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實踐感恩父母活動匯總十篇

時間:2022-08-14 23:08:38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社會實踐感恩父母活動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社會實踐感恩父母活動

篇(1)

以傳統文化引導,增強學生的感恩意識中華民族具有優良的“感恩”傳統:有“二十四孝”的美好傳說;有“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的動人詩句;有“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的胸懷;有“恩欲報,怨欲忘,抱怨短,報恩長”的經典詩句,集中反映了古人的感恩事例。傳統文化中,也有許多禮儀事,尤其是一些尊師故事,也可以讓學生受到感染不朽的傳統文化,是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的最好素材,能增強學生的感恩意識。樹立感恩的榜樣,培育學生感恩的心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的一言一行對孩子影響極大。因此,家長必須做好感恩的榜樣。在生活中,家長對父母、長輩盡的孝道,比如照顧父母幫父母做一些生活瑣事,盡可能讓孩子知道并看到受到影響。教師的人格魅力很重要,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對學生有著重要的影響,如果沒有這些人格基礎教師的教學是產生不了任何效果的,所以教師在教來教育感染學生。

感恩教育需要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緊密結合,才能收到良好效果,現在很多家長在孩子對物資的要求上總是盡其所能,給予滿足,過度的、不加限制的滿足孩子的欲望,結果只能是增長孩子的自私與貪欲,自私的孩子怎么懂得感恩,自私的孩子怎么懂得體諒他人。

感恩教育是一種情感活動,是使感恩教育要做到以情動情,以情感人,陶冶學生的道德情感?!案惺芩硕骰莺陀髨蠖魇且粋€人道德行為發生的重要情感基礎” ,在學?;顒又?,可與家長緊密聯系,關注學生的每一點滴進步,通過學校的親子互動、家校快遞、感恩演講、感恩征文、感恩畫廊、倡議書、發放喜報等形式,與家長溝通、交流,促進家校協同開展系列活動,引發學生產生共鳴,培養學生的感恩意識,激發學生的感恩情感,促進人際關系的和諧,促進整個社會的和諧與文明。如:定期讓學生自己評價自己,總結自己的進步,教師向家長匯報孩子的近期在校表現,針對孩子的進步,家長留下真誠、鼓勵的話語和發自肺腑的對教師的謝意,溝通了教師與家長的情感,密切了家校間的聯系。通過一段時間家校共同教育,學生的感恩活動的開展即扎實又有效?!安环e跬步無以至千里”。感恩教育應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回家給父母端一杯水,幫助父母打掃一次房間,為同學做一件好事,從為家庭和社會做一件有意義的事情做起,通過點點滴滴的小事情體現自己的一種責任,這種責任某種程度也是回報社會、回報家庭的感恩舉措。一個不知孝敬父母的人,很難說他能夠真心關愛他人,更不用說愛集體、愛祖國了。因此,孝心教育應當成為學校德育重要的內容。不懂感恩,小而言之,是道德的淪喪和缺失,大而言之,將可能威脅社會的和諧和穩定。

中心小學承辦的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現場會給全校學生上了一堂生動的感恩課,更使大家感受到愛無處不在,同學們在班(隊)會《尋找身邊的愛》、設計《感恩畫廊》等各項活動中懂得了對自己負責,對父母負責,對社會負責,更加懂得回報父母,回報他人,回報社會。

在感恩系列教育活動中,還要十分注重突出道德實踐環節,讓學生在參與活動的同時,親身實踐,增強自我體驗,產生情感共鳴,升華道德境界。從而使感恩教育的道德要求真正深入學生心靈,走向學生生活。

通過社會實踐活動讓小學生在活動中體會感恩信息,用感恩之心,融化自私心、冷漠心和自卑心,培養與人為善、與人為樂、助人為樂的品質,注重社會實踐活動的創新性,主要體現在德育基地的各項社會實踐活動中。利用每年兩次的社會實踐活動日及節日開展系列以感恩為主題的實踐活動,帶領小學生,走出校門,走進社區、街道,走進部隊、公安,走向敬老院,在社會實踐中進行感恩社會,感恩自然、感恩他人的教育,使學生能正視個人價值的同時,也能學會關心照顧別人,學會感恩、懂得感恩,使人更豁達,心胸更開闊。不為一些雞毛蒜皮的事情而生仇。通過活動切實體會到認識生活在集體中的,只有互相關心才是幸福的,在給別人帶來幸福的同時,也給自己帶來快樂。

每年的節日只有幾天,但是,懷有感恩的心應該是時時、天天、月月、年年直到永遠,感恩應該是一種習慣、一種美德,在學生心中扎根。將感恩內化為孩子的一種天性品德。

教師間和諧相處,彼此真誠,每一位教師都有自己的教育研究目標、教育策略,而且樂此不疲,這就是學校的群體精神、群體意識、群體作風。細細解讀這其中原由,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校園精神文化之所在。學校的校園文化對教師、學生發揮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影響著學校師生思想品德、行為習慣、價值觀念等的形成,是一種潛在的教育力量和無形的精神力量。

篇(2)

“百善孝為先”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繼承和發揚感恩孝順的品德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為引導少年兒童孝敬父母,孝敬長輩,學會感恩,樹立良好的家庭美德觀念,增強少年兒童的社會責任感,我校特在重陽節之際,針對我校全體學生,開展以“感恩”為主題的青少年感恩敬老行動。

二、活動時間:

XXXX年10月19日——10月25日

三、活動對象:

