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農業建設匯總十篇

時間:2022-12-10 13:22:56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現代農業建設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現代農業建設

篇(1)

1.以美國為代表的規模型、機械化、高技術模式美國農業資源豐富,地多人少,農場規模較大。一般認為,美國是從二戰前后到20世紀70年代完成了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這個轉變過程又可細分為三個時期:①農業機械化時期。20世紀30年代,拖拉機耕地已在美國普及。到1959年,美國的小麥、玉米等主要農業作物的耕、播、收割、脫粒、清洗已達100%的機械化。此后,適應家庭農場多樣化和大型化發展的市場需求,不斷推出小型多功能的多品種農機和大功率、高度自動化的大型農機。②農業化學化時期,包括大量使用化肥、農藥(除草劑、殺蟲劑)與土壤改良劑。二戰之后,為提高農業產出,美國農業的化肥使用量劇增。同時,為改善土壤的酸堿度和長期施用化肥的不利影響,美國還逐年增大了土壤改良劑的用量。從1960年起,除草劑的使用迅速增加,現已超過殺蟲劑。③農業良種化時期。20世紀70年代前后,美國為適應不同地區氣候和土質要求,培育出許多雜交品種,并開始利用遺傳生物工程方法,核輻射技術和航天工程技術,改造優化種子的遺傳基因,使農產品產量與品質大幅度提高。還培育出了許多畜禽良種,并實行工廠化、規模化養殖。在經歷以上三個階段實現農業現代化之后,美國農業并沒有就此止步。隨著計算機技術和生物技術的應用,相繼出現了“精準農業”和“基因農業”等方式。特別是許多特大農場走向了“計算機集成自適應生產”,即將市場信息、生產參數信息(氣候、土壤、種子、農機、化肥、農藥、能源等)、資金、勞動力信息等集成在一起,選定最佳種植方案,在生長過程中根據當地不同地塊小氣候的變化,進行自適應噴水、施肥、撒藥等,農業生產更趨向工廠化、自動化,使美國農業的現代化水平不斷提高,始終走在世界前列。

2.以歐洲為代表的生產集約加機械技術的復合型模式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歐洲以提高農業生產率為目標,加快了農業現代化的進程。法國是歐洲農業最發達的國家,其農業的經營辦式主要是中小農場,其中耕作面積在80公頃以下的農場占總數的81%。在這樣的基礎上,法國主要通過農業生產專業化和一體化實現了農業的現代化。法國的農業專業化有三種類型:區域專業化、農場專業化和作業專業化。區域專業化是充分利用自然條件和農業資源。把不同的農作物和畜禽集中到最適應的地區,形成專業化的農業生產基地;農場專業化是一個農場以專門生產一種農產品為主;作業專業化是將農場的耕種、收獲、運輸和供應等,交給農場外的專業企業完成,使農場從自給性生產轉變為商品化生產。在農業一體化方面,法國也有縱向一體化和橫向一體化兩種形式。縱向一體化就是農業資本和工商業資本相結合,產、供、銷為一體的綜合企業,其經營范圍很廣,組織領導者大都為一些大公司或集團;橫向一體化是組織各種類型的農業合作社,其組織形式遠比縱向一體化的農業企業集團松散,由于其靈活有效,加上自愿組織、退社自由,因而深受法國農民歡迎。

與此同時,法國憑借發達的工業基礎,積極促進農業的機械化、自動化進程,大大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英國于1947年制訂新的“農業法”,采取了加強政府支持,改善農業基礎設施,提高農產品價格,大力推進農業機械化,實行集約經營等措施,扭轉了長期以來農業衰退的局面,大幅度提高了農業的勞動生產率和單位面積產量,到20世紀60年代基本實現了農業現代化。目前英國的農業機械化達到很高水平,農業機具齊全,從耕作到收獲、進倉,每個程序都有相應的機械,種植蔬菜的農場和養豬養雞的農場都實現了機械化。特別是在英國農業中占有重要地位的畜牧業(其產值約占農業總產值的2/3),其經營規模之大和機械化、集約化、專業化程度之高,在世界上處于領先水平。荷蘭的設施農業是歐洲現代農業的一個典范。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后,經過幾十年的探索,荷蘭走出了一條適合本國國情特點的農業現代之路,使農業本身發展成為一個具有市場競爭力的產業,由農產品進口國成為出口國。自20世紀60年代起,荷蘭政府以節約土地、提高土地生產率為目標調整農業結構和生產布局,使農業生產向產業化、集約化和機械化發展。其中溫室設施農業是荷蘭最具特色的農業產業,居世界領先地位。溫室產品完全可以按照工業生產方式進行生產、管理和銷售,因此也被稱之為“工廠化農業”。目前荷蘭溫室建筑面積為11億平方米,占全世界玻璃溫室面積的1/4,主要種植鮮花和蔬菜,具有自動化程度和生產水平高,集約化、規模化、專業化生產,規范有序的市場經營等特點。荷蘭的溫室產品中有50%-90%用于出口,其中溫室蔬菜占本國蔬菜的外銷比例高達86%,同時荷蘭也是世界上四大蔬菜種子出口國之一。與許多歐洲國家一樣,荷蘭的家庭農場規模一般較小,但農業合作組織類型很多,大體上分為信用合作社、供應合作社、農產品加工合作社、銷售合作杜、服務合作社等,為社員(會員)提前、產中、產后全程服務,對提高荷蘭農業的市場競爭力起到了關鍵作用。

3.以日本為代表的資源節約和資本、技術密集型模式日本、韓國、以色列等國,由于人多地少,農業資源極度匱乏,土地高度緊張,主要依靠技術創新和大量的資本投入,提高有限資源的使用效率,實現農業的現代化。日本農業的重要特點之一是采用了全盤合作化的土地節約型模式,由農協聯合分散農戶形成勞動集約經營,其農協的作用聞名世界。1947年日本進行了和農協重組,大力推進旨在迅速提高產量的水利化、化肥化、良種化等措施,使日本農業裝備水平大為提高,新經營體制得到確立。1961年日本制定的《農業基本法》,進一步體現了日本農業現代化道路的選擇。在目標設定上,把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和縮小工農收入差別作為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兩大目標。在路徑選擇上,期望通過農業勞動力的大量轉移,加上大力推進以機械化為主體的農業技術革命,以形成經營規模不斷擴大的獨立經營農戶,來最終實現上述目標。政府對推進農業現代化提供了大量的財政支持。大體到20世紀70年代初期,農業現代化的兩大目標已基本實現:包括水稻在內的農業機械化程度達到90%以上,以機械化為中心的水利、良種和栽培技術達到較高水平,稻谷的勞動生產率提高了近兩倍,農戶家庭收入與城鎮職工家庭收入基本持平。但與此同時,出現了糧食和食品的自給率不斷下降、財政補貼負擔過重、政府干預過度等問題。對此,日本國會于1999年7月通過新的農業基本法,以確保食品穩定供給、發揮農業多功能性、強調農業可持續發展為目標,開始了新一輪的農業現代化進程。以色列耕地少,自然條件惡劣,50%國土降雨少于150毫米。但由于實行了正確的戰略,農業獲得令人矚目的發展。

