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3-27 22:36:34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小課題研究報告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一、研究背景
《語文課程標準》對七至九年級學段學生作文訓練提出了明確要求,特別強調要培養和訓練學生自改作文的能力——“養成修改自已作文的習慣,能與他人交流寫作心得,互相評改作文。”可見,放手讓學生修改自己的作文,培養學生的自改作文能力,是當前作文教學中一項刻不容緩的工作。葉圣陶老先生也曾說過:“學生作文教師改,跟教師命題學生作一樣,學生處于被動地位。假如著重培養學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師只給些引導和指點,該怎樣改讓學生自己去考慮去決定,學生不就處于主導地位了嗎?”他還說:“改的優先權應屬于作者本人,所以我想作文教學要重在培養學生的自改能力。”
而現實教學中,老師們“一批到底”,批作文成了教師最煩惱的事。耗費了大量心血,收效卻不大。學生怕寫作文,總是對作文不感興趣,更寫不好作文。作文批改也就成了貫徹教師寫作意圖的過程,學生則變成了被動接受的容器。這樣做的確充分發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卻嚴重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基于此,我確立了《培養學生互批互評作文能力的研究》這個課題。
二、概念界定
本課題的研究有三個概念:
學生,他是作文的主人,也應是批改和評講的主體,學生成了主體地位,他就會有興趣,就會樂學。
互批互評:作文寫好后,是學生間的互相批改,互相評講,不是老師包辦。
作文:是學生自己寫的文章,不是其他地方選來的文章。
三、研究目標
1.通過互批互評來激發學生寫作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閱讀賞析能力。
2.培養學生批改作文、評講作文的能力,使批改成為習慣,以提高寫作的能力。
3.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教師從繁重的工作中解放出來。
四、研究內容
培養學生互批互評作文的能力
本課題系蘇州市中小學“指導學生自學”微型課題,課題編號1009059,組長:朱建榮。主要研究成員:施路平、鄭詠梅、蔡秀蘭、方芳等
五、研究方法
文獻研究法:通過查閱、收集有關學生作文自改能力培養方面的科研文獻,獲取相關信息,并進行分析綜合,從中提煉出與本課題研究有價值的資料。
調查研究法:通過訪談、問卷等方法,對學生作文批改現狀以及學生自改作文能力進行調查研究,并加以分析綜合,為課題的研究提供第一手資料。
實驗研究法:以課題研究計劃為目標,對各個階段的研究不斷地進行計劃、研究、總結、修正,使課題研究科學、規范、合理。
經驗總結法:通過對課題的研究,不斷地加以總結,把獲得的經驗加以提煉總結,以期從中探索出一些教學規律,來指引今后的教學工作。
六、研究步驟
本課題研究擬分三個階段進行:
第一階段:20xx年10月:1.學習理論,我們學習了黃大龍、朱治國合編的《生態課堂理論》,學習了《蔡明講語文》和蔡明老師的一系列有關生態課堂的文章。2.醞釀制訂了方案,我們的方案獲得市方案評比二等獎。
第二階段:(20xx年10月——201x年1月)按計劃實施,根據實際情況,搜集整理第一手資料,認真分析研究并小結;及時上傳到網頁。
第三階段:(201x年2月——20xx年3月)我們積極做好研究活動,成員們每人圍繞課題開公開課。有幾人多次上了課題公開課,及時資料整理、總結,及時上傳。最后完成課題研究報告。
七、研究過程
首先,我們學習理論,以提高理性認識。組織課題組成員學習生態理論,基于蔡明的生態課堂的原則和黃大龍朱志國的生態課堂理論,我們認識到讓學生互批互評作文就是以關注學生生命為主的生態教學活動。他是培育學生發展的有效途徑。
日常活動
09年9月朱建榮對市骨干教師開作文評講課
201x年3月11朱建榮老師開校級公開課:關注差生的作文評講——我來幫你寫作文
10年3月24鄭永梅老師校級作文評講課——《捕捉特征 細致描繪》
10年10年4月7方芳開校級公開課作文評講《你在我心中》
10年4月14號施路平老師開作文評講課——怎樣圍繞中心選材
10年4月27蔡秀蘭校級公開課——怎樣批改作文
201x年5月13市督導室來調研,市學科帶頭人朱志國聽了朱建榮的作文評講課,說值得推廣。
201x年9月29朱建榮老師參加袁建忠書記的生態作文結題會
201x年10月19朱建榮老師給蘇北宿遷市曹集中學老師交流學生互批互評作文的做法。
201x年11月22號,市教研室書記中聽了朱建榮老師的課后說值得推廣。
201x年11月24日,在市教學活動展示月中,施路平、鄭詠梅老師上作文指導展示課,朱建榮老師上作文評講推薦課。這次基教科顧松鶴科長在聽了朱建榮老師的課后有三點評價,1.港區初中的語文老師凸顯了一個理念——用教材教,學后注重應用,培養學生素養和能力。2.實施了一種策略,讓學生充分參與到學習中來。3.養成了一種市進修學校盧金霞老師評價朱建榮的課:“將批改與指導相融合,將批改與作文升格訓練成一體,將這次批改的目標與本次作文訓練的目標達成相一致”。
推薦課后與進修學校張老師交流,受到張老師邀請。
201x年11月30號朱建榮老師應常青藤學校邀請去交流學生互批互評作文方法.
201x年3月11日我們邀請生態語文群老師來我校聽朱建榮老師的作文評講課,并進行評課交流
八、研究成效
本課題研究符合《語文課程標準》對七至九年級學段學生作文訓練的要求。《課標》特別強調要培養和訓練學生自改作文的能力——“養成修改自已作文的習慣,能與他人交流寫作心得,互相評改作文。”也符合葉圣陶老先生說的:“學生作文教師改,跟教師命題學生作一樣,學生處于被動地位。假如著重培養學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師只給些引導和指點,該怎樣改讓學生自己去考慮去決定,學生不就處于主導地位了嗎?”
本課題基于課堂,恰好符合張家港市生態課堂教學的理念,讓學生互批互改互評作文,就是以關注學生生命為主,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生本性原則、生命性原則、生成性原則、生動性原則、生活性原則、生長性原則得到充分體現。
1.通過本課題的研究提高了學生的閱讀鑒賞能力。學生互批作文,是對同學作文的鑒賞,又是對課文鑒賞的復習應用,能督促他們在閱讀課上作批注,他們的評語越來越準確,表明鑒賞能力越來越高。
2.通過本課題的研究,提高了學生寫得體批語的能力,同時也提高了運用規范符號的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學生經過訓練,批語越寫越得體,各種修改符號都能準確運用。在評講同學作文中,能夠積極中肯的發表意見。語言表達能力明顯得到提高。
3.通過本課題的研究,激發了學生樂學,提高了寫作能力。“學生的樂學心理主要來源于自己的創造個性和創造思維所產生的結果能被認可和接受,其價值能被實現。”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人的心靈深處,總有一種把自己當作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這種需要在中學生精神世界中尤為重要。”讓學生評講作文,就是肯定學生的能力,相信他們有鑒賞能力,是尊重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的表現,表明老師重視學生的觀點、意見、建議。學生得到了老師的信任,課堂的民主和諧度就高,學生心里就輕松了,沒有壓抑了,學生就能積極思考,大膽發現,大膽發表意見。學生的日記可以證實他們對作文的興趣和快樂。學生的興趣起來了,他們的作文就越寫越好了。
4.通過本課題的研究,能促進師生成長。
學生評講作文是在學生互批的基礎上的評講,既要評講作者所寫文章優劣,又要評講批者的批語是否準確。這是一個鑒賞過程,要檢查作者的寫作水平,又要檢查批改者的賞析能力,無論是批改還是評講,都要檢查對以前所學知識的掌握和運用。具體到評講,又要聽力、判斷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所以,每一次的互批互評對師生都是一次挑戰,一次提高。它激發了學生自我提高,自我發展,自我完善的個體意識。這種成長過程包括強化自省、強化自評、強化自控。學生在自省、自評、自控中成長起來。這種課堂也激發了教師的知困意識、探究意識和問題意識。有了知困意識就促使你去多讀多看。所以也促使了教師成長。
5.通過本課題的研究,我們形成了作文教學的特色。20xx年3月11日我們邀請生態語文群老師來我校聽朱建榮老師的作文評講課,并進行評課交流。新生代教師,青年名師梅洪建聽課后的評價“a.一直以來,在功利的教學環境中,教師為了分數早就忽略了對學生能力的培養。朱建榮的課讓學生不是站在寫的角度來審視文章,而是站在“理想的作者”和“高明的評者”相結合的角度來培養學生的理想創作能力和批評鑒賞能力。這個過程不是對別人作品評論好與壞的問題,而是在自己有了相對理想的思路之后再對別人的作品的品評中進行自然的升華和再創造。這是對學生能力培養的最佳途徑。b.一直以來,在很多人在闡釋性的語文中,早就剝離了閱讀和寫作的關系。將課文的美點消解在對知識性記憶和內容性的再現之中,在“意”的強化中,忽略了“文”的魅力。在朱建榮的課堂中,不但達到了“文”“意”的自然統一,而且是反向的在作文評改的過程中達成了對課文中“文”的反哺。在更高的層次上鍛煉了孩子的審美能力。c.一直以來,孩子們都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不愿意看到別人的美,只看到別人的不足。但在朱建榮的作文評改過程中不僅僅讓孩子發現了別人的不足,更讓孩子們發現了別人的美。同時在對評語的評價環節,更能體現一個人的再認知以及培養孩子的接受批評的能力。這種無形中的人格培養,則是教育的永恒追求。”
“事實學習”課型是自然學科的重要基礎課。其教學的中心內容是指導學生認識自然的事實,包括認識事物的名稱、個體的顯著特征、認識事物和現象變化的結果、過程。其典型課例有《生活中的靜電現象》、《空氣》、《巖石》、《銅、鐵、鋁》等。在“事實學習”課型中,包含許多基本的科學知識,強調對事物描述的準確、對事物性質的理解、對特征或變化結果的認識。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過分看重學生是否掌握了全部的知識,是否記住了事物的特征或變化的結果,而忽視調查、觀察、設計、實驗、收集數據、探討等活動。教師也往往容易滿足于學生規規矩矩地學,老老實實地記、聽,以致相當多的學生對自然學科不感興趣,甚至厭惡。要改變這種現狀,就必須改變聽、讀、學、記的教學方法,改變以知識為重點的教學,運用探究的方法實施“事實學習”課型的學習。
二、 探究為中心實施“事實學習”課型教學的理論依據
(一)探究教學能有效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育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學生的學習動機是多種多樣的,但主要受學習的目的性、學習的成就感、學習中的交往和認識興趣四個因素的影響。其中,興趣是推動學生學習的一種最主要的內部動力。依據起因不同,興趣可以分為直接興趣和間接興趣。因此,堅持興趣在教學中的作用,就要求自然教學中加強動手“做”科學和體驗探究過程,強調運用探究為中心的方法進行科學教育。
(二)探究教學有充分的理論研究基礎
“事實學習”課型教學中,認識的物體和現象都緊密聯系著學生周圍的生活。例如青蛙、水、空氣、銅、鐵、鋁、螞蟻、根、葉、四季的的特征等事物和現象,學生經常接觸到而且十分感興趣。因此,要將這些興趣穩固下來,成為學生深入研究科學的內驅力,就必須通過以探究為中心,實施“事實學習”課型的教學。
三、 以探究為中心實施“事實學習”課型教學的教學目標
以探究為中心實施“事實學習”課型教學的教學目標框架是以自然事實和現象的知識為載體,以探究過程的操作和體驗為途徑,培養學生良好的科學素養。
1.讓學生充分體驗對自然事實探究的過程和樂趣,形成對科學探究的強烈興趣和好學求知的欲望,形成認真細致、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培養勇于探究、不斷創新的精神,形成科學的世界觀。
2.培養學生具有對簡單的自然事物和現象進行分析、綜合的能力,初步具有科學探究的能力,了解探究的基本程序和方法;
3.認識自然事實的形態、構造、性質、變化。
四、教學策略
(一)精心選擇教學材料的策略
