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21 06:19:03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數學文化賞析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2.微積分方法在初等數學中的應用研究
3.談微積分中的數學思想及其教學
4.高中微積分教學中融入數學文化的初步研究
5.微積分教學中滲入數學文化的實踐與思考
6.數學建模思想融入微積分課程教學初探
7.微積分教學中滲透數學文化的重要性及做法
8.微積分在數學建模中的應用
9.數學文化價值取向下微積分學中的哲學思想
10.“微積分”教學中融入數學文化的教學設計
11.數學文化融于微積分教學的實踐與思考
12.微積分數學模型在建筑異形體變力做功中的應用
13.數學文化視角下的微積分教學舉例
14.微積分中的數學文化與高職數學教育
15.數學軟件在微積分教學中的幾點應用
16.微積分中數學文化教學的案例與分析
17.了解數學史 走進微積分——講好“導數及其應用”的開場課
18.將數學背景融入微積分教學的實例
19.學點數學史 教好微積分
20.建構主義視角下高職數學微積分教學方式的改革措施
21.高等數學微積分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分析
22.微積分在大學數學學習和生活中的應用
23.微積分教學中的數學思想方法的探究
24.微積分教學中融入數學建模的思想和方法(續完)——融入從大學第一堂數學課開始
25.美國微積分課程改革對高職工科高等數學課程建設的啟示
26.淺談高等數學微積分在實踐中的應用
27.微積分、數學模型及其它
28.分析大學數學微積分教學的改革策略
29.高中微積分教學中融入數學文化的初步研究
30.淺談微積分在初等數學中的應用
31.微積分教學中融入數學建模的思想和方法(待續)——融入從大學第一堂數學課開始
32.微積分中數學語言的時序性
33.微積分中蘊含的數學美
34.微積分在初等數學教學中的作用
35.微積分教學中如何融入數學文化
36.《數學手稿》微積分思想在《資本論》中的體現及啟示
37.高職院?!陡叩葦祵W》微積分內容的教學方法探討
38.數學建模思想融入微積分課程教學初探
39.《微積分與數學模型》教材編寫基本思想
40.大學微積分與高中數學的銜接
41.微積分、數學模型及其它
42.高中數學“微積分”模塊教學的探討
43.探究微積分與中學數學的關聯
44.高等數學微積分理念的多領域應用分析
45.數學史知識融入微積分教學的探索
46.將數學實驗思想融入經管類專業微積分教學的實踐研究
47.用數學軟件輔助微積分教學的實踐與認識
48.關于非數學專業的微積分教學改革
49.微積分學形成過程中的數學哲學思想與科學方法
50.微積分中的數學美賞析
51.中醫陰陽理論的數學模型之建立及其微積分定量的研究
52.淺談微積分教學中數學思想方法及應用
53.例說微積分知識在數學解題中的應用
54.高職數學微積分教學改進的思考
55.微積分教學中融合數學文化的初步探討
56.微積分課程教學中培養學生數學審美能力的探討
57.數學建模融于微積分教學的探索與實踐
58.《經濟數學基礎(微積分)》精品課程建設的實踐與探索
59.微積分在高中數學教育中的意義
60.在微積分教學中融入數學建模思想
61.微積分的地位與《數學分析》教學改革
62.高等數學中微積分證明不等式的探討
63.高等數學中微積分思想在其它學科的應用
64.大學高等數學微積分教學對策
65.美國微積分教育的改革及其對我國非數學專業微積分教育的啟示
66.網絡環境下高職數學課程中微積分基本定理的教學反思
67.微積分在高中數學解題中的應用
68.高等數學教學與大學生素質培養探析——微積分理論的延伸
69.微積分——數學發展的里程碑
70.將數學建模思想融入微積分課程教學
71.微積分教學與導學中數學思維培養
72.大學微積分與高中數學基礎知識銜接問題的研究
73.中外高中數學教材比較(微積分部分)
74.在微積分課程教學中增加數學實驗的實踐與探索
75.中、新、韓、日四國高中數學課程標準的比較研究——以微積分內容標準為例
76.揭示《微積分》中的數學美
77.美國微積分教材對理工科高等數學教材改革的啟發
78.數學美學和HPM視角下的微積分教學對策研究——以線面積分為例
79.美國教材《微積分》給我們的啟示——談大眾化高等教育中的數學教育
80.數學文化在實踐中的滲透應用——以微積分及教學為例
81.淺談微積分學習對提高小學數學教師素質的作用
82.微積分課堂教學與數學建模思想
83.例說微積分知識在解決中學數學問題中的應用
84.淺談高等數學中微積分的經濟應用
85.微積分的數學美
86.微積分在數學建模中的應用
87.微積分理論在農業科學研究中建立數學模型的應用
88.以微積分課程為例談成人高等教育高等數學實驗課案例教學
89.在高中數學中如何進行微積分教學
90.淺析數學軟件融入到微積分教學中的模式實踐應用分析
91.新課程標準下大學數學(微積分部分)與中學數學銜接問題的研究
92.模塊教學法在高等數學微積分教學中的應用
93.淺談大眾數學思想下的微積分教學改革
94.數學軟件Mathematica在微積分教學中的應用
95.用辯證觀看初等數學與微積分
96.例談微積分方法在初等數學教學中的應用
97.在微積分教學中傳授數學思想方法
98.微積分在大學數學學習和生活中的應用
99.微積分在中學數學中的指導作用
100.幾個值得商榷的問題——評同濟大學應用數學系編《微積分》
101.淺談微積分教學中學生數學素質的培養
102.微積分在初等數學中的一些應用
103.微積分學中若干問題的數學化歸方法
104.美國微積分教學變革對我國高職高等數學教學改革的啟示
105.高等數學中微積分教學方法的探究
106.微積分方法在初等數學教學中的應用
107.淺談Matlab在高等數學微積分計算中的應用
108.微積分在初等數學中的應用
109.數學變換思想在微積分中的應用
110.MathCAD在高職數學教學中的微積分應用
111.高等數學微積分教學的策略探討
112.考研數學中微積分幾類典型問題的一般方法
113.微積分MATLAB數學實驗
114.中職數學中微積分教學的幾點思考
115.一本美國微積分教材簡介及高等數學教材改革初探
【作者簡介】 周志鋒,現代文學碩士,全國 “十一?五” 教育規劃重點課題現場教學比賽一等獎及全國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融合現場教學一等獎獲得者。
中圖分類號:G63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 (2014) 34-0089-03
當下我國的微課,是以教學視頻為主要載體,針對某個知識點或教學環節而開展教與學活動的各種教學資源的有機組合。它是一個簡化、細分的教學,是圍繞某一問題或某一情景而確立教學目標,內容短小精悍的教學課型。
微課的設計和所有常規課程一樣有其知識表征的規律,但更要符合不同學習對象多樣化的需求,要充分地考慮學生立場、生命立場,而作為母語學科的語文微課設計,在這方面有天然的優勢和不可推卻的職責,尤其應該著力于培養學生主動學習、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要去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成長,要為營造學生精神世界的大宇宙奠基。
著名語文特級教師陳繼英先生倡導“人生語文”理念,其核心就是強調語文教學要從學生的人生發展角度實施教育教學方略,在培養學生聽、說、讀、寫、思五種能力的同時,發掘人的潛能,培育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啟迪和豐富學生的人生智慧,構建學生人生發展的精神家園,奠定學生人生發展的語文根基。微課理所當然地也應該秉持這個使命與理念。
語文“微課”的設計和教學實踐既要注意微課的特殊性,更要保持“人生語文”的學科理念,促進學生的精神成長,助力青春的美好航行。
一是要強調語言文字的浸染性。語文學科的關注點不僅僅包括語文知識傳授和語文能力訓練,更負有文化傳承和精神塑造的人文責任。因為它既具有文化的內涵,更具有對人的精神的熏陶感染性。在經濟全球化的當下,我們更要特別強調作為母語教育的語文課程的文化探究,知識層面的文化傳遞,經典層面的文化積淀,精神層面的文化浸染和教學過程中的文化追求。語文教育就是要培養“文化中國人”,即深受中國文化濡養的中國人。語文教師不僅要做好“經師”,更要做好“人師”,以文育人,以文化人。作為母語的學習,學生通過語言文字獲得的情景性和場景性有不言而喻的優勢。
語文“微課”設計中,不管是教師講授的語言,音畫穿插里的字幕或旁白,使用的輔手段,甚至無關緊要的指示性文字,也要在規范的基本要求上,求得一定的語感層次和文化韻味,以呈現給學生完美的視聽,獲得獨特的感受,從而使學生受到全方位的浸染,促進精神領域的凈化和升華。如在講授粵教版選修《唐宋詩詞》時,筆者試做了《唐詩韻》系列微課,以期破除教材單人單篇不成體系和文字性過多容易視覺疲勞的弊端。筆者以時代背景、文流、代表作家作品、經典賞析、后代影響為單篇微課的串聯形式,補充充分的敘事,注重細節的生動,甚至足夠的趣味,使得課堂完全脫離了“文學史”和語文課的常規模式,文字的沖擊力、畫面的時代感、作品的感染力都極其強烈。
語文微課的語言除了通用的嚴謹、規范的要求,更多的應著眼于形象的美感、豐富的意蘊等。例如,上述微課筆者引用了下面的導入語言:“紅塵無涯,萬象朦朧,蒙蒙迷霧中偶現得一線天光,自然更見嬌妍。而嬌妍無比的唐詩,至今低回不去的正是紅塵的朦朧美意。它是青青竹林間的一個浣紗女,它是胡天飛雪中的兩行馬蹄痕,它是碧水中嫣然而出的一支芙蓉,它是月夜里凄然而泊的一葉獨舟。”徜徉如此的文字海洋之中,學生會自然而然地被召喚和融入,情感世界會逐漸變得豐盈飽滿,人格會逐漸實現自我矯正和完善,可以這么說,真正熱愛語文、熱愛文字的人,必然會是一個珍愛于己、憐惜他者、感恩社會、踐行奉獻的人。
二是微課的選題求“小、新、實”。語文微課選材空間巨大,自由度極高,這就很考驗老師的智慧、眼光和視野。一旦選題不當,沒有聚焦教學重點、難點、疑點、易錯點、易混淆點,再好的呈現形式都成了無本之木。設計微課一定要指向教學的關鍵處、學生的薄弱點、考試的熱點處或者學生的感興趣處,可以是某詩歌主題歸類、一種詞類活用歸納、一種特殊句式講解、一種語用類型講授,還可以是細節描寫的作用、議論文的論證方法、主題段的寫作等,“點”的選擇妥當和巧妙與否關系著整個微課的成敗。有的教師作微課時還是戀戰于教學活動的組織,例如小組討論、小組匯報、教師點評的形式,這些東西表面上看起來很熱鬧,實際上學生卻學不到什么實質性的內容。我們要充分地考慮學生在微課上的期待,有沒有常規課堂以外的知識精髓,給學生的長遠發展能否有一定的助力。我們不能只注重高密度的知識呈現,使學習者始終停留在瀏覽、知曉的膚淺層面。以筆者的微課《怎樣寫議論文提綱》為例,議論文的寫作體系健全、論者眾多、環節操作成熟。相對來講,我們在平時強調的是寫之前要想清楚、要寫大略的提綱,但具體到提綱究竟應該怎么寫,它和具體的成文有什么關系,哪些東西在提綱中應該成為重難點,我們要么根本沒引起重視,訓練的比較少,或者訓練出來的是無效的提綱,并不能有效地指導具體的寫作過程。在本節微課里,筆者明確提出擬提綱的“四步法 ”――定主題、定模式、定主句、定亮點。條理清晰,可操作性強,學完后立即可以上手應用,對于改善學生作文中常見的信筆隨意等狀況,有立竿見影的效果 。
三是體現“語文即人生”的思想。面對新課程標準和教學實踐要求,教師的工作已經不是簡單的把書本上的知識內容交會給學生,而是要在教的過程中充分落實“語文為人生,語文即人生”的理念,讓學生體會到語文學習和人生、生活的魚水相依,激發學生學習語文乃至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積極性。現行語文教材不足以完全成為德育的依憑,教材選文雖然絕大多數都可算是文質兼美,但整冊整套由于其特殊性,很難有一以貫之的思想和體系。語文微課要落到實處,為現實而著作,為生活而發聲,關愛和引領人的精神世界,就必須把廣闊而生動的生活充分地引入課堂。微課程作為常規課程的有效補充,就是為學生打開另一扇窗,貼近學生的實際基礎和需求,在應試和實際功用中相對容易地獲得巧妙的平衡,彌補相對滯后、片面的課程內容的缺陷,增進課程與學生之間的親和力。比如現在相當一部分學生不喜歡語文課,很大程度上是基于主體參與性不強,于是筆者探索了《口語表達》的微課系列,一定程度上替代繁重而低效的作文教學的功用。試想,如果擁有觀點深刻、知識面斐然、邏輯富有條理、敘議到位的演講能力,這個學生的作文乃至語文水平必然差不到哪兒去,而口語練習形式多樣、選材廣泛,知識和技能的深度和廣度操作靈活,很容易喚起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語文水平的提高和人生境界的發展自然也是題中應有之義。
四是微課元素多樣性。微課是為支持翻轉學習、混合學習、移動學習等多種新型個性化學習方式而設計的,具有情景化、趣味性、可視化特點。因此微課選題要適合使用多媒體表達,適合加入豐富的圖形圖像、多姿的動畫、聲色兼有的視頻。我們的教學設計要能充分創造出一個圖文并茂、有聲有色、生動逼真的教學環境,為教師教學的順利實施提供形象的表達工具,這樣才能有效地突破教學難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真正地改變傳統教學的單調模式,使想學和樂學落到實處。基于此,在微課的設計中,一定要有自己獨特和豐富的亮點。這個亮點,可以是激情四溢的朗誦,可以是風云涌動的課堂辯論,也可以是詩配畫的解讀,或者是想象力的接龍以及微博的寫作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不能荒置大量鮮活的影視媒體資源。語文微課要培養的所有能力和想達到的影響學生人生發展的攸歸,在當下的媒體節目中,其實都有對應的呈現和暗合。以鳳凰衛視的《一虎一席談》為例,這樣的課程資源形式和內容完全可以全面導入微課內容,不僅方便快捷,對學生的如知識面、邏輯思維、語言斟酌等能力的培養只有意想不到的作用。
