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總結匯總十篇

時間:2022-04-06 12:46:57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初中地理總結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初中地理總結

篇(1)

期:___________

2021年初中地理復習計劃總結

初中地理整學期的教學內容,實際上就是基礎知識和靈活運用理論解決實際問題兩大部分。

復習基礎知識,必須以書本為主,將書本看透,插圖看懂,達到重點知識理解記憶。只要基礎知識能理解掌握,通過活動題檢驗理解的程度。如果活動題能順利解決,那基礎知識也就基本掌握,靈活運用理論解決問題的前提條件就已經具備。

靈活運用理論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可以用《十分鐘掌控》來加強訓練。《十分鐘掌控》是七、八年級統一使用的鞏固練習,雖然有部分難題,但題型較好,較靈活,應作復習時重點訓練的主體。

七年級地理第一章《地球和地圖》和第三章《天氣和氣候》是本學期的教學重難點。

第一章《地球和地圖》最難,學生普遍掌握較差。轉入復習時,這部分應作重點講解復習。經過一學期的學習,學生的理解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已有所提高,復習時再講解,學生理解起來就應該容易些。所以,教師應抓住這個時機全面系統地引導學生理解掌握,給學生一個整體知識的框架,讓學生理清思路。

第三章《天氣和氣候》的難度比第一章少降低一些。復習時可以多以實際生活作為例子幫助學生理解記憶,尤其是第二、三節氣溫、降水時空分布的變化。

這兩章內容都應以讀圖理解作為突破,其他章節可以點清重點,讓學生理解記憶。

總之,復習要緊扣教材,有效運用插圖,精選練習加以訓練鞏固。

七年級本周第二課時可轉入復習,計劃一節復習一章。

八年級地理難點很少,重點很多。大部分學生對基礎知識的鞏固還不過關,所以復習的方式應以夯牢重點基礎知識記憶,抓住讀圖理解掌握為主。

重點章節有:

第一章第一節《遼闊的疆域》;第二章《中國的自然環境》;第三章第三節《水資源》;第四章第一節《逐步完善的交通運輸網》、第二節《因地制宜發展農業》。

八年級本周已轉入復習,也是計劃一節復習一章。

第一章已按計劃進行。

每復習完一章,做到大部分學生課文基礎知識牢固記憶;插圖讀懂并理解其用途,能正確獲取其所承載的知識信息;課文中的題目都能解決;《十分鐘掌控》中的題目重新復習。

初中地理復習計劃安排

臨近期末,為幫助學生理順知識,培養學生靈活運用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特作復習計劃如下:

一、復習目的:

1、現在試題的一大特點是靈活、聯系實際,死記硬背是不行的,必須培養學生綜合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識圖、析圖、解圖能力。地圖是學習地理知識的重要工具,在復習過程中,要使學生真正做到能識圖、會用圖、能根據圖示思考、解決相關問題。

2、使學生掌握好基礎知識,基本技能,讓學生學習到對他們終生發展有用的地理知識。

3、通過復習彌補知識的缺漏,強化重點,解決難點,真正提高學生的地理科學素養。

4、使學生通過復習既在知識上有所收獲,又能增強學生的自信心。

二、學生現狀分析及對策

1、現狀:A、復習時間較短,不能進行全面系統的復習。

B、一部分學生仍不太會讀圖,個別學生,地理成績不理想,班級之間差距較大。

C、不過學生有信心繼續學好地理知識,各班學風濃厚,爭取取得好成績。

2、對策:

①一方面:發放復習資料,強調復習方法,復習要做到“四到”:眼到、心到、嘴到、手到。也就是要用心,對于易錯難寫字要動手寫寫,為防止走神,邊記邊念。對照課本內容認真復習一遍,對一些概念性的內容,要強調理解記憶,布置到位,目的要明確。教師每堂課先點一下重點難點,梳理知識脈絡,大部分時間留給學生自己。各班分組進行基礎知識過關,課代表每天公布當天復習內容,要求組員到組長處過關,并簽名。

②第二方面:精講多練,以練為主,在鞏固基礎知識的前提下,加強運用及識圖能力的練習和提高。并查漏補缺,以及綜合運用練習。主講全品上的課時練習。

③第三方面:落實。每天抽查幾個學生的基礎知識過關情況,及時督促。

④第四方面:指出重要地圖:南亞、東南亞、西亞、北極地區和南極地區等地圖。

初中地理學習方法

第一個層次:直觀理解

在整個地理學習過程中,都要對書上出現的各種地圖徹底理解,做到看到圖就知道它在說什么。心里有圖,把地圖和地理知識(地形、氣候、人口分布、經濟發展等等)對照起來,這是學好地理的基本方法和基本要求。這一點都還沒有做好的,需要理解回到課本,從頭開始梳理一些課本上的各種地圖。

第二個層次:把握地理規律。

這個層次,強調的不是背誦,而是理解。我們要把地理當成物理來學習,從最根本的大氣壓力的知識開始,逐步來理解“氣壓梯度力”這個概念。我們要相信地理是有規律的,地形地貌的形成、白天黑夜的變遷以及其它各種自然現象,都是在物理規律的支配下進行的。把握好了這些規律,雜亂無章的自然地理理解就會變得清晰起來。

在這個層次,《系統學習完全工具》中介紹的系統思維導圖就可以發揮威力了。通過畫圖的方式整理知識體系,把握知識之間內在的規律,可以加深理解、梳理出清晰的思路,而且也就讓知識變得很容易記憶。

能否從第一個層次過渡到第二個層次,是高年級同學能否學好地理的關鍵。一定要改變低年級地理靠“背誦”的習慣,轉為“理解”——徹底理解,我們才能真正學好高年級地理。

第三個層次:綜合運用

在復習我國南、北方差異時,可從位置、范圍、氣候、水文、土壤、植被、資源、農作物、農業基地、工業基地或地帶等方面列表進行分析綜合比較;復習“英國、日本地理”,可從位置、范圍、自然條件、工農業發展狀況,首都和主要城市等方面列表進行綜合比較。這些東西,看起來很復雜,實際上分解開來之后,就是兩點:一是地圖上的空間關系,二是受地理規律影響的經濟社會關系——農作物的種類是由地形、氣候等決定的,首都和城市分布也和地形氣候等因素密切相關。

換句話說:

篇(2)

期:___________

2021年初中地理教研活動總結(一)

為提高教育教學質量黃柏中學初中地理組現有教師___人,高級教師___人,中級教師人,教壇新秀___人,我組是一個團結、向上的___,是一個富有朝氣的學習團隊,全組上下齊心協力,從教師隊伍建設、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以及課堂教學改革創新方面不斷努力提升我組的戰斗力,以適應目前日新月異的培養地理人才的社會需求,在此基礎上,形成了我組獨具特色的教學特點。

一、以“___備課”為核心,科研與教學結合,狠抓教學質量___備課成教研組、備課組的最常規、最重要、最核心的工作。

一是充分利用好間周一次的教研活動時間,在備課時間上得到相應保障;

二是探索___備課的新途徑,在保障教學質量的基礎上,各備課組探索多樣化的備課方式;

三是“精細教學常規,深度聚焦課堂教學”的主題教學研究,使教師們樹立“關鍵在課堂,功夫在課前”的意識;

四是形成了___備課的流程,即教師通讀教材,研究課標,形成全期教學概要備課組教學任務分工完成單元教案教研討論,進一步修訂印發每位教師教師個案設計進入教學環節,實施教學設計教學反思再次修改教案;