從20世紀50年代起,以色列80%的糧食靠進口。面對這種形勢,以色列政府以大量投資支持農業發展,通過全國墾荒和興修水利,開發沙漠,提高機械化程度,實現了農業大起步。特別是從60年代開始,以色列積極探索科技發展農業的出路,以滴灌技術推動農業革命。國家對推廣滴灌技術給予了大力扶持,使農產品產量直線上升,沙漠改造突飛猛進,可耕地持續增加,農業面貌根本改觀。以色列農業的迅速發展,是同科學技術的應用和推廣分不開的。除節水灌溉技術在世界領先外,以色列農業的良種化、機械化、化學化、電子化水平都比較高。近年來,以色列將先進的電子技術應用到農業機械方面,發明一種安有計算機和自動裝置的拖拉機。能完成從犁地、種植到收割的全套田間作業,并以最經濟的辦法保持燃料消耗和操作速度,既提高了勞動生產力,又提高了經濟效益。根據國際市場和本國自然條件,以色列70年代開始改變農業生產結構,大力發展高質量花卉、畜牧業、蔬菜水果等出口創匯的農產品和技術,用高科技、現代管理不斷提高農業效益,形成高投入、高科技、高效益、高產出的特色,建成了一整套符合國情的節水灌溉、農業科技和工廠化現代農業管理體系。目前以色列糧食已基本實現自給,水果、蔬菜和花卉還出口到歐、美市場。高效的農業產業體系是以色列現代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農業生產組織方面,以色列至今有并駕齊驅的三種形式:公有制集體農莊、合作社、個體農戶,分別創造著以色列農業總產值的32%、46%和22%,共同創造了以色列的高效農業,政府對它們一視同仁。市場競爭促使以色列的傳統農業向農業產業體系轉化。農戶們根據所簽訂產銷合同安排種植計劃,負責種植。種植之外的加工、采購、財政、購銷等繁瑣的農業服務由區域合作組織承擔。農產品銷售依靠專業內銷、外銷組織,它們均是獨立核算的企業。以色列農產品內銷組織"努瓦"負責70%以上的農產品收購、加工和批發;農產品出口組織早在1957年成立,在國外設辦事處,推銷產品,反饋市場信息,負責2萬農戶的出口,收取5%手續費,年底農戶參與其利潤分成。

二、對我國建設現代農業的啟示

1.要從國情出發探索建設農業現代化的道路從國外農業現代化的過程可以看出:農業現代化并沒有固定的模式。一個國家究竟采取什么方式走向農業現代化,是由其客觀的資源條件和歷史背景決定的,不可能完全照搬或模仿別國的模式。一般來說,實現工業化較早,土地資源豐裕,而勞動力又相對缺乏的國家,農業現代化的起步往往從生產工具和技術的改革上入手,走資本集約或技術集約道路。如美國,主要以勞力節約型為主,采用以州為單位的、區域性布局的農場或生產基地,充分利用農業機械、良種技術,形成規模化、產業化經營。以色列由于其土地資源稀少,自然環境條件惡劣,因而重點進行了節水型農業科技的研究,形成其技術集約型農業特色。人多地少的國家是以勞動集約作為農業現代化的起步方式,首先在節約土地資源和充分利用勞動力方面找出路,側重于采用生物技術,精耕細作,進行集約經營,以提高單產。如荷蘭注重發展設施農業和“溫室革命”,土地高產出型的家庭農場與完善的社會服務網絡相輔相成,使其成為世界農業強國。日本是一個島國,農業的發展主要采用了全盤合作化的土地節約型模式,即由農協聯合分散農戶形成勞動集約經營。我國建設現代農業也必須從國情出發,走有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的道路。

2.要制訂和實施切實有效的農業支持和保護政策農業支持保護政策是政府對促進農業發展的各類干預措施的總和。其具體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如對農民的直接收入支持,農產品價格支持,鼓勵農產品出口,限制農產品進口;實行財政金融支持和農業災害保險;增加對農業的投入,加強農業科研與技術推廣,支持農業農村基礎建設,保護農業資源和環境等。美國、歐盟等國家在實現農業現代化過程中,都建立了比較完善的農業支持和保護政策。日本、韓國在工業化之后也都實行了工業反哺農業政策,才使農業現代化水平大幅度提高。可以說,政府的大力支持和保護是發達國家農業現代化進程中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在WTO《農業協定》生效之后,盡管主要市場經濟國家對農業的支持方式發生了某些變化,但對農業的支持和保護力度不但在總體上沒有減小,許多國家還有所增加。2001年美國和歐盟的國內支持量分別達到其農業產值的50%和60%,日本更是高達76.7%。一般認為,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000美元左右是開始實行農業保護的最佳時機。2003年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已經突破了這個水平。盡快建立起保護力度更大、支持效率更高的國家農業支持和保護體系,加快推進我國農業現代化進程的基本條件已經具備。

3.要切實加強農業科學技術的研究和推廣現代農業的發展很大程度上要依靠科學技術的進步。世界許多國家特別是一些發達國家,為了加快農業發展的步伐,都建立了比較完善的農業科技體系,有著實力雄厚的農業科研機構和規模龐大的科技推廣隊伍,其每年用于農業科研的經費支持力度,一般為本國農業GDP的0.6%,而用于農業科技推廣經費的支持力度,為本國農業科研經費的3倍。美國實行農業研究、教育、推廣三位一體的體制,并且都有擁應的法律予以保障,農業立法還規定各州要提供與聯邦贈款數額相當的資金用于本州農業科技推廣。荷蘭、日本等國都有著發達的農業科研和推廣體系。需要強調的是,這些國家的農業科研均針對本國國情,重點研究適用的現代化技術和設施,如美國主要是高度機械化及良種化,荷蘭是工廠化設施,以色列是溫室和滴灌技術,加拿大是畜禽胚胎移植及雜交育種技術,而日本突出了生物化學、機械技術等,最終都使農業成為高效的現代產業。

4.要加大人力資本投入,提高農業勞動者素質現代農業的生產經營和管理,需要具備農學、機械學、管理學、信息學等多方面的知識和技能,也被稱為知識密集和技術密集型產業。因此,高素質的農業勞動者是建設現代農業必不可少的條件。教育是人力資本投資的最重要形式,各發達國家對農業教育都十分重視,有著完善的農業教育體系。丹麥農民中有85%是大學畢業生。法國有繼承權的農場主子女,在接受基礎教育之后,還要再上五年農校,再經過三年學徒期,考試合格后才能取得從事農業經營的資格。我國農村勞動力資源豐富,但是素質較低。這是建設現代農業過程中必須解決的問題。

篇(2)

一、指導思想

按照市委城鄉統籌、“四位一體”科學發展總體戰略,緊緊圍繞縣委以“*”為核心的統籌推進“三個集中”發展思路,加快推進試驗區建設,按照“用現代物質條件裝備農業,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農業,用現代產業體系提升農業,用現代經營形式推進農業,用現展理念引領農業,用培養新型農民發展農業”的要求,創新體制機制,加快現代農業園區建設步伐,推進我縣現代農業加快發展。

二、發展目標

按照全縣現代農業發展規劃及農業產業發展總體布局要求,遵循“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效率管理、市場化經營”的原則,實施“3+20”現代農業園區發展計劃,即重點發展昆山都市農業園區、新興特色蔬菜園區、蛟龍現代農業園區,因地制宜規劃建設20個現代農業園區。*年初啟動20個農業園區建設工作,力爭一年初見成效,兩年大見成效,三年全面完成。把園區建成農業發展方式轉變、農民生活方式轉變、農業科技示范應用、三次產業互動的示范區和重要載體。

三、工作重點

(一)加強規劃與編制

1、堅持“適度超前、整體規劃、分步推進”,切實發揮規劃的導向和規范作用。園區規劃力求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規劃、重點產業發展規劃、農業招商引資、一三產業互動相結合,統籌規劃,統籌實施。園區選址要體現資源條件、環境質量、連片規模優勢,立足長遠,避免與城鎮、中心村建設用地發生矛盾,確保園區用地,推進園區經濟可持續發展。

2、園區產業定位要準,力爭突出一園一業。通過1-2年的建設,把園區建設成為集生產、初加工、銷售、培訓、示范、觀光等于一體的多功能農業現代化基地,打造成為農業科技現代化、運作機制市場化、農業經營產業化、農業生產專業化的現代農業載體。

3、各鎮(街道)要根據自身的實際,于*年初完成園區總體規劃,并通過審批盡快啟動,強力推進園區建設。

(二)建立審批機制

1、申報條件:符合*縣經濟社會發展、城市建設、土地利用等總體規劃及農業發展中長期規劃;園區具有一定的區位、交通優勢和產業基礎;農用地規模經營5000畝(含5000畝)以上,整體規劃,分步實施;充分尊重民意,激發鎮(街道)、村(社區)、社(組)干部和村民建設園區的主動性、積極性。

2、報批程序:各鎮(街道)向縣現代農業園區建設領導小組提出申請,經園區領導小組辦公室審議通過后,報縣現代農業園區建設領導小組審定。

(三)確定園區建設重點

各鎮(街道)牽頭組織實施園區建設,要創造性的開展工作,采用市場化運作方式,積極鼓勵國家、省、市農業龍頭企業(業主)作為園區建設主體,投資建園;大力扶持我縣農業各類專業合作組織進入園區,從事產業發展;積極探索農民以土地入股方式參與園區土地規模經營,推動園區建設和產業發展。

