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人意見匯總十篇

時間:2022-06-11 21:45:14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培養人意見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培養人意見

篇(1)

科學、技術與工程三元論認為,科學、技術與工程是三類既緊密聯系又有本質區別的活動,科學活動以探索發現為核心,技術活動以發明革新為核心,而工程活動以集成建構為核心[1]。對建筑節能也應從科學、技術與工程三個角度分析認識其系統性。建筑節能科學是關于建筑節能理論化的知識體系。建筑節能技術作為建筑節能工程的要素,是建筑節能工程中的一個子項或個別部分,不同的建筑節能技術在建筑節能工程中有著不同的地位,起著不同的作用,彼此之間存在不同的功能。不同的建筑節能技術在一定環境條件下,通過有序、有效的合理集成,以不可分割的集成形態構成建筑節能工程整體。建筑節能工程就是由建筑節能專業技術為主體和與之配套的通用、相關技術,按一定的規則、規律所組成的、為了實現建筑節能工程目標的組織、集成活動。從科學、工程、技術,以及三者之間的關聯角度進行分析,才能建立建筑節能的整體概念和具體內涵,進一步構建建筑節能的知識體系,為建筑節能高層次人才培養戰略奠定認識基礎。建筑節能科學是建筑節能工程活動的理論基礎,建筑節能工程必須遵循建筑節能科學理論的指導,符合建筑節能科學的基本原則和發展規律。建筑節能工程與建筑節能技術之間具有集成與層次的關系,但建筑節能工程不僅集成“建筑節能技術”要素,還集成許多非技術要素,是建筑節能技術與當前社會、經濟、文化、政治及環境等因素綜合集成的產物。從知識的角度,建筑節能工程可以看成是以一種或幾種核心建筑節能技術加上相關配套的專業技術知識和其他相關知識所構成的集成性知識系統。

二、建筑節能專業教育的學科定位

根據教育部2004年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工學學科門類中土建類包括建筑學、城市規劃、土木工程、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給水排水工程等多個二級學科,多數二級學科在建筑的規劃、設計、施工、調試、運行管理等不同壽命周期階段都與建筑節能密切相關,涉及到建筑的規劃設計、施工、建筑設備及建筑環境營造等。從建筑工程學的角度看,建筑節能必然與城市規劃、建筑學、結構工程、建筑設備工程等應用領域密切相連,但其學科理論基礎又存在顯著差異。如,土木工程的學科理論基礎主要是力學,而建筑節能學科理論是眾多學科的綜合。建筑節能與城市規劃學科的關聯體現在人工環境中的建筑環境部分,關聯點在空間關系上,而在空間狀態變化規律、空間狀態運行調控原理等方面都超出了城市規劃學科的范圍。此外,土木工程和建筑學和城市規劃的工程實踐主要在建設階段,學科理論主要關注建設。建筑節能學科的工程實踐是建設與使用兩階段并重,學科理論強調建設與使用相結合,且更加重視建筑使用階段的節能問題??梢?,雖然建筑節能學科的土建類學科特征是顯著的,人才服務領域以建設行業為主,同時遍布其它行業,但在土建類學科中,沒有任何一門學科可以包容建筑節能的內容。建筑節能超出了土建類學科范圍,與材料類、能源動力類、環境科學類和地理科學類等學科交叉融合,共同發展形成的一門新學科。如何科學地對建筑節能學科進行定位,是影響該學科發展的重要因素,需要系統的發展觀進行指導。

三、建筑節能專門人才應樹立的系統觀念

整體論、以人為本和可持續是當展理論的共同核心,這3個觀念之間具有內在聯系[2]。建筑節能系統作為一種工程系統,有很強的環境依存性,其發展必須考慮到經濟社會的可持續、協調和以人為本。建筑節能工程系統與自然、社會系統之間的相互關系,是基于工程系統本身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的二重性,體現的是工程主體人與自然和社會的關系,其與自然系統和社會系統的關聯度和相互依存度日益增強。培養建筑節能的系統觀念,從專門人才培養途徑上看,要充分運用數學科學、系統科學、控制科學、人工智能和以計算機為主的信息技術所提供的各種有效方法和手段,把建筑節能復雜巨系統中眾多變量按定性—定量—更高層次定性的螺旋式上升思路,將自然氣候環境、人工環境和社會環境結合起來,全面、深入地分析和解決建筑節能工程中具體問題。建筑節能系統觀要求建筑節能工程活動應建立在符合自然和社會規律的基礎上,遵循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和社會和諧的要求與準則,保持人與自然、社會協調發展,節約資源能源,保護生態環境,提高建筑整體效能。

四、建筑節能工程專門人才的系統意識培養

(一)系統觀念是建筑節能專門人才工程觀的重要組成部分

培養建筑節能的系統意識,不僅研究建筑節能本身,還要研究建筑節能的子系統以及建筑所處的外部環境?!敖ㄖh境不僅涉及自然因素,而且還涉及人的因素,它可以看成是社會-經濟-自然的復合環境系統。社會、經濟和自然子系統又有若干子系統構成?!保?]“建筑作為一個系統,本身就是一個動態開放的系統,其內部諸元素之間的聯系要強于元素與環境的聯系,在這種意義上講建筑與環境是有邊界的,但這種邊界的劃分又是相對的?!保?]這表明建筑節能與環境的邊界是開放的、動態的,建筑節能系統既具有社會屬性,又具有自然屬性,是建筑節能技術經濟、社會文化、法律行政等子系統綜合集成的復雜系統。建筑節能工程既有與建筑節能科學、建筑節能技術的關聯性,又有與建筑節能產業、經濟與社會的關聯性。從現代“科學-技術-工程-產業”知識鏈的角度認識和分析建筑節能科學-建筑節能技術-建筑節能工程-建筑節能產業之間的相互關系,在不同環節和層次之間存在著豐富多彩、復雜多變的關系,形成的是多層次的復雜知識網絡,需要采用綜合的、集成、創新、開放的方法和手段來構建建筑節能科學體系。建筑節能專業人才的培養是為建筑節能產業發展服務的。建筑節能產業是建筑產業中圍繞“降低建筑能耗,提高建筑能效”這一經濟活動而形成的一個子產業。建筑節能產業是推進建筑節能的物質基礎,其發展和壯大都要以產業發展理論為指導,都要建立在科技進步基礎上,也都要依靠規模經濟和社會化協作來實現。

(二)整體性是建筑節能的系統觀念的要求

建筑節能作為一個系統,具有相對明確的結構、功能以及相對明晰的邊界,系統要素之間相互關聯,通過物質、能量或信息相通,空間與時間上通過特定集成方式協調、綜合成一個良好功能的系統。建筑節能系統觀念就是從整體出發,在構建建筑節能知識體系時,體現建筑節能知識在基礎理論、應用理論和應用技術不同層次上的完備性,培養建筑節能從業者能力在規劃設計、施工調試、運行管理等方面的協調性。建筑節能系統觀念強調研究建筑節能應采取的方法和途徑,是專業人才培養的重要理念,應貫穿到人才培養的整個過程。整體性要求決定了建筑節能是系統節能。曹琦認為,建筑“系統節能”理論的組成是“一個信念、三個基本觀點”。一個信念即理念決定世界。三個基本觀點:

