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4-12 01:37:03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高校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2.高校美術課程教學的改革途徑
從我國高校美術課程教學效果來說,在美術教學中存在著很多問題,這使得我國美術教育的發展受到嚴重制約,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就是進行教學改革。
(1)教學理念
教學理念其實是一個很難改變的東西,我國的絕大部分高校一直沿用傳統的教學觀念,而這些傳統落后的教學觀念貫穿并根深蒂固的存在在我國的整個美術教學中,它不僅影響了課程教學的時效性,卻嚴重束縛了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因此我們的老師一定要以教學改革內容為標準,并結合美術教育的發展趨勢,從本質上改變教學理念,解放學生的思想,進而使學生的創造能力及創新思維得到提高。
(2)加強教學思路設計
眾所周知,教學設計是教學實踐的基礎,也是課程教學的總體思路,是教學實踐與理論的有機結合,它會直接影響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接受情況,而老師在教學思路的設計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這就要求我們的老師要重視教學思路的設計,不可馬虎了之。詳細說起來,就是教學設計要以課本為標準,在此基礎上教師應熟知課本內容,明確教學目標。
(3)改進課堂教學方法
隨著信息化時代進步,各項先進的科學技術也為美術教學提供了便利的條件,利用多媒體教學設施,將課題制教學模式引進,使課堂教學效率得到提高,同時老師還應根據每一位學生不同的性格,給予他們表現自我和自由表達的機會,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4)調整教學評價方式
教學評價應該是形成性評價,而不是解決具體問題,得到正確結果。它應該反映出學生在學習中的發展過程及成長歷程,及時調節和反饋學生在動態教學中的執行情況及執行效果,以達到預期的目標。
二、兼顧兒童文學的多種媒介形態
隨著媒介傳播的多樣性發展,兒童文學也有了新的傳播形態。兒童文學的閱讀已不再滿足于傳統出版的紙質文本,也延伸到了電子文本,網絡兒童文學創作也在迅速發展,如“網絡后童話寫作”等,閱讀對象主要為青少年。網絡兒童文學可以隨時、更新在個人的博客空間,相對比較自由,但因為沒有傳統刊物編輯的把關,因此這些網絡兒童文學作品的質量很難保證,往往良莠不齊,有些題材和敘事方式對少兒閱讀和審美不一定適宜。因此兒童文學課程要關注這一時代性課題,引導學生去分析這種網絡兒童文學的特質,看到其價值,也要看到其顯在或潛在的問題。此外,兒童電影也是兒童“閱讀”的一種重要形式,將根據兒童文學改編的兒童影片和原著結合講授,比較原著和改編的異同,給予學生從文字文本到影像文本的感知,也有助于更好地辨識不同媒介的不同手法以及所能達到的不同的藝術效果。如“哈利•波特”系列,“納尼亞傳奇”系列、《夏洛的網》、《秘密花園》、《仙境之橋》、《草房子》等電影版都拍攝得相當優秀,將小說和善于制造奇觀的電影結合觀賞和討論,可以豐富課堂形式,激發學生興趣。值得一提的是,根據圖畫書改編的動畫短片能更好地增強學生對于圖畫書作為“靜態動畫”藝術的特質的了解,發現動畫在視覺和聽覺藝術上的配合所能達到的美學效果。另一種倍受兒童(尤其是低幼兒童)歡迎的媒介是系列動畫片,如美國的《貓和老鼠》、《海綿寶寶》系列,日本的《櫻桃小丸子》、《機器貓》系列,近些年國內原創的系列動畫《喜羊羊與灰太狼》和《熊出沒》等。兒童文學課程對于這些熱播的動畫片也應給予關注和評析,對其內容和表現藝術的特色、成就或不足進行討論。對于當下多元媒介表現形式中的兒童文學這一課程內容的添加是一種“接地氣”的方式。
三、培養批評性讀者和創作者
高校兒童文學課程的教學內容不能滿足于泛泛介紹兒童文學的基本知識體系和文本的感性欣賞,應致力于培養“批評性”的兒童文學讀者,可介紹研究兒童文學的方法,以指導該課程科研小論文的寫作。通過傳授兒童文學美學分析的工具,促使大學課堂里的討論向專門的學術研究轉化,即不僅讓批評變得有“據”(原理)可依,而且有“具”(方法)可使。中的文學批評理論(如心理分析學、女性主義批評、敘事學、狂歡理論、讀者理論等)可以轉換性地使用進兒童文學的研究,根據兒童文學的特殊性作選擇和調整。瑪麗婭•尼古拉耶娃在《兒童文學的美學方法導論》中指出:“美學分析不僅不會阻撓閱讀的樂趣,而且通過對文本多重構成機制的深入考察,還會增進對文學的理解。”她通過具體的分析來演示各種理論工具如何才能得以最好的使用,選取了讀者熟悉且容易認知的文本特征來安排章節,討論了各種文本構成元素的美學問題,包括作者、創作、體裁、內容、構思、場景、人物、敘事、語言、媒介、讀者共十一種,涉及文學批評所關注的主要層面,并從中挖掘兒童文學美學批評的獨特之處。本科生的教學中不一定需要面面俱到地講授研究方法,但是在具體的文本閱讀中可以結合運用理論工具進行深入分析,以提升學生的理論視野和思辨能力。與聯系當下兒童文學熱點的閱讀現象相仿,理論介紹中也應將國際重要的研究成果和前沿的研究動態及時地介紹,開拓學生對于兒童文學研究的多維視角。如講解英國童話《小熊溫尼•菩》,可介紹國外兩本從哲學方法來進行研究的專著TheTaoofPooh(《小熊溫尼之道》),WinniethePoohandPlato(《溫尼•菩和柏拉圖》)。此二書分別從中國的道家思想和西方的柏拉圖思想來解讀這部童話,發現其故事背后的哲學底蘊。再比如,講解“哈利•波特”小說時,可介紹HarryPotterandPhilosophy(《哈利•波特的哲學世界》),這種從哲學角度對幻想小說進行的闡釋新鮮有趣,且頗有深度。對于這些批評研究方法的介紹,可以給學生方法論的多種啟示。高校兒童文學課程在拓展學生的兒童文學閱讀視野、提升兒童文學的理論修養之外,還應倡導兒童文學的創作實踐。課程作業形式可以多樣化,可寫研究性的小論文,也可鼓勵兒童文學的創作。事實上,兒童文學創作也滲透著創作者對于兒童觀、兒童文學觀等相關理論問題的認識。中國兒童文學作品與世界兒童文學經典杰作還存在不小的差距,因此在高校兒童文學教學中鼓勵兒童文學創作,激發學生對創作兒童文學的熱情,不失為培養潛在的生力軍的一條渠道。