全校少先隊員及兒童團員。

四、活動形式:

活動以學校、少先隊中隊為單位,結合我校提出的“孝滿天下感恩情,喜迎世博促和諧”活動,以主題班會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為主要形式,統一在10月19日——10月25日一周內,開展以“念親恩”為主題的感恩系列活動。

五、活動準備:

1、了解重陽節典故及其傳統;

2、每位學生收集自己或他人孝敬父母、長輩,互敬互愛的真實感人的故事;

3、各中隊自選一首以孝敬父母長輩為主題的歌曲(推薦曲目:常回家看看);

4、各班根據實際印發“孝親承諾卡”,每位學生寫一句“孝親承諾語”,各中隊推薦上報學校大隊部。

六、活動過程:

1、介紹重陽節典故及其傳統:

學校利用周二的紅領巾廣播,通過學生自主探究,搜集重陽節典故,在廣播臺交流重陽節傳統習俗;

2、三分鐘小故事演講:

請學生利用校班會講述自己親身感受或發生在自己身邊的父母、長輩真心付出、無私關愛子女,以及作為子女真誠回報、感恩于行的感人故事;

3、孝歌我會唱:

組織學生學唱一首以孝敬父母和長輩為主題的歌曲,曲目各中隊自選;

4、承諾宣誓活動:

以中隊為單位,開展集體宣誓承諾活動;

5、小小真心話:

集體承諾儀式活動結束后,每位同學將自己想要對父母、長輩說的祝福語或最想表達的話語寫到承諾卡上并帶回家交給自己的父母長輩;

6、身體力行、實踐承諾:

篇(3)

(二)通過適當的課堂教育,進行“知恩”的道德教育。要學生知道無論是父母給予他們生命,還是朋友給予友情或者教師教他們知識技能,這一切都是恩情。通過課堂教育形成大家普遍認同的“知恩”的道德共識,在感恩教育的具體實施過程中把基礎性的道德知識貫穿其中,讓學生真正切實感受到感恩教育的氛圍。

(三)正面引導學生,讓他們了解感恩是生活中的一種積極向上的思考和謙卑的態度,道德素質是成才的必要條件。在鼓勵學生規劃未來理想的同時,還要時常反思現在,在不斷的自我肯定與否定過程中得到自我提升。

(四)讓學生從生活周圍的小事中體會生活,懂得知恩圖報,學會回報社會。感恩教育的開展要讓學生知道知恩圖報并不僅僅是物質上的回報,而是更側重與精神層面的回報。從點滴小事開始,通過語言和行動表達謝意,而并非一定要大恩大德的舉動才算知恩圖報?,F實生活中對父母的孝心,對老師、同學和朋友的關心,以及對社會弱勢群體的關注等等,都可以成為有效的養成途徑。學校環境的人情味濃厚了,和諧校園的氛圍必將進一步影響學生,形成良性循環。

二、實施方法與過程

(一)以各種節日為契機,讓學生參與到相應的活動中來,促進感恩教育實施的生活化。如:通過父親節、母親節讓學生得知在求學過程中要學會關心與體貼父母,與父母之間的溝通要懂得換位思考;通過教師節讓學生懂得學校與老師們的悉心教導和真情付出;通過兒童節、重陽節等引導學生積極關注社會的弱勢群體,通過志愿者的形式回報社會等等,以小愛導向大愛。

(二)開展“感謝”教育,讓學生學會“感謝”。要讓學生形成一種理念——“感謝”是一個人所能擁有的最好的習慣,是為人處世中一劑良藥。作為禮儀之邦的中國,百善孝為先。孝敬父母并非一定要等到事業成功之時可以給與的物質回報,平時的一個電話、一句問候都可以是孝心的體現。感謝身邊每一個充實自己生活的人和事,順境中感受快樂,逆境中感受挫折給與每個人成長的機會。這些都可以通過一系列的主題教育活動開展,讓大家參與討論,切實感受。

(三)在專業實踐類教學和職業道德培養當中加入感恩教育,引導學生真正體會“愛崗敬業”四個字的含義。職業素養的養成和職業道德的培養對高職院校的學生來說是及其重要的,尤其是在他們進入到社會之后,更是會影響到未來的發展。但是在這之前學校往往通過理論教學來進行教育,這樣就使學生很難真正的理解。因此,可以通過感恩教育的開展來引導他們,使他們明白感恩是一種責任,即使未來的工作崗位并不是自己真正感興趣或者喜愛的,但也必須懷著感恩之心做到干一行愛一行。而這也是對社會和用人單位的一種最直接的回報。

(四)感恩教育與社會實踐的緊密結合,使學生在實踐中領悟感恩的社會意義。社會實踐對于當代高職院校學生來說是必不可少的一項,學生在投身社會實踐的過程當中,能夠將學校教育潛移默化的帶入到實踐當中來。將感恩教育融入社會實踐當中,讓學生在服務社會的過程中領會感恩的實質內涵,從而發現自身價值并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另一方面,也可以讓學生發現自身素質與社會需求之間是否存在差距,找出差距并為之做出改變和進步。城鄉社區市民學校是學生進行社會實踐的最有利場所,感恩教育可以通過市民學校來進行。例如進行一系列的社區服務(關愛老人、留守兒童、社會調研、公益宣講、環保等),讓學生感受到自己被社會所需要,從而升華到對國家、對社會和人民的熱愛之情。

篇(4)

