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1-12 17:51:08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研究生工程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2測繪工程領域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的培養模式
根據人才培養標準,借鑒我國的測繪行業目前正處于升級轉型期,各事業單位、國企、民營企業單位都亟需掌握基礎理論、能從事高新技術工程的人才。從人才培養和企業需求兩方面入手,設計以下培養模式。
2.1“高校+企業+項目”模式
這種模式的核心是與企業聯合培養。以校企共建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或聯合實驗室為培養平臺,充分利用校企雙方在人才、技術、設備和環境方面的資源,優勢互補,以企業的生產或科研項目為牽引,通過共同承擔科研項目或共同完成生產項目,為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培養提供良好的工程環境,營造真實的工程氛圍,同時創造良好的社會和經濟效益,實現合作雙贏。這種培養模式的關鍵是調動企業的積極性,讓企業能夠從專業學位研究生的聯合培養中得到利益,嘗到甜頭,彌補企業在培養專業學位研究生方面的投入,保障專業學位研究生實踐教育與科研生產緊密結合。
2.2“培養+就業”模式
這種模式是以就業為導向,兼顧研究生和企業雙方利益,保證企業能引進需要的專業人才。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與企業雙方有合作意向后,簽訂就業意向協議。企業投入一定的培養經費,指定專門的工程技術人員作為第二導師,實際參與企業的生產和科研項目,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畢業后必須到企業任職若干年。這樣,如果是在職學員就讀新模式的全日制工程碩士學位更容易得到企業的支持,有利于校企聯合培養基地建設,非在職人員也能較好地解決本人的就業問題,一舉兩得。
3課程體系的設置與建設
按照2009年教育部《關于做好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培養工作的若干意見》有關課程設置文件精神,以培養測繪工程高層次創新型、應用型、復合型人才為目標,遵循實用性、針對性、創新性和綜合性原則,融合“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實施方案和“CDIO”工程教育理念,參照國家“注冊測繪師”任職資格標準,構建全新的課程體系。
3.1課程設置突出職業色彩
全日制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培養因其生源的特殊背景,所應掌握基礎知識的廣度和專業知識的深度以及研究能力和工作能力等方面特點,導致了其課程體系構建必須遵循以下規律:課程教學從強調學科內容轉變為強調學生的經驗和體驗;課程體系從單一教材轉向強調教師、學生、教材、環境因素的整合;關注學生職業背景及工程體驗,在課程教學中加重職業的色彩,強調理論性和職業性的完美統一。
3.2課程體系構建
1)以企業需求和職業能力培養為導向,構建課程體系。由于專業學位碩士教育作為具有顯著職業背景的一種學位教育,其目的是培養具有扎實理論基礎,并適應特定行業或職業實際工作需要的應用型高層次專門人才。所以,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課程體系的構建必須從深入行業企業調研入手,認真分析行業背景、企業技術現狀和人才需求,根據國家及行業發展需求確定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人才培養目標;以培養職業所需要的“構想—設計—實現—運行”能力為主線,對照行業企業所需的知識、技術和能力,遵循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進行職業核心能力分析與目標設計;提煉專業核心知識和能力要素,明確理論課程設置、實踐環節安排和學位論文方向等內容,以此構成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的課程體系。2)按模塊化組織教學內容。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課程體系構建應以職業需求為目標,改變以往以學科知識為基礎設計課程體系的傳統,按照行業企業所需的知識、技術和能力,按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進行學科知識重組。為此,黑龍江工程學院測繪領域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課程的設置從行業發展需求出發,在遵循學科和知識內在聯系規律的基礎上,以職業能力培養為主線設置課程體系。在組織課程體系時,實現教學內容的模塊化。1)公共必修課模塊:主要包含自然辯證法、外業、知識產權課程。與此同時,設置信息檢索、資源環境與可持續發展、工程建設管理、計算機網絡技術與應用等公共選修課。主要目的是使學生具備一定的政治思想品德、較高的學術基礎、較好的職業素養,重在培養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的科學意識和必要的知識修養。2)基礎理論模塊:主要包括應用數理統計、高等應用測量、現代測量數據處理、軟件工程課程,主要目的是夯實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的專業基礎,為專業課學習創造條件。3)專業課模塊:包括專業必修課和選修課。專業課以專業知識和實踐能力為本位進行設計,適當把“注冊測繪師”職業資格認證所要求的知識、能力和職業素養進行歸納、凝練,融合到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教育的部分課程及相關的各種教育教學活動中,形成若干模塊化課程,為學生參加職業資格應試打下基礎,推動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培養與國家職業資格考試內容的銜接,使學生具備一些崗位需要的專項知識和能力;根據學生可能的就業去向,設置現代工程測量技術研究及應用、地理信息工程、遙感信息工程、GNSS技術研究與應用等方向模塊課程供學生選擇。4)學位論文與專業實踐模塊:這一模塊是培養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的綜合環節,也是比較重要的一環。它是在理論課程學習的基礎上,經過在企業的綜合實踐,結合自己所參與的實際工程項目進一步鍛煉提高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的學術水平和職業綜合能力。
3.3與職業任職資格對接
形成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職業素質指導與訓練研究是新課程體系建設的目標之一。依據國家“注冊測繪師”資格認證標準,以“測繪工程案例”教學及以滿足“注冊測繪師”任職資格為核心設計課程教學體系,補齊測繪工程技術人員通過國家注冊測繪師資格考試困難之短板題,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能順利通過任職資格考試,獲得國家承認的任職資格,同時提高他們的工程技術應用能力和工程項目的管理能力。
3.4將實踐教學環節納入課程體系
目前,我國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教育的主要手段還是課程教學,它包括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兩種形式。以往工程實踐能力培養的缺失在課程教學方面較為突出,為避免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課程設置一直存在的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之間不能兼顧的矛盾,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的課程體系構建要以提高學生工程技術應用能力、管理能力、創新能力為核心,繼承測繪工程學院辦學傳統,發揮專業學科優勢,利用合作企業測繪工程項目資源,產學研結合,企業深度參與理論與實踐課程設置、實施及管理,構建測繪專項設計實踐、工程項目設計實踐、工程項目實施實踐、工程項目管理實踐、測繪新技術應用創新實踐等實踐教學體系,以企業為主導,全面參與課程體系的構建及實施。
您的研究方向:管理
是否有數據處理要求:否
您的國家:北京
您的學校背景:北京理工大學
要求字數:6000 (開題報告)
論文用途:碩士畢業論文
是否需要盲審(博士或碩士生有這個需要):否
補充要求和說明:先要一個開題報告! 正式畢業論文的要求 學校還沒通知 開題報告要求 見 附件 題目方向是 三維制造工藝 對機加企業(車間) 的影響 或 數字化制造 對機加企業(車間)的影響 (最好是針對航天制造企業)
北京理工大學研究生院工程碩士學位論文開題報告:基于三維模型的工藝對技術對航天制造企業生產效率的影響
一、學位論文選題的目的和意義
1.1 選題背景
進入21世紀,數字化設計制造技術在國際航空制造業新產品研制中發展迅猛,傳統的以模擬量傳遞為基礎的設計制造手段,已經逐漸被以數字量傳遞為基礎的數字化手段所代替,通過全面采用數字化產品定義、數字化預裝配、產品數據管理、并行工程和虛擬制造技術,極大縮短了機型研制周期、提高了產品質量。
二、本選題研究領域歷史、現狀、發展趨勢分析
三、研究方案
四、研究計劃進度表
五、經費預算
六、參考文獻
[1] masuzwa t, fujino m, kobaryashik. wire elctro-discharge grinding for micro-machining [j]. annals of the cirp, 1985, 34(1): 431-434.
[2] yan b h., chung tsai h, yuan huang f. the effect in edm of a dielectric of a urea solution in water on modifying the surface of titanium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chine tools and manufacture, XX, 45(2): 194-200.
[3] assarzadeh s, ghoreishi m. neural-network-based modeling and optimization of the electro-discharge machining process[j]. XX, 39(5): 488-500.
[4] soni j s. micro-analysis of debris formed during rotary edm of titanium alloy(ti 6a1 4v) and die steel(t 215 cr12)[j]. wear, 1994, 177(1): 71-79.
[5] murti v s r, philip p k. an analysis of the debris in ultrasonic-assisted electrical discharge machining[j]. wear, 1987, 117(2): 241-250.
[6] 馮新明,張固.數字化技術在新支線項目研制中的應用[j].航空制造技術,XX(10):56-59
[7] 中航商用飛機有限公司.arj21數字化樣機實施規定[g].新型渦扇支線飛機項目,XX
[8] 楊璽.基于單一產品數據源的飛機制造信息管理研究[d].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博士學位論文,XX.
[9] 盧鵲.大型飛機的并行數字化定義技術研究[d].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學,XX.
