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9-02 05:19:07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死亡病例討論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一)選擇適當的住院、出院,死亡病例進行定期或不定期的臨床病例(病理)討論會。討論率(含會診)應達出院病人的15%以上。
(二)臨床病例(病理)討論會可以單科進行,亦可多科聯合舉行。有病理檢查的病例,可邀請病理科醫師參加。
(三)舉行臨床病例討論會,主持科室要事先做好準備,將有關材料加以整理,盡可能寫出書面摘要,事先發給與會人員,以便做發言準備。
(四)臨床病例討論會由主治科的科主任或主治醫師主持,負責介紹和解答有關病情、診斷、檢查、治療方面的問題,并提出分析意見(病歷由住院醫師報告)。會議結束時主持人應做總結,主持科室要做好記錄,及時整理,歸入病案。
二、出院病例討論
(一)科室每月舉行一至二次出院病例討論會,作為出院病例歸檔的最后審查(送病案室存檔)。
(二)出院病例討論會,可以單科由主任主持進行,較大科室可按專業組進行,由主治醫師主持,經治醫師和實習醫師參加。
(三)出院病例討論會對該期間出院的病案審查:①記錄內容有無錯誤,遺漏等;②是否按規定順序排列;③是否符合當地衛生廳頒發的病歷書寫要求;④確定出院診斷和治療結果;⑤是否存在問題,應取得哪些經驗教訓。
(四)一般死亡病例可與其他出院病例一起討論。
三、疑難病例討論
凡遇疑難病例,要由科主任或主治醫師主持召開討論會,有關人員參加,盡早明確診斷,提出治療方案。
四、術前病例討論
一般手術經主治醫師決定即可,但重大疑難手術或開展新技術的手術,必須術前討論。討論會由科主任主持,主治醫師、手術醫師、麻醉師參加,訂出手術方案、注意事項、術后監護要求等,討論情況整理后記入病案。
五、死亡病例討論
(一)凡死亡病例討論,一般應在死后一周內召開。
2008年1月~2011年8月冠心病監護病房(CCU)收治AMI患者433例,其中死亡57例,均有明確的AMI診斷和詳細心電監護記錄。
結果
一般情況:收治AMI433例,死亡57例,病死率132%;男323例,死亡40例,病死率124%;女110例,死亡17例,病死率為155%,女性病死率高于男性(P>005)。年齡≥60歲282例,死亡48例,病死率170%;年齡<60歲151例,死亡9例,病死率60%,老年病死率顯著高于
死亡前臨床表現:①入院后發生的誘發因素:本組中無明確誘因者51例,以排便和勞累為誘因分別為4例和2例。②死亡前患者臨床表現:死亡前有主訴、明顯癥狀者占死亡病例的684%。③死亡前2天內心電圖:由竇性心動過速、房室傳導阻滯、交界性心律和竇性心律轉變為室顫而死亡的分別為8例、5例、1例和2例;轉變為室性自主心律而死亡的分別為20例、9例、2例和6例,由室上性心動過速或房顫轉變為室性自主心律而死亡的為2例。見表1、2。
梗死部位與病死率:見表3。討論
本文僅對57例AMI死亡病例進行了初步的分析,現就死亡前2天心電示波表現進行討論。本組中有28例是由竇性心動過速轉變為室顫或室性自主心律而死亡的,其中有11例死亡前無明顯癥狀。AMI時如伴有進行性心肌缺血、低血容量、疼痛、發熱、心包炎或低氧血癥可引起竇性心動過速,它是一種繼發現象,是維持心輸出量的一個代償機制,但心律增快可增加心肌耗氧,加重心肌缺血,嚴重的可使梗死面積擴大,故持續的竇性心動過速是有害的。竇性心動過速又可說明交感神經機能亢進[1],此時室顫閾較低,易導致室顫。竇性心動過速也是心力衰竭和心源性休克的先兆,所以不可忽視竇性心動過速的出現。除嚴密監測心電示波外,要做好病人的心理護理、生活護理和病情觀察。因為AMI病人由于劇烈的心前區疼痛往往會有瀕死感,面對CCU眾多的監護儀器又會出現恐懼感,這就要求護士在做每一項操作之前要對病人進行解釋,給病人以安慰,并通過自己熟練的操作來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緒,病人病情危重,絕對臥床時間要相對延長,細致周到的生活護理是很必要的。護士在進行生活護理的同時,也要密切觀察病情變化。BarryJ報道夜間醒來起床是心肌缺血的誘因[2]。AMI患者在6:00至中午有明顯的缺血高峰[3],所以護士要加強夜間和晨起對病人的巡視觀察。在本組病例中有明顯癥狀者占68.4%。對于無其他誘因的頑固性竇性心動過速,要通知主管醫生采取積極的診療措施以挽救患者的生命。
在AMI時發生房室傳導障礙是常見的,發生率約10%。Ⅱ度或莫氏Ⅱ型房室傳導阻滯者,病死率約50%。本組1例男性,73歲,診斷為急性前間壁心肌梗死的患者,入院后心電示波為房顫,給予硝酸甘油2mg入5%葡萄糖100ml液中靜滴維持8~16滴/分,10小時后轉為竇性心律伴不完全右束支阻滯,第3天又轉為房顫偶伴交界性早搏,偶伴高度房室傳表157例死亡病例死亡前臨床表現
主訴、癥狀例數百分率胸悶、憋氣1933.3%胸前區疼痛、大汗、四肢涼1628.1%惡心、嘔吐47.0%無明顯癥狀1831.6%合計57100.0%
死亡前兩天心電示波表現