傳統的教學模式在課堂教學中多采用講解式、練習式等“填鴨式”的教學模式,僵硬地將知識灌輸給學生,不僅挫傷了平面設計專業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且限制了他們的思維及其發揮空間。例如,在教授色彩構成、平面構成、立體構成等設計視覺的三大基本要素時,許多教師都只是將這三大構成作為一種樣式,讓學生通過識記的方式生硬地掌握。這完全違背了這門課程的初衷,三大構成的教學其實是為了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形象思維能力以及藝術表現力,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重視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創造性思維。由此可見,傳統的“填鴨式”教學不僅限制了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而且不符合新時代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
2.教學思維不清晰導致教學模式僵化
受傳統教學思維的影響,在如今的設計教學中仍有許多教師只注重學生基礎知識的學習、基本技能的掌握,卻忽視了學生的創新思維、邏輯思維、個性化思維能力的培養。這種教學觀念直接影響了教師在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上的選擇。許多教師在設計教學的課堂上沒有充分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選擇教師掌控課堂的不合理模式,這樣固定化、程式化的教學使學生完全處于被動地位。
3.學科間聯系不緊密,學生缺乏實踐能力
任何學科都是教育體系的一部分,不可能孤立存在,平面設計教學也不例外,與繪畫、藝術甚至人文等學科都密切相關。因此,在進行平面設計教學時必須注意與其他相關學科的交叉滲透。但目前我國的平面設計教學還是只關注平面設計專業知識的學習,很少將其他學科的知識和理念引入到設計教學中。除此之外,傳統的教學模式對于基礎理論知識的過度重視,對學生動手實踐能力的長期忽視,都使學生對所學知識不能靈活運用,設計出的作品也無法滿足現實需要。
二、平面設計教學模式完善措施
時代的發展一方面為我國教育的進步提供了契機,另一方面也提出了挑戰。改革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為社會培養優秀的設計人才,是設計教學一直堅持的目標。因此,針對當前設計教學模式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以下完善措施。
1.鼓勵學生樹立創新理念
相較于其他學科,平面設計在教學成果和創作作品上更加注重創新性,設計作品只有融入新穎的創造性元素才能吸引人們的目光。創作被看作設計的核心和主題,尤其是在經濟飛速發展、觀念日新月異的21世紀,創新性在平面設計中顯得更為重要。因此,在設計教學中要充分挖掘學生的創新思維潛力,鼓勵學生樹立創新理念,讓學生意識到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要求設計人才必創新自己的設計。在這個過程中首先要加強與學生的交流互動,如在設計教學課堂上可以打破過去教師在講臺上講解,學生坐在下面聽講的模式,師生可以坐在一起,師生之間進行交流互動,這樣課堂氣氛更加融洽,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也更加親近。在教學中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就某一問題或知識點展開討論,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看法,展示自己的設計理念,在傳統設計的基礎上加以改良或創新,甚至打破傳統的創作常規,以自己的設計理念對同一件作品進行再次創作,然后在新舊作品的比較中分析自己的利弊得失,在享受創作的成就感中堅定自己的創新信心。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也可以根據學生的觀點、疑問和設計的作品,獲知每個學生的專業基礎、學習興趣點、個人專長等方面的信息,從而使以后的教學更有針對性,以便根據每個學生的特點制定相關的教學計劃,因材施教的教學模式更容易引起學生的創新興趣,激發他們的創新激情。此外,還應在教學過程中注意鼓勵和贊揚學生。新時期的青年學生較以前的大學生有更強的自尊心和自我意識。因此,教師要適時地鼓勵學生展示自己的個性,尊重學生的想法,激勵他們去實現自己的創作理念,鼓勵他們根據時代要求運用新的科技手段進行創新設計,比如,在設計中運用網絡、光影等新的科技手段實現新穎的設計效果。只有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創作熱情,挖掘它們的創新潛力。
2.實現教師角色轉換,培養學生個性思維
平面設計依賴于創造性思維能力,從多角度產生多種設計創想。新時代的大學生接觸到的新觀念、新思想越來越多,較以前的大學生更加自信、獨立、個性化,他們敢于質疑,善于發現問題,思維活躍,有創新精神,渴望展現自我,又勇于探索。他們不再是“兩腳書柜”只知道接受課本和教師的觀點,他們敢于質疑前輩的觀點和理念,敢于提出自己內心的疑問,并為之求證。傳統教學僵化的模式、被動的灌輸式教學,顯然已經不適應這代大學生的學習和發展。因此,教師在設計教學中要盡快轉變角色,定位好自己的角色,應充分認識到學生在設計教學中的主體地位,讓學生成為教學的中心,教師引導學生去思考和探索,指引學生尋找有效的學習途徑,做課堂的引導者。教師在實現角色轉化的同時還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個性思維,計算機的普及帶動了平面設計的改革,對于設計作品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設計作品只有創造性地融入個性化元素,才能脫穎而出。因此,在設計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積極展示自己的個性,運用自己的創造性思維實現個性化設計。創造一向都被視為設計的靈魂,高品質的設計作品無一例外都融入了設計師的個性思維。高校的平面設計教學要通過各種教學手段和方法發揚學生的個性,引導學生展示與眾不同的設計理念,在掌握設計基本原理和技巧方法的基礎上加以發揮和創造,提高自己作品的審美價值。