材料是探究的基礎,要設計以探究為中心的教學過程,首先必須精心選擇、準備有結構的材料。所謂材料的結構性是指材料與所要進行的探究活動有密切的聯系,學生通過對材料的擺弄能揭示自然事實的性質和特征,體現探究過程的科學性和合理性。例如《電磁鐵(一)》的教學,一位教師選用三套不同的制作電磁鐵線圈的材料:
① 用較細的漆包線(沿海版自然教材配套實驗材料);
②使用直徑0.6毫米的裸銅線;
③ 使用帶絕緣塑料的電話線。教師把三套材料分別用于三個班的教學,其結果是:使用①②套材料,學生制作電磁鐵的時間占用約20分鐘,探究其性質的時間卻只有短短的幾分鐘,而且制作的電磁鐵效果也不理想。使用第三套材料制作線圈,僅花不到5分鐘的時間,留給學生用于探究其性質的時間充裕,探究的氣氛熱烈,而且實驗效果明顯,有助于學生發現電磁鐵的性質。有此可見,第三套材料體現了材料的結構性和合理性,適合學生的探究。
(二)指導探究的策略
以探究為中心實施“事實學習”課型教學中,要求給學生一個靈活、自由的空間讓其充分探究,但也不能放任自流、任其發展。有經驗的老師總是密切觀察學生的探究活動,從中發現學生探究過程遇到的困難,適時給予精心啟發、有效指導。
1.精心誘導,激發探索的動機
教育心理學認為:需要指向某一具體對象,產生達到目的的欲望時就形成了探索的動機。因此,利用矛盾懸念或趣味活動讓學生置身于一種探索問題的活動中,可以有效激起學生探索的興趣,形成探索的動機。例如在教學《葉子》一課,學生對幾乎每天都能見到的樹葉非常熟悉,看起來似乎沒有什么能吸引學生。然而,知識的興趣并不是一下就能看到的,其源泉是藏在深處的。教師可以布置孩子們課前收集校園的各種樹葉,上課時通過“給樹葉找媽媽”的游戲,就可以把孩子們的興趣吸引到葉子的不同形狀上來,并引導學生說出各自的理由。通過老師的精心誘導,孩子們了解、探索、思考的欲望隨之就被激發起來了。
2.指導掌握科學的探究方法
社會資訊和信息技術發展,使人們越來越感到掌握學習的方法比掌握知識更重要,良好的方法使人們更能發揮自身的潛力。而在科學研究中,評價人的科學素質高低的標準應該是能否提出新的問題和提出解決問題的新方法。因此,擔負科學啟蒙教育任務的自然課,必須滲透科學的思維方法和淺顯的科學研究方法的教育。其中包括:
① 分析與綜合的方法。研究某一自然事物時,一般可以先整體了解,然后將整體分成多個組成部分進行探究,最后再綜合認識,即按整體à部分à整體的過程分析綜合學習。例如《魚》的教學,可以先讓學生收集有關魚類的資料、圖片,在課前讓學生閱讀有關資料。課堂上讓學生觀察魚身體的組成,提出疑問,設計實驗,對魚各部分器官的作用進行探究認識,總結出魚類的共同特征。最后可以將自己探究的結論和收集的材料匯編、裝訂成為資料保存。
② 比較與分類的方法。例如《各種各樣的根》一課中認識直根與須根,可以通過比較,找出它們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再分類。
③ 觀察與實驗的方法。例如用按順序的方法、對比的方法觀察,用對比或模擬的方法實驗等。另外,還應滲透數學分析、抽象與概括等探究的方法的運用。
3、恰當的評價
(一)國內外研究現狀
為了更好地進行課題研究,我們作了充分的前期準備,查閱了大量的資料和文獻,進行了深入地研究,發現:關于“高效課堂”,國內外專家專著沒有有特別明確的定位和闡述,關于“高效課堂”的研究也還未成體系,較多的是關于“有效課堂教學行為”的研究。在中國國內有關“有效課堂教學行為”主要集中于教師行為的有效性等問題上,且教師行為的有效性研究,與國外的教師行為標準的研究非常類似,其目的都是為了提高教師行為的效率。而關于教學模式,很多教育工作者都在不斷實踐和研究,現在對我們的教育教學影響較大的有效教學模式主要有:斯金納的程序教學模式,贊科夫的教學與發展實驗模式,布魯姆的掌握學習模式,瓦?根舍因的范例教學模式,洛扎諾夫的暗示教學模式,奧蘇貝爾的“認知――同化”模式、羅杰斯的“非指導性”教學模式,阿莫納什維利的“合作教學”模式等。我國近代教育工作者在借鑒國外教學模式和總結自己經驗的基礎上,對教學模式的研究和探索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吸取外國教學模式的優點,又努力創造具有我國特色的教學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其中比較有影響的教學模式有:“指導――自學”教學模式、“引導――發現”教學模式、“目標――導控”教學模式、“情境――陶冶”教學模式等。現在有效教學開始朝著建構多元化、情境化、個性化教學模式的方向發展。教育工作者們更加關注教學內容的豐富性和教學模式的靈活性。關于高校課堂教學模式的研究,我們要從不同方面不同渠道提高課堂效率,因而,我們認為我們的研究很有必要。而且,不同地區之間存在著很大差異,各有各的特點,所以我們要研究出適合我們自己的教育特點,適合我們自己的學生的“高效課堂”。
(二)本課題的研究意義
有助于一線教師準確把握學科特征,更新自己的觀念,提升自己的能力,積極探索更有效的策略。通過對本課題的研究,我們期待教師能減輕教學壓力、學生能減輕課業負擔,提高的教與學的效率,能夠調動教師研究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是教學方式方法的一次有較大意義的創新和變革。
(三)本課題研究的創新之處
1.選題有意義
一是有利于減輕教師沉重的教學負擔;二是有利于提高我們教師隊伍的素質;三是有利于迅速適應并有效實施國家推行的課程改革;四是有利于提升三河市第五小學的辦學品位。
2.模式創新意
課題研究中,必須以全新的教育教學理念為指導,實施生動活潑豐富多彩的課堂教學,研究出切實高效的教學模式。
3.手段更先進
利用網絡資料,利用學校信息資源和網絡資源廣泛收集有關資料和信息,重視橫向、縱向比較研究,充實課堂模式研究的理論依據。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一)對“高效課堂”的界定
所謂“高效課堂”是指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通過教師的引領和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在單位時間內高效率、高質量地完成教學任務、促進學生的發展。它是針對課堂教學的無效性、低效性而言的。課堂教學的高效性就是通過課堂教學活動,學生在知識上有收獲,能力上有提高,思想上有進步。具體表現在:學生在認知上,從不懂到懂,從懂得少到懂得多;在能力上,從不會到會,從會得少到會得多;在情感上,從不喜歡到喜歡,從不感興趣到感興趣。高效課堂效益評價主要標準可以根據不同的學科特點而定,對于小學英語,我們認為高效課堂的表現就是:學生表現積極活躍,語言表達正確、流利、有感情,學生對于課堂活動充滿激情,有較強的能力去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能夠完成目標的同學在在95%以上。簡單地說,我們要看學生是否愿意學、會不會學,是否能達成教學的三維目標,我們的立足點應該是“面向學生的發展”。
(二)對“教學模式”的界定
“教學模式”這個詞對于我們并不陌生,但從專業的術語來解釋就是開展教學活動的一套計劃或模型,是基于一定教學理論而建立起來的較穩定的教學活動的框架和程序,也就是各種教學活動有機地連接在一起從而組成的具有動態性的過程,從微觀的教學活動的角度看,它具有變化性,但從宏觀的過程角度看,又具有比較穩定的過程形式。一種教學模式由不同的教學活動組成,這些教學活動包含幾種教學策略或教學方法。教學模式是教學理論在某個具體領域的具體化,同時又直接面向和指導教學實踐,具有可操作性,它是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之間的橋梁。
三、理論依據
(一)建構主義理論
建構主義教學理論認為,人們對于識不應該是被動地接受,而是根據自己的需要,通過自己的學習和努力主動建構的。此理論強調教學要以學生為中心,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學生的主體地位是不可替代。建構主義教學理論認為知識不是只靠教師的教授來獲得的,而是學習者借助他人幫助,利用所需的學習資料,通過主動學習的方式獲得的。其理論核心是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學生對知識的主動探索、主動發現和對所學知識的主動建構。
3.確立目標,組織開題
接到立項通知書后,課題主持人立即召開全組人員會議,并開始撰寫開題報告。在開題報告中,進一步明確課題研究的目的、意義,研究的方法和策略,制定了切實可行的研究步驟,做到了分工明確,各司其職,為順利完成課題實驗奠定了基礎。
(二)實施階段
1.加強理論學習,更新觀念
搞好此項課題研究,不能只憑一點教學經驗,需要有理論引領。所以,學習相關理論是實驗的必要保障。實驗教師,首先做到有思想有個性,要熱心課題研究,肯下功夫,有愛心,有敬業精神。從書本中學,從網絡中學,同行之間互學。每學期安排理論學習交流。思想是行動的先導。教師對課題研究的認識程度直接關系到他們實踐中應用的深度和廣度。新的教學理念要真正深入到教師的心靈,才能成為教師理念建構的基礎和準繩,從而指導教師的教育教學實踐。我們要求教師加強學習,更新教學觀念,提高教育科研能力和理論水平。扎實有效地進行理論學習,使研究的參與者樹立正確的觀念是開展課題研究的基礎與前提。因此,我們始終把更新教學理念作為首要任務來抓。課題組要求每一位課題成員認真研讀教學著作,不斷充實、更新實驗教師的教育教學理念,使其在交流中不斷吸取“營養”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
2.專題培訓,奠定課題研究基礎
定期開展課題研討活動;做到有計劃、有過程、有分析、有總結。通過學習培訓,使課題組教師對“小學英語高效課堂教學”的意義有了更深一步的認識,明確了新課程所倡導的“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讓學生在聽、說、玩、演、的活動中學習并運用英語知識。實驗教師的認識不斷提高,為深入課題研究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3.踏踏實實進行課題研究活動
針對C―P―P―C教學模式,在開展研究的過程中,及時進行總結交流,組織教學反思。開展本課題以來,每學期開展兩次課題研究課的設計、教學實施、反思活動,促進課題實驗的開展。鼓勵成員積極將自己在課題研究過程中的一些心得與體會及時進行摘錄,并能努力撰寫成文,在定期和不定期的集體活動中進行廣泛的交流與研討活動,爭取有高質量的研究或獲獎。
積極開展課堂教學的研討工作,突出“興趣、情景、活動”改進英語課堂教學,小學生在符合他們特點的活動中學習英語,其興趣會更加濃厚,而濃厚的興趣又會使他們更主動,更富有成效地參加到英語學習活動中來,這就形成了小學生英語學習的良性循環。
開展課題研究,貴在探索,重在實踐。為此,實驗教師在小學英語教學過程中,把小學生學習英語的天性和實際結合起來,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老師的主導作用,更重要的是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提高課堂的效率和質量,讓研究服務于課堂教學,用課堂教學展示研究成果。
4.重視過程,加強實驗指導
課題立項后,組建課題實驗小組,制定課題研究的具體方案;通過圖書、計算機網絡了解國內外研究情況,形成課題研究實施方案,并對課題全面論證。本課題以案例研究法和經驗總結法為主,輔以調查、文獻搜集、觀察等方法。組織課題成員,進行課堂教學方法的研究,根據不同的模塊和教學內容,制定相應教學對策,在課堂教學中運用,觀察效果,并根據反饋的問題,調整對策,繼續深入研究,通過實驗,積累資料,邊調查、邊實施、邊修改,逐步完善課題實施方案。同時,了解同類課題研究的現狀,為本課題研究提供借鑒。匯總各階段研究報告,收集各小專題研究的原始材料,系統處理分析課題研究過程中所得的材料數據,形成課題研究成果報告,最后申請結題,并在全校甚至全縣范圍內推廣、運用實驗研究成果。
5.以課例引路,上好研究課
課題組成員積極參加各種探討及實驗等活動,把握實驗方向與重點。以教學、教育案例為載體,實施行動研究,使教師與研究者在制作案例時共同思索,教師在理念與經驗引領之下進行行為自省、教學經驗重構、扎根埋論建立。研討活動為集中研討共三種形式,一般情況做如下安排:
(1)每兩周由執行組長牽頭,組織課題小組成員,開展一次研究活動,主要是學習本課題實驗的理論知識與先進經驗,小結本課題實驗的經驗與教訓,確保課題研究在正確的指導下有序進行。
(2)每學期3-6年級每個年級組織一次課題研究課,組織好教師評課。