2014年3月,《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后面簡稱《意見》)研究提出各學段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明確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突出強調個人修養、社會關愛、家國情懷,更加注重自主發展、合作參與、創新實踐。

《意見》中還提出“中小學要探索把課堂教學與社區服務、研究性學習與社會實踐相結合的途徑和方法?!薄耙獙ⅰ異蹖W習、愛勞動、愛祖國’教育要求融入相關學科的日常教學活動中,培養學生學習興趣、養成勞動習慣、堅定愛國信念,將個人成長成才與投身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踐緊密相連?!?/p>

重慶市巴南區跳石小學的“恩美教育”,緊隨著深化課程改革的又一里程碑,正探索著農村小學創新育人的新方式、新方法。

一、學校“恩美”校園文化簡介

重慶市巴南區跳石鎮中心小學始建于清咸豐年間,坐落在圣燈山脈的一條山坳之中,風雨磨礪數十載,迄今已存近百年。這一座農村小學自2014年根據學校所處環境,已有歷史和現有狀況,重新建構了學校文化理念系統,確立“恩美”文化主題,圍繞“營造恩美文化場,培養恩美品質人”辦學理念,突出以人為本的“恩美教育”辦學特色,教育學生做到“恩與他人,美我一生”。

“恩與他人,美我一生”,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太多需要感恩的人和事。對于小學生,真正懂得感恩,從身邊人、身邊事做起。感恩父母,給予我們生命;感恩老師,甘為人梯,墊著我們攀登知識高峰;感恩學校,在這里張起即將遠航的風帆,追逐屬于自己的夢想;感恩社會,給予我們火煉水淬的鍛造。

為了讓孩子們成為“恩美品質人”,將抽象的核心價值觀植入孩子幼小的心靈,近三年,學校組織學生開展大量的系列實踐活動,對學生進行“五感”教育(“五感”,即“感祖國呵護之恩、感父母養育之恩、感老師教導之恩、感他人關愛之恩、感大自然賜予之恩”)。

二、班集體實踐活動,夯實恩美教育基石

班級是學校的基本單位,班集體的文化是校園文化建設的有機組成部分,必須與學校校園文化建設一脈相承,它是一個無形的磁場,彌散于學生心中,指引著學生的前進方向。荀子說:“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班級文化“潤物細無聲”,而實踐活動,又是建設班級文化的最好載體。

“三八”婦女節到了,六(1)班開展了“感恩母親”的系列實踐活動。城里的孩子對媽媽是再熟悉不過了,可是在跳石小學,幾乎每個班級都有留守兒童,孩子從小就沒人疼,沒人教。六(1)班的蔣×,就是一個沒媽的孩子。何××的媽媽在她很小的時候就離開了她和弟弟回貴州了,父親長年在外打工,兩個孩子寄養在年邁的舅公、舅婆家。這種條件下生活的孩子,情感單薄,在班級里也受到歧視。因為生活中缺乏父母之愛,自然對“感恩”之情無法理解。

基于此種現狀,班里連續三年開展了“送賀卡”的實踐活動,孩子動手制作一張彩色賀卡,或桃心形、或樹葉形、或卡通娃,寫下對媽媽的“私房話”,表達對母親的眷戀與熱愛,感恩母親養育之情。胡××在賀卡中寫道:“媽媽,今天是‘三八’婦女節,祝你節日快樂!雖然你離開我和爸爸已經很久了,你的臉龐在我的腦海中漸漸模糊,但你給了我生命,我想你!現在我長大了,能給你捶捶背、洗洗腳,你能回來嗎?愛你的女兒”。這樣至情至親的話語,怎不叫人心酸?

在系列實踐活動中,班集體還要求孩子為父母洗一次腳、做一次飯、打掃一次家庭衛生等。留守兒童也可以為奶奶或外婆等其他人表達感恩。孩子在實踐活動中體會到父母的辛苦,為家庭的付出,學會理解他們、感謝他們。

跳石小學的班集體在“恩美教育”的引領下,每月都會開展班級實踐活動,學感恩,知感恩,為孩子的成長奠基。

三、大隊部實踐活動,托起恩美教育主架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明確提出,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重點是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著力提高學生服務國家、服務人民的社會責任感、勇于探索的創新精神和善于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

為貫徹這一精神,跳石小學大隊部創新實踐活動方式,開展“恩美志愿隊”的活動,在學校營造“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良好氛圍,體現“服務社會,幫助他人,完善自我,弘揚新風”的宗旨,每班至少有兩名以上的學生申報“恩美志愿者”,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實現服務和教育雙結合、雙豐收。

每當學校迎接參觀團體、召開家長會、舉行隆重集會時,大隊部組織小小“恩美志愿者”進行活動培訓,小主持、迎賓隊、引導員、監督員、安全疏導員等角色紛紛上場,不計名利、不計得失,自愿服務,體會到幫助他人的快樂,懂得感恩母校,懂得付出的可貴。在志愿者的帶動下,全校學生以校為榮,自覺踐行“恩美”文化。

在“花草樹木我認養,文明少年護綠行”“我用雙手美化校園”的一系列校園實踐活動中,就是由“恩美志愿者”領銜,邀約幾個“恩美少年”愛綠、護綠、享綠,用自己感恩的心回報學校,樹立“校榮我榮,校美我美”的觀念。

