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7-05 04:43:24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金融學學年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在理工科院校,因其重點學科是理工科,雖說開設了金融學專業,但對金融學的發展重視不夠,投入較少,實驗室和實習基地無法滿足學生實踐的需求,因此,實踐教學成為工科院校金融學教學中的薄弱環節,長期以來嚴重制約了應用型金融教學。培養出的學生動手能力差,創新素質不高,很難滿足用人單位需求。
一、實踐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過分強調教學計劃的完整性,而忽略實踐教學內容的關注
在經濟全球化、金融國際化的大背景下,社會對金融人才的素質和能力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各高校對每級學生都制定出相應的教學計劃,包括金融學專業的培養目標、培養要求、理論和實踐環節的教學學時和學分要求,有些高校過分追求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及實踐環節之間的比例關系,對實踐性的學時和學分也有相應的要求。目前,金融學專業的實踐教學形式主要有做為課程組成部分的各類實驗課、課程設計、社會調查、學年論文、金融模擬實習、生產認識實習、畢業實習和畢業論文等。但這些實踐環節在教學計劃中都有明確規定,規定了實踐環節總學分的上下限,各實踐環節也有規定。加之過分強調“寬口徑,厚基礎”,在教學計劃的制定上英語、高等數學、思想政治類等公共基礎課所占比重過大,勢必要壓縮專業課時,與專業課相匹配的實踐環節內容的完成很難得以保證。
2.實踐教學時間過短
目前,我國金融學專業教育中,理論教學仍占主體,實踐教學內容相對薄弱,各教學環節相對分散,重知識輕能力,重理論輕實踐,過分強調理論知識的傳授,而忽視實踐性環節。有些實踐性環節一般安排在理論課結束之后的假期,暑假天氣過熱,寒假忙于過春節,一些實習單位并不是很樂意接受,實踐時間大打折扣,與理、工、農、醫類專業的實踐教學相比,金融學專業的實踐教學時間和效果就很難得以保障。
3.缺乏一支有一定實踐經驗的指導老師隊伍
高質量的師資隊伍是培養金融學應用型人才的關鍵。高質量的師資不能局限于高學歷、高職稱,普通高等院校師資為了應對教育部的教學評估,引進人才時更注重學歷要求,目前擔任專業課的任課教師90%以上具有研究生和博士生學歷,高學歷人才雖具有扎實的理論知識,但是絕大多數都是從高校到高校,從理論到理論,缺乏具有一定理論知識又有豐富實踐教學經驗的雙師型教師。高校對教師的考核以及職稱的評定,更多注重的理論教學學時要求和科研水平,教師很難有時間參加社會實踐,進行知識的更新,導致教師缺乏進行實踐教學研究的積極性與能動性,學生的實踐學習效果不佳,這樣的師資隊伍怎能符合當今培養實用型人才的需要。
4.校內外實踐基地建設有待加強
長期以來校內實驗室建設和校外實踐基地建設滯后。為此,2005年教育部下發《教育部關于開辦高等學校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建設和評審工作的通知》以及將實驗室建設作為本科教學評估的重點考核內容,各高校才真正重視經濟管理類實驗室建設,金融學專業的校內實踐基地以金融模擬實驗室為主,它只是各高校經濟管理實驗中心其中很小的一部分。金融學專業要申報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難度大,一些重點高校以打包形式獲批國家級經濟管理專業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國家投入較大,學校投入也有較大的積極性,而對其中的各個組成部分側重點卻不同,因此金融學專業實驗教學在各高校起步較晚、發展速度緩慢、實驗內容較少等問題突出。為了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把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在校外也建立起一些實踐教學基地,但揭牌儀式多,實習內容少,由于金融機構的工作任務比較繁重,接受學生實習會影響到他們的自身工作,加之實習多安排在假期,學生數量多且集中,實踐基地往往很難一次性接收,有些實習單位分批安排實習,但學生整個假期將被占用,實習帶隊教師時間也捆得過死,很難利用假期時間從事科研活動,實踐教學質量評價指標體系和激勵機制還沒有完全建立,從而造成學生和老師的實習積極性不高。
二、金融學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
我國加入WTO后,外資金融機構大量進入我國,金融業的競爭日趨激烈。金融業的競爭可以說是金融人才的競爭,金融業務的開展很大程度取決于從業人員的能力和素質,隨著金融業競爭的激烈性和復雜性,對其從業人員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金融學本科畢業生,經過大學四年的學習,大多具有一定的理論知識,但實踐操作能力欠缺。因此,要適應金融業對從業人員的要求,就必須明確實踐教學在金融學本科體系中的地位,以人才培養目標為導向,以綜合能力和素質為主線,將各個實踐教學環節進行整體安排,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加強應用型金融人才的培養,構建一個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的實踐教學體系。實踐教學體系應包括以下4個層面:專業技能的訓練、專業課程設計與實驗、學年論文與畢業論文寫作、專業生產實習與畢業實習。實踐教學重在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學生創新精神和職業素質的養成具有重要作用。
1.專業技能的訓練
專業技能是從事金融學專業所必須掌握的基本技能,包括外語口語、計算機基礎知識和數據處理、金融軟件的操作、點鈔、珠算、銀行會計實務操作等。尤其應針對銀行電腦漢字輸入、點鈔及偽鈔鑒別、計算器的基本技能考核標準來安排,技能訓練考核標準參照工商銀行考核標準進行考核,學生熟練掌握后走上銀行工作崗位上手更快。
2.專業課程模擬操作與實驗
金融學專業課程主要包含銀行、證券投資、保險三大類,這些課程實務操作性都很強,可根據各課程的性質,在學習該課程理論課后,適時開設專業課模擬實驗,通過建立的校內金融模擬實驗室進行。目前有一些軟件開發公司已開發出一些實際操作性較強的的金融軟件,如股票模擬交易系統、期貨外匯模擬交易系統、商業銀行綜合業務模擬系統、國際結算模擬系統、信貸業務及風險管理模擬系統等軟件,通過全方位的仿真模擬訓練,不僅能夠讓學生更好更快的掌握理論知識,又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理論教學不再枯燥無味,還可以提高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和創新能力。
3.學年論文和畢業論文
學年論文和畢業論文的寫作都是對理論知識學習的運用,是提升學生對理論知識理解的重要手段,是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所學基礎理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進行科學研究的初步訓練,是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能力的重要途徑,也是實現金融學專業培養目標的重要實踐性教學環節。對于鞏固和擴大學生知識面,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和嚴肅認真的科學態度起著重要的積極作用。學年論文可安排在大學三年級結束,字數要求比畢業論文更少,但要求論文格式規范,符合本科生學位論文的要求,為畢業論文的撰寫打下堅實基礎。畢業論文安排在大學四年級最后一個學期,學生可根據畢業實習搜集到資料撰寫畢業論文,質量上應比學年論文要求更高,重點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4.生產認識實習和畢業實習
實習是金融學人才培養方案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大學生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的重要教學環節。實習主要包括生產認識實習和畢業實習,可采取集中與分散、校內與校外等多種組織形式進行。生產認識實習一般可安排在大學三年級結束后,學生經過三年的金融學專業知識的學習,已經掌握了金融學的基本理論知識和方法,通過生產認識實習,可加深學生理解所學的金融理論知識,同時也是找出差距的學習機會,學生更能明確今后努力方向,主動調整學習目標,為后續課程的學習、畢業實習打下堅實的基礎。畢業實習安排在大學四年級最后一個學期,它是對學生大學四年所學理論知識的大檢閱,是學生走向社會的大演習。可采取頂崗實習的模式,畢業后能很快適應新的工作崗位。同時,可根據畢業論文的要求,搜集資料為畢業論文撰寫提供現實素材,寫出的論文才能與實踐緊密結合,做到有的放矢,很大程度上可以避免畢業論文大肆抄襲現象。
三、加強金融學本科實踐教學體系建設的思考
1.制定出適應新形勢變化的金融人才培養計劃
我國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轉向大眾化教育,金融學專業應用型本科人才具有一定金融理論知識,熟練和掌握外語及計算機等基本技能,有較強實踐能力和運用能力的復合型人才。2001年12月11日,我國正式加入WTO,按照協議,我國采取循序漸進的原則開放金融業,金融機構、證券機構、基金機構以及保險機構,在華外資金融機構的數量和業務不斷擴大,已成為我國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金融業越向縱深發展,對金融人才復合性的要求也越高。因此,高校應實施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素質教育,制定出適應新形勢變化的金融人才培養計劃,包括實踐教學計劃和實踐教學大綱以及實踐教學指導書,學生可通過實踐加深對所學理論知識的理解。
2.建立一支具有理論與實踐兼備的“雙師型”教師隊伍
為達到教育部對師資的評估要求,我國高校引進教師時,過分強調學歷、職稱,無形中淡化了對實踐經驗的要求,這些老師雖具有高深的理論知識,但已不能適應新形勢下應用型金融人才的培養,因此,在師資隊伍建設上,應逐步實現數量充足、結構合理、整體優化,建立一支具有扎實的理論知識又具有一定實踐經驗的“雙師型”教師隊伍。第一,學校應制定教師培養計劃,每年安排教師有一定時間到銀行、證券、保險等部門,從事相關部門的主要工作,熟悉該單位各個環節的操作流程,提高教師自身的實踐操作能力,同時也可以與相關單位加強合作,從事科研活動。第二,建立一支有政策保障,能精力充沛的投入到實驗管理中來的實驗隊伍。要求實驗室人員參加崗位技能培訓,取得相應培訓資格證。第三,可借鑒國外的先進經驗,加大兼職教師的比例。國外的應用型大學在聘請教師時,常常把實踐經驗看作一項重要的條件,德國柏林科技大學的所有教授來自工業企業,都具有工程師資格。高等院校引進一批學歷層次高、實踐工作經驗豐富的工作人員充實到教師隊伍中來,從事專業主干課程的教學工作,也可聘請行業專家擔任客座教授或實驗教學顧問,優化師資結構。只有建立一支既有理論知識又有業務技能的師資隊伍,培養應用型金融學人才才有保障。
3.提高對實踐教學的認識,調動學生實踐教學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
長期以來在金融學教學中實踐教學只作為理論教學的一種補充,實踐教學未能起到真正作用,這種教育模式很難滿足社會對人才的需要。因此,各高校應高度重視實踐教學,在崗位聘任和職稱評定方面給予傾斜,以提高教師指導實踐的積極性。對于實踐經驗缺乏的教師,應加強自身實踐經驗的提高,同時,還必須積極引導和鼓勵學生自主實踐的意識,在實踐過程中應強調實踐教學的重要性,讓學生了解實踐操作的重要性,以及將來求職的關聯度,還可以聘請本專業有一定影響力的校友現身說法,以激發學生對實踐教學的積極性,只有通過有效的實踐教學環節才能使學生的創新性能力和綜合素質的提高,還可縮短學生由學校人向職業人和社會人轉變的過程,有利于學生今后人生發展。
4.增加學生實踐時間,加強校內外實踐基地建設