五是開展不同課例的備課研究。

平時教學中遇到的任何問題,大家及時碰頭討論,組內經常開展互相聽課,取長補短,集中智慧,___攻關,我們已經整理出了具有校本特色的初中教學地理講稿集,有力地促進了教學質量的提高,增強了老師參與教學研究的主動性和自覺性。

二、___健康有趣的活動,以活動促進師生發展為創設地理環境,營造良好的英語學習氛圍,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和提高地理學習能力,我們突出地理教學特色,___開展了以下地理教學活動:

1、地理特長風采展示。我們此次活動分為三大版塊:地理知識競賽,地理小報制作比賽和地理上課比賽,這些活動強烈的激發了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學生在活動中得到了發展,同時我們教師在活動中得到了鍛煉和提高。

2、發揮地理日的作用。每周一舉辦的地理日倍受學生歡迎,地理日成為地理老師的好幫手,是學生們學習地理的樂園,角落雖小,卻發揮出很大的作用,我們每次都有老師專門負責,協助設置好每周的主題內容。我們還利用多媒體教學資源,豐富我們學習地理的背景知識以及先進的教育教學理論。

三、辛勤付出,成績顯著我組教師素質過硬,業務扎實,工作上都能獨當一面,教學風格異彩紛呈,絢麗多姿,每一位成員在地理這一方天地中奉獻著熱情、___與才情。

通過教師的辛勤付出,課堂教學改革成效顯著,多人次在賽課中獲獎,在教學過程中我組教師不斷總結、歸納,撰寫了許多地理教學的論文,或在省市級論文評獎中獲獎,或在各級各類報刊雜志上發表。

四、反思與探索在進行___備課時,對___備課的具體要求不太明確,備出的有些課操作中不實用,沒有達到研究性的目的。

今后我們將圍繞“___備課”,將教學教研和課題研究充分結合,在實踐中求提高,在研究中求發展。教研組是___從事教學研究的___,它是凝聚教師的群體力量,我們初中地理組在以后的工作中將更加團結,更加努力,為學校的發展,為進一步提高我校的教學質量,為促進全市基礎教育的發展作出我們的貢獻。萬事皆由人的意志創造。

初中地理教研活動總結篇二

地理教師:《臺灣》《印度》:《做一個研究型的地理教師》__月__日我參加了在實驗學校舉辦的市市中區七、八年級的地理研討會,聆聽了王穎和王二位教師的課,這次學習,有很多收獲,即新穎、又扎實,每一節課,有成功,但也有遺憾,真實的課堂,留下了優秀教師們認真鉆研的印記。

一、解讀課標到位

二位老師上的課,都能根據新課標精神的引領,加以自己的理解,設計出個性化的教學設計,課程理念是先進的。如:王夢穎老師的導入,首先在多媒體上出現了臺灣在世界上的位置,然后是在中國的位置,最后才出現了臺灣。這樣的導入對學生起到了潛移默化的教育。王倩老師在講到印度的鄰國時,___了學生解決國家爭端的方法。這些都是我值得學習的地方。

二、課堂教學藝術化

王夢穎老師在教學中盡量給學生以最簡單的語言解釋較難懂的問題,比如把臺灣比作香蕉,用生活實例來啟發學生動腦觀察,從而能夠將自己的生活與所學的知識緊密聯系起來,這樣,不僅學生容易理解,而且記憶會非常深刻。學生在日常的生活中能夠時時刻刻體會到老師傳授的知識是有用的,這樣也可以提高學生對學習一門課的興趣。王倩老師的語言親切優美,學生易懂。給我的啟示是在教學中應盡量避免使用生僻的辭藻,從而讓學生對這一門課產生興趣,讓他們與這一門課有一種親近感,不受約束,自由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并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鍛煉實踐能力。

隨后,在總結完整堂內容之后,王倩老師用了一些隨堂練習來當堂檢測學生接受情況,并針對所存在的問題進一步做出了解釋。這讓我知道了在教學中,不能一味的給學生傳授知識,應當對學生的理解程度和理解的狀況做出檢測,當堂反饋,并及時處理學生在學習中所遇到的學習問題和學習障礙。真正達到有效教學,讓學生一節課下來能夠真正掌握。整堂課上得井井有條,在教學過程中,王倩老師能夠深入學生當中,親近學生與學生交流,這些都是給我的教學啟示,總之,從王倩老師的一堂課中學到許多,也能夠發現自己在教學當中所存在的不足。兩位教師都能根據學生的表現調整自己的教學,引領學生學習正確的知識,鼓勵學生的不同見解。在課堂上,他們機智的反應、有效的激勵、豐富的語言,讓課堂煥發一種積極向上的精神。這正是我們不懈努力的方向。

三、學生是課堂的主人

新知的教學,不是教師灌輸的,而是學生主動去獲取的,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有耐心等待,有巧妙的引導,真正做學生學習的引領者。課堂上,有學生精彩的發言,有錯誤的回答,教師能正確評價。學生主動探究、自主學習的時間都比較長,這種教學的方式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四、怎樣做一個研究型的地理教師

聽了池老師的匯報我感受頗深:課程發展的瓶頸是教師,而教師發展的瓶頸是教師的專業化。在新課程改革中,教學內容已不局限于教材,教師雖然是課程實施者,但也是課程的開發者和建設者。我們要通過不斷的鉆研、培訓、進修、取經、研討等形式積累經驗,積累資料,提高自身的學術專業和能力。

初中地理教研活動總結篇三

為提高教育教學質量黃柏中學初中地理組現有教師___人,高級教師___人,中級教師人,教壇新秀___人,我組是一個團結、向上的___,是一個富有朝氣的學習團隊,全組上下齊心協力,從教師隊伍建設、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以及課堂教學改革創新方面不斷努力提升我組的戰斗力,以適應目前日新月異的培養地理人才的社會需求,在此基礎上,形成了我組獨具特色的教學特點。

一、以“___備課”為核心,科研與教學結合,狠抓教學質量___備課成教研組、備課組的最常規、最重要、最核心的工作。

一是充分利用好間周一次的教研活動時間,在備課時間上得到相應保障;

二是探索___備課的新途徑,在保障教學質量的基礎上,各備課組探索多樣化的備課方式;

三是“精細教學常規,深度聚焦課堂教學”的主題教學研究,使教師們樹立“關鍵在課堂,功夫在課前”的意識;

四是形成了___備課的流程,即教師通讀教材,研究課標,形成全期教學概要備課組教學任務分工完成單元教案教研討論,進一步修訂印發每位教師教師個案設計進入教學環節,實施教學設計教學反思再次修改教案;

五是開展不同課例的備課研究。

平時教學中遇到的任何問題,大家及時碰頭討論,組內經常開展互相聽課,取長補短,集中智慧,___攻關,我們已經整理出了具有校本特色的初中教學地理講稿集,有力地促進了教學質量的提高,增強了老師參與教學研究的主動性和自覺性。

二、___健康有趣的活動,以活動促進師生發展為創設地理環境,營造良好的英語學習氛圍,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和提高地理學習能力,我們突出地理教學特色,___開展了以下地理教學活動:

1、地理特長風采展示。我們此次活動分為三大版塊:地理知識競賽,地理小報制作比賽和地理上課比賽,這些活動強烈的激發了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學生在活動中得到了發展,同時我們教師在活動中得到了鍛煉和提高。

2、發揮地理日的作用。每周一舉辦的地理日倍受學生歡迎,地理日成為地理老師的好幫手,是學生們學習地理的樂園,角落雖小,卻發揮出很大的作用,我們每次都有老師專門負責,協助設置好每周的主題內容。我們還利用多媒體教學資源,豐富我們學習地理的背景知識以及先進的教育教學理論。