(3)組織課題組成員觀看“英語教學觀摩課”,寫好教學小記并在課題組進行交流,以優質課促反思,以優質課來引路。通過“觀看――反思――交流”這樣一個過程,組員們從教學理念上有了根本的轉變,從而切實指導自己的課堂教學實踐。
6.加強教師間交流,實現資源共享
老師們的交流中,有理論學習的收獲,有教學困惑的剖析,有教學成功的感慨,有教學失敗的傾訴。通過平等的對話、橫向的交流、縱向的引領、思維的碰撞、觀念的爭鳴真正促進教學研究。
7.具體研究內容
(1)通過課前打擂活動提高小學英語課堂效率
主要研究者:趙興華 杜淑杰
課前的幾分鐘,學生剛剛進入課堂但還沒有真正投入進去,課前打擂可以讓學生放松的心情緊張起來,盡快投入到課堂學習當中去。而且通過課前打擂活動還可以幫助學生復習已學知識,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此外還可以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和為集體爭光的集體榮譽感。
(2)設計高效的課堂教學活動,提高小學英語課堂效率
主要研究者:馮雪蓮
著名心理學家讓-皮亞杰認為,認識起源于活動,認識是從活動開始的,活動在學生的智力和認識發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所以在英語課堂教學中被廣泛運用的游戲活動,大家并不感到陌生。我們的教學活動主要有聽,說,玩,演,唱,猜等形式,本著創設真實情景的原則為學生設計活動。根據不同的課型,不同的目標我們會設計不同的課堂教學活動,以達到高效的目的。
(3)通過小組合作學習提高小學英語課堂效率
一節英語課的教學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在呈現環節中所采用的方式方法。在此環節中,學生不僅要感知、理解教師所呈現的新語言材料,還要感知、理解新語言材料所適用的場合。為此,教師要想方設法通過合情合理的真實的情景的呈現新知,使學生身臨其境,領悟到所學知識的意義,從而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對于不同的語言材料,我們要采用不同的呈現形式,下面介紹幾種我們在課堂中常用的呈現形式。
(1)直觀呈現
所謂直觀呈現,就是利用多媒體、掛圖等多種教學手段,帶給學生視覺上的刺激,從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直觀教具形象逼真、容易記憶,學生也容易接受,在小學英語課堂上使用直觀教具符合小學生心理特點和認知特點。語言教學最終目的是要用來交流的,所以要注重實用性,注重培養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實物、圖片、掛圖、錄音機、身體語言以及多媒體等教學手段是小學生非常喜歡的,對于活躍課堂氣氛也有很大的幫助,可以幫助學生加對所學知識的理解,也可以提高他們運用所學知識完成任務的能力。我們主要在單詞新授或語音課上(即Let’s learn和Let’s spell部分)使用直觀呈現的方法。不同的單詞我們采用不同的方式呈現給學生。根據需要我們會以猜字謎、猜動作、聽聲音、提問題、展示實物、簡筆畫等方式呈現給學生,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同時也促使學生去積極地思考。
(2)表演呈現,即情景呈現
表演呈現是我們在課堂中比較常用的呈現方式之一,小學教師不僅僅是傳授知識的人,也應該是表演藝術家,因為老師要引導學生在情景表演中學習知識和提升能力。為了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學知識,教師要多創設一些真實的情節,師生共同扮演角色,有利于培養學生運用語言進行交際的能力。這種呈現方式我們多用在對話或語篇教學,也就是課本的Let’s talk和Read and write部分。
(3)多媒體呈現
直觀呈現和表演呈現都有著各自的優勢和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這些方式已經不能滿足現在的教學需要和學生的學習需要了,多媒體具有生動的畫面、真實的視覺和聽覺感受,越來越受到廣大師生的喜愛。另外,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很多課本內容創設情境的難度較大,表演的難度也很大,這種情況下多媒體就能起到很好的效果。例如在教PEP人教版小學四年級英語上冊Unit4 My home這個單元中,在學習Let’s talk中Where’s she? Is she in the study? Yes, she is. No, she isn’t.這個情景時,很難讓學生直觀感覺到真實的情景,因為study(書房)、kichen(廚房)、living room(客廳)、bathroom(浴室)、bedroom(臥室)這些情節很難直觀地給學生展示出來,當然也就無法表演。這時多媒體就可以能生動形象地利用圖畫甚至是動畫給學生呈現真實的情景。所以,多媒體教學也是我們研究的一項提高課堂效率的重要內容。
3.鞏固操練,創新高效:Practice
要提高小學英語課堂效率就要設計高效的課堂操練活動。 著名心理學家讓-皮亞杰認為,認識起源于活動,認識是從活動開始的,活動在學生的智力和認識發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我們本著創設真實情景的原則為學生設計活動。根據不同的課型,不同的目標我們會設計不同的課堂教學活動,以達到高效的目的。
通過實踐研究我們總結出一些常用有效的小學英語教學操練活動:
(1)通過游戲操練
游戲教學法是情景教學法的一種形式,是以一定的科學理論為基礎,旨在鞏固課文教學、熟悉新單詞、鍛煉學生的語言實踐能力、開發學生潛力與智力;以實際教學內容為依據,按照一定的程序步驟和規則,循序漸進的英語活動,它能極大地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有利于提高英語課堂的效率。
(2)在歌曲中操練
兒童歌曲和歌謠優美動聽、輕松愉快,學生非常喜歡。在歌曲中操練所學內容既能減輕學生的心理負擔,又能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我們會采用教材或其他教學資源中提供的跟教學內容有關的歌曲歌謠,也會根據較教學內容改變歌曲,例如用“兩只老虎”的曲調改變歌詞“Do you like, do you like peaches, peaches? Yes, yes, I do. Yes, yes, I do. Yes, I do. Yes, I do.”
(3)在chant中操練
“Chant”類似于在學生口中廣泛傳唱的童謠,其內容句式簡單、瑯瑯上口,好記易背,配上音樂再用說唱的形式表現出來,使人讀了倍感愉快難以忘懷。我們利用Chant教學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節氣氛,激活課堂。小學生活潑好動、好奇心強、模仿能力強,但有意注意的持續的時間短。而長時間機械的操練,生硬、平淡的學習,容易使學生產生厭煩情緒,學習氣氛沉悶。如在教學活動中不時穿插“Chant”,會使沉悶的課堂泛起陣陣漣漪,讓學生把注意重新投入到學習中,使學生在課堂上都處于興奮、積極和活躍的學習的狀態中。Chant教學讓學生易于接受語言知識,化繁為簡。因為“Chant”都是在沒有負擔和焦慮的情況下進行,所以學生的學習效果是比較好的。學段“Chant”遠比學說英語句子容易。同時,“Chant”能把復雜簡單化,化零為整。在給學生一個chant的例子后會讓學生自己試著創造新的Chant。所以,Chant教學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激發他們的創作欲望。
(4)在表演中操練
學生是天生的表演“藝術家”,作為教師要為學生創設一定的情境,鼓勵學生扮演情境的某個人物,使其興致勃勃地進入學習境界,在特定的情景中操練和運用所學知識。我們會根據教學內容中的人物制作頭像,讓學生帶著頭飾進行表演,從而達到操練鞏固所學內容的目的。例如,我們常讓學生表演借東西、就餐、買東西、看醫生、問路等情境的對話,效果非常好。
3.知識與能力評價相結合
有的學生懂得很多英語知識,卻不會表達,這樣的例子早已屢見不鮮。因此,應當將知識與能力評價相結合,而且更要注重對學生能力的評價。培養學生說英語、用英語的能力,除了平時的課堂表演,每學期還可組織全員參與的表演節目的活動,如英文歌賽唱、詩歌朗誦、短劇表演等活動。學生以小組或個人為單位,圍繞學習的重點自定表演內容。表演的時間既可在課堂上,也可在課后,“六一”也是個好時機,師生共同對表演進行評定。如此一來,學生便會積極主動地將知識轉化為能力,教師對學生的評價也更全面了。
(四)通過小組合作學習提高了小學英語課堂效率
“小組合作學習”這一教學模式的應用給課堂教學注入了活力,它不僅可以使師生之間、學生之間更有效地進行語言交際;而且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團隊精神,進而促使學生相互學習,共同提高,有力地促進了課堂效率的提高。關于小組合作學習我們做了以下工作:
1.劃分好學習小組
高效課堂的合作學習是以小組為基本單位進行教學活動的,構建合作學習小組是進行合作學習活動的組織前提。合作學習小組通常由6名(或8名,最好6名)學生組成。在構成上要求小組成員的性別、學業成績、智力水平、個性特征、家庭背景等方面有著合理的差異,這樣構建的合作學習小組才能“組內異質,組間同質”(所謂的“組內異質”指一個小組內有不同層面的成員組成,“組間同質”指各小組之間成員的構成水平是相同的)。組內異質為互助合作奠定了基礎,而組間同質又為在全班各小組間展開公平競爭創造了條件。
我們學校班容量較大,以66人一班為例,首先從全班挑選出11名學習成績好、組織能力強,在同學中威信較高的學生擔任每組的組長;然后按學業成績和能力水平,從高到低分別選擇編排每組的副組長(1人)與組員(6人),并從組長到組員依次編號(a1、a2、a3、b1、b2、b3、c1、c2);最后由班主任與各科教師統一協調,根據每組成員的性別、性格、成績、智力等方面的比例結構進行組間平行微調,使同號的組員實力相當。小組內男女比例要適當,男生和女生都有著各自的特點,可以取長補短,互幫互助,共同進步。
組建好學習小組,并不等于學生就能合作、就會合作了。要使合作學習小組能夠正常運行,合作富有成效,則必須做好以下幾件事:
首先,選一名得力的組長。組長是老師的小助手和代言人,是一組之魂。實踐告訴我們,選一名成績好、責任心強、有一定組織能力的學生擔任小組長,負責全組的組織、分工、協調、合作等工作至關重要。小組長不一定是組內學習成績最好的學生,卻一定是各方面能力最強的學生。教師要定期集中培訓小組長,培訓時除了了解反饋信息、作業專門指導外,還要傾聽他們的意見和想法,讓他們暢所欲言,相互交流,相互啟發,以利于使他們領導的小組既有一定的共性,又有鮮明的個性。
每個小組還可以設立一個副組長,輔助組長作一些工作,組長主要負責學習和小組的全面工作,副組長負責小組的值日和日常的其它一些事。為了增強小組成員參與小組、管理小組的意識,增強他們的集體榮譽感和責任感,小組的每個成員可以根據自己的意愿負責一個學科的學習,這樣他們會感覺到自己很重要,為小組的建設力量。
其次,給小組起一個響亮的名字。讓全組成員集思廣益、共同磋商,為小組取一個積極向上、富有新意的、響亮的名字,這有利于凝聚人心,形成小組目標和團隊精神。
最后,給小組成員編一個相應的代號。每組學業水平處于同一層次的學生代碼相同。例如可以將小組成員劃分為aa、bb、cc三個層次,每個同學的代碼便是a1、a2、a3、b1、b2、b3、c1、c2、。這樣既便于組長分工,小組內成員按一定的序號發言、交流、討論,或者按一定的方式合作;又便于教師抽查――指定同一層次的學生代表小組發言,并給予及時評價,使個人承擔一定的小組責任,促使小組成員將焦點集中到互教互助上來。
2.培訓好小組長和小組
(1)明確小組長的作用
①小組長要團結同學、幫助同學、組織同學,打造積極向上的小組學習團隊,勇敢地擔當起學習小組的學角色,有很強的號召力。
②小組長要研究解疑和每天學習內容的落實情況,爭取學習內容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
③組長要負責維持本組同學的學習紀律,做好小組的評價工作。
(2)突出抓好高效學習小組建設
老師要在小組建設、小組長培訓上下真功夫。要重視學習小組文化建利用學習小組間的良性競爭,使學生在競爭中提高與發展;要培養好學習小組長,學習小組長是學習小組的動力機,要培養小組長的組織、協調能力,發揮小組成在小組學習中的帶頭作用、領導作用、組織作用和檢查督促作用;要創新小組評價機制,把評價主體讓給學生,創新小組內部的評價和小組之間的評價,要在合作中借鑒,在借鑒中思考,在思考中提高。
