的變化。另一方面,畢業生就業市場三方的職能逐漸得到矯正。在計劃經濟時代,畢業生在就業過程中,畢業生與用人單位的就業合同的簽訂由校方代勞,一切由校方安排,畢業生本人完全失去或部分失去這一方面的權利,畢業生不可能有更多的選擇機會和余地;同時,畢業生對用人單位的知情權也嚴重喪失,他們無法全面了解用人單位的情況,當然也無需知道,畢業生對用人單位的知情權被無端地委托給校方或主管畢業分配的老師。而現在,畢業生的自逐漸增強,對朋人單位的面試、應聘、簽合同的整個過程,都是畢業生自己在親自操作,而校方過去的許多職能逐步轉移給畢業生,校方只是行使中介的職能,如就業信息的匯總、公布,對畢業生的就業培訓,對畢業生就業行為的監督等等,實現了畢業生就業市場三方職能矯正。最后,畢業生就業市場的政策、法則逐步完善,逐步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大學畢業生就業正從國家汁劃分配逐步向自主擇業轉軌,從“計劃調節”到“供需面”、“雙向選擇”、“自主擇業”,這是社會主義『“場經濟條件下高校畢業生就、體制發展的必然趨勢原來由國家作為計劃主體來宏觀調控畢業生的就業,畢業生分配工作遵守的是國家的政策,遵守國家政策為第一準則。在現階段,“雙向選擇”已成為畢業生就業的主要形式,“雙向選擇”以市場調節為基本手段,通過市場來調節畢業生的就業,遵守市場規律是第一準則。
在就業制度發生根本性變化的情況下,舊的就業制度在一定時期、一定范圍內還起到一定的作用,而新的就業制度還沒有完全根據就業市場的變化進行完善,使得畢業生、用人單f電、校方及家長的就業觀念還留有計劃經濟的痕跡,表現出極大的不適應。整個畢業生就業市場的管理滯后于市場發展的需要,沒有及時制定具有前瞻性、戰略性的政策、制度,對畢業生就業給予引導,使就業市場的三方在一定時期還很難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從而導致整個就業市場短時紊亂,不誠信現象屢見不鮮。
同時,在社會轉型時期,還沒有形成適應現社會發展需要的道德監督機制。在整個畢業生就業市場經濟建設中,出現了許多的不誠信情況、不誠信問題,不僅需要法律制度的制約,更離不開道德的約束。但目前在畢業生就業市場中,還沒有形成完全主導的道德價值取向,畢業生的價值取向往往是多元而復雜,在現實生活中表現為價值評判標準的二元性或多元性,即畢業生對自身或他人的任何一種行為,似乎都可以找到一種或多種價值觀的肯定或否定的評價依據。這樣,執行著雙重或多元的價值標準,缺乏統一的權威性的道德理想,必然造成社會輿論監督的混亂和道德良心的淡化,使畢業生就業市場中的社會道德控制系統無法發揮其職能,使得通過道德手段對畢業生就業市場的監督相對乏力。加之,目前對畢業生就業市場的不誠信行為缺少一種道德批評的環境,無法通過強有力的道德譴責,避免或盡量減少這種不誠信現象的發生。
三、構建大學生就業市場誠信制度體系
(一)建立就業誠信規范,明晰大學生就業市場三方的權利和義務
要建立有效的大學生就業市場誠信制度,促進就業市場的有序管理,推動畢業生就業市場的良性發展,我們必須明晰、規范大學生就業市場三方的權利與義務。
畢業生應該擁有的權利:(1)知情權:對用人單位的基本情況、用人單位聘用條件、就業崗位、崗位待遇、就業合同條款的了解。(2)簽訂合同權:與用人單位簽定合同的權利。(3)索取權:有權向校方索取本人與就業有關的資料如就業協議書、成績單等。
畢業生應盡的義務:(1)必須向用人單位提供真實的材料,諸如成績單、就業協議書、各種榮譽證書、國家考試證書等。(2)只與一家用人單位簽訂就業協議,一旦簽訂就業協議必須嚴格履行協議內容。(3)對在簽訂協議與到用人單位報到這一時間發生的有違協議的事情,要及時通知用人單位或校方。
用人單位應該擁有的權利:(1)知情權:首先,對校方在畢業生學習、教育、管理方面的基本了解;其次,對畢業生本人提供的資料、在校表現情況的全面了解;最后,對就業合同條款的了解。(2)簽訂合同權:與畢業生簽定合同的權利。(3)索取權:有權向校方索取畢業生的與就業有關的資料如就業協議書、成績單等。
用人單位應盡的義務:(1)必須如實地反映該單位的基本情況、聘用條件、崗位待遇。(2)簽訂就業協議后必須嚴格履行協議內容,不得隨意更改協議內容或不履行。(3)在簽訂協議與到用人單位報到這一時間段發生的有違協議的事情,要及時通知畢業生或校方。
校方擁有的權利:(1)知情權:一方面,對用人單位的基本情況、用人單位聘用條件、就業崗位、崗位待遇、就業合同條款的了解;另一方面,對畢業生所簽協議、去向的了解。(2)監督權:對畢業生在就業過程中的行為具有監督的權力,對違反就業法規,就業制度的行為進行追究,對違反道德規范的行為進行教育;督促用人單位踐履協議。校方應盡的義務:(1)服務的義務:一方面,必須為畢業生提供真實的就業材料,如成績單、畢業鑒定等;另一方面,必須向用人單位如實介紹畢業生在校情況,公正地做出評價。(2)監督的義務:對畢業生所提供的與校方有關的材料提供審核、鑒定,對畢業生在就業過程中的就業行為進行跟進監督。(3)協調的義務:當畢業生與用人單位發生爭執時,校方具有協調的責任。
(二)建立大學生就業法律制度,保證畢業生就業市場的健康發育