金融學是一門理論性和實務性較強的二級學科,且具有金融行業分布的廣泛性,金融學專業實踐教學應具有多元性和多層次性,在學生四年的金融學理論學習的同時,應安排總計不少于1年的時間加強實踐教學環節,充分利用校內外資源,一方面加大投入建立起校內模擬實驗室,可通過購買相應的軟件,實現銀行、證券、保險等多方位的模擬操作,使學生在校內就可以模擬到時實務工作情景,加深學生對金融理論知識的理解,也可提高學生實際運用能力,還可彌補金融企業因業務資料保密性造成的校外實習效果不佳情況。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校外資源,與金融機構簽訂長期合作協定,建立穩定的企業、學校“雙向互助”的實踐教學基地,金融企業能夠直接參與人才培養和人才選拔,節約人才選拔成本和培訓費用,也可調動學生實習的積極性,增加學生對金融企業的了解,從而實現學校、企業與學生的共贏。
參考文獻:
[1]王家華,汪祖杰. 金融專業一體化實踐教學體系構建與實施的思考 南京省計學院學報 2007(2)
[2]王東升. 金融業發展與實用型金融人才培養 浙江金融 2008(10)
[3]徐揚、戴序. 構建金融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思考 現代商業 2008(17)
隨著我國金融業的不斷國際化,行業競爭日益加據。為了有效地參與國際競爭,各金融機構對從業人員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從業人員不僅需要具有豐富的專業知識,更需要具備實踐和創新能力。作為金融人才培養基地的高等院校必須順應這種需求,重視實踐教學環節,加強對學生實踐和創新能力的培養。而畢業實習是整個大學期間教學工作中最系統的一次實踐,是大學生從課堂走向社會的一次預演,是他們參與實際工作、提高業務技能的一個最為關鍵的環節,其效果直接影響到學生素質。本文以湖北工業大學金融學專業為例,分析金融學專業畢業實習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探索提高畢業實習質量的有效途徑,以期提高教學質量和學生的業務素質。
一、金融學專業畢業實習存在的主要問題
湖北工業大學金融學專業自1994年招收第一屆本科生以來,一直在探索提高畢業實習效果的實習模式,目前金融學專業畢業實習主要采取校外集中實習、“委托承包”實習、“就業”實習、分散自主實習四種模式。在學校、院領導的高度重視、實習單位的大力支持和實習師生的共同努力下,使每一屆的金融本科畢業生的畢業實習得以順利進行,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還存在著不少問題亟待解決。
1.學生缺乏實習積極性
通過對歷年畢業生訪談記錄看,基本上30%的學生缺乏畢業實習的積極性,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1)就業形勢影響學生實習的積極性。根據人保部門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2010年,全國高校畢業生為630萬人,比2009年的611萬多19萬人,就業形勢非常嚴峻。面對如此嚴峻的就業形勢,很多學生都放棄了畢業實習,把時間投入到找工作中去;另一方面,由于受就業難的影響,金融學學生擇業由以前的“專業對口” 演變為多元化,有一部分學生畢業后可能不從事本專業工作。這一部分學生認為既然不從事該專業的工作,就不必去耗費時間實習,這樣勢必影響一部分學生實習的積極性。
(2)對畢業實習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大多數學生對自己本專業的實習能夠認真對待,但仍有一部分同學沒有充分認識到畢業實習的重要性,認為實習環節可有可無,把實習當成是最后一次長假,沒有進行真正的實習,利用弄虛作假的手段來應付教師的檢查,例如,做假的實習鑒定、拼湊實習報告、抄襲實習周記。
2.實習接收單位熱情不高
畢業實習已經成為每一位學生大學生活的一個重要階段,但是現有的大學生實習基地在數量上都很難滿足大學生的需求,更不要說在類型與實習生的專業和就業取向對口了。很多金融機構如銀行不愿意接收大學生實習。其主要原因有:(1)接納實習單位要抽出骨干力量來指導,給單位增加了任務,帶來了麻煩;(2)有的實習可能要影響實習單位的工作效率、工作質量,增加工作的成本;(3)學校對實習單位不可能有很多的支援和幫助,單位和職工只是盡了義務,而無任何實惠可得。據中央電視臺東方時空節目組對106家用人單位的調查,愿意接受大學生實習的占48%,不太愿意的占52%。
雖然湖北工業大學金融學專業在武漢、荊州、洪湖等地有實習基地,但每個基地由于規模的限制一般只能接受8名學生實習,導致許多學生不能在金融機構進行金融技能方面的實習,而轉向其他單位,。一些金融單位雖然接收了畢業生進行實習,但實習的金融單位主要依靠單個教師的個人關系進行聯系和維持,學校沒有進行資金和榮譽的投入,造成實習單位員工指導學生的積極性不高;同時由于金融業務(特別是銀行業務) 對安全性、精準性方面要求很高,所以業務人員不會對實習生進行實際操作的培訓,更不會放手讓實習生獨立去操作一項業務,實習生更多的是承擔一些輔的工作,比如引導客戶填寫表格或單據。這些實習內容與平常所學知識關聯度不強,不能體現金融專業的特色,與學生的心理預期相差甚遠,學生產生失望的情緒,難以達到理想的實習效果。
3.畢業實習管理體制不完善
畢業實習應該是一種對用人單位和實習生都有收益的人力資源制度安排。它不是基于人際關系的經驗性、個體隨機行為,不是學校和企業之間一種簡單的“對口實習”任務,而是涉及政府、學校、用人單位、大學生的一種規范、系統的常規化制度行為。但就目前湖北工業大學金融學學生畢業實習管理體制而言,存在不少問題,不能滿足大學生素質提高和技能培養的需求,影響了畢業實習的效果。主要表現在:
(1)實習時間選擇不當,實習期間過短
金融學專業畢業實習一般都在大四第二學期開學后的第四周開始,這個時期學生面臨畢業論文撰寫、找工作或研究生考試面試的壓力,雖然有的學生認識到畢業實習的重要性,但沒有心思參加;有的學生選擇參加實習,但在實習期間精力不集中,在實習期間頻繁請假,學生奔波于學校和實習單位之間,既不能提高學生的能力,又給實習單位留下了不良的印象。
一般學校統一畢業實習期間為四周,時間過短。實習單位認為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學生是無法全面、熟練地掌握業務的,認為學生實習僅僅是走走形式,做做樣子,所以不重視學生實習,對學生不會嚴格要求,盡心指導。
(2)缺乏完善的畢業實習考核機制,成績不能體現實際實習情況
雖然在畢業實習管理辦法中對師生在實習期間應履行的職責都做了規定,如要求“學生不得無故不參加實習,凡無故不參加實習的時間超過規定實習時間的三分之一者,不予評定實習成績”,這些規定流于形式、沒有具體的、量化的指標,對學生沒有約束力。目前對畢業實習的考核首要標準是實習鑒定表是否有實習單位的公章和學生所提交的實習報告,對學生形成綜合成績,而對學生的日常實習表現沒有體現在實習成績中,這樣給一些根本沒有參加實習的學生提供了造假的可能。有的學生隨便找個單位蓋上公章、拼湊實習報告,最后形成一種不公平的現象:造假學生比那些踏踏實實實習的學生的成績高。
二、提高金融學專業本科畢業實習質量的措施
畢業實習在高等教學中占有重要位置,是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重要手段,是促使知識向能力、素質轉化的有效途徑。要提高金融學專業本科畢業實習質量需采取以下措施。
1.做好畢業實習前的準備和動員工作
畢業實習前的準備和動員工作是畢業實習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準備工作主要包括:各教學系應充分向學生介紹實習單位的性質及實習崗位對學生的要求,以便使學生做到心中有數,縮短學生對工作崗位的距離感,降低學生對實習的恐懼感;簽訂協議書,實習前學校要與實習單位簽訂實習協議書,明確實習單位、學校、學生三方的權利和義務;發放實綱、實習計劃和日程安排;對學生進行分組,并選出或指定負責人,負責人要切實負起管理與協調、溝通的責任,定期與不定期地向負責實習的教師匯報實習情況。召開由院(系)主要領導參加的實習動員會,對學生進行動員,向學生宣布實習紀律、要求以及成績的考核標準和辦法,條件允許時,也可請實習單位的領導和有關人員參加動員會,從思想上、組織上和業務上保證實習的順利進行。
2.加強畢業實習基地的建設加大對畢業實習基地經費的投入
由于畢業實習基地一般都是獨立核算的經濟實體,因此學校要加大經費投入,減輕實習單位的負擔,提高實習單位接受學生實習的積極性。目前實習單位的指導人員都是無償提供業務指導,可以由學校設立優秀實習指導獎金,對實習單位出色的指導人員進行獎勵,提高他們指導業務的熱情。
三、重視與畢業實習基地的聯系
目前,學院和畢業實習基地的聯系基本處于平時不聞不問,臨時突擊公關的現狀,每年等到學生實習之前才和實習單位聯絡,這樣學院和實習基地之間缺乏交流,關系很疏遠。學院應和實習基地建立一定的聯系機制,并與實習基地保持經常性的聯系,加強交流合作。如學校可以考慮定期召開實習基地聯誼會,組織實習基地負責人座談,聽取他們對實習基地建設的意見。學校還可以和實習基地進行密切的雙向合作,利用學校擁有的科研、技術優勢為實習單位提供相應服務,為實習單位培訓干部和業務骨干,促進實習基地的發展。學院可以考慮聘請實習單位的專家擔任學校的兼職教授,為學生做學術報告,參加學生論文答辯,不斷鞏固雙方的合作基礎。
3.完善畢業實習管理體制
(1)調整畢業實習時間
以往金融學畢業實習一般都安排在最后一學期開學后第四周進行,時間約1個月。考慮到學生這一階段面臨撰寫畢業論文、就業、研究生面試等問題,學校應考慮適當調整畢業實習時間。學校可以將畢業實習安排在第三學年結束后的暑期進行,原因有三:其一,根據和學生的交流,每年暑假不少學生想找單位實習,但很少有學生如愿,如果學校安排學生在暑假進行集中實習,可以滿足學生的愿望;其二,在實習的過程中,學生會發現在專業知識、動手能力方面存在的問題,這樣學生還有一年的時間進行充實和提高,學生在大四學年的學習目的會非常明確,學習的主動性會大大增強;其三,可較好地解決與找工作、畢業論文設計間沖突的問題,保證充足的實習時間和較高的實習效果。
(2)建立健全畢業實習考核機制
目前學生畢業實習考核主要由指導教師和實習單位意見兩部分構成。對集中實習的學生來說有考核的依據,但是缺乏量化的指標,考核的隨意性、主觀性強,在以后的教學過程中應建立畢業實習考核的量化指標,保證考核的客觀性和公平性。對自主實習的學生來說,應加強對過程的考核,要求其提供實習單位的地址、聯系人等情況,隨時對他們的實習情況進行抽查;和實習單位進行座談,了解學生的實習表現;要求學生通過電話或互聯網每天向指導教師匯報實習情況等。
參考文獻:
[1]王海鷹.基于產學研結合的畢業實習模式思考.中國校外教育,2009,(2):7
【基金項目】本文為2016年湖南省教學改革研究項目“高等農林院校金融學特色專業建設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3089(2016)28-0034-02
目前我國金融業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快速發展,同時也對金融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戰。因此,在新的歷史時期,如何適應時代的要求,把金融學辦出特色,有針對性地培養我國金融行業急需的創新型、實用型人才乃當務之急。
一、金融學特色專業教學的時代背景
(一)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的普及與推廣
互聯網、移動互聯網具備快速、便捷、成本較低等優勢,迅速成了金融發展的熱點,這種變化也對高等院校的金融教學帶來了一定的影響。移動互聯網發展的一個重要結局就是移動互聯網金融的發展,而移動互聯網金融形式的出現也對金融人才的培養帶來了一定的影響并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二)支付寶、微信等新的金融支付平臺與支付手段的出現
隨著電子科技的發展,移動通訊設備的普及。出現了支付寶、微信等新的金融支付平臺與支付手段。為適應形勢不斷變化發展的需求,金融特色專業的教學也需要隨著這些新的支付平臺及手段的出現添加新的教學內容。
二、金融學特色專業教學的現狀分析
(一)金融學特色專業的內涵
所謂特色專業是指具有顯著特點,能夠滿足新形勢發展的需要,受到企業和用人單位廣泛認可的專業[1]。金融專業是改革開放以來的熱門專業,隨著中國經濟的持續發展,對金融專業人才的需求一直都處于一種上升的趨勢。但由于開設金融專業的院校眾多,缺乏特色,培養的學生缺乏針對性,不能滿足金融行業發展的需要,造成了金融專業畢業生就業困難等問題。因此,金融學專業必須適應時展的需要,辦出一定的特色。所謂金融學特色專業就是指在金融學的教學目的、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培養目標等一系列方面具有一定的特色,能夠有針對性地滿足金融行業和社會進一步發展需要的金融專業。
(二)金融學特色專業的教學現狀
