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1-24 16:09:22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創意經濟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中圖分類號:F29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1722 (2016) 02-0005-xx
Creative Economy In The Perspective of Generalized Virtual Economy: A Case Study of YMCXM Pension Real Estate Project
WANG Qing-de1 YAN Yan2
(1.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Beiha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191, China;
2.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School of Management, Beijing, 100080,China)
Abstract: Under the circumstance of population, economy and policy in China, pension real estate gains a promising expectation. By the case study of YMCXM pension real estate proje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generalized virtual economy, this article opened a discussion about how pension real estate, which is a part of creative economy, breakthroughs its operational limitations and gains virtual value. This article concluded that following elements feature a success pension real estate project: systematic ideas, which are in accordance with local culture and are suitable for the consumers' mental demand, and R&D of facility and service well-focused on those ideas. From the operating perspective, positive cooperation among different kinds of developers of pension real estate entails orderly operation and in turn gains virtual value from their projects.
Keywords: Generalized Virtual Economy, Pension Real Estate, Case Study
(一)廣義虛擬經濟和“二元價值容介態理論”
成思危(2008)對虛擬經濟的內涵作出界定。虛擬經濟一詞,脫胎于馬克思提出的“虛擬資本”概念。虛擬資本是既不具有實物形式、又不具有貨幣形式的、價值不確定的、但可以產生利潤的、基于信任關系形成的資源。它們可以用來獲得實際資本的使用權,但是它要承諾給實際資本的所有者以一定的回報,或與實際資本的所有者共擔風險并且共享盈利。所有權證的出現實現了資本的所有權和使用權的分離,從而導致了虛擬資本的誕生。虛擬經濟是與實體經濟相對應的一種經濟活動模式,是與虛擬資本以金融平臺為主要依托所進行的循環運動有關的經濟活動,以及其中所產生的各種關系的綜合[1]。林左鳴(2011)進一步基于馬克思“生活對象化”人類活動的思想,將同時滿足人的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并以心理需求為主導,以及只滿足人的心理需求的經濟的總和定義為廣義虛擬經濟,指出虛擬價值(信息態) 是廣義虛擬經濟產生的源泉[2]。
林左鳴(2010,2011)提出二元價值容介態的觀點,二元主要指物質態和信息態,當一種狀態不斷容納入新的信息介質時,整個狀態自身不斷發生質的變化(進化)運動。所以,容介態即是質變或進化的狀態,是以信息變化為基礎的質變或進化現象。指出“二元價值容介態”是虛擬經濟不斷發展的機理[3]。
(二)創意經濟
創意經濟的概念最早在英國出現,指那些從個人的創造力、技能和天分中獲取發展動力的企業,以及那些通過對知識產權的開發可創造潛在財富和就業機會的活動。季昆森(2008)把對創意經濟的理解概括為四句話:“發掘深厚文化底蘊,運用先進科技手段,融入新奇怪特創意,創造巨大財富價值”。創意是核心,文化是創意的依據,科技是實現創意的手段,而文化、科技、創意的有機結合,必將迅速形成社會生產力,創造巨大財富價值。林左鳴(2010)指出,創意經濟屬于廣義虛擬經濟范疇,它通過現有科技和文化資源的有機結合,并以人文創新為基礎實現“容介態”進化,催生出新的產品、服務和業態,滿足人的全面需求特別是心理需求,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人們對美好生活、心理滿足、虛擬價值的無盡追求,為其發展提供了不竭動力。由于側重人文創新、虛擬價值創造和心理需求滿足,創意經濟能突破傳統物本經濟的稀缺性約束,減少資源環境消耗,促進經濟持續增長和人類可持續發展。
近些年來,隨著移動互聯網的迅速普及,創意經濟發展一日千里,推動了科技與人文的結合,重塑了傳統產業,創造了新的生活。在后危機時代,用創意經濟開拓心理需求的廣闊"藍海",是全球經濟復蘇的有效途徑。
(三)復合地產
創意經濟包括很多不同的類型,其中,復合地產也是創意經濟的一種,復合地產是指傳統房地產業與其他產業在功能組合與產品形態上滲透和互動,它是一種泛地產,通過資源整合創造出更大的居住價值與商業價值。比如“地產+教育”誕生了教育地產,以碧桂園為代表;“地產+運動”創造了體育地產,以奧園為代表;“地產+文化創意產業”成就了文化創意地產,以北京798、上海田子坊、杭州之江文化創意園為代表。復合地產還包括旅游地產、藝術地產、科技地產、養老地產等。
根據林左鳴(2010)提出的二元價值容介態的觀點,任何一種商品應該既滿足人的生理需求,也能滿足人的心理需求,商品包含物質態和信息態。傳統商品只是滿足人們的生理需求,如傳統不動產只有物質態。隨著社會的進步,不動產的功能和定位逐漸細分,即注入用途的信息,不動產房屋可分為居住用的住宅、經商用的商鋪、做工用的廠房等。近年來,人們對不同大類的房屋又有了新的需求和功能定位,例如,住房雖然都是用于居住,但是又根據需求分為別墅、學區房、海景房、休閑養老地產等,也就是說,根據客戶的不同需求,將不同的需求信息注入到基本用途一樣的地產中,房產又進一步細分,進而提升價值。
將養老概念注入到地產中,也就成了養老地產,養老地產作為一種“養老+地產”的復合地產開發模式,將房地產開發與創造消費者生活方式密切結合,從而將某種具有號召力又具有貼近性的生活方式完整地鑲嵌到房地產的規劃、開發、運營和服務的整個流程之中,為消費者創造出充分體現生活感受和文化價值的復合人居生活。
二、國內外養老地產研究綜述
目前國內外學者在養老地產領域均有所研究,但由于行業發展程度的差異,不同地區的學術研究深度廣度和側重點并不相同。美國日本等一些經濟發達的國家擁有歷史悠久業態成熟的養老地產行業,進而針對其展開的相關學術研究更多聚焦其運營模式、融資模式和盈利模式等方面進行深入分析。
嚴躍進(2013)、饒霞飛(2013)通過對不同典型國家的對比分析,發現養老地產的經營模式受社會文化影響而在經濟水平相當的不同地區體現出顯著的差異性。美國完善的社會福利衍生出持續照料退休社區模式―CCRC (Continuing Care Retirement Community);英國和德國普遍施行“以房養老”,主要表現為“倒按揭”模式的應用;日本則是以“兩代居”家庭養老模式為主[4,5]。
國外學者對CCRC和“倒按揭”制度的討論較多。Garland(2012)和Thompson(2012)指出CCRC本質上是一種老年社區,將服務對象分為不同健康狀況并相對應地提供自理、介護、介助一體化的居住設施和服務,使其在自身狀況不斷變化的情況下可以持續在熟悉的環境下居住[6,7]。Marx和Burke(2011)認為成功的CCRC建設通常在自然環境、醫療設施和生活服務方面都對開發者和經營合作方有較高要求,通過為入住CCRC的老年人兩大好處提供安逸舒適的生活和豐富而適合的社交活動來創造價值[8]。同時Toczek(2008)和Marx(2011)也指出該模式會員生活成本高昂、沒有實質為老人提供便利等弊端[9]。Kelly(2005)指出“倒按揭”本質上是一種“以房養老”。老年人將屬于自己的房子抵押給銀行獲取每月的錢款作為養老所需,待其死亡之后房子歸銀行所有[10]。Bethfranklin(2009)對其對老年人生活質量以及社會福利體系的改善作出具體分析[11],同時Salter(2012)也指出倒按揭成本過高、條件苛刻以及風險控制不足等弊端[12]。
孫秀娟(2011)對養老地產融資模式做了總結[13],英美國家主要通過資本市場融資,新加坡等國家主要靠政府資金支持,而日本則兼顧兩方,政府既引導民間資本,自身也參與投資建設。在盈利模式與競爭力分析方面,武甲曉(2012)通過對美國養老地產的分析,總結養老地產的成功需要政府支持、按需開發、人性化設計理念、“以房養老”和養老咨詢業的協同發展[14]。楊紅旭(2013)對比分析了多國養老地產的經營建設情況,認為多樣化產品,專業化管理和標準化建設是成功的先決條件,社區配套設施的建設也是成功的一方面[15]。
養老地產在國內還是一個新的概念,一些國內學者也就我國產業發展現狀進行了針對性的討論。田冬煒(2013)嘗試對養老地產的內涵進行界定,并提出養老地產具有復合地產、金融、服務和人文四種經濟屬性[16]。對于我國相關產業發展面臨的問題,裘旭波(2013)、趙曉(2013)等學者分別指出:我國養老地產存在法律、政策支持不足,融資渠道不暢、項目多元化不強、盈利模式不清晰面臨同質化競爭等問題[17,18]。
目前學界對如何建立適合中國國情的養老地產機制提出了諸多建議。潘素俠(2013)認為應建設多元化融資渠道解決養老地產融資難題,如BOT模式、PFI模式和聯貸聯保貸款等債權融資模式、組合式融資模式及開發商與保險公司強強聯合的模式[19]。吳新堅(2013)指出,養老地產開發者應權衡“長期持有”與“出售”的程度,選擇符合自身競爭優勢的盈利模式[20]。陳首春(2013)指出,房地產企業開發養老地產在多方面存在先天不足,市場應培育更多元的主體參與建設[21]。周申龍(2013)等學者也從政策法律角度出發為養老地產在我國的發展提出建議[22]。同時一些學者也展開了對國內養老地產開發實踐研究。張敬岳(2013)對國內參與主體進行分析,認為政府升級版養老項目、地產企業養老地產項目和醫療機構增設的養老服務項目是目前主要業態[23]。在盈利模式上,于洋(2013)認為,租售并舉和會員制是當前養老地產盈利的主流模式,北京太陽城和上海親和源,則分別代表了當前養老地產的這兩種盈利模式[24]。
三、中國的人口老齡化現狀與養老服務需求
根據1956年聯合國《人口老齡化及其社會經濟后果》確定的劃分標準,當一個國家或地區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數量占總人口比例超過7%時,則意味著這個國家或地區進入老齡化社會。以此為標準,我國自2000年已進入老齡化社會,以60歲及以上占總人口比例的數據為參考,此指標從2002年的7.3%上漲至2014年的15.5%。截至2014年底,全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21242萬人,占總人口的15.5%,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13755萬人,占總人口的10.1%,老年撫養比已達到13.32%。根據聯合國的預測,中國的老年人口將以每年800萬人的速度增加,到202050年老年人口占比將達到30.8%,約4.3億人,80歲以上老人將達到1億人。預計平均老齡化速度為3.3%。在我國進入老齡化社會的同時,老年人口還呈現出基數大、增速快、高齡化、失能化、空巢化趨勢明顯的態勢,再加上我國“未富先老”的國情和家庭小型化的結構疊加在一起,養老問題異常嚴峻。
資料來源:聯合國人口署:《2014年社會服務發展統計公報》,德勤分析