(1)建筑應該是一個健康的有機系統。

(2)節能建筑的建造過程是一個新生命誕生式的創新過程。

(3)建筑本質上是一個耗散結構系統[5]。

這表明,建筑系統節能就是將建筑系統的整體節能和能源系統性能優化,實現用最少的能源輸入獲得優良的建筑服務品質。這是對建筑節能工程的整體性認識,也是建筑節能從業者的重要認識論基礎。

(三)建立建筑節能的系統模式認識框架

篇(2)

高等醫藥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是高等醫藥教育機構中的學生在學制內通過與高等醫藥教育機構中的各種因素相互作用,而達到我國教育方針指導下的人才培養規格的功能系統。它具有目的性、時間性、特色性、結構性、系統性等方面的特征。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國際醫藥模式的變化、本科醫學教育國際標準(ISUME)的提出以及國家藥監局對藥品監控力度的加大,傳統的醫藥行業也正醞釀著翻天覆地的變化。加上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的步入,對醫藥院校人才的培養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目前的醫藥人才培養模式的現狀

我國高等醫藥教育幾十年來在規模、結構、效益、質量等方面有著明顯的進展。但面對時代和醫藥產業發展對創新的要求,如何從源頭培養面向產業的應用型醫藥人才,是高等醫藥學教育面臨的一個新問題。

近半個世紀以來,我國醫藥衛生人才的培養模式是以傳統的生物醫學模式為基礎的。目前,中醫藥院校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是“三段式”,即基礎理論、專業知識和臨床實習三個階段。然而隨著科技的進步,現有的“三段式”教育模式已經不能滿足社會需求。這種模式存在著課程設置單一,結構不合理;教學與實踐脫節,學生實踐動手能力差;重視專業知識的傳授,忽視整體素質的提高等問題,而當今世界,社會經濟發展日新月異,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無異也是瞬息萬變。因此,這種單一的人才培養模式無法滿足醫藥產業和醫藥市場對醫藥人才的需求。醫藥人才培養新模式的構建必須摒棄傳統的教育觀念,把以知識傳授為主體的人才培養模式,轉變為以高素質為目標的教育體系上來,樹立適應知識經濟時代要求的新觀念。

二、構建新的醫藥人才培養模式,培養與現代教育理念和區域經濟發展相對接的醫藥衛生人才

醫藥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要以社會需求為導向,樹立現代教育理念,注重與區域經濟發展緊密結合,培養適應高等教育發展和社會需求的醫藥人才。

1.樹立新的人才培養理念,以社會需求為導向,培養專業能力強的厚基礎人才。高等醫藥院校樹立全新的人才培養理念,加強學生的專業能力培養。根據社會發展的需求變化,不斷調整專業設置:一是要培育特色醫藥專業,突出醫藥學等優勢學科;二是形成涵蓋醫學、藥學及相關專業的醫藥專業體系,在重點建設醫藥學專業的基礎上,利用基礎學科優勢,調整專業結構,拓展新專業,融入醫藥信息、生物工程、醫藥管理等專業課程,以醫藥專業相關領域為重點,做到醫藥專業與相關專業協調發展。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大批高新技術診療設備和信息技術應用醫療衛生服務的出現,同時制藥工業、衛生公共服務等產業亦迅猛發展,給醫藥學教育帶來機遇和挑戰,只有轉變觀念,以市場需求為出發點,通過學科交叉,構建符合社會需求的協調發展的醫藥專業體系,努力培養具備扎實的醫藥衛生專業知識及深厚的醫藥基礎專業的厚基礎人才。

2.與區域經濟緊密結合,不斷進行教育教學改革,培養實踐能力強的應用型人才。高等醫藥院校構建人才培養新模式,必須與區域經濟相對接,在專業建設上貼近市場,提高教育質量,重視打造優秀本科教育。學校首先在專業設置上主動適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依托良好的醫藥學科優勢,通過不斷地培育建設,調整優化專業結構,拓展新專業,使之形成與區域醫藥經濟和衛生事業發展相對接的本科專業體系。高等醫藥院校要注重根據區域社會經濟與醫藥衛生事業的需求,積極轉變教育思想,進行教育改革,在教學改革方面從加強基礎、拓寬專業適應面、注重學生動手能力、創新精神的培養、重視職業道德教育等全方位進行探索。重視打造“優秀本科教育”品牌,從醫藥人才培養的特點和學校實際出發,以人才培養為根本,從各方面提高對教學的支持力度。高等醫藥院校要創新實踐教學體系,圍繞培養創新人才的目標,加大實踐教學平臺的投入,建設各級教學科研服務平臺,強化產學研基地建設。同時,根據不同教育階段學生的學習特點,推行多層次的創新教育模式,培養高素質人才。

3.轉變教育觀念,加強人文素質教育,培養綜合素質強的復合型人才。高等醫藥院校要轉變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觀念,樹立教育新理念,結合現代教育理念和實踐經驗,加強學生的綜合素質教育,特別是人文素質教育。樹立綜合教育的理念,重視人文學科的發展,確立人文學科在大學教育體系中的基礎地位。在課程設置、資源配置、經費投入、師資培訓等方面給予人文學科充分的保證,在教育體制上盡快實現由專業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化。同時,人文素質教育還要滲透到校園生活的各個環節、各個方面中去,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使人文教育真正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

4.構建多元化的完整的人才培養模式。傳統的單一人才培養模式無法滿足不斷發展的醫藥產業和醫藥市場對創新人才的需求,因此必須構建一個多元化的完整的人才培養模式。在人才培養模式中,打破僵化的人才培養模式對創新教育的阻礙,建立起一種靈活的、具備生命力的多元化人才培養模式。如專業設置按照擴寬專業口徑、增強人才培養適應性的原則進行調整、改革和重組,緊密聯系社會人才需求,形成與區域醫藥經濟和衛生事業發展相對接的專業體系,落實醫藥衛生行業對各類人才的需求;人才培養模式在進行充分社會調研的基礎上與時俱進、隨需而變,構建包括通識教育課、基礎課、專業課、實踐教學、特色(方向)課等5大平臺的大平臺課程體系,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實踐教學體系由課程實驗教學、實習教學、現場教學、實驗室開放和社會實踐五個層次組成,這五個層次既相互獨立,又互為補充,課內與課外銜接,校內與校外互補,基礎訓練與綜合訓練相結合,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這種多元化的人才培養模式保證了學校培養的學生始終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

醫藥院校要進一步調整辦學思路,根據社會需要和自身條件,發揮優勢,辦出特色,實現醫藥衛生人才培養模式的轉變。

參考文獻:

[1]段濤,楊國柱.淺議醫藥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科技創業月刊,2007,(8).

[2]王英文,王忠.醫藥院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舉措思考[J].理論界,2006,(2).