心電示波例數百分率快速心律失常竇性心動過速2849.1%室上性心動過速和房顫23.5%室上性心動過速和室顫23.5%慢性心律失常和房室傳導阻滯房室傳導阻滯1424.6%交界性心律47.0%竇性心律712.3%合計57100.0%
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又稱為發疹性水皰性口腔炎[1],是一種傳染性疾病,多發于5歲以下兒童,臨床上主要表現為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現皮疹,部分患兒同時伴有心肌炎、肺水腫、無菌性腦膜腦炎等癥狀體征,手足口病的病情發展快,嚴重時可導致患者死亡[2],本文分析手足口病死亡病例的流行病學特點和臨床特點,為相關醫療衛生工作提供參考。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采用現況描述的方法,對20例手足口病死亡病例的流行病學特點和臨床特點進行分析。病例選擇為筆者所在醫院2009年1月-2010年12月的手足口病死亡病例,男12例,女8例,低熱3例,中度發熱9例,高熱8例;發病至入院時間2~4 d,平均(2.1±0.6)d;患兒均伴有發熱癥狀,高峰體溫為39~40 ℃。
1.2 方法 采用現況描述的方法,對20例手足口病死亡病例的流行病學特點和臨床特點進行分析。
1.3 統計學處理 采用Epidata軟件對數據進行錄入,并采用Excel 2003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處理[3]。
2 結果
2.1 流行病學特點
2.1.1 時間分布 20例手足口病死亡病例中,6月份死亡的最多,共6例,所占比例為30%,并且,手足口病死亡病例在4月份開始升高,6月份達到頂峰之后呈下降趨勢,見圖1。
2.1.2 地區分布 在20例手足口病死亡病例中,城市人口有4例,所占比例為20%,農村人口有16例,所占比例為80%,城市人口死亡病例與農村人口死亡病例的比為1∶4。
2.1.3 性別分布 20例手足口病死亡病例中,男性病例有12例,所占比例為60%,女性病例有8例,所占比例為40%,男性死亡病例與女性死亡病例的比為3∶2。
2.2 臨床特點
2.2.1 發熱 20例手足口病死亡病例中,低熱的有3例,所占比例為15%,中度發熱的有9例,所占比例為45%,高熱的有8例,所占比例為40%。
2.2.2 皮疹 20例手足口病死亡病例臨床均出現不同程度的皮疹,其中,斑疹有4例,所占比例為20%,丘疹有11例,所占比例為55%,皰疹有5例,所占比例為25%,皮疹位于手部的有6例,所占比例為30%,皮疹位于足部的有9例,所占比例為45%,皮疹位于口部的有2例,所占比例為10%,皮疹位于臀部的有3例,所占比例為15%。
2.2.3 臨床癥狀 20例手足口病死亡病例中,具有神經系統異常癥狀的有14例,所占比例為60%,其中,精神不振的病例有8例,所占比例為57.14%,手足痙攣的病例有6例,所占比例為42.86%。
20例手足口病死亡病例中,具有呼吸系統異常癥狀的有17例,所占比例為85%,其中,上呼吸道感染病例有12例,所占比例為70.59%,呼吸困難病例有4例,所占比例為23.53%,肺部出現痰鳴音的病例有1例,所占比例為5.88%。
20例手足口病死亡病例中,具有循環系統異常癥狀的有12例,所占比例為60%,其中,周圍循環系統異常的病例有7例,所占比例為58.33%,中心循環系統異常的病例有5例,所占比例為41.67%。
20例手足口病死亡病例中,具有消化系統異常癥狀的有18例,所占比例為90%,其中,嘔吐的病例有5例,所占比例為27.78%,腹瀉的病例有7例,所占比例為38.89%,同時具有嘔吐、腹瀉兩種癥狀的有6例,所占比例為33.33%。
3 討論
由于手足口病目前尚沒有有效的疫苗來預防,也沒有特效治療藥物,因此,手足口病的防治工作還要依據其流行病學特點以及臨床特點來進行[4]。手足口病具有腸道病毒感染的共同特征。從最常見的無癥狀或僅有不痛、不癢、不結痂、不留疤、輕度不適至嚴重的并發癥,甚至死亡。還有大量的隱性感染者,不表現出任何癥狀。顯性感染與隱性感染之比大約在1∶100。病死率在百分之一到千分之一不等。治療是否及時,對發生嚴重并發癥死亡影響很大。絕大部分腸道病毒感染和手足口病為輕型病例,臨床主要癥狀為手、足、口和肛周有皮疹,口腔黏膜出現皰疹,伴有發熱、咽痛、倦怠、乏力等癥狀,預后良好。無后遺癥。少數病例由于病毒侵犯神經系統,臨床表現為腦膜炎、腦炎、肺炎和神經源性肺水腫,病情進展快,往往病死率較高。
本次研究主要對20例手足口病死亡病例的時間特點、地區特點、性別特點以及發熱、皮疹等臨床癥狀進行了分析,研究結果顯示,20例手足口病死亡病例中,6月份死亡的最多,農村人口較多,男性病例較多,并且臨床表現有皮疹、發熱,以及神經系統異常、呼吸系統異常、循環系統異常、消化系統異常等癥狀。由此可見,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學特點以及臨床特點十分復雜,醫學領域應該加以重視并不斷探索有效的醫療手段,確保患者的生命健康。
參考文獻
[1] 楊文升.手足口病三例死亡病例報告[J].右江醫學,2010,38(2):244-247.