三、辛勤付出,成績顯著我組教師素質過硬,業務扎實,工作上都能獨當一面,教學風格異彩紛呈,絢麗多姿,每一位成員在地理這一方天地中奉獻著熱情、___與才情。

通過教師的辛勤付出,課堂教學改革成效顯著,多人次在賽課中獲獎,在教學過程中我組教師不斷總結、歸納,撰寫了許多地理教學的論文,或在省市級論文評獎中獲獎,或在各級各類報刊雜志上發表。

四、反思與探索在進行___備課時,對___備課的具體要求不太明確,備出的有些課操作中不實用,沒有達到研究性的目的。

篇(3)

期:___________

2021年初中地理高效課堂教學反思總結

第一,指導學生預習。地理是一門十分注重與生活相結合的學科,指導學生對新課進行整體預習。例如,在講人口問題時,可以讓學生在假期調查自己家族人口增長和遷移的狀況,了解自己家族人口變化的特點,并試著分析產生變化的原因。為學習人口的發展、分布做充分的準備。而且還要做好課前預習,每次上課前將相關的預習題留給學生,指導他們有針對性的自學,找出疑難問題。

第二,加強上課前的備課。要求教師有豐富的知識儲備。教師要鉆研教材、定好目標,背誦學生該背的內容,典型例題自己先要做,及時補充專業知識。和同學科其他教師___備課,探討教學方法。上課時,根據各班學生實際情況和自己獨有的思考充實教學的各個環節,確保上課不打無準備之仗。

二、綜合應用多種教學方法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還可以采用“小組學習”、“分組討論”、“一幫一結對子”等的授課方式,這樣可以使每一節課的活動設計更加的切實可行。例如在講述《水資源》這一節知識的時候,我要學生在生活中多注意觀察,幾個人一組,開放式的課堂學習,對“水資源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這句話進行分組討論。學生便能通過觀察和日常生活把水循環的意義概括出來。

三、轉化教師角色

高效課堂不僅要求教師的觀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師的角色要轉變。學生是主體,教師應成為學生學習的激發者、引導者、___者和合作者。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應該注重學生的學習行為是否發生變化,教師應針對這種變化提供相應的服務。學生成長的過程中教師也在成長,在新課改推進過程中,教師要用心去呵護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要通過優化教學細節來營造一種足以潤澤學生心靈的民主關系,要真正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把教學的過程變為學生的主體性、能動性和獨立性不斷生成、張揚、發展和提升的過程,使學生成為學習活動的主人。讓學生多一點創造的信心,多一點成功的體驗。

在課堂上可以多用一些“你認為呢”“誰還有不同的意見”“我們一起來探索”“我們開始活動”“非常好”“太棒了”“請坐”??的話語,以此來鼓勵和激發學生參與課堂教學,創設平等、民主、自由、和諧的教學氣氛,形成一個無拘無束的思維空間。

四、認真反思教學過程

教師的反思大多是針對教學過程進行的,反思尤其重要。要對教學中重難點的處理、學生的主體地位是否得到確立、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是否提高等情況進行反思,然后再回到實踐中去探索,使教學與研究能力得到提高。

高效課堂要求很多知識讓學生討論互相學習,在討論的過程中,可能有些學生所談內容大多是完全脫離了教材的內容,有些學生甚至在活動過程中趁機打逗,表面看上去很熱鬧,似乎每個學生都在參與活動,但實際上,教師對課堂的駕馭到底怎么樣?當整個活動結束后,學生對教材知識的掌握是不是很好?活動在教學過程中不是流于形式,在活動中通過學生的討論、探索、實踐得出結論這才是高效課堂的要求,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對活動設計的每一個環節都應該嚴謹,對于活動的每一步都應該給予學生清晰地描述和指導,然后再要求學生進行實踐。新課改的這一要求實際上是對老師能否掌握整體課堂教學過程、能否駕馭課堂的一個重要挑戰。

總之,通過“高效課堂”的教學實踐與反思,讓我深刻的感悟到地理教師身上的責任和重擔。領會到節約、高效不僅僅是經濟領域的概念,教學同樣需要。在實踐中我們要總結教訓,積累經驗,不斷改進,切實改變現狀,構建低耗高效的課堂,長足地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初中地理高效課堂教學反思范文二

一、反思當前的教育形勢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進一步凸顯了學科課堂教學中師生的互動和學生的主體性地位。

素質教育的全面推進要真正讓學生從書本堆中解放出來,切實為學生減負,真正讓學生擁有更多的課外時間。課堂有效教學成為新課改形勢下教育工作者們重點研究的課題。

二、反思高效地理課堂的教學細節

1.把課堂還給學生。杜絕“一言堂”、“滿堂灌”。教師要擺正自己的位置,控制教學過程,控制學習方向,合理安排學習時間,創設愉悅、自主的學習氛圍,提供進行探究活動的基本工具,多用激勵性語言,鼓足學生干勁,樹立學習信心。

2.緊密聯系生活實例。初中地理的教學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系密切,教師應采取形式多樣的教法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在教學內容的設置上最大限度的刺激學生的求知欲望,努力建立愉快、和諧的教學氛圍。多引用學生易接受的、以感性材料為主的、富于情感色彩的地理內容,從而激發起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教學中要注意以發生在他們身邊的例子為連接點,豐富和引導學生的主動思維,注意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綜合分析能力,使感性認識自然的上升為理性認識。

3.教學內容展開時力求問題化。結合教學內容充分挖掘學生感興趣的問題貫穿課堂,使教學的各個環節形成內在的有機聯系,并水到渠成的形成對課堂知識的認知。

篇(4)

一、世界的陸地與海洋:

(1)海洋和陸地分布:三分陸七分海(29%和71%)

(2)七大洲、四大洋分布及分界線:P29

二、海陸變遷

(1)魏格納大陸漂移假說

(2)板塊構造學說:

板塊的內部比較穩定,板塊的交界處地殼運動活躍,多火山、地震。

(4)世界的兩大火山、地震帶: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

地中海一喜馬拉雅山火山、地震帶

第三單元世界的天氣與氣候

一、天氣與氣候的區別:

天氣:時間短、常變化氣候:時間長、一般不變化

常用的天氣符號:(預報天氣)P46

陸地上日氣溫一般出現在14時,最低氣溫出現在日出前后

氣溫的年較差=月平均氣溫的值一月平均氣溫的最低值

(北半球陸地上最熱月為7月,最冷月為1月)

二、氣溫曲線和降水量柱狀圖:要求能繪制和讀圖分析

三、世界氣溫、降水的分布規律:

世界氣溫分布規律:

1、低緯度氣溫高,高緯度氣溫低(氣溫從赤道向兩極逐漸降低)【緯度因素】

2、同緯度地帶,夏季陸地上氣溫高于海洋上氣溫;冬季相反。【海陸熱力差異】

3、在山地海拔越高氣溫越低,大致海拔每升高100米,氣溫下降0.60C,【地形因素】

世界降水分布規律:降水的主要類型有對流雨、地形雨、鋒面雨

1、赤道附近降水多,兩極地區降水少。【緯度因素】

2、南、北回歸線,大陸西岸降水少,大陸東岸降水多;中緯度地帶,內陸降水少,沿海降水多。【海陸因素】

3、迎風坡降水多,背風坡降水少。【地形因素】

四、溫帶東岸——溫帶季風氣候:夏季炎熱多雨,冬季寒冷干旱。

——亞熱帶季風氣候:夏季炎熱多雨,冬季溫暖少雨。

溫帶西岸——溫帶海洋性氣候:全年溫暖濕潤

——地中海氣候:夏季炎熱干旱,冬季溫暖濕潤。

第四單元世界居民與地區發展差異

一、世界的人口:

1、世界人口增長:人口增長率的大洲是非洲,人口增長率最小的大洲是歐洲

人口的自然增長率主要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決定。反映人口的增長快慢。

2、世界人口的分布

〔1)人口密度:人口密度反映人口地理分布的疏密程度,用人/平方千米來表示。

(2)人口稠密區:世界人口集中分布在中低緯度的臨海地帶

世界人口稠密地區主要分布在亞洲的東部和南部、歐洲的西部、北美洲以及南美洲的東部等.