篇(3)

(一)構建跨省區人才培訓網絡基地。根據我縣人才開發規劃,積極同國內外名牌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關系。當前,要緊緊抓住我區同北京市對口支援的契機,積極與北京市有關院校建立協作關系,并逐步向沿海發達地區和東北地區拓展,力爭在二至三年內建起協作基地網絡。

(二)根據我縣重點產業技術創新和高新技術產業化發展的需要,有針對性地選拔一批中青年科技攻堅人才,重點資助培養。積極鼓勵企事業單位選送中青年專業技術人員到區內外高等院校進行深造,或在重點大學選擇所需要專業的優秀學生,設立獎學金或助學金,畢業后,憑合同定向到企事業單位工作。有條件的單位要選拔優秀中青年人才到國外研修或攻讀學位,人才部門要進一步做好公派留學工作,同時還要加大自費出國留學和研修的聯絡工作。

(三)加大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力度,調整專業技術人員知識結構,使其知識不斷更新和優化。按照“政府調控、行業指導、單位自主、個人自覺”的原則,抓好專業技術人員的繼續教育,不斷提高專業技術人員的水平。

(四)鼓勵、支持有條件的企事業單位設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以加快我縣尖端技術人才培養步伐,促進我縣有關產品升級換代。

二、創造條件,采取多形式、多渠道吸引國內外人才

(一)根據我縣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積極引進所需的各類人才。具體包括: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我縣支柱產業需要的學科帶頭人;取得博士、碩士學位或具有高級專業技術資格且年齡在45周歲以下的專業技術人員;具有本科以上學歷且屬我縣急需專業的畢業生;確有一技之長或攜帶科研成果,并能創造經濟效益的人才。

(二)鼓勵國內外人才采取調動、兼職、咨詢、講學、技術合作、技術承包、技術入股、投資興辦企業等多種形式,到我縣長期工作或短期服務。要采取措施、吸引我縣“生源”的高校畢業生回家鄉建功立業。各部門要為國內外人才來我縣工作提供寬松的環境。

(三)在人才引進方面,要打破地域、身份、戶籍、所有制等界限,可以有雙重或多重檔案和工資關系。對自愿來我縣工作的高層次人才可以跨地區兼職應聘或從事季節性、流動性工作,其待遇由用人單位同本人商定,由人才流動培訓中心進行合同鑒證。對急需、緊缺專業的本科以上高校畢業生來我縣工作,可不限“生源”、不限戶籍、不限時間。要在先進地區開設人才服務代辦處,大力開展人才招聘、代培代訓、掛職學習、政策交流、信息共享等互惠互利的交流與合作。

(四)高新技術產業、支柱產業、重點項目所吸引的高層次人才來我縣工作并定居的,其住房、報酬及其它待遇等由用人單位本著從優原則與本人協商確定。留學回國人員在我縣創辦企業,享受外商投資企業待遇。

(五)有關部門要經常組織企業和科研單位到國內發達地區或國外引進能夠帶動一個產品、一個產業、一個地區發展的拔尖人才。人才流動培訓考試中心要在年末建立人才信息庫,完成統一網站的三級域名,并與“中國人才市場網”建立鏈接,通過統一密碼,建立電子郵件系統等形式、最終實現機制健全、標準規范、服務高效的全國網絡、定期我縣的人才供求信息,更好地為我縣經濟和社會發展服務。

(六)鼓勵各單位和社會各界積極籌措資金,采取獨辦、聯辦等多種方式,修建**縣人才公寓,為來我縣工作的高層次人才居住及引進的未婚青年人才提供臨時周轉用房。

(七)凡我縣引進的各類人才,其配偶、子女可隨調隨遷,其中配偶、子女系農村戶口的,可直接辦理“農轉非”手續。

(八)每年以政府名義邀請兩院院士及為我縣經濟發展作出貢獻的外地人才,到**渡假、旅游、觀光、考察、調研等,為**經濟建設獻計獻策。對在我縣經濟發展中作出突出貢獻的人才,由政府授予“榮譽市民”稱號。

三、深化改革,建立人才培養、引進和使用的市場機制

(一)挖掘本地現有人才潛力,穩定人才隊伍。制定和完善各類人才的獎勵選拔任用辦法。改革分配制度,實行技術、管理等生產要素參與分配、鼓勵專業技術人員“多職多薪、多勞多得”,建立以保護知識產權為核心的收入分配、經營管理、人才任用機制。允許人才按照市場機制流動,科技人才在全縣內流動,不受地域、單位所有制等限制。

(二)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發明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國家優秀教學成果特等獎、一等獎和省部級科技進步一、二等獎的項目主要完成人,政府將給予相應的物質獎勵。

(三)對在我縣長期工作,具有副高級以上專業技術資格或碩士以上學歷的人才,其收入實行最低保護制度,年薪不低于我縣城鎮職工年平均工資收入的4倍。落實正高級專業技術資料、博士等特殊人才政府補貼制度。

(四)深化職稱改革,實行崗位職務聘任制。對實現企業化轉制或經過結構調整按非盈利機制運行和管理的科研機制內部的職稱結構比例,縣里不再實行崗位控制,由科研單位根據自身發展需要自高設置專業技術崗位和職務等級、確定崗位責任和任職目標??萍既藛T競爭上崗不再受專業技術資格限制,所取得的崗位職務和待遇在聘期內適用。允許科研機構對科技人員按崗定酬、按任務定酬、按業績定酬,自主決定內部分配方式。

(五)對學科、學術帶頭人和承擔重大項目,確有專長的優秀科技專家到退休年齡的,根據實際需要可延長退休年限,延長退休期間享受在職同等待遇。所聘任的專業技術職務,不占本單位崗位數;對有突出成就的中青年科技人員,可破格晉升專業技術職稱。

(六)改善高層次人才醫療保險、住房等條件。國家及自治區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家和有正高級專業技術資格的人員,享受廳級領導干部保健待遇,建立醫療保健卡,定期安排體檢和療養。

(七)縣人才市場要積極擴大人事范圍,提高人事業務水平。在擴大企業人事范圍的基礎上,結合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全面啟動事業單位人事業務。轉制企業、實行聘用合同管理的事業單位必須實行人事。其它任何單位不經人事人才部門批準,不得從事人事業務。

(八)成立**縣人事工作領導小組。研究制定人才開發、引進、使用政策,協調人才資源開發、調劑、交流、人才智力引進等事宜。

(九)設立**縣人才開基金。該項資金主要用于人才開發、人才引進、人才獎勵、人才培養等,由有關部門組成人才開發基金管理委員會,基金管理委員會辦公室設在縣人才流動培訓考試中心。

篇(4)

班主任是學生成長過程中最關鍵的因素之一,班主任的工作方法直接關系到學生的成長與成才。從一定意義上講,班主任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方式直接影響著學生的人生選擇和價值取向。一個好的班主任應以學生為本,從“新、奇、特”三方面入手,全心全意做好各方面工作,為學生的未來發展提供更高、更全面的平臺。

一、從“新”做起,激勵學生實現自我價值

所謂新,包括三個方面。

一是班主任要不斷樹立“新”形象。在班級管理過程中,班主任要不斷變換方法,給學生以新知識、新經歷的感覺,激發學生的好奇心。美國著名心理學大師約瑟夫?查思特羅認為:“新奇的事可吸引人,而好奇心可以引人得到智慧?!卑嘀魅蝿撔鹿芾矸绞?,不斷展示新形象,用魅力引領學生,能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智慧。從學生發展的全過程來看,班主任保持新形象能有效引導學生進行自我管理,以主動管理方式消除約束管理對學生造成的壓抑。

二是班主任要始終把學生當成“新”朋友,充分利用情感因素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因為積極的情感是認識事物的動力,它能夠推動促進人們以頑強毅力去認識事物,提高活動效率。師生交往通常要經歷一個由陌生到熟悉的過程。當學生對教師的熟悉達到一定程度時,就客觀形成對教師存在的忽視。作為班主任,要認真研究學生由陌生到熟悉的周期,在每個熟悉周期到來之前舉辦新的班級活動,并在活動中扮演新朋友的角色,不斷加深與學生的情感交流。這樣的活動方式是一種逐步升華的親情式、尊重式管理。教師與學生保持朋友關系是對學生表現的最大的認可,是一種內在鼓勵式管理方式,能在不知不覺中把學生引入新的境界。

