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經濟學匯總十篇

時間:2022-02-20 21:49:28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政治經濟學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政治經濟學

篇(1)

主管單位:

主辦單位:中國人民大學

出版周期:季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種:中文

本:16開

國際刊號:1674-7542

國內刊號:11-5859/D

郵發代號:80-168

發行范圍:國內外統一發行

創刊時間:2002

期刊收錄:

核心期刊:

期刊榮譽:

聯系方式

篇(2)

正如20世紀法國著名結構理論家路易·阿爾都塞在《閱讀<資本論>》一書的開篇就寫道:“毫無疑問,我們都讀過《資本論》,而且仍在繼續閱讀這部著作”7,阿爾都塞借鑒結構主義的方法,以哲學家的身份采用“征候讀法”來重新閱讀《資本論》,以便恢復蘇共“二十大”以后人們對的信仰,這樣一種“保衛馬克思”8的方法依然是我們今天閱讀《資本論》的主要的哲學背景,也使本文的分析不得不打上結構主義的烙印。因為《資本論》首先或許最終是一個文本,盡管馬克思從沒有打算把自己的思想只呈現在文本中,他更關注文本的實踐意義,但是在當下的歷史語境中,已經很難獲得這份突破文本而抵達歷史的自信,或者說支撐馬克思信念的哲學根基已經動搖了,尤其是20世紀初期在哲學界發生的“語言學轉向”以及最終波及到整個社會人文學科的結構主義,似乎是我們不得不面對的“語境”,在這個意義上,我覺得結構主義對馬克思的閱讀和闡釋還依然有效。

按照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資本論》應該屬于馬克思所深處的歷史的“必然”產物(至少馬克思這樣認為,否則他就不會堅信自己的研究工作是科學的和真理的),這并不是說《資本論》中所討論的問題不適用于當下的歷史,而是一種堅持歷史唯物主義的態度,正如恩格斯所說:“馬克思的整個世界觀不是教義,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現成的教條,而是進一步研究的出發點和供這種研究使用的方法”9,本文就試圖采用歷史唯物主義和結構主義的方法,來論述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的敘述動力和話語結構,并通過考察商品價值理論和剩余價值理論來檢驗這一系列話語結構及其辯證運動是否能承載歷史唯物主義這一敘述任務,這或許也是處理的“遺產”以及償還其留下的歷史“債務”10的一種方式吧。

篇(3)

市場作為一種制度安排其最為基本的特征在于,價格將發揮顯示機制與分配機制的作用,各方之間的利益沖突由此將在一個不確定的平臺上進行,行為主體獨立地承受成本和收益。這些也構成了市場的基本功能。不過,市場的這些基本特征和基本功能,并不是絕對地獨立存在的,并不是說一旦推進市場制度,市場的這些基本功能就將完整地自行發揮出來。市場作為一種制度安排,并不是只有一種標準模式,而是可能被修正的。市場不是一個自然的概念,而是一個雖非人可設計但卻是人之行動的產物的概念。市場當然是可以由人的行為而發生變化的,并不存在一個天然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市場。不能龐統地使用市場這一概念。要認識到市場是經由我們的行為而形成的,因而,在不同的制度背景下所實施的市場化改革,總會給所推行的市場帶上特有的色彩。市場作為一種制度安排,本身是受到選擇市場的各行為主體之間的力量對比決定的,市場功能的具體發揮,受到各行為主體力量格局的規定。更進一步的,市場作為一種制度安排,其所依據的立憲規則,實際上規定著市場作為一種制度安排最終可能發揮的具體功能。

本文以中國證券市場的建立與發展作為案例,來考察市場化改革過程中的立憲選擇是如何影響市場功能的具體實現與運行。中國證券市場是依據計劃規則而建立并運作的,因而,其功能的具體實施要受到這一立憲選擇的規定。本文從市場風險的控制、市場中的產品、市場與機構這幾方面對中國證券市場功能的具體實施情形進行具體的討論,闡述在立憲層面選擇不同于標準市場制度的情形下,市場功能所可能發生的差異。這里的追問當然表明,如果當初在建設證券市場時,依據的是一個不同的立憲規則,那么,中國證券市場的建設與發展、中國證券市場的功能發揮,將會有不同的情形。但是,這樣的假設是沒有意義的,這一討論的目的只在于對中國證券市場能夠有一個更為深入和準確的考察,能夠對中國證券市場的演進有一個更為前瞻性的理解。而且,非市場國家在市場化改革過程中就是應當依據自己國家的特點,進行有自身特色的市場化制度建設,只有這樣,市場這一制度才可能不斷擴展,不斷豐富。市場制度只有在融合中才能擴展。

之所以以中國證券市場作為案例基礎,在于中國證券市場的建立,真正體現了市場化改革所要帶來的根本性影響。中國證券市場的建設與演進,無疑是中國經濟改革過程中具有關鍵意義的事件。在這之前的市場化改革,實際上沒有從根本上觸動原有的資源配置。如果掌管經濟乃至整個社會命脈的金融沒有實質性市場化改革,那么,整個社會資源的分配,還將依然處于集中性的控制之下。也就是說,在建立證券市場之前,中國市場化改革為市場這一制度安排所提供的空間,是有限定的,市場功能的具體實施,是受到規定的。這樣的規定是通過政府對于金融的控制而實現的。原先市場化改革中市場功能的受限定,很大程度上是通過國家對于金融領域的管制來貫徹的。因而,證券市場建立之前的市場,不足于作為考察立憲選擇對于市場功能影響的案例基礎。證券市場的建立,意味著政府必須具備駕馭市場所實際發揮的具體功能的能力,才能保證市場所發揮的實際功能與立憲層面的選擇相適應。在建立證券市場之前,政府可以通過控制金融而控制市場功能的具體發揮,而隨著證券市場的建立,政府則必須直接地介入市場,才能夠規定市場功能的具體發揮。所以,中國證券市場無疑提供了考察立憲層面選擇影響市場功能差異的案例基礎。也只有立足于這樣的背景和分析框架,才能夠解釋中國證券市場建設與發展過程中所發生的事件(從人民日報評論員文章到最近的基金黑幕)。

一.建立中國證券市場的立憲依據

證券市場是資金的供給者與資金的需求者直接溝通的場所,在這里,投資者直接地感受并承擔其資金所可能受到的損失,也擁有得到高回報的機會。因此,證券市場作為一種相對于間接融資的資金融通方式,其獨特性在于,投資者在這里直接地參與實質經濟中的投資形成決策。正因為如此,所以證券市場從而證券業的發展,取決于兩個因素,一是經濟活動中行為主體獨立性的確立及資金集約化程度的提高;二是投資者的自組織的空間。這兩個因素構成了對于證券市場的需求與供給。

金融產業的形成與發展是與經濟的貨幣化及參與投資決策主體的變化相關的。證券業因投資者直接參與投資決策的需要而形成并發展。在經濟增長過程中,直接融資比重的增大,表面上看是由融資的需要導致的,實質上是由經濟主體自主運用資金的需要而造成的。隨著經濟主體收入的增長,從而其可運用的資金規模的增大,其自主運用資金的意識隨之增強。也就是說,隨著經濟主體可運用資金的增加,經濟主體參與投資決策的要求提高了,這導致了直接融資比重的上升。每一行為主體都有成為一個融資中心的愿望。經濟活動中行為主體的多樣化、社會成員與階層的復雜化、動機的多樣化,使得不確定性因素大大增加,處理風險的手段與方式也必須多種多樣,金融產品的豐富與不斷創新無疑需要直接融資的發展。