五是要重視語文微課的“思維力”培養。微課的價值和貢獻一方面在于它能在短時間內高質量地傳遞出精華內容,另一方面在于它能引發學習者的深度思考。而微課的思維力目標也就體現在它能否引起學生對內容進行螺旋式上升的提問和思考,即一個問題或一種回答能否使學生延伸到另一個問題或另一種回答。因此,優秀的微課應是“智慧”、“美貌”與“技術”的兼容體。微課要虛實結合、動靜結合、具象抽象結合,使學習者在恰當的情境、情緒和節奏當中,集中精力觀看、體會和思考所呈現的內容,進而養成良好的思考習慣,提升思維能力。
在我們的傳統文化里過多形象和感性的東西,在強調浸染的同時,思維的訓練也是不可或缺的微課導向。當前高中生最為欠缺的就是理性思維,表現在作文上,就是可能有華麗的文字和繁多的材料,但最可貴的思想卻乏善可陳。這既和學生所處的年齡、閱讀經歷和習慣有關,最重要的是,我們教師自己對語文思維的訓練沒有引起重視,也鮮見這方面的系統訓練資料,而且這種訓練的本身是相對枯燥和短期內難見成效的。所以我們除了課文文本的基本思維訓練,更應該努力地拓展思維訓練的選材空間。如類似于專題談話的微課類型《我們今天應該怎么做慈善》,首先讓學生談論并概述慈善文化的當前現狀,然后從歷史、社會等角度分析慈善文化不盡人意的原因,緊接著闡述不良慈善文化的危害,最后提出關于建設良性慈善文化的建議,這不僅是一個典型的議論文思維流程,更可以充分鍛煉學生思維能力,使學生得到形象的感染的同時,更能體會語言思維的。而思維力的提升,亦足以見證學生精神境界的成長。微課程探索的洪流浩浩蕩蕩,語文微課在努力汲取微課研究的公共成果的同時,也應當充分地葆有自己的學科方向,在引領學生的人生發展上,持續而有效地發揮更為深刻和長遠的影響。
參考文獻:
[1] 陳繼英.人生語文的教學向度與實踐探索[J].中學語文教學,2013,(7).
[2] 董希旺.重拾文化自信,建設全新語文[J].新課程研究.2014,(10).
[3] 迪種寶.二十集唐詩電視系列片《唐之韻》[M].北京:中國科學文化印象出版社.2007.
教育快評:“救救數學!”救救教材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45-0048-03
為激發廣大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提高學生運用數學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發現和選拔數學創新人才,自2009年起,中國數學會開始舉辦“中國大學生數學競賽”。大連市高等數學競賽起步更早,從1992年開始,至今已成功舉辦了22屆。“競賽”培養了大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精神,促進了各高校數學教師之間、學生之間的交流與溝通,推動了高等學校數學課程的改革和建設。
一、數學競賽的基本情況
1.國內外高校數學競賽。大學生數學競賽首先在國外興起,莫斯科大學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就一直在舉辦高等數學競賽,美國也一直舉辦大學生數學競賽[1]。在我國的許多省市也有舉辦數學競賽的傳統,例如,至2013年,北京市已舉辦了24屆北京市大學生數學競賽,每年舉辦一次;浙江省、江蘇省也都舉辦了很多屆的高等數學競賽,大連市數學競賽自1992年起,已成功舉辦了22屆。首屆全國大學生數學競賽于2009年開始,分為預賽和決賽兩個階段,已圓滿完成五屆。全國大學生數學競賽是由中國數學會主辦的面向全國大學生的課外科技活動之一。競賽的參賽對象為大學本科二年級或二年級以上的在校大學生,分數學專業組和非數學專業組。首屆中國大學生數學競賽由國防科技大學承辦,賽區賽于2009年10月24日舉行,決賽于2010年5月15日舉行。競賽的宗旨在于培養人才、服務教學、促進高等學校數學課程的改革和建設,激勵大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培養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發現和選拔數學創新性人才,為青年學子提供一個展示基礎知識和思維能力的舞臺[2]。所以全國大學生數學競賽受到全國各高校的高度重視,已成為全國影響最大、參加人數最多的大學生學科競賽之一。
2.我校數學競賽的現狀。我校1992年起就開始參加大連市數學競賽,為此,我們在全校范圍內開設了數學競賽選修課,選派骨干教師任教數學競賽培訓課程,指導學生參加比賽,在歷年比賽中,我校都取得了優異成績。在參賽大連市數學競賽的基礎上,2010年我校開始組織學生參加全國大學生數學競賽,經過多年的不斷摸索,數學競賽的輔導組織工作逐步走向規范。根據第一學期高等數學期末考試成績選出300名左右優秀者參加每年3月份開設的《競賽數學》公共選修課,理工類競賽數學選修課48學時,經管類競賽數學選修課32學時,課程結束后于五月下旬組織校級高等數學競賽,校級數學競賽允許全校大一至大三學生報名參加,通過校級競賽選拔150名左右優秀者參加大連市6月中旬組織的大連市大學生數學競賽,在大連市數學競賽中的獲獎者,于九月份進行集中培訓,參加十月份的全國大學生數學競賽。這樣,數學競賽的培訓選拔工作貫穿全學年,全年三次選拔、兩次培訓工作在全校范圍內展開,通過層層選拔,挑選拔尖人才,已形成健全的選拔、培訓機制。通過規范的培訓輔導,我校學生在全國大學生數學競賽中每年都取得了優異的成績。
二、數學競賽的作用
數學競賽的成績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一所大學辦學的綜合能力,檢驗了教學質量。組織學生參加大學生數學競賽,對推動學校數學課程的改革和建設,提高大學數學課程的教學水平,激勵大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發現和選拔數學創新人才,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1.通過數學競賽激發大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數學競賽對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有很大幫助。大學數學競賽中多數試題具有很強的靈活性和技巧性,有一定的難度,這些題目可以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另外,在競賽中獲獎,會使學生產生成功的體驗,享受成功的樂趣,這種成功的體驗也會進一步開發學生學習數學的潛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同時,還會在其他學生中起到示范和輻射作用,有助于優良學風的營造與形成[3]。
2.通過數學競賽提高大學生的數學素養。數學素養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在學習和實踐中培養的。培養學生的數學文化素質及創新能力,是高等學校數學教學改革的最終目的,數學競賽活動為培養學生的數學能力提供了有力的平臺。學生在準備“競賽”的過程中,系統地梳理了所學過的數學知識和解題技巧,對數學概念、定理的本質有了深入的理解和認識。通過數學競賽,學生的抽象思維、邏輯思維和創新思維能力明顯提高,有利于學生良好數學素養的形成。實際上,學生畢業后,如果不從事與數學相關的工作,他們學過的具體的數學知識可能大多用不上,以至很快就忘記了。但不管從事什么工作,在數學學習中形成的數學素養,數學的思維方式以及看問題的著眼點等,會隨時隨地發生作用,使人們在實踐中終生受益[4]。
3.通過數學競賽推動高校數學課程的改革和建設。數學競賽是對知識深入理解、系統整理并加以綜合運用的過程,競賽結果體現了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運用情況,并反映教學計劃、教學內容的合理性。通過數學競賽的賽后總結,發現教與學中存在的問題,為教學改革提供依據。
我校堅持以學科競賽為載體,以培養高素質創新人才為目標,大力推進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的改革與實踐。為不斷提高我校數學競賽水平,我們在全校范圍內開設了競賽數學選修課,并組織教師編寫了高等數學、線性代數、概率論與數理統計教材與輔助教材,建立網絡課堂,開發多媒體教學課件,建立試題庫與試卷庫,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學習資源,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與日俱增,學生參加大連市數學競賽和全國數學競賽培訓的熱情空前高漲。我校學生在近幾年的大連市數學競賽及全國數學競賽中都取得了優異的成績。實踐證明,數學競賽對促進我校數學課程的改革和建設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4.通過數學競賽促進教師業務水平的提高。數學競賽除了培養了大量具有一定創新能力的優秀學生之外,也極大地激發了教師提高教學質量的熱情。教師要輔導學生參加競賽,一方面要鉆研業務,不斷更新知識,提高能力;另一方面,還要改革傳統的教學方法[5],開拓新思路,探索新方法。因此,數學競賽提升了教師的業務素質和專業水平,拓寬了知識面,改善了教師的知識結構,培養出了一批具有較強業務能力和奉獻精神的優秀教師。
5.通過數學競賽促進高校數學教師之間的互動與交流。數學競賽活動,不僅為學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機會,也成為參賽高校教師之間交流、溝通的平臺,進一步促進各高等院校提高數學教育教學水平。為更好地完成大連市數學競賽的組織工作及全國數學競賽的報名參賽工作,大連市數學會及遼寧省數學會每年都要定期召開會議,主要內容為總結當年大連市及全國數學競賽工作,布置下一年度數學競賽工作;研討大連市及遼寧省數學教學改革、學術交流和專業建設等。并且不定期舉辦各種數學領域的培訓班、講習班或討論班,開展促進提高數學科研與教學水平的活動。大連市數學會還建立了自己的網站,有關數學競賽及各種形式的國內外教學研討、學術交流活動的相關信息。因此,數學競賽活動已成為參賽高校間的一個具有廣泛影響的、長效的資源共享平臺。
三、進一步提高數學競賽水平,培養高素質創新人才的深入思考
雖然我校在大學生數學競賽中已經取得了很好的成績,但在進一步培養學生靈活掌握知識、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提高學生數學素養等方面還有較大空間,仍需要我們不斷探索與實踐。
1.夯實基礎,做好數學基礎課的教學工作。常規課堂教學是學生獲取基礎知識的主要陣地和基本途徑。基礎知識的教學,其核心是使學生形成良好的數學認知結構,它涵蓋了數學概念、公式、法則及定理的教學,數學基礎知識的理解與掌握程度直接關系到數學競賽的效果,離開了基礎知識的掌握,就失去了數學競賽試題解題方法的源泉。因此最有效的競賽培訓應該回歸到常規課堂教學中來,教師應從基礎知識的掌握、思維方法的提煉、數學思想的歸納與總結及解題研究上入手,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解題能力及數學素養。
2.教會學生閱讀,鼓勵學生閱讀數學課外讀物。優秀的數學課外讀物中不僅有精細的數學知識,而且有豐富的人文和歷史方面的知識。有些數學書籍深入淺出地介紹當代數學發展的重大成就與應用,有些數學書籍則啟迪數學的發現,還有數學書籍深入淺出地闡釋數學與自然或其他科學的聯系。閱讀數學課外讀物,既可以增長知識,又可以優化已學的數學知識結構。
3.采用研究式教學方法,開展研究性學習。激發學生對數學的好奇心,不僅要向學生展示數學問題的求解思路及研究方法,并要開展研究性學習。課堂講授應貫穿研究式的教學方法:將成熟的知識視為學術研究中未被發現的理論方法來處理,根據教學內容設計學習情境,啟發、引導學生去體會和發現,通過思考親自獲得知識。讓學生把聽課的過程視為探索知識、發現知識的過程。力求在講授中展示創新思維過程,突出數學的精神,注重培養學生科學研究的精神、意識、態度和能力。力求使學生在學習課程的過程中,把研究形成習慣,打破對“研究”的神秘感。
撰寫研究型小論文,開展研究性學習,可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和學習興趣,逐漸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
4.重視“數學審美教育”,培養數學直覺思維能力。在通識選修課上融入數學文化,介紹數學家的簡介及軼事,重要的數學思想欣賞,如勾股數趣談、黃金圖形、梅森數和完全數、幾何名題賞析、游戲中的數學方法、數學發現的藝術等,使學生欣賞數學的美學價值,得到優秀文化的熏陶,培養學生的數學素質。
我們在數學教學中不但要重視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而且也要重視非邏輯思維能力(形象思維、直覺思維、數學美感等),尤其是數學直覺思維能力的培養。成功的數學教學應該為發展學生的數學直覺思維提供有效的途徑,為培養學生的數學直覺思維能力創設良好的空間。
四、結語
大學生數學競賽不僅能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培養學生的數學文化素質及創新能力,而且能夠推動高校數學課程的改革和建設,促進高校數學教師之間的互動與交流,不斷提高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孫長軍.拓展大學生高等數學競賽,培養高素質創新人才[J].廣西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11,28(3):72-74.