1、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強力推進園區內農業基礎設施和配套設施建設,重點完善農田水利設施、道路交通設施、低壓電網設施建設。切實抓好設施栽培、種養結合循環經濟及生產技術所需的配套設施建設。

2、建立優勢農產品生產基地。切實加強基地建設,大力發展具有地方特色、市場前景好的農產品。重點發展瞄準大中城市和出口需要的水果、禽畜、蔬菜、花卉等高效農業和創匯農業。

3、推進標準化生產。認真抓好農業新技術的推廣運用,不斷提高農業生產的科技水平和農產品的科技含量。按照國家和地方現有的標準全面實施標準化生產,大力發展無公害、綠色農產品,努力培育和創建有機品牌,增強市場競爭力。

4、推進農業觀光與鄉村旅游互動發展。依托園區內的區位優勢、自然生態優勢、環境優勢、資源優勢、產業優勢和人文景觀優勢,推進農業觀光和鄉村旅游互動發展。

四、政策措施

園區建設以社會資金投入為主,財政給予扶持。入園企業同等享受縣內現行相關農業扶持政策外,縣財政從*年起設立專項建設資金用于支持園區建設。*年批準啟動的20個農業園區,縣財政按每個園區500萬元給予補助,具體補助辦法由縣財政局、農發局制訂,報縣政府批準后由縣農發局、縣財政局組織實施。補助資金主要用于園區內基礎設施,設施栽培,新技術的試驗、示范,種養結合循環經濟,農業機械化設施建設等,各鎮(街道)按一定比例安排扶持資金。對獲得3A級及4A級的旅游景區的農業園區,縣財政分別給予300萬元、500萬元獎勵。

土地整理和拆院并院、農業綜合開發、農業科技推廣等相關項目,均優先安排在園區實施。

五、保障措施

篇(3)

(一)主要內涵

1.現代農業是繼原始農業、傳統農業之后的一個農業發展新階段。從世界范圍看,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是在封建土地制度廢除、資本主義商品經濟和現代工業有了較大發展的基礎上逐步實現的。

2.現代農業以科學技術為強大支柱。現代農業是伴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而發展的,并隨著現代農業科學技術的創新與突破而產生新的飛躍。

3.現代農業以現代工業裝備為物質條件。傳統農業單純依靠農業內部物質循環,而現代農業是依靠增加大量現代工業裝備和現代物質投入的、開放的高效農業系統。

4.現代農業以現代經營管理為手段。現代農業是產業化、市場化的農業,要求運用現代經營管理知識進行經營和管理。

5.現代農業以高素質的勞動者為基礎。現代農業是以科技和知識為支撐的,要求勞動者具有應用和掌握科技知識的能力。

6.現代農業以產業化為基本途徑。現代農業是伴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而發展的。實現產業化生產、一體化經營,使農業生產呈現專業化、規模化、科學化和商品化趨勢,已成為現代農業發展的基本途徑。

(二)主要特征

1.現代農業突破了傳統農業僅僅或主要從事初級農產品原料生產的局限性,實現了種養加、產供銷、貿工農一體化生產,農業的內涵得到了拓寬和延伸,農業的鏈條通過延伸更加完整,農業的領域通過拓寬,使得農工商的結合更加緊密。

2.現代農業突破了傳統農業遠離城市或城鄉界限明顯的局限性,實現了城鄉經濟社會統籌發展,一、二、三產業的協調布局,優勢互補,生態環境得到有效保護。

3.突破了傳統農業封閉低效、自給半自給的局限性,發揮資源優勢和區位優勢,實現了農產品優勢區域布局、農產品貿易國內外流通,有利于資源的合理開發和高效利用、先進科學技術的推廣應用、優質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和現代管理手段的運用。

4.現代農業是從傳統農業轉變的過程;是現代集約化農業和高度商品化農業相統一的發展過程;是動態的、不斷發展的歷史過程。過程性的特點主要表現在:

一是農業工業化過程,要求以現代科學技術和現代化裝備設施來改造、提升傳統農業,并運用現代企業管理技術來經營和管理農業,從而實現農業的生產規模集約化、生產過程規范化、生產產品標準化和生產方式產業化;

二是農業市場化過程,包括農產品商品化和農業生產要素的商品化;

三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過程,要求實現資源的高效利用和生態環境的保護相結合。

5.現代農業的核心是科學化,特征是商品化,方向是集約化,目標是產業化。農業產業化的實現途徑主要是科工貿一體化和產加銷一條龍,就是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為核心,以農民經濟合作組織為基礎,以經濟利益為紐帶,通過龍頭企業帶動,將農民通過多種形式的經濟合作組織與企業、與市場連接起來,從而形成完善的產業生產鏈和組織結構鏈。市場、資源、技術、人才和資金是農業產業化的五大基本要素,市場是前提、資源是基礎,技術是核心,人才是關鍵,資金是保障。

二、我國建設現代農業面臨的形勢與挑戰

(一)我國農業進入新的歷史階段

1.我國農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實現了主要農產品供給由長期短缺到總量基本平衡、豐年有余的歷史性轉變;

2.調整農業結構、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產品國際競爭力、推進小城鎮建設、改善生態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成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促進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重大任務;

3.農業發展的制約因素由原來主要是資源約束變為資源、市場、環境三重約束;

4.農業發展已由單純追求產量,向產量和質量、效益并重,追求優產、優質、高效、安全、生態的轉變;

5.加入WTO后,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與世界經濟的關聯度日益增強,我國農業發展面臨新的機遇與嚴峻的挑戰;

6.科技進步成為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主要推動力量,新的農業科技革命將大大促進我國農業現代化進程。

(二)我國農業發展面臨若干突出問題

1.農業國際競爭力不強,一方面農業產業化程度低,農業勞動生產率低,農產品生產成本和價格高;另一方面農產品規格化標準化程度低,產品質量不高,農產品安全問題突出。

2.農民收入增長緩慢,就業壓力增加,地區差距進一步加大。

3.農產品加工業嚴重滯后,我國農產品主要是以初級產品的形式進入國際國內市場,產品附加值低,經濟效益差,并且造成資源浪費。

4.耕地和水資源日趨緊缺,農業生態環境壓力加大,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難度大。

5.農業科技的發展還不能適應新形勢的需要,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不高,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的科技含量還比較低。

隨著我國農業進入新的發展階段,面臨新的發展機遇和嚴峻挑戰,實現由粗放式經營方式向集約化經營方式轉變、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是新時期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根本目標,我們面臨著加快建設現代農業的艱巨任務,在這個過程中,農業工程技術將發揮重大而關鍵的作用。

三、農業工程的主要任務與特點

(一)主要任務農業工程的主要任務就是運用現代工業技術成果、工業生產方式、工程建設手段和工程管理方法將農業生物技術、農藝措施、農業生產過程和農業經營管理緊密結合,通過綜合、集成、組裝和創新,建設為農產品生產提供最適宜的環境條件和農業資源得到最充分利用的基礎設施,提供先進適用的技術裝備,形成農產品的專業化、規模化、標準化生產和產業化經營,提高資源利用率和勞動生產率,提高農產品質量、生產規模和經濟效益,實現農產品的有效增值,提高農業競爭力,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農業現代化。

(二)主要特點

1.農業工程技術既服務于農業生產各個環節,又服務于農業產前、產中、產后全過程,還服務于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鄉村與小城鎮建設和農業生態環境建設,是為大農業服務的應用型技術。

2.生物技術與工程技術相結合、先進性與適用性相結合、高新技術與常規技術相結合是農業工程技術的特色;綜合性與全程性是農業工程技術的特點。

四、農業工程的主要研究領域

(一)農業規劃與土地利用主要內容是通過綜合相關專業和集成有關技術,研究編制農業區域發展規劃、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規劃、農村土地利用規劃、農業建設項目前期規劃等及開展農業工程咨詢。

(二)農業遙感與資源監測主要內容是利用3S技術,通過對農業資源與農情進行遙感監測與信息分析,提供農業資源保護與開發利用方案和動態的農情信息,為政府宏觀決策和農業信息化服務。