畢業論文,指專科畢業論文、本科畢業論文、碩士畢業論文、博士畢業論文等,即寫作并提交的系統研究論文,是教學或科研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是整個高等教育時期的技能總演練。其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能,理論聯系實際,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使得到從事本專業工作和進行相關研究的基本訓練。畢業論文應反映出作者能夠準確地掌握所學的專業基礎知識,學會綜合運用所學知識進行科學研究的方法,對所研究的題目有一定的感觸。生物工程專業的畢業論文是本專業學生的重要教學環節之一,本文嘗試在理工科背景下探討生物工程畢業論文質量檢查與控制方面問題,以期望建立合理考評機制。
由于畢業論文工作具有系統性特征,是前面的理論和實踐教學的綜合,根據影響理工科畢業論文質量的因素,在畢業論文質量監控系統中劃分了三個監控階段,分別是論文前期質量監控、論文中期質量監控、論文后期質量監控。
一、生物工程專業論文前期質量監控
1.指導教師監控機制
學生能否按規定的要求,保質保量地完成畢業論文任務,指導教師起到核心監控作用。教師的知識結構、學術水平、教學經驗、工作作風、工作責任心等,都對畢業論文指導效果發揮影響。指導教師應有曾經獨立指導或協助指導過畢業論文工作經驗,在以往指導畢業論文過程中認真負責、學生反映良好、畢業設計完成較好。生物工程專業屬于理工科,除了有良好態度外,還要求指導教師有較高的科研素養。
2.選題監控機制
為了較好地開展畢業論文選題工作,在第七學期教師應該下達關于畢業論文選題的工作。學生可以結合教師的科研選題,學生確定后,指導教師介紹課題的基本要求,并提供一部分資料。學生自行選題,學生根據實際工作或者實習情況,對未來所從事的工作有明確想法,對未來工作有應用價值,可以進行這個方面的研究選擇,但指導教師必須嚴格控制,學生必須寫出提綱和內容摘要,明確研究目的方向。生物工程專業畢業生選題來源也無非這幾個方向,對于重實驗、重數據的專業來說,更是需要在選題的時候把控好方向。
3.開題監控機制
開題環節是做好畢業論文工作重要部分,督促學生完成好開題報告能夠控制意外的發生。課題內容是否適合學生的能力,能夠在規定時間完成,選題是否存在過大或者過窄,是否需要更換題目,通過審查開題報告內容發現研究路徑和方法是否合理。論文結構是否恰當。這個環節做充足,能夠減少重大失誤,提醒學生在研究課題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和環節,對研究困難有一定預見性。生物工程的畢業生更是應該在這個環節做充分準備。
二、生物工程專業論文中期質量監控
1.學生態度監控機制
重點監控畢業生參加畢業論文的態度、自覺性,時間與精力是否有保證等。由指導教師組織、安排,要求畢業學生匯報課題進展情況,回答指導教師提出的問題,對畢業論文中存在態度問題的學生及時進行批評、警告,及時指明努力方向,采取補救措施。任何專業都需要強調畢業生個體的努力,對于畢業生的學習風氣應該常抓不懈。
2.指導教師過程監控機制
通過調查、座談、問卷等形式對指導教師履行職責的情況進行監控、督促指導教師抓緊后期指導。主要檢查按課題制定畢業論文任務書,及時下達情況;推薦相關參考資料等情況;落實畢業論文經費和開展課題研究所需條件情況;指導學生制定計劃情況;現場指導的方式和方法;教書育人情況。對于理工科來說,還要求指導教師教會大型儀器設備使用,指導數據處理、指導數據分析等工作。
三、畢業論文后期質量監控階段
1.論文答辯前監控
院系檢查學生是否按畢業論文要求完成所有工作,對學生成果驗收和答辯資格審查,確定學生答辯資格。畢業論文成績一般采用五級計分制:優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指導教師、評閱教師對學生的論文進行評定。指導教師主要關注選題意義、材料選擇及組織能力、結構框架、基礎理論的運用及分析能力、論文的學術水平等;評閱教師主要關注選題意義、論文難度、結構、資料使用、論述、運用能力等方面,只有指導教師和評閱教師給出的成績達到及格,才能進行答辯。
2.論文答辯過程監控機制
答辯分組進行,指導教師回避,互相答辯對方的學生。嚴格控制論文質量,要求學生突出自己的工作,時間一般為15分鐘,由答辯教師根據具體研究提問關于研究相關情況,時間一般為10分鐘。論文答辯的評分要素為:論文選題、論文難度與工作量、語言組織、回答問題的圓滿程度、論文的思路、基礎知識的運用、相關知識面、對論文所涉及問題的理解程度等方面。采用指導教師、評閱教師和答辯小組三級評分體系,其中指導教師、評閱教師、答辯委員會的評分求和權重分別為50%、20%、30%。
總之,建立一套全面的畢業論文質控體系能最大限度地保證生物工程專業畢業生的教學水平。
參考文獻:
[1]陳家新.高校本科生畢業論文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教育科學,2002,18(2):43-44.
[2]韓玉志.高校本科畢業論文中存在的問題及改革對策[J].中國高教研究,2000(9):78-79.
[3]何穎.加強畢業論文管理是提高畢業論文質量的重要保證[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1(5):43-45.
[4]施小平.試論高校畢業論文(設計)的全面質量管理[J].高教探索,2006(4):62-64.
一、工序成本控制的意義
企業是推動經濟發展的最基本動力,是資本積累的源泉。企業盈利是企業生存的條件,效益最大化是企業的目標。根據當前企業發展現狀,提高效益最主要的方法是控制成本,包括設計成本、采購成本、制造成本、銷售成本等。多少年來,企業一直在這方面進行探索,始終沒有找到一個較合適的辦法。開展工序生產成本控制,是總結以往成本控制的經驗和教訓,變換思路,求實創新,采取的一種全新的生產成本控制方法,是一項較深層次的成本管理內容。
工序成本控制與傳統的成本管理方法有所不同,主要的區別是,傳統控制指標的量化及下達方式是自上而下,即從廠部到車間、班組,但要下到個人就比較困難。因為指標的理論性、專業性較強,與操作者及相關的行為活動聯系不緊密,致使控制工作落不到實處。而工序成本控制首先考慮的是操作者的行為活動與成本運動的關系,通過自下而上的運動程序達到控制整個產品成本的目的。其次工序成本控制實現了從事后被動記錄成本發生向事前主動控制的轉變,從而引發了一場成本管理上的變革。
工序成本控制目前在機械行業得到了普遍的重視,因為:
1、企業生存和發展的需要
在計劃經濟時期,企業為國民經濟的發展做出了很大貢獻。國家也是百般呵護企業。那段時期,資本的積累和投入都由國家管理,企業考慮的只是千方百計完成國家下達的計劃任務,企業發展、職工收入都是由國家統一考慮。進入市場經濟后,許多經濟活動都是按市場經濟規律進行,各類資源的配置都是以市場為主體,政府干預在逐漸減弱,特別是加入WT0后,在WTO全部協議中,就有90%以上的協議是約束政府的,即今后企業靠政府的扶植來發展、生存已經很艱難難。企業只有靠自己,要生存發展必須遵循市場規律,企業資本積累源于盈利能力,發展靠的是效益最大化的支持。從企業角度看,在價格一定的條件下,要提高效益就必須降低費用支出,控制成本、降低成本。現在許多企業都在積極地探索控制成本的有效手段,大家都非常清楚,誰能控制好成本,誰就掌握了企業發展的主動權,因此,企業要生存和發展就必須控制成本。
2、產品市場競爭的需要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產品的競爭會越來越激烈,競爭的焦點也主要集中在價格上。從行業角度分析,同類產品各企業設計模式不同,工藝方法各異,都會反映出各自的成本不一樣,也就產生了各企業與社會平均水平的差異,同樣價格的產品有的企業盈利,有的企業就不一定能盈利。這就要找出差異存在的原因,問題主要還是在成本水平上,所以要提高產品市場競爭力,必須控制產品成本。
3、員工收入提高的需要
企業訂單增加了,工人的任務量加大了,如果職工的個人收入與工作量的增加不成比例時,將會直接影響工人的工作熱情。工人的干勁調動不起來,訂單完不成,企業又如何發展。增加職工個人收入與增加企業經濟效益一樣重要,企業的各界領導必須把這一指標作為任期的主要任務來完成。黨的十七大提出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把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為全黨工作重點,企業在這方面更應有所作為。
從企業生產的角度講,增加收入的資金來源有兩個:一是增加產品收入,提高產品價格,但在長期買方市場條件下,提高價格不符合市場規律,只能是不斷地改進產品結構,開發新一代產品,增加產品的科技含量以滿足用戶;二是降低產品成本,這是企業能做也是應該做的工作,降低成本首先要正確地引導職工自覺主動地控制成本,要使每個職工都能認識到,做好成本控制是增加個人收入的最有效途徑。
