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數學教學論文匯總十篇

時間:2022-08-31 14:08:31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初一數學教學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初一數學教學論文

篇(1)

在初中數學的教學實踐中,有的數學教師反映自己教學很賣力,學生也在認真地聽講,可是學生的數學成績就是上不去,面對這樣的教學疑惑,其實教師自己應當反思,個人制訂的教學方案是否以學生為中心,保證了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如果一味讓學生在課堂上被動的聽講,進行機械性的學習,那么顯然很難保證學生的學習效率和學習成果.因此,初中數學教師要樹立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深入理解“以學定教”的內涵和執行策略,調動學生在數學課堂上的學習興趣和熱情,這樣才能實現數學教學質量和學生學習效率的不斷提升.

一、堅持以生為本,面向全體學生

在傳統的初中數學教學中,“以案定教”“以教定教”等教學模式,基本是填鴨式、灌輸式的教育,教師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評價標準都是統一的,但是這樣的教學模式只能面向部分學生的學習需求,卻無法面向全體學生開展有針對性的教學.同時,有些數學教師過分強調自己的教學中心地位,所以與學生的互動交流比較少,無法對班級內每名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數學學習情感以及知識缺陷等情況都有一個全面的把握,所以“以學定教”也就無從談起.所以說,初中數學教學中的“以學定教”,需要教師深入貫徹和落實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在制訂教學方案時必須首先全面了解學生,對班級學生的學情有一個準確的把握,然后制訂出有針對性的教學目標,科學選擇教學內容和確定教學難度.例如,在初中數學“一元二次不等式組”的教學中,初中數學教師應當先帶領學生復習一下“一元二次不等式”“一元一次不等式組”的相關知識,看學生在學習“一元二次不等式組”時對基礎知識掌握的熟練程度,如果學生的學習基礎比較薄弱,就應當先讓基礎差的學生復習一下舊知識,學習基礎好的學生則可以提前預習新知識,這樣方能實現初中數學教學的以生為本和面向全體學生,真正做到“以學定教”.

二、尊重學生的個性特征,堅持“因材施教”

篇(2)

二、依據初一學生認知特點,注重課堂問題的邏輯性,培養學生正確的數學思維

教師所設計的問題,必須符合初一學生思維的形式與規律,符合其身心發展規律和認知水平,依據初一學生的認知特點設計課堂提問。如,在教授有理數的絕對值時,舉例小明的家在學校西邊3Km處,小麗的加在學校東邊2Km處,并提問學生“能建立數軸恰當表示他們的位置嗎?”在學生建立數軸恰當地表示除了位置時,接著提問學生“假如他們步行的速度相同,誰先到學校?為什么?”讓學生經過討論,并聽取學生的發言,并總結歸納有效信息。在此基礎上得出:數軸上表示一個數的與原點的距離,叫做這個數的絕對值。這樣通過層層設問,較強的邏輯性能夠激發學生的思考,符合初一學生的思維水平和認知水平,有利于學習形成正確的數學思維。假如,在課的開始部分,直截了當的說出“任何有理數都有絕對值”,“絕對值從字面意識理解就是負數(正數)與原來數的相反(相同)”。根本沒有通過數到原點的距離順利成章的引出絕對值概念。這樣死板、生硬的、概念化的教學方式,不但不符合教學要求,嚴重影響學生的正確思維,不利于形成有效性思維。

三、采用學生自評、生生互評和師生互評相結合的方式,師生相互合作,加深學生的數學學習體會

要打好初一學生的數學基礎,在教學中就須突出合作性,可以采用學生自評、生生互評和師生互評相結合的方式。學生通過自我評價可以提高認知能力;互評是師生間很好的交流機會,學生在評價同學的過程中,既可以發展自我,有學會欣賞別人;教師從反饋中積極汲取學生對自己教學的評價信息,及時調整教學策略,實現教學相長。如在講初一下第10章《數據的收集、整理與描述》時,教師可與學生一起收集、分析數據,不分課內課外,相互探討,課堂上按小組展開討論在合作學習中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從而增進師生間的感情,加深學生的數學學習體會。

篇(3)