(3)培訓小組長
培訓學習小組組長至關重要,可以考慮以下幾種措施:第一、明確組長的責任和作用。第二、定期召開小組長會議。洞悉他們一周來在思想上、學習上和生活上的困難并及時予以解決,讓小組長感受到教師的關懷和溫暖。第三,幫助學培養各學科組長。在某些學科上讓學科成績優秀的同學擔任學科組長。這樣既能給學減負,又能帶動其他同學的學習積極性。第四,適時地肯定、表揚、激勵,使同學們體會到這種自我滿足、自我實現的心理滿足、榮耀感,是激發他們對小組更加盡心盡力工作的源泉。
(4)小組成員培訓
①加強學生互助意識的培養,要讓優秀學生明白,教會學習困難的同學學習,讓學習困難的同學把知識也學得懂的過程,也是自己深化知識、提高能力的過程,幫助學習困難的同學不但不會影響自己,反而能提高自己的水平。②給學習困難的同學更多的學習、答題、匯報、展示的機會,對他們的每一點微小的進步,都要給與及時的肯定和贊揚,即使答錯了也要肯定他們的精神,一點一點的培養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和自信心,讓他們勇于參加到小組的學習和探討中來。這需要老師在學習過程中心里時刻記著他們,關注他們。③轉變傳統的學生評價方式,在學習的每個環節、學生日常管理的每個環節,都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評價。個人的成績不再凸現,而是以小組為單位評價優劣和好壞,包括課堂上的表現、班級紀律、學習成績等等方面,讓學生明白,個人的表現再好、成績再優秀不是我們追求的最終目標,只有小組的成績才是自己的成績,只有你的團隊整體優秀了,你才是優秀的。以此強化學生的團隊意識。督促學生在小組內開展互助,提高整個小組的水平。可以在班內開展優秀組長的評選,以此激發優等生幫扶差生的積極性,還可以開展學習小組競賽活動,營造小組你追我趕的競爭氛圍。④通過班會和活動的開展,主要是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讓學生明白只有大家團結合作才能共贏的道理。有關學生的培訓可能還有更好的辦法,需要老師們在實踐中積極的探索,總之,只有把學習小組建設好了,合作與交流才會真正的發揮作用,學生自主學習、共同提高的目的才能達到。
(六)高效課堂學生有了很大變化
1.高效課堂學習小組的建設成效明顯,學生的積極性大大提高
高效課堂中高效的學習小組建設是基礎,也是高效課堂成敗的關鍵。課堂學習小組從組建到改建,再到今天的基本成型,我們的老師做了大量的工作,各小組不僅有了自己的組名、組訓,還選舉產生了組長、副組長,各位組員,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對自己進行了準確的定位、明確了自己的工作職責。課堂上師生表現及教學效果有了明顯的改變。學生的學習的方式轉變了。原來的課堂是教師出示問題,學生思考。不管時間長短,只要有學生舉手,哪怕一個,教師就要喊人回答,然后講解。一個問題就這樣解決了。那些能力差的、反應慢的、膽子小的學生,除非有時老師偶爾照顧一下,否則,一學期下來根本就沒有回答問題的機會,但現在通過小組合作,上述三種學生不僅可以在組內交流,還可以代表小組在全班發言,有機會展示自己,他們的信心變足了,學習的興趣提高了,學習成績也悄然而起。“小合”猶如一股新鮮血液,給課堂注入了新的生機與活力。我班有一位學困生,在我剛接手時,作業不是拖拖拉拉,就是干脆不做,每次單元檢測基本都只有50多分,很少及格。但實行小組合作學習以后,由于一系列的捆綁和激勵措施,他真的進步很快。不僅能按時完成作業了,期中考試也達到70多分。他的進步既要歸功于他的小組長,又要歸功于小組合作學習。
2.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和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明顯提高
高效課堂上最大的特點就是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角,成為學習的主人。因此,課堂上學生的展示是經常發生的。學生聽的練在進行所以聽力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另外,從同學們書寫的規范程度、美觀程度上可感覺到學生在高效課堂上的明顯進步,相信以后會更佳。課堂上口頭表達展示是不可或缺的。在英語課上,每位學生都有勇氣站起來發言。令人欣慰的是所有展示的同學,都有一個共同特點:沒有了起初的羞澀,也沒有了起初的膽怯,更沒有了起初低聲細語,取而代之的是聲音響亮、吐字清楚。由此可見,學生的知識與能力都有所提高。
九、研究小結及思考
課題組成員的理論水平和教學水平不斷提高,樹立了高效課堂新的教學理念。本課題,讓全體課題組老師親歷了一個有苦有甜,有笑有淚,有花有果的過程。一年多來,老師們耕耘著、思索著、勞累著、快樂著、收獲著。課題研究,不僅促進了學校英語教學的改革,同時也使學生的各項素質普遍得到提高。通過近一年多的理論學習和實踐總結,我們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從課前打擂、新知呈現、鞏固操練、檢測評價和小組合作學習的開展等多方面入手,為提高小學英語課堂學習效率找到了一條可行的途徑。我們有信心把研究成果推廣開來,使課題方向越來越明確,最終帶動一個地區乃至更多地區的學校英語教學工作,讓更多的英語教育工作者享受這種小學英語高效課堂教學模式制帶來的成果。
(一)我們的在研究和實施等方面還存在著不足之處
1.本課題的研究需要相關的理論加以指導,目前在這方面盡管花了很多的時間去找,但還是欠缺,致使我們的模式在系統性、科學性上還有所欠缺。在以后運用這些機制過程中需得到專家的進一步指導。
2.在實際操作中,如何將這些機制有機整合起來,達到和諧交融運行,還需進一步深入研究。
3.將課前打擂、課堂活動、多媒體運用、課堂檢測真正落實到每一堂課中,有些矛盾也會顯露,如課堂活動太過活躍如何掌控課堂紀律,各種格式的多媒體制作技能的掌握等,面對種種出現的問題,作為教育科研工作者必須正視新問題,在問題中超脫,在超脫中尋求不斷解決問題的良方,才能真正開辟教育科研的成功之路。
(二)對今后高效課堂教學模式研究的一些設想
我校高效課堂教學模式的確定,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課堂學習的參與度,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成績, “高效課堂”的研究是一個外延相當廣泛的課題,值得研究的問題很多,我們在研究過程中,僅僅是一個模式的研究,也只涉及到了一些表面的問題,對于師生關系的研究、班級文化的研究、非智力因素的研究等很多領域我們都只是想過,還未進行深入研究,在今后的研究過程中,我們將進一步拓寬教師的思路和視野,從更多角度,對高效課堂教學進行研究。
參考文獻:
[1]教育部. 義務教育小學英語新課程標準[S].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郭 華. 小組合作學習的理論假設與實踐操作模式[J].
二、課題目的
學生大肆揮霍已成為了社會普遍現象。我們希望通過這次的研究學習中,能夠從中總結經驗,提高適度消費,從思想上引導同學們重視節儉的良好作風,從而提高自己的修養,提高自己的探究能力。
三、課題研究過程
面臨現時中學生的不適當消費,我們對某中學200名學生作了調查,發現當中近半成學生每月零用錢消費50元以上,而且大部分的消費都用于購買零食或追潮流,其中經常購買零食這一習慣更成為現時中學生容易肥胖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且目前中學生高消費也不是在學習上,而是在娛樂方面,這也導致中學生成績不能提高或下降。我們對以上現象作了研究和分析,并提出了幾點引導中學生適度消費的建議,培養中學生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念。
1.準備工作:學習有關資料,了解中學生消費方式。
2.咨詢老師意見,設計問卷調查表格,總結完成過程。
3.采用抽樣和問卷調查的方法
4.網上資料查詢
四.課題研究成果
合理的滿足-避免學生對物質的過度要求
中學生是否存在令人擔憂的高消費問題?如今的孩子有著怎樣的消費觀念?近日,本班政治研究性學習小組的成員對200名在校生進行消費狀況問卷調查全面展示了目前中學生的消費現狀。
結果顯示,雖然個別學生的確存在高消費的現象,但初中學生的整體消費狀況并不像人們想象的那樣令人擔憂。32%的中學生每月零花錢50元以內,每月零花錢在100元以上的中學生只占63%。學生們零花錢的用途主要集中在購買書本等學習用品和吃飯、交通等日常開銷(占44%)上,分別只有7.6%和3.4%的學生將大部分零花錢用于購買衣物、飾品、音像制品等自己喜歡的東西和上網、交友、娛樂等交通。
一、對中學生消費心理調查
1、直接購買行為分析
中學生個人零用錢的多是少除受家庭的制約外,與其本人的消費觀念也有顯著關聯性,消費活動相對集中。男生與女生相比,需求結構也有一些明顯差異。把零用錢用于"體育用品"的男生比女生多19%用于"娛樂"的多18%用于購買報刊雜志的多11%,女生只用于購買書籍的人數比男生多8%,總體上說,男生的消費愿望顯然強于女生。
2、間接購買行為
所謂間接購買行為是指中學生需在一定程度上借助家長完成的購買活動。單價較高的商品,如衣物,自行車,隨聲聽等,一般家長出面完成購買過程,但在這種消費行為中,中學生所起的作用往往也是主導性的。
3、名牌意識
調查表明,在實際購買行為中,熱衷于追求名牌的中學生很多。在問道是否挑選名牌時,有23%的學生做了肯定的回答。這個比例不算低,但這個數據并不表明另外77%的學會拒絕名牌,但一般而鹽,中學生的名牌消費欲望很大程度上被抑制了。一旦這一消費群體成長起來,有了獨立的消費能力,在補償心理的作用下,求名動機會普遍而強烈
二、中學生消費心理特點
1、求新性
中學生處于求新求異、富有好奇心的年齡階段。對外界事物的接受能力特別強。于是在社會許多新穎玩意的吸引下,"試一試"的想法成了這種心理的源泉。因此,在保齡球道邊,卡丁車上總能看到身挎書包、胸佩;"某某中學"校徽的學生族的身影。如今,很多學生對"ddr"(跳舞機"情有獨鐘",很大程度上就是受這種消費心理的支配。
2、興趣性
據了解,由于有的學生是"追星族",便將每月開支中的大部分用在購置自己偶像的磁帶或cd上;有的學生是diy(組裝電腦迷)或"小網蟲",錢包里的不少儲備自然花在采購相應的軟,硬件或書籍上…總的來說,主要消費對象與自己的興趣愛好有關。換言之,學生愛好越廣泛,所花費的款項也就可能同比例增長。更何況現在的學生,興趣廣泛是普遍的事。
3、從眾性
身在周圍都是同齡人的環境中,加之有不少的學生的家境不錯,特別容易出現攀比的風氣。這便使許多人產生了"別人有什么,我也要什么"的想法,加上時下的某些時尚的主題,促進了這種心理的形成,跟進了流行大軍。
4、盲目性
這種心理特點的形成是基于前幾種心理的,且從眾性心理起了主導作用。另外,受許多商家看準學生的這種消費心理而推出許多商品之類因素的影響,導致中學生消費的無的放失。比如:某歌星推出一張新專輯;某運動品牌有新的款式上市,不用很長時間,便會"你有我有全都有"。其實所買的商品是否實用甚至是否有使用價值,在購買時學生不一定會去多考慮。"見好就買"似乎已經成了當代中學生消費的重要特征。
三、據以上分析,剖其原因
1、個人素質不同
這關鍵是一個人人生觀、價值觀問題,浪費的同學認為"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來明日憂"今天有錢就花個痛快,明天沒錢再想辦法,一天糊里糊涂過日子,花了多少錢,自己都不知道,這樣錢花得自然就厲害。而節儉的同學知道,哪些地方該花錢,那些地方不該花錢,心中有數,所以花的錢就少。
2、家庭背景不同
有的同學從小生活在優裕的家庭環境中,需要的東西買,不需要的也買,有些東西純粹是為了攀比,大手大腳慣了,根本不認為這是奢侈,浪費。有的同學從小生活在樸素的家庭中,深知這是父母的血汗錢,總是思量、思量,恨不得把一塊錢當兩塊錢使,很節儉。
3、心理不同
有的同學家庭里條件不好,吃好的,穿好的,抽好的,心里不平衡,"你能,我為啥不能"沒錢就向同學借,家里要,說什么錢不夠花,吃不飽,的勒緊褲帶上課,家長一看,自然是心疼,手里有幾個錢就往學校寄,"可憐天下父母心",孰不知他們的孩子和別人進行毫無意義的攀比,久而久之,養成浪費惡習;有的同學家里條件好,可他認為,外在美是虛偽的,只有內在美是永恒的,穿的衣服能看過眼就行了,余下的錢用來買幾本好書,提高自己的修養,這類同學相對是比較節儉的。
四、消費調查總結