(三)農村能源與環境保護主要內容是進行農村生產、生活節能和可再生能源、新能源技術、農業環境保護和生態農業建設技術、農業廢棄物處理與資源綜合利用技術等方面的研究應用,通過實施農村能源與環境保護技術,促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四)農業機械化與電氣化主要內容是農業生產作業過程,包括耕作、播種、植保、灌溉、收獲、運輸等過程的機械化和農村生產、生活的電氣化。

(五)農業生物環境與建筑(設施農業)主要內容是與集約化種、養殖業相關的園藝設施、畜禽舍等的環境創造和環境控制技術,通過實現環境控制和使用新結構、新工藝、新材料、新裝置等,創造一個動植物生長的最佳環境,實現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工廠化生產。

(六)農副產品加工與儲運主要內容是進行農產品的產前產后加工、初級加工和產地加工及儲運方面的技術研究與工程建設,通過發展農副產品加工業,大幅度提高產品附加值。

(七)農業水土工程主要內容是通過研究水土(水、鹽、泥沙、污染物等)運動規律與調控管理技術、合理利用水土資源,創造良好的水土環境,為農業可持續發展服務。主要包括農業節水灌溉、農業水土資源的持續高效利用、農業水土環境工程與水土保持工程等領域。

(八)農業系統工程與信息技術主要內容是通過系統的方法和工程的手段,實現項目的有機集成、有效綜合和整體組裝,達到功能齊全、結構優化、效益良好。通過高新技術裝備和手段,實現經濟技術信息和市場信息的高效傳播與利用,實現信息化管理,促進科學化決策。

五、農業工程與現代農業的關系

1.一些發達國家將現代農業也稱為工程農業。農業產業化、現代化程度越高,越是發展優質高效農業,越需要工程設施和工程技術作為基礎和支撐,對農業工程的依賴作用就越強。

2.農業工程技術是農業科學技術的有機組成部分,現代農業的三大支柱是農業生物技術、農業工程技術、農業經濟及管理技術。如荷蘭的工廠化農業,以色列的節水灌溉農業,美國的規模化農業等,都是三大支柱完美結合的范例。

3.農業工程技術在我國農業生產中的應用程度,是我國農業現代化水平的重要標志。農業工程技術決不是工業技術和其他工程技術的照搬和套用,而是要滿足于和服務于生物技術,滿足于和服務于農業生產和農業資源高效利用的特殊過程和特殊要求,滿足于和服務于農業領域不同對象、不同地域環境、不同生產力水平的不同要求,是一個技術創新的過程。農業工程技術應用的過程實際上也就是現代農業建設和實現的過程。

六、農業工程技術在我國的應用與發展

(一)應用于三大領域

1.應用于農業資源的高效利用,通過科學的規劃論證,使產業結構得到優化,使有限的土地資源得到充分合理利用;通過設施農業技術,使各地的光熱資源和其他自然資源優勢充分利用;通過旱作和節水技術,使水資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通過農業廢棄物處理,變廢為寶,實現資源再生利用;通過生態農業建設與環保技術,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

2.應用于現代集約化種養殖業,通過設施農業工程,實現園藝、畜禽產品的規模化、標準化和規范化生產,形成工廠化生產和周年生產的現代化高效農業生產體系,通過農機化技術,實現農產品的規模化集約化生產,從而大幅提高農產品質量和經濟效益。

3.應用于農產品加工業,通過農產品加工技術的研究應用,實現農產品的有效增值,提高農產品的商品品質和市場競爭力,增加農業生產效益和農民收入。

(二)體現在四個方面

1.設施農業蓬勃發展。*1年我國的設施園藝栽培面積已突破210萬公頃,與1980年相比增長了近300多倍,總面積達世界第一;我國的禽蛋和肉類生產已成為世界第一,肉蛋奶分別是1978年的7.75倍、12.43倍和10.46倍,工程技術為設施園藝和規模化集約化畜禽養殖業的迅速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以設施農業為主要內容的農業科技園區建設向人們展示了現代農業的魅力和美好的發展前景。

2.農副產品加工業潛力巨大。農產品加工是加快農業結構調整、實現農民增收的有效途徑和重要突破口,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農產品加工業的差距還十分顯著。發達國家農產品加工業對農業的產值比達到3.5∶1以上,而我國目前還不到0.5∶1;發達國家經過二次加工的農產品比例達到80%以上,而我國僅為20%左右,因此發展潛力巨大。

3.生態環境建設任重道遠。1979年以來,我國已建設了360多個農村能源綜合示范縣,“九五”以來,又開始建設一批生態農業示范縣,通過技術集成和多部門聯合運作,為綜合解決縣域經濟社會發展而面臨的能源和生態環境問題做出了重要貢獻。但我國農業生態環境仍然十分脆弱,食品安全問題十分突出,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刻不容緩、任務十分艱巨。

4.農業生產能力提高和生產條件改善需求迫切。如農業機械化、現代節水農業、農業產業化生產等都迫切需要農業工程技術作為主要技術支撐。美國工程院把“農業機械化”評為20世紀最杰出的十大工程技術成就之一,因為它改變了整個農業、以至社會的面貌。我國已擁有5億多千瓦的農用動力,耕種收管機械化綜合程度達到40%以上,為我國農業發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由于我國還有65%的農村人口、近3億農業勞動力、小規模的生產經營方式等決定我國實現農業機械化的難度仍然很大,必須走中國特色的農機化道路。

我國目前的農業勞動生產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與發達國家相差幾十倍甚至上百倍。據統計,我國近年的稻谷、小麥、玉米、大豆、油菜籽、棉花等主要農作物的生產成本中,人工費用占到35%~53%,平均為45%,而發達國家主要農產品成本中人工費用不到10%。根據*8年成本結構資料,我國機械作業成本是美國、加拿大的25%~80%,但勞動力成本是它們的4~6倍,使我國的大宗農產品生產成本偏高,玉米、大豆、棉花、糖料等大宗農產品的國內價格明顯高于國際市場價格,不具備競爭優勢。

(三)服務于五大目標

1.服務于糧食安全。為了保證糧食安全和糧食生產效益,糧食等大宗農產品必須實現生產規模化和生產過程機械化,這也是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

2.服務于農村產業結構調整。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主要內容是向畜牧水產養殖業、農副產品加工業和高效種植業(園藝業和特色農業)等方面轉移,農業工程技術承擔著重要任務。

3.服務于農民增收。大力發展農副產品加工業是實現農產品轉化增值和農民增收的有效途徑。

4.服務于農村生態環境建設。通過實施農村能源與環境保護工程,通過農業生態保護工程建設,能夠有效地保護和恢復農業生態環境,實現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和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5.服務于農村勞動力轉移和城鎮化進程。通過發展農產品加工業、運輸業和服務業,可有效實現農村勞動力轉移和聚集,形成小城鎮產業基礎和經濟基礎,大宗農產品的機械化生產也為農村勞動力轉移提供了客觀條件。

七、加快農業工程科技創新,促進我國現代農業建設進程

1.在我國現代農業建設的進程中,必須緊緊依靠科學技術,農業工程的建設和技術的應用是使農業科技成果迅速轉化成生產力的必要措施和有效手段,而農業工程科技創新又是農業工程建設和技術應用的前提和基礎。因此,農業工程科技創新是促進我國農業發展和現代農業建設的突破口。

2.農業機械化、設施農業、農產品加工等所起到的巨大作用已經被人們廣泛認識,現代節水農業、農村能源環保、農業生態環境建設等也越來越受到重視,“十五”期間,多項農業工程技術研究課題被列為國家重點攻關內容,農業工程領域的科技發展受到國家前所未有的重視,農業工程科技創新面臨難得機遇。

3.由于農業工程技術基礎研究相對薄弱,農業工程科技創新任務十分艱巨。要緊緊圍繞新時期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需求,緊緊圍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需求,緊緊圍繞建設現代農業的需求,緊緊圍繞農業結構調整、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和農業“七大體系”建設的需求,緊緊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產品競爭力增強的需求,緊緊圍繞農業勞動力轉移和城鎮化戰略的需求,緊緊圍繞可持續發展的需求,大力促進農業工程科技創新。