二、工序成本控制的整體思路
1、在總結過去工作上發展
早在20世紀80年代后期,在機械行業的部分企業內就開始了目標成本管理工作,十多年來在成本的管理上雖然沒有大的突破,但也積累了一些經驗。比較深刻的感受是,過去的目標成本管理工作過多地注重指標的控制手段和方法,而未能將責任落到實處,致使目標成本管理工作仍然停留在理論上。分析總結過去得出這樣一個結論:過去開展的成本控制,重點做了管事方面的工作,強調的是指標如何下達,而忽視了責任者的責任落實。針對這樣情況,找出一種在既管事的同時又注重規范人的行為活動的成本控制方法。整體工作思路是總結過去工作中的正反兩方面經驗,分析研究存在的問題,針對問題找出解決辦法。基于這樣一種思想,歸納出一種從工序過程中人的行為活動開始就控制成本的管理方法,方法中吸收了過去工作中一些好的做法,融入了一些現代管理會計中責任理論思想,增強了方法的操作性,較適合當前企業成本管理的發展。
2、管理創新是企業發展的動力
工序成本控制方法,筆者所在行業的兄弟廠家都處在方法的探索過程中,沒有成型的方法和理論介紹,完全是一種新方法的探索。管理上觀念的創新,能激發各級管理人員的創造欲望,推動事物不斷發展。在成本控制上,改變過去的思維方式,從強調對事對指標轉向主要對人的行為的管理,改變過去的傳統管理方法。傳統管理方法在一定歷史時期有較積極的作用,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生產力的不斷進步,企業內部的生產關系產生了很多不適應,不創新不改革,就不能適應企業生產力的發展。因此,管理創新就是企業內部生產關系的改革,是企業不斷發展的動力。工序成本從管理的角度看也是企業內部生產關系的一次調整,出發點是如果我是操作者應該怎樣控制成本的換位思考方法,在實際操作上更注重它的現實性和可操作性。通過這些創新意識在成本管理中的融合,也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各級管理人員和操作者的管理熱情,從而更有利于推動企業管理水平的提升。
三、工序成本控制
產品加工過程中要經過很多工序,每道工序發生費用的累加構成了產品生產成本,首先要研究分析工序成本的發生過程。構成工序成本的要素主要有:設備開動所發生的各類費用;包括消耗動力,自身磨損后的補償價值,承擔的維護費,操作人員的工費以及設備開動所需要的時間。分析各項費用和設備的自然狀況,決定了各項費用的發生量,這些費用是相對固定的。而設備開動的時間是變量,控制時間則是降低成本的關鍵,從單道工序開始到多道工序以致擴展到整個產品的加工流程。
制定一個成本業務控制流程,以控制生產加工過程中成本費用。成本控制業務流程的設計思想,是將生產過程中的物流、資金流、信息流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提高運營效率,降低經營成本,使各項經營活動都能發揮出最大的管理效能。開展對企業生產狀況的調查,了解當前的運行情況,分析事物生產運動過程,信息傳遞方向路線,資金流動形式,找出最佳的結合方式。根據企業的具體情況,找出一個較適合的控制方法。
經過筆者對生產過程中收集到的資料的分析研究,整理歸納出一套成本控制工作的業務流程。一般的加工企業,體現著資金運動的實物在生產過程中主要有五種形態:(1)自制鍛件毛坯,主要是中小零部件;(2)外購鑄鍛件毛坯,主要是專業重機廠生產的大型部套件;(3)型材毛坯,主要是各種槽鋼、角鋼,棒型材等;(4)調質件,主要是一些機械加工件;(5)在制半成品,主要是一些單道工序完成部套加工的零部件。
(一)責任成本的計算
責任成本的概念:指某一責任中心或責任者的可控成本,特點是責任者有能力控制其形成,以致影響和調整其數額。
責任成本與產品成本的區別:責任成本與產品成本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成本概念,產品成本是以產品為對象歸集的產品生產耗費,歸集的原則是誰受益誰承擔。責任成本是以責任中心為對象歸集的生產或經營管理費用,歸集的原則是誰負責誰承擔,全部責任中心的責任成本總和與全部產品的生產成本總和是相等的。
企業責任成本的核算體系分為二級組織體系:廠級和車間級。廠級由廠計劃部門負責,主要職責是制定各單位責任成本指標,評價考核完成情況,歸集整理產品成本,建立產品部套責任成本明細賬。車間級由車間控制組負責,主要職責是計算部套及工序零件的責任成本,對照標準責任成本檢查評價操作者完成的實際責任成本,建立基礎資料賬目,向上級報送相應的報表。
(二)責任成本的計算方法
按計算責任成本發生的時間不同,可分標準責任成本和實際責任成本。標準責任成本是按照行業或部門規定的標準參數而計算出的責任成本;實際責任成本是指操作者在生產過程中真實的統計結果,計算公式有所區別,標準工序責任成本和實際責任成本的計算公式:
標準工序責任成本(元)=工序定額工時(小時)×工藝規定所需設備的標準小時費用(元/小時)
實際工序責任成本(元)=工序實動工時(小時)×滿足工藝標準要求的設備的標準小時費用(元/小時)
標準責任成本是操作者認知工件工序成本的標準,只有知道了工序應該發生多少成本為正常值后,才能有目標地去控制它的發生,標準只對被考核者產生作用,是控制、考核、評價、獎懲的依據。
實際工序責任成本是操作者完成一系列工序活動后的客觀實際反映,是真實的產品成本,一臺產品的生產成本就是由若干道工序成本構成,是描述產品成本發生過程的真實指標。他的過程體現出可以控制的特性,利用這一特性是進行產品成本控制的關鍵。
四、設備小時費用率計算
工序成本控制的一項主要內容,就是衡量每道工序發生的費用,必須要建立明確的計算標準。按一般情況分析,構成工序加工成本內容的主要元素有兩項:一是工序發生的勞動量,即完成工序加工內容所需勞動時間;二是工序完成過程中所耗費的生產資料的轉移價值,如輔助材料、能源動力、折舊費用等。勞動量是通過工藝定額工時體現的,生產資料的轉移價值主要是由設備的小時費用率來反映,工藝定額的制定是一項政策性、技術性較強的工作,在這里不做詳細介紹,主要分析一下設備小時費用率的內容。
設備小時費用率構成分析,主要有四方面內容:
1、設備運轉做功時所消耗的電能;
2、設備使用中隨時間推移產生磨損需由產品補償價值;
3、操作人員的工資費用;
4、應承擔的一般消耗,主要是制造費用分攤內容。
設備小時費用率實際上就是該設備上述四項費用的計算之和,要實現上述的計算就要明確幾項前期準備工作。一是對設備進行科學合理地分類。因為各種設備結構復雜程度、操作難易程度、技術含量等有較大差異,體現出所消耗的價值也不一樣,所以按照一定指標體系把設備劃分為三類以確定不同的費用系數,劃分類別的指標主要依據有,設備原值、型號規格、操作方式、機械電器復雜程度等。分類取費的方法比較符合實際運行。二是合理確立工人工資,不同類別的設備對操作者有不同的技能要求,工人工資按生產工人平均工資以設備的不同類別加以區分。三是制訂設備折舊額的轉移方法,設備折舊分二類,一類是在正常折舊年限的折舊。另一類是超期服役設備的折舊。兩種分類的折舊額有較大區別,通過對設備的分類和不同的費用標準,比較真實地反映了實際運行中的有形資產價值轉移情況。四是制造費用中一些不能直接歸屬于某一責任體的分攤費用,分攤的標準仍然以不同類別分攤不同的額度的費用。
設備小時費用率是一個動態的指標,它不能固定在某一時點上,所以在制訂小時費用率時,就規定要定期和不定期地予以修正,以保證其能適應市場經濟、價值規律理論的要求。
五、在實施工序成本控制中應注意的幾項工作
工序成本控制體現的是廣泛性和全員性的特點,在實施過程中要積極發動群眾,能否實現全員參與是成功的關鍵,重點要做好以下幾項工作:
1、組織好業務培訓。開展好培訓工作,做好層層培訓,使這項工作成為人人皆知的一種普及活動,同時要組建好專職隊伍,明確崗位職責。
1水利工程對河流生態系統的影響
在社會生產過程中水利工程對經濟與社會有著巨大的作用,同時也要看到水利工程對河流生態系統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響。人類整治河道修筑堤壩等活動人為的改變了河流的多樣性、連續性和流動性,使水域的流速、水深、水溫、自水流邊界、水文規律等自然條件發生重大改變。這些改變對河流生態系統造成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未來的水利工程在權衡社會經濟需求與生態系統健康需求這二者關系方面,似應強調水利工程在滿足人類社會需求的同時,兼顧水域生態系統的健康和可持續性。
2生態水利工程