[2] SUN Zhou,XIE Li,DENG Jing,et al.Risk factors of hand,food and mouth disease among children in Hangzhou city[J].Disease Surveillance,2010,57(8):606-608.
【中圖分類號】R18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7-4065-02
從1998年十堰市發現第一例感染者至2012年12月底,全市累計報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共364例,其中艾滋病病毒感染者73例 (占20.1%),艾滋病病人291例(占79.9%),死亡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147例,自2002年以來艾滋病病人呈穩步增長,病死率逐年上升.現將十堰市艾滋病病人和感染者死亡情況進行分析[3]。
1 材料與方法
HIV/AIDS病人病死率基本資料,包括性別、年齡、職業等,來源于艾滋病綜合防治數據信息系統疫情數據庫。根據數據庫中每年的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的日期統計。HIV感染者和AIDS病例診斷標準,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HIV/AIDS診斷標準和處理原則》。由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專業人員對死亡病例的相關信息進行回顧性調查。用Epi Info軟件建立數據庫,應用SPSS13.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
2.2 城鄉差異 農村死亡率明顯高于城市,轄區其它縣(市)區死亡率比城區高。農村死亡130例(占88.4%),城市死亡17例(占11.6%);轄區其它縣(市)區死亡134例(占91.2%),城區死亡13例(占8.8%)。
2.3 職業差異 農民死亡率遠高于所有從業者。截止2012年底農民死亡人數119例;離退休人員6例;工人4例 ;民工3例;干部職員3例;兒童和學生3例;海員和長途駕駛員3例;其它從業人員合計6例。從職業上分析農民死亡率明顯高于其它從業者。
2.4 傳播途徑 在各類傳播途徑死亡率中,以采血(漿)死亡率最高,累計死亡72例,占HIV/AIDS病死率的50.0%;其次是異性傳播,死亡42例,占病死率的28.6%;輸血/漿制品15例(占10.2%),其它以同性傳播、母嬰傳播和其它原因的各2例(分別占1.4%);不明原因傳播途徑死亡12例,占總死亡率的8.2%。
3 討論
3.1十堰市至1998年發現第1例艾滋病感染者以來,艾滋病感染者和艾滋病人逐年增多,從2004年起感染者人數迅速攀升。HIV/AIDS死亡病人又以異性性傳播和采血(漿)為主要傳播途徑,占所有死亡病例的77.6%。而在所有從業者中又以農民死亡率最高,占整個死亡人數的81%.這也與我市所處地理位置有關.十堰市地處山區,農村人口總數居多,經濟收入又以外出務工及采血(漿)為主要來源,所以農民感染率高,死亡率也隨之增高[4];而在農民死亡病例中又以25~50歲之間青壯年為主,這也因為他們是家庭經濟來源的主要生產力;另外,由于長期在外,發現晚或感染后治療不及時缺乏持續性,這也是農民死亡率高的重要原因。
3.2 通過對我市147例HIV/AIDS死亡病例分析,初步掌握了HIV/AIDS的死亡特征,對進一步有效控制艾滋病疫情發展提供了重要依據。加強重點人群的行為干預、監測和感染后治療,對降低我市HIV/AIDS死亡率更具針對性。
參考文獻
[1] 李素萍,蒙志好,李勇,吳秋嬋. 862例HIV/AIDS住院患者統計分析[J]. 中國醫院統計. 2008(01)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Application of Typical Cases Slide Presentation to Increase
Medical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
TANG Lili[1], CHEN Bi[2]
([1] Xuzhou Medical College, Xuzhou, Jiangsu 221004;
[2] 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Xuzhou Medical College, Xuzhou, Jiangsu 221006)
Abstract In order to train medical personnel with independent learning,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communication and presentation skills, as well as unity and collaboration capabilities, Affiliated Hospital Respiratory actively carry out a typical case slide presentation will explore the clinical medical education innovation. Typical cases slide presentation will be carried out to help improve the doctor's words, language skills, strengthen the foundations of theoretical knowledge, expand their knowledge, develop clinical thinking skills, promote and establish the proper ethics norms. As a beneficial form of improving the overall quality of medical students, typical cases slide presentation will be worth promoting.