八、結語

1.我國農業工程事業的發展,大大提高了農業勞動生產率,提高了農業的綜合生產能力,加快了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不僅為實現我國農產品供給由長期短缺到總量基本平衡,豐年有余的歷史性轉變做出了積極貢獻,而且也促進了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農村勞動力資源的優化配置和農民收入的提高,增強了農業對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支撐能力和保障能力,促進了工業化、城鎮化和現代化進程,促進了農業可持續發展。

篇(4)

將新型農民與職業農民結合起來,即為新型職業農民,新型農民適應了農民勞動力結構的調整,而職業農民則是現代農業的主體,籠統來講,就是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一代農民階層,這部分群體在從事農業生產經營的同時,還能夠為農業生產經營者提供相應的服務。新型職業農民是市場主體,要能夠充分進入市場,使收益最大化,所謂職業,強調的是身份的穩定性,即將從事農業生產活動作為終身職業,再就是要有一定的現代觀念和社會責任感,更夠更好地服務于現代農業[1]。目前,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相對滯后,已經成為“四化”同步的短腿,信息化、城鎮化和新型工業化已經進入快速發展階段,而農業現代化卻還處在成長階段,嚴重限制了我國現代化的進程,現代農業發展的瓶頸在于農業人才的缺乏,培養新型職業農民正是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從根本上來講,加快培養新型職業農民,構建職業農民隊伍,是保障我國糧食安全、促進農業現代化實現的戰略需求[2]。

2關于新型職業農民的培養策略

2.1重視農村基礎教育,轉變農民傳統觀念

從整體和長遠來看,加強農村基礎教育是提高農業勞動者素質的關鍵,為有效解決“三農”問題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因此,有必要加強農村基礎教育的投入,擴大現有農業院校的招生規模,加大涉農專業的比重。在降低農業職業技術教育的門檻的同時,還要注重轉變農民的傳統觀念,讓其認識到農民是一項光榮的職業,增強對這一職業的社會認可度,從而調動新生代農民從事農業生產的積極性,將農民作為自己的終身職業,更好地服務于我國農業現代化的發展。新型職業農民要普遍具備農村資金、勞動力、技術、信息以及產權等意識,可以通過播放反映“三農”新面貌的影視劇以及文化團體下鄉演出、農業技術講座等多種形式,使其不斷接受新的思想觀念和經營觀念。

2.2擴大職業農民群體,營造良好培訓環境

新型職業農民的來源并不僅僅局限在農村,城鎮人才也可以進入農業領域,服務現代農業發展。現階段,要想擴大職業農民群體,必須徹底打破城鄉二元結構的壁壘限制,實現城鄉的雙向互動,補充農業人力資源缺口。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必須保持同步,只有鼓勵農村剩余勞動力進城,并融入城鎮,才能夠更好地推動城鎮化,同時也能夠給城鎮人才進入農村創造良好的條件,為新型職業農民的成長提供廣闊的空間[3]。無論是提高農民的文化素質,還是引進城鎮人才,要想使二者能夠成為新型職業農民,還要健全相關的工作機制,為培養新型職業農民營造良好的培訓環境,如建立目標責任機制、就業跟蹤服務于維權機制以及健全政策鼓勵與扶持機制,一方面要調動農民接受培訓的積極性,另一方面又要避免培訓工作的盲目性,真正能夠培養一批具有創新意識的新型職業農民群體。

篇(5)

1.1加快現代農業建設是轉變農業經濟增長方式的必然要求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農業生態環境有所惡化,農業資源不斷減少,加之農業的生產力水平尚處在較低水平,農業若想進一步取得發展,就必須轉變農業經濟增長方式,也就是說,通過經營理念、手段等方面實現現代化,改變傳統的依靠增加資源投入和外延擴張發展農業的思路,通過農業資源的合理使用和有效保護,從而實現現代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1.2加快現代農業建設是促進農民增產增收重要的舉措

作為世界人口第一大國,無論何時解決溫飽問題始終是我國一切工作的基礎,這也是現代農業建設所面臨的首要任務。當前,我國總體上糧食供給仍是產不足需,長期存在的糧食安全問題依然困擾著我們。僅僅憑借傳統農業的發展,要實現糧食穩定增長,農民持續增收目標根本是不現實的。要解決糧食安全問題與農民增產增收問題,進一步加快現代農業建設無疑是最佳選擇。

1.3加快現代農業建設是建成小康社會必由之路

我國小康社會的全面建成,難點在農村。特別是在保持經濟快速持續增長的同時,本應逐漸縮小的城鄉收入差距,仍然處于歷史高位,甚至還有擴大的趨勢。城鄉發展失衡與日益擴大的差距,成為目前國民經濟建設中較為突出的矛盾之一。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關鍵時期,加快農村發展,促進農民增收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而加快現代農業建設無疑是建設新農村、建成小康社會的必由之路。

二、進一步加快現代農業建設的有效措施

2.1農業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是加快現代農業建設的基礎

農業基礎設施是農業發展的基礎,而水利則是農業生產的命脈,在現代農業建設中水資源是不可或缺的條件。近年來,我國農田水利事業取得較快發展,使農業生產條件得到極大改善。然而,要加快現代農業建設,現有水利工程顯然還存在一定差距,如小型農田水庫病險問題突出,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薄弱;河道防洪質量未達標準;節水灌溉的面積占農田總面積比例偏低。可以說,要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大力發展以水利工程為代表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成為必然。對農田灌溉用水庫要及時除險加固,有效治理河道和滯洪區,使之符合現代農業要求標準;對大型農田灌區配套節水設備,改造和治理中低產農田,這樣才能為加快現代農業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2.2采取措施提升農田產出率是加快現代農業建設的有效措施

采取措施推動農業科技的進步和創新,是確保糧食安全的迫切任務,是滿足農民收入增長需求的有效措施,更是提升我國農業競爭力不二選擇。當前,人們已充分認識到農業科技是進一步加快現代農業建設決定性的力量。由于我國農業生產科技水平與發達國家相較仍存在較大差距,農業生產手段、技術和形式等,還沒有擺脫傳統農業生產模式的束縛,難以適應現代農業發展要求。所以,必須以當前農業發展現狀和生產力水平為依據,通過推進農業科技進步,提升土地產出率及農民勞動生產率,促進科技創新成果轉化。首先,應大力推動農業科學和生產的有機結合,開展適宜的農業科技展示或農業技術示范活動,努力使農業科技直接轉化為農業生產力;其次,要適應我國農業發展形勢需求,推進農業科技的進一步創新,建設多元化、充滿活力的農技創新推廣機制;再次,要加快完善農業技術推廣服務模式,整合各方面科技資源和力量,形成推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與應用的合力。

2.3加快現代農業建設要不斷提升農業機械裝備的水平

衡量農業現代化水平如何,有一個重要的標準,那就是農業機械化水平。伴隨著社會經濟和科技的發展,我國農業生產基本已實現了生產全過程的機械化,農作物從耕種到收獲,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80%以上。但不容忽視的是,農業生產中節水灌溉的水平依然較低,部分地區玉米、大豆、水稻等經濟作物機種機收率還有待提高。因此,要加快現代農業建設,要鼓勵和幫助農民購置機械裝備,不斷提升農業機械化生產裝備的水平和比例。

三、進一步加快現代農業建設需要注意的幾個問題

首先,要加快現代農業建設,必須立足于本地實際。我國地域遼闊,各地產業傳統、經濟基礎和自然條件存在較大差別,只有正確認識以上不同,依據本地農業生產特點,繼承優良傳統方法,發揮本地優勢,才能少走彎路,不斷在探索中前進,從而牢牢把握住加快現代農業建設的主動權,取得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其次,加快現代農業建設,一定要科學合理地配置人力資源。人是第一生產力,是加快現代農業建設的關鍵所在。農業生產中人力資源的配置問題,貫穿于現代農業建設始終,且對農業現代化的發展進程起決定性作用。對于現代農業生產而言,人力資源配置應當有助于解決以下兩方面的問題:一是在市場經濟環境下,勞動力自由流動,怎樣才能確保總量供給能夠滿足農業產業發展需求;二是農業從業人員技術如何提高,以真正使農業發展由過去的重物質投入轉變到提升勞動者素質的正確軌道上來。再次,建設現代農業,一定要堅持以家庭經營為基礎的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堅持家庭經營,是指在土地承包權屬不變情況下,通過經營權流轉,構建全新的農業生產經營組織形態。需要注意的是,土地承包權流轉,必須堅持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切莫使用行政手段強行推動承包土地流轉。實踐證明,家庭經營和建設現代農業的有機統一,是我國農業現代化建設的基本特征。