[2]龍先軍,黃應全,龔高華.數學競賽促進大學數學教與學[J].重慶工商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30(6):83-85.
[3]李蘇北.以學科競賽為載體,推動課程建設與學生創新能力培養[J].大學數學,2009,25(5):8-10.
[4]顧沛.數學文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2.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語言習慣、文化傳統、思想觀念、情感認同的集中體現,凝聚著中華民族普遍認同和廣泛接受的道德規范、思想品格和價值取向,具有極為豐富的思想內涵。加強對高職院校學生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以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為核心,以家國情懷教育、社會關愛教育和人格修養教育為重點,著力完善高職學生的道德品質,培育理想人格,提升政治素養,【1】是高職教育題中應有之義。但是,由于經濟社會的飛速發展,人們更多地關注科學技術和專業技能,在高職教育中強調“必須”、“夠用”原則。在過去一段時間內,多數高職院校進行專業計劃的修訂時,對文化課的課程門數和教學時數進行了大量削減,認為高職學生只要具備一定專業知識,專業技能過硬,就能一好百好。然而,實際情形并非如此。由于缺少必要的人文素養,學生在接受專業知識教育中困難重重,出現理解力和領悟力欠缺,厭學、逃學現象普遍,心理偏差、思想問題等等;與此同時,用人單位反映,學生的為人處事能力、交際能力、職業道德素質等不能滿足要求。
本文從三峽電力職業學院(以下簡稱我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狀況的調查入手,希望通過調查分析,打破過去長期沿襲的單一專業教育模式及部分教育工作者、學生對傳統文化教育的片面認識,結合我院特點,合理設置傳統文化教育課程體系,尋找有效的教學途徑和方法,改變職院學生的知識結構,提高職院學生的綜合素質。
一、我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狀況的調查
2016年5-6月,本人通過調查問卷、實地觀察、個別訪談、查閱教學文件等形式,對我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狀況進行了系列調查。結果如下:
(一)我院學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素養現狀
1、大多數學生具有一定的傳統文化知識,但總體水平不高,且發展極不平衡。
調查顯示,由于高職學生進校前已經接受了十幾年的中小學教育,對中國古代文化、歷史、藝術等有了一定的了解,有個別學生認為自己已經“非常了解”。但就總體而言,大多數學生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功底不深,知之不多。對于孔子、孟子等古人的生平事跡和主要思想知之甚少。絕大多數學生沒有完整閱讀過《論語》、《道德經》等,即使表示自己了解某些古人和古典著作的,也有很多水分。
2、思想上認同中國傳統道德中的“忠”、“信”、“孝”、“仁”、“義”、“禮”等,行為上卻往往表現出相反的情形來,知與行不能很好地統一。
在處理個人與國家、與父母、與兄弟姐妹、與朋友、與他人以及與工作等各項關系時,95%以上的學生選擇了對國家、集體和工作要“忠”;100%的學生選擇了對父母要“孝”;95%的學生選擇了對兄弟姐妹要“仁”、“義”;分別有35%和65%的學生選擇了對朋友“義”和“信”;93%的學生希望在與他人交往中能遵循一個“禮”字。由此看來,同學們是認同中國傳統道德的。但仔細觀察和深入研究,卻又不難看到其中的反例。比如,同學們一致主張對父母要“孝”,但在生活中,卻沒有幾位同學知道自己父母的生日,平時也很少主動跟父母問好,更缺少對父母養育之恩的感激之心。對于“誠信”,大家都認為是做人的基本道德,都討厭被欺騙,但相當一部分學生存在論文嚴重抄襲現象,也有部分同學存在考試作弊、惡意欠費等情形,這些明顯“不誠實”行為卻沒有引起學生足夠重視。至于待人以“禮”,在校園中對自己的任課教師甚至班主任教師視而不見的情形卻時有發生……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二)我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現狀
1、學校領導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給予了一定程度的重視,但有待進一步加強。
我院是一所以水電為特色的高職學院,學校領導已經認識到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提高學生人文素養的重要性,近年來在校園環境建設上下了很大功夫,修建了圖書館、文化廣場,教學設施進行了大規模的整修,校園更加美化、香花、綠化,學生在良好的校園環境中受到熏陶。重視第二課堂建設,在院團委指導下,成立了博雅國學社、書法學會、精武協會、演講協會、讀者協會等學生社團,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使學生具有良好的社會適應力和人文關懷。
2、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類選修課有了一定的比例,但在數量上有待增加,質量上有待提高。
過去的一學年里,我院共開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方面的選項或選修課10門,這些課程主要有《三峽文化概論》、《飲食文化與健康》、《音樂欣賞》、《書法(毛筆)》、《美術欣賞》、《中國近現代史》、《太極拳》、《劍術》等等,共計896學時,僅占理論課總學時的1.16%,接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程教育的學生共1511人/門次,平均每個學生一年內僅有0.38門傳統文化方面的選修課程。對于選修這些課程的原因,有的是因為“興趣”,有的是因為“學分要求”,還有的是因為“沒有其他課程可選”。因而,在學習過程中,除了本身感興趣的同學外,其他大多熱情不高,學習效果一般。
3、師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認識
從調查的情況來看,絕大多數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性有了一定的認識,但對于應提高哪些方面的傳統文化知識、怎樣提高自己的人文素養卻沒有認真思考過,付諸行動的就更少。教師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認識存在一定程度的分歧。有的教師感覺到學校對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視程度還應該繼續加強,投入比重應提高;有的教師認為應加強寫作類課程的教學,認為這些課程對找工作“有幫助”;還有教師認為沒有必要開設這一類課程,因為“浪費時間”。
二、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提高學生人文素養的途徑和方法
根據調查所得,結合我們掌握的一些資料和我院的教育實踐,可以通過以下途徑和方法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提高學生人文素養。
1、在課程設置方面,增開傳統文化方面的選修課程,在目前已經開設的十門傳統文化類選修課的基礎上,開設一些哲學、經典誦讀之類的課程,也可開設一些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校本課程(如已開設的《三峽文化概論》和《土家文化賞析》等),或者是一些具有地域和專業特色的校本課程【2】,如《三峽水文化》等。并且通過課堂教學的改革,提高課堂吸引力,讓學生接受更多的傳統文化知識,增強人文素養。
2、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與思政課的教學、與專業課的教學結合起來,充分發掘各門課程中的傳統文化教育元素,在傳授知識和技能的同時,培養學生的人文情懷,教會學生做人的道理,形成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3、充分發揮第二課堂的作用,借助社團平臺,通過博雅國學社的經典誦讀、讀者協會的讀書報告會以及演講協會、精武協會等社團舉辦的各項活動,寓教于樂,在活動中增長學生的知識,提高學生的情操,健全學生的心理,完善學生的人格。通過“請進來,走出去”,把知名學者、行業專家請進校園給學生做專題講座,組織學生走出校門,參加社會公益活動,聽國學大師講國學,開闊學生的眼界。
當然,這一切的實現都有賴于領導的重視和一支高素質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師資隊伍。
《舞蹈藝術欣賞》課程作為素質教育的1部分,已成為當今針對高校文理科大學生開設的1門藝術課程,這在中國教育史上是1項新突破。正因為“新”,所以,《舞蹈藝術欣賞》課程在全國還沒有制定統1的教學大綱和統1的教材,出現了隨意、松散、雜亂、“各自為政”的不規范局面,這樣勢必會影響到對“高素質人才”的培養。如何合理、科學地構建《舞蹈藝術欣賞》課程,是我們當前急需認真研究和探索的新課題。作為《舞蹈藝術欣賞》課程與舞蹈專業課程不同,有著它自身的特殊性和規律性,本文試圖從教學對象、教學環節、教學目的這3方面作為切入口,對高校素質教育中《舞蹈藝術欣賞》課程的特殊性以及學科建設方向進行論述。
1 教學對象不同,是形成其特殊性的客觀原因