3、世界的人口問題:(1)增長過快帶來的問題:糧食短缺、毀林開荒、草場超載、生態惡化、用水緊張

(2)增長過慢帶來的問題:人口老年化,勞動力資源不足,國防兵力不足

(3)人口遷移帶來的問題:交通擁擠、治安惡化、用水緊張、就業困難

世界上的人口不能無節制地增大。人口的增長應與資源、環境相協調,與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

二、世界三大人種的特點及其主要分布地區

人種:根據人類體質特征將世界上的居民劃分為白色、黃色、黑色人種。

分布:黃色人種主要分布在亞洲東部,美洲的印第安人和北冰洋沿岸的因紐特人也屬于黃色人種。黑色人種主要分布在非洲的中部和南部

三、世界的語言和宗教

聯合國六種工作語言(漢英俄阿西講法語、);

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是漢語,流傳最廣的語言是英語;

三大宗教:基都教(信仰人數最多)、伊斯蘭教(在我國又叫回教或清真教)、佛教

四、世界聚落,城市景觀和鄉村景觀的差別(先有鄉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

1、面積的六個國家:俄羅斯、加拿大、中國、美國、巴西、澳大利亞

2、國界劃分依據各不相同,有用山脈、河流、經緯線等。

領土是國界線以內的領陸、領水和領空。

3、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要理解“南北對話”和“南南合作”)

發達國家大多分布在北半球北部——“北”

發展中國家大多分布在北半球南部和南半球——“南”

通常根據經濟發展水平的高低劃分國家。中國屬于發展中國家。

4、國際組織

聯合國——的國際組織,宗旨是“促進國家發展,維護世界和平”,總部在美國紐約;安理會五大常任理事國是:中國、美國、俄羅斯、英國、法國。

世界貿易組織——WTO總部在瑞士的日內瓦

篇(5)

1.目前世界上有200多個國家和地區,分布在除南極洲以外的各大洲。

2.從陸地面積看,的是俄羅斯,其次加拿大、美國,中國位居世界第四位。從人口來看,最多的是中國,印度居世界第二。

3.世界各國的政治制度主要有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種。4.一些還沒有獲得獨立的殖民地和屬地,叫做“地區”。目前世界上有30多個地區。5.國界主要依據山脈、河湖、海洋、經緯線來劃分。6.國界范圍以內的領陸、領水和領空,總稱領土。

7.目前,世界上有20多個發達國家,主要分布在歐洲、北美洲和大洋洲。亞洲的日本也是發達國家

8.目前,世界上有150多個發展中國家,大部分是二戰后新獨立的國家,主要分布在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

9.在國際上,習慣把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之間的政治、經濟商談稱為“南北對話”;把發展中國家的互助合作稱為“南南合作”。

“南”——發展中國家主要分布在南半球及北半球的南部。

“北”——發達國家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也有少數分布在南半球。

10.目前,世界上的國際組織是聯合國,正式成立于1945年,總部設在美國紐約,其基本宗旨是“促進國家發展,維護世界和平”。1

【第六章亞洲】

1、亞洲的地理位置:地處東、北半球,東北方向以白令海峽與南美洲為界,西北以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脈、黑海和土耳其海峽與歐洲為界,西南與蘇伊士運河與非洲為界,南面隔海與大洋洲相望。

2、亞洲是世界第一大洲:面積,跨緯度最廣,東西距離最長。

3、人們按地理方位把亞洲分為:東亞、南亞、西亞、北亞、中亞、東南亞;中國位于東亞,東亞的國家有:中國、日本、朝鮮、韓國、蒙古。

4、分層設色地形圖:(中部(深棕色——粉紅色)海拔較高,四周顏色逐漸由淺黃色到淺綠的顏色——海拔逐漸變低)——亞洲地形的特點:中間高,四周低。

5、能在地圖中找出下列地名,說出這些地理事物的表現形式:喜馬拉雅山脈、珠穆朗瑪峰(黑色小三角)、青藏高原(深褐色區域)、西西伯利亞平原(綠色區域)、里海、貝回爾湖、死海(封閉的淺藍色)、阿拉伯半島、馬來群島、華北平原、印度河平原、德干高原、帕米爾高原、伊朗高原。

6、河流分布特點:發源于中部,呈放射狀流向四周。主要河流有:長江、黃河、湄公河、恒河、印度河、鄂畢河、葉尼塞河。

7、亞洲氣候特點:氣候類型復雜多樣,季風氣候著,大陸性氣候分布較廣。分析其它大洲氣候特點的方法:氣候類型的分布規律和那種氣候類型分布最廣。季風氣候的特點:夏季高溫,冬季低溫,降水季節變化大,集中于夏秋季節,雨熱同期。

8、按人口排序:亞洲、非洲、歐洲、南美洲、北美洲、大洋洲;按人口自然增長率排序:非洲、南美洲、亞洲、大洋洲、北美洲、歐洲。

10、國家的產業結構是衡量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指標,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越高的國家,經濟越發達,第三產業大,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起低的國家,經濟越落后,第一產業比重越大。

亞洲經濟差異:東部沿海經注發達,西部內陸經濟較落后,不同的海陸位置經濟發展不同,不同的社會歷史條件下的經濟發展不同。

【第七章我們鄰近的國家和地區】

1、地理位置:海陸位置(太平洋西北部)、大洲位置(亞洲東部)、緯度位置(經緯度跨度較廣)23°N——46°N、122°E——148°E,日本南北國土狹長,并與經線斜交,使得日本的地理環境更為復雜多樣,跨緯度最廣,南北溫差就大,跨經度廣,東西地方時差就大。

2、地形特點:典型的島國,以四大島(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四大島)和3900多個小島組成;國土面積37.7萬平方千米;海岸線曲折,多優良港口(如神戶、橫濱),地形以山地為主、平原面積狹小、多火山、地震(日本地處太平洋板塊與亞歐板塊的交界處,地殼活動頻繁,不穩定)

3、發達的加工貿易型經濟:日本是世界經濟強國,屬加工型貿易型經濟,對外依賴嚴重,要從國外進口原材料,出口制成品。

4、日本的主要工業區:京濱工業區、名古屋工業區、瀨戶內工業區、阪神工業區、北九州工業區;分布特點:日本工業高度集中,主要分布于瀨戶內海沿岸和太平洋沿岸地區。

5、東西方兼容的文化:傳統色彩與現代氣息并存,中日文化交流源流長。

篇(6)

2、全年辦理出讓單位土地59宗,出讓總面積4354畝,出讓金總額65617萬元。其中拍賣掛牌出讓土地21宗,面積1800畝,成交總價款50021萬元;協議出讓土地37宗,面積268畝,上繳出讓金3172萬元。企業改制處置土地11宗,面積713畝,出讓金直接留給企業用于安置職工388萬元。