篇(6)

市委提出建設都市區的發展戰略,對于加快我市農業發展方式轉變,具有重要的意義和深遠的影響。按照都市區總體發展戰略,農業是都市區經濟結構、社會功能、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為都市區居民提供優質安全的農產品供給,而且還要為都市區居民創造親近自然的體驗休閑場所和綠色生態環境。全區各級各部門要站在打造都市區和建設現代農業示范區的戰略高度,切實加快推進都市區農業發展方式轉變,貼近和體現高端服務業發展的理念,培育和強化農業對建設宜居城區、休閑城區、人文城區的生態支撐與保障功能,大力推進城鄉產業融合、產城融合,促進生態協調和可持續發展,為進一步促進我區實現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提供基礎支撐。

二、發展思路

(一)指導思想

按照市委建設都市區和區委繼續實施趕超發展的戰略部署,以服務都市區建設為導向,以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為主線,以工業的、景觀的、生態的發展理念為指導,按照建設生態經濟強區和高端服務業新城的要求,圍繞都市農業示范區的總體定位,深化產業結構調整,優化農業產業布局,構建要素集約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現代農業體系,提高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實現城鄉融合、協調發展。

(二)總體要求

1.保障經濟功能:以穩步提高全區菜籃子產品供應水平為目標,加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建設,滿足城鄉居民不斷增長的優質安全農產品需求;用產業化、標準化、品牌化的理念組織農業生產和流通,提高農業經營效益,促進農民增產增收。

2.拓展生活功能:積極適應都市區居民不斷增長的度假休閑需求,轉變農業發展觀念,拓展農業休閑體驗功能,大力發展休閑農業、觀光農業,把傳統農業變成市民農耕文化體驗農業,變成市民休閑度假旅游農業,變成都市區人文景觀農業。

3.強化生態功能:充分重視農業的“生態環境價值”,利用農業吸碳放氧、凈化環境、涵養水源的自然循環功能,規劃、建設一批生態農田示范園和生態產業示范園,擴大生態林、果園和花卉苗木基地覆蓋面積,發揮其減輕城市熱島效應的作用。

4.提升景觀功能:把農業作為都市區景觀建設的有機組成部分,根據不同區域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產業特色,按照“插花布局”的景觀要求,實施菜、果、花、林、糧錯位交叉布局,營造優美宜人的自然景觀,促進休閑、旅游等農村三產的發展,推動城鄉融合、產業融合、產城融合發展。

(三)發展目標

按照“優勢產業向優勢地區集中,優勢地區優先發展,優勢產業優先發展”的要求,以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建設為先導,以特色產業園區建設為重點,由點擴面、聚面成塊、連塊成網,逐步形成布局合理、功能錯位、有序銜接的都市型農業發展新格局,形成城市與農村相互交叉、融合布局的獨特都市農業景觀,實現都市型農業的生產功能、生活功能和生態功能“三生合一”,經濟、社會、生態效益“三效并舉”,以及服務城市、繁榮農村、提升農業、富裕農民“四位一體”的目標。

三、重點工作

(一)加快推進都市農業示范區建設

按照聚集式建設、規模化發展,高起點建設、現代化發展,標準化建設、品牌化發展,多功能開發、都市型發展的思路,根據市蔬菜、畜牧、花卉、漁業和林業規劃,“十二五”期間,集中扶持3—4個都市農業產業集聚區,通過加大投入,配套完善基礎設施,制定優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資力度,重點發展蔬菜、水產、苗木花卉等產業,每個集聚區面積達到5000畝以上,示范、引導、促進現代農業優勢產業集聚發展。各鎮(街道)(除街道和路街道)要根據轄區實際,至少建設1個現代農業示范園區。2011年啟動鎮蔬菜產業集聚區、西灘蔬菜產業集聚區、陳街道辦事處花卉產業集聚區和灘區休閑農業產業集聚區建設。

(二)強力推進新一輪菜籃子工程

1.切實提高蔬菜生產供給能力。加快蔬菜產業升級,以設施化生產和標準化菜田建設為抓手,加快新菜田開發力度,強化都市區蔬菜生產基地和聚集區建設。集中在農業高新技術示范區,以設施蔬菜、露地蔬菜和食用菌等無公害、綠色、有機產品為重點,以“毛莊綠園”、“綠色中原”、“蔬情苑”等品牌為帶動,建設蔬菜標準化生產小區,以點帶面,示范帶動整個都市區蔬菜產業綜合生產能力的全面提升。加強蔬菜新品種新技術的引進、示范和推廣,加快蔬菜產銷專業合作組織、經紀人隊伍建設,探索建立蔬菜生產保險機制,加強農超對接以及與市場的對接,強化蔬菜綜合栽培技術集成,開展蔬菜高產高效競賽,培育一批高素質蔬菜種植實用人才。2011年,采用貼息、獎補等形式,新建改造標準化菜田5000畝,其中設施蔬菜1000畝;建設蔬菜集約化育苗示范點2個,芽菜工廠1個,培育蔬菜標準園2個,新建100棟日光溫室,蔬菜復播面積達到12.5萬畝,產量達到26萬噸,新增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認證5個。到2015年,全區蔬菜種植面積穩定在6.7萬畝,年產達到30萬噸,成為市最大的綠色蔬菜標準化生產基地。

2.加快推進沿黃現代漁業帶建設。按照市“一帶、三業”的規劃布局,加快構建沿黃現代漁業產業帶,大力發展水產品健康養殖業、精深加工業、觀光休閑業,推進規模化、標準化水產健康養殖基地建設。以沿黃池塘養殖為重點,推廣和普及高效、生態、立體健康水產養殖方式,構建健康水產養殖業。依托水產研究院、市水產苗種中心和水產技術推廣站實驗基地,建設現代漁業科技示范園區和千畝以上集中連片標準化健康養殖基地,形成區域規模化優勢,以“鯉魚”品牌帶動沿黃水產養殖業發展。2011年,扶持市水產苗種中心、省苗種繁育基地等項目加快建設;新增水產養殖面積500畝,升級改造魚塘3500畝;完成250畝魚菜共生試點項目,蔬菜凈面積50畝;全區水產養殖面積達到1.5萬畝,水產品產量達2.37萬噸。到2015年,水產品總產量達到3.38萬噸左右,年均增長12%。

3.加快推進畜牧標準化規模養殖。調整優化產業布局,規劃、引導養殖業集聚發展,規模化養殖場要按照標準化、生態化要求進行升級改造。2011年,重點做好市沿黃灘區生態畜牧業發展項目、世行貸款市惠濟區灘區生態畜牧業示范項目的實施;完成4個奶牛、肉牛養殖小區(場)的升級改造和1-2個規模養殖場的治污設施建設。到2015年,全區奶牛的規模養殖量達到98%以上,生豬及禽類的規模養殖量達到95%以上;畜產品質量明顯提高,通過無公害畜產品場地認證及產品認證的畜禽養殖企業達50%以上,基本實現全區畜牧業現代化。

(三)著力打造生態景觀農業

1.加快推進花卉產業發展。按照《市花卉產業發展規劃》,“十二五”期間,以鎮為中心,聯合陳砦花卉市場,建設花卉博覽園,發展優質、高檔的盆花、鮮切花、綠化觀賞苗木,形成北至大堤、南至連霍高速的鮮切花產業帶和大堤兩側綠化苗木產業帶。依托農業高新區,建設牡丹莊園、薰衣草莊園、玫瑰莊園等,提升花卉產業檔次。2011年,新建1萬平方米智能溫室,培育花卉種苗基地示范性企業1個,新增花卉苗木種植面積500畝,全區花卉苗木種植總面積達到6000畝,扶持陳街道辦事處花卉產業聚集區建設;協調花卉苗木基地、花卉交易展示中心等項目開工建設,大力發展以盆景為主的高檔花卉產業。到2015年,全區花卉(苗木)種植面積達到7200畝,其中鮮切花、盆栽植物類花卉生產面積2700畝,觀賞苗木面積4500畝。果樹種植面積達到4500畝,產量達5000噸。