早在2011年2月,民政部《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十二五”規劃》,其中提出“9073”的養老方針,也反映出了我國以居家養老為主體的現狀:90%居家養老,7%社區養老,3%機構養老。2013年公布的《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指出,發展養老服務設施,是發展養老服務業的主要任務之一,《意見》要求2020年末全國社會養老床位達到每千人35-40張,比當前水平增加一倍,2050年全國社會養老床位要保持這一標準不變,若以2.6以老年人口的預測值計算,至2050年中國新增養老床位潛在需求約為390-520萬張[25]。
縱觀全球,機構養老是國際上解決養老問題成熟而完善的模式。美國集中式養老社區以成熟的運營模式和持續為老年人提供服務而聞名。養老社區大多在近郊或郊外小城,主要照顧自理或半自理的老年人。這種集中式養老社區是集合居住、醫療保健、休閑娛樂和老年大學等功能,讓老年人生活在城中可以不感到孤獨,獲得豐富的精神及身體活動。例如,美國太陽城社區(Sun City Centre),是位于美國亞利桑那州著名的退休養老社區,社區內包含多種類型的居住公寓、工藝設施、郵局、賓館、商業中心和大型專為老人服務的綜合性醫院、心臟中心、眼科中心以及數百個診所。日本早在 20 世紀 70 年代就已進入老齡化社會,現在是世界上人口老齡化最突出的國家之一。日本高端養老機構Sun City 株式會社(橫濱太陽城)是由100 家在日本有著良好信譽的企業共同注資設立的,Sun City 旗下共有養老地產項目13個,10個項目對完全自理的老人開放,并隨著老人的衰老逐步提供護理服務,另外3個自建項目在老人入住初期便可提供護理服務,即吸納所有類型的老年人。
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未富先老”,養老機構數量嚴重不足,養老床位極度匱乏。民政部《2014年社會服務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14年我國各類養老床位577.8萬張,每千名老年人擁有養老床位27.2張,雖然近年來這一數據持續增長,但是仍然低于發達國家的一般水平。在荷蘭,每千位65歲以上老人所擁有的機構養老床位接近90張床;排第二位的是瑞典,有87張;美國為40張左右,英國大概為35張。此外,針對我國超過40000家養老機構的調查顯示,大部分養老機構服務質量有待提高;有的養老機構雖然環境設施不差,但是服務上存在短板,老人的康復健體和精神娛樂需求不能得到滿足。由此可見,設施完備、服務專業的高端養老機構成為了養老市場的稀缺品。
四、YM?CXM養老地產案例分析
正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中國的養老產業悄然興起,各房地產開發商、保險資金紛紛建設養老機構進軍養老地產。2013年初,中國人壽作為公司第一大股東的YM地產正式成立“YM養老運營管理公司”,并引進美國連鎖經營、規模最大的養老服務機構Emeritus,創建全新養老品牌“CXM”,同年7月,YM首個養老產品“CXM”在北京亦莊投入運營,第二個項目位于雙橋,即將試營業。
(一)YM?CXM的基本情況
YM?CXM地處北京東南部的亦莊,位于YM地產高端住宅項目YM天著小區內,是第一家YM地產的社區嵌入式養老產品,是中國第一家擁有養老服務營業執照的外商投資企業,是第一家社區內引進三甲醫院門診的養老機構。該項目建筑面積約6400平方米,以20-40平方米的開間和一居室為主,擁有89間房,110個床位。2013年7月3日取得北京市民政局頒發的《北京市養老服務機構執業許可證》(許可證編號1100100001),是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正式施行的首個取得執業許可證的養老服務機構,在北京乃至全國都具有很強的典型示范效應。
YM?CXM組建了“樂享365”服務體系以及專業的服務團隊,由擁有15年日本、中國養老運營經驗的高鵬先生擔任首席運營官,禮聘來自美國的資深專業培訓師、三甲醫院的資深護士長以及專業護理院校的養老護理員和中華養生菜大師李鐵鋼,從“醫、食、住、行、護”多維度提供專業保障。目前出租率達到35%以上,每個房間的月租金在萬元以上,具體如下:
我們將YM?CXM服務特色總結如下:
YM首創“樂享365”的服務精神理念,提出“快樂的享受CXM度過每一天”。在“樂享365“理念中,定制了樂趣(文娛活動)、樂和(社交活動)、樂觀(心理輔導)、樂活(基礎服務)、樂享(增值服務)、樂園(硬件設施)六大專屬服務體系,讓每位長者在此擁有“健康、快樂、安心、有尊嚴”的生活。
YM?CXM提出“鼓勵―指導―協助―替代”漸進式的服務模式:隨著長輩護理程度的不斷加深,護理深度從鼓勵到指導,再到協助,最終發展到替代。在CXM的長期目標和短期目標指導下,長輩的身體狀態將會變得越來越好,或是保持在一個良好的狀態當中,也是一個逆向的從“替代”到“鼓勵”的過程,在這里,通過詳盡的護理計劃和生活計劃,長輩們的自理能力不斷提升。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甚至可以達到或是無限接近正常人的水平。此后便可以享受豐富多彩的文娛活動。
YMCXM利用互聯網平臺,關注老年人的用戶體驗,用大數據對產品進行精準定位從而有效投放市場。2014年,YM地產官方微博被新郎樂居北京房產官方微博評為“北京房企最具影響力微博”,YM地產官方微信在“中國地產企業微信影響力排行榜”位列第五位,YM地產注重大數據平臺建設和數據分析,分析老年人住房、護理、心理等各方面的需求,為長輩提供完善的醫療保障、康復訓練、精神娛樂活動。
CXM試圖描繪一幅以‘樂’為核心的畫卷,以樂趣(文體活動)、樂和(社交活動)、樂觀(心理輔導)、樂活(生活照料)、樂享(增值服務)、樂園(硬件設施)六大主題為軸線的生活場景。快樂的生活,是CXM的中心思想,在為高齡者提供必需的生活照料、康復訓練、護理服務之外,CXM提供豐富多彩的文娛活動、趣味性的益智活動和社交互動類活動,讓長輩們感受到“退而不休”的充實和滿足。
(三)YM?CXM的社會評價與發展前景
YMCXM是國內第一家社區嵌入式養老產品、第一家中國獲得LEED認證的養老社區、第一家社區內引入三甲醫院門診部的養老機構。美國駐華大使駱家輝先生曾評價:“YMCXM擁有正確的理念,引進了先進的服務體系,塑造了服務標準,對于整個養老地產而言,具有標桿性的示范作用。同時,CXM將造福更多長輩,讓他們健康、快樂、安心、有尊嚴地享受生活。”
未來,CXM將面向全齡老年群體,開設椿萱生活、椿萱保障、椿萱天使、椿萱照料、椿萱園丁、椿萱營養、椿萱家園等多種服務類型。從城市協助型養護公寓核心區到一站式頤養公館社區,再到嵌入式長者中心,YM養老地產的規劃在逐步進階。
(四) YM?CXM的經驗總結
YMCXM是創意經濟在養老地產的成功運用的范例之一。YMCXM充分挖掘中國老年人的需求題材,借助商業模式創新建立一套新的供給組合,成功實現住房實物價值和養老虛擬價值的有機整合,項目所提供的硬件設施與軟件服務并非孤立割裂,而是圍繞以‘樂’為核心的旨在讓老年客戶安度晚年的理念進行的系列創意實現。
CXM項目的主要開發商YM地產在項目運營中注重取長補短,資源整合。引入美國先進的運營管理經驗及服務體系,借助其豐富的市場經驗和產品開發能力為高齡者提供全方位高水平服務,關注消費者體驗細節,最大限度滿足老年人的情感訴求,得到客戶認可,打造了品牌形象。
廣義虛擬經濟范疇內,企業只有創意出最大限度滿足消費者心理需求的體驗價值形式,才能創造出高于產品使用價值數十倍甚至上百倍的虛擬價值。而專注于用戶體驗的“體驗經濟”之所以能創造出超越一般物質的價值,完全在于它給客戶提供了超值享受這樣滿足心理需求的體驗效果。
五、研究結論
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的發展歷史表明,凡是和廣義虛擬經濟范疇有關的產業或市場,它們的發展無一不是靠在一個個扣人心弦的生活題材上塑造概念,實現新
如上表所示,多方合作的養老地產項目將會成為趨勢,至于不同類型的發起人應當如何發揮自身優勢,打造具有獨特虛擬價值的養老地產項目的管理經驗,還有待于在我國養老地產行業發展的不斷摸索中進一步提煉。
綜上,我們將用“泛文化產業”開拓人們心理需求的新“藍海”。當今世界,社會生產力空前發達,人們不再只滿足于物質需求,而是更多地追求精神滿足,人的全要素生活成為了財富源頭。在社會總需求中,人們對各種各樣非物質性的需要、愿望、企盼和追求的比重日益增長,體驗、服務、品牌、人氣、信心等泛文化內涵已與物質商品渾然一體,世界經濟正在向服務化、虛擬化轉變。YM地產用創意推動養老產業與傳統地產的有機融合,加快養老產業的服務化轉型,開拓心理需求的新“藍海”,用創意經濟轉變發展方式,拓展增長空間。
廣義虛擬經濟萌生于企業經營這種微觀經濟的運作實踐中,正是眾多企業在產融結合的基礎上努力開拓的滿足人們心理需求的經營范疇,構成了今天市場無限的“藍海”。非物化的價值細分帶來的商業模式創新,使得大量虛擬價值進入交換領域,為企業創造了新的價值空間。
參考文獻:
[1] 成思危.虛擬經濟的基本理論及研究方法[J]. 管理評論,2009,01:3-18.
[2] 林左鳴.廣義虛擬經濟論要[J]. 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05:1-15.
[3] 林左鳴.廣義虛擬經濟學:二元價值容介態的經濟[M].人民出版社,2010年3月.
[4] 嚴躍進.海外“以房養老”面面觀[J].金融博覽(財富),2013,(10):45-47.
[5] 饒霞飛.國外如何養老[J].新財經,2013,(5):17-21
[6] Jule Thompson. Building a CCRC without walls[J].Long- Term Living,2012,(9):31-32.
[7] Susan,B, Garland.Risks and Rewards Of Moving to a CCRC[J].Kiplinger’s Retirement Report,2012,(11):2-5.
[8] Katherine A. Marx,Kasey L. Burke. Satisfaction with Your New Hom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to Living in a CCRC[J].Seniors Housing & CreJournal,2011,(1):83-96.
[9] Wayne Toczek. Ahead of the Curve CCRCs[J].Food Management,2008,(12):12.
[10] Tom Kelly. The New Reverse Mortgage Formula: How to Convert HomeEquity into Tax- Free Income, John Wiley& Sons.2005.
[11] Mary Bethfranklin. Reverse Mortgages to the Rescue[J].Kipling’s PersonalFinance,2009,(8): 55-56.
[12]Salter Jone. Stand by Reverse Mortgages: A Risk Management Tool for John Retirement Distributions [J].Journal of FinancialPlanning,2012,(8):40-48.
[13] 孫秀娟.我國養老地產開發模式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學,2011.
[14] 武甲曉.美國養老地產開發經驗啟示[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2,(432):11-12.
[15] 楊紅旭.國外老年住宅發展模式與經驗[J].中國房地產業,2013,(6):30-35.
[16] 田冬煒.新形勢下發展養老地產的幾點思考[J].產業研究,2013,(7):57-58.
[17] 裘旭波.中國養老地產存在的問題及突破途徑――中美養老地產對比分析[J].房地產開發,2013, (9):61-62.
[18] 趙曉.養老地產需厘清的五個問題[J].城市開發,2013,(2):62-63.
[19] 潘素俠.養老地產及其融資模式分析[J].經濟管理者,2013,(8):170-170.
[20] 吳新堅.養老地產商業模式探討[J].城市開發,2013,(12):14-15.
[21] 陳首春. 理想養老模式:就地養老、居家養老[J]. 農村工作通訊,2013,11:35.
[22] 周申龍. 中國養老地產項目運營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3.
