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1-04 11:16:55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小學科普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二、制作多媒體課件,實現理論、實踐學習的相互滲透,提高教學效果
多媒體技術是將文字、聲音、圖形、圖像、曲線、動畫和視頻等信息進行有序的編輯和整合,形成一個多視覺表達的信息載體。它不僅可以刺激人體視、聽等多種感覺系統,吸引學生注意力,調動學生學習的非智力因素,而且可以加深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和掌握,增強教學內容的可信度和說服力,更便于學生理解、思考,起到了更好的教學效果。因此,課題組老師利用課余時間制作了田徑普修理論課的多媒體課件和收集編輯了田徑教學項目的視頻資料,包括田徑運動概述、田徑運動教學組織、田徑運動場地、田徑運動技術原理及主要教學項目技術動作視頻。在傳統的田徑多媒體教學中,往往理論教學和技術實踐教學分離,如一般在學期末或學期中集中進行理論教學,這樣的教學安排,理論和實踐脫節,不能充分實現理論對實踐的遷移及指導作用。因此,在對2013級小學教育(體育教育)專業學生進行的田徑普修課中,任課老師借助于Ipad、Surface等計算機終端,在新技術學習的開始,先進行該項目有關的理論課教學,包括項目的發展史、項目技術原理、技術特點及進行相關技術動作視頻觀摩,然后進行技術動作學習,最后通過學生間的相互學習、與計算機終端中的視頻進行對比和任課老師的講解,掌握新技術。這種教學順序優點如下:第一,能夠激發學生對新技術學習的興趣和熱情。第二,能夠在學習開始建立正確的動作表像,傳統教學中僅以教師示范為主,而通過借助虛擬仿真技術,可以有重點、有步驟、多角度的實現動作的展現,還可以通過分解、回放、慢放等技術手段,能更清晰的將動作展示給學生,滿足不同學生個體的需要,進而提高了學生對動作表象的記憶和痕跡。第三,技術原理學習為后面技術動作學習會產生遷移和指導效果,有效學習的發生往往產生于對事物深入理解之后,如學生在進行跳練習中利用多媒體技術引入“蹬擺配合”、“運動補償”等概念的學習,不僅加深了學生對技術的理解,同時也能促進學生對技術的掌握。
三、使用視頻圖像技術記錄和分析學生技能表現,創新教學方法,增強學生的主體參與
視頻圖像是人們利用各種工具以不同形式和手段觀測客觀世界而獲得的,視頻圖像處理技術是指利用計算機和其他電子設備而進行的一系列工作,例如圖像的采集、獲取、編碼、存儲和運輸,圖像的合成和產生,圖像的顯示和輸出,圖像的變換等。科學統計表明,人類從外界獲取信息約75%來自視覺系統,也就是從圖像中獲得的,視頻圖像及圖像處理技術能夠實現人們從圖像中獲取大量信息的設想。長期以來,高校田徑普修教學以學生運動技術掌握為中心來實施,傳統的體育教學模式比較單一,基本是教師示范和自我練習,教學中教師主導,學生被動接受,不同程度地忽視學生學習能力、情感意志和個性發展的教育和培養。因此,在2013級小學教育(體育教育)專業田徑普修課的教學中,使用了Sony公司生產的DV攝像機對學生的技術學習過程進行現場錄像,并利用移動便攜錄像采集和圖像處理系統對錄像進行技術處理和制作,通過課堂回放、小組討論的形式組織學生參與到對他們自己的技術動作的觀摩和互相學習,通過這樣的學習形式不僅能大大提高學生學習技術動作反饋的實效性,同時也增強了學生的主體參與。利用圖像處理技術,把學生技術學習過程中的重點、難點、常見錯誤動作進行定格、回放、慢放等方式,引導學生一起進行分析比較,發現問題,并進行解決,這樣在教學的同時也培養發展了學生的學習能力。四、應用計算機管理優勢,加強對學生進行過程性評價,關注其全面發展長期以來,田徑普修課程在以“學生運動技術掌握”為主的教學思路影響下,多數學校教學評價的方法主要采用以下幾種形式:理論筆試、理論口試、運動技術考評、全能項目測試及教學實踐考試等。這樣的評價方式多為定量評價和終結性評價,極大地降低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甚至有的還挫傷了學生的自信心。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關注學生全面發展,加強對其進行過程性評價和定性評價是十分必要的。在田徑普修開課初期,任課教師通過發放調查問卷,學生填寫,老師收集整理學生資料等了解學生的興趣、特長、運動經歷、身體素質等情況,最后通過利用計算機的文件管理技術對資料進行整理和編輯,創建學生學習檔案,為后繼教學內容和個性化強度安排提供依據。在田徑運動中,有許多技術不僅結構復雜,還需在瞬間完成一連串復雜動作,如跳遠中的空中動作、投擲項目中最后用力順序、跨欄架技術等,是學生接觸較少的動作,教師的關注和即時評價對學生技術動作學習掌握有很大影響。在實踐教學中,要及時發現學生的進步和問題并進行評價,這對增加學生自信和提高學生練習效果都有很大作用,同時任課教師需將這些評價編輯、輸入計算機中,不僅是后繼教學的反饋資料同時也是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態度、情感投入及能力表現的真實記錄和反映,這些都能為學生最后的定性評價和綜合評價提供詳實客觀的資料依據。
中圖分類號:G807.01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7.01.009
軍事理論是關于戰爭與軍事發展規律、特點的系統化、概括性的知識[1]。為了適應當今軍事斗爭的需要,加強國民國防的意識,將軍事理論課程納入到高校的教學環節之中,對于人才培養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為此,我國已經形成了完善的政策法規,要求在廣大的普通高校中實行軍事理論課程的教育。然而,現今軍事理論課堂教學中,仍存在一些阻礙因素,制約著國防教育的健康發展。本文將首先闡述普通高校開展軍事理論課程建設的重要性或必要性,進而具體分析其所存在主要問題,最后提出具體的針對性建議措施。
1 普通高校開設軍事理論課的必要性
普通高校是我國培養高素質人才隊伍的重要陣地。對人才的培養是全方面的,這樣才能適應國家建設與發展的需要。軍事理論課是對軍事相關理論的學習,是對戰爭現象背后規律的深刻分析。因此,從人才培養的角度看,普通高校開設軍事理論課程也是應有之義。具體而言:
普通高校開設軍事理論課是國防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的安全是國家發展的基礎,也是個人理想抱負實現的條件。國防教育是全民素養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軍事理論課程的開設,就是適應這種需要的結果,是將國防教育納入到學校教育的重要舉措,是提升國防教育層次和水平的重要途徑[2]。此外,軍事知識的學習是人類知識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又不是所有人都必須接受嚴格的軍事化教育,普通高校不是軍事院校的全部。但是在普通高校廣泛地開展軍事理論教育則是現代人才培養的重要方面,是國防教育完善的重要構成。
2 普通高校軍事理論課教學的問題
軍事課是普通高等學校本、專科學生的一門必修課程,當前,大部分的普通高校都按規定開設了軍事課,是大學一年級就必須學習的公共基礎課。但是,從目前各普通高校的具體教學踐看,則仍然存在著諸多的問題。其中較為突出的有如下幾個方面:
2.1 思想上的重視不夠
當前,學校雖然已經開設了軍事課程,但在思想的認識層次上還很不充分,常常將其作為一般的必修課程,而未對該課程的獨特性進行把握。實際上,我國的《國防法》、《兵役法》、《國防教育法》等等法律都賦予了普通高校進行國防教育的重要使命。沒有認清軍事課程是以國防教育為主線,如果對此認識不足,就會使得軍事課似乎是浪費了學生的其他專業課的學習,從而降低了非軍事專業學生課程學習的要求。思想上的重視不足,就會導致在實踐行動上的不足。
2.2 行動上將軍事技能和軍事理論學習的性質搞反了,也就是重視軍訓而忽視理論學習