通過對200名學生的消費調查,發現了我們青少年學生在"勤儉"這方面沒有明確的認識。同時也從這些日常小事中看到我校學生的學習風氣和思想品質。以小見大,也可以看到一個人的將來。古往今來,每個成功者的生活都是節儉的,可以從中得到"成于節儉,敗者奢侈"所以大家應該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從現在做起,以節儉來約束自己,培養自己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思想品德修養。
要防止盲目消費。盲目消費表現在不管有無好處,有無必要,是否適合自己,而一味地追時髦,趕潮流。只要人家說聲"現在就興這個",就非要人有我有不可,學生應該提高自己的審美水平,接受科學的消費咨詢,多聽家長、老師的意見,多思考消費的目的和效果,防止盲目消費。
綜上所述,我們建議如下:
1、家庭環境中,孩子自己能干的事盡量讓他自己來干,從小事做起,培養其獨立生活的能力,并且使其知道父母的錢來之不易,打消啥事都靠父母的依賴思想。
2、母給孩子錢應適量,該給則給,不該給就不給。
二、小學階段的國畫課程及分析
人民美術出版社小學階段的國畫課程有:《彩墨游戲一》(三年級上冊)、《彩墨游戲二》(三年級下冊)、《用彩墨畫鳥》(四年級上冊)、《用彩墨畫魚》(四年級上冊)、《嬌艷的花》(四年級上冊)、《動物的臉》(四年級下冊)、《山水畫》(五年級上冊)、《有趣的漢字》(五年級上冊)、《花鳥畫》(五年級上冊)、《有特點的人臉》(六年級上冊)、《戲曲人物》(六年級上冊)、《畫故事》(六年級下冊)共十二課。三年級是嘗試用毛筆、水性顏料、墨和宣紙等工具、材料,運用點線面來體驗趣味性。四五年級是嘗試用中國畫的表現方法、技法,表現自己對花、鳥、魚、蟲的認識與理解,體驗筆墨趣味。六年級運用筆情墨趣來創作生活。
三、選擇國畫為課題的理由
1.中國畫具有廣闊的胸懷,能容納百川。
2.字如其人,我認為畫也如其人,畫品即人品,其人不正,其行不遠,能對孩子的人格品行進行教育。
3.符合美術課程追求人文性、強調愉悅性,學生在美術學習中自由抒感,表達個性和創意,增強自信心,養成健康人格。
4.讓國畫成為大眾教育,“從娃娃抓起”,學校教育是很重要的途徑,增強學生的民族感。國畫的延續往往是通過一代代地傳授學習得以實現的而中小學學生又是接受這種傳授的主要對象。我們沿著歷史發展的規律,今天做好國畫教育,明天后繼有人繼續做國畫教育工作,相信,國畫藝術會在中國民族文化發展軌跡上開出繼續傳承、更加絢麗的花朵。
5.我校要營造書香氛圍,學生對詩歌理解水平較高。
6.教師雖然不是國畫專業畢業,但認真學習、鉆研、請教,相信能勝任教學。我校專任教學副校長王立峰書法、篆刻都很在行,可以隨時請教。
四、我校的現狀和實施途徑
東方實驗小學是新建5年的學校,低年級學生多,高年級學生少,而且半路轉來的多,大部分學生是外來務工子弟,基礎相對弱,美術教師有4位(王銳、烏麗雅斯、孫海珍、金萍)。
具體措施如下:
1.先從每個班級選出約2名基礎相對好的學生,在每個星期二到五第七節課進行培訓,最后成為班里的“領頭羊”。課程不脫離課本的意圖。低年級1~2年級主要以彩墨游戲的方式接觸中國畫、熟悉中國畫。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讓孩子在剛開始接觸中國畫時能感受到樂趣,對學習充滿了期待,在每個階段的學習中保持愉悅的心情。主要參考對象為吳冠中的作品。3年級從兒童喜歡的簡筆畫入手,以簡單的線條畫出有趣的圖像和表情,同時貫穿并應用簡單的國畫理論(墨色、用筆、干濕)。4~5年級以具象的為主,鳥、魚、花、動物為主。6年級根據生活創作,可以畫人與人的組合、人和環境的組合故事。
2.每個學期定期開展國畫講座(可以由優秀的學生擔任,也可以聘請知名學者)。
3.多讓孩子參觀畫展,多利用多媒體教學,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充分利用網絡提高自己,為國畫作品多又質量好的學生舉辦個人畫展,邀請全校師生及家長參觀,增強學生創作的動力。
五、課題研究預期成果
教師根據實驗研究中總結的經驗,編寫專著、培訓、撰寫論文,成果展示,并將有價值的經驗在全區推廣。
結題時間:2017年9月至2017年11月
1.提交科研論文、撰寫研究實驗總結報告。
2.提交研究實踐中相關的電子成果資料,集冊和個冊成果展示等。
3.出版專著地方特色初中校本課程《校園國畫》及國畫欣賞讀本。
4.通過活動課、課堂教學、公開課等形式,開展國畫教學實踐,形成較為完整的教學設計體系并積累優秀活動案例。整理、匯編活動案例、優秀教案及孩子的感想體會,隨時隨地了解各大雜志的國畫比賽信息,交流、展示本校的階段成果,為交流、提升搭建平臺。
5.收集校外美術培訓班的國畫作品,交流學習技法,提高思想認識,鼓勵學生當小老師,增強學生自信心的同時,其他學生也學到了新知識。
6.整理各種活動照片,編輯國畫課題等活動影像資料。
二、課題的實施過程
1.英語字母的教學。英語字母的教學是由小學數學、日常生活中的知識由淺入深展開的。如通過介紹長方形的長a、寬b、周長c、面積S,圓的半徑 r、直徑d等這些數學知識,維生素E,克g,小時h,撲克牌中有J、Q、K,世貿組織WTO,中央電視臺CCTV等這些日常知識,把一些看似離我們很遠的英語巧妙地糅合到孩子們的日常生活中來,充分利用孩子們熟悉的知識來引出陌生的知識,讓他們感覺到原來英語就在他們身邊,一開始就消除了他們對英語的畏難情緒,讓他們真正感到英語好學。第一課就這樣輕輕松松地學完了26個英文字母。第二天出人預料的是學生說出了許多我都沒有注意到的小知識,如“林河XO”,小孩帽子上的“OK”字樣,還有上學路上路標中的“6KM”,整個課堂氣氛非常輕松愉快。這樣讓學生自己去親身體驗自己周圍的知識,對于他們來說是一種成就感,對于今后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也是一個鍛煉。
2.音素教學。音素的教學采用掐頭法、去尾法、對比法和字母組合記憶法。
所謂掐頭法學音素就是在讀輔音字母名稱音時把其第一個音去掉,余下的音即為該字母在單詞中的讀音,通過此法學習的字母有F、L、M、N、S和X。如F[ef]去掉[e]余[f],在單詞中f就讀[f],L[el]去掉[e]余[l],M[em]去掉[e]余[m],N[en]去掉[e]余[n],S[es]去掉[e]余[s],X[eks]去掉[e]余[ks]。
所謂去尾法學因素就是在讀輔音字母名稱音時,去掉最后一個音,余下的音即為該字母在單詞中的讀音。通過此法學習音素的字母有B、C、D、J、K、P、T、V、Z, B[bi:]去掉[i:]余[b],C[si:]去掉[i:]余[s],D[di:]去掉[i:]余[d],J[?ei]去掉[ei ]余[?],K[kei]去掉[ei]余[k],P[pi:]去掉[i:]余[p],T[ti:]去掉[i:]余[t],V[vi:]去掉[i:]余[v],Z[zi:]去掉[i:]余[z]。
所謂對比法學音素就是對于某些音素的讀音與漢語拼音進行對比,通過對比它們的異同來有效地學習英語音素,減少其難度。通過對比法學習音素的字母有G、H、Y、W、R,字母組合記憶法學習音素就是把一些經常在一起發音的字母放在一起來記憶學習其音素,通過此法學習音素的字母組合有sh、ch、 ck、 qu。五個元音字母a、e、i、o、u的音素通過其在開音節、閉音節中的讀音來學習其音素,在開音節中它們分別讀為[ei][i:][ai][?藜u][ju:],在閉音節中分別讀為[?][e][i][?蘅][?蘧]。在學習音素的過程中需要注意的是每個方法都要給學生展示大量的符合此法的單詞。
在教音標時,教師要告訴學生音標是音素的書面符號。學習音標的過程是建立在音素的基礎上的,通過復習每個音素來引出其書面符號――音標,12個單元音的記憶方法為:[?][e][i][?蘅][?蘧][u][?藜][i:][?蘅:][:][u:][?藜:]。八個雙元音的記憶方法為[ai][ei][?蘅i][i?藜][?蘚?藜][u?藜][au][?藜u]。二十八個輔音音標的記憶方法為[b][p][m][f][d][t][n][l][g][k][h][?][t?蘩][?蘩][?廾][r](模仿漢語拼音順序記憶); [s][z][?夼][?奩](讀音相似);[j][?耷][v][w](與日語音似);[tr][dr][ts][dz]。在學習音標時需要注意向學生展示大量的音標來強化記憶。
三、試驗結果
我們對學生進行了所學知識的考試,考試結果如圖所示:
■
結果分析:本次考試總人數為122人,最高分為滿分100,最低分為71,試題難度中等偏上,96%的學生達到了教學要求,全部能夠進行獨立的單詞拼讀,為以后學生進行自己預習奠定了基礎。
四、反思
利用七年級開學初的半個月時間進行語音、音標和單詞拼讀的教學,讓大多數學生掌握好音標,然后把七年級第一學期教學的重點放在單詞拼讀教學上,所有教學項目都應緊緊圍繞這一重點進行,使至少90%以上的學生在七年級第一學期期末基本做到能正確熟練地讀出符合讀音規則的單詞,能借助音標正確讀出不符合讀音規則的單詞。這樣可使學生為以后的學習打下基礎,從而使教師在單詞教學上少用時間,學生自己就可以拼讀單詞。
“小三位一體”英語教學法體現了課堂中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觀念,符合新課標的要求,對于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英語的主動性具有很好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 馬承.馬承少兒英語.科學普及出版社,2003.
關鍵詞 課堂討論;合理分組;課堂提問
一、課題研究的背景
1.研究的緊迫性
①課堂討論并不是解決問題的惟一方法,也不是所有的問題都可以用討論來實現。要根據教學內容確定是否需要課堂討論,那些簡單易懂、絕大多數學生能理解的問題以及難度很大的問題沒有討論的必要。
②在課堂討論中,學生的參與度直接決定效果。在目前的課堂討論中,存在著以下現象:積極參與討論并且能夠發言的只有幾個學生。一些性格內向的學生缺乏討論的勇氣,另外,經常出現有學生開小差的情況。
③七年級學生自制能力還比較弱,在課堂上往往把握不住自己,因此,課堂討論常常演變成了閑聊。
④由于每個小組的情況不同,所以在時間上差異較大,有的小組課堂討論已完成,可是有的小組還沒有統一的結果,學生沒有習慣課堂討論這種形式,造成時間的浪費。另外,老師在提出問題后,沒有給學生一個“緩沖”的時間,讓學生深入思考。這樣的討論,達不到預期效果。
2.研究的必要性
目前在課堂討論方面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使得課堂討論非但達不到預期效果,反而造成時間上的浪費。因此,如何開展有效的課堂討論是非常必要的。
3.研究的可行性
在進行微型課題研究初期,我查閱了大量資料,提取了一些我認為行之有效的方法,在之后的教學中,我將這些方法應用于課堂,從中摸索出適合我的教學的方法。
二、課題研究的對象
本次微型課題研究的對象主要是本校七年級一班至六班的學生。七年級學生的顯著心理特點是:個人意識開始出現,群體意識日益增強。他們剛開始接觸生物,還沒有形成理性的思維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而有效的課堂討論正可以鍛煉他們的這些能力。
三、課題研究的方法
1.以行動研究法為主。總結出課堂討論的一般方法應用于我的課堂。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地進行探究、改進、歸納總結。
2.調查法。以七年級1-6班的學生為調查對象,掌握學生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綜合,找出科學的結論。
3.個案研究及分析對比法。針對某節課出現的問題進行深入具體的研究,形成一些個案。這些個案,是課題研究生動、真實的信息資源,通過對這些個案進行比較分析,找出一些規律性的東西。
四、課題研究過程
1.課題的提出
課堂討論是解決教學重點、突破難點的有效手段,是體現學生主體化學習的途徑。通過我的研究,希望能夠解決在課堂討論中存在的問題,找到有效方法,使學生在課堂中實現他們的主體地位,鍛煉他們解決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2.課題的申報
針對目前課堂討論存在的問題,我提出我的微型課題名稱《提高初中生物課堂討論的有效性研究》。該課題于2012年11月得到立項,課題編號為:SWX12-761。
3.參加微型課題研究培訓
作為一名新老師,在課題研究意識和能力方面還比較薄弱,沒有經驗。因此,我聆聽了陜西省教育科學研究所秦德增副所長做的“如何開展課題研究”的報告,從而明確了方向。微型課題研究,是教師基于實際,以解決教育教學工作的具體問題為任務,對自身工作進行自我觀察、內省、反思、探究與行為跟進的研究活動,并且明確了微型課題研究的一般步驟和方法。
4.重要文獻資料的搜集