走進校園,“恩美樓”幾個大字熠熠生輝,你可以隨處尋訪“恩美志愿者”的身影,他們熱情、大方、懂禮、善良,純潔的心靈留下了美好的一片天地。

四、學校實踐活動,展現恩美教育價值

除開展校內實踐活動外,學校還走出校園,增加學生的實踐活動機會,密切聯系社會,對學生進行“恩美教育”,展現教育價值。

每學年,學校總要組織兩次“愛護母親河我們在行動”的社會實踐活動,學生來到跳石河邊撿拾人們丟棄在河邊草叢里的紙屑廢品,清掃路旁的垃圾,保護母親河不受污染。孩子們不僅積極參與生態環保實踐,增強生態文明理念,而且也表達了愛祖國、愛家鄉的感恩之心。

每年的重陽節,為了弘揚中華民族尊老敬老的傳統美德,加強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心,使同學們的社會實踐能力得到提高,學校德育處組織少先隊員代表、老師代表前往跳石鎮敬老院開展慰問老人的社會實踐活動。“爺爺好!”“奶奶好!”的問候聲讓老人們心花怒放,笑逐顏開;小品、舞蹈、快板,一個個精彩的節目,讓爺爺奶奶們感受社會的溫暖和關愛;蘋果、香梨、葡萄,代表孩子片片深情,送到老人手中,老人不住道謝。

贈人玫瑰,手留余香。這是“恩美教育”的魅力!

“感恩的心,感謝有你,

伴我一生,讓我有勇氣做我自己……”

“恩美教育”篤志力行、合作互助、助人為樂、無私奉獻,緊隨立德樹人的核心任務指向,立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系,構建了有特色、有實效的校園文化建設,也會伴隨著跳石小學的朵朵“恩美之花”綻放!

參考文獻:

篇(5)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感恩教育密不可分。社會如同一片海,每個人都是海里的一滴水,只有當所有人和諧相處,社會才會風平浪靜。大學生是當今社會的骨干力量,所以應加強對大學生的感恩教育。當大學生有了崇高的理想信念,高貴的品質,有了責任擔當意識和甘愿奉獻的精神,才能在今后成長成才的道路上增加重要籌碼,才能在未來的競爭和挑戰中占據有利位置,這樣和諧社會的構建、中國夢的實現才大有希望。(四)創建文明和諧校園和感恩教育密切相關。和諧校園是對大學生來說一種莫大的力量,如潛在的優秀課程。它像潤物無聲的春雨,對大學生的心智成熟和個人成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目前,和諧校園的建設是高校重要的目標任務。而感恩教育能強化大學生回饋社會、感謝他人的社會擔當責任感。一些學生享受了助學貸款和助學金,減輕了家庭經濟負擔和個人學習壓力,甚至一些得到社會其他途徑的資助完成了學業,可是,部分學生畢業若干年后仍部償還助學貸款,通過多種形式也聯系不上其本人。多種現象表明大學生的感恩教育應成為學生不可缺少的必修課程,這種道德上的支撐將為和諧校園的建設注入強大動力。唯有良好的和諧校園環境,才會有利于每個青年學生的成長成才。

二、大學生感恩教育面臨的新問題

感恩是我國傳統道德的重要規范和民族美德,然而,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傳統價值觀和傳統美德的教育有一定程度的弱化,高校學生的感恩教育也面臨著諸多挑戰,應引起廣泛關注和重視。近年來,青年學生的思想道德總體上是積極向上的、健康的,在校生對于國家助學貸款和助學金充分使用,解決家庭暫時困難,在校期間努力學習,珍惜難得的讀書機會,在實際行動中感恩這些社會和他人的給予。不過,在部分大學生中存在感恩意識淡薄、感恩行為缺失等現象,主要體現在:第一,親情冷漠,恩情報答少。小時候,作為孩子總把父母對我們的關愛當作理所當然,不知父母的艱辛付出。當代大學生大多已是成年人,應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去理解父母,應擔起照顧孝敬自己父母的責任。而現在的部分大學生在對父母的恩情理解和感恩行動上很令人擔憂,對父母的各種要求總是無休止,花錢總是大手腳,他們認為父母養育自己、給予物質支持是天經地義,更有過分者家庭經濟本來就很困難,在學校卻消費高水平、盲目攀比,毫不心疼父母的辛苦,除了接受家長的經濟支持外,這些孩子很少與父母溝通交流,更不用提發自內心的感激了,以至于出現父母不能滿足其要求時虐待暴力對待父母親的行為。第二,師生情淡薄,交往交流少。師者,偉岸而正直,光明而磊落,坦蕩胸懷,不求人回報,吃苦耐勞堅守崗位。老師、恩師、導師,如人生的設計者與導航者。有人把他比做蠟燭,燃燒自己,照亮別人。當今社會尊重老師是社會文明的重要體現之一,尊師重教歷來就是我國的優良美德。在新的歷史時期,部分學生或多或少患有師生情感冷漠癥。尊敬自己的老師有時候竟成了學生達到某種意圖的方式和手段,如一些學生動機不純,為了入黨或者得到評獎評優的機會,在事前對老師畢恭畢敬,而事后卻看見老師連招呼都不打,確實讓人心寒。第三,目光短淺,社會責任感缺失。社會責任感,一般來說就是一個人對他人和社會所承擔的職責、任務。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是他們對這種責任的一種自覺認識和崇高的情感和意志,對個人的權利與義務的自覺認同。當前青年學子的社會責任感,主要體現在對國家的命運的關注、思考,對國家和社會政治生活的關注與參與。然而,一些學生以自我為中心,把個人得失看得很重,只看重眼前的利益和好處,只關心個人的發展和利益,在很多方面表現出社會責任感的缺失,如認為當學生干部的原因是為了評優評先加分,入黨為了好找工作,內心里真正為集體做貢獻的并不多。