2.積極發展觀光休閑農業。以打造市觀光休閑基地為目標,充分發揮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以園區建設為載體,整合沿黃農家樂、漁家樂,進一步提升現有休閑農業項目的品位,完善服務功能,提升綜合效益。形成以思念果嶺、豐樂農莊、綠源山水、天園循環農業、昌源達農業園區、南裹頭漁家樂、盆景園、花園口景區、中荷奶牛、富景生態游樂世界、金地人家等為主的集旅游、觀光、餐飲、垂釣、商務會議、住宿等功能于一體的沿黃都市休閑產業帶。打造沿天河路、開元路、江山路以前店后園為特色、農家樂為典型的,提供餐飲、會議、農家體驗多功能的高效農業產業帶。引進社會資金,通過整體開發建設,著力改善環境,打造花園口、申莊、石橋、南月堤、孫莊、張定邦等一批以農家樂、漁家樂經營為主的濱河旅游小鎮特色旅游村。充分利用保合寨、牛莊、崗李等保存較好的舊民居,科學規劃,突出特色,錯位發展,開發建設一批集餐飲、娛樂、休閑度假為一體的“生態旅游村”,營造都市田園氛圍。注入休閑文化元素,發展觀光采摘和休閑果園,將林果業的經濟、綠化功能向生態休閑、文化旅游方向轉化。

3.大力發展生態景觀林業。積極推進大都市生態圈建設,依托人文、地理和農業自然風貌,強化“生態立區、生態強區、生態富區”理念,進一步加大生態建設和保護力度,促進生態優勢效益的發揮。加大投入,完善“綠網”、“水網”體系。2011年,完成2200畝的林業生態建設任務,新增游園2個,爭創林業生態村2個、林業生態鎮1個;加強生態水系建設,爭取資金2億元,啟動枯河下游、東風渠上游綜合治理工程,完成賈魯河下游和金洼干溝中、下游綜合治理工程,全區生態水系總長度達到60公里;啟動濕地保護、邙嶺水土保持生態園區二期建設工程,打造“點、線、面”結合的生態景觀。

(四)實施糧食高產創建工程

加大對農業技術推廣的投入,加快引進、推廣一批豐產性高、抗逆性強、品質優良的新品種;以確保惠濟農產品安全優質為目標,大力推進病蟲專業化統防統治,培育一支反應快速、執行有力、運轉高效的病蟲害專業化防控隊伍,積極推廣綠色防控技術;以高產創建和標準園創建為抓手,切實提高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覆蓋率;大力推廣旱作節水技術,擴大土壤有機質提升項目實施范圍,為大規模建設旱澇保收基本農田打好基礎。2011年,完成基層農技推廣服務花園口區域中心站和區域中心站建設任務;在全區建成糧食千畝高產方2個;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4.2萬畝,施用配方肥面積1.6萬畝。

四、推進措施

1.加強規劃引導。要對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布局進行統籌規劃,使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與土地利用、城市建設、生態建設、新農村建設、合村并城(鎮)相結合,與全區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相銜接,做到一盤棋布局、一張圖展開、一體化實施。

2.加大資金投入。整合使用小型農田水利建設項目資金、農業綜合開發項目資金,優先用于都市型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建立惠濟區農業產業發展引導專項資金,整合資金,增加投入,采用貼息、獎補等方式對區內直接從事種植業、養殖業、農產品加工業的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種養大戶實行扶持。自2011年起,每年設立區級農業產業發展引導專項資金,并隨財政收入增長逐年擴大規模,用于扶持現代都市農業加快發展。創新財政資金運用模式,加強和金融機構、擔保公司的合作,放大財政資金的效用。積極探索擴大農業保險的范圍,爭取將蔬菜、水產納入農業保險的范圍。

篇(7)

中國農業正處于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加速轉變的關鍵時期,建設現代農業,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是“十二五”農業發展的核心任務。“十一五”期間,農業物質技術裝備條件明顯改善,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和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均達到52%。同時也必須清醒意識到,邁入“十二五”,世情、國情、農情將繼續發生深刻變化,我國現代農業的發展處于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同時也面臨著諸多風險挑戰。保障糧食等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加快現代農業建設,推進農業農村經濟持續穩定發展,必須更加依靠科技實現創新驅動、內生增長。

保障國家食物安全迫切需要科技。解決十幾億人口的吃飯問題始終是中國農業發展的首要任務。近幾年,中國糧食生產雖然已經取得“八連增”的巨大成績,但農業基礎設施差,抗風險能力弱、比較效益偏低等問題依然存在。未來隨著國民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中國人多、地少、水缺的趨勢不可逆轉,城鄉居民對糧食等主要農產品的需求將會持續增加,中國糧食安全面臨更加嚴峻的形勢。解決糧食等主要農產品總供需矛盾,確保糧食安全,必須最終依靠科技創新,充分挖掘品種潛力,盡快突破農業生產中的重大技術瓶頸,大幅度提高農業土地生產率,從根本上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迫切需要農業科技。近年來,農獸藥殘留、添加劑、防腐劑問題屢禁不止;“紅心鴨蛋”、“多寶魚”、“三鹿奶粉”等事件的發生又增加了問題的復雜性;此外,還有一些轉基因食品、動物源性飼料添加劑等由技術進步所產生的新問題。按照“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總體要求,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必須推進農業科技進步和創新,加快發展規模化、標準化、設施化和智能化種養,全面升級農業產業。

確保生態安全迫切需要科技。目前,中國農業發展面臨資源綜合利用水平不高,農業面源污染不斷加劇,污染物無害化處理能力低等問題,再加上氣候變化對農業生產的負面影響不斷加劇,資源環境對農業發展的約束日益加重。緩解資源環境壓力急需加強資源環境領域重大共性關鍵技術研究,大力發展節約型農業、生態農業、循環農業、低碳農業技術,加快開發清潔生產集成技術,建立實現“低耗、高效、持續”的農業發展模式,大幅度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促進資源、人口、經濟和社會的和諧可持續發展。

確保產業安全迫切需要科技。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農業領域也日益成為國際競爭的焦點。現代農業發展的支撐力主要來自于農業科技進步,農業競爭實質上就是科技競爭,自主創新能力是科技競爭的核心。目前,中國大豆進口量已經達到5000多萬噸的水平,隨著全球農產品市場競爭程度的加劇,中國農產品的進口量仍有進一步增加的可能。要提高中國農業的國際競爭力,進一步減少國際農產品市場對中國農業的沖擊,就必須加快現代農業生物技術、信息技術、生物質能源和資源環境技術在農業領域的應用與產業化,加快農業前沿領域的原始創新,有效增加科技儲備,引領國際農業科技發展,力爭占據農業科技和產業發展制高點,全面提升中國農產品的市場競爭能力。

面對需求剛性增加,資源日益緊缺的嚴峻形勢,我國農業發展只有依靠農業科技創新,才能確保糧食安全,保障食品質量安全;只有依靠農業科技創新,才能改善生產生態環境,從而實現現代農業跨越式發展的戰略任務。依靠農業科技創新發展現代農業的迫切性和必要性空前提高。

二、加快農業科技創新迫切需要若干重大舉措

加快農業科技創新,要明確農業科技創新方向,突出農業科技創新重點,完善農業科技創新機制,依靠科技創新、科技推廣和農民培訓“三輪”驅動,發揮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的“雙軌”運行作用,引領支撐現代農業建設。

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構建國家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農業科技創新的歷史任務艱巨。進一步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改進我國科技管理制度,完善項目申報、經費分配和過程管理辦法,突出農業科研的公益性特征,探索新的科研組織模式和有效資助方式,形成有利于農業科研基礎研究和公益研究健康快速發展的體制機制。同時必須建立適合國情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做到有破有立,改革是手段,建立是根本,為構建國家創新體系奠定堅實的基礎。

篇(8)