3、收購土地4宗,置換1宗,收購總價款1535萬元。對北門塔公園二期實施拆遷,拆遷房屋面積2.2萬平方米。

4、為進一步落實經營性國有土地使用權招標拍賣掛牌出讓制度,于20*年10月18日至20日與監察局聯合組織對縣區經營性土地招標拍賣掛牌出讓情況進行了檢查,對發現問題及時進行了通報,保證我市經營性土地出讓的規范運作。

5、按照市委、市政府關于土地招拍掛出讓進中心的要求,與市招投標中心進行了對接,聯合出臺了《六安市國有土地使用權招標拍賣掛牌出讓運行程序》。真正發揮土地市場的功能,通過土地市場土地收購信息、土地供應信息,及時公布土地供應結果。草擬了《六安市招標拍賣掛牌國有土地使用權暫行辦法》,已上報市政府。

6、開展了城區土地定級與基準地價更新工作。此項工作從200*年6月份開始啟動,市政府專門成立了領導小組。我們通過公開詢價的方式邀請了省內5家具有在全國范圍從業資質的評估機構參與了項目報價,最終確定了省土地礦產評估所為作業單位。200*年9月份省國土資源廳對工作方案進行了批復。12月12日開展了外業調查工作,目前外業調查已結束,已轉入內業處理。

7、積極配合財政、審計部門對土地收儲出讓資金收支情況進行調查審計,規范業務程序和移交手續,明確責任,完善業務檔案資料。

二、存在問題

(一)前期拆遷的一水廠地塊、北門塔公園及梅山北路續建拆遷遺留問題急需處理。拆遷資料管理混亂,按照誰拆遷誰負責的原則,負責補齊移交。

(二)出讓金拖欠比較嚴重,我們也采取了一些措施進行催繳,專門與財政、建委聯合發函,但收效不大。此次收回解放南路水上公園地塊,沒收500萬元保證金,可起震懾作用。

(三)儲備中心在資金管理上存在環節不暢,業務與財務相脫節等問題。

(四)儲備中心機構、編制已批下來,但內部機構設置、人員職責沒有明確,對工作有一定影響。

三、200*年工作打算

1、結合新搬政務中心集中辦公,搞好內部機構設置,明確部門、人員職責,健全和完善各項工作制度。

2、貫徹國務院《決定》,挖掘存量土地潛力,切實解決好土地供需矛盾。安排調查摸清存量土地的家底,對可以盤活的閑置土地、低效利用的土地建立臺帳,逐宗登記,做到胸中有數。

篇(7)

1.一個物體能夠做功,這個物體就具有能(能量)。

2.動能:物體由于運動而具有的能叫動能。

3.運動物體的速度越大,質量越大,動能就越大。

4.勢能分為重力勢能和彈性勢能。

5.重力勢能:物體由于被舉高而具有的能。

6.物體質量越大,被舉得越高,重力勢能就越大。

7.彈性勢能:物體由于發生彈性形變而具的能。

8.物體的彈性形變越大,它的彈性勢能就越大。

9.機械能:動能和勢能的統稱。(機械能=動能+勢能)單位是:焦耳

10.動能和勢能之間可以互相轉化的。

方式有:動能重力勢能;動能彈性勢能。

11.自然界中可供人類大量利用的機械能有風能和水能。

1.內能:物體內部所有分子做無規則運動的動能和分子勢能的總和叫內能。(內能也稱熱能)

2.物體的內能與溫度有關:物體的溫度越高,分子運動速度越快,內能就越大。

3.熱運動:物體內部大量分子的無規則運動。

4.改變物體的內能兩種方法:做功和熱傳遞,這兩種方法對改變物體的內能是等效的。

5.物體對外做功,物體的內能減小;

外界對物體做功,物體的內能增大。

6.物體吸收熱量,當溫度升高時,物體內能增大;

物體放出熱量,當溫度降低時,物體內能減小。

7.所有能量的單位都是:焦耳。

8.熱量(Q):在熱傳遞過程中,傳遞能量的多少叫熱量。(物體含有多少熱量的說法是錯誤的)

9.比熱(c):單位質量的某種物質溫度升高(或降低)1℃,吸收(或放出)的熱量叫做這種物質的比熱。

10.比熱是物質的一種屬性,它不隨物質的體積、質量、形狀、位置、溫度的改變而改變,只要物質相同,比熱就相同。

11.比熱的單位是:焦耳/(千克℃),讀作:焦耳每千克攝氏度。

12.水的比熱是:C=4.2103焦耳/(千克℃),它表示的物理意義是:每千克的水當溫度升高(或降低)1℃時,吸收(或放出)的熱量是4.2103焦耳。

13.熱量的計算:

①Q吸=cm(t-t0)=cmt升(Q吸是吸收熱量,單位是焦耳;c是物體比熱,單位是:焦/(千克℃);m是質量;t0是初始溫度;t是后來的溫度。

②Q放=cm(t0-t)=cmt降

1.熱值(q):1千克某種燃料完全燃燒放出的熱量,叫熱值。單位是:焦耳/千克。

2.燃料燃燒放出熱量計算:Q放=qm;(Q放是熱量,單位是:焦耳;q是熱值,單位是:焦/千克;m是質量,單位是:千克。

3.利用內能可以加熱,也可以做功。

4.內燃機可分為汽油機和柴油機,它們一個工作循環由吸氣、壓縮、做功和排氣四個沖程。一個工作循環中對外做功1次,活塞往復2次,曲軸轉2周。

5.熱機的效率:用來做有用功的那部分能量和燃料完全燃燒放出的能量之比,叫熱機的效率。的熱機的效率是熱機性能的一個重要指標

6.在熱機的各種損失中,廢氣帶走的能量最多,設法利用廢氣的能量,是提高燃料利用率的重要措施。

【簡單機械和功】

1.杠桿:一根在力的作用下能繞著固定點轉動的硬棒就叫杠桿。

2.什么是支點、動力、阻力、動力臂、阻力臂?

(1)支點:杠桿繞著轉動的點(o)

(2)動力:使杠桿轉動的力(F1)

(3)阻力:阻礙杠桿轉動的力(F2)

(4)動力臂:從支點到動力的作用線的距離(L1)。

(5)阻力臂:從支點到阻力作用線的距離(L2)

3.杠桿平衡的條件: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或寫作:F1L1=F2L2或寫成。這個平衡條件也就是阿基米德發現的杠桿原理。

4.三種杠桿:

(1)省力杠桿:L1L2,平衡時F1

(2)費力杠桿:L1F2。特點是費力,但省距離。(如釣魚杠,理發剪刀等)

(3)等臂杠桿:L1=L2,平衡時F1=F2。特點是既不省力,也不費力。(如:天平)

5.定滑輪特點:不省力,但能改變動力的方向。(實質是個等臂杠桿)

6.動滑輪特點:省一半力,但不能改變動力方向,要費距離.(實質是動力臂為阻力臂二倍的杠桿)

7.滑輪組:使用滑輪組時,滑輪組用幾段繩子吊著物體,提起物體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幾分之一。

1.功的兩個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體上的力;二是物體在力的方向上通過的距離。

2.功的計算:功(W)等于力(F)跟物體在力的方向上通過的距離(s)的乘積。(功=力距離)

3.功的公式:W=Fs;單位:W焦;F牛頓;s米。(1焦=1牛米).