我國金融學教學規模不斷擴大,根據市場需求培養了大批金融學特色專業人才,有力地推動了我國金融行業的發展,目前我國開設金融學本科專業的高校呈現競爭格局,財經類院校、綜合性重點大學、一般綜合性大學以及師范、理工、農林類院校等都開設了金融學專業,近幾年快速發展起來的獨立學院也在積極開辦金融學專業。因此,在眾多院校的競爭格局下,每個院校必須形成自己的特色,才能謀求更好的發展空間。可見,如何對既能滿足金融市場和社會需求,又有利于各校自身發展的金融學專業特色進行定位,培養高質量的金融學實用性人才,更好地服務于經濟金融的發展,必然是現代社會關注的重要問題。盡管上述各院校有很多共同的地方,但每個學校仍會存在個性化差異,形成自己的競爭優勢,所以,金融學特色專業的建設也不可能有一致的通用模式。
三、金融學特色專業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師資隊伍的素質仍需提高
合格的師資力量是培養合格的專業人才,保證教學質量必不可少的因素。在新的歷史時期,我國金融學特色專業教學的師資水平有了明顯提高,但也有一些教師僅有理論知識,實踐能力欠缺,或者科研能力強但教學的藝術水平不高。有的教師對新時期金融學特色專業的前沿發展問題沒有深入的了解,不能滿足新時代對金融學特色專業教學提出的要求等。
(二)教學手段和教學方式依舊落后
合理的教學手段和方式是高校金融學專業教師完成教學任務的重要保證。我國歷來多以課堂講授,老師灌輸知識、學生被動接受的傳統教學手段為主,但是隨著社會的進步,以灌輸為主的傳統的教學手段和教學方式已經不能滿足新時代金融學特色專業教學的需求[2],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受到挫傷,自主學習的能力也未得到培養。所以教學手段和教學方式需要革新。
(三)理論與實踐一定程度上脫節,畢業生入崗缺乏經驗
金融學專業畢業生主要進入銀行、保險、基金、證券公司工作,隨著經濟的發展,市場對金融專業人才需求急增,但是傳統的金融學教學體制一般只注重基礎理論的灌輸,忽視了實踐教學,所培養的金融學人才不能適應金融行業的發展,畢業生大多理論知識豐富,實踐操作能力薄弱。
(四)專業課程體系的設置有待健全,課程考核制度比較死板
金融專業課程的開設是金融人才培養措施的重要方面,其設置是否合理將直接關系到培養的人才質量。而現階段不少院校金融專業的課程體系設計單一,教材更新較慢。對于學生的考核也基本上是一塵不變的閉卷考試,題型的設置局限于概念,讓學生死記硬背書上的知識要點,不注重考察學生對知識點的思考,導致學生所學很少能派上用場,造成與實踐脫節。
四、金融學特色專業教學改革的模式構想
構建金融學特色專業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不僅是金融業對金融人才培養提出的新要求,也是金融學特色專業自身進一步發展的需要。
(一)構建“工與學、校與企、課與證”相結合的金融特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1.工與學:即學生前三學年在校內進行理論學習和模擬訓練;最后一學年進入實習,邊實習邊學習。實習單位提供崗前培訓、技術培訓和考證培訓,并由實習單位考察學生的品行和能力,實習單位滿意的學生可與公司簽定就業合同。
2.校與企:金融專業積極推行多種方式的校企合作。(1)成立由教師、行業企業專家組成的金融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參與人才培養方案的制訂,參與課程開發、實習實訓基地建設等專業建設的全過程。(2)與證券公司、銀行、保險等企業簽訂校企共建協議,為金融專業學生進行頂崗實習和教師頂崗實踐提供平臺。
3.課與證:(1)課證融合。將證券從業資格考證、銀行從業資格證考證、保險從業資格考證課程列入金融特色專業教學計劃,舉辦考證培訓班,提高學生通過率。(2)二證并舉。即職業資格證、畢業證并舉。(3)以證代考。證券從業資格證、銀行從業資格證、保險從業資格證課程實行以證代考,即拿到證書的學生可以免去學校相關學位課程的考試。
(二)構建“專業+公司+師生員工”的金融特色專業建設模式
可以考慮以金融專業為依托,成立產、學、研合一的服務型金融咨詢服務有限公司。公司的宗旨是產訓合一,學以致用;公司的目標是為金融專業的學生實習、實訓提供穩定的平臺,及為金融專業的教師提供實踐機會;其經營范圍有:金融投資理財策劃、金融投資信息咨詢、代開證券賬戶、金融培訓等。金融專業教師是公司的員工,他們分別在公司商務咨詢項目部、營銷策劃項目部、培訓項目部等部門任職并開展經營活動。金融專業的學生可分期分批在公司進行實習、實訓。讓公司為金融專業師生搭建一個實踐操作的平臺。(下轉181頁)
(上接34頁)(三)構建金融特色專業人才的訂單培養模式
可以考慮與證券公司、銀行、保險等企業合作,簽訂金融專業學生的訂單培養協議,為金融單位定向培養金融特色專業人才,并在訂單培養率達到一定比例后,逐步推廣擴大[3]。
五、完善金融學特色專業教學改革的對策建議
(一)加大對金融學特色專業教師職業技能培訓的力度
高校可以選派優秀教師到其他高校交流學習,及時掌握最新的理論動態,還可以選派優秀的教師入企業學習,以更新他們的實踐知識,邀請金融管理層為教師進行培訓。學校要有計劃的開展進修班,為教學創新提供條件,金融專業的教師要充分學習使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同時對教學方式進行創新的老師給予物質和精神上的獎勵,提高教師教學創新的積極性,促使教師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并對教師的研究成果予以肯定[4]。
(二)豐富金融學特色專業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
在教學手段方面,教師可以采用新的授課方式,例如對新時期的金融案例進行建模分析,觀看視頻資料。另外,教師要加大對金融專業學生專業書籍閱讀的指導,也可對最新的金融資訊與學生一起討論,也可讓學生自己搜集資料、分析問題,引導學生自主思考,使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培養學生積極思考的能力,啟發學生在現實生活中發現并解決問題。可以利用多媒體、互聯網,獲得大量的國內外金融資訊,從而擴寬學生的知識面。可以把各高校優秀教師的研究論文、課題報告、教學資料、專業文獻放于網絡公共平臺,供學生自主學習,提高教學效果。
(三)注重對金融學特色專業學生實際操作能力的培養
要完善實驗室配套設施,模擬證券投資、銀行貸款、期貨交易,舉辦與專業相關的比賽,讓金融專業的學生身臨其境操作,使他們深刻理解金融理論知識,提高他們學習的積極性。要啟發學生發現問題并在操作中去解決問題,提高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并能靈活應用到實踐中去。要安排學生寒暑期在地方企業實習,了解實際崗位運轉模式,以培養出與具體金融崗位接軌的金融特色專業型人才。
(四)制定新的金融學特色專業課程體系,改革課程考核制度
應該按照各校的實際情況和金融業發展的實際情況,不定期修改金融學課程結構體系,課程設置要盡可能跟上時代的步伐,減少內容的重復性,要選擇學生易于接受的教材。要在基礎課程設置的基礎上,根據實際情況增開實踐課程,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要改變選取教材的模式,盡可能鼓勵教師根據講課講義自己編制教材,一邊授課一邊做教材的編寫工作,要針對不同在校學生的素質及水平,并結合金融學專業教學的特點,選擇易于學生接受的教材。同時要求學生學好高等數學、英語、計算機這些與金融學密不可分的課程。在教程的考核制度上,要改變單一的閉卷考試形式,可以課堂表現、作業、論文的寫作、實習表現等多種形式進行考核。
參考文獻:
[1]趙樹凱,張靜,馮曉麗.試論電子信息類特色專業的內涵和特色[J]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學報,2011.(4):110
[2]張弩,鄒睿蓉.高校金融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研究[J]中國集體經濟,2010.(9):177
[3]周孟亮.提升高等農林院校高等金融人才培養特色研究[J]河北農業大學學報(農林教育版),2015.(2)98
[4]謝振勇.融專業人才培養與地方經濟對接的研究[J].科技展望,2015.(12):253
中圖分類號:G64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12)03-0203-02
近年來由于國際性金融危機對世界經濟的影響,大批金融機構和商業企業倒閉或陷入經營困境。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如何提高金融學專業的學生在國內外市場的競爭能力已成為迫切需要研究的問題。與21世紀我國經濟金融改革與發展的要求相比,傳統的金融教育已顯滯后,若不及早改革將可能成為阻礙我國金融業發展的制約因素。因此高職院校要針對其特點進行教學改革。
1 金融學教學改革的必要性
1.1 傳統的教學模式已不能適應對新型人才的培養需要
目前,我國大部分高職院校的金融學教學仍然采用教師課堂授課,“以教師為中心”的“注入式”、“滿堂灌”的教學模式,學生聽課和記筆記,信息傳遞是單向的。這種單一的教學方法使課堂教學枯燥乏味、氣氛沉悶,學生應變能力差,壓抑了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多向發散嚴重遏制學生的學習興趣和阻礙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使學生成為知識的被動接受者,不能夠成為學習的主人,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不具有開拓、創新精神。部分教師不能夠把理論同當前學生們所關心的經濟社會熱點問題相聯系,不能夠激發出學生們學習的興趣。同時許多教師只是重視理論傳授,忽視了金融這門學科是和實際緊密相聯的,不少學校仍然只是課堂上在炒期貨和股票、買保險和融資。
1.2 課程設置滯后,無法滿足金融創新發展的需要
我國傳統金融學科課程設置都側重于宏觀的金融理論,而對于微觀領域公司金融和資產定價等方面的課程設置卻微乎其微。宏觀金融理論的學習可以為學生全面把握國內外金融市場的運作、宏觀金融形勢與政策等奠定良好的理論基礎,如果沒有微觀金融理論作為支撐,則顯得比較空泛,對金融業的內在特征和運作機制很難有深刻的理解。同時,金融學相關教材明顯落后,不能反映經濟和金融發展前沿的問題,嚴重滯后于經濟和金融的發展。滯后的課程設置已經不能適應金融人才培養的需要。
1.3 實踐教學體系不夠科學,不能提高學生實際操作能力
大多數高職院校在進行理論教學時能引入典型案例進行講解和討論,提高了一定的理論學習效果。但是,由于講授理論課的教師大多缺乏實踐經驗,要求老師及時掌握各類金融活動的最新動態有一定難度,因此很難將最新金融動態引入到教學中,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對最新形勢的掌握。另一方面,很多高校的金融實驗課程開設得較少,課程實踐教學體系不夠合理。目前,各高校普遍開設的實踐課程有“商業銀行模擬業務實訓”、“股票模擬操作實訓”、“社會實踐調查”以及“畢業實習和畢業論文”,對于期權、期貨、外匯和保險等方面的實驗課程則很少開設,這顯然不能滿足創新產品日益繁多的金融形勢發展的需要,降低了學生的就業競爭力。此外,在實踐教學的課時安排上,有些課程的理論教學和實驗教學的學時安排上不盡合理。有的課程理論教學學時過少,理論知識得不到全面講解;有的課程實驗課時過少,知識的領會不夠深入,操作能力也得不到提高。
1.4 考核制度不合理,不利于學生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的提高
金融教學改革的目的就是要根據金融全球化、一體化的新形勢與面對未來知識經濟的需要,培養具有專門知識、創新能力、綜合素質較高并具有持續適應市場發展變化要求的金融人才。但當前在金融教學中,閉卷考試幾乎是所有高校所有課程考核的唯一方法。且在題型設計上,也基本局限于對基本概念和教材條條框框的背誦。這種考核方法只能引導學生死背概念與知識要點,結果是很多平時不用功的學生采取“考前突擊”就能取得不錯的成績,而那些平時善于創新和大力去探索新問題的學生的平時投入卻不能得到一個公平、積極地評價,嚴重打擊了學生的創新積極性和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利于學生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的提高。
2 高職院校金融學教學改革的幾點建議