[23] 張敬岳.我國養老地產發展的問題與建議[J].華中師范大學研究生學報,2013,(1):141-145.
一、商品美學的要點分析
商品美學是研究商品美的形成規律和要素構成,以及在商品設計、生產、交換和消費中的表現和作用的學科,它涉及美學、商品學、營銷學、技術美學、人體工程學、經濟學、人文科學、工業設計、等領域的綜合學科。商品美的本質是內質量和外質量的整合,使用價值和審美價值的統一。商品美學的研究內容主要有,按照美的規律來進行商品美的創意、設計、生產、交換、營銷的理論與方法;研究人與商品的審美關系,商品美與技術創新、材料創新、工藝創新、創意產業、文化藝術、人文科學、社會生活的關系和作用。隨著科學技術、消費經濟的不斷發展,商品美學的內涵和作用也在不斷發展和豐富,其作用和表現已滲透到更多的行業和專業中,其作用和表現特征主要體現在:1.現代科學技術(科學美學、技術美學)與商品美學(創意與設計)的雙向構建與作用;2.人文科學、文化藝術(審美價值)與商品美學的雙向構建與映射;3.現代經濟(增長方式、可持續發展)與商品美學的雙向構建與互動。所研究的內容和涉及的領域越來越多,不難預測,商品美學將在未來的經濟、產業發展中,發揮重要的作用。
二、商品美的要素構成分析
商品美的本質是內質量和外質量的整合,使用價值和審美價值的統一。商品美的要素構成主要有:
1.功能要素――主要是指商品的實用價值和功能,以及使用價值與審美價值統一的美學功能。而功能的評價指標主要有:內質量、外質量特性、工藝特性、適用特性、效用特性、經濟特性、耐用特性、清潔特性、環保特性、低耗能特性、生理健康特性、技術特性、人性化特性等。對商品功能的評估,除通過科學的技術檢測或鑒定之外,還需考察消費者對它的使用要求與審美要求,以及使用意見才能得出正確的或是定量的結論。
2.造型要素――指商品的功能屬性和外觀結構狀構成特定的形態和視覺情態,能讓人很覺到商品的屬性和觀念價值。造型的難點是,使用價值與審美價值的統一。必須從產品的使用功能、經濟效益、效用特性、內在結構、外觀形象等方面的整合上把握產品形象;使產品的點、線、面、形、色、量、質、互相配合協調,組合成完整統一的造型形象,符合美的規律的要求。
3.色彩要素――作為商品認識和審美意識的標志,它影響人們的使用價值和審美價值的情商和判斷。較先喚醒人們的文化意識和情態意識,以及消費心理因素。日本色彩大師智村說:“人們在掏錢購物,有時是在有意無意地購買顏色,運用得當的色彩是產品制勝的秘決”。色彩能讓人意識到產品功能與環境的協調因素,產品造型的材質、肌理或質地文理給人以文化、品位的觀念認識。又例如:化妝品以極色(如黑色)來表示莊重大方,以柔和色(如各種淡雅的粉紅色、淺玫瑰色)來表示化妝品的輕快和嬌媚。因此,色彩的應用,成為商品美的重要要素。
三、商品美的創意要素與創意經濟分析
商品美的創意要素及來源主要是:生活美、自然美、藝術美、文化美、科學美等。
1.生活美――主要指整個生活方式、生活品質和社會生活與實踐美的感受,它包括社會制度、社會品質、經濟品質、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文化品質、以及人們長期的社會生活和實踐所形成的物質觀和審美價值觀。也包括人們在衣、食、住、行、生產、勞動、職場、整個生活環境中,盡可能按美的要求形成的思想、觀念、文化、習慣、消費心理的感性和理性認識,以及美的生活經驗。生活中美的經驗、感受、和碎片是極其豐富和多樣的,它需要分析、提煉,并找到表達、再現、提高的設計方法、技術形式和物化的載體,才能作為商品美的創意元素。
2.自然美――自然美是指自然界天生形成的千姿百態的物質體美,它通過自然物的外在和內在(構造)的形象、形態和形式顯現出來,這些形象以光、色、線、形、音、質、量、水、石、山、云、雨、植物、生物、日、月、星辰等各種組合形式,以及明暗、濃淡、異彩、雄渾、輕柔、清新、優雅、沉靜、秩序、均衡、對稱、節奏、韻律、和諧、異構、同構等形式表現出來,體現一種天然的完美和多樣性的形態,在豐富多變中,引起人們的美感和創意的聯想,成為商品美創意設計內容的重要審美元素。
3.藝術美――是指以技術美學為基礎的藝術設計的表現法則和形式美。技術美學是從美學和技術相結合的角度,把美學應用到工業設計和相關的技術領域;技術美學最先被稱為“生產美學”或“勞動美學”,這里由于當時的工業技術水平所決定,進入知識經濟時代,它已經成為創意產業及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技術美學的產業目的,需要藝術設計,但它不能完全與藝術創作活動等同。藝術設計所追求的產品美或商品美,并不是純碎的造型美和外觀美,而是與功能完美結合的形態和內容的美。例如:藝術設計考慮的產品形態的對稱和各個部份之間的比例和協調,還需將產品的機能構造、實用功能特性、加工技術以及其他因素都與藝術化和審美結合起來,從而實現內質量和外質量審美的統一。
(一)創意經濟的概念。對于創意經濟的具體含義,縱覽各學者的研究成果,筆者認為,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把創意經濟作為一種新興產業,認為創意經濟就是“源于個體創造力和技能及才華,通過知識產權的生成和取用,具有創造財富并增加就業潛力的產業”,這是大多數學者的觀點;另一類是把創意經濟上升到一種新的經濟形態,認為創意經濟由創意部門、制造部門和服務部門三部門組成,它不僅能帶來經濟增長和繁榮,更能使人類的整體潛能得到充分的發揮。
國內學者對創意經濟也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尹宏從廣義和狹義兩個方面給出了創意經濟的內涵。他指出,廣義地講,創意經濟是指一切以通過知識產權的運用,實現財富和就業增長的創新型經濟形態;狹義地講,創意經濟是指在知識經濟時代,以人的創造力、智慧和技能,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高技術和高文化附加值產品和服務的城市經濟新形態。
綜合上述學者的觀點,筆者認為,創意經濟既可以理解為一種產業,也可以理解為一種新的經濟形態。但是把創意經濟作為一種新的經濟形態,可以站在更高的角度來審視,能夠更好地理解創意經濟對各國經濟的巨大推動作用。本文給創意經濟以下定義,創意經濟是指在知識經濟高度發達的新階段,以人的創造力即創意為核心,以知識產權保護為平臺,以現代科技為手段,并把創意物化,形成高文化附加值和高技術含量的產品和服務,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進行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以提升經濟的競爭力和生活質量為發展方向的新型經濟形態。
(二)創意經濟的特點。當經濟發展的動力主要轉移到依靠人的個體創造力、文化藝術等創意要素的時候,創意經濟便應運而生,這在客觀上強調人與自然的共生、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其特點:一是創意經濟的核心要素是人的創造力,即創意。創意經濟是“以人為本”的經濟,其本質是以智力資源為依托的知識經濟,使創意產業占據產業價值鏈的高端;二是創意經濟的實質是知識產權的占有和交易。知識產權是創意資源有形化的載體,也是創意商品化的表現。在創意轉變為知識產權的同時,創意本身也向著創意經濟實現跨越;三是創意經濟的動力是文化藝術創新。文化創意要素在產品價值中的比重超過了物質要素,能極大提升產品的附加值,是創意經濟聚合能力的基礎;四是創意經濟的表現形式是創意產業。創意產業指源于人的創造力、技能和才華,運用知識產權的作用,具有創造財富和就業潛力的行業。創意產業化和產業創意化凸現創意經濟的財富增長效應和就業效應。
二、創意經濟理論體系溯源
創意經濟起源于文化產業。文化是人類在認識、改造世界時歷史的積淀。1926年本雅明在《機械復制時代的藝術作品》中首先提出了“文化產業”的概念。一般認為,把此時作為文化產業的起點,當時社會實踐已具有文化產業的本質屬性。20世紀后期,阿多諾和霍克海默在《啟蒙辯證法》中提出了“文化工業”,這時文化產業已在西方國家走向成熟階段,一方面對文化產業的學術研究進一步深化,另一方面引出了《文化產業學》這一新興學科。
20世紀八十年代以來,以信息技術為標志的現代科技革命的出現,帶來了新興產業的迅猛發展,它不是推出單一技術和產業,而是空前快速地不斷產生許多新的產業群并引發新的經濟形態。從工業經濟到知識經濟,再到服務經濟,現代科學技術的出現,強烈地沖擊著傳統的文化消費方式和生產方式,文化產業和科學技術的交融并進,僅有文化內涵,沒有創新思維的經濟必然失去動力,同樣只有創新形式,沒有文化底蘊的經濟也必然失去活力。因此,隨著文化產業和現代科技的結合,一種新的經濟形態――創意經濟應運而生。它不僅僅局限于文化產業本身,而是結合文化資源、創意資本、現代科技,通過和諧社會環境、先進的法律制度,形成由創意為核心的新的經濟形態。創意經濟是現代化的機械大工業與張揚的個性化的完美結合。
三、創意經濟的理論架構
創意經濟與傳統經濟形態的區別在于,創意經濟是以創意為核心資本,而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貨幣資本,因而存在著區別于其他經濟形態的創意資本的動態循環。
(一)創意信息的循環。創意經濟是以人為本的經濟形態,創意階層在整個經濟中處于關鍵地位,正是由于創意工作者的創新思維,并與現代科技相結合,形成獨有的知識產權,知識產權是創意的有形載體,也是創意商品化的表現形式。在現代法律政策的保護下,通過知識產權交易,創意資本與傳統生產要素相結合,創造出了獨特、新穎的商品和服務,在高度發達的市場經濟中實現其價值。并由此形成了創意經濟強有力的推動引擎。在創意實現其價值的同時,市場上各種各樣的信息通過各種渠道不斷反饋到創意工作者那里,在他們的腦海里又激發出新的創意靈感。整個創意信息的不斷產生、實現、反饋、激發的動態循環過程,構成了創意經濟的獨特魅力,也是其區別于其他經濟形態的根本特征。(圖1)
(二)創意經濟的形成。創意的產生離不開人,但是只有人力資本并不能產生好的創意。只有人力資本與文化、科技、社會等其他因素相結合,才能并發出好的創意。創意及創意的產生是整個創意經濟體系得核心。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創意產業發展報告2011》出版了。本年度報告的主題為:創意城市發展與評價。
上冊延續《中國創意產業發展報告2008~2010》的內容框架體系,由總報告領銜,從全國范圍內選取14個城市,詳細闡述這些城市創意產業發展現狀,總結經驗,分析面臨的問題,探索解決之道。這14個城市既有北京、上海等創意產業先導城市,又有杭州、成都、長沙等區域性創意產業中心城市,還包括濟寧、大理等以歷史文化和民族文化為特色的創意型中小城市。