圍繞要研究的問題,我查找了很多文獻,期待弄明白研究現狀,包括國內外最新成果,本學校研究現狀;目前存在的問題根源在哪兒;有哪些可借鑒的經驗以及在實踐中的應用等等。
5.針對班級情況,確定課堂討論的內容及形式,結合實際情況進行分析和討論,對研究內容進行歸納總結,以課題研究報告和論文的形式呈現研究成果。
6.認真總結,準備結題
整理課題研究檔案性資料,撰寫課題研究報告,準備結題。
五、調查結果分析
七年級一共有學生245名,因此本次調查從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應學生對課堂討論的看法以及課堂討論出現的問題,現將結果分析如下:
1.目前,學生比較認同課堂討論,他們普遍認為課堂討論對他們掌握知識很有幫助,認為這種授課方式既可以培養他們的團隊合作精神,也可以培養他們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認為這種方式對他們的學習非常有幫助的學生占了78%。
2.關于小組人數,有接近46%的學生認為,6人是最佳,其次是4人。目前,在我的課堂上小組人員大約為6人左右,從實際教學效果來看,小組人數為6人比較合理,所達到的效果也最佳。如果人數過少的話,直接的弊端是意見的提出比較單一,而且經常會出現只有一個人持不同觀點。在這種情況下,這位持不同觀點的人容易被其他同學所左右,從而不能堅持自己的觀點。如果小組人數過多,則小組長不好管理,而且可能演變成了閑聊或爭吵。
其次,如何決定小組成員?44%的學生贊同關系好的同學一組,另外,有35%的學生認為應該由老師根據學生的水平安排組合。七年級學生的行為容易受到感情的干擾,不管做什么事情都希望能和自己的好朋友在一起。因此,在進行分組的時候,我會盡量兼顧他們的情感狀況,并且考慮實際情況,以達到最好的分組效果。
另外,在成績方面,有47%的學生希望本組的其他成員生物成績能比他們高,這樣的話,成績比較好的學生能帶動成績較差學生的學習。這表明大部分學生還是迫切希望能夠在課堂上取得進步的。在性格方面,有55%的學生希望小組成員的性格和自己的一樣,學生們普遍不喜歡性格偏內向的同學。
有46%的學生認為,每個小組都需要一個小組長,但是小組長不用固定,大家可以輪流當小組長,這樣可以鍛煉每個學生的領導能力。
3.在討論的問題方面,有35%的學生希望討論的問題是比較有趣的思考題,有33%的學生希望討論一些有爭議的題目,這樣才能在討論中取得更多的成就感。那么,有27%的學生希望能夠討論一些需要大家合作才能完成的題目,這樣可以鍛煉他們的合作探究能力。
4.在討論結束后,有52%的學生希望能夠自己反饋自己的觀點,有35%的學生希望最后由老師總結反饋他們的觀點。從這些數據中可以看出,大部分的學生希望能夠擁有表達他們觀點的機會,這樣能夠鍛煉他們歸納總結問題的能力。
5.目前在課堂小組討論過程中,學生們認為存在的問題是,討論的時候容易轉向聊天,從而大大降低了討論的效果。另外,在每次討論中,每個小組總是有部分成員占據主導地位,他們發表的觀點往往代表著這個小組最后的觀點,最后進行總結性歸納的也往往是這些學生。其次,在課堂上,往往由于討論時間太長從而影響上課效率。
6.在經過一段時間的課堂討論活動后,有將近95%的學生還是比較贊同小組討論的,這說明學生們從小組討論中得到了一些好處,不光學到了知識,也鍛煉了自己的合作探究能力,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樹立解決問題、克服困難的信心。
六、課題研究的結論與思考
通過對我的研究結果進行歸納和總結,我認為如果想達到較好的課堂討論效果,需要滿足以下條件:
(一)首先要進行科學分組
目前,在小組課堂討論中最容易出現的情況是:少數學生主導了整個課堂討論,而一些學生得不到發言的機會。這樣就會導致討論結果過于片面,有時會扼殺真正好的觀點。要杜絕這種情況的出現,就要做到合理分組。
首先,在分組過程中要遵循的原則是“組內異質,組間同質”,要盡量考慮每個學生的興趣和特長,注意他們之間的互補。同時,在剛開始的時候,根據每個學生的特長,在小組內設定一個生物學科組長、問題收集記錄員、信息反饋員、點評員、學習任務檢查員、討論展示員。小組長負責給各組員分配任務,同時注意這些任務員是暫時的,大家可以輪流上崗。問題收集記錄員,要注意搜集小組中其他成員的問題與建議,討論展示員負責在班級中進行總結歸納,反應自己小組的觀點。這種方式可以從根本上避免課堂討論有學生開小差的現象,能夠真正做到人人參與。
(二)課堂討論的題目要科學
前蘇聯心理學家維果茨基把人的認知結構劃分為三個區:“已知區”、“最新發展區”和“未知區”。他認為,課堂討論的題目要把握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讓學生通過討論與思考,自己尋找問題的答案。這樣學生才能體會到學習的快樂,才能充分發揮課堂討論的價值。如果在學生的“已知區”進行提問,答案是顯而易見的,那么只會造成時間的浪費。如果在學生的“未知區”提問,即使經過小組討論,學生也探究不出問題的答案,長此以往,會打消學生的積極性。
另外,課堂討論的題目要具有“開放性”,才能給學生充分提供展示個性和自由發揮的空間。課堂討論題目要具有層次性。對于一些比較難的知識,可設計一個問題組,問題組中的問題之間有內在聯系,使上一個問題的解決對下一個問題有啟發。這樣才會啟發學生的思維,有助于他們解決問題。
(三)充分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
課堂討論雖然體現的是學生的主體地位,但是在這個過程中,老師不能只成為旁觀者。七年級學生自主學習和自我約束能力還很欠缺,需要老師的指引。當學生在討論過程中出現獨到的見解時,老師要及時的給予鼓勵,這樣可以最大限度的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
(四)合理安排討論時間
要根據課堂討論的題目,合理安排討論時間。如果討論時間太短,學生往往得不出最后的結論,達不到好的效果;如果時間過長,容易出現課堂松散現象。
(五)對學生的回答要有追問
討論結束后,小組選派一名成員闡述自己小組的觀點。在學生闡述過程中,老師要進行及時追問。老師及時的追問,可以促使學生深入理解問題,進一步補充、完善自己的觀點,提高回答問題的全面性和完整性。
(六)有效的課堂討論評價
每次課堂討論結束后,老師要及時對討論結果進行分析,從中總結出優缺點,并且對表現優秀的小組及個人給予獎勵,這樣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在一次次的鼓勵中,學生也會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教學活動。
(七)教師要有效的傾聽
有研究證實,教師的傾聽有利于課堂討論的開展和深入。Strother通過研究發現,在整個課堂討論過程中,一個人至少有45%的時間是用來傾聽的,可見,有效傾聽在課堂討論中的重要性。
在學生回答問題的時候,教師要帶著賞識的目光注視著他們,并且帶有耐心,認真的把問題聽完,使學生真正體會到被人欣賞的幸福。
七、問題討論與建議
綜上所述,有效的課堂討論首先在于提出的問題,不能太簡單也不能太復雜,要有一定的難度,這樣才能激發起學生的興趣,起到良好的效果。其次,在于學生的分組,要了解每個學生的特點,使他們發揮各自的特長。而且,每次的討論任務要落實到人,才能使學生積極參與進來。另外,教師要注意把握整個課堂,及時引導學生的討論方向,避免無效討論。還要注意時間的把握,使整個課堂可以一氣呵成。現在的七年級學生,沒有經過具體的課堂討論培訓,所以往往達不到好的效果,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各課任老師的共同培養。
參考文獻
[1]高艷,郭方玲,陳麗等.有效課堂討論策略三題.當代教育科學,2011年第15期
中圖分類號:G623.3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13)16-0012-02
1 課題界定
在教學中實施開放性英語教學,在課堂上創造真實生活的片斷,在模擬生活的情景中對學生進行英語會話訓練,彌補學生在生活中因缺少外語環境帶來的學后難于運用的弊端。既是提高小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的一種創造性的教學模式,也是符合新課標精神的教學觀念。
2 研究目標
1)調動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和積極性,并積極表現自我,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開放性英語教學的模式使充滿歡笑、氣氛活躍的課堂制造出良好的教學效果,也為其他學科的教學提供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3)有效地改進了英語教師的教育觀念,提升了教育科研的能力。
3 研究的主要方法
3.1 營造開放的師生關系
新型的師生關系應該體現民主、平等、和諧。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把學生當作朋友,不要用命令的口氣去要求學生,而是常用“Please...”“May I...”“Can you try again”“Would you like...”,讓學生在輕松、愉快、和諧的環境中學習。這樣能緩解小學生的學習心理壓力,振奮精神,培養其學習自信心,提高學習英語的積極性
3.2 創設開放的語言環境
1)為學生營造開放的課堂語言環境。課本上出現的內容,充分利用實物、圖片、動作等進行情境教學。如在教動物單詞時,讓學生戴上各種動物頭飾;在教學swimming、fishing、
skating等運動項目時,則讓學生邊做動作,邊進行看動作競猜游戲等。另一方面是突破時空限制,給學生創造貼近生活的語言環境。如教“What would you like”“Our school”“How much is it”等單元時,借助課桌將教室布置成飯店、學校各室、商店柜臺,并讓學生扮演各種不同的角色,讓他們從中體驗不同人物角色的性格、情感、話語,再現生活中的不同人物形象。還可以把發生在學生身邊的事與成長中的經歷融入課堂中,讓學生自己講述,使學生對于語言的運用產生更深的體會,同時也克服學生在眾人面前開口說英語的膽怯心理。
2)為學生營造開放的課外語言環境。創辦英文小報,刊登一些學生喜聞樂見、具有美英文化特色的文章;充分利用班級的黑板報,每星期一句新的日常英語,拓寬學生的學習途徑;創設英語短片秀,通過講英語故事、唱英語歌曲、表演課本劇等,使學生的口語交際面更廣,口語交際能力得到提升;引導學生看英語新聞、原版的英語動畫片,使學生接觸地道的英語,
3.3 重組開放的教學內容
教師在教學中根據實際情況“活化”教材,讓學生領悟到英語知識的多樣性和豐富性。如講到“Happy birthday”時,跳出課本僅僅是生日這樣一個單一的框架,引出Teachers’ Day、Women’s Day、Fathers’ Day等新語境,使學生意識到本課的新語言在生活中的很多場合都會用到,同時也豐富了學生的詞匯量,使學生了解了學習英語的渠道有很多,要做學習的有心人。通過這樣的訓練,學生在不斷的創新與成功體驗中迅速發展自己的語言綜合運用能力。
3.4 運用開放的教學形式
1)改革課堂教學形式。努力嘗試在課堂上打破傳統的學生固定座位形式,組建4人或6人為一組的小組學習形式。學生的座位也可以根據學習的需要進行調整,還可以離開座位,這樣就為學生開闊了語言交際的空間。
2)搭建網絡英語平臺。針對電腦正越來越多地走進普通百姓家這一情況,依托寬帶校園網絡建立了“小學英語學科網”,設置了理論前沿、教案資源、試題交流、課題研究、師生互動等欄目,方便教師的業務研究與學生質疑問難,使英語與信息技術真正得以整合,也使開放性英語教學的內涵得以充實豐富。
3.5 設計開放的英語練習
1)抄寫性作業。根據學生個人掌握的情況決定抄寫內容和量的多少。對于缺乏自覺性的學生,多關心指導,多聯系家長,努力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習慣,最終使英語學習成為學生自身的需要,而不是教師的強制要求。
2)口語性作業。學生把朗讀的單詞、課文利用錄音機錄下來,到校后再在全班播放,讓同學評講,并選出優秀者。堅持一段時間,有些學生聽英語的能力明顯提高,他們的耳朵變得更加敏銳了,在課堂上也聽得更加認真,學習效率有了很大提高。
3.6 構建開放的評價體系
單一的總是以拍手高呼口號或用口頭禪進行評價,只會讓學生感到厭倦,重復評價越多,學生的單調乏味感就越強。久而久之,學生的反應冷淡,感覺索然無味,學習積極性就會降低。事實上,任何人都有獲得新鮮刺激的需求,對于小學生而言,更是渴望變化多樣的鼓勵和表揚,期待驚喜,追求新鮮。教師為何不嘗試多種多樣的評價,在評價的方式方法上創新求變呢?