3.注意提高學生動手實踐能力
傳統的高校設計教學模式大多沒有給學生動手實踐的機會和指導,這就使設計專業的學生畢業之后面對實際操作時一籌莫展。理論基礎扎實,但動手操作的能力嚴重缺失,成為現階段設計專業學生面臨的一個重大難題。因此,在平面設計教學中要為學生創造實踐機會,鼓勵學生參與實踐,并在實踐中提高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1為學生搭建一個實踐平臺。
教師可以選取適當的時機讓學生和客戶面對面地直接接觸,了解客戶的需求,然后根據自己的設計理念創作作品。這不僅可以讓學生開闊眼界,還可以使學生更深刻地了解相關的工藝制作流程,準確把握時代潮流,讓他們的設計作品經受消費者的檢驗,經受市場的考驗。在實踐過程中所學到的實用技術和知識可以使學生樹立進一步學習和創作的信心。
3.2與相關企業合作。
教師可以與一些企業合作進行一些項目的設計,并且將項目的運作與設計教學結合在一起,讓學生參與其中。學生參與這樣的教學和操作過程,不僅可以學到相關理論知識,還能了解市場需求,有依據地逐漸完善自我,成為實用性的設計人才。這種與企業聯合的教學模式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引導學生動手實踐,并在這個過程中取得相應的感性材料,這種手腦并用的教學模式也可以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3.3對學生的畢業作品給予高度重視。
讓學生提前進入畢業論文的設計狀態,并由指導教師給予相關指導。整個畢業設計不能只是完成一件簡單的作品,還要包括市場調查、方案選擇、實物模型制作等一系列工作。對于畢業作品的評價,可以由老師、企業家等組成相關團隊有針對性地進行評價。優秀的畢業作品對學生以后的就業會有很大幫助。
對于高校消防安全管理體系建設,首要條件就是加強消防安全宣傳教育與培訓,這與消防管理工作中“消防為主、防消結合”的要求相符合。通過消防知識尤其是消防基本技能的普及,不僅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提高,還滿足了強化生存教育上的需要。在高校消防安全宣教中,主題就是宣傳消防文化,主要目的則是促進高校師生安全意識的提高,幫助其增加有關消防安全知識,特別是掌握逃生技能,并推動宣傳教育培訓長效機制的構建。對此,需要做好以下兩個方面的工作:1、構建高效消防宣傳教育培訓組織機制。近年來,我國高校在行政管理上主要采用學院、系、專業的逐層管理形式,這造成各個院系之間比較獨立。因此,對于高校消防宣傳教育培訓工作,可以借助于這種主機管理模式來有效開展。2、對高校消防安全宣傳教育內容予以明確,并在教學中具體呈現。高校消防安全宣教工作可以分成若干部分內容,一般包括消防法律法規、預防火災以及滅火教育、安全逃生以及自救技能等。經過本次問卷調查,發現絕大部分學生對于消防安全的重要性有著深刻認識,但是缺少比較專業的培訓與知識。因此,高校應當將消防專家請到校園中,并對廣大師生進行消防安全講座。同時,將消防知識課程安排在教學工作中,通過必修加選修課的形式來推動消防知識深入到課堂中。此外,在公安消防部門的指導下,高校應當定期組織師生進行消防應急疏散演習,培訓提升師生的自救技能等。
二、健全消防安全管理制度是制度保障
在建設高校消防安全管理體系的過程中,健全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并對消防安全責任制逐級落實是制度保障。對此,需要重視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1、建設高校校園消防安全組織。在對高校消防安全組織網絡予以構建的過程中,高校各個部門應當互相協作,共同設立從學院到系再到專業的三級消防安全網絡。首先,學校應當組建消防安全管理工作小組,負責總體上的消防安全工作;第二,各個學院應當成立二級消防單位,并負責學院消防組織管理上的工作;第三,在各個系,包括圖書館、實驗室、網絡機室設立三級消防管理部門,以上組織需要進行明確的分工。2、建立健全消防安全管理制度。根據國家法律以及相關規章,高校應當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來制定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在健全的消防安全制度的基礎上,高校消防工作也有了堅實的制度保障,并有助于消防責任的明確。3、嚴格落實責任追究制度。依據高校行政管理上的逐級管理模式,需要將消防工作責任逐級落實,尤其是落實到個人。對于高校消防管理部門,應當逐級進行消防安全責任書的簽訂,并定期檢查消防安全工作。此外,對消防先進部門給予獎勵,并追究發生火災以及存在火災隱患的責任人員。
三、組建校園消防隊伍是隊伍保障
對此,高校可以設立校園義務消防隊。高校一旦發生火災,校園義務消防隊可以迅速到達現場,并對火災險情予以控制。相關研究表明,校園義務消防隊撲滅了高校大約98%的火災。對此,在公安消防部門指導下,校園保衛處以及教職工可以組建校園義務消防隊,以此來減少火災的危險。另一方面,應當對校園義務消防隊進行定期培訓,尤其是指導學生如何進行火災隱患的排除,從而促進其自救能力的提高。
四、保證消防設備完好是物質保障