4.功的原理:使用機械時,人們所做的功,都等于不用機械而直接用手所做的功,也就是說使用任何機械都不省功。

5.斜面:FL=Gh斜面長是斜面高的幾倍,推力就是物重的幾分之一。(螺絲、盤山公路也是斜面)

6.機械效率:有用功跟總功的比值叫機械效率。

計算公式:P有/W=

7.功率(P):單位時間(t)里完成的功(W),叫功率。

計算公式:。單位:P瓦特;W焦;t秒。(1瓦=1焦/秒。1千瓦=1000瓦)

【電路】

1.電源:能提供持續電流(或電壓)的裝置。

2.電源是把其他形式的能轉化為電能。如干電池是把化學能轉化為電能。發電機則由機械能轉化為電能。

3.有持續電流的條件:必須有電源和電路閉合。

4.導體:容易導電的物體叫導體。如:金屬,人體,大地,酸、堿、鹽的水溶液等。

5.絕緣體:不容易導電的物體叫絕緣體。如:橡膠,玻璃,陶瓷,塑料,油,純水等。

6.電路組成:由電源、導線、開關和用電器組成。

7.電路有三種狀態:(1)通路:接通的電路叫通路;(2)斷路:斷開的電路叫開路;(3)短路:直接把導線接在電源兩極上的電路叫短路。

8.電路圖:用符號表示電路連接的圖叫電路圖。

9.串聯:把電路元件逐個順次連接起來的電路,叫串聯。(電路中任意一處斷開,電路中都沒有電流通過)

10.并聯:把電路元件并列地連接起來的電路,叫并聯。(并聯電路中各個支路是互不影響的)

1.電流的大小用電流強度(簡稱電流)表示。

2.電流I的單位是:國際單位是:安培(A);常用單位是:毫安(mA)、微安(A)。1安培=103毫安=106微安。

3.測量電流的儀表是:電流表,它的使用規則是:①電流表要串聯在電路中;②接線柱的接法要正確,使電流從+接線柱入,從-接線柱出;③被測電流不要超過電流表的量程;④絕對不允許不經過用電器而把電流表連到電源的兩極上。

4.實驗室中常用的電流表有兩個量程:①0~0.6安,每小格表示的電流值是0.02安;②0~3安,每小格表示的電流值是0.1安。

1.電壓(U):電壓是使電路中形成電流的原因,電源是提供電壓的裝置。

2.電壓U的單位是:國際單位是:伏特(V);常用單位是:千伏(KV)、毫伏(mV)、微伏(V)。1千伏=103伏=106毫伏=109微伏。

3.測量電壓的儀表是:電壓表,它的使用規則是:①電壓表要并聯在電路中;②接線柱的接法要正確,使電流從+接線柱入,從-接線柱出;③被測電壓不要超過電壓表的量程;

4.實驗室中常用的電壓表有兩個量程:①0~3伏,每小格表示的電壓值是0.1伏;②0~15伏,每小格表示的電壓值是0.5伏。

5.熟記的電壓值:

①1節干電池的電壓1.5伏;②1節鉛蓄電池電壓是2伏;③家庭照明電壓為220伏;④對人體安全的電壓是:不高于36伏;⑤工業電壓380伏。

1.電阻(R):表示導體對電流的阻礙作用。(導體如果對電流的阻礙作用越大,那么電阻就越大,而通過導體的電流就越小)。

2.電阻(R)的單位:國際單位:歐姆();常用的單位有:兆歐(M)、千歐(K)。

1兆歐=103千歐;1千歐=103歐。

3.決定電阻大小的因素:導體的電阻是導體本身的一種性質,它的大小決定于導體的材料、長度、橫截面積和溫度。(電阻與加在導體兩端的電壓和通過的電流無關)

4.變阻器:(滑動變阻器和電阻箱)

(1)滑動變阻器:

①原理:改變接入電路中電阻線的長度來改變電阻的。

②作用:通過改變接入電路中的電阻來改變電路中的電流和電壓。

篇(8)

一、強夯法的發展概述

強夯法基本思想源于古老的夯擊方法,用夯擊法加固地基土或土工構筑物是我國在公元6世紀就己經采用的施工方法。在人類生活的西安半坡遺址上,即發現原始公社母系氏族社會時期,建筑的柱基墊土經過夯實。進入文明社會幾千年以來,中國就一直用夯實法,用夯、俄加固地基,并用其修建土工構筑物,如堤、壩、臺、墻,秦阿房宮前殿遺址即為東西寬1300m、南北長500m、面積60萬m2的大夯土臺基,最初的萬里長城及以后的長城心墻也多用土夯實筑成。

二、強夯技術的特點

①適用各類土層:可以用于加固各類砂性土、粉土、一般粘性土、黃土、人工填土,結合其它技術措施也可用于加固軟土地基。

②應用范圍廣泛:可以應用于工業廠房、民用建筑、設備基礎、油罐、公路、鐵道、橋梁、機場跑道、港口碼頭等工程的地基加固。

③加固效果顯著:地基經強夯處理后,可以明顯提高地基承載力和壓縮模量消除濕陷性、膨脹性,防止振動液化。

④有效加固深度:結合國內外的工程情況,強夯法加固深度一般均可以達6-8m。

⑤施工機具簡單:強夯機具主要為履帶式起重機。

⑥節省材料:一般的強夯處理是將原狀土施加夯擊能量,無需添加其它建筑材料,從而節約了建筑材料的購置、運輸、打入地下的施工費用,大大縮短了施工周期。

⑦節省工程造價:由于強夯工藝無需建筑材料,節省了建筑材料的購置、運輸、制作、打入費用,因此工藝造價低廉。

⑧施工快捷:只要工藝合適,強夯工藝無需建筑材料的制作,其施工周期最短。

三、強夯法的工程應用

由于強夯法是一種主動加固方法,該法自誕生以來,以其經濟易行、效果顯著、設備簡單、施工便捷、節能環保、質量容易控制、適用范圍廣、施工周期短等突出優點,在全球各類工程的地基處理中得到了日益廣泛的應用。

3.1.強夯法加固砂土液化地基

在我國華北地區,砂土液化問題一直是巖土工程中地基處理的重要問題,一般砂土液化厚度在地表以下7-9m,若采用強夯工藝,其消除液化的程度與擠密碎石樁作用效果相當甚至更好,基底處地基承載力也相對較高,基本上可以滿足一般設計要求;同時,強夯法加固液化地基使工程造價大幅度降低。

3.2.強夯法加固濕陷性黃土地基

強夯法在消除濕陷性黃土的濕陷性、減少地基變形量、提高地基強度等方面有獨特的優越性,因而得到迅速發展與推廣,特別是在我國陜西、山西、甘肅等省,利用強夯法消除地基的濕陷性已成為主要手段。

3.3.強夯法加固拋石填海地基

強夯法加固拋石填海地基在我國應用比較廣泛,80年代我國在強夯技術方面取得的突出成果之一就是強夯法加固拋石填海地基。

3.4.強夯法加固礫質粘性土回填地基

對于礫質粘性土回填地基,場地多采用分層碾壓的方法,但作用效果并不理想,而且工期很長,施工困難,費用也較高。采用強夯法取代分層碾壓或其它工藝方法時,其直接和間接經濟效益顯而易見,而且也比較合理。

3.5.強夯法加固山區非均勻回填地基

為了加固深厚地基,特別是山區非均勻塊石回填地基以及拋石填海地基,就需要采用高能級強夯技術。我國于1992年底在三門峽火力發電站采用了8000kN,m強夯技術,用于消除黃土的濕陷性,處理面積達193萬m2,處理深度達11.5m。隨后該能級強夯技術在我國普遍被采用,取得了很好的經濟效益。