從學科發展角度看,現在的水利工程學的學科基礎主要是工程力學和水文學,水利工程規劃設計主要對象是水文系統,往往忽視生命系統的現狀和未來風險等問題。學科的進一步發展應吸收生態學理論及方法,促進水利工程學與生態學的交叉融合,用以改進和完善水利工程的規劃及設計理論,形成水利工程學新的學科分支——生態水利工程學。生態水利工程學作為水利工程學的一個新的分支,是研究水利工程在滿足人類社會需求的同時,兼顧水域生態系統健康與可持續性需求的原理與技術方法的工程學。生態水利工程的內涵是:對于新建工程,是指進行傳統水利建設的同時(如治河、防洪工程),兼顧河流生態修復的目標。對于已建工程,則是對于被嚴重干擾河流重點進行生態修復。生態水利工程將與傳統治污技術、清潔生產(生態產業)及環境立法和資源管理一起,成為河流生態建設的主要手段之一。
3生態水利工程的規劃設計原則
3.1工程安全性和經濟性原則
生態水利工程是一項綜合性工程,在河流綜合治理中既要滿足人的需求,包括防洪、灌溉、供水、發電、航運等需求,也要兼顧生態系統的可持續性。生態水利工程既要符合水利工程學原理,也要符合生態學原理。生態水利工程的工程設施必須符合水文學和工程力學的規律,以確保工程設施的安全、穩定和耐久性。工程設施必須在設計標準規定的范圍內,能夠承受洪水、侵蝕、風暴、冰凍、干旱等自然力荷載。按照河流地貌學原理進行河流縱、橫斷面設計時,必須充分考慮河流泥沙輸移、淤積及河流侵蝕、沖刷等河流特征,動態地研究河勢變化規律,保證河流修復工程的耐久性。
對于生態水利工程的經濟合理性分析,應遵循風險最小和效益最大原則。由于對生態演替的過程和結果事先難以把握,生態水利工程往往帶有一定程度的風險。這就需要在規劃設計中進行方案比選,更要重視生態系統的長期定點監測和評估。另外,充分利用河流生態系統自我恢復規律,是力爭以最小的投入獲得最大產出的合理技術路線。
3.2提高河流形態的空間異質性原則
一個地區的生境空間異質性越高,就意味著創造了多樣的小生境,能夠允許更多的物種共存。反之,如果非生物環境變得單調,生物群落多樣性必然會下降,生物群落的性質、密度和比例等都會發生變化,造成生態系統某種程度的退化。由于人類活動,特別是大規模治河工程的建設,造成自然河流的渠道化及河流非連續化,使河流生境在不同程度上單一化,引起河流生態系統的不同程度退化。生態水利工程的目標是恢復或提高生物群落的多樣性,但是并不意味著主要靠人工直接種植岸邊植被或者引進魚類、鳥類和其他生物物種,生態水利工程的重點應該是盡可能提高河流形態的異質性,使其符合自然河流的地貌學原理,為生物群落多樣性的恢復創造條件。
在確定河流生態修復目標以后,就應該對于河流進行生物調查、地貌歷史和現狀進行勘查和評估,建立河流地貌數據庫和生物資源數據庫。遙感技術和地理信息系統(GIS)是水文、河流地貌和生物調查的有力工具。關鍵的工作步驟是在以上兩種調查工作的基礎上,確定環境因子與生物因子的相關關系,必要時建立某種數學模型。河流環境因子包括河流河勢、蜿蜒度、橫斷面形狀及材料、流速、水位、水質、水溫、泥沙、營養鹽的遷移轉化、水文周期變化等。研究的內容包括:調查單個生物因子的基本需求,評估各種生物因子的相互關系和制約條件,對于“關鍵種”或標志性生物的環境因子進行分類和評估。在眾多的環境因子中,識別那些對于系統的結構和功能具有重要意義的環境因子,在此基礎上進行河流地貌學設計和生物棲息地的設計。
3.3生態系統自設計、自我恢復原則
生態系統的自組織功能表現為生態系統的可持續性。自組織的機理是物種的自然選擇,也就是說某些與生態系統友好的物種,能夠經受自然選擇的考驗,尋找到相應的能源和合適的環境條件。
將自組織原理應用于生態水利工程時,生態工程設計與傳統水工設計有本質的區別。像設計大壩這樣的人工建筑物是一種確定性的設計,建筑物的幾何特征、材料強度都是在人的控制之中,建筑物最終可以具備人們所期望的功能。河流修復工程設計與此不同,生態工程設計是一種“指導性”的設計,或者說是輔設計。依靠生態系統自設計、自組織功能,可以由自然界選擇合適的物種,形成合理的結構,從而完成設計和實現設計。成功的生態工程經驗表明,人工與自然力的貢獻各占一半。
傳統的水利工程設計的特征是對于自然河流實施控制。而設計生態水利工程時,要求工程師必須放棄控制自然界的動機,樹立新的工程理念。因為依靠人力和技術控制自然界是不可能的。人們要善于利用生態系統自組織、自設計這個寶貴財富,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需要強調的是,地球上沒有兩條相同的河流,每一條河流的特點都是各不相同的。因此,每一項生態水利工程必須因地制宜,充分尊重每一條河流的自然屬性和美學價值,尋求最佳的生態工程方案。
自設計理論的適用性還取決于具體條件。包括水量、水質、土壤、地貌、水文特征等生態因子,也取決于生物的種類、密度、生物生產力、群落穩定性等多種因素。在利用自設計理論時,需要注意充分利用鄉土種。引進外來物種時要持慎重態度,防止生物入侵。
3.4景觀尺度及整體性原則
河流生態修復規劃和管理應該在大景觀尺度、長期的和保持可持續性的基礎上進行,而不是在小尺度、短時期和零星局部的范圍內進行。在大景觀尺度上開展的河流生態修復效率要高。小范圍的生態修復不但效率低,而且成功率也低。整體性是指從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出發,掌握生態系統各個要素間的交互作用,提出修復河流生態系統的整體、綜合的系統方法,而不是僅僅考慮河道水文系統的修復問題,也不僅僅是修復單一動物或修復河岸植被。
景觀則是指生態學中的景觀尺度。景觀尺度包括空間尺度和時間尺度。為什么在景觀的大尺度上進行河流修復規劃?首先,水域生態系統是一個大系統,其子系統包括生物系統、廣義水文系統和人造工程設施系統。廣義水文系統又與生物系統交織在一起,形成自然河流生態系統。而人類活動和工程設施作為生境的組成部分,形成對于水域生態系統的正負影響。水域生態系統受到脅迫時,需要對于各種脅迫因素之間的相互關系進行綜合、整體研究。其次,必須重視水域生境的易變性、流動性和隨機性的特點,這些特點決定了生物種群的基本生存條件。水域生態系統是隨著降雨、水文變化及潮流等條件在時間與空間中擴展或收縮的動態系統。再者,河流生態系統是一個開放的系統,與周圍生態系統隨時進行能量傳遞和物質循環,一條河流的生態修復活動不可能是孤立的,還需要與相鄰的流域的生態修復活動進行協調。最后,河流生態修復的時間尺度也十分重要。河流系統的演進是一個動態過程。每一個河流生態系統都有它自己的歷史。河流生態修復是靠時間做工作的。有研究指出,濕地重建或修復需要大約15~20a的時間。因此對于河流生態修復項目要有長期準備,同時進行長期的監測和管理。
3.5反饋調整式設計原則
生態系統的成長是一個過程,河流修復工程需要時間。從長時間尺度看,自然生態系統的進化需要數百萬年時間。進化的趨勢是結構復雜性、生物群落多樣性、系統有序性及內部穩定性都有所增加和提高,同時對外界干擾的抵抗力有所增強。從較短的時間尺度看,生態系統的演替,即一種類型的生態系統被另一種生態系統所代替也需要若干年的時間,期望河流修復能夠短期奏效往往是不現實的。
生態水利工程規劃設計主要是模仿成熟的河流生態系統的結構,力求最終形成一個健康、可持續的河流生態系統。在河流工程項目執行以后,就開始了一個自然生態演替的動態過程。這個過程并不一定按照設計預期的目標發展,可能出現多種可能性。
意識到生態系統和社會系統都不是靜止的,在時間與空間上常具有不確定性。除了自然系統的演替以外,人類系統的變化及干擾也導致了生態系統的調整。這種不確定性使生態水利工程設計不同于傳統工程的確定性設計方法,而是一種反饋調整式的設計方法。是按照“設計—執行(包括管理)—監測—評估—調整”這樣一種流程以反復循環的方式進行的。在這個流程中,監測工作是基礎。監測工作包括生物監測和水文觀測。評估的內容是河流生態系統的結構與功能的狀況及發展趨勢。常用的方法是參照比較方法,一種是與自身河流系統的歷史及項目初期狀況比較,一種是與自然條件類似但未進行生態修復的河流比較。
在反饋調整式設計過程中,提倡科學家、管理者和當地居民及社會各界的廣泛參與,通過對話、協商,以尋求共同利益。提倡多學科的交流和融合,提高設計的科學性。
參考文獻:
[1]董哲仁.水利工程對生態系統的脅迫[J].水利水電技術,2003,(7):1~5.
[2]董哲仁.生態水工學的理論框架[J].水利學報,2003,(1):1~6.
[3]董哲仁.河流形態多樣性與生物群落多樣性[J].水利學報,2003,(11):1~7.
[4]MitschW.J.,JorgensenSE..EcologicalEngineeringandEcosystemRestoration[M].PublishedbyJohnWiley&Sons,Inc.,Hoboken,NewJersey,2004:134~137.
[5]董哲仁.荷蘭圍墾區生態重建的啟示[J].中國水利,2003,(11A):45~47.
[6]O’NeillR.V.,D.L.DeAngelis,J.B.Waide,etal.AHierarchicalCon-ceptofEcosystems[M].PrincetonUniversityPress,Princeton,NJ.1986:153.