為了保證消防設備完好有效,高校應當確保消防經費的投入,及時更新消防設施。對于高校消防安全管理體系的建設,消防設備是基本的物質保障。消防設備的水平高低情況,往往對消防工作的開展起到重要影響。目前,高校內應用著廣泛的高科技教學手段,電腦室等電氣設備的使用量不斷增多,而高校內由于人口比較集中,這對消防設施的配備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就是,單靠滅火器和消防栓并不能滿足高校消防需求,必須采購具有技術含量的消防設備,促使消防工作的現代化。對此,高校應當加大消防經費的投入,將其列入到學校預算中,并設立專門的基金,對消防設施及設備不斷更新改善。此外,高校應當落實消防器材管理制度,定期進行維護與保養,確保設備的有效性。
專門管理模式即設備處管理模式,該模式下由高校的設備管理部門負責全校的資產管理工作。采用這種管理模式的多是一些實驗儀器設備數量較多、設備管理在資產管理中占有較大工作量的高校。這種管理模式的主要職能有:(1)制定實驗室與設備管理的各項規章制度,檢查、督促實驗室管理制度的執行落實;(2)負責儀器設備的管理以及協作共享、對外開放等工作;(3)歸口負責學校實驗人員的培養、使用、考核等。設備管理處的專門管理模式較為注重實驗室和設備管理工作,將實驗設備管理工作進行了協調統一且關系明確。但對非實驗設備資產管理工作重視不夠,易造成部分高校資產的流失。
分散管理即沒有專門的資產管理機構,將資產管理機構的職能分散到財務處、教務處等具體的職能部門。這種管理模式下,負責資產管理的各部門各盡所能、各司其職。通常是財務部門下設機構負責資金賬目;教務部門下設機構負責實驗室和儀器設備的管理;后勤部門負責校舍等的管理。顯然由于分散管理模式下沒有專門的資產管理機構,而是將職能分散到各個對口部門,精簡了高校的機關部門。但這種模式下高校資產管理工作略顯單薄無力,易造成資產管理職能缺位等問題。
集中管理模式即資產處管理模式,在這種模式下高校將分散在各院系部門的資產管理部門進行合并重組,僅設置一個總的資產管理部門,專門負責全校的資產管理工作。這種管理模式的主要職能有:(1)從宏觀上參與高校資產的管理工作,制定健全各種管理制度,監督高校資產的使用情況;(2)設置不同的科室對教學、科研等資產實行歸口管理,并負責高校資產的調配、清理、界定、評估等工作;(3)維護高校無形資產的合法所有權、占有權和使用權,合理充分利用學校無形資產。
資產處管理模式精簡了高校資產管理人員,提高了高校資產管理工作的效率;資產管理處模式全局性的統領了高校的資產管理工作,有利于協調現有資產的使用,有效避免高校資產的重復購置等問題。在梳理上文三種資產管理模式的過程中不難發現,高校資產管理深受重視,高校資產管理部門從無到有發揮著重要作用。高校在資產管理過程中,著手建立了相應的管理制度,形成了各自的管理模式,但仍須與時俱進不斷完善資產管理[2]。
隨著高校資產的增加,高校資產范疇的外延不斷拓展,高校資產管理的弊端不斷顯現。資產范疇無法明確界定、責權劃分不明確清晰、管理意識淡薄等均不同程度的存在于上述三種模式中,仍然需要探尋更合理有效的資產管理模式。
高校資產管理總在低水平上運作,不利于給高校的持續發展,也與高校嚴謹的社會形象不符。高校如何才能有效管理好資產,使其最大限度地發揮效益?也許意大利經濟學家帕累托對資源配置狀態的變化所做出的“好”與“壞”的判斷及用來衡量向“好”的狀態改變的帕累托改進(Paretoimprovement)或許能為高校管理者在選擇模式中提供一定的啟示。
二、高校寢室文化現狀分析
本研究針對杭州某職業技術學院不同專業不同年級共計200名學生進行了專題問卷調查,共回收問卷187份,回收率達93.5%。從調查結果來看,寢室文化整體呈現和諧、向上的氛圍,但也存在一些消極的方面。
1.寢室成員人際關系和諧
45.8%的同學表示寢室關系非常融洽;76.7%的同學表示若無特殊情況,還是愿意與現在的室友一同生活;53.3%的同學表示室友間有相同的興趣愛好,有共同話題;65.9%的同學認為目前所在的寢室溫暖和諧,有家的感覺。僅有10%的同學認為與室友相處不愉快,對寢室沒有感覺。
2.大部分同學對于寢室衛生、氛圍布置比較負責
且有集體榮譽感。50%左右的同學表示自己所在的寢室會定期打掃,并由寢室成員共同完成;16.7%的同學表示會在學校檢查或評比活動前打掃衛生。普遍同學認為寢室是共同生活的地方,應當看成自己第二個家,由大家共同來維護,如果評比活動中能獲獎會很自豪。僅有極少數同學認為衛生環境、評獎爭先與自己無關。
3.寢室學習氛圍不濃
室友之間互相影響較大,存在不良生活習慣。依據調查結果顯示,大學生在寢室中最常做的事前三位是看電視、上網游戲、專業學習。不少同學表示在寢室中娛樂休閑占主要部分,很難靜下心來學習。室友之間最常在一起做的事是吃飯、運動,僅16%的同學表示寢室成員會一起學習探討。67.8%的同學表示會在23點之后就寢,62.5%的同學每天花在電腦上的時間超過3個小時,甚至有人長達6-9個小時。在訪談中我們也發現,許多寢室中存在抽煙、喝酒等不良生活習慣,不少同學表示在寢室里非常容易受到他人影響。
4.大學生對于寢室文化建設持支持態度,但了解不深
68.7%的同學表示非常支持學校組織寢室文化建設項目,能夠豐富生活,督促大家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同學們認為寢室文化除了包含整體環境建設、衛生打掃外,還應當包括寢室制度、人際交往、行為方式、價值取向等多方面,但大家也同時表示目前對于寢室文化建設理解不深,目前的寢室文化建設活動也大多是衛生環境建設評比。
三、寢室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
1.缺乏正確的理念解讀和有力的思想引導
根據問卷訪談調查結果來看,很多大學生對于什么是寢室文化、有什么樣的作用沒有一個清楚、正確的認識。高校普遍對寢室文化建設缺乏有效地解讀和有力的思想引導,沒有將寢室文化建設的宗旨和具體內容向同學們進行廣泛的宣傳,同學們甚至在沒有理解掌握的情況下被動參與各類活動,從而導致活動效果不佳。
2.網絡文化對寢室文化沖擊巨大
大學生正處于求知欲望強烈但自控能力、鑒別能力有待提高的階段,網絡文化、手機媒體信息在給社會帶來巨大信息量、便捷生活的同時,也給大學生帶來了種種負面效應,對于高校寢室文化的建設造成了巨大的挑戰。學生個人價值觀更加個性化,受消極社會思潮影響,個人主義、享樂主義的觀念日趨碰撞,自控能力較差,沉溺于網絡,寢室整體學風收到極大的影響。3.寢室文化建設浮于表面。寢室制度文化、環境文化、行為文化等方面的建設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不可一蹴而就。但許多高校對于寢室文化建設的重視程度不夠,缺乏總體規劃,在開展活動時存在只求形式、不求成效的現象,寢室文化建設活動僅僅局限于“文明寢室評比”、“寢室衛生檢查”等形式,不注重活動的時效性及實效性,學生被動參與,草草了事,完全無法達到育人效果。