1 科學課堂中提問的目的

1.1 營造良好的課堂氣氛。

課堂氣氛是指在課堂教學情境中,各種成員的共同情緒狀態,它是由班級社會體系中各個成員之間的互動而產生的,它反映了課堂教學情境與學生集體間的關系,也是學生答問的關鍵。從課堂教學提問的實際情況來看,課堂教學氛圍可分為三類,即積極型、消極型和一般型。積極的課堂提問氛圍,它的基本特征是課堂情境符合學生答問特點,師生之間、學生之間關系正常和諧,學生產生滿意、愉快、互助等積極的態度和體驗。而消極的課堂答問氛圍的基本特征是主課堂情境不能滿足學生的答問需要,脫離了學生的心理特點,師生關系不融洽,學生之間不友好,學生產生了不滿意、煩悶、緊張、焦慮等消極的態度和體驗。而教學中大量的課堂氣氛屬于一般型,它介于積極和消極型之間,即課堂教學能正常進行,教學答問效果一般。然而,課堂答問氛圍、情境將直接影響到師生的關系、雙方信息的交流,以致影響整個教學效果。

1.2 突破難點,降低難度。

為降低難度,使學生跳一跳就夠著,同時也促使學生能主動地參與到科學學習活動中來。設計問題串,由淺入深,由感性到理性,循序漸進,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在知識難點處進行提問,啟發學生思考,解決他們學習上的疑難困惑,使學生更加準確、透徹地理解知識,應該成為提問教學中最值得推廣的手段。

比如在講解《體溫的控制》一課時,為了突破難點―――體溫調節的過程。筆者出示正常溫度下皮膚血管口徑大小的幻燈片后,提出一系列的問題:當外界為低溫時,血管口徑是通過如何變化來調節體溫的呢?當外界為高溫時,血管口徑是通過如何變化來調節體溫的呢?當外界溫度等于或超過體表溫度時,人體是通過什么方法散熱的呢?

1.3 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發散性思維是創造性思維的主導成分,又是創造性思維的核心,它著眼于探索未知的事物,發現事物間的新關系。尋找多方面解決問題的方法。因此,將一個問題從不同角度、不同層次進行設問,也可訓練學生的發散性思維,進而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具體而言,思考問題時,根據同一來源材料,以比較豐富的知識為依托,沿著不同的方向去思考,以探求不同方向的解答,即通常所說的“一題多解”、“一題多變”,通過多角度的變化,促使學生的思考由表入里、由淺入深。直至真正理解概念并訓練學生的思維。

2 科學課堂提問的原則

2.1 提出的問題要有方向性。

這是指提問題要有明確的目的,要使學生的思維趨向于教學目標,否則,反倒會對學生產生誤導。例如在進行“力”學中,教師先讓學生討論一個問題:甲乙兩隊拔河,甲獲勝,是因為甲的力氣大于乙的力氣嗎?學生往往給予肯定的答案。教師可利用兩彈簧秤演示給以否定,使其引起學生認知心理上的矛盾沖突,從而產生探究動機,把握探究方向。

2.2 提出的問題要有深刻性。

這是指問題不宜太難或太易,難易之間要有一定的梯度。教師提出的問題太難,學生不容易理解,失去對問題進行分析的興趣,更談不上解決問題。相反,如果問題太簡單,學生不費吹灰之力就得出答案,則學習興趣將會降低,就會分散注意力。在課堂中盡量避免向學生提問沒有深度的、低效的、無用的問題。比如“對不對”、“好不好”、“會不會”等等。學生對這種問題往往會不假思索性喊叫,這樣不僅對他們的思維鍛煉沒有幫助,而且表面上熱鬧,造成教師反饋失真,影響學習效果。

3 科學課堂提問要注意的細節

3.1 問隨脈動,有的放矢。

作為教師要教好學生的關鍵就是了解學生,而了解學生的重要途徑之一就是注意學生的課堂反饋,包括學生上課時的表情變化等。課堂教學反饋,是指課堂教學過程中,教與學雙方的各種信息的相互傳遞和相互作用;它的輸出和回收、增強和減弱、順應和調節都始終貫穿于課堂教學的整個過程;教與學主體雙方信息傳遞和回收都是有選擇的,有差異的,有能動作用的。而這里所說的課堂教學反饋主要是指課堂提問時,教師對學回答問題后的評價與反饋及學生對教師所教內容給予反饋。