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經濟活動中的行為主體類型已不再僅僅是國有與集體兩種,而是演變為多種行為主體。即使在國有經濟內部,也形成了各地區、各部門自身的利益,在部門、地區利益的驅動下,多種類型的金融機構逐步產生與發展,在國有商業銀行之外出現了多種金融機構,如,信托投資公司、財務公司、新型商業銀行、由城市信用合作社、城市合作銀行演變而來的城市商業銀行、外國獨資與中外合資的商業銀行與保險公司、農村信用社的恢復。這些金融機構的產生與發展,表明了多種經濟主體自主運用資金的愿望。與此同時,國家不再承擔個人的退休、醫療、就業等方面的保障,個人不再是僅僅為了未來的消費而儲蓄,而是要考慮如何投資以使自己的儲蓄保值增值以保障未來的生活。這些,構成了中國資本市場形成與發展的基礎。

但是,中國對于國有商業銀行之外的金融組織的建立與發展,一直采取謹慎并有所限制的政策,信托投資公司自產生以來,就與清理整頓聯系在一起;城市信用合作社在獲得一段時間的發展之后,很快就被改組為城市合作銀行;個人的退休保障基金與醫療、就業等保障基金在很長時間里沒有建立起真正商業化運作的制度。這些,決定了中國的資本一直被嚴密地置于國家的控制之下,在這之外的資本沒有形成真正的組織化,而是以分散化的形式存在著,非國有性質企業及個人在形成與創建金融機構與創新金融產品上幾乎沒有空間。因此,盡管家戶與非國有企業的資金擁有量在增長,但如果他們自主運用資金受到抑制,那么間接融資的中介作用將一直占據主導地位。家戶與非國有企業資本盡管有自主運用自主尋求出路的要求,但并不能對既有的國有商業銀行占統治地位的投資決策程序構成很大的壓力,僅這一點不足于說明中國資本市場的形成。

因此,中國發展資本市場的最大動機在于,利用市場屬性所決定的市場參與者自主承擔收益與風險的基本原則,把原來國有商業銀行因承擔政策而隱含的國家風險,轉化為市場風險。同時,通過對市場屬性的修正,使資本市場并不能從實質上改變原來的投資決策程序。資本市場本應是各類經濟主體自主運用資金的場所,在這里,每一主體都既是資金的需求方,又是資金的供給方。可是,中國證券市場的參與者并不是這樣完整的資金運用主體。我國把證券市場中的參與者一分為二,一是資金的需求方,即國有企業,二是資金的供給方,包括非國有性質的各類企業與個人投資者。這一方面排斥了國有企業在證券市場上自主運用資金的其他可能性,必然影響其投資的效益;另一方面又剝奪了大多數非國有性質企業在證券市場運用資金的權力。

因而可以說,中國證券市場的建設,雖然不可避免是各方行為主體共同驅動導致的,但卻是在中央政府的主導和支配下進行的。在中國的市場化改革過程中,市場本身是被中央政府作為一種資源來運用的,這樣一種市場化改革過程本身就代表著市場化改革所依據的立憲規則,即是在計劃規則下進行市場化的改革。證券市場為國有企業改革服務這一明確提法突出表明了中國市場化改革所依據的立憲規則,即計劃規則。市場這一制度安排具體功能的發揮,必然受到這一立憲規則的規定。

中國股票市場中的上市公司候選對象大多數系國有企業,由條快政府部門控制,股票債券等證券資源的配置仍然采用計劃分配和審批模式:企業申報、政府或主管部門推薦、證監會等監管部門審查和批準發行額度,證券公司、會計事務所等中介服務機構也主要是國有性質。這是一個依靠計劃經濟資源配置系統推進金融系統市場化的過程。

中國把資本市場定位為為國有企業的改革服務,這里的核心在于要把國有企業在銀行的債務,轉換為上市公司的股本金,而且這一股本金要由非國有性質的企業與個人投資者來提供。這一投資秩序規定了中國證券市場運行的基本原則,即,通過行政性的干預使國有企業成為上市公司,限制企業債券的發行;保證上市公司股票的順利發行,嚴禁國有企業的資金進入股市,這需要對發行價格進行行政安排,在證券市場的功能變為單一的情況下,以證券交易營業部的模式維持證券的簡單交易是合適的。這些,構成了中國證券市場一級市場與二級市場的基本特征。

二.市場風險的控制

在經濟市場化改革的過程中,人們更多的是把市場作為一種改進資源配置效率的方案,以替代原先的非市場資源配置機制。但如果更進一步地從管理風險的需求來看,那么,可以認為市場首先是作為處理風險的機制而存在的,市場的配置資源功能服從于市場的處理風險功能。在市場化改革過程中,立憲層面選擇不同對于市場功能所可能產生的影響,首先是通過對人們風險感受的作用而影響市場功能的。

1.立憲層面選擇與風險感受

首先應該指出的是,立憲層面的規則選擇本身,規定著人們的風險感受、規定著風險的形態。因此,當立憲層面的選擇沒有發生重大變化的時候,人們的風險感受難于有實質性的不同。在證券市場的建立依據計劃規則的情形下,人們自然還是沿襲計劃規則下的風險感受。

在集中的計劃體制下,由國家統一安排經濟活動,這時,對于各類經濟單位及個人來說,是無所謂風險的。因此,市場化改革過程,實際上是一個風險不斷釋放的過程,即由國家統一承擔、統一處理的風險,轉變為由各類獨立的經濟主體自主承擔、自主處理風險的過程。但這樣一個過程的真正展開,依賴于推進市場化改革所依據的立憲規則。如果市場化改革所依據的是計劃規則,那么,對于參與市場的行為主體,市場就不可能被視為市場中各行為主體相互沖突的不確定性平臺,行為主體仍然要把在市場中的交易理解為與政府的交易,只不過換了一種形式而已。

所以,在這樣立憲規則下所進行的市場化改革,沒有真正地轉換行為主體的風險感受。或者說,最為重要的在于,人們盡管感受到風險,仍然不是一種切身的感受,仍然要國家具體負責和承擔風險。

2.管理風險主體的獨立性問題

中國建立證券市場的出發點決定了其風險管理的方式及這一方式的變化特征。也就是說,風險承擔的轉移是不容易的。

龐大的個人金融資產主要以銀行儲蓄存款的形式存在,這表明個人與家庭的投資選擇受到極大的限制,個人與家庭的理財能力、管理風險能力沒有得到相應的培養。應該說,個人與家庭收入隨著經濟改革的展開而不斷提高、從而導致個人的金融資產數量不斷增加,占整個金融資產的比重也不斷提高,這是中國特殊的情形。如果在個人金融資產迅速增加的同時,能夠相應地增加個人的投資渠道,提高個人管理風險的水平,那么,國家通過改革所釋放的風險就能夠真正地得到個人和家庭的承接。但中國的實際情形是,這兩個過程并沒有銜接好,個人與家庭并沒有獲得與其金融資產相對應的風險管理選擇權利與手段。

最重要的是,機構投資者的建設遠遠不能適應個人與家庭風險管理的需求。對于單個的個人與家庭來說,要求其具備風險管理能力,是一種過份的要求,個人與家庭的風險管理能力,總是要體現在其能夠委托的機構投資者上面。如果機構投資者的產生與建設不能體現不同個人投資者的需要,那么,最終結果就是個人與家庭的風險管理能力沒有得到相應的培養。

