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2-26 18:12:29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教師扶貧典型事跡材料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1.學生自身因素,是生源流失的首要原因
(1)學生學習基礎差,厭學心理強烈。
(2)學生進取精神不足,人生態度不正,學習目標不明。
(3)受從眾心理的影響,看到班級里其他學生輟學去打工,也隨大流去打工了。
2.家庭因素是學生流失的次要原因
(1)中職生父母素質普遍不高。有的父母在教育孩子時不是粗暴橫蠻就是溺愛過度,或者不聞不問。這些家庭出生的學生流失率一直居高不下。
(2)對職教認識不深。有些家長對職業教育不夠重視,家長基本不管孩子的學習,學生原有的學習、生活習慣很難改變,往往很快成為流失對象。
(3)家庭經濟困難。
3.學校因素是學生流失的主要原因
(1)教學理念落后。當前,農村職業學校教師的教學思想、教學理念仍停留在傳統模式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實踐操作能力得不到提高,不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2)專業設置盲目。有的專業導向模糊,有的課程設置不合理。學生通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后,沒有學到東西,從而放棄學業。
(3)辦學條件較差。一是師資力量缺乏,教學方法傳統。二是教學設備簡陋,滿足不了教學的需要。
(4)業余生活單一。現在大部分農村職業學校還采用普通高中的教學模式,早讀、晚自習、一天七節課,實訓課少,文化活動少。
4.社會因素的是學生流失的重要原因
(1)就業準入制度不健全。由于社會未嚴格實行就業準入制度,上不上職高同樣可以就業,而且工資待遇方面無太大差別。
(2)政府對職校投入太低。農村職業學校因生源較少,收費低,政府投入少,學校很少有錢投入到硬件建設上,致使職校的辦學條件差,不能吸引學生。
(3)社會對中職學生較輕視。社會對職校生認可度低,學生在失落感和自卑感的重壓下,很容易產生輟學心理。
三、應對措施
針對以上原因,筆者結合自身經驗,及教育學、心理學相關理論,以及職業教育法的要求,提出如下對策。
(1)改進教育方法,培養健康人格。職業學校教師在批評學生或做學生思想工作時,要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增強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抗挫折能力,培養學生健康的人格。
(2)認識職教規律,消除心理落差。新生入校的第一個月就要明確告訴學生職業教育與初中學段的普通教育有很大的不同,中職教育有其自身的教育規律和教學計劃。要讓學生心中接受職業教育。
(3)拓寬資助渠道,解決后顧之憂。國家出臺的一些針對貧困中職生的扶貧救助政策,這給了貧困、特困中職生以完成學業的信心和希望。但就農村中職學校而言,扶貧救助的力度還須進一步加大。中職學校也通過實施學費減免、提供勤工儉學崗位等多渠道解決貧困學生的后顧之憂。
(4)改善辦學條件,加強學校管理。學校要在校園環境的美化、教學設施的添置、實習基地的建設、服務設施的完善等方面加大投資力度。同時要加強學校管理,嚴防打架斗毆、搶劫勒索事件在校園內發生。對不服管教、累教不改、嚴重違反校規校紀的典型學生給予嚴肅處理,以凈化校園環境,確保校園安全。
(5)更新教學方法,加大實踐力度。學校要不斷提高教師素質,改進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增強教學的趣味性、直觀性和娛樂性,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活躍課堂氣氛。教學過程中要善于觀察學生、分析學生,揣摩學生心理,最大限度地加大實踐教學力度,做到理論與實際相結合。
(一)物質要素物質要素,也稱經濟因素,是貧困生資助的基礎功能。無論是通過各種獎、助、貸、補制度發放的各類現金資助,還是社會捐贈的各類學習、生活等物質產品,都屬于物質要素的范疇。以江蘇省2011年度國家獎助學金和助學貸款為例,江蘇普通高校在校生177.49萬人(含研究生12.55萬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和特困生人數分別為28.40萬人和14.20萬人,貧困生占在校生比例為24%。2011年度,省和市(縣)屬高校發放國家獎學金、國家勵志獎學金、國家助學金分別為1729萬元、2.2億元、3.56億,資助面為普通本科高校和高職高專院校在校生數的19%;助學貸款(含生源地信用助學貸款)發放7.1億元,惠及12.8萬人。此外,社會各界、企事業單位和高校對高校貧困生開展了各種形式的資助活動,如發放各類助學金、特困補助、臨時伙食補助、送溫暖獻愛心等活動,此類資助活動都以現金或物資的形式對高校貧困生進行幫扶。