根據我國《普通高等學校軍事課教學大綱》的要求,大學生的軍事課程教學包括兩部分:軍事技能的訓練以及軍事理論的學習。前者的時間為2-3周,后者則為36學時。然而,大部分普通高校對軍事訓練較為重視,通過與部隊的合作在開學的第一堂課就開展轟轟烈烈的軍事訓練。有的學校在軍訓期間安插了一次或兩次大課堂講座、看錄像等馬虎應付的形式進行軍事理論學習,算是完成任務。這樣對于理論性學習課程則重視不足,根本沒有按大綱的規定將軍事理論課納入學校教學計劃,教學時數也不能達到基本的要求,這樣軍事理論課程的教學效果很難得到保障,教學任務也很難完成。
2.3 師資力量得不到有效的保障
目前,大部分普通高校的軍事理論教師隊伍建設薄弱,沒有到達師生比例配置要求,因此,課程常常是大課堂,在學校的大禮堂進行。這樣的“超大班”的授課效果之差是可想而知的。甚至,很多的學校并沒有專職的授課教師,而是聘請兼職教師來進行授課。在授課的形式上,也受到教師隊伍力量的不足,大班授課形式阻礙了學生與教師、學生與學生之間必要的課堂互動,成為教員的滿堂灌,對學生出勤的情況存在監督不力,使得一些學生甚至都未在課堂出現過一次,最后卻通過死記硬背的方式通過課程的考試。
2.4 軍事課程教材無法統一,五花八門
近年來,針對普通高校軍事理論課的教學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在教材的建設上是滯后的。一些學校在開設《軍事理論》課程時,常常是相互仿效形成教案,沒有專業性較強的教材,而一些教材的內容也與現實的教學實踐需要脫節,沒有及時更新,這嚴重地影響了教學效果。
3 完善普通高校軍事理論課教學的對策建議
針對上述問題,就需要采取相應的對策來改善當前普通高校軍事理論課程的教學。它們分別是:
3.1 提升思想上重視的程度
軍事理論課雖是基本素質教育課程,但對于大學生而言,它還有加強國防觀念、提高國防意識的作用,并且對學生價值觀教育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國防教育是普通高校的神圣職責,必須站在一定的高度上來看待自身的社會責任感。為此,各普通高校的管理者、決策者必須在思想上高度重視軍事理論課的教學,加強學校的支持力度,從課程建設、經費支持、隊伍建設等等方面高度重視、認真落實。
3.2 強化軍事理論教學
要在軍事實訓與理論學習之間達到平衡,二者都不可偏廢。針對當前重視軍事訓練而忽視課堂學習,就需要進一步提升軍事理論的教學地位[4]。落實好普通高校軍事理論課教學時間,嚴格達到36學時課程。將課程的安排和其他必修課程一樣,貫徹到整個學期學習之中,而不是采取集中學習的方式,快速地結束教學。甚至由于師資隊伍的不足,采取分批集中學習的方式完成教學任務,這不僅達不到教學的實際效果,影響了學生學習時間和精力的保障。軍事理論的學習對于非軍事專業學生而言,具有一定的難度,但是同時也必須掌握一些基本的軍事知識,深化對軍事本質的把握,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3.3 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目前,普通高校普遍存在軍事理論教師隊伍建設滯后的問題。因此,就需要抓好隊伍建設,將軍事教師隊伍建設納入學校師資隊伍建設的總體規劃。嚴格按照《兵役法》所規定的師生比例規定配備專職教員。相關部門要盡快出臺政策,加強對軍事教師隊伍的福利保障,解決他們在科研評估、職稱晉升等方面的問題。教師隊伍的建設,就需要在人才的招聘上進行統籌,吸收相關專業的人才加入。在較短時間內,如果無法實現較為充裕的專職教師,也必須有較充足的兼職教師隊伍。由此,才能突破現在“大班”教學的局限,盡可能采取小班教學模式,這利于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互動,保障課堂教學的效果。
3.4 加強課程教材建設
教材的建設,需要加強普通高校相關教師隊伍之間的交流合作,通過相互的交流,共同促進課程教材的建設。相關的部門,需要支持和組織專家學者對教材編寫的力度。當然,教材的建設是形成較為系統的教學參考,但不是限制軍事理論教學人員自身的教學實踐。因此,在相關教材的建設中,需要廣泛吸納本領域的專家學者,形成教學實踐總結的共識。此外,在教材建設的過程中,需要吸收軍事專業教材體系,也需要兼顧非軍事專業學生的需要,基于現代國防教育的實踐需要,提升教材編寫的質量。
普通高校軍事理論課程的建設在國防教育中具有極為重要的地位。針對當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加強普通高校軍事理論教學改善措施,有著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 王永峰. 普通高校軍事理論課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
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上旬刊),201(5):270.
[2] 潘建美,趙保寧. 普通高校軍事理論課教學存在的問題
與對策[J]. 職業時空,2011(07):26.
[3] 孫建新. 普通高校軍事理論課教學模式探析[J]. 中外企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我國的教育事業日臻完善,普通高校在教育現代化、終身化的推動下,體育教育思想、體育教育目標、體育課程體系也經歷了多次變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為學校體育教學改革積累了寶貴的經驗。然而,通過認真研究分析,發現我國普通高校體育教育存在以下諸多問題。
一、指導思想不明確,教學目標不完整
高等學校體育先后經歷了競技體育、身體素質、快樂體育、終身體育等教育觀念,這些都強調了學生體質的增強,更多關注了運動技術的傳授和運動競技水平的提高、運動量的大小,忽視了體育教育對學生個性發展和品德健全的影響,最終阻礙了學生身心健康和社會適應能力的增強。因此,高等學校體育的指導思想長期局限于突出增強體質,影響了學校體育教育,目標制訂不完整,學校體育課程體系建設就會出現操作偏頗現象。
二、課程結構單一,教學內容過于傳統,層次不清
體育課通常被理解為教學計劃規定的必修課,學生課外體育活動、社會體育活動、課余運動訓練、競賽被視為群體工作,沒能形成課內外、校內外有機聯系的課程結構。體育教學內容大都是傳統的競技項目,從小學到大學重復學習,男女生同步教學,體育課只注重運動技能和身體素質的教學,強調動作技術的規范性、連貫性,很少考慮運動項目的難易性和本身的遞進性,由此引發了普通高校體育課程結構單一化,教學內容缺少層次性。
三、教學方法手段陳舊,體育專業化明顯
科學地運用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是鍛煉效果和課程目標達成的直觀表現,而現行的體育教學方法明顯地表現出“體育專業化”的傾向。教學中多采用直觀傳授的教學方法,要求學生模仿教師的動作,忽視了學生體育活動的情感體驗,限制了學生的個性和創造性的發展,導致大多數學生雖然喜歡體育,但不喜歡上體育課。
四、教學效果評價目標化,缺少多元性個體評價
現行的體育教學效果評價多采用目標評判,而未能體現鼓勵性,“技評與達標”按統一動作、統一標準,忽視了學生個體原有運動技術水平、身體素質、心理、生理上的差異,沒有對學生接受體育教育的鍛煉意識、鍛煉行為、團隊精神、競爭力等發展要素進行綜合評判,評價結果自然不客觀、不全面。
五、師資隊伍知識結構相對匱乏,難以滿足培養目標要求