1)評價學生的開放。這其中包括各單元中詞句掌握情況、書寫作業完成情況、課堂表現情況、在家復習情況等。每一個內容既有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學生自己的評價,也有同學、家長對他的評價。
2)評價標準的開放。在評價的標準上,它既有以課程目標為參照的統一標準,又有以學生的縱向發展水平為參照的個人標準,三者相互補充。
3)評價形式的開放。改變傳統的教師單一面批的評價方式,采用評級、評語相結合的方法。學生自評、互評時,采用等級(優、良、及格、不及格)來評定;總評時,針對學生的學習行為、學習態度等非智力因素,由教師寫評語。評價形式的開放使每個學生能隨時檢查自己的學習態度和行為,并且化被動為主動,隨時調整自己在英語學習中存在的問題。
4 研究成果
4.1 改變了課堂面貌
開放式教學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學生的英語素質得到提高,尤其在聽、說、讀、演、唱等語言實踐能力方面。學生學習第二語言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大大增強。班中性格內向的學生,在活動中有明顯改變,逐漸變得活潑、開朗,愿意與他人交流,愿意參與競爭,個性有了合理的發展。
4.2 提高了教學效率
在期末評定時將考試成績與平時考查相結合,進一步督促學生認真參與課堂活動,鍛煉口語、答題能力。在測試中做到聽力、筆試、口試三合一,全方位、多角度地提高學生的英語水平。
5 研究反思
通過幾年的實踐和研究,也發現一些問題和困惑,要在今后的教學中著力予以解決。
5.1 兩極分化現象
原來思維活躍、成績優良的學生在開放式的教學方式下,變得更為活躍,創新意識、合作意識、學習能力得到顯著增強。但是,平時不善言辭的學生,雖然有所進步,但是橫向比較,跟不上老師與同學的節拍。因此,在今后的教學組織中要更關心這部分學生,多給予鼓勵和指導。
5.2 完善評價策略
在重視教學過程的同時,還須加強對評價策略的研究。如在小組活動中,學生間的互相討論學習氣氛熱烈,但是在評價小組活動的成效時缺少一定的系統性、直觀性,要建立完善的評價和檢測體系。
5.3 提升科研素養
青州市團結小學英語教師隊伍是一個很年輕的群體,由于年輕而充滿勇氣和干勁,但也正由于年輕而缺乏對教育教學本質的真正理解和把握。學校對英語教師的專業引領還顯得不足,今后必須為他們科研素養的提升創造更多的條件。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C-(2013)03-0074-03
一、研究問題
研究目的:探索中職學校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研究意義:通過課題研究全面提高中職數學課堂教學的質量。
研究假設:中職數學的內容安排及課堂教學具體實施決定了教學的有效性。
核心概念:“教學”,指教師引起、維持或促進學生學習的所有行為。
“有效”,指教師在一段時間的教學之后,學生所獲得的具體的進步或發展。“有效教學”,凡是能夠有效地促進學生發展,有效地實現預期的教學結果的教學活動,包含教師有效的“教”和學生有效的“學”以及師生得到有效的相互促進與發展。
中職學校數學課堂有效教學涉及單招和中職兩個方面。單招的數學課堂有效教學,是指教師遵循教學活動的客觀規律,在數學課堂教學規定的時間內,能夠合理運用教材,采取恰當的教學方式,促進學生主動參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獲取真正理解的知識,促進學生素養全面健康發展的教學。中職數學課堂的有效性體現在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數學要為專業服務等兩方面。
二、研究背景和依據
(一)研究背景
當前,中職學校的數學教學存在一些問題,主要是:(1)高校連年擴招,導致出現“普高熱”,中職校生源質量下降;(2)中職校數學教師的教學能力及其相關素質總體不高;(3)中職校數學課程雖幾經修改但問題還是不少。
課題組明確提出“學校工作以教學為中心,教學工作以課堂為中心,課堂教學以效益為中心”的理念,積極推進中職校課堂教學改革,注重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加大有效教學的力度。
(二)研究依據
1.理論依據。本研究的理論依據主要有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羅杰斯的意義學習理論、奧蘇貝爾的有意義的學習理論、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以及有效教學的相關理論。
2.實踐依據。比較成熟的學科教學實踐方法有顧泠沅青浦實驗法、魏書生六步教學法、盧仲衡自學輔導教學、黎世法異步教學、張思中十六字教學法等。近年來影響較大的有效教學模式有洋思中學“先學后教,當堂訓練”教學模式、杜郎口中學“預習――展示――測評”教學模式、昌樂二中“271高效課堂”教學模式等。
以上先進的教育教學理論和成功實踐的經驗都為本課題研究提供了研究的依據和借鑒。
三、研究程序
課題組在相關部門及領導的支持下,以所在學校為研究和實驗基地,堅持以課堂教學為主陣地,以實踐性研究為主旨,以兩周一次的數學組活動為載體,定期進行課題研究,每次研究都有一個圍繞課題的主題,并布置相應的任務。通過“走出去、請進來”,以及組內同伴互助,相互聽課研討、積極開展教學反思等方式,將課題研究不斷向前推進。兩年來,本課題研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2012年5月順利通過了蘇州市教育科學研究院組織的中期檢查驗收。
四、研究結論
(一)有效教學以教學內容和課堂實施的改革為基本前提
有效的中職數學課堂教學,一是要重視教學內容安排。課題組對中職數學的要求和現行教材進行了分析、研究、探討,在此基礎上編寫了針對性的《單招數學校本教材》及《“一課一清”成考數學校本教材》,為有效教學奠定了基礎。
二是要重視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研究。課題組認為,首先應該從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出發,重視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然后才有可能有效地組織中職數學課堂。如何提高中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應該主要從數學專業化研究、數學史的引入、引入數學中的美學思想三方面來進行探索與實踐,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三是要重視開展有效的教學各實施環節的研究。這主要是指中職數學課堂上的復習舊知、引入、新授、提問、舉例、布置作業等方面。如真正意義上的有效提問,應該問在學生“應發而未發”之前,問在“似懂非懂”之處,問在“學生無疑有疑”之間。課堂所設計的問題要真正成為師生對話、交流和互動的平臺,達到“以學生發展為本”、“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的目的。課堂上設計的問題要有梯度和層次,要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內,要難度適當,適合學生實際水平。如有效舉例,則應遵循適應性、循序漸進原則。
(二)有效教學研究與教師專業成長具有互為促進的內在要求和機制
憑借學校著力打造課題研究、校本研修、教師培訓、課程改革等平臺的東風,近兩年來,筆者所在學校數學教師隊伍建設再上臺階,取得了歷史性突破。課題組先后有12人次參與各級各類“兩課”、基本功、評優課比賽并獲獎。課題研究助推課題組成員快速成熟、成“名”:課題組負責人楊艷紅老師成為蘇州市數學學科帶頭人、蘇州市職教數學中心組成員;季松林校長是蘇州市數學學科帶頭人、常熟市名校長;陳梅紅老師是常熟市數學學科帶頭人;張建青、李瑞林老師是常熟市數學學科教學能手;穆麗新老師成長為校級教學能手。
(三)有效教學以促進學生素質全面發展為根本指向
在“有效教學”這一核心理念的指導下,課堂上教師更加注重在數學課中滲透思想品德教育,學生學習的興趣得到了提高,學習的差異得到了尊重,有效激發了學生的上進心和集體榮譽感,班級面貌煥然一新。近兩年共有3人獲江蘇省教育廳頒發的“三創”優秀學生榮譽證書;在2010 ―2012年的中職學校“文明風采”競賽中,119人獲得各項等級獎(國家級、省級);在2011年江蘇省成人高考中,學校錄取率為81.2%,2012年江蘇省成人高考,成績也相當出色。近幾年學生就業率穩居99%以上,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應。
實驗學校對口單招班數學高考成績穩步提高,本科上線人數也逐年增加。在2011年江蘇省競爭激烈的對口單招高考中,學校從普通中專班中抽取37名學生參加單招高考,其中4人本科上線,其余均達專科分數線。2012年對口單招高考,107名學生參加高考,其中本科上線60人,其余均達專科分數線;本科達線率為56.1%,名列常熟市第一。優異的辦學業績和教育質量使學校的社會形象和信譽不斷提升。
五、研究成果及影響
(一)主要研究成果
一是發表課題研究論文。課題實施以來,共有39篇課題相關研究成果或獲獎,其中有29篇在各級各類期刊上。二是參與各級教學比賽。圍繞課題的開展,課題組負責人楊艷紅老師帶領數學組成員積極參與各級各類比賽,先后有21人次參與各級各類教學比賽并獲獎。楊艷紅、陳梅紅參加蘇州市教師教育技術能力競賽,獲蘇州市一等獎,并獲“十佳網絡團隊”榮譽稱號;參加全國中小學信息教育技術創新與實踐比賽,獲全國二等獎。楊艷紅、陳梅紅設計的課件《指數函數》、《雙曲線的標準方程》分獲江蘇省二、三等獎,并在全國中等職業教育優秀多媒體課件評比中獲三等獎。教學設計《指數函數》、《雙曲線的標準方程》分獲蘇州市二、三等獎等。三是出版教學專著。近兩年,課題組負責人楊艷紅老師先后參與3套省市級數學教學參考資料編寫,為學生們提供了豐富的學習參考資料,在省內外獲得了好評。楊艷紅老師主編了《單招新學徑?數學導學導練》(蘇州大學出版社)、參與編寫了《2013年單招復習叢書?數學》(江蘇教育出版社)、參與編寫了《單招直航?數學分冊》(華夏出版社)等多部教材,參與了江蘇省職業學校新編《數學》教材的審稿工作;殷堰工老師則是《數學》(共七冊)教材的主要審稿人。四是整合教學資源。圍繞課題,課題組成員認真學習理論,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同時,課題組成員及時地將教學中的有關有效教學的點滴感想記錄下來,積極撰寫教學札記、教學案例及課堂實錄,刻錄優秀實況課等,積累了大量的教學資源。
(二)主要影響
課題開展以來,課題負責人在常熟市和蘇州市開設《等比數列的前項和》《開展五課教研活動 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等多場講座;并先后為南京市職業學校數學骨干教師培訓班、蘇州市職業學校數學骨干教師、南京市財經學校、蘇州建設交通高職校等中、高職校作了關于《聚焦課堂有效教學》、《教師專業發展》等專題講座13場。課題組內多名成員以中等職業教育數學有效教學的相關主題為對象,不斷深化研究內容,以《職業中學學生數學學習習慣的調查與分析》《中職數學變式教學的策略研究》等為題順利通過研究生論文答辯,得到相關領域多名專家的肯定。部分課題組成員以數學有效教學的內容參加2010年江蘇省中等職業學校信息化教學大賽并獲得教學設計類一等獎。
六、討論和建議
課題研究為學校數學教師專業成長構建了進步和發展的平臺,但教師的教學素養、人文素養仍然是制約課題深入實施的瓶頸。如何進一步促進每一位教師更新教學理念,自主地開展日常形式的教學研究,還有待于進一步完善教師成長機制,從根本意義上促進教師的發展。
(一)要圍繞省教育科學研究院“五課教研、兩課評比”精神,進一步探索高效課堂研究
充分利用學校教研組,重點圍繞高效課堂、信息化和課程整合、對口單招等課題,扎實開展“五課”教研活動,切實推進中職有效數學課改模式向縱深發展。
(二)進一步探索中職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量化問題
尤其是對于普通中專班的學生,如何對有效性作進一步的量化和測量,尚需作進一步研究。
提高中職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教學改革永恒的主題。實現優質、高效的中職數學課堂教學是我們長期的追求。我們將繼續立足于學校實際,特別是注重對青年教師的跟蹤指導,把握課改的脈搏,為提高中職數學教學質量努力。
參考文獻:
[1]張義成.由名師一節課看有效教學[J].數學教學,2011(10).
[2]趙振威.中學數學教材教法(第一分冊)[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
[3]G.波利亞.怎樣解題[M].涂泓,馮秉天.譯.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2.
[4]殷堰工.關于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思考[J].新課程探索,2010(1).
[5]殷堰工.數學課堂有效教學應注重的三個目標[J].江蘇教育,2010(4).
1、本課題國內外研究現狀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提升和數字化技術的不斷推進,數字化設備在校園內的應用也在不斷的升級,根據校園用戶的需求,數字化校園設備、數字化網絡管理平臺也應運而生,如多媒體功能教室、多媒體教學資源、電子教室、數字化校園辦公系統等等,環境上的、資源上的、管理上的數字化技術五花八門,各家爭鳴。于是教育研究者提出了“數字化校園”建設的概念,投入資金不斷增添現代化、數字化教學設備成為當前中小學開展數字化校園建設之主流。利用計算機網絡通訊技術,科學規范地把學校數字化設備資源進行整合和集成,以服務學校的管理、教學與科研工作也成為當前國內的數字化校園建設之重點工作。
在當前已建好的數字化校園的中,大多以行政管理,教學管理功能為重,學生在數字化校園中是被管理被服務的被動角色,學生感受到數字化帶給他們的變化并不明顯。從精神層面講,學生幾乎感受不到數字化校園帶給他們的方便和幸福感。經過調查:學生只知道,老師可以通過家校通和父母取得及時溝通,有的同學甚至不喜歡老師經常發信息給家長“告狀”;學生還知道部分優秀的學生可以在學校網站得到展示,能展示的學生很自豪,大部分沒有展示的學生有幾分羨慕,更有幾分落寞。沒有完全發揮數字化校園所能帶給學生精神上的幸福作用。而我們建設“數字化校園”就是以“學生為本”的目的,讓學生更好的發展,與現在的素質教育結合起來,還應該關注他們的精神需求,讓他們幸福成長。