3.風險的處理

金融風險的管理與化解,依賴于通過市場交易進行風險的重新組合與轉移,風險不是在監管中得到消化的。目前中國對于金融風險,更多的是采取行政性的辦法。

中國建立與發展證券市場,希望由此把國家風險轉化為市場風險。可是,市場上的投資者之所以能夠承擔風險,在于他們能夠通過市場來規避風險,而在市場中規避風險需要不斷創新金融產品。但中國市場化改革中所依據的立憲選擇,限制著金融產品的創新。

在這樣的立憲層次選擇下,中國對于金融風險的處理表現為:在各類經濟單位和個人日益感受到風險的同時,其自身管理風險的能力并沒有得到相應的培養,管理風險所要求的市場條件和機構建設也受到抑制,風險表現為不斷累積,國家實際上仍然作為風險的主要承擔者,國家金融監管在這樣的制度基礎下成為直接的風險管理實施者,而沒有專注于風險管理制度規則的建設與監督。

三.市場中的產品

債券市場發展緩慢,特別是企業債券,每年債券發行額度大部分都未用完,與其它計劃額度供不應求形成鮮明對比。但與此同時,國債發行規模日益增加。

股票與企業債券這兩種金融產品在中國證券市場上的不同發展程度,可以說是理解中國證券市場特征的關鍵。當國有企業沒有完成根本性的改造時,國有企業同非國有性質的投資者之間發生的債務,最終都將由國家來承擔,在這里只有國家信用,而沒有獨立的民間信用。因此,企業債券的發行,將對國有企業制度和政府調控經濟模式的改革產生極大的壓力,將促使國家信用之外的多種信用形式的形成與發展。企業債券的發展,需要并依賴于民間信用的發展。對于企業的運營來說,股票本來是比企業債券更具影響力的金融產品,但國家通過對上市公司國家股和法人股的設置,使國有企業的股權結構不會因為市場交易而變化,這樣,股票成為國家改變國有企業債務比率從而也改善國有商業銀行資產質量但又不需要改變管制經濟模式的一個方法。可以說,只有當政府放開企業債券市場時,才表明政府真正下決心徹底改革國有企業的體制,才表明非國有性質的各類投資者能夠真正自主地在資本市場上運用他們的資金。

改革開放20年來,我國一直沒有建立起有效的企業、個人信用制度以及有效的保護投資者權益的法律制度。微觀信用基礎一直沒有形成,名副其實的微觀信用基礎上的高資信等級公司債券一直沒有得到有效發展。盡管大多數國有企業改制為有限責任公司,甚至上市公司,但國有性質使得這些公司仍然難以具有獨立的法人信用,經濟和金融投資領域的法治環境還未形成,行為和道德危機現象突出。國家本來希望通過企業債券增加企業直接融資途徑,同時將風險分散至微觀投資主體。在企業發行主體缺乏獨立信用的環境下,國家為控制支付風險,只允許發行A級以上債券。并且在發展企業債券的同時,建立了信用評級制度和評級機構,規定企業債券發行前,必須經有資格的評級機構進行評級。但由于發行主體、中介機構等參與者責任不落實,地方政府、企業和評級機構往往不管企業經營好壞,不管是否能夠到期兌付,采用實際上不可靠的擔保,使債券達到A級以上。另外,由于國有企業本身沒有獨立可執行的微觀信用,債權人難以對企業進行及時有效的清算,債權人對企業清算的法律執行成本非常高,違約的企業債券支付責任從發行企業由政府協調轉移至債券的承銷券商或者國有商業銀行,從地方政府轉移至中央政府,企業債券兌付的信用風險最終仍然由國家承擔。因此,除以國家信用支撐的國債外,尚未形成信用等級名副其實的公司債券市場。從國債熱銷、以往發行的A級以上企業債券大多數出現支付違約以及目前企業債券發行困難中可以看到,企業主體有效的投資等級微觀信用及其金融工具非常短缺,供給嚴重不足。

由于對證券發行的數量、品種實行了行政性的管制,使我國的資本市場成為以股票籌資為主的受局限的股票市場。在這樣的管制下,股票在一定時期里自然成為稀缺品,如果發行人與承銷商因股票稀缺而大大提高發行價格,那么肯定打亂政府扶持相當一批國有企業的計劃。因此,對股票發行的價格實質管制是不可避免的。而當股票的神秘性被揭開后,股票已不稀缺,此時再實行價格管制已沒有必要。

四.市場與機構

由于中國的證券市場是政府管理風險的一個手段,因此,市場與金融中介機構之間的互動并不是基于市場來進行的,在這里,不存在默頓意義上的市場與機構之間的螺旋。中國的金融中介機構很大程度上仍是行政體制的一個組成部分,成為政府金融監管的一個個支點。在我國,信用很大程度上仍是靠單位和組織來維系的。

市場的結構決定機構的行為,但市場的結構同時又是由機構的特性決定的,是由市場的參與主體決定的。如果主體的構成是趨同的,那么市場的結構與風險形態自然是趨同的,相互之間進行對沖的可能性就不存在。正如中國的信托投資公司時代一樣,由于信托投資公司沒有自己的業務,因此,決定了信托投資公司不可避免地在貨幣市場上違規拆借。因此,我們需要深入地理解中國的市場,才能理解中國的機構及其行為。不能再陷入中國信托投資公司那樣的循環中,整頓-違規-再整頓-再違規。不能龐統地提發展機構投資者,需要的是不同風險的機構投資者。

五.市場功能與市場的演進

篇(4)

“政治經濟學必須發展,任何科學的理論都是時代的產物,政治經濟學也不例外”,“科學的理論之所以具有生命力,在于它能夠反映實踐和時代的要求,隨實踐和時代的發展而發展。只有能夠不斷從實際出發,不斷創新和發展的理論才是能夠指導實踐的理論”。新時期政治經濟學學科創新需要立足于新經濟帶來的現代社會形態的基本特征,立足于中國現代化發展的新階段的基本特征,使政治經濟學能夠與時俱進,增強政治經濟學對現實問題的解釋力,追求政治經濟學的現代形態。因此,在政治經濟學學科創新中需要處理好六個方面的關系:

(一)處理好政治經濟學與西方經濟學的關系。政治經濟學學科創新要實現經濟學與西方經濟學的融合。政治經濟學和西方經濟學都要研究市場經濟問題,但在市場經濟問題的研究中政治經濟學側重于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研究,通過人與人在生產、交換、分配和消費中的關系的考察來解釋經濟的本質問題。而西方經濟學側重于經濟運行分析,研究資源配置及各種經濟變量之間的關系。在政治經濟學的學科創新中,經濟學與西方經濟學的融合要以市場經濟為中心,既要研究生產關系,又要研究各種經濟變量之間的關系,重視經濟運行分析。因此,政治經濟學的學科創新要以經濟學為主體,吸收西方經濟學的合理成份,“借鑒西方經濟學從資源配置角度研究生產方式”,實現政治經濟學與西方經濟學的融合互補,提高政治經濟學的學術生命力和對現實問題的解釋能力。

(二)處理好改革理論與實踐的關系。任何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都是在一定理論的指導下進行的。從經濟改革的角度講,在理論的號召和指導下,可以使人們更加清楚改革的目的,形成“改革共識”,增強人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從而推動改革的深入進行。盡管30年來,中國改革的實踐取得了重大進展,但我國的改革理論仍處于滯后狀態。為促進改革理論的發展,應在對實際應用性問題研究的基礎上,加強理論研究,把政治經濟學學科創新與改革理論的創新結合起來。一是提升改革理論研究水平,不斷加強對基礎理論的研究,建立改革理論的創新激勵機制,提高人們對基礎理論的研究積極性。二是處理好改革與實踐的關系,一方面要善于從改革的實踐中及時地總結、提升改革理論;另一方面要善于將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用理論來指導實踐,并通過實踐驗證和修正理論。