《中國創意產業發展報告2011》(上冊)基本框架大致分為3部分:第一部分為總報告“中國創意產業步入快速發展期”,分析了2010年中國創意產業發展的宏觀環境,指出2010年中國創意產業呈現的新特點,并對中國創意產業發展的趨勢予以展望。第二部分系統梳理北京、天津、秦皇島、長春、上海、無錫、杭州、廈門、濟寧、長沙、成都、大理、西安、澳門等14個城市創意產業的發展情況,并給予比較評析,包括第2章~第16章;第三部分即第17章對過去一年國內外創意產業研究的一些新觀點、新思考予以。其中,金元浦教授指出“威客模式”有望成為未來創意產業發展的嶄新模式;魏鵬舉教授指出創意產業在我國的縱深挺進必須要理清資本支持模式,解決資金瓶頸;肖永亮教授則從科技支撐角度,提出科
轉貼于
技是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動力和內核;而金邁克教授則從國際視野觀察中國創意產業的發展軌跡,對于我們看清形勢具有一定的指導作用。
民族文化創意的融合機制
后福特經濟的一種發展景觀,就是以文化和創造力作為經濟發展的工具[7],更密切地聯合其文化遺產,更重視民族和當地文化,以文化為基礎推動區域擴大和再生。基于此,在民族文化創意的實現機制上,體現出“舊瓶裝新酒”的融合思路。(一)文化與經濟的融合機制。在民族文化創意的實施和發展中,應充分考慮各地方的文化特征,這是文化創意的基礎,也是其差異性所在。必須重視不同民族文化的傳統價值,通過對民族文化的傳統價值進行充分挖掘、整理、提煉,以使民族文化創意產品具有鮮明的、獨特的文化特征。與此同時,民族文化創意雖然根植于文化,但更重要的是一種經濟活動,要求實現財富的增長。因此,必須按經濟規律進行民族文化生產,通過文化與經濟的結合機制,讓傳統文化的美學、精神、社會、歷史和象征等價值煥發出新奇特征和經濟活力,從而激發消費者的文化體驗需求,滿足消費者的文化身份主張,使民族文化實現合理和充分的經濟表達。(二)文化與技術的融合機制。民族文化創意以文化為基礎,但本質是一種創造性經濟和知識型經濟,因此,民族文化創意的生產過程也是民族文化和新技術應用的一種組合選擇。傳統的民族文化,要合理和充分實現其經濟表達,滿足現代社會更高層次的文明追求,將越來越依賴現代技術手段,通過信息處理、物質轉化、空間整合,使其多種價值得以充分和有機反映,使其新奇特征得以凸顯,使其經濟表達得到完整和準確呈現。但另一方面,雖然新技術是民族文化產業向民族文化創意產業轉型和發展的重要工具,但在具體的實踐中,不同的民族文化創意卻應該根據其文化資源的稟賦情況,選擇不同的、適宜的技術實現機制。如依托于勞動力資源的民族文化產品,可以選擇勞動與技術充分結合的技術實現機制;而依托于資本資源的民族文化產品,則可以選擇資本與技術的有機結合。(三)文化與社會的融合機制。由于消費者的文化身份特征、價格的社會網絡特征和空間的體驗特征,決定了民族文化創意離不開社會活動,離不開消費者與消費者間、消費者與生產者間以及消費者與各種中介組織間的社會交往。特別地,作為消費者的文化身份,本身也有一個喚醒、激發和培養的過程,而社會參與將是極其重要的實現途徑。因此,在民族文化創意發展中,建立消費者與消費者間、消費者與生產者間以及消費者與中介組織間的聯系機制,將降低文化創意市場各種主體的社會進入壁壘,促進文化與社會的充分融合,有利于文化創意的深入推進。(四)文化與空間的融合機制。從國際建設的成功經驗來看,基于前文化設施、前工業設施的文化創意再生計劃,由于更能結合城市規劃和多利益相關者,從而有著更強大的可行性[8]。因此,民族文化創意空間,應充分考慮原民族文化設施、廢棄的工業廠房,通過這些文化的延續性載體,借助政府的空間發展機制和經濟政策引導,促進舊的空間有機注入和展現現代文化創意元素,實現民族文化與民族地區廢舊空間的混合再生。也即是說,通過民族文化創意使民族地區的文化空間轉變為創意空間,使民族地區的廢舊空間再生出新奇空間,實現民族空間的財富增長效應。(五)文化與組織的融合機制。民族文化的創意過程,也是民族文化、民族藝術、民族遺產的知識連續、知識合成和知識創造的過程。為此,在民族文化產業向民族文化創意產業的轉化中,必須建立文化知識的建設性和創新性的連接機制,使文化專家、藝術家、企業家、技術專家、各種中介組織、具有創造活力的消費者建立廣泛而緊密的聯系,形成富有創造性的組織網絡。這一網絡,將對文化創意的資源開發、生產流程、技術配置、市場發展等問題充滿興趣,并能夠通過互動和合作,有效促進上述問題的解決。
民族文化創意的企業家行為
民族文化創意企業家是文化企業家中專注于民族文化創意的企業家群體。根據文化(創意)企業家的最新定義[9],可以將其理解為民族文化變遷的人,他們通過組織民族文化資本、金融資本、社會資本和人力資本,使民族文化與經濟獲得快樂結合、民族藝術家的夢想與企業家的冒險得到創新結合,在獲取個人收益的同時,有力地推進民族文化產業發展和民族地區國民收入增加。作為民族文化創意企業家,其行為具有四個結合:其一,文化行為與經濟行為結合。民族文化企業家具有文化與經濟結合的戰略理念,并致力于經濟上可持續的文化企業發展,因此,他們熟悉和熱愛民族文化,充滿夢想地去尋求和實現民族文化與商業經濟的充分結合。在他們身上,既有文化專家的身影,也有企業家的身份。其二,學習行為與創新行為結合。從民族文化轉換為民族經濟,是一種創造性的轉變。要完成這一轉變,民族文化創意企業家必須具有強烈的求知欲望,通過對文化知識和文化變遷、技術知識和技術變遷、管理知識和管理變遷等的持續學習和不懈關注,以創新性地獲取將民族文化轉換為民族經濟的解決思路。其三,組織行為與合作行為結合。由于民族文化創意的價值分布在文化、經濟、技術、社會等多個環節,因此,在文化創意的經濟活動中,民族文化創意企業家既要對存量的文化、金融、技術、社會、人力等資源進行有機的組織,又要積極探索與文化機構、經濟組織、科研機構、社會組織的增量合作,拓展和豐富新的文化資本、金融資本、技術資本、社會資本和人力資本。其四,自利行為與他利行為結合。文化創意產業在組織上表現的社會網絡性、在空間上表現的混合再生性,決定了企業家在民族文化創意經濟活動中的財富獲取必然建立在自利與他利有機結合的基礎上。對民族文化創意的企業家而言,在實現生產者財富增加的同時增加消費者的價值,在增加新的就業機會的同時保留城市或社區舊的空間情結,在經濟得到發展的同時促進文化繁榮,將是符合文化創意產業特征、具備激勵兼容效應的可持續的行為選擇。
民族文化創意的產業發展
(一)民族文化遺產。民族文化遺產具有十分明顯的私人價值,這種私人價值一般通過民族文化遺產的門票得以體現。同時,民族文化遺產也具有顯著的公共價值,如Throsby[10]所說,作為身份符號的文化遺產,代表著一個民族的身份,告訴人們曾經發生的故事,有助于界定“我們是誰”,從而具有顯著的社會效益。此外,民族文化遺產除自身收益外,還帶動了旅游業、表演業、食品業、制造業等行業的發展,體現出明顯的國民經濟乘數效應,從而成為民族文化創意的重要產業。從供給而言,民族文化遺產的創意一般通過博物館的形式呈現。博物館主要有兩種類型,一種是所謂的巨星博物館,由于其較高的層次定位、較大的空間規模、較強的技術含量、較豐富的產品設計,使其遺產的美學意義、象征意義得到較充分的表達,從而成為民族地區或一座城市的重要標志。另一類是專業博物館,通常規模較小、投入成本較低,通過提供新奇、特殊的展覽而對社會產生一種新的吸引[11]。從需求而言,由于文化需求、休閑需求、收藏需求在人們生活中正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因此,民族文化遺產博物館正成為人們旅游越來越重要的景點。這里,既有個人或家庭的文化愛好和休閑需求,也有企業和各種組織的文化和教育需求;既有社區的社會活動需求,也有對文化遺產感興趣的文物收藏家、文化經營者的經濟需求。從制度形式而言,民族文化遺產博物館既有公共的,也有私人的。但從國外的實際運行來看,很少有純粹的公共博物館或純粹的私人博物館,大多數都是公私合作的營運模式,通過混合的資金甚至混合的產權或混合的經營來實現。比如,幾乎所有的私人博物館都接受某種形式的政府補貼;而公共博物館也接受私人捐贈,通常捐贈者的捐款可以免稅[12]。從產業發展而言,民族文化遺產創意通常以民族文化遺產為內容,依托博物館這一載體,衍化和延伸民族文化遺產的產業鏈。比如,在民族文化遺產博物館提供免費參觀的同時,也可以利用民族文化遺產元素,通過公私合作經營,打造高文化品味、高技術含量的大型民族文化劇目,將民族文化遺產的美學價值、精神價值、社會價值、歷史價值和象征價值充分呈現給消費者,其所獲收益既實現了公私經營者的經濟發展需求,也實現了民族文化遺產的可持續保護、恢復和再利用的目標。(二)民族生態文化。反思工業發展,雖然繁榮了人們的經濟生活,卻也極大地導致了人類精神層面的俗化;雖然促進了資源的合理利用,卻也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人類生態環境的異化。在工業發展模式日益呈現邊際收益遞減甚至停滯的態勢下,對新的經濟增長模式的探索已刻不容緩。在此背景下,生態文化發展和民族生態文化創意就體現出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民族生態文化創意,意味著民族地區的環境資源和社會資源在生態經濟的視角下將得以嚴肅考慮,通過對民族地區的環境資源和社會資源進行整合,對現有的制度安排進行漸進性變革,以實現經濟上的邊際調整,使民族生態文化激發出綠色的經濟效益。從消費而言,一種生態效率的價值觀正日益融入人們的價值理念中。社會公眾和消費者對企業發展和區域發展的成效判斷,不再是單純的基于成本利益分析的貨幣效率,而是基于可持續發展的投入和產出。富有生態文化的產品、具有生態文化的企業、凸顯生態文化的地區,已經日益融入大眾消費體系,日漸為消費者所推崇和尊敬。可以預見,隨著低碳經濟的崛起,具有生態文化特點的消費必將成為國內的主流消費,而民族地區的生態文化具有天然的和顯然的比較優勢。從供給而言,在創意經濟下融入并突出民族生態文化的差異性,在經濟訴求中強化并蘊藏民族文化的生態美學價值、生態精神價值、生態社會價值、生態歷史價值和生態象征價值,將是民族生態文化創意企業的戰略選擇。比如,以民族生態飲食文化的開發而言,發達的制造設備和先進的生產技術通過日益廣泛的國際銷售網絡和國際技術擴散已越來越容易獲取,其設備和技術的進入壁壘已十分有限,而產品本身的差異化能力將日益凸顯其重要性。在這種背景下,民族生態飲食文化的創意就是要突出民族的生態性、突出地域的文化性,其供給過程就是體現民族生態文化的差異化過程,也是民族生態飲食文化的創意企業以一種及時和有效的方式,預計和回應全球消費者偏好的內在變化過程。從制度形式而言,民族生態文化創意是民族生態文化在市場和非市場的關系和活動中的一種平衡。單純的市場關系,在取得民族生態經濟收益的同時,可能極大地破壞民族生態文化本身,扭曲生態與經濟之間的關系,損害文化與經濟之間的和諧。比如,民族生態文化具有較明顯的公共產品特征,在沒有獲取民族地區居民充分認同和相互合作的情況下,單純的私人創意或廠商創意,必然難以獲取民族生態文化的社會環境和人文環境支持,從而制約私人或廠商的進一步發展。而單純的非市場關系,又因為遠離經濟因素而失去發展的活力,導致民族生態文化發展黯然失色。誠如S•Der-baum[13]所言,在可持續發展中,作為行動者的個體和組織的關系,既可能是市場關系中的一種,也可能是非市場關系中的一種。因此,民族生態文化創意應該在市場和非市場的關系和活動中獲取一種平衡,應該考慮合作,而不僅僅是排他性的競爭;應該考慮社區,而不僅僅是市場;應該考慮共同的產權,而不僅僅是私人產權。從產業發展而言,民族生態文化創意通常以民族生態文化為內容,依托民族生態環境,培育和發展民族生態文化的產業鏈。比如,在民族生態文化的開發中,可以發掘和延伸民族生態的器物文化、產品文化、生產文化、生活文化和精神文化,借助民族生態的特定環境,通過生態休閑、生態觀光、生態體驗,展現民族生態文化的美學價值、精神價值、社會價值、歷史價值和象征價值,使傳統生態的內涵和業態得到豐富和拓展,從而提高民族生態文化的經濟價值,推動民族生態向高級化發展,實現生態文化創意對民族地區的經濟促進和產業帶動。