《舞蹈藝術欣賞》課程在教學對象上與舞蹈專業的不同,是形成其特殊性的客觀原因?!段璧杆囆g欣賞》課的教學對象是高校文理科大學生,而不是考入高校舞蹈專業的學生。正因為教學對象的特殊,所以有必要對教學對象作個基本的了解,只有這樣,才能做到“心中有數”“有的放矢”“因材施教”。作為跨世紀的有學識、高智商的大學生,究竟對舞蹈知識掌握多少?當我走進的已不是寬暢明亮的有鏡子、把桿的舞蹈教室,而是走進有多媒體設備的階梯教室;面對的也不是身穿練功服的舞蹈學生,而是端坐在課桌前的文理科大學生時,我就注意對學生進行了調查。我給學生上第1堂《舞蹈藝術欣賞》課,學生對舞蹈知識的“無知”,觀看舞蹈作品時的“茫然”,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我問學生“你們誰能解釋什么叫舞蹈嗎?”全場鴉雀無聲。“你們看過哪些舞蹈?”只有1兩聲附和《天鵝湖》?!爸朗裁词恰F代舞’嗎?”教室頓時活躍起來,7嘴8舌,交頭接耳,接著報出1連串的名稱“街舞”、“芭啦芭啦舞”、“勁舞”、“霹靂舞”、“韓國組合舞”?!盀槭裁凑J為是現代舞?”“因為是現代流行的,是現代人跳的舞。”由此可見,普通高校大學生這個知識群體對舞蹈知識的匱乏與他們所掌握的科學文化知識形成了強烈的對比,深刻地反映出因缺乏美育而導致不完整教育的結果。如何填補大學生舞蹈知識方面的“缺失”和“空白”,目前在高校開設的《舞蹈藝術欣賞》課程正是解決大學生舞蹈知識匱乏的有效途徑;是溝通大學生與藝術的“橋梁”;是舞蹈教育的具體體現?!霸谄胀ǜ咝V虚_展舞蹈藝術教育,恰恰能夠使教育的文化功能和對靈魂的鍛造功能融合起來……,借助舞蹈藝術品的媒介,塑造他們的情感,鍛造他們的靈魂,培養他們的團隊意識、集體主義精神,培養他們的審美修養和藝術表現力,提高他們的抽象思維和發散性思維能力?!雹亠@而易見,開設《舞蹈藝術欣賞》課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任何1門學科所不能替代的。正由于這門課程教學對象的特殊性,所以對與之相關的教學環節、教學目的方面的研究尤為重要。
2 授課時間不同,是形成教學環節特殊性的主要原因
《舞蹈藝術欣賞》課程在授課時間上與舞蹈專業的不同,是形成其特殊性的主要原因。《舞蹈藝術欣賞》課程的授課時間安排僅是1學期,而舞蹈專業的授課時間安排則是4年。正由于授課時間的“短”“少”,因而更加深了這門課程的難度,所以必須在教學環節的諸方面進行調整和改革,才能在有限的時間內達到最好的效果。
1 在教學內容的這個環節上,必須精煉、濃縮,直接從欣賞舞( )蹈作品入手,使學生最直接、最直觀地感受舞蹈。在賞析舞蹈作品時,不能從孤立的、靜止的角度來分析,也不單是從舞蹈形式和動作來賞析,而是要把舞蹈作品放在歷史和文化的大背景來欣賞。把舞蹈的源流、文化、歷史結合起來;把舞蹈的特性、種類、形式、內容聯系起來;把舞蹈的音樂、道具、舞美、燈光綜合起來,讓各方面內容融為1體,調動學生頭腦里的知識儲存,激活豐富的想象,讓他們從1個個“具象”的舞蹈作品,來把握舞蹈的“意象”和“內核”。由于授課時間的限制,課程教學也不可能“面面俱到”,要有所側重、“點面結合”。首先應以欣賞中國民族民間舞作為重點,因為民族民間舞是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是中國舞蹈的精髓。要讓學生通過有限的課時,在對舞蹈的審美體驗中感悟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進而增強我們的民族凝聚力,激發我們的民族自信心。另1個重點則是現代舞,因為現代舞是當今青年學生最想知道和了解的,但他們對現代舞的理解僅停留在淺層次上。“現代舞是1種觀點,1種對當代世界中藝術功能的態度?!雹凇霸诂F代舞者的眼里,美已不再是至高無上的概念……。”③在欣賞現代舞作品時,學生忽然會感到與想象中的現代舞差距甚遠,甚至會覺得現代
舞“晦澀難懂”“莫名奇妙”。通過具體的舞蹈作品欣賞,讓學生在欣賞的過程中,打破傳統的審美方式,注重到對人性的關照;進而了解現代舞對傳統的叛逆、對程式的解構、對個性的張揚等特點。
2 在教學方法的這個環節上,應運用“理論與實踐結合”的方法?!段璧杆囆g欣賞》課程雖然不是形體訓練課,但舞蹈是以人體動作來表現的藝術,“動”是舞蹈的核心,沒有“動”則不成為舞蹈,課堂上應該把舞蹈知識與舞蹈動作有機地整合。要讓學生“動”起來,用自己的身體去感悟舞蹈,例如,可以在課堂上教授古典舞的“小5花”、蒙族舞蹈的“硬腕”、壯族舞蹈的“鳳凰掌”等簡單的、典型的舞蹈動作元素,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發揮學生的聯想、想象,讓學生在欣賞舞蹈作品時加進自己對動作的感受,把所學的舞蹈知識靈活地運用到欣賞過程中。
3 在教學手段的這個環節上,利用先進的多媒體進行教學。由于本課程的特殊性,舞蹈專業傳統的“口傳身教”“按部就班”的教學模式顯然不合適。再之,舞蹈是1門視聽結合的綜合性藝術,音樂在舞蹈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音樂給舞蹈以想象,舞蹈給音樂以豐富。所以在課堂上應充分運用多媒體的現代化教學手段,給學生營造1個多視角、全方位的音畫空間,積極調動視聽覺,使其在欣賞時能身臨其境地感受到音樂和舞蹈的各自特色,以及和諧的魅力,達到1種“悅心暢神”的審美境界。
3 教學目的不同,是形成其特殊性的根本原因
《舞蹈藝術欣賞》課程在教學目的上與舞蹈專業的不同,是形成其特殊性的根本原因。《舞蹈藝術欣賞》課程的教學目的旨在培養具有審美能力、創造能力、完美人格、全面發展的跨世紀人才;而舞蹈專業的教學目的則是培養藝術團體的舞蹈演員。正因為教學目的不同,加強對學生審美能力和創造能力的綜合培養,是這門課程的重中之“重”。
首先是審美能力的培養。舞蹈不僅是人文教育的1部分,也是藝術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但由于中國高校藝術教育的滯后,青年學生在藝術上的“營養不良”,導致心理上的不健全,對真、善、美的認識和理解出現了偏差。諸如自我個性膨脹、審美取向扭曲、愛情至上、信仰危機等,導致人變得越來越現實,越來越浮躁,越來越功利。青年人光有科學文化知識是遠遠不夠的,必須有真、善、美的良知,有完美的人格,有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舞蹈作為人類社會的1種意識形態,以人的思想情感為核心,利用肢體語言這個特殊的載體,體現著1定的時代精神和道德情操,反映著1定的文化特點?!皟炐愕乃囆g作品,總是在幫助人們認識生活的同時,也教育人們對生活采取正確的態度和看法,培養人們美好的道德情操,促進人們奮發向上?!雹苄蕾p1部優秀、健康、向上的舞蹈作品可以喚起人們的美感,起到陶冶情操、凈化心靈,完美人格的作用。通過《舞蹈藝術欣賞》課程使學生在對人體美、人體動態美以及舞蹈之美的審美活動中,提高分辨真假、善惡、美丑的能力。力如舞步般流暢,其實音樂與舞蹈與數學是交融的……”這是1位理科學生的體會。從學生們的心聲里,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開設《舞蹈藝術欣賞》課程有利于促進他們的專業學習,有利于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和創造能力。參考文獻:
①《舞蹈藝術教育》楊仲華、溫立偉著 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②《肉體的叛逆》劉青弋著 北京舞蹈學院出版
③《萬般風情弄清影》陳潔著 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年版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7)02-0111-03
古代漢語課從設置到現在,已經走過了六七十年的歷程。在這六七十年的歷程中,專業的發展、社會對人才需求的改變,促使其一直在進行著教學改革。進入21世紀,原有高校以及新升本的地方本科院校,為適應社會對人才培養的需求,紛紛提出應用型人才的辦學理念。因此,基于應用型視角的改革成了古代漢語課程改革的重要內容。本文即介紹應用型視角下古代漢語課程教學改革的成果以及應進一步思考的問題。
一、 挖掘應用性教學目標
“應用”在詞典中的解釋是“運用”、“具有實際使用價值”[1],通俗的理解是“動態的使用過程”、“和實際生活結合緊密”兩個意義。應用和大學教育的結合,一開始是局限在理工科類的大學或專業,現在已經無條件地跟整個大學、整個專業以及所有理論性的課程相聯系,即各類大學都提出了培養應用型人才的辦學理念。學界對“應用型人才”的理解為“注重在生產或工作實踐中具體應用專業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2]。一個課程的教學目標,是這個課程所有行為實施的依據,是“整個學科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3],而諸如古代漢語這樣的文科類課程,其教學或應用中沒有生產或工作實踐環節,則要重新思考其原教學目標中的能力性因素并挖掘新的應用型教學目標。所以,對古代漢語“應用性”教學目標的探索,體現在加強其原有能力型教學目標的認識上,并以此為核心不斷擴展,具體表現在以下幾點:
第一是強化對原教學目標應用性的認識。古代漢語的教學目標,不同的專業側重點不同,但是各專業基礎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閱讀古籍的能力[4]”。而這個教學目標恰恰就是應用性、實踐性的,跟應用型人才培養學生的能力是一致的,但之所以其教學太理論化,除受到教學地點的限制之外,還受到教學內容或是方法缺乏實踐性的影響。因此,加強了這個認識后,學界更多地將古代漢語應用性的教學改革放到教學內容和方法的革新上,下文有詳細的論述。
第二是在原有教學目標上細化能力型的教學目標?!芭囵B學生閱讀古書的能力”是古代漢語教學根本的、基礎的教學目標,是各種能力的綜合。所以,有學者在此基礎上將其進一步細化,提出“文字分析能力、分析表達能力、創新思維能力、實踐認知能力”四種應用型目標[5]。
第三是結合專業拓展能力型教學目標。古代漢語是漢語言文學、小學教育、歷史等不少專業的主干課程,每個專業除了基礎的教學目標,都會有結合自己專業的需求設定的專業教學目標。如張道升結合師范生的特點提出了“熟悉中小學文言文教學的研究的一般方法,了解古代漢語和中小學文言文教學及相關領域前沿和發展趨勢”的目標[6]。
第四是增加能力型目標。語言學習具有聽說讀寫等幾種不同的形式,每一種過程都是運用性的,上述目標與此相關的只涉及了讀這一項,因此有不少學者提出古代漢語的寫作目標。如荊貴生提出“培養學生寫淺近文言詩文的能力”[7],田有成提出“增加培養學生識讀、書寫繁體字(包括一定數量的古文字)及淺近文言文、古詩詞、古楹聯對語等寫作能力”[8]。
二、探索應用性的教學內容
教學內容是教學目標實施的載體和過程,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該學科的教學目標和教學效果。傳統古代漢語教學使人覺得理論性強,其教學內容和生活脫節、不能學以致用,學科知識過于封閉就是很重要的原因。因此,學界基于應用型視角的對古代漢語教學改革,從教學內容上做了不少努力。