Key words typical cases; slideshow report; medical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
近年來隨著城市化、工業化和老齡化社會進程的加快,各種系統疾病的發病率逐年增加,其復雜性和嚴重性也日益增加。形勢變化迫切要求我們盡快全面提高醫生的綜合素質和診治、科研水平。培養具有自主學習能力、較好的表達和溝通能力、團結協作能力、良好的適應社會能力以及較強的科研創新能力等綜合素質的醫學生,已經是當務之急。徐州醫學院附屬醫院呼吸科采用幻燈片報告的形式進行典型病例集體討論,探索臨床醫學教育創新之路,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1 對象和方法
(1)對象。附屬醫院呼吸科2012年~2014年在讀碩士研究生18人,以及呼吸科全體醫師14人。選擇典型臨床病例,通過幻燈片報告會的模式進行討論。
(2)病例要求。選擇近半年來收治的在院病例,包括疑難病例、死亡病例、危急重癥搶救病例等,所選病例應具有一定疑難性、對臨床實踐有指導或實際借鑒意義,具體病種包括呼吸系統常見的疾病如肺癌、肺部感染、哮喘、呼吸衰竭等。選擇的病例不僅僅是治療成功的,也可以采用治療失敗的病例進行討論,以從中汲取教訓。
(3)實施過程。每月最后一個星期五為病例討論時間,由呼吸科研究生及住院醫師輪流做幻燈片報告,參加人員及地點固定,提前一月公布報告會主講人名單。主講人對所選病例先進行詳細的資料收集,然后制作幻燈片。幻燈片報告內容應包括病史、輔助檢查、診斷及鑒別診斷、診治經過、討論五個部分。如涉及到具體數據的比較,盡量用圖表的形式直觀表達。闡述的觀點應附注具體參考文獻。報告會主講人需提前3天將準備討論的病案整理成電子版提交科教學秘書打印,病案資料包含病人基本情況、病史資料、體檢資料、實驗室資料等,并提出相關診斷、鑒別診斷、治療方案等問題。每位講者匯報時間20~30分鐘,并對參會者的提問進行解答,全體參會人員就病因、診斷及鑒別、治療、并發癥等進行自由討論。由科室專家組(規定4名成員)現場打分,評出優秀名單。最后主持人評價本次講課的優缺點。
2 典型病例幻燈片報告會比賽取得的效果
實施典型病例幻燈片報告會3年來,呼吸科的研究生及住院醫師的的綜合能力有了較大的提高,主要表現在:(1)鍛煉和提高了呼吸科醫師和研究生的獨立思考、全面分析及處理問題的能力,使得診療計劃更加完善、檢查和治療措施更加及時、藥物的應用更加合理,醫療內涵質量不斷提高。(2)撰寫科研論文和文獻綜述的水平明顯提高。對于典型病例報告會中未能解決的問題,鼓勵研究生及住院醫師在報告會結束后,進一步查閱文獻、提出研究課題。3年來,呼吸科研究生及住院醫師在《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 、《Respirolgy》等權威專業期刊上發表研究論文32篇、綜述9篇。(3)加強了醫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溝通能力,使得醫學生在面對患者和對外交流時更加自信。(4)形成了良好的協作氛圍,醫學生學會了發揮團隊協同力量解決臨床或科研問題的有效方法。(5)養成了閱讀原始文獻的習慣,提高了專業英語水平,醫學生不僅可以較好地理解英文原文,還能夠準確地凝練文獻的主旨。
3 開展典型病例幻燈片報告會的意義
傳統的醫學教學思想往往只注重知識的傳授,忽視能力的培養,使醫學生畢業后不能很好地適應臨床工作需要。①年輕醫師在參加工作后被要求定期參加國家級以及省級的醫學繼續教育活動。這些活動形式廣泛,但最常見還是演講授課以及學習者的被動參與,受教育者往往不自覺地產生應付的情緒和態度,學習效果難以令人滿意。如何提高醫學生及年輕醫師的學習積極性,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參與,使醫學生為滿足實際工作需要而學習,成為提高醫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課題之一。
而以典型病例幻燈片報告會的形式提高醫學生和住院醫師的處理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目前培養年輕醫師們綜合素質的重要方法之一。②同時采用幻燈片報告的形式進行典型病例討論,具有信息量大、圖文并茂、表達直觀的優點,視覺沖擊強,能夠激發聽眾的學習興趣,③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具體從以下幾個方面對提高醫生綜合素質有促進作用:
(1)鍛煉醫生對醫學事件文字、語言的表達能力,促進專業英文、信息檢索能力的提高。典型案例的討論為參與者設立了預知的情景和結論,有利于匯報者能夠獨立思考病史采集中所必須注意的項目,如病史的描述、輔助檢查的重要性及處理問題的全面性;在制作幻燈片方面,督促了參與者去學習掌握PPT制作流程和技巧;英文表述方面又考驗了參與者的專業詞匯量和檢索英文文獻的能力。通過這一系列的鍛煉,使臨床醫師綜合素質不斷提高。
(2)鞏固基礎理論知識,熟悉學科進展方面的理論或學說,擴展知識面。臨床專業培養方案中強調了醫學生必須擁有堅實的基礎和臨床理論知識,但在現實的臨床實際工作中,一名合格的臨床醫生不僅僅要掌握這方面知識,更需要通過不斷自我學習了解學科進展的程度及目前解決問題的方法。如社區獲得性肺炎、支氣管哮喘、肺癌等呼吸系統常見疾病診治指南經常更新,新的循證醫學證據表明一些傳統認為有效的治療手段并無臨床獲益等。在病例討論中,針對臨床具體問題追蹤學科進展,使臨床醫生的知識不斷更新。此外,由于個體差異的存在,某一疾病所表現的臨床癥狀也有所不同,一個人的思考可能會有一些局限,討論時,可能會出現觀點不一致的情況,必然會引起辯論,通過討論可集思廣益,拓展自己的思路、擴展知識面,從而得到正確的結論。④