(二)精神要素精神要素是貧困生發展性資助工作不可或缺的要素,也是傳統資助模式下常被忽視的關鍵性問題。在傳統資助模式下,重物質要素的投入,輕精神要素的培育,往往會對貧困生帶來一些負面影響。精神要素的培養主要包括以下內容:一是健康心理素質的培養。高校貧困大學生大多來自經濟、文化、教育較為落后的地區和家庭,在英語口語、計算機水平、藝術特長、知識視野、人際交往等方面與同學之間存在一定的差距。這往往極易造成貧困大學生不能正確的評價自己,使自身在學習和生活上自我否定,人際交往出現障礙,缺少成才的自信心,甚至出現抑郁和焦慮的現象。因此,在發展性資助視野下,貧困生資助工作也需要加強精神扶貧,使資助工作做到資助與育人并舉,濟困與扶志并重。二是誠信為本的品質意識教育。現行的資助體系中,有無償資助(助學金、特困補助等),也有有償資助(助學貸款等)。以江蘇生源地信用助學貸款為例,自2007年開展此項工作以來,累計發放21億元生源地信用助學貸款,資助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近40萬人次。截止2012年1月底,江蘇省各高校生源地信用助學貸款人數逾期率平均為14.36%。其中,人數逾期率最高的院校為65.15%,最低的院校人數逾期率為3.93%。雖然造成貸款逾期的原因有很多,但也不乏有惡意不還款的現象。這也從側面說明現行的資助體系在“育人”工作環節上的缺失。發展性資助工作要求,在解決貧困生學習和生活困難的同時,更需要關注貧困生誠信為本的品質意識教育,積極引導受助大學生履行還款義務,推動貧困生資助體系的可持續發展。三是貧困生主體性意識的培育。貧困生資助工作中,資助方和受助方之間,我們不能簡單地理解為主動和被動的關系,而應該是更為積極的互動關系。如果片面強調社會作為資助工作的主體意識,往往會使部分貧困學生產生“等、靠、要”的心理,逐漸成為“索取型”的貧困大學生。既降低了社會捐資助學的積極性,也影響了貧困生主體性的發揮,更不利于貧困生的身心健康成長和綜合素質的提高。發展性資助的視角在于要將“社會主體性”和“貧困生主體性”有機協調互動起來,這樣才能有利于資助工作的長遠發展。既可以調動社會資助育人的積極性,彰顯資助應有的人文關懷,同時又可以促進貧困大學生的全面發展,真正實現資助工作的最大效益。
(三)能力要素對貧困生資助不能僅僅停留在經濟幫困層面,這種資助方式只能是暫時的解困。發展性資助強調要著眼于貧困生能力的全面提升,以應對未來社會的挑戰。這既是資助工作育人本質屬性的要求,同時也是資助工作的一種有效的工作模式。首先,提供機會比單純捐贈更容易讓貧困大學生接受。直接的物質幫扶,容易讓貧困大學生感到一種壓力。出于自尊的需要,很多貧困大學生羞于接受。更好的資助方式是給貧困大學生一個崗位、一個項目、一個任務,讓貧困生通過實踐活動,獲得所需要的資金。從心理上,這種方式貧困學生更容易接受。同時也避免了受助貧困學生不勞而獲心理的滋生。其次,在貧困生資助工作,資助是手段,育人才是最終目標,資助是為育人服務的。高校人才培養的最終目標是知識和能力并重、與社會需求一致、與產業對人才需求相契合的高層次人才。在未來學習型社會中,個體必須樹立終生學習的觀念,具備自我學習的能力,才能適應未來社會競爭的需要。因此,資助工作的立腳點不在于具體采取何種方式,關鍵在于如何“育人”和“育能”。只有能力得到切實的提升,貧困生的執業才具備更堅實的基礎、個體職業的發展才具備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二、發展性資助的一般模式
發展性資助即以貧困生的和諧發展和資助工作體系的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真正發揮資助的育人功能。依據資助的形式不同,發展性資助可分為四種模式:獎助勵志培育型、崗位技能加強型、活動素質提高型、項目研究育智型。
(一)獎助勵志培育型獎、助方式是現行資助體系的重要內容,如國家獎學金、國家勵志獎學金、國家助學金、助學貸款、學費補償、伙食補助、困難補助、企業獎助學金、學校獎助學金等。除國家助學貸款和生源地信用助學貸款以外,貧困生大多可以無償獲得這些資助資源。在發展性資助工作視野下,獎助仍是重要的資助手段。但是從貧困生的發展需求角度看,需要配合采取各種勵志教育,強化貧困生自助、立志的意識。我省在貧困生的資助工作實踐中,較早將獎助工作與勵志教育結合起來,采取各種形式,加強對受助大學生的教育。如編撰高校助學成才典型事跡材料,通過典型的勵志故事栩栩如生地再現其困境中的成長經歷,從而達到用“身邊的故事”讓廣大同齡人關注他們并與之產生共鳴,在感動和振奮中獲得精神激勵,引導貧困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二)崗位技能加強型與直接經濟性獎助形式不同,崗位技能加強型模式,是通過給貧困生提供力所能及或與所學專業技能相關的崗位,通過在崗位上實踐或見習,從而獲取一定勞動報酬的一種形式。比較典型的做法是,在學校或企業設立勤工助學崗位,通過崗位勞動,獲得崗位薪金。我省資助工作在這方面也做了比較好的嘗試和探索。從2009年開始,江蘇省開始實施大學生“崗位見習計劃”,由政府部門牽頭,依托優質企事業單位提供實際工作崗位,組織大學生在真實工作崗位上進行見習。在見習期內,大學生可以獲得基本生活補助和人身意外傷害保險。這種方式,既可以為大學生提供就業培訓和實踐的機會,也可以在短期內提升大學生的工作技能和就業競爭力,尤其對貧困大學生來講,可以幫助他們豐富工作經驗、提高競爭力和綜合素質,可以說是擴大了幫“困”的外延,提升了助“學”的內涵。