(三)處理好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的關系。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可以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這兩種方法,它們之間既有區別也有聯系。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應是統一的,相互補充的;定性分析是定量分析的基本前提,沒有定性的定量是一種盲目的、毫無價值的定量;定量分析使政治經濟學的理論定性更加科學、準確,它可以促使定性分析得出廣泛而深入的結論。從當前政治經濟學的研究來看,定量分析占據主導地位,忽視了定性分析,使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失去了思想性。因此,在政治經濟學的學科創新中要處理好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的關系,加強政治經濟學的思想創新。

(四)處理好政治經濟學與經濟學分支學科的關系。改革開放之前,傳統政治經濟學居于中國經濟學的主導地位。“改革開放以后,由于傳統政治經濟學與改革開放的實踐在一定程度上相脫節,其解釋和預測能力難以滿足實踐的需要,傳統政治經濟學范式‘衰落’了”。因此需要進行政治經濟學的學科創新,形成新的分析范式,而在理論創新中需要吸收其他經濟學分支學科的思想。政治經濟學的理論創新首先要處理好與西方經濟學的關系,借鑒和吸收當代西方經濟學的合理成分。其次,要處理好與經濟史學的關系,從經濟學說史中吸取養分,繼承政治經濟學說史上的先進成分。同時從經濟史的演化過程中總結、提煉經濟思想,特別是要從中國改革30年的歷史事實中總結提煉經濟思想,以推進政治經濟學理論的創新發展。最后,要處理好政治經濟學與經濟社會學、經濟哲學、經濟倫理學的關系,通過與經濟社會學、經濟哲學、經濟倫理學等經濟學分支學科的交叉融合,提高政治經濟學的解釋力。目前經濟學的學科劃分太細,肢解了整體性,在處理好政治經濟學與經濟學其他分支學科關系的過程中,要加強與其他分支學科的緊密聯系。

(五)處理好政治經濟學與其他社會科學的關系。一是處理好經濟學與歷史學科之間的關系。經濟學家托賓指出經濟學走到極致,將無限地接近于歷史學,因此政治經濟學的學科創新需要從史學中吸取養分,提高其創新力。二是處理好經濟學與哲學之間的關系。政治經濟學的研究需要價值判斷,價值判斷和價值主張對政治經濟學而言顯得尤為重要,而政治經濟學的爭端也往往歸結為價值論的爭論,“任何純理智的作用都不能決定關于最后價值的判斷”,政治經濟學的理論創新需要處理好與哲學之間的關系,在與哲學的交叉中獲得正確的價值判斷,建立政治經濟學的倫理基礎。三是處理好政治經濟學與心理學之間的關系。心理學與經濟學有著特殊的親緣關系,心理學與經濟學互涉的歷史發軔于近代英國經驗主義哲學,隨后經歷了一個從相互分離到再度結合的過程。隨著政治經濟學的發展,政治經濟學自身的研究領域逐漸擴張,從而與心理學的研究領域產生了日益增多的交疊。所以在政治經濟學基本理論的創新過程中,需要處理好政治經濟學與心理學的關系。

(六)處理好政治經濟學與自然科學之間的關系。在政治經濟學學科的創新過程中,不僅要處理好政治經濟學與社會科學的關系,而且需要處理好政治經濟學與自然科學的關系:一是處理好政治經濟學與數學之間的關系。數學是研究現實世界的空間形式與數量關系的科學。其最鮮明的特性是高度的抽象性、嚴密的邏輯性和廣泛的應用性。經濟學與數學之間的結合開始于邊際主義,數理方式是現代經濟學方法論的標志,數理方法的運用不僅為經濟學提供了研究的工具,而且通過數理的方法還可以發現規律,使經濟學具有科學的形式。保爾·拉法格在《憶馬克思》一文中提到馬克思對數學分析的評價,馬克思認為:“一種科學只有成功地運用數學時,才算達到了完善的地步。”二是處理好政治經濟學與物理學的關系。經濟學很早就從物理學中吸取思想方法,經濟學中所使用的機制、均衡、熵定律都是來自物理學,盡管經濟學不能和物理學一樣進行試驗,但是其研究方法對經濟學產生了重大影響,在政治經濟學的理論創新中,需要處理好和物理學的關系。三是處理好政治經濟學與生物學的關系。在經濟學說史上,經濟學從社會生物學的發展中獲得大量好處,追究經濟學與生物學的相互關聯,就會發現兩者一直都是相互影響的。美國舊制度經濟學家將生物學上的演化引入經濟學,提出了制度演化的理論。新古典經濟學的代表人物馬歇爾將生物學上的達爾文進化論引入經濟學,強調經濟的“連續原則”,篤信自然不能飛躍的格言,肯定經濟世界是不斷變化和緩慢成長的。因此,在政治經濟學理論創新的過程中,也需要處理好政治經濟學與生物學的關系。

二、新時期政治經濟學學科建設要突出八個創新

新時期推進政治經濟學的學科創新,在堅持對傳統政治經濟學的傳承,尤其是對政治經濟學繼承的基礎上,要突出政治經濟學學科建設的八個創新。(一)形成新概念。概念、范疇體系是區分理論范式的兩個最重要標準,政治經濟學理論創新的關鍵在于形成新的概念和范疇體系,需要從現實中抽象出新的概念并將其增補進來,以使政治經濟學具有更強的時代特色。新時期政治經濟學的學科創新需要以政治經濟學理論為主體,吸收各種經濟學流派的科學成份,建立新的概念:一是要推動政治經濟學學科本身的概念創新。結合變化了的新形勢和時代的新特點,賦予政治經濟學這門學科新的內涵,把它的性質界定為:研究人類社會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的關系及其運行機制的學科。“特別是在資本、勞動力、剩余價值、剝削等問題上要有創新發展,從而提高經濟學的科學性”。二是引進新概念。如,“科學發展觀”、“利益和諧”、“現代財富觀”、“民營經濟”、“經濟全球化”、“社會主義新農村”、“幸福指數”、“和諧社會”、“發展方式轉變”、“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的發展”等,增強政治經濟學的生命力。

(二)拓寬新范圍。政治經濟學學科創新要以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為主體,吸收各個流派的科學觀點,在時間和空間上擴展政治經濟學的研究范圍和解釋范圍。從時間看,理論闡述不只是從馬克思理論講起,而是向前延伸一些,如,在講勞動價值論時,要反映古典政治經濟學的勞動價值觀,使人們從歷史演化的角度認識勞動價值論。從空間上來看,在分析生產、交換、分配和消費的基本理論時,既分析資本主義,又分析社會主義,同時重點結合中國的現實。

(三)建立新范式。政治經濟學學科創新的新范式就是要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探索政治經濟學的現代形態:一是要反映現有政治經濟學的理論體系,又要反映每一個理論形成的歷史、重大事件,還要闡述經濟發展的歷史過程,既體現政治經濟學理論的深刻性,同時又體現歷史的厚重感。二是從變化了的生產方式、生產關系和生產力基礎出發,建立政治經濟學的理論新范式。進入21世紀以來,信息化的發展使世界現代化進程進入二次現代化過程,社會也由傳統社會向信息化社會轉型,生產方式、生產關系和生產力基礎也發生了巨大變化,政治經濟學理論的創新需要從變化了的生產方式、生產關系和生產力基礎出發建立新范式。