四、寢室文化建設對策
1.高度重視,搭建思政教育新平臺
從老師到同學都需要全面提高對于寢室文化這樣一種“軟環境”重要性的認識。在進行充分動員培訓的基礎上,讓師生真正了解寢室文化建設的內涵及目的。同時搭建思政教育新平臺,逐步以學生寢室為陣地,解決寢室管理與思政教育脫節的現象。了解學生動態,解決學生困難,把思政教育工作融入學生生活,拉近師生距離,傾聽學生新生,從而增強教育的時效性。
2.豐富活動形式,加強氛圍營造
寢室文化建設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部分,應該持之以恒的堅持下去,而不是僅僅局限于“文明寢室建設月”等內容。必須要豐富活動形式,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引導學生由被動參與轉為共同融入。除了開展文明寢室、衛生寢室評比等傳統項目,開展以寢室為單位的文體競賽活動,激發學生熱情,讓學生在寢室里有事可做,避免了消極現象,增強寢室同學之間的凝聚力和榮譽感。開展寢室建設主題活動,引導同寢室成員培育積極向上的共同的興趣愛好,展示寢室的獨到之處,在彰顯個性之余,也給有特長的同學一個發揮展示的平臺。
迄今為止,“世界讀書日”已經過19個,每年的“世界讀書日”都有一個主題,同樣,我校圍繞“世界讀書日”舉行每一個讀者文化活動都有不同的主題,如“閱讀是幸福、快樂、精彩、高尚的人生”、“經典與我同行,書香溢滿校園”、“畢生閱讀是一種習慣、終身學習是一種風尚”、“執書之手,與愛同行”、“走進圖書館,喚醒沉睡的借閱卡”、“資源共知,服務共享”、“傳遞美好的感受,獲得新的啟迪”等等。從活動的名稱和確定的主題不難看出,我校基于“世界讀書日”的讀者文化活動都具有重大而現實的意義:一是培養愛書、讀書的情感和良好的閱讀習慣,有利于提高大學生的閱讀積極性;二是擴充知識面推崇多讀書、讀好書的風尚,提升文化層次;三是開拓學生的視野,培育學生善于搜索、合理應用信息的素養;四是促進學生提高閱讀水平,改善知識結構;五是促進了健康的社會交往,增進同學、師生、校友間的友誼;六是促進圖書館落實“以讀者為本”的理念,改進了圖書館服務。
1.2活動內容及方式
近幾年來,我校讀者文化活動呈經常化、多樣化的發展勢頭,組織、舉辦者以學校圖書館為主,還有各級團組織、學生會、各類學生社團等,多數為聯合舉辦,總體上,活動多在“世界讀書日”前后舉行,持續時間為3至30天(讀書月活動)。活動內容及方式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種:一是了解學生閱讀現狀及問題,如有關讀者信息、閱讀行為和心理方面的問卷調查;二是培養閱讀習慣,提升閱讀文化和信息應用素養,如相關的名家講壇、講座,征文大賽、專題辯論會、演講會、圖書知識競賽、專題書畫作品展等;三是圖書推介與交流,如好書、經典書目推薦、各種書展,書籍義賣、募捐、贈送、交換,圖書漂流,名著名篇賞析征文,書評大賽等;四是圖書館服務宣傳介紹、服務質量改善及與讀者的互動,如開展書目推薦,館標征集,閱讀明星評選,完善文獻服務空間,新服務應用推廣等;五是以文獻資源檢索為重點的業務培訓,如“資源共知,服務共享”檢索講座、數字文獻資源檢索大賽、數字圖書資源利用培訓、信息應用體會互動交流等。雖然每年的活動內容和形式難免出現重復,但整體上都集中在突出書籍與閱讀在校園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堅持傳統和現代的結合,開發和應用結合、紙質書刊與電子文獻結合,活動內容豐富多彩,形式設計富有創意,推廣理念與時俱進。
2讀者文化活動的總結與思考
2.1收獲與啟示
縱觀近幾年來湖北民族學院基于“世界讀書日”而開展的讀者文化活動,可以肯定,所有活動都舉辦成功,達到了預定目標,尤其是在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提高讀者的信息素養、改善圖書館服務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收效,尤其是全面系統地了解掌握了當代大學生的信息需求、閱讀行為和閱讀心理,這不僅有利于加強高校閱讀文化建設的針對性,也對于今后進一步做好閱讀推廣工作會產生非常積極的影響。
(1)閱讀目的明確,閱讀行為在改善和加強。
在連續幾次的問卷調查中,閱讀的目的排列前三位的依次是普及課外知識、幫助專業學習和豐富休閑娛樂生活,相應的閱讀最多的類別依次是語言文學類、專業學習類和休閑娛樂類。學生的閱讀目的雖然沒有大的變化,但近三年來,學生進圖書館的頻率和時間、閱讀圖書的數量卻在不斷增加,閱讀計劃在增強,表明學生的閱讀行為有了很大改善。
(2)閱讀載體和方式變化大。
網絡數字閱讀增多。通過活動參與和問卷調查,我們發現,雖然多數人主張閱讀載體和方式應該兼有,但在“最喜歡的載體方式”選擇上,“紙質書刊”呈下降趨勢,“網上閱讀”和“手機閱讀”增幅較大。這一方面是因為大學生是“潮流一族”,網上閱讀和手機閱讀經濟成本低,閱讀、利用方便,時間選擇靈活,更是一種潮流;另一方面,也與圖書館館藏的電子資源增多、宣傳力度加大,檢索培訓效果好、智能手機更普及不無關系。
(3)閱讀場所的選擇。
調查發現在“喜歡的閱讀場所”的選項中,“圖書館”一直占據第一,當然這是在讀者文化活動中,圖書館加強宣傳、增添設施、充實館藏改善服務的結果。
2.2問題與不足
在幾年來湖北民族學院基于“世界讀書日”而開展的讀者文化活動中,我們也發現了許多不利于閱讀推廣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閱讀心理不健康,學習意識淡化。
盡管我校讀者文化活動非常活躍,但仍有許多學生并不樂意參加,相應的他們對讀書也缺少熱情和興趣,根據調查結果和活動動向分析,有的缺少熱情、不喜愛讀書;有的是認為“讀書無用”,還有的是“不知道該讀些什么書”,更主要的是堅持“應用型讀書”、“奠基性讀書”和“創造性讀書”等“求知性讀書”的人在減少,因社會浮躁、就業壓力增大,片面追求功利性、享樂性和刺激性,在對閱讀的認識和態度調查中,10.6%的人選擇“讀書費腦子,不如玩游戲輕松”。28.4%的人認為“閱讀是被迫進行的”。