篇(4)

在教學實踐中,我們要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要充分利用教材上的不同內容,挖掘可供學生猜想的因素,創設猜想的情景,引導學生大膽去猜想,去嘗試。

新課前猜想,激發學習數學的動機

牛頓說過:“沒有大膽的猜想,就做不出偉大的發明。”猜想運用在對新知識的探索起步階段。這個時候調動學生積極的猜想,有利于架起已知與未知的橋梁,激發學生的思維和學習數學的動機。

例如在教學《多邊形的外角和》時,學生已經掌握了三角形的外角和等于180°和推求方法,我們可以要求學生用同樣的方法去探索四邊形、五邊形的外角和,看有什么發現,再提出n邊形的外角和的猜想,并引導學生驗證,得出“n邊形式外角和等于360°”,讓學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增強解決問題的信心。

教學中猜想,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

在學習數學知識的過程中,加入猜想這一“催化劑”可以促進學生的多角度思維,加快大腦表象形成的速度,抓住事物的本質特征。

在教學《勾股定理》時,利用教具來引導學生觀察、歸納、猜想。首先可以提出問題:“直角三角形的三條邊有什么關系?”,引導學生以直角三角形的三邊為邊分別作正方形,然后演示教具觀察三個正方形的面積有什么關系?這樣學生就會猜測到直角三角形的兩直角邊的平方和等于斜邊的平方“,隨后再引導學生利用直角三角形拼成正方形后通過計算面積來進行驗證。同時還可以進一步提出學生自己動手拼一拼,還有新的拼法來驗證勾股定理嗎?學生很快就開始了積極的思考,興趣也有了,學習也主動了。

經歷猜想,它調動了學生的思維,使其處于興奮狀態,發展了學生的潛能。數學的學習,對學生如同科學發現的過程,所以在學習中不斷演繹著猜想、發現、驗證、再猜想、再驗證,從而使學生對數學的認識從模糊到清晰,從知之甚少到知之較多,最終學會學習的方法。 練習中猜想,培養良好的思維品質

要教學生的數學猜想,必須有行之有效的辦法和切合實際的途徑,既要在教材的內容和習題中給學生更多猜想的余地,也要注意在課堂采取發現式的教學。我們知道,數學解題訓練、探討數學問題,對培養學生的思維力和創新意識有著積極的作用。因此,在練習題的選擇設計中,也應為學生的數學猜想提供機會。

例如:在七年級數學教學中,設計了這樣一道習題。

填空,并通過觀察、分析,說一說你有什么發現?

1+3=()=()2

1+3+5=()=()2

1+3+5+7=()=()2

1+3+5+7+9=()=()2

……

想一想:1+3+5+7+9+……+(2n-1)=?,學生可以通過探索、討論,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出規律。

猜想讓人更加聰明,更具創造性,鼓勵學生積極去猜想,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但學生的猜想可能出現不同的結論,不論學生的狀態是積極主動的,還是消極被動的,這都是正常現象,教師要在學生的猜想中發揮“主導作用”。引導他們合理地猜想,使學生更有信心,更好地發揮猜想,發展他們的創造性思維。在數學猜想教學法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創設寬松和諧的課堂氣氛,給學生猜想的時間和空間

“有利于創造活動的一般條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學生是課堂上學習的主人,學生進行數學猜想,是對數學問題的主動探索。教師應提供學生暢所欲言的機會,使他們勇于猜想調動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激發探求新知的欲望。

引導學生學會猜想,提高猜想的有效性

在學習過程中,應根據不同的內容,引導學生學會正向猜想和反向猜想。正向猜想是根據已有知識,按照常規有序的探索新知識,是利用遷移學習新知識的一種方法。例如從復習圓的面積公式,到讓學生猜想圓心角是1度的扇形面積怎樣計算,進而猜想圓心角為11度的扇形面積的計算方法,長期這樣學生對正向猜想就會比較自覺地進行。