防洪工程中的堤防、河道護坡是一項量大面廣的基礎設施,通過技術創新來選擇和確立兼顧防洪、生態和節約的工程護坡方式,是水利工程設計和防洪建設一大課題。下面以可持續發展的視野認識現代生態護坡工程,以創新發展的觀點,就防洪工程生態護坡談幾點認識。
一、防洪工程生態護坡的發展方向
人類在與江河長期斗爭的實踐中,探索出一些適應當地自然條件的河工建筑物模式。堤防、河道防洪護坡工程也一樣,同—河流的上游與下游、同一國家的北方與南方、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都有所不同。在不同的時代,人們對堤防河道護坡的認識和要求也不相同,生態護坡就是現階段人們在對水環境要求越來越高、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歷史條件下而日益受到重視。
我國20世紀90年代初出現了生態護坡的概念。1991年河道堤防管理部門開始注意到生態護坡。進入21世紀,隨著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生態與環境惡化日益加重,特別是嚴重的水污染引發了新的治水理念變革,一些能減少水污染、與自然環境和景觀相適應的新型護坡不斷出現,對生態護坡的研究也不斷深入。
目前,我國開始試驗推廣的幾種生態護坡主要有:植被護坡、土工材料復合種植基護坡、植被型生態混凝土護坡和水泥生態種植基護坡。我國生態護坡建設主要是模仿學習國外經驗后自主開發產品,另外也部分引進國外先進產品。正確地把握生態護坡生長習性,并選擇適合本地自然條件的類型,需要明確生態護坡的本質和特點。
(一)生態護坡并非與傳統護坡完全對立
一部分生態護坡是在傳統護坡基礎上發展而來,盡管國內外還沒有統一的定義,但與傳統護坡的區別還是明顯的:
生態護坡較傳統護坡更具有自然生機,與周圍景觀相協調。生態擴坡具有一定的開放性,能保護生物的多樣性,較少改變河道生物棲息環境。生態護坡材料以環保材料為主,多數為天然材料,對環境污染小。
傳統護坡主要指砌石護坡和目前大量使用的預制混凝土塊。這些護坡中的干砌塊石護坡隨著時間久遠和大自然的自我修復,與自然界達成新的平衡,與天然土坡一樣,它上面也生長植被,也具備生態護坡的特征。隨著時間的流逝,新的平衡在新的條件下重新建立,這是自然規律。只要我們認識到這—點,就不會把傳統護坡與生態護坡完全對立。
(二)生態護坡不等于景觀護坡,景觀護坡受水位線限制
一般認為生態護坡就是植被護坡,這一觀點不準確。觀察水庫或湖泊,可以發現其水面線與岸坡植被之間有一條明顯的水平分隔帶,它是由水面線漲落造成的,植被一般在水面線之上。河道邊坡同樣如此,植被生長受水位、季節、溫度和雨量的影響,在河道邊坡上呈水平分布,與護坡材料相關。但即使是天然土坡,在一定的高程之下也無法布置植被護坡,尤其是在大江大河。可以說景觀護坡(植被護坡)只是生態護坡之中的一種,修建景觀護坡必須首先考慮水位影響。
(三)生態護坡不是解決河道污染的有效手段,其自然凈化河道的能力有限
人們最初設計生態護坡的目的之一是凈化河道,但這一構想幾乎無法實現。河流水體污染主要來自城市排污、農田化肥農藥、大氣酸雨,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發達國家都面臨過水環境污染,沒有哪一個國家主要依靠生態措施宋減緩或消除水污染。建沒生態護坡不能夸大其白凈能力,更不能寄希望它來治理污水。
(四)生態護坡建設應適應我國自然條件和經濟社會發展
生態護坡是實現生態水利的一部分,因此發展生態護坡必須適應我國自然條件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
1、護坡首先要滿足防洪功能,就是說護坡主要作用是防御洪水,其他功能都服務于防洪,護坡滿足生態需求同樣不能因此而削弱其主導功能。
2、生態護坡最重要的特征是恢復河流天然屬性。應盡量選擇天然材料,如天然石材、草皮等,盡量少用水泥和人工合成材料。天然材料產生于自然耐久性好,與河流不相排斥,即使發生化學反應也很漫長,而人工合成材料卻難以做到這一點。天然材料的另一特性就是容易在河道中形成新的自然平衡,較快恢復河道天然景觀。
3、發達國家修建生態護坡的一些做法值得借鑒,但要進一步消化吸收,不能照搬。
二、建設資源節約型護坡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受資源約束的矛盾日益突出,一些主要原材料、能源、水、土地紛紛告缺,資源的利用和保護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護坡工程在水利建設中量大面廣,如何做到資源節約合理的投入取得最佳的收益值得探尋。
(一)重視護坡工程的可行性研究,盡量減少硬化河道護坡
盡量避免河道混凝土護坡建后再拆,不如盡量少建或用非工程措施解決。在我國—些地方的河段完全可以這樣做。比如:河岸凹凸不平、邊坡土質抗沖刷能力強、數十年未發生崩岸的河段;河流岸灘較寬、邊坡平緩、植被生長良好的河段;土堤迎水面邊坡在特大洪水年份也未發生浪坎、跌窩等險情的河段。
當然,河道岸坡硬化混凝土護對于防洪來說是有利的。近年來我國水利工程的生態與環境評估越來越受到重視,采用工程措施還是非工程措施必須綜合分析,權衡利弊。總之,對河道堤防護坡工程進行嚴謹科學的可行性研究,是實現資源節約的前提。
(二)工程技術措施的思路要創新
采用任何種形式的護坡來實現資源節約,僅從傳統設計思路上進行優化創新這種可能性不大,必須開拓新的思路。首先要盡量減少不可再生資源的使用量,其次是從護坡的造價與使用年限。
1、盡量減少混凝土用量,優先采用天然石材
其目的首先考慮到營造“多自然河流”,而且在資源節約上也有其合理性。混凝土預制塊護坡與砌塊護坡進行的比較如下:
(1)耐久性。河道堤防護坡破壞主要有脫落、塌陷、滑動、鼓脹、崩塌和剝蝕。除剝蝕外,其他破壞類型預制混凝土護坡與砌石護坡無明顯差別,都可以通過日常維修解決。但通過多年的觀察,兩類護坡材料的耐久性不同:
天然塊石:護坡工程常用的巖石有石英砂巖、片麻巖、正長巖等,抗壓強度在80~500mpa,其表面致密,水與石料之間的分解、溶蝕和沖刷作用極其漫長,可見天然塊石耐久性優異。
預制混凝土塊:我國現階段大量使用的預制混凝土六角塊一般采用c15或c20標號,抗壓強度15~20mpa,相當于1:3.5的水泥砂漿包裹碎石。在生產預制混凝土過程中,水泥硬化后的水泥石在正常情況下有較好的耐久性。但在與流動的河水、含硫酸鹽、鎂鹽或碳酸的污水長期接觸時,混凝土就會發生軟水腐蝕、硫酸鹽或溶解性化學腐蝕,強度下降。低于c20標號的混凝土水泥含量較少,混凝土漿中多余水分蒸發而留下的氣孔、水泥漿泌水形成的毛細管子及骨料下部的水囊,容易造成混凝土內部形成孔隙,混凝土腐蝕作用加快。因此,預制混凝土護坡的耐久性不高。
(2)經濟性。目前采用的預制c15混凝土六角塊護坡,其鋪砌定額直接費約45元/m3(不含墊層費用,包括預制12cm厚混凝土六角塊、成品運輸、鋪砌)、實際上以45元/m3的價格是無法買到塊石,如果把塊石單價提高到120元/m3,其成本與混凝土六角塊護坡相同。
干砌塊石護坡厚度為25cm,其使用年限遠大于12cm厚的混凝土塊護坡,從長遠來看,其經濟性比混凝土護坡好。
(3)節能性。比較護坡塊石(粗料石)與預制混凝土塊的生產過程,可以明顯看出前者耗費能源少。
預制混凝土塊:塊石破碎—碎石—加水泥拌合—混凝土預制塊,其中水泥生產中大量耗能。塊石:人工或機械加工塊石(粗料石),天然塊石可循環使用。而人工預制混凝土塊不易做到,在重視循環經濟的今天,采用天然石材更具優勢。
2、提高預制混凝土構件的強度
在一些平原地區由于天然石材匱乏,運輸成本過高,或城市景觀建設需要,只能采用混凝土預制件來鋪砌護坡。在這種情況下,可以將混凝土預制塊標號提高到c25.混凝土標號的提高,可以增強混凝土密實性,使得其表面和內部具有更多封閉孔隙來阻止環境水侵入,從而保證混凝土塊具有更好的抗侵蝕性,雖然增加了修建時的成本,但是使用年限的加長使護坡的年分攤成本小。
三、防洪護坡創新中應重視的幾個問題
(一)從政策上支持
長期的防洪護坡工程建設,人們已習慣于建設傳統護坡。對于新技術和創新成果的推廣,必然會遇到這樣那樣的阻力。因此,必須要有一定的政策支持,才能確保新一代護坡技術的廣泛使用。
(二)既重視具體設計,又重視宏觀視野
護坡設計看似簡單,但要做出符合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和時代要求的優秀方案,必須要將工程師、藝術家、經濟師和環境保護部門的思維溶于一體。在具體設計中應對我國發展中應遵循的模式、能源消耗、礦產總量和污染排放處置等都要有一定的了解。
(三)重視科技創新
護坡是一種相對低技術含量的水利工程,如果大量引進采用國外產品,經濟上極不合算。我國是一個治水歷史悠久的國家,都江堰、靈渠、大運河等一批古代杰出水利工程都證明中國人具有無比的智慧。因此,我們要重視科技創新,充分調動水利科技工作者的積極性,開發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一代護坡產品。
(四)材料的創新是關鍵
自從改革開放出現農民工以來,農民工問題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引起政府和學界的普遍關注。2006年,中央政府出臺了《國務院關于解決農民工問題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解決農民工問題的政策思路,表明了政府對農民工問題高度重視的態度。
一、問題的提出:艱難的融入
學界近年來研究農民工問題的文章連篇累牘,汗牛充棟。然而,無論是國家政策,還是現有的研究,多是從經濟政策的角度進入,即便是從社會保障角度出發研究農民工問題的文獻,也帶有明顯的蒂特姆斯(RichardM.Titmuss)所言的婢女型社會政策的色彩。