2.1 引入“基于工作過程”的教學方法,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由于金融領域將來從事的工作基本上是流程式的,因而,以基于工作過程的教學方法為主框架,按照以職業能力為本位要求將行業崗位標準引入到專業培養目標與課程教學標準之中,實施“雙證”融合;同時,將課程模塊化或設置專業方向,并開設選修課、第二課堂,以解決學生基礎參差不齊和個性化培養的問題;并在專業能力課程教學過程當中實施“做中學、學中做”的教學方式。這種理念下的可以按以下方式實施:先根據上述方法進行課程體系建設和課程開發;學生入學后再讓學生先到企業進行認識實習,然后同時進行文化基礎課教學和基礎技能訓練。文化基礎課以行動導向法教學為主并輔之實踐性教學方法;然后再到企業進行生產實習,以強化學生基礎技能;然后再在學校一體化教室進行邊講邊練的專業課教學,以訓練學生的專項能力;然后再到虛擬實訓基地與生產性實訓基地進行專業綜合能力訓練;再到企業進行頂崗實習,以訓練學生崗位職業能力。
2.2 加快課程體系改革,豐富教學內容
合理的課程設置是培養學生形成合理的知識結構、認知能力及較高科研質素的重要基礎,也是各高職院校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前提。宏微觀兼顧,補充微觀金融中的實用性課程我國高等金融教育的發展應該順應金融理論發展的微觀化趨勢。為此,金融學課程體系應包括貨幣經濟學和金融經濟學這兩部分內容,且二者應共同發展,總體思路是“宏微觀兼顧,補充微觀金融中的實用性課程”。由于我國經濟體制改革模式決定了宏觀調控不可或缺,所以貨幣政策、中央銀行等“宏觀金融”內容必須占據一席之地,同時需要充實“微觀金融學”中實用性課程的內容。同時注重金融學課程與其它相關學科之間的交叉融合,要做 到金融學與數學、金融學與法學、金融學與外語、金融學與網絡信息技術的交叉融合。
2.3 進行考核制度改革,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
在考核制度上,必須改變單純的閉卷考試形式改為以課堂討論,學期論文等能夠激發學生興趣和思考積極性的考核方式,將學生課堂表現與實習表現納入考核范圍避免不少學生在考試時“臨時抱佛腳”,不求平常努力、只求考試過關的死記硬背式的應試方式,減少學生對期末考試的投機心理。另外,增加學期論文與學年論文的考核力度,鼓勵學生申報學生創新課題,形成多元化考核制度,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和思考習慣以備更好適應就業需要。
2.4 加強教師培訓,全面提升教師素質
隨著教師教齡的逐漸增長,豐富了在理論方面的教學經驗。但由于教學工作的繁忙,許多教師多局限于自己的專業圈子,思想也有故步自封傾向。時間一久,就會跟不上時代變化,教師思想的僵化會直接影響學生的活力。因此,需要學校從外部改善教師的教學與科研環境,多為教師提供外出培訓的機會,及時接受新知識。另外,可通過特聘等形式聘請金融機構專業人士到學校擔任一定的授課任務,實現教師層次的立體化,這有利于學生及時了解金融業務及金融環境發展的最新情況,并根據需要設置自己的學習規劃與就業計劃。
2.5 優化校內實驗室軟硬件資源,加強校外實習基地建設
現代金融實驗室建設是實現實踐教學目標的重要保障。高職院校應多方籌措資金加大實驗室的建設力度,配備技術含量高的硬件設施,不斷更新功能強大的數據分析軟件和內容全面的教學實驗軟件,使實驗室不僅能滿足商業銀行經營業務、證券行情分析和交易、期貨期權交易、外匯買賣和保險業務等課程的實驗教學要求,而且還能瀏覽國內外貨幣市場、資本市場、外匯市場和衍生品市場的實時行情,跟蹤了解國內外金融業的變化,實時地將行業或專業領域最新發展動態引入教學。拓寬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同時要加強校外實習基地建設,把學生置于真實的金融經濟環境中,要倡導產學研結合,積極拓展校企之間、校際之間、高職院校與科研單位之間的合作,建立穩定的合作關系。實習基地建設要考慮與銀行、證券公司、保險公司、期貨公司等銀行與非銀行金融機構,并建立穩固的實習基地。要建立和完善實踐教學體系,制定合理的實踐教學方案,拓寬實踐教學范疇,整合實踐教學資源,保證實踐教學時間,加大實踐教學的經費投入。使校內實驗室與校外實習基地有機結合,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參考文獻
[1]張亦春,蔣峰.金融學專業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改進研究[J].金融教學與研究,2007,(3).
[2]張亦春.金融學專業教育改革研究報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中圖分類號:G642.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19-0177-02
一、培養應用型金融人才是大勢所趨
應用型本科教育是以培養專門技術人才為主,是以應用為目的的專業性通才教育。它既關注學生基礎理論知識的學習與儲備,即科學家素質的塑造,也為學生未來長期發展奠定堅實基礎,同時更是一種以能力為本的教育,是為學生就業或創業做準備的教育。應用型本科人才的培養突出表現為基礎知識扎實、實踐動手能力強、學習能力強、適應能力快、創新意識高、綜合素質好。
現代金融業不僅需要具有豐富專業知識的高級人才,更需要那些具備實踐和創新能力的應用型人才。面對當前的金融形勢以及社會對這類金融人才的需求,現有金融專業的課程體系應該提高對金融實驗教學的重視程度。
我國金融學專業教育分為三個層次:專科、本科、研究生教育。金融本科教育強調的是“厚基礎、寬口徑、重實踐”。研究型大學在基礎理論的研究和教學上,在多樣性、可選擇性課程設置以及專業之間的融合方面具有天然的優勢,而實踐教學恰恰是其薄弱環節。
二、強化實踐教學是應用型金融人才培養的要求
實踐教學是理論知識和實驗活動、間接經驗與直接經驗、抽象思維和形象思維、傳授知識與訓練才能相結合的過程。它能培養學生敏銳的直覺能力、創造性思維方法和勇于創新的精神,如美國的哈佛大學、斯坦福大學、英國的牛津大學、劍橋大學等,其成功的主要秘訣在于對學生實行創新能力的強化訓練。
隨著現代通信技術和網絡技術在金融業的廣泛應用,以及金融業務的不斷創新,金融業務操作的技術含量越來越高。在教學中更應注重實踐教學手段的合理運用,實踐教學是理論聯系實際的重要教學環節。通過實踐教學可以使學習變成學生的自覺行動,加深學生對金融理論知識的理解,加強對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為其創新能力的培養提供平臺。
三、應用型金融人才培養的實踐教學體系構建
(一)金融人才培養目標和實踐教學體系構建原則
應用型金融人才培養的實踐教學體系構建需要考慮兩個重要因素:一是金融學發展的趨勢;二是社會對金融人才的實際要求。
金融學的發展呈現出以下三個特點[1]:一是金融研究內容從宏觀視角向微觀視角轉變。隨著以直接融資模式為主的資本市場的興起,市場對關于公司金融、資產評估、風險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和人才需求變得非常強烈。二是數量化方法在金融研究中占據了重要地位。金融業是一個充分運用高科技的產業,計算機、網絡信息技術推動了金融業技術含量的提高,也深刻地改變了金融的運行方式。傳統方式進行的融資和支付業務,被電子化、信息化、系統化、工程化的現代金融工具取代。三是金融學已逐漸變為一門由數學、統計學、工程學、心理學、法學等相關學科緊密聯系的交叉性學科,如金融工程學、法和金融學、行為金融學等。微觀金融課程本身所具有的應用性和操作性使得在教學中更應強調實踐教學手段的運用。
在高等教育大眾化和普及化的今天,金融學本科教育應放棄已被證明脫離現實狀況的“培養相關高級專門人才”的目標,應將培養目標定位于:培養滿足社會各種金融組織不同層次需要的實踐型專門人才,并為更高階段學習奠定堅實的理論基礎,具體體現就是培養有較強實踐能力的金融通才。
(二)應用型金融人才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
實踐教學是金融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一個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應該包括實踐教學內容體系的構建、實踐教學師資隊伍的構建和實踐教學管理和質量評價體系的構建,見表1。
1.實踐教學內容體系的構建。目前金融專業開展的實踐教學項目形式單一,內容簡單,時間較短且時有重疊,實驗課完全依附于理論課程,基本沒有涉及創新能力的培養,尚未形成完整的實踐教學體系。完善的實踐教學內容應包括以下三個層面:專項實踐、綜合實踐和社會實踐。
專項實踐是針對金融專業理論和專業技能開展的實驗類課程實踐,主要包括針對金融基礎理論開展的操作性和驗證性實驗、針對金融技術開展的設計型和綜合型實驗、針對金融專業技能開展的旨在培養學生綜合分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研究型和創新性實驗。此類型的大部分實踐可以在專業老師的指導下利用校內金融實驗室的全方位仿真模擬軟件完成,如股票模擬交易系統、商業銀行綜合業務模擬系統、國際結算模擬系統、信貸業務及風險管理模擬系統等軟件等。
綜合實踐是整合金融專業知識,加深對專業理論的理解和認識,培養學生綜合能力和科學思維能力的訓練,具體包括學年論文和畢業論文、認識實習、生產實習和畢業實習。論文寫作是提升學生對理論知識理解的重要手段,是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所學基礎理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進行科學研究的初步訓練,是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能力的重要途徑。認識實習、生產實習和畢業實習等專業實習是培養學生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的重要教學環節。通過專業實習,可加深學生理解所學的金融理論知識,明確今后努力方向,主動調整學習目標,為后續課程的學習打下基礎。
社會實踐[2]是學生接觸社會、深入社會、了解社會的實踐環節,而社會調查是讓學生深入思考社會實踐的重要方法和途徑。通過鼓勵學生參與金融行業實踐活動,可以讓學生更多地了解金融行業的情況、金融行業的價值觀與行業操守等。
2.實踐教學師資隊伍的建設。加強實踐教學師資的建設是完成實踐教學的重要保障。目前擔任專業課的任課教師90%以上具有研究生和博士生學歷,[3]高學歷人才雖具有扎實的理論知識,但缺乏實踐教學經驗。加之高校長期以來對實踐教學的研究不足,對實踐教學的師資培養不夠,使得實踐教學長期處于一種輔助地位。教師的考核以及職稱的評定,更多注重理論教學學時和科研水平,教師缺乏進行實踐教學研究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學生的實踐學習效果不佳,導致了實踐教學基本上處于一種低水平循環的局面。
為此,應該將學生培養和教師培養相結合,加強實踐教學師資隊伍的建設。一方面可以派出教師參加專業技術培訓、參觀訪問、學術交流、教學研討等,以提高教師的業務水平,也可以要求教師定期到金融機構業務部門工作和進修,及時更新教學內容,提高教師自身的實踐能力。另一方面學校可以聘請金融部門理論水平高、實踐能力強的領導及專家作兼職教授,定期對教師開設講座,提高教師的實踐教學水平。還可以錄用一些有一定金融從業經歷的人員組建專職的金融實驗教師隊伍。
3.實踐教學管理和質量評價體系的構建。學校在教學質量管理體系的基礎上,應逐步建立一個完善的實踐教學管理和質量評價體系,使實踐教學環節的實施保持連續性、系統性、協調性和銜接性,以提高實踐教學效果。首先必須制訂與培養目標相適應的實踐課程大綱。實踐課程大綱應包括實踐教學目的、實踐教學內容與課時安排、實踐教學地點、實踐資料來源、實踐教學內容與步驟、考核要點及學生實踐必要說明等內容。其次應注重實踐教學過程的評價。目前的實踐教學質量的評價體系很大程度上沿用理論教學的方法,對實踐教學過程的管理流于形式化。特別是對于社會實踐等實踐教學環節,由于學生分布分散,管理難度很大。因此,應建立以過程評價為主體、結合結果評價的有效的實踐教學評價體系與考核標準,對實踐效果的評價不僅要看結果文件,更重要的是看過程文件,如實驗設計、實驗模擬情況、社會調查過程等。考核內容既包括對學生實踐的考核,還包括對老師指導的考核,形成完善評價與考核體系。
參考文獻:
一、金融學理論的發展歷程及對各層次學生的教學要求
這些理論從簡單到復雜,從開創性到發展型,從公司金融類到投資類,再到金融工程類,有純理論的推導,也有應用于實踐的方法。把這些理論全盤照搬,直接應用于金融證券類專業課程體系之中,顯然并不一定適用。因為金融證券類專業各層次學生的知識水平并不相同,全盤的填鴨式教學對各層次學生的學習很難奏效。顯然,金融學理論的發展歷程要求對各專業層次、年級層次和學術層次的學生進行分層化的教學體系的設計