要使畢業生就業市場能夠正常有序地運行,必須建立、健全法律保障體系,制定出一系列的法律法規,如畢業生就業法、牛業生權益保護法等,才能保證畢業生就業市場正常發展。通過立法明晰用人單位、畢業生、校方各自的權利、責任和義務、三方應遵守的規則,保障用人單1=、}=自主選人,畢業生自主擇業得以順利進行。通過立法明確畢業生就業協議書的法律地位,明確合同的雙方是畢業生與用人單位,而校方僅僅是畢業生與用人單位之間的中介。畢業生就業協議書作為一種契約,一旦簽訂就具有法律約束力,雙方都有責任執行,不能有過多的隨意性。如果解除就業協議,必須遵循一定的程序:須由一方提出建議,說明理由,承擔有關責任,另一方同意解除協議,報主管部門批準。
二、發揮職業指導在大學生就業工作中的作用
(一)職業指導有助于大學生明確職業選擇。1.職業指導幫助學生充分認清自我通過借助科學的方法,分析個性特征,興趣、愛好、特長,氣質類型等使學生對自我進行評估和總結,從而能夠充分地認清自我,正確的評價自我。通過特質因素理論、霍蘭德職業性格理論、舒伯的職業生涯彩虹圖,讓學生了解不同職業角色的不同要求,有助于為大學生結合自身特點設計生涯目標、作生涯規劃提供參考。2.職業指導幫助學生充分認識社會幾千年來,中國古代的文人志士大多以“治國平天下”作為自己奮斗的目標和事業的追求,將提高自身素質與家庭和諧、國家穩定和繁榮緊密地結合起來,做到做人與做事相統一,個人發展與社會發展相統一。通過分析當前我國大學生就業的主要問題、社會的需求和未來社會發展前景、市場的供求特征等使學生充分認識到掌握社會發展趨勢、掌握人才供求信息的重要性,找到自己的最佳發展機遇,有效實現人職匹配。3.職業指導幫助大學生轉變就業觀念受傳統觀念的影響,一些家長和學生仍然以為上了大學就等于進了保險箱,就業期望值較高,嚴重脫離實際。進行職業指導,教導學生樹立正確、遠大的職業理想,培養敬業奉獻的職業精神,每個人都應把職業看做是成就自我、奉獻社會的光榮崗位,看做是社會、企業運作鏈條上的重要的螺絲釘,樹立先服務基層、后鍛煉發展的觀念。
(二)職業指導有助于大學生做好就業能力儲備。1.職業指導幫助大學生拓展獲得就業信息的渠道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信息技術的不斷進步,職業更新的速度明顯加快,新的職業種類不斷增多,如何獲得最新的就業信息是擺在每一位大學生面前的難題。我們宣傳高校的就業服務內容,幫助學生掌握就業信息采集的基本原則和方法,使大學生明確電視、報紙、雜志、網絡等媒體、學校的就業指導機構、各地人才市場、人脈關系都是用人單位信息的渠道;公務員、事業單位招聘一般只通過政府的官方網站、當地的權威報紙、政府職能服務機構等傳播。獲得的就業信息,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加工整理、比較判斷、去偽存真,學會把與自己專業相關的、自己感興趣的和成功幾率較大的信息提取出來。2.職業指導幫助大學生了解最新的就業政策法規近年來,我國高校畢業生人數不斷增加,2014年的畢業生人數將達到700萬,就業形勢日益嚴峻,在這樣的情況下,國家十分重視大學生就業,相關就業政策不斷完善,正在逐步建立“市場導向、政府調控、學校推薦、學生與用人單位雙向選擇”的就業機制,大學生就業服務保障體系不斷完善。通過職業指導,有助于大學生們了解學校就業指導機構制定的相關就業政策;省市地區為促進大學生就業制定的政策措施;把握各級主管部門制定的行業性和區域性就業政策,比如:“三支一扶計劃”、“大學生志愿服務蘇北計劃”、農村學校教育碩師計劃等,從而大學生們可以有針對性地進行選擇[2]。通過選編《勞動法》、《勞動合同法》及常見就業陷阱案例,幫助學生不斷提高法律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求職過程中少走彎路,促進大學生順利就業。3.職業指導幫助大學生掌握求職面試的技巧和方法求職應聘是大學生走上成功之路的“必修課”,剛從象牙塔中走出來的大學生想展翅高飛卻又缺乏經驗。通過講解準備求職材料、求職應聘準備和技巧、商務禮儀等幫助學生了解如何寫自薦信、制作個人簡歷,了解畢業推薦表對大學生就業的重要性;通過聘請名人名家對面試技巧進行面授、邀請合作單位來校進行模擬招聘,舉辦模擬招聘會、簡歷大賽等讓學生身臨其境,經歷一次求職,收獲幾分成熟,更熟練地掌握求職自薦的技巧。4.職業指導幫助大學生培養良好的就業心理素質“90后”大學生都是“新新人類草莓族”,在面對個人角色的轉變、社會環境的變化時,自信與憂慮并存,失望與希望交替,理性與盲目同在,極易產生心理不適,如果不及時處理,往往會產生心理問題,喪失求職應聘的最佳時機。通過解析大學生社會壓力與心理焦慮,讓學生知道產生焦慮情緒、心理落差是可以理解的,經過自我反省、適度宣泄等途徑幫助學生進行積極的心理調適,讓學生不斷正視現實,樹立競爭意識,主觀上不斷努力,不斷調節心理狀況,心理承受能力大大提高,對社會、對人生、對職業思考更深入,“成人化”地步入社會,從而如愿以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