繼2005年開展“星級”學(協)會創建活動后,今年,各學(協)會把創建活動作為自身建設的主要抓手,以創建為紐帶,不斷拉高工作起點,提高工作質量。區財會學會繼續推進“五好”分會評比活動(五好即一是組織建設加強、學組活動開展好,二是繼續教育深入、會員素質提高好,三是愛崗敬業顯著、服務經濟成效好,四是誠實守信廉潔、財會人員信譽好,五是維護合法權益、會員之家建設好。),組織8個分會開展明爭暗賽、爭先創優活動。活動有計劃、有目標、有檢查、有評比,很有成效,既受到廣大會員的歡迎,又得到財政局的充分肯定。區監察學會結合反腐倡廉工作,在廣大會員爭當學習型會員的活動,引導、組織廣大會員學理論、學業務、不斷提高個人的思想道德素質。同時,以調研為基礎,以探索新形勢新時期新階段反腐倡廉工作新途徑新方法為主旨,帶動廣大會員不斷堅定理想信念,努力做好本職工作,取得很好的實效。區醫藥學會在創建活動中,以會員中的志愿者隊伍建設為重點,以服務群眾為宗旨,以各種活動為載體,工作有計劃、有步驟、有組織、有檢查,活動開展很扎扎實實、并朝著經常化、制度化的方向發展。區農林學會在創建活動中,以服務“三農”為方向為重點,年初工作有計劃,每月工作有安排,主要工作有專人負責,主要活動常年不斷,主要會員有定向職責,并且投入較多的資金,創建工作開展得有聲有色,富有成效。區桃農學會針對面廣量多的桃農急需技術服務的情況,把創建的工作落實到為桃農產前產中產后的各種服務上,深受桃農歡迎。區青少年輔導員協會在創建中突出抓好青少年的科普教育,以科普活動為載體,組織廣大中小學生學科學、講科學、用科學,成效顯著。區環境科學學會、區計量學會、區蔬菜協會等學會在創建中都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較好的成效。總體上看,2006年學會工作的活力增強了,工作的質量和效率提高了,學會建設得到明顯加強。
二、服務社會經濟發展,廣泛深入
(一)全方位大力開展科普宣傳,提高全民科技素質
科普宣傳也是學會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在區科協的組織和統一部署下,各學會積極組織專家深入農村開展了服務“三農”、區第五屆“雙科周”和“9·17”全國科普日活動,獲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應。
一是區科協組織區農林學會、醫藥學會、環科學會等學會,攜帶各類科普資料,充分利用廟會、集市,開展了一系列的科普下鄉服務活動,先后在堰橋、陽山、玉祁、洛社等鎮開展科普集市活動。參與科技人員達100多名,共計發放各類科普資料2萬余份。區農林學會還專門組織農業科技人員編寫了“水蜜桃無公害生產技術”、“水蜜桃全年病蟲害防治日歷”等技術資料,受到廣大桃農的熱烈歡迎。
二是“雙科周”期間,各區屬學會(協會、研究會)結合自己的業務編寫了相關科普資料,撰寫了有關科技論文,舉辦了不同規模和多層次的學術研討會、科技報告會和多種形式的科普宣傳活動。充分利用宣傳櫥窗、科普畫廊、宣傳標語、橫幅和科普宣傳車等載體,以講座、板報、科普掛圖、開培訓班、外出參觀、志愿服務等形式強化科普宣傳,開展了豐富多彩的科普活動。
三是“9·17”全國科普日期間,各區屬學會(協會、研究會)共拉出橫幅10多條,獲得了較好的宣傳效應。此外,區科協帶領區醫藥學會等單位送科普進社區,在堰橋鎮新惠苑小區擺攤設點,為小區居民送上了一份豐盛的科普大餐。
(二)各學會充分發揮橋梁作用,穩步推進科經結合
惠山區科協組織各學會投入經濟建設主戰場,充分發揮學會作用,做好“金橋工程”和“廠會協作”工作。各學會(協會、研究會)通過組織牽線搭橋、技術服務、成果轉化等多種形式,幫助民營企業推進技術進步,使這項工作逐步向科學化、正常化、規范化和成效化的方向發展。今年的“金橋工程”、“廠會協作”工作,以“百名科技專家‘民企’行”為主題,據不完全統計,2006年度惠山區共實施“金橋工程”項目16項,其中區級學會完成7項,如惠山區環科學會與石塘灣綜合污水處理廠和楊市污水處理廠的協作項目;共組織驗收了“廠會協作”項目14項,其中區級學會完成4項,如惠山區農林學會和江蘇農科院的水蜜桃全園套袋技術的推廣和應用等。這些項目的實施,加快了現實生產力的轉化,促進了我區經濟的發展,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三)加強青少年科技教育,成效顯著
青少年科普教育是學會工作的重點。為培養中小學生的科普觀念、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2006年區科協會同區教育局和青少年科技輔導員協會做了大量工作。聯合下發了《關于參加第十七屆“國際科學與和平周”全國中小學生(江蘇地區)“金鑰匙”科技競賽的通知》(惠教發[2006]29號),積極組織全區中小學生參加省、市“金鑰匙”科技競賽活動,據統計,全區共有24所中小學參加競賽活動,參加人數達6584人。在中小學科技創新大賽和科技小制作比賽中,共有8587人參加;在科學小論文競賽,參加人數達5688人。今年四五月間,區科協還會同其他部門聯合舉辦了一次科普征文比賽活動,組織全區中小學生參加,其中有1000多名學生撰寫了征文,其中,53名學生和20名指導老師獲獎。全區各校特別是省錫中等學校科普活動豐富多彩,成效顯著。據統計,全區各校組織科普講座13次,參加人數11713人;組織科普知識競賽8場,參加人數達4052人;有2所學校舉辦科普圖片展覽;4所學校建立科普網站或氣象站;各校還普遍開展網上讀書活動。陽山中心小學顧芳老師榮獲江蘇省優秀科技工作者稱號。洛社初中、天一實驗小學參加了無錫市科技實驗學校的評比。
此外,為了培養孩子們對科學的濃厚興趣,區科協今年還舉行了向部分小學贈送科普圖書活動(送科普圖書進校園活動),向天一實驗小學、陽山中心小學、錢橋中心小學、前洲中心小學等學校分別贈送了一批科普圖書,為廣大小學生送去了“精神食糧”,先后贈送了價值近萬元的科普圖書4000余冊。
三、推動學術交流活動,成效顯著
(一)技術培訓富有成效。各區屬學會圍繞本單位的中心工作,大力開展技術培訓,舉辦各種培訓班110余次,14000多人得到了培訓。土地、質監、醫藥、質量、桃農、蔬菜、紀監、農林、環境等學會今年開辦的培訓班最少的3期,最多的達30多期。區財會學會常年辦班不斷,累計培訓達9000多人次;區農林學會今年共辦班30多期,培訓人數達2500多人次;區蔬菜協會今年共辦班9期,累計培訓菜農600多人次;區醫藥學會還舉辦了婦產科和中西醫結合等學習班,邀請江蘇省人民醫院教授來授課,有120多名醫務人員參加了聽講。
(二)學術交流有聲有色。各學會結合實際,舉辦了一些綜合性的學術交流活動,以進一步提高學術層次,擴大學術活動的影響力和受益面。區醫藥學會僅在本年度的年會上,收到學術論文35篇,其中,10篇優秀論文進行了大會交流。區紀律監察學會收到學術論文近30多篇,并計劃再出一本學術專著。區農林學會定期開展學術研討,專人專題交流,今年收到論文近50篇;區環境學會結合實際工作開展學術研討,收到論文17篇,區財政會計學會第一分會舉辦了學術研討會,有10篇論文進行了大會交流。區水利農機學會、質監學會和土地學會等單位的學術交流活動也搞得有聲有色。今年來各區屬學會開展學術交流活動26場次,1260多人參與了學術交流。惠山區科協把學術交流作為一項基礎工作來抓,全年組織各學會舉行學術交流130余次,有10000多人參加,交流學術論文1200余篇。學會舉辦各種咨詢活動160余次,有20萬人次進行了咨詢。今年5月雙科周期間,區科協會同環保局、科技局在全區范圍內開展了以“保護生態環境、共建美好家園”和“科技以人為本、全面建設小康”為主題的優秀科技論文征集評選活動,本次活動共收到論文推薦稿264篇,共評出一等獎3篇、二等獎5篇、三等獎10篇和提名獎30篇,并將獲獎作品結集出版,書名為《創造未來——惠山區科普論文集錦》,各學會所推薦的論文在評選中都獲得了好成績。
四、加強學會組織建設,真抓實干
(一)強化組織力量。學會組織建設是做好學會工作的基礎,惠山區科協十分注重學會的基礎建設和組織建設。在區科協的指導下,區農林學會等單位順利換屆,區紀律監察學會、區微循環學會、區鴨業協會相繼成立,另有區花卉苗木和鱖魚2個協會尚在籌建中。此外,各學會通過換屆選舉、爭取經費支持、成立分會、學會小組等形式,大力發展會員,2006年度共發展會員3000多名。惠山區蔬菜協會為幫助解決菜農銷售難的問題,專門召開了二次農企對接座談會,6戶蔬菜大戶與華順公司正式簽訂了定單,年銷售蔬菜達200噸,發展會員100多名。
(二)狠抓制度建設。為了確保區科協的工作能夠不斷適應新形勢的要求,保障創建工作順利進行,在組織開展常規性工作之外,著力加強制度建設,狠抓各項工作的規范化。區科協除定期召開辦公會和有關會議外,著力抓好各學會(協會、研究會)每季度的工作例會。從今年一季度起,每季度召集區屬學會(協會、研究會)負責人參加工作例會,通報區創建工作情況、部署下階段主要工作、各單位交流工作情況等,使學會管理工作向制度化和規范化邁進。