反向猜想是指換個角度按常規相反的方向猜想,這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的一環,要精心設計。

猜想與驗證相結合

篇(5)

一、突破教材內容,博覽中外音樂作品

音樂是世界人民共同的財富,音樂是無國界的,在學習音樂的過程中,我們應善于用一些世界名曲來激發學生對于音樂課堂的興趣。例如,《友誼地久天長》這首蘇格蘭民歌所贊頌的友誼正是初中生需要面對的事情,而這悠揚的旋律曾是電影《魂斷藍橋》的主題曲,推薦學生去看這部電影,同時欣賞這首名曲。通過鑒賞世界名曲,可以開闊學生的視野,學習人類音樂的精華,進而提高其音樂欣賞水平。

二、創設情境,觸發學生音樂情感

“學以致用”是教學的終極目標。當學生的情感與認知聯系起來的時候,學生情感就會被激活,興趣才能被點燃。情感與認知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依存的有機整體。在音樂教學中,教師要精心設計,積極創設科學、有效的教學情境,以深化教學內容,調動學生情感,引發學生主動探究樂理知識的興趣。音樂教學內容豐富,教師可以采用多種方法創設情境。言語描述情境、角色扮演體驗情境、多媒體再現情境等都是常用的,教師要根據教學實際需要和學生年齡特征選擇適合的方法。在學習《長江之歌》時,教師首先利用多媒體播放長江圖片,讓學生觀看、談感受。有的學生驕傲的說:“長江好長呀,不愧是黃金水道,它像一條絲帶穿過祖國的心臟,壯觀極了,在圖片中,我看到了三峽水電站,看到了長江中下游平原,看到了我國特有的古老珍稀魚類中華鱘……”還有的學生說:“通過觀看圖片,我看到長江像一條龍,眾多支流匯入,寬廣的湖面,碧綠的江水……”教師根據學生的觀看感受進行總結:“從你們的評價中我感受到了你們對長江的贊嘆、熱愛之情,作為中國第一長河,長江哺育著千千萬萬的中華兒女,讓我們一起唱出對長江的熱愛之情。”學生紛紛進入學習狀態。教師利用創設的情境,將長江之美展現得淋漓盡致,學生受到感染,學習歌曲的熱情被點燃,主動探究歌詞內容和旋律。圖像的再現可以生動地顯示教材的內容,激活學生的認知和情感。在音樂教學實踐中,教師利用多媒體技術向學生展示圖片,激活課堂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音樂敏感度。

三、游戲方法

所謂快樂的教學方法就是寓教于樂。對于音樂課,音樂課本身就帶有娛樂性,所以快樂教學方法更容易實現。一般來說,快樂的教學方法一般是通過游戲方法進行的,也就是說,以游戲的方法來引起學生的興趣,當然,還有一些方法,如競爭法和模仿法。但游戲玩法也是教師經常使用的一種方法。例如,在音樂課上,將學生分為兩大組,允讓學生以歌詞對接的形式進行游戲,并且有時間限制,最后在規定的時間內以獲得分數最高的組獲勝。這種方法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積極性,還能使學生在一定程度上建立團結感。

四、合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

通過將現代教學技術引入音樂教學,不僅可以豐富音樂資源,而且可以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來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因此,在教育中,教師要做好創新研究工作,確保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的先進性,從而達到音樂教學的目的。例如,當學生學習“奧林匹克之風”的音樂時,他們可以使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相應的動畫,從而使學生受到圖片和文本的刺激,從而積極主動學習音樂知識,產生學習欲望,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

五、競爭激趣

隨著我國經濟和信息的快速發展,社會競爭日趨激烈,學生競爭意識的培養已成為實踐教學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初中音樂教學過程中,可以圍繞所學知識,通過競爭的方式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競爭意識。例如,在學習歌曲“一二三四歌”時,可以在學習完所學歌曲后,讓學生展示自己所知道的反映部隊生活的歌曲,并將其表演出來。教師可以以此制定適當的獎懲制度,獎勵表現出色的學生,激發學生的競爭意識和學習興趣。

六、戶外教學法

篇(6)