其一是把古今社會生活、傳統文化融入到教學中。文字是生活內容的記載,文字所記的古代漢語的知識記錄并融入古今的社會生活和傳統文化,在教學中除了單純學習這些的知識,還可以介紹這些知識所關聯的社會生活及傳統文化。如《古代漢語教學的問題及對策》一文,介紹了古代語言文字所包含的古今社會生活的實例[9],《文字文化在古代漢語課堂上的應用》介紹了文字記載了先民的歷史和思想認識,通過實例介紹了古漢字教學和古代歷史、思想文化傳承相結合的方法及優點[10]。
其二是加強運用古代漢語各要素或知識點的教學。古代漢語的通論知識是閱讀古籍的工具,文字更是人們讀史讀文的工具,利用這些特點,增加培養學生運用通論知識培養閱讀能力的教學,通過賞析書法作品、匾額、題刻、碑文的方式學習古代漢字。如有研究者提出了在文選課中實施“主題解讀式”教學法,其主旨是培養學生運用通論知識解讀古代漢語文選的能力[11],提出“利用漢字互相組合的規律,在學習簡單古漢字的基礎上讓學生學習形體復雜的古漢字,拍攝生活中的各種古物或是古跡上的漢字讓學生辨認”[12]。
其三是加強古代漢語與其他學科知識的聯系。古代漢語包含著豐富的語言資料,和許多語言類課程有密切聯系。有學者關注到這種關系,通過豐富的語料和實例來論證這種關系。如《成語與古漢語知識》[13]、《論漢語方言在古代漢語教學中的應用》[14]分別介紹了成語和方言在古代漢語教學中的作用和應用方法。
三、為達成應用性教學目標重新編寫教材、采用實踐性的教學方法
基于應用型視角的改革,除了在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上有突破,大量研究集中于重新編撰教材內容、改變教學方法以促使各應用型教學目標的達成。
其一是教學內容上擴大教材選文的范圍。很多研究者認為,目前古代漢語教材的文選內容局限在先秦以來的添加了標點和注釋的文章,教材的選編都沒有考慮讓學生接觸古文和古文字的原貌,考核內容和形式都偏于記憶,這并不能落實“閱讀古詩文”這一目標。建議教材的編撰或教學內容,增加“古書原文,如《春秋》、《左傳》等;古書注釋,如《經典釋文》等;古書原文和注釋,如《十三經注疏》、《昭明文選》”[15],增加甲骨文、金文的作品或是文字學材料。
其二是采用實踐性的教學方法。實踐性的教學方法,主要體現在不同類型實踐課的或是實踐教學手段的實施。《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下古代漢語實踐課課型研究》一文介紹了活動課、訓練課、主題解讀課、練習課、參觀課、語言應用課、相關選修課、語言文化藝術社團活動、講座以及比賽等各種實踐類課程[16]。再如張道升提出“建立省圖書館古籍部、博物館這兩個實踐教學基地,吸收學生參加科研活動,開展將知識運用于社會實踐的多種形式的課外活動”[17]這樣三種課外實踐教學手段。黃亮提出“組織學生進行一些標點、??惫盼牡墓ぷ?,歸納整理一些研究材料,擬定文獻綜述,在與老師討論交流的基礎上擬定課程小論文,或是撰寫畢業論文”[18],張景霓提出“通過背誦訓練學生的記憶力,抄寫古籍、查閱縣志既輔助完成閱讀古書的能力”[19]。實踐活動還可以充分利用現在的網絡資源,鼓勵學生在課前預習,課后拓展時,查閱漢典網、漢字字源、國學論壇、中國語言文字網等網絡資源,或是《說文解字》、《漢語大字典》等電子書[20]。學校校園網也可以建立“四庫全書”、“國學寶典、大量漢語史專著、漢語專業工具書、漢語史專業碩博士論文和一般學術論文等”古代漢語課程內網資源[21],供學生查閱。師范專業的學生,適當增加“模擬教學”的環節[22]。
四、應用型視角下古代漢語課程教學改革需進一步關注的問題
上述基于應用性視角的古代漢語教學改革與探索,為古代漢語的課堂教學注入了活力,同時需要思考以下問題:
第一,語言類課程應用型內涵的定位。在進行古代漢語課程應用性改革的研究中,筆者看到這樣一則教學案例:講授《段于鄢》時,教師要求學生根據自己對文章的理解,改編成詩歌、劇本、散文、小說等不同的文學樣式。這的確也是應用,但是卻偏離了古代漢語應用的內涵。筆者認為,古代漢語作為語言類課程,其應用應該和語言的“聽、說、讀、寫”的各種形式聯系起來,和語言的“文字、語音、詞匯、語法”聯系起來,和語言所載的“文化、思想”聯系起來,和生活中遇到的語言問題聯系起來,并且能夠是該學科專有的方式,不能為其他學科通用。而這種應用形式在作文課、寫作課、大學語文課上都能通用,實際上偏離了古代漢語這門課程的學習內容和學習目標。像有學者提出,通過看古裝電視劇、古裝戲劇等來學古代漢語,倒不失為一個好方法,只是需要精挑視頻,或是專為古代漢語教學拍攝一些視頻。
第二,細化基礎的教學目標和專業教學目標。專業是根據培養的人才將來所從事的職業進行的分類,所以不同的專業隱含著不同職業的工作要求。為滿足不同職業從事工作的技能需求,各專業人才培養目標都相應地體現一定的工作能力,并落實到相應的課程教學中去。可是,專業教學目標大多數是能力性的、實踐性的。如漢語言文學專業要運用有關知識進行文言文教學,提高中學文言文的教學水平,小學教育專業要掌握古漢字構造的規律為其將來從事小學識字教學打下基礎。但各專業古代漢語教學目標的設定只局限于這些還是太粗疏了,不易于實際教學中的把握和操作,所以,要細化基礎的教學目標和專業教學目標。如漢字構造規律,小教專業和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學內容的深淺有別,小教專業除了掌握古漢字四種造字方法,還需要識記一千個左右常用漢字的構造,而漢語言文學專業可以深入學習探討每一種古漢字構造方法的再分類。進行不同專業的古代漢語教學目標的比較與區分是提升古代漢語課程教學專業針對性及實踐性的有效途徑,也為評估教學目標是否達成提供了衡量指標。
第三,增加應用性的領域。目前古代漢語課程教學改革,注重挖掘課程自身的因素,比如“文字、文化”,注重和其他知識和學科的結合,如“成語、朗讀、現代漢語、方言”等。這些應用的范疇,還是局限在學校教學的學科知識范圍之內,缺乏古代漢語和現代社會生活以及各個行業的聯系。據筆者了解,古代漢語由于其語言所載的思想,在現代社會各個領域的應用非常廣泛。筆者所閱讀的小學教育名家的教育手記,單就老子《道德經》中“有無相生”的思想,在教育教學領域得到應用的比如薛瑞萍的《心平氣和的一年級》、華應龍的《我就是數學》。演員夏雨做客《開講了》,被問及“你不擔心我們把你忘記嗎”,他的回答是“這樣,我才可以重新開始啊”,這也正是對老子“有無相生”思想的一個經典闡釋。我們當前很多正在熱播的電視節目,如《中華好詩詞》、《漢字拼寫大會》、《拼吧,小伙伴》、《成語大會》等,動畫片《漢字宮》、《皓皓文字國歷險記》等,都是古代漢語、漢字魅力的體現。古代漢語以其深邃的思想、浩瀚的文化、無窮的智慧,在許多領域正悄悄綻放它的光彩,古代漢語的課程教學亦需要走出狹窄的課本,引進這些應用的鮮活實例,加強其和現代社會生活和各行業的聯系。
第四,增加應用性和視頻類研究成果。目前研究單篇期刊文章比較多。期刊的文章由于篇幅所限,都只是闡述方法,少有翔實的案例,對古代漢語的教學指導的操作性不強。這里要特別提到梁忠東的論文《成語與古代漢語教學》一文,將成語與古代漢語的文字教學、詞匯教學、語法教學、修辭教學進行結合,所舉的成語材料比較豐富,很值得教師和學生一讀。相關的專著做得也比較好,如范涉存、于云的《成語中的古漢語知識》(1991年)以古代漢語各知識為章節分析這些知識點在成語中的具體體現;王貴元《漢字文化學》介紹了漢字在“軍事刑律、服飾、飲食、建筑、交通、起居生活”等層面的文化內涵,引證豐富。還有一些書內容上通俗易懂,如《細說漢字》、《小學語文字理教學手冊》、《漢字演變五百例》,對教師和學生都適用。但是這樣的專著極其有限,并且缺少視頻內的成果。理論上來說,學科研究是教學內容深化、專業能力發展和職業能力精進的源動力,古代漢語課程教學應用性研究成果形式比較有限,也說明了高等教育研究的應用性極待加強。
五、小結
綜上,在應用性人才培養大潮下的古代漢語的教學改革,已取得不少成果,但亦存在不少問題,需要進一步努力建造越來越新、越來越有吸引力的教學資源和教學方法。
參考文獻:
[1]李行健.現代漢語規范詞典[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0:1584.
[2]張士獻李永平.本科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研究綜述[J].高教論壇,2010,(10):6.
[3]閻立欽.語文教育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40.
[4]王力.古代漢語?序[M].北京:中華書局,1999:1.
[5]王煥玲.應用型本科漢語言文學專業古代漢語課程實踐教學研究[J].教育與職業:實踐教學,2014,(15):157-158.
[6][17][21]張道升.應用型本科教育背景下的古代漢語課程建設[J].焦作大學學報,2012,(1):101,103,102.
[7][15]荊貴生.古代漢語教學應用探討[J].井岡山師范學院學報,2000,(03):65.
[8]田有成.古代漢語應用性探討[J].榆林高等??茖W校學報,2001,(3):79-80.
[9][12]王偉.古代漢語教學的問題及對策[J].課程教育研究:新教師,2016,(10).
[10]張麗霞.文字文化在古代漢語課堂上的應用[J].呼倫貝爾學院學報,2007,(05):105-107.
[11]王偉.主題解讀式教學法在古代漢語文選課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2016,(10).
[13]梁忠東.成語與古漢語知識[J].玉林師范學院學報,2008,(06):140-145.
[14]王金娥.論漢語方言在古代漢語教學中的應用[J].現代語文:語言應用研究,2011,(12):91-93.
[16]王偉.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下古代漢語實踐課程體系建構研究[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16,(06).
[18]黃亮.應用型本科院校古代漢語教學問題及對策[J].常熟理工學院學報:教育科學版,2011,(06):81.
[19]張錦霓.論素質教育理論在古代漢語教學中的應用[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S1):239-240.
[20]安春燕.網絡資源在高校古代漢語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西昌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04):151.
[22]劉光明.古代漢語教學改革與學生能力培養[J].池州學院學報,2009,(01):130.