(三)明確考核機制。按照年初制定的工作要求,今年區科協繼續在區屬學會(協會、研究會)中開展創建“星級”學會活動,該活動明確了學會年度工作中的十幾項硬性指標,豐富了學會工作的內容,對學會工作起到了一定的指引作用。區財政會計學會、區醫藥學會、區環境科學學會、區水利農機學會和土地學會等學會依據創建標準,都積極開展了“星級”學會的創建活動。
2007年整體工作思路
一是圍繞科普創建目標,著力開展科普創建活動。
2007年是我區創建“全國科普示范區”的正式啟動之年,區科協學會工作將繼續圍繞創建目標,來策劃和組織落實各項工作,努力與創建工作相銜接。要按照創建要求,一方面深入開展“星級”學會的創建工作,繼續拉高起點,提高標準,以“星級”創建促科普創建。一方面從各自的實際出發,繼續開展好各種科普實踐和科普服務活動,以活動為抓手,大力擴大學會工作的影響,進一步提高學會工作效益。要按照今年印發的創建工作臺帳,做到任務、職責和考核要求三明確、三落實。
二是不斷開展學術交流活動。
組織動員各學會圍繞全區經濟、社會、科技發展的重大問題開展多學科、綜合性的學術交流和研討活動,促進學術交流活動進一步提高水平和質量,為實現“兩個率先”的目標提供智力支持。鼓勵支持學會舉辦學術研討、技術交流與高新技術、新成果、新產品展示相結合的展覽交流活動,配合會展經濟,發展科技會展業,努力打造活動品牌。
三是繼續發揮好為經濟建設架橋服務的作用。
發揮學會各自優勢,廣泛開展“金橋工程” 、“廠會協作”等活動,對上年度的對子和項目進行檢查驗收,并推動區科協會同區級學會聯合開展相關技術服務活動,選擇企業或重點選擇有關項目進行技術服務。
四是繼續加強完善學會組織建設。
科普的用法在中國大陸通用已久,但早期臺灣地區并不慣用科普一詞,直到1983年以后才逐漸廣泛使用(張之杰,1983)。原本臺灣地區的科學性文章通稱為“通俗科學”,用來區別專業的學術論文,而在以兒童為閱讀對象的科學文章則稱為“兒童科學讀物”。
由于兒童時期是人類求知欲最旺盛的時期,每天除了吸收課堂上的知識外,也應該經常閱讀課外讀物,養成閱讀的習慣。根據臺灣南投地區小學4、5、6年級的調查統計,有45.5%的兒童平日以閱讀為主要的休閑活動,而其中又有72.8%喜歡閱讀兒童科學讀物,且61.9%的父母也注意到兒童有主動閱讀兒童科學讀物的習慣(蕭名均,2009)。由以上的調查可知,少兒科普是少兒課外教育極受重視的一環。
市售刊物以閱讀對象來區分,成年人閱讀的為一般雜志,而成人以下的刊物即為教育類。適合學齡前兒童(3~6歲)閱讀的刊物,稱為幼兒雜志;適合小學生(6~12歲)閱讀的刊物,為兒童雜志,而適合中學生(12~18歲)閱讀者,則稱青少年雜志。
由于筆者從事兒童月刊出版工作多年,對相關刊物較有涉略,因此以兒童科普期刊為主,并將年齡層擴展到青少年階段,對臺灣現有的少兒刊物進行統整,再從中了解少兒科普教育的現況。
1研究方法
由于少兒刊物具有分齡的特色,受眾局限在特定的年齡層,多半為家中有適齡人口的家長訂閱,銷售方式以直銷為主、店銷為輔,在一般書店無法取得完整的出版訊息,因此本次考察的少兒刊物主要取自臺北市立圖書館的兒童館收藏,另外也由臺灣圖書館調閱部分刊物。
在臺北市立圖書館的期刊架上,至2012年持續出刊的兒童雜志共有20種,其中有4種以學齡前的兒童為閱讀對象,另外有7種主要內容為英語、作文和藝術等,完全未涉及科學性文章,因此不在本次調查范圍,最后計有9種少兒雜志為本次考察目標,此外在臺灣圖書館則補充1種少兒雜志。
雜志內容描述取2012年出版的期數,除了概括性地介紹之外,還針對各雜志科學篇章選擇,各篇章的格式和文圖配置情況進行簡述。
2少兒雜志簡述
在本次考察的10種少兒雜志中,《新小牛頓》是唯一的少兒科普雜志。《新小牛頓》于2004年由《小牛頓》轉換而來,至2012年3月共出版90期。雜志主要的閱讀對象是5~10歲的兒童,亦即小學中低年級,因此雜志內容標有注音符號,字級較大,文圖比為圖像多于文字。雜志頁數共82頁,雜志的主題與科學相關,但也包含部分社會、人文、地理等篇章。綜觀2012年1~3月號的《新小牛頓》,雜志在每期都有特定主題,該期雜志所有篇章皆圍繞主題而成。就筆者規納,2012年1月號(88期)主題為“企鵝”,2012年2月號(89期)主題為“熱”,2012年3月號(90期)的主題則為“樹”。以90期內容為例,相關篇章便有《山上的臺灣二葉松》、《妙手回春的樹醫生》、《樹木家族點點名》、《大樹小殺手進攻了!》、《樹木家族點點名》、《守護行道樹的好朋友》、《啄木鳥敲敲敲》、《爬樹小精靈──樹蛙》、《在雨林的頂端散步》、《樹啊!我想認識你》、《幫老園丁種樹》、《大樹的回憶》。
除了《新小牛頓》之外,其他9種雜志都是綜合性雜志,但有部分篇章屬科普范圍。
《新生族教學月刊》創刊于1991年,至2012年3月共出刊252期。雖規為綜合性雜志,但屬性與雜志不同,由封面上印有“國語”、 “社會”、 “數學”、 “自然”與“生活科技”字樣可知,其主要功能為教學的補充教材。全本雜志并無主文,而是由各學科的題庫組成,其中科普相關內容占的比例頗高,單期123頁中有12單元、51頁屬科學性題庫。
《地球公民365》創刊于2005年5月,至2012年4月共出刊81期,每期頁數120頁,該雜志內文并無注音符號,圖文各占版面的一半,讀者年齡層應為小學中高年級和中學階段。雜志內容包含8大領域,其中生態記事、科學常識兩個領域屬科普范圍。在81期中,共有6單元、32頁為科普文章,內文大多為論說文,中間穿插漫畫和插圖。
《小學生巧連智》是日商巧連智多媒體學習月刊,包含知識閱讀本、DVD和網絡。知識閱讀本每期56頁,閱讀對象為小學低年級學生,雜志內文均標有注音符號,版面以圖為主,文字量較少。雜志內容配合小學學科,其中科普相關的內容主要為自然與生活科技,隔期出現數學篇章。
《大嘴鳥親子教育雜志》原名《大嘴鳥親子數學》,1996年10月創刊,于2008年5月更改為現名,原為介紹幼兒園和小學數學為主的數學雜志,改名后為綜合性月刊,閱讀對象為5~12歲兒童,文字部分有注音、部分沒有注音。雜志每期54頁,其中科普文章占2012年3月號(186期)的5單元、24頁,除了自然與生活科技相關篇章之外,還固定有數學資優生介紹和《數學評量》,是該雜志的特色。
《國語青少年月刊──少年飛訊》于1995年10月創刊,至2012年4月出版196期,為國語周刊雜志社出版的月刊,適讀年齡是小學中高年級和初中,文章皆無注音,版面文多于圖。全書112頁,在196期中有22頁為科普文章。
筆者任職的《小達文西》雜志于2006年1月創刊,至今出刊76期。每期96頁,適讀年齡為小學生,除少數篇章外,雜志內文都含注音,圖文各占版面的一半。在2012年4月號(76期)中,共有5單元、17頁為科普文章,表現方式大多為圖文各半,每期有固定數學漫畫單元。
《未來少年月刊》為天下遠見集團在2011年1月才創刊的新雜志,至2012年4月出刊16期。由于《天下遠見》為臺灣知名雜志,旗下的少兒雜志有許多名人參與撰稿,內容也比其他少兒雜志具雜志感。每期126頁,在16期中有5單元、17頁為科普文章,除文圖篇章之外,還有動手做實驗單元。
《TOP945》為市面上少見的雙周刊,由出版中小學教科書的康軒文教集圖于2003年1月創刊,至2012年4月出刊210期,分為初階版和進階版,初階版適讀年齡為幼兒及小學低年級,進階版適讀年齡為小學中高年級,內文皆有注音標示。在進階版每期有72頁,科普文章在210期有1單元、8頁,209期則有4單元、17頁。
《幼獅少年》為臺灣最老牌的青少年綜合月刊,由1976年創刊至今已出版426期,每期110頁,科普文章所占比例較少,426期只有1單元、4頁,425期則有2單元、7頁。由于適讀年齡為初中生,文字無注音,版面文多于圖。
3結論與討論
臺灣地區由于少子化,少兒刊物的生存不易,科學專門性的雜志更是少數,1978年4月創刊的《少年科學》、1984年3月推出的《小牛頓》、1986年10月創刊的《小小科學眼》和1985年2月日本授權的《哥白尼21》等雜志皆已陸續停刊。至今仍持續出刊的少兒科普雜志只有《新小牛頓》和《少年牛頓》,這兩種雜志是在2004年由《小牛頓》雜志一分為二而來。
科學包括了數學、物理、化學、天文、生物等學科,這些基礎學科在學校已有相關課程教授,但家長訂閱科學刊物的目的仍是補充課本的知識,并使自然科學成績進步,因此雜志內容與一般少兒科普書籍內容差異不大。在成人科普刊物中常見的科學新知,由于內容較艱澀難懂,不易轉化,在少兒科普刊物中極少見。