“學貴有疑”。提問是激發學生興趣、提高課堂效果的有效途徑,提問教學已經成為廣大教師普遍使用的教學形式。下面結合個人的教學實踐,就提問教學談幾點看法,供大家參考。

一、提問要新穎,激發學生的興趣

初中階段的學生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對他們不明白的事情總愛“打破砂鍋問到底”,教師要充分抓住學生的這個心理特征,從提問入手,激發學生思維,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逐步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但平淡無味、重復的提問只會讓學生厭煩,所以教師要設計新穎、有趣的提問。

二、提問要抓住矛盾,激活學生思維

在教學過程中,始終讓學生保持學習的熱情、積極的態度是非常有難度的。巧妙的提問可以有效解決這個問題,即抓住文章的突破口,給學生設置問題的“障礙”,使他們在心理上形成對問題的探究欲望,從而帶著疑問自主地尋找答案,解決問題的過程是學生思維得到訓練的過程,對課文的理解自然也進一步加深。要注意的是,“障礙”的設置一定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不能故弄玄虛,應付學生。

三、采取迂回式提問教學法,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

葉圣陶先生說:“就算是再好看、再好聽的戲,讓你天天看、天天聽也有膩煩之日,何況是教師喋喋不休的講解呢?”試想一下,如果教師在課堂中只是一味地講解文章大意、中心思想、情節發展、寫作方法等,久而久之,學生必會產生厭倦心理。此時,教師采取迂回式的提問方法,則可以收到不一樣的教學效果。這種曲線式的提問教學,可以讓學生在輕松自如中感到生動有趣,從而激發自身的探究興趣。

當然,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提問藝術還有很多,需要我們廣大語文教師在今后的教學中進一步嘗試探索,只有這樣才能更加靈活地運用提問技巧,真正發揮出提問的藝術性,更好地服務于語文教學。

參考文獻:

[1]王俊玲,王君朋.課堂提問的技巧[J].河北教育,2005(15).

篇(7)

二、調動課堂學習氣氛,提高音樂教學質量的有效策略

篇(8)

【中圖分類號】G203.12 【文章標識碼】C 【文章編號】1326-3587(2014)03-0083-01

在新課程背景下,教師成為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并幫助學生建立新型的學習方式。在物理教學中,改變傳統的教師傳授知識,而是把學習內容以問題的形式給學生,讓學生去發現、去思考、去探究,逐步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讓學生在課堂上始終保持強烈的求知欲望,這種學習方式將影響學生的思維品質、思維習慣、思維能力,進而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從課堂教學的實際來看,課堂提問的設計是一門技術,更是一門藝術。提問得當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提高學生學習的熱情,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提升學生的智力水平。提問不當,不僅無益于教學,還會窒息課堂氣氛,禁錮學生思維。

據研究發現,目前中學物理教師的課堂教學提問情況并不如人意,主要表現在:問題數量隨意性大,一節課最多的可提二十多個問題,最少的只提一個問題;提問仍然是從教材內容出發,而沒有從學生發展的角度出發;事實性問題和理解性問題比例較高,基本沒有答案開放的,鼓勵學生闡述觀點,進行分析、評價的問題;學生回答問題時,教師反復重述、打斷學生發言的情況比較嚴重;參與回答問題的學生比例不高;教師幾乎沒有為學生留出提問的時間,也幾乎沒有學生主動提出問題,這些表現是目前課堂教學提問比較普遍的現象。它反映的不僅僅是教師的提問技能,透過該現象能更深層地反映出目前教師的教育觀念中教學仍然以傳授知識為主,注重知識的掌握,教師仍然在課堂上唱著主角,學生并沒有成為自主學習的主體。這種觀念對課堂教學提問的影響在于,它使教師對提問的功能、目的、類型、作用等的認識和實際運用機械、單一,針對性不強,在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表達交流能力以及創新精神等方面的效果較差。這樣的教育觀念和提問現狀根本無法滿足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因此,筆者認為提出教師有效課堂教學提問的問題并進行研究,對新課程的實施,素質教育的推進,是十分必要和有意義的。