“文化”是人類對于生活方式與價值觀的表征;而人們則指稱那些依循著時間的脈絡延續與傳承下來的東西為“傳統”。雖然學術界已有諸多對“文化”定義的說法,但仍有必要在此闡述筆者對于文化定義的看法:文化是一群人經由行動所產生并共同擁有的生活方式與互動合作模式,并以此經驗為依據所開展出來的各種價值觀念和有形與無形的符號系統,也就是說“文化觀念”就代表了一個族群的“價值觀念”。
文化的存在必須與時代的演變與需求起到互動作用,所以傳統必然會因此而有所改變,此現象可稱之為“演變中的傳統”。現代社會生產方式、生活要求的變化腳步太快,而具有傳統生態的文化社群消化這些新東西的速度太慢,甚至根本來不及消化,所以文化出現了斷層。全面的現代性與現代化所揭示的是一種持續變遷的精神,并與過去決裂及對于傳統的疏離,傳統文化因此失去了現實價值的有用性,缺乏需求性,因此無法與當前的世界強勢文化、流行文化相抗衡。尤其是那些曾經屬于民俗的、非主流的文化隨著生活形態的改變而改變。
文化產業被美國政府認為是娛樂傳媒產業的一部分,而所謂的文化產業包含電影、廣播、電視、出版和音像制品。將文化或文化遺產作為產品的兩個根本矛盾的觀點是:一方面,在商業上,文化產品被視為和其他產品相類似的娛樂產品。另一方面,文化產品被視為一種傳遞價值觀、想法和涵義的財富,是一種社會傳播的工具,它有利于維持、推廣特定社群的文化身份。以上的看法,顯然窄化了文化內涵。
姑且不論新文化被如何界定,不容諱言的是,在現代化進程中,人類物質發展與各種思想、行為等多方面“價值觀”趨向“全球化”的同時,新的地域文化也不斷相應產生。區域性文化的生成、延續與發展不僅與自然條件關系密切,更與人文環境緊密配合。
二、群集形態的文化產業發展現象
基于重新獲得重視、創造文化新價值的需求,在全球各地興起一股文化產業群集化的園區或發展基地形態經營的趨勢,試圖透過群集的整合力量發揚文化、創造市場,以獲取新的文化經濟力量。此構想固然美好,卻仍存在疑問:群集是否就必然能創造足夠力量?文化真能透過群集擴大影響力嗎?文化產業如何界定?群集的操作和效益有沒有一套準確的事前評估方法?事實上,群集具有創作和商業兩種類型功能,就創作而言,群集可發揮彼此砥礪、刺激創作的效果,其作用是相對緩慢的;商業功能則是現今大多數政府和企業的期待,希望透過豐富文化創意內涵來創造經濟機會,這個目標講求的是速效。過往對群集式創作的討論已經很多,而商業功能文創群集的落實仍眾說紛耘、尚在摸索,我們對文化商品化質變和其群集趨勢所產生的商業價值應當先予深入探討。
從商業價值做評估的主要理由在于,商業和文化創意在行為上有極大的不同。如前所述,文化的產生相對緩慢,商業卻是快速的;文化創意本身可能是適合獨享、不受周遭影響的,商業的成功卻需要倚靠市場的聚集才能提升經濟機會。因此,以商業目標為主要考慮之一的文創群集基地,必須經過一套和傳統文化研究領域不同的商業性評估后,才能導出文化商業價值的評估。到此時,文創群集基地內涵的選擇,不再純粹以文化意義本身的重要性來決定,還須加入其對市場是否具有吸引力,或必須創造產生吸引力的方法,甚至不得不有所取舍。換言之,在流行的文創群集基地設立風潮下,文化將產生快速且數量龐大的新創與舍棄。因此,在發展策略上,應以創造新的科技文創特色為主要策略,打造一個嶄新但包含既有傳統的全新文化。其孕育素材,正是基地所在處的傳統精神、文化、產業和觀光或科技實力。
以我國臺灣地區在2010年參加上海世博會的臺灣館為例,它目前已經落戶臺灣新竹,將以“產創園區”形式重新運營。世博臺灣館本身就是一個結合多樣地方文化和科技的創新型主題文化展館。在整個產創園區中,同時規劃了突顯新竹及臺灣的文化創意,并與臺灣館既有意象相呼應的精品文創展示商場、特色文創主題餐飲、互動科技展示和體驗式文創孵化基地。這個新文創群集基地的設計面臨很多挑戰,既結合多個專業領域,又包含傳統文化創意的轉型變革,以達到促成文化培養、地方產業發展和經濟效益目的,是經過有系統的市場分析、效益主題發掘、商場規劃和文化主題確定,及營銷籌資方法研究而成的,與傳統文化緩步發生截然不同,更非一般文化和經濟專屬科目所能獨力做到。
從以上文化產業困境、需求和案例反映出幾個未來發展機會:
1.地方特色及文創產業勢必需要與具有強大吸引力的觀光資源結合,尤其是在一些具備打造國際觀光景點條件的地方,可以吸引消費采購力高的國際觀光客來擴大所在地文創產業的經營績效,并協助相關業者走向國際市場。
2.透過文創與科技產業彼此間的交流,有機會在科技文創方面做進一步整合與應用,開發兼具文化與科技特質的新型文創商品,甚至跳脫傳統工藝品范疇,成為流行時尚產業。將文化創意經濟價值有效發揮,成為傳統文化產業與科技產業蛻變的契機。
3.對于較難以創新商品化的文化傳統產業,如地方美食、食材等,可以透過文化氛圍環境營造、科技應用導入等方式,創造出獨特的文創美食風格,吸引國內外游客消費,成為文化群集基地另一個創新文化形態。
4.經由導入專業化的管理及精品化行銷,加上國際觀光客集中采購所創造的消費氛圍,文化群集基地有機會協助地方傳統文創與科技經濟發展。
5.由于多數文化創意業者并不具備經營專長,或缺乏商業化資源,透過前述具有商業化市場分析、運營單位的輔導和管理,將能夠協助這些文化創意業者彌補其不足,并且經由文化感受、傳播與消費享受的綜合價值,達成互相帶動效果。
6.對一些希望導入文化或創意作為其產品或銷售元素的非文化創意企業而言,文創群集基地中有足夠的商品與文化創意可供選擇,部分商業也可以此類型具消費功能的基地為驗證場,測試大量商業化可行性。
三、在商業化過程中的文化內涵維持
從現實角度而言,世界上沒有不質變的文化。所差者在于在一定的時間段里的質變程度替代了多少傳統文化的價值觀,或者說有多少新文化進入了主文化圈并融合于其中。文化既已往商品化、商業化和群集經營形態發生質變,如何維持其中文化內涵將是長期運營必須注重的核心問題;雖然世界價值體系籠罩在消費文化的宰制下,然而,在當前全球化之下所產生的各種各樣新的地域文化,仍是由傳統的“人文”為基石建構起來的。
傳統中各種有形、無形的媒介文化被現代化進程一點一滴地淘汰,但我們仍可以將“傳統”與“文化”通過現代世界能夠接受的文法展現出來。可行的方法之一就是以“重塑形象”“創造價值” 與“文化精神擴展”作為策略。文化的起源基于生活條件的限制與適應方式,因此評估生活環境并改變與調整生活方式,就成為文化取向的第一選擇,所以我們不應該存有哪一種文化比哪一種文化更優秀的觀念。更關鍵的是,文化的傳承與延續發展不應該只以維持中國文化的民族主義或意識形態為主導,所謂的文化多元必須建立在尊重“選擇”的自上;沒有人有權力決定某一類人應該怎么樣過生活,而應該以世界為前提,尋找對世界有幫助的傳統文化精髓并予以發揚。這樣的思維模式與從前的如何復興與保存有著本質上的不同,是站在世界的高度來發現世界的缺陷并以傳統文化來填補,這樣文化的價值才有發揮的空間,并且跳脫由自身維持自身文化的局限。
對于文化的變革議題,必須認識到所謂“變革”,不論是自愿的或是被迫的,在一定意義上來說首先意味著“傳統”的接受或容忍。因為“變革”是基于某種定義上的“外來文化符號”,并以符合其生存需要為前提,最終達到“適應”目的,因此所有的改變都必須符合當前我們所身處的商業化、市場化和技術化的大環境之下。許多地方文創基地發展時,相當排斥這類“變革”或“外來文化的侵略”。事實上,倘若外來文化不符合生存需求,那么也不會出現“變革”,也就不會有“文化侵略”的說法,更不會有復興傳統文化的必要。若是以“文化觀念”是“價值觀念”這樣的命題來看待“變革”,文化的改變就是因為需要、由于交流成長而發生,它或許和傳統不同,但卻是新元素帶來的新生命,是文化精神的延續,在商業化過程中亦是如此。
在此,我們可以看到,文化內涵存在的形式就像一張蜘蛛網,彼此間相互制衡也相互影響,在創意與商業化過程中,必然同樣面臨矛盾、沖突和反復地消長。例如中國文字經過幾次改為拼音文字的爭論,甚至當計算機普及時,對于漢字不利于數據輸入的論調使漢字面臨“落后的文字”的說法,然而積極創造、研究、開發與運用漢字的優勢,探索漢字在結構上、思維邏輯上與新科技的內在關聯,并以此得到漢字在數據處理、思考學習、大腦開發及有助于智力均衡方面有優于拼音文字之處,自然增強漢字持續存在的條件與優勢。這是一個合乎理性且印證文化內容優秀的成功案例,我們不能將某個文化的喪失歸結為商業化所致,更應該思考的是如何創造自身文化的存在價值與合理性并提升自身文化的優越性,使它不因為商業化等目的性擴展而喪失其價值。
四、新文化創意時代學術單位的角色
為了延續文化精神,文化創意單位在某種程度上必須要深入了解文化精神及其創意演化過程,否則就只是一般的商業創意。然而,一般企業并不具備此類研究能量,學術單位以其充足且全面的學術研究能力、豐富的研發人力,在無獲利壓力、時間彈性較佳之下,可累積更多文創知識和技術,成為企業投入文化創意的人才與技術后盾;另一方面,不可否認,學術單位的確缺乏實務化及商業化能力與經驗,使得部分研究與開發和社會發展方向脫節而被棄置,成果未必能付諸實施。
求取學術研究價值最大化,在相當比例層面上可導入企業合作關系。以臺灣的做法為例,很多學術研究單位成立產學合作中心,或在設計中心具備產學合作功能;而合作內容依其性質原則上分為“產學計劃”“服務性檢測與調查”“人員訓練與講習”“專業咨詢或診斷”“技術移轉”等五種方式。
這五種合作方式中,“產學計劃”是指接受民營事業機構與政府機構委托研究開發之項目研究計劃,也是深入進行共同或委托具體文創開發的合作,這是教育單位吸收企業經驗、企業利用學術力量量身訂做所需項目的最佳方式。“產學計劃”和“人員訓練與講習”在產學合作方面是扎根型的項目,其進行時間通常也較長,許多時候企業已然具有部分成果或成見,或希望速成,此時學術單位所擁有并累積的龐大文化創意資源,就成為企業可依賴并調整其既有成果的必要支持。
透過這些共同產出和資源支持,學術與企業均得以在文化創意發展上,進一步掌握以文化藝術語言、藝術社會學等觀點詮釋不同文化與商業新趨勢的融合能力,扎實并快速反映文化和時代變遷與價值延伸上的新表征。