金融證券類專業各層次的知識水平、教學要求有比較大的差異。一二年級的本科生、三四年級的本科生以及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各個層次的學生其知識水平肯定不同,而且理論教學的深度對各層次學生的要求也不一樣。比如,在知識層次方面,一二年級本科生專業還沒有接觸,部分基礎課也只是剛剛入門;而三四年級的本科生才剛剛接觸相關的專業課;碩士研究生雖然對專業課的要求有所提高,但是現在碩士研究生中不少學生來自本科其他專業,短短的二到三年時間需要補充不少的專業知識。而在教學要求方面,本科生目前主要是通才教學模式,不僅要求本科生學習本專業知識內容,也要求本科生學習各專業模塊的內容。相比之下,本專業課程體系的學習時間也并不算多,其理論教學側重于面而并不精深;碩士研究生理論教學的要求較高,同時也有升學進一步深造的可能。不過,目前碩士研究生教學也在強調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加上部分轉專業的碩士研究生專業基礎稍差,因此,在本科生教學基礎的要求之上加以深化,由面及里側重于線,理論與應用兩方面相結合;而博士研究生的理論教學深度較高,而且研究視角一般較集中于某一點,不再像本科生和碩士研究生那樣發散于面或者線。因此,博士研究生專業課程體系的理論程度最深,顯然對教學的要求也與本科生和碩士研究生并不一樣
不僅如此,即使同樣是本科生,因專業的不同對課程體系的教學要求也并不一致。比如,金融學專業學生、公司金融專業學生與金融工程專業學生的理論課教學要求勢必不同,而金融學專業中銀行管理專業方向、國際金融專業方向或者證券投資專業方向等,對課程的配置和相關課程的理論教學深度的配置可能也會有所不同。比如,數理知識的教學,金融證券類專業的教學往往與數學、信息技術等學科相互交叉。但僅就本科專業而言,金融工程等專業尤其需要相對層次較高的數理知識用于金融工具的設計和開發。對于一般的金融學等專業,數學和計量經濟學的教學要求可能會低一些。因此,一般的金融學專業和專業性要求更高的金融工程專業,在證券類專業課的教學上也相對應存在著不同的層次。
二、金融證券類專業課程體系的分層化分析
金融證券類專業課程體系如何針對各層次學生的要求加以分層化教學呢?筆者所在的金融學院,既在金融學專業下設置了公司金融專業方向,又主導了金融工程新專業的建設,現在又在金融工程新專業下并設證券投資的專業方向。在這種情況下,整個金融學院既有以銀行為主導的金融學專業,同時還有以投資學為主導的金融工程專業和證券投資專業方向,另外還有保險學專業,真正實現了大金融證券類專業的專業設置。同時,金融學院既有大金融方向的碩士研究生培養體系(下設銀行管理、資本市場運營和金融工程等方向),還新批了金融專業碩士的研究生培養體系。對于這些不同的專業和專業方向,相應的金融證券類專業課程的設置和教學當然也會有相應的調整和變化。比如,金融相關專業的基礎理論課程金融經濟學,財務管理專業將其作為選修課程,在教學內容上以投資學方向為主體,而金融工程專業將其作為必修課程,在教學內容上會更多地以數理經濟學方向為主體;對于普通的本科學生金融經濟學的教學以說明、分析為主,而對于碩士研究生金融經濟學的教學則以量化推導為主;對于一般的本科生可以以應用為主進行講解,而對于高年級和碩士研究生可以適當地以數理分析的方法進行講解;而在教材的選擇上,本科生可以用中國金融出版社出版的布萊恩·克特爾所著的《金融經濟學》,該書主要以論述和圖示為主,相對較為淺顯,而對于不同專業層次的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則可以用楊云紅老師所著的《金融經濟學》和王江老師所著的《金融經濟學》
另一門金融相關專業的基礎課程金融市場學,由于課程主要的目的在于介紹金融市場、金融工具和產品的基礎知識,因此,其教學對于不同層次的學生也應該有不同的內容設置。比如,對于本科生,它是金融學入門課程,可以以介紹各金融市場的劃分、功能實現和相關金融產品的運作實現機制為主進行教學,以便本科生對金融市場有初步的認識;而對于已經了解了金融市場和各類金融產品運作模式的高年級學生和碩士研究生,可以進一步講授金融合約理論、信息經濟學、企業理論和公司治理的模型的結論,以使其了解全球主要國家和地區的金融制度等運作,并通過比較不同國家和地區的不同金融制度和金融機構的運作模式,進一步了解金融市場運作機制的本因;而對于更高層次的學生,如博士研究生和個別專業的碩士研究生,可以結合新制度經濟學、合約理論、法與金融學等各方面理論,構建制度內生觀點的金融制度分析理論框架,講授金融制度與經濟增長的關系及金融制度演化的內在規律,也可以涉及金融體系的選擇和設計,充分了解金融市場和金融產品產生和發展的制度變遷因素
作為一門內容相當全面的資本市場專業課的投資學,也可以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設置投資學Ⅰ、投資學Ⅱ和投資學Ⅲ進階課程。對于本科學生,可以重點講授投資組合理論和資本市場均衡理論,讓學生了解最基本的現代金融學理論;對于高年級的本科學生或碩士研究生,可以專門設置相關基本面的證券分析內容和資產組合管理內容進行講解;而對于更高層次的研究生,或者已經經歷過前兩個知識階段投資學學習的學生,可以進一步講授普通的期權、期貨及其他衍生證券的基本定價知識
金融工程作為專業課程,也應該分層次進行教學內容的設置。比如,對于普通的金融類專業本科學生,可以以介紹金融工程工具、手段和策略為主,同時恰當介紹部分較為淺顯的衍生工具以利于講授金融工程的手段和政策;而對于金融工程專業的本科生以及其他碩士研究生,則可以進一步相對深入地介紹部分金融工具創新和產品開發,同時講授更高層次的金融工程手段和策略。相應的期貨、期權與衍生證券這一課程也可以進行分層教學。普通本科學生以介紹簡單的衍生證券為主,以利于入門;對于相對專業的本科學生和碩士研究生,則可以作為金融工程這類專業課程的進階課程,進一步介紹較為復雜的期權定價和衍生證券定價的方法,以及介紹新型期權、指數期權、期貨期權等衍生品種。
事實上,對于金融證券類課程體系,還有一類課程是非常有必要的,那就是實訓課程。證券類專業課程有必要加強具有時效性的內地金融市場的實際案例,聯系相應的理論加以體會。其一,對于本科學生要加強證券分析類實訓課程的培養,輔助以大量的A股證券分析方法應用的實例;其二,對于金融證券類專業學生,在學年論文和畢業論文選題方面,盡量以實證為主,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其三,對于更高級的學生,金融工程等證券類專業的學生,由于其未來的就業很可能就是證券公司、投資管理公司等純粹的投資行業或投資崗位,因此,有必要在專業課內加強金融證券專業應用文寫作教學,尤其是諸如研究報告這樣的應用文的寫作
至此,應該說金融證券類專業課程體系分層化教學的模式已經初步形成,既是系統化的,又有針對性,有助于這些課程教學目標的實現
三、實行金融證券類專業課程體系分層化教學的對策
1 金融學理論的發展歷程要求對各專業層次、年級層次和學術層次的學生進行分層化的教學體系的設計。現代金融理論從簡單到復雜,從開創性到發展型,從公司金融類到投資類,再到金融工程類,有純理論的推導也有應用于實踐的方法。而金融證券類專業各層次學生的知識水平并不相同,全盤的填鴨式教學對各層次學生的學習很難奏效
課程教學是高校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而課堂教學是課程教學的最主要的形式。雖然高等學校有實踐、研究等教學環節,但是仍然以課堂教學為基礎。實踐教學、研究教學等環節也應融入課程之中。
一、課堂教學現狀與改革原因分析
1.課堂教學中學生現狀。很多大學生從認識上就不能正確地理解大學教育的意義。大學教育和中學教育存在銜接的問題。中學階段的教學以應試教育為主,使得新入校的大學生不能完全理解自我學習、創新學習在大學學習過程中的重要性。大學課堂信息量大,課程難度高。教師講解習題,反復復習的時間較少。課堂一節課,課后需要幾倍的時間去消化理解課堂的內容。大學管理相對松散,學生不會像中學時一樣受到直接的紀律約束。很多學生處于迷茫狀態,對專業學習方向、職業規劃不能理解,缺乏學習動力。目前國內大學多為“嚴進寬出”,相當一部分學生認為,考上了大學就完成了任務,只要能拿到文憑就業就可以了,但求期末考試及格,不注重知識本身的學習。有的學生認為大學課堂教育不重要,只有考證就業最重要。課堂上不積極聽講,參與教學,而是花費大量時間復習考各種證書。結果花費了時間、精力、金錢,只拿到一堆與專業未必相關、對就業未必有幫助的證書,而忽略了本專業的學習。
2.課堂教學中教師現狀。高校教師的工作內容包括教書育人、科學研究和服務社會。課堂教學是中小學教師最主要的工作內容,但只是大學老師工作任務中的一部分。近年來各高校均加大了對科學研究的重視程度,對教師的考核也以科研為重。在很多高校中,甚至出現了輕教學、重科研,教師把教學當成副業,科研當成主業的情況。部分教師忙于寫論文、做項目,缺少備課時間,課堂上照本宣科。然而,教書育人是教師的根本任務,科研創新本身也可以與教學相結合。
高校教師與學生缺乏互動,除了少數課程,如高等數學等,有答疑時間之外,大多數教師課后與學生無專門的答疑等交流時間。很多青年教師沒有經過師范訓練,課堂上對著電腦課件,沒有板書也缺乏互動。
二、理論教學改革
理論教學是課堂的基礎,沒有理論學習,就不具有實踐的基礎。充分運用網絡平臺,從選課時起,就公布詳細的課程介紹、教學目的、教學計劃、教學方法、參考書目等課程相關的信息,讓學生在開課之前就有所準備,在預習、復習時也可以有的放矢。做好課程介紹工作,可以提高學生的專業認可程度,讓課程教學更有系統性、計劃性。杭州師范大學以成為最關愛學生的大學為目標,充分而全面地提供教學信息。金融工程課程提供了詳細的課程介紹和教學計劃,公布課堂講義、課后習題詳解等所有的教學資料,提供案例學習等拓展學習的內容,并運用網絡進行互動。課程的教學中,及時與先修、后續課程的教師做好溝通工作,除了研究金融工程教學之外,還須研究金融學、金融市場學、證券投資、投資銀行學、衍生品市場、金融數據分析等課程的教學,將專業教學中各門相關課程結合成一個有機整體。在教學方法上,通過提高學生的興趣和專業認可程度來增加學生的學習能動性,提高課堂教學效果。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教學中,計算、推導時使用板書,理論介紹使用課件,案例分析使用視頻、課件、討論相結合的方式,吸引學生注意力,自然地改善教學效果。
在課堂之外,增加與學生的溝通交流。借鑒國外大學的經驗,從制度上確保課后的輔導交流時間。英美等國的大學,在課程的教學中,除了正式授課之外,還確保了學術討論和輔導的時間,即每周一節正課對應一節討論課。除此之外,教師須保證每周的固定時段作為在辦公室答疑的時間。課堂教學效果的評價采用多種形式。單憑期末考試來考核的方法,不利于提高學生平時學習的積極性,也不能客觀反映學生的學習效果。金融工程課程考核采取了平時作業、案例分析、小組討論、金融產品設計、小論文、實驗和期末考試相結合的考核方法,持續不斷地對學生進行考核,增加了學生的學習動力,明確了學習目標。
三、課堂教學中的創新與實踐
實踐教學、研究教學是大學教育的重要內容。將創新與實踐融入到課堂教學中,不但可以提高創新實踐教學的效果,而且可以加深理論理解,提高課堂理論教學的效果。在金融工程課程教學中,除了理論教學之外,還加入了實驗教學內容。與金融工程與計算課程的理論相結合,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金融分析能力。要求學生能夠掌握使用金融軟件,查找和分析金融數據的基本方法。各個教學環節有機結合。金融工程課程的教學與學年論文相結合,起著相互促進作用,提高了學生研究創新的能力。基本的科研創新能力也是本科生應當掌握的能力。并沒有專門的課程講授如何做科學研究,雖然有畢業論文,但是大四學生考研、考公務員、找工作之余,精力很有限,需要在課程中融入科研創新能力的培養。金融工程教學與學年論文環節結合,在減輕學生負擔的同時,提高了學生的分析能力。課程教學內容安排須及時更新,與時俱進,不斷加入最新的行業信息和熱點問題。不斷關注我國金融市場的最新信息,在2010年3月,我國推出融資融券時,組織課堂討論其影響,并結合解釋課本中做空機制的概念。在講授商品期貨期權這個復雜概念時,結合討論2012年大連商品交易所的商品期貨期權。課程教學與就業導向相結合。很多大學生對就業方向很迷茫,直到大四才開始盲目地投簡歷應聘。大學本科教育與高職高專教育不同。高職高專主要教授職業技能,理論知識要求不高。大學教育理論知識難度較高,但是缺少職業技能的培養。介紹金融工程知識在未來工作中的運用,如銀行的產品設計部門,證券行業各類企業的各類崗位的工作職責等。
四、小結
課堂教學是高校教學的重要形式,目前的課堂教學中存在一些問題,學生的積極性和學習方法都有所欠缺,而教師教學也存在著知識老化、與學生缺乏溝通等問題。通過理論教學改革,并將課堂理論教學與實驗教學、科研創新能力培養、最新前沿知識、就業導向相結合,能夠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金融分析能力,改善課堂教學的效果。
參考文獻:
[1]汪全勝,鐘玉珍.建構完善的課堂教學質量評價制度[J].教學研究,2009,(03).