Review of Teaching Reform of Ancient Chinese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Application
WANG Wei
在我國英美文學一直是英語語言文學專業的一門主干課程,在整個專業課程體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我國很多高校,尤其是一些欠發達地區的高校,教師仍采用“文學史+選讀”傳統教學模式。這種“文學史+選讀”的教學模式,其本質是文學史知識如作者生卒年月、生平介紹、時代背景、作品梗概等材料的羅列與堆砌,另外節選某個作品中的一部分讓學生死記硬背。這樣的教學,文史基礎知識講授有余,學生欣賞能力的提高不足。這種傳統的教學方法的形成有它的歷史原因,例如某個階段受教師水平的限制,或是補充學習的文學資源缺乏,也可能是受傳統教學習慣的影響。21世紀是信息時代,也稱E時代,最顯著的特征是網絡的迅速流行和普及,正極大地影響和改變人們的學習方式。在信息時代網絡與多媒體廣泛應用的今天,英美文學教師應該充分利用信息時代網絡與多媒體提供的信息資源優勢和先進的教學手段,在這種“文學史+選讀”教學模式下,積極嘗試對文學鑒賞的新模式為重點,和文學批評理論引入英美文學教學,培養知識的文學批評理論基礎,閱讀的能力,了解和欣賞英國文學。
一.引入文學批評英美文學教學理論的必要性,促進學生的學習興趣
1.英美文學教學中文學批評理論基礎知識不可或缺。
一般的文學批評,會分為文學理論和文學批評兩部分。文學理論是指相關文學的本質、特點、社會作用和發展規律的方針原則。文學批評指按照指定的標準對作品和文學現象做出的分析、研究、評價和認識。本文中涉及的文學批評理論重點在于文學批評,而不是文學理論,使學生掌握一些文學批評理論,原理的基本知識,并用于分析和欣賞英文原版研究。為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在英美文學教學中引入文學批評理論,培養學生在賞析英語文學原著和閱讀理解時運用文學批評理論基礎知識是至關重要的?!陡叩葘W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2000年的修訂版中明確指出:“文學課程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生閱讀、欣賞、理解英語文學原著的能力, 掌握文學批評的基本知識和方法。通過閱讀和分析英美文學作品,促進學生語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質的提高,增強學生對西方文學及文化的了解?!笨梢?,英美文學課程著重培養學生在閱讀、分析原著時運用且掌握文學批評理論基礎知識的能力,通過閱讀經驗和經典文本的解釋,提升語言和思想的能力,改善生活經驗,培養審美技能,陶冶精神性情,充??缥幕R。要達到這樣的教學目標,教學側重的是原著的賞析,而非文學史知識。所以文學批評理論中,基礎知識的運用,是為使學生在深入理解作品時,更加有喜悅感和成就感。
2.文學批評理論和文學閱讀的關系是密不可分的。
T?S?艾略特認為,文學批評在閱讀中的作用就像人的呼吸一樣,是不可缺少的。凡有文學閱讀的情況,一定就會對作品有相應見解,自然就會對作品做出文學批評,所以對作品進行文學批評并非只是專業的文學批評家才會作為。比如,我們在閱讀小說故事時,對故事的環境、氣氛、結構及故事情節都會有部分印象,同時也會對故事中的人物產生不同的愛恨情感,這樣就會對小說產生一個全面的感受。在閱讀過程中,我們會不停地試圖去解答就故事中人物、背景、主題和故事情節等所產生的疑問。然而對從未學習過文論的人來說,這種互動屬于自發性的評論。讀者本人的個人履歷,教育程度以及周遭環境都會對這種自發性評論產生影響。換句話說,自發性的評論是有一定的評價標準的,也行這種標準很零散破碎、并且缺乏邏輯,甚至是偏激的,但它是具有社會性和歷史性的。并且會與某些文學理論具有關聯性。正是“沒有任何文學話語是沒有理論的,甚至對文學文本明顯的“自發性的”討論也離不開老一代事實上的(也許不是很自覺的)理論化?!保ㄒ妳⒖嘉墨I:拉曼.塞爾登,第34頁)英美文學課程的教學目標在于培養學生對作品的閱讀和分析能力,使學生可以從審美的角度去感悟人生,可以說英美文學是一門素質培養課??梢詭椭鷮W生在批評時,學會多角度分析作品,從邏輯性和完整性上掌握批評要點,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在英美文學課程中從文學理論的原則、角度、思想以及研究方法上做些系統的介紹是很必要的。
二.要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可能性需在英美文學教學中引入文學批評理論
1.多媒體與網絡在信息時代的應用為教學提供了便捷的條件
多媒體與互聯網教學與傳統模式教學相比,明顯具有很多的優點。比如,信息的種類很多,包含圖像和音響等大量信息,而且信息的容量也很大,網絡上關于英美文學、文論的信息鋪天蓋地。這為教師和學生提供了一個豐富的資源庫。其一教師可以將網上資源篩選,選取部分整合進課堂教學,如英美文學方面的影像和音頻資源,豐富課堂教學內容。網絡與多媒體提供的又一便利是文學原著的獲得不在依賴數量有限的紙質圖書。圖書館圖書的冊數總是有限的,而當地書店也不一定有你需要的原著。必然,網絡為學生獲得英語原著圖書提供了極大便利。我國英美文學教學大綱上提到的作家的代表作網上幾乎都有電子版,而且,網購也為學生購書打開了另一條便利通道。更為主要的是網絡教學可以給學生提供自主學習的選擇空間。若要把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目標有效相結合,就要運用更多種類教學方式,構建一個多層次的分層教學體系。例如講授教學內容的基本部分時可運用課堂講授的方式,而教學內容的提高部分和具有爭議性的學術研究方面的前沿性問題,如某一文論的發展歷程,其代表人物的傳記等,如生態熱點話題,女性主義熱點話題等等,則利用網絡與多媒體技術供學生課外有選擇地學習和思考。同時,教師也要在教學的多媒體課件的設計上以及建設校園網絡課程上做出更多的努力。多媒體教學技術與網絡的利用在構筑課內外教學體系上不僅解決了課時沖突問題,也可在課程的基本知識與深入研究中劃出了明顯的界線,有利于部分對文學課程有學習興趣的學生作深入的思考和研究,也有利于節省另一部分對文學課程興趣不大的學生的時間精力,這自然為英美文學教學改革“文學史+選讀”填鴨式教學模式提供了便利。
2.大學生的獨立學習能力和理解分析能力
將文學批評理論引入英美文學教學的另一主要障礙是擔心晦澀難懂的理論會讓學生對英美文學課程更加敬而遠之,徹底失去興趣。的確,較與文學史知識,文學理論自是抽象難懂一些。然而,尤其高年級的大學生,不僅已經具備一定的獨立學習和理解分析能力,并且,大學生還有培養這兩種能力的需要。只要課堂上教師不是自己滔滔不絕于的去傳授文學理論的歷史發展,思想基礎,各種流派,分析方法等,不將文學批評理論傳授成死記硬背的知識,使學生被動地接受教師的滿堂灌,而是根據不同學生的領受能力,選擇合適的文學理論,使經典作品的賞析真正的成為教學重點,學生就不會排斥引入文學批評理論教學。
三.應用網絡與多媒體優勢,引入文論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自主學習模式是指在教師的積極引導下,學生課內外主動學習的一種模式。有了興趣,只是有了學習的動力。使學生明確課內外的學習任務,明白課內外該自主學習的方法是培養和發揮學生課內外學習的自主性前提條件。英美文學課程涵蓋了文學史和文學選讀兩個部分,容量大。培養和發揮學生課內外學習的自主性是必需的。學生課后充分地自主學習,是課堂上成功運用批評的基本知識和分析方法來欣賞具體文學作品、提高學生興趣的必要準備。因而,為了教學的成功,教師需指導和監控學生課后的學習。 網絡和多媒體應用為教師指導和監控學生課后的自主學習提供了便利。傳統教學手段既不利于教師對學生的課后自主學習積極引導。例如,教師利用校園網絡開設英美文學交流社區,并讓每個學生用自己的學號注冊。
學生需提前閱讀并了解作品的相關背景而查閱資料來積極的參與課堂教學。
教師可在英美文學社區上傳相關資料和課件來指導學生預習和復習,也可發表建議。利用社區督促學生發表意見,完成課后思考題。通過瀏覽學生的討論帖子,及時有效了解學生對課堂學習的反饋和效果。出了課堂教學書目外,教師還可開出一個選讀書目,書目可以很長,盡可能涵蓋,不同流派的,不同時期的,不同種族的和女性作家的作品。教師在書名下面附上簡評和資源網站,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和能力,選擇自己想讀的書,去資源網站查找資料,分析資料。后根據自己分析。學生也可以在網絡課程論壇上發起話題,相互討論。也可根據學生參與社區討論的積極程度來作為期末考核的一項標準。另外對于一些熱愛文學的學生或有在英美文學方面有進一步學習打算如考研的學生,教師利用網絡社區提供提高性的教學內容以及有爭議的學術研究前沿,供他們課外有選擇地作深入的思考和研究,滿足他們的個性化學習需要。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久而久之,學生不僅能逐漸學會如何課前如何預習,課后如何復習,還必能鍛煉他們獲取知識的能力、運用知識的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獨立提出見解的能力即他們獨立自主學習的能力。
四.結論:英美文學教學中文學批評理論不能缺席
文學批評理論在教學中缺席,文史基礎知識講授有余,學生欣賞能力的提高不足。不管是新世紀高等英語專業教學大綱的要求,還是改變學生對本課程的誤解,激發他們學習興趣的需要,不管是為了發揮文學課程在大學教育中的人文教育平臺作用,滿足學生心理成長的需要,還是文學閱讀與文學批評理論之間不可分割之關系,都表明英美文學教學中文學批評理論不能缺席。信息時代互聯網絡與多媒體教學的廣泛應用所提供的便利條件,大學生的獨立學習能力和理解分析能力,信息時代師資力量培養的便利等,也表明英美文學教學中文學批評理論不必缺席。
參考文獻
1.蔣洪新,大學的理想與英美文學教學改革[J],外國文學,2005(1)。
2.童慶炳,王一川,文學理論教學的雙向拓展[J],中國大學教學,2001年06期。
3.童慶炳、曹衛東,《西方文論專題十講》[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陶東風,文學理論:為何與何為[J],文藝研究,2010年09期。
5.王守仁,應該終結“文學史+選讀”模式[J],《鄭州大學學報》,2002(5)。
6.殷企平,“文學何嘗不實用?”[J]《鄭州大學學報》,2002(5)。
一、研究背景
兒童文學是高等師范院校學前教育本科專業的必修課程之一,兒童文學的素養直接關系著學生教學水平與科研水平。但是,現有的兒童文學教學體系都是沿襲中文專業體系而來,而忽視了作為學前教育專業的兒童文學的美學特質和學前教育專業的專業特色。目前兒童文學教學存在著兩個突出的問題:一是重理論研究,輕教學研究;二是重學科理論,輕專業特色。而且任何一種文學素養的形成都不是一日之功,故而為提升學前教育本科專業學生的兒童文學素養,強化兒童文學教學科研能力,我們在日常課程教學之外,開設了豐富多彩的課外延展教學,形成了“導引興趣——指導方法——夯實技能——展示成果”的教學課外延展模式,從而形成了從學生主體出發,自主學習,自動訓練,自我展示的訓練模式,從知識到技能,從學習到運用,從學院到幼兒園的完整教學體系。
這一模式是充分考察當下學前教育所需人才情況、學前教育專業本科生的兒童文學修養現狀,以及參照王昆建教授(云南師范大學兒童文學博士生導師)的“兩個統一”和“兩個側重”兒童文學教學方法而構建而成的。其“兩個統一”,即教學方法上的創新性與繼承性相統一,教學形式的開放性與傳統性相統一;所謂“兩個側重”,即在理論學習中側重學生的專業理論素養和學習能力的培養,在教學實踐中側重于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1](P. 21-22)此模式即符合學前教育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又是日常兒童文學課程教學有益補充,可有效鞏固常規課程教學的效果,又多效度地提升了學生的兒童文學素養、教學能力。