(3)培養臨床思維能力。醫學的授課方法仍然以講授法為主,傳統的教學方法注重灌輸,弊端就是學生缺乏主動性,缺乏靈活運用所學知識進行創造性、評判性思考的能力,進入臨床往往容易處于被動狀態,對上級大夫的診斷及治療措施完全服從,依懶性強。而通過典型病例討論,報告人首先給出一個典型病例,列出患者病史、陽性體征及輔助檢查結果。在匯報過程中需從該疾病的病因、發病機制、臨床表現和實驗、病理檢驗結果之間的聯系來進行分析及鑒別診斷討論,并對診斷及治療措施提出相應依據,必要時可參照國內外文獻,這樣在病例的展示過程中有利于匯報人抓住問題的主要矛盾,看待病例具有整體性,有利于培養醫學生由點到面、由外及內的發散性思維方式和評判性思維,增強他們的臨床診斷鑒別能力。如肺炎患者血小板減少提示病情嚴重、死亡率高,這已被大家公認。但在進行重癥肺炎的病例討論中發現,部分患者血小板增多,隨著病情的治療好轉,血小板數量逐漸降至正常。因此,大膽設想,血小板增多可能提示肺炎患者病情更加嚴重、死亡率升高。通過對110例社區獲得性肺炎的臨床研究發現,血小板增多與病情嚴重程度及死亡率相關,驗證了上述假設,并將研究結果發表于核心期刊。
(4)促進樹立正確的醫德規范,學習正確處理醫患關系。在臨床醫學教育過程中,上級醫師的價值觀念和人文修養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著醫學生道德價值的建立。因此,在進行典型病例討論過程中,應嚴格遵守法律、法規、診療規范, 從人道主義角度考慮病人及家屬的情感、意愿和痛苦, 為病人保守醫密,比如在具體病情匯報和診療討論時避開患者和外界人員,適當的時候采取隱瞞甚至采取“善意的謊言”做法。上級醫師通過以身試教不但使醫學生掌握正確處理醫患關系的方法,而且可促使其樹立正確的道德規范,養成良好的醫德醫風和愛傷觀念。⑤
4 開展典型病例幻燈片報告會的注意事項
在實施典型臨床病例幻燈片報告會過程中注意從以下幾個方面做好組織工作:(1)病例討論一定要固定時間,固定地點,原則上雷打不動;(2)提前安排好每次病例討論的組織醫師;(3)應該是自己親自管理的病例;(4)給予主講者充足的的時間和一定的獎勵;(5)可能引起糾紛的病例緩做;(6)充分利用影像資料和電子資料;(7)不追究失誤者的責任;(8)對每次病例討論要有記錄、整理和歸檔。
綜上所述,采用典型臨床病例幻燈片報告會的方式進行臨床教學,目前已經積累一定經驗,并初見成效。這種病例討論方式,適合于國內現在的醫療、教學實際情況,值得進一步研究和推廣。
課題來源:江蘇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課題編號:13JYD21)
注釋
① 傅曉敏,王水英.臨床醫學實習教學中的問題與對策探討[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6.4:82-83.
② 關濤.病例討論在臨床醫學教育中的作用[J].企業家天地,2010.9:99.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2-0927-02
艾滋病與梅毒、乙肝、丙肝的傳播途徑基本相同,由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病人的行為因素原因,在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病人中,有同時感染兩種或者三種上述疾病及性傳播疾病的可能。而且由于艾滋病病毒對機體免疫功能的損害,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艾滋病病人感染結核菌的機會大大增加。本研究通過對96例HIV/AIDS合并上述傳染性疾病的病例隨訪等資料的分析,初步了解了一些麒麟區HIV/AIDS病例感染多種傳染性疾病的狀況及其與疾病進展的關系。
1 對象與方法
1.1 病例資料的選擇 對2005年至2012年麒麟區HIV/AIDS的結核篩查資料、隨訪資料、美沙酮服藥相關檢測資料、艾滋病治療等資料進行整理,篩選出合并感染過肺結核、丙肝、乙肝、梅毒、淋病的HIV/AIDS病例96例。
1.2 方法 對合并感染上述傳染性疾病的HIV/AIDS病例的基本信息、傳播途徑、病程進展情況作回顧性研究。
2 結果
2.1 感染狀況 96例合并感染過肺結核、丙肝、乙肝、梅毒、淋病的HIV/AIDS病例中,感染過肺結核病及丙肝的病例較多。單純合并感染1種傳染性疾病的病例84例,合并感染2種傳染性疾病的10例,合并3種傳染性疾病的1例。在感染肺結核的病例中有10例為痰涂片陽性病例。
2.2 病例基本情況
2.2.1 性別分布情況 96例病例中男性病例較女性為多。
2.2.2 傳播途徑情況 96例病例中經注射感染艾滋病病毒的51例,占53.13%;異性性傳播38例,占39.58%;性接觸加注射傳播2例,占2.08%;同性性傳播1例,占1.04%;母嬰傳播1例,占1.04%;傳播途徑不詳3例,占3.13%。合并感染結核病病例中經各種傳播途徑感染艾滋病的病例均有,合并感染丙肝的病例以注射吸毒感染者為多,感染梅毒的病例均為經性傳播病例。
2.3 病例病程進展情況 據統計麒麟區累計報告HIV/AIDS病例中死亡病例占14.20%,未合并感染其他傳染病的病例中死亡病例占12.28%。在合并感染其他傳染性疾病的96例病例中,已死亡病例31例,死亡數占32.29%。合并感染結核、丙肝等傳染性疾病病例死亡比例高于總死亡比例及未合并感染其他傳染性疾病死亡比例。合并感染其他傳染性疾病已死亡病例數占總死亡數的21.83%。在96例合并感染其他傳染性疾病病例中合并感染結核及合并感染丙肝的病例死亡人數共29人,占死亡數的93.55%。
3 討論