新年伊始,江海大地上的生態農莊又是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以市場為導向、以高新科技為支撐、以經濟效益為中心的生態農莊,因為實行了生產集約化、布局區域化、經營規模化、管理企業化的現代農業企業的管理模式,它搞活了農村經濟、推動了農村土地流轉、拓寬了農民增收渠道,為構建海門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夯實農村穩定發展基石奠定了重要的基礎。近年來,海門市緊扣“農業更強,農民更富,農村更美”的現代農業建設宗旨,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推動傳統農業向生態、休閑、旅游、文化轉變為現代農業轉型的創新之一。各色主題生態農莊在江海大地上蓬勃發展,“星期七生態農業旅游觀光園”就是新時期以農業種植為基礎、以農產品加工為龍頭、以農莊旅游為目標的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典型。

一、生態農莊是海門現代農業建設的鮮活亮點

生態農莊為現代農業建設指明了一個正確的方向,開辟了一個重要的發展空間。發展生態農莊能夠帶動旅游業發展,是延長農業產業鏈條、完成農業業態轉型的緊要抓手,是促成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豐富城鄉居民生活的有效路徑。海門市秉持以人為本、以農為根、以水為脈、以綠為衣,加強規劃引導,提升建設層次,不斷筑高星期七生態農業旅游觀光園的品牌與聲譽。其成功經驗對于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升級具有深刻的意義。1.生態農莊是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重要途徑。以第一產業農業為基本依托,使第二產業農業生產、農產品加工、出售、餐飲、休閑和其余服務業等第三產業有機整合在一起的生態農莊,是多種產業相互滲透、互為一體的新興交織產業,是農業產業化的高標形態,有利于吸引現代元素改革傳統農業促成農業現代化,有利于開拓農業功效培植農村新的經濟增長點,有利于農民同享三次產業“融合”中帶來的盈利,有利于深化農村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增進新農村建設。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緊密聯系協調發展,最終實現農業產業鏈的延伸、行業范疇的擴大和農民收入的增加。2.生態農莊是優化城市生態環境的有力保障。生態農莊涉足農業旅游,對資源與環境尤其關注,其生態點契合現代農業的發展方向和價值取向。它作為城市綠地體系重要構成部分,具有關鍵的生態服務功效,包含確保和改善城鄉生態平衡、凈化空氣、涵養水源、調節氣候和美化環境等。生態農莊的生態服務功能遠高于其產出的農產品價值。生態農莊就像一道天然的“生態屏障”,在“水泥叢林”和“柏油沙漠”中起著“都市之肺”和“城市綠洲”的作用,為保障城市生態安全和可持續發展起著關鍵的作用。3.生態農莊是滿足現代人旅游休閑需求的有效抓手。伴隨社會經濟的發展,城市化和工業化歷程加快,城市人口快速膨脹,住房緊張,交通擁堵,噪音和空氣污染,城市生態環境加劇惡化,加上快節奏的城市生活和沉重的工作壓力,使得現代人回歸大自然的渴望越來越強烈。生態農莊正好迎合了這種需求。另一方面,隨著人們經濟收入的升高和休閑時間的增加,對物質文化生活的需求向多元化和更高檔次進展,人們的價值觀念、消費觀念和美學觀念都在發生著變化。生態農莊作為旅游類型的新時尚,正逐漸興起并被人們所青睞。生態農莊一般位于交通方便的城郊,居民可利用節假日開展旅游休閑活動,從而達到調養精神、消除疲勞、調節身心的目的。4.生態農莊是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傳統農業偏重于尋求農業產品數量的產出,并存在大量濫用化肥、農藥的現象,農業生產經營模式和農產品品種相對簡單,農業景觀單一。生態農莊既追求高產出,又追求高品質、高效益,既要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生存與發展,又要求人與人的和諧生存與發展,是融合生態式生產及生態式旅游為一體的新興農業發展模式。生態農莊的發展,可以拓寬農村經濟發展的思維,使農業經濟利益與環境效益、社會效應協調發展,引導農民走上高產高品高效的三高農業和生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二、盤點海門生態農莊蓬勃發展的現狀

篇(9)

積極推進百萬畝榛子產業開發。*結合貫徹落實國家退耕還林政策,切實把榛子開發作為農業結構調整和農民增收的重要產業。明確每年從財政預算中安排100萬元以獎代補專項資金用于榛子產業開發。今年人工管護榛林面積達到57萬畝。

篇(10)

會議要求,要以“深化示范,整體提升”為目標,全力推進農墾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

一、農墾現代農業建設加快推進。

近年來,農墾系統上下努力開拓創新,著力加快推進現代農業建設。圍繞“率先實現、發揮示范”的中心任務,突出發展糧食生產,優化產品結構,千方百計挖掘糧食增產潛力;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推進農機裝備更新換代,大力發展設施農業;不斷推動農業科技進步,加強和完善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建設,加大新技術集成推廣應用力度;積極發展產業化經營,培育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經營主體,構筑支持現代農業建設的二、三產業,現代農業建設成效顯著。整體上看,農墾現代農業發展已經邁上新臺階,進入新時期。

二、農墾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深入發展。

在建設現代農業的實踐中,農業部農墾局和有關墾區率先開展了現代農業示范區創建工作,以引領示范推動農墾的現代農業發展。2006年,農墾系統選擇了100個農場和單位,開展了“全國農墾現代農業示范區”創建工作。各示范區制定發展規劃,編制工作方案,創新管理機制,增加資金投入,提高物質裝備水平,以優勢主導產業為重點,強化標準化管理,推廣先進適用技術,著力加強核心展示區和輻射區建設,推進示范區創建。各墾區也結合實際,開展了不同層級的現代農業示范區創建活動。目前全系統共有不同類型的現代農業示范區616個,成為當地現代農業建設的樣板。2011年,100個農墾現代農業示范區,輻射示范面積3443萬畝,輻射效應為1:1.6;農業科技貢獻率達到67.1%。接待參觀學習人員55萬人、發放各類技術資料96萬份、培訓農民人數36萬人、帶動農戶總數90萬戶。輸出高新技術290項、輸出高新技術覆蓋面達到2904萬畝。水稻、玉米、小麥、大豆、棉花、甘蔗、奶牛、生豬等糧食作物和主要農產品單產都創了全國農墾的最高紀錄,達到國內領先水平,均取得了驕人的成績。

三、明確思路,抓住重點,加快推進農墾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

《全國現代農業發展規劃》中把農墾確定為“農墾規模化農業區”,列入現代農業的“率先實現區域”,要求在“十二五”期間“繼續發揮規模優勢,全面推進機械化、標準化、品牌化、產業化發展,加快農田基礎設施和現代農業裝備建設,著力建設國家商品糧供給重點保障區,建設天然橡膠、棉花、糖料、牛奶、種子等大型農產品商品生產基地,提升墾區現代農業發展水平,示范帶動周邊地區發展,并在農業‘走出去’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年初,為加快推進農墾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農業部印發了《農墾現代農業示范提升活動方案》,對農墾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進行了再部署,對示范提升工作進一步明確了思路,確定了內容,提出了要求。《農墾現代農業示范提升活動方案》提出的“七化”即“規模化、專業化、標準化、機械化、集約化、信息化、產業化”是農墾現代農業示范區創建的重點,也是現代農業發展的方向。

會議強調,要采取措施,開拓創新,扎實做好農墾現代農業示范區提升工作。各墾區要按照總體提升思路和目標,采取有效措施,扎實推進示范區創建工作深入開展。一是要充實內容明確方向,狠抓方案措施落實;二是要制定政策爭取支持,保障創建順利開展;三是要完善機制強化管理,提高提升工作活力;四是要創新模式強化培訓,提高示范帶動水平;五是要加強領導開展宣傳,擴大示范帶動影響。

培訓班上農業部發展計劃司副巡視員、農業部現代農業示范區管理辦公室主任張輝向參會代表介紹了現代農業的內涵和特征、國內外發展現代農業的實踐情況以及“十二五”我國現代農業建設的總體思路,并就農墾示范區建設提出建議。

張輝指出,我國創建現代農業示范區顯存主要問題是:第一科技應用水平不高,急需提高科技含量;第二基礎設施建設薄弱,急需提升保障水平;第三支農項目統籌不力,急需形成拳頭效應;第四體制機制創新不夠,急需破除發展阻礙。

上一篇: 幼兒園大班班級工作 下一篇: 部門匯報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人成网a在线播放 | 欧美日韩在线观看专区 | 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 曰本高清色影视频日本高 | 亚洲中文字幕123 |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