結語
關于文化的延續與發展,可以從認識文化本身的價值和把文化當作一種資源這兩種概念綜合起來進行:
1.認識文化自身的價值,理解它在歷史進程中所以持續傳承的理由、意義與價值。
二、北京市文化創意產業對區域經濟增長的影響
(一)對區域經濟增長的貢獻
2004年以來,文化創意產業占GDP的比重呈逐年穩步提升的態勢,2004年文化創意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為9.5%,至2013年,這一比重達到了12.34%。而北京文化創意產業對GDP增長的貢獻份額以及對GDP的拉動度更能真實地反映增長快慢和波動情況,更能反映其較快的增長勢頭。其中產業貢獻率指各產業增加值增量與GDP增量之比,產業拉動度指GDP增長率與各產業貢獻率之乘積(見表1)。可見,北京文化創意產業對GDP增長的貢獻率徘徊在10%-14%之間(除2008年達到26.66%外),北京文化創意產業的支柱作用凸顯。在2013年北京地區GDP9.06%的增長率中有1.13個百分點是文化創意產業拉動的。文化創意產業正在成為北京經濟的一個重要的增長點,整個宏觀經濟越來越依賴于文化創意產業的高速增長。
(二)對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作用
文化創意產業作為服務業(文化創意產業的很大部分,尤其是創意產業屬于現代服務業,甚至屬于生產業),近年來得到了長足發展,新興業態迅猛發展,對北京區域經濟的貢獻率不斷上升,其發展無疑是北京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重要內容和方向。北京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2004年的68.2%上升到2013年的80%,說明產業逐漸向第三產業轉移,體現出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通過灰色關聯分析可以測度北京文化創意產業與三大產業的關聯性,進而對促進北京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有較準確的把握。1.文化創意產業與第三產業的關聯度最大文化創意產業與其他產業會存在關聯性,包括前向關聯性和后向關聯性。前向關聯性指文化創意產業要依賴于其他產業對文化創意產業產品以及創意的需求,需求越大越能刺激經濟的擴張,從而推動整個經濟的發展。后向關聯性指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依賴于對其他產業的最終產品的需求,需求越大,越能促進其他產業的發展。運用灰色關聯度研究文化創意產業與三大產業的關聯性能更好地解釋其對經濟帶來的增長效應。灰色關聯度是指從反映系統行為特征的數據序列和與其相關的因素數據序列入手,通過灰色關聯度來考察主行為因子和相關行為因子的關系緊密程度。本文運用此方法來研究北京文化創意產業與北京三大產業之間的關聯性。由表3可知,2004-2013年北京文化創意產業與第一、二、三產業的灰色關聯度分別為0.578981、0.590253、0.629877。因此,北京文化創意產業和第三產業的關聯度最大,對第三產業的增長有著強勁的帶動作用。原因有以下兩點。首先,文化創意產業是一個高滲透性、高附加性、高投資、高收益的綠色產業,是第三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所占比重正在逐年增加。其次,文化創意產業在人才吸收與培養、基礎設施、融資渠道等方面也需要第三產業提供強有力的支持。2.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可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產業結構的優化過程實質上是在城市中較低層次的產業形態經歷成熟之后逐漸走向衰落、較高層次的產業形態在新生的基礎上不斷成長的過程,城市功能也隨之發生優化,產生對區域經濟更大的影響及帶動效應。北京文化創意產業整體規模的擴大一方面提高了第三產業在GDP中所占的比重,促進了向第三產業轉移的過程,形成產業結構的優化與升級。另一方面,北京文化創意產業作為第三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有效地提高了第三產業的整體效率,從而有效地優化了第三產業的內部結構,使第三產業能夠更加高效、快速、優質地發展,而第三產業的發展也為文化創意產業的持續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保證和廣闊的市場前景。同時,文化創意產業有著非常廣泛、強大的融合功能,能對其他產業產生滲透、融合作用,把文化、技術、制造、服務融為一體,一方面可以增加其他產業及產品的文化含量,提高產品檔次,優化產業結構,進而促進其他產業升級,使其他產業更好地與社會、自然和諧發展,使其產品更好地滿足消費者更高的精神需求,增加產品的附加值;另一方面通過與其他產業的融合,可以加快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使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具有更大的社會價值和意義。因此,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可以促進其他產業的升級與發展。
第四屆中國北京國際文化創意產業博覽會于2009年11月29日圓滿落幕。文博會上,國家《文化產業振興規劃》中重點發展的影視制作、出版發行、演藝娛樂、數字內容和動漫等重點行業以大量的創新成果。突出展現了強勁而蓬勃的發展勢頭,反映出中國文化創意產業進入加快發展期的新面貌、新商機、新趨勢,彰顯出文化創意產業正在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新引擎。
文化創意產業是全球化背景下,以消費時代的精神文化娛樂需求為基礎,以高科技技術手段為支撐,以網絡等新傳播方式為主導,以文化藝術與經濟的全面結合為特征的跨國、跨行業、跨部門、跨領域重組或創建的新型產業。文化創意產業是全球化過程中制造業充分發展、服務業不斷壯大及制造業與服務業融合發展的結果,是繼技術、管理和資本后又一新的推動社會經濟增長的要素,被譽為“世界上最后一個產生經濟奇跡的機會”。
本文擬運用系統理論與方法,綜合產業經濟學、新聞傳播學、傳媒經濟學等多學科知識,剖析創意經濟的演化歷程,探討和揭示如何運用科學、合理和有效的舉措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從而促進國家和區域經濟增長。
一、創意經濟的演化動力
從創意經濟的演化歷程看,推進創意經濟發展的動力因素主要包括:需求增長、消費轉型與技術革新。
1需求增長
文化消費需求的增長是推動創意經濟發展的原動力。經濟社會的發展進步,必然伴隨著文化消費的比重越來越大、精神生活的要求越來越高。文化消費需求的增長通過催生文化產品的供給能力,不斷推動著創意經濟向更高階段發展。
隨著經濟社會的持續快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中國目前已進入文化消費的快速增長期,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更加旺盛,需求總量日益增大,需求質量不斷提高,消費多層次、多方面、多樣化的特征更加明顯,熱切呼喚更多高品位、高質量的優秀文化產品,期盼更加優質、滿足個性化需求的文化服務。
2008年,中國人均GDP為3266,8美元,突破3000美元大關。國際經驗表明,人均GDP超過3000美元后,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將加快,居民消費結構也將明顯變化,其中物質消費比重逐漸減少,精神文化消費比重逐漸增加。2007年,全國城鄉居民文化消費總量為6325.34億元,人均文化消費478.72元,占收入比重5.65%,占總消費比重7.64%。據估算,2008年全國城鄉居民文化消費總量突破7000億元。在全球性金融危機的影響下,文化消費并沒有因為經濟下滑而萎縮,反而因為文化產品消費“不消耗物質形態”的特有優勢呈現出快速增長的勢頭。
人們快速增長的文化消費需求,為創意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和強大的動力,同時也對文化創新能力和創新水平提出新的更高要求。無論是文化產品的內容還是形式,都要求以新的內涵來提升、新的形式來表現、新的手段來傳播。
2,消費轉型
長久以來,農耕經濟和農耕文明潛移默化下的中國文化消費中,消費者呈現出順從、保守和趨同的特點。隨著信息社會的發展,人們的消費理念逐步發生變化,消費的自主選擇意識增強,消費行為日趨個性化。美國學者戴維·劉易斯和達瑞恩,布里格在著作《新消費者理念》中指出,“舊消費者更可能成為追隨者而非領導者,他們會較晚地接受一種新產品或服務,因為他們覺得追隨市場主流購買比獨自做出購買決定更令人輕松和放心。”而新消費者則更傾向主動嘗試新產品和服務,他們會試著去發現。
文化消費向個性化趨勢轉型促進了創意經濟的涌現。文化創意產業的產生和推廣,則在一定程度上適應了社會發展特征和人們的個性化消費需求。
首先,表現在消費品——節目內容的個性化。人們能夠根據自身的興趣偏好對節目內容進行自主選擇、自由地發表意見且與傳者進行信息交流,必然要求相關文化業態具有龐大的節目內容庫,這一功能目前在手機電視、IPTV、網絡電視、移動電視等新興媒體中均已實現。
其次,表現在消費時機——時空的個性化。不僅能夠自主選擇節目內容,還能自由選擇消費的時間地點,是人們對文化消費提出的新要求。從目前涌現的業態看,手機電視將電視移動化,網絡電視將電視雙向化、智能化,移動電視也在無限地填塞人們消費中的時間與空間縫隙。
再次,表現在消費手段——媒介形式的個性化。人們能夠根據自身對媒體的熟悉程度和偏好選擇媒介形式,無疑將大大增加人們對文化消費的興趣。創意產業通常所具備的多媒體融合功能,即集文字、圖形、圖像、動畫、聲音、視頻于一體,則在很多程度上滿足了人們的這一需求。
3技術革新
技術革新是推動創意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人類歷史上,造紙術與印刷術的發明、攝影照相技術的出現、廣播與電視的普及,都曾給文化產品的生產和消費帶來深刻變化。而現代傳播科技如通訊衛星、激光技術、網絡技術、數字技術等的采用,更使文化產業獲得空前廣闊的發展空間。進人2l世紀以來,數字信息技術與文化產業加快融合,新型創意業態不斷涌現。