三是班主任要不斷發現學生“新”的閃光點。對學生來說,每一個閃光點都是一個新起點。班主任在管理學生的過程中要周期性發現學生的閃光點,逐漸提升學生發展的起點。心理學家認為通過激勵這個心理過程,可以有效地激發個體激情,促使成功動機更加強烈,產生超越自我的欲望,并且將自身潛能最大化開發出來,以達到自己所想達到的目標。一個好的班主任能在學生短期目標即將完成的時候指出學生的閃光點,激勵學生主動把閃光點作為新起點,制定出下一階段的發展目標,培養學生主動發展的能力。這是一種內在驅動式管理方式,是培養高端人才的途徑之一。

二、以“奇”入手,在思維深處發現培養智慧人才

班主任的主要任務是幫助學生實現人生價值。做到這一點,一是要認真對待每個學生的“奇怪”想法。任何一個班級都存在個別學生與大眾想法不同的現象。作為班主任,首先要明確奇特是創新思維的源泉,要保護和培養學生的奇怪想法,認真分析怪想法的最終結果,客觀找出形成怪想法的潛在原因。對于可能導致發展不利的方面,要因勢利導解決影響學生發展的深層次問題;對于能夠培養成創新思維的想法,班主任要鼓勵學生參與創新研究,形成有效創新成果。

二是要引導鼓勵學生創造“奇跡”。創造奇跡既需要外在客觀的因素,更需要自身潛在的能力。目前國家倡導的素質教育,重視情感、興趣等非智力因素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利用非智力因素開發智力因素,創造專業奇跡和人生奇跡。在以往教學過程中,我們通常為了教育的普遍性而忽視甚至克制了個別學生創造奇跡的閃光點。素質教育要求教師尊重學生,而事實上,尊重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重視學生創造奇跡的原始起點就是對學生最大的尊重。

三是要用心呵護行為奇特的學生。每一個科學巨人都有著不同于常人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這是多年來人們在總結大師級人物時得出的結論。思維方式的不同帶來行為的不同。在管理班級時,班主任要密切注意行為奇特的學生,在充分尊重行為奇特學生的前提下,提升學生潛在的素質,以達到人人成才的目的。在遇到行為“怪異”的學生時,班主任首先要冷靜分析,從學生自身發展出發,怪才怪用,努力培養大才,萬萬不可為了班級管理方便和集體利益而抹殺了潛在的智慧天才。

三、重視特殊因素,努力培養特別人才

班級是學生的集合體,但班級管理卻不是學生個別管理的簡單綜合。作為班主任應該以班級管理為總體,注重學生個體發展,“特事特辦”,引導學生全面發展。

一是班主任要充分認識自己身份的特殊性,深刻領會教育要尊重人性、尊重人的情感和內心世界的內涵。教師身份的特殊,不僅在于能夠規劃學生未來的特殊性,更重要的是,教師的一舉一動,猶如醫生手中的手術刀,堅韌、執著、堅定能夠救人于危難,但不經意間也能導致學生人生的變遷。班主任應該站在學生的角度,堅持慎重處理一切,全身心打造學生人生平臺。

二是教師要注重塑造自身的“特別”之處。班主任工作是長期的,在工作中容易和學生形成“左右手”關系。相互熟悉之后,班主任的工作往往不能點燃學生不斷追新的心理,造成學生心中教師形象的平庸化。作為班主任要認真研究學生的心理俗化周期,定期給學生展示自己特殊的方面,讓學生在崇拜教師人格與智慧的同時,升華自己追求人生的目標,在感受追求樂趣中不知不覺提升內涵素質。

三是班主任要特別關注特殊的孩子。在班級中總有家庭、身體等與其他同學不一致的同學。班主任要重視學生需要,創設學生自我價值實現的激勵性環境,特別關注特殊學生。特殊學生的特點往往是客觀的,心理方面的工作往往是改變這些學生最有效的方法。班主任應從特殊學生的特殊因素出發,找出學生身上的優點,尤其是優于其他同學的特點,為特殊學生樹立平衡點。班主任在處理班級事務過程中,要善于運用和發揮特殊學生的優點并不斷加以培養,讓學生樹立人生自信,產生學習興趣,獲得人生樂趣,逐步實現人生價值。

學生行為潛在的傾向性和發展多樣性是抽象的、不確定的,學生的每一個舉動,對人生未來發展的影響也是難以預料的。作為班主任,一方面要不斷學習先進教育理念,提升自身素質和鑒別學生行為發展方向的水平,另一方面要充分認識自身行為對學生的潛在影響,不斷探究學生特點,在充分保護學生自身良好素質的前提下,利用激勵機制,引導學生實現人生價值最大化。教育是普遍的,但教師是特殊的。作為教師要以人為本,充分發掘并優化學生的潛在優秀資質,這樣才能把學生培養成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1](美)約瑟夫?查思特羅.林語堂譯.改變你自己[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2]陳錄生,馬劍俠.新編心理學(修訂本)[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3]呂靖.哈佛心理學全集[M].北京:中國城市出版社, 2012.

篇(5)

作為區級唯一一家精神??漆t院,我院擔負著全區精神障礙患者的診療工作。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生活節奏不斷地加快,工作壓力越來越大,心理健康問題也在逐年增加,我院現可以滿足精神障礙患者診療的工作,但是對心理咨詢、心理危機干預有較大難度。

二、原因分析

(一)現有人員的整體素質不能滿足醫院發展

(二)人員結構配備欠合理

隨著醫院的發展,現有人才資源與醫院發展之間的矛盾逐步暴露出來。能夠勝任心理方面人員數量少、質量低,不能滿足現社會需求。

三、對策建議

(一)培養心理學人員,成立心理科

1.可以在醫生及護理隊伍中對比較上進、有學習需求的職工給予學習平臺,或給予培訓機會,來彌補我院心理服務缺失的現象,在以后的工作中可以開展心理危機干預服務。

2.為滿足社會需求,我院可以成立心理科。

(二)建立公平公正的績效考核制度及薪酬分配制度

1.公平公正的績效考核和薪酬分配制度對穩定員工的心態有比較好的作用。醫院應該根據醫療、護理、醫技和管理人員等不同類別和不同崗位的人,來制定績效考核制度和薪酬分配制度,通過制定切實可行的具有競爭力的薪酬績效管理方案,以調動員工的積極性和工作熱情,將個人發展與醫院的發展相結合,達到共同發展的雙贏目標。

2.建立完善醫院各項工作制度,各崗位工作才能有條不紊。根據制度,各科室領導組織本科室職工學習,認真執行制度。也可以定期組織培訓,以培訓促提升。單位領導加強督導檢查力度,使管理落到實處,定期進行督導、考核,來促進提高技術水平,樹立良好的服務意識。

(三)拓展培養途徑,全面提升醫療衛生隊伍整體素質

篇(6)