解決農民工問題的關鍵在于改變農民工為經濟發展服務的政策模式,從制度化的社會政策建構入手,從社會結構轉型和城市化的長遠發展眼光,重點解決農民工的城市融入問題。目前,絕大多數農民工仍然是城市的候鳥,由于其邊緣身份的特殊性,使之成為城市勞動力市場或一些不確定就業的獨特群體,他們游離于城鄉之間。相對于城市生活來講,無法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融入”。其原因在于:第一,農民工的城市融入仍然面臨無法逾越的身份壁壘。長期以來戶籍身份制度的制約,使得農民工的身份歧視無法消除。當他們想融入城市生活時,還面臨地域排斥等非制度性因素的制約。同時,如前所述,國家出臺的有利于農民工的政策,更多強調農民工經濟方面的權益保護,如工資拖欠、勞動保護、工傷賠償等等,而較少關注自身生活和心理層面的問題。凡此種種,使得農民工的城市融入仍然是一個艱難而又漫長的過程。
二、農民工融入城市的必然性
目前中國農村勞動力向工業和城市的流動,從微觀過程的角度說,并不是直接對“大量農村勞動力處于剩余狀態”這種狀況的反應,而是對“由于勞動力大量剩余而造成的普遍貧困化”這種狀況的反應。改革開放以來,束縛在土地上的農村勞動力逐步釋放出來,是農民工流動的基礎條件;而農村社會的普遍貧困化和城市就業的高收入示范效應,則是農民工流向城市的主要動因。農民工向城市的流動是大勢所趨,不可避免。在未來一段時期內,農民工仍將是城市產業大軍和城市社會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民工融入城市不單是在勞動力市場的進入,更是在城市生活的各個方面的全方位進入。這是因為:
(一)農民工融入城市是勞動力價值的內在要求
當前中國農民工就業的獨特之處在于勞動力價值的低廉性,這種低廉性是由于勞動者就業環境與生存環境的脫離造成的。這種脫離降低了勞動力成本,用以支付生活資料的費用無需由雇主支付。農民工住房、疾病、子女教育、娛樂所需的費用都變成了勞動力價值之外的花費,進城農民工除了少部分住在雇主提供的廉價房屋或工棚外,絕大多數自己租住房屋,并自行解決在高昂生活成本的城市生存下來的問題。在很大程度上,農民工純粹變成了雇主賺錢的工具。勞動價值理論認為,勞動力價值包括三部分:一是維持勞動者自身生存必須的生活資料的價值,用以再生產他的勞動力;二是勞動者繁衍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資料的價值,用以延續勞動力的供給;三是勞動者接受教育和訓練所支出的費用,用以培訓再生產需要的勞動力。勞動力價值的一般理論客觀上要求為農民工提供滿足生活和照料家庭的生活費用,否則就會帶來“民工荒”等勞動力供應危機,也容易誘發其他城市社會問題。為此,解決農民工的城市融入是提高農民工生活質量、適應勞動力價值需求的必要手段。
(二)農民工融入城市是政策關懷的具體化
近年來,中央政府對農民工問題高度重視,出臺了一系列解決農民工問題的政策。2002年,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在中央農村經濟工作會議上,提出了解決進城務工農民工問題的16字方針:公平對待,合理引導,完善管理,搞好服務。2003年,中央政府又接連發出“1號”、“78號”、“79號”等3個文件,并修訂一個條例。“1號”文件中規定了取消針對農民工的歧視性政策規定以及不合理收費等;解決拖欠克扣農民工工資,保障農民工權益;解決農民工子女的義務教育問題;對農民工進行職業培訓;改善農民工在城市的生活居住條件及工作環境;對農民工進城務工做好跟蹤服務等6方面的內容。2004年,中央政府發文要求改善農民工進城務工的就業環境。2005年年初,國務院又發出進一步改善農民工進城務工的就業環境的文件。此外,2005年的中央1號文件還把農民工正式列入了產業工人的隊伍。2006年,《國務院關于解決農民工問題的若干意見》進一步明確了解決農民工問題的政策思路。上述政策的出臺雖然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農民工的輿論環境,為解決農民工問題指明了方向,卻很難改變農民工被同情和憐憫的社會地位,也很難改變其城市認同和歸屬感。筆者認為,在政策落實的基礎上,建立農民工融入城市的對接機制,是從根本上解決農民工問題的有效舉措。
(三)農民工融入城市是中國城市化道路的必然選擇
在談論農民工問題時,很多研究者都把農民工現象看作中國社會發展進程中的一種進步,是推動城市化進程的力量。例如,白南生、何宇鵬(2003)認為,農村勞動力候鳥式的流動正是逐步實現中國城市化的獨特方式,是對中國經濟增長和經濟體制轉型的貢獻。關于中國的城市化道路選擇,上個世~.LSO年代,先生曾經提出過“小城鎮”理論,主張通過發展鄉鎮企業,大力推進小城鎮建設,實現農民“離土不離鄉”的城市化模式。當時的討論中,亦有發展大中城市、吸收外來人口的觀點。農民工問題的凸顯似乎為中國城市化道路提供了更多選擇的可能性。中國實現城市化道路絕不可能是單一的模式,而是多元化的發展模式。在這個多元化城市化進程中,農民工已經成為一支推動城市化發展的主導力量。解決農民工的城市融入問題,從長遠來看就是解決中國城市化進程和社會發展的重大課題。
(四)農民工融入城市是城市公共管理的客觀要求
應當看到,農民工進入城市也帶來一些負面影響,為城市公共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戰。其中,農民工犯罪就是一個非常嚴峻的社會問題。趙樹凱(2001)研究發現,城市犯罪中的民工成分已顯著上升,對城市社會秩序和公共管理提出了嚴峻挑戰。以北京市為例,外來流動人口中犯罪人數占全市處理犯罪人員總數的比例,1980年占3.41%,1985年占9.28%,l988年占23.3%。北京市從1995年以來發生的刑事案件中,外來人口作案占50%左右,1998年查獲的10519起刑事案件中,外來人員有11028名,占62%。上海、廣州等地情況也大致如此甚或更為嚴重。目前,城市公共管理的偏差在于,重視生活層面的治安控制和就業限制,忽視體制層面的社會整合。突出的問題是,各種規定辦法出臺過頻,相互不配套,管理體系內部本身也存在一些不協調,在某些情況下又加劇了原有的沖突。因此,從城市外來人口的公共管理來看,整合的關鍵是政策制定和制度設計本身要體現外來人口是“新的市民’’的價值理念,而不是舊體制下的一般意義上的“暫住人口”。要取得進城農民對于政府管理的認同,最根本的辦法是把他們看作城市里的自己人,而非城市里的異己分子。但是,這不能僅僅停留在宣傳輿論上,而要有制度化途徑,就是應當使外來民工市民化,真正地融入城市社會。農民工的城市公共管理涉及到勞動就業管理、治安管理、人口與計劃生育管理、社會保障管理等諸多方面,目前還主要停留在勞動就業和暫住人口管理上,管理主體分割的現象也比較嚴重。在管理形式上,主要是自上而下的強制式管理,而非公平對待的融入式管理。解決好農民工的城市融入問題,是解決好現代城市公共管理的客觀要求。
三、農民工融入城市面臨的主要障礙
盡管農民工融入城市是大勢所趨,然而目前農民工的城市融入仍然面臨諸多障礙。一方面是戶籍身份制度的限制,另一方面是社會排斥的影響。
(一)農民工的城市融入受到戶籍身份的制約
城鄉二元戶籍身份制度是中國社會特有的現象。長期以來,在城鄉戶籍制度的嚴格限制下,城市和農村形成了兩個相對隔離的板塊。城市居民與農村居民生活在兩個世界之中,形成兩種差異很大的生活方式。農民要想改變其生活方式而進入到另一個世界中,在計劃經濟時代幾乎是不可能的。市場經濟雖然瓦解了戶籍制度的地域限制,但是,依附在戶籍制度上的身份標簽(statusstigma)及其他制度限制在很大程度上并沒有消除,“市民”和“農民”仍然是區分社會等級的一個重要標準。筆者認為,農民工身份地位的合法化是解決農民工城市融入的首要問題。農民的身份標簽不取消,農民工的權益保護就是一句空話;農民的身份標簽不取消,針對農民工的制度安排最多只是居高臨下的同情和憐憫,而非保障基本權利滿足和實現社會公平的長遠舉措。取消戶籍身份制度,與公民基本權利相關的政治權利、就業權利才有了實現的可能性;城鄉之間自由流動的障礙才能真正消除;農民工融入城市后社會地位獲得才能得到根本性保障。
(二)農民工的城市融入仍然面臨社會排斥等制度
據調查,流動到城市的農民工大多是青壯年勞動力,文化程度也相對較高,因此可以把他們視為農村社會的精英群體。然而,這些農村社會的精英流動到城市以后,面臨著在城市社會中對自身地位進行重新定位的問題。而城市原有的地位群體傾向于劃一個圓圈,來限制外來人口的進入。社會分層的經典理論認為,個人在社會中的位置是由多個維度決定的,其中地位群體是劃分一個階層區別于另一個階層的重要維度。在韋伯(Weber,1978:PP.305—06)看來,一個“地位群體”意味著在一個大的群體內大多數人成功地要求:一種特別的社會尊重,也可能是地位壟斷。地位群體可能由下述情況產生:1.首先是憑借他們自己的生活方式,尤其是職業類型:“自封的”或者是職業地位群體;2.其次是通過世襲的魅力,憑借獲取較高尊重的成功要求:世襲地位群體;3.通過對政治或僧侶統治權力的壟斷占有:政治的或僧侶統治的地位群體。農民工流動到城市以后,雖然自身經濟地位得到了很大改善,但是,他們的社會地位總體上而言處于城市社會的底層。進入城市的農民工只能是一個純粹意義上的勞動力,而不是社會意義的公民。在城市社會中,農民工階層只有經濟上提供服務的義務,沒有政治參與、社會保障方面的權利,農民工與城市的關系就是一種簡單的雇傭化的經濟關系,而不發生政治聯系、社會聯系。筆者的研究也發現,農民工自身在勞動力市場上處于非常弱勢的地位,他們所從事的工作也大多是城鎮勞動力不愿做的工作。同時,在外出流動的過程中,除了戶籍身份排斥外,農民工還面臨著從農村向城鎮、從小地方向大城市的地域排斥。可以說,農民工的社會排斥是長期以來城鄉戶籍身份制度和地域排斥的一種延續,并成為農民工融入城市社會的制度。