3.1 從HIV/AIDS合并感染多種傳染病資料的分析看,肺結核是麒麟區HIV/AIDS較為常見的機會性感染,合并感染肺結核將加快艾滋病病人的死亡進程。在艾滋病合并肺結核病例中,痰涂片陽性病例達29.41%。而痰涂片陽性的肺結核病人是結核病的主要傳染源。有資料顯示HIV感染可使結核病的發病率增加30倍[1]。HIV感染可以加速結核病的進展,結核病也可使HIV感染發展為AIDS,兩者關系密切。HIV/AIDS合并肺結核患者的預后主要取決于結核病治療的效果,機體細胞免疫功能及是否及時抗病毒治療。因此需加強對HIV/AIDS的結核病防治宣傳及篩查,特別需加強對有結核可疑癥狀及X線檢查異常的HIV/AIDS病例的痰檢工作,以便早期發現、診斷、治療HIV/AIDS合并肺結核感染病例。
3.2 HIV合并HCV的感染與獲得HIV感染的途徑有關。HIV合并丙型肝炎主要存在靜脈吸毒者中,HIV/HCV感染可加速丙型肝炎的病程,加快肝硬化、肝細胞癌的發生,增加抗反轉錄病毒藥物的肝毒性作用。大量研究表明,HIV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合并丙肝的死亡率明顯高于單純患艾滋病或單純丙肝[2]。HCV感染及相關的肝臟疾病(終末期肝衰竭和肝癌)已成為影響HIV感染人群病死率的重要因素。對HIV/AIDS,特別是對經注射吸毒感染的病例需進行丙肝的檢測與治療,以減低肝臟的慢性損傷。
3.3 梅毒不僅能增加HIV傳播的幾率,而且能降低HIV感染者的免疫能力而影響疾病的進程[3]。我區合并其他感染傳染性疾病病例中合并梅毒感染病例占11.46%。近年來我區HIV經性途徑傳播比例逐年升高,因此需加強對病例的梅毒及相關性傳播疾病的檢測及干預,減少HIV/AIDS病例的梅毒傳播。
從資料分析可知艾滋病感染者/病人本身的行為因素,容易感染丙肝及梅毒等多種傳染病,由于抵抗力低下容易感染肺結核,并加快艾滋病病人的死亡進程。因此在對艾滋病感染者/病人的管理中應加強對相關傳染性疾病的篩查與干預,同時應做好對相關醫務工作人員的職業防護工作,避免工作人員的職業暴露。
參考文獻
1 研究對象和方法
1.1 病例和對照
以2004年1月1日至2008年12月31日江蘇省藥品不良反應監測中心所接收的合格的ADR報告表為資料來源。以“死亡”為關鍵詞。經計算機檢索出發生過死亡病例共330例,收集符合農村用藥引起死亡的病例,同時排除不合格病例如患者一般項目不全,藥品信息不完整等病例后得到符合要求的病例組50例。
對照組病例選取與病例組來源于同一省且是城市患者,年齡相差不超過3歲,ADR發生時間不超過2周,同性別,同民族的非過敏性休克患者,對照組的病例無免疫系統疾病,且是在市級醫院就診的病例。與病例組進行1:1配對。
1.2 方法
對50例嚴重不良反應病例報告所涉及患者性別、年齡、既往藥品不良反應病史、家族藥品不良反應史、所用藥物、合并用藥、用藥途徑等進行統計分析逐對輸入Excell,建立數據庫,對相關指標計算其X2值和比值比(OR)及其95%可信限(95%CL)。得出計算結果,運用病例對照研究的方法進行資料的整理和分析
2 結果
2.1一般情況
在調查的142386份合格的ADR報告表中,其中死亡病例共有330例,發生率為0.23%。本次調查共收集符合要求的病例組和對照組各50例。臨床結果均表現為死亡。對病例組與對照組年齡、性別分別作均衡性檢驗,兩組之間無差別,表明兩組均衡可比。詳見表1。
表1病例組和對照組的一般情況
2.2 單因素分析
在50例死亡病例中,共有懷疑藥品30種,涉及多科用藥,以每種藥物實際發生過敏性休克例數3例以上的藥品進行單因素分析。引起死亡的危險因素主要有:家族ADR史合、既往ADR史、并用藥、靜脈給藥、頭孢菌素類抗生素、青霉素、其他抗生素類、解熱鎮痛藥、中藥、生物制品。詳見表2:
表2單因素分析
A=病例和對照都有某因素的對子數B=病例無而對照組有某因素的對子數
C=病例有而對照組無某因素的對子數D=病例和對照都無某因素的對子數
3討論
從表2中OR值分析可知引起死亡的危險因素主要有:合并用藥、靜脈給藥、頭孢菌素類抗生素、青霉素、中藥、生物制品。
3.1ADR與藥物的關系
在50份ADR死亡病例報告中,有26例為合并用藥(占41.2%)。在使用藥物治療時常需要聯合用藥,聯合用藥往往產生拮抗作用,合用的品種越多, ADR發生的幾率越大。因而臨床遵循能用一種或兩種藥品達到療效的,盡量不多種藥品合用,否則不僅不能達到增加療效的目的,反而會增加ADR的發生。在農村基層存在嚴重的不合理用藥現象
3.2ADR與給藥途徑
在50份死亡病例組報告中,靜脈給藥占80%。靜脈給藥時,藥物直接進入機體,無首過效應,作用迅速, 給藥劑量過大,對機體的刺激性也強,同時靜脈注射液的pH值、滲透壓、微粒、內毒以及患者有過敏史、過敏體質、個體差異等都可能成為引發不良反應的因素[2]。因此建議臨床用藥時,盡量減少靜脈給藥,農村用藥更應遵循“可口服勿注射、可肌注勿靜注”的基本原則[3],以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
4結論與建議
由此可見農村用藥仍存在很多弊端,農村地區患者非常缺乏醫學知識,對治療效果存在迷信和偏見,認為能讓病情馬上好轉的醫生才是好醫生,能馬上見效的藥才是好藥,且藥越貴越好。患者這樣的就醫心態, 縱容醫生使用非治療必需藥物。
筆者建議:
衛生行政部門應創造更多的政策相關培訓的機會,在藥品進購渠道把關,鼓勵鄉鎮衛生院以使用基本藥物為主。
樹立廣大農村群眾的自我健康保護意識,建立群眾舉報制度, 監督醫務人員的用藥規范性。
將合作醫療報銷目錄與基本藥物目錄相統一, 既有利于推動基本藥物的使用, 又有利于節省合作醫療資金, 起到相輔相成的作用。以便安全合理用藥,使藥品更好的服務于人民,保障廣大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
參考文獻
[1] Ozlem Tunger,Gonul Dinc,Beril Ozbakkaloglu. etal. Evaluation of rational antibiotic us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ntimicrobial Agents,2000,P 131-13.