二、研究內容
(一)多元社團,導引興趣
兒童文學在幼兒教育的五大領域中不僅關乎語言教育,在其他四大領域也多用兒童文學形式展現。同時各大高校和學生對兒童文學的重視程度卻不容樂觀,很多高師院?;蚴菍ⅰ秲和膶W》課程作為可有可無的選修課程,亦或根本沒有開設《兒童文學》課程。究其原因無外乎兩者:兒童文學的邊緣學科屬性的不被重視或沒有專業的人員承擔教學科研。而導致的直接后果是,師范生對兒童文學不感興趣。
興趣,表現為人們對某件事物、某項活動的選擇性態度和積極的情緒反應。它在人的實踐活動中具有重要的意義,可以使人集中注意,產生愉快緊張的心理狀態。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边@就是說一個人一旦對某事物有了濃厚的興趣,就會主動去求知、去探索、去實踐,并在求知、探索、實踐中產生愉快的情緒和體驗,所以古今中外的教育家無不重視興趣在智力開發中的作用。正所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在學習兒童文學課程以前,多數學生認為兒童文學不過是小兒科的東西,學習和掌握它應該是很簡單的事情。但當他們真正學習后才發現,知其一更要知其二,兒童文學其實是融合文學、兒童心理學、兒童生理學、兒童教育學、兒童游戲學等諸多門類為一體的綜合性文學,單從兒童文學的催生來講,也是一種復雜的文化現象,其中包括啟蒙運動、中產階級的興起、人文主義思潮、婦女解放運動、工業革命等等。由此,參加兒童文學社團,是以自我主體興趣為導引,從學生自我主體出發,使學生在自我興趣的導引下,形成活動主體,并且可以生生交流,生生指導,相互促進,組織多元的兒童文學相關社團,也在學生內部形成主動地定期地開展主題活動。
我們形成的活動社團有:結合作家作品教學的“兒童文學作品推介”推廣活動社團,結合兒歌、兒童詩的“兒童詩”活動社團,結合童話、兒童故事的“講故事”活動社團,結合圖畫書教學的“幼兒圖畫書閱讀指導和制作”制作活動社團,結合兒童戲劇的“童話劇編演”編演活動社團,結合名家名作賞析的“小小配音員”配音活動社團,結合各體裁創作與改編的“我的兒童文學作品集”編輯活動社團,結合兒童文學基礎理論教學的“自主合作學習與教學”活動社團等等。這些社團從作品賞析推廣,到各種文體深入研究,到學生自我制作、創編,再到兒童文學的教學研究等,涉及兒童文學的諸多方面,不但豐富了學生的課余生活,而且使學生在耳熟能詳的的影視等等對兒童文學興趣盎然,由而自覺進入到兒童文學的深入研究與學習中。
(二)多維課程,指導方法
興趣有了,如何使興趣成為永久的動力,就需要再予以學生正確的方法,有效地提升其自我能力,由此我們開設了選修課、第二課堂和主題講座,作為日常課堂的教學延展。
我們教師每學年都會開一次兒童文學選修課,如:《中外兒童文學作品賞析》、《外國兒童文學發展史》、《童話研究》、《兒童小說研究》、《圖畫書閱讀指導和制作》等,使學生在多個方向得到更為深入地學習。并開設第二課堂《兒童文學創作》、《兒童戲劇表演》等,充分發揮學生自我獨特性和創作性,把所學知識予以應用,把兒童文學的學習所得創作性地反映出來。
同時我們在常規的課程之外,教師還會做各種兒童文學專題講座或報告,如關于兒童作家論、作品論的,兒童文學與幼兒園語言教學等等。
對知識的消化能力,我們還給他們開列了些參考書目,如浙江大《兒童文學教程》、廣西人民出版社的《中國現代兒童文學文論選》、重慶出版社的《現代中國兒童文學主潮》、安徽教育出版社的《兒童文學原理》、江蘇少兒出版社的《現代兒童文學本體論》、少年兒童出版社的《兒童文學的三大母題》、少年兒童出版社的《你只年輕兩回——兒童文學與電影》和《理解兒童文學》、安徽少年兒童出版社的《沖破魔法符咒:探索民間故事和童話故事中的激進理論》和《兒童文學中人物修辭》等等,讓學有余力的學生能更為深入地研究兒童文學,并為其繼續深入學習奠基深厚的基礎。
(三)多項訓練,夯實技能
“師范院校兒童文學課程義不容辭地承擔著雙重的教學任務:既要提高學生兒童文學綜合素質,又要培養學生對文學學習的轉化運用能力?!盵1](P.20)我們堅持把職業技能夯實,把職業技能的訓練落到實處,進入人才培養方案之中。
學前教育本科專業學生《兒童文學》實踐教學技能納入學分,進入人才培養方案的考核內容,其學分為0.5+0.5=1學分,要求每位學生至少參加2個兒童文學課外社團活動小組,必須能熟練背誦朗誦兒歌、兒童詩50首,生動講述兒童故事50個,創編并表演兒童劇1-2部。并匯編了《學前教育本科專業學生職業技能訓練手冊》,明確了訓練的具體內容及篇目、方法、考核方式,采用學業導師制和職業技能訓練部監督制。
每學期對學前教育專業學生進行兒童文學職業技能(讀、講、寫;演、教、研)的考核,各學期教師都進行定期全體指導和分散個體指導,學業導師和學生職業技能部進行監督,學生可根據自我情況在規定的幾個學期范圍內自行申報考核,已經得到規定級別獎項者可直接免修,考核優秀者方為過關,直接計入學分,后面的學期可不再進行此類訓練;未過關者下學期繼續考核,直至通過,最終未通過者無此學分。有了明確的職業訓練內容方法,嚴格的考核制度,學生的職業技能訓練都得以落到實處,學生的能力有了顯著提升,使其教學科研更為得心應手。
(四)多彩活動,展示成果
為了更好地激勵學生自覺主動地進行兒童文學學習,給學生一個競爭、展示的平臺,形成良好的生生互動、生生互學的氛圍,我們已初步建立兒童文學的立體化學習、展示體系。
我們不定期地組織學生進行全員選拔、全面展現、全院嘉獎的比賽和活動。教師指導,學生部門負責不定期地開展兒童文學課外活動,如兒童文學創作競賽、講故事比賽、兒歌兒童詩朗誦比賽、名著配音、兒童劇表演、兒童文學教學比賽等等,使學生在學習體悟后以自我的解讀來展示他們的創編、編演。如我們的話劇《賣火柴的小女孩》得到了全校師生的好評,那個賣火柴的小女孩、兇惡的廚師等都成為校內談論很長時間的話題,諸多的學生也因此受到關注。
另外立體化的兒童文學閱讀鑒賞、教學科研、作品創編等的網絡平臺,使學生可以隨時隨地地預習、復習學習內容,可以上傳自我作品、評價他人作品、撰寫小論文,形成了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家?;?、園校互動的立體學習、展示平臺,讓學生在更為多彩多元的學習和展示中增加對兒童文學的學習。
綜觀中外語文閱讀教學,大家都在尋求一條路子——實現學生、文本、社會(生活)、作者四者的協調。文本是語文閱讀教學的載體,它是聯系學生、社會(生活)、作者的紐帶。于是,我們開始思考,試圖從文本出發,用文本互涉這樣一種文藝理論來觀照高中語文閱讀教學,試圖尋找回歸文本的方法。
一、文本互涉觀照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必要性
“文本互涉”,又稱“互文性”、“文本間性”或“文本互指性”,它是指不同的文本之間互相指涉、互相映射,意在強調任何一個單獨的文本都是不自足的,其意義是在與其他文本交互參照、交互指涉的過程中產生的[3]。
首先,文本互涉理論有助于高中生開展自我與文本的深層對話。高中語文閱讀教學是高中生、教師、教材編者、文本之間的多重對話。這些對話的前提是高中生通過與文本的對話,已有了對文本的感悟。這些感悟不是憑空而來的,也不是僅憑高中生并不豐富的生活經驗就可以得到的。這個時候,如果將一些與目標文本相關聯的文本一起呈現,一個文本解讀的情境便被創立起來了。相比單一的文本,在一個合理的文本解讀情境下,高中生與文本的對話會更加多元、深入。
其次,文本互涉理論是基于發現和建構作品意義的理論?!伴喿x文學作品的過程,是發現和建構作品意義的過程”[4],那么,怎樣去發現和建構作品意義呢?文本互涉理論認為,任何一個單獨的文學作品都是不自足的,其意義是在與其他文學作品交互參照、交互指涉的過程中產生的。文本互涉的觀點,強調了文本之間的相互關系對閱讀理解的重要性。
最后,文本互涉理論有助于高中生自身文學體系的形成。文本互涉是高中語文閱讀教學對文本的回歸,它要求教師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緊扣作品,同時利用文本互涉拓寬高中生作品解讀的廣度,增加高中生作品解讀的深度。它要求教師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利用關聯文本,促進高中生的探究閱讀,使學生能在語文閱讀的多重對話中,獲取更為豐富、深刻的意義。在文本互涉視野下,文學作品不再是單一個體,而于無形之中形成了一些文本網與文本鏈,它們交織在一起,共同建構著文學體系。文本互涉理論的豐富與發展,操作性理論的誕生,為更好地闡釋文學作品,建構起個體自身的文學體系有著重大的意義。
用文本互涉觀照高中語文閱讀教學是有一定前提的,它需要教學的對象有一定的知識積累,有一定抽象思維的能力。這時候的高中學生有了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習積累,又在認知方面基本完成了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的過渡,正是抽象思維迅猛發展的時期。運用文本互涉去觀照這個階段的語文閱讀教學,既符合學生學習的已有基礎,又符合學生的認知發展。
二、文本互涉視野下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策略
文本互涉還要求教師有大量文學知識、理論知識的儲備,有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隨著實踐的深入,這些知識與能力,能得到橫向與縱向的不斷發展。接下來我們從文本互涉的四個階段來看具體教學的策略。
1.文本互涉的準備階段
文本互涉視野下的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策略是教師“教”的策略,也是學生“學”的策略。在準備階段,主要體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1)運用文本互涉理論協助備課
首先,資料收集階段。教師在課前需要收集大量的文本資料,主要有:有關寫作背景的文本、作家其他作品文本、其他作家作品文本。其中,前面兩者比較明確,較易收集,后者還需要通過對閱讀篇目的整體把握與文本細讀——找到關鍵詞(文本關聯點)——依據關鍵詞找相關篇目。這當中的關鍵詞是教師通過自我解讀得到的最佳意義空間。關鍵詞不是唯一的,為了能引導和應對學生思維的多元,教師應當盡可能地從多角度找到更多的關鍵詞。這些關鍵詞是文本相互聯結的紐帶,如有關意象、主題、人物、表現手法等。
其次,提綱挈領階段。教師依據自我解讀得到的關鍵詞,結合搜集到的文本,展開教學設計。用每個關鍵詞,構建起一個統領文本內容的綱。
[案例]以高中語文必修四中李清照的《醉花陰》這個目標文本為例,一是需要這首詞的寫作背景資料,如果要更全面地對李清照的整個人生與詩詞有所了解的話,梁衡的《亂世中的美神》無疑是首選;二是需要細讀文本,把握最佳意義空間,找到文本關聯點。對于詩詞來說,意象很自然地成為了意義空間的最佳詮釋,文本關聯點自然就離不開這些意象。通過朗誦《醉花陰》這首詞,首先可以看出“醉花陰”這個詞牌名的選取是與詞人表達的意義有關系的。而“酒”和“花”這兩個典型意象,既有優美的外在形象,又具有豐富的內在意蘊。細讀文本不難發現,在諸多文本關聯點中,選取“花”作為發散點最為合適。詞的下片,不著一個“菊”字,卻處處在寫菊,最后作者通過以花自比升華全詞,給人帶來極高的審美享受。所以,教師在備課的時候,可以著眼于“菊”字來以小見大,聯系互涉的文本詮釋整首詞,又通過互涉文本和整首詞的關聯來賞析菊的意象中豐富的內涵,融入闡釋的循環,將目標文本置于文學的歷史長河之中。
(2)運用文本互涉理論引導預習
教師運用互涉引導學生預習,可以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預讀一些互文本;也可以不呈現互文本,提供一些打開思路的問題;或者是運用一些可以反饋學生“前理解”的問題,便于教師在課堂上引導得更有方向。
[案例]如按上述線索備課,可以將梁衡的《亂世中的美神》印發給學生,讓學生通過閱讀歸納出李清照詞作的幾個階段和代表作,判斷《醉花陰》作于哪個時期,并說明理由。
2.文本互涉的誘導階段