四、如何實現農民工的城市融入
實現農民工的城市融入,要把握以下兩個方面:
一方面,實現農民工的城市融入,重要的是使農民工逐步融入社區服務體系
所謂的全日制是一種全天候的教學體制。全日制工程碩士是指參加全國統一考試合格后,前往研究生培養單位攻讀碩士專業學位,學習期間不再承擔工作任務,在規定年限內達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的相關要求,申請學位通過后即可獲得碩士專業學位。全日制工程碩士的招生對象主要是應屆本科畢業生。為獲得工程碩士專業學位而撰寫的學位論文即為全日制工程碩士學位論文。學位論文選題要求來源于生產實際中的現實問題或應用課題,選題須有明確的職業背景和應用價值[2]。學位論文形式不局限于學術型研究論文,可分為調研報告、應用基礎研究、規劃設計、產品開發、案例分析、項目管理、文學藝術作品等多種形式。本質上來說,學位論文質量保障體系是一項學位論文質量管理制度,它包含以下五個要素:準確把握全日制工程碩士專業學位的概念內涵,努力加大全日制工程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的宣傳力度,積極搭建企業參與專業學位研究生過程培養的平臺,合理開展全日制工程碩士專業學位論文選題,有效建立專業學位論文評審體系和評估機制,五個要素相輔相成、緊密聯系,有機地結合起來,構建起全日制工程碩士學位論文質量保障體系。
2全日制工程碩士學位論文質量保障體系構建
科學合理的學位論文質量保障體系是提高全日制工程碩士培養質量的關鍵,學位論文質量保障體系的構建要緊緊圍繞全日制工程碩士培養過程中亟待解決的問題環節,統籌規劃、查漏補缺,開展卓有成效的質量保障工作。
2.1加大解釋和宣傳全日制工程碩士專業學位的力度全日制碩士研究生分為學術型和專業型兩種,全日制工程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與學術型研究生均屬同一層次,但培養類型不同,它與一般意義上側重學術、理論研究的研究生教育所不同,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重在應用性、專業性、實踐性,旨在培養高層次應用型專門人才。全日制工程碩士專業學位是新時期、新階段進一步完善和發展研究生教育的客觀需要,是進一步優化研究生教育結構的重要舉措,也是研究生教育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在國內,大規模開展全日制工程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對于教育行政主管部門、研究生學位授予單位、研究生指導教師、學生來說,都是一個新生事物。新生事物的普及、被廣泛接受需要一定的時間,需要教育行政主管部門、研究生學位授予單位、研究生指導教師乃至新聞媒體等主體的共同努力,利用網絡、電視、報紙等多種媒介,深入第一現場多渠道、多途徑加大對全日制工程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宣傳報道。使企業、社會人士和學生、學生家長對全日制工程碩士專業學位培養能有一個全方位的正確認識、了解,被廣大考生、考生家長、企業、社會充分認可和廣泛接受[3]。
一、影響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學位論文質量的主要因素
全日制工程碩士作為一種新興的培養模式,還未形成完整和成熟的學位論文質量評價體系,當前全日制工程碩士學位論文還存在著一些問題:
(一)選題把關不嚴,沒有真正體現出工程特色
工程碩士的學位論文必須強化應用導向,體現研究生綜合運用科學理論、方法和技術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可采用應用研究、產品研發、工程設計、工程/項目管理、調研報告等形式。論文選題應來源于應用需求或工程實踐,通常還要體現一定的職業應用背景。
全日制工程碩士學生的導師既帶學術型研究生,也帶專業型研究生,由于精力有限和實踐經驗相對不足等原因,對論文的指導容易偏向于理論性研究,讓工程碩士的選題缺乏技術的應用性和工程實踐的可行性,偏離了工程碩士的培養初衷。
(二)缺少對中間環節的監管
全日制工程碩士實行“雙導師”聯合培養機制,學生需要到企業去進行工程實踐或論文創作,在企業實踐期間,學校導師對學生的管理會變得相對困難,無法有效地跟蹤學生在企業進行工程實踐的詳細情況和指導學位論文的進行,企業導師的管理和指導學生的方式往往又不夠成熟規范。
(三)對學術成果的要求單一
目前,絕大多數研究生培養單位要求研究生在學期間必須發表與學位論文相關的學術論文,這能提高研究生科研能力、學術水平和寫作能力,但隨著研究生招生規模的擴大,研究生學術論文的質量不高、合格率低下的問題也越來越突出。同時也容易導致學生把主要精力放到發表文章上,而沒有踏踏實實地進行課題研究,忽略了學位論文本身的創作。
(四)對學位論文的評審要求不夠嚴格
沒有建立公正的學位論文評價體系,論文評審容易被一些非學術的因素干擾;沒有建立具體的學位論文評價標準,全日制工程碩士學位論文的評審應重在考察學生綜合運用理論、方法和技術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評審標準應突出學生的工程能力、技術難度和經濟社會效益,弱化理論研究。
二、保障全日制工程碩士學位論文質量的關鍵措施
針對全日制工程碩士學位論文存在的問題,借鑒學術型碩士的培養經驗和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特點,可采取如下八點措施來保障其論文質量。
(一)嚴格規范選題和開題,明確開題時間
全日制工程碩士的學位論文選題應在導師的指導下,既要考慮到選題的科學性和先進性,也要考慮選題的技術應用性和工程實踐的可行性,充分體現工程碩士學位論文研究工作的技術價值、工程價值、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
論文開題報告會上,學生要提交文獻綜述報告和開題報告,明確選題依據、技術路線、研究方案、預期效果、進度安排和參考文獻。參加開題報告會的除了本學科的專家以外,校內導師和企業導師也必須參加,以論證選題的應用價值、技術難度、工作量和可行性。
(二)定期向導師匯報學位論文進展情況
根據開題報告中的研究計劃,要求學生定期向學校導師和企業導師匯報學位論文完成情況,如取得了怎樣的階段性的科研成果、遇到了什么困難、下一步的計劃是什么。有條件的企業或課題組還可定期組織學生進行階段性答辯,督促學生按計劃進行學位論文,加強師生之間的聯系。
(三)加強學位論文中期檢查
學生提交中期檢查報告,學校組織導師和專家組進行檢查,通過學位論文中期檢查,一方面使學校對學生的論文工作有了較全面的了解,及時發現學生在論文工作中的問題;另一方面,學科的專家們針對每個學生的具體情況提出修改意見,指出存在的問題,使學生進一步明確研究方向,確保學位論文工作的可持續性。
(四)多樣化要求學術成果
對專業學位研究生在校期間的學術成果要求多樣化,而非局限于學術論文的發表。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學術成果可包括學術論文、工作總結、技術報告、結題報告、專利、科技作品或學術競賽等。學術成果的多樣化有利于學生將知識向實用成果進行轉化,產生一定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讓學術成果與學位論文相輔相成,相互促進。
(五)學位論文學術不端檢測
為了防止學生抄襲他人研究成果,遏制學術腐敗,學生在提交學位論文評審前,必須進行學術不端檢測,學位論文的總體復制比在要求的范圍內才能送審。
(六)建立學位論文雙盲評審機制
雙盲評審是保證學位論文質量的關鍵因素之一。評審專家不知道評審的是哪個學生和導師的論文,學生和導師也不知道是哪位專家評審了學位論文。只有三位專家的評審成績都合格,學生才可以參加學位論文答辯,若有一位專家給出不合格成績,學生就必須根據專家提出的意見修改學位論文,并重新進行學位論文的送審。雙盲評審制度的建立,能有效地排除評審中非學術因素的干擾,杜絕暗箱操作,是建立公正的學位論文評價體系的基礎。
(七)建立企業評審專家庫,學位論文評審和答辯都要求有企業專家參與
聘請企業中有實踐經驗的人員作為評審專家,分學科和研究方向建立專業學位論文評審專家庫,學位論文評閱時,自動隨機抽取專家進行論文評閱。同樣,學位論文答辯時,也應該聘請一定比例的企業專家作為答辯委員,以企業專家的評判標準進行評判。
(八)打造信息化系統管理平臺,完善學位論文過程監控體系
利用信息化系統管理平臺,構建研究生學位論文管理系統,對學位論文的整個流程實行全方位的管理,從論文開題到畢業答辯,每一個關鍵節點,學生都要在管理系統中提出申請,按要求填寫相關的信息,并在信息化平臺進行審核。通過信息化系統平臺的管理,方便學生和導師進行異地的溝通和交流,同時也方便管理部門對學位論文過程實施監控,確保各個節點的工作能按時按量地完成。
三、結束語
通過構建信息化系統管理平臺制定統一的流程和規范,加強對學位論文的過程監控和管理,有效地保障了全日制工程碩士學位論文的質量,提高了全日制工程碩士的整體培養質量。
[參考文獻]
[1]胡瑩,楊雪.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質量管理與質量評價的思考[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2(2).