不論是少兒科普雜志,或綜合性雜志的科普文章,內容都以生物和生態為主,理化較少,數學更是少見。大量的生物相關單元,可能是因為簡單易讀,且較受少兒喜愛之故。然而科普的目的是普及科學知識,若僅傳達單一學科的訊息,無助于科學向下扎根。
科普刊物除了以文字傳達知識,還常利用插畫與照片解說。尤其在少兒科普刊物中,圖片占版面很大,且當讀者群年齡層愈低,圖片愈多、文字愈少,可見圖片對少兒科普文章的重要性,因此科普雜志必須注意的圖片的選用和解說。
[
關鍵詞 1科學素養;探究式學習;科學價值觀;科學實驗觀;科學決策能力;公民責任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0568(2014)35-0107-02
基金項目:本文系無錫市級課題“無錫市小學科學教師素質結構及培養策略的研究” (編號:J/D2011/33)的科研成果。
2003年秋,我國小學教育階段開始普遍使用《科學》教材。 《小學科學課程標準》這樣闡述《科學》課的意義:“早期的科學教育將對一個人科學素質的形成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可見教育部門對《科學》課程的重要性定位非常高。 《科學》新課程目標是:通過小學科學課程的學習,使學生掌握關鍵的基礎科學知識和技能,培養科學興趣和思維習慣;了解科學探究的基本過程和方法,并應用于力所能及的科學探究活動:了解科學和日常生活及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關系;理解求真務實、開拓創新是科學精神的核心。由此可見,小學科學課程目標以培養科學素養為中心,與初中和高中理、化、生自然科學課程目標是統一的,小學科學啟蒙教育是科學課程九年一貫制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小學科學教師本身的科學素養是順利實現科學課程目標的基礎和保證。韋鈺院士曾指出,科學素養不僅包括科學知識和科學探究,更包括科學精神、科學態度。另外,1996年出版的美國《國家科學教育標準》中提到的科學素養主要包括:科學概念、科學研究的方法論、科學倫理、科學與人文、科學與社會、科學與技術等。為了使無錫城市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我院”)培養的師范生具備良好的專業素質,使我院承擔的教學培養任務具有較強的科學性、針對性和實用性,筆者從科學探究、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三個主要層面對學生的科學素養進行養成式培養。我院化學組申請了市級課題“無錫市小學科學教師素質結構及培養策略研究”,為了使研究成果能得以推廣并轉化為科學素養培養模式,更好地服務于教育教學。
一、利用探究式教學養成探究式學習思維
在課題研究前期,筆者組織開展了一次關于“探究性學習中小學教師素質”的調查。調查隨機選取了無錫大市(含江陰、宜興)15所學校的130位教師,采取訪談和問卷形式。通過訪談了解到,教師反映的熱點話題是探究式教學,最希望在探究式教學方面得到培訓。問卷調查顯示:45.57%的教師聽說過探究式教學但不了解,49.37%的教師了解但沒系統學習過。說明無錫市小學教師對探究性教學過程和方法的認識和了解還不夠,要培養合格小學科學教師,就必須進行探究式教學實踐,使探究式學習思維成為師范生的思維習慣。目前,何為探究式學習、如何設計探究式教學過程眾說紛紜,筆者比較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探究學習理論之后,借鑒美國(國家科學教育標準》中對科學探究的表述: “科學探究指的是科學家們用來研究自然界并根據研究所獲事實證據做出解釋的各種方式。科學探究也指的是學生構建知識、形成科學觀念、領悟科學研究方法的各種活動。”因此,筆者遵循“解釋性原則”制定探究教學七個環節:發現科學現象、提出科學問題、猜想與假設、設計實驗進行科學探究、嘗試解釋實驗現象、得出科學概念、嘗試將科學知識運用于生活。結合學生實際、教材內容安排順序、教學進度,在一年級下半學期集中開展探究式教學實踐,這一階段的學習內容包括金屬及其化合物、非金屬及其化合物,非常適合運用“解釋性原則”進行科學探究活動,如從“水雷事件”為切人點探究金屬鈉的性質,以“食品安全”事件為切入點探究過氧化鈉的性質,以“氯氣泄露”為切入點探究氯氣的性質等。
二、通過實驗設計交流、實驗操作養成實驗能力
在探究式教學中發現,七個環節節節相扣,學生在探究學習中能走多遠和自身的實驗設計能力高度關聯。要提高學生的探究式學習效率,需提前一步培養學生的實驗設計、實驗操作能力。筆者把一年級第一學期的教學重點做了調整,把除雜和提純由原來的1課時擴展為5課時,講解物質除雜、提純的思路和方法后,在實驗室給學生幾包混合物,由他們自由發揮進行除雜和提純,撰寫實驗報告并按組交流。教材“鐵和水蒸氣反應實驗設計原本只占半個課時,現調整為3課時,分別學習實驗設計范例、實驗設計原則概括和方法總結、實驗作圖和實驗設計交流,利用三節課系統講授物質制取、除雜及性質檢驗的綜合性實驗的一般流程、設計思路和設計原則。讓學生設計簡單的實驗并在紙上作圖,將優秀作品張貼在教師墻上供大家學習,同時將理論知識向感性認知延伸,讓學生走進實驗室動手操作,熟悉實驗儀器的種類和用途。課堂授課、實驗設計交流、動手操作等都為開展探究式學習搭橋鋪路,筆者也深刻體會到探究式學習不能只強調學習探究的方法,降低科學知識的掌握,相反在探究學習過程中,只有將元素化物知識和實驗知識掌握扎實的學生才能把科學探究順利進行下去,因而探究式學習對科學知識、實驗技能的要求會更高。
三、通過課堂反思養成科學價值觀、科學實驗觀
教師和學者普遍認為學生的科學素養是在探究式學習之后自發形成的。在談到探究式教學促進科學素養形成時多用“潛移默化”這個詞。然而,韋鈺院士曾指出,科學素養不僅包括科學知識和科學探究,更包括科學精神、科學態度。是否正確掌握科學知識與科學研究方法是顯而易見的,然而自發形成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是否正確并不容易被知道。為了弄清學生在經歷科學探究后形成了怎樣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筆者在每次探究學習后都做一次調查問卷,問卷結果顯示自發形成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存在三個嚴重問題:認為科學是罪惡之源,認為實驗是終端證據無需被檢驗,認為從事科學的目的是產生經濟效益.有這三種思想的學生比例分別為91.4%、52%、71.2%。其中認為科學是罪惡之源或將對科學技術產生巨大威脅,如可能產生否定科學、抵制科學、將食品安全問題和公共安全問題歸罪于科學的行為。為了引導學生形成科學的實驗觀和科學價值觀,筆者在探究式學習之后以課堂討論形式開展反思與交流,主要針對化學傷害事件、食品安全事件反恩人類的行為和科學的本質,追溯科學史反思科學技術的意義。通過不斷地反思與交流,使學生形成以下觀點:①科學只是工具、鑰匙,人類決定了科學如何被使用,不能把錯誤使用科學而產生的罪惡歸咎于科學:②科學的發展呈現螺旋式,科學實驗的結果能幫助歸納出科學概念,但不能迷信實驗結果,它需要被證明和檢驗;③科學的最終價值在于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出于功利目的的科學研究是不可取的,反對與人類、自然和諧發展背道而馳的科學研究。探究反思后對學生再次進行問卷調查,調查顯示學生的科學價值觀、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都得到明顯改觀。
四、通過科普教育養成將科學應用于個人決策的能力