三、加強大學生感恩教育的幾點思考

針對目前存在的實際問題,筆者試提出加強大學生感恩教育的以下幾點建議:

(一)強化大學生感恩知識教育,提高社會責任意識。對當代青年學生而言,感恩除了反饋父母的養育之恩,還要回饋社會。近年來,為解決家庭困難學生的實際難處,政府下了很大功夫,在社會公益基金、國家貸款和勤工儉學和招考錄取做了大量工作。對于接受幫助的學生,要感恩這些雪中送炭的支持,更要懷著強烈的社會責任感自強學習,學本領為社會服務?;诖?,學校要多措并舉,運用各種宣傳載體,開展主題鮮明的感恩教育活動,將大學生感恩教育活動融入思政課程和校園日常管理工作中,進行系統的感恩知識普及教育,強化學生的感恩觀念,努力構建文明和諧校園。

篇(6)

20XX年是一個重要的年份,改革開放xx周年,第xx屆會在北京舉辦,在暑假中,同學們熱切盼望會的舉行。20XX年8月8日,會開幕,同學們的愛國激情被點燃,為健兒喝彩、加油、助威,每獲得一枚獎牌,同學們都會感到熱血沸騰,他們也為沒有獲得獎牌的運動員加油。

看著精彩的會,同學們也用各種方式表達自己的感受,他們拿出紙和筆,進行著一幅幅手抄報的創作,內容豐富:金牌榜、銀牌榜、銅牌榜、獎牌榜、我愛、賽況實錄、北京歡迎你等;他們也抒發著自己的感受,寫出了自己的觀后感。

二、為災區加油。

在暑假中,同學們沒有忘記災難中受災的人們,雖然不能到災區貢獻自己的力量,但同學們紛紛拿出自己的零花錢,捐獻給災區,同時,同學們被抗災英雄的事跡感動著,尤其是同齡人中那些令人敬佩的小英雄。同學們制作了“抗震救災英雄譜”“抗震救災少年英雄”的剪報,表達著對抗震救災中的英雄人物的敬意。同時,同學們給災區的小朋友寫了慰問信,關愛災區小朋友的活動,寫上自己的交心語,幫助災區小朋友擺脫心理陰影,堅強面對困難。鼓勵他們要堅強起來,好好學習,有全國人們的援助,任何困難都會被克服,受災的地方一定可以重建美好家園。

三、假日小隊。

在暑假中,以班級為單位,學生根據自己的居住地分成了若干“假日小隊”,每組15人左右,選出了小隊長,負責活動的組織,記錄等。這些假日小隊有:環保小隊、陽光小隊、宣傳小隊、清潔小隊、愛心小隊等等,他們積極參加社會生活,參加社區勞動,進行宣傳,在活動中鍛煉了組織能力,實踐能力。

四、走進社會、走進生活

在平時的生活中,很多的家長容易嬌慣自己的孩子,只要求孩子好好學習,考一個好成績,不主動讓孩子做家務。針對這方面的問題,學校召開家長和家長溝通,交流教育孩子的科學方法,有計劃地培養孩子在平時的生活中做家務的習慣,假期中就更要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家務。假期結束,很多同學在這方面做的很好。

學生能夠走進社會,做一些公益宣傳,公益活動,關心公益事務,體現出了一個祖國小主人公的風采。他們能夠走進生活,主動幫助家長做家務,從中體會到家長的辛勞。

五、感恩教育。

在暑假中,同學們通過主動做家務,到集市場購物、理財、下廚房做飯等方式,理解了父母為自己做的事,理解力父母對自己的養育之恩,教育之恩,體會到父母的良苦用心,感受到了父母對自己深深的愛。在勞動中,同學們的感情自然流露,寫日記,寫作文,表達了對父母的愛,對父母的理解,對父母的感恩 。在感恩中,同學們長大了,慢慢改變著自己,慢慢進步著。

六、學習禮儀。

在學校中,同學們都能在老師的教育下自覺遵守學校的行為規范,但有些同學一離開學校,就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不注意自己的言行。暑假中,學生離開學校,對已經養成的好習慣能否堅持下去,就是一個考驗。通過學生主動的禮儀學習,學生在這方面有了很大的進步。他們學習禮儀,并從身邊做起,從小事做起,自覺養成良好的文明行為習慣,告別了不文明行為,自覺提升自身道德素質,做文明學生、文明公民。積極遵守交通規則,注意交通安全,并能積極向周圍的人宣傳交通安全法規和知識。

七、體育鍛煉。

學生有一個強健的體魄,才能在將來更好地為國家做貢獻。暑假中,同學們在精神的鼓舞下,向體育健兒學習,每天能體育鍛煉至少1小時,跑步、做操、習武、各種球類、陀螺、跳繩等,還參加了多種多樣具有趣味性和游戲性的活動,從而提高了學生的體質,愉悅了身心,促進了學生的健康成長。在一個假期的體育鍛煉中,學生把鍛煉身體當作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逐步養成了良好的鍛煉身體的習慣。

在暑假社會實踐活動中,也存在著一些不足之處:

1、學校的大部分學生都能積極參與到社會實踐活動中,但也有一部分學生的參與意識不強;

2、很多的學生都能在整個暑假中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有的則不能做到持之以恒;