[2]邱立春,李成華,李永奎,等.提高工程碩士專業學位論文質量的途徑[J].沈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9).
[3]宋如華.從發表學術論文情況看研究生教育存在的問題[J].中國林業教育,2009(3).
[4]譚德榮,高松.工科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與論文模式研究[J].中國電力教育,2012(12).
如今,幾乎每個單位都有信息中心,承擔著本單位的信息化工作,這些部門急需大批具有網絡技術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的高層次人才。作為研究生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專業學位在培養面向應用領域的高層次人才方面正在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鄭州大學是河南省第一個設立網絡工程方向的工程碩士培養單位,至今已經招收了7屆學生。在發展過程中,鄭州大學在研究生培養的各個環節都碰到了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其中一個比較重要的問題就是如何制定一個合理的、適用于工程碩士培養的論文評價體系。
在論文寫作階段,由于專業學位研究生在畢業論文評審標準方面缺乏相應的規范支持,一直以來都在沿用學術型研究生的評審機制,過于強調研究的深度、系統的理論分析和技術創新,忽視了工程碩士的專業特點,因為工程碩士偏重學生工程實踐能力的培養,學生的畢業課題主要是利用成熟的技術手段解決實際工作中的一些具體問題,并沒有太多的創新點。如果沿用科學學位的論文撰寫辦法和評價體系,并不適用。因此,急需一套適用于工程碩士的論文評價體系。
一、國內外論文評價體系研究現狀
從20世紀中期開始,國外就非常注重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美國是世界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最發達的國家,在碩士層次,專業性碩士學位種類眾多,在畢業階段申請學位的形式也多樣,撰寫學位論文并不是獲取工程碩士學位的唯一途徑。有些大學只是要求修滿學分即可獲得學位,有些大學是以提交技術報告或研究報告的形式來代替學位論文,涉及具體的論文評價標準,各學校也都不盡相同,這類信息大多由學校各自掌握,完全發表的文獻較少。
目前,國內大部分高校都要求學生修滿課程學分并通過學位論文答辯后方可獲取工程碩士學位,在學位論文的質量評價標準上尚未統一,大多數還在套用工學碩士的評價標準和模式。從某種層面來說,這已經偏離了工程碩士的培養方向。由于在論文評價方面,缺乏明確的標準和指導性文件,學生在選題、研究工作開展以及論文寫作方面都存在著一些問題。
二、論文評價體系的主要內容
針對目前論文評價體系中所存在的主要問題,鄭州大學經過對國內部分大學的調研及對本單位培養經驗的總結,制定了一套適合網絡工程方向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的論文評價體系。該體系將課題類型分為產品研發型、工程設計型和應用研究型三類,針對每一類課題,明確提出了研究內容要求、論文撰寫要求以及論文評價量化標準,并依此來指導學生的選題、論文工作及論文撰寫。下面分別介紹這三種課題類型的詳細情況。
1.產品研發型。這類課題是指實際工作中涉及的新產品,核心部件的軟、硬件開發設計或者對現有產品的優化再研發。
在內容要求方面,應針對實際工作中涉及的新產品進行需求分析,明確目標,然后制訂合理的設計方案,采用科學規范的先進技術手段和方法對產品進行性能分析和測試。研究要具有一定的實際應用價值。
在撰寫要求方面,產品研發論文由摘要、正文、參考文獻、致謝等組成。應以附件形式提供圖紙、實物照片等必要的技術文件。正文字數一般不少于2.5萬字,論文結構及內容要求如下。
緒論:闡述所研發產品的背景及必要性、國內外同類產品研發和應用的技術現狀及發展趨勢,研發工作的主要內容。
相關技術:對于產品研發中使用到的技術進行簡單的介紹。
總體設計:對所研發的產品進行需求分析與總體設計,確定性能技術指標,給出設計思路。
具體實現:依據總體設計,描述詳細設計內容及實現過程,說明如何解決研發過程中的關鍵技術問題。
測試:對所研發的產品進行測試,說明測試目的、測試環境、測試方法、測試過程、測試結果、結果分析及結論。
總結:系統地概括論文的主要工作及結論,展望所研發產品的應用及改進前景。
在論文評審標準方面的要求如表1所示。(見表1)
2.工程設計型。這類課題是指針對實際工作中的工程項目給出一個完整、合理、先進的設計方案。
在內容要求方面,應來源于工作中的實際需求,具有一定的技術含量和研究難度,給出項目的整體設計方案及主要設備的選型依據,要具有一定的先進性和實用性,設計方案要科學合理,符合相關行業標準和規范。
在撰寫要求方面,工程設計論文由摘要、正文、參考文獻、致謝等組成。設計報告作為正文主體,設計方案、設計圖紙和設計說明作為必需的附件。正文字數一般不少于2.5萬字,組成及具體要求如下。
緒論:闡述所開展的工程設計的背景及必要性,重點闡述設計對象的技術要求和關鍵問題所在,對設計對象的國內外現狀應有清晰的描述與分析,并簡述本工程設計的主要內容。
設計方案:描述項目需求、總體設計方案及設計細節,說明設計方案選擇的主要解決方案或者軟硬件產品。
選型分析:針對方案中的主要方案或者軟硬件產品,對比分析市場上主要的技術和產品,分析其特點和優劣,說明選型依據。
實施情況:說明設計方案在實際工作中的實施情況及效果。
總結:概括論文的主要工作及結論,說明設計的新思路或新見解;論述設計方案的優缺點,提出下一步的改進思路。
在論文評審標準方面的要求如表2所示。(見表2)
3.應用研究型。這類課題是指針對網絡工程領域的具體問題,綜合運用所學知識開展應用性研究,研究工作需要具有一定的創新性。
在內容要求方面,應來源于自己工作單位或者導師承擔的應用型研究項目。針對研究問題查閱文獻資料,掌握國內外應用研究現狀與發展趨勢,對擬解決的問題進行理論分析、仿真或試驗研究。研究工作要具有創新性和一定的深度,具有實際應用價值。
在撰寫要求方面,應用研究論文由摘要、正文、參考文獻、致謝等組成。正文字數一般不少于3萬字,組成及具體要求如下。
緒論:闡述所開展的應用研究問題的背景及必要性,對應用研究問題的國內外現狀有清晰的描述與分析,并簡述應用研究工作的主要內容。
相關工作:說明所研究問題的國內外最新研究進展,對研究中使用到的技術或者已有方案進行簡要的說明。
解決方案:提出針對所研究問題的解決方案,并進行必要的理論分析。
實驗與分析:對解決方案進行仿真或者實驗研究,說明實驗環境、實驗方法、實驗過程、結果分析、實驗結論,并對方案的先進性、實用性、可靠性、局限性等進行分析。
總結:系統地概括應用研究所開展的主要工作及結論,并明確指出作者在研究中的新思路或新見解;簡要描述成果的應用價值,并對未來改進研究進行展望或提出建議。
在論文評審標準方面的要求如表3所示。(見表3)
這三類論文的評分分為優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種層次,其中,優秀為總分≥85,良好為84≥總分≥70,合格為69≥總分≥60,不合格為總分≤59。
三、論文評價體系應用效果
上述的論文評價體系,可以在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階段發揮以下作用:一是在論文選題階段,依此來指導研究生進行選題;二是在論文寫作階段,通過撰寫要求指導研究生的論文寫作;三是在論文答辯階段,通過評審標準來指導論文的評審工作。培養單位出臺了相關管理細則,并應用于工程碩士研究生的培養工作中,經過網絡工程方向2009級、2010級和2011級三屆研究生的試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論文選題多樣化。傳統論文主要是基于理論創新的學術型論文,這對于工程碩士來說,不但難度太大而且不夠實用。三種基本論文類型的確定,明確了網絡工程方向工程碩士研究生的選題范圍,研究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工作條件和個人興趣選擇適合自己的論文類型。
2.導師指導更有針對性。論文分類和指導細則出臺后,導師會根據研究生的論文類型進行針對性地指導,一方面提高師生的溝通效率,另一方面也更加充分地發揮導師的專業水平,進而提升論文質量。
3.實用性更強。由于論文選題貼合實際,既解決了工作中的實際問題,又實現了工程碩士的培養目標。
4.答辯通過率提高。通過應用新的論文評價體系,工程碩士的論文答辯通過率由原來的80%上升到95%,這主要是因為課題分類合理,選題更加貼近研究生的實際工作,保證了論文撰寫質量和答辯的順利進行。
參考文獻:
[1]馬永紅.解讀美國工程碩士教育[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8,(4).
[2]尹敏.工程碩士學位論文管理工作的實踐與思考[J].安徽理工大學學報,2005,(2).
[3]李杰.國外工程類碩士教育外部質量保障評估機制現狀及其對我國的借鑒意義[C].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