(2)資源有限,不能滿足需求。
活動中,許多學生都反映大學生的閱讀層次不同、類型不同,圖書館的館藏資源有待進一步充實,有的認為數字閱讀只能滿足簡單和快速的淺層次需求,而能滿足深層次需求的傳統閱讀又面臨圖書館藏書減少的境地,專業書籍陳舊、經典文化書籍版本層次低,暢銷書數量過少;此外,學生都普遍認為電子圖書以及其他電子資源的利用率仍然偏低。
(3)閱讀環境仍需進一步改善。
雖然進學校圖書館的人數在逐年增多,但調查結果表明,仍有相當一部分人在“是否去圖書館閱讀”選項中,選擇了“偶爾”,有的甚至選擇了“從沒去”,經分析,其下降的主要原因在于圖書館的閱讀環境仍有待于改善,學生反映:某些讀者和管理員的談話聲、手機鈴聲對他們的閱讀思維干擾較大。還有的認為增加閱覽室、自修室和桌椅座位過小,照明不佳、空氣室溫不適應、圖書排列復雜不易尋找等。
3抓好讀者文化活動的建議
基于“世界讀書日”的讀者文化活動意義重大,舉辦活動的根本目的在于促進校園閱讀文化的繁榮,落腳點在閱讀推廣,因此,好的讀者文化活動絕不僅僅營造一種“閱讀環境和氛圍”、“激發一種讀書熱潮”,還需要建立機制,創新形式,解決實際問題。
3.1構建長效機制
不論是“讀書日”,還是“讀書月”,無論是講座競賽,還是書評書展,任何一次活動的影響力都是有限的,而大學生興趣的激發、讀書能力的培養卻是一個循序漸進、潛移默化、積累沉淀的過程。因此,讀者文化活動不能只能停留在一時一事,不能片面追求形式,必須建立一種常規化、制度化、持續化、規范化的長效機制,即堅持“倡導閱讀、組織閱讀、服務閱讀”為主的原則,定期進行閱讀的問卷調查,隨時對借閱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在掌握大學生的閱讀動向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解決實際問題,將新書通報與展示、書目推薦與閱讀指導,日常優質服務與讀書日、讀書周、讀書月優惠活動等融入所有活動中去,創建具有品牌效應和影響力強大的標志性活動,并接力延續舉辦下去,同時大力鼓勵建立學生讀書沙龍、讀書研究會、學生閱讀社團等長期性組織。
3.2與時俱進,不斷創新活動的內容和形式
讀者文化活動需要常規化、持續化,但活動的內容和形式不能一成不變或換湯不換藥,要貼近大學生的學習生活需要,與時尚掛鉤,不斷豐富內容、創新形式才能激發學生參與的興趣,得到學生的追捧;要擴大舉辦范圍和規模,加強班級間、院系間、圖書館與圖書館之間的合作,甚至跨省、市進行交流和互動,并關注國內外讀書活動的信息動態;要吸引教師、學者專家、出版界人士共同參與,在資源共知、服務共享的原則下拓展讀書活動的深遠意義,獲取更大收效。
3.3解決問題講求實效
任何活動都需要總結,通過總結經驗、找出不足并加以改良,才能不斷提高。活動前要加大宣傳力度,做好充分的準備;活動后要鞏固成果,及時解決相關問題,尤其是在改進圖書館服務方面,如改善閱讀環境氛圍,增添基礎硬件設施,提升電子閱覽室網速,取消上網限制,提高采購圖書的質量(包括擴充電子圖書資源)、加大新書宣傳、改進圖書采編和排放、提升圖書更新速度和周轉率,改進服務態度、加強館員與讀者間的互動交流。同時要不斷提高閱讀活動的關注度,科學有效地引導閱讀活動的開展,充分體現高校閱讀文化建設的價值和教育功能。
二、高校就業文化的作用
關于高校就業文化的作用,楊先梅認為:第一,有助于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第二,有助于培養大學生良好的人文素養;第三,有助于塑造大學生健全的人格;第四,有助于提高大學生社會化程度;第五,有助于為大學生就業提供靈活的思路。這主要是從就業文化對學生自身發展的角度而言的,可以看出:就業文化是一種熏陶性的、間接性影響大學生個人素質、價值觀念的隱。《高校就業文化建設的思考》的一文指出:就業文化建設是促進學校校園文化發展建設的內在需求;健康向上的就業文化有助于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意識;就業文化建設有利于促進高校就業措施的發展完善,有利于學校調整教學培養體系,推動學校人才培養和社會需求的全面接軌;就業文化建設是提升大學生就業競爭力的有效手段。這是從高校建設就業文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而言的,主要說明高校就業文化的建設氛圍,有利于學生個人發展和高校校風、教學各方面建設的良好發展。經過分析,關于高校就業文化建設的作用基本涵蓋了以下方面:第一,高校就業文化是高校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就業觀的形成具有潛移默化的熏陶作用。第二,高校就業文化能夠幫助畢業生形成良好的就業觀、提升就業能力。
三、高校促進就業文化建設的途徑
關于高校就業文化建設途徑,王強強等人提出“協調”“整合”“調試”的高校校園就業文化建設途徑的六字方針。余敢才指出,就業文化必須構建以入口、培養和出口這三關為主線,以為道、為實、為用這三為的就業指導模式。高校就業的核心是以就業市場為導向,促進畢業生能夠就業又好又快,達到人才供需平衡。本著這一理念,高校就業文化建設要經過長期的技術路線探索和豐富的經驗積累。筆者認為,可以考慮從以下方面入手:
(一)高校學校管理層注重就業理念
高校要發揮自己在文化育人方面的優勢,充分發揮校園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導向作用,高校要在政治教育角度,做好大學生就業觀的樹立與認同,特別是對國家政策、號召的響應。
(二)高校增加就業途徑探索
通過多種形式,通過走訪、調研、拓展,積極開拓新的就業合作單位,并進一步發展與鞏固老的就業合作單位的合作活動;就業服務增加經濟投入和人員投入;增加就業拓展經費的比例;對專業就業指導教師提供學習和進修的培訓等。
(三)高校提高專業指導教師的能力