[中圖分類號] R195.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1672-4208(2010)09-0030-02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工作、生活、衛生設施不斷改善,醫療水平逐步提高,死因譜也相應發生了變化。為了解威脅居民生命和健康的主要疾病及其影響因素,更好地防病治病,現將我院2007~2009年死因網絡直報的1003例死亡病例進行統計分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資料來源2007~2009年我院死因網絡直報的《醫學死亡證明書》。
1.2 方法依據國際疾病分類標準(ICD-10),對2007~2009年我院死因網絡直報資料進行統計分析。
2 結果
2.1 死亡人數及性別比2007~2009年我院網絡直報死亡病例1003例。其中男性652例,占65.00%,女性351例,占35.00%,男女性別比為1.86:1。
2.2 年齡構成死亡人數最多的年齡組為70~79歲組,占26.82%;其次為60~69歲組,占17.05%;最少的為10~19歲組,占1.79%。死亡病例中最小年齡3 d,最大年齡98歲。各年齡段死亡人數及構成比見表1。
2.3 職業分布以離退人員多見,其次為農民和家務待業者,分別占25.02%(251/1003)、15.85%(159/1003)、12.76%(128/1003)。
2.4 死因順位1003例死因報告病例中,惡性腫瘤、循環系統疾病、呼吸系統疾病占前3位,占全部死亡病例的77.37%。死因順位及構成比見表2。
肺炎是兒童時期的常見病和多發病,發病率和病死率均居小兒疾病之首。因小兒生理解剖的特點,嬰幼兒發生肺炎時病情容易加重,是嬰幼兒病死率較高的原因之一。而嬰幼兒肺炎住院數為學齡兒童的39.5倍[1],嚴重影響嬰幼兒的身心健康。為了能及早判斷患兒病情輕重,筆者應用小兒危重病例評分對106例重癥肺炎嬰幼兒的預后進行了評估,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組106例患兒均為2008年7月—2011年6月在我院兒內科收治的重癥肺炎,診斷標準參照《實用臨床兒科學》[2]和實用兒科臨床雜志《重癥肺炎的定義和標準》[3]。男64例,女42例,其中1~6個月34例,~1歲42例,~3歲30例,平均年齡10.5個月。住院7~25天,平均11.6天。
1.2評估方法
(1)按《小兒危重病例評分法》[4]的標準進行評分;(2)首次評分在入院后24 h內完成,以后分別在入院第3天,第7天及出院前進行;(3)首次評分時,評估患兒是否存在單器官或多器官功能衰竭及疾病轉歸的關系。
1.3評估項目
根據標準評分系統對脈搏、呼吸、血壓、血酸度、動脈血氧分壓(PaO2)、pH、血鈉、血鉀、血紅蛋白、肌酐或血尿素氮(BUN)、胃腸功能表現10項指標進行監測。滿分為100分,分值>80分為非危重,分值71~80為危重,分值≤70分為極危重。
1.4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13.0軟件分析,兩組之間率的比較用x2檢驗。
2 結果
2.1評分結果
(1)~100分屬非危重病例,共32例,占30.2%;(2)~80分屬危重病例,共58例,占54.7%;(3)0 ~70分屬極危重病例,共16例,占15. 1%。
2.2首次評分與轉歸
本組共死亡11例,占患兒總數的10.3%;其中0~70分死亡 7例,占死亡總數的63.6%:70~80分死亡 4例,占死亡總數的 36.4%;~100分無死亡病例。隨著評分值的降低。患兒病死率明顯增高。 見表1
表1 106例患兒首次評分分值與轉歸關系
注:x2=13.62,P0.05;2組與3組存活率、病死率比較x2 =4.87,P
2.3評分結果與病情變化關系
所有病例都進行了第一次評分,2~4次評分例數少是家屬及病情原因未進行,故例數少于首次評分。第4次評分為入院第七天或出院時的評分,有的住院天數少于7d或病情重住院時間長,故第2、3次評分分值低,但有第4次評分(已去除死亡及自動出院的病例)。但首次評分后持續低分者,預后差。見表2。
表 2- 4次評分分值結果對比
2.4評分與器官功能衰竭的關系 評分越低,發生多器官功能衰竭、累及器官數的病例越多。見表3。
表 3 首次評分與器官功能衰竭的關系對比
3 討論
小兒危重病例評分系統的建立,使越來越多的醫護工作者認識到,救治危重患兒的成功與否,減少危重患兒死亡率的發生,需要對患兒疾病有準確的評估和預測。通過評估與預測的分值的結果,對危重者進行密切觀察,及早干預,顯示出極為重要的作用。本研究證實:106例患兒通過首次評分得出的結果,能準確判斷病情的輕重、累及的器官及病情的預后;評分值越低病情越重,發生多器官功能衰竭的病例越多,累及器官數越多,病死率越高(P
參 考 文 獻
[1]Rudan I, BoschiPinto C, Biloglav Z, et al. Epidemiology and etiology of childhood pneumonia [J]. Bull World Health Organ, 2008, 86(5): 408-416.