20世紀80年代,全國科學教師協會認為個人“科學決策能力”屬于科學素養。在我國科技場館、科普讀物、網絡科普(果殼網、維基百科等)、科教電視節目組成的科普網絡正在發揮強大的科普推廣作用。像全球變暖、酸雨、食品安全、霧霾、納米材料等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問題對普通民眾來說耳熟能詳,這不得不說是科普網絡的功勞。隨著網絡的普及、手機終端技術的升級,學生想要獲得這些科普知識越來越方便和快捷。但是,不能因為這個原因就忽視化學教學的科普責任。學校科學教育包括科學知識和科學素養教育,而科普教育是提高科學素養的手段之一。因此,應將學校科普教育作為科學普及的主陣地,與校外科普教育相互配合,使兩種科普教育在內容上互為補充。利用教學科普,提高學生科學決策力。例如,被燙傷后該怎么辦?潔廁靈和漂白粉能不能混合使用?如何選擇油漆?能不能經常染發?涂指甲油好不好?等等。如果學生學習了化學這門課,但是并沒有了解化學品、沒有在生活中運用相關關化學知識的能力,就是化學教育的失敗。
五、通過調查活動和論文比賽養成學生的公民責任意識
我校的科技教育理念是“用科技教育筑起孩子們的精神家園”。校園就是科技的樂園,是孩子們享受教育,體驗美好人生的地方。學校強調普及,強調全員參與,全體師生都是快樂的參與者,自覺的行動者,自信的創新者,讓科技成為師生每天生活的一部分。
二、找準兩個定位
我校的科技教育特色的定位分為特征定位和發展定位。特征定位為“關注熱點,呵護生命”,發展定位為“省市科技教育示范學校”。
三、打造三個平臺
科技節平臺。東周科技節定于每年11月份第一個星期舉行,為期半個月,全校師生參與。科技節前半段安排展示類項目,后半段安排比賽類項目。東周科技節活動內容包括六大系列:科幻繪畫、科技小發明、科技小論文和科技實踐活動、機器人和四模。
創新大賽平臺。創新大賽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為主要目標。項目有科幻繪畫、科技小發明、科技小論文和科技實踐活動、機器人和“四模”。選送優秀作品參加區級比賽,并組織師生觀摩市級、省級及全國科技創新比賽。
校外交流平臺。科技校外交流活動以培養學生科技創新能力,促進科技輔導教師的專業成長為主要目標。充分利用省、市科普基地及基地科技特色學校資源,組織學校優秀科技活動團隊前往,認真學習別人的成熟做法和先進經驗。
四、建設四個陣地
課堂教學陣地。在課堂教學中,以科學課、綜合課、美術課、機器人教學課教學為主,以其他學科滲透科技教育為輔,結合校本課程《科技坊》《科幻夢》等進行教學。這些課程全部納入教學處的日常管理。
課外活動陣地。在課外活動中,各中隊都以科學教育的項目進行命名,每周三下午的第三節為科技活動課,并將科技教育與少先隊工作進行整合,在各中隊科技輔導員的指導下,積極引導全體學生全員參與科技教育活動。
社區活動陣地。每學期5月份、12月份各組織一次向社區宣傳科普知識、展示科技教育成果,學習社區科普做法,共同營造科技教育氛圍。
基地活動陣地。每學期組織一次全體學生外出參觀科普基地和綠色環保設施,拓寬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的科學興趣和創新能力。
五、搞好五個結合
科技教育與少先隊工作相結合。大隊制定科技教育呼號:“科技,科技,我生命的日記!”每周的科技教育活動集隊時,全體少先隊員要高呼這個口號。各中隊均以科技教育內容命名,如:機器人中隊、科幻繪畫中隊等等。各中隊要選擇自己最強的項目來命名自己的中隊。相同名稱可以附加序號來區分。大隊部每周對各中隊的科技教育活動進行巡查和反饋。
科技教育與各學科滲透相結合。各班除按學校課程設置科技教育課外,各學科均應滲透科技教育的知識和宣傳科學的精神。每學期兩次的教案檢查,滲透科技教育作為一項指標參與量化分評定。教學課評價同樣也有滲透科技教育這項指標。
科技教育與勞動相結合。每周一組織學生參加清潔美化校園的勞動,在勞動中啟迪培養學生的科技思想;利用學校的勞動實踐基地,組織學生到基地進行勞動,讓學生了解農科知識;組織學生利用掌握的農科知識,培育高產優質的農作物,探索農業科學的新天地。
科技教育與社會調查相結合。關注社會熱點,保護環境,造福人類,是我們立足社會調查的基點。社會調查一是針對周邊社區的污染問題進行調查并提出解決的措施;二是針對周邊的資源進行了解,提出利用的有效方案。
科技教育與參觀活動相結合。每學期組織學生外出參觀學習一次,要求教師提醒學生留意并發現參觀物的科技信息,把發現的東西及啟迪到的思想用文字把她記錄下來,當作作業上交。
六、形成六大系列
科幻繪畫。科幻繪畫是東周小學科技教育特色的龍頭項目。東周小學的科技教育,最早就是從科幻繪畫入手的,科幻繪畫在省市以及全國等各級大賽中取得傲人成績后,其它項目也跟著鋪開,從而形成了初具規模的科技教育特色。科幻繪畫主陣地在美術課堂。
機器人。東周小學是深圳市機器人定點學校。建設機器人教室和機器人教學訓練場,開設機器人教學課,組織學生參加各級主管部門組織的機器人比賽。機器人教學和比賽相互促進,相互提高。
四模。“四模”包括車模、空模、航模和建模。由于“四模”普及率高,而且容易,希望能夠通過四模訓練,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動腦思考的習慣,培養學生對科技方面的興趣。“四模”活動主要安排在第二課堂進行。
小發明。小發明的創意多數來自生活中的發現,因此我們想通過小發明讓學生能夠更加貼近生活,善于發現,善于創造,為今后的大發明奠基。
社會實踐。社會實踐是指學生通過參加一些校外的實踐探索活動,思考問題,解決問題。我們學校把環境保護及資源利用當做社會實踐的重點。
科技小論文。學校規定語文教師是小論文的指導者。科技小論文主要是對科普知識的介紹,如對生活用品或食品的介紹。科技小論文不要搞高深的東西。
七、制訂七個措施
普及教育。學校科技教育通過課程化的手段,使普及率最大化。教學課程化的做法包括每個年級開設科學課,體育安排三模訓練課,數學安排七巧板訓練課,美術引入科幻繪畫內容,語文安排小論文寫作,綜合課安排社會實踐活動,三年級以上開設機器人課程。
常態管理。學校注重對科技教育的常態管理,包括課程管理和活動管理都納入教學處的日常管理之中。每周由教學處負責把各班的科技教育開展情況記錄在檢查表中,匯總成反饋表,每學期期末統計各班的科技教育開展情況,納入各班、各科技特色中隊輔導老師的量化分,使科學教育真正成為師生全體參與的領域。
龍頭牽引。科幻繪畫是本校科技教育的龍頭項目,以科幻繪畫為龍頭牽引機器人、“四模”、小發明、小實踐、小論文的發展,是本校科技教育的基本模式。
激勵創新。通過集會對師生進行榮譽表彰,將在科技創新方面做出重大貢獻的師生事跡入選“東周小學科技教育展示廳”;選拔優秀師生參加省級、國家級等培訓和參加對外交流活動,這些行動為師生的科技創新注入了活力。
一、存在的主要問題
1.學校和家長重視力度不夠
由于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極大部分農村小學仍然把學校發展的重心放在統考學科語文、數學和英語上,對于其它學科,幾乎都是流于形式的運行著。科普教育活動通常處于可有可無的狀態,課外科普活動更是極為少有,家庭、社會對孩子參與科普活動也缺乏有效的認同,忽視了科普教育對于孩子健康成長的重要性。
2.科普教師嚴重缺乏
由于農村小學教師編制緊張,科普教育的重任一般都由科學老師來承擔,而科學老師又多為“語、數、外”老師兼職著,“語、數、外”老師把大量精力都投入到了應付統考的學科上,根本就無法顧及科普教育了。配置科技輔導員來開展科普教育,大部分農村小學還未真正的實現,即使有個別的所謂的科技輔導員,大都是靠愛好和興趣在支撐自己開展科普教育活動。
3.科普活動單一,缺乏創新
(1)每年中,村、鎮都要督促開展一些相應的科普宣傳教育活動,而大部分學校為了應付差事,都只局限于一些散發宣傳單、張貼宣傳畫等簡單的活動,很難達到科普效果。
(2)學校沒有建立科技活動興趣小組來開展科普教育活動,學校也沒有科技周活動,同時也很少在校內外開展科普宣傳活動和參與各類科技競賽活動。
(3)一些科技活動僅限于在節日活動中的表演,且形式單一,科普效果也較差。
4.學校已有的科普資源未得到有效的整合
(1)學校的科學實驗室、圖書室、遠教室的科普性未得到開發利用,很多農村學校的科學實驗室成了擺設,甚至一些科學老師也不會使用,在科普教育中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
(2)村、鎮開展的科普活動沒有和學校科普教育協作起來,各自為政,統籌不夠,呈完成任務狀態,未達到科普教育效果狀態。
(3)農村小學有豐富多彩的動植物科普,但大都沒有得到開發利用。盡管有些學校有“鄉村少年宮”,但其豐富的活動器材由于缺乏相應的老師來組織開展使用,也遠達不到預期的科普效果。