2、本課題研究背景
我校是一所今年要建設“數字化數字化校園”的農村普通初中,現在已經有電教室、多媒體教室、電子閱覽室等硬件設備,和家校通、ftp資源庫等軟件系統。在這次數字化校園建設中,要開發一套與我校實際相結合的后臺管理軟件和一個校園網站,將現有的設備和資源整合起來。而我校的辦學理念是“以人為本,關注精神,讓學生幸福成長”,因此我們建設“數字化校園”也是以此理念為核心,為學生搭建一個能感知到幸福的網絡平臺。事實上,“數字化校園”平臺是一個能為學生提供多元化發展空間的平臺,為學生提供自主學習的環境,提供大規模知識庫與信息庫,為學生探索式學習創造有利條件,從而使學習者真正達到實現自己獲取知識、自我更新甚至創造新知識的理想目標。使學生從學習能力上獲得提高,感受幸福;能通過網絡平臺與老師、家人、社會、同學溝通,獲得心理上的幸福;給所有學生展示的平臺,讓學生精神得到滿足,享受幸福;讓學生參與到數字化校園的建設與使用中,學生綜合能力得到提高,責任心也進一步增強,讓學生體驗一個社會人的權力與義務,享受成年人般具有成就感的幸福。最終發展為信息時代所需的新型人才,有一個幸福的人生。
二、選題意義和研究價值
1、選題意義
1)“數字化校園”建設的最終目的是促進學生的發展,讓學生幸福成長。
“數字化校園”平臺中,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學生主動參與,形成交流互動,學生在新的學習方式、交流方式中個性化得到了發展,獲得自我個性化發展的幸福。
2)讓學生在學習實踐中依托現代化的數字化校園設備接受教育,參與探究,
參與管理、對加強學生的探索和創造能力,發展創新意識和增強主人翁意識,成為學校教育和管理的主人,成為一個負責人的社會人具有積極的推進作用。同時,學生也有一種自我成就感的幸福。
3)數字化校園可以讓所有學生充分享受現代教育技術的魅力,可以搭建學生展示自我的平臺,可以為學生創建發展個性創造的空間,讓所有學生享受到精神上的幸福。
4)數字化校園,能促進教育教學工作的多元化和個性化發展,為教師開展現代教育技術研究和提升現代教育教學技術能力提供良好的技術平臺,讓教師為學生的幸福成長獻技獻力,同時教師也享受到教育工作的幸福。
2、研究價值。
1)我校是一所普通的農村初級中學,只有40%的學生家中有電腦,且為了學生學習成績,家長平時也不允許學生用電腦。在家長和學生的眼里,電腦就是上上網網,打游戲,甚至還導致學生沉溺于網絡,影響學生的學習。最終影響到孩子的人生幸福。基于此現狀,本課題的研究有以下價值:
a.拓展學習空間:數字化園使教室這個教育單元從傳統意義上得以提升,網
絡環境、網絡空間、信息空間、虛擬空間成為教室教育內容之一,教室的開放性更加強大。
b.拓展學習時間: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更加自主安排學習時間,打破了
校內教育時間的限制,學生不僅可以在校學,更可在家學。
c.拓展學習對象:除了學校內的在冊學生外,可以向家長、向社會開放教學
資源,給更多的人群提供接學校教育的機會。
d.拓展學習方式和內容:數字化校園可以不再以教師講授為主,而是以學習
者自主式、交互式、個性化學習為主。教學內容不再局限于傳統的書本知識,而是擴展到整個internet和信息空間,體現學習的自主性和教學內容的廣泛性。
以上四點都是讓學生在學習時間,空間、內容上不受限制,讓學生個性化的
學習,在學習的同時感受到個性自由的幸福,同時家長也能及時了解學校、孩子的動態,支持學校教育工作、家校攜手,讓孩子幸福成長。
2)我校是一所普通的農村初中,學生在報紙、電視、網絡等媒體展示自己的
機會很少;孩子與家人、社會的溝通機會和方式也很少,甚至羞于和他人溝通。基于這樣的現狀,本課題有以下研究價值
a.為所有學生創造展示自我的平臺:除了校園之星、榮譽榜等表彰優秀學生
的欄目外,在很多版塊中設置一些人人都可以展示自己的欄目:比如 “學生作品集” 欄目:只要學生愿意,就可將自己勞技、美術作品拍成照片上傳;如“你一言我一語”:學校征集餐廳節約糧食標語,人人可以上去寫一句自己覺得好的標語。總之讓所有學生有機會享受展示自我的精神幸福。
b.給學生提供自主管理的機會。在版塊中預留一些欄目讓學生管理,學生可
以自己設定主題,讓全體同學參與,讓學生發揮創新精神的同時,享受著成年人所享有的權利與義務,多一份責任。完成之后享受著幸福的成就感。
c.為學生提供與老師、家人、同學溝通的平臺。通過這個平臺,學生不但通
過論壇,還可以通過郵箱與老師、家人、同學溝通。讓當面難以講出的話用文字來表達,既達到了交流溝通的效果,也能達到家校互通,共同營造學生幸福成長的環境。
三、本課題的研究目標、研究內容和創新之處
1、研究目標
1)科學設計、合理布局適合“學生發展,幸福成長”的、功能完善的集網
絡通訊、信息服務、教育教學管理為一體的信息化校園網絡教育管理平臺。好的網絡教育管理平臺和網絡教育管理模式,是提高教學質量和促進學生發展學重要的途徑,更是為學生發展、幸福成長提供基礎服務的必要條件。
2)結合學校,建設一個功能齊全,版塊合理的能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的校
園網站。
a.建立有助于學生學習,提高學生學習能力、自主學習、獲取知識和資源
和個性化教育的內容的系統平臺,讓學生體驗到學習提高的幸福。
b.建立與老師、同學、家長、社會溝通交流的交流平臺,提高學生的社交
能力,讓學生心理陽光健康,讓學生體驗到心理的幸福。
c.建立給學生創造新知、展示個性、發揮潛能、開展創造、提升自信的網
絡平臺,提高學生的自信心。讓學生精神上得到幸福。
d.建立相關的學生負責管理的版塊,助推學生管理能力的增長,增強主人
翁意識和責任心,讓學生感受到一個社會人所擁有的權力與義務,有一種成就感
的幸福。
3)依托“數字化校園”,走進信息化學習環境,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和學習
觀念轉變,推動教師教學手段改變,助推教學能邊提升,于無形之中形成現代化教育觀念,為學生創造幸福成長的奠定有力基礎。
4)通過數字化校園建設推進管理育人,服務育人工作,讓“數字化校園”
切實起到服務于學生幸福成長的目標。
2、研究內容
1)學生網絡幸福指數調查。
對本校學生進行網絡幸福指數調查:
a.學生網絡幸福感現狀及學生對網絡幸福的理解;
b.學生想往的網絡幸福;
c.對學生的網絡幸福標準分析,對不正確的網絡幸福進行正確引導,采納學
生的正確提議。
d.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讓學生選擇有利于學生創造性,管理能力提高,并
能讓學感受到網絡幸福的版塊、欄目。
2)搭建有利于學生發展、幸福成長、功能齊全的“幸福平臺”。
a.開設教學服務欄目,為學生個性化學習提供資源服務。建立教學資源欄目
將教師備課、課堂教學內容、反饋練習等內容上傳到網絡供學生課后學習;建立學習咨詢欄目,學生提出疑問,教師在網上予以答疑,互動交流,保證學生個別化學習需求,建立在線練習、在線測驗、在線學學習素材等學習資源包供學生個性化學習。激發學生個性化學習,感受其中的樂趣與幸福。
b.學習資源下載平臺:在線教學視頻等資源,在線學科學習資源庫、試題庫、
百科知識庫等各類學習資源,形成大容量、開放式學習環境,為學生在網上開展跨學科跨章節學習、自主學習、協作學習提供資源幫助。同時建立互聯網學習資源欄,提供資源上傳功能,由學生自主進行搜索,學生可以將自己認為優秀的,好的相關網址、相關資源包上傳到校園網,供全體同學學習參考。以學生提供資源的點擊率來評出“共享之星”,激發學生積極分享資源。學生獲得分享的快樂的幸福。
c.開設學生園地,校園之星,榮譽臺等欄目,定期開展各類主題性的文化、
娛樂活動,網上交流學習互動,以展示學生風采。利用信息技術開展學科學習的主題交流活動,如計算機繪圖作品比賽、flash動畫設計比賽、網上學科知識競賽、一起尋找學科學習素材、文明上網、科學上網等交流互動活動。
d.開設德育交流互動頻道,融合德育教育、心理教育、衛生健康教育等內容,
結合學生及班級實際,在網絡平臺中開展德育教育,學校定出主題性內容,學生通過網絡將心得體會、實踐活動過程中的文字和圖片材料、網絡討論等互動形式進行交流探討,讓所有學生參于討論。
e.根據學生心理特點和個性特長,以學生博客、班級主頁、個人主頁等形
式開辟適合學生個性化發展的欄目,讓學生自主參與校園網內容建設,充分展示個性特長。在展示自我中體驗幸福。
f.讓學生在校園平臺展示“幸福”。根據我校的辦學理念“以人為本、關注
精神、讓學生幸福成長”,讓學生在網上展示自己的幸福:一句幸福的話,一張幸福的圖片都能表達學生的幸福。如學生們正在美化校園,學生可以說一句“我種的花開花了”、一張自己種的植物的成長圖片、今天老師讓我當“小老師”了等讓學生覺得高興幸福的事,讓所有學生都有幸福可展示。
g.以家長、社會需求為中心,構建校園信息平臺,拓展校內外交流空
間,形成學校、家庭、社會共育的局面,開設家校互動、校園信息等欄目將學校工作中要求家長、社會配合的內容予以公開,開通答疑、交流平臺,在網上和家長及社會各界人士進行交流探討學校工作。全社會同心同力為孩子幸福成長而努力。
3)展現“數字化校園”對學生幸福成長的成果。
a.在“數字化校園”平臺上,師生轉變教育、學習觀念,快速學會利用“數
字化校園”這個幸福的平臺溝通、展示、提高自己。
b.形成良好的“數字化校園”使用氛圍,持續營造幸福的網絡環境。師生積
極為充實“幸福平臺”出謀獻策、踴躍參與各主題活動、大膽展示自己積極向上的一面,營造一個健康的平臺環境。讓這個“幸福平臺”可持續發展。
c.學生在平臺上不同的欄目展示和鍛煉自己,學生的個性化得到發展、學生
自信心和綜合能力輕松得到提高,學生真切感受到“數字化校園”這個幸福平臺帶來的心理和精神上的幸福。
3、創新之處
1)“數字化校園”建設體現在為“學生幸福成長”服務的理念上。
2) 讓所有學生都有展示自我機會,促進所有學生幸福成長。
3)讓學生在參與校園網站的建設和管理之中,激發學生的創造力,促進學生更
全面的發展。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校園成長元素,讓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獲得豐富的終生難忘的校園生活經歷。更培養學生的主人翁意識,建立良好人格。成就學生幸福人生。
四、本課題研究方法
1、文獻研究法:收集并學習有關數字化校園建設的相關理論,了解數字化校園的內涵,明確數字化校園建設的價值所在,為本校數字化校園建設提供理論依據。
2、調查研究法:到數字化校園建設情況良好的兄弟學校調研取經,向本校教師、學生進行調研,搞清他們需要什么樣的數字化校園,看看他們需要什么樣的數字化設施設備和功能,能達到我校數字化校園建設的目標。
3、實踐反思法:依據研究目標和本校“數字化校園”建設的目標體系,制定本校“數字化校園“建設的方案,在實踐中不斷進行探索和反思中建設以“學生幸福成長”為目標的“數字化校園”。
4、實踐評估法:分析學校軟、硬件建設現況、學校師生特點、網絡應用情況等,通過實踐應用分析、評價“數字化校園”在運行中的效果。
五、本課題研究思路
1、通過建設“數字化校園”管理平臺把網絡通訊系統、信息服務系統、教育管理系統整合為一體,并融合到校園網絡管理后臺系統中。使用學校管理系統自動化。對學校的管理、教育、教學、評價實行全方位的計算機管理。其中包括學校的校務、教務、總務的管理,教職員工、學生的身份信息、工作學習記錄、評價信息等檔案、學藉、學業管理。實現有機統一,有效管理。為學生幸福成長創造基本條件。
2、結合學校與學生實際,以服務學校行政管理、服務教學管理、服務科研管理、服務學生、服務家長和社會為核心,建立一個功能齊全,版塊合理的校園網站系統(數字化管理平臺前臺系統)。包括各類文件、通知、通告等行政管理功能;教學管理、教研組等教學支持系統;德育建設等學生、網上學習,資源下載,視頻點播等學生學習功能模塊,學生天地、班級主頁、博客等學生管理模塊,家長頻道等互動欄目,讓家長了解學生、了解學校。家校攜手,共創利于學生幸福成長的和諧環境。
3、在建設與實際使用中,一切以“以人為本,關注精神,讓學生幸福成長”為核心,通過對學生使用效果調查、分析,不斷改進。并根據學生“幸福成長”需要,開發新版塊,不斷充實校園網站。
4、管理制度建設
“數字化校園”是學校發展、教學管理、學生幸福成長的一個平臺,但是要
有一個健全的管理制度,才能保障這個“幸福平臺”可持續發展,為學生幸福
成長環境。
1)強化管理、規范制度,修訂各職能部門和人員崗位職責 , 結合學校實際健
全各項管理規章制度,制訂全體成員信息技術考核指標和評估、獎懲辦法。
2)加強校園網硬件平臺的日常維護,保證校園網絡暢通 , 使設備使用效益得
到最大限度發揮。
3)制訂師生聯網安全保護管理條例,用戶使用條例、規范師生上網行為。
六、研究步驟
準備階段(XX年3月—XX年4月),認真學習《鄞州區XX年基礎教育教學研究課題申報方案》,完成課題設計方案。宣傳發動,組成課題組,商議制訂課題實施計劃,收集課題學習資料,醞釀課題實施方案及相關措施等。
實施階段(XX年4月—XX年1月),根據課題方案,按計劃展開研究,定期研討實踐的成敗得失并及時根據實際情況所需改變項目及項目的內容,做好資料的記錄和整理工作,根據實施的情況和反饋的結果,調整計劃,采取相應措施,不斷反思、改進、逐步推進研究過程。
總結階段(XX年1月--XX年4月),收集、整理材料,進行課題研究的總結和反思,完成研究報告,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和反思,提煉研究成果,及時撰寫總結、論文。
七、本課題的研究的預期成果
1、通過本課題研究與實施,促進校園內數字化設施設備有效融合,合理使用,
并為學校管理,為學生幸福成長做出貢獻。
2.形成有本校特色的以“學生幸福成長”為目標的數字化校園體系,形成研究
課題報告。
3.推進學校現代化建設,讓“學生幸福成長”為目標的“數字化校園”可持續
發展。
八、課題完成可能性分析
1、主要參考文獻
1)《現代教學》XX、3第228期,第69頁《信息化讓一所普高中走向成功》
2)基于數字
化校園的學生工作
2、主要參加者介紹
3、完成課題的保障條件
1)單位條件
我們學校是一所普通初中,還未創建數字化校園,隨著辦學條件的改進,在學校的教學和管理中,我們深刻感受到創建數字化校園的必要性、緊迫性和對學生幸福成長的重要性。在創建過程中,以我們學校的辦學理念“以人為本、關注精神、讓學生幸福成長”為核心、以課題研究為指導和推動,會使我們的創建工作更有針對性和實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