專業指導教師要熟諳國家政府就業政策、準確把握就業市場動態、充分了解學生就業心理及就業需求,具備比較完備的、專業的就業指導知識。要充分發揮這些教師在就業知識方面的專業性,設立特定的就業指導機構,通過這些教師組織校園活動、開設就業指導課程、輔導就業困難學生心理,以改善和促進畢業生的就業狀況。
(四)高校改革專業課程內容,增設就業指導課程
課程是學校教育的核心,尤其需要在課程上提升學生的就業能力,在實踐課程、實習環節要結合就業市場的動態變化予以調整,以提升大學生就業能力和就業競爭力。
二、教學模式與方法存在的主要問題及改進策略
(一)忽視學生個體差異
在播音主持實踐教學過程中,教師會根據教學大綱與專業培養目標要求,宏觀安排教學計劃,學方式,但卻忽視了學生個體的差異性。比如,本節課講少兒節目主持,所有同學都必須進行實踐練習,然而有些學生無論是聲音條件,還是形象氣質,完全與“少兒”特征與節目需求相脫節,此時學生就會帶著“情緒”學習,參與學習的積極性不高,應付完成實踐,更有甚者直接曠課,造成教學資源的嚴重浪費。種種情形,除了學生個人因素外,關鍵在于教師。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們不提倡學生在課堂上盲目地跟隨自我興趣,但教師可以有選擇性的參考學生個人興趣展開教學,以學生為主。如上例,擅長節目策劃的學生可與擅長少兒節目主持的同學分組合作完成節目的前期策劃方案;擅長評論的同學可以讓他對進行少兒節目主持實踐的同學作出相應的有效評價;擅長影視表演的同學可以根據節目需要角色客串;擅長攝影攝像的同學可.以參與節目錄制設備操作……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團隊協作意識得到加強,學生的優勢得到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信心也得到了鞏固,學習效率極大提高。播音主持專業的學生在進入大學之前已經經歷過很長一段時間的專業理論知識的學習與實踐,有一定的語音基礎,教師在實現學生基本功培養的教學任務與目標外,還應為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優勢的展露提供更多的鍛煉機會,讓學生的個性優勢得到極大程度的展現,不至于出現精英人才趨向于大眾化教育的悲劇。無論是節目策劃、新聞采寫、新聞播音、新聞評論、綜藝節目主持,還是詩歌朗誦、影視配音、攝影攝像、影視表演、后期制作,學生個體的差異致使學生的興趣、性格、氣質截然不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注重發掘、培養并利用學生的優勢,使其在節目創作過程中都能發揮所長,而非“流水線式”的生產作業,學生的個性得不到張揚,優勢得不到發揮。學生會因為自己某方面的“技不如人”而使自尊心、自信心受挫,影響以后的發展進步。
(二)理論與實踐相脫節
播音主持專業較強的實踐性促使高校有意識地增強播音主持實踐教學,但課堂實踐遠遠不能滿足行業對播音員與主持人的實際工作要求,以至于學生陷入走上工作崗位而無法適應工作的尷尬境地,這其中既包括工作必需設備的操作,還包括所學理論對現實問題的分析。比如,很多高校教學資源有限,教師課堂上對攝像機操作技能的理論講解也只能是讓學生了解為主,無法實現人手一臺,進行現場操作指導。即便有時以組為單位分發一臺,學生較多,分配給每位學生的操作時間較短,何談熟能生巧呢?再比如,新聞播音要求一定要播出“新鮮感”,那么“新鮮感”到底由何而來?課堂練習實例都具有典型性,在老師的分析指導下,同學們都能很快達到播讀要求。但新聞時時都在更新,每篇稿件的新鮮點都不同,對直播間的播音員來說備稿時間有限,此時課堂所學的尋找新鮮感的固定思維模式甚至會對播音員尋找稿件“新鮮感”,激發強烈播講愿望產生消極影響。教學環境畢竟不是真正的工作環境,學生的接收心理與工作截然不同。所以,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注意提升學生的“實戰”意識,教師通過自己的業界實踐經驗,隨時向學生提出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困難,結合實際鍛煉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切實增強學生的綜合能力。
(三)即興口語教學內容少
即興發揮能力是一個主持人專業素質高低的顯著體現。隨著我國廣播電視事業的不斷發展,節目內容日益出新,節目中的活躍因素越來越多,受眾對主持人高標準的要求絕不僅僅局限于主持人優美的音色。尤其是現場直播節目或綜藝晚會,太多的不確定情形需要主持人依據節目現場動態做出生動得體的“即興主持”,以此烘托節目氣氛,溝通參與各方,展現節目的整體和諧性。主持人的這種臨場應變能力在播音與主持教學中被稱作“即興口語”。據調查,當前我國高校播音主持專業教育,以常見的“宣讀式”與“播報式”朗讀訓練為主,導致學生多停留在“見字出聲”的層面,在鏡頭前也只是擁有一個良好的聲音條件與形象,如果拋開文字稿,學生的即興創作則處于一個十分尷尬的境地。全媒體語境下,要求主持人必須具備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而這種能力不僅僅是學生在有稿狀態下的“自我表達”,即朗誦與主持串詞朗讀,還包括口語表達與溝通交流。極大多數高校對其重要性認識不足,只有屈指可數的幾所高校開設了即興口語表達相關課程,但相較朗誦與主持硬課程而言,其所占的比例更是少之又少。這既是播音主持專業轉型教育面臨的新問題,同時也對專業教師教學方法提出了新的挑戰:如何教學生把既定文字稿“說”活?如何創造條件引導學生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做即興主持?如何創設現場直播情境,激發學生“現場感”?如何提升學生的即興口語傳播能力?這些都是在教學過程中需認真思考對待的問題。
2高校德育理念存在的問題
2.1偏重理論學習,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
盡管高校德育改革強調要發揮學生的主動性,但目前德育教育仍然處于注重理論學習、實踐教學不盡人意的狀態。在偏重理論學習的影響下,德育教育不自覺地演變成了一種知識的灌輸,學生只能被動接受,成為教育的客體。久而久之,學生對枯燥的理論產生厭煩情緒,并由于他們真正需要的東西沒有在德育教育過程中獲得,甚至會覺得這項教育對他們來說是沒有意義的,這正是對學生主體地位忽視的表現。