一我國七年制辦學成果及問題

上世紀八十年代我國開始試行七年制醫學教育,實行“七年一貫,本碩融通,加強基礎,注重素質,整體優化,面向臨床”的培養方式[1],這種集中優勢資源重點培養的模式使得七年制畢業生在醫療、教學、科研等諸多方面都比五年制畢業生有較強優勢[2]。七年制醫學教育是帶有研究生教育性質的長學制本科教育,國內的培養方式以“5+2”和“4+3”分段培養模式為主。“5+2”模式的本科段和普通5年制的培養過程一致,但碩士段則比專業學位研究生少1年,導致臨床實踐時間偏少,科研水平不高。“4+3”模式的本科段減少了1年,進而縮短了通識教育與專業基礎教育的時問,與七年制醫學教育的培養目標要求有所偏頗[3]。

二我國“5+3”一體化研究現狀

2015年以來,原七年制辦學院校在積極借鑒國際醫學教育標準、總結本校七年制辦學經驗的基礎上,初步構建了各院校臨床醫學“5+3”一體化人才培養體系。南京醫科大學通過進一步整合課程內容、優化課程設置、豐富教學資源、改革教學方法,構建了具有鮮明特色的“三模塊”五年制本科臨床醫學專業課程體系[4];哈爾濱醫科大學進行了課程設置和教學方法的改革,對課程設置進行了研究,建立七大課程群,包括公共基礎、人文社會、衛生與健康、生物醫學、臨床醫學、實踐技能、拓展課程等[5]。對生物醫學課程和臨床醫學課程進行了橫向整合和模塊整合,同時還構建了臨床思維和臨床實踐能力培養體系;首都醫科大學將碩士學位課程全部納入到通科培養階段統籌完成,為學生進入后期碩士專業學位及住院醫師規范化培養階段進行臨床能力培養與科學研究留下充足的時間[6]。

三“5+3”一體化實踐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不能充分體現長學制醫學教育的優勢

長學制醫學教育生屬于優質生源,但當前的“5+3”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從課程設置、師資配套到就業后的社會認可度、學生個人價值的實現等方面來說,均沒有體現出長學制教育的優勢。

(二)課程設置融通整合不足,“5+3”一體化核心要求體現不夠

“5+3”一體化的人才培養模式在課程設置上要有新的思考、質的突破,要重組基礎和臨床的知識體系,將基礎課程、臨床課程、人文課程融為一體;在大一階段引入臨床導論課程,并設置“臨床導師”制,在導師的引領下,讓學生早期接觸臨床,循序漸進地完成本科到碩士階段的過渡;本科和研究生的課程設置必須體現出層次性和實效性。

(三)臨床實踐訓練安排重復、科學研究訓練不足

按照國家要求,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的臨床輪轉時間為33個月,其中部分內容與第5年的臨床實習內容重復,同時也造成碩士階段課程學習時間和接受導師指導時間、科學研究時間的不足。這就需要將兩部分內容進行整體設計,減少重復、補充不足。

(四)多部門管理缺少整體統籌,質量評價有待加強

“5+3”中的“5”歸口學校教務部門管理,“3”的階段歸研究生部門管理,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則由培訓基地負責管理,多部門介入造成職責不清、工作銜接不緊密,有必要建立一套更為科學、高效的管理機制。

四對“5+3”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與思考

(一)創新培養模式

定位“醫教協同、能力導向、融通整合、立足轉化”,構建以本科入學為起點,以碩士研究生畢業為目標,實現本科教育與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有機銜接、醫學教育與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無縫對接的“5+3”一體化臨床醫學人才培養模式。

(二)合理構建課程體系

以醫學生崗位勝任力為導向,按照“學科知識整合、基礎臨床融通、本科研究生課程合理打通、通科二級輪轉安排有效銜接”的原則,構建五大整合課程群:器官系統整合課程、醫學人文整合課程、公共衛生整合課程、醫學科研整合課程、臨床技能整合課程,強調在專業教育中融入人文精神培養,促進在本科階段注入醫學科研要求,為研究生培養和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奠定扎實的基礎。

(三)改革教學方法與評價方式

“5+3”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應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加大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的時間和空間,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方法。教學過程中倡導采用互動式、啟發式、探究式、參與式教學,強化理論與實際結合、基礎與臨床結合、科學與人文結合,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溝通交流能力、信息管理能力、團隊合作精神、臨床思維與能力等綜合素質,從而培養出高水平高素質的臨床醫師。

(四)加強臨床思維和臨床實踐能力培養

臨床思維和臨床實踐能力是臨床醫生的核心能力。設立“臨床導師”,早期接觸臨床;利用模擬教學對學生進行臨床操作技能的初步訓練;合理使用標準化病人,用于臨床見習階段培訓采集病史、體格檢查,增進學生實踐動手的機會;設置“臨床技能訓練周”;技能中心設置“開放日”;臨床實習階段設置“自主選科實習”。構建出由早期接觸臨床、臨床技能訓練、實習輪轉、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有機銜接的臨床能力培養體系。

(五)加強學生科學研究能力培養

篇(7)

憂患意識,是中國知識分子極可寶貴的傳統意識。不管文化、職業、職位有多大差異,國家民族的命運,應該永遠牢記于心。憂患意識加強了,自然就會遏抑那些不健康的多愁善感,其人格意識自然提高。

中等學校的學生,多么需要老師給以早期培養,作文教學就是培養這種憂患意識的最好途徑?!拔槐拔锤彝鼞n國”,該成為每位學生的座右銘。如果這種憂患意識能經常體現在學生的文章中,其文章也就有了一定的韻味了。

2、 節操觀念。

凡愛國憂民者,都具有高尚的節操。使學生形成正確的節操觀,當前猶為重要。樹立正確的節操觀念,是作文教學義不容辭的責任。作文是樹立正確節操觀念的有力手段。有了正確的節操觀念,作文的思想內容也必有所提高。

3. 愛憎感情。

愛憎分明,及是學生必有的感情。愛與憎是矛盾的、對立的,又是相聯的。有對人民的愛,才有對敵人的憎;只有愛憎分明,文章才會有熱情,才會有動人魂魄的力量。文意章中的思想感情處處都顯得無動于衷、淡若清水,在讀者心中怎么會引起共鳴,怎么會喚起讀者強烈的愛憎感情!引導和教育學生懂得愛憎和敢于愛憎,是作文教學的責任。

4. 情趣高雅。

高雅情趣的培養,在改革開放的年代尤為重要。社會大潮令人眼花繚亂,文化市場精華與糟難分,低級趣味有著難以抗拒的誘惑力。通過作文教學,教師有意引導學生讀好書、看好畫、聽好音樂,欣賞優秀影視片,交好朋友。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是人人皆知的道理。這朱與墨指人,也指事。逆水行舟,進尺維艱;隨波逐流,快速得多。有些學生不知不覺就走了下坡路。通過作文引導他們認清清濁,辨識良莠,使他們具有高雅的情趣,更會顯出人格的光彩。

篇(8)

1研究背景

職業教育強調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勞動技能,強化實踐環節,而“醫教結合、校院共育”人才是最重要、最有效的實踐方式。將學習與工作相結合的教育模式,充分利用校內外教育環境和資源,把課堂教學和崗位實際工作有機結合起來,在校學習與崗位工作完全一致,讓學生們在一線崗位接受職業指導和職業訓練,提高實踐操作技能,適應社會對高端技能型專門人才的需求。目前,省內外開辦高職醫學檢驗技術專業的院校比較少,在工學結合方面均處于摸索階段,在探索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方面,由于受到教學環境、師資隊伍、實踐條件、政策支持等多方面的困擾和限制,導致醫學檢驗技術專業進行實質性工學結合的院校較少,僅停留在探索或嘗試階段。