(四)確立新對象。關于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學術界一致認為政治經濟學是研究生產關系及其發展規律的科學,它的研究對象是生產關系,而且政治經濟學不能孤立地研究生產關系,它要聯系生產力和上層建筑進行研究。在馬克思關于生產關系論證的基礎上,不僅要研究生產關系,而且要研究生產、分配、交換、消費中的關系。其研究對象是人類社會生產、分配、交換、消費中的關系及其運行機制;任務是探討人類社會生產、分配、交換、消費及其關系的一般規律。

(五)明確新主線。公平與效率關系是政治經濟學的基本問題,政治經濟學的學科創新要圍繞調整宏觀經濟的公平與效率關系、實現社會和諧這一主線。圍繞這一主線抓住以下三個核心:一是在宏觀上以公平與效率的關系為核心,通過宏觀結構平衡、價值平衡及其調節,實現公平與效率的統一。二是在微觀上以處理好企業利潤最大化與企業社會責任的關系為核心,通過強調效率,在微觀上促進企業追求利潤最大化,又通過強調企業的社會責任,實現社會的公平。三是在資源配置上以處理好效率與可持續發展的關系為核心,把當前利益與長遠利益相結合。既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又實現和諧發展,并實現可持續發展,以促進和諧社會和資源節約型社會的實現。

(六)構建新體系。政治經濟學學科創新要正確處理“傳承與創新”的關系,構建政治經濟學理論的全新體系。在理論體系上,繼承傳統,立足現實,突破蘇聯范式的“政治經濟學”體系,實現政治經濟學的轉型,建立政治經濟學理論的新體系。按政治經濟學的邏輯結構和理論的邏輯自洽性,理論體系應分為生產方式與基本經濟制度、生產理論、交換理論、分配理論、消費理論、宏觀經濟理論、經濟全球化理論等。每部分按歷史順序,按照從一般到特殊的思想邏輯,分為一般理論、資本主義理論與社會主義理論,最后具體到中國的現實。

(七)增加新內容。政治經濟學學科創新要在堅持政治經濟學基本理論和基本方法的基礎上,結合變化了的世界經濟新形勢和新的時代特點,在內容上進行創新:一是根據情況變化,在角度上和內容上進行創新,如,將“對外開放理論”改為“經濟全球化理論”,主要研究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的當代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經濟。二是總結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30年來的經驗,把新理念、新現象和新問題加進去,增強政治經濟學理論對現實的解釋力。

(八)歸納新觀點。政治經濟學學科創新要在系統梳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基礎上,歸納出新的觀點。如,市場經濟發展的三個階段、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分類及目標、社會主義市場體系構成、經濟全球化中的兩種趨勢等。既使傳統理論得以繼承,又使各家觀點得以展現。

三、新時期政治經濟學學科創新要抓住體系創新這一主線

政治經濟學學科創新要在其邏輯自洽性的基礎上,緊緊抓住體系創新這一主線,以與時俱進為基本原則,以突破政治經濟學教材的蘇聯范式和實現政治經濟學教材的轉型為目標,針對當前政治經濟學資本主義部分和社會主義部分兩分法的局限性,借鑒政治經濟學史上政治經濟學體系的三分法(生產、交換、分配)和四分法(生產、交換、分配和消費)以及新古典政治經濟學的理論體系的優秀傳統,以生產關系的四分法(生產、交換、分配和消費)為指導,建立由七大部分構成的理論新體系。

(一)生產方式與基本經濟制度。沿著從一般到具體的思路,首先研究生產方式與經濟制度的一般理論,再研究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與經濟制度,最后研究社會主義的生產方式與經濟制度。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經濟制度中,主要研究資本主義經濟制度從自由資本主義制度、壟斷資本主義到當代資本主義制度的演變,分析當代資本主義制度的特征;在社會主義生產方式和基本經濟制度研究中,主要研究社會主義生產方式和經濟制度的確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以及社會主義經濟改革。

(二)生產理論。沿著從一般到具體的思路,先研究生產的一般理論,再研究資本主義生產和社會主義生產。在生產的一般理論中,研究生產要素與生產過程、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作為生產要素的勞動、資本、技術,生產的組織以及生產規模與再生產理論;在資本主義生產方面,研究資本主義生產的條件(貨幣轉化為資本)、資本主義剩余價值的生產、資本主義的資本積累、資本主義的再生產、資本主義的經濟危機;在社會主義生產的研究中,研究社會主義生產過程、社會主義的生產目的、社會主義的生產要素、社會主義的生產效益、社會主義的再生產、社會主義生產組織、社會主義企業、社會主義農村的經濟組織與中介組織、社會主義生產的協調發展。

(三)交換理論。沿著從一般到具體的思路,先研究交換的一般理論,再研究資本主義的交換和社會主義的交換。在交換的一般理論中,研究分工與交換、商品、貨幣、市場及市場體系和價值規律及其作用;在資本主義的交換中,主要研究資本主義商品交換、資本主義價值規律、資本主義競爭機制、資本循環與周轉以及資本主義市場體系;在社會主義的交換中,主要研究社會主義商品生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經濟規律以及社會主義市場體系。

(四)分配理論。沿著從一般到具體的思路,先研究收入分配的一般理論,再研究資本主義的收入分配和社會主義的收入分配。在收入分配的一般理論中,主要研究分配的雙重含義及其相互關系、收入分配及其機制、初次分配及其決定、再分配及其調節、公平與效率的關系及其實現;在資本主義的收入分配中,主要研究資本主義收入分配的性質與特征、資本主義收入分配的形式(包括工資、利潤、利息、地租以及資本主義的其他分配方式)、資本主義收入分配的調節;在社會主義收入分配中,主要研究社會主義收入分配的性質與特征、社會主義的收入分配形式、社會主義再分配及其調節、社會主義的社會保障。

篇(5)

作為世界著名的指導思想,在國內外的影響非常大。政治經濟學作為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方面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但是由于當前我國經濟建設環境日趨復雜,過去的政治經濟學不能夠完全指導我國的經濟建設,這就需要對現代政治經濟學理論進行創新與完善。

一、政治經濟學為什么要創新

1.政治經濟學必須要適應全球政治經濟環境的變化政治經濟學是一門揭示世界政治經濟環境與社會背景的學科,因此其必須要適應全球政治環境的變化,才能夠發揮良好的指導作用。馬克思政治經濟學創立于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該時期資本主義制度逐漸成為社會主流,社會的主要矛盾沖突為工人和資本家的利益沖突。在資本主義制度基本確立階段,該制度在創造高度發達生產力的同時,又在促進社會階層兩極分化,影響社會的穩定與秩序。在此背景下,政治經濟學在揭示資本主義市場基本運行體制與內在本質的基礎上,深度剖析了資本主義存在的歷史弊端,科學地預見了新的社會制度必將取代該制度。政治經濟學為工人反抗資本家的壓迫提供了強有力的政治經濟思想指導,并且與其他思想、學說一起構成了系統完善的思想理論體系。一百多年過去了,當今全球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環境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資本主義一統天下的格局逐漸被打破,社會主義逐漸成為全球重要的社會制度,而資本主義經歷多次經濟危機后,不斷進行自我調整與修復,與一百多年前的資本主義制度已經有天翻地覆的變化。