一、溫故知新,聯系已有知識

教學要真正啟迪學生的心智,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必須多提問,讓學生在學習中思考,在思考中發現,在發現中創造。任何一個物理教師在上課時都不希望自己上演“獨角戲”,學生無動于衷。在教學雙邊活動的開展過程中,課堂氣氛的營造,需要教師去調動,去激活。在講解串聯電路的特點時,我設計了如下問題:改變電流大小有哪些方法?改變電阻有哪些方法?我們學過的什么儀器可調節電流的大小?滑動變阻器如何連接在電路中?進而提出滑動變阻器串聯到電路中后,各部分電路中的電壓、電流如何?自然導入了新課。這樣設計的問題,結合學生熟悉的事物,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而且通過聯系已有的知識,也可以幫助學生復習以往知識,達到溫故而知新。

二、列舉提問,聯系生活實際

物理與生活是緊密聯系的,生活離不開物理,物理也離不開生活。在單元或綜合復習時,由學生聯系所學的物理知識,列舉日常生活中的實例,來說明物理現象或原理。例如“舉例說明分子是運動的”“舉例說明應用杠桿原理的工具”這一類問題有利于激發學生積極思考,努力搜尋記憶中的生活知識,在相互啟發下,可舉出更多的例子。我處理這一類問題的方式,一般是將學生舉的例子簡要記在黑板上,再由學生分辨哪些舉例是對的,哪些錯了。然后再把對的進行分類。例如上面舉例中的第一題可分成氣體、液體、固體三類分子運動現象;第二題可按省力、費力、既不省力也不費力的杠桿分類。這樣處理可以培養學生的分析綜合能力,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又能將物理知識滲透到生活中去。

三、創設情境,培養問題意識

問題是物理教學的核心,物理教學的過程應當是一個不斷地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在教學液體的蒸發時,先給學生呈現如下現象:用扇子對著一支溫度計扇,溫度計的讀數不變;將溫度計的玻璃泡包上棉花,將棉花浸入酒精中,然后從酒精中取出,再用扇子扇,溫度計的讀數迅速下降。如何解釋這一現象?這就給課堂教學創設了一個問題情境。又如,通過列舉有待解釋的事例來創設問題情境。在教學慣性知識時,教師舉例:人絆倒時通常是向前撲,而人滑倒時往往是向后仰,如何解釋這一現象?這是一個司空見慣的現象,但學生在學習慣性知識之前卻難以做出正確的解釋,于是容易產生解答問題的內在需要,從而進入問題情境。

四、學以致用,采取應用提問

學生如果在教師的啟發下,運用學過的物理知識成功地解釋或解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現象和問題,他們不但會感到一種學以致用獲得成功的喜悅,而且還能激發積極思考,培養運用所學的知識動手動腦解決實際問題的好習慣。“熱水瓶是如何防止熱傳遞的?”這是教師提問的一般方式,學生也能做出正確回答。我嘗試改成這樣的問題:熱水瓶外層玻璃破碎后為什么不保溫?新買的熱水瓶不保溫可能是什么原因?對照實物讓學生對不銹鋼保溫杯與常見的玻璃保溫杯的保溫原理和保溫性能進行分析及比較,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做出正確解答。如果有條件,針對課堂提出的問題,安排學生課后進行一些小實驗、小修理、小制作,對加深知識的理解和記憶更有幫助。

五、引起爭論,激發思考提問

爭論可使學生的思維始終處于活躍狀態,通過爭論解決的問題,理解特別深刻,其效果是一般性講解所無法達到的。容易引起爭論的,往往是生活中碰到的現實與物理原理表面上相“矛盾”,或者平時形成的概念與嚴格定義的物理概念不一致的問題,設計一些問題,引起學生的爭論,對澄清學生的錯誤認識大有好處。例如力學中“力是不是物體運動的原因?”和“在平地上挑著東西前進做不做功?”等問題,引導學生對照所學的知識進行分析辯論,這樣既達到解決這些問題的目的,也可以把有關知識融會貫通,收到效果比單一的講解要好得多。

總之,新課程理念下的物理課堂教學是教師組織、引導、參與和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雙邊活動。為此,課堂提問要針對初中學生的特點,盡量結合生活實際,設計能引起學生興趣、激發學生積極思考的問題,并注意在提問中點撥啟發學生分析問題,提高學生能力。