篇(7)

一、中職學生缺乏感恩意識的原因分析

中職學生缺乏感恩意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家庭條件的豐裕導致感恩意識的缺失。隨著社會的進步,經濟的發展,大多數家庭的物質生活也逐步優越和豐裕,現在的中職學生在家庭中多為獨生子女,部分學生在家庭中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父母對其寵愛有加,一些應該由孩子做的事情,都由家長包辦代替,使孩子錯失了許多自我鍛煉的機會。導致孩子動手能力及自理能力較差,缺乏勞動觀念,不能深切理解父母的艱辛,不能體會社會勞動群體的辛苦,把父母及社會對自身的付出視為理所當然,感恩意識在其心靈深處缺乏產生和生長的土壤。二是學校教育的薄弱導致學生感恩意識的淡薄。由于受應試教育觀念的影響,學校對學生的評價偏重于學生分數的高低,以學習成績的高低評價學生的優劣。感恩教育是學校的薄弱環節,學校缺乏感恩教育的課題研究,重智輕德,感恩教育流于形式,實效性不高。三是社會環境的影響。隨著社會的發展,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一些不健康的思想理念也乘機涌入,腐蝕青少年的思想健康,部分學生沉溺于網絡,經常受到不良信息的侵擾,也給感恩教育帶來了難度。

二、在語文教學中對中職學生滲透感恩教育的策略

(一)加強語文閱讀教學對感恩教育的滲透

中職學生自私、對他人漠不關心等不健康人格的形成,與其缺乏感恩心理有著直接關系。培養學生的感恩心理,應該從培養學生感恩父母的意識開始。一個人連對自己的父母都缺乏應有的感恩情愫,更談不上感恩朋友、感恩社會與國家。中職語文教材中有著比較豐富的感恩父母的文本內容。在課文《我的母親》中,記敘了母親勤勞、寬容、嚴于教子的故事,表達了對母親深深的感恩、敬仰之情。除此之外,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對教材的整合與延伸,例如筆者將季羨林先生《永久的悔》收編到教材中,讓學生體會作者所表達的遠離家鄉,不能好好盡孝于母親的痛心及對母親的感恩之情。另外,筆者還分發了《弟子規》、《三字經》、《孝經》等傳統文化讀本,使學生全面了解中華民族傳統的感恩理念,理解感恩不僅是一種人文情感,也是一種道德情操。教學中不斷提升學生對感恩理念的認識,將感恩意識內化為學生的道德結構體系。

(二)開展以感恩教育為主題的語文實踐活動

1.結合教學內容開展感恩教育活動

在中職語文教學中滲透感恩教育理念,不應該只停留在淺層次的說教層面。而是要通過系列實踐活動,強化學生對感恩理念的認識。例如筆者在教學《我的母親》這篇課文時,結合課文主題,布置學生在家庭中留意父母的所作所為,了解父母的辛苦。并在課堂上開展了“母親,我想對你說”為題的演講比賽。此外,要求學生在家庭中能積極為家長分擔家務,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

2.利用節日強化感恩教育活動

以節日活動為契機,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能夠在節日的氛圍及社會公眾輿論中使學生受到感染與熏陶。利用“母親節”、“父親節”、“教師節”等節日,對學生進行熱愛母親、感念師恩的征文教育活動。利用“八一建軍節”、“十一國慶節”對學生進行感恩社會、熱愛祖國的朗誦比賽活動。還可以針對社會熱點事件,例如見義勇為、“全國十佳道德模范評選”活動等,組織學生寫好評論,在班內辦好專欄,并利用校內黑板報、校報、班班通網絡平臺等媒體廣泛宣傳感恩教育內容,使學生耳濡目染、潛移默化地受到熏陶與教育。

3.加強社會實踐,促進感恩向施恩的轉化

篇(8)

中職學生缺乏感恩意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家庭條件的豐裕導致感恩意識的缺失。隨著社會的進步,經濟的發展,大多數家庭的物質生活也逐步優越和豐裕,現在的中職學生在家庭中多為獨生子女,部分學生在家庭中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父母對其寵愛有加,一些應該由孩子做的事情,都由家長包辦代替,使孩子錯失了許多自我鍛煉的機會。導致孩子動手能力及自理能力較差,缺乏勞動觀念,不能深切理解父母的艱辛,不能體會社會勞動群體的辛苦,把父母及社會對自身的付出視為理所當然,感恩意識在其心靈深處缺乏產生和生長的土壤。二是學校教育的薄弱導致學生感恩意識的淡薄。由于受應試教育觀念的影響,學校對學生的評價偏重于學生分數的高低,以學習成績的高低評價學生的優劣。感恩教育是學校的薄弱環節,學校缺乏感恩教育的課題研究,重智輕德,感恩教育流于形式,實效性不高。三是社會環境的影響。隨著社會的發展,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一些不健康的思想理念也乘機涌入,腐蝕青少年的思想健康,部分學生沉溺于網絡,經常受到不良信息的侵擾,也給感恩教育帶來了難度。