2.2德育觀念錯位,德育功能弱化
教育的“社會本位論”和“個體本位論”爭論已久,長期以來,我們一貫注重“社會本位”而忽視個人,過度強調國家和社會的要求與需要,面對個人的生理、心理需要考慮較少,學生個體發展的內在需要難以滿足。德育不僅具有促進社會政治、經濟發展功能,而且具有促進人們生活水平提高等多方面功能,特別是個體享用功能。然而,現實的德育往往只重視其社會功能。在當前我國的高校教育教學中,智育重于德育的現象普遍存在。
2.3重視標準化教育,忽視人的差異性和個性教育
高校德育在方法論上統一灌輸,在教育形式上整齊劃一,雖然滿足了盡可能多的學生平等接受教育的權利,卻沒有尊重教育主體的差異性,沒有尊重學生在成長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才能和品德等方面的差異,沒有尊重學生依據自己的個性特點選擇自己發展方式的權利。其最直接的負面效應就是大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的低下。
傳統的高校德育局限在校園內,學生在學校接受的幾乎是封閉的教育。高校德育還忽視了學生的實踐以及情感體驗,從而導致學生缺乏情感教育。
3高校德育理念創新的途徑
面對目前高校德育理念存在的問題,面對我國知識經濟發展對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需要,面對高校教育中德育工作的生命線地位,德育理念必須實現理論上的突破和實踐上的創新。
3.1樹立以人為本的德育理念
高校德育創新,首先要確定“以人為本”的德育理念,把人作為德育的主體和根本,把人的發展作為德育的根本出發點。以人為本是德育理念的本質內容,是加強和改進德育工作的核心思想。堅持以人為本的德育理念,根本目的在于對人性的喚醒和尊重,在于最大限度地調動人的積極因素。以人為本的德育理念更加強調學生具有自身的尊嚴和人格,更加重視情感因素的作用。要求教師不僅要善于激發每個學生的主體能動性,使學生由被動的受教育者成為主動的學習者,而且要把這種“人本”思想體現在對學生的日常生活和學習的關心、幫助、尊重和激勵上,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準確把握學生的思想脈搏,積極引導學生思想道德的發展方向。
3.2樹立個性化德育理念
德育個性化觀念就是要在德育教育中倡導個性化教育,我們這里所說的個性化教育,就是在不違背總的培養目標的前提下,根據個人特點,充分挖掘其潛能,發揮其特長,鼓勵每個人按照社會需要的方向自由、全面、健康地成長。這樣的學生應該具有自由選擇、獨立決策、敢于爭先的能力和品質,能夠適應社會需求,敢于擔當責任,承受能力強,身心健康。個性化教育是知識經濟時代的必然要求,更是創造性人才培養的必由之路;個性化教育更顯示出與人的全面發展的一致性。未來對人才的需求是多樣化的,所以高校應樹立個性化的德育理念,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特點發展,成為社會需要的人才。
3.3要樹立和諧共進的德育理念
要樹立和諧共進的德育理念就是建立起平等、和諧、共進的師生關系。教育實踐證明,教育學生的前提是尊重學生,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是道德教育得以順利進行的重要保障。一方面,和諧的師生關系能使教育工作者在輕松的人際氛圍中開展教育工作,其所傳授的思想觀念更易為受教育者接受;另一方面,和諧的教育關系也有利于受教育者形成積極、健康的心理狀態,對教育者就會由尊重到信任,從而達到“親其師、信其道”的教育效果。尊重大學生在德育中的主體地位,建立民主平等、教學相長、親密友愛的師生關系。此外,高校還應構建知、情、意、信、行統一的德育模式,讓大學生真正參與德育過程。積極開展大學生自我教育,使之學會自我認識、自我體驗,學會在開放的情境中鍛煉辨別是非善惡、自主正確選擇價值和行為的能力。
3.4樹立開放性的德育理念
當今世界是開放的世界,而德育教育則是面向世界的開放的教育。當前德育教育應從全人類的共同利益出發,強調人類的共同發展和共同進步,要注重培養人的開放意識以及競爭合作精神。高校德育必須深入社會生活實際,必須適應我國社會的發展要求,以增強其實效性。樹立開放性的德育觀念,必須擴大德育的視野。經濟發展要走向世界,精神文明同樣也不能關起門來進行。高校德育在堅持正確的價值導向的前提下,要更多的確立一種開放意識和開放精神,把發揚中華民族優良傳統同積極學習世界上一切優秀文明成果結合起來,在思維方式、信息交換、內容拓展等方面更多地體現出開放性和兼容性,以保持不斷更新的活力。因此,開放性應該是高校德育始終堅持的原則。
3.5樹立實踐育人的德育理念
實踐是人們能動地改造和探索現實世界的一切社會性的客觀物質活動。只有通過實踐才能“知行合一”,促進理論學習向內在品質的轉化。所謂“實踐出真知”表明了實踐對于人們形成正確的認識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樹立德育實踐觀,就是要求高校在德育工作中高度重視實踐育人的作用,切實加強德育的實踐性,使學生在德育的實踐中自己得出正確的結論并逐步養成正確的行為規范和優良的品格。社會實踐是高校德育的重要途徑和方法,是道德知識的檢驗場,是德育所傳導的積極精神的載體,是大學生形成道德體驗和適應社會角色的方式。因此,高校應樹立實踐育人的德育理念,加強實踐環節,通過讓大學生廣泛參與社會實踐,來增強大學生的道德體驗,從而促進其道德養成和基本素質的提高。
參考文獻:
[1]李雪萍.論高校德育觀念的創新[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03,(10):105-107.
[2]鄒樹梁,劉韻清.全面小康背景下高校德育觀念創新[J].求索,2005,(2):132-134.
[3]張莉.試論高校德育面臨的挑戰和創新[J].教育探索,2007,(12):1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