5.缺乏相應的經費支持
(1)因重視程度不夠,學校沒有資金預算到科普活動中來,經費不到位,科普活動開展力不從心。
(2)學校經費緊張,無力顧及科普教育。由于農村小學人數愈來愈少,經費支出重在保運轉,難以顧及科普教育的開展。
6.缺乏有效的評價機制
評價機制是促進學校發展的重要因素,極大部分農村小學根本就沒有將科普教育納入到評價學生和評價老師的機制中來。其評價重心在“語、數、外”,科普(科學)沒評價名分。沒有評價機制,很難將科普教育有效的發展開來。
二、問題解決對策
1.加強領導、形成氛圍
科普教育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學校要將此納入學校的發展規劃中來,要建立從校長到科技輔導員的管理系統,專門組織管理科普教育工作,認真做好科普宣傳,讓教師、家長和社會充分認識科普教育對孩子健康成長的意義所在,使他們積極支持和參與到科普活動中來,不斷提升科普活動的影響力,有效形成科普教育的良好氛圍。
農村小學科普教育的好和壞,全靠校長帶,有科普思想的校長,學校就有豐富多彩的科普活動,在豐富多彩的科普活動中,學生的科學思想、科學精神、科學素質、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就會得到相應的培養和提高。
2.整合科普資源
(1)把學校的科學實驗室、圖書室,遠教室、音體美教具有效的整合利用起來,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學到科普知識。有鄉村少年宮的農村小學,更要充分利用好配置的各種資源,讓其最大限度的服務于學生科普知識和能力的提高。
(2)整合好縣鄉鎮的科普下鄉活動資源,整合好現代家用電器、電子產品資源,要讓學生深深的感受到科普知識的無處不在。
3.建立、健全科普教師隊伍
隨著我國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推進,大量高學歷的教師涌向農村小學,這對于農村小學科普教育提供了一定的人力基礎。
(1)建立科普教師隊伍
大力培養科技輔導員,充分發揮科技輔導員在學科教學中的科普引領作用。學校要把科技輔導員的發展和培訓納入學校教育發展規劃,要讓科技輔導員在學校發展中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有了較強的科技輔導員隊伍,通過科技輔導員的指導和引領,學科教學中滲透科普教育的效果就會得到更好的加強。
(2)對科技輔導員進行培訓,提高他們的科普能力,讓他們懂得更多的科普知識,形成學校科普教育的實力。學校可以安排業務學習時間,首先立足于學科中的科普知識學習,然后引導學科教師多渠道的學習更多的科普知識,逐步豐富教師的科普知識,以達到適合學科滲透科普教育的目的。
4.創新科普活動內容和形式
學校可以設置科技節活動,可以著眼于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科技制作、科技論文、航空航天模型活動,爭取在各類科技競賽活動中獲得獎勵;還可以在校園中開辟種養殖園,成立科技興趣小組、科技活動小組,讓學生在親自體驗、親自實踐中接受科普教育。通過多種科技活動,讓學生逐步養成良好的科學態度、積極向上的科學意識、開拓進取的科學方法和勇于創新的科學精神,成為有科學素養的人才。
5.加大經費投入
學校在發展規劃中要建立科普經費保障機制,每年在計劃中要對科普教育進行經費預算,以確保科普教育的良性運轉。
6.建立有效的評價機制
調研人員在黑板上點了一個點。被測試者分別是小學生、中學生、大學生。問題是“這是什么?”小學生回答:月亮、太陽、星星、燒餅、乒乓球、老師生氣的眼睛。。。初高中生回答:這是一個“點”。大學生們拒絕回答這個愚蠢的無聊問題。蕪湖市赭山小學校長黃寧也知道這個故事,這也更加堅定了她進行創新教育的信念。
赭山小學是一所歷史悠久的學校,始建于1949年,是安徽省蕪湖市一所具有鮮明特色和一定影響力的窗口學校。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擁有體驗成功的機會,讓每一位教師享受教育工作的幸福,讓每一件設施都得到充分利用,讓每一戶家庭享受家校共育的和諧,是赭山小學的辦學理念。黃寧認為,這一理念充分利用了校本資源,促進每一個有差異的個體獲得最好的發展――即“讓每個孩子獲得理想的發展”。先進的辦學理念和明確的管理思路,是一所學校可持續發展的動力和有力保證。于是,該校堅持科技創新教育,積極推進素質教育,著力培養孩子們的科學素養和創新能力。
黃寧說,學校科技創新教育的意義在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所以,通過抓基礎建設普及科技教育是赭山小學的工作目標。以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為目標,作好科普教育的宣傳工作,創造寬松的教育環境。該校利用主題班隊會、國旗下的講話等機會進行科普方面的宣傳教育,營造良好氛圍,使科普工作深入人心,創設濃郁的科普校園環境。各個班級,還在黑板報上開辟出科普專欄,充分發揮環境育人的功效,以彰顯班級科普特色,凸顯班級科教文化。
科技創新內容豐富,知識面廣,科學性強,各門學科都具有豐富的科普教育內容。赭山小學十分重視科普教育在各學科中的有效滲透,以科普輔導教師為骨干,以教研組、備課組集體備課形式組織教師分學科、分系列、分層次整理出學科滲透科普教育的知識點使科普教育在各學科中具有可操作性,從而達到有機滲透的目的。
黃寧認為,科技素質的培養需要構建相應課程體系來保證。科學課和信息技術課是赭山小學科技教育課程的主要學科。科學課在該校很受歡迎,三位科學專職教師都是骨干教師,有著良好的專業素養。老師們想方設法拓寬學生視野,培養學生學習科技的興趣。信息技術是信息社會的基本工具,該校良好的硬件設施為學生利用電腦和網絡進行學習奠定了基礎,也增進了學生良好的信息技術素養。
黃寧告訴《教育》旬刊記者,學校動員全體師生積極投入到科技創新工作中來,每位教師都要在自己的工作中滲透科技創新的思想。該校成立了科技小社團,科技輔導員和科學組的教師擔任社團的指導教師,每個興趣小組都有計劃、有內容、有學生、有場地。該校還積極參加科技活動,鼓勵教師學生撰寫科技論文,組織學生參加科技競賽,通過爭創活動的開展,使學生們受益非淺。近幾年學生在各級各類科技創新比賽中屢次獲大獎,位居全市前列。 “科技活動月”是赭山小學科技教育的特色之一,也是該校的傳統項目。該校將每年的5月和11月定為“科技活動月”。“科技活動月”內容豐富多彩,形式多種多樣,各年級、各層次的同學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活動項目。比如,開展科技知識講座,指導學生開展活動。學生在科技月活動中也可以參加科學小論文、小發明、科技小制作、機器人創意、電腦模塊、科幻畫、科學幻想作文、科學實踐活動、觀察日記等項目的比賽等。
電腦機器人是赭山小學去年才興起的一項綜合了電腦技術、工程技術,又富有創新性和應用性的科技教育項目,很受學生歡迎。學校以電腦機器人活動為突破口,把信息技術、科學與綜合實踐教育相整合,進行普及與提高,為學生提供了一個貼近生活、富有創意的學習形式。近兩年,在安徽省青少年機器人大賽中,赭山小學作為蕪湖市的代表隊之一,連續兩年獲得了大賽一等獎。黃寧認為,和榮譽相比,最為重要的是:培養了一批機器人制作與創新的愛好者,學校在開展活動時,能在培養學生動手能力的同時,培養全體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觀念。
舉措二:改革評價機制
在江蘇省洪澤外國語中學校長徐守耀看來,創新能力的培養關鍵在于評價制度的革新。多年的一線教育經驗讓徐守耀認識到,學校必須改變以往的人才觀,打破傳統的評價體制,改變把分數作為考核教師、學生的核心標準,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作為實施素質教育的主要途徑。該校把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貫穿于學校評價體系的始終,以革新評價機制為突破口,在促進學生創新能力提高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