二、在語文教學中對中職學生滲透感恩教育的策略

(一)加強語文閱讀教學對感恩教育的滲透

中職學生自私、對他人漠不關心等不健康人格的形成,與其缺乏感恩心理有著直接關系。培養學生的感恩心理,應該從培養學生感恩父母的意識開始。一個人連對自己的父母都缺乏應有的感恩情愫,更談不上感恩朋友、感恩社會與國家。中職語文教材中有著比較豐富的感恩父母的文本內容。在課文《我的母親》中,記敘了母親勤勞、寬容、嚴于教子的故事,表達了對母親深深的感恩、敬仰之情。除此之外,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對教材的整合與延伸,例如筆者將季羨林先生《永久的悔》收編到教材中,讓學生體會作者所表達的遠離家鄉,不能好好盡孝于母親的痛心及對母親的感恩之情。另外,筆者還分發了《弟子規》、《三字經》、《孝經》等傳統文化讀本,使學生全面了解中華民族傳統的感恩理念,理解感恩不僅是一種人文情感,也是一種道德情操。教學中不斷提升學生對感恩理念的認識,將感恩意識內化為學生的道德結構體系。

(二)開展以感恩教育為主題的語文實踐活動

1.結合教學內容開展感恩教育活動

在中職語文教學中滲透感恩教育理念,不應該只停留在淺層次的說教層面。而是要通過系列實踐活動,強化學生對感恩理念的認識。例如筆者在教學《我的母親》這篇課文時,結合課文主題,布置學生在家庭中留意父母的所作所為,了解父母的辛苦。并在課堂上開展了“母親,我想對你說”為題的演講比賽。此外,要求學生在家庭中能積極為家長分擔家務,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

2.利用節日強化感恩教育活動

以節日活動為契機,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能夠在節日的氛圍及社會公眾輿論中使學生受到感染與熏陶。利用“母親節”、“父親節”、“教師節”等節日,對學生進行熱愛母親、感念師恩的征文教育活動。利用“八一建軍節”、“十一國慶節”對學生進行感恩社會、熱愛祖國的朗誦比賽活動。還可以針對社會熱點事件,例如見義勇為、“全國十佳道德模范評選”活動等,組織學生寫好評論,在班內辦好專欄,并利用校內黑板報、校報、班班通網絡平臺等媒體廣泛宣傳感恩教育內容,使學生耳濡目染、潛移默化地受到熏陶與教育。

3.加強社會實踐,促進感恩向施恩的轉化

篇(9)

1.2對初入學校的學生盡早開展感恩教育的引導和干預非常重要

1.2.1心理老師盡早介入感恩教育在中職德育教育中的應用方法探討張永紅(重慶市護士學校)學生入學或入學后不久,心理老師應盡早進行心理問卷調查,得到學生心理狀況的結果。對于心理問題比較嚴重的學生,盡早與班主任、家長共同干預,找尋突破口對孩子進行引導,必要時進行心理咨詢或治療。

1.2.2班級管理或學校德育部盡早開展感恩教育活動首先開展感恩的主題班會活動。讓學生回顧、收集成長中讓自己感動的親情、友情、恩情,甚至來自陌生人、大自然對自己的幫助,以及自己的反應與態度。其次,讓學生給自己的家人、對自己幫助最大的朋友或老師寫一封信,告知自己在校的情況,感謝父母的養育之恩,感謝老師的培養和教誨,感謝朋友的相知相伴,傾訴心中的喜憂,借此觸動學生的心靈,有利于提升他們的感恩意識,更好地樹立信心,確立目標,有意義地度過學校生活。這一項活動也可以由語文老師指導和督促完成,不但有利于感恩精神的培養,還有利于學生寫作水平的提高。最后,德育部在全校開展感恩活動。利用集會、專題黑板報、專題櫥窗,看影視節目,組織感恩的征文比賽、演講比賽、朗誦比賽,請相關專家作感恩的專題報道演講、專題教育,組織獻愛心送溫暖活動、扶貧救災或結對幫扶活動,參加社區服務或義務勞動等。利用一切可利用資源,宣揚感恩精神,讓學生長期耳濡目染,形成良好的校園感恩氛圍。

1.2.3情感共鳴,潛移默化1)利用感恩資源。挖掘古今中外名人感恩實例,搜尋益智德育成語典故、歌曲或影視,結合現實社會中的真人真事,采用多媒體、視頻、演講等,生動展示感恩,震撼和升華心靈,起到情感共鳴,知恩而報恩。2)教師的引領模范示范作用[3]。東漢的楊雄說,“師者,人之模范也”。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深深影響著學生,教育者應該做到言行一致,以身作則,為人師表。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應建立良好感恩教育環境,創設感恩教育情境,讓學生認同共鳴,潛移默化受到情感的啟迪。3)家長的模范作用。家庭環境是學生接受感恩教育的首要場所,它對學生的影響非常大。作為家長,應該以模范、示范言行來樹立感恩形象,營造感恩的氛圍,讓學生從小耳濡目染,樹立感恩意識。

2在教學中融入感恩教育內容,從細節中抓感恩教育的引導

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塑造孩子的靈魂是教師的首要責任。中學時代是學生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形成的重要時間段,中職學校的任何任課教師,都有責任以“教育先育人”“以德為先“等指導自己的教學行為,都應當積極作為,在日常的教育教學中滲透德育等感恩教育。1)充分認識在任課過程中滲透感恩等德育教育的重要意義。在教學中融入相關的德育故事或案例,逐漸改變學生認識的局限性或片面性。比如改變學生這樣的認識:認為家長的關心是啰嗦,老師的教育是跟自己過不去;國家減免學費是應該的,不減白不減或減免得還不夠;現在自己是學生,用家長的錢是應該的,甚至認為家長不能滿足自己的愿望是家長無能;老師、朋友的出發點應該是因為利己……等等。2)教學中善于發現學生感恩方面的不足,及時正確引導學生的同時應與班主任溝通反饋,班主任及時與家長溝通交流,共同尋找學生的突破口,必要時請心理老師介入引導,完善學生的人格素養。