2.政治經濟學自身發展的需求能否對政治經濟學進行創新,關系到的長久生命力,關系到我國社會主義建設能否順利開展。對于任何理論學說來說,只有不斷進行自我更新與完善,才能保持長久的生命力,才能夠不被其他學說、理論所取代。科學的理論學說之說以能夠被當今社會奉為經典,究其原因還是其能夠不斷適應社會實踐和社會發展要求,并且隨著外界環境的變化進行發展與更新,以更加適應社會的需求。成熟的理論出自于實踐,只有立足實際,不斷進行自我創新的理論學說,才能夠真正指導實踐。

二、現代現代政治經濟學理論創新的基本思路與方向

1.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中國是擁有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有著自己獨特的歷史傳統、文化習俗、經濟制度以及發展歷程,只有真正將這些“獨特”的東西搞清楚,才能夠做到一切從實際出發。改革開放以后,我國基本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并且堅定不移地沿著這個方向發展,不斷改善人民生活,最終實現共同富裕這一偉大歷史使命。在這一宏偉歷史藍圖的背景下,只有積極投身于這項偉大的社會主義視野建設,并且積極從中汲取營養元素,才能夠制定出符合我國實際國情的經濟學指導理論與指導思想。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我們不應該過分遵從教條主義,而是在堅持將思想基本理論與中國基本國情聯系起來這一基本原則的同時,積極思考中國當前所處的國際國內環境,以發展的角度去思考與分析問題,將基本思想作為解決問題的工具,而不是當做絕對的“金科玉律”。針對我國當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環境下,積極思考政治經濟學的觀點、研究方法以及理論立場,客觀真實進行總結歸納,將中國已經發生與正在發生的社會問題與思想結合起來,立足于實際,不斷進行政治經濟學創新。在創新中要始終堅持理論研究與實踐相結合的方式,堅決反對教條主義、形式主義和實用主義,深挖的思想精髓,扎扎實實分析基本思想、理論內涵,充分運用政治經濟學基本原理與方法解決實際問題,在解決問題過程中對于這一理論學說進行創新。

2.在堅持基本原理的同時,積極吸收人類社會創造的其他文明成果。之所以成為當前全球研究的熱點,并且始終保持高度的先進性,究其原因還是其發展過程中不斷吸收其他文明成果進行自我完善與更新。政治經濟學基本原理、方法不是馬克思與恩格斯憑空想象出來的,而是在充分吸收借鑒英國資產階級古典政治經濟學的經濟學的基礎上,結合當時資本主義發展實際創立出來的,并且在后來的發展中,不斷吸收西方經濟學等文明成果,最終形成豐富多彩的政治經濟學體系。尤其是在當前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的市場經濟體制完善程度遠超過中國的背景下,充分吸收并且借鑒西方經濟學市場經濟運行規律和發展理論,這對于完善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具有重要的意義。當然,西方經濟學也存在固有的弊端,那就是將資本主義當做人類發展的最理想社會制度,這顯然不符合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在借鑒西方經濟學的研究成果時要立足于我國的實際情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而不能一味地照搬照抄。

參考文獻:

[1]馬艷,李韻.現代政治經濟學理論創新的基本路徑[J].學術月刊,2011,7.

篇(6)

教科書是學校教學的主要工具,是教師授課的重要客體,高質量的教科書作用有二:既能保證學校教學環節的有序開展,又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就當前情況而言,政治經濟學教科書質量存在不少問題。

1.政治經濟學課本內容陳舊,版本不一。從目前我國高等院校政治經濟學課本的使用來看,主要分為:自主編寫課本和經濟學系列課本兩個種類。例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政治經濟學原理》一書就屬于前一類課本,而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的經濟學系列教科書,以《政治經濟學教程》為例,則屬于后一類課本。同時,對比教科書的內容,我們不難發現,個別章節雖然順序不同,但總體上還是沿用著傳統教科書的內容,并沒有太多的新東西,尤其是對馬克思經濟理論精華的內容,在編寫教材的過程中僅僅對重要理論進行了原始解讀,而對其內容的創新理解甚少。因此,現有的政治經濟學教科書存在著版本不一且內容陳舊的問題,嚴重影響了政治經濟學教學工作的有效展開。

2.教科書內容與實踐聯系不緊密。梳理目前高校政治經濟學教科書,存在著一個共同的詬病———內容陳舊且版本不一,而且授課教師基本上會按照教材的體系和內容開展教學活動,而教材實例較少,與實際聯系不緊密,學生們對教學的實際作用存在困惑,教學效率大打折扣,最終形成了厭學的惡性循環。雖然,各大高校會勤換政治經濟學教科書,但同樣不能解決實際問題,新版教科書與舊版相比,無非在個別地方增加了一些簡單閱讀,但在實用性方面同舊版并無兩樣。換湯不換藥,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教科書內容與實踐聯系不緊密的問題。

(二)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1.出現了新式的“照本宣科”。多媒體教學的特點是信息量大、時間節省、圖文并茂等,可以將文字、圖表、聲音、動畫、視頻等高度集成于學生的教學中。隨著多媒體等教學手段的運用,部分教師為了省事,在授課中出現了新式的“照本宣科”,照著電腦念,而不是講,電腦內容繁多,學生應接不暇。

2.考核方式單一,限制了教學活動的靈活性。隨著我國教育體制的進一步改革,新的學分制考核制度的不斷推行,部分課程的學習有所壓縮,尤其是政治經濟學課程,課時壓縮得更為厲害,可是課時壓縮而內容在增多,這時考核的方式還是以前的考試內容,這樣教學活動比較死板。教師需要在講授課程的時候更多的考慮學生最終考試的問題,授課就成了只講重點,不顧細節,形成了盡量在有限的課上時間講解考試將會涉及的重點內容,久而久之便走向了應試教育的誤區,學用聯系成了空談,教育的目的無從談起,忽視對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最終使學生長期以來養成了是考試的內容就學,不是考試內容的就不學,這是典型的“應試教育”,失去了教育的本意。

(三)學生學習積極性

不高學生在學習政治經濟學過程中,積極性不高。研究表明,有很多因素影響著學生學習政治經濟學的積極性,但從課程本身來說,主要表現為:一是認識方面存在誤區。很多學生(包括部分政治經濟學專業的學生)并不了解政治經濟學的學科性質,尤其是理科學生,更是簡單地將政治經濟學理解為“政治+經濟”,以死記硬背來達到通過考試的目的,這在很大程度上偏離了學生學習這一基礎理論經濟學的目的。二是與其他專業課相比,政治經濟學的實用性不強。政治經濟學與其他課程不同,其理論邏輯性比較強,而且分析與敘述方法也較復雜。只有在學習并理解了其基礎理論之后,才能對其進行有效應用。目前的現狀是,學生不僅不能快捷有效的應用理論,而且認為政治經濟學這門課程對自身的用處或就業沒太大用處,故而不重視對該課程的學習。

二、我國政治經濟學教學探索

(一)改革教學內容

教學內容作為提高教學質量的核心,需要不斷進行改革,即以新內容代替舊內容,在教學內容方面做到與時俱進,理論聯系實際。當然,教學內容的改革主要可以通過新知識的增加、舊知識的刪減。當然,改革必須得圍繞強化和貼近實際的主線,嚴格遵循客觀規律,在繼承和發展的基礎上探索政治經濟學教學新模式。以往的教學內容是對馬克思相關理論的總結性講授,對學生在理解資本主義經濟和社會主義經濟方面形成了某種誤導,導致學生誤認為經濟的差異就是意識形態的差異。所以說,政治經濟學內容改革要使學生真正學習到預期的知識,重點對勞動價值論、資本主義生產過程、流通過程、壟斷資本主義及剩余價值等開展有針對性的學習。