在洪澤外國語中學,首先改變的是教師評價機制。該校把具備創新意識作為優秀教師的重要標準。徐守耀說,教師承載著傳承人類文明的使命,肩負著“傳道、授業、解惑”的重任。教師在培養學生創新能力中起著重要作用。沒有創新精神的教師就培養不出具有創新能力的學生。學校把教師的開拓創新能力作為衡量教師的重要標準,并且搭建多種平臺,促進教師主動學習,拓寬教師的知識結構,提高教師的創新意識、創新能力。
徐守耀認為,作為基礎教育的教師必須更新教育觀念,摒棄應試教育中不利于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因素,改革教法、教材和考試方法,使學生敢想、敢說、敢為、敢于提出不同的見解。該校為了提高教師的創新意識,引導教師不斷接受新觀念,多次請高等師范院校教育專家、學者來學校作學術報告。南京師范大學、淮陰師范學院的多名專家學者都曾在該校作過報告。這些報告開闊了教師的視野,更新了教師的觀念,幫助教師確立自己的教育理念,激發教師實現對教育意義的探尋,推動了教師觀念的更新。
課堂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主陣地,洪澤外國語學校改變了過去以教師講授得精彩為優課的評價機制,把以構建學生自主學習為主的高效課堂作為優課的評價標準。通過自主學習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為此,該校建構了本校特色的自主學習為核心的課堂模式。把課堂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相互合作,共同探究,把探究結果在課堂上展示。該校注重創造學生的活動空間和表現機會,樹立學生創新信心,增加了學生的成功體會。該校還積極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給他們最大限度的時間讓他們去感知、去探索,鼓勵他們獨立思考,敢于標新立異、反彈琵琶,激發他們的學習欲望,使他們充分感受到學習是一種需要和享受,以達到發展思維、培養能力的目的。徐守耀說:“考試成績是衡量和評價學生的一個重要尺度,但不是唯一尺度。”洪澤外國語中學改變學生評價機制, 把實踐能力和個人特長納入考核標準。該校通過開展各項評比活動,鼓勵學生參與課外活動,發展個性特長,以此不斷激發學生的創新能力。徐守耀堅信,藝術素養是創新培養能力的基石。為加強學生藝術社團建設,展示學生才藝,培養學生特長,該校成立了學生豎笛樂隊、舞蹈隊、合唱團、文學社、記者站及美術興趣小組。積極參加市縣文藝匯演、才藝大賽、廣場文化活動;定期舉辦詩歌朗誦會、合唱比賽、廣播操比賽、運動會、新年晚會以及書法、繪畫、攝影、手工藝品展覽等活動,為學生提供了展示自己特長的大舞臺。
舉措三:依托養成教育
中圖分類號:G62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3315(2015)08-047-001
我們學校創建“小學科學教育辦學特色”源于上世紀末基礎教育辦學特色建設的熱潮。第一階段主要是教師輔導學生參加科技小發明小制作活動,學校以此作為辦學特色創建的起點;第二階段主要是學校加強了科技教育與教育教學活動的整合,滲透創新思想,培養創造性思維;近5年來,第三階段我們主要構建以科學教育為載體,以提升學生學習力為追求目標的辦學體系。辦學思想的內涵不斷豐富、升華,增強學校活力,提高辦學效益,讓學校成為孩子們創新的舞臺。
一、明確科學教育理念
一是以人為本,和諧發展。作為一所普通農村小學,學校辦學不僅體現在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上,更應與時俱進,走出學校發展的新思路。我們明確“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兩個著力點,為科學教育辦學特色工作的推進引路導航。
二是開拓創新,特色強校。我們把科學教育作為實施素質教育的突破口,以“一個核心、兩大策略、三種渠道、四個轉變、五個結合”的理念構建科學教育特色工作的運行機制,增強學校辦學的動力和活力。一個核心:確立“以學生發展為本”的科學教育核心目標。兩大策略:發揮傳統科學特色項目優勢策略,開拓創新“大科學”教育品牌策略。三種渠道:面向全體學生,面向特長學生,面向可持續發展學生。四個轉變:教師角色的轉變、指導方式的轉變、活動內容的轉變、評價機制的轉變。五個結合:學生成長與教師發展相結合、校內資源與校外資源優勢互補相結合、普及與提高和諧發展相結合、課程改革與科學教育有機整合相結合、從事教育教學科學研究與有效指導科學教育相結合。
二、構建科學教育文化
1.構建多元、立體的課程體系。我們讓科學教育特色走進全部課程,滲透創新意識、創新思想、創新方法、創新思維等素養,確保辦學特色長盛不衰,并不斷發出新枝。
①上好“專業”課程。我校中高年級科學課是向學生進行科學教育的專門課程。根據《課標》要求,我們提出科學課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注意教材的調整、補充、擴展。課堂上,注意運用生成的課堂資源。教學提倡合作――探究模式,注重組織和指導學生按照“提出探究問題――組成合作伙伴――展開探究活動――共同驗證結論”四個步驟展開學習。
②挖掘學科課程。我們要求各科教學在不改變自身課程體系和要求的情況下滲透科學教育內容。做到思想滲透――在學科教學中注入新的科學思想觀念和教學策略;內容滲透――在原來課程基礎上向科學技術方面擴展;方法滲透――科學地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手段滲透――用科學最新成果和現代化手段開展教學活動。
③開發校本課程。依據學校科學教育活動實施方案,我們編寫校本教材《金鑰匙》,每周一節開展教學,強化科學思想滲透,傳遞科學信息,提升科學學習力。
2.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精心設計并積極開展科學特色教育活動,是學校特色建設的重要策略,我們要避免特色建設“運動化”,強調科學特色教育制度化、常態化,努力在提高特色活動的質量和實效上下功夫。
①求活求新的德育活動。各班通過召開主題隊會,介紹科學發展的歷史,新技術革命的現狀,科學家和發明家的傳奇故事。
②求實求細的科普活動。學校每年5月開展科普宣傳活動,利用紅領巾廣播、宣傳欄播報科技小知識、科技信息,在校內外發放環保倡議書,科技輔導員舉辦“科普知識講座”活動等。每年9月舉辦科技節,開展發明創造、科學小論文、科幻畫、車模航模、科學知識競賽等活動。
③求新求異的創新活動。學校成立了科學幻想畫、科學手抄報、科普知識比拼、科普劇表演、科學小實驗、模型拼裝、計算機等多個興趣小組,科學教師給學生提供實驗材料,教給研究方法,參與研究活動,各班形成了自身特色的科學課題,如《盆栽植物調查》《校園周邊環境調查》等。
3.營造時尚、溫馨的教育環境。我們優化建設特色化的校園文化環境,使師生融入特色文化的熏陶之中,對特色文化產生更多的親切感和認同感。
①營造時尚的物質環境。學校統籌規劃系列科學人文景觀,有“放飛科學的夢想”的雕塑碑、科普畫廊櫥窗、科普展柜等。我們建好學校科學教育網站,購置了天文實驗箱、數碼照相機、攝像機、錄放機等設備,為科學活動的開展提供保障。
②營造溫馨的心理環境。通過第一課堂的科學教學和第二課堂科學活動,營造學科學用科學的文化氛圍,通過校風、班風、教風、學風建設,形成和諧的人際關系,師生能輕松愉快地學科學、搞創造。
③營造專業的特色環境。在配齊配強科學活動課和科學課教師的基礎上,配備了專職和兼職相結合的科學輔導員隊伍,聘請了校外科學工作者和部分熱心于學生科學活動的家長做全校學生科學活動的輔導員,從而保證了科學教育的正常開展。
4.開發家庭、社會教育資源。我們制訂學校科學特色發展規劃,多維度構建學校科學特色發展的近期目標與遠期追求。
①把專家請進學校。學校聘請市縣資深科技人員進行了“光纖通訊的發展”“科學養蠶”等科普講座,并觀看了科學錄像、圖片、標本演示等,使學生開闊了眼界,激發了創造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