[2]楊文超.本科論文教學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研究[M].呂梁教育學院學報,2008,(02).
西安財經學院是一所國家統計局與陜西省政府共建的教學型大學,西安財經學院經濟學院現有經濟學、國際經濟與貿易、貿易經濟、金融學、投資學、保險學、財政學、稅收學八個本科專業。近年來我們緊緊圍繞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目標,努力探索、不斷創新,形成了具有較高水平的實踐教學體系,建成了能滿足多類型實驗教學的“貿易與經濟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同中國人壽保險股份公司西安分公司合作建有國家級“大學生校外經濟學實踐教育基地”,通過教學改革為培養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所需要的應用型創新人才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一、實踐教學體系改革的背景和總體情況
我校過去執行的培養方案注重對學生理論知識的傳授,對學生實踐能力與創新精神的訓練和培養不足,同市場對人才的需求存在著脫節,為適應市場經濟體制下社會對人才的需要,加強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提高學生的就業率,近年來學校根據《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在高等教育培養人才類型上提出:“重點擴大應用型、復合型、技能型人才培養規模”的精神,結合我校辦學歷史和地方經濟發展對應用型人才的需求,確定了“應用型創新人才”的培養目標。為此,經濟學院積極推進實踐教學改革,深刻認識到科學合理的實踐教學體系不僅在于向學生傳授實驗知識,驗證理論,培養實踐技能,更重要的是體現理論和實踐的結合,引導學生掌握科學的思維方式,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在教學中樹立以學生能力培養和創新精神為核心的實踐教學理念,提出以實驗教學為突破口,強化實踐教學,推進教學改革步伐,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為強化和規范實驗教學,我們制定了實驗實訓教學“四個落實、兩個加強”的工作原則,所謂“四個落實”就是實驗實訓課程教師落實、實驗實訓課程建設計劃落實、實驗實訓教學大綱、教學指導書等教學性文件執行的落實、實驗實訓教學環節和教師考核的落實;“兩個加強”就是實驗實訓教學經費得到加強、實驗實訓教師和實訓中心的工作責任得到加強。在2010年聘期開始時設置了實驗實訓教學工作崗位,公布了崗位職責和要求,遴選聘任了8名教學經驗豐富、教學水平較高的教師到實驗實訓教學崗位。組織教師編寫了國際貿易實務、證券投資分析、財稅信息化管理、經濟學實驗等課程的實驗實訓教學大綱和指導書,添置了8套實驗教學軟件,開出了新修專業培養方案中列出的8門獨立實驗實訓課,24門課內實驗實訓課程和其所包含的驗證性、設計性、綜合性和創新性的97個實驗實訓項目。通過實驗課程建設進一步清晰了實驗實訓教學的內容體系,強化了實驗實訓教學的管理,一系列教學文件的制定規范了實驗實訓課程的過程和環節,保證了實驗實訓的教學質量。同時,我們加強和創新校外實習基地建設,以建立校外示范實習基地為重點,積極加強校企合作,不斷探索新形勢下圍繞學生應用能力提高的校企合作模式。
二、經濟類專業實踐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
1.重視理論知識傳授的課堂教學,輕視應用能力培養的實踐教學
我校《2009本科人才培養方案》中有關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表述為培養“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可從實際執行來看,由于受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在教學中存在著重理論輕實踐、重視課堂教學忽視實驗實踐技能訓練的傾向。人才培養方案中實踐教學環節具體為軍訓、社會調查、實驗、實訓、專業實習、學年論文、畢業實習和畢業論文等環節,除軍訓和學年論文、畢業實習、畢業論文有嚴格的學分要求外,其余實驗實訓教學環節的教學內容和學時相對不足,這種實踐教學體系因教學內容和學時的低要求,就不能保證有效地對學生進行專業技能、創新意識與創新思維的訓練,達不到人才培養目標對人才培養規格的要求。
2.實驗教學學時少,學生的應用能力培養得不到應有的訓練
執行的《2009本科人才培養方案》中涉及課內實驗教學和獨立實驗教學的課程和課時相對較少,如在國際貿易專業的2280學時中,只有國際貿易實務、外貿單證實務和商務談判課程有實驗學時,總計為50學時,占總學時的2.2%,金融學專業只開設了證券投資分析實訓和銀行業務分析實訓兩門獨立實訓課程,課時均為36學時,約占總課時的3.6%。經濟學專業只有18學時的經濟學實驗課程,財政學專業和稅務專業只開設了一門課時為18課時的財稅信息化管理獨立實驗課程,政府預算與預算會計課程兩門課程各開設了8學時的課內實驗課,相比于其他以應用型人才為培養目標的同類院校,我們的實驗課時少,較少的實驗教學課時難以保證對學生進行有效的知識講解驗證和專業技能訓練。
3.落實實習單位困難,高質量的校外實習基地少
過去我校依托行業辦學,學生實習安排相對容易,隨著我國向市場經濟體制的轉型,新形勢下無論是行業還是企業均無協助學校培養人才的義務,加之接收實習生勢必會對實習單位的工作秩序造成影響,尤其是金融和貿易類企業從市場競爭和保守商業秘密的因素考慮,一般都不愿接納學生實習。安排眾多的學生實習,并保證實習質量就成為我們教學中的一大困擾,加之受實習經費短缺的制約,我們對學生畢業實習采取了實習基地集中實習和分散實習統一管理的兩種實習形式和管理辦法。從實習效果來看,集中實習的學生由于實習單位的紀律約束和指導教師的指導,學生普遍都能通過實習增強對所學專業理論的認知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實習效果明顯,但采取分散實習的學生,學校指派的實習指導教師很難監控學生的實習狀況,往往是學生利用實習時間在外打工,一些學生的實習和其專業結合的契合度較低,學生的實習效果很難保證。
4.實踐教學效果監控評價體系不健全,學生的應用創新能力難評估
與理論教學相比,實踐教學的評價體系基本參照理論教學體系進行評價,獨立的具有符合實踐教學特點的對實踐教學全過程的評價體系不健全,兩種不同側重點的教學內容及其過程采用相似的評價體系,這就在一定程度上難以對實踐教學的教學效果做出有效的監控和評價。
三、完善經濟類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探索與建議
1.積極轉變教學理念,強化實踐教學對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的作用
現階段隨著我國經濟社會和高等教育的發展,地方高校在人才培養上已形成共識,就是以社會需求為目標,以就業為導向,服務于地方經濟發展的需要。經濟學院的7個專業均為應用經濟學專業,我們在專業人才的培養上強調將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重點培養學生對知識的融會貫通和對現實經濟問題的分析解決能力。我們在制定《2013培養方案》時,加大了實踐教學環節,增加了相應的學分和學時要求,各專業除增設1~2門獨立實訓課程外,凡涉及實務性的課程原則上均要求有課內實驗實訓內容。通過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有機結合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科學思維和應用能力。
2.加強實驗平臺建設,整合實驗教學資源,強化學生實踐能力訓練
隨著對實驗教學重要性認識的提高,我們對國際貿易、證券與投資和財稅信息化管理三個實驗室進行整合,發揮資源共享優勢,組建了“貿易與經濟實驗教學中心”,加快實驗室硬件建設,增加相應的實驗儀器設備,為跨專業的綜合性、設計性實驗項目的開設提供硬件支持,添置相應的實驗教學軟件,利用教學軟件通過模擬實訓提高學習效果。通過校內實驗實訓解決了外貿公司因場地和保守商業秘密等原因而不愿接收實習學生的矛盾,同時也滿足了貿易類的相關課程課內的有關演示性、驗證性實驗教學內容的教學要求。通過實驗平臺建設模擬仿真的實驗教學環境,有效地訓練和提高了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分析能力和專業技能。通過對實驗室的規范建設,“貿易與經濟實驗教學中心”于2011年成功獲批為陜西省“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
3.努力建設一支具有較高水平的實踐教學師資隊伍
建設一支高水平的實踐教學師資隊伍是培養應用型創新人才的關鍵所在,幾年來我們將師資隊伍建設放在了重要地位,有計劃地派出教師到具有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的院校學習培訓,鼓勵教師在“干中學”,摸索好的實驗教學方法,在教學管理上我們也不斷改進教務教學管理方法,統籌調配授課時間,不僅有助于學生對課程內容的理解和掌握,也極大地調動了學生主動地去認識分析國內外宏觀經濟運行現狀和企業經營狀況,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效果顯著提高。同時鼓勵教師指導學生參加各類學科競賽,以實驗實訓教師為骨干的指導教師帶領學生競賽團隊在大學生“挑戰杯”“博學杯”等相關大賽中取得優異成績。
四、加強校企合作,創建示范性校外實習基地,積極探索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校外實習基地是實現實踐性教學的重要基礎條件,相對于校內仿真實踐教學,其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更為緊密,也是安排落實各專業現場實習和畢業頂崗實習場所的保障,同時也為學生畢業后在相關企業的就業創造條件。在校外實習基地的建設上我們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加強行業聯系,聘請業務精英參與教學活動,創建院級示范性實習基地
根據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的目標定位要求,我們提出了以院級示范性實習基地建設為重點,強化校外實踐教學,主動加強與社會行業的緊密聯系,有選擇地遴選了企業規模大、經營管理好、長期以來在安排學生實習上有保障、實習效果好的企業作為實習示范基地,組織學生去企業實習,同時聘請了既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又具有深厚理論功底的高水平專業人士來做我院的實踐教學兼職教師,目前經濟學院共聘請了來自政府機關、金融機構、稅務、貿易公司等企事業單位16位業務骨干擔任實踐教學兼職教師。三年來這些兼職教師來我院做報告30余場,講授實際業務課程3門。實踐證明外聘實踐教學兼職教師對加強校企合作、理論聯系實際、提高教學質量、培養應用型創新人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加強校企合作,積極探索以就業為導向的“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