(二)改革教學方法

教學的方法對于學生學習意義重大,所以教學方法首先需要理論密切聯系實際。理論聯系實際是科學的重要理論觀點,理論緊密聯系實際,需要高校不斷增強教與學的針對性和實用性。高校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應該密切聯系當代的實際,仔細分析是否適用于當前的社會經濟發展。認真比較資本主義經濟和社會主義經濟的優缺點,積極總結好的教學方法,尤其應當學習和借鑒這些先進科學技術和現代化的管理模式。

(三)深化教師理論功底

創新教學方法分析當前形勢,雖然網絡授課、遠程培訓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但是,在今后的很長一段時間里,高校老師仍將會在政治經濟學教學中起主導作用。因此,要提高政治經濟學教學質量,進一步提高授課教師的理論水平、教學技術和科研能力顯得尤為重要。一方面,學校要加大對于教師隊伍的教育培訓力度,通過下達合理的科研任務,督促教師為高校授課不斷學習和研究,同時建立健全激勵機制,對于完成任務好的教師給予一定獎勵;對于不按規定教學,完成不好的教師進行一定的處罰,從而激勵其更好地開展教學和科研。另一方面,政治經濟學和其他學科一樣,是理論課程,如何才能使理論更好地被學生所理解和運用,那就必須要與實際相結合,科學告訴我們,理論來源于實踐,理論可以指導實踐,理論只有與實踐相結合才能促進生產和生活的不斷進步。

篇(7)

教科書是高校教學的重要工具也是教師授課的重要載體,但當前我國高校政治經濟學教科書編寫較為落后,其主要內容陳舊,未能緊密聯系實踐,與我國改革開放的現實脫節,因而學生在學習中沒有熱情,形成了惡性循環,甚至出現厭惡政治經濟學的現象,認為政治經濟學已經過時,未能通過實踐的檢驗。而關于政治經濟學中的重要經濟學原理,在教材編寫的過程中未能推陳出新,因此,嚴重影響了政治經濟學教學工作的有效展開。

(二)教學方式落后

在政治經濟學教學過程中,部分教師存在照本宣科現象,未能從歷史的高度講授政治經濟學基本原理的演化與發展,從而使學生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而且政治經濟學的考核方式也較為單一,存在過多的死記硬背式考核方式,未能有效結合我國經濟發展的現實進行考查,使得學生未能真正掌握政治經濟學的真諦,即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思維方法。西方經濟學具有較強的的邏輯性和系統性,這也是其吸引學生的所在,政治經濟學同樣具有其自身的內在邏輯,但是較為隱晦,因此,政治經濟學的教學需要使得學生感受到其內在邏輯的嚴密及內在的邏輯美。

(三)學校重視不足

由于西方經濟學在高校經濟學科中的廣泛傳播,政治經濟學的地位已有所衰落,而年輕一代的高校教師從事政治經濟學研究已較為罕見,已經面臨著后繼無人的危險。同時各大高校普遍存在師資力量不足、研究經費削減、課時減少等問題,體現了各高校對政治經濟學的教學與研究存在重視不足問題。這與對政治經濟學的忽視及對西方經濟學的過分重視是緊密相連的,因而各大高校需要高度重視政治經濟學的教學問題,為政治經濟學的創新發展提供良好的氛圍。

(四)學生學習熱情低落

目前,各大高校學生對于學習政治經濟學的熱情不高。現有研究表明,眾多因素影響了學生學習政治經濟學的積極性,但主要原因在于其與其他專業課(例如西方經濟學)相比而言,政治經濟學的實用性不強,與現實聯系不緊密。目前學生普遍認為政治經濟學對于今后走向社會及學術研究不能起到重要的影響,因此忽視對此課程的學習。

二、多維視角下政治經濟學教學改革的現實路徑

(一)教材改革是政治經濟學教學改革的基礎

政治經濟學教材作為授課的重要工具,對于政治經濟學教學改革具有重要的基礎作用。政治經濟學教材必須聯系我國改革開放的生動實踐,總結其規律,使其上升為政治經濟學理論,從而納入其學科內容體系,使政治經濟學理論具有新的生命力。同時需要自覺運用中國的優秀文化與語言闡述中國的政治經濟學,需要從歷史入手創造性地闡述政治經濟學的演化與發展,做到邏輯清晰、語言流暢。政治經濟學的教材改革還需要與時俱進,與西方國家研究政治經濟學的最新成果(例如調節學派、社會結構學派、以及《21世紀資本論》)相結合,聯合我國的政治經濟學界共同推進政治經濟學教材的創新與發展。

(二)教學方式改革是政治經濟學教學改革的動力

教師的理論功底與教學方法對政治經濟學教學改革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改善政治經濟學教學質量,需要進一步提高授課教師的理論功底及科研水平。一方面,各高校需要進一步提高教師隊伍培訓力度與水平,建立激勵機制,督促教師不斷提高教學水平與科研水平,從而為政治經濟學教學改革提供充足的動力。另一方面,政治經濟學的考核方式需要跳離死記硬背的考核模式,應偏重于考核運用政治經濟學原理分析、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因為政治經濟學是一門理論課程,需要與實踐相結合才能更好地讓學生理解其理論體系。更主要的是需要進行政治經濟學教學模式的創新,實施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引導的互動型教學模式,從而為學生真正理解政治經濟學的邏輯體系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三)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是政治經濟學教學改革的引力

學生學習能力及學習積極性對于教學質量的提高具有重要影響,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將是政治經濟學教學改革的引力。教材與教學方式的改革都將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另外,授課教師需要提高課堂互動的頻次,理論聯系實踐,努力培養學生的學習熱情,從而使得高校學生對政治經濟學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從而更好地學習政治經濟學。

(四)學校的重視是政治經濟學教學改革的重要推力

我國各大高校對政治經濟學教學的重視無疑會推動政治經濟學的蓬勃發展。引導授課教師提高教學與科研水平,加大投入研發資金,鼓勵教師提高教學能力建設與研發積極性,增加、改進與完善政治經濟學的課程設置,同時需要邀請知名教授進行訪問講學,從而提高政治經濟學的教學與研究水平。值得強調的是,以上四個視角是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教學方式、教材改革、學生學習熱情、學校重視都有利于政治經濟學教學改革。同時,通過教材改革也可以推動教學方式的改革,因為教學方式一定程度上依教材而改變,而教學方式中的創新同樣有利于教材的改革;教學方式的創新與改變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政治經濟學的熱情,反之,高漲的學習熱情會使授課教師更加認真備課,從而提高教學水平;學生學習熱情的提高必然會引起學校對政治經濟學教學的重視,反之,學校的重視也同樣可以引起學生學習政治經濟學的興趣與積極性;各大高校對政治經濟學教學的重視可以推動高校攜手合作組織對政治經濟學教材的創新性編寫,而教材的改革將會重新引起學校對政治經濟學這一學科的重視。因此,以上四個視角是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從而形成良性循環,共同推進政治經濟學的教學改革。

篇(8)