3.6.強夯法加固飽和軟粘土地基

強夯法在早期應用于飽和軟土地基時,采用直接強夯的方法,由于其滲透性差而導致孔隙水壓力難以消散,土體抗剪強度大大降低,往往會出現橡皮土,強度恢復與提高往往需要很長時間,處理效果如何,從具體的工程實踐來看,成功和失敗的經驗都有。

四、強夯法的研究現狀

由于強夯法的機理較為復雜,其應用迄今也只不過是近30年的事,因此,有關強夯法的研究仍處于初期階段,至今尚未形成成熟和完善的理論,一般針對某一個方面的研究較多,而系統研究則較少。強夯理論研究主要集中在宏觀機理上,主要利用某種理論對強夯加固機理的某些方面進行研究,如夯錘與地面的接觸應力、夯擊能沿土層深度的分配、強夯加固深度、強夯地基承載力和沉降等。盡管國內外許多專家學者如Menard、Scott、Skipp、Gambin、錢征、張永均、王鐘琦、鄭穎人等在強夯加固機理的理論研究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但更多的則是通過依托個別實際工程的強夯試驗,對試驗結果進行整理、分析,得出一些針對性強、推廣有限的結論,這極大的限制了強夯理論的發展及強夯法的推廣應用。

目前對強夯法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強夯過程中夯擊能的傳遞機制;

(2)強夯過程中土性改善機制;

(3)強夯設計參數的確定,特別是有效加固深度的確定;

(4)土性對強夯的適應性,一般認為采用強夯加固粗粒土沒有問題;

(5)強夯的力學模型;

(6)在夯擊能作用下的孔隙水變化機制;

(7)強夯時振動影響范圍的研究。

五、強夯法的發展趨勢

近年來,國內強夯技術發展迅速,應用范圍更為廣泛,已經在工民建、倉庫、機場跑道、鐵路和公路路基、港口等工程領域得到應用。同時,強夯法的關鍵技術要集中在高能級強夯技術研究和飽和軟土復合地基的強夯技術研究。

5.1.高能級強夯技術

篇(9)

關鍵詞:

初中地理 雙線互動教學模式 教學設計

初中地理是一門知識性與應用性并重的學科,學習這門課程不難,但教好這門課程對教師的教學活動有極高的要求。傳統的初中地理教學是一種典型的灌輸式教學,教師與學生之間互動性不足,導致一些學生對地理知識一知半解,達不到應有的學習效果。筆者認為在初中地理教學中要緊緊抓住教學與學習兩條線,利用兩條線在之間節點上的關聯性,增強二者之間的互動,從而增強初中地理教學的實效性。

一、初中地理雙線互動教學模式

初中地理從課程實施的角度來講可以將其分為兩條線,也就是教學線和學習線,所謂的雙線互動教學模式,就是在課程實施的過程中實現兩條線在并行發展當中的互動關聯,相互促進、相互影響,從而達到一種理想的狀態。

1.兩條線的內容及節點

教師的教學線是圍繞教學活動教師實施的一系列的行為,包括教導、教學設計書、教學方法等,其中主要包括教授教材知識和傳授地理教學方法。學生的學習線主要包括學習、總結冊和掌握地理學習方法,其中學習包括學習課程知識、知識的學習和運用方法等。在教學當中,這兩條線既是相對獨立的,又是互相聯系的。

2.初中地理雙線互動教學

初中地理雙線互動教學并不是兩條線時刻都進行互動,而是指在兩條線的每一個環節當中都相互對應。教授知識與學習知識都是在課堂上完成的,但是僅僅依靠這個進行活動根本不夠,教師的設計書與學生的總結冊也是互動的。設計書是教學的科學設計方案,是將地理知識傳授給學生的過程設計;學生的總結冊則是對設計書實施的一種反饋,教師通過總結冊能夠詳細地了解學生知識掌握情況,以及學生對教學方法和教學過程的反饋,以便教師不斷改善自己的教學方法,優化教學過程,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二、初中地理雙線互動教學模式的實施

初中地理雙線互動教學模式的實施應該體現出地理課程特征及教學目的,也就是牢固掌握地理課文知識,并能夠利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地理問題。比如,經緯度、判斷方向、不同地區的地理特征、氣候特點等。在實施的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1.課程準備的互動

教師可以將兩節課之間的時間作為課程準備互動時間,在網上或者課間進行互動。比如,學習完人教版第一章“地球和地球儀”以后,在學習“地圖”這節課的時候,讓學生收集資料,了解什么是地圖,地圖有什么作用。教師可以在晚上8點左右在網上與學生通過QQ群進行在線交流,對他們資料的收集、整理與總結進行指導,許多網站可以收集到類似的資料,如百度百科。筆者在教學中遇到有學生提出“地圖上的顏色、線都看不懂”的情況,筆者簡單的說明顏色代表的是海拔的高低,各種線有等高線、交通線、分界線等,不同的線應該區別開來。在互動的過程中,教師與學生之間應該以平等、朋友的方式進行,在互動中不能批評學生、打擊學生互動的積極性,而是應積極鼓勵學生,可以利用課前的幾分鐘,在講臺上簡單與學生進行活動交流,回答學生在課堂前提出的問題,也可以起到為課堂教學做好鋪墊的作用。

2.在課堂教學中進行互動

課堂教學過程中的互動應該從兩個方面展開,教師在教學中實施教學計劃、教授課本上的內容,學生在教授中學習。教師傳授方法,學生學習相應的學習方法,學習過程中的互動有多種形式,比如,主題互動,圍繞教師所設的主題,教師與學生進行平等的互動探討,或者通過提問、比賽等形式進行活動,還有作業、肢體活動等。具體采用哪些互動形式,需要教師根據教學的需要進行設計。在學習方法互動上,就不是簡單的傳授與學習的過程,因為每個學生學習特點不同,學習方法上也應該有所差異,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針對每個學生的特點,提出相應的學習方法建議,然后讓學生自己總結、自我提高。比如,有的學生對地理特征非常感興趣,可以圍繞不同地區的地理特征設計學習方法,以新疆為例,可以先記干旱、少雨的地理特征,然后記憶新疆葡萄干、哈密瓜、羊肉串等特產,之后分析為什么會有這些特產,再記憶新疆的海拔、植被等特征,這樣的記憶又清晰、又牢固。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狀況就學生的學習方法提出相應的改進意見。

三、總結

總之,在初中地理教學當中,教師應該從教學和學習兩條線設計互動過程,以學生為主體,增強學生課堂學習和參與的積極性,不斷提升對初中地理的教學水平。

作者:朱婕 單位:揚州市梅嶺中學京華城校區

篇(10)

新課程背景下的初中地理教學,強調對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及其綜合素質的發展。隨著初中地理新課程教學改革的不斷推進,廣大中學地理教師在創新教學手段和教學模式等方面做出了許多有益的嘗試。但與此同時,我們應認識到,要推進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化,就要從教學理念、教學程序、教學方法三個方面進行共同創新,切實促使新課程改革下初中地理教學的多維度、多元化、高效度創新。

1 初中地理新課程教學理念

1.1 以學生為本

新課程理念下的中小學教育強調以學生為本,重視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因而初中地理新課程教學中,教師應及時轉變教學理念,實現從關注“我們怎么教”,到關注“學生怎么學”的轉變,杜絕“一言堂”的教學模式,強化與學生的情感共同、共同體驗與共同分享,促使學生的興趣、能力和價值觀健康發展。