從2009年開始,經濟學院同中國人壽保險公司西安分公司簽訂了校企合作“2+1+1”人才培養和實習基地建設協議,在人才培養上依托保險公司平臺,搭建緊密型的實習基地和創新人才培養的新模式,即在前2年學生完成大多數基礎課程和部分專業課學習后,第3和第4學年由學院和保險公司共同承擔相關保險實務課程的教學和實習任務,企業在教學和畢業實習指導過程中發現和選留優秀學生,為企業儲備人才。從2012年至今有300余名學生在中國人壽西安分公司參加暑期實踐和畢業實習,其中有22人因其在實習期間業績優異被保險公司留用簽訂了就業協議。2012年3月經濟學院與陜西長安期貨經紀有限公司開展校企合作辦學項目,在金融專業設立了“長安期貨班”和“長安期貨獎學金”,由期貨公司承擔期貨方向的相關實務課程的教學活動,安排學生實習,擇優選用畢業學生。基于就業的實習基地建設和校企合作辦學的“訂單式”人才培養,既是銜接就業的重要嘗試,也是培養實際工作能力,縮短大學學習和就業上崗培訓的有效舉措,更是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目標實現的有效保障。
總之,建設完善的實踐教學體系就是要順應社會經濟發展對人才的需求,構建“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體系,完善實驗教學內容與手段,強化校外實踐基地建設,不斷提高實踐教學質量,多方面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專業技能,使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對知識的運用能力和實踐能力得以有效提高,進而達到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和服務社會的人才培養目的。
參考文獻:
一、引言
自從1980年我國保險業恢復至今,經過20多年的高速發展,已初具規模。據統計,截至2007年底,全國共有保險公司110家,保險專業中介機構2331家。伴隨著業務的穩步發展,專業中介機構的盈利能力也不斷提高。2007年,全國專業中介機構共計實現盈利19496.2萬元,同比增長96.22%。特別是保險經紀機構,全年實現盈利22053萬元,同比增長104.74%,為歷史最好水平。
然而,由于歷史原因,我國從1959年商業保險停辦到1980年恢復,20年一直沒有保險專業教育。1983年被認為是新時期保險教育的開端,當時,西南財經大學、武漢大學、南開大學、遼寧大學等高校分別受中國人民保險公司320萬元資助而成立保險專業,與此同時,中央財經大學、上海財經大學等也有了保險教育。但相對于其他學科而言,開辦保險學專業的學校數量較少。截至2005年年底,國內設有保險專業的院校共85所,在校的博士、碩士、學士及大專生共計20759人。遠不能滿足快速發展的保險業對人才的需要。
二、保險學人才培養模式現狀
國內外對于人才培養模式的定義尚沒有一個統一的定義,但從根本上講還是達成了一定的共識,那就是培養怎樣的人和怎樣培養人的有機統一。所謂培養怎樣的人就是各高校根據自身的特色所制定的人才培養目標,而怎樣培養人也就是人才培養的措施,是指在一定的思想和教育方針的指導下,為實現特定的目的而確定的培養目標并采取的一系列人才培養措施,這其中包括了人才培養內容、培養手段、培養制度與培養評價等內容。
1.人才培養目標
保險學本科專業主要分為保險理論與實務和保險精算兩個方向,各自的培養目標不大相同。
但經過這些年的發展與改革,保險學專業培養目標方面已有了很大改觀。不再是以前空泛的培養“高級專門人才”,而是更加切合實際的通才教育,主要體現在:
⑴ 以市場為導向,適應保險業的發展需求,培養高素質的應用型人才
保險學是知識應用型學科,近年來,各高校為了適應保險人才市場的需求,紛紛加強與保險公司的合作,強化學生實際業務操作能力。并且按照崗位能力要求和市場人才需求進行課程開發、設計、整合,以實現教學內容、課程設置與實際需要的高度融合,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理論教學和實踐脫離的問題。
⑵ 創新型、復合型人才培養目標
隨著我國經濟建設的調整,特別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不斷完善,過去“專才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日漸凸顯出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弊端,各高校逐漸走向“通識教育”,通過寬口徑的課程設置和全面的教育教學,不斷強化學科基礎與素質教育,培養具有良好綜合素質和多種能力的人才。
⑶ 走國際化辦學道路,大力推動人才培養的國際化
中外合作辦學是21世紀我國保險教育的有益補充。自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各種中外合作保險教育的試驗形式就已經在我國初見端倪。其中,由中國保險學會、中國金融學院和美國通用科隆再保險公司聯合于1996年11月在北京成立的“中美高級保險培訓與信息中心”,為中外合作辦學模式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嘗試。這以后,更多的外國商業保險集團來到我國,在一些主要城市與當地高等院校合作,建立起了各類保險研究中心、培訓中心等。如南開大學2005年與澳大利亞新西蘭保險金融學會簽署了“南開大學(保險專業)畢業生獲得澳新保險金融學會職業會員資格認可協議書”。中外合作的保險教育將大大促進我國保險教育事業與國際慣例的接軌,從而將我國保險教育的質量提高到世界先進水平。
2.人才培養措施
人才培養措施是為實現各高校所設置的培養目標而采取的具體方法,主要包括人才培養內容、人才培養手段、人才培養制度和人才培養評價四個方面的內容:
⑴ 人才培養內容
是培養者用來作用于培養對象的影響物,主要以課程的形式表現出來。
① 課程內容陳舊,很少涉及國內外熱點問題。比如福建省05年遭受強臺風“龍王”襲擊,很多地下車庫被淹,保險公司理賠金額激增,許多保險公司現金流出現嚴重不足。04年發生的海嘯,災情造成的損失相當嚴重,但對于全球保險商來說,整體影響并不大,因為越來越多的保險公司將這些風險已轉嫁給再保險公司或是特殊災難基金。那么,這類不可抗力帶來的損失,保險公司究竟如何設計才是比較合理的,完全可以做為案例在課堂上進行教學,集思廣益。
② 課程內容涉及面太窄,雖然目前國內在人才培養模式方面已開始提出要改“專才教育”為“通識教育”,培養適應市場需求的復合型人才,但事實上教學計劃中可以讓學生自由選擇、擴大知識面的選修課并不是很多,遠沒有達到通識教育的水平。
③ 教學內容的國際化有待加強。一方面是英語教學有待加強,很少有課程采用英文原版教材;二是國際保險及國際保險法務方面的教學內容不多。面臨目前的全球化趨勢,高校保險學人才的培養必須面向國際市場,加強這類課程的教學有助于幫助學生掌握國際市場“游戲規則”,應對國際事物才能得心應手。
④ 寫作能力培養薄弱。國內高校教學內容中很少涉及專業寫作能力訓練,使得學生在撰寫學位論文時經常無從下筆,學術文章寫作上存在很大的缺陷。
⑵ 人才培養手段
是指在培養活動中所采用的方式和方法。
①填鴨式教學。在保險學本科教學中,除教學內容的上述問題外,教學方式過于傳統也阻礙著教學效果的實現。當今各大高校保險學專業本科生的教學大多數仍采取傳統的教學模式,即“老師講,學生聽和記”。這種填鴨式的教學方式,使課堂上學生有效參與不足,嚴重影響了教學效果的實現。而近來所提倡的教學創新也僅是在教學工具上有所改進,在教學過程中運用了一些高科技電子設備。不可否認,現代化的教學設備給教學帶來了一定便捷,但并未觸及到教學方式的根本轉變,填鴨式教學、應試性教學等手段仍根深蒂固。
②過分強調課本講授,忽視知識應用。這種教學方式使得學生處于被動地位,不利于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考慮到保險學更具有實證和實用的特點,在教學的過程中不能僅僅滿足于一般的理論解釋,而應該更注重對現實問題的認識和判斷。
③案例教學匱乏。鑒于保險學自身的應用型特點,在教學手段上,西方各國保險專業教學的通行做法是強調實踐環節,采用案例教育與模擬教育,以哈佛商學院的案例教學最為經典。通過對典型案例的分析與講解,加深學生對基礎理論、專業理論的理解,培養學生獨立分析問題、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
⑶ 人才培養制度
是有關人才培養的重要規定、程序及其實施體系。
① 學分要求偏高,學生課業負擔過重,通識教育比較薄弱,通識教育的課程比重不足。國內高校開設保險專業的總學分一般都在170分以上,扣除我國高校教學計劃中所特有的政治性課程和外語課程,我們的學分總數要求還是偏高。再加上目前國內計算機等級考試,英語等級考試的壓力,學生課余進行思考的時間很少,個性發展的空間十分有限。
② 學分制實施效果欠佳。我國許多高校已經在借鑒國際經驗,以社會需求為導向,不斷改革教學制度,探索如何培養創新型、個性化人才。比如實施學分制、主輔修制、雙學位制,但由于約束很多,實際操作中,多數學生并未能按照自己的個性發展去選擇自己喜愛的課程,通常要按照統一的規定進行選課,這就造成了名義上的學分制與實際上的學年制并存的現象,使得學分制的實施并為達到預想的效果。
③ 社會實踐部分的學分量和學時數不足。保險學專業的應用性要求學生必須加強社會實踐,而這部分的學分量與學時數目前嚴重不足。造成學生動手能力弱,到了工作崗位適應速度慢等問題。
⑷ 人才培養評價
是高等教育人才培養各個環節的評估措施,以保證人才培養的質量。
人才培養評價方面主要表現在考核方式上。目前國內高校保險學專業教學的考核主要還是通過期中、期末考試再加平時作業的成績,以確定學生某一科目的成績。這種考核評價方法過于呆板,明顯偏重單純記憶成分,不利于學生分析問題能力的培養,抑制了創新。
三、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研究
1.保險學人才培養目標定位
由于本科階段的人才培養模式正在從過去單一學科背景下的專業教育向多學科交叉背景下的通識教育轉變,所以保險學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定位應該一改以前空泛的培養“高級專門人才”,切合實際地定位于培養“寬基礎、重實踐、高素質”的復合型及應用型人才。
保險學本科層次培養目標具有雙重性,一是要為就業做準備,二是要為進一步深造預留接口。因此目標在于培養出復合型保險學人才,通過寬口徑的課程設置和創新的教學方法,強化學科基礎知識,培養出具有合理的知識和能力結構、敏銳的創新意識和較強的創新能力的復合型保險學人才,以適應社會發展以及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需要。
應用型保險人才,是指能夠將所學保險專業知識和技能應用于保險服務業的人才。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必須堅持“基礎性、應用性、實踐性”。基礎性,即強化基礎,拓寬知識面。這一目標的實現主要集中的本科低年級層次,在這一階段的培養目標上,應把知識面盡可能地拓寬,重點放在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上,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堂討論,發表意見,引導學生對不同觀點、論據進行批判性思考。應用性,即課程設置,教學過程強調“學以致用”,在目標制定上注重培養高年級同學的創造、創新和開發能力,鼓勵學生發揮想象,聯系實際,設計新的險種。實踐性,即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必須重視實踐教學的各個環節,在培養目標制定上就要突出實踐性,通過實驗室及實習基地建設,訓練學生應用基本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保險學人才培養措施改革
為了實現培養“寬基礎、重實踐、高素質”的復合型及應用型保險學人才的目標,有必要改革現存的保險人才培養措施:
⑴ 豐富人才培養內容