一、堅持理論的方向性

高校開設《政治經濟學》這門課,主要是要求學生掌握政治經濟學的基本理論和觀點,深刻認識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和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實質,把握反映社會化大生產客觀要求的經濟運行的一般規律,進而全面認識資本運行和社會主義經濟運行的基本問題,把握經濟全球化發展的大趨勢,以及認識在這一趨勢下世界經濟發展的新變化與中國經濟發展面臨的新問題,從而科學認識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發展的歷史進程。從教學目的上,我們可以看到這門課是十分重要的,對學生的成長,對世界觀的形成,對以后的工作實踐,正確認識社會的經濟現象和經濟過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要講好《政治經濟學》就必須認真貫徹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學以致用。教師要針對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重大理論與實踐問題,針對大學生所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和他們的思想特點,從理論與實際的結合上進行講授,引導學生學習、思考和研究。但是,存在一些現象,有一些學生,甚至包括一些老師,沒有認識到這門課的理論意義,沒有很好的堅持理論方向性。有的還提出來和西方經濟理論,一起穿插講授,且不談此建議邏輯上的對立,將兩種不同的分析經濟現象的和經濟規律的方法,怎么可能得出同樣的結論,可見是極端錯誤的。

有的在教學中,雖然沒有上述那么明顯,但往往忘記了政治經濟學和西方經濟學的區別,也失去了方向性。因此,我們要堅持理論的方向性,通過提高學生的經濟理論水平,培養學生運用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一點,我們在教學中要牢牢把握,才能達到我們的教學目的。當然,我們堅持理論的方向性,并不是進行呆板說教,要注重教學效果,提高《政治經濟學》課教學的實效性、針對性。政治經濟學是一門科學,教師應堅持歷史與邏輯、理論與現實、認識與實踐的統一,使學生生動活潑地進行學習,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只有這樣才能圓滿的達到教學要求。

二、正確認識政治經濟學的理論性

正確認識政治經濟學的理論性,也是我們在教學中要注意堅持的問題,也是我們在教學中要注意把握的。因為在實際教學中也往往存在這種現象,表現在對政治經濟學的理論性認識上的偏差,甚至在教材編撰、理論研究中都有所表現,對此,我們非常有必要理清有關的認識和范疇。在對政治經濟學理論性的認識上,這種傾向表現為:政治經濟學往往被望文生義地理解為既講政治又講經濟的學科,或者是完全政治性的學科,因而政治經濟學書籍常常被作為時事教材宣傳材料或思想教育讀本,忘記了它的理論性。

事實上,政治經濟學并不是既講政治又講經濟;在經濟理論發展史上,在理論經濟學層次上,并不存在政治經濟學與經濟學的嚴格分野。從學科的歷史發展上看,從一定意義上說,政治經濟學與經濟學具有相同的內涵,政治經濟學也可簡稱為經濟學。存在差別的是,不同政治經濟學或經濟學體系在理論框架、理論觀點上有差異性,如政治經濟學(或經濟學)與非政治經濟學(或非經濟學)的差別等。有這些錯誤觀點的人,本身其經濟理論水平就有待于提高,對經濟理論的發展過程缺乏全面的認識。因此,我們在教學中要注意課程的理論性、科學性,要注意區分二者的不同,時事報告等是現在有關的方針、政策,具有一定的時效性,會隨著時間的改變而變化,而理論是沒有改變或很少改變的,具有很嚴密的科學體系。如價值規律,只要有商品經濟就一定存在,二者是完全不同的。只有充分認識到這點,才能讓學生學習好這門課程,才能通過學習理論來指導他們更好的工作。

篇(9)

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具有偉大的時代意義與實踐價值,對于現階段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而言仍然具有重要的時代意義和現實價值。剩余價值學說是馬克思最偉大的發明之一,他對于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和價值,正是由于我國更為清楚的認識到剩余價值的內涵,我們才結合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現狀制定了科學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促進了我國社會的不斷發展,這是對于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和價值。

并不是一成不變的教條主義,相反,是不斷變化的理論,它隨著時代的發展在不斷的進步與發展,是現代社會經濟建設的重要指導思想。因此,我們應該注重政治經濟學與現代經濟建設的有效結合,通過這種方式指導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

二、政治經濟學與經濟發展淺析

1.利用政治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制定經濟發展計劃

本身就是一個不斷發展的理論,作為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的政治經濟學也是出于不斷的發展與變化之中,隨著時代的變革,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因此,我們應該選擇一些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有意義的內容進行更為深刻的研究與探討,將具有時代意義和時代價值的政治經濟學內容呈現在人民大眾的面前,只有這樣人民大眾才能對政治經濟學產生興趣,利用政治經濟學的基本原理,結合現代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現狀制定出科學有效的經濟政策,以此來促進現代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與進步。

另一方面,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的內容十分復雜,理論性很強,甚至涉及到很多數學方面的計算,這些問題雖然具有一定的實踐意義但是,對于現階段而言,我們應該掌握政治經濟學的基本內容,針對其中實踐價值比較強的內容進行研究,利用現代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促進現代政治經濟學的發展與進步。

2.利用政治經濟學基本方法制定經濟發展策略

我們針對政治經濟學進行研究的目的就是要不斷的應用,通過系統的研究幫助我們制定行之有效的經濟發展策略,這是我們做一切工作根本的出發點與落腳點。在進行政治經濟學研究的過程之中不能一味的進行學術的研究,這種單一的研究方式容易讓人民大眾產生疲勞,不愿意接受和應用政治經濟學的基本原理解決現代社會中的經濟問題,這對于提高政治經濟學的實踐價值是十分不利的。這種形而上學的方式也不具有實踐價值,因此在實際的工作之中我們應該注重利用政治經濟學的基本方法制定相應的經濟發展策略,幫助我國經濟建設的進一步發展。

例如,根據剩余價值的相關理論,我們應該制定出一系列規避剩余價值或者降低剩余價值剝削的經濟政策,通過這種方式促進提高我國工人的收入所得,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同時也為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

3.利用政治經濟學原理解決經濟發展中的問題

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具有偉大的現實意義,在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之中很多方面都可以體現出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的基本原理與基本方法。盡管時生了變化,經濟環境也出現很多的不同,但是,實踐證明,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的基本原理仍然具有重要的實踐價值,仍然可以幫助我們解決很多經濟發展之中遇到的問題。

篇(10)

選擇能啟發學生思維的教學模式。長期以來,我們的大學教學也常常是遵循一套固定的模式:先復習舊課,列出1、2、3幾個概念或問題,然后是導入新課,板書要講的章、節等內容,并在相當程度上很注意“板書”這一教學環節。多年的教學經驗使我感到板書固然很重要,但也時常覺得普遍為大家所接受的條理清晰、重點難點突出的板書對大學生的思維能起到一定程度的啟發思考作用的同時,往往更多的起到的是相反的抑制思考的作用。特別是在政治經濟學的教學中,許多概念、原理還沒等教師在黑板上寫完,學生馬上就會產生這樣的意識:高中時學過了,誰不知道。其后的教學活動我們可以想象會是什么情景。因而,我認為在教學中教師要著重從現實經濟生活中挖掘好的素材,引到課堂教學中來,通過介紹、分析、講解,啟發、調動、吸引學生思考,并在學生積極思考的過程中,把他們原來有所接觸但實際并未掌握好的經典概念予以生動的解釋。在這個前提下再板書必要的綱目,我覺得比為板書而板書更能引起學生的注意。

上一篇: 和諧社會調查報告 下一篇: 優秀家長事跡材料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无套内谢的新婚少妇国语播放 | 在线中文字幕精品视频 | 午夜看看AV在线 | 免费萌白酱国产一区二区 | 日韩精品一品道精品在线观看 | 五月天在线视频亚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