這個階段,首先是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緊扣文本,誦讀并獨立得出具有學生個性的意義空間。其次是在要求學生對文本有整體把握的基礎之上,尋找文本與文本的關聯點,自然而然地將學生導向已經學過的知識和即將學到的知識。
(1)剖析文本細節,探析意義空間
教師指導學生通過注釋對文本作進一步了解。包括對文本所描寫的、記敘的事物了然于心。接下來,才開始解剖細節。這一塊,從文本最基本的工具性出發,可以簡單地從字句剖析。這么一來,每個學生在讀文本、體會字句的時候,最佳意義空間就浮現出來了。
[案例]通過師生朗誦,在對《醉花陰》有了整體感知之后,教師指導學生結合注釋或查閱工具書,進一步細化了解,比較清楚地知道詞的上片和下片分別寫了什么。再具體深入理解,感知哪些句子寫到大家的心里去了,以一種鑒賞交流的眼光,引導學生打開與文本對話的心門。這個時候表現出的不同的聲音,就是要求教師在備課時必須全方位觀照的原因。當然,大多數學生一般會認為詞中的絕妙好句是最后三句。因為最后三句可以引發學生與趙明誠好友陸德夫的共鳴,順利地進行背景的文本互涉。而剖析后三句最有力道在于最后一句的“瘦”字,將“人”、“黃花”、“瘦”三者放到了一起,把花瘦、人瘦、人花互憐和花的豐美與凋殘、人的青春年少和歷經坎坷、人花互比抒寫得淋漓盡致,造成了綿延不絕的美的意境。
(2)選取關聯之點,關聯互涉文本
這部分是要從意義空間里面提取出關聯點,關聯互涉文本,是找到起跳點與進行起跳的重要階段。這是在目標文本的基礎之上,找到文本生長點,開始生長的過程。
[案例]從“人”、“黃花”、“瘦”三者中提取出菊的意象。原因在于,下片雖不著一字,卻寫盡菊的風流。由“東籬”引得學生從記憶里調出陶淵明“采菊東籬下”的悠然自得,與李清照抱守黃昏的孤獨寂寥、清酒一杯形成強烈的對比?!鞍丫啤庇忠鲋仃柤压澪宕罅曀字弧嬀?正是佳節正濃,人卻離散?!鞍迪恪币觥鞍迪愀釉曼S昏”,黃昏時候的香氣正和著這辛辣的酒和繾綣的愁緒陪伴在女詞人的身邊,深沉的情感呼之欲出。由“黃花”引出《禮記·日令》:“季秋之月,菊有黃花?!痹趯祵懱裘髦?拋出問題:“為何李清照要如此含蓄而又濃重地寫菊呢?”帶給學生無盡的聯想和思考。
3.文本互涉的交融階段
(一)調查內容
為盡量確保調查的覆蓋面和客觀性,本次調查分別從學校、教師、學生三個角度擬定了3份調查問卷,每份問卷內容大致從自然狀況、現有信息資源狀況、現有資源利用狀況、資源需求狀況四個方面設計。
(二)調查過程
1. 了解情況,擬定調查問卷。
2. 聯系調查學校,制定調查計劃。
3. 深入學校調查,指導填寫調查問卷。
4. 回收問卷,統計分析。
5. 完成調查報告。
(三)調查范圍
本次調查涉及鐵東區5所中小學校,總計發放學校問卷5份,教師問卷100份,學生問卷300份,收回有效問卷依次分別為5份,95份,290份。
二、調查結果
(一)學校方面
1. 現有信息資源狀況。5所學校都有專門的圖書室、閱覽室、宣傳板報;總計藏圖書30萬冊,電子圖書900冊,擁有報刊50種,每所初中及小學均有2個以上實驗室,其中九中有5個實驗室,每所小學均有1個科學實驗室;3所學校有專門的校園廣播站,保存有教師教學課件,占所調查學校的90%;課件總計1000個,平均每所學校200個;5所學校保存教師論文,占所調查學校的80%;論文總計600篇,平均每所學校120篇;5所學校圖書室和閱覽室有專職負責人;2所學校校園廣播站有專職負責人,占有廣播站學校的40%;2所學校有校園網站,有教師電子備課室,占所調查學校的40%;其中,2所學校校園網站有專職負責人,占有網站學校的80%;具備1個微機室的學校有5所;所調查學??傆嬘须娔X250臺,平均每所學校50臺;其中,250臺可以上網,第九中學每個教研組配1臺電腦,每個班主任配1臺筆記本電腦。
2. 現有資源利用狀況。
(1)圖書報刊借閱情況。5所學校認為現有圖書和期刊基本能滿足需要。圖書周借閱率平均為10%,報刊周閱讀100人次,周閱讀率平均為10%。
(2)校園網利用情況。已建有校園網站的2所學校普遍認為,利用校園網站開展了許多教育教學活動,效果很好。如,利用校園網站進行教育教學管理,課程資源整合,開展校園文化建設,收發重要新聞,宣傳學校組織的大型活動,下載教學資源,組織學生就某些問題或知識點進行討論,給學生提供了大量的文字、圖片資料等。
(3)校園廣播站利用情況。有校園廣播站的3所學校中,有2所每天廣播時間分別為半小時和15分鐘。
(4)實驗室使用情況。有3所學校實驗室平均每周使用9次以上;2所學校每二周使用1次。有4所學校反映實驗器材利用率較高,使用效果令人滿意。只有2所偏遠的小學實驗儀器短缺,滿足不了教學需要。
(二)教師方面
1. 資源利用及教研情況。
(1)工作中,除了從教材、教輔材料中得到教育信息,有效利用網絡平臺實現信息的加工、整理、上傳和有效管理;通過QQ群、網絡博客等媒體操作,實現科研資源信息的共享,通過報刊、雜志的摘錄等。
(2)教師教研情況。90%的教師每周集體備課達到2小時左右;45%的教師平均每兩月參加一次有主題的教研活動;有80%的教師每學期上一次公開課。其中,25%的教師為了自身提高,愿意上公開課;認為自己上公開課收獲較大的教師占70%;認為觀摩他人的課收獲較大的教師占85%;有5%的教師認為準備公開課費時費力,不愿上。參加校外業務培訓或教研會議每學期1次以上的教師占90%;70%的教師能把培訓的收獲與自己的教育教學結合起來;5%的教師不能把學習所得落實到教育教學中;1%的教師認為培訓或會議作用不大,不愿參加。
2. 自身能力提高。
(1)讀書狀況。80%的老師喜歡讀書、看報、閱讀雜志、閱讀教輔資料,10%的老師讀得很少,10%的老師不喜歡。
(2)計算機使用狀況。根據教學需要從互聯網上查尋資料并下載,80%的教師能獨立完成;10%操作不熟練,5%不常用。根據課程內容需要,30%的教師經常使用課件;50%上公開課時使用;10%每學期僅使用3次左右。有50%的教師結合教學需要能獨立制作課件;30%請他人幫助制作;10%使用他人做完的;10%不會做。
(三)學生方面
1. 資源利用及學生個人成長狀況。
(1)除了閱讀課外有關著作、教輔材料,學生從其他途徑獲取信息情況,有效利用網絡平臺實現信息的搜集、整理,通過QQ群、網絡博客等媒體操作,實現學習資源信息的共享。
(2)電腦使用目的。關于使用電腦的目的,75%的學生認為可以擴大知識面,搜集學習資料;55%的學生認為可以學習計算機知識并練習操作;15%的學生用來收發電子郵件;50%的學生進行寫作練習;30%的學生打游戲;35%的學生上網聊天。
2. 信息資源利用狀況。
(1)讀書狀況。60%的學生喜歡讀書,學輔材料、作文類、雜志類、中外名著類、意林等應有盡有,25%的學生不喜歡或讀的很少,15%的學生不讀書。
(2)電腦使用狀況。有80%的學生家庭擁有電腦;20%的家庭暫時還沒有。有25%的學生父母允許其自由使用電腦;30%的學生父母允許其一天使用一次電腦;20%的學生父母允許其一周使用一次電腦;10%的學生父母允許其每月使用一次電腦;15%的學生父母不允許其使用電腦。
(3)對現在學校信息資源滿意狀況。300份小學生有效問卷中,有240名學生表示滿意,滿意度為80%。
三、調查結果分析
本次調查涉及鐵東區5所中小學校,有1所中學,4所小學,所調查學校、教師、學生都能認真如實填寫問卷,因此調查結果可信。通過對調查數據的詳細統計和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一)農村中小學在建設過程中積累了一定數量的教育信息資源和管理信息資源的經驗
1. 教師本身的學習與教研活動,也豐富了學校的教育信息資源。每周的集體備課、有主題的教研活動、每學期的公開課活動,教師之間聽課評課、相互討論、共同切磋,校外培訓歸來后的匯報交流,等等,都是各校的常規教研活動。這些活動的正常開展,無疑開闊了教師們的視野,提高了教師們的業務素質。他們中的一大部分經常去新華書店、圖書館購買、借閱書籍,并經常利用互聯網搜集信息,寫一些感悟類文章或論文。他們的言行舉止在學生中樹立了良好的形象,使學生有意效仿,敬師樂學。這些在一定程度上也豐富了學校的教育信息資源。
2. 圖書室、閱覽室建設比較完善。幾所農村中小學,都建立了比較完善的圖書室、閱覽室,藏書比較豐富,期刊種類也較多,圖書借閱有的還實施了電子化管理,極大地方便了師生的借閱和管理,為師生利用教育信息資源提供了方便條件。
3. 校園廣播站及宣傳板報利用率較高。幾所學校能充分發揮校園廣播站及宣傳板報的作用,及時傳播校內外的教育信息。廣播內容大致為國內外時事要聞、校園新聞、歷史上的今天、師生先進事跡、美文賞析、每周一歌、衛生防疫知識、安全教育常識等。普遍認為效果不錯,受到學生歡迎。結合節日、紀念日活動及一個時期的國內要事等,幾乎每所學校的每個班級也都有自己的宣傳陣地。學生自己動手搜集信息、整理信息,既受到了教育,又鍛煉了能力。
4. 實驗室建設基本令人滿意。學校實驗室建設基本達標;中學理化生實驗室設備基本可以滿足教學需要,為學生實驗技能的訓練提供了一定條件。每所學校至少有1個微機室,多數基本能滿足學生上課需要。
5. 儲備資料庫教師自制教學課件、教育教學論文及教學案例等。這樣可以達到資源儲備,經驗積累、借鑒、共享的目的,并為學校的整體發展提供了一定的軟件基礎。
(二)農村中小學教育信息資源的開發和利用還不均衡,各校教育信息管理經驗還不足,差異較大
1. 區域差別較明顯。從第九中學來看,學校教育信息資源配置設備比較先進,質量比較好,資源利用率較高,這與該校領導高度重視有關。其它4所小學相對薄弱些,資源配置比較落后。
2. 藏書數量和質量不等。室藏圖書有的達到7萬冊,有的還不足2萬冊;有的勉強達到,但多半圖書年代久遠,比較陳舊,質量較差,利用率較低。有的學校期刊訂閱50多種,有的僅有10種,只能在校領導處傳閱,一般教師和學生較少有機會借閱。
3. 硬件設施建設不均衡。第九中學擁有100多臺電腦,其它小學有的僅有30臺;第九中學建有2個微機室,其它只有1個;有的學校電腦都可以上網,有的只有2臺可以上網;有的學校沒有教師電子備課室,還沒建成校園網站。多數學校反映電腦數量不夠,設備配置陳舊;已建網的還需要增加寬帶。
4. 師生在開發利用資源的能力上存在差異。雖然絕大多數教師能夠熟練地從互聯網上查尋信息并下載,但還有極少數教師操作能力較差,基本不會利用網絡;大多數教師能夠根據教學需要獨立制作課件,并在教學中經常使用,還有一部分教師自己不會做,只有在學校要求的情況下才做,如上公開課、在讀寫方面,仍有部分教師閱讀書報的時間有限,撰寫教學文章比較被動,有的甚至上網下載或抄襲。有時計算機課內容的安排也比較隨意。
5. 現有資源開發和利用還不夠充分。圖書報刊借閱率不高,大部分圖書呈閑置狀態;有的學校實驗儀器設備保存完好,但使用不夠充分;有的學校電腦設備也成擺設,限制師生合理使用;有的學校計算機課時數還不能按大綱要求保證。有的學校校訓、班風建設還需重視。特別是學生,對有關教育信息資源的利用還很有限,尤其需要對其進行閱讀和上網等方面的指導。
四、對策與建議
1. 加強管理,落到實處。管理是質量和效益的保證,教育信息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更需要科學的管理。教育信息資源的歸類與匯總要規范、合理、系統。學校應制定相應的制度和措施,既對資源的開發利用狀況有所把握,也對即將投入的各種資源有所計劃;各校應有專人負責,每項工作都要及時反饋,落到實處,明確其開發的意義和作用。
2. 加大投入,更新設施。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對硬件條件較差的學校,有關部門應盡快想方設法幫助解決設施問題;對設備配置已經陳舊的學校,有關部門要有計劃分期分批地解決。教學理念、新課程改革與實施、一線課堂教育教學指導。應盡快建立電子圖書館,充分發揮網上資源的優勢,有利于師生自主學習;應有選擇地購買一些優質資源庫,配套的教學光盤、指導光盤等。要調動廣大教師共同參與、合作建庫,使教學資源庫內容不斷充實、更新、豐富網絡遠程信息教育。
3. 強化培訓,提高能力?,F在社會是信息時代,教育信息發展也是飛速的。對信息資源管理人員的培訓迫在眉睫,可以開設網上培訓專欄,也可以組織一些切合實際的培訓。各校都比較缺乏專業、懂行的圖書室、實驗室及網絡管理人員,對他們進行思想和業務培訓,提高教師運用儀器設施的操作技能,讓教師走在時代信息的前端。
4. 培養典型,以點帶面。對信息資源開發和使用效果較好,學校要繼續扶持,高度重視,幫助總結經驗,培養典型;以點帶面、典型引路、資源共享的理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