[2]吳梓梁.實用臨床兒科學.廣州:廣州出版社,1998:919.
[中圖分類號]R459.7[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3-7210(2007)12(b)-129-02
院前急救是急診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日益受到社會和醫療機構的重視,并且在日常急診醫療工作中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本文就我急救中心院前急救部2003年5月~2006年4月院前救治的4 386例患者進行病例分析,以了解我市院前急救病例的疾病分類和死亡病種構成,探討提高院前急救水平的途徑和方法。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院前急救病例4 386例。其中,男2 631例(60%),女1 755例(40%),年齡1個月~90歲,平均年齡54.3歲,男女之比為1.51。
1.2 病情判斷歸類
根據病情可分類:①一般急診(疾病發作或意外傷害造成痛苦,但生命體征無明顯變化);②緊急(疾病急性發作、創傷、中毒或異物進入體內,生命體征開始不穩定,需緊急處理者);③危重(疾病急性發作、創傷或異物進入體內,生命體征已發生明顯變化,生命處于危險狀態者);④死亡(意識喪失、呼吸、心跳停止,大動脈搏動消失,雖經緊急搶救處理,呼吸、心跳未能恢復者)。據此標準,一般急診3 127例,占總病例的71.3%,緊急病例683例,占總病例的15.6%,危重病例401例,占總病例的9.1%, 死亡病例175例,占總病例的4.0%[1]。
1.3 急救方法
所有院前急救病例均在到達現場第一時間開始搶救,首先按病情判斷歸類,隨即建立靜脈通道,針對病因或對癥治療,重點維持呼吸、循環功能穩定。針對創傷患者,及時止血、包扎、骨折固定、邊搶救邊轉運。針對現場氣道不暢、呼吸衰竭的患者,施行緊急氣管插管后給予氣道支持,然后再行轉運。對心跳、呼吸驟停患者,給予常規現場心肺復蘇,無效者現場就地宣布死亡。
2 結果
全部患者急救均在接到緊急呼救指令后5~45 min到達現場,除175例現場復蘇無效死亡外,其余患者均經過院前急救處理轉入我院急救中心進一步搶救治療,院前復蘇成功率2.1%。
2.1 院前急救病種分類
對院前急救病種進行分類排序見表1。
2.2 危重、死亡病例病種構成分類
見表2。
由表1,2知,院前急救病種和危重、死亡病例病種前4位均分別為創傷、腦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和急性中毒。
3 討論
由于我市地處區域交通中心,鐵路、高速公路、國道、省道匯集,交通比較發達,物流、人流相對密集,交通事故多有發生,且有逐年上升趨勢;加上本地煤礦較多,大、中型企業相對密集,廠礦事故時有發生;另外本地城區、郊區各地基礎建設較多,建筑工地較密集,相關創傷多有發生,創傷占我院院前急救病種第1位(31.2%)及院前急救危重、死亡病例病種第1位(27.8%)。隨著人們生活節奏加快,生活方式的改變、心理壓力加大及進入老齡化社會,腦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分別占我市院前急救病例的第2位(18.6%)和第3位(14.3%),且分別占院前危重、死亡病例中第2位(25.5%)和第3位(22.2%)。院前急救病種前4位是:創傷、腦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急性中毒;危重、死亡病例前四位病種也是:創傷、腦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急性中毒。其中重度顱腦損傷、心原性猝死病情重,死亡率高尤其應引起更多重視。針對院前急救病種分類情況,為了提高院前急救水平,以最大限度降低傷殘和死亡率。首先,應加強急救人員急救知識和技能培訓,強化心肺復蘇、氣管插管、人工氣道支持、電除顫、創傷止血、包扎、骨折固定、危重患者轉運等現場急救技術實踐與運用。提高心腦血管疾病救治技術,把老年急、危重癥尤其是心腦血管疾病、創傷、中毒作為院前急診救治的重點。其次,應縮短呼救到達急救現場間期,提高院前急救復蘇成功率,盡快解決車輛、人員、設備不足,逐步增加急救網點,更新120急救車載設備,完善車載設備急救功能,逐步達到流動ICU標準,以切實保證院前急救需要。
[參考文獻]
[1]徐惠梁.上海市1991~1995年院前急救病種分析[J].急診醫學,1997,6(3):181-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