3將感恩教育融入實踐中,在實踐中鞏固和升華感恩

3.1充分利用假期利用放假期間,讓學生與父母一同上班或獨立打理家務,甚至可以互換角色,或者鼓勵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打打短工,通過旁觀或實踐,去體會生活的艱辛和勞動收入的來之不易。必要時,讓學生去偏僻艱苦的地方,去那里體驗同齡人的生活與學習,讓學生受到震撼并能從中思考自己現在所擁有的珍貴和不易。由此懂得理解、尊重和同情他人,明白自己應該做什么、能夠做什么,才會由衷地感激父母和社會,才知道服務社會和回報社會。

篇(10)

“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是中華民族流傳了幾千年的傳統美德,然而時至今日卻日漸為當代大學生所遺忘。一些大學生以自我為中心,漠視寶貴的親情、友情、師生情,這種現象折射長期以來我國感恩教育的缺失。因此,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今天,加強大學生的感恩教育刻不容緩。

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亟需感恩教育

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和諧社會”的新理念,總書記進一步指出:“我們所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需要數以千萬計的專門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創新人才,需要人的全面發展。大學生無疑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主力軍,然而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今天,如何找到待遇好的工作、如何享受生活成了眾多大學生關心的熱門話題,而對于如何承擔責任、奉獻社會他們卻很少涉及。一些人總是抱怨他人和社會對自己付出不夠,卻不想自己給予了他人和社會什么。每個大學生只有具備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強烈的責任感和無私的奉獻精神,只有對家庭、他人和社會常懷感恩之心,常留感恩之意,常存感恩之情,才能促進整個社會的和諧發展。

二、當代大學生感恩思想淡薄,感恩教育缺失

1.大學生自我教育的缺失,疏忽感恩教育

當代大學生自主意識、權利意識、民主意識強烈,但自立意識、責任觀念淡薄,依賴思想、享樂思想嚴重。部分學生認為父母和社會為他們所提供的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而且還滿腹牢騷、怨天尤人,抱怨社會對他們的不公正。相反,他們對自身生活缺乏反省,理不清自己的社會角色,不明確自己的權利和義務,從未思考過自己應該做些什么、能夠做些什么。

2.父母對孩子的過分呵護,弱化了感恩教育

很多父母在生活上,一味地寵愛、溺愛子女,卻從不要求子女感知自己付出的愛。久而久之,造成孩子們以自我為中心、惟我獨尊,受人恩惠不懂得知恩圖報,不懂得感激和珍惜,不愿用自己的付出回饋他人和社會。這種片面的教育方式,無形之中就弱化了對子女感恩意識的培養,助長了孩子的依賴心理和寄生思想。

3.市場經濟的社會負面效應,影響感恩教育

市場經濟的發展雖然刺激了我國的經濟發展,但另一方面也帶來了一些負面影響,致使一些人唯利是圖、損人利己。當代大學生置身于這種社會環境中,不知不覺地受到影響,不可避免地導致了感恩意識的缺失,更不懂得如何表達對父母、親朋、教師以及社會的感激之情。

三、高校加強大學生感恩教育的措施

1.努力營造感恩氣氛,積極培養感恩意識

學會感恩,并不是要做付出與所得的價值交換,而是要更懂得尊重和珍惜。營造一個積極向上、豐富博大的感恩環境,小到家庭環境和學校環境,大到整個社會環境,都是實施大學生感恩教育的前提。感恩就從身邊做起,從小事做起,從關愛父母開始,當父母勞累一天,是否能為他們遞上一杯茶?當父母生病時,是否應多問候一聲,照顧父母?要知道,一句關心的話語,一件洗得不夠干凈的襯衫,一碗自己做好的方便面,都會慰藉父母曾為你們百般焦慮的心。他們在外求學,父母守著空空的房子,接電話就成了他們最快樂的事了。他們一個個打電話回去,樂滋滋告訴父你們身邊的新鮮事好玩事,分享自己一點點進步。我想那也許是父母最開心的時刻了。其實,感恩父母,并不難做到,只要有心。感恩教育就是要喚醒他們的愛心,讓他們學會重視、尊重和感激別人對自己的付出,學會知恩圖報的同時,教會他們施恩不圖報。

2.以實踐教育為手段,內化學生感恩品質

將感恩教育真正滲入學生的心靈,內化為感恩品質,關鍵就在于調動學生參與的主動性、積極性。社會實踐是磨練個性和鍛造人格最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將感恩教育融入社會實踐才能為大學生與現實生活的直接對接找到突破口,為大學生道德情感的培養與升華提供新的平臺,這樣感恩意識才能進他們的耳,入他們的心,產生情感體驗,轉化他們的內在品質。高等院校開展感恩教育有必要通過社區服務活動,讓學生在社會實踐活動中體會到對自己、對他人、對社會的幫助與施恩,不但鍛煉他們的實際動手能力,還能在活動中升華大學生對國家、對人民的熱愛。

3.充分發揮教師和輔導員的身教示范作用

上一篇: 銷售個人月度總結 下一篇: 醫學多媒體教學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天堂va中文在线官网 | 又紧又大又爽精品一区二区 | 亚洲精品国产品国语 |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不卡 | 男人先锋影音在线视频 | 日本一夲道DVD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