2研究目標

通過“醫教結合、校院共育”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旨在探索出一條行之有效的工學結合辦學之路,創建特色鮮明的醫學檢驗技術專業“醫教結合,校院共育”人才培養模式;構建基于工作過程的“能力模塊”型課程體系;實施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做評”一體化工學結合教學模式;建立功能齊全、設備一流、社會服務功能完善、特色鮮明的實訓基地;形成一支“專兼”結合、素質優良、具有創新精神的教學團隊。

3研究內容

對2007級、2008級、2009級醫學檢驗技術專業學生進行“醫教結合、校院共育”人才培養研究與實踐。通過行業調研,確定醫學檢驗技術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研制醫學檢驗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科學建立課程體系;探究醫學檢驗技術專業“醫教結合、校院共育”人才培養模式;研制并實施醫學檢驗技術專業“醫教結合、校院共育”課程標準;建立醫學檢驗技術專業“醫教結合、校院共育”人才培養質量監控體系。

4課題已經取得的成果

4.1探索了“醫教結合、校院共育”人才培養模式

通過深入的調研及多年來人才培養經驗的積淀,確定了專業培養目標,提煉了臨床檢驗技能、微生物檢驗技能、免疫檢驗技能、生物化學檢驗技能、血液檢驗技能及寄生蟲檢驗技能等6項核心能力,圍繞著崗位能力的形成過程及教育教學規律,形成了早期接觸臨床、臨床見習、校內實訓和醫院頂崗實習前后貫通的“醫教結合、校院共育”的培養模式。第一學年在校內完素質課、專業基礎課學習的同時,將學生分組在附屬醫院和教學醫院兼職教師的帶領下分別到門診化驗室、臨床微生物室、臨床生化室、臨床免病室等科室輪轉見習,參觀各科室的先進醫學檢驗儀器設備,了解醫學檢驗的最新進展及各科室開展的檢驗項目等。讓學生了解醫學檢驗技術專業崗位設置情況及崗位能力需要,使學生早期認識專業、早期接觸專業、早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第二學年專業課教學全部在醫學檢驗實訓中心和臨床教學醫院交替進行,校內實訓中心以專業理論學習、專業技能虛擬實訓、仿真實訓為主,教學醫院主要進行綜合檢驗項目實訓,專、兼職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教學。第三學年頂崗實習40周。其中臨檢室、臨床生化室、臨床微生物室、臨床免疫室、細胞檢查室、門診化驗室各6周,輸血科4周,實訓指導老師進行“一對一”的指導,培養學生專業綜合技能和職業素質,實習結束時由學院和醫院共同對學生進行綜合素質及專業技能考核,使學生畢業后就能適應醫學檢驗技術崗位的工作需要。

4.2構建了基于醫學檢驗工作崗位的“能力模塊”型課程體系

聘請行業專家組成“醫學檢驗技術專業合作建設委員會”,以行業專家為主分析醫學檢驗工作過程中各具體崗位需要完成的典型工作任務,確定各崗位的具體能力要求;根據能力要求歸納總結出行動領域;以行動領域為課程開發平臺,結合高職學生特點及認知規律,淡化學科界限,構建以能力培養為核心的課程體系金字塔。

4.3建成了一批工學結合的專業核心課程

根據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和職業崗位的需要,課題組開發了一系列與職業崗位相關的技術應用性課程,取得了一系列課程和教材建設成果。(1)課程教學建設:有計劃性地進行課程建設,深入行業調研,開展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改革與實踐,依據醫學檢驗崗位任職要求,結合專業核心課程的特點,分別探索以檢驗流程和檢驗項目為載體的課程教學內容改革,重組與序化教學內容,設計以校內仿真教學、崗位現場教學為主要教學形式的教學活動方案,實施任務驅動或項目導向教學模式。(2)精品課程建設:專業核心課程《微生物檢驗技術》先后被評為國家級精品課程和國家資源共享課程。《臨床檢驗技術》、《免疫檢驗技術》、《寄生蟲檢驗技術》、《血液學檢驗技術》和《生物化學及檢驗技術》也先后建成了院級精品課程。以精品課程建設為起點和契機,本專業正在積極備戰國家級專業教學資源庫建設。(3)教材建設:主編國家級規劃教材4部,湖北省規劃教材4部,校本教材2部。副主編國家級規劃教材3部,參編各級教材共14部。

4.4實施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做、評”一體化工學結合教學模式

在行業專家共同參與下,借鑒國家級精品課程《微生物檢驗技術》建設經驗,按照國家精品課程建設標準進行專業核心課程教學內容改革。依據醫學檢驗崗位任職要求,結合課程特點,分別推行以檢驗項目、檢驗流程或檢驗技術為載體的課程教學內容改革,對教學內容進行重組與序化,并融入職業標準和行業法律法規,使教學內容與臨床工作任務高度統一。設計以校內仿真教學、崗位現場教學為主要教學形式的教學活動方案,實施任務驅動或項目導向教學模式,整個教學過程以學生為主體,教師起引導、輔助、答疑、評價等作用,教學活動融“教-學-做-評”于一體。

4.5建成了集教學、醫療、社會服務為一體的醫學檢驗實訓中心

按照課堂與實訓實習地點相一致的原則,將校內醫學檢驗實訓中心和學院附屬醫院檢驗科合二為一,科學設置教學區域和醫療服務區域,學生在教學區域完成虛擬實訓和仿真實訓后,在臨床兼職教師的指導下,在醫療服務區域進行崗位訓練;同武漢康圣達醫學檢驗所有限公司合作,成立聯合實驗室,為基層醫療衛生單位提供快速、準確的標本檢測服務,目前,已經開展TCT宮頸細胞學檢查、糖化血紅蛋白測定和結核桿菌檢測項目。

4.6培養了一支專兼結合、教學能力強的“雙師”結構教學團隊

打造專兼結合“雙師型”專業教學團隊是實施人才培養模式的保障。加強對專任教師專業實踐能力培養,對企業兼職教師加強教學能力的培訓。本專業聘請了十多名行業專家為兼職教師,每年安排所有專業教師在企業中專業實踐,具備“雙師素質”的專業教師占80%以上。以“專業教師下醫院,行業專家進課堂”為途徑,以著力建設專業教學團隊、課程建設團隊、科研技能團隊為抓手,整體提高教學團隊職業素質和專業水平。通過“首席教授”、“楚天技能名師”和“襄江能人”崗位聘任,與襄陽市檢驗學會聯合,打造一支結構合理、校院共享、素質精良、富于創新、充滿活力的“雙師”師資隊伍,并將其建成了院級優秀教學團隊。

5課題的創新及推廣價值

5.1“醫教結合,校院共育”的人才培養模式特色鮮明

醫學檢驗技術專業在校內學習兩年,實習一年,三年學習期間全部由學校專任教師和醫院在崗的兼職教師共同承擔教學任務,從一年級的臨床見習,到二年級的臨床見習和崗位現場教學,再到三年級的崗位頂崗實習,均有校內校外教師全程參與,共同培養符合社會需求、滿足行業要求的醫學檢驗高端技能型專門人才。

5.2以檢驗項目或檢測技術為載體的課程教學內容及教學模式改革初見成效

通過行業調研,創建“以就業為導向、以崗位能力”為引領的課程體系改革;依據醫學檢驗工作內容和工作性質,以檢驗項目或檢測技術為載體,開展課程教學內容改革,全面探索“任務驅動”、“項目導向”的教學模式,實施“教學做評”一體化教學組織模式,促進理論與實踐、知識與能力相互滲透,同時課余時間開放實訓室,為學生訓練各項操作技能創造條件,并建立實踐操作技能單獨考核制度,加強學生實踐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

5.3國內率先與醫學獨立實驗室開展多種形式的聯合辦學

我院醫學檢驗技術專業是湖北省內第一家和醫學獨立實驗室(武漢康圣達醫學檢驗有限公司)合作辦學的專業,近年又先后開拓了艾迪康、蘭衛等實習基地。在校內建立聯合實驗室,聯合實驗室的成立,使本專業服務地方衛生事業的能力邁上了一個新臺階。同時,學校與公司合作開設“康圣達”訂單班,為該公司培養獨立實驗室所需要的專門人才。

參考文獻:

[1]吳芹,高璀鄉.以能力為本位的醫學檢驗技術專業課程設置[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0,07(19).