回顧近現代文化產業的興起和發展,能夠清晰地看出技術革新對文化產業的推動作用。通過梳理出版業、音像業、電視業、電影業、網絡文化產業等發展過程中相關產品產生的時間脈絡,結合熊彼特等人的技術長波論,尤芬、胡惠林(2007)指出文化產業產品發明、創新涌現的幾個高峰:第一個高峰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各類文化產業逐漸發端;第二個和第三個高峰是20世紀50年代及70~80年代,文化產業各行業出現關鍵性的技術、產品突破與創新。他們認為:“文化產業發展長波周期受經濟長波推動形成,從根本上來說,受科學技術的推動形成。也就是說,科技不僅推動經濟波動起伏發展,同時也推動了文化產業的波動起伏發展。”
創意經濟業態的培育和創新,主要依托技術革新,特別是先進適用性技術的普及。當前數字化技術創造了很多切合時代特征的新型創意業態,主要顯現為一系列頗具競爭力的網絡文化產品。截至2008年12月31日,中國網民規模達到2.98億人,普及率達到22.6%,超過全球平均水平;寬帶網民規模達到2.7億人,占網民總體的90.6%;手機上網網民規模達到11760萬人,較上年增長133%。調查顯示,2008年中國的網絡新聞得到快速發展,網絡新聞的使用率較上年提升近5個百分點,網絡新聞用戶達到23400萬人。互聯網已經成為一個不可忽視的輿論宣傳陣地。
科學技術運用到文化生產的過程,是文化產品科技含量不斷提高的過程,也是科學技術不斷創新的過程。技術革新不僅改變文化產業的生產方式和傳播方式,而且帶來文化產品形式的不斷更新和豐富。毋庸置疑,隨著現代科技水平的不斷發展,新型創意業態還將不斷涌現。
二、創意經濟的演化路徑
“系統深化”與“系統廣化”是系統經濟學中“系統化”概念的延伸與推廣,分別反映經濟系統內部各經濟元之間關系及其關系轉化的兩個不同方面。所謂系統化,是指趨向形成經濟系統的過程。具體地,系統深化指的是經濟系統內部各經濟元之間關系不斷加強的過程;而系統廣化則是指系統和外界環境之間聯系范圍不斷拓寬的過程。創意經濟的演化歷程在演化路徑上,遵循系統深化與系統廣化的內在規律。
1系統深化:產業鏈、價值鏈延伸
系統深化反映了經濟系統內部各經濟元之間關系不斷加強的過程。系統深化的自然結果就是專業化經營,專業化經營是經濟系統內部各經濟元之間關系不斷強化而形成的。創意產業系統在形成過程中相伴而生的產業鏈、價值鏈延伸現象,從系統內部各子系統之間關系的變動情況看,反映了系統深化的過程。
首先,創意產業系統在形成過程中產業鏈、價值鏈上節點的數量不斷增加,反映了創意產業系統不斷細化,經濟主體不斷豐富的過程。以廣播電視業為例。分工結構和模塊化結構促使廣播電視產業價值鏈不斷分化出制作、播出、廣告、衍生服務等多個節點和環節,并且隨著分工結構和模塊化結構的發展,這些節點和環節產生進一步的派生和細化,從而形成多元化、多層次的連續、復合價值鏈條。在這一價值鏈條上,新節點或新環節的產生往往意味著新行業(子系統)的產生或生產迂回程度的加強,也即“新的中間產品的出現,初始投入與最終產出之間的鏈條拉長”。產業鏈或價值鏈的延伸或拉長必然導致經濟系統內部構成元素的復雜化,從而增進系統內部各子系統之間的內在關聯。由此來看,創意產業系統形成過程中產業鏈、價值鏈上節點的豐富和細化過程,也就對應了系統深化的過程。
其次,創意產業系統在形成過程中產業鏈、價值鏈上各節點之間的相互關系不斷加耦,反映了創意產業系統各子系統之間的經濟關系不斷加強的過程。一般而言,經濟元之間相互關系的加耦和解耦是系統深化的兩個相反方向。簡單地說,加耦表示元素之間關系的增強;解耦表示元素之間關系的減弱。對創意產業系統而言,形成的過程必然導致經濟主體即參與系統的子系統之間相互聯系的加強,這也正是系統深化的題中之義。
2系統廣化:跨媒體、跨區域、跨行業擴張
與系統深化相對應,系統廣化是指系統與外界環境之間聯系范圍不斷拓寬的過程。從本質上說,系統廣化促進了經濟系統潛在關系的顯化以及與經濟系統具有聯系的外部環境范圍的不斷擴大,從而能夠進一步導致經濟系統規模的擴大。在系統廣化過程中。相關的經濟元通過借用或整合外部資源,不斷地提高自身的資源位水平。在創意經濟發展過程中,跨業型業態也即創意產業系統內部不同子系統或創意部門與其他部門開展合作競爭形成的新型業態,或稱跨媒體、跨區域、跨行業擴張,反映了創意產業系統內部資源以及系統內部與外部資源的整合過程,也即系統廣化過程。在該過程中,創意產業系統與外界環境之間的聯系范圍不斷拓寬,內部子系統或創意產業系統與其他行業系統的潛在經濟關系不斷顯化,創意產業規模不斷擴大。與此同時,參與其中的各經濟主體通過價值鏈接、資源互補等多種方式,實現了雙贏或多贏的目標。
三、創意經濟的演化趨勢
創意經濟具有不同于工業經濟特征的運行規則,由此衍生出企業間的新型關系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產業系統集成性質。產業系統集成是信息時代產業結構的新本質,是繼規模經濟、范圍經濟、產業集群后出現的新型產業組織形態。
1創意經濟的運行特征蘊含產業系統集成的特質
以系統觀為視角,創意產業系統所具有的開放性、非線性、非平衡和漲落等自組織特征,將自然地導致“系統經濟性”,即經濟組織以經濟系統的方式從事經濟活動。由系統經濟性所帶來的經濟效應稱為“系統經濟效應”。系統經濟效應更加符合系統經濟學的三大基本公理要求,即廣義代價趨于最小可能值(世界最經濟原理)、社會福利水平趨于最大可能值(社會福利原理)以及持續發展水平不減(持續發展原理)。從效益的角度講,就是亞里士多德所說的“整體大于部分之和”。在以非信息運行平臺為主導的工業經濟時代,單一經濟主體或者通過大批量的專業化生產獲得“規模經濟性”效果。或者通過拓展產品經營范圍實行多角化經營獲得“范圍經濟性”的效果。而在信息網絡化社會中,分屬于不同經營領域的復數市場主體通過信息網絡異業聯手、協同合作,開發新產品,可以更迅速地滿足不斷變動的多方面消費需求,獲得更大的經濟效果。日本學者宮澤健一最先從企業組織角度對此進行了探討,并把這種“復數主體通過網絡聯結產生的經濟性”稱為“聯結經濟性”,或稱為“復合效應”。
不難看出,聯結經濟性是系統經濟性的特例,是系統經濟性的具體表現形式之一。產業系統集成的實質就是在技術集成和業務集成基礎上,由更多的信息、知識、技術、人才、資本等資源進行跨時空整合,從而產生巨大的系統經濟效應和經濟增長效應的過程。
2產業系統集成概述
第四屆中國北京國際文化創意產業博覽會于2009年11月29日圓滿落幕。文博會上,國家《文化產業振興規劃》中重點發展的影視制作、出版發行、演藝娛樂、數字內容和動漫等重點行業以大量的創新成果。突出展現了強勁而蓬勃的發展勢頭,反映出中國文化創意產業進入加快發展期的新面貌、新商機、新趨勢,彰顯出文化創意產業正在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新引擎。
文化創意產業是全球化背景下,以消費時代的精神文化娛樂需求為基礎,以高科技技術手段為支撐,以網絡等新傳播方式為主導,以文化藝術與經濟的全面結合為特征的跨國、跨行業、跨部門、跨領域重組或創建的新型產業。文化創意產業是全球化過程中制造業充分發展、服務業不斷壯大及制造業與服務業融合發展的結果,是繼技術、管理和資本后又一新的推動社會經濟增長的要素,被譽為“世界上最后一個產生經濟奇跡的機會”。
本文擬運用系統理論與方法,綜合產業經濟學、新聞傳播學、傳媒經濟學等多學科知識,剖析創意經濟的演化歷程,探討和揭示如何運用科學、合理和有效的舉措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從而促進國家和區域經濟增長。
一、創意經濟的演化動力
從創意經濟的演化歷程看,推進創意經濟發展的動力因素主要包括:需求增長、消費轉型與技術革新。
1需求增長
文化消費需求的增長是推動創意經濟發展的原動力。經濟社會的發展進步,必然伴隨著文化消費的比重越來越大、精神生活的要求越來越高。文化消費需求的增長通過催生文化產品的供給能力,不斷推動著創意經濟向更高階段發展。
隨著經濟社會的持續快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中國目前已進入文化消費的快速增長期,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更加旺盛,需求總量日益增大,需求質量不斷提高,消費多層次、多方面、多樣化的特征更加明顯,熱切呼喚更多高品位、高質量的優秀文化產品,期盼更加優質、滿足個性化需求的文化服務。
2008年,中國人均GDP為3266,8美元,突破3000美元大關。國際經驗表明,人均GDP超過3000美元后,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將加快,居民消費結構也將明顯變化,其中物質消費比重逐漸減少,精神文化消費比重逐漸增加。2007年,全國城鄉居民文化消費總量為6325.34億元,人均文化消費478.72元,占收入比重5.65%,占總消費比重7.64%。據估算,2008年全國城鄉居民文化消費總量突破7000億元。在全球性金融危機的影響下,文化消費并沒有因為經濟下滑而萎縮,反而因為文化產品消費“不消耗物質形態”的特有優勢呈現出快速增長的勢頭。
人們快速增長的文化消費需求,為創意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和強大的動力,同時也對文化創新能力和創新水平提出新的更高要求。無論是文化產品的內容還是形式,都要求以新的內涵來提升、新的形式來表現、新的手段來傳播。
2,消費轉型
長久以來,農耕經濟和農耕文明潛移默化下的中國文化消費中,消費者呈現出順從、保守和趨同的特點。隨著信息社會的發展,人們的消費理念逐步發生變化,消費的自主選擇意識增強,消費行為日趨個性化。美國學者戴維·劉易斯和達瑞恩,布里格在著作《新消費者理念》中指出,“舊消費者更可能成為追隨者而非領導者,他們會較晚地接受一種新產品或服務,因為他們覺得追隨市場主流購買比獨自做出購買決定更令人輕松和放心。”而新消費者則更傾向主動嘗試新產品和服務,他們會試著去發現。
文化消費向個性化趨勢轉型促進了創意經濟的涌現。文化創意產業的產生和推廣,則在一定程度上適應了社會發展特征和人們的個性化消費需求。
首先,表現在消費品——節目內容的個性化。人們能夠根據自身的興趣偏好對節目內容進行自主選擇、自由地發表意見且與傳者進行信息交流,必然要求相關文化業態具有龐大的節目內容庫,這一功能目前在手機電視、IPTV、網絡電視、移動電視等新興媒體中均已實現。
其次,表現在消費時機——時空的個性化。不僅能夠自主選擇節目內容,還能自由選擇消費的時間地點,是人們對文化消費提出的新要求。從目前涌現的業態看,手機電視將電視移動化,網絡電視將電視雙向化、智能化,移動電視也在無限地填塞人們消費中的時間與空間縫隙。