① 在課程內容上應當注重將保險市場反映出來的新問題和新個案引入課堂,啟發學生展開專題討論,以激發學生多思考,多聯想。任課教師則可以通過參閱報刊雜志,網上搜索瀏覽,有選擇性地搜集投保案例、合同爭議、保險事故處理和保險理賠個案等方面的資料,進行分類剪輯,作為保險學教學的輔助材料。要求學生討論,從案例分析中深入學習保險相關理論知識以及如何結合實際進行分析,并輔助以專題講座的方式完成部分保險學知識的學習。
②借鑒哈佛商學院的做法,邀請校內外相關專業人士系統闡述一些前沿問題,采用學術研討會的形式,給學生提供接觸社會熱點問題以及與這些學者交流的機會。
③借鑒國外很多高校跨學科選課的方式,鼓勵學生在大一、大二的基礎性教育階段,多選修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法學、寫作、數學等學科。到了高年級再進入到比較精專的保險領域。同時要加強法學和寫作等學科的基礎教育,加大數學課程的安排,為學生向保險精算方向發展打好基礎。
④在培養內容上注重與國際接軌,加強英文原版教材的引進,尤其是保險精算方向,最好參考英文原版北美精算師考試教材,有針對性的培養學生的英語能力,以適應全球化趨勢。同時,重視國際保險及國際保險法務方面的教學,使學校培養出的保險學人才能夠面向國際市場,掌握國際市場的“游戲規則”。
⑵ 變化人才培養手段
①調整教與學的關系,改變原有的填鴨式培養手段,把訓練學生應用所學理論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放在最重要的位置。
通過對往屆畢業生的追蹤調查發現,學生在課堂上接受的知識,在將來的工作中能用到的只有小部分,而這小部分知識學生僅僅是在課堂上聽老師講過,還沒學會如何運用。因而在保險學人才的培養手段上,應該采取啟發式、討論式、參與式等,變單向教學為雙向互動教學。
②對不同的課程施以相應的教學方法。基礎理論課程可以以教師講授為主,在講授的過程中應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參與意識;核心課程,可以在著重教授重點、難點和熱點問題的基礎上,通過組織課題討論、撰寫小論文和學術報告等形式,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和學習能力,培養學生對專業知識學習的興趣;專業課程,加強案例教學,增強學生對于業務知識的感性認識,加強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
③與國際接軌,廣泛推行案例教學。保險學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學科,案例教學尤為重要。通過案例教學一方面可以使教師廣泛地開展調查研究,收集、整理相關資料,提高了教師自身的業務素質;同時,這一做法可以使教學更加的形象生動,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種案例教學的實質在于帶學生深入“現場”,充當“角色”。
④提倡雙語教學,使學生更好地適應當前的國際形勢。雙語教學對于學生學習專業英語知識很有幫助,同時也增強了學生搜索、閱讀專業外文文獻的能力。
⑶ 靈活人才培養制度
①降低學分要求,加大通識教育比重。由于保險專業本身多學科融合統一的特點,所以在基礎教育環節應加大對數學,行為學,心理學等方面的教育。給學生創造更多個性發展的空間。
②適當增加專業課課程的開設,給學生更多自由選擇的空間。雖然我們已經在借鑒國際經驗,實施學分制,但在實際選課操作中限制較多,導致學分制成為了現實意義中的學年制,學生自由選擇的空間太小。所以應當放寬選課過程中的限制,開設更多的專業課課程,給學生更多的空間。在未來幾年逐步由學年學分制過渡到課程計劃和導師指導下的自由選課學分制。
③提高社會實踐的學分比重,向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靠攏。有必要與保險公司合作,建立實習基地,加強動手能力。還可以建立模擬實驗室,在實驗室中模擬保險受理、理賠過程,模擬制定新的險種,并在實驗室或是實習基地加以推廣以檢驗設計及定價的合理性。
⑷ 改革人才培養評價
①在課程考核方式上建立考察與考核相結合的評價方式。適當降低期中期末成績的比重,增加平時成績和實踐成績的比重。考試形式也可以采取開卷與閉卷相結合的方式,變“死學”為“活學”。
②實行筆試與口試相結合的評價方法,對于特定課程,比如壽險營銷,增加口試環節對于學生能力的提高非常必要。
③允許學生開闊思維,對于同一問題有多種答案,多種解釋。
參考文獻
[1] 葉曉凌、黃衛華.論我國高校保險本科專業的人才培養和教學改革[J].江西教育學院學報(綜合版),2004.6
[2] 翟書斌.金融學本科專業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河南工業大學學報,2006.9
[3] 邵宇.論中國高校金融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和模式[J].金融教學與研究,2005.6
2012年9月,教育部正式頒布實施了新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12年)》。經濟與金融(代碼:020307)屬于經濟學大類,金融學類在2012年作為特色專業首次開設。作為一個建設時間短、開設學校少的專業,其建設情況如何,本文將對此進行分析。
一、開設院校數量
自2012年經濟與金融專業開設以來,截至2016年1月,共有27所高校開設了經濟與金融專業。
二、開設院校類型
在開設經濟與金融專業的27所高校中,教育部直屬“211”高校2所,民用航空局屬普通高校1所,其余24所均為地方所屬普通本科院校。由此可見,在經濟與金融專業開設院校中88.9%的學校為省屬高校,主要服務于區域經濟。
從資金來源看,27所高校中民辦高校占比22.2%。與公立院校相比,民辦高校的專業設置更強調適應市場需要,成為經濟與金融人才培養不可或缺的力量。
三、開設院校地區分布
截至2016年1月,我國各地區開設經濟與金融專業的高等院校在各個地區有較大差異。東部居首,共14所,占比51.9%;中部居中,共9所,占33.3%;西部4所,占比14.8%。這與經濟發展程度是一致的。從單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來看,安徽共有6所,占比22.2%,位居全國第一;北京、江蘇、山東、湖北各有3所,各占11.1%;天津、上海、遼寧、廣東、福建、云南、甘肅、四川、青海各有1所,各占3.7%。
四、專業所屬學校二級院(系)
從這27所院校新設立的經濟與金融專業所在二級院(系)建制情況來看,經濟與金融專業主要與經濟學、國際商務等專業放在一起,其中有10所高校將其歸于經濟管理學院或經濟管理系,占37%;有8所學校將其歸于商學院,占29.6%;有4所學校將其歸于經濟學院,占14.8%;有3所學校將其歸于經濟貿易學院(系),占比11.1%;比較特殊的是云南民族大學,將其歸到職業技術學院開展招生;皖西學院將其歸到金融與數學學院。由此可見,經濟與金融專業人才培養形成了“經濟學院模式”與“商學院模式”并行發展的格局,并有一定的學科間的交叉融合。
五、專業方向設置
在經濟與金融專業建設上,各個學校根據國家對專業建設的要求,結合本校特點,在完成專業基礎教育的基礎上設置了專業方向,提升了人才培養的針對性。
根據調查統計,有6所高校在經濟與金融下設專業方向。其中大連海洋大學和中國民航大學結合自身優勢,分別開設了海洋金融和航空金融方向,使人才培養更具有針對性。而隨著經濟的發展、收入的提高,增強了投資理財的需求,因此投資理財成為當前經濟與金融專業下設最多的方向。黃岡師范學院、北京吉利學院、閩南師范學院3所高校設置了該方向。同時,黃岡師范學院還設立了客戶經理方向,北京吉利學院設立了資本運營方向,閩南師范學院設立了銀行管理方向。針對保險人才培養,清華大學設立了保險方向。
六、專業人才培養目標
縱觀27所院校,將經濟與金融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于“三型一專”人才,即復合型、應用型、創新型和專門人才。從統計數據中可以看出以下幾點。
1.當前經濟與金融人才培養以應用型為主,定位應用型人才共有12所,占44.4%;復合型人才4所,占14.8%;復合應用型人才8所,占29.6%;應用創新型人才1所,專門人才2所。
2.“211”和綜合性的大學以培養復合型或復合應用型人才為主,地方所屬大學以培養應用型、應用創新性人才和專門人才為主。
3.強調服務區域經濟及具有國際化視野。隨著市場對于國際化經濟金融人才的需求日益強烈,不少高校的經濟與金融專業人才培養目標中出現了“國際視野”、“國際化”等表達,如清華大學2013級經濟與金融個人人才培養目標中定位為培養“既具有國際視野同時也了解中國國情的高素質復合型經濟和金融人才”,漢口學院、大連海洋學院、對外經貿大學、閩南師范大學等高校的培養目標也強調了學生具有國際視野,同時要求其具備較強的外語應用水平。
七、就業方向
隨著我國經濟持續快速穩定發展,我國對經濟與金融人才保持了較高的水平,銀行、非金融機構、證券公司、投資銀行、保險業等各機構對金融人才的需求增加。從各個高校經濟與金融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的就業方向設定來看有以下幾方面。
1.主要的就業途徑為銀行、證券、保險、信托等金融領域及其他綜合經濟管理部門、中介咨詢評估機構、政府管理部門、科研院所、各類企事業單位。
2.主要從事的工作為宏觀經濟金融分析、制度與政策研究設計、金融產品開發設計、金融交易、金融風險管理、理財規劃、產品市場推廣和客戶維護、理論研究等。
3.建議考取的資格證書包括特許金融分析師(CFA)、注冊金融策劃師(CFP)、金融風險管理師(FRM)和證券從業人員資格等。
八、專業課程體系
從各學校的專業課程體系來看,各個高校的專業課程體系基本包括公共基礎課(通識教育課)、專業先修課(學科基礎課)、專業課、選修課(專業選修課、公共選修課)、實踐環節等五大部分,同時也體現出以下特征。
1.推行學分制,實行彈性修學年限,給予學生較大的自主權和靈活性。各高校畢業生畢業總學分在160~180之間,學制在3~6年。
2.強調厚基礎,增加通識課程。各個高校結合本校情況,系統地開設了通識教育課程,并不斷提高通識教育課程的比重,如淮陰工學院通識課程必修學分35學分,選修21學分,合計56學分,占總學分的32%。
3.強調寬口徑,豐富專業先修課程。結合當前社會對于高素質人才的需求,基于寬口徑人才培養理念,很多高校在專業課程體系構建上,豐富了專業先修課程的設置,如宏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計量經濟學、統計學等,有利于學生學習先進的分析工具和方法,養成對現實經濟問題的觀察、分析、判斷能力等。
4.強調實踐性,增加實踐實驗課程。根據培養復合型、應用型等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很多高校在專業課程開設過程中提高了實踐課時比重的同時,開設了大量集中的實踐類課程,如淮陰工學院的實踐能力訓練平臺課程包含軍訓及入學教育、認識實習、思想政治課程社會實踐、國際結算實驗、學年論文、專業綜合實驗、銀行會計訓練、企業模擬經營沙盤實訓、投資理財技能訓練、畢業設計(論文)等,合計27個學分,占總學分的15.6%。
5.強調自主靈活性,提高選修課的比重。為給學生提供自主學習的空間,開拓學生的視野,各高校結合本校的辦學優勢,開設了多樣性的選修課程,增加了學生對課程的選擇性,開設了公共基礎(通識教育)選修課、專業選修課、專業方向課等,內容豐富,覆蓋面廣,滿足了學生多樣化的發展需求。
6.強調先進性,開發、開設新課程。各高校緊隨經濟形勢變化、國家政策調整、信息技術發展,結合社會實務部門的人才需求,開發和開設新課程。如漢口學院為順應時代要求,在2015年的本科人才培養方案中納入創新創業課程,一共包含35個學分,包括創新創業通識課程、創新創業專業課程、創新創業實踐課三大類型的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