[2]王富偉,陳秀敏.關于醫學檢驗技術專業"雙師型"團隊建設問題的的思考[J].中國醫學創新,2010,07(30).

[3]劉家秀,侯云華,楊學藝等.高職醫學檢驗技術專業項目課程的開發與實施效果評價[J].中國醫學教育技術,2010,24(02).

[4]姚春艷,張波,府偉靈.醫學檢驗專業教學現狀及人才培養思考[J].國際檢驗醫學雜志,2010,31(02).

[5]黃澤智,曾鐵功,馬新華.高專醫學教育考試模式的改革研究與探索[J].國際檢驗醫學雜志,2010,31(05).

篇(9)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38-0062-02

探索建立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是當前社會經濟、科技和文化發展的迫切要求。根據國家教育改革需要,很多高校都在拔尖創新人才培養上進行了探索和嘗試,我們湖北工業大學也加入其中,大膽創新與實踐。為培養拔尖創新人才,首先,我們學習先進的創新教育理念[1],在學校創建“創新學院”,根據學生的不同情況,實行不同的培養模式,堅持“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為本”。其次,我們確立創新人才培養目標,加入“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根據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實行校企聯合的培養模式,培養專業面廣、基礎扎實、實踐動手能力強、綜合素質高的創新人才。最后,我們大力支持和鼓勵學生參加科技競賽,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一、創建“創新學院”

創新學院是指培養拔尖創新人才實驗區。這不是一個新鮮的名詞。近年來,國內很多著名高校已經開始了創新學院的創建、管理和教學。比如北京大學2001年成立了“元培學院”,浙江大學2005年成立了“竺可楨學院”,南京大學成立的“匡亞明學院”等。這些學院在培養拔尖創新人才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這也使得創新學院成為創新教育的一種新途徑。我校學習先進的創新教育方法,結合自身實際,對創辦創新學院進行了探索。我校創建創新學院依托原有的學院,學院與學院合作,開設有關課程,加大對學生跨專業、跨學科的基礎教育。創新學院的管理采取“教務處主管,學院配合”的方式。成立特別的領導小組,小組職務由學校主要領導兼任,便于快速落實先進的創新教育理念,及時修正創新學院創辦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并最終完善創新改革體系。學校也給創新學院提供了全面的政策和經濟扶植。我們在創新學院成立創新班。創新班學生由各學院從新生中選拔,采取“自愿報名,雙向選擇”的方式,通過面試檢驗學生的創新思維、創新能力,再結合期末考試的成績進行選拔。我們對創新班的學生實行不同的教育模式。創新班的學生前期實行寬口徑的通識教育和基礎教育,廣泛學習各類基礎課程知識,打牢基礎。后期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興趣愛好進行小組教學、個別輔導,著重培養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對創新班的學生,我們提供了新的考核方式,采用特殊的學分制。這些學生學習新的專業課程和參加導師項目研究,將獲得相應的學分,這讓學生沒有畢業的后顧之憂,更加主動學習,自由發展。對學生的管理,我們除了選擇綜合素質高、責任心強的老師對學生進行日常教務管理,還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提供一位學識淵博的專業導師進行學術指導。

二、加入“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

根據國家戰略需要,培養一大批創新能力強的高質量工程技術人才。教育部聯合有關部門和行業協會,共同實行高校“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以下簡稱“卓越計劃”)。這一舉措得到了廣大高校的積極響應,目前加入“卓越計劃”的高校已有近200所。長江大學機械專業加入“卓越計劃”,實施了“3+1”校企聯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和“校企雙導師”指導模式[2]。這種校企聯合培養人才的模式下,企業不再只是用人單位,也是培養人才的機構。通過企業的實習,學生在校內學習的理論知識,便能更快地運用到企業實踐,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活學活用,即學即用。我校機械設計制造及自動化專業為第二批獲教育部批準的“卓越計劃”試點專業,學院領導抓住契機,與長機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合作,實施校企聯合培養模式。在前三學年,學生在校內學習與機械相關的基礎知識、基本理論,完成相應的理論教學環節,具備基礎的工程實踐能力、工程設計能力和工程創新能力。在第四學年,學院安排學生去長機科技公司進行實踐教學,主要學習長機的先進技術、先進文化,提高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職業精神。并委派專業老師長期“蹲點”長機,與長機工程師共同管理和組織教學工作。這一舉措也標志著我校機械專業“卓越計劃”進入了實質性實施階段,我校與長機科技公司的合作也獲得湖北省教育廳的認可,并成功入選“湖北高校省級實習實訓基地”。

三、鼓勵參加科技競賽

鼓勵大學生參加科技競賽,是培養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和實踐動手能力的有效途徑,也是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需要。我國教育相關部門根據培養創新人才的需要,舉辦了如挑戰杯、大學生科技創新大賽、全國大學生機器人大賽等重大科技競賽,旨在引導和鼓勵高校學生刻苦鉆研、勇于創新。為培養實踐能力強、創新能力強的應用型人才,遼寧工業大學構建了多層次的大學生科技競賽機制,建立了科技競賽的保證措施,取得了豐碩成果[3]。我校汲取遼工大經驗,在校內探索科技競賽機制。各學院每年定期開展具有學科專業特色的科技競賽活動,學校每學年也會舉辦創新杯等校級科技競賽項目,旨在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動手能力。為調動學生積極性,學校把參加科技競賽作為素質分加分項目之一,并要求各班開班會進行競賽宣傳。對院、校級科技競賽中表現出色的學生給予獎勵,鼓勵他們參加省級、國家級科技競賽,并安排有一定工程實踐經驗和較強設計開發能力的專業導師進行指導。大力宣傳和鼓勵學生參加挑戰杯等重量級科技競賽,和全國優秀大學生一起切磋、學習,這不僅能開闊學生的視野,還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參加科技競賽的學生將接觸一個科研項目從收集資料到立項,從發現問題到解決問題,從模糊的想法到制作成品的每一個過程,了解學習基礎知識、理論知識的重要性。這也能培養學生的探索欲和學習興趣。

培養拔尖創新人才是當前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創建創新學院,給學生提供一個優質平臺,學院與學院之間的聯合培養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和專業面,并且重點培養了學生對基礎知識的學習和基本能力的強化;加入“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實行校企聯合的方式著重培養了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鼓勵學生參加科技競賽,以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為導向,積極加強創新意識、創新精神與創新能力的塑造。結合以上三點,必能培養出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的拔尖創新人才。

參考文獻:

篇(10)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8-2549(2016)04-0024-02

一 移動互聯網發展現狀及未來發展趨勢

移動互聯網是移動通信和傳統互聯網融合的產物,是IT領域目前和未來很長一段時間的快速增長點[1]。隨著平板電腦、智能手機等移動終端的普及和4G時代的到來,人們通過手機等移動終端暢游互聯網,隨時隨地從互聯網上獲取信息和服務已經是普遍的事實。除了傳統的消費、娛樂以外,移動金融、移動醫療等新興領域移動應用多方向滿足用戶上網需求,推動網民生活的進一步“互聯網化”。

根據《企業家日報》的報道,六大趨勢是未來中國移動互聯網的主要發展方向[2]:移動互聯網超越傳統PC互聯網,引領發展新潮流;移動互聯網和多種傳統行業融合,產生新的應用模式;云計算的普及,使網絡資源的利用率最大化;移動互聯網商業模式多樣化,細分市場繼續發力;智慧城市日益成為城市發展的新趨勢;大數據時代到來,營銷潛力日漸凸顯。

二 移動互聯網人才需求與培養情況

1 人才需求情況

隨著3G/4G、手機、無線互聯網的飛速發展,相關行業對人才需求的缺口也越來越大,目前3G/4G人才缺口在百萬以上,實際從業只有不到5萬,且急需中端人才。相關軟件開發人才是重要組成部分。相關數據表明,iPad類app開發者需求每季度將增加15%,iPhone類app開發者需求每季度將增長10%。其中,Android和iPhone開發工程師薪金平均水平在4000~6000元,工作兩年以上者,平均薪水在8000~10000元以上,3G/4G移動開發工程師迅速成為大學生求職的極佳選擇。

移動互聯網人才需求主要分為兩類:一類偏向硬件,一類偏向軟件開發。從目前的招聘需求來看,后者的需求更大[3]。

2 人才培養情況

伴隨著如此大的人才缺口,我國現階段對此類人才的培訓卻遠遠無法滿足市場對人才的需求。目前,擁有相關資源平臺與資深行業經驗師資的培訓機構在移動互聯網軟件開發培訓方面占據主導地位,而國內高校,移動互聯網方向課程體系不健全,移動互聯方向軟件開發人才培養缺口較大,傳統軟件工程專業的培養目標已無法適應和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為了能夠培養出高素質的移動互聯網軟件開發人才,緊跟社會需求,高校軟件學院在課程設置和人才培養模式上必須進行改革和嘗試。

三 移動互聯網軟件創新人才培養培訓模式改革

本文將“理論課程體系”“實踐教學體系”“校企合作”和“師資隊伍建設”四部分研究內容統一為一個整體,在統一的框架下建立軟件學院移動互聯網軟件創新人才培養培訓模式??傮w研究方案如圖1所示。

1 通過分項培養模式,建立理論課程體系

在新的理論課程體系中,有針對性的對課程進行分類:理論系列、系統系列、工具系列、工程系列、其他課程、專項實踐。隨著學生基礎的不斷夯實,根據不同應用方向,逐漸細化理論課程。使學生即具有堅實的理論基礎,同時又具備較強的專業基礎知識,為實踐培養和企業實訓奠定良好的理論基礎。

同時,注重理論課程體系、實踐課程體系和企業實訓三者之間的緊密聯系,在理論授課的同時,注意理論知識與實訓結合,因此,理論課程體系在分項的同時,也根據實訓階段進行分層:第一層(大學一年級)是公共基礎教育和通識課教育,由思想政治教育、國防安全、體育健康和專業通識知識組成。第二層(大學二年級)是專業基礎教育平臺,為學生提供專業基礎理論知識和技能知識,重在夯實學生的專業理論素養。第三層(大學三年級)是專業教育強化。主要有:校公選模塊,包括自然、人文、教育等方面的選修課程,提升人性修養、陶冶情操;專業選修課共選模塊,包括專業英語和日語,提升學生的外語能力;方向選修模塊,分為軟件架構方向和移動互聯方向,本課題主要探討移動互聯方向的教學研究及教學模式構建問題。

2 利用不同層次的實驗室,建立實踐課程體系

實踐課程體系建設與校企合作緊密結合。首先,我們要保障課堂實驗教學不要變成“花瓶”課,要每節有任務,階段有考核。其次,在大學一年級,校內晚自習在基礎實驗室進行,合作企業嵌入晚自習以項目驅動教學,企業人員遠程指導,校內導師定期指導,期末開展課程設計,假期開展2周校外企業實訓,保證學生在大學一年級建立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態度,幫助學生過編程的“第一道坎兒”;大學二年級,學生申請進入各自喜歡的工作室,在理論課程實驗之余,參加工作室導師組織的活動,包括比賽及項目研發,假期還會開展為期4周的企業實訓學習;大學三年級,在實訓與創新實驗室,學生開展為期6周的校企聯合導師指導的校內項目實訓,學院還會聘請專家為學生提供不定期的行業技術講座;大學四年級,根據學生的不同情況參加不同的項目實訓。考研、保研同學進入導師實驗室,能力優良的學生可以參加IT公司、校內企業及特色實驗室招聘,能力較差的同學,可通過學院參與或推薦的培訓機構,經過短時強化培訓后再上崗。

3 主動“走出去”,建立校企合作新模式

深入校企聯合開發,走“產學研”之路。目前,已與中軟、東軟、大連華信、哈爾濱???、海爾哈爾濱研發中心、哈爾濱瑞得利科技等諸多公司建立了實習基地,為了進一步發展,考慮作為乙方從合作企業接單,提高教師工程研發能力,教師帶學生可讓學生盡早接觸真實的項目;并且,為今后逐步發展做技術儲備和沉淀。

4 通過合作模式,建立“雙師型”師資隊伍

軟件開發應用型人才的培養,要求軟件工程專業的教師不但理論知識豐富,更需要具有軟件開發的實踐經驗,所以師資隊伍的培養應以“雙師型”教師為目標。采取了具體措施:建立青年教師導師制度,由有經驗的教授和專家做導師,從教學、工程實踐及學科方向、科研等各個方面進行指導和培養;完善教師培養機制。定期舉辦青年教師教學技能比賽;選派青年教師到省內外高校盯課、學術交流;有計劃地選派教師深入企事業單位或生產一線進行實踐鍛煉,全面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建立與國際一流大學的合作,選派青年教師到國際一流院校訪學,相互交流,使學院的教學、科研、成果轉化等始終與國際接軌。

四 結語

人才培養過程本質上是專業、人才、社會三方需求的疊加過程。針對目前移動互聯軟件開發人才的社會需求與高校人才培養的供需失衡的狀況,分析移動互聯網軟件開發的實際社會需求,調整我校軟件開發人才的培養思路和培養方案,提出我院移動互聯網軟件創新人才培養培訓模式:將“理論課程體系”“實踐教學體系”“校企合作”和“師資隊伍建設”四部分研究內容統一為一個整體,在統一的框架下建立軟件學院移動互聯網軟件創新人才培養培訓模式。培養符合社會需求的軟件開發人才。

參考文獻

上一篇: 小學科普論文 下一篇: 西餐廳促銷策劃方案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午夜成午夜成年片在线观看 | 亚洲午夜在线网址网址 | 天天摸天天碰天天添中文字幕 | 青青久在线视频视频在线 | 亚洲国产综合专区在 | 亚洲国产精品美女久久久久8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