1.2 交流促進成長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中明確指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為適應這一要求,初中地理新課程教學中,應強化教師與學生以及學生之間的溝通與交流,通過互動與交流分享彼此的心得、看法和體會,促使初中地理課堂形成“學習共同體”,在和諧的課堂交流中促進師生共同成長。

1.3 整合促進發展

地理是一門趣味性、啟發性、創新性很強的科目,新課程背景下的初中地理教材也逐漸變得更具開放性和啟發性,這要求教師轉變以往“教教材”的理念,轉而采取“用教材教”的做法,從網絡、書籍、報刊雜志中發掘教學資源,并創造性地將其融入課堂教學中,不再僅僅要求學生死記硬背基礎知識,而是促進學生地理素養的全面發展。

2 初中地理新課程教學程序

八年級地理新課程教學中,為了更好地適應新課程改革的要求,促進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提升和綜合素質的發展,應對課堂教學程序進行改革,構建更能體現學生主體地位和發揮其主觀能動性的教學程序。現結合八年級教學實踐對初中地理新課程教學程序進行闡述:

2.1 以問題為導向的課堂引入

初中地理新課程課堂教學中,基于問題的課堂導入深受學生的歡迎,對于吸引學生的注意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有著顯著的效果。例如人教版八年級地理上冊中的第一章《從世界看中國》的第三節《民族》一課中,在課堂開始時,教師可向學生提問“我國有多少個民族”、“你知道哪些少數民族”、“你了解哪些少數民族的文化傳統和民風民俗”等等,同學們積極思考和發言,對我國民族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從而實現了成功的課堂引入。

除了直接提問以外,教師還可運用情境教學法,結合課堂教學內容和適當的教學資源巧妙設計教學情境,再由情境導出問題和導入課堂教學。例如,同樣是人教版八年級地理上冊第一章,其第二節《人口》教學中,教師可首先通過多媒體教學設備播放一些眾多市民排隊購物、上車、就醫的照片,并對這些照片進行描述,引導學生想象平時生活中接觸到的能夠體現我國人口眾多的場景,并提出這樣的問題“我國目前有多少人口”、“生活中哪些場合常常出現人群擁擠的情況”、“我們接觸到的哪些情境能夠反映出我國人口眾多的國情”等等,同學們通過回想生活中的情境深切地體會到我國人口眾多的事實,從而對關于我國人口的相關問題產生興趣。

2.2 以自主探究與小組合作為主的課堂學習

以往初中地理教學中,教師過分關注“怎么教”的問題,在備課過程中將課堂教學的每一個環節、每一項內容、每一個問題進行精心設計,甚至對課堂教學中可能發生的情況,如學生的質疑、爭論等進行預設,導致教學過程中對課堂過分控制,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難以被完全調動起來。初中地理新課程教學中,為了避免這一問題,教師應將課堂教學過程視為學生學習的過程,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如何學習、如何獲取和掌握知識。為了更好地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促使其自主探究能力在初中地理課堂中得到不斷的發展,應將自主探究和合作學習作為開展課堂教學活動的主要形式。

一方面,初中地理新課程教學中應鼓勵學生自主探究,而由于學生對地理知識的了解程度、掌握程度不同,對地理知識的獲取、分析和探究能力也存在一定的差異,因而自主探究學習對于許多同學來說是具有著一定的難度和挑戰性的。為了激發學生自主探究的熱情,同時為了向學生的自主探究提供必要的理論知識基礎,教師應在備課過程中從網絡、書籍、報刊雜志中廣泛搜集與課堂教學內容有關的資料,將其作為啟發學生自主探究的素材,例如,人教版八年級地理上冊第三章《中國的自然資源》,第一節《自然資源的基本特征》的教學中,教師可在課前搜集關于我國森林資源、水和水能資源、煤炭資源、石油資源等方面的新聞報道,并通過多媒體設備向學生展示出來,一方面使學生意識到我國自然資源總量豐富,人均不足的事實,另一方面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會產生這樣的矛盾,要求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尋求問題的答案,再由教師對其自主探究結果進行評價。

而實際課堂教學中,由于受知識面、思維深度等方面的影響,學生的自主探究結果往往是片面的、不完善的,為了進一步擴大學生的思維量,和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教師可將自主探究學習與小組合作學習進行有機結合。如上一個例子中,教師可先讓學生進行自主思考,再要求學生分小組討論,最后請每個小組派一位代表將小組成員的探索結果和學習心得進行簡短的闡述。這樣一來,學生通過傾聽其他小組成員的觀點而接觸到了更多知識,課堂學習效率也得到顯著提高。

2.3 多維度、多元化的評價與總結

學生將探討出來的成果進行評價和總結,一方面對學生的學習成果進行了肯定,是對其今后學習的有效激勵另一方面也使其將知識的結構予以合理的構建,將具體的知識整合到相應的知識體系中,通過這樣的學習方式加深學生對知識的記憶,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研究問題的能力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對地理知識的價值進行體驗,并將學習的地理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而要實現有效的評價與總結,不但要對每堂課的教學與學生學習情況進行評價和總結,更要分章節、分階段地對學生的學習成果進行歸納、總結和評價。在激勵學生不斷學習、自主學習的同時,幫助學生理清理論知識框架,為其復習知識、預習新課和開展課外學習、自主探究活動提供明確的方向和科學的方法。

八年級地理課程有著較強的系統性,其內容均為中國地理,上冊涉及疆域、人口、民族、自然環境、自然資源和經濟發展問題,下冊涉及地理差異、省級區域、省內區域、跨省區域以及中國走向世界的發展前景與對策等相關問題,可見每冊不同章節之間的知識是有著緊密的聯系的。對此,教師應強化對階段學習成果的歸納、總結和評價,例如,在學習完八年級上冊第二章《中國的自然環境》和第三章《中國的自然資源》后,教師可在課堂中提出這樣的問題“我國的水資源分布有什么特點,這樣的分布特點與我國地形與地勢之間有著怎樣的聯系?”這一問題既考查到了學生對我國水資源分布情況相關知識的掌握程度,又考察到了學生對我國地勢地形規律的掌握情況,將兩個問題結合在一起,要求學生進行思考和回答,使其對第二章和第三章的知識進行了回顧和分析。教師可借此機會,結合學生回答問題的情況,對同學們對這兩章課程的學習成效進行評價,對知識點進行總結歸納,需要注意的是,為了幫助學生建立和提升學習地理課程的自信心,評價環節應以肯定和鼓勵為主,避免過分批評學生。

3 總結:綜上所述,要做好初中地理新課程教學工作,就要結合教學實際對采取多維度的教學創新模式,不但要及時轉變教學理念,完善教學程序,更要積極運用各種有效的教學方法。促使學生在地理學習中形成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的積極態度和自主學習、自主探究的能力。

參考文獻:

[1] 閆長存.談新課程背景下的初中地理教學策略[J].軟件:教育現代化(電子版).2012,2(11):81-82

[2] 吳國林.提高新課標下初中地理教學效益的實踐與思考[J].文理導航.2012(34):95

[3] 張品清.初中地理的課堂教學[J].現代教育科學:中學教師.2013(1):83

上一篇: 就業創業工作計劃 下一篇: 學校校園文化建設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中文字幕永久在线网站 | 中文有码亚洲视频精品一区 | 中文乱码字幕国产中文乱码 | 制服.丝袜.亚洲.中文.综合 | 免费一区二区中文字幕 | 亚洲欧美国产日韩字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