再次,表現在消費手段——媒介形式的個性化。人們能夠根據自身對媒體的熟悉程度和偏好選擇媒介形式,無疑將大大增加人們對文化消費的興趣。創意產業通常所具備的多媒體融合功能,即集文字、圖形、圖像、動畫、聲音、視頻于一體,則在很多程度上滿足了人們的這一需求。
3技術革新
技術革新是推動創意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人類歷史上,造紙術與印刷術的發明、攝影照相技術的出現、廣播與電視的普及,都曾給文化產品的生產和消費帶來深刻變化。而現代傳播科技如通訊衛星、激光技術、網絡技術、數字技術等的采用,更使文化產業獲得空前廣闊的發展空間。進人2l世紀以來,數字信息技術與文化產業加快融合,新型創意業態不斷涌現。
回顧近現代文化產業的興起和發展,能夠清晰地看出技術革新對文化產業的推動作用。通過梳理出版業、音像業、電視業、電影業、網絡文化產業等發展過程中相關產品產生的時間脈絡,結合熊彼特等人的技術長波論,尤芬、胡惠林(2007)指出文化產業產品發明、創新涌現的幾個高峰:第一個高峰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各類文化產業逐漸發端;第二個和第三個高峰是20世紀50年代及70~80年代,文化產業各行業出現關鍵性的技術、產品突破與創新。他們認為:“文化產業發展長波周期受經濟長波推動形成,從根本上來說,受科學技術的推動形成。也就是說,科技不僅推動經濟波動起伏發展,同時也推動了文化產業的波動起伏發展。”
創意經濟業態的培育和創新,主要依托技術革新,特別是先進適用性技術的普及。當前數字化技術創造了很多切合時代特征的新型創意業態,主要顯現為一系列頗具競爭力的網絡文化產品。截至2008年12月31日,中國網民規模達到2.98億人,普及率達到22.6%,超過全球平均水平;寬帶網民規模達到2.7億人,占網民總體的90.6%;手機上網網民規模達到11760萬人,較上年增長133%。調查顯示,2008年中國的網絡新聞得到快速發展,網絡新聞的使用率較上年提升近5個百分點,網絡新聞用戶達到23400萬人。互聯網已經成為一個不可忽視的輿論宣傳陣地。
科學技術運用到文化生產的過程,是文化產品科技含量不斷提高的過程,也是科學技術不斷創新的過程。技術革新不僅改變文化產業的生產方式和傳播方式,而且帶來文化產品形式的不斷更新和豐富。毋庸置疑,隨著現代科技水平的不斷發展,新型創意業態還將不斷涌現。
二、創意經濟的演化路徑
“系統深化”與“系統廣化”是系統經濟學中“系統化”概念的延伸與推廣,分別反映經濟系統內部各經濟元之間關系及其關系轉化的兩個不同方面。所謂系統化,是指趨向形成經濟系統的過程。具體地,系統深化指的是經濟系統內部各經濟元之間關系不斷加強的過程;而系統廣化則是指系統和外界環境之間聯系范圍不斷拓寬的過程。創意經濟的演化歷程在演化路徑上,遵循系統深化與系統廣化的內在規律。
1系統深化:產業鏈、價值鏈延伸
系統深化反映了經濟系統內部各經濟元之間關系不斷加強的過程。系統深化的自然結果就是專業化經營,專業化經營是經濟系統內部各經濟元之間關系不斷強化而形成的。創意產業系統在形成過程中相伴而生的產業鏈、價值鏈延伸現象,從系統內部各子系統之間關系的變動情況看,反映了系統深化的過程。
首先,創意產業系統在形成過程中產業鏈、價值鏈上節點的數量不斷增加,反映了創意產業系統不斷細化,經濟主體不斷豐富的過程。以廣播電視業為例。分工結構和模塊化結構促使廣播電視產業價值鏈不斷分化出制作、播出、廣告、衍生服務等多個節點和環節,并且隨著分工結構和模塊化結構的發展,這些節點和環節產生進一步的派生和細化,從而形成多元化、多層次的連續、復合價值鏈條。在這一價值鏈條上,新節點或新環節的產生往往意味著新行業(子系統)的產生或生產迂回程度的加強,也即“新的中間產品的出現,初始投入與最終產出之間的鏈條拉長”。產業鏈或價值鏈的延伸或拉長必然導致經濟系統內部構成元素的復雜化,從而增進系統內部各子系統之間的內在關聯。由此來看,創意產業系統形成過程中產業鏈、價值鏈上節點的豐富和細化過程,也就對應了系統深化的過程。
其次,創意產業系統在形成過程中產業鏈、價值鏈上各節點之間的相互關系不斷加耦,反映了創意產業系統各子系統之間的經濟關系不斷加強的過程。一般而言,經濟元之間相互關系的加耦和解耦是系統深化的兩個相反方向。簡單地說,加耦表示元素之間關系的增強;解耦表示元素之間關系的減弱。對創意產業系統而言,形成的過程必然導致經濟主體即參與系統的子系統之間相互聯系的加強,這也正是系統深化的題中之義。
2系統廣化:跨媒體、跨區域、跨行業擴張
與系統深化相對應,系統廣化是指系統與外界環境之間聯系范圍不斷拓寬的過程。從本質上說,系統廣化促進了經濟系統潛在關系的顯化以及與經濟系統具有聯系的外部環境范圍的不斷擴大,從而能夠進一步導致經濟系統規模的擴大。在系統廣化過程中。相關的經濟元通過借用或整合外部資源,不斷地提高自身的資源位水平。在創意經濟發展過程中,跨業型業態也即創意產業系統內部不同子系統或創意部門與其他部門開展合作競爭形成的新型業態,或稱跨媒體、跨區域、跨行業擴張,反映了創意產業系統內部資源以及系統內部與外部資源的整合過程,也即系統廣化過程。在該過程中,創意產業系統與外界環境之間的聯系范圍不斷拓寬,內部子系統或創意產業系統與其他行業系統的潛在經濟關系不斷顯化,創意產業規模不斷擴大。與此同時,參與其中的各經濟主體通過價值鏈接、資源互補等多種方式,實現了雙贏或多贏的目標。
三、創意經濟的演化趨勢
創意經濟具有不同于工業經濟特征的運行規則,由此衍生出企業間的新型關系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產業系統集成性質。產業系統集成是信息時代產業結構的新本質,是繼規模經濟、范圍經濟、產業集群后出現的新型產業組織形態。
1創意經濟的運行特征蘊含產業系統集成的特質
以系統觀為視角,創意產業系統所具有的開放性、非線性、非平衡和漲落等自組織特征,將自然地導致“系統經濟性”,即經濟組織以經濟系統的方式從事經濟活動。由系統經濟性所帶來的經濟效應稱為“系統經濟效應”。系統經濟效應更加符合系統經濟學的三大基本公理要求,即廣義代價趨于最小可能值(世界最經濟原理)、社會福利水平趨于最大可能值(社會福利原理)以及持續發展水平不減(持續發展原理)。從效益的角度講,就是亞里士多德所說的“整體大于部分之和”。在以非信息運行平臺為主導的工業經濟時代,單一經濟主體或者通過大批量的專業化生產獲得“規模經濟性”效果。或者通過拓展產品經營范圍實行多角化經營獲得“范圍經濟性”的效果。而在信息網絡化社會中,分屬于不同經營領域的復數市場主體通過信息網絡異業聯手、協同合作,開發新產品,可以更迅速地滿足不斷變動的多方面消費需求,獲得更大的經濟效果。日本學者宮澤健一最先從企業組織角度對此進行了探討,并把這種“復數主體通過網絡聯結產生的經濟性”稱為“聯結經濟性”,或稱為“復合效應”。
不難看出,聯結經濟性是系統經濟性的特例,是系統經濟性的具體表現形式之一。產業系統集成的實質就是在技術集成和業務集成基礎上,由更多的信息、知識、技術、人才、資本等資源進行跨時空整合,從而產生巨大的系統經濟效應和經濟增長效應的過程。
2產業系統集成概述
展會主題前沿化
“新”是文交會著力打造的主題,突出“新業態、新技術、新產品、新概念、新工藝、新設計”。文交會準確把握展會定位,充分發揮行業的引領作用,不斷擴大知名企業的龍頭效應。引進臺灣企業、海外企業、省外企業,以及知名文博等機構參展。在參展單位中,既有網魚網咖、中國移動游戲企業聯盟等一批新業態、多產業融合的行業先導企業,也有保利、騰訊、雅昌、網易等行業龍頭企業,特別是兩岸故宮博物院的參展,成為文交會關注的焦點。
配套活動高端化
為豐富內容,深化文交會的內涵,文交會依托各主辦方平臺,舉辦了文化部青年創業創意設計人才計劃系列活動、文化產品交易指數、兩岸企業家峰會、保利義烏專場拍賣會、義烏國際電子競技大賽、文化藝術精品展示、國家動漫品牌推介等高層次配套活動,以提升行業影響力和話語權,突出經貿功能,擴大展會實效。
青年創業創意設計人才計劃活動通過文交會面向全國征集青年優秀創意作品,其中不少作品創意獨特,融合性強,兼顧藝術性和實用性,與義烏眾多小商品聯系緊密。
值得一提的是,保利文化集團攜國內外著名設計師的優秀作品參加展會,舉辦創意設計專場拍賣會,并邀請大英博物館專家就藝術品及其衍生品開展專題講座。
上海拾荒動畫、蘇州歐瑞動漫、武漢治圖文化、北京明卡動畫、大連胡軍漫畫、浙江中南卡通、浙江天雷動漫等20家中國知名動漫企業攜其精品動漫形象及衍生品受邀參與,旨在搭建傳統產業與新興動漫企業的合作平臺,推動制造企業通過有償獲得動漫形象的使用權來提高產品附加值,促進傳統制造產業轉型升級。
為了解決中小型企業參展商在企業轉型提升發展上遇到的產品開發設計、附加值提升等方面的困難,文交會想企業所想,配合有關部門舉辦了青年創業創意人才扶持計劃、國家動漫品牌推介、保利專場拍賣等配套活動,將大量的境內外優秀設計師的設計作品、動漫游戲衍生品授權等資源引進來,借助國家級文化產品交易平臺的力量,幫助廣大中小企業解決當前面臨的各種問題。
組織運營專業化
為進一步做強、做大文交會及轉型提升,經文化部、中國貿促會、義烏市人民政府共同商議決定,文交會由文化部下屬的中國文化傳媒集團有限公司、貿促會下屬的中國國際展覽中心集團公司、浙江中國小商品城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出資,并委派專業人員和團隊組建了中義國際會展(義烏)有限公司專門負責文交會的商業運營和具體工作。政府退出展會主導地位,更突出市場化、專業化、國際化的辦展方向。
在中義會展公司的運營下,文交會緊扣“市場化、專業化、國際化”思路,組織開展招商工作,堅持“以客商為本”,通過加強互動交流、提供“暖商”服務、拓展采購渠道等形式吸引優秀企業和客商參與展會。同時,采用政府購買服務、政策獎勵、個、增值業務等形式引入社會力量辦展。此外,為做好版權保護工作,還制定了展會知識產權保護專項方案,組建多部門聯合版權保護辦公室,實施展會全過程監管。
參展國家和地區包括:韓國、俄羅斯、朝鮮、蘇丹、中國臺灣地區,以及北京、江蘇、上海、廣東、福建、湖南等省市的近千家企業到會。知名文博單位、品牌企業、省外企業、海外企業等數量逐屆大幅增加,特別是故宮博物院、國家博物館、恭王府、博物院等單位和北京溫莎大華、騰訊、網易、保利文化、雅昌文化、小米科技、法藍瓷、樂升科技等一批重點企業參展,大大提升了文交會的檔次和影響力。
文創衍生品的春天
文交會氣場越來越大,中國國家博物館、北京故宮博物院、博物院、恭王府、浙江省博物館等20多家博物館大腕的一起亮相,讓文創衍生品一起“聚首”。其中,由兩岸企業家峰會文化創意產業合作推進小組主辦的臺灣文創精品大展旨在集合多元文創商品,展現文創軟實力。
展區負責人李淳表示,希望通過這個平臺,讓在場民眾感受到博物院的文物藝術價值,以及故宮文創衍生品的魅力,也希望吸引更多采購商進行洽談,促進兩岸經濟文化更好的交流與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