篇(9)

合作學習指的是將學生分為不同學習小組,由任課老師給每組布置學習任務,每個組員有明確分工和職責,通過相互交流與合作達到完成教學任務、掌握所學知識的目的。將該方法應用到初中英語寫作中具有重要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1.促進師生互動。合作學習過程中,師生平等交流和對話,整個教學在和諧、友好的氛圍中進行,并且師生間相互尊重。對寫作中遇到的疑問,學生可立即提問,任課老師和其他同學給予解答,拉近師生間的距離,推動師生互動和交流。2.培養良好寫作方式。合作學習為每個學生分配相應的任務,讓每個學生在獨立完成寫作任務的前提下進行交流,通過相互評價和學習,借鑒其他同學的優點并發現自己的不足,有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寫作習慣,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3.提高團隊合作能力。合作學習強調獨立完成自己的寫作任務,小組成員間進行交流,并且不同小組相互討論和學習借鑒。評價時也強調相互評價,在友好氛圍中相互學習,有利于提高學生團隊合作能力,形成合作、交流、積極向上的品質,對提高初中英語寫作教學效果和學生思維能力具有積極作用。

篇(10)

二、基礎課合理的、科學的課程設置

設計藝術基礎與純藝術基礎以及其他課程之間具有差異性,應該注意到基礎教學與專業學習間的邏輯關系。以素描課程為例,素描教學過程應該分為兩個教學階段。

1.第一階段(客觀再現)

以靜物、石膏、人物、場景等作為訓練內容,并輔以系統的素描理論講解。目標要求以寫實性語言為主,以訓練學生的客觀再現能力為主要要求,包括光影與結構兩種語言樣式。學生具備較好的客觀再現能力是很有必要的,盡管學生在入學前接受過訓練,但不夠系統,良莠不齊,并且缺乏應有的理論基礎。在訓練再現能力的同時,培養學生在藝術學習中應該具備的、共通的審美能力,如對對稱、均衡、虛實、層次、節奏、韻律等一般審美因素的感受。設計是一門綜合性藝術,每一種造型樣式、造型語言學生都應該有所了解與掌握,通過這一階段的訓練為下一階段學習一些必要的技法與審美意識做好準備。

2.第二階段(主觀構想)

內容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以靜物、石膏、人物的實物或相應的圖片資料為視覺元素,引導學生進行形式與意義的創意與聯想,手法不限。第二部分,進行一些專項練習,如材料練習、肌理練習、質感轉換練習、黑白構成練習、線條練習等。這里需要說明,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第二階段的這兩部分內容可以合而為一。如,學生在以靜物或人物為視覺元素進行形式或意義的創意時,可揉入材料、肌理等方面的練習,將多種練習形式整合,在一幅作品中以完整的面貌呈現,并附上簡短的使其表達意圖更明確的文字說明。練習方式的具體情況教師可酌情而定,不以技法訓練為目的,著重于開發學生創造性的視覺思維能力,培養學生對形式語言的理解,引導學生由一些常見之物進行新的意義的聯想以及新的形態的創造,幫助學生初步確立設計理念,從而為學生今后的專業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素描的第二階段是由基礎課向專業課的過渡階段,因此,在課程設置時,應考慮其橋梁作用,在內容與目標上仔細考量,這不僅關系到基礎課的教學效果,對學生今后的專業學習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如,對于部分教學內容可以有意識地使它與第一階段的學習在內容上重疊,但要求學生改變視覺常性,從一個全新的視角去觀察與表現。形式語言、全新的意義聯想與形態創造,材料、肌理、黑白構成等內容無疑具有典型的設計性質,如此,第二階段承上啟下的作用便能很好地體現出來。

上一篇: 大一心理課論文 下一篇: 法治工作總結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日本韩国欧美特黄 | 特黄特色三级在线看国产 | 中文字幕乱码亚洲无线码按摩 | 亚洲欧美蜜芽tv在线一区 | 亚洲一区二区在线观看蜜桃